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学生公寓中的交往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戴彬枫[1](2021)在《高校学生社区交往空间的模块化设计研究 ——以华侨大学学生社区为例》文中认为
郭玥[2](2020)在《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北方高校学生公寓公共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高校学生公寓是校园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场所,伴随着诸多交往活动的发生;这些交往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行为,对其全面健康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学生公寓建设愈来愈被重视,建设标准、规范相继出台。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人与人之间交往行为的根源、交往目的进行科学研究,并对促进交往行为进行阐述。现有学生公寓存在许多与时代、学生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特别是公寓公共空间在满足学生需求,培育学生良好社交能力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还不足以发挥其功能。本文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对高校学生产生交往行为的重要场所——公寓公共空间进行设计研究。本文在解读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学生在公寓内的各种交往行为,并将公寓各公共空间内交往行为初步分类,经整理分析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把公寓各公共空间定位为感情、共趣和功利三类。以马克思交往理论和北方高校学生公寓现实为依据,通过对不同交往行为特点及需求进行分析,提出各类型交往空间的设计原则,并以此为基础,针对公寓不同公共空间的特点,遵循新的学生公寓建设规范要求和标准,提出北方高校公寓感情型公寓公共空间、共趣型公寓公共空间以及功利型公寓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
孙德鑫[3](2020)在《高校学生公寓内部空间设计与使用现状研究》文中提出
牟彦霖[4](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生活区配套服务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全国各地区不断扩招,掀起了新建高校的浪潮。为容纳迅速增长的学生人数,高校学生生活区的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张。学生生活区配套服务空间作为除了居住单元、公共食堂和学生活动中心之外重要的服务空间,是承载学生在学生生活区中交往、学习、购物、就餐等行为的服务空间,因而高校的发展对配套服务空间的功能类型、规模、区位和环境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互联网+”模式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风靡,导致学生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生生活区中的配套服务空间设计模式与“互联网+”背景下新型的学生行为模式之间产生了较大的矛盾。另外,传统学生生活区对配套服务空间较为不重视,仅仅设置有公共浴室和基础的活动空间,难以满足新时代下高校学生多样化的使用需求。基于上述背景,笔者对现阶段广州部分的传统高校学生进行了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其在学生生活区配套服务空间中共同存在的问题:重视度不够、整体性差、功能单一、管理混乱。并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国内高校学生在学生生活区的行为模式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数据统计总结出“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行为模式的改变,综合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配套服务空间的表征。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生活区配套服务空间的多角度分析提出具有系统性和实践性的设计方法。全文总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对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的阐述,对相关的概念进行阐述,构建明确的研究框架。第二章是对高校学生生活区的历史发展沿革和现状问题进行基础性研究。第三章是深入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行为模式的转变以及其对配套服务空间产生的影响。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文本的核心章节,围绕上文分析的“互联网+”背景下的现状问题、行为模式和空间特性,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生活区配套服务空间设计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研究“互联网+”背景下配套服务空间群的整体空间构建,使其整体空间具备多元复合性和交互共享性。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整体配套服务空间群的设计原则、布局形态和空间特性,其中空间特性方面的研究主要包含多元复合化和交互共享化配套服务空间的研究。(2)研究“互联网+”背景下配套服务空间群的个体空间营造,探索个体配套服务空间的空间适应性。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满足动态行为需求的公共活动空间、应对人居基本需求的商业空间和顺应线上购物行为的物流空间的营建。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和研究,以期望填补对“互联网+”背景下配套服务空间设计研究的不足,进一步强调配套服务空间对于学生课外发展的重要性,并对往后的配套服务空间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争光[5](2018)在《信息时代高校交往空间营造及更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但高等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制度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也需要良好的综合素质,高校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其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性格的完善,而且可以使其更好地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和融入团队合作。物质空间环境是交往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以信息时代高校交往空间营造研究为题,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对高校交往空间进行探究。本文有四个需要把握的重点:信息时代是论题研究的时代背景和大环境,高校界定了交往活动的范围和主体,交往空间是核心的论点,最终归结到空间这个基本问题。本文从历史纵向的角度梳理了国内外高校交往空间的发展历程,对交往空间进行宏观的认识。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我国高校交往空间存在信息化支撑不够、交往空间层次化缺失、建筑决定论思想严重等问题。信息时代高校交往空间相关理论的研究从高校学生交往行为、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以及建筑学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得出了高校学生交往行为的内容、方式、特点等,并对相关心理学的要点进行重点分析,如小群体行为、人际距离、个人空间、地域空间、私密性等,建筑学范畴的理论研究以经典的《交往与空间》和《外部环境设计》为主,同时关注信息时代的空间研究新理论。重点研究了信息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变化,和由此带来的空间的界限消解、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变化趋势,综合归纳出信息时代高校交往空间的特征——时段性和模糊性、渗透性和叠加性、个性化和微型化、智能化和交互化。同时结合时代特点,兼顾交往空间现状和调研案例,提出信息时代高校交往空间营造及更新的若干原则。在具体空间的营造上,按照位置、围合要素和与建筑的关系,将交往空间分为“两个大类、四小类”,即外部交往空间和建筑内部交往空间,外部交往空间包括公共开敞空间和建筑附属外部空间,建筑内部交往空间包括一般性交往空间和特定交往空间。对每一个子空间的营造研究,根据营造与更新的原则,按照相似的论述结构,从其空间特性与交往属性和营造与更新要点两个方面进行。最后对研究成果及创新点进行总结,并对高校交往空间的发展进行展望。
张凯[6](2018)在《当代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公寓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以西安地区为例》文中认为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开始走向“全民化”。在高校扩招以来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各高校纷纷建设新校区,学生公寓也随之大量建设。如今,高校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的改变,给学生公寓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学生公寓应该满足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休息、学习、交往、娱乐等各种需求。作者通过资料收集、调研分析及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了解现阶段西安地区高校学生公寓的基本概况,对存在的问题做了说明和分析,总结其设计经验,并对学生公寓的设计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关的设计方法。作者通过本次研究,意在提出一些高校学生公寓设计的相关原则、理念和方法,使学生公寓的设计更加满足当代大学生之所需,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选题来源、主要研究内容、手法等做了简短说明,分析了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第二章阐述了国内外高校学生公寓的发展现状,对比国内外学生公寓的特点,找出我国现阶段学生公寓的不足之处。第三章对西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学生公寓进行调研,获得了六个典型案例的基本概况,通过向同学发放调查问卷,获得了关于调研案例具体的调研项目的满意度情况。第四章从相对宏观的学生生活区规划设计入手,探讨了学生生活区的规划和生活组团的设计,分析了影响生活区规划的因素和规划理念;研究了生活区中的组团模式、配套设施、室外空间及道路等方面的设计要点。第五章在前文的基础之上,继续深入,研究了学生公寓设计中的各个分项的具体设计方法。最后为结论部分,对全文研究观点及成果进行总结,并对将来我国高校学生公寓设计提出了建议。
高巍[7](2013)在《绿色建筑理念下的北方高校学生公寓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资源与能源不断减少的今天,大力推广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我国是人口大国,资源与能源浪费严重,有些城市环境污染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如果不加以治理,后果不堪设想。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国提出了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针政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伴随着高校扩招的大力进行,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而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大部分时间是在学生公寓中度过的,因此,近年来高校学生公寓的建设越来越多,学生公寓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的要求,更要在生态文明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做到可持续发展。高校学生公寓不应该拘泥于以往传统的高校宿舍型制,应该给学生一个舒适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学生公寓具有特定的功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又需要设计类型多样的使用空间,真正做到以人文本,还要注意节约资源与能源,保护环境,使建筑与环境共生。本文把绿色建筑理念应用于高校学生公寓的建筑设计中,旨在为当前大规模地学生公寓建设提出一种适合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也为我国在环境保护、建筑节能方面提出一种设计思路。本文主要探讨绿色建筑理念下的北方高校学生公寓的建筑设计问题。以绿色建筑体系为主要框架,着重阐述了绿色建筑的特征,在此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即以适应气候和应用适宜技术为主要设计方法,为研究北方高校学生公寓建筑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后通过对某些学生公寓的实地调研,以学生生活区规划和公寓单体建筑设计为出发点,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绿色建筑理念下的高校学生公寓设计要点。最后分别从绿色建筑体系的五要素即需求、环境、形态、营建和效益这几个方面提出绿色建筑理念下的北方高校学生公寓的建筑设计原则及方法,并通过案例加以说明和论证。
曲毅[8](2013)在《我国高校学生公寓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高等教育进程的明显加快,也促进了我国高校的公寓化建设,并进入了建设黄金期。在土地资源极度紧缺的现状下,而学生人数却在不断增加(据资料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685万人)。学生公寓居住发展的趋势:公寓内部结构复杂化,功能上多元化,使用上便捷化,细节上具体化。在这样一个背景环境下,既要符合我国国情,又适应高校的发展规律,满足广大学生适应性居住需求的公寓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典型空间形式的高校学生公寓为研究对象,首先了解学生公寓的历史沿革、发展历程、目的及意义;其次,界定了学生公寓中的居住群体,依据学生公寓的设计方法及空间理论,对其空间特点、功能划分、组织形式及组合方法等进行研究与分析,针对学生公寓中居住需求的变化,提出高校公寓居住空间中的适应性方法,合理地运用了人体工程学,解决空间中的合理性,协调了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平衡,提高生活效率,并运用适应性设计对空间中不合理之处,加以调整与整合,提出了学生公寓适应性居住空间的具体内容与实施方案,借鉴了国内外学生公寓设计的案例与经验,分析调研了太原理工大学学生公寓现状,对高校学生公寓空间中目前所存在问题,提出一个具体的、有效的优化性设计方案。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六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主要对我国大学生公寓内居住空间进行研究,从历史沿革、现实情况、目的和意义等基本概念及研究现状做出了详细解读。对大学生公寓的发展进行初步探索,并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简单可行、可以指导实施的大学生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的方法。简要地了解国内外高校居住空间形式,对进一步研究适应性空间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为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从大学生居住空间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就大学生公寓空间中的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美学、尺度设定等各方面,找出适合我国大学生居住空间环境中,适应性设计的理论与方法。通过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对我国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生活行为、安全保障等诸多因素进行理论性的研究,并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居住空间适应性的合理分配与设计。第三部分由第五章和第六章结语构成,具体探讨了我国大学生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的高校公寓现状,以国内外三所高校的学生公寓为实例并对其实践性的论证。
郑尹[9](2009)在《大学生公寓室内空间环境适应性研究 ——以昆明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经历将对其一生的性格及品质有重要的影响,而集体生活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集体生活将培养年轻人与人相处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独立生活的能力。本文对大学生公寓室内空间环境作了系统的研究,重点对昆明地区大学生公寓室内空间环境现状做了归纳总结,提出了自己对大学生公寓室内适应性设计的若干建议,这些建议旨在提供给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以期在今后的设计中完善。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在调查的基础上把大学生公寓室内空间环境中某些不适应的问题进行多角度探讨、分析和研究,并把这些研究成果提供给建筑设计者,以避免同类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大学生公寓设计的实效性,为大学生公寓的设计者提供部分参考意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公寓前期策划及后期设计的主要内容,这对整合资源、集约经济、避免浪费及共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根据大学生公寓的特点对室内空间环境适应性设计的相关理论进行探讨,系统的研究大学生公寓室内空间环境适应性设计的原则、要点及目标。从昆明地区大学生公寓室内空间环境及对大学生的走访入手,对回访的结果进行详细全面的统计与分析,为大学生公寓室内空间环境适应性的标准提供充分的论据支持,从统计数据上归纳和总结问题的根源;深入研究大学生公寓室内各功能空间的细部设计,包括对空间状况及水电的环境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总结,为建筑设计提供更细致入微的数据和参考。
郑尹,李晶源[10](2009)在《行为模式对大学生公寓室内空间设计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大学生的行为特点,探讨了大学生公寓室内环境现状对学生行为模式的影响,指出学生公寓设计应以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在学生公寓设计之初应对大学生行为模式予以调查研究,从而使大学生公寓设计更合理。
二、浅析学生公寓中的交往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学生公寓中的交往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北方高校学生公寓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交往对高校学生成长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 |
1.1.2 高校学生公寓是学生进行交往的重要场所 |
1.1.3 现行标准下的高校学生公寓设计研究存在缺失 |
1.1.4 马克思交往理论对研究促进交往有重要指导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理论意义 |
1.2.3 现实意义 |
1.3 理论概述及研究现状 |
1.3.1 马克思交往理论概述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研究范围 |
1.4.2 高校学生宿舍与高校学生公寓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6 小结 |
第2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及高校学生公寓公共空间的解读 |
2.1 马克思交往理论 |
2.1.1 人与人交往的本质 |
2.1.2 人与人交往的形式 |
2.1.3 促进交往行为的本质 |
2.2 高校学生公寓公共空间 |
2.2.1 高校学生公寓公共空间的概念 |
2.2.2 高校学生公寓公共空间的组成 |
2.3 小结 |
第3章 我国高校学生公寓概况、北方部分高校学生公寓公共空间现状调研及学生问卷调查 |
3.1 我国高校学生公寓概况 |
3.1.1 发展概况 |
3.1.2 公寓特点 |
3.2 北方部分高校学生公寓公共空间现状调研 |
3.2.1 调研方法 |
3.2.2 调研目的 |
3.2.3 调研内容 |
3.3 北方部分高校学生公寓公共空间现状调研结果及分析 |
3.3.1 北京工业大学中蓝公寓 |
3.3.2 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学生公寓 |
3.3.3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朝阳校区学生公寓 |
3.3.4 学生公寓公共空间现存问题 |
3.3.5 高校学生在不同公共空间中的交往行为初步分类 |
3.4 北方部分高校学生问卷调查 |
3.4.1 问卷目的 |
3.4.2 问卷内容 |
3.4.3 问卷设计依据 |
3.4.4 问卷对象 |
3.4.5 问卷发放情况 |
3.5 问卷结果量化统计 |
3.5.1 高校学生对学生公寓公共空间的满意度调查 |
3.5.2 高校学生在学生公寓中的交往活动调查 |
3.5.3 高校学生在学生公寓不同公共空间中的交往行为调查 |
3.6 小结 |
第4章 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高校学生公寓公共空间分类 |
4.1 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交往空间分类 |
4.1.1 感情型交往空间 |
4.1.2 共趣型交往空间 |
4.1.3 功利型交往空间 |
4.2 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高校学生公寓公共空间分类 |
4.2.1 高校学生公寓内不同公共空间分析归类 |
4.2.2 公共空间归类基础上的公寓公共空间定位 |
4.3 小结 |
第5章 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交往空间设计原则 |
5.1 感情型交往空间的设计原则 |
5.1.1 空间适度共享原则 |
5.1.2 个性空间原则 |
5.2 共趣型交往空间的设计原则 |
5.2.1 空间多类型原则 |
5.2.2 开放空间原则 |
5.3 功利型交往空间的设计原则 |
5.3.1 空间人性化原则 |
5.3.2 自由空间原则 |
5.3.3 空间多层次原则 |
5.4 小结 |
第6章 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北方高校学生公寓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
6.1 北方高校学生公寓感情型交往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
6.1.1 促进感情型交往的寝室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
6.1.2 保证感情型交往的交通空间设计策略 |
6.2 北方高校学生公寓共趣型交往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
6.3 北方高校学生公寓功利型交往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
6.3.1 满足功利型交往的楼层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
6.3.2 满足功利性交往的门厅设计策略 |
6.3.3 服务空间及卫生清洁空间设计策略 |
6.4 小结 |
结语 |
附录 :高校学生问卷调查表 |
一.高校学生公寓公共空间满意度调查 |
二.高校学生在学生公寓内的交往行为调查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生活区配套服务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背景:高校大规模扩招下配套服务空间的新需求 |
1.1.2 技术背景:“互联网+”模式在社会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导致人居行为模式的改变 |
1.1.3 现实背景:传统的高校学生生活区配套服务空间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多元化使用需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互联网+” |
1.3.2 高校学生生活区配套服务空间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4.1 国内外高校学生生活区配套服务空间相关研究 |
1.4.2 “互联网+建筑设计”相关研究 |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高校学生生活区配套服务空间的基础研究 |
2.1 我国高校学生生活区发展沿革 |
2.1.1 古代书院 |
2.1.2 近代大学 |
2.1.3 当代高校 |
2.2 传统高校学生生活区配套服务空间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2.1 国内传统高校对于学生生活区配套服务空间设计的重视度不够 |
2.2.2 配套服务空间整体空间规划设计不合理 |
2.2.3 配套服务空间功能配置单一,缺乏空间体验性 |
2.2.4 高校学生生活区配套服务空间的管理不完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行为模式的转型对配套服务空间的影响 |
3.1 行为模式理论基础 |
3.1.1 环境行为学 |
3.1.2 消费者行为学 |
3.2 高校学生行为模式的SOR模型 |
3.2.1 高校学生行为的刺激要素(S) |
3.2.2 高校学生行为的认知要素(O) |
3.2.3 高校学生行为的决策反应(R) |
3.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行为模式的转型 |
3.3.1 “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行为模式的改变 |
3.3.2 “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行为模式的特性 |
3.3.3 “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行为模式对学生生活的影响 |
3.3.4 “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行为模式对配套服务空间的需求 |
3.4 “互联网+”背景下配套服务空间的表征 |
3.4.1 功能类型的拓展 |
3.4.2 服务理念和媒介的转变 |
3.4.3 空间特性的升华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互联网+”背景下配套服务空间群的整体空间构建 |
4.1 “互联网+”背景下配套服务空间群的设计原则 |
4.1.1 整体化原则 |
4.1.2 匀质化原则 |
4.1.3 适应性原则 |
4.1.4 多样性原则 |
4.2 “互联网+”背景下与居住单元结合的配套服务空间群布局形态 |
4.2.1 居住单元下部——集中型配套服务空间布局形态 |
4.2.2 居住单元上部——嵌入型配套服务空间布局形态 |
4.2.3 居住单元外部——分离型配套服务空间布局形态 |
4.3 “互联网+”背景下多元复合化配套服务空间群构建策略 |
4.3.1 多重空间的整合重构 |
4.3.2 单一空间的弹性转换 |
4.4 “互联网+”背景下交互共享化配套服务空间群构建策略 |
4.4.1 边界的模糊 |
4.4.2 路径的连续 |
4.4.3 视线的渗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互联网+”背景下配套服务空间群的个体空间营造 |
5.1 满足动态行为需求的公共活动空间营建 |
5.1.1 公共活动空间类型 |
5.1.2 室外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
5.1.3 半室外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
5.1.4 室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
5.2 应对人居基本需求的商业空间营建 |
5.2.1 商业空间的业态配置 |
5.2.2 商业空间的空间布局形态 |
5.2.3 商业空间的空间环境塑造 |
5.3 顺应线上购物行为的物流空间营建 |
5.3.1 高校物流系统分类 |
5.3.2 快递空间的设计策略 |
5.3.3 外卖配送空间的设计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总结 |
创新与局限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校学生生活区服务空间使用现状、需求及使用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国内相关案例汇总 |
附录三 国外相关案例汇总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信息时代高校交往空间营造及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信息化时代高校交往空间营造的意义 |
1.2.1 信息时代大学生需要丰富多样的交往空间 |
1.2.2 高等教育的改革需要物质空间环境的支撑 |
1.2.3 高校交往空间的现状问题需要解决和更新 |
1.3 课题研究范围界定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课题研究的范围界定 |
1.3.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相关理论分析 |
1.4.2 国内相关理论分析 |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
1.5.1 实地调研 |
1.5.2 文献分析 |
1.5.3 综合归纳研究 |
1.6 论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国内外交往空间发展历程及问题分析 |
2.1 国外高校交往空间发展分析 |
2.1.1 中世纪集中封闭型交往空间 |
2.1.2 近代半开敞分散型交往空间 |
2.1.3 现代有机开放多元化交往空间 |
2.2 国内高校交往空间发展分析 |
2.2.1 近代大学形成期的交往空间 |
2.2.2 建国初期前苏联影响下的交往空间 |
2.2.3 现代多样化发展时期的交往空间 |
2.3 国内高校交往空间现状问题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信息时代高校交往空间相关理论分析 |
3.1 信息时代高校学生交往行为分析 |
3.1.1 信息时代对交往方式的影响分析 |
3.1.2 信息时代高校学生的交往需求和意义 |
3.1.3 信息时代高校学生的交往内容和方式 |
3.1.4 信息时代高校学生交往特点分析 |
3.2 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 |
3.2.1 关于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 |
3.2.2 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相关要点分析 |
3.3 建筑学相关理论研究分析 |
3.3.1 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 |
3.3.2 卢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 |
3.3.3 关于信息时代的空间研究理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信息时代高校交往空间特征分析和营造更新原则 |
4.1 信息时代对空间的影响分析 |
4.1.1 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 |
4.1.2 信息网络生活对空间的影响 |
4.2 信息时代的空间状态 |
4.2.1 空间界限消解的趋势 |
4.2.2 空间人性化的趋势 |
4.2.3 空间个性化的趋势 |
4.3 信息时代高校交往空间特征分析 |
4.3.1 时段性和模糊性 |
4.3.2 渗透性和叠加性 |
4.3.3 个性化和微型化 |
4.3.4 智能化和交互化 |
4.4 信息时代高校交往空间营造及更新原则 |
4.4.1 人性化和舒适化的原则 |
4.4.2 多层次和整体性的原则 |
4.4.3 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原则 |
4.4.4 时代性和交互式的原则 |
4.4.5 突出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原则 |
4.4.6 注重生态和持续更替的原则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信息时代高校外部交往空间营造 |
5.1 校园公共开敞空间 |
5.1.1 广场交往空间营 |
5.1.2 草坪交往空间营造 |
5.1.3 露天剧场交往空间营造 |
5.1.4 体育场交往空间营造 |
5.1.5 亲水交往空间营造 |
5.1.6 校园步行交往空间营造 |
5.2 附属于特定建筑的外部交往空间 |
5.2.1 底层架空交往空间营造 |
5.2.2 屋顶空间交往空间营造 |
5.2.3 建筑入口附近区域交往空间营造 |
5.2.4 庭院交往空间营造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信息时代高校建筑内部交往空间营造 |
6.1 建筑内部一般性交往空间 |
6.1.1 建筑内部交通性交往空间营造 |
6.1.2 共享交往空间营造 |
6.2 建筑内部特定交往空间 |
6.2.1 以研讨学习室为代表的学习型交往空间营造 |
6.2.2 以咖啡厅为代表的商业型交往空间营造 |
6.2.3 宿舍交往空间营造 |
6.2.4 餐厅交往空间营造 |
6.2.5 活动中心交往空间营造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校学生日常交往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目录 |
致谢 |
(6)当代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公寓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以西安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高等教育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 |
1.1.2 学生公寓处在重大变革中 |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选题来源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选题来源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对象及主要概念界定 |
1.4.1 研究对象 |
1.4.2 主要概念界定 |
1.5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国内外高等学校学生公寓发展及现状 |
2.1 国外高校学生公寓发展及现状 |
2.1.1 国外高校学生公寓发展 |
2.1.2 国外高校学生公寓的特点 |
2.2 我国高校学生公寓发展及现状 |
2.2.1 高校扩招前 |
2.2.2 高校扩招后 |
2.2.3 我国高校学生公寓的现状及特点 |
2.3 我国高校学生公寓的不足 |
2.3.1 空间形式相对单调 |
2.3.2 人性化考虑不足 |
2.3.3 建设标准仍较低 |
2.4 我国高校学生公寓的发展趋势 |
2.4.1 学生生活区的发展趋势 |
2.4.2 学生公寓的发展趋势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西安地区典型高校学生公寓调研与分析 |
3.1 西安地区高校学生公寓发展概述 |
3.1.1 西安地区高校发展 |
3.1.2 西安地区高校学生公寓的建设与发展 |
3.2 选取调研对象 |
3.3 典型高校学生公寓调研 |
3.3.1 案例一——西安邮电大学长智学生公寓1号楼 |
3.3.2 案例二——长安大学渭水校区朝晖园9号公寓 |
3.3.3 案例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校区竹园公寓、海棠公寓 |
3.3.4 案例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南山书院8号公寓楼 |
3.3.5 案例五——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星天苑C座 |
3.3.6 案例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本部研究生公寓 |
3.4 调研结果分析 |
3.4.1 认同度统计 |
3.4.2 普遍存在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校学生生活区及生活组团的规划与设计 |
4.1 高校学生生活区定义 |
4.2 学生生活区的规划 |
4.2.1 学生生活区的主要构成要素 |
4.2.2 影响西安地区高校学生生活区规划的因素 |
4.2.3 规划原则及理念 |
4.3 学生生活组团的设计 |
4.3.1 学生生活组团模式 |
4.3.2 配套设施的规划整合 |
4.3.3 室外空间设计 |
4.3.4 道路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校学生公寓单体设计方法 |
5.1 概述 |
5.2 影响高校学生公寓设计的因素 |
5.2.1 地理位置、气候条件 |
5.2.2 经济情况 |
5.2.3 高校学生的需求 |
5.2.4 学校规模及建设用地条件 |
5.3 高校学生公寓基本类型 |
5.3.1 长廊式 |
5.3.2 短廊式 |
5.3.3 单元式 |
5.3.4 高层学生公寓 |
5.4 标准层设计 |
5.4.1 平面形式 |
5.4.2 影响因素 |
5.4.3 设计原则 |
5.5 寝室设计 |
5.5.1 尺度 |
5.5.2 室内布局形式 |
5.5.3 阳台 |
5.5.4 卫生间 |
5.5.5 平面形式及优化 |
5.6 公共活动空间设计 |
5.6.1 公共活动空间的分类 |
5.6.2 公共活动空间的布局 |
5.7 空间组织及交通流线 |
5.7.1 空间组织 |
5.7.2 交通流线 |
5.8 交往空间及辅助空间的设计 |
5.8.1 交往空间的设计 |
5.8.2 辅助空间的设计 |
5.9 外立面 |
5.9.1 外立面设计原则 |
5.9.2 立面设计方法 |
5.10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绿色建筑理念下的北方高校学生公寓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相关概念阐述 |
1.4.1 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概念解析 |
1.4.2 与高校学生公寓相关的概念解析 |
1.5 论文的研究框架 |
1.6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绿色建筑相关理论研究 |
2.1 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及概念阐述 |
2.1.1 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 |
2.1.2 绿色建筑的概念及特点 |
2.2 绿色建筑体系的主要内容 |
2.3 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
2.3.1 适应气候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
2.3.2 基于中间技术(适宜技术)策略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
2.3.3 基于高技术策略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高校学生公寓的发展及使用现状 |
3.1 我国高校学生公寓发展概况 |
3.1.1 我国高校学生公寓发展历程 |
3.1.2 我国高校学生公寓未来发展趋势 |
3.2 我国高校学生公寓设计标准及分析 |
3.2.1 学生生活区配套设施指标分析 |
3.2.2 学生居住指标分析 |
3.3 高校学生的需求分析 |
3.3.1 高校学生需求的共性 |
3.3.2 高校学生需求的差异化 |
3.4 高校学生公寓室内外环境分析 |
3.4.1 室内物理环境分析 |
3.4.2 室外环境分析 |
3.5 高校学生公寓规划与建筑设计 |
3.5.1 高校学生生活区规划 |
3.5.2 高校学生公寓单体建筑设计 |
3.6 高校学生公寓资源与能源利用现状分析 |
3.6.1 学生公寓用水量分析 |
3.6.2 学生公寓用电量分析 |
3.7 高校学生公寓经济性分析 |
3.8 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高校学生公寓设计要点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绿色建筑理念下的北方高校学生公寓设计原则及方法 |
4.1 北方气候特点 |
4.1.1 中国气候分区 |
4.1.2 北方气候特点及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
4.2 基于需求要素的北方高校学生公寓设计策略 |
4.2.1 由学生需求的共性所影响的学生公寓室内外空间设计 |
4.2.2 由学生需求的差异性所影响的学生公寓室内外空间设计 |
4.3 基于环境要素的北方高校学生公寓设计策略 |
4.3.1 通风在学生生活区设计中的应用 |
4.3.2 日照在学生生活区设计中的应用 |
4.3.3 地形在学生生活区设计中的应用 |
4.4 基于形态要素的北方高校学生公寓设计策略 |
4.4.1 学生生活区规划层面的设计策略 |
4.4.2 学生公寓单体建筑层面的设计策略 |
4.5 基于营建要素的北方高校学生公寓设计策略 |
4.5.1 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方法 |
4.5.2 太阳能采暖通风技术的应用 |
4.5.3 中水回用技术的应用 |
4.5.4 公寓智能控制 |
4.6 基于效益要素的北方高校学生公寓设计策略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北方高校学生公寓实例分析 |
5.1 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 |
5.1.1 工程概况 |
5.1.2 需求要素在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的体现 |
5.1.3 形态要素在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的体现 |
5.2 山东建筑大学生态学生公寓 |
5.2.1 工程概况 |
5.2.2 环境要素在生态学生公寓的体现 |
5.2.3 营建要素在生态学生公寓的体现 |
5.2.4 效益要素在生态学生公寓的体现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调查问卷 |
附录三: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
(8)我国高校学生公寓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公寓空间适应性设计的范围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高校居住空间现状 |
1.4.1 国外大学生居住现状 |
1.4.2 我国学生公寓使用依据 |
1.4.3 中国大学公寓发展现状 |
1.5 国内外高校居住空间的研究现状 |
1.5.1 国外高校学生居住空间的研究现状 |
1.5.2 国内高校学生居住空间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影响学生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的诸多因素 |
2.1 行为模式与室内空间 |
2.1.1 秩序模式 |
2.1.2 流动模式 |
2.1.3 分布模式 |
2.1.4 状态模式 |
2.2 计划模式与适应性设计 |
2.2.1 功能要素 |
2.2.2 技术指标 |
2.2.3 环境准则 |
第三章 居住需求与设计依据的适应性分析 |
3.1 需求层次分析 |
3.1.1 生理分析 |
3.1.2 安全需求 |
3.1.3 心理需求 |
3.1.4 尺度需求 |
3.2 适应性设计人性化关怀 |
3.2.1 人体工程与室内设计 |
3.2.2 心理尺度环境 |
3.2.3 审美心理 |
3.3 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空间尺度与设施设备的适应性设计方法 |
4.1 空间基本尺寸的设定 |
4.1.1 家具的尺寸设计 |
4.1.2 家具布置设定 |
4.2 公共空间设施的设置需求 |
4.2.1 学习空间设施 |
4.2.2 生活空间设施 |
4.2.3 过渡空间 |
4.2.4 其他 |
4.3 居住空间设施的合理分配 |
4.3.1 休息设施的合理设置 |
4.3.2 学习设施设备的布置 |
4.3.3 储藏设施 |
4.3.4 辅助设施 |
4.4 空间色彩、材料的选择 |
4.4.1 色彩 |
4.4.2 材料 |
小结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5.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公寓——案例一 |
5.1.1 概况 |
5.1.2 公寓设置 |
5.1.3 公寓内空间分析 |
5.1.4 小结 |
5.2 清华大学大石桥学生公寓——案例二 |
5.2.1 概况 |
5.2.2 公共空间分析 |
5.2.3 居住空间分析 |
5.2.4 小结 |
5.3 太原理工大学的1号学生公寓——案例三 |
5.3.1 概况 |
5.3.2 1号学生公寓设置 |
5.3.3 1号学生公寓空间分析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致谢 |
发表论文 |
附录1 《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2005》 |
附录2 关于大学生公寓建设标准问题的若干意见 |
附录3 大学生公寓居住空间使用现状问卷调查 |
(9)大学生公寓室内空间环境适应性研究 ——以昆明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相关概念阐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大学生公寓的主体要素分析 |
2.1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 |
2.1.1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
2.1.2 大学生社交活动的特征 |
2.1.3 大学生生活活动的规律性与多样性 |
2.2 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差异 |
2.2.1 学生年龄和年级高低的差异 |
2.2.2 大学生的性别差异 |
2.2.3 大学生的专业差异 |
2.2.4 大学生的经济状况的差异 |
2.3 大学生公寓室内空间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 |
2.3.1 当代大学生心理分析 |
2.3.2 大学生公寓室内空间环境现状及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昆明地区大学生公寓的现状及分析 |
3.1 昆明地区大学生公寓存在的问题 |
3.1.1 昆明地区大学生公寓户型结构统计 |
3.1.2 昆明地区大学生公寓室内的空间划分统计 |
3.1.3 室内空间的利用率统计 |
3.1.4 室内表面装饰材料的现状调查统计 |
3.1.5 室内家具设备及固定设施使用现状统计 |
3.1.6 室内水路、电路环境的状况统计 |
3.2 对调查结果显示的问题总结 |
3.2.1 设计标准低 |
3.2.2 环境质量不好 |
3.2.3 缺乏人性化设计和细节设计 |
3.2.4 建筑形式单一 |
3.2.5 缺乏地方性 |
3.2.6 空间利用率不高 |
3.2.7 贮藏空间规划不合理 |
3.2.8 室内水电工程的适应性较差 |
3.2.9 存在黑卫生间的现象 |
3.2.10 室内设施配置简陋 |
3.3 昆明地区大学生公寓现有居住模式分析 |
3.3.1 内廊长廊式 |
3.3.2 外廊式 |
3.3.3 内外廊结合式 |
3.3.4 折廊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昆明地区大学生公寓室内空间的功能组成 |
4.1 引言 |
4.2 昆明大学生公寓的原始户型结构分析 |
4.2.1 户型实例分析 |
4.2.2 户型现状的总结 |
4.3 室内各空间环境解析 |
4.3.1 睡眠休息空间 |
4.3.2 个人学习空间 |
4.3.3 卫生盥洗空间 |
4.3.4 贮藏空间 |
4.3.5 阳台、晾晒空间 |
4.3.6 交通空间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学生公寓室内空间环境适应性设计若干建议 |
5.1 引言 |
5.2 大学生公寓室内空间环境适应性设计若干建议的提出 |
5.3 对大学生公寓户型进行适应性改进的基本策略 |
5.4 提高大学生公寓室内各功能空间适应性设计的几点建议 |
5.4.1 睡眠休息空间 |
5.4.2 个人学习空间 |
5.4.3 卫生盥洗空间 |
5.4.4 贮藏空间 |
5.4.5 阳台、晾晒空间 |
5.4.6 交通空间 |
5.5 强水电设备工程的优化设计 |
5.5.1 空间要求分布合理 |
5.5.2 位置要求设计合理 |
5.5.3 考虑弱电系统设备 |
5.6 恰当使用装饰材料 |
5.7 增强室内空间环境的适应性设计的程序 |
5.7.1 观测现状设施、场地分析、文献研究 |
5.7.2 确定大学生公寓方案的可行性并给出细部设计方案 |
5.7.3 提高大学生公寓设计的适应性 |
5.7.4 要求大学生参与设计讨论 |
5.7.5 提倡节能设计 |
5.7.6 完善大学生公寓的质量评定标准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引言 |
6.2 研究成果总结 |
6.3 展望 |
本章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浅析学生公寓中的交往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学生社区交往空间的模块化设计研究 ——以华侨大学学生社区为例[D]. 戴彬枫. 华侨大学, 2021
- [2]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北方高校学生公寓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 郭玥.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0(01)
- [3]高校学生公寓内部空间设计与使用现状研究[D]. 孙德鑫. 北京服装学院, 2020
- [4]“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生活区配套服务空间设计研究[D]. 牟彦霖.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信息时代高校交往空间营造及更新研究[D]. 王争光. 湖南大学, 2018(02)
- [6]当代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公寓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以西安地区为例[D]. 张凯. 长安大学, 2018(01)
- [7]绿色建筑理念下的北方高校学生公寓设计研究[D]. 高巍. 北京建筑大学, 2013(S2)
- [8]我国高校学生公寓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分析[D]. 曲毅. 太原理工大学, 2013(03)
- [9]大学生公寓室内空间环境适应性研究 ——以昆明地区为例[D]. 郑尹. 昆明理工大学, 2009(02)
- [10]行为模式对大学生公寓室内空间设计的影响[J]. 郑尹,李晶源. 山西建筑,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