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驱虫斑鸠菊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明翰,梁政亭,盛萍[1](2021)在《新疆民族药的开发研究与前景展望》文中提出新疆地区药用植物资源颇为丰富,因其具有显着的药理活性,被广泛应用于新疆各民族药中,为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当地卫生事业提供一定保障。新疆各民族药呈现多元一体、和而不同、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特点,共同构成我国传统医药学宝库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其中以维吾尔药、哈萨克药、柯尔克孜药、塔吉克药、塔塔尔药等最具地域特色,但新疆民族药产业发展较为滞后,有待于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近年来,研究报道新疆民族药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有着潜在的开发与研究价值,但由于民族药的实践经验流失、基础研究薄弱、品牌效应较弱、资源破坏严重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新疆民族药的发展。该文通过对新疆民族药的药用价值、发展现状、前景展望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梳理新疆民族药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新疆民族药的临床应用和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依据,旨在促进新疆民族药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弘扬我国传统医药文化。
张坤杰[2](2021)在《异鼠李素对过氧化氢诱导角质形成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异鼠李素对过氧化氢诱导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不同浓度的H2O2(300、600、900、1200μmol/L)处理HaCaT细胞12h后,使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试剂盒检测丙二醛含量,反应细胞氧化应激状态。根据细胞活力和氧化应激状态的结果,筛选合适浓度的H2O2建立HaCaT细胞氧化应激模型。2)使用0、20、40、60、80、100μmol/L的异鼠李素作用HaCaT细胞12h,使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根据结果筛选异鼠李素的安全作用浓度,用于后续实验。3)首先,使用安全浓度的异鼠李素预处理HaCaT细胞12h,再进行H2O2干预HaCaT细胞12h,进行细胞增值活力检测、SOD活性检测和MDA含量测定。结果:1.与对照组(0μmol/L H2O2)的细胞活力比较,600、900、1200μmol/L H2O2组有差异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H2O2浓度升高,细胞活力逐渐下降,600μmol/L H2O2细胞活力接近IC50。2.随着H2O2浓度提高,HaCaT细胞中SOD活性逐渐下降和MDA含量逐渐升高。与对照组(0μmol/L H2O2)比较,H2O2组(300、600、900、1200μmol/L)的SOD活性和MDA含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3.20、40、60、80、100μmol/L异鼠李素处理HaCaT细胞12h,对细胞有促增殖作用,选择20、40、60μmol/L异鼠李素进行后续实验。4.与H2O2(600μmol/L)组细胞活力比较,20、40、60μmol/L异鼠李素预处理组细胞活力升高,40、60μmol/L异鼠李素预处理组与H2O2(600μmol/L)组细胞活力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与H2O2(600μmol/L)组的SOD活性和MDA含量比较,20、40、60μmol/L异鼠李素预处理组的SOD活性增高、MDA含量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异鼠李素对H2O2诱导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提示异鼠李素可能是驱虫斑鸠菊治疗白癜风有效的成分之一。
热沙拉提·依孜则[3](2020)在《复方驱虫斑鸠菊对氢醌脱色致小鼠白癜风模型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复方驱虫斑鸠菊对皮肤外涂氢醌建立脱色C57BL/6小鼠白癜风模型的治疗作用,为复方驱虫斑鸠菊的临床前研究提供实验支持。方法:采用氢醌软膏外涂皮肤复制C57BL/6小鼠白癜风模型:C57BL/6小鼠,SPF级,128只,雌雄各半,用2.5%氢醌软膏外涂皮肤连续造模20天,造模动物皮肤均出现白斑,根据随机数字表按皮肤白斑大小分组,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自然恢复组、他克莫司软膏组、白癜风胶囊组、复方驱虫斑鸠菊低、中、高剂量组,16只/组,雌雄各半;按20mL/kg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给予等体积溶媒,其它各组给予相应药液,每日1次,连续30天。隔天肉眼观察毛发脱色及脱色面积,拍照并进行毛发脱色评估,治疗结束后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酪氨酸酶(TYR)、丙二醛(CHE)、胆碱脂酶(MDA)含量,取皮肤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法对含黑色素的毛囊进行计数。结果:1)照片评分:自然恢复组、他克莫司软膏组、白癜风胶囊组、复方驱虫斑鸠菊低剂量组、复方驱虫斑鸠菊中剂量组、复方驱虫斑鸠菊高剂量组招聘评分高于空白对照组,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克莫司软膏组、白癜风胶囊组、复方驱虫斑鸠菊低剂量组、复方驱虫斑鸠菊高剂量组照片评分高于自然恢复组;复方驱虫斑鸠菊中剂量组评分低于他克莫司软膏组、白癜风胶囊组;复方驱虫斑鸠菊高剂量组照片评分高于复方驱虫斑鸠菊低、中剂量组;2)有黑色素的毛囊数所占比例:模型组对照、自然恢复组、他克莫司软膏组、白癜风胶囊组、复方驱虫斑鸠菊低、中、高剂量组有黑色素的毛囊数所占比例小于空白对照组,自然恢复组、他克莫司软膏组、白癜风胶囊组、复方驱虫斑鸠菊低剂量组、复方驱虫斑鸠菊中剂量组、复方驱虫斑鸠菊高剂量组有黑色素的毛囊数所占比例大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MDA:白癜风胶囊组、复方驱虫斑鸠菊低剂量组MDA值低于模型对照组、自然恢复组,复方驱虫斑鸠菊中剂量组MDA值高于白癜风胶囊组、复方驱虫斑鸠菊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TYR值:空白对照组、白癜风胶囊组,自然恢复组、他克莫司软膏组、复方驱虫斑鸠菊低剂量组、复方驱虫斑鸠菊中剂量组、复方驱虫斑鸠菊高剂量组TYR值大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脾脏系数:他克莫司软膏组、白癜风胶囊组雄性小鼠脾脏系数小于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自然恢复组、复方驱虫斑鸠菊中剂量组,复方驱虫斑鸠菊高剂量组雄性小鼠脾脏系数小于自然恢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雌性小鼠脾脏系数大于空白对照组,自然恢复组、他克莫司软膏组、白癜风胶囊组、复方驱虫斑鸠菊低剂量组、复方驱虫斑鸠菊中剂量组、复方驱虫斑鸠菊高剂量组雌性小鼠脾脏系数小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胸腺系数:雄性和雌性小鼠胸腺系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驱虫斑鸠菊能够促进TYR含量增加,降低CHE、MDA水平,促进有活性的黑素细胞增生,从而促进黑素的生成,毛发脱色评分也明显降低,对C57BL/6小鼠白癜风模型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可能与白癜风胶囊有同样的治疗作用。
刘宗洋,昝珂,吴霞,过立农,马双成,郑健,陈筱清[4](2020)在《维药驱虫斑鸠菊化学成分、质量控制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维药驱虫斑鸠菊为菊科斑鸠菊属植物驱虫斑鸠菊(Vernonia anthelmintica Willd.)的干燥成熟种子,是维吾尔族常用药材,主产于中国新疆和巴基斯坦等地。由于其对于白癜风等皮肤病的治疗有独特的疗效,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驱虫斑鸠菊中主要化学成分为倍半萜及其二聚体、黄酮、甾体等类成分。由于产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化学成分,倍半萜类成分主要为榄香烷型,该类型倍半萜在菊科其他属中较为少见;并且大多数分离得到的倍半萜在8位上连接有较为少见的2-(羟甲基)丙烯酰基。驱虫斑鸠菊的质量控制及药理活性也有报道。本文对驱虫斑鸠菊的化学成分、质量控制及药理活性进行系统归纳整理,以期为该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祖丽比亚·阿不都热依木(Zulpiya Abdureyim)[5](2019)在《维药驱白巴布期片对稳定期涩味黏液质型白癜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驱白巴布期片对稳定期涩味黏液质型白癜风患者局部白斑面积、色素再生面积、维吾尔医证候评分、实验室指标的影响及出现的不良反应,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及临床上评价准字维药驱白巴布期片对稳定期涩味黏液质型白癜风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并通过本研究所得结果进一步提升维吾尔医对这类白癜风的治疗疗效,为维药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在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并知情同意的稳定期涩味黏液质型白癜风患者7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其中脱落2例,最终完成70例,试验组35例,对照组35例。试验组在饮食忌口,口服维药(主要作用是提高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加快黑色素的形成)、外用药、物理治疗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维药驱白巴布期片。对照组行维医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35±5天,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白斑面积、色素再生面积、维医证候评分、相关实验室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1)通过秩和检验比较两组白斑面积疗效,试验组:痊愈10例,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1例。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5例,有效18例,无效8例。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2)两组色素再生面积疗效,试验组:有效8例,占22.9%,无效27例,占77.1%。对照组:有效2例,占5.7%,无效33例,占94.3%。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P<0.01),试验组色素再生有效率高于对照组;3)两组总疗效比较,试验组:痊愈10例,显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1例。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5例,有效18例,无效8例。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对两组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不良反应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1)驱白巴布期片能有效的缩小稳定期涩味黏液质型白癜风患者的白斑面积,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局部黑色素细胞的生成,结果提示该制剂对稳定期涩味黏液质型白癜风有一定的疗效;2)用驱白巴布期片治疗稳定期涩味黏液质型白癜风较为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王加利[6](2018)在《驱虫斑鸠菊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驱虫斑鸠菊为菊科斑鸠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驱虫斑鸠菊Vernonia anthelmintica(L.)Willd.的成熟果实,是维吾尔族常用药。具有激活酪氨酸酶活性、提高黑色素合成能力、抗肿瘤、调节免疫及补充微量元素等功能,主治白癜风、湿寒性炎肿和肠道寄生虫。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驱虫斑鸠菊的研究主要围绕其临床应用展开,而对于其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课题对驱虫斑鸠菊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分离的单体化合物进行酪氨酸酶激活、抗氧化及抗肿瘤三个方面的活性评价,结果发现异鼠李素和木犀草素能显着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的增殖,但异鼠李素抗胰腺癌的作用机制尚未见文献报道。目的:通过提取分离技术与液质联用技术对驱虫斑鸠菊的化学成分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对分离的单体化合物进行含量测定、药理活性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旨在为驱虫斑鸠菊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驱虫斑鸠菊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制备液相等分离技术,对驱虫斑鸠菊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的系统分离。利用质谱和核磁共振等分析技术进行单体化合物的结构解析。同时,运用UPLC-LTQ-Orbitrap-MS/MS技术分析总结黄酮和咖啡酰基奎宁酸这两类多酚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并将此规律应用到驱虫斑鸠菊乙醇提取物中多酚类化合物的快速识别。2.驱虫斑鸠菊药材含量测定方法研究:建立同时测定驱虫斑鸠菊中圣草酚、紫铆查耳酮、紫铆素和异鼠李素4个黄酮类成分含量的HPLC法。色谱条件为: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以乙腈为流动相A,0.2%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10nm,流速1.0mL·min-1,柱温25℃。3.驱虫斑鸠菊中多酚类化合物药理活性评价:采用蘑菇酪氨酸酶多巴速率氧化法考察驱虫斑鸠菊中7个黄酮类化合物对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运用DPPH法评价驱虫斑鸠菊中9个多酚类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运用CCK-8法筛选驱虫斑鸠菊中9个多酚类化合物对人胰腺癌(PANC-1)和结直肠癌(LoVo)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4.异鼠李素抗胰腺癌的作用机制研究:应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和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PANC-1细胞凋亡情况;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PANC-1细胞周期分布;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周期相关蛋白及RAS/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利用qRT-PCR试验技术检测细胞周期相关基因mRNA的水平;并通过划痕实验检测PANC-1细胞迁移能力。结果:1.从驱虫斑鸠菊的乙酸乙酯部位共分离得到14个单体化合物,其中包括7个黄酮,4个酚酸,2个吲哚类生物碱及1个甾醇类化合物。单体成分为:N-乙酰基吲哚-3-甲醛(1)、1-乙基吲哚-3-甲酸(2)、豆甾醇(3)、圣草酚(4)、芹菜素(5)、紫铆查尔酮(6)、紫铆素(7)、异鼠李素(8)、硫黄菊素(9)、木犀草素(10)、咖啡酸(11)、原儿茶酸(12)、3,5-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13)、3,4-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14)。其中,化合物12~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且生物碱类成分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通过UPLC-LTQ-Orbitrap-MS/MS技术,从驱虫斑鸠菊乙醇提取物中共鉴定出43个多酚类成分,其中包括13个酚酸类和30个黄酮类,且有26个单体成分为首次在该植物中报道。2.通过考察提取物的提取方法、检测波长及流动相比列,首次建立了一种HPLC法同时测定驱虫斑鸠菊中4个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圣草酚、紫铆查耳酮、紫铆素和异鼠李素的进样量分别在13.44~107.52、30.24~241.92、9.60~76.80、6.25~49.97 n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98、0.9999、0.9991、0.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n=9)在99.70%~100.56%,RSD小于2.0%。本法简单、快速、重现性好,可为评价驱虫斑鸠菊药材的质量提供依据。3.蘑菇酪氨酸酶多巴速率氧化法结果表明,从驱虫斑鸠菊中分离的7个黄酮类化合物对酪氨酸酶均没有激活作用,反而对其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提示这7个黄酮类化合并不能通过激活酪氨酸酶活性来促进黑素合成。DPPH法实验结果表明,驱虫斑鸠菊中9种多酚类化合抗氧化能力存在显着差异,其中3,5-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3,4-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木犀草素、异鼠李素及紫铆查耳酮的抗氧化能力均强于抗坏血酸(VC),且以两个咖啡酰基奎宁酸类成分活性最强,这种差异与它们本身的结构有关。CCK-8法实验结果表明,驱虫斑鸠菊中9个多酚类化合物,仅有异鼠李素和木犀草素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着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的增殖,且半数抑制浓度分为19.6 μM和18.1 μM。4.细胞凋亡实验结果表明,异鼠李素对PANC-1细胞核形态没有影响,但能显着抑制PANC-1细胞的早期凋亡,且对晚期凋亡有微弱的促进作用。细胞周期实验结果表明,异鼠李素可显着诱导PANC-1细胞发生S期阻滞,其主要通过激活Cyclin E-CDK2复合物的活性并下调CyclinA蛋白的表达来抑制PANC-1细胞S期进展。同时,异鼠李素可以从转录水平下调Cyclin A蛋白的表达,但并不能从转录水平调控Cyclin E、CDK2蛋白的表达。免疫印迹法实验结果表明,异鼠李素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着抑制MEK蛋白的磷酸化,但对ERK蛋白的磷酸化仅有微弱的抑制活性。划痕实验结果表明,异鼠李素可显着抑制人胰腺癌PANC-1细胞的迁移,且在高浓度时,几乎完全抑制其迁移活性。结论:通过对驱虫斑鸠菊化学成分的系统分离与分析,建立了该植物中多酚类成分快速识别的方法,为驱虫斑鸠菊药材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奠定基础;通过指标成分的选择,建立了驱虫斑鸠菊药材含量测定的方法,为驱虫斑鸠菊药材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实验依据;驱虫斑鸠菊中分离得到的异鼠李素可以显着抑制人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诱导细胞凋亡、调控周期相关蛋白使细胞S期阻滞及抑制RAS/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
王培杰[7](2017)在《维药“毒”相关文献及维成药不良反应文献研究》文中认为维吾尔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药学与丝绸之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是我国新疆维吾尔族人民经过漫长的医疗实践,与疾病不断作斗争,总结出相对完善的维医药学体系,具有独特的理论与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维吾尔医药主要应用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但近年来,维成药因其具有较好的疗效,也逐渐被内地患者接受。因此,本论文通过对维药"毒"相关文献以及维成药不良反应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以期提高对于维药毒性相关内容的重视,促进维医药的发展。研究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维医药简介及其毒性相关研究进展论文对维药学发展历程及维药学与维医方剂学基础理论进行简单介绍,发现维药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维医药具有较为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且早在秦汉时期,就有维医运用有毒维药治疗疾病的记载,说明维医对于有毒药物的使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维药在使用过程中也有毒性反应的相关记载,故论文对维药毒性相关内容现代研究进行了综述,发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维药毒性评价的实验研究方面。但对于维药"毒"相关内容的理论研究以及维成药不良反应的文献研究却鲜有涉及。因此,对维药"毒"相关文献以及维成药不良反应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研究是很有必要的。2基于经典文献的维医药"毒"相关文献研究基于经典文献的维医药"毒"相关文献分为四部分进行研究,分别是基于经典文献的维医药"毒"涵义的相关文献研究、基于经典文献的单味毒性维药及其毒性反应汇总、基于经典文献的减毒文献整理以及基于经典文献的维药用药原则、毒性维药用药禁忌及用法用量的文献整理。论文基于《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以及《阿维森纳医典》三部维医药专着,对维医药"毒"涵义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发现维医药经典文献中"毒"涵义可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致病因素即毒、病症名之毒以及药物之毒。其中致病因素又可分为外源性病因及内源性病因两类,药物之毒可分为广义之毒与狭义之毒。具体项下还有更为细致的划分,说明维医药"毒"涵义较为丰富。论文基于《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医学分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维吾尔药分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药维吾尔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药材标准》(2010年版[第一册))五部维医药专着,对单味毒性维药及其毒性反应进行汇总整理与分析。结果显示,《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中明确标明有毒性的维药共有38味,未标明有毒,但属于性能较为峻烈的维药共72味;《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医学分册》中明确标明有毒性的维药共有29味,未标明有毒,但属于性能较为峻烈的维药共82味;《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维吾尔药分册》中明确标明具有毒性的维药共有5味,未标明有毒,但属于性能较为峻烈的维药共22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药维吾尔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中明确标明具有毒性的维药共有9味,未标明有毒,但属于性能较为峻烈的维药共23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药材标准》(2010年版(第一册))中明确标明具有毒性的维药共有4味,未标明有毒,但属于性能较为峻烈的维药共3味。其中单味毒性维药毒性反应的累及系统和器官分为十五类,分别是皮肤组织、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内脏器官、全身反应、出血、休克、昏迷以及死亡。论文基于《阿维森那医典》、《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三部维医药专着,对毒性维药的减毒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显示,毒性维药减毒方法可归纳为八类,分别是炮制减毒、矫正药减毒、改变剂型减毒、机体自身解毒、食疗减毒、导吐法减毒、药物联用减毒以及代用药减毒,说明维医非常重视维药的安全应用;维药减毒方法较为多样,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并对维药用药原则、毒性维药用药禁忌及用法用量进行整理研究。论文基于《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医学分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维吾尔药分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药维吾尔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药材标准》(2010年版(第一册])以及《阿维森纳医典》六部维医药专着对维药用药原则、毒性维药用药禁忌及用法用量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显示维药的用药原则可分为治疗炎症肿胀的用药原则、治疗疼痛的用药原则、催泻药的用药原则等六类用药原则;毒性维药的用药禁忌可分为孕妇禁用、儿童禁用、婴儿禁用等36类人群禁用,以及孕妇慎用、儿童慎用、老年人慎用等20类人群慎用;维医药专着中毒性药材的用量与《中国药典》(2015版)中的用量进行对比,发现维医药专着中记载的7味毒性药材的最大用量超过《中国药典》(2015版)中记载的最大用量,例如朱砂、雄黄、丁香、肉苁蓉、苏合香、胡椒、牛黄等药材,其余30味药材最大用量均等于或小于《中国药典》中记载的最大用量(见表),说明维医对于毒性维药剂量的规定是较为安全合理的。3基于现代文献的维成药不良反应文献研究论文基于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维普数据库,收集维成药不良反应相关文献,文中所述维成药均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维吾尔药分册》中收录的维成药。维成药不良反应文献分为两部分进行研究,分别是维成药单独用药不良反应文献研究以及维成药联合疗法不良反应文献研究,并从发生不良反应的维成药种类、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给药途径、药物过敏史以及不良反应纠正结果五方面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显示,单独用药与联合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维成药共13种,且不良反应多发于皮肤系统及消化系统。经治疗,排除不良反应纠正结果不明的患者,其余患者愈后较好。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与药物中的毒性成分、作用增强、个体差异、给药途径以及联合用药有关。综上所述,论文从文献入手,对维药"毒"相关文献及维成药不良反应文献进行系统挖掘整理研究,提高对于维药毒性相关内容的重视,促进维药毒性理论的发展,为维药用药安全及相关研究提供文献基础。
曾文浩,屈保平,张星平,赵琰[8](2016)在《驱虫斑鸠菊治疗白癜风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驱虫斑鸠菊是常用增色素药,具有调控免疫系统、提高酪氨酸酶活性、促进黑色素生成、补充体内微量元素含量及调节体内微循环等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白癜风、肝病、矽肺等症。本文从驱虫斑鸠菊的化学成分研究、药理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综述驱虫斑鸠菊治疗白癜风的研究进展,为今后探寻驱虫斑鸠菊治疗白癜风的机理和新药创制提供参考。
聂利平[9](2016)在《驱虫斑鸠菊注射液对矽肺患者一氧化氮呼出气水平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雾化吸入新疆维吾尔药驱虫斑鸠菊注射液(VAWI)对矽肺患者NO呼出气(FENO)水平的影响,观察治疗前后NO呼出气水平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职防科矽肺壹期男性患者60例,按照1:1的比例将患者分为VAWI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30例,另取同期体检健康人群30例作正常对照组。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氧疗、机械通气、止咳、祛痰、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等抗炎基础治疗,VAWI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驱虫斑鸠菊注射液,2毫升VAWI加入到10毫升0.9%生理盐水中进行雾化吸入,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0天,对受试者进行FENO测定,记录治疗前后患者FENO呼出气检测结果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并对治疗前后FENO呼出气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VAWI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正常对照组三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和VAWI治疗组患者FENO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治疗前VAWI治疗组患者FENO水平与常规治疗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治疗后常规治疗组FENO水平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VAWI治疗组FENO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VAWI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FENO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驱虫斑鸠菊注射液能够降低矽肺患者NO呼出气水平,可能具有一定的抗纤维化作用,具有临床研究价值。
孙美利[10](2015)在《斑鸠菊果实化学成分研究及降糖有效部分筛选》文中认为斑鸠菊(Vernonia esculenta Hemsl.)为菊科(Compositae)斑鸠菊属(Vernonia)的灌木或小乔木,分布于中国的多个地区及南非等地,此植物的髓部可吃,叶可治烫火伤。本论文对斑鸠菊果实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着重包括斑鸠菊果实的化学成分、提取工艺、降糖活性作用及机制等方面,为斑鸠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利用渗漉提取法对斑鸠菊果实的化学成分进行粗分,得到了石油醚提取部分、乙酸乙酯提取部分、95%乙醇提取部分、70%乙醇提取部分、30%乙醇提取部分,残渣用超声提取法进行提取,得到水提液部分,然后对乙酸乙酯部分采用柱色谱、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其进行分离,共得到11个单体化合物,最终鉴定出8种单体化合物:斑鸠菊酸(Vernolic acid)、斑鸠菊大苦素(Vernodalin)、熊果酸(Ursolic acid)、斑鸠菊醇(Vernodol)、木犀草素(Luteolin)、紫铆素(But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均为首次从此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斑鸠菊醇、斑鸠菊酸和斑鸠菊大苦素含量较大。本研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斑鸠菊果实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70%乙醇、料液比为1:20、提取时间为60min/次,提取4次,在此条件下的总黄酮得率的平均值较高,并且均高于正交实验的结果,为103.55mg/g。本研究以自发2型糖尿病小鼠为模型,将斑鸠菊果实提取物分为石油醚、乙酸乙酯、95%乙醇、70%乙醇及30%乙醇组,通过检测小鼠的空腹血糖、随机血糖、体重、胰岛素耐量和糖耐量等变化,考察斑鸠菊果实的降糖活性。结果表明:30%乙醇组有一定的降糖作用,其他组没有降糖作用。本研究对斑鸠菊果实30%乙醇部分小鼠肌肉组织胰岛素信号通路进行了研究,主要考察了PPARαmRNA、PPARγmRNA、GluT4 mRNA及MnSOD mRNA4个因子的表达量,结果表明:斑鸠菊果实30%乙醇部分提取物可降低db/db小鼠肌肉组织PPARαmRNA的表达量;增加PPARγmRNA、GluT4 mRNA和MnSOD mRNA的表达量。
二、驱虫斑鸠菊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驱虫斑鸠菊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民族药的开发研究与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民族药多元一体、和而不同 |
2 新疆民族药的药用价值 |
3 新疆民族药发展现状 |
3.1 新疆民族药市场竞争力 |
3.2 新疆民族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2.1 新疆民族药文化世代口传,发展过程中不断流失 |
3.2.2 新疆民族药基础研究薄弱,缺乏民族药标准 |
3.2.3 新疆民族药企业品牌效应较弱 |
3.2.4 新疆药用植物资源遭破坏 |
4 新疆民族药前景与展望 |
(2)异鼠李素对过氧化氢诱导角质形成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试剂与仪器 |
1.1 试剂 |
1.2 器材 |
2.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BSA法测定蛋白含量 |
2.3 CCK-8 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 |
2.4 不同浓度H_2O_2对HaCaT细胞的MDA含量的影响 |
2.5 不同浓度H_2O_2对HaCaT细胞的SOD活性的影响 |
2.6 不同浓度异鼠李素对H_2O_2损伤HaCaT细胞形态的影响 |
2.7 异鼠李素对H_2O_2处理后的HaCaT细胞MDA含量的影响 |
2.8 异鼠李素对H_2O_2处理后的HaCaT细胞SOD活性的影响 |
2.9 异鼠李素对H_2O_2处理后的HaCaT细胞凋亡的影响 |
3 统计学分析 |
4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氧化应激在白癜风发病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3)复方驱虫斑鸠菊对氢醌脱色致小鼠白癜风模型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药材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2 试药给药剂量配制 |
2.3 具体实验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3 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教师评阅表 |
(4)维药驱虫斑鸠菊化学成分、质量控制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
1.1 倍半萜类 |
1.2 黄酮类 |
1.3 甾体类 |
1.4 其他 |
2 药理活性 |
2.1 治疗白癜风的作用 |
2.1.1 治疗白癜风的机制 |
2.1.2 治疗白癜风的活性成分 |
2.2 治疗银屑病作用 |
2.3 抗肿瘤活性 |
2.4 治疗矽肺作用 |
2.5 其他 |
3 质量控制研究 |
3.1 指纹图谱 |
3.2 含量测定 |
3.3 重金属及微量元素测定 |
4 讨论与展望 |
(5)维药驱白巴布期片对稳定期涩味黏液质型白癜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样本量估算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病例的脱落及处理 |
1.7 剔除标准 |
1.8 终止标准 |
2 治疗方案 |
2.1 治疗方法 |
2.2 饮食忌口疗法 |
2.3 内服药物疗法 |
2.4 外用药物疗法 |
2.5 非药物治疗 |
2.6 治疗疗程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记录项 |
3.2 一般资料 |
3.3 实验室观察指标 |
3.4 不良反应观察 |
3.5 疗效性观测指标 |
4 疗效评价标准 |
4.1 量化标准(见附件1) |
4.2 白癜风白斑面积评价标准 |
4.3 白癜风色素再生面积评价标准 |
4.4 白癜风总疗效评价标准 |
4.5 白癜风维医证候评价标准 |
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6)驱虫斑鸠菊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驱虫斑鸠菊药材研究现状 |
1. 植物学研究 |
2. 药材性状 |
3. 化学成分研究 |
4. 药理作用研究 |
5. 质量控制相关研究 |
6. 结语 |
第二章 胰腺癌的发病机制及其预防药物研究 |
1. 胰腺癌的流行病学及病因 |
2. 胰腺癌的发病分子机制 |
3. 胰腺癌的预防药物研究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驱虫斑鸠菊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一节 驱虫斑鸠菊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基于UPLC-LTQ-Orbitrap-MS技术分析驱虫斑鸠菊中的化学成分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驱虫斑鸠菊药材含量测定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驱虫斑鸠菊中多酚类化合物药理活性评价 |
第一节 驱虫斑鸠菊中黄酮类化合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驱虫斑鸠菊中多酚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驱虫斑鸠菊中多酚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第四章 异鼠李素抗胰腺癌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异鼠李素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凋亡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异鼠李素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周期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异鼠李素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Ras/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四节 异鼠李素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迁移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化合物的图谱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7)维药“毒”相关文献及维成药不良反应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维医药简介及其毒性相关研究进展 |
第一节 维医药简介 |
1 维药学及其发展过程简介 |
1.1 维药学发展萌芽期 |
1.2 维药学发展形成期 |
1.3 维药学发展成熟期 |
1.4 建国后维药学的发展与成就 |
2 维药学基础理论简介 |
2.1 维药的分类 |
2.2 维药的药味理论 |
2.3 维药的药性理论 |
2.4 维药的性级理论 |
3 维医方剂学基础理论简介 |
3.1 组方目的 |
3.1.1 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
3.1.2 保持或增强药物的疗效,扩大药物的治疗范围 |
3.1.3 利于保存 |
3.2 方剂的性味理论 |
3.2.1 方剂的药性理论 |
3.2.2 方剂的性级理论 |
3.3 方剂的用量规定 |
第二节 维药毒性相关内容现代研究进展 |
1 维药毒理学实验研究进展 |
1.1 单味维药毒理学实验研究进展 |
1.2 维成药及维成方毒理学实验研究进展 |
2 维药毒性成分定量化学分析研究进展 |
3 维药炮制减毒方法研究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经典文献的维医药"毒"相关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基于经典文献的维医药"毒"涵义的相关文献研究 |
1 致病因素即毒 |
1.1 外源性病因 |
1.1.1 中毒性病因 |
1.1.2 外热即毒 |
1.2 内源性病因 |
1.2.1 异常体液即毒 |
1.2.2 脏器腐败即毒 |
2 病症名之毒 |
2.1 脓毒 |
2.2 丹毒 |
3 药物之毒 |
3.1 广义之毒 |
3.2 狭义之毒 |
3.2.1 铅之毒 |
3.2.2 催吐剂及催泻剂之毒 |
3.2.3 热性药物之毒 |
3.2.4 饮用水之毒 |
3.2.5 酒之毒 |
3.2.6 其他 |
4 小结 |
第二节 基于经典文献的单味毒性维药及其毒性反应汇总 |
1 基于经典文献的单味毒性维药汇总 |
1.1《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单味毒性维药汇总 |
1.1.1 明确标明具有毒性的维药 |
1.1.2 未明确标明具有毒性但性能峻烈的维药 |
1.2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医学分册》单味毒性维药汇总 |
1.2.1 明确标明具有毒性的维药 |
1.2.2 未明确标明具有毒性但性能峻烈的维药 |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维吾尔药分册》单味毒性维药汇总 |
1.3.1 明确标明具有毒性的维药 |
1.3.2 未明确标明具有毒性但性能峻烈的维药 |
1.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药维吾尔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单味毒性维药汇总 |
1.4.1 明确标明具有毒性的维药 |
1.4.2 未明确标明具有毒性但性能峻烈的维药 |
1.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药材标准》(2010年版(第一册))单味毒性维药汇总 |
1.5.1 明确标明具有毒性的维药 |
1.5.2 未明确标明具有毒性但性能峻烈的维药 |
1.6 基于经典文献的毒性维药记载异同的汇总整理 |
1.7 中医与维医对于毒性药材描述异同的汇总整理 |
2 基于经典文献的单味毒性药物毒性反应汇总整理与分析 |
2.1 基于经典文献的单味毒性药物毒性反应汇总整理 |
2.1.1 矿物药 |
2.1.2 植物药 |
2.1.3 动物药 |
2.2 基于经典文献的单味毒性药物毒性反应累及系统和器官 |
3 小结 |
第三节 基于经典文献的减毒方法文献整理与归纳 |
1 炮制减毒 |
1.1 炮制减毒的总体目的 |
1.1.1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
1.1.2 改变和缓和药性和性级 |
1.1.3 便于服用 |
1.2 炮制减毒方法 |
1.2.1 净选 |
1.2.2 洗法 |
1.2.3 炒法 |
1.2.4 "库西台"法 |
1.2.5 炙法 |
1.2.6 去毒法 |
1.2.7 浮沉法 |
1.3 具体单味毒性维药的炮制方法汇总整理 |
1.3.1 具体毒性矿物药的炮制方法汇总整理 |
1.3.2 具体毒性植物药的炮制方法汇总整理 |
1.3.3 具体毒性动物药的炮制方法汇总整理 |
2 矫正药减毒 |
2.1 配伍减毒 |
2.1.1 毒性药物常用配伍药对整理方法 |
2.1.2 毒性药物常用配伍药对整理结果 |
2.1.3 部分毒性药物常用配伍药对分析 |
2.2 矫正药对不良反应的纠正 |
2.3 具体毒性维药的矫正药汇总整理 |
2.3.1 具体毒性矿物药的矫正药汇总整理 |
2.3.2 具体毒性植物药的矫正药汇总整理 |
2.3.3 具体毒性动物药的矫正药汇总整理 |
3 改变剂型减毒 |
4 机体自身解毒 |
4.1 天生热维持天然体液 |
4.2 天生热抵御寒热药物的入侵 |
5 食疗减毒 |
5.1 食疗减食物之毒 |
5.2 食疗减药物之毒 |
6 导吐法减毒 |
7 药物联用减毒 |
8 代用药减毒 |
8.1 代用药的概念 |
8.2 具体毒性维药代用药汇总整理 |
8.2.1 具体毒性矿物药的代用药汇总整理 |
8.2.2 具体毒性植物药的代用药汇总整理 |
8.2.3 具体毒性动物药的代用药汇总整理 |
9 小结 |
第四节 维药用药原则、毒性维药用药禁忌及用法用量的文献整理 |
1 维药的用药原则 |
1.1 维药用药原则概述 |
1.2 治疗炎症肿胀的用药原则 |
1.3 治疗疼痛的用药原则 |
1.4 催泻药的用药原则 |
1.5 放血疗法的用药原则 |
1.6 特殊人群的用药原则 |
1.6.1 哺乳期妇女的用药原则 |
1.6.2 孕妇的用药原则 |
1.6.3 婴儿的用药原则 |
1.6.4 老年人的用药原则 |
2 毒性维药的用药禁忌及用法用量的汇总整理 |
2.1 具体毒性维药的用药禁忌汇总整理 |
2.1.1 具体毒性矿物药的用药禁忌汇总整理 |
2.1.2 具体毒性植物药的用药禁忌汇总整理 |
2.1.3 具体毒性动物药的用药禁忌汇总整理 |
2.2 具体毒性维药的用法与用量汇总整理 |
2.2.1 具体毒性矿物药的用法与用量汇总整理 |
2.2.2 具体毒性植物药的用法与用量汇总整理 |
2.2.3 具体毒性动物药的用法与用量汇总整理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现代文献的维成药不良反应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维成药单独用药不良反应文献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
2.1 单独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维成药种类的统计与分析 |
2.1.1 发生不良反应的维成药种类 |
2.1.2 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维成药中所含维药的关系 |
2.2 不良反应常见症状的统计与分析 |
2.2.1 概述维成药单独用药不良反应的常见症状 |
2.2.2 具体维成药单独用药不良反应的常见症状 |
2.2.3 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人体组织系统的关系 |
2.3 给药途径的统计与分析 |
2.3.1 发生不良反应的维成药的给药途径汇总 |
2.3.2 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不同给药途径的关系 |
2.4 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药物过敏史 |
2.5 不良反应纠正结果 |
第二节 维成药联合用药不良反应文献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
2.1 联合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维成药及其联合种类 |
2.1.1 联合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维成药种类 |
2.1.2 联合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维成药联合种类 |
2.1.3 小结 |
2.2 不良反应常见症状的统计与分析 |
2.2.1 概述维成药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的常见症状 |
2.2.2 具体维成药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的常见症状 |
2.2.3 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人体组织系统的关系 |
2.3 给药途径的统计与分析 |
2.3.1 发生不良反应的维成药联合用药的给药途径汇总 |
2.3.2 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不同给药途径的关系 |
2.4 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药物过敏史 |
2.5 不良反应纠正结果 |
3 小结 |
4 讨论 |
4.1 不良反应发生原因 |
4.1.1 药物因素 |
4.1.2 机体因素 |
4.1.3 用药因素 |
4.2 不良反应应对措施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驱虫斑鸠菊治疗白癜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治疗白癜风的化学成分研究 |
1. 1活性组分研究 |
1. 2黄酮类 |
1. 3咖啡酸类 |
1. 4无机元素 |
2治疗白癜风的药理机制研究 |
2. 1调控免疫系统作用 |
2. 1. 1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
2. 1. 2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
2. 1. 3对免疫系统影响 |
2. 2调节体内酪氨酸酶活性 |
2. 3对黑色素细胞活性影响 |
2. 3. 1促进黑色素合成 |
2. 3. 2对黑色素细胞形态影响 |
2. 4补充局部微量元素 |
2. 5其他 |
3临床应用 |
3. 1驱虫斑鸠菊联合其他药物治疗 |
3. 2驱虫斑鸠菊联合光照治疗 |
3. 3安全性评价 |
4展望 |
(9)驱虫斑鸠菊注射液对矽肺患者一氧化氮呼出气水平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主要药物 |
2.2 基本资料的收集 |
2.3 一氧化氮呼出气的测定 |
2.4 质量控制 |
2.5 技术路线图 |
2.6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10)斑鸠菊果实化学成分研究及降糖有效部分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斑鸠菊属植物研究概况 |
1.1 斑鸠菊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
1.2 斑鸠菊属植物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糖尿病的研究 |
2.1 糖尿病的病因 |
2.2 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
2.3 中药皂苷干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斑鸠菊果实化学成分研究 |
1.1 斑鸠菊果实化学成分提取 |
1.2 斑鸠菊果实化学成分的分离 |
1.3 结果与讨论 |
第二章 斑鸠菊果实中总黄酮含量的提取工艺优化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斑鸠菊果实降糖有效部分筛选 |
3.1 试剂及材料 |
3.2 实验药物 |
3.3 实验动物来源 |
3.4 实验方法 |
3.5 结果 |
3.6 结论 |
3.7 讨论 |
第四章 斑鸠菊果实 30%乙醇提取物对小鼠肌肉组织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 |
4.2 检测方法 |
4.3 计算 |
4.4 结果 |
4.5 结论 |
4.6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驱虫斑鸠菊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民族药的开发研究与前景展望[J]. 杨明翰,梁政亭,盛萍.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17)
- [2]异鼠李素对过氧化氢诱导角质形成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D]. 张坤杰.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3]复方驱虫斑鸠菊对氢醌脱色致小鼠白癜风模型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 热沙拉提·依孜则.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4]维药驱虫斑鸠菊化学成分、质量控制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 刘宗洋,昝珂,吴霞,过立农,马双成,郑健,陈筱清. 药物分析杂志, 2020(02)
- [5]维药驱白巴布期片对稳定期涩味黏液质型白癜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祖丽比亚·阿不都热依木(Zulpiya Abdureyim).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1)
- [6]驱虫斑鸠菊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评价研究[D]. 王加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0)
- [7]维药“毒”相关文献及维成药不良反应文献研究[D]. 王培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8]驱虫斑鸠菊治疗白癜风研究进展[J]. 曾文浩,屈保平,张星平,赵琰. 中医药学报, 2016(02)
- [9]驱虫斑鸠菊注射液对矽肺患者一氧化氮呼出气水平影响的研究[D]. 聂利平.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9)
- [10]斑鸠菊果实化学成分研究及降糖有效部分筛选[D]. 孙美利. 吉林农业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