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2年SCI收录中国农业大学论文统计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海燕,胡小婵,张慧坚[1](2018)在《基于SCI-E的荔枝文献分布研究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Web of Science平台上Thomson ISI所出版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E)数据库为依据,对19972016年在SCI-E收录的荔枝相关研究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论文的出版年份、文献类型与语种、学科领域及来源、研究机构与项目资助、国家或地区分布及作者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年来,SCI收录的荔枝研究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文献以英语、期刊文献为主;主要学科领域是园艺学、食品科学、植物学等;载文量最多的期刊是中国的《ACTA HORTICULTURAE》期刊;发文较多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等;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华南农业大学;发文量最多、最具影响力的作者为中国科学院蒋跃明教授。说明近年来荔枝主产国的科研能力在日益加强,但发文质量较低,需进一步提高发文学术影响力。
林玲娜[2](2018)在《橙类文献计量研究 ——基于CNKI和SCI数据库》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CNKI和SCI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1987~2017年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橙类研究领域文献进行统计与分析,旨在探求橙类研究发展现状、趋势及热点问题,以期为橙类相关领域的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为今后的橙类研究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橙类文献为研究对象。国内选择1987~201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数据库收录的橙类文献,国际选择1987~2017年SCI数据库收录的橙类文献,并获取目录题录的文献。CNKI数据库以主题“橙”、发表时间“1987~2017年”为检索式,检索到中文文献4 030篇;SCI数据库以主题“Orange”、data“1987~2017年”为检索式,检索到外文文献1 864篇文献,将收集到的数据利用Citespace及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以布拉德福定律、洛特卡定律、普赖斯定律等三大文献计量学定律为基础,中文文献选择年文献量、核心期刊、基金资助项目、机构分布、高产作者和核心作者、撰文合作度、文献被引用情况、地域分布、主题研究、高频关键词等指标,国际文献选择年文献量、核心期刊分布、高产作者和核心作者、撰文合作度、文献语种和类型、学科分布、国家/地区分布、基金资助项目、撰文合作度、文献被引用情况、主题研究、高频关键词等指标,对该领域国内外论文的总体情况进行定量比较分析,并对国内橙类文献各分类主题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结果](1)国内文献分析结果从1987~2017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国内橙类文献累积量与年份回归图的结果表明,国内橙类文献呈逐年稳定增长趋势。1987~2017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国内橙类研究领域文献共4 030篇,研究内容涉及了橙类研究的栽培技术、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征、病虫害防治、贮藏保鲜与加工利用等方面。国内参与橙类研究的机构共有2 489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的发文量为366篇,名列国内各研究机构第1位;华中农业大学发文301篇,居第2位。根据洛特卡定律确定了国内橙类研究的高产作者人数38人;核心作者人数72人,占作者总数3.09%。广西桂林市资源县农业局的钱开胜在橙类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最多,共发文51篇,广西柑桔研究所的石健泉和长江大学园林园艺学院的王贵元也位居前列,分别发文49篇和38篇。在筛选后的3 951篇署名橙类文献中,合着率为66.77%。由此表明,橙类领域的文献是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分支的研究。国内橙类研究文献的作者大部分集中来自于南方等省(市),如四川、江西、广西、湖北、福建、湖南、浙江、广东、贵州等,其中以四川省最多,发文量953篇,占比23.65%。国内发表橙类文献的期刊共有567种,根据布拉德福分布规律及埃格布拉德福核心区计算方法最终确定的核心期刊有13种,分别是《中国南方果树》(原名《中国柑桔》)、《现代园艺(原名《江西园艺)、《浙江柑橘》、《南方园艺》,《南方农业》(原名《西南园艺》《四川果树》《四川果树科技》)、《东南园艺》(原名《福建果树》)、《果农之友》、《果树学报》、《园艺学报》、《四川农业科技》、《湖南农业科学》、《食品科学》、《现代农业科技》。其中,《中国南方果树》关于橙类研究的载文量最多,31年间共刊登486篇相关论文。1987~2017年国内橙类文献基金论文总数为550篇,占比为13.65%。其中,有205篇是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占比为9.93%;有157篇是属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占比3.90%;有21篇是属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资助,占比0.52%。在CNKI收录的橙类文献中被引用有2 055篇,总被引频次为14 322次,篇均被引频次为3.55次。华中农业大学的洪柳在2005年的《中国农业科学》期刊上发表的“应用MSAP技术对脐橙品种进行DNA甲基化分析”文章被引频次最高,被引频次达146次。国内橙类文献主要集中在栽培管理技术和遗传育种领域,但生物技术研究领域文献较少,建议加强橙类生物技术的研究。在国内橙类研究动向分析中,经过对文献关键词的去重、合并,得到7 808个关键词及词频,其中脐橙、锦橙、秋梢、夏梢、夏橙、甜橙、纽荷尔脐橙、赣南脐橙、栽培技术是国内橙类研究热点。国内科研人员发表有关橙类论文占国内外橙类总文献的比重为73.16%,其中各分类主题文献占相应分类主题总文献量比例均超过50%,表明我国橙类研究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内橙类文献有关栽培管理技术、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征、贮藏保鲜及加工利用等分类主题年文献量呈稳定增长态势,表明这几个分类主题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最后对国内有关栽培管理技术、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征、生物技术、贮藏保鲜及加工利用等分类主题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进展分别进行综述。(2)国际文献分析结果通过对1987~2017年SCI收录橙类文献发文量积量与年份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SCI数据库收录的国际橙类文献呈逐年稳定增长趋势。1987~2017年30年间国际橙类研究领域文献共1 864篇,研究内容涉及了橙类研究的栽培技术、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征、病虫害防治、贮藏保鲜与加工利用等方面。国际参与橙类研究的机构共1 073个,佛罗里达大学发文量为236篇,位居国际各研究机构的第1位。参与橙类研究的国家/地区共有55个,主要研究国家为美国、中国、巴西、意大利、西班牙、日本和印度等国家/地区,文献量最多的国家/地区是美国,占25.91%);其次是中国,占15.13%;巴西第3,占12.02%。国际有关橙类文献的发文语种共有9种,其中英语发文量为1 726篇,占92.60%,所占比例最多,其次是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占第3位。国际发表橙类文献的期刊共有447种,根据布拉德福分布规律及埃格布拉德福核心区计算方法最终确定的核心期刊有10种,分别为《Hortscience》、《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Scientia Horticulturae》、《Pesquisa Agropecuaria Brasileira》、《Revista Brasileira de Fruticultura》、《Journal of Food Science》、《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Abstracts of Papers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Food Chemistry》。美国出版的期刊《Hortscience》关于橙类研究的载文量最多,31年间共刊登81篇相关论文。SCI收录橙类文献在1987~2017年高产作者有36人,核心作者有64人,占作者总数比例的4.94%,与普赖斯推导出的应达50%的比例相比有很大差距。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的Wu Q S在橙类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最多,达20篇;其次为美国水资源保护实验室的IDso S B和佛罗里达大学的Vu Jcv也位居前列,分别发文15篇和10篇。国际橙类文献受基金资助项目的共有704篇,在发文量最多的前10个基金资助项目中,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量最多,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项目排名第2,巴西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项目资助的论文量也较高。在1 864篇署名国际橙类文献中,合着率为93.51%。SCI收录有关橙类的论文共有1 864篇,被引用有1418篇,占总论文数的76.07%;总被引频次为24 922次,每篇平均被引用次为13.37次,h-index为63。日本果树试验场安艺津分场的Sakai A于1990年发表在《Plant Cell Reports》的“Cryopreservation of Nucellar Cells of Navel Orange(Citrus-sinensis Osb Var Brasiliensis Tanaka)by Vitrification”的被引频次最高,达571次。国际橙类文献主要集中在贮藏保鲜及加工和生物技术领域,但遗传育种领域文献较少。在SCI橙类研究动向分析中,经过对文献关键词的去重、合并,得到6 082个关键词及词频,其中Citrus、Citrus Sinensis、Fruit、Growth、Plants、Storage、Quality、Orange Juice、Identification是国际橙类研究的热点。[结论]研究得到1987~2017年橙类研究领域的文献量呈明显波动上升趋势,全球橙类研究的科学活动中心在美国,全球橙类科研分布不平衡性突出较为明显。而我国橙类研究分布主要为四川、江西、广西、湖北、福建、湖南、浙江、广东、贵州等省(市),且未形成合作化的趋势,分散研究较多,未形成规模效益;中国橙类研究在国际上居有重要的地位,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相对较多,但高产作者较少,未形成核心作者群,高产机构较少,撰文合作度、论文引用均低于国外同期水平;不同研究方向成果数量极不均衡,特别是生物技术及贮藏保鲜与加工利用等方面研究较少。
戴慧娴[3](2017)在《基于WoS的我国农业科研系统科技论文产出表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的进步。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业科研的研究,不断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想要将我国打造成农业科技强国。而为了实现此目标,需要了解我国目前农业科研的总体情况,才能明确知晓未来农业科研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做好规划。农业科研系统作为我国农业的中坚力量,其科研生产力情况恰恰能反应我国目前的农业科研水平。在目前的农业科研研究领域中,较多的是对宏观国家层面产出和微观机构层面产出情况的研究,很少有关于农业科研系统层面的产出情况研究。因此,对我国农业科研系统的产出情况进行研究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农业科研系统的角度出发,以WoS数据库收录的论文为基础,使用文献计量、词频统计和共词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农业科研系统产出现状做了详细的研究分析。该研究以我国农业大学系统与农业科学院系统2006-2016年11年间发表的论文为分析主体,发表论文数、论文被引用次数、2年影响因子为标准研究指标,分别从发表论文的年代分布、来源出版物分布、分支机构分布、核心作者分布、国际合作分析、研究主题分布等角度对比分析了我国目前农业科研系统的产出现状。作者在研究中发现,从科研产出和被引用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科研系统目前科研实力与影响力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文献合作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科研系统具有较强的科研合作能力;从文献作者分布来看,我国农业科研系统的科研人员数量比较庞大,但是真正的核心科研人员比较少;从来源出版物的分布来看,我国农业科研系统发文的出版物数量多,但是具有高影响力的文献比较少;从论文的研究主题来看,我国农业科研系统的研究主题依旧较多集中在遗传学上,新兴农业领域发展势头强劲;从机构来看,我国农业大学系统的科研产出大于农业科学院系统,并且从发文来看,我国农业大学系统研究产出分布比较平均,而农业科学院系统的区域性比较强。另外,作者在国际合作网络分析中发现,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系统与国际的合作愈加密切,国际化成果突出。
许美芳,黄晓东,邵迎,冯戬[4](2017)在《2006—2015年SCI收录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年份、文献类型、来源出版物、学科分布、科研合作和论文引用情况等方面,分析2006—2015年SCI收录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论文,反映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近10年的学术及学科发展情况。
贾文吉,王宝济,师丽娟[5](2017)在《2016年农业工程学科学术论文统计分析》文中认为本论文以2016年国内外相关学术论文数据库所收录的农业工程学科学术论文为基础,对农业工程学科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被引频次为主线,结合发文量和篇均被引等指标,对农业工程学科进行多维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工程学报》是国内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最高的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则是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最多的机构,国内出版的学术论文研究重点集中在农业机械化、农村能源等领域。在国际农业工程领域,中国和美国是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最多的国家,中国科学院和美国农业部则是位居前列的研究机构,Bioresource Technology在诸多期刊中独占鳌头,环境科学、能源燃料和生物技术是2016年国际农业工程领域研究重点。
罗守进,高菲[6](2015)在《2013年—2014年SCI农业及相关期刊统计分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2013年—2014年SCI收录的900种农业及相关期刊概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这些期刊主要分布于美国、英国、荷兰和德国等4国,且多以英语出版。SCI仅收录中国17种农业及相关期刊,涵盖面窄,学科分布发展不均衡,且影响因子有待提高。通过了解和掌握SCI收录的农业及相关期刊基本情况,以期提高农业科学论文信息传播深度和广度,并为科研人员准确获取农业科研新动态提供参考。
董梅,何承刚,毕玉芬,何謦成[7](2017)在《中国农业科学类英文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中国农业科学类英文期刊的基本概况及其国际影响力现状,为办好英文刊物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通过收集、整理与统计中国农业科学类英文期刊的数量、种类、基本引证指标、国际影响指标、作者分布情况和载文量等数据资料,分析其国际影响力。【结果】目前,中国农业科学类英文期刊共14种,其中有4种被SCIE收录,1种被ESCI收录,它们的影响因子和学科排名总体偏低、国际影响力指数CI不高、作者分布仍以中国为主、优质稿源不足。【结论】中国农业科学类英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和国际化程度、走集群化道路、加强营销、引入多种评价体系等措施对提高英文期刊国际影响力有一定作用。
周惠来,付志新,胡弘[8](2016)在《河南省国际科技论文计量分析》文中认为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河南省产出的国际科技论文发文数量、地区机构分布、被引情况等进行归纳分析,了解和掌握河南省科学研究的发展态势和国际影响力,为相关部门科学配置人才、投放基金、组织项目和管理成果提供参考。
李一萍,张慧坚,高秀云,胡小婵,董定超,曾筱芬,王大鹏[9](2016)在《2000~2014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SCI论文统计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Web of Science平台,统计20002014年作者单位署名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简称热科院)的被SCI网络扩展版(SCI-E)收录论文情况,通过分析被收录论文的数量、文献类型、期刊分布、影响因子、学科类别、基金资助情况、被引频次、篇均被引用次数、单篇论文最高被引用次数等,明确了热科院20002014年SCI论文收录情况,为热科院科学研究及学科建设提供一个量化的客观评价依据。
翁琴,罗明英,岳丕昌,颜蕴,丁建国,李苗,王银方[10](2015)在《基于SCI论文产出的新疆农科院学科发展评价》文中指出本文以1995-2014年SCI收录的新疆农业科学院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被收录论文的数量、被引用频次、合作国家及机构、期刊来源、学科分布等方面的系统分析,评判其科研发展状况和水平。研究表明,1995-2006年新疆农科院被SCI收录论文数量和被引频次较少,但2007年以来增长较快,显示新疆农科院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在过去8年里提高较快,并在微生物学、农学、园艺学、生物技术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领域较为活跃,科研能力和产出逐年较快增长,受国际同行的关注度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为新疆农业科学院的优势学科。
二、2002年SCI收录中国农业大学论文统计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SCI收录中国农业大学论文统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CI-E的荔枝文献分布研究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文献的年度变化分析 |
2.2 国家或地区分布 |
2.3 文献类型及语种 |
2.4 学科领域与文献来源 |
2.5 研究机构与项目资助来源 |
2.6 高产作者分析 |
2.7 中国荔枝研究SCI论文分析 |
3 结论 |
(2)橙类文献计量研究 ——基于CNKI和SCI数据库(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计量学相关研究综述 |
2.1 文献计量学简介 |
2.2 文献计量学应用研究 |
2.2.1 文献计量学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 |
2.2.2 文献计量学在农业研究领域的应用 |
2.2.3 文献计量学在园艺方面的应用 |
2.2.4 文献计量学在果树领域中的运用 |
3 橙类研究现状及进展 |
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国内研究对象 |
1.2 国际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国内研究方法 |
2.2 国际研究方法 |
2.3 建立数据库 |
2.4 数据处理 |
2.5 国际、国内橙类文献比较研究 |
2.6 国内橙类不同分类主题文献综述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1 国内橙类文献计量分析 |
1.1 文献量 |
1.2 期刊分布 |
1.3 文献着者分析 |
1.3.1 第一作者统计 |
1.3.2 高产作者分析 |
1.3.3 核心作者分析 |
1.3.4 作者合着情况 |
1.4 作者机构统计 |
1.5 文献机构地域分布 |
1.6 基金资助项目 |
1.7 论文被引用情况 |
1.8 不同分类主题文献统计与分析 |
1.8.1 不同分类主题文献量 |
1.8.2 各分类主题文献的年份分布 |
1.9 研究热点 |
2 国际橙类文献的计量分析 |
2.1 年份分布 |
2.2 期刊分布 |
2.3 文献着者分析 |
2.3.1 第一作者统计 |
2.3.2 高产作者分析 |
2.3.3 核心作者 |
2.3.4 着者合着情况 |
2.4 发文机构 |
2.5 文献语种与文献类型分析 |
2.6 国家/地区分布 |
2.7 基金资助项目 |
2.8 学科分析 |
2.9 论文被引用情况 |
2.10 各分类主题文献量的统计分析 |
2.10.1 各分类主题文献量 |
2.10.2 各分类主题文献量年份分布 |
2.11 研究热点 |
3 国内外橙类文献统计 |
3.1 国内外橙类文献量及所占比重 |
3.2 我国作者在国际上发表橙类文献及所占比重 |
3.3 国内外各分类主题文献量 |
3.4 我国作者在国内外发表的各分类主题文献 |
第四章 国内橙类各分类主题文献研究进展 |
1 栽培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
1.1 栽培技术 |
1.1.1 品种 |
1.1.2 建园 |
1.1.3 保花保果与疏花疏果 |
1.1.4 土肥水管理 |
1.1.5 整形修剪 |
1.1.6 高接换种 |
1.1.7 植物生产调节剂 |
1.1.8 无公害栽培技术 |
1.1.9 采收 |
1.2 繁殖技术 |
1.2.1 嫁接繁殖 |
1.2.2 实生繁殖 |
1.2.3 压条繁殖 |
1.2.4 扦插繁殖 |
1.3 展望 |
2 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2.1 育种方法 |
2.1.1 引种 |
2.1.2 选育种 |
2.1.3 芽变选种和实生选种 |
2.1.4 辐射育种 |
2.1.5 细胞组织培养 |
2.1.6 杂交育种 |
2.1.7 转基因育种 |
2.2 育种鉴定 |
2.2.1 品质鉴定 |
2.2.2 产量鉴定 |
2.3 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与创新研究 |
2.3.1 野生资源调查 |
2.3.2 品种收集与保存 |
2.4 选育种目标及品种区划 |
2.4.1 选育种目标 |
2.4.2 品种区划 |
2.5 展望 |
3 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征研究进展 |
3.1 生理生化 |
3.1.1 矿质营养对橙类生理生化的影响 |
3.1.2 体细胞的生理生化 |
3.1.3 花芽分化 |
3.1.4 树体营养元素利用特性 |
3.1.5 果实生长发育 |
3.1.6 病虫害对橙类生理生化影响 |
3.1.7 落花落果生理机制 |
3.1.8 采后生理生化 |
3.2 生物学特征 |
3.3 展望 |
4 病虫害防治研究进展 |
4.1 病害防治 |
4.1.1 非侵染性病害 |
4.1.2 真菌性病害 |
4.1.3 病毒类病害及细菌性病害 |
4.1.4 其他病害 |
4.2 虫害防治 |
4.3 展望 |
5 生物技术 |
5.1 离体培养 |
5.2 基因克隆 |
5.3 遗传转化 |
5.4 分子标记 |
5.5 基因组编辑技术 |
5.6 展望 |
6 贮藏保鲜及加工利用 |
6.1 采后贮藏保鲜方法 |
6.1.1 简易储藏保鲜 |
6.1.2 高压静电场保鲜 |
6.1.3 低温贮藏保鲜 |
6.1.4 化学保鲜 |
6.1.5 涂膜保鲜 |
6.1.6 打蜡保鲜 |
6.1.7 热处理保鲜 |
6.1.8 果实套袋保鲜 |
6.1.9 天然保鲜剂保鲜 |
6.1.10 留树保鲜 |
6.1.12 其他保鲜技术 |
6.2 加工利用 |
6.3 展望 |
第五章 讨论 |
1 国内、国际文献量及撰文合作度比较 |
1.1 国内、国际文献量比较 |
1.2 撰文合作度 |
2 国内、国际分类主题文献量比较 |
2.1 不同分类主题文献量 |
2.2 不同分类主题文献量年份分布 |
3 国内、国际橙类研究核心期刊分布 |
4 国内、国际橙类研究的核心作者分布 |
5 国内、国际橙类文献的国家及地域分布 |
6 国内、国际橙类机构分布 |
7 国内、国际橙类文献被引情况 |
8 国际橙类文献语种及类型分布 |
9 国内、国际橙类基金论文比比较 |
第六章 结论 |
1 结论 |
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WoS的我国农业科研系统科技论文产出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相关概念 |
1.3.1 农业 |
1.3.2 农业科研系统 |
1.3.3 科研产出表现 |
1.4 框架路线与方法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1.5 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基于国家层面的科研产出表现研究现状 |
2.1.1 基于国家层面的国外科研产出表现研究现状 |
2.1.2 基于国家层面的国内科研产出表现研究现状 |
2.2 基于机构层面的科研产出表现研究现状 |
2.2.1 基于机构层面的国外科研产出表现研究现状 |
2.2.2 基于机构层面的国内科研产出表现研究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 |
3.1 研究范围 |
3.1.1 遴选原则 |
3.1.2 数据来源 |
3.2 产出表现的研究内容 |
3.3 数据采集与处理 |
3.3.1 数据采集策略 |
3.3.2 数据清洗策略 |
3.3.3 数据统计策略 |
第四章 农业科研系统的论文产出分析 |
4.1 农业科研系统发表论文的年代分布 |
4.2 农业科研系统发表论文的来源出版物分布 |
4.2.1 农业大学系统发表论文的来源出版物分布 |
4.2.1.1 农业大学系统高发文数来源出版物与高被引来源出版物 |
4.2.1.2 农业大学系统高影响因子来源出版物 |
4.2.1.3 农业大学系统主要来源出版物随时间变化情况 |
4.2.2 农业科学院系统发表论文的来源出版物分布 |
4.2.2.1 农业科学院系统高发文数来源出版物与高被引来源出版物 |
4.2.2.2 农业科学院系统高影响因子来源出版物 |
4.2.2.3 农业科学院系统主要来源出版物随时间变化情况 |
4.2.3 两种系统发表论文来源出版物分布的对比分析 |
4.3 农业科研系统各机构发文的分析 |
4.3.1 农业大学系统的分支机构发文情况分布 |
4.3.1.1 农业大学系统发表论文的分支机构排名情况 |
4.3.1.2 农业大学系统各分支机构在各大出版物的发文情况 |
4.3.2 农业科学院系统的分支机构发文情况分布 |
4.3.2.1 农业科学院系统发表论文的分支机构排名情况 |
4.3.2.2 农业科学院系统各分支机构在各大出版物的发文情况 |
4.3.3 两种系统分支机构发文情况的对比分析 |
4.4 农业科研系统的核心作者分布分析 |
4.4.1 农业大学系统的核心作者分布 |
4.4.2 农业科学院系统的核心作者分布 |
4.4.3 两种系统核心作者分布的对比分析 |
4.5 农业科研系统的国际合作分析 |
4.5.1 农业大学系统的国际合作情况 |
4.5.2 农业科学院系统的国际合作情况 |
4.5.3 两种系统国际合作情况的对比分析 |
第五章 农业科研系统的研究热点和主题结构分析 |
5.1 农业大学系统发表论文的研究主题分布 |
5.1.1 农业大学系统的ID和DE关键词主题分布 |
5.1.2 农业大学系统发文主题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 |
5.1.3 农业大学系统发文主题随时间变化情况 |
5.1.4 农业大学系统发文在各个来源出版物中的主题排名情况 |
5.1.5 农业大学系统机构的主题词分布情况 |
5.2 农业科学院系统发表论文的研究主题分布 |
5.2.1 农业科学院系统的ID和DE关键词主题分布 |
5.2.2 农业科学院系统发文主题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 |
5.2.3 农业科学院系统发文主题随时间变化情况 |
5.2.4 农业科学院系统发文在各个来源出版物中的主题排名情况 |
5.2.5 农业科学院系统机构的主题词分布情况 |
5.3 两种系统发表论文研究主题分布的对比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主要工作与不足之处 |
6.2.1 所完成的主要工作 |
6.2.2 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我国农业大学系统不同发展阶段发文来源出版物分布 |
附录2 我国农业科学院系统不同发展阶段发表论文的来源出版物分布 |
附录3 农业大学科研系统核心作者的年份分布 |
附录4 农业科学院科研系统核心作者的年份分布 |
附录5 排除中国农科院后的农业科学院科研系统核心作者的年份分布 |
附录6 农业大学系统共词矩阵(部分) |
附录7 农业大学系统相异矩阵(部分) |
附录8 我国农业大学系统各个发展阶段的主题词分布和聚类分析 |
附录9 农业科学院系统共词矩阵(部分) |
附录10 农业科学院系统相异矩阵(部分) |
附录11 我国农业科学院系统各个发展阶段的主题词分布和聚类分析 |
致谢 |
(4)2006—2015年SCI收录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年份分布 |
2.2文献类型分布 |
2.3 出版物分布 |
2.4 学科分布 |
2.5 科研合作情况 |
2.6 引用情况 |
3小结 |
(5)2016年农业工程学科学术论文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国内研究状况 |
2.1 数据来源 |
2.2 数据分析 |
2.2.1 期刊分析 |
2.2.2 研究机构 |
2.2.3 作者 |
2.2.4 研究方向 |
2.2.5 基金支持 |
3 全球研究状况 |
3.1 数据来源 |
3.2 数据分析 |
3.2.1 期刊分析 |
3.2.2 国家/地区 |
3.2.3 研究机构 |
3.2.4 研究方向 |
4 结论 |
(6)2013年—2014年SCI农业及相关期刊统计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2014年SCI收录农业及相关期刊概况 |
1.1 期刊收录变化 |
1.2 学科主题分布 |
1.3 出版国家和语言分布 |
1.4 期刊影响因子 |
2 SCI收录的我国农业及相关期刊 |
3 讨论与结论 |
(7)中国农业科学类英文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中国农业科学类英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分析 |
2.1 基本信息 |
2.2 基本引证指标 |
2.3 国际影响力指标 |
2.4 作者分布情况 |
2.5 载文量分析 |
3 提高中国农业科学类英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建议 |
3.1 立足自身,提高期刊国际化程度和学术质量 |
3.2 建立期刊集群,统一营销宣传 |
3.3 多种评价体系相结合,改变唯SCI论 |
(9)2000~2014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SCI论文统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论文数量及被引频次统计 |
2.2 论文影响因子分析 |
2.3 期刊分布 |
2.4 不同院属单位论文比较 |
2.5 学科类别 |
2.6 论文资金资助情况分析 |
2.7 论文合作国家、 地区与机构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10)基于SCI论文产出的新疆农科院学科发展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数据来源 |
2SCI收录XAAS的研究论文 |
2.1发表数量 |
2.2被引频次 |
2.3合作国家/地区和机构分布 |
2.3.1主要合作国家/地区 |
2.3.2主要合作机构 |
2.4论文期刊分布 |
2.5论文学科分布 |
3小结与讨论 |
四、2002年SCI收录中国农业大学论文统计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CI-E的荔枝文献分布研究及分析[J]. 孙海燕,胡小婵,张慧坚. 热带农业科学, 2018(03)
- [2]橙类文献计量研究 ——基于CNKI和SCI数据库[D]. 林玲娜.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1)
- [3]基于WoS的我国农业科研系统科技论文产出表现研究[D]. 戴慧娴.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4]2006—2015年SCI收录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J]. 许美芳,黄晓东,邵迎,冯戬. 浙江农业科学, 2017(05)
- [5]2016年农业工程学科学术论文统计分析[J]. 贾文吉,王宝济,师丽娟.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7(02)
- [6]2013年—2014年SCI农业及相关期刊统计分析与研究[J]. 罗守进,高菲.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5(07)
- [7]中国农业科学类英文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J]. 董梅,何承刚,毕玉芬,何謦成.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01)
- [8]河南省国际科技论文计量分析[J]. 周惠来,付志新,胡弘. 创新科技, 2016(03)
- [9]2000~2014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SCI论文统计与分析[J]. 李一萍,张慧坚,高秀云,胡小婵,董定超,曾筱芬,王大鹏. 热带农业科学, 2016(01)
- [10]基于SCI论文产出的新疆农科院学科发展评价[J]. 翁琴,罗明英,岳丕昌,颜蕴,丁建国,李苗,王银方. 浙江农业科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