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ffects of Lanthanum and Europium on Rooting of Plantlet 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 in vitro(论文文献综述)
郭晓双[1](2016)在《怀牛膝细胞悬浮培养及主要药用成分积累的调控研究》文中指出怀牛膝是多年生深根系双子叶植物,是我国传统大宗药材的重要一类。本文以怀牛膝细胞悬浮培养体系为试材,利用细胞悬浮培养、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技术,主要围绕怀牛膝悬浮细胞生长、营养消耗、齐墩果酸和多糖含量积累的动力学分析,以及MeJA、SA对怀牛膝悬浮细胞生长和主要药用成分积累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为利用怀牛膝细胞大规模生产主要药用成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结果如下:1.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继代。怀牛膝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B5+2.0mg·L-1 2,4-D+0.5 mg·L-1 6-BA,出愈率达87.5%;愈伤组织进行继代后,分为A、B、C、D四种类型,其中A型愈伤组织结构疏松、生长迅速,最适宜进行细胞悬浮培养。2.怀牛膝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选择颜色质地较好、生长迅速的A型愈伤组织,以B5+2.0 mg·L-1 2,4-D+0.5 mg·L-1 6-BA+3%蔗糖为培养基,30g·L-1(FW)的接种量,pH为5.5,每周继代一次,建立生长快、分散性和稳定性好的怀牛膝细胞悬浮培养体系。3.怀牛膝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生长动力学变化的研究。在怀牛膝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测定其生长动力学变化。1)怀牛膝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06d为延迟期,7-21d为对数生长期,21-24d为稳定期,24d后细胞生长进入衰亡期;2)培养液pH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培养液中电导率的变化曲线与细胞生物量的生长曲线呈镜像关系,先下降后回升;3)细胞悬浮培养15d,培养液中的蔗糖几乎被完全吸收,在培养到21d时,培养基中氮源、磷、钾离子及镁离子分别消耗了73.75%、98.05%、91.14%和79.01%,而钙离子浓度一直充足,可以满足细胞生长的基本需求;4)怀牛膝细胞中齐墩果酸的积累曲线与细胞的生长曲线相一致,两者属于生长偶联型关系,悬浮培养至24d细胞中齐墩果酸含量最高,达到1.418 mg·g-1。5)在怀牛膝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培养至18d时,细胞中多糖含量达到高峰,为6.56 mg·g-1,细胞中多糖的积累和细胞生长曲线并不完全同步,细胞多糖积累较细胞生物量达到最高的时间提前。4.茉莉酸甲酯对怀牛膝悬浮细胞生物量、齐墩果酸和多糖积累的影响。1)在怀牛膝细胞悬浮培养的第9d添加不同浓度的茉莉酸甲酯,培养至24d取材,分别测量细胞生物量、细胞中齐墩果酸和多糖含量,其中添加0.01 mmol·L-1的茉莉酸甲酯,细胞生物量、细胞中齐墩果酸和多糖含量达到最高,分别为17.51 g·L-1(DW)、2.67 mg·g-1、3.47mg·g-1。2)在细胞悬浮培养的0d、6d、12d、18d、21d分别添加0.01 mmol·L-1的茉莉酸甲酯,培养至24d取材,发现0d添加时,细胞生物量和齐墩果酸含量为最高,可达17.05 g·L-1(DW)与3.11 mg·g-1,而在第18d添加时,多糖含量最高,为3.24 mg·g-1。3)在细胞悬浮培养的0d添加0.01 mmol·L-1的茉莉酸甲酯,分别在细胞培养的15d、18d、21d、24d、27d取材,发现细胞生物量及细胞中齐墩果酸含量在24d时达到最高,分别为14.79 g·L-1(DW)和3.74 mg·g-1,而在细胞培养至21d时细胞中多糖含量最高,为3.89 mg·g-1。5.水杨酸对怀牛膝悬浮细胞生物量、齐墩果酸和多糖积累的影响。1)在怀牛膝细胞悬浮培养的第9d添加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培养至24d取材,测量细胞生物量、细胞中齐墩果酸和多糖含量,其中添加1 mg·L-1的水杨酸,细胞生物量、细胞齐墩果酸和多糖含量达到最高,分别为16.13 g·L-1(DW)、3.27 mg·g-1和3.65 mg·g-1。2)在细胞悬浮培养的0d、6d、12d、18d、21d分别添加1 mg·L-1的水杨酸,培养至24d取材,发现18d添加时,细胞生物量、细胞中齐墩果酸含量与多糖含量为最高,可达16.91 g·L-1(DW)、2.82 mg·g-1和3.64 mg·g-1。3)在细胞悬浮培养的18d添加1 mg·L-1的水杨酸,分别在细胞培养的20d、22d、24d和26d取材,发现细胞生物量、细胞中齐墩果酸含量及多糖含量在24d时达到最高,分别为18.14 g·L-1(DW)、3.36 mg·g-1和3.50 mg·g-1。
孙兆国[2](2014)在《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生长和氮素营养的复合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稀土元素在各领域的广泛使用,导致其在环境中不断累积,造成稀土污染;酸雨是全球重大环境问题之一。稀土污染与酸雨污染在分布空间上重叠,作用对象上趋同,影响时间上相交,导致了两者对植物的复合影响。事实上,稀土元素和酸雨使土壤成为两者在相同时空下的污染库,导致植物根系成为两者复合作用下的靶器官。植物根系是植物长期适应陆地条件而形成的重要器官,具有多种功能。根系生长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是植物响应环境变化的重要观测目标之一,同时也与植物的生长和产量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因此,本文采用模拟环境复合污染的研究方法,以美国环境保护局推荐用于毒理学研究的重要粮食、经济兼用作物大豆(Glycine max)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物理化学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的优化组合,研究了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生长与氮素营养的复合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形态建成和生长存在明显复合效应。低浓度镧(0.08mmol L-1)处理对大豆幼苗根系形态建成和生长影响不明显,高浓度镧(0.40mmol L-1和1.20mmol L-1)处理明显抑制根系形态建成和生长。低强度酸雨(pH4.5)对大豆幼苗根系形态建成和生长影响不明显;酸雨强度(pH3.0)增加时,大豆幼苗根系形态建成和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复合处理时,低浓度镧(0.08mmol L-1)和酸雨(尤其是pH3.0)复合处理抑制根系形态建成和生长,表明低浓度镧对大豆幼苗根系形态建成和生长存在潜在危害。高浓度镧与酸雨复合处理明显抑制大豆幼苗根系形态建成和生长,并比相应单一处理抑制效应明显。(2)镧和酸雨复合影响大豆幼苗根系形态建成和生长的原因之一:矿素营养紊乱。低浓度镧(0.08mmol L-1)和酸雨复合处理促进大豆幼苗根系对La和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高浓度镧(0.40mmol L-1和1.20mmol L-1)和酸雨复合处理时,大豆幼苗根系中La、K、Mg含量降低,Ca和微量元素含量增加。可见,镧和酸雨复合处理影响大豆幼苗根系中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导致大豆根系某些矿质元素缺乏,而某些矿质元素过量,影响根系的多种生理过程;并且过量吸收过程消耗了大量物质和能量,影响根系的形态建成和生长。(3)镧和酸雨复合影响大豆幼苗根系形态建成和生长的原因之二:氮素营养改变。低浓度镧(0.08mmol L-1)和低强度酸雨(pH4.5)复合处理促进大豆幼苗根系NO3同化作用和GS-GOGAT循环,提高GDH活性;且这种促进作用高于单一处理时的促进作用;除低浓度镧(0.08mmol L-1)和高强度酸雨(pH3.0)复合处理提高GDH活性外,其它复合处理抑制大豆幼苗根系NO3同化作用和NH4+同化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高于单一处理时的抑制作用。这些变化引起低浓度镧(0.08mmol L-1)和低强度酸雨(pH4.5)复合处理时,大豆幼苗根系氨基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其它复合处理时,大豆幼苗根系中合成氨基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镧和酸雨复合处理下根系形态建成和生长改变与根系氮素营养改变存在相关性,且与NR活性改变的相关性最大。(4)镧和酸雨复合影响大豆幼苗根系氮素营养的原因之一:NR转录水平的改变。低浓度镧(0.08mmol L-1)和低强度酸雨(pH4.5)复合处理时,与对照和单一镧处理相比,NR转录水平分别降低,而与单一酸雨处理相比变化不明显;其它复合处理时,NR转录水平明显降低。一方面,低浓度镧(0.08mmol L-1)和低强度酸雨(pH4.5)复合处理时,大豆幼苗根系细胞膜结构发生变形,细胞内营养元素的相对含量增加;在其它复合处理时,细胞膜结构破坏严重,胞内营养元素含量降低,La的含量明显升高。原生质体结构的破坏,影响细胞内NO3的含量,再加上胞内营养元素的改变,影响大豆幼苗根系NR转录水平。另一方面,在复合处理下,大豆幼苗根系胞内H+浓度增大,胞内pH降低。pH的降低影响与NR转录相关的酶或反应;同时造成逆质子梯度而抑制NO3吸收,影响NR转录。而发生细胞膜结构改变、胞内营养元素含量变化和胞内pH降低,是因为镧和酸雨复合处理时,引起大豆幼苗根系细胞内ROS过量积累,细胞膜膜脂过氧化,进而影响细胞膜对物质的运输及膜上蛋白的正常功能。(5)镧和酸雨复合影响大豆幼苗根系氮素营养的原因之二:H+和镧与NR蛋白分子的直接作用。计算机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NR蛋白FAD结构域和MoCo结构域表面分布着大量负电荷集中区,且随着pH值的降低,表面负电荷分布越来越多。说明镧离子进入细胞后可能与NR蛋白分子发生直接作用。体外模拟发现,在不同pH值(pH7.2;pH6.4和pH5.6)条件下,NR结构中的Tyr和Trp残基、Heme-Fe卟啉环暴露程度或结构发生变化,引起NR活性发生变化;在pH7.2模拟溶液中,NR蛋白分子在不同浓度镧存在时会发生构象的变化,表现为肽链构象、Tyr和Trp残基以及Heme-Fe卟啉环结构的变化;在pH6.4和pH5.6模拟溶液中,不同浓度镧对NR蛋白分子构象的影响与pH7.2模拟溶液中规律变化基本一致,只是峰强度变化更大,表明在酸性条件下镧对NR蛋白分子的影响更加明显。量化计算结果表明,H+与NR微结构配位后会影响NR微结构,主要表现为氢键的形成和部分原子键长和键角的变化;La(H2O)83+能与NR微结构中的O原子发生配位,同时La(H2O)83+中的H与NR微结构中的O原子形成强氢键,使La(H2O)83+与NR之间的配位更加稳定,导致多数原子键长和键角发生明显变化,甚至NR微结构中C链发生明显的位移;NR-H-La微结构中NR微结构发生了更加明显的变化。这些结构的变化影响了NR蛋白的生理功能。
夏彩芬[3](2013)在《轻稀土元素与水稻线粒体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世界上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随着稀土元素作为稀土微肥、饲料添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的广泛使用,它们将不可避免的通过吸收等方式进入生物体内,直到进入食物链,参与自然界生物链循环。因此,稀土摄入的安全性问题成为人们利用稀土时关注的焦点。同时,我国也是一个水稻种植大国,稀土元素作用于水稻后,会使其平均增产幅度达到8-20%以上,产生非常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国内外研究学者已经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研究了稀土植物生物学效应,但是由于植物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因而稀土在植物细胞、细胞器层面上的许多作用机理还不完全清楚。尤其是稀土生物效应中广泛存在的Hormesis效应,其机理尚需进行深层次的探讨。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的产能细胞器,也是细胞进行物质能量代谢主要细胞器之一,同时还是毒物的靶细胞器。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主要原因,在于线粒体基因组频繁重排所形成的嵌合基因。为此,本论文采用生物微量热法、氧电极法、显微成像技术及光谱法等多种手段,系统研究了四种轻稀土元素(La、Ce、Pr、Nd)与水稻线粒体的相互作用,并从线粒体膜渗透性转换(MPT)的角度,对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探,为稀土元素的安全应用和水稻的优质生产,提供了新层次的理论基础。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对稀土元素植物生物学效应及机制、植物线粒体结构和功能,以及微量热法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进展,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及创新点。第二章:采用微量热法,考察了不同浓度La(Ⅲ)对水稻线粒体的体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La(Ⅲ)对水稻线粒体代谢过程表现出明显的Hormesis效应。考察La(Ⅲ)对水稻线粒体MPT的影响,发现较高浓度La(Ⅲ)能诱导线粒体MPT,低浓度则对MPT基本无影响。利用MPT保护试剂CsA和DTT,考察了高浓度La(Ⅲ)与水稻线粒体相互作用机制,发现La(Ⅲ)通过Ca2+相似的途径引起CsA敏感型线粒体MPT,也可以经由线粒体上巯基蛋白相互作用而诱导MPT。La(Ⅲ)经体内培养途径对水稻幼苗生长表现出Hormesis效应,同时对La(Ⅲ)在水稻线粒体上的定位研究结果,经La(Ⅲ)培养后,线粒体中La(Ⅲ)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不同浓度La(Ⅲ)培养后的水稻根部线粒体的结构,发现低浓度下线粒体结构比对照组完整,而高浓度则对线粒体结构存在一定的损伤作用。第三章:采用微量热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轻稀土Ce(Ⅲ)对湘早籼水稻线粒体体外代谢的影响,获取了不同浓度Ce(Ⅲ)作用下水稻线粒体的体外代谢热谱。发现在低浓度Ce(Ⅲ)作用下(0~400μM),水稻线粒体的代谢过程受到促进;而高浓度情况下(600-1800gM),则受到抑制。采用呼吸耗氧方法,检测了Ce(III)对水稻线粒体State4呼吸耗氧的影响,发现在较低Ce(III)浓度作用下,呼吸耗氧速率随着Ce(Ⅲ)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而在高浓度的作用下,耗氧速率则随着Ce(III)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表明Ce(Ⅲ)对水稻线粒体呼吸和代谢都存在明显的"Hormesis"效应。另外,本论文中还深入探讨了Ce(Ⅲ)对水稻线粒体功能和结构的影响。采用光谱法和显微分析技术,系统地从微观上考察了Ce(Ⅲ)与湘早籼水稻线粒体的作用,发现高浓度Ce(Ⅲ)会引起线粒体膜渗透性转换(MPT),低浓度时对MPT基本没有影响。通过三种MPT保护试剂,初步判断了高浓度Ce(Ⅲ)所引起的MPT类别,发现Ce(Ⅲ)可能通过与线粒体上的巯基蛋白相互作用而引发水稻线粒体MPT。第四章:采用TAM Ⅲ微量热仪,得到了不同浓度Pr(Ⅲ)作用下水稻线粒体的体外代谢热谱,发现Pr(Ⅲ)对水稻线粒体体外代谢过程存在低促高抑的"Homesis"效应。利用紫外可见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Pr(Ⅲ)对水稻线粒体MPT的影响,发现较高浓度的Pr(Ⅲ)能诱导MPT,且MPT属于可调节性的,结合水稻线粒体Cyt c的释放情况,可推测较高浓度Pr(Ⅲ)可能经由MPT对线粒体功能有一定程度的破坏。考察了不同浓度Pr(Ⅲ)对线粒体内膜H+、K+渗透性的影响,及对线粒体膜脂质过氧化的影响,发现Pr(Ⅲ)对线粒体H+、K+渗透性和脂质过氧化均存在抑制作用,表明Pr(Ⅲ)对线粒体的氧化应激存在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说明Pr(Ⅲ)经由MPT造成线粒体功能损伤可能与氧化应激无关。第五章:利用TAM Ⅲ等温微量热仪,获取了不同浓度Nd(III)作用下水稻线粒体的体外代谢热谱,发现在低浓度Nd(III)刺激水稻线粒体的代谢过程,而高浓度则抑制其代谢产热。同时,采用Clark氧电极法,获取了State4中不同浓度Nd(Ⅲ)对离体水稻线粒体呼吸耗氧速率的影响。结合微量热和氧电极法的研究结果,发现Nd(Ⅲ)对水稻线粒体代谢也存在低促高抑的" Hormesis "效应。利用紫外可见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Nd(Ⅲ)对水稻线粒体MPT的影响,结合透射电镜显微分析和水稻线粒体Cyt c的释放情况,表明较高浓度Nd(Ⅲ)会引起水稻线粒体MPT,导致其结构和功能受损。同时,还考察了Nd(Ⅲ)对线粒体内膜H+、K+渗透性、线粒体膜脂质过氧化及线粒体活性氧释放水平的影响,发现Nd(Ⅲ)对线粒体的氧化应激存在一定的保护作用,表明Nd(Ⅲ)诱导的MPT可能与氧化应激无关,具体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第六章:主要对论文整体工作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并就后续研究内容提出相关研究方向。
冷雪[4](2012)在《酸雨胁迫下La(Ⅲ)对大豆和玉米萌发种子保护酶系统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酸雨(acid rain)是全球性的污染源之一,目前我国的酸雨面积已超过国土面积的40%,根据环境保护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四川东部地区酸雨分布较集中,由此导致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必然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并阻碍经济的发展。迄今为止,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酸雨对植物的生理生态影响的报道,研究的范围也很广泛,目前也涉及到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但是大多数有关酸雨对植物生理生态影响的研究很少考虑到酸雨对种子萌发过程中其内在保护酶系统的影响。因此,研究植物种子萌发及其内在保护酶系统对酸雨胁迫的响应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稀土元素能提高作物抗逆性及四川地区酸雨频繁的实际,本文采用模拟酸雨伤害常规种子实验研究方法,以C3植物大豆(Glycine max)“辽解1号”种子和C4植物玉米(Zea mays)’‘川单14号”种子为试材,初步考察了La(Ⅲ)对酸雨胁迫下两类种子萌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细胞质膜透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从保护酶对种子萌发作用的角度,分析La(Ⅲ)缓解酸雨抑制作物种子萌发的环境生物学效应与机理,这将为确定稀土农用的安全浓度,为寻找合适的方法减轻酸雨胁迫对农作物的危害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La(Ⅲ)的显效剂量筛选实验结果表现出低剂量促进高剂量抑制的现象,体现了稀土元素的Hormesis效应。5-25mg·L-1LaCl3溶液有利于大豆和玉米种子萌发,并降低细胞质膜透性;其中大豆种子最适剂量为20mg.L-1,玉米种子最适剂量为10mg.L-1。当浓度超过30mg·L-1时,大豆和玉米种子萌发受到抑制。(2)静态和动态实验结果显示,当胁时一定,大豆种子SOD、POD、CAT活性变化趋势相似,随着酸雨强度的增强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玉米种子SOD、POD活性变化趋势与大豆种子相似,CAT活性却随着酸雨强度的增强不断降低。当胁迫强度不断增强时,在短时间内种子自身尚能抵御酸雨的伤害,但是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这种伤害已无法修复,最终使种子失活。La(Ⅲ)能够有效地调控SOD、POD、CAT的稳定性,并可能参与到清除过量活性氧和自由基的反应中,从而有效的缓解了酸雨胁迫对种,子造成的伤害。(3)最适剂量的La(Ⅲ)处理能促进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萌发,调控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细胞质膜透性,减少MDA含量,从而缓解酸雨胁迫带来的伤害。两类种子在pH3.5时防护效果均显着;高强度酸雨(pH3.0时)使种子内部结构严重破坏,La(Ⅲ)的加入已无法缓解酸雨引发的伤害。(4)La(Ⅲ)能够有效地调控作物种子内部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提高活性氧清除系统的运行效率,并能改善种子内部活性氧代谢的情况,使种子细胞质膜透性和体内MDA的含量降低,减轻种子的膜脂过氧化程度。(5)大豆和玉米种子对酸雨的反应是不同的,综观SOD、POD、CAT活性、细胞质膜透性及MDA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结合两类种子萌发指标对酸雨的响应及其遗传特性,可推测出C4植物玉米种子抗酸雨胁迫能力高于C3植物大豆种子;而经La(Ⅲ)处理后,大豆种子对酸雨胁迫的缓解作用优于玉米种子。
王建安[5](2005)在《提高盾叶薯蓣根茎产量与薯蓣皂苷元含量的生物学途径及薯蓣皂苷生物学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实验以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H·.Wright)为研究材料,主要研究利用施肥的方法来提高盾叶薯蓣根茎产量与薯蓣皂苷元的含量、利用组织培养的方法来获得壮苗及对薯蓣皂苷生物学活性的研究。 第一部分主要是在大田条件下,进行肥料单因素试验和多因素试验,探讨它们对薯蓣皂苷元含量与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单因素施肥的实验中,从对盾叶薯蓣根茎产量的影响的角度看,发现二铵>K肥>尿素>磷酸二氢钾>铁肥>磷肥>农家肥>锰肥>硝酸钾>镁肥,从对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影响角度来看,镁肥>锰肥>尿素>农家肥>二铵>磷肥>磷酸二氢钾>铁肥>硝酸钾>钾肥。在植物激素的试验中,几种肥料对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影响,经Duncan检验,发现2,4-D>地黄膨大素>NAA>稀效唑>多效唑;在对盾叶薯蓣根茎产量的影响方面,发现2,4-D>NAA>多效唑>稀效唑>地黄膨大素。肥料多因素试验中,发现最佳配方为氮肥15Kg/667m2、钾肥25Kg/667m2、磷肥50Kg/667m2、二铵60Kg/667m2、磷酸二氢钾40Kg/667m2。 第二部分主要研究稀土元素铈对盾叶薯蓣茎段和试管苗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低浓度的铈(5-10mg/L)可以显着提高试管苗的SOD、CAT、POD的活性,促进试管苗的发根率,浓度5mg/L的稀土铈显着提高盾叶薯蓣离体茎段的出愈率;浓度为30mg/L时则显着降低试管苗的抗氧化酶系统的活性、生芽率,而且促进愈伤组织褐化。 第三部分主要对薯蓣皂苷进行生物学活性的研究,实验发现,薯蓣皂苷具有一定的清除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能力,且与浓度呈量效关系;对果蝇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对烟草赤霉病、枇杷刀孢、棉花枯萎病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人体致病菌的作用较弱。对Hela、MDA-231、KB等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BLE-7421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Effects of Lanthanum and Europium on Rooting of Plantlet 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 in vitro(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s of Lanthanum and Europium on Rooting of Plantlet 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 in vitro(论文提纲范文)
(1)怀牛膝细胞悬浮培养及主要药用成分积累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怀牛膝概况 |
1.2 牛膝组织培养及细胞悬浮培养 |
1.2.1 牛膝的组织培养 |
1.2.2 细胞悬浮培养 |
1.3 牛膝的主要药用成分 |
1.3.1 牛膝皂苷 |
1.3.2 牛膝多糖 |
1.3.3 牛膝甾酮 |
1.3.4 黄酮类和生物碱类 |
1.3.5 其它成分 |
1.4 牛膝的药理作用 |
1.4.1 抗肿瘤作用 |
1.4.2 对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作用 |
1.4.3 对记忆力和抗衰老作用的影响 |
1.4.4 其他作用 |
1.5 本研究的主要问题、内容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主要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无菌苗的培育 |
2.2.2 牛膝愈伤组织的诱导 |
2.2.3 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 |
2.2.4 怀牛膝细胞生长的动力学研究 |
2.2.5 MeJA诱导子对悬浮细胞生长及细胞中主要药用成分积累的影响 |
2.2.6 SA诱导子对悬浮细胞生长及细胞中主要药用成分积累的影响 |
2.3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愈伤组织的诱导 |
3.1.1 不同培养基对牛膝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3.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牛膝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3.2 愈伤组织的继代与筛选 |
3.3 怀牛膝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 |
3.4 怀牛膝细胞悬浮培养的动力学研究 |
3.4.1 怀牛膝细胞悬浮培养生长曲线 |
3.4.2 培养液中pH值的动态变化 |
3.4.3 培养液中电导率的动态变化 |
3.4.4 怀牛膝细胞悬浮培养基中蔗糖的消耗 |
3.4.5 怀牛膝细胞悬浮培养基中氮源的消耗 |
3.4.6 怀牛膝细胞悬浮培养基中无机磷的消耗 |
3.4.7 怀牛膝悬浮培养基中主要矿质元素的消耗 |
3.4.8 怀牛膝细胞生长和齐墩果酸积累的动态变化 |
3.4.9 怀牛膝悬浮细胞中多糖积累的动态变化 |
3.5 不同诱导子对牛膝悬浮培养细胞生长和主要药用成分积累的影响 |
3.5.1 不同浓度MeJA对牛膝悬浮细胞生物量与齐墩果酸积累的影响 |
3.5.2 不同浓度MeJA对牛膝悬浮细胞中多糖积累的影响 |
3.5.3 不同时间添加MeJA对牛膝生长和齐墩果酸积累的影响 |
3.5.4 不同时间添加MeJA对细胞中多糖积累的影响 |
3.5.5 添加MeJA对细胞生物量和细胞中齐墩果酸积累的影响 |
3.5.6 添加MeJA对细胞中多糖积累的影响 |
3.5.7 不同浓度SA对牛膝悬浮细胞生物量和齐墩果酸积累的影响 |
3.5.8 不同浓度SA对牛膝悬浮细胞中多糖积累的影响 |
3.5.9 不同时间加SA对牛膝细胞生物量和齐墩果酸积累的影响 |
3.5.10 不同时间加SA对细胞中多糖积累的影响 |
3.5.11 添加SA对细胞生物量和细胞中齐墩果酸积累的影响 |
3.5.12 添加SA对细胞中多糖积累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怀牛膝愈伤组织诱导 |
4.2 怀牛膝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细胞生长动力学变化的研究 |
4.2.1 怀牛膝悬浮细胞生长特性 |
4.2.2 培养液中pH值的变化 |
4.2.3 培养液中电导率的变化 |
4.2.4 怀牛膝细胞悬浮培养中蔗糖浓度的变化 |
4.2.5 怀牛膝细胞悬浮培养中总氮的变化 |
4.2.6 怀牛膝细胞悬浮培养液中磷含量的变化 |
4.2.7 怀牛膝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钾、钙、镁含量的变化 |
4.2.8 怀牛膝悬浮细胞培养过程中齐墩果酸合成动态变化 |
4.2.9 怀牛膝悬浮细胞中多糖积累的动态变化 |
4.3 诱导子对怀牛膝悬浮细胞生长及主要药用成分积累的影响 |
4.3.1 MeJA对悬浮细胞生物量及三萜皂苷积累的影响 |
4.3.2 MeJA对怀牛膝悬浮细胞中多糖积累的影响 |
4.3.3 SA对怀牛膝悬浮细胞生物量及三萜皂苷积累的影响 |
4.3.4 SA对怀牛膝悬浮细胞中多糖积累的影响 |
5 结论 |
图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2)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生长和氮素营养的复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稀土元素及其研究背景 |
1.1.1 稀土元素概述 |
1.1.2 稀土元素在环境中的累积 |
1.1.3 稀土元素生态毒害效应 |
1.1.4 稀土元素对植物根系影响 |
1.2 酸雨污染及其研究背景 |
1.2.1 酸雨污染概述 |
1.2.2 酸雨污染对生态系统影响 |
1.2.3 酸雨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
1.2.4 酸雨污染对植物根系影响 |
1.3 植物氮素营养研究背景 |
1.3.1 植物氮素营养概述 |
1.3.2 环境因素对氮代谢影响 |
1.3.3 硝酸还原酶结构和调控 |
1.4 本论文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4.1 立题依据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形态与生长的复合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溶液配制 |
2.2.2 试材处理 |
2.2.3 指标测定 |
2.2.4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
2.3.2 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
2.3.3 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2.3.4 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氮素营养的复合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溶液配制 |
3.2.2 试材处理 |
3.2.3 指标测定 |
3.2.4 数据分析 |
3.3 结果和讨论 |
3.3.1 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 NO3 同化的影响 |
3.3.2 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 NH4+同化的影响 |
3.3.3 根系氨基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3.4 根系形态参数与氮素营养指标相关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镧和酸雨对硝酸还原酶基因转录的复合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溶液配制 |
4.2.2 试材处理 |
4.2.3 指标测定 |
4.2.4 数据分析 |
4.3 结果和讨论 |
4.3.1 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 NR 基因转录的影响 |
4.3.2 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原生质体形貌和胞内营养元素的影响 |
4.3.3 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胞内 pH 值和 H+-ATPase 活性的影响 |
4.3.4 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细胞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镧和酸雨直接作用硝酸还原酶机制探讨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溶液配制 |
5.2.2 试材处理 |
5.2.3 指标测定 |
5.2.4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不同 pH 条件对 NR 蛋白表面电荷分布的影响 |
5.3.2 模拟条件下镧和酸雨复合对 NR 蛋白构象的影响 |
5.3.3 不同 pH 条件下镧与 NR 蛋白作用的量化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 |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II 英文缩写与中文名称对照 |
(3)轻稀土元素与水稻线粒体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稀土元素的理化性质及在植物中的分布概况 |
1.1.1 稀土元素特性 |
1.1.2 稀土元素在植物/作物生长中的应用概况 |
1.1.3 植物对稀土元素的摄取和稀土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赋存形式 |
1.2 稀土元素植物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 |
1.2.1 稀土元素对植物的生物学功能 |
1.2.2 稀土元素的植物生物学效应研究机理 |
1.2.3 稀土元素在植物生长中的Hormesis效应 |
1.3 植物线粒体简介 |
1.3.1 植物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
1.3.2 植物线粒体的能量代谢 |
1.3.3 植物线粒体的膜渗透性转换(MPT) |
1.3.4 植物线粒体与细胞质雄性不育(CMS) |
1.4 微量热法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
1.4.1 微量热法简介 |
1.4.2 微量热法测量原理及仪器介绍 |
1.4.3 微量热法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进展 |
1.5 选题思路及本论文创新点 |
1.5.1 选题思路 |
1.5.2 本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La(Ⅲ)与太湖糯水稻线粒体的相互作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2.2.2 水稻种子处理及黄化苗培养 |
2.2.3 水稻线粒体提取 |
2.2.4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La(Ⅲ)对水稻线粒体体外代谢的影响 |
2.3.2 La(Ⅲ)对水稻线粒体膜渗透性转换(MPT)的影响 |
2.3.3 La(Ⅲ)经体内培养对水稻生长及其线粒体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Ce(Ⅲ)与湘早籼水稻线粒体的相互作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3.2.2 水稻种子处理及黄化苗培养 |
3.2.3 水稻线粒体提取 |
3.2.4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Ce(Ⅲ)对离体水稻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
3.3.2 Ce(Ⅲ)与水稻线粒体的相互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Pr(Ⅲ)与太湖糯水稻线粒体的相互作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4.2.2 水稻种子处理及黄化苗培养 |
4.2.3 水稻线粒体提取 |
4.2.4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Pr(Ⅲ)对太湖糯水稻线粒体体外代谢的影响 |
4.3.2 Pr(Ⅲ)与水稻线粒体的相互作用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Nd(Ⅲ)与嘉早93水稻线粒体的相互作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5.2.2 水稻种子处理及黄化苗培养 |
5.2.3 水稻线粒体提取 |
5.2.4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Nd(Ⅲ)对水稻线粒体体外代谢产热的影响 |
5.3.2 Nd(Ⅲ)与水稻线粒体的相互作用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酸雨胁迫下La(Ⅲ)对大豆和玉米萌发种子保护酶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酸雨对植物种子萌发的研究进展 |
1.1.1 概述 |
1.1.2 国内外酸雨研究概况 |
1.1.3 酸雨对植物种子萌发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稀土对植物种子萌发的研究进展 |
1.2.1 稀土元素概述 |
1.2.2 稀土农用的历史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稀土元素的生物效应及作用机理 |
1.2.4 稀土对植物种子萌发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 稀土元素抗酸雨胁迫影响的研究进展 |
1.4 植物保护酶系统研究进展 |
1.4.1 保护酶系统 |
1.4.2 植物保护酶研究现状 |
1.5. 立题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LaCl_3溶液配置 |
2.3 模拟酸雨配制 |
2.4 试材处理 |
2.4.1 La(Ⅲ)显效剂量筛选 |
2.4.2 酸雨胁迫处理 |
2.5 实验指标及测定方法 |
2.5.1 种子萌发指标的测定 |
2.5.2 细胞质膜透性(MP)的测定 |
2.5.3 酶液的提取 |
2.5.4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的测定 |
2.5.5 过氧化物酶活性(POD)的测定 |
2.5.6 过氧化氢酶活性(CAT)的测定 |
2.5.7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La(Ⅲ)显效剂量的确定 |
3.1.1 不同浓度La(Ⅲ)对大豆种子萌发指标的影响 |
3.1.2 不同浓度La(Ⅲ)对大豆种子细胞质膜透性的影响 |
3.1.3 不同浓度La(Ⅲ)对玉米种子萌发指标的影响 |
3.1.4 不同浓度La(Ⅲ)对玉米种子细胞质膜透性的影响 |
3.2 La(Ⅲ)对酸雨胁迫下种子萌发及保护酶的影响 |
3.2.1 La(Ⅲ)对酸雨胁迫下大豆和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2 La(Ⅲ)对不同强度酸雨胁迫下大豆和玉米种子SOD活性的影响 |
3.2.3 La(Ⅲ)对不同强度酸雨胁迫下大豆和玉米种子POD活性的影响 |
3.2.4 La(Ⅲ)对不同强度酸雨胁迫下大豆和玉米种子CAT活性的影响 |
3.2.5 La(Ⅲ)对酸雨胁迫下大豆和玉米种子SOD活性变化的动态影响 |
3.2.6 La(Ⅲ)对酸雨胁迫下大豆和玉米种子POD活性变化的动态的影响 |
3.2.7 La(Ⅲ)对酸雨胁迫下大豆和玉米种子CAT活性变化的动态的影响 |
3.3 La(Ⅲ)对酸雨胁迫下种子保护酶系统变化的影响机制 |
3.3.1 La(Ⅲ)对不同强度酸雨胁迫下大豆和玉米种子细胞质膜透性的影响 |
3.3.2 La(Ⅲ)对不同强度酸雨胁迫下大豆和玉米种子MDA含量的影响 |
3.3.3 La(Ⅲ)对酸雨胁迫下大豆和玉米种子细胞质膜透性的动态影响 |
3.3.4 La(Ⅲ)对酸雨胁迫下大豆和玉米种子MDA含量的动态影响 |
4. 讨论 |
4.1 La(Ⅲ)对大豆和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剂量效应关系 |
4.2 La(Ⅲ)对酸雨胁迫下大豆和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
4.3 La(Ⅲ)对酸雨胁迫下大豆和玉米种子保护酶的影响 |
4.4 La(Ⅲ)对酸雨胁迫下大豆和玉米种子MDA含量和细胞质膜透性的影响 |
5 结论 |
6.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提高盾叶薯蓣根茎产量与薯蓣皂苷元含量的生物学途径及薯蓣皂苷生物学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薯蓣皂苷元的研究概况 |
二、盾叶薯蓣研究综合概况 |
第一章 施肥对盾叶薯蓣根茎中薯蓣皂苷元含量及根茎产量的影响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二章 稀土元素铈对盾叶薯蓣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及试管苗生根效应的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与分析 |
三、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薯蓣皂苷生物学活性的研究 |
一、材料、试剂和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三、结果与分析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Effects of Lanthanum and Europium on Rooting of Plantlet 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 in vitro(论文参考文献)
- [1]怀牛膝细胞悬浮培养及主要药用成分积累的调控研究[D]. 郭晓双. 河南师范大学, 2016(04)
- [2]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生长和氮素营养的复合影响研究[D]. 孙兆国. 江南大学, 2014(03)
- [3]轻稀土元素与水稻线粒体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D]. 夏彩芬. 武汉大学, 2013(07)
- [4]酸雨胁迫下La(Ⅲ)对大豆和玉米萌发种子保护酶系统的影响[D]. 冷雪.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7)
- [5]提高盾叶薯蓣根茎产量与薯蓣皂苷元含量的生物学途径及薯蓣皂苷生物学活性的研究[D]. 王建安. 南京师范大学,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