新百元人民币的十大防伪特征(二)

新百元人民币的十大防伪特征(二)

一、新版一百元人民币具有的十大防伪特征(二)(论文文献综述)

王喜媛[1](2020)在《智慧社会变革中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每一次依人类智慧和文明的进步而发生的科学技术革命,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人的存在方式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新一代通信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融合和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被称为“工业4.0”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我们正处于这一历史阶段。“现实”就是人与人类的当下的存在,就是我们的本质在当下的显现。从科学技术革命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的视角来看,我们当下的存在——“现实”就是我们已经步入了在信息化革命的条件下,由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和新一代通信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融合和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智能化时代。以智能化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智慧社会”,是以信息社会为基础对信息社会的继承与发展。“智慧社会”给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带来很多质的变化。人的存在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引发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将推进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极大变化,同时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促使传统社会的治理模式必须发生相应的变革以适应新技术的要求,即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具体体现为人们认知方式、思想观念、价值选择、决策方式、执行路径和方法等治理要素都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和转型。为此,本文选择“智慧社会变革中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作为研究主题,力图通过研究智慧社会变革中的社会治理模式可能面临的问题、挑战和解决问题找到社会治理模式变革和转型的规律,确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论文的具体研究思路和基本观点是:梳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和新一代通信网络信息技术等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发展,预测智慧社会的发展远景,针对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所导致的传统社会向智慧社会转型所特有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分析当前社会的鲜明特征,基于党的十九大对中国当前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的全新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探究我国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与传统社会的社会管理的影响和关系,阐述由社会形态变革引发的社会治理模式变革和转型的必然性,对智慧社会视域下社会治理模式的内容和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并对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各种变化以及人的价值进行反思,从管理哲学的角度论述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当代启示。论文的基本内容分为如下几个部分:首先,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渗透日益显着,众多新技术融合突破,在解决当前人类发展遇到的困境的同时,正在带来人类社会运行智慧化、生产关系虚拟化的深刻变革。本部分主要通过深入分析新技术革命下智慧社会出现及其演进过程,提出伴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智慧社会治理变革的内驱力也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面临的新问题和各种矛盾的加剧而快速变化,面对如此重要的历史变革,构建灵活、高效、全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来适应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意义。其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智慧社会需要创新治理手段。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我国社会风险的出现使得社会转型加速,社会分化加剧,社会异质性增强,社会流动性增加,并提高了社会控制难度。本部分主要阐述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和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深刻的变化;从经济发展现状、社会组织对社会治理的贡献及新技术革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论证触发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现实基础和理念变革已经具备,阐明我国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发展变革历程。最后,随着智慧时代的到来,通过对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所面临的客观情况和现实困境的系统分析,提出必须通过“智慧化”实现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研究思路。本部分主要讨论如何从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中挖掘潜在的价值,使社会治理和谐地融入智慧化的新时代,稳步迈进智慧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第一,从全局和宏观的角度探讨我国的社会治理智慧化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第二,提出实现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机制、社会治理结构、社会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文化的转型;第三,分析智慧治理模式转型的实例,对技术进步引发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及人的价值进行反思;第四,从管理哲学视角探究新技术革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影响,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和客观基础。论文立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走向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及观念变革进行了全面深入探讨,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理论。对走向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目的、方式、原则、发展趋势等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有价值的分析框架。从经济发展现状、社会组织对社会治理的贡献以及新技术革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等方面,阐述走向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现实基础及其相应理念的变革。在深入分析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深度融合、技术全面升级换代、经济社会跨越式演进等基础上,通过对智慧社会引发的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综合因素分析,对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变革趋势进行创新研究。从智慧社会面临的新问题和矛盾出发,探讨智慧社会语境下的社会关系调整和社会治理的创新,从管理哲学视角拓展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理论和治理模式研究。论文存在的不足主要在于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需要进一步丰富,同时从管理哲学视域的深化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戴文红[2](2012)在《中国文学经典的网络传播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人文精神的失落以及人文素质的严重缺失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问题。文学经典在重建价值秩序,发现和培育时代精神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传媒是沟通文学与接受者之间的桥梁,在当代,网络已成为传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网络在传播文学经典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学经典在传播方式和内容方面的巨大变革,解构并重新建构了文学经典的结构内容、审美习惯、价值功能,影响了文学经典的接受。因而,研究中国文学经典的网络传播现状,对中国文学经典的传承和网络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进行中国文学经典的网络传播研究,中国文学经典在当今所处的网络传播语境,网络媒介的传播特征,及其带来的正面效应和负面影响。这个新的传播模式对当代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产生的重要影响。网络传播中国文学经典的现实需求,受众接受变化及其中国文学经典网络传播的现状,都是极为重要的。网络传播是一柄双刃剑,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双重的。因此,网络传播对中国文学经典的影响具有建构和解构两个方面。建构方面,首先,网络传播提供了丰沛的审美资源,营造了大众狂欢,带来了审美创造活动的新变,使得审美诉求与文化产业化的商业目的相结合,从而突显了网络传播语境下中国文学经典审美范式的大众化。其次,网络传播中国文学经典体现了精英立场的大众化,社会功能的娱乐化,价值的多元化,从而引发了学术研究新的转向。最后,中国文学经典在网络传播中内容的当代呈现及其特征为:形象化呈现,视觉化传播,影视化的叙事手法,及受到民间化的再度认同。解构方面,首先,中国文学经典传统的权威地位被消解,商业化对其祛魅,学术研究发生了新变化,共识性危机的产生,皆因网络传播而起。其次,网络传播使得中国文学经典的艺术功能和价值产生了脱变:意义隐匿和消退,功能钝化,过度阐释,文化快餐化。再次,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二度创作,然而,戏仿化的改编,大话式的狂欢,对经典的颠覆,以及娱乐性的学术只能导致对于中国文学经典的二度创作的异化。如何优化中国文学经典的网络传播?其宗旨为:健康的大众化,内容阐释的当下性,效果的优化。具体的途径和手段为:完善传播手段,尊重接受心理和市场规律,注重现代性和民族化,实现优化的价值。中国文学经典的网络传播的未来趋势如何?研究的意义上升到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高度。

胡新桥[3](2010)在《报道权与司法权的冲突与化解 ——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犯罪报道为视点》文中研究表明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新闻法制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作为民主法治社会的两个基本价值规范,拥有着天生的对抗性;但是同时他们也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这种共同的价值追求也就为两者最终实现共存提供了可能性。过往一提到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一般是从言论自由和审判独立角度进行的论述分析,而较少有人结合中国犯罪报道这一特殊新闻报道题材进行梳理分析,更没有人把对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冲突这一论题置于报道权与司法权冲突这个视角。笔者以为,我们过去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对于外来概念的逻辑演绎推理上,而较少面对中国法治与新闻媒体发展的客观现实进行历史的纵向梳理和横向的跨学科论证。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笔者把司法权概念不仅仅局限在西方尤其是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国家主流观点基础之上,而是结合中国现实层面司法权的具体设置基础之上,并集中在刑事犯罪的一般程序(侦查——起诉——审判)框架内,来结合现实对中国大陆近三十年的犯罪报道中报道权和司法权的冲突进行分析,进而从新闻学和法学角度提出可能的解决路径。本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中国近三十年犯罪报道中报道权与司法权的冲突与化解问题进行了论述。在第一章中,笔者分三节梳理了自改革开放始到网络时代报道权与司法权之间的冲突由隐形化到凸显再到面临的新挑战,不是从历史分期的角度进行纵向的案例梳理,而是紧紧围绕不同时期的报道案例、结合不同的传播方式所反映的报道权与司法权之间冲突的特征进行述与析,在回顾报道历程的同时对报道权与司法权之间的冲突进行了归纳总结,努力找出伴随我国大陆地区犯罪报道产生、发展过程而出现的报道权与司法权冲突出现、演变历程。第二章中,按照刑事侦查阶段的、刑事起诉阶段和刑事审判阶段的刑事案件报道的基本流程(这也是一宗刑事案件必须要经过的正常司法程序),笔者集中梳理了报道权分别与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之间的冲突表现以及分析报道权与司法权之间工作程序不同和专业化要求不同对冲突的影响。第三章中,笔者集中分析了报道权与司法权冲突形成的影响因素,指出犯罪报道从业人员和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自身专业性素质不足是造成两权冲突的因素之一,并把报道权与司法权放置到社会大环境中进行了分析,结合《楚天都市报》进行了相应的文本分析,认为媒介商业化和司法权配置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报道权与司法权之间冲突的更为隐蔽的因素。在第四章中,笔者提出了化解报道权与司法权冲突的可能路径,主要是在现有框架下提升媒体和司法机关双方的专业性,媒体不仅要进一步坚持新闻专业主义,还要在坚持专业主义的基础上提升犯罪报道的法律专业主义,以达到司法适应的目标,另一方面司法机关也要在进一步提升法律专业主义的基础上增强司法信息公开的意识和制度建设;除此之外,笔者还从职业道德和法律规制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认为媒体报道权利应该实现最大化,社会信息的公开透明流通才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当然这种最大化也需要建立在既有法律框架内。提高媒体和司法双方的法律专业主义和新闻专业主义,并不能从根本上破除报道权与司法权之间的冲突。这是笔者考虑到中国当下的媒体环境和法治环境现实所深感担忧的方面。笔者以为,在当下中国,媒体和司法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化”或“职能化”,而更多的是一种“权力的工具”,这也就使得双方没有办法从根本上破除“权力的藩篱”。

郑玮玮[4](2010)在《人民币设计风格探微》文中研究指明货币在人类社会中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而纸币则是货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纸币的概念是相对于那些自然或金属材质的货币而言的。纸币特指以纸张为其材料,经印刷而成的,有一定形状尺寸规格和标注一定面额的一类货币的总称。从最初的流通手段到如今,它已经被赋予了太多太多职能。其设计也越来越复杂,风格也越来越多元化。货币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谓。在中国,法定货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简称人民币。人民币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也是最早由官方统一印制纸币的国家。其发行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宋朝。纸币在其诞生之初,仅仅发挥着商品流通媒介这一简单作用。经过若干年的发展,纸币才成为一种有着特殊功能和意义的符号。人民币作为我国金融活动的承载物,作为一类货币它具有一切货币所具有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放眼当今,纸币除了其原有的功能之外,更被看成是一件艺术品、一种交流手段、某一类文化价值的代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纸币代表了这个国家、纸币就是大使、纸币就是形象工程。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说:有什么样的纸币,便有什么样的国家。纸币每天从一个地方漂泊到另一个地方,国家与国家彼此被认识,文化从此被输送,比护照本身更无往而不利。十元纸币其设计的文化象征意义远远超过其面值十元。纸币设计领域如此奥秘,当就象征意义而论,人民币分分钟硬过美元。纸币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纸币的形状尺寸、象征意义、色彩运用、版式编排、安全技术、材料选择等,无一不是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在石家庄市成立至今,随着共和国的发展已经发行了5套人民币。我国的发展历程与时代特性,决定了人民币的设计元素和风格。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人民币的设计将会呈现新的风格面貌。通过本文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其一,纸币的设计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不变的标准,也许不像其他的设计工作,由于纸币本身的特殊地位使得其在某种层面有一种局限性。人民币在变化发展必然会被这种局限性所制约,但在其形式的把握上仍具有广阔的空间;其二,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币的设计越来越需要在设计的风格上达到一种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和谐统一。如何在国际化的背景下,使得人民币的设计中即保留民族特色,又能作为世界性的货币为全球人类所接受,是一个值得反复思考的问题;其三,人民币设计在防伪功能上必将会与仅仅起到装饰作用的纹案逐步融合,并且在防伪的科技性与便利性上也将达到一种完美的平衡。

黄清[5](2009)在《共和国“名片”——人民币印制秘闻》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诞生后,人民币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经历了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它的变迁历史由于数十年来一直秘而不宣,以至今天仍鲜为人知。人民币诞生,毛泽东拒绝印上头像

冯文高[6](2007)在《人民币印制秘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几度风雨。它的历史变迁,数十年来一直秘而不宣,以至当今仍鲜为人知。人民币的诞生中国人民银行原计划在1949年1月1日成立,并发行人民币,但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故决定提前一个月于1948年12月1日

张国珍[7](2007)在《从美术鉴藏类电视节目解析我国当代鉴藏》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也得到巨大的改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生活的追求趋于多样化,喜爱收藏的人越来越多,民间收藏再次兴盛,艺术市场日趋繁荣。鉴于当代收藏热及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促使大众媒体积极关注鉴藏活动,纷纷开辟各种鉴藏类专刊和专栏。电视媒体也顺应潮流,并且开办了鉴藏类节目。鉴藏类电视节目的关注点是当代鉴藏,所以,节目制作遵循当代鉴藏的状况,栏目定位上以再现艺术品收藏的乐趣、传递艺术品投资技巧与市场行情和提高鉴赏能力为基准;内容的设置上涉及的藏品丰富多样,关注民间收藏力量。当然,当代鉴藏的变化也决定电视节目制作的方向。中国当代鉴藏,经历了一个民间收藏热从复兴到兴盛、艺术市场由形成到繁荣发展的过程,伴随着这种变化,鉴藏类电视节目也从无到有,节目宗旨由鉴赏型转向市场型的变迁。同时电视较之其他媒体具有独特性,其拥有量多、覆盖率广,传播具有特性和优势,因而,在众多媒体中显得更为人所知,并对鉴藏活动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其具体体现为:在传播过程中,起到传播信息、引导大众、提供娱乐和文物保护作用;在节目经营中,沟通藏品和企业文化,培育了收藏和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促进了藏品的多元业务开发;在与观众交流上,观众灵活的参与方式及众多的受众层,使鉴藏活动成为一种大众参与的活动,促进了藏品的社会认知,促成了藏品的市场流通。因此,本文主要从当代鉴藏活动对电视节目的影响以及鉴藏类电视节目如何影响当代鉴藏入手,探索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并透过电视节目来揭示当代鉴藏状况。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在当代鉴藏活动发展如火如荼及鉴藏类电视节目红火之际,并不能掩盖一些内部的矛盾与发展中的弊端,文章对鉴藏类电视节目以及当代鉴藏活动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反思,以期能够使电视媒体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收藏与艺术品市场能够规范、健康发展。

卓武扬[8](2004)在《IT产品价格论》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现代信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产业部门,IT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和领头羊。IT产业发展现状可喜、速度迅猛、绩效巨大,部门产品的物质形态、使用价值、市场形态、生产过程和价值决定都具有与传统产品相区别的特殊性。反映在价值实现的市场价格上,IT产品的价格也就有着其独有的特点。本文针对IT产业的特殊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其IT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运行机制、调控机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论文共分九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简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辩析IT相关的几个概念,介绍国内外对IT产品价格问题研究的现状和本论文研究和探讨的一些心得和体会。第二部分是在寻根溯源的基础上,观察和分析IT产业的现状和问题,并对当前我国IT产业发展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了论述,对IT产业未来发展作出了前瞻和展望。在此基础上,论文的第三部分作了知识经济条件下IT产品价值决定的特殊性分析。在拓展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基础上,分别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特殊性、价值构成的特殊性、价值创造和价值转移的特殊性等方面解析IT产品的价值决定问题,提出了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的“后向增倍效应”和“后续创造功能”,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绝对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揭示科学技术产生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紧接着,论文第四部分是关于IT产品价格形成的研究。通过对价格形成基础质的内涵和量的规定性的论析,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供求机制、技术进步机制的影响和作用,说明了IT产品价格形成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论证IT产业技术进步从无形损耗、产出增长和创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造消费需求三个方面对IT产品价格的作用效应,并且借用技术经济学的方法提出了两个评价IT产品价格的路径。从一般理论角度分析和论述了rr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之后,论文第五部分进行了IT市场结构与价格关系的研究,对不同的rr市场结构进行了区分,分别说明不同市场结构下各类rr产品价格形成和运行的特殊规律。针对IT市场结构复杂、IT产品种类多样的情况,区分不同IT市场结构下产品价格形成和运动变化的不同特点,其价格需求弹性、价格收入弹性等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状态。随后,论文第六部分提出了IT产品价格的重要特性:不确定性。基于对rr产业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的论析,从rr产品价值决定、价格形成和运行等不同方面对不确定性进行研究和论述。首先是研究价值决定的不确定性:在引入价值不确定性研究的理论支撑后,从不同侧面分析了IT产品价值的不确定性机理;然后是研究价格形成和运行的不确定性:用信息经济学的逆向选择、委托一代理模型分析了由于信息不对称为价格形成带来的不确定性;用纳什均衡和精炼纳什均衡模型分析由于不完全静态和动态博弈对价格运行的不确定性影响。论文第七部分研究IT企业的价格行为,主要从IT企业的价格行为取向和定价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论析和说明。rr企业的价格行为取向由定价目标和定价策略两大部分组成,在一些特定条件下它可能会产生不正当的价格行为取向。IT企业根据价格行为取向来选择具体的定价方法,本论文介绍了rr企业的成本导向定价法、需求导向定价法、竞争导向定价法及其适用条件。论文第八部分解析当前我国IT市场的价格问题,将之归纳为价格行为的问题、价格规则的问题和价格垄断的问题三大类。其中价格行为的问题包括价格歧视、价格欺诈、哄抬物价、低价倾销等,价格规则的问题包括规则紊乱的价格战和价格监管制度缺损,价格垄断的问题则突出反映为我国IT市场价格垄断过度,造成经济净福利的损失。对IT市场不正当价格行为的一般性综述基础上,用经济学分析方法考证盗版现象的成因、影响和对策。基于这些问题,论文第九部分有针对性地研究我国IT市场的价格规制与管理,探讨如何使IT产品价格在合理的轨道下正常运行,以及价格偏离轨道的拨乱反正问题。从创建价格形成环境、铺设价格运行轨道的角度论析我国rr市场的价格规制,主要研究如何打造制度安排、法规体系等价格形成和运行的轨道和环境,从IT产品价格管理、IT产业管理体制和IT市场管理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法制化建设等方面研究和探讨我国rr市场的价格管理问题。 本论文在学习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一些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上有所进展和新的思考。首先,在率先对信息产业和rr产业、信息产品和IT产品进行明确区分的前提下,对rr产品的价格,从价值基础到价格形成到价格不确定性进行系统的研究,打破了以往对信息产品价格研究的多而缺少对rr产品价格的专门研究,对定价研究的多而缺少对价格一系列问题的系统化和完整化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广泛和适当地综合运用了哲学、法学、政治学、博弈论、产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甚至武侠小说的思想和方法。通过对各领域、各门类和各分支学科理论、思想和方法的交叉和综合运用,实现了对rr产品价格问题研究在方法上的创新。其次,本文提出了科学技术对价值创造的“后向增倍效应”和“后续创造功

陈港,谢国辉,武书彬[9](2001)在《防伪纸张及其防伪技术》文中认为概述了水印纸、安全线、防复印纸、热敏防伪纸、光致变色防伪纸等多种防伪纸张及其防伪技术。防伪纸张及其防伪技术在各种证件、票据、外观包装以及军事、公安、国防等相关行业有广泛的用途。低成本、使用方便、防伪性能好、符合环保要求的防伪纸张是未来防伪材料的主流。

陈晓东[10](2000)在《解读第五套人民币》文中认为

二、新版一百元人民币具有的十大防伪特征(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版一百元人民币具有的十大防伪特征(二)(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社会变革中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智慧社会的问题意识与研究视野
    1.1 选题的理由
    1.2 问题的意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思路、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新技术革命下智慧社会的变革
    2.1 新技术革命的进展
    2.2 新技术引发的新问题
    2.3 社会形态的变革
    2.4 智慧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 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变革
    3.1 传统社会的社会管理
    3.2 触发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现实基础
    3.3 触发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理念变革
    3.4 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必然性
第四章 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
    4.1 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意义
    4.2 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内容
    4.3 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具体实践
    4.4 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当代启示
第五章 结论: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智慧社会及其社会治理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中国文学经典的网络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国文学经典的网络传播语境
    第一节 网络传播场域与效应
    第二节 网络与文化传播变迁
    第三节 文学经典在网络传播中的接受与新变
第二章 网络传播对中国文学经典的建构
    第一节 文学经典审美范式的大众化
    第二节 网络传播下价值追求的多元化
    第三节 文学经典内容的当代呈现及特征
第三章 网络传播对中国文学经典的解构
    第一节 文学经典的祛魅与危机
    第二节 文学经典艺术功能与价值的蜕变
    第三节 文学经典二度创作观念的异化
    第四节 文学经典受众接受特征的变异
第四章 中国文学经典网络传播的优化
    第一节 优化文学经典的网络传播
    第二节 文学经典网络传播优化的途径与方向
    第三节 文学经典网络传播优化的价值
第五章 中国文学经典网络传播的趋势与意义
    第一节 挑战与机遇:文学经典网络传播的趋势
    第二节 网络美育:网络传播与文学审美教育结合
    第三节 重构生活:网络传播与文学经典的生活化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报道权与司法权的冲突与化解 ——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犯罪报道为视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犯罪报道中报道权与司法权冲突之历时性考察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犯罪报道:报道权与司法权"合谋"中潜伏冲突
        一、新时期犯罪报道的环境
        二、新时期犯罪报道案例分析:审判林、江集团报道
        三、犯罪报道的滥觞与"严打"文本
    第二节 社会市场化转型下的犯罪报道:报道权与司法权冲突表面化
        一、新闻报道深度介入司法
        二、新闻舆论监督司法
        三、司法权对报道权的反制:冲突外显
    第三节 网络时代的犯罪报道:报道权与司法权冲突凸显化
        一、网络时代带来的挑战
        二、近十年网络重要案件梳理
        三、网络时代犯罪报道的现状与应对
第二章 犯罪报道中报道权与司法权冲突分析
    第一节 刑事侦查阶段报道权与公安侦查权的冲突
        一、公安侦查权的界定与刑事侦查阶段的犯罪报道
        二、犯罪报道与公安机关侦查职能的冲突
    第二节 刑事起诉阶段报道权与检察权的冲突
        一、检察权的界定与刑事起诉阶段的犯罪报道
        二、犯罪报道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冲突
    第三节 刑事审判阶段报道权与法院审判权的冲突
        一、审判权的界定与刑事审判阶段的犯罪报道
        二、犯罪报道与法院审判职能的冲突
    第四节 犯罪报道中报道权与司法权的边界
        一、报道权与司法权的权源与特点
        二、媒体和司法工作原则不同导致两权边界模糊
        三、中国法律制度层面对报道权与司法权的界定不清
第三章 报道权与司法权冲突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犯罪报道中新闻从业人员专业主义素养的缺失
        一、犯罪报道中新闻专业主义的不足
        二、犯罪报道中法律专业主义的不足
    第二节 司法工作中的专业主义素养缺失
        一、司法工作中法律专业主义的不足
        二、司法工作中信息公开意识的不足
    第三节 媒介商业化的影响
        一、媒体商业化改革及其影响
        二、媒介商业化之后犯罪报道的发展趋势分析
第四章 犯罪报道中报道权与司法权冲突化解的可能对策
    第一节 提升犯罪报道主体的专业素养
        一、提升犯罪报道的新闻专业主义素养
        二、确立犯罪报道中的道德规范
        三、增强犯罪报道的司法适应能力
    第二节 提升司法权行使主体的专业性
        一、提升司法权行使主体的法治专业性
        二、提升司法权行使主体的信息公开意识
    第三节 最大化法律规制内的犯罪报道权
        一、张扬犯罪报道传播权的必要性
        二、犯罪报道中传媒权利的最大化
    第四节 完善报道权与司法权的规范制度
        一、犯罪报道的制度设计
        二、犯罪报道自律的制度化
        三、新闻规制的法律化
结语:用专业性破解"权力藩篱"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4)人民币设计风格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纸币以及纸币设计概说
    第一节 纸币发展的历史简述
    第二节 现代意义的纸币设计发展
第三章 人民币在各时期的设计风格及其形成原因与背景
    第一节 人民币概述
    第二节 各套人民币的设计风格及其背景
        一、第一套人民币
        二、第二套人民币
        三、第三套人民币
        四、第四套人民币
        五、第五套人民币
    第三节 传统艺术形式对人民币设计的启发
    第四节 影响人民币风格的其他纸币
        一、中国传统纸币对现代人民币设计风格的影响
        二、境外纸币对现代人民币设计风格的影响
    第五节 防伪对人民币设计风格的影响
        一、人民币所用材料对其设计风格的影响
        二、人民币印制技术及其使用的油墨对其设计风格的影响
        三、人民币综合防伪技术的采用对其设计风格的影响
第四章 纸币设计的共同原则
    第一节 纸币形状和尺寸的规定性
    第二节 纸币视觉样式的平衡性
        一、顶与底的重力平衡性
        二、左与右的主体平衡性
        三、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平衡性
    第三节 纸币色彩的传达性
    第四节 纸币主题的约束性
    第五节 纸币防伪的统一性
        一、纸币防伪的功能性与艺术性统一
        二、纸币防伪的科学性与便利性统一
第五章 未来人民币设计的发展前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从美术鉴藏类电视节目解析我国当代鉴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当代鉴藏活动与鉴藏类电视节目的兴起
    第一节 当代收藏热的兴起
        一、美术鉴藏活动发展的历史脉络
        二、当代收藏热潮的掀起
    第二节 民间收藏热及艺术品市场初步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
        二、中国第四次收藏高潮的来临
        1、民间收藏热的再次兴起
        2、民间收藏活动的深入发展
        3、公共收藏发展迅速
        (1) 国有博物馆
        (2) 民营私立博物馆
        三、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初步形成
        1、收藏品、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出现
        2、艺术品拍卖行重新落户国内
        (1) 一九九二年国内艺术品拍卖的萌芽
        (2) 一九九三年国内第一家艺术品拍卖公司在上海首拍
        (3) 一九九四年按春秋两季划分的专场艺术品拍卖会首次出现于北京
        四、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第三节 民间收藏热兴盛及艺术品市场繁荣期
        一、艺术品市场兴旺原因
        二、艺术品投资成为主要投资渠道
        三、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投资收藏
        四、艺术拍卖火爆,拍卖业屡创新高
    第四节 大众媒体积极关注鉴藏活动
第二章 当代鉴藏活动对鉴藏类电视节目的影响
    第一节 鉴藏活动是电视节目的栏目定位基石
        一、体现艺术品收藏的乐趣
        1、收藏的功能
        2、收藏带来的乐趣
        二、传递艺术品投资技巧与市场行情
        1、传递投资知识
        2、明晰市场行情
        三、提高鉴赏能力
        1、传播鉴定知识
        2、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第二节 鉴藏活动影响电视节目的内容设置
        一、涉及的藏品丰富多样
        二、关注民间收藏
    第三节 鉴藏活动影响电视节目制作宗旨
第三章 鉴藏类电视节目对鉴藏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电视媒介的独特性
        一、电视的普及率高、覆盖面广
        二、电视传播的特性
        1、电视画面的意义
        (1) 电视画面的特性
        (2) 电视画面的传播功能
        2、电视传播的优势
        (1) 大众传播性
        (2) 视听兼容性
        (3) "诠释拉力"与"知性空间"性
        (4) 面对面交流的直接性
    第二节 电视媒介在鉴藏活动中的作用
        一、传播信息
        二、引导大众
        三、提供娱乐
        四、文物保护
    第三节 节目经营对鉴藏的影响
        一、节目沟通藏品和企业文化的关联
        二、节目培育了收藏和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三、节目促进了藏品的多元业务开发
    第四节 与观众交流对鉴藏的影响
        一、观众参与方式灵活
        1、现场互动参与
        2、与专家面对面
        3、图片鉴定
        4、信件或手机短信互动
        二、受众层次扩大
        1、圈内人士
        2、收藏爱好者
        3、普通观众
        三、观众交流的意义
        1、使鉴藏活动成为一种大众参与的活动
        2、促进了藏品的社会认知
        3、促成了藏品的市场流通
第四章 对当代鉴藏活动的反思
    第一节 对鉴藏类电视节目的思考
    第二节 民间收藏与法的思考
    第三节 对艺术品拍卖行业的思考
        一、拍卖市场的泡沫成分
        二、拍卖市场的无序交易
        三、拍卖会中的赝品问题
        四、拍卖市场的玷污
    第四节 艺术品投资的"股市风险"
    第五节 对藏品鉴定业的思考
        一、藏品鉴定的可靠性
        二、藏品鉴定与产业发展
        三、藏品鉴定有待立法保护
结论
    一、鉴藏类电视节目与民间收藏队伍壮大
        (1) 民间收藏群体扩大
        (2) 民间收藏机构增多
        (3) 民间收藏品种增多
        (4) 鉴藏类电视节目大量呈现
    二、鉴藏类电视节目与收藏发生变革
        (1) 收藏领域的改变:从文化领域扩充到经济领域
        (2) 收藏兴趣的变化:由欣赏型转向投资型
        (3) 海外的中国文物回流
        (4) 鉴藏类电视节目制作宗旨转向市场
    三、藏品流通功能拓宽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附录

(8)IT产品价格论(论文提纲范文)

0 序言
    0.1 选题背景和意义
    0.2 IT相关概念的辩析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0.4 论文结构
    0.5 主要创新点
1 IT产业发展溯源、现状及展望
    1.1 IT产业发展溯源
        1.1.1 信息技术的革命及其深远意义
        1.1.2 信息技术的产业化
        1.1.3 信息经济的应运而生
    1.2 IT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1.2.1 IT产业发展现状
        1.2.2 IT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我国IT产业发展的几个新热点
        1.3.1 “非接触经济”的兴起
        1.3.2 网络游戏产业的兴盛
        1.3.3 行业信息化建设热潮
        1.3.4 远程教育方兴未艾
        1.3.5 城市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
        1.3.6 信息安全与自主知识产权
    1.4 IT产业发展展望
        1.4.1 IT产业发展前景光明
        1.4.2 IT产业市场需求展望
2 IT产品的价值决定机制
    2.1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决定
        2.1.1 知识经济条件下深化认识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2.1.2 知识经济条件下深化认识劳动价值论的新课题
        2.1.3 “白马非黑马”—以哲学思维辩证看价值
        2.1.4 “科学技术创造价值”观点评析
        2.1.5 科技劳动是复杂劳动倍加关系的集中体现
        2.1.6 科学技术对价值创造的“后向增倍效应”和“后续创造功能”
        2.1.7 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揭开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之谜
    2.2 IT产品的价值构成
        2.2.1 IT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特殊性
        2.2.2 IT产品的价值构成
    2.3 IT产品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转移
        2.3.1 IT产品的价值创造的特殊性
        2.3.2 IT产品的价值为高度复杂的科技劳动所创造
        2.3.3 IT产品的价值转移
3 IT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
    3.1 IT产品的价格形成基础
        3.1.1 价格形成基础的一般理论简述
        3.1.2 IT产品价格形成基础的质的内涵
        3.1.3 IT产品价格形成基础的量的规定性
    3.2 IT产品的供求机制
        3.2.1 供求与价值之间关系的理论评析
        3.2.2 供求与IT产品价格的一般关系
        3.2.3 供求与IT产品的均衡价格
    3.3 IT产业技术进步机制
        3.3.1 IT产业技术进步动因和发生机制
        3.3.2 IT产业技术进步的价格效应
        3.3.3 创新对IT产品价格的影响
    3.4 IT产品价格评价的路径和方法
        3.4.1 IT产品“价值工程”
        3.4.2 IT产品的影子价格
4 IT市场结构与价格
    4.1 寡头垄断IT市场与价格
        4.1.1 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
        4.1.2 寡头垄断IT市场的价格形成
        4.1.3 寡头垄断IT市场的价格运行
    4.2 垄断竞争IT市场与价格
        4.2.1 范围经济和差异经济
        4.2.2 垄断竞争IT市场的价格形成
        4.2.3 垄断竞争IT市场的价格运行
    4.3 完全竞争IT市场与价格
        4.3.1 完全竞争IT市场的价格形成
        4.3.2 完全竞争IT市场的价格运行
5 IT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机理
    5.1 IT产品价值决定的不确定性机理
        5.1.1 不确定性经济学理论简述
        5.1.2 价值不确定性研究的理论根源与支撑
        5.1.3 IT产业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
        5.1.4 IT产品价值决定的不确定性
    5.2 IT产品价格形成和运行的不确定性机理
        5.2.1 IT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5.2.2 IT产品价格形成的逆向选择
        5.2.3 IT产品价格运行的委托—代理模型
        5.2.4 IT产品价格运行的博奕解析
6 IT企业的价格行为机制
    6.1 IT企业的价格行为取向
        6.1.1 IT企业定价目标
        6.1.2 IT企业定价策略
        6.1.3 IT企业价格行为的不正当取向
    6.2 IT产品的定价方法探析
        6.2.1 IT产品定价方法选择的特殊性
        6.2.2 成本导向定价法
        6.2.3 需求导向定价法
        6.2.4 竞争导向定价法
7 我国IT市场的价格问题解析
    7.1 我国IT市场中的典型价格问题
        7.1.1 价格行为的问题
        7.1.2 价格规则的问题
        7.1.3 价格垄断的问题
    7.2 盗版的经济学思考与对策创新
        7.2.1 盗版需求分析
        7.2.2 盗版供给分析
        7.2.3 盗版的外部效应分析
        7.2.4 反盗版策略研究
8 我国IT市场的价格规制与管理
    8.1 IT产品价格与相关经济杠杆的互动
        8.1.1 IT产品价格与工资的互动
        8.1.2 IT产品价格与风险投资的互动
        8.1.3 IT产品价格与税收的互动
        8.1.4 IT产品价格与信贷和利率的互动
        8.1.5 IT产品价格与股市的互动
        8.1.6 IT产品价格与汇率的互动
    8.2 我国IT市场的价格规制
        8.2.1 价格规制概述
        8.2.2 IT产品生产中的价格规制
        8.2.3 IT产品交易中的价格规制
        8.2.4 IT产品使用中的价格规制
    8.3 我国IT市场的价格管理
        8.3.1 IT产品价格管理
        8.3.2 IT产业管理的制度安排
        8.3.3 IT市场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参考文献
在读期向科研成果
声明
致谢

四、新版一百元人民币具有的十大防伪特征(二)(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社会变革中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研究[D]. 王喜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
  • [2]中国文学经典的网络传播研究[D]. 戴文红.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1)
  • [3]报道权与司法权的冲突与化解 ——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犯罪报道为视点[D]. 胡新桥. 武汉大学, 2010(05)
  • [4]人民币设计风格探微[D]. 郑玮玮.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1)
  • [5]共和国“名片”——人民币印制秘闻[J]. 黄清. 钟山风雨, 2009(01)
  • [6]人民币印制秘闻[J]. 冯文高. 文史博览, 2007(05)
  • [7]从美术鉴藏类电视节目解析我国当代鉴藏[D]. 张国珍.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7(06)
  • [8]IT产品价格论[D]. 卓武扬. 四川大学, 2004(02)
  • [9]防伪纸张及其防伪技术[J]. 陈港,谢国辉,武书彬. 中国造纸, 2001(04)
  • [10]解读第五套人民币[J]. 陈晓东. 经济世界, 2000(07)

标签:;  ;  ;  ;  ;  

新百元人民币的十大防伪特征(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