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水锅炉超温汽化的危害及处理方法

热水锅炉超温汽化的危害及处理方法

一、热水锅炉超温汽化的危害以及处理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杜辰伟[1](2020)在《烧结烟气余热发电(火用)分析与过热器管寿命计算》文中提出能源是人类发展的基石,钢铁材料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同时钢铁企业也是耗能大户,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余热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一部分的资源不仅是节能减排的要求更是降低吨钢能耗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进一步降低单位GDP的能耗,钢铁企业作为高能耗和高污染的行业自然首当其冲,在《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吨钢能耗由572kg下降到560kg标准煤,能源消耗总量下降10%以上。本文从常规的节能技术烧结余热发电出发,用热平衡分析法对比了闪蒸工艺、烧结双压余热锅炉、带烟气补燃和不带烟气补燃的烧结余热发电工艺,得出双压余热锅炉是热效率最高的方式。但是热平衡分析方法仅从能量的数量方面分析,结果往往是不科学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生的(火用)分析法不仅可以从“量”而且可以从“质”方面进行评价。在本文的第四章中用(火用)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A厂和B厂的(火用)损和(火用)效率,A厂为常规的烧结双压余热锅炉,B厂为双压-过热蒸汽炉联合系统。计算结果表明A厂(火用)效率49.76%;B厂(火用)效率31.16%,联合(火用)效率44.6%。从(火用)损方面来看B厂余热锅炉内部(火用)损33.49%,A厂为11.96%;过热蒸汽炉部分散热(火用)损失占比85.28%。计算结果表明B厂在余热锅炉和过热蒸汽炉两个部分都具备节能潜力,通过计算也给今后的节能工作指出了方向。炼钢转炉蒸汽汽源不稳定,储存困难。B厂在过热蒸汽炉在运行三年后出现高温过热器管大面积泄露,使用时间远低于设计寿命,本文的第五章中对此进行了研究。用Larson-Miller公式分析,以15Cr Mog为材料的高温过热器管,如果失效时间为3年左右,管壁温度在1000℃左右,这与运行数据相符合的。更换过热器管时发现管壁内侧出现黑色的氧化物,向火侧尤为明显,所以造成使用寿命过低的原因是蠕变失效和管内高温水蒸气腐蚀共同作用的结果。给出的运行建议是严格控制炉膛温度,并设置一个最小保安流量;并能根据运行数据给出过热器管更换的时间。

徐青蓝[2](2020)在《超超临界锅炉流动与传热对异形区域水冷壁热应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超(超)临界垂直管圈水冷壁锅炉在实际运行时有发生水冷壁横向裂纹问题,特别是异形鳍片区域尤为严重,可能导致水冷壁管泄漏或爆管事故。本文研究中,以某660MW超超临界锅炉垂直管圈水冷壁为对象,建立了水动力计算模型和异形鳍片区域温度与热应力数值模型,计算分析了流动与传热对水冷壁异形鳍片区域热应力的影响。综合利用现有的电站锅炉水动力计算标准方法建立了计算对象的水动力计算模型,该模型可计算从炉膛分配器至顶棚出口集箱的所有管子的压力、流量、温度和焓值等参数。考虑了工质相变点不确定性和热负荷不均匀性,采用了相变点高度积分计算和炉膛分段热力计算。利用该模型对50%THA和30%VWO工况完成了计算,对比分析了管屏流量、相变点高度和金属壁温的分布和变化。结果表明,在这两个工况中,38m处墙式燃烧器区域水冷壁与相邻管屏之间有45℃~60℃差异。下炉膛的相变点位置与横向裂纹区域大部分重合,从50%THA工况变负荷运行至30%VWO工况时,相变点高度波动最大达3m,38m和51m处的水冷壁管向火侧顶点外壁温度最大变化达60℃。这样的温度变化容易产生交变热应力,致使横向裂纹的产生。目前有关异形鳍片区域热应力的分析还未见报道,考虑到该区域结构复杂,在本文的研究中建立了三维数值模型。模型中采用了Standard k-ε模型计算其温度场,对其中的固体域进行了单向流固耦合计算,求解热应力场。利用计算数据分析了该区域的温度和热应力分布特征,以及锅炉负荷变化和水冷壁尺寸的影响。分析表明,异形鳍片旁的管壁向火侧顶点的轴向拉应力和等效应力都大,锅炉变负荷运行易产生交变热应力,导致横向裂纹;异形鳍片中心为整个模型温度最高处,轴向应力和等效应力值较大,强度下降,容易损毁;异形鳍片与管壁交接处等效应力最大,材料失效时产生裂纹,可能向旁边轴向应力大的异形鳍片区域管壁向火侧延伸,加速横向裂纹的产生。本文研究可从设计和运行两方面为防治横向裂纹的产生和增强水冷壁系统安全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丁凤珠[3](2020)在《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末开始,国内的医疗服务体系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医院建设工作大规模展开,力求为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为医护人员提供更高效、舒心、安全的工作环境,从而提升民生工程的核心质量。医院后勤保障系统一直以来在医院的运行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医院的数量日益增多,规模愈加庞大,医院后勤保障系统的组织与建设便成了更加复杂、重要的工作项目。医院后勤保障服务主要负责为医院各项工作、科研、教学和生活的稳定开展提供各类支撑,主要有提供水、暖、电的建筑设备支撑、提供医疗活动所需的医疗设备支撑、存放各类物资的医疗保障支撑、以及提供饮食、被服及垃圾、污水处理的其他后勤保障支撑。但是作者在综合医院建筑设计的工作中,发现如今西安地区的医院建筑设计主要把重心放在医院的主要医疗服务空间上(如:门诊、医技、综合住院部),而医院后勤保障部分往往成为了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西安地处我国西部地区,医疗资源发展仍有些许不足。并且在我国,对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将通过资料研究、实地走访等方法着重探索如何借鉴先进地区的先进医院案例的后勤保障体系的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经验,并结合当下及未来先进的医疗设备及工艺的发展,使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的建设水平得以提升,从而更好的顺应未来医疗服务发展需求,为西安地区的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环境。本文内容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该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影响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设的相关因素,从宏观政策、后勤管理模式和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程度来探究对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的影响,并对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从中发掘问题;第三章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总体布局设计研究,从综合医院总体布局规划角度,研究医院后勤保障用房与风向、水文等自然的关系,以及详细地分析各类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单体建筑与各个医疗部分、各类后勤保障用房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单体设计研究,将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分为建筑设备用房、医疗设备用房、医疗保障用房及其他后勤保障用房三大类,并且从具体的每一类建筑用房进行较为细致的建筑单体设计研究;第五章对西安地区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提出初步建议及相关材料支撑,从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的发展趋势、相应的后勤保障用房发展方向、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的总体布局规划到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各类后勤保障功能用房规模占比,以及新技术在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系统中的运用等多方面,对未来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的后勤保障用房的发展进行初步论述;第六章结论,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得出研究结论。

何楠[4](2019)在《关于电站锅炉控制系统方面的检验》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电站锅炉作为火电厂三大主机设备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保障锅炉的安全运行,对锅炉进行定期检验责任重大。在检验中发现,一些企业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全然不顾锅炉的运行情况。对本地区的电站锅炉进行认真细致的检验显得尤为重要。课题针对电站锅炉的三大控制系统——液位控制系统、汽温控制系统、燃烧控制系统的检验工作进行研究。针对不同电站锅炉使用的三大控制系统进行理论分析研究,了解了其运行原理,明确了其先进程度,结合国家对控制系统检验方面的规定,总结出在检验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分别是控制系统的投入运行状况与企业对控制系统的重视程度。将检验中发现的问题与锅炉运行情况相结合,得出温度控制系统运行不规范会导致主蒸汽管道金属材质劣化的结论。研究由三大控制系统运行不当导致的锅炉事故,得出只有对控制系统进行检验才能避免相应事故发生的结论。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检验技术,将先进的检验方法运用到日常检验工作中。研究结果表明,针对电站锅炉三大控制系统进行检验很有必要,能够大大降低锅炉事故发生概率,延长锅炉使用寿命,减少企业经济损失;应用新的检验方法,能够降低检验风险,节约检验成本。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地区的电站锅炉检验提供借鉴与参考。图29幅;表6个;参47篇。

胡剑[5](2018)在《浅谈600MW超临界锅炉省煤器改造工程项目方案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消费的增加会造成火电厂燃煤量的不断上升,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相应增加。在目前严峻的形势下,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控制和预防措施,每年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氮氧化物的减排形势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以某火电厂的实际运行情况为现状,从工程实际应用角度,指出了锅炉省煤器改造的必要性,提出了五种脱硝入口烟温度优化方案。通过技术分析理论和社会效益分析理论,分别从技术、社会效益角度对火电厂锅炉省煤器改造工程项目方案依次进行筛选,最终论证得出省煤器分级设置方案为最优方案,并符合社会环境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张丹[6](2018)在《滨州市化工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安全事故的认知水平逐渐提高,作为重大潜在危险源,化工企业的隐患排查与风险管控工作日益被重视。相关法律条例相继颁布,山东省关于《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的发出,明确了构建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的双重体系的必要性。山东省滨州市化工企业较多,由于水源、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滨州市存在诸多溴素企业,溴素企业规模小、管理差、技术不成熟,由于缺乏系统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支撑,安全工作开展难度大,安全生产事故不时发生。因此构建合理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并研究其在滨州市化工企业的适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滨州市化工企业现状,以溴素企业为研究对象,调研溴素企业的工艺流程及关键设备并进行风险辩识,基于危险化学品风险分级指标与方法计算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级别,定量计算储气瓶破裂后的危害半径,基于三维风险分级模型对溴素储罐进行风险分级。从风险评价任务、风险评价范围、风险评价方法、风险分级与风险控制等方面分析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过程,对风险分级管控涉及的主要风险评估技术进行研究。明确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创建流程,调研事故隐患定型分级模型提出隐患分级与分类方法,为实现风险分析和隐患治理的闭环管理提供支撑。调研化工企业典型事故案例,分别分析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在典型事故中的应用,研究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体系的效果。以滨州市溴素企业为例,分析滨州市化工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基于调查问卷法对滨州市化工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系建设中的问题信度进行分析。

韩守鹏,李宇翔,王迪,徐洪涛[7](2017)在《热水锅炉锅水汽化研究现状及数值模拟分析》文中指出本文对热水锅炉锅水汽化原因及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利用CFD(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对QXL-14-1.0/115/70-AⅡ型管架式锅炉内部水循环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并与额定设计运行参数进行了对比验证。研究发现:在正常运行状态(工况一)和回水流量降低60%(工况二)的情况下,模拟得到的热水锅炉管道内部温度场和速度场与锅炉设计额定参数基本一致;工况一中锅筒尾部第一根侧墙水冷壁和前墙水冷壁温度较高;工况二中侧墙水冷壁中上部温度较高,此处容易发生超温汽化;工况二中由于水流量下降,容易在侧墙水冷壁上部形成超温汽化现象,且锅炉管道和锅筒内积聚了大量水蒸气,使热水锅炉的正常使用功能遭到严重破坏。

彭小兰[8](2014)在《有机热载体炉积碳检测技术及安全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摘要: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近五年的特种设备事故情况通报可知,尽管每年的万台设备事故率有所下降,但是在锅炉台数有所减少的情况下锅炉事故例数仍高居不下。对事故通报原因进一步分析得知:中小工业锅炉中有机热载体炉的火灾事故一直高发。为解决有机热载体炉积碳和火灾事故,本论文依托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10080)“有机热载体炉安全评定及积碳在线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和质检总局科技计划类项目(2013QK212)“导热油炉基于FLUENT的流场数学建模和仿真研究”这两个国家质检总局项目,在系统而全面地检索及深入分析以前的学者已经取得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理论分析、试验模拟仿真与实际检测应用三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有机热载体炉积碳检测、介质FLUENT流场分布和安全评价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统计分析了国内近十年有机热载体炉火灾事故以及有机热载体炉积碳检测控制技术的相关论文,阐述了有机热载体炉火灾事故的主要形成原因,并指出有机热载体炉积碳层是导致有机热载体炉火灾的关键因素。2.根据有机热载体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有机热载体炉系统的特殊性,分析了有机热载体积碳形成机理和有机热载体炉运行机理,并提出一种基于超声导波的积碳层厚度检测方法。3.设计组装了一套有机热载体炉积碳检测系统,试验研究了超声导波的截止频率、跃迁频率和群速度这3个表征参数与积碳层厚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可用超声导波的群速度与积碳层厚度变化的单调性规律来检测积碳层的厚度,并通过空管中的群速度频散曲线的拟合试验进一步论证该检测方法的可行性。4.为识别积碳检测中超声导波的模态类别,故利用时频分析对炉管中多个模态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时频分析的主要能量分布图与数值模拟的频散曲线中L(0,2)模态走势的拟合,推断出的主要波形模态为L(0,2)模态,通过时差法计算群速度和实验群速度的的相对误差仅为1.88%-3.48%。5.通过模拟附着物超声导波积碳检测试验得到:信号为5周期,频率为500kHz,峰峰值为200mV,激励出的L(0,2)模态波的群速度检测盲区为探头布置间距小于350mm,有机热载体炉管中积碳层超声导波检测探头布置最佳检测距离为40cm。从信号的信噪比、时域和频域特征验证了检测的最佳周期为5周期;可用环氧树脂添加碳氢化合物和模拟积碳层,并成功激励出了L(0,2)模态。当探头间距40cm,检测周期取5周期时,用试验论证了L(0,2)模态在积碳管中的群速度较空管中的群速度减小7.65%,进一步论证了可用空管和积碳管群速度的变化关系来检测有机热载体炉管道中的积碳层。6.将人机工程学原理运用到有机热载体炉运行风险评价中,得出运行中人机环境指标的权重分别为:1.830、1.293、1.749,比较得出入和环境这两个指标比有机热载体炉设备本体的权重大0.5左右。这表明有机热载体炉运行风险需要更多关注人员素质和环境管理。然后通过国内外有机热载体炉火灾事故统计调查,运用鱼刺因果分析法定性地分析了事故原因,再结合事故树分析和事件树分析方法,找到引发火灾事故的基本因素、关键因素(如:有机热载体泄漏)及其重要度和关键概率度。7.运用FLUENT对盘管式有机热载体炉的盘管不同流速和不同积碳层厚度情况下进行模拟研究并发现:当无积碳层时,盘管内有机热载体流速分布靠管壁两侧的有机热载体流速较慢,尤其是辐射管壁侧更为明显;有机热载体管内流速从管壁往管子中心逐渐增大,辐射段因为有辐射热侧的紊流层比保温侧的紊流层区域更大;靠近辐射管壁,层流与紊流交界处,有机热载体介质流速接近最大。当入口流速为1.0m/s时,随着导热油流速的降低,有机热载体处于劣化变质状态局部流动随着管径和流速的变化而呈现一定规律的变化,碳层越薄越有利于流场的均匀和液膜温度不超温。最后,在基于有机热载体炉积碳检测、安全评价和FLUENT流场模拟这三者综合构建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机热载体炉风险控制的管理模式和有机热载体炉安全立法的建议。

罗良玉[9](2014)在《探讨供热工程中应重点注意的问题》文中提出引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环保指标越来越高,对锅炉产品,对供热工作的要求也比前几年有了很大变化,通过几年来的检验我觉得其主要表现在:对锅炉产品的要求是既要高效节能,又要实现降低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对供热工作的要求是供热指标有所提高。供热区域逐年扩大,锅炉房容量越来越大,而能源形势越来越紧张,尤其是煤炭资源短缺而且煤质逐年下降。面临着上述问题,给锅炉设计、制造和运行等环节带来了很多新的课题。几

郑树[10](2013)在《基于燃烧在线检测的超临界直流锅炉蒸发系统分布参数建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超临界锅炉容量的增大,探寻炉膛燃烧和锅内传热之间分布参数模型,对锅炉的高效运行有重要意义。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燃烧有效的实时检测以及对超临界机组在变压运行时锅内工质物性变化规律的认识,使得这种分布参数模型很难建立。本文利用炉内温度场信息,对不同炉型的直流锅炉蒸发系统进行分布参数建模;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和仿真结果分析了蒸发系统的受热情况,给出了壁面热流、壁温和质量含汽率分布;应用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了水冷壁事故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本文对蒸发系统采用模块化建模方法。针对烟气侧采用燃烧在线检测系统提供的实时炉内三维温度场计算水冷壁热流分布;在管壁侧采用以内壁温度作为集总参数结合能反应管外壁温度的二维稳态导热模型;对于汽水侧应用水和水蒸汽热力性质计算的简化公式,同时加入导热系数和黏度系数改进模型。将蒸发系统分布参数模型优化后应用到某亚临界双炉膛直流锅炉进行仿真研究。获得了典型工况下双炉膛直流炉四面墙的热力参数分布特性,以及前墙在不同工况下的壁面热流、壁温以及质量含汽率的分布特性,分析了水冷壁的水动力特性。双炉膛直流炉的热流和壁温分布均呈现单峰特性,质量含汽率的变化呈现出“W”型分布,采用低质量流速内螺纹管使得水冷壁具有正流量响应特性。针对超临界螺旋管圈水冷壁模型,将炉内垂直方向的烟气网格转化成锅内螺旋方向的壁面网格。研究发现在临界含汽率附近,螺旋管圈水冷壁的热流分布比垂直管圈显得更合理。同时还注意到超临界条件下最大对流换热系数出现在拟临界点,且随着压力的增大,工质大比热特性减弱,最大对流换热系数会降低。另外,水动力特性表明螺旋管圈水冷壁表现出明显的负流量响应特性。分析了W型火焰锅炉的结构和燃烧特点。获得了超临界W型炉前墙和左墙各种工况下热力参数的分布特性,研究表明受一、二、三次风喷口位置的影响,前墙存在三个高热流区;其壁温分布随着负荷的增加最大高温区有下移趋势,且W型炉前墙冷灰斗处同一宽度方向温差较大,会对前墙冷灰斗中间水冷壁形成左、右相反方向的应力作用。单根管的分析表明该炉膛在近临界区避免了管内壁换热系数的最高点与区段热负荷的最高区的重合,且随着负荷的增加,最大比热区有慢慢趋近于最大热流密度区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利用炉膛三维燃烧检测系统提供的实时检测信息,研究了w型炉在发生事故期间水冷壁的热力参数分布特性,结合炉内燃烧、锅内换热以及现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产生事故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防止措施。本文创新的将炉侧燃烧信息与锅侧热力系统结合起来,所建立的模型能准确地评价锅炉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揭示受热面的热力参数二维分布特性方面体现出了独特的优越性,模型所获得的蒸发系统各个热力参数的分布对实际运行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课题的研究为锅炉水冷壁的设计及运行优化等实际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二、热水锅炉超温汽化的危害以及处理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水锅炉超温汽化的危害以及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烧结烟气余热发电(火用)分析与过热器管寿命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余热余能的热力学分析方法
    2.1 余热资源的定义
    2.2 余热资源的利用现状
    2.3 余热资源的评价方法
        2.3.1 评价指标
        2.3.2 回收的系统模型
    2.4 热力学分析方法
        2.4.1 焓分析法
        2.4.2 (火用)分析法
        2.4.3 熵分析法
    2.5 余热资源回收和利用遵循的原则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烧结余热发电
    3.1 烧结余热发电的特点
    3.2 烧结余热的梯级利用和原则
    3.3 几种烧结余热锅炉
        3.3.1 闪蒸工艺
        3.3.2 双压余热锅炉工艺
        3.3.3 不带烟气补燃
        3.3.4 带烟气补燃装置
        3.3.5 双压-过热蒸汽炉联合系统
    3.4 烧结余热发电工艺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某烧结低温低压电站(火用)效率计算
    4.1 低温低压电站的热力系统及单元划分
        4.1.1 锅炉单元
        4.1.2 汽轮机单元
        4.1.3 凝汽器单元
    4.2 余热资源回收情况
        4.2.1 烧结余热回收
        4.2.2 炼钢蒸汽回收
    4.3 低温低压电站(火用)计算
        4.3.1 烧结余热双压锅炉(火用)分析
        4.3.2 过热蒸汽炉
    4.4 烧结余热发电的经济性对比
    4.5 改进的方法与措施
        4.5.1 低温低压电站的能流图
        4.5.2 改进措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过热蒸汽炉高温过热器寿命计算
    5.1 过热蒸汽炉存在的问题
        5.1.1 过热蒸汽炉设计缺陷
        5.1.2 运行中发现的问题
        5.1.3 人员素质
    5.2 检修技术
    5.3 高温过热器管失效形式
        5.3.1 高温过热器应力计算
        5.3.2 高温过热器氧化腐蚀
        5.3.3 高温过热器管的氢损
        5.3.4 L-M公式
    5.4 某过热蒸汽炉高温过热器管剩余寿命计算
    5.5 计算结果分析及改进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2)超超临界锅炉流动与传热对异形区域水冷壁热应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超(超)临界锅炉调峰运行时的水动力安全问题
        1.1.2 垂直水冷壁异形鳍片区域横向裂纹问题
    1.2 有关锅炉水动力特性和横向裂纹的研究现状
        1.2.1 锅炉水动力特性研究现状
        1.2.2 水冷壁横向裂纹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超临界锅炉水动力计算方法
    2.1 超超临界660MW锅炉结构与特点
        2.1.1 锅炉整体构造与水冷壁结构特征
        2.1.2 水冷壁系统汽水流程
    2.2 水动力计算方法总述
        2.2.1 水动力计算总体算法
        2.2.2 水动力计算步骤
    2.3 炉膛热力计算
        2.3.1 零维及一维炉膛热力计算模型
        2.3.2 炉膛热力计算流程
    2.4 相变点高度计算
        2.4.1 饱和水相变点及饱和汽相变点高度计算模型
        2.4.2 相变点高度计算流程
    2.5 阻力计算
        2.5.1 压降计算模型
        2.5.2 折算阻力计算模型
        2.5.3 阻力计算流程
    2.6 流量压降分配计算
        2.6.1 流量分配计算模型
        2.6.2 压降分配计算模型
        2.6.3 流量压降分配计算流程
    2.7 金属壁温计算
        2.7.1 金属壁温计算模型
        2.7.2 金属壁温计算流程
    2.8 水冷壁系统可靠性校验
        2.8.1 水动力多值性校验
        2.8.2 管间脉动校验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超临界锅炉水动力计算与分析
    3.1 水动力程序与计算工况参数
        3.1.1 计算程序模块化设计
        3.1.2 计算工况的初始参数
        3.1.3 水动力计算的主要工作
        3.1.4 水动力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分析
    3.2 变工况下水冷壁管屏计算结果分析
        3.2.1 炉膛热负荷分布
        3.2.2 管屏流量分配分析
        3.2.3 饱和水相变点及饱和汽相变点高度分析
        3.2.4 标高38m和51m的金属壁温分析
    3.3 水冷壁系统可靠性分析
        3.3.1 水动力多值性分析
        3.3.2 管间脉动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异形鳍片区域温度及热应力数值计算
    4.1 数值模型的建立
        4.1.1 异形鳍片区域及其几何模型
        4.1.2 温度场模型的建立
        4.1.3 热应力场模型的建立
    4.2 BMCR工况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4.2.1 温度场模拟结果分析
        4.2.2 热应力场模拟结果分析
    4.3 其它影响因素对异形鳍片区域温度及热应力分布的影响
        4.3.1 锅炉变负荷运行的影响
        4.3.2 直管焊接偏差的影响
        4.3.3 弯管曲率半径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3)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西安地区庞大的人口基数对医院发展的影响
        1.1.2 综合医院的建设发展趋势
        1.1.3 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在综合医院中的作用
        1.1.4 国家相关医院建设新政与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的关系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1 相关概念
        1.4.2 研究内容及对象
        1.4.3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案例研究法
        1.5.3 访谈研究法
    1.6 小结
2 影响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的相关因素及西安地区现状
    2.1 影响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的相关因素
        2.1.1 宏观医疗政策的影响
        2.1.2 医院后勤运营管理模式
        2.1.3 医疗设备与技术发展的影响
        2.1.4 医院的建设模式
    2.2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现存问题
        2.2.1 陕西省人民医院(老旧大型综合医院改扩建)
        2.2.2 西安市第三医院(新建大型综合医院)
    2.3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现存问题
        2.3.1 改扩建医院
        2.3.2 新建医院
3 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总体布局设计研究
    3.1 特定用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1.1 与风向的关系
        3.1.2 与水文地质、地表水系的关系
        3.1.3 与其他自然条件的关系
    3.2 后勤保障用房的总体布局规划与医院建筑模式的关系
        3.2.1 高度集中型
        3.2.2 半密集型
        3.2.3 分散型
    3.3 后勤保障用房在医院建设中的总体布局规划
        3.3.1 各类后勤保障用房与医疗服务部分之间的关系
        3.3.2 各类后勤保障用房之间的关系
        3.3.3 各类后勤保障用房与医院外部的联系
    3.4 本章小结
4 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单体设计研究
    4.1 主要建筑设备用房
        4.1.1 锅炉房
        4.1.2 柴油发电机房
        4.1.3 变配电室
        4.1.4 制冷机房
        4.1.5 水泵房
    4.2 主要医疗设备用房
        4.2.1 负压吸引站
        4.2.2 中心供氧站
        4.2.3 空气压缩机房
    4.3 医疗保障用房
        4.3.1 病案库
        4.3.2 药库
        4.3.3 太平间
        4.3.4 信息中心机房
    4.4 其他后勤保障用房
        4.4.1 总务库
        4.4.2 餐饮服务中心
        4.4.3 洗衣房
        4.4.4 污水处理站
        4.4.5 垃圾废弃物收集站
    4.5 本章小结
5 对西安地区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设的建议
    5.1 西安地区综合医院建设发展趋势
    5.2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未来发展方向
        5.2.1 西安老旧综合医院的后勤保障用房建设
        5.2.2 西安新建综合医院的后勤保障用房建设
    5.3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总体规划优化建议
    5.4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规模占比优化建议
    5.5 部分后勤保障用房发展建议
    5.6 绿色节能技术在后勤保障体系的应用建议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一 图表目录
附录二 访谈录(摘录)
致谢

(4)关于电站锅炉控制系统方面的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3 现存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电站锅炉的检验与控制系统
    2.1 概述
    2.2 电站锅炉的检验
    2.3 控制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站锅炉控制系统的应用及检验
    3.1 液位控制系统的应用及检验
        3.1.1 液位控制系统的应用
        3.1.2 液位控制系统的检验
    3.2 主汽温度控制系统的应用及检验
        3.2.1 主汽温度控制系统的应用
        3.2.2 主汽温度控制系统的检验
    3.3 燃烧控制系统的应用及检验
        3.3.1 燃烧控制系统的应用
        3.3.2 燃烧控制系统的检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事故分析及案例
    4.1 概述
    4.2 液位控制系统事故分析及案例
    4.3 汽温控制系统事故分析及案例
    4.4 燃烧控制系统事故分析及案例
    4.5 主燃料跳闸MFT的应用
        4.5.1 唐山三友热电分公司
        4.5.2 首钢京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站锅炉基于风险检验的安全综合评价
    5.1 RBI的理论基础及实际应用
    5.2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滨州市化工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政府要求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研究现状
        1.2.1 国内“两个体系”研究现状
        1.2.2 国外“两个体系”研究现状
    1.3 滨州市化工企业安全现状
        1.3.1 滨州市安全事故统计
        1.3.2 滨州市化工企业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溴素企业设备设施、工艺与危险源分析
    2.1 溴素企业设备设施情况分析
        2.1.1 企业设备设施情况
        2.1.2 设备设施主要存在的危险性分析
    2.2 溴素企业工艺情况分析
        2.2.1 溴素工艺流程
        2.2.2 锅炉工艺流程
        2.2.3 罐区工艺流程
    2.3 滨州市溴素企业危险性分析
        2.3.1 生产工艺过程危险性分析
        2.3.2 储存及装卸系统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2.3.3 关键设备设施的危险性分析
    2.4 溴素企业重大危险源辨识
        2.4.1 重大危险源辨识过程
        2.4.2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
        2.4.3 液氯钢瓶泄漏中毒事故模型分析重大危险源危险性分析
        2.4.4 三维风险分级模型分析重大危险源溴素储罐危险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建设技术分析
    3.1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过程分析
        3.1.1 风险评价任务
        3.1.2 风险评价范围
        3.1.3 风险分析方法
        3.1.4 风险分级
        3.1.5 风险控制措施
    3.2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技术分析
        3.2.1 风险分析技术研究
        3.2.2 风险评价技术分析
        3.2.3 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技术分析
    4.1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过程分析
        4.1.1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过程分析
        4.1.2 隐患分级与分类
    4.2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技术分析
        4.2.1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流程技术研究
        4.2.2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隐患排查表技术研究
    4.3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分级方法研究
        4.3.1 AHP层次分析法
        4.3.2 事故隐患风险定性分级模型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体系应用研究
    5.1 溴素企业典型事故案例剖析
        5.1.1 事故案例调研
        5.1.2 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5.2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体系在典型事故分析中的应用
        5.2.1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在事故分析的应用
        5.2.2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在事故分析的应用
    5.3 溴素企业事故升级演化分析
        5.3.1 多米诺理论简介
        5.3.2 溴素企业多米诺效应研究
    5.4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体系建设效果评估
        5.4.1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体系建设效果描述
        5.4.2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体系建设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治理措施研究
    6.1 滨州市化工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问题分析
        6.1.1 安全管理方面
        6.1.2 安全设施方面
        6.1.3 应急处置方面
    6.2 滨州市化工企业风险分级管控治理措施分析
        6.2.1 工程措施
        6.2.2 管理措施
        6.2.3 培训教育措施
        6.2.4 个体防护措施
        6.2.5 应急措施
    6.3 滨州市化工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问题分析
        6.3.1 隐患排查记录表针对性差
        6.3.2 隐患排查频次少
        6.3.3 隐患整改不到位
    6.4 滨州市化工企业隐患排查治理措施分析
        6.4.1 隐患排查记录全面完整
        6.4.2 隐患排查过程详实
        6.4.3 隐患排查整改到位
    6.5 滨州市化工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信度分析
        6.5.1 定量分析方法的选定
        6.5.2 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6.6 滨州市化工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防控目标
        6.6.1 重点防控目标选择
        6.6.2 事故致因原理分析
        6.6.3 事故致因原理在两个体系中的技术研究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热水锅炉锅水汽化研究现状及数值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数值模拟
    1.1 物理模型
    1.2 数学模型
    1.3 边界条件
2 模拟结果与讨论
    2.1 工况一模拟结果
    2.2 工况二模拟结果
3 结论

(8)有机热载体炉积碳检测技术及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机热载体炉火灾及积碳概述
        1.2.2 积碳厚度检测和控制技术进展
        1.2.3 超声导波检测技术发展
        1.2.4 国内外安全评价方法简述
        1.2.5 基于FLUENT的介质流场模拟简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有机热载体炉及运行机理分析
    2.1 有机热载体
        2.1.1 有机热载体的选择
        2.1.2 有机热载体的物性参数
    2.2 有机热载体积碳形成原理
        2.2.1 有机热载体的变质及原因分析
        2.2.2 有机热载体积碳形成综合原因
    2.3 有机热载体炉
        2.3.1 有机热载体炉选用
        2.3.2 有机热载体炉系统
        2.3.3 有机热载体炉运行机理及故障
    2.4 有机热载体炉常见事故及其预防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声导波在有机热载体炉积碳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3.1 超声导波技术、积碳检测技术及其装置
        3.1.1 超声导波检测技术
        3.1.2 积碳检测及控制技术理论
        3.1.3 积碳检测系统设计组装研究
    3.2 积碳检测方法研究
        3.2.1 群速度与积碳层厚度变化的关系
        3.2.2 截止频率与积碳层厚度变化的关系
        3.2.3 跃迁频率与积碳层厚度变化的关系
    3.3 积碳检测模态辨识研究
        3.3.1 不同L模态在积碳层管道中的频散曲线
        3.3.2 能量分布密度变化趋势和频散曲线的耦合
        3.3.3 积碳检测模态进一步验证
    3.4 模拟试验及其结果
        3.4.1 探头间距检测对接收信号的影响
        3.4.2 检测周期和有无积碳层对检测信号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FLUENT的有机热载体炉流场研究
    4.1 数学模型及模拟条件
        4.1.1 模型简介
        4.1.2 数学模型及其简化
        4.1.3 液相湍流模拟条件及物性重要参数
        4.1.4 k-ε模型及其在有机热载体流场中的应用
    4.2 有机热载体炉盘管传热过程模拟结果分析
        4.2.1 入口流速对介质流场的影响及分析
        4.2.2 积碳后介质流场分析
        4.2.3 积碳层对介质流场的对比分析
    4.3 模拟结果及验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机热载体炉安全评价研究
    5.1 有机热载体炉人、机、环境综合评价
        5.1.1 评价流程
        5.1.2 险评估方法及标准
        5.1.3 人-机-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5.1.4 评价实例
    5.2 鱼刺图法在有机热载体炉安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5.2.1 有机热载体炉鱼刺图法(FBF)分析
        5.2.2 有机热载体炉鱼刺图法(FBF)评价
        5.2.3 有机热载体炉鱼刺图法(FBF)预防措施与意义
    5.3 有机热载体炉火灾模糊事故树分析和事件树分析
        5.3.1 有机热载体炉模糊事故树分析
        5.3.2 有机热载体炉火灾模糊事件树分析
        5.3.3 火灾模糊事故树分析软件进行实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有机热载体炉安全法规完善建议
    6.1 有机热载体炉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6.2 有机热载体炉安全技术规范标准及其比较
    6.3 有机热载体炉炉法规体系立法探讨
    6.4 有机热载体炉安全规范及标准设置探讨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燃烧在线检测的超临界直流锅炉蒸发系统分布参数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变量名列表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超临界机组的研究现状
    1.3 炉内和锅内过程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蒸发系统分布参数模型的建立
    2.1 引言
    2.2 模型结构及假设条件
    2.3 数学模型及其解算
    2.4 本章小结
3 亚临界双炉膛直流锅炉垂直水冷壁的仿真研究
    3.1 引言
    3.2 双炉膛直流炉建模
    3.3 亚临界双炉膛蒸发系统热力参数分布特性
    3.4 本章小结
4 超临界直流锅炉螺旋管圈水冷壁的建模及仿真
    4.1 引言
    4.2 螺旋管圈水冷壁的特性及模型建立
    4.3 螺旋管圈蒸发系统的分布参数特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超临界W型锅炉蒸发系统的分布参数建模研究
    5.1 引言
    5.2 W型火焰锅炉的特点及其建模
    5.3 超临界W型炉蒸发系统分布参数的仿真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热水锅炉超温汽化的危害以及处理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烧结烟气余热发电(火用)分析与过热器管寿命计算[D]. 杜辰伟.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超超临界锅炉流动与传热对异形区域水冷壁热应力的影响[D]. 徐青蓝. 东南大学, 2020(01)
  • [3]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用房建筑设计研究[D]. 丁凤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关于电站锅炉控制系统方面的检验[D]. 何楠.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5]浅谈600MW超临界锅炉省煤器改造工程项目方案选择研究[A]. 胡剑. 第十三届电力工业节能减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8
  • [6]滨州市化工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D]. 张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7]热水锅炉锅水汽化研究现状及数值模拟分析[J]. 韩守鹏,李宇翔,王迪,徐洪涛. 热能动力工程, 2017(06)
  • [8]有机热载体炉积碳检测技术及安全评价研究[D]. 彭小兰. 中南大学, 2014(12)
  • [9]探讨供热工程中应重点注意的问题[A]. 罗良玉. “强化安全基础推动安全发展”论文集, 2014
  • [10]基于燃烧在线检测的超临界直流锅炉蒸发系统分布参数建模研究[D]. 郑树.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热水锅炉超温汽化的危害及处理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