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冀东太古宙蛇绿岩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翟明国,赵磊,祝禧艳,焦淑娟,周艳艳,周李岗[1](2020)在《早期大陆与板块构造启动——前沿热点介绍与展望》文中指出板块构造的启动时间和机制,一直是国内外地球科学界关注的焦点,有不少热点文章对此进行了讨论。它涉及的不仅是早期地球的构造机制问题,更关系到整个地球的演化历史、变化过程和演化规律,以及地球的未来。本文对国内外的研究状况、研究重点进行了简单述评,强调地球的"热状态和热演化"是构造机制演化的关键控制因素,提出大陆形成和岩石圈的演化与板块构造起源关联密切,是理解早期板块构造启动的重要研究内容。华北克拉通是代表性的古老大陆,本文对它的研究状况给出了介绍和评述。文章最后展望了"早期大陆与板块构造启动"这一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方向,并对相应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评论和建议性意见。
耿元生,旷红伟,杜利林,柳永清[2](2020)在《华北、华南、塔里木三大陆块中-新元古代岩浆岩的特征及其地质对比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三个主要的古老陆块(华北、华南和塔里木陆块)都发育中-新元古代岩浆岩。根据大量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华北陆块中-新元古代岩浆事件可以分为7个阶段,其中1.78Ga和1.32Ga两期影响范围较大,可以构成大火成岩省。华北陆块中-新元古代的岩浆岩均形成于大陆地壳伸展的构造背景,意味着华北并未介入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过程。华南陆块中-新元古代岩浆事件可以分为8个阶段,从1.78Ga到1.5Ga的四期岩浆事件形成于大陆地壳伸展的构造背景,1.4Ga左右的一期岩浆-构造事件分布局限,可能形成于局部的构造拼合背景。1.0Ga左右的岩浆事件,在华南陆块的不同部位表现形式不同,意味着发生过不同地块的拼合。从0.95Ga到0.82Ga的岩浆事件主要分布在江南造山带和扬子地块北缘,这一阶段的岩浆事件导致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拼接成一体,形成华南陆块。之后从0.78Ga到0.72Ga的岩浆事件几乎遍布华南陆块,反映了陆块形成后的伸展过程。塔里木陆块中-新元古代的岩浆事件可以分为8个阶段,1.78Ga和1.5Ga的岩浆事件仅在局部有反映,它们形成于拉伸的构造背景。1.4Ga的岩浆事件在塔里木陆块的北缘和西南缘表现形式不同,北缘钙碱性岩浆岩形成于大陆弧构造背景,而西南缘A2型花岗岩则形成于拉伸的构造背景。0.96~0.88Ga期间,塔里木东南缘和北缘的花岗岩以I型和S型为特点,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而在塔里木陆块的西南缘该时期则形成了塞拉加兹塔格群中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陆内裂谷环境。0.88~0.82Ga期间,在北缘的库鲁克塔格地区形成了与俯冲增生相关的岩浆岩组合,而在东南缘则形成了与拉张构造环境有关的双峰式火山岩。塔里木陆块不同部位,不同阶段岩浆岩组合的差异意味着塔里木陆块原来并不是一个统一的陆块,很可能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块体拼合而成的。华北、华南和塔里木三个陆块中-新元古代岩浆岩的差异演化,揭示了它们各自形成陆块的过程和方式及相互关系
薛昊日[3](2020)在《吉林省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吉林省地处古亚洲洋构造体系、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及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共同影响区域,区内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伴随着不同时期的地球动力学演化,形成了大量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在这些岩体中孕育着一批铜镍硫化物矿床,其中红旗岭、赤柏松等大中型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的发现,奠定了吉林省镍资源大省的地位,为国家镍资源保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近年来,吉林省在铜镍硫化物矿床勘查中并无重大找矿突破,这表明在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及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程度上仍然存在差距,尤其是成岩成矿岩体年代学特征、地球动力学背景及成矿作用等,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严重制约着找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本文以现代成矿理论为基础,野外勘查调研与室内测试分析相结合,探讨不同时期地球动力学演化,综合分析研究典型矿床,通过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研究总结区域成矿规律,明确找矿方向,为吉林省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论文主要取得如下认识:1.系统的总结了吉林省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有关的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认为其经历了太古宙华北克拉通基底的形成与演化,古元古代辽吉洋构造演化,中元古代哥伦比亚超大陆的裂解,古生代-早中生代古亚洲构造域的发展与演化及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2.通过地质学及年代学研究,将吉林省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成岩事件划分为5个阶段:(1)新太古代晚期(25892398Ma),代表岩体有荏田6号、9号岩体,小陈木沟含矿岩体,新太古代晚期发生的弧陆碰撞造山作用,闭合后的造山伸展环境是该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形成的主要地球动力学背景;(2)古元古代中期(22371820Ma),代表岩体有赤柏松1号岩体,形成于辽吉洋闭合后的伸展环境;(3)中元古代中期(1200Ma),代表岩体有汉阳沟岩体,其所在的龙岗地块在中元古时期处于强烈的伸展环境,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最终裂解时限相对应;(4)中晚三叠世(245206Ma),代表岩体有漂河川4、5号岩体、长仁-獐项5、6、11号岩体、西北岔115号岩体以及石人沟含矿岩体,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伸展环境;(5)早侏罗世(191175Ma),代表岩体有福洞15、26号岩体,该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是太平洋板块俯冲体制下弧后伸展环境的产物。3.通过对吉林地区典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认为小陈木构铜镍硫化物矿床原生岩浆起源于受地壳混染或流体交代的亏损型地幔,在熔融期重力分异作用明显,矿石中存在的角砾,代表其形成于动荡的岩浆环境之中,通过年代学研究,该矿床为全国最古老的铜镍硫化物矿床(2589±10 Ma)。对成矿时代争议较大的赤柏松铜镍矿进行矿床成因分析研究,通过总结前人研究资料,确定该矿床成矿时代为古元古代中期(2237±62 Ma),属于熔离-贯入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对红旗岭、长仁-獐项、漂河川、二道沟、石人沟开展综合研究分析,认为兴蒙造山带东段的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时间应起于245Ma,止于206Ma。其中长仁-獐项、漂河川、二道沟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低硅、低钛、高镁、贫碱、低∑REE的特征,富集LILE、亏损HFSE,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岩浆源区为亏损的软流圈地幔,部分源区遭受富集地幔混染。S主要来自于上地幔,原始岩浆来源于原始地幔10%20%的部分熔融,深部熔离作用导致铂族元素亏损,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一定成度地壳物质的混染。4.通过对早侏罗世福洞岩群进行成矿潜力分析,认为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局部熔融比例太小,硫化物在源区发生熔离,无法在地壳聚集成矿。5.吉林省铜镍硫化物矿床具有很强的成矿专属性,表现在(1)含矿岩体主要受深大断裂控制;(2)分异充分的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体有利于成矿,辉石岩相是主要的含矿岩相,橄辉岩、辉橄岩、苏长岩次之,辉长岩一般不含矿;(3)含矿岩石发育贵橄榄石和古铜辉石,Fo≈En,镁铁质岩m/f值介于0.52,超镁铁质岩m/f值介于26之间,对成矿非常有利;(4)含矿岩相具有高镁、低硅、低钙、低∑REE,富集LILE、亏损HFSE的特征,Cr、Co和Ni含量较高;(5)地幔源区发生较大比例的部分熔融,达到高镁玄武质或苦橄质玄武岩浆的范畴。6.在判别含矿岩体与非含矿岩体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评价指标的建立,对各个时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的成矿与找矿潜力作出客观评价,认为中-晚三叠世是吉林省铜镍硫化物矿床重要的成矿期,该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数量较多,岩体分异程度高,岩相复杂,含矿率高,找矿潜力最大;古元古代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主要分布在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自北向南展布,岩体形成的构造背景与中—晚三叠世岩体相似,形成于大洋闭合后的伸展环境,同样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新太古代晚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由于岩体形成时代古老,经历了复杂的地质发展、变化过程,对矿体的保存条件要求苛刻,找矿难度较大;中元古代中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分异程度较差,矿化程度较弱,国内同一时期形成的铜镍硫化物矿床较少,该期的成矿潜力不清,在勘查中每个岩体要结合岩体形态、分异程度、侵位深度和矿化特征等具体分析;早侏罗世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在兴蒙造山带东段零星分布,岩相相对单一,绝大部分为辉长岩(脉),岩体的矿化较弱,因其地幔源区的部分熔融比例太小,导致大量硫化物滞留在地幔而无法形成富含金属元素的硫不饱和原始岩浆,因而不具找矿潜力。
田超[4](2020)在《阿尔金山阿克塞地区蛇绿岩古地磁研究及其构造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早古生代是全球板块构造演化的重要时期,同时期中国西部发生了塔里木、柴达木和华北板块的拼合演化过程。目前对各板块的古地理位置及其拼合过程还不甚清楚,利用古地磁等定量手段进行板块再造和演化过程恢复的研究资料也相对匮乏。阿尔金山处于柴达木与塔里木地块之间,且与祁连地块相衔接,早古生代早期经历了大洋扩张和闭合演化过程,保留了比较完整的蛇绿岩套,是研究该地区板块演化的理想材料。阿尔金山内部发育南、北两套早古生代蛇绿岩套,前人研究表明它们代表寒武纪的残余洋壳,其中的玄武岩具有大洋中脊玄武岩和洋岛玄武岩性质。由于缺乏古地磁研究,目前对该蛇绿岩带的古地理位置变化,也就是大洋中脊及其扩展过程的纬度变化还不清楚,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对于该区板块构造演化过程的认识。本文通过对位于北阿尔金蛇绿岩东段的阿克塞蛇绿岩黑石头沟地区的野外填图测量进一步明确了该段蛇绿岩组成及空间分布;通过对该套蛇绿岩中玄武岩、橄榄辉石岩及上覆的凝灰岩古地磁学和岩石磁学采样研究,明确了阿克塞蛇绿岩早古生代古地理位置及其变化,并获得了以下成果:1)阿克塞蛇绿岩从下向上由橄榄辉石岩、玄武岩、硅质岩三位一体组成,完善了前人对该区蛇绿岩组成的认识;其上被火山凝灰岩覆盖,中部被后期辉长岩侵入。火山凝灰岩和辉长岩可能代表板块俯冲阶段的岩浆活动。2)岩石磁学及热退磁实验分析结果表明,阿克塞蛇绿岩岩石特征剩磁主要由磁铁矿和钛磁铁矿携带,次生剩磁由针铁矿携带;磁性矿物颗粒主要是多畴颗粒(MD)。3)阿克塞地区蛇绿岩分离出了三个稳定的特征剩磁方向分别为:玄武岩平均磁偏角D=302°,平均磁倾角I=44°;凝灰岩平均磁偏角D=90°,平均磁倾角I=43°;橄榄辉石岩平均磁偏角D=102°,平均磁倾角I=39°。对应的古地磁极位置及古纬度:玄武岩(40.3°S,187.2°E),南纬26.2°;橄榄辉石岩为(4.7°N,159.3°E),北纬22°;凝灰岩(15.3°N,163.6°E),北纬25.3°。4)阿克塞地区在寒武纪时是弧后盆地的一部分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在南纬26.2°附近,随着弧后盆地扩张脊持续北漂,大致在志留纪时俯冲在塔里木地块之下,最终弧后盆地关闭,阿尔金地体与塔里木地块连为一体。
韩庆森[5](2017)在《扬子克拉通黄陵穹窿古元古代蛇绿混杂岩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南扬子克拉通是中国最主要的克拉通块体之一,其前寒武纪基底组成、结构和大地构造演化等科学问题,是近年来地学界研究和争论的重要前沿焦点问题。扬子克拉通北部黄陵穹窿地区出露有华南最古老的太古宙-古元古代基底,其复杂的岩石-构造单元组合,记录了扬子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大地构造演化的重要信息,是研究扬子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基底形成、演化历史等重大地质科学问题的关键地区。混杂岩(蛇绿混杂岩)是板块俯冲带俯冲-增生杂岩中标志性岩石-构造单元之一,记录了汇聚板块边缘俯冲-增生过程及之后构造就位相关的构造、岩浆、变质作用过程。混杂岩,尤其是早前寒武纪混杂岩,作为板块汇聚边界-缝合带最为重要的标志性地质单元之一,是解决早期地球大地构造演化、板块构造启动时间及动力学机制等地学前沿科学问题的关键研究对象和标志性地质证据。本文在黄陵穹窿北部太古宙-古元古代崆岭杂的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以黄陵穹窿北部原古元古代水月寺群变镁铁-超镁铁质岩块(岩片)、变高镁玄武岩、安山岩、古元古代花岗岩类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了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及同位素成因示踪方面的细致研究,探讨了其构造属性、成因、形成时代及大地构造背景。主要取得以下新成果和新认识:(1)首次提出黄陵穹窿北部原古元古代水月寺群表壳岩系及所挟持的变镁铁-超镁铁质岩块/岩片主体为一套古元古代蛇绿混杂岩(即水月寺混杂岩带),并将扬子克拉通黄陵穹窿北部太古宙-古元古代基底中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岩石-构造单元:西部微陆块-主体为中太古代东冲河TTG片麻岩,东部微陆块-主体为新太古代巴山寺花岗片麻杂岩,两者之间为一套呈北东-北北东向带状展布经历强烈构造变形变质的表壳岩系,以及呈透镜状岩块/岩片夹于其中的变镁铁-超镁铁质岩构造岩块组成的混杂岩带。(2)古元古代水月寺混杂岩带总体表现为由南东向北西逆冲推覆的构造变形特征,并遭受了角闪岩相-麻粒岩相高级变质作用改造。变沉积岩系(即变质表壳岩系)主要岩石类型为夕线石石榴石黑云斜长片麻岩、云母片岩及云母石墨片岩、大理岩、石英岩、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等。变镁铁-超镁铁质岩则呈透镜状构造岩块/岩片分布于变沉积岩系基质中,主要岩石类型为蛇纹石化方辉橄榄岩、变质橄榄辉石岩、变辉石岩、斜长角闪岩(变辉绿岩/变玄武岩)。(3)古元古代混杂岩带中变镁铁-超镁铁质岩构造岩块具有俯冲带之上(SSZ型)蛇绿岩岩石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蛇纹石化方辉橄榄岩为受俯冲流体交代LREE富集改造的深海残余地幔橄榄岩,变质橄榄辉石岩、辉石岩为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堆晶超镁铁质岩;变玄武岩、变辉绿岩、变辉长岩属拉斑系列基性岩浆岩,稀土配分平坦-略富集,无明显Eu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显示形成于俯冲带之上(SSZ)构造环境。LA-ICP-MS锆石U-Pb的定年表明,斜长角闪岩成岩年龄为21422148Ma,其岩浆锆石核部εHf(t)介于+5.35+10.26(平均+7.2),TDM1约为2.24Ga,锆石交代变质年龄为20422048Ma,而蛇纹石化方辉橄榄岩中锆石变质年龄为20252028 Ma,锆石具较负εHf(t)值和较老的模式年龄,反映古老地壳物质循环及俯冲板片派生熔/流体对地幔楔的交代变质事件。混杂岩带内所有岩石均经历了2.0-1.95Ga角闪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改造,并被同变质的深熔花岗岩、后造山A型花岗岩和基性岩脉侵入。侵入变形变质方辉橄榄岩的未变形石英二长岩岩脉成岩年龄为1999±10Ma,代表了变镁铁-超镁铁质岩构造侵位年龄。变镁铁-超镁铁质岩构造岩块/岩片是形成于古元古代(约2.15Ga)俯冲带之上构造环境的蛇绿岩残片,并与伴生的沉积岩系组成一套经历了古元古代(2.01.95Ga)俯冲增生-碰撞造山构造变形变质作用改造的蛇绿混杂岩。(4)首次发现古元古代(2.12Ga)岛弧环境成因的髙镁玄武岩、安山岩组合,为扬子克拉通基底古元古代经历了俯冲-碰撞造山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变髙镁玄武岩、安山岩呈似层状或构造岩片产于古元古代变沉积岩系(水月寺群),并经历变形变质改造为斜长角闪岩和含石英斜长角闪岩。LA-ICP MS锆石U-Pb定年获得变安山岩成岩年龄为2.12Ga。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变髙镁玄武岩和安山岩均具有典型的高镁(6.5914.63wt.%),高Mg#,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Ba、Th、U、K、Pb和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的特征。锆石的εHf(t)值介于–0.2到+3.3之间(平均值为+1.42),Hf同位素模式年龄TDM1(约2.4Ga)远大于其成岩年龄,显示有壳源组分的加入,全岩Nd同位素组成(εNd(t)=–3.6),表明其源于富集的弧下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上述特征指示,黄陵穹窿北部古元古代玄武岩、安山岩类似于显生宙俯冲带之上岛弧环境形成的高镁玄武岩、安山岩,暗示黄陵穹窿北部受俯冲板片熔/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之上发育一个古元古代(2.1–2.2Ga)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黄陵穹窿北部古元古代(2.12Ga)俯冲相关髙镁玄武质、安山质岛弧火山岩的发现,为扬子克拉通内存在古元古代洋壳俯冲作用事件提供了重要地质证据。(5)发现识别与古元古代碰撞造山增厚和造山后伸展减薄构造作用过程密切相关的两期古元古代花岗岩浆事件,为古元古代俯冲-碰撞造山提供了新的重要证据。早期花岗岩类形成于2.0–1.95Ga,包括在黄陵穹窿北部太古宙-古元古代变质杂岩区中呈小岩株或部分熔融脉体出露的变形或弱变形的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岩。它们显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特征,结晶温度介于700–800℃。具有类似与富钾埃达克质岩石的高Sr/Y(60–71)和(La/Yb)cn(32–464)比值,表明岩浆源区主要以石榴子石为残留相,代表造山带根部加厚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晚期花岗岩类成岩时代为1.85Ga左右,主要为钾长花岗岩、流纹质凝灰岩-流纹岩-流纹斑岩、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其全岩地球化学成分显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特征,强烈亏损Nb、Ta、P和Ti等高场强元素及Sr和Eu,并具有高的10000*Ga/Al比值和较高的结晶温度(850–950℃),属于偏铝质-弱过铝质A型花岗岩。晚期花岗岩类是典型造山后伸展构造背景下减薄地壳以斜长石为主要残留相部分熔融的产物,标志着古元古代晚期(1.85Ga)岩石圈伸展作用事件。锆石原位Hf同位素分析显示,两期花岗岩均具有较低的εHf(t),二阶段Hf模式年龄介于3.2–3.6Ga,代表古老太古宙地壳物质(TTG片麻岩或更古老地壳)古元古代再造的产物。(6)综合以上最新研究成果,提出扬子克拉通黄陵穹窿基底古元古代俯冲增生-碰撞造山构造演化模式:(a)2.15Ga,黄陵穹窿核部东、西部微陆块之间的古元古代洋盆由北西向向南东俯冲,东侧发育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弧前形成2.12Ga左右的高镁岛弧岩浆岩、弧前盆地陆源碎屑-碳酸盐岩-硅质岩沉积建造。(b)2.0–1.95Ga,古元古代洋盆闭合,东、西微陆块之间的洋壳残片与变沉积岩系卷入俯冲-碰撞造山作用过程,并发生2.0–1.95Ga角闪岩-麻粒岩相高级变质作用,形成一套古元古代俯冲增生杂岩,即水月寺蛇绿混杂岩。东、西微陆块碰撞拼合造成地壳加厚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同期深熔型花岗岩;(c)1.85Ga,造山带垮塌岩石圈伸展减薄,软流圈地幔上涌诱发大量A型花岗岩及基性岩脉侵位,标志着整个古元古代俯冲-碰撞造山旋回结束。(7)黄陵穹窿北部古元古代水月寺蛇绿混杂岩带的厘定暗示,扬子克拉通基底是由不同微陆块组成,至少经历了古元古代、新元古代两期重要俯冲增生-碰撞造山事件的拼合,并且古元古代俯冲-碰撞构造拼合与全球Columbia/Nuna超大陆聚合-裂解作用事件密切相关。同时,古元古代水月寺蛇绿混杂岩的发现表明,现代板块构造体制至少在古元古代已启动。
熊乐[6](2017)在《冀东—辽西地区中生代岩浆演化与金成矿关系》文中指出中生代是华北克拉通周缘广泛发育的金矿爆发式成矿作用时期,相应也形成了一系列伸展构造、大规模多期次岩浆作用和显着的岩石圈减薄。以往关于大规模金成矿作用时代的认识主要为早白垩世,并将其形成过程与岩石圈减薄相联系。然而,华北北缘中生代金成矿作用的时代不仅限于早白垩世,且金矿形成与中生代不同期次岩浆作用的联系及其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背景仍然存在争议。本文选取冀东—辽西金矿集中区为切入点,对区内三叠纪—侏罗纪大石柱子杂岩、柏杖子花岗岩和煌斑岩脉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探讨了中生代岩浆作用的成因、岩浆记录的壳幔相互作用信息及其对中生代华北北缘岩石圈演化的制约;对区内柏杖子、牛心山和峪耳崖等典型侏罗纪金矿开展了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研究,构建了冀东—辽西地区Pb同位素增长模型,探讨了华北北缘不同期次金成矿与岩浆作用的时空耦合和来源之间的内在成因联系。大石柱子杂岩主要由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其中花岗岩内岩浆锆石U–Pb年龄为226±3 Ma,形成于晚三叠世。岩石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具有显着的高Na2O(4.5–4.9 wt.%)、Sr(≥458 ppm)、低Y(≤8.3 ppm)和高Sr/Y(65–126)、(La/Yb)N比值(35–48)等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Sr、Ba、U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和重稀土元素。其全岩初始87Sr/86Sr和εNd(t)值分别介于0.70416–0.70449、-11.0-9.1;锆石εHf(t)值介于-12.2-1.4。上述特征表明大石柱子花岗岩来源于33–40 km深度范围内镁铁质下地壳物质的熔融,且下地壳源区包括古老地壳物质和富集岩石圈地幔来源的新生地壳物质。柏杖子花岗岩中岩浆锆石U–Pb年龄为233±3 Ma,形成于晚三叠世。岩石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质岩石系列,具有低MgO(0.58–0.77 wt.%)、Mg#、Co(2.9–3.7 ppm)、Ni(0.9–2.9 ppm)、Cr(12.5–15.8ppm)含量和高Sr/Y比值(40–51),同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其全岩初始87Sr/86Sr和εNd(t)值分别介于0.70445–0.70524、-7.3-1.7;锆石εHf(t)值介于-13.4-5.9。综合分析认为,柏杖子花岗岩来源于受改造的下地壳物质熔融,所形成的熔体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斜长石分离结晶。上述大石柱子花岗岩和柏杖子花岗岩的形成可能与蒙古增生地体与华北克拉通碰撞造山后的伸展过程相关,伸展过程中玄武岩底侵导致幔源组分的加入对华北北缘下地壳形成改造,同时提供热源诱发下地壳物质熔融形成三叠纪岩浆岩。岩石高Sr/Y、低Y以及Nb–Ta和Ti的亏损都是继承了华北克拉通下地壳的源区属性。煌斑岩脉岩性主要为云煌岩和云斜煌岩,其岩浆锆石U–Pb年龄为167±8 Ma,形成于中侏罗世。岩石属于钾玄质岩石系列,具有宽泛的SiO2含量范围(48.5–56.4wt.%)、中等—低Na2O(1.3–3.9 wt.%)和高全碱(K2O+Na2O=5.2–8.4 wt.%)含量,根据煌斑岩脉MgO和Al2O3含量可以将其分为两组:GP1组煌斑岩脉具有高Al2O3(12.4–14.1 wt.%)、相对低Fe2O3(5.3–8.0 wt.%)和MgO(5.7–9.7 wt.%)、Mg#(62–71),同时显示相对低相容元素、高稀土元素含量(546–880 ppm)以及类似MORB的Th/U(3.3–3.8)、Ba/Th(53–180)和Ce/Pb比值(11.7–27.3)特征,且其Sr–Nd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大(初始87Sr/86Sr=0.70569–0.70629;εNd(t)=-8.5-0.1)。GP2组煌斑岩脉具有低Al2O3(11.7–12.4 wt.%)、相对高Fe2O3(7.4–8.0 wt.%)和MgO(11.7–13.7 wt.%)、Mg#(76–77),同时具有显着的高相容元素Co(360–470ppm)、Cr(563–712 ppm)和低稀土元素含量(189–291 ppm),并显示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初始87Sr/86Sr=0.70618–0.70800;εNd(t)=-10.7-7.4)。综合分析认为,GP1组煌斑岩脉来源于相对饱满的岩石圈地幔(石榴石相角闪石二辉橄榄岩),熔体形成前经历了不同程度软流圈地幔熔体与岩石圈地幔橄榄岩的反应;GP2组煌斑岩脉则来源于古老的岩石圈地幔,源区成分为石榴石相金云母/角闪石二辉橄榄岩。结合对大石柱子花岗岩和柏杖子花岗岩的成因认识,认为在中侏罗世以前的早中生代时期,华北克拉通北缘东部岩石圈地幔的减薄主要是由熔体与橄榄岩反应和热—机械侵蚀机制造成的。与此同时,通过与软流圈地幔来源熔体的反应,岩石圈地幔底部橄榄岩的化学组成也发生了改变。冀东—辽西地区分布了大量着名的金矿床,如金厂峪、峪耳崖、柏杖子、牛心山金矿等。区内主要的金矿床产出于EW向密云—喜峰口深断裂和NE–NNE向喜峰口—凌源断裂带之中以及相邻地区,金矿主要围绕都山—大石柱子杂岩体呈卫星状分布,与中生代碱性—钙碱性岩体空间关系密切。矿体包括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两类,主要受断裂构造与岩浆岩形态特征控制。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构造、脉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网脉状构造和浸染状构造;矿石结构以自形—半自形粒状、它形粒状结构、压碎结构、充填结构、交代结构等为主。各金矿区均产出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碲铋矿、银金矿和自然金等金属矿物。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可以将热液成矿期划分为3个成矿阶段:石英—黄铁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阶段,其中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为最重要的成矿阶段。柏杖子金矿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00℃–380℃,盐度为5.3 wt.%NaCl,δ18O和δD值分别为0.34.1‰、-94.0-90.7‰;牛心山金矿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60℃–360℃(峰值280℃–320℃),盐度3–11 wt.%NaCl,δ18O和δD值分别为-2.66.2‰、-80.7-63.1‰;峪耳崖金矿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59℃–390℃(峰值280℃–330℃),盐度2.1–4.5 wt.%NaCl,δ18O和δD值分别为4.67.6‰、-90.4-72.1‰,δ13C值为-7.9-3.8‰;金厂峪金矿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56℃–370℃,盐度3.0–12.5 wt.%NaCl,δ18O和δD值分别为-0.98.3‰、-97.0-50.0‰,石英包裹体和铁白云石δ13C值分别为-8.4-2.3‰、-7.6-5.4‰。综合上述特征,认为金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并有少量古大气降水的混入。柏杖子金矿硫化物δ34S值主要为-1.56.3‰(平均3.8±4.6‰),黄铁矿Co含量和Co/Ni比值分别为0.02–0.09%、0.9–16.7;牛心山金矿硫化物δ34S值主要为3.16.3‰(平均4.7±1.1‰),黄铁矿Co含量和Co/Ni比值分别为0.08–0.25%、0.5–3.2;峪耳崖金矿硫化物δ34S值主要为1.03.7‰(平均2.6±0.7‰),黄铁矿Co含量和Co/Ni比值分别为0.04–0.31%、0.6–8.3;金厂峪金矿δ34S值主要为-4.92.5‰(平均-1.9±2.4‰)。上述特征表明金矿硫源为岩浆硫,黄铁矿主要为岩浆热液成因。根据华北克拉通地质演化历史之中3次重要地质事件将冀东—辽西地区Pb同位素增长模型分为两个演化阶段。3次地质事件分别为2.9–2.7 Ga大陆地壳增长和壳幔分异、1.85 Ga华北东部和西部陆块的拼合、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和金成矿作用。Pb同位素增长模型表明华北北缘三叠纪岩浆岩具有显着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物质的贡献,侏罗纪岩浆岩则以下地壳源区为特征,早白垩世岩浆岩源区壳幔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冀东—辽西地区金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下地壳,此外壳幔相互作用对柏杖子金矿成因有重要意义;而赤峰—朝阳地区金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石圈地幔或壳幔相互作用过程。综合岩浆活动和金成矿的时空关系、地球化学特征,认为三叠纪成岩和成矿作用主要形成于蒙古增生地体与华北克拉通碰撞造山后的伸展过程构造背景;侏罗纪成岩和成矿作用来源高度耦合,所构成的近EW向岩浆岩和成矿带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Izanagi板块)向东亚大陆正向俯冲的构造背景;早白垩世成岩和成矿作用也具有一致的来源,所构成的NE向岩浆岩和成矿带形成于大平洋板块西向俯冲于东亚大陆之下的构造背景。
翟明国[7](2016)在《赵宗溥先生的治学理念——纪念赵宗溥先生从事地质工作80周年》文中研究表明明年(2017年)是赵宗溥先生诞辰100周年和从事地质工作80周年。赵宗溥先生是中国地质的一代巨匠,他对大陆地质和陆内造山的研究有深刻理解,成果卓着,特别对早期陆壳的形成和演化独树一帜,形成了独到的地球观,对推动中国地质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1997年,叶大年、刘嘉麒和我联合署名的一篇祝贺赵先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60周年和80寿辰的文章,发表在《地
张旗[8](2015)在《镁铁——超镁铁岩的分类及其构造意义》文中研究表明镁铁—超镁铁岩分类是镁铁—超镁铁岩研究最基本的问题之一。镁铁—超镁铁岩(不包括金伯利岩、煌斑岩和碱性超镁铁岩等)按照产出的构造背景、岩石组合、伴生矿产大体可分为5类,即:蛇绿岩、义敦型岩体、阿拉斯加型岩体、层状侵入体和橄榄岩—闪长岩型岩体。蛇绿岩代表大洋岩石圈地幔及其分异物;义敦型代表大陆岩石圈地幔及其分异物;阿拉斯加型岩体来自岛弧、活动陆缘环境或具岛弧之下地幔特征的源岩;层状侵入体来自板内伸展构造背景;橄榄岩—闪长岩型岩体的构造背景与阿拉斯加型类似,但是也有产于板内环境的。蛇绿岩是学术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1972年彭罗斯会议确定的蛇绿岩的定义仍然是适用的,斯泰因曼三位一体的概念仍然是有效的,而Delik的蛇绿岩定义和分类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义敦型的概念是合适的和有用的。蛇绿岩与义敦型岩体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它们的构造含义不同。它们之间的区别不是依靠岩石组合本身,也不依靠地球化学,而是依靠野外产出位置和伴生的围岩性质以及构造情况。不同类型的镁铁—超镁铁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不同,伴生的矿产类型不同,具有不同的大地构造意义。在野外实践和室内研究中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无论对于理论研究还是找矿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
张旗[9](2014)在《镁铁—超镁铁岩的分类及其构造意义》文中研究说明镁铁—超镁铁岩分类是镁铁—超镁铁岩研究最基本的问题之一。镁铁—超镁铁岩(不包括金伯利岩、煌斑岩和碱性超镁铁岩等)按照产出的构造背景、岩石组合、伴生矿产大体可分为5类,即:蛇绿岩、义敦型岩体、阿拉斯加型岩体、层状侵入体和橄榄岩—闪长岩型岩体。蛇绿岩代表大洋岩石圈地幔及其分异物;义敦型代表大陆岩石圈地幔及其分异物;阿拉斯加型岩体来自岛弧、活动陆缘环境或具岛弧之下地幔特征的源岩;层状侵入体来自板内伸展构造背景;橄榄岩一闪长岩型岩体的构造背景与阿拉斯加型类似,但是也有产于板内环境的。蛇绿岩是学术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1972年彭罗斯会议确定的蛇绿岩的定义仍然是适用的,斯泰因曼三位一体的概念仍然是有效的,而Delik的蛇绿岩定义和分类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义敦型的概念是合适的和有用的。蛇绿岩与义敦型岩体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它们的构造含义不同。它们之间的区别不是依靠岩石组合本身,也不依靠地球化学,而是依靠野外产出位置和伴生的围岩性质以及构造情况。不同类型的镁铁一超镁铁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不同,伴生的矿产类型不同,具有不同的大地构造意义。在野外实践和室内研究中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无论对于理论研究还是找矿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
翟明国[10](2013)在《中国主要古陆与联合大陆的形成——综述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主要的古老陆块有华北、华南和塔里木,这些古陆在前寒武纪有各自独立的构造演化历史.华北陆块的前寒武纪构造演化记录最复杂也最完整,从古陆核的形成、巨量陆壳的生长和克拉通化,继而经历了古元古代裂谷-岛弧-碰撞构造事件和大氧化事件,中-晚元古代的裂谷事件代表了华北克拉通的地台属性的演化史.塔里木盆地的基底包括太古宙和古元古代的变质岩系以及新元古代地层,确定有三期冰川作用造成的新元古代冰蹟岩.华南古陆是由扬子和华夏克拉通在新元古代拼接而成的.扬子克拉通经历了早前寒武纪的陆壳生长,而后发生了109亿年的和86亿年的两期变质与岩浆事件,此外,新元古代的两次冰川作用可与全球雪球事件对比.华夏古陆由18亿年、109亿年和约8亿年的古老花岗(片麻)岩以及变质岩组成,说明广泛的古老基底存在.华夏与扬子克拉通有统一的新元古代沉积盖层表明华南大陆至少形成在约109亿年后,并构成Rodinia超大陆的组成部分.中央造山系的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支持了上述古陆块在三叠纪全球Pangea造山作用时期拼合在一起,形成中国大陆的主体.
二、关于冀东太古宙蛇绿岩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冀东太古宙蛇绿岩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早期大陆与板块构造启动——前沿热点介绍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近年来有关板块构造启动研究的简介 |
1.1 启动时间 |
(1)始于冥古宙 |
(2)始于太古宙的某一个时期 |
(3)始于元古宙的某一个时期 |
1.2 启动机制 |
(1)板块构造体制自地壳形成以来始终存在 |
(2)热是地球演化以及构造体制转变的根本制约因素 |
1.3 板块构造的判别标志 |
(1)主要判别标志 |
(2)地质证据与综合判断 |
(3)地球化学特征 |
(4)变质作用 |
2 关于早期大陆与板块构造 |
2.1 大陆的形成 |
2.2 大陆演化、克拉通与大陆岩石圈 |
3 华北克拉通的研究进展与构造模式 |
3.1 新太古代 |
(1)克拉通化与构造演化的研究简史 |
(2)太古宙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 |
(3)新太古代末变质作用 |
3.2 古元古代 |
(1)高级麻粒岩及其变质作用 |
(2)两种高级麻粒岩的成因联系与全球表现 |
(3)古元古代早期板块构造 |
(4)板块构造的起源 |
4 展望与建议 |
(2)华北、华南、塔里木三大陆块中-新元古代岩浆岩的特征及其地质对比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1.1 华北陆块(华北克拉通) |
1.2 华南陆块 |
1.3 塔里木陆块(塔里木克拉通) |
1.4 Ga的变形花岗岩(图3)。 |
2 三大陆块中-新元古代的岩浆事件序列 |
2.1 华北陆块中-新元古代的岩浆事件序列 |
2.2 扬子陆块中-新元古代的岩浆事件序列 |
2.3 塔里木及周缘中-新元古代的岩浆事件序列 |
3 三大陆块中-新元古代岩浆事件的差异演化 |
4 几个有关问题的讨论 |
4.1 关于1.4Ga左右岩浆事件的性质 |
4.2 关于Rodinia超大陆聚合的时限 |
4.3 华南陆块中1.0Ga左右岩浆事件所提出的问题 |
5 结论 |
(3)吉林省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
1.2 论文选题意义及依托项目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现状 |
1.3.2 吉林省铜镍硫化物矿床勘查及研究现状 |
1.3.3 存在主要问题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实验测试方法 |
1.6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
1.7 主要研究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2.1 太古宇 |
2.2.2 古元古界 |
2.2.3 新元古界 |
2.2.4 古生界 |
2.2.5 中生界 |
2.2.6 新生界 |
2.3 区域构造 |
2.3.1 伊通—舒兰断裂 |
2.3.2 辉发河—古洞河断裂 |
2.3.3 敦化-密山断裂 |
2.3.4 集安—两江断裂 |
2.4 区域侵入岩 |
2.4.1 太古宙 |
2.4.2 元古代 |
2.4.3 古生代 |
2.4.4 中生代 |
2.4.5 新生代 |
2.5 区域变质岩 |
2.5.1 新太古代 |
2.5.2 古元古代 |
2.5.3 新元古代 |
2.5.4 早古生代 |
2.6 区域矿产分布 |
第3章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产出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
3.1 太古宙陆核的形成与发展 |
3.1.1 华北克拉通太古宙陆核演化发展过程 |
3.1.2 华北克拉通基底形成与演化 |
3.2 辽吉洋演化阶段 |
3.2.1 “辽吉洋”大地构造属性 |
3.2.2 “辽吉洋”的构造演化 |
3.3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 |
3.3.1 样品采集及岩相学特征 |
3.3.2 年代学与Hf同位素特征 |
3.3.3 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
3.3.4 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 |
3.4 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 |
3.4.1 古亚洲洋最终闭合 |
3.4.2 古亚洲洋闭合后的伸展 |
3.5 环太平洋构造域演化 |
3.5.1 样品采集及岩相学特征 |
3.5.2 年代学特征 |
3.5.3 地球化学特征 |
3.5.4 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性质 |
3.5.5 成岩构造背景 |
3.6 吉林地区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相关的构造演化史 |
第4章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特征及典型矿床研究 |
4.1 吉林地区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特征 |
4.2 典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 |
4.2.1 小陈木构铜镍硫化物矿床 |
4.2.2 赤柏松铜镍硫化物矿床 |
4.2.3 中-晚三叠世铜镍硫化物矿床 |
4.2.4 早侏罗世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潜力分析 |
第5章 区域成矿条件与成矿规律 |
5.1 区域成矿条件 |
5.1.1 地层条件 |
5.1.2 构造条件 |
5.1.3 岩浆岩成矿专属性 |
5.2 成矿规律 |
5.2.1 时空分布规律 |
5.2.2 矿化富集规律 |
5.3 找矿潜力与找矿方向 |
5.3.1 找矿潜力评价 |
5.3.2 找矿方向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阿尔金山阿克塞地区蛇绿岩古地磁研究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蛇绿岩研究现状 |
1.1.1 蛇绿岩研究历史 |
1.1.2 我国蛇绿岩研究现状 |
1.1.3 阿尔金蛇绿岩研究现状 |
1.2 塔里木和柴达木板块演化 |
1.2.1 塔里木地块板块演化 |
1.2.2 柴达木地块板块演化 |
1.2.3 柴达木地块与塔里木地块相对关系 |
1.3 阿克塞地区基础地质工作进展 |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5 论文概况 |
1.5.1 技术路线 |
1.5.2 论文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2.2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第三章 阿克塞蛇绿岩地质特征 |
3.1 蛇绿岩空间展布与地质背景 |
3.1.1 蛇绿岩的空间展布特征 |
3.1.2 地质背景 |
3.2 蛇绿岩岩石组合 |
3.3 蛇绿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3.1 辉长岩地球化学 |
3.3.2 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 |
3.3.3 超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
3.4 蛇绿岩构造意义 |
第四章 岩石磁学及古地磁学研究 |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4.1.1 样品采集 |
4.1.2 样品加工与测试 |
4.2 岩石剩磁特征 |
4.2.1 岩石磁学原理 |
4.2.2 岩石磁学方法简介 |
4.2.3 岩石磁学结果与分析 |
4.3 岩石系统热退磁行为 |
4.3.1 古地磁学原理 |
4.3.2 特征剩磁的分离 |
4.3.3 古地磁数据检验及可靠性评判 |
第五章 阿克塞地区早古生代构造演化 |
5.1 阿克塞蛇绿岩古纬度 |
5.2 阿克塞地区板块构造演化的古地磁约束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扬子克拉通黄陵穹窿古元古代蛇绿混杂岩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
1.1.1 论文选题 |
1.1.2 科学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混杂岩研究现状 |
1.2.2 蛇绿岩研究现状 |
1.2.3 扬子克拉通基底研究最新进展 |
1.2.4 黄陵穹窿基底构造演化研究现状 |
1.2.5 存在的问题及突破口 |
1.3 研究目标及解决的科学问题 |
1.3.1 研究目标 |
1.3.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技术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技术方法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扬子克拉通基底地质概况 |
2.1.1 太古宙-古元古代变质基底: |
2.1.2 中元古代变质基底 |
2.1.3 新元古代基底 |
2.2 黄陵穹窿基底地质概述 |
2.2.1 太古宙-古元古代崆岭变质杂岩 |
2.2.2 中-新元古代庙湾蛇绿杂岩 |
2.2.3 新元古代黄陵花岗杂岩 |
第三章 样品处理与测试方法 |
3.1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
3.2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
3.3 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
3.4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
3.5 电子探针(EPMA)与扫描电镜(SEM)分析 |
3.6 全岩Sm-Nd同位素测试 |
3.7 构造数据解析 |
第四章 变镁铁-超镁铁质岩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 |
4.1 引言 |
4.2 岩石-构造单元划分 |
4.2.1 太古宙TTG片麻岩 |
4.2.2 变质表壳岩系 |
4.2.3 变镁铁-超镁铁质岩 |
4.3 岩相学特征 |
4.4 矿物学特征 |
4.5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5.1 变超镁铁质岩 |
4.5.2 变镁铁质岩 |
4.6 锆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特征 |
4.6.1 蛇纹石化方辉橄榄岩 |
4.6.2 变辉石岩 |
4.6.3 斜长角闪岩 |
4.6.4 石英二长岩脉 |
4.7 讨论 |
4.7.1 变质作用及元素活动性 |
4.7.2 锆石成因及年代地质意义 |
4.7.3 成因及形成构造环境 |
4.7.4 古元古代俯冲增生-碰撞蛇绿混杂岩带 |
4.7.5 大地构造意义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古元古代高镁玄武岩、安山岩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 |
5.1 引言 |
5.2 野外产状及岩石学特征 |
5.2.1 野外地质特征 |
5.2.2 岩相学特征 |
5.3 锆石U-Pb定年分析 |
5.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5 全岩Nd及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5.6 讨论 |
5.6.1 岩石属性 |
5.6.2 髙镁玄武岩、安山岩成因及形成构造环境 |
5.6.3 大地构造意义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古元古代花岗岩浆作用 |
6.1 引言 |
6.2 野外产状及岩石学特征 |
6.2.1 早期(2.0–1.95Ga)花岗岩岩石学特征 |
6.2.2 晚期(1.85Ga)花岗岩类岩石学特征 |
6.3 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
6.3.1 早期(2.0–1.95Ga)花岗岩年代学特征 |
6.3.2 晚期(1.85Ga)花岗岩年代学特征 |
6.4 地球化学特征 |
6.4.1 早期(2.0–1.95Ga)岩浆作用 |
6.4.2 晚期(1.85Ga)岩浆作用 |
6.5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6.6 讨论 |
6.6.1 成因分类 |
6.6.2 岩浆源区 |
6.6.3 构造环境 |
6.6.4 大地构造意义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扬子克拉通古元古代大地构造演化 |
7.1 古元古代俯冲-增生-碰撞造山作用 |
7.1.1 黄陵穹窿古元古代构造演化模式 |
7.1.2 扬子克拉通古元古代造山事件的地质记录 |
7.2 扬子克拉通与古元古代Columbia超大陆联系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清单 |
(6)冀东—辽西地区中生代岩浆演化与金成矿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1.2.1 中生代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演化 |
1.2.2 变质地体内金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
1.2.3 华北克拉通内金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
1.2.4 Pb同位素的成矿研究进展 |
1.3 选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1.4 论文实际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演化 |
2.1.1 前寒武纪地质演化 |
2.1.2 显生宙地质演化 |
2.2 区域地层 |
2.2.1 太古宇 |
2.2.2 中—新元古界 |
2.2.3 古生界 |
2.2.4 中生界 |
2.2.5 新生界 |
2.3 区域构造 |
2.3.1 穹隆构造和线型构造 |
2.3.2 断裂构造 |
2.3.3 盆地构造 |
2.4 区域侵入岩 |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典型金矿地质 |
3.1 柏杖子金矿 |
3.1.1 成矿地质条件 |
3.1.2 矿体地质 |
3.1.3 矿石特征 |
3.1.4 围岩蚀变 |
3.1.5 成矿期次 |
3.2 峪耳崖金矿 |
3.2.1 成矿地质条件 |
3.2.2 矿体地质 |
3.2.3 矿石特征 |
3.2.4 围岩蚀变 |
3.2.5 成矿期次 |
3.3 牛心山金矿 |
3.3.1 成矿地质条件 |
3.3.2 矿体地质 |
3.3.3 矿石特征 |
3.3.4 围岩蚀变 |
3.3.5 成矿期次 第四章 三叠纪花岗岩地质、岩石地球化学及动力学意义 |
4.1 花岗岩地质 |
4.2 分析方法 |
4.2.1 锆石LA–ICP–MS定年及原位Hf同位素 |
4.2.2 主、微量元素测定 |
4.2.3 Sr–Nd同位素测定 |
4.3 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 |
4.3.1 大石柱子花岗岩 |
4.3.2 柏杖子花岗岩 |
4.4 主量元素 |
4.5 微量元素 |
4.6 Sr–Nd–Hf同位素 |
4.6.1 Sr-Nd同位素 |
4.6.2 锆石Hf同位素 |
4.7 讨论 |
4.7.1 大石柱子花岗岩成因 |
4.7.2 柏杖子花岗岩成因 第五章 侏罗纪煌斑岩脉地质、岩石地球化学及动力学意义 |
5.1 脉岩地质 |
5.2 分析方法 |
5.3 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 |
5.4 主量元素 |
5.5 微量元素 |
5.6 Sr-Nd-Hf同位素 |
5.6.1 Sr-Nd同位素 |
5.6.2 锆石Hf同位素 |
5.7 讨论 |
5.7.1 锆石年代学意义 |
5.7.2 煌斑岩脉成因 第六章 冀东—辽西地区中生代岩浆演化与金成矿作用 |
6.1 分析方法 |
6.2 岩浆活动对岩石圈演化的指示 |
6.3 岩浆活动与金成矿时空关系 |
6.3.1 三叠纪岩浆活动与成矿 |
6.3.2 侏罗纪岩浆活动与成矿 |
6.3.3 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与成矿 |
6.4 岩浆作用与金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 |
6.4.1 成矿流体性质和来源 |
6.4.2 成矿物质来源 |
6.5 Pb同位素对岩浆演化与金成矿的制约 |
6.5.1 Pb同位素增长模型构建方法 |
6.5.2 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Pb同位素增长模型 |
6.5.3 Pb同位素对华北克拉通北缘成岩和金成矿的制约 |
6.6 岩浆演化与金成矿作用模式 |
6.6.1 三叠纪成岩与成矿作用 |
6.6.2 侏罗纪成岩与成矿作用 |
6.6.3 早白垩世成岩与成矿作用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问题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存在问题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
(7)赵宗溥先生的治学理念——纪念赵宗溥先生从事地质工作8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 实践第一 |
2 博采众长 |
3 独立思考 |
4 淡泊名利 |
附赵宗溥发表文章目录 |
(10)中国主要古陆与联合大陆的形成——综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华北陆块 |
1.1 华北早期陆壳生长与克拉通化 |
1.2 华北的古元古代 |
1.3 华北的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多期伸展-裂谷事件 |
2 塔里木陆块 |
2.1 塔里木陆块的太古宙基底 |
2.2 塔里木陆块的元古宙变质岩与岩浆岩 |
2.3 塔里木陆块新元古代沉积岩与冰期事件 |
3 华南陆块 |
3.1 扬子陆块 |
3.1.1 扬子陆块基底 |
3.1.2 新元古代早期火山-沉积岩和侵入岩 |
3.1.3 震旦系 |
3.2 华夏古陆 |
3.3 江南造山带与华南陆块的形成 |
4 联合大陆的形成 |
四、关于冀东太古宙蛇绿岩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早期大陆与板块构造启动——前沿热点介绍与展望[J]. 翟明国,赵磊,祝禧艳,焦淑娟,周艳艳,周李岗. 岩石学报, 2020(08)
- [2]华北、华南、塔里木三大陆块中-新元古代岩浆岩的特征及其地质对比意义[J]. 耿元生,旷红伟,杜利林,柳永清. 岩石学报, 2020(08)
- [3]吉林省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D]. 薛昊日. 吉林大学, 2020(01)
- [4]阿尔金山阿克塞地区蛇绿岩古地磁研究及其构造意义[D]. 田超. 兰州大学, 2020(01)
- [5]扬子克拉通黄陵穹窿古元古代蛇绿混杂岩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D]. 韩庆森. 中国地质大学, 2017(12)
- [6]冀东—辽西地区中生代岩浆演化与金成矿关系[D]. 熊乐.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1)
- [7]赵宗溥先生的治学理念——纪念赵宗溥先生从事地质工作80周年[J]. 翟明国. 岩石学报, 2016(06)
- [8]镁铁——超镁铁岩的分类及其构造意义[A]. 张旗.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兰州油气中心及其他部门, 2015
- [9]镁铁—超镁铁岩的分类及其构造意义[J]. 张旗. 地质科学, 2014(03)
- [10]中国主要古陆与联合大陆的形成——综述与展望[J]. 翟明国.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