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钕系BR在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胎侧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建[1](2021)在《异戊橡胶湿法混炼及其在航空轮胎部位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综合性能优异的天然橡胶是航空轮胎极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异戊橡胶因化学结构与天然橡胶相似,被誉为天然橡胶最理想的替代者,但异戊橡胶加工性能与力学性能与天然橡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本论文通过开发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混炼技术,得到加工性能良好、力学性能可匹配天然橡胶的公斤级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母炼胶。通过对比湿法胶配方胶与航空轮胎关键部位配方胶的性能差异,确定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胶在航空轮胎部位胶中应用具备可行性,并结合部位胶性能的影响因素提出航空轮胎硫化参数精准确定的方法。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混炼技术开发。实验发现依靠高速机械剪切力,极性白炭黑在非极性溶剂正己烷中可以与偶联剂TESPT发生原位反应。利用该反应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优的白炭黑悬浮液制备技术参数。结合异戊橡胶工业化生产工艺流程确定了混合液的脱挥方式,打通了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胶制备的工艺流程,并以此得到了公斤级湿法母炼胶,经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填料分散度进行检验,湿法胶中白炭黑分散等级可以达到最高等级10级。2.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母炼胶在航空胎部位胶中应用可行性分析。首先进行了白炭黑湿法填充异戊胶、白炭黑干法填充异戊胶、白炭黑干法填充天然橡胶的性能对比,白炭黑湿法填充不仅能大幅度缩短混炼时间,更能提升异戊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湿法胶中白炭黑聚集体尺寸在100nm以下,干法胶中聚集体尺寸约1μm,白炭黑分散性的提升,弥补了异戊橡胶与天然橡胶之间差距,使其与天然橡胶干法胶性能持平。接着筛选出综合性能最优的炭黑,并与不同白炭黑填充量的湿法母炼胶进行复配,其中20份白炭黑与30份炭黑填充并用效果最佳。最后将湿法母炼胶等比例替代航空轮胎胎面胶、胎侧胶、胎体胶后发现,湿法胶最适合用作胎体胶。3.航空轮胎硫化工艺优化。通过详细探讨硫化三要素对部位胶性能的影响,得出低温长时间硫化可以提高配方胶性能的结论。使用橡胶加工分析仪应变扫描扭矩值对硫化橡胶100%应变内的定伸应力值进行定量计算,并将该计算方法用于实胎中检验,通过对轮胎内部胶片的性能检测,发现实测值与计算值相对误差较小,轮胎硫化时间缩短20min后,部件材料性能可得到明显提升。
徐凯[2](2021)在《轮胎剖析与配方还原》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子午线轮胎已经成为轮胎行业的主流,我国在子午胎制造与研发领域投入巨大,子午胎产量与规模逐年增加,中国轮胎企业已经成为世界轮胎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就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而言,目前国产品牌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产品质量与性能都亟待提升,同时价格战与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近年来,为了提升品质与性能,越来越多的轮胎企业开始将轮胎剖析与配方还原作为研究重点与突破口,以此来推动轮胎结构与配方设计的技术创新。在此大背景下,本次工作选取日本普利司通轮胎公司的一款12R22.5规格的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断面切割与解剖,分析花纹与结构特点,同时重点研究了轮胎主要部位的配方组成,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对整胎进行切割,制备轮胎断面,使用适当工具设备剖取待测部位胶料并制备物性试片,同时对轮胎断面进行骨架结构解剖。(2)分析胎面花纹与轮胎骨架结构特点,对待测部位胶料进行相应的物理性能测试,主要包括力学性能、硬度、比重、回弹以及耐磨性与粘弹性等。(3)采用热分析、色谱、质谱、光谱等现代仪器分析技术进行胶料化学组分定性定量分析,研究了橡胶体系、补强填充体系、硫化体系、防护体系、增塑体系和粘合体系等6大胶料配方体系的原材料种类与含量。(4)根据胶料配方体系测试数据得到还原配方,以此配方为依据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备相应的硫化胶,对硫化胶进行物理性能测试与比对,结果表明配方还原制备的硫化胶与目标轮胎剖取的硫化胶在物理性能测试数据方面基本一致,说明本次还原配方与实际配方相似度极大。
毛启明[3](2020)在《加工工艺对高分散白炭黑填充SSB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本研究论文主要采用三段混炼工艺,并通过改变不同的条件制备了一系列的高分散白炭黑填充溶聚丁苯橡胶(SSBR)/顺丁(二烯)橡胶(BR)的复合胶料,并在此过程中借助了炭黑填料分散仪、门尼粘度仪、电子拉力试验机、邵坡尔磨耗试验机、动态粘弹性测试仪等性能表征仪器对并用复合胶产品进行了性能的测试。通过控制ZnO的在共混过程中的加料顺序,考察了氧化锌的加料顺序对白炭黑填料在共混胶中的分散效果以及和所制备得到的胎面胶综合性能的相互作用。分别在一段混炼、二段混炼及三段混炼不同时间段加入Zn O,发现ZnO在二段混炼过程和三段混炼过程加入,可以显着提高填料在混炼过程中在橡胶体系中的分散程度和均匀程度,加快胶料的硫化速度;SSBR/BR共混所制备得到的并用胶,其硬度显着减小,拉伸性能(包括拉伸强度和定伸应力)都很大程度的提高,复合胶料的断裂伸长率降低的也较明显;有利于填料和白炭黑在橡胶体系中的分散,降低了填料间的相互作用,Payne的效应比一段混炼过程加入ZnO的白炭黑胶料的效应有所减小;ZnO在三段混炼过程加入,其所制备得到的硫化胶在0℃下的损耗因子值tanδ最大,在60℃下的损耗因子值tanδ最小,说明在三段混炼的阶段选择加入ZnO,所制备得到的白炭黑补强复合胶料的抗湿滑的阻力性能最好,轮胎在滚动时的阻力最低,耐磨性最佳。我们还进一步研究了混炼橡胶工艺中恒温混炼的时间和转子的转速和所制备得到的复合胶之间的关系。恒温混炼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白炭黑与硅烷偶联剂之间的反应(硅烷偶联化的程度),从而直接影响到白炭黑和其他填料在橡胶基体中的分散情况,以及胶料在密炼机中恒温混炼的时间对复合胶料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能和动力学性能的影响。随着胶料在密炼机中的恒温混炼时间的延长,白炭黑在并用胶料中分散的均匀程度也会变好,当超过一定时间后,白炭黑会重新发生团聚;门尼粘度先增大后不变;Payne效应先减弱后逐渐增强。混炼过程中我们对转子所设定的转速不是越大越好,当我们将转速设定为80 r/min的情况下,SSBR/BR并用胶在填料分散以及并用胶料的综合性能最好。停放温度和停放湿度也会对白炭黑絮凝发生影响,从而影响胶料性能。胶料经过不同时间的停放后,门尼粘度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大,且胶料在停放时温度越高,门尼粘度也会越大,焦烧的时间越长,储能模量G’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Payne效应先逐渐减小而后增大。白炭黑补强胶料的停放湿度越大,其胶料门尼粘度越大,胶料的焦烧的时间也越短;停放时湿度越低,越有利于胶料稳定;停放湿度越大,复合胶的拉伸性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变化不是很显着。
李昭[4](2019)在《高性能载重子午线轮胎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各国政府对轮胎综合性能不断出台的法律法规要求,单纯强调高里程、耐超载的普通载重子午线轮胎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能够设计更高里程、更安全、更节油的高性能载重子午线轮胎是一个非常值得投入研究力量的领域。本研究关注载重子午线轮胎基本设计元素对关键性能的影响机理,借助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优化轮胎带束层结构、胎冠弧高度、花纹深度等结构设计,结合实验设计(DOE)方法优化橡胶体系、填料体系和硫化体系等配方设计,并研究层状硅酸盐和针状硅酸盐等新材料在轮胎胎面、气密层、胎圈填充胶中的应用。通过对结构、花纹、配方、材料等多方面优化,以期实现载重子午线轮胎的高性能化设计要求。本文第一部分重点关注载重子午线轮胎的静特性(外缘尺寸、静负荷、接地印痕/压力分布)和动特性(滚动阻力和磨耗性能)的仿真分析方法,具体包括:首先是结合所要求的工况条件,完成载重子午线轮胎可靠的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建立;其次是轮胎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分析方法的准确建立;最后是对比分析轮胎结构(带束层结构、胎冠弧高度和花纹深度)变化对上述轮胎静态和动态特性的影响,并结合轮胎成品实测结果分析有关变量影响的内在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零度带束层结构在滚动阻力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但不利于均匀磨耗。零度带束层结构在胎肩部位有较强的刚性,但会影响行驶过程中的舒适性,因此单层的零度带束层结构可以起到一定的折中作用,交叉带束层结构的优势在于均匀磨耗和舒适性。对于胎冠弧而言,随着胎冠弧区域趋于平缓,轮胎的接地印痕面积会有所增加,同时轮胎的接地长轴和接地系数会有所降低。胎冠弧结构对滚动阻力影响较小,但随着胎冠弧高度的减小,磨耗性能会有较大提升。降低花纹深度会相应降低滚动阻力,但也会降低轮胎磨耗寿命。从仿真分析的结果来看,对恶劣行驶条件下易产生畸形磨损问题的轮胎而言,浅花纹深度不失为一种兼顾磨耗和滚动阻力的设计优化方式。本文第二部分采用DOE方法对载重子午线轮胎胎面配方(橡胶体系、填料体系及硫化体系)进行研究。首先基于混料设计方案,明晰了天然橡胶、丁二烯橡胶和丁苯橡胶三元共混体系对载重子午线轮胎胎面胶性能的影响规律,统计得出各性能值与橡胶用量关系的回归方程式,并绘制出胎面各性能值的等值线图,为橡胶体系的配方设计提供数据支撑。其次,研究了六种炭黑类型及与白炭黑并用对轮胎胎面胶性能的影响,发现N121和N234炭黑的综合性能较好,进一步研究这两种炭黑用量及N234并用不同份数白炭黑对胎面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各项性能值与填料用量关系的回归方程式,发现胶料的扯断伸长率、邵氏硬度、弹回率和磨耗等性能跟填料用量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最后,采用三因子两水平的设计方案研究了炭黑用量、硫磺用量和促进剂用量对胎面各项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扯断伸长率、邵氏硬度、弹回率、切割量、滚动阻力与三因子的回归结果较好,此部分研究可对实际配方设计给予很好的指导。本文第三部分重点关注层状硅酸盐在胎面、气密层,针状硅酸盐在胎圈填充胶中的应用,并进行了实际轮胎的试制和测试,以期为新材料在轮胎中的应用提供行之有效的路线和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层状硅酸盐预改性方法实现层状硅酸盐在溴化丁基橡胶中均匀的纳米分散,层状硅酸盐与炭黑形成互穿网络结构,与橡胶分子链的作用力强,层状硅酸盐能够沿着受力方向取向并诱导分子链取向,延长气体扩散路径,提高溴化丁基橡胶的气密性能,提升幅度最高可达25.7%。层状硅酸盐补强的载重子午线轮胎胎面胶料具有显着的增强效果,定伸应力、硬度和撕裂强度提升,耐磨耗,抗切割性能优异。层状硅酸盐成品轮胎高速、耐久测试良好,轮胎路试表现出优异的抗崩花掉性能,并能有效的防止花纹沟底裂问题。针状硅酸盐补强的胎圈填充胶定伸高、硬度大、撕裂强度优,经过成品轮胎的耐久性能测试,采用针状硅酸盐补强胶料作为轮胎胎圈填充胶试制的轮胎比现用轮胎的耐久寿命提高67.6%,能够显着提高轮胎的使用寿命。
刘震[5](2018)在《中国轮胎标签制度实施对合成橡胶的影响》文中认为简介全球轮胎标签制度及其实施情况,概述我国轮胎标签制度的最新进展,分析轮胎标签制度对丁苯橡胶、顺丁橡胶、异戊橡胶和丁基橡胶等主要合成橡胶需求的影响。我国乳聚丁苯橡胶和镍系顺丁橡胶等低端胶种产能日渐过剩,市场竞争激烈;为提高轮胎性能和轮胎标签等级,溶聚丁苯橡胶、稀土顺丁橡胶和卤化丁基橡胶等性能优异的胶种需求量将逐步提高。合成橡胶企业应调整产品结构,进行技术升级,并加强与轮胎企业的合作。
赵菲,黄琪伟,高洪娜,赵树高[6](2016)在《绿色轮胎原材料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近几年欧盟轮胎标签法的实施,对轮胎的滚动阻力、抗湿滑性和滚动噪音提出了严格的分级标准,使之成为绿色轮胎性能的刚性要求.国际资源危机和节能环保的呼声不断提高,绿色轮胎成为新形势下轮胎发展的必然方向.本文介绍了绿色轮胎生产制造中使用的新橡胶品种溶聚丁苯橡胶、稀土顺丁橡胶、环氧化天然橡胶及新的加工助剂的研究进展.
马晓,许炳才[7](2014)在《稀土顺丁橡胶的发展及其在国内轮胎工业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论述稀土顺丁橡胶(BR)的发展及其在我国轮胎工业中的应用。我国是最早开发稀土BR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就开展了万吨级工业化试验并获得了批量产品,但真正进行工业化生产和实际应用的时间较短。随着世界范围内环保法规的出台,对轮胎产品在滚动阻力、耐磨等性能方面提出了刚性要求,稀土BR符合高性能绿色轮胎对高速、安全、节能、环保的更高要求,国内企业争相逐步少量应用稀土BR,稀土BR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将推动国内轮胎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井同印,惠炳国,孙国杰,乔显鹏[8](2014)在《国内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用原材料应用现状浅析》文中研究表明概述国内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用原材料的应用和生产现状。指出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用原材料趋向更加多元化,根据产品细分确定原材料的应用更加明显。今后稀土顺丁橡胶、溶聚丁苯橡胶等合成橡胶,高分散白炭黑等补强填充剂,环保型化学塑解剂DBD等产品都将成为轮胎企业研究和应用的重点。
杨树田[9](2012)在《子午线轮胎用合成橡胶的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子午线轮胎用合成橡胶概况。子午线轮胎常用的合成橡胶主要有:丁苯橡胶(SBR),包括乳聚丁苯橡胶(ESBR)、溶聚丁苯橡胶(SSBR)、充油丁苯橡胶;聚丁二烯橡胶(BR),包括镍系顺丁橡胶、钕系顺丁橡胶、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LCBR);卤化丁基橡胶(XIIR),包括氯化丁基橡胶(CIIR)、溴化丁基橡胶(BIIR)等。通过应用实例介绍各胶种主要牌号产品对子午线轮胎性能的影响。
齐立杰[10](2009)在《反式异戊橡胶与环氧化反式异戊橡胶在全钢子午线轮胎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反式异戊橡胶,即反式-1,4-聚异戊二烯(TPI)是一种动态生热低、滚动阻力小、耐磨性能及动态疲劳性能优良的新型合成材料;环氧化反式异戊橡胶即环氧化反式-1,4-聚异戊二烯(ETPI)是一种气密性、抗湿滑性及H抽出力性能优良的改进合成材料。本文通过考察TPI、ETPI在全钢子午线轮胎胎面胶、胎侧胶、胎肩胶、胎体胶以及带束层胶中的应用,系统地研究了胶料的加工工艺性能、粘合性能、物理机械性能、老化性能以及动态性能等,并通过DMA图进行表征。考察了TPI/NR并用胶在全钢子午线轮胎胎面胶中的应用。研究了TPI用量对TPI/NR并用胎面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PI/NR并用比为15/85时,混炼胶的硬度适中,具有良好的包辊性,硫化胶耐磨性、压缩温升及耐屈挠性显着改善。研究了硫化体系、补强与填充体系、增塑体系以及密炼工艺对TPI/NR(15/85)并用胎面胶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当硫黄为2份、DTDM为0.5份,炭黑为50份,芳烃油为2份,TPI塑化后再与NR密炼时,混炼胶的硬度适中,粘性增大,利于半成品的后续加工,炭黑分散度接近原胶;硫化胶耐磨性能、定伸应力、耐屈挠性能以及压缩温升性能显着提高。同时,DMA分析表明0℃时优化配方的tanδ较原胶下降7.1%,而70℃时的tanδ较原胶降低15.2%,大大减小轮胎的滚动损失。考察了TPI/NR/BR并用胶在全钢子午线轮胎胎侧胶中的应用。研究了TPI用量、不同硫化体系下硫黄用量以及补强与填充体系对TPI/N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PI/NR/BR并用比为15/42.5/42.5,选用普通硫黄硫化体系硫黄为2份,白炭黑为4份时,混炼胶的加工工艺性能显着改善,包辊性好,胶片光滑,挤出胀大比小,且硬度适中;硫化胶在保持原胶物理机械性能、老化性能的基础上,动态性能显着提高,耐屈挠性能提高近1倍,且具有良好的定伸应力、屈挠割口性能以及低生热性。同时,DMA分析表明70℃时优化配方的tanδ较原胶降低12.5%。考察了TPI/NR并用胶在全钢子午线轮胎胎肩胶中的应用。研究了TPI用量、增粘树脂种类、C5石油树脂用量以及补强与填充体系对TPI/N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PI/NR并用比为15/85,C5石油树脂为2份,白炭黑为4份时,得到的胶料较古马隆树脂、酚醛树脂和芳香烃树脂改性效果更好,表现为混炼胶的硬度明显降低、粘性提高,硫化胶又具有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动态性能及老化性能。考察了ETPI/NR并用胶在全钢子午线轮胎胎体胶及带束层胶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选用ETPI为10~15份,ETPI环氧度为5~10%时,硫化胶在保持原胶物理机械性能和动态性能的基础上,改善胶料的抗湿滑性和H抽出力性能。同时,DMA分析表明0℃时ETPI/NR的tanδ较NR下降3.1%,较TPI/NR增大2.8%。
二、钕系BR在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胎侧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钕系BR在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胎侧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异戊橡胶湿法混炼及其在航空轮胎部位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轮胎产业技术 |
1.1.1 轮胎产业技术概述 |
1.1.2 轮胎制造原材料 |
1.1.3 轮胎制造工艺 |
1.2 轮胎用天然橡胶 |
1.2.1 天然橡胶概述 |
1.2.2 天然橡胶聚集态结构 |
1.2.3 天然橡胶性质 |
1.2.4 天然橡胶补强 |
1.2.5 天然橡胶在高端轮胎中的应用 |
1.2.6 国内天然橡胶资源现状 |
1.3 异戊橡胶 |
1.3.1 概述 |
1.3.2 聚合催化体系 |
1.3.3 异戊橡胶凝聚技术 |
1.3.4 异戊橡胶与天然橡胶的差别 |
1.3.5 异戊橡胶供需现状与应用前景 |
1.4 论文研究创新性 |
第2章 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混炼工艺 |
2.1 前言 |
2.2 实验原材料与仪器设备 |
2.3 白炭黑悬浮液制备 |
2.3.1 强剪切原位改性验证 |
2.3.2 悬浮液制备技术参数确立 |
2.4 白炭黑/异戊橡胶混合液干燥 |
2.4.1 白炭黑/异戊橡胶混合液不同脱挥方式对比 |
2.4.2 不同白炭黑填充份数的分散性 |
2.5 小结 |
第3章 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母炼胶性能 |
3.1 前言 |
3.2 实验原材料与仪器设备 |
3.3 白炭黑不同方式填充异戊橡胶与天然橡胶性能对比 |
3.4 湿法母炼胶配方胶的加工性能与力学性能 |
3.4.1 不同炭黑填充异戊橡胶性能差异 |
3.4.2 炭黑分散性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3.4.3 湿法母炼胶基础配方性能 |
3.5 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母炼胶生产型配方胶性能 |
3.6 小结 |
第4章 航空轮胎硫化工艺优化 |
4.1 前言 |
4.2 实验原材料与实验设备 |
4.3 硫化三要素对部位胶性能的影响 |
4.3.1 硫化压力对胶料性能的影响 |
4.3.2 硫化温度与硫化时间对胶料性能的影响 |
4.4 实验室条件下非等温硫化过程的模拟与验证 |
4.5 橡胶加工分析仪判定硫化程度 |
4.6 轮胎硫化时间优化与部位胶性能验证 |
4.7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2)轮胎剖析与配方还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全钢子午胎的产品设计特点 |
1.2.1 全钢子午胎的花纹类型 |
1.2.2 全钢子午胎的结构组成 |
1.2.3 全钢子午胎的配方体系 |
1.2.4 全钢子午胎的性能要求 |
1.3 轮胎剖析与配方还原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轮胎胶料配方组分分析技术应用 |
1.4.1 热重分析技术 |
1.4.2 气相色谱技术 |
1.4.3 光谱分析技术 |
1.4.4 元素分析技术 |
1.4.5 纳米材料性能表征技术 |
1.4.6 硫化胶样品预处理技术 |
1.5 课题研究目的及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样品 |
2.1.1 轮胎样品 |
2.1.2 胶料样品 |
2.2 实验设备与试剂 |
2.2.1 仪器设备 |
2.2.2 药品试剂 |
2.3 测试条件与方法 |
2.3.1 测试流程 |
2.3.2 测试方法与标准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轮胎花纹与结构剖析 |
3.1.1 轮胎花纹分析 |
3.1.2 轮胎结构剖析 |
3.2 轮胎胶料物理性能测试 |
3.2.1 基本性能测试 |
3.2.2 力学性能测试 |
3.2.3 磨耗性能测试 |
3.2.4 粘弹性能测试 |
3.3 轮胎胶料配方组分分析 |
3.3.1 橡胶体系组分分析 |
3.3.1.1 溶剂抽出物 |
3.3.1.2 橡胶烃含量 |
3.3.1.3 橡胶种类鉴定 |
3.3.1.4 并用胶比分析 |
3.3.2 补强填充体系组分分析 |
3.3.2.1 炭黑含量 |
3.3.2.2 炭黑种类 |
3.3.3 硫化体系组分分析 |
3.3.3.1 硫含量测定 |
3.3.3.2 活性剂分析 |
3.3.3.3 促进剂与防焦剂分析 |
3.3.4 防护体系组分分析 |
3.3.4.1 防老剂分析 |
3.3.4.2 防护蜡分析 |
3.3.5 增塑体系组分分析 |
3.3.5.1 增塑剂种类分析 |
3.3.5.2 多环芳烃(PAHs)含量 |
3.3.6 粘合体系组分分析 |
3.3.6.1 橡胶-橡胶粘合剂 |
3.3.6.2 橡胶-骨架材料粘合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方还原与验证 |
4.1 胶料化学组分含量 |
4.2 胶料配方逆向还原 |
4.3 胶料还原配方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加工工艺对高分散白炭黑填充SSB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绿色轮胎 |
1.2.1 绿色轮胎设计途径 |
1.3 绿色轮胎用橡胶材料 |
1.3.1 溶聚丁苯橡胶 |
1.3.2 聚丁二烯橡胶 |
1.3.3 天然橡胶 |
1.4 补强体系 |
1.4.1 炭黑 |
1.4.2 白炭黑 |
1.5 氧化锌 |
1.5.1 纳米氧化锌对橡胶加工工艺的影响 |
1.5.2 纳米氧化锌对硫化胶物理性能的影响 |
1.6 其它绿色轮胎用助剂 |
1.6.1 环保油 |
1.6.2 预分散橡胶助剂母粒 |
1.6.3 加工助剂 |
1.7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ZnO加料顺序对高分散白炭黑填充SSB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料 |
2.2.2 主要原料实验配方(质量份) |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4 试样制备 |
2.2.5 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ZnO的结构表征 |
2.3.2 胶料的分散性 |
2.3.3 硫化特性 |
2.3.4 力学性能 |
2.3.5 Payne效应 |
2.3.6 动态力学性能 |
2.3.7 耐磨性能 |
2.3.8 SSBR/BR并用胶热氧老化性能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混炼工艺对高分散白炭黑填充SSB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恒温混炼时间对白炭黑填充SSB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 |
3.2.1 实验部分 |
3.2.2 结果与讨论 |
3.3 转子转速对白炭黑填充SSB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 |
3.3.1 实验部分 |
3.3.2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停放条件对SSB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停放温度对并用胶性能的影响 |
4.2.1 实验部分 |
4.2.2 结果与讨论 |
4.3 停放湿度对并用胶性能的影响 |
4.3.1 实验部分 |
4.3.2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高性能载重子午线轮胎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背景 |
1.2.1 轮胎的滚动阻力 |
1.2.2 轮胎的抗湿滑性 |
1.2.3 轮胎的耐磨耗性能 |
1.2.4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对轮胎性能的法规要求 |
1.2.5 轮胎有限元分析技术的发展前沿 |
1.2.6 材料配方设计与数学统计工具的结合 |
1.2.7 特殊功能性纳米级别填料在轮胎中的应用 |
1.3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方案与表征方法 |
2.1 实验原材料 |
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2.3 实验工艺 |
2.3.1 胶料混炼小配合工艺 |
2.3.2 胶料混炼大配合工艺 |
2.3.3 载重子午线轮胎基本生产工艺 |
2.4 橡胶测试条件及方法 |
2.4.1 混炼胶性能测试 |
2.4.2 硫化胶性能测试 |
2.5 轮胎性能测试 |
2.5.1 滚动阻力测试 |
2.5.2 耐久测试 |
2.5.3 超负荷耐久测试 |
2.5.4 外缘尺寸 |
2.5.5 静负荷测试 |
2.5.6 印痕(接地压力分布)测试 |
第三章 载重子午线轮胎静动态特性仿真分析及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1 几何模型建立和网格划分 |
3.2.2 材料模型的确定 |
3.2.3 边界条件的确定 |
3.3 轮胎静特性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 |
3.3.1 静特性分析模型 |
3.3.2 静特性分析结果和试验测试对比 |
3.4 轮胎动特性仿真分析方法 |
3.4.1 滚动阻力分析模型与验证 |
3.4.2 磨耗性能分析 |
3.5 带束层结构设计对轮胎性能的影响 |
3.5.1 带束层结构设计对比方案 |
3.5.2 不同带束层结构对轮胎接地静特性的影响 |
3.5.3 不同带束层结构对轮胎滚动阻力的影响 |
3.5.4 不同带束层结构对轮胎磨耗性能的影响 |
3.6 胎冠弧结构设计对轮胎性能的影响 |
3.6.1 胎冠弧设计对比方案 |
3.6.2 不同胎冠弧度结构对轮胎接地静特性的影响 |
3.6.3 不同胎冠弧度结构对轮胎滚动阻力的影响 |
3.6.4 不同胎冠弧度结构对轮胎磨耗性能的影响 |
3.7 花纹深度对轮胎性能的影响 |
3.7.1 花纹深度设计对比方案 |
3.7.2 不同花纹深度对轮胎接地静特性的影响 |
3.7.3 不同花纹深度对轮胎滚动阻力的影响 |
3.7.4 不同花纹深度对轮胎磨耗性能的影响 |
3.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实验设计的载重子午线轮胎胎面配方研究 |
4.1 引言 |
4.2 橡胶体系对胎面性能的影响研究 |
4.2.1 实验设计方案 |
4.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 补强体系对胎面性能的影响研究 |
4.3.1 炭黑品种对胎面性能的影响 |
4.3.2 填料用量对胎面性能的影响 |
4.4 硫化体系对胎面性能的影响研究 |
4.4.1 实验设计方案 |
4.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层状硅酸盐和针状硅酸盐在载重子午线轮胎中的应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层状硅酸盐在轮胎气密层中的应用研究 |
5.2.1 相态结构分析 |
5.2.2 层间堆砌结构分析 |
5.2.3 动态力学热分析 |
5.2.4 硫化特性表征 |
5.2.5 力学特性表征 |
5.2.6 气密特性表征 |
5.2.7 小结 |
5.3 层状硅酸盐在轮胎胎面中的应用研究 |
5.3.1 纳米层状硅酸盐天然橡胶基本性能 |
5.3.2 配方设计 |
5.3.3 硫化特性表征 |
5.3.4 物理机械性能 |
5.3.5 耐磨耗和切割性能 |
5.3.6 老化后的物理机械性能 |
5.3.7 老化后的耐磨耗和切割性能 |
5.3.8 成品轮胎试制与室内测试研究 |
5.3.9 成品轮胎路试 |
5.3.10 小结 |
5.4 针状硅酸盐在轮胎胎圈填充胶中的应用研究 |
5.4.1 混炼工艺的影响规律 |
5.4.2 硫化体系的影响规律 |
5.4.3 针状硅酸盐不同用量的影响规律 |
5.4.4 滚动阻力性能 |
5.4.5 成品轮胎耐久测试 |
5.4.6 小结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5)中国轮胎标签制度实施对合成橡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球轮胎标签制度及其实施情况 |
2 我国轮胎标签制度的最新进展 |
3 轮胎中的橡胶组成 |
4 轮胎标签制度对SR的需求影响 |
4.1 SBR |
4.2 BR |
4.3 IR |
4.4 IIR |
5 建议 |
5.1 调整产品结构及进行技术升级 |
5.2 SR企业加强与轮胎企业的合作 |
(6)绿色轮胎原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溶聚丁苯橡胶 |
1.1 高乙烯基含量SSBR的开发 |
1.2 端基偶联SSBR的开发 |
1.3 链端或链中官能化SSBR的开发 |
1.4 SSBR分子量及分布的控制 |
1.5 集成橡胶的开发 |
2 稀土顺丁橡胶 |
3 环氧化天然橡胶 |
4 绿色轮胎用其他原材料的研究进展 |
5 结语 |
(7)稀土顺丁橡胶的发展及其在国内轮胎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稀土BR的开发 |
1.1 我国稀土BR的开发 |
1.2 国外稀土BR的开发 |
1.2.1 德国朗盛公司 |
1.2.2 其他公司 |
2 稀土BR在我国轮胎工业中的应用 |
2.1 在胎面胶中的应用 |
2.2 在胎侧胶中的应用 |
2.3 在轮胎其他部位的应用 |
3 结语 |
(8)国内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用原材料应用现状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生胶体系 |
1.1 NR |
1.2 合成橡胶 (SR) |
1.2.1 BR |
1.2.2 SBR |
1.2.3 IR |
1.2.4 HIIR |
1.3 硫化胶粉和再生胶 |
2 补强填充体系 |
2.1 炭黑 |
2.2 白炭黑 |
2.3 补强树脂 |
2.4 其他填料 |
3 硫化体系 |
3.1 硫化剂 |
3.2 活性剂 |
3.3 促进剂 |
3.4 防焦剂 |
4 防护体系 |
5 粘合体系 |
5.1 粘合增进剂 |
5.2 增粘树脂 |
6 加工助剂等其他助剂 |
6.1 加工助剂 |
6.2 增塑剂 |
6.2.1 软化剂 |
6.2.2 塑解剂 |
6.3 硅烷偶联剂 |
6.4 抗硫化返原剂 |
7 结语 |
(9)子午线轮胎用合成橡胶的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SBR |
1.1 ESBR |
1.1.1 主要产品牌号及其技术指标 |
1.1.2 SBR1500与SBR1502性能比较 |
1.2 充油SBR |
1.2.1 主要产品牌号及其技术指标 |
1.2.2 SBR1762和SBR1723在轿车子午线轮胎胎面胶中的应用 |
1.3 SSBR |
1.3.1 主要产品牌号及其技术指标 |
1.3.2 SSBRT2535在轿车子午线轮胎胎面胶中的应用 |
1.3.3 SSBRT1534在轿车子午线轮胎胎面胶中的应用 |
1.3.4 SSBRT2530在半钢子午线轮胎胎面胶中的应用 |
2 BR |
2.1 镍系BR |
2.2 钕系BR |
2.2.1 BR9100的性能参数 |
2.2.2 BR9100和BR9000性能对比 |
2.2.3 BR9100在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胎侧胶中的应用 |
2.3 LCBR |
3 XIIR |
3.1 CIIR |
3.1.1 主要产品牌号及其技术指标 |
3.1.2 在半钢子午线轮胎气密层胶中的应用 |
3.2 BIIR |
3.2.1 主要产品牌号及其技术指标 |
3.2.2 在全钢子午线轮胎气密层中的应用 |
4 结语 |
(10)反式异戊橡胶与环氧化反式异戊橡胶在全钢子午线轮胎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反式异戊橡胶 |
1.1 反式异戊橡胶简介 |
1.2 TPI的合成、结构和性能 |
1.2.1 TPI的合成 |
1.2.2 TPI的结构和性能 |
1.3 TPI的加工 |
1.3.1 TPI的塑炼与混炼 |
1.3.2 TPI的挤出行为 |
1.3.3 TPI的硫化与补强 |
1.3.4 TPI的共混性能 |
1.4 TPI的应用 |
1.4.1 TPI/NR并用 |
1.4.2 TPI/HVBR/NR并用 |
1.4.3 TPI/HVBR/SBR并用 |
1.4.4 TPI/NR/BR并用 |
1.4.5 TPI/CR并用 |
2 环氧化反式异戊橡胶 |
2.1 环氧化反式异戊橡胶的合成 |
2.2 ETPI的结构与性能 |
2.3 ETPI及其硫化胶的性能 |
2.3.1 ETPI加工及物理机械性能 |
2.3.2 ETPI硫化胶性能 |
2.4 ETPI与其他材料并用 |
3 全钢子午线轮胎 |
3.1 轮胎简介 |
3.2 轮胎分类 |
3.3 全钢子午线轮胎介绍 |
4 白炭黑在橡胶中的应用 |
4.1 白炭黑的分类 |
4.2 白炭黑的改性研究 |
4.3 白炭黑在全钢子午线轮胎中的应用 |
4.4 白炭黑的缺点 |
4.5 解决措施 |
5 TPI与ETPI的前景与展望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1 主要原材料 |
2 实验配方 |
3 混炼工艺和硫化条件 |
3.1 胶料的塑炼 |
3.2 胶料的混炼 |
3.3 胶料的密炼工艺 |
3.4 胶料的硫化 |
4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 性能测试 |
5.1 湿摩擦性能测试 |
5.2 胶料自粘性测试 |
5.3 其他性能测试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1.TPI在全钢子午线轮胎胎面胶中的应用 |
1.1 TPI用量对TPI/NR并用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1.1.1 混炼工艺 |
1.1.2 硫化特性 |
1.1.3 物理机械性能 |
1.1.4 动态性能 |
1.1.5 老化性能 |
1.2 硫化体系对TPI/NR并用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1.2.1 硫化特性 |
1.2.2 物理机械性能 |
1.2.3 老化性能 |
1.3 芳烃油用量对TPI/NR并用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1.3.1 硫化特性 |
1.3.2 物理机械性能 |
1.3.3 动态性能 |
1.4 炭黑用量对TPI/NR并用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1.4.1 炭黑在NR、TPI/NR并用胶中的炭黑分散度 |
1.4.2 硫化特性 |
1.4.3 物理机械性能 |
1.4.4 老化性能 |
1.5 密炼工艺对TPI/NR并用胎面胶性能的影响 |
1.5.1 硫化特性 |
1.5.2 物理机械性能 |
1.5.3 动态性能 |
1.6 胎面胶配方对比 |
1.6.1 胎面胶硫化特性对比 |
1.6.2 胎面胶物理机械性能对比 |
1.6.3 胎面胶动态性能对比 |
1.6.4 胎面胶老化性能对比 |
1.6.5 胎面胶DMA对比 |
1.7 小结 |
2 TPI在全钢子午线轮胎胎侧胶中的应用 |
2.1 TPI用量对TPI/NR/BR并用胎侧胶性能的影响 |
2.1.1 混炼工艺 |
2.1.2 硫化特性 |
2.1.3 物理机械性能 |
2.1.4 动态性能 |
2.1.5 老化性能 |
2.2 硫化体系对TPI/NPUBR并用胎侧胶性能的影响 |
2.2.1 硫化特性 |
2.2.2 物理机械性能 |
2.2.3 动态性能 |
2.2.4 老化性能 |
2.3 补强与填充体系对TPI/NR/BR并用胎侧胶性能的影响 |
2.3.1 硫化特性 |
2.3.2 物理机械性能 |
2.3.3 动态性能 |
2.3.4 老化性能 |
2.4 胎侧胶配方对比 |
2.4.1 胎侧胶硫化特性对比 |
2.4.2 胎侧胶物理机械性能对比 |
2.4.3 胎侧胶动态性能对比 |
2.4.4 胎侧胶老化性能对比 |
2.4.5 胎侧胶DMA对比 |
2.5 小结 |
3 TPI在全钢子午线轮胎胎肩胶中的应用 |
3.1 TPI用量对TPI/NR并用胎肩胶的影响 |
3.1.1 硫化特性 |
3.1.2 粘合性能 |
3.1.3 物理机械性能 |
3.1.4 动态性能 |
3.1.5 老化性能 |
3.2 增粘树脂种类对TPI/NR并用胎肩胶的影响 |
3.2.1 硫化特性 |
3.2.2 粘合性能 |
3.2.3 物理机械性能 |
3.2.4 动态性能 |
3.3 C5石油树脂用量对TPI/NR并用胎肩胶的影响 |
3.3.1 硫化特性 |
3.3.2 粘合性能 |
3.3.3 物理机械性能 |
3.3.4 动态性能 |
3.3.5 老化性能 |
3.4 补强与填充体系对TPI/NR并用胎肩胶性能的影响 |
3.4.1 硫化特性 |
3.4.2 粘合性能 |
3.4.3 物理机械性能 |
3.4.4 动态性能 |
3.5 胎肩胶配方对比 |
3.5.1 胎肩胶硫化特性对比 |
3.5.2 胎肩胶物理机械性能性能对比 |
3.5.3 胎肩胶动态性能对比 |
3.5.4 胎肩胶老化性能对比 |
3.6 小结 |
4 ETPI与NR的并用 |
4.1 ETPI用量对ETPI/N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 |
4.1.1 硫化特性 |
4.1.2 物理机械性能 |
4.1.3 动态性能 |
4.2 不同环氧度的ETPI对ETPI/N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 |
4.2.1 硫化特性 |
4.2.2 炭黑分散度 |
4.2.3 物理机械性能 |
4.2.4 动态性能 |
4.3 ETPI/NR与NR性能对比 |
4.3.1 炭黑分散度 |
4.3.2 物理机械性能 |
4.3.3 动态性能 |
4.3.4 ETPI/NR与NR的DMA对比 |
4.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钕系BR在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胎侧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异戊橡胶湿法混炼及其在航空轮胎部位胶中的应用研究[D]. 王晓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轮胎剖析与配方还原[D]. 徐凯.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3]加工工艺对高分散白炭黑填充SSB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D]. 毛启明.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4]高性能载重子午线轮胎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D]. 李昭.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5]中国轮胎标签制度实施对合成橡胶的影响[J]. 刘震. 橡胶科技, 2018(01)
- [6]绿色轮胎原材料研究进展[J]. 赵菲,黄琪伟,高洪娜,赵树高. 科学通报, 2016(31)
- [7]稀土顺丁橡胶的发展及其在国内轮胎工业中的应用[J]. 马晓,许炳才. 轮胎工业, 2014(04)
- [8]国内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用原材料应用现状浅析[J]. 井同印,惠炳国,孙国杰,乔显鹏. 轮胎工业, 2014(01)
- [9]子午线轮胎用合成橡胶的概况[J]. 杨树田. 橡胶科技市场, 2012(07)
- [10]反式异戊橡胶与环氧化反式异戊橡胶在全钢子午线轮胎中的应用[D]. 齐立杰. 青岛科技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