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一、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冠脉显像与常规冠脉造影对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豪[1](2020)在《Revolution CT对易损斑块的预测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斑块CTA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评价Revolution CT在易损斑块的诊断的预测价值和作用。方法:1.收集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心内科确诊的接受过冠脉CTA检查的5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组,5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斑块在冠脉CTA上斑块特点上的差异,包括点状钙化、正性重构、餐巾环征、非钙化斑块CT值和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情况。2.收集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间怀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58名同时行Revolution CT检查及血管内超声检查的冠脉临界病变的患者,男性28例,女性30例,年龄48~86岁,平均(69.32±9.16)岁,检查Revolution CT在斑块定量检测上与血管内超声的一致性,定量指标包括管腔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血管外膜横截面积(EEM-CSA)、最小管腔面积(MLA)、最小管腔直径(MLD)、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及血管重构指数(RI),以及计算Revolution CTA诊断易损斑块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1.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相比,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斑块的点状钙化、正性重构、血管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和餐巾环征比例高,非钙化斑块CT值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834、9.561、4.440、9.927,t值为10.716,P值均<0.05);2.以血管内超声为金标准,Revolution CT对临界病变的管腔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MLA、MLD、EEM-CSA、PA、PB及RI测量结果无明显差异(t值分别为1.468、1.761、1.086、1.909、1.214、0.829、0.264、1.383,P值均>0.05),且相关性和一致性较好,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634、0.732、0.719、0.813、0.732、0.69、0.658、0.732);Revolution CT诊断易损斑块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73.81%、70.27%、73.17%、68.42%及70.89%。结论: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斑块在CTA上的主要特征有点状钙化、正性重构、餐巾环征、非钙化斑块CT值低和血管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血管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斑块在CTA上一个新的征象。2.Revolution CT和血管内超声对于斑块的定量有良好的一致性,对于易损斑块具有良好的预测率。

袁龙宾[2](2020)在《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脉疾病临床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对189例患者的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结果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对比,以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脉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2、评估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CAG在心肌桥检出中的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8年11月间,因疑诊冠心病就诊于我院心内科患者189例,其中男性119例,女性70例,平均年龄59.8±9.9岁。患者在两周内于我院先后行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CAG检查结果,评价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评价两种方法在心肌桥检出中的区别。结果:在189例患者多排CT冠脉成像冠脉血管段中,共选取1890段血管进行评估。对比冠脉造影同样的1890段血管:1、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符合率均较高。2、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冠脉轻、中、重度狭窄的敏感度依次为:72.4%,65.1%,68.2%,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冠脉轻、中、重度狭窄的特异度、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均较高。3、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LAD管腔轻、中、重度狭窄敏感度依次为:83.1%、68.8%、75.0%,对LCX管腔轻、中、重度狭窄敏感度依次为:53.5%、53.8%、53.3%,对RCA轻、中、重度狭窄敏感度依次为:73.4%、68.0%、69.1%。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不同血管轻、中、重度狭窄均有较高的特异度、阴性预测值、符合率,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LAD及RCA管腔狭窄与CAG有较好的一致性,而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LCX管腔狭窄与CAG一致性一般。4、189例患者中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检出心肌桥48例,CAG检出心肌桥15例,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心肌桥检出率为25.4%,CAG心肌桥检出率为7.9%。结论:1、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CAG在诊断冠心病上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作为冠心病无创筛查手段。2、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脉狭窄分级评估的敏感度较低,无法精确评估某段血管的狭窄程度。3、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前降支(LAD)及右冠脉(RCA)狭窄诊断准确性高于回旋支(LCX)。4、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心肌桥检出率高于CAG,可作为临床检出心肌桥的首选无创检查方法。

杨飞[3](2019)在《基于640层容积CT的肺动脉弹性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640层容积CT评估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和肺动脉的弹性特征目的:随着冠状动脉CTA(computed tomographic coronary angiogra-phy,CCTA)的广泛普及和发展,CCTA不仅能清楚显示解剖结构细节,而且能提供血管的弹性功能信息。本研究旨在应用640层容积CT探讨升主动脉(ascending aorta,AA)及降主动脉(descending aorta,DA)、主肺动脉(main pulmonary artery,MPA)、左肺动脉(left pulmonary artery,LPA)、右肺动脉(right pulmonary artery,RPA)的弹性特点及相关性,以及与年龄的关系。方法:收集在我院行640层容积CT冠脉造影检查(CCTA)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受检者,共有42名受检者纳入研究,并分为2组:A组,年龄≤45岁;B组,年龄>45岁。比较两组主动脉和肺动脉的弹性指标动脉扩张度(AD)和动脉顺应性(AC)。结果:1.肺动脉的AD值和AC值按以下顺序依次降低:MPA,RPA和LPA。2.不同血管之间不同弹性指标的相关系数不同。AA与DA,AA和MPA,DA和MPA,RPA和MPA,LPA和MPA,RPA和LPA的AD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689,0.520,0.393,0.329,0.579和0.534(P<0.05)。上述6组AC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51(P<0.05),0.470(P<0.05),0.249(P>0.05),0.190(P>0.05),0.441(P<0.05)和0.409(P<0.05)。3.AA,DA,MPA,LPA的AD值和AC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低(P<0.05),但RPA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640层容积CT可以很好地显示AA,DA,MPA,LPA和RPA的弹性特征以及各血管间的弹性相关性,AA和DA,AA和MPA,LPA和MPA,LPA和RPA之间的弹性存在相关性。2.AA,DA,MPA和LPA的血管弹性与年龄具有相关性,对于弹性相关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第二部分640层容积CT wide-volume模式在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640层容积CT回顾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模式在肺动脉成像中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行640层容积CT肺动脉成像(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的病例,将其随机分为3组。常规非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组(非门控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组(门控组);回顾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模式扫描组(wide-volume组);每组30例。记录各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心率、扫描时间、扫描范围、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根据公式计算出有效辐射剂量(ED)。由两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以双盲法对CTPA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记录各组呼吸运动伪影及心脏大血管搏动伪影情况。结果:1.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扫描。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体质量指数、扫描范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时间:非门控组、门控组及wide-volume组依次为(3.7±0.2)s,(11.5±1.6)s,(5.8±2.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wide-volume组(82.7±14.1)次/分显着高于门控组(68.1±12.1)次/分(P<0.05)。2.图像评分:三组CTPA图像质量评分≥3分者88例,占97.9%。门控组及wide-volume组评分明显优于非门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控组与wide-volume组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CTPA图像在心脏搏动伪影之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心电门控CTPA能有效消除心脏搏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三组CTPA图像在呼吸运动伪影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辐射剂量:非门控组、门控组、wide-volume组有效辐射剂量依次为(4.0±1.1)mSv、(7.9±2.8)mSv、(5.3±1.8)mSv,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0层容积CT回顾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扫描模式应用于CTPA检查具有可行性,可以在并不大幅度增加患者辐射剂量的前提下,减少心脏大血管的搏动伪影,明显改善肺动脉图像质量,还可进行后续的心功能分析及肺动脉弹性分析。第三部分CT肺动脉弹性在评估急性肺栓塞患者危重程度的应用价值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肺动脉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患者的肺动脉弹性特点及其在评估APE患者危重程度和右心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疑诊APE行回顾性心电门控CTPA检查的患者,以CTPA作为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依据,将APE患者根据其疾病的危重风险程度分为低风险组及高风险组,并收集与APE患者基本资料相匹配的无急性肺动脉栓塞的对照组,对比分析三组间肺动脉弹性指标AD值和右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比(RVEDV/LVEDV)、右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比(RVESV/LVESV),以及肺动脉干最大横截面积(PAmax)、肺动脉干最小横截面积(PAmin)、肺动脉干最大横截面积与升主动脉最大横截面积比值(PA/AAmax)、肺动脉干最小横截面积与升主动脉最小横截面积比值(PA/AAmin),并探讨AD值与右心形态及功能参数间的相关性,利用ROC曲线确定以上各参数诊断APE危重程度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1.对照组、低风险组、高风险组AD值依次为7.877±2.637(×10-3mmHg-1),6.121±2.054(×10-3mmHg-1),4.333±1.776(×10-3mmHg-1),逐渐减小,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间右心形态及功能参数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Amax、PAmin在对照组和高危组间、高危组和低危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PA/AAmax、PA/AAmin在高危组和低危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RVEDV、RVESV在对照组和高危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RVEDV/LVEDV、RVESV/LVESV在对照组和高危组、低危组和高危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AD值和右心形态及功能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PA/AAmax、PA/AAmin外,AD值和右心其他形态及功能参数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轻至中度负相关性(r=-0.277-0.573),其中PAmin与AD值的相关性最好(r=-0.573,P<0.05)。4.AD值、PAmax、PAmin、PA/AAmax、PA/AAmin、RVEDV、RVEDV/LVEDV、RVESV/LVESV识别高风险APE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5,其中PAmin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92,临界值为568.5,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及56.3%。AD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8,临界值为4.132,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0%及93.8%。结论:1.随着APE危重程度的增加,肺动脉干弹性指标AD值减低。2.回顾性心电门控CTPA测量所得肺动脉弹性指标AD值能够较准确地评价APE危重程度及其右心功能情况,有助于识别APE高风险患者,从而为APE患者的病情评估、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价提供影像学依据。

徐佳欢[4](2018)在《第3代双源CT低剂量自然呼吸及心率下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与准确性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第3代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Turbo Flash)冠状动脉CT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图像质量及有效辐射剂量。方法接受第3代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检查的1003例患者中,入选采用Turbo Flash模式扫描并于30天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70例,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统计CCTA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评价1003例患者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质量及有效辐射剂量。结果(1)图像质量:右冠状动脉不可诊断血管节段为0,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前降支不可诊断血管节段为0,回旋支不可诊断血管节段为0.91%(3/329)。(2)准确性评价:基于节段水平分析,敏感度97%(289/298),特异度98.3%(706/718),阳性预测值96%(289/301),阴性预测值98.7%(706/715)。基于血管分析,敏感度97.5%(159/163),特异度85.1%(40/47),阳性预测值95.8%(159/166),阴性预测值90.9%(40/44)。基于患者分析,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100%。CCTA冠状动脉狭窄部位与CAG结果高度一致。(3)辐射剂量: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1.17±0.29)m Sv。结论第3代双源CT Turbo Flash模式可以在自然呼吸、无心率干预下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成功率高,图像质量佳,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高,有效辐射剂量低。

管超群[5](2017)在《256层螺旋C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冠状动脉血管斑块形成是老年人常见的血管病变,而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VP)的出现和破裂与血栓生成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而ACS包括各种不稳定性类型的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同时,易损斑块由于其不稳定性导致斑块的破裂,继发血栓形成从而造成心肌梗死的发生。尤其是老年人冠心病的重要特征: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较多。所以对常规老年人的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筛查是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造成病死率的主要途径。尽量可能早的检出斑块的易损性,对防止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急性发生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尝试通过256层螺旋CT对照冠脉造影(CAG)从影像的角度探讨其对冠脉易损斑块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7月来我院就诊或查体的35例被检查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3980岁,结合临床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纳入ACS组,除外纳入非ACS组。筛查标准如下:患者一月内同时做256层螺旋CT冠脉检查与之后的冠脉造影检查。根据薄层重建图像利用后处理软件进行多层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曲面成像、容积再现成像等,观察冠状动脉斑块类型、数量及CT值。主要了解斑块的CT值进而估测斑块的易损性,来对病变进行评价。以冠脉造影为标准,同时测定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程度。评价256层螺旋CT判定狭窄程度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指标。并初步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组及非ACS组与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关系。结果:1.35例患者315段冠状动脉可用来评价。在所有冠状动脉节段中,冠脉造影检测冠脉狭窄节段数约129处,同时256层螺旋CT可以检出117处,与冠脉造影比较,256层螺旋CT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3.6%,94.3%,84.6%,97%。256层螺旋CT与CAG对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病变检测之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56层螺旋CT在检测ACS组与非ACS组中,两组中冠状动脉斑块性质比较:本研究共有35例患者,均获得可分析的清晰图像,检查过程中无并发症发生,两组可分析血管315段,冠脉病变节段数117段,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中病变节段数68段,以CT值较小的软斑块为主,非ACS组冠脉病变节段数49段,以CT值较大的硬斑块为主。3.256层螺旋CT在两组患者中,共检出117处斑块病变,冠脉造影检出129处,其中分为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三种程度。各狭窄程度病变血管分别有18处、54处、45处。在轻、中度狭窄中斑块的CT值较小。重度狭窄中斑块钙化多见。重度狭窄组硬斑块与轻、中度狭窄组软斑块之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56层螺旋CT检出ACS组患者依据CT值的差异将斑块分为软斑块、纤维斑块、硬斑块。各类型斑块的数量分别为30、18、27;占40%、24%、36%。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软斑块所占比例与非ACS组中硬斑块的比例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56层螺旋CT对ACS患者的易损斑块具有较高的识别性,与冠脉造影有较高的符合率,对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引起的猝死有积极作用,尤其对老年人无痛性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

潘存雪[6](2016)在《静息态双能量冠状动脉CT造影成像诊断慢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静息态双能量冠状动脉CT造影(Dual Energy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DE-CCTA)不同扫描方式及重建方式下,冠脉、心肌成像质量的综合评价及对比分析,寻找冠脉、心肌最优显示的增强扫描时机、低辐射剂量的扫描方式及虚拟单能量水平;通过与磁共振心肌钆造影剂延迟强化(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成像的对比分析,探讨静息DE-CCTA诊断慢性心肌梗死(Chronic Myocardial Infarction,CMI)的能力,并采用CMR T1mapping技术与DE-CCTA碘图做比较,横向评估DE-CCTA心肌碘值定量评价CMI的能力;方法:1、连续收集2013年6月至2013年10月因体检或疑似冠心病于我院影像中心行DE-CCTA检查的患者135例,纳入其中100例并随机均等分至5个不同增强扫描触发阈值(Enhancement scanning triggering threshold,ESTT)组(100 HU、110HU、120HU、130HU、140HU);对5组图像冠脉及心肌的噪声、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Noise Ratio,CNR)、强化幅度以及心肌碘值、左心室强化幅度进行测量及统计学分析比较;2、连续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于我院影像中心因体检或疑似冠心病行DE-CCTA检查的68例患者,纳入其中的40例并随机分至常规剂量组及降剂量组,两组均采用双能量扫描模式,管电压均为100k V/140k V,管电流高限分别为常规剂量组165 m As/140m As、降剂量组115m As/98m As,全剂量曝光心动周期时间窗分别为常规剂量组30%-70%、降剂量组35%-70%,余心动周期曝光剂量分别为常规剂量组20%剂量曝光、降剂量组4%剂量曝光,图像重建方法分别为常规剂量组滤波反投影法、降剂量组正弦图确认的迭代重建算法,迭代系数选择3;对两组成像的辐射剂量进行比较,测量并比较两组主动脉根部以及左心室外侧壁心肌的图像噪声、SNR、CNR,以及前降支及左心室心肌成像质量的主观评分;3、连续前瞻性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影像中心成功行单源DE-CCTA扫描的患者49例,纳入其中30例;在混合能量及(60-140)ke V(间隔10 ke V)9个单能量水平(结合40%迭代重建)分别测量并比较心肌(左室中部前壁、外侧壁、下壁、间隔壁)和冠脉(主动脉根部、左主干、前降支中段、右冠脉根近段)的SNR、CNR,以及心肌射线硬化伪影(Beam-hardening,BH)的客观测量值及主观评分,心肌BH定义为:BH1—基底部下壁相对于中部下壁CT值的减低,BH2—中部间隔壁相对于中部下壁CT值的增高;4、对3只猪CMI梗死模型同期进行静息DE-CCTA单期扫描检查及心脏LGE、对比剂注射前后T1mapping扫描检查;以LGE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并比较DE-CCTA混合能量图像、130ke V图像、最佳CNR单能量图像、碘图、130ke V与最佳CNR单能量联合评价、130ke V与碘图联合评价、对比剂注射前后T1mapping主观诊断CMI的各项效能指标;对心肌碘浓度、标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Density,NID)、对比剂注射前后心肌T1值对CMI的诊断行ROC曲线分析并进行比较;结果:(1)前降支增强扫描CT值及左心室的增强扫描CT值、增强扫描与平扫CT值的差值在不同ESTT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ESTT为100HU时增强扫描前降支CT值(404.85±48.98)HU高于ESTT为130HU时(355.16±59.11)HU;ESTT为100HU时增强扫描左心室CT值(436.96±58.56)HU高于ESTT为130HU(386.04±66.40)HU、140HU时(370.34±65.89)HU;ESTT为100HU时左心室增强前后CT值的差值(391.09±62.59)HU高于ESTT为140HU时(328.77±64.33)HU;左心室外侧壁心肌的增强扫描CT值、增强与平扫CT值的差值以及前降支、左心室外侧壁增强扫描的噪声、SNR、CNR比在不同ESTT组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降剂量组有效辐射剂量(4.68±0.86)m Sv较常规剂量组有效辐射剂量(6.69±0.85)m Sv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降剂量组CNR较常规剂量组主动脉CNR升高(54.79±10.35、43.66±10.79)、心肌CNR升高(20.58±4.04、16.93±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主动脉及心肌的噪声、SNR、主观评分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混合能量左室壁各节段心肌CT值及DE-CCTA碘图左室壁各节段心肌碘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存在BH现象,其中心尖部前壁的CT值及碘值[(63.86±22.84)HU,(1.46±0.53)mg/ml]、心尖部心肌的CT值及碘值[(60.95±23.88)HU,(1.53±0.38)mg/ml)]、基底部下壁的CT值及碘值[(57.98±22.52)HU,(1.55±0.46)mg/ml]均较左室壁CT值、碘值的均值降低[(73.43±24.52)HU,(1.87±0.57)mg/ml],中部间隔壁的CT值及碘值[(88.71±23.92)HU,(2.31±0.44)mg/ml]均较左室壁均值升高(P均<0.05);与混合能量相比,心肌BH的客观测量值及主观评分均在(90-140)ke V单能量水平得到改善(P均<0.05),其中130 ke V为改善心肌BH的最佳虚拟单能量水平(BH1客观测量值:3.77HU vs 11.04HU;BH2客观测量值:2.76HU vs 19.49HU);与混合能量相比心肌及冠脉的噪声在(90-140)ke V+40%ASi R图像得以降低,心肌及冠脉的SNR、CNR均在70 ke V+40%ASi R得以升高(P均<0.05),其中70 ke V+40%ASi R是改善心肌及冠脉SNR、CNR的最佳虚拟单能量图像(左室中部下壁心肌SNR:6.19±2.13 vs3.98±1.38;左室中部下壁心肌CNR:13.32±3.85 vs 10.54±3.06;前降支SNR:15.92±7.50 vs 12.93±5.88;前降支CNR:27.33±6.47 vs 16.79±5.36);(4)在DE-CCTA混合能量图像、最佳CNR单能量图像、130ke V图像及碘图诊断CMI的各项指标中,碘图的灵敏度最高(82.61%),130ke V图像特异度最高(96.43%),最佳CNR单能量图像具有相对较高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71.74%、87.5%),其诊断符合率(80.39%)、约登指数(0.59)、Kappa值(0.6)均为最高;在最佳CNR单能量图像与130ke V图像二者评价结果同时阳性才算阳性的条件下,CMI的诊断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均为100%,在心肌碘图与130ke V图像二者评价结果同时阴性才算阴性的条件下,CMI的诊断的灵敏度升高(84.78%);梗死与远离梗死区正常心肌间碘浓度、NID、对比剂注射前后T1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LGE为金标准,心肌碘浓度、NID、对比剂注射前心肌T1值、对比剂注射后心肌T1值鉴别梗死与远离梗死区正常心肌的ROC曲线分析显示:当选择2.45mg/ml为诊断界值时,心肌碘浓度诊断CMI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分别为96.3%,97%,ROC曲线下面积为0.99(95%CI:0.98-1);当选择0.16为诊断界值时,NID诊断CMI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分别为96.3%,97%,ROC曲线下面积为0.99(95%CI:0.96-1);当选择1143.55ms为诊断界值时,对比剂注射前T1值诊断CMI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分别为100%,87.5%,ROC曲线下面积为0.98(95%CI:0.95-1);当选择503.4ms为诊断界值时,对比剂注射后心肌T1值诊断CMI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分别为95.2%,83.3%,ROC曲线下面积为0.92(95%CI:0.84-1)结论:(1)不同扫描触发阈值对于DE-CCTA冠脉及心肌的同时显示具有影响。选择主动脉根部为监测点时,130HU、140HU是DE-CCTA检查同时显示冠脉和心肌的最佳扫描触发阈值;(2)联合应用低管电流、电流自动调节、Minidose及迭代重建技术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辐射剂量,因此在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一些心率较慢的患者,我们可以适当采用低剂量的DE-CCTA扫描,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3)BH可影响DECT混合能量及低水平虚拟单能量图像心肌CT值的均匀性及碘图心肌碘值的均匀性,DECT虚拟单能量重建联合迭代重建技术能够显着改善心肌BH,并优化冠脉、心肌显像,其中130 ke V+40%ASi R及70 ke V+40%ASi R可分别提供心肌BH及心肌、冠脉SNR、CNR的最优改善效果;(4)静息态DE-CCTA能够为CMI的诊断提供多种联合评价的手段,DE-CCTA不同虚拟单能量图像及碘图在CMI的主观诊断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劣势,多种虚拟单能量图像及碘图的结合分析,能够综合提高CMI的主观诊断水平,心肌碘浓度及NID能够对CMI进行可靠的定量诊断,静息态DE-CCTA是CMI“一站式检查”的一种可行性的方法,并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田丁[7](2016)在《平板运动试验、冠脉CTA对冠心病诊断价值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评价平板运动试验(TET)、冠脉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响因素。研究内容与方法:选取2013.1-2014.12于我院就诊疑似冠心病且最终行冠脉造影(CAG)的患者61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48例行TET检查(经CAG确诊阳性216例,阴性232例),171例行冠脉CTA检查(CAG确诊阳性114例,阴性57例),以CAG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TET与CTA诊断的准确性,并研究患者性别,单、多支病变,冠脉病变部位、狭窄程度,心肌桥,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对TET与CTA诊断冠心病准确性的影响。研究结果:TET确诊冠心病299例,敏感性76.9%,特异性为42.7%,CTA确诊127例,敏感性94.7%,特异性为66.7%。冠脉单、多支病变,不同病变位置(狭窄程度大于50%),不同性别对TET及CTA诊断结果无影响(P>0.05),但TET检查中比较不同冠脉狭窄程度及不同病变位置(狭窄程度大于70%)的检出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比较CTA对不同冠脉狭窄程度的检出率统计无差异(P>0.05)。TET对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冠心病诊断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预测准确性均大于非糖尿病、非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冠心病诊断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脂血症、伴有侧支循环、血管闭塞是TET产生假阴性结果的独立影响因素,高血压、吸烟史是TET产生假阳性结果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平板运动试验及冠脉CTA对诊断冠心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可作为冠心病的常规检查方式;TET诊断冠心病结果的准确性受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病变位置以及多种临床病史及危险因素的影响,应注意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采用,以提高临床诊断能力。

李德志,何锡洪,杨海燕[8](2013)在《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进行比较,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进行诊治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1年11月于该院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的30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影像资料。对2种方法评价冠状动脉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及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显示情况,同时比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各分支的分布。结果 30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480节段冠状动脉(直径≥1.5mm)图像中,64SCT提供优良图可供分析为447节段。可评估率93.2%,不可评估节段6.8%,多因心率(律)异常所致(4.8%);显示84处斑块,以硬斑(钙化)居多,多发生于前降支。前降支MSCT直径的测量与冠脉造影相关性比较好。另外,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同样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两者检测结果在阳性率、阴性率以及敏感性和特异性上,均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在心率控制较好的情况下,其准确率较高。64MSCT冠状动脉成像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是风险较小的无创性检查,可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普查筛选的首选方法之一。

张朝霞[9](2012)在《基于MSCT的感兴趣血管段CAG最佳视角和冠脉运动估计的研究》文中指出冠心病是威胁中国公众健康的重要疾病,目前临床普遍采用的影像学诊断方式是X射线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和多层螺旋计算机层析成像(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CAG被称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其本质为透视投影成像,若造影角度选择不当,容易引起血管投影缩短和血管相互间遮盖,影响感兴趣狭窄血管段的诊断与治疗,因此确定感兴趣段的最佳造影角度具有重要的意义。MSCT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以无创成像、三维容积数据等优势在冠心病排查及术前分析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采用计算机视觉和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对术前MSCT心脏数据进行分析,分割三维冠脉血管,同时建立CAG系统几何模型,研究介入手术中感兴趣血管段最佳造影角度的计算方法,并对多期相的冠脉进行运动分析,辅助诊断冠心病。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建立系统整体数据处理方案根据X射线冠脉造影与多层螺旋CT两种冠脉成像技术的特点及相关技术参数,提出了基于多层螺旋CT数据的术前分析方案,进行感兴趣血管段最佳造影角度确定及冠脉运动分析,建立了课题的整体数据处理流程。二.多层螺旋CT数据中的冠脉分割选择区域生长机制,同时辅以必要的预处理步骤,分别与概率决策、基于Hessian矩阵的血管增强滤波及基于最佳方向性梯度通量的血管增强滤波结合,以获得满意的分割效果。三.基于多层螺旋CT血管模型的最佳造影角度计算建立由CT数据坐标系到造影系统坐标系的几何变换模型,模拟二维投影图像。对感兴趣段血管进行基于形态学的细化,并进行B样条拟合,同时满足最小投影缩短和最小遮盖的角度,即为造影系统的最佳视角。四.基于多层螺旋CT数据的冠脉运动初步分析对多期相的骨架点进行基于连贯点漂移的非刚体配准,实现运动场估计,定量描述主要分支的位移幅度与速率。利用全期相冠脉数据,建立动态血管模型,计算了整个心动周期内的冠脉最佳造影角度。

喻杰[10](2009)在《缺血性心脏病多层螺旋CT心肌灌注成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多层螺旋CT心肌灌注成像的实验研究第一节急性心肌梗塞模型的建立目的:采用经皮穿刺线段栓塞冠状动脉的方法,制备急性心肌梗塞动物模型。材料和方法:健康杂种犬5只(编为1~5号),均为雄性,体重10~15kg,平均12.5kg。1-5号犬均在麻醉下行股动脉穿刺左冠选择性插管,使用医用涤纶线线段栓塞左冠状动脉,并复查冠脉造影见冠脉局部闭塞、心博变慢为制模成功的标志。栓塞完成后3-4h处死动物制作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以证实制模成功。结果:1号犬在栓塞后超急性期(30min)内死亡,2~5号犬均存活至实验结束。冠脉造影发现1号犬左前降支高位闭塞,3号犬旋支局部闭塞,管腔内造影剂排空延迟。2、4、5号犬为前降支局部管腔闭塞。所有的犬心脏搏动在栓塞后变慢、收缩幅度减弱。大体标本证实相应冠脉走行区见线段栓塞;TTC染色后见梗塞区不染色,呈灰黄色或灰白色外观,TTC染色所见的心肌梗塞区均位于线段栓塞的冠脉的供血区内,1号犬为广泛左室游离壁梗塞,2~4号犬心肌梗塞位于室间隔部位,5号犬则位于前壁心尖。HE染色进一步证实所有的犬为早期心肌梗塞表现。结论:经股动脉穿刺选择性冠状动脉线段栓塞的方法制作犬心肌梗死模型,操作较简便,成功率和动物成活率较高,可以片作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第二节急性心肌梗塞模型的MSCT心肌灌注成像的实验研究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回顾性心电门控多期全心增强扫描模式,探讨其评价心肌灌注的可行性,及对心肌梗塞评估的价值。材料与方法:10只雄性健康杂种犬,体重10~15kg,平均12.5kg,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实验组,各5只(各1-5号),实验组模型制作见第一节,其中1号犬因死亡退出实验组。使用CaScroe序列对正常组和实验组动物进行全心、多期动态增强MSCT扫描,先行平扫,注射造影剂后约在第4s、20s、40s进行前三期扫描,在1、2、3、4、5分钟时各扫描一次。实验组2号犬延迟到7min,5号犬延迟到20min。使用DynEva软件绘制时间密度曲线并得到达峰时间和峰值等参数,并以左室强化为基准对相关指标进行标准化。实验组动物按第一节方法获得大体病理标本和病理切片证实。结果:(1)正常犬的时间密度曲线特征呈快升快降型,峰值后有一个较长的平台期。标准化后的结果显示两相对节段的心肌强化峰值、达峰时间相同,心肌强化达峰时间与左室血池强化时间基本相同(分别为1.06±0.14,1.00),心肌强化峰值约为左室血池强化峰值的50%±6%;(2)梗塞段心肌时间密度曲线基本呈一直线,缓慢上升缓慢下降,平台期与正常心肌接近。时间密度曲线的特征值提示实验组3~5号犬梗塞心肌达峰时间较正常心肌节段和正常对照组长:分别约1.56±0.52、1.00、1.00(P均>0.05);梗塞段心肌的峰值较对侧正常心肌明显减小:分别约0.26±0.04、0.45±0.08(P=0.02)。4只实验组犬MSCT发现心肌梗塞的部位均与TTC染色一致。结论:(1).在16层螺旋CT上,能够完成全心、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不同于同层动态增强扫描,MSCT心电门控多期增强扫描可以从多层面、多方位观察心肌灌注缺损区,是一种较全面、较准确评价心肌血流灌注的方法;(2).MSCT全心、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可以半定量评估心肌的灌注特征,有助于定性评价心肌梗塞。第二部分双源CT首过心肌灌注成像的临床研究第一节双源CT首过心肌灌注成像对正常人群的定性评估目的:使用DSCT研究正常人群的不同时相和不同部位的心肌首过灌注强化表现,探讨其定性评估心肌血流灌注的价值,为进一步评价缺血性心脏病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符合正常组入选标准的25例体检者DSCT冠脉成像资料,其中男15例,女10例,平均60±12.5岁。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非离子型对比剂行DSCT冠脉成像,观察以5%间隔重建的0~100%RR间期的图像,选择最佳收缩期和最佳舒张期作为评价时相,根据17节段法,测量左室基底、中部、心尖部三个层面共17个节段的收缩期和舒张期心肌首过强化值。17个节段的心肌首过灌注强化值的比较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以25例体检者为区组因素,即25个区组。每个节段收缩期和舒张期心肌首过灌注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25例每个心肌节段收缩期的强化平均值均低于舒张期的强化平均值,除心底的少数节段和心尖外,绝大部分节段舒张期与收缩期强化平均值的差别有极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经随机区组方差分析和进一步的两两比较(LSD和SNK检验)表明前壁(1、7、13)、下壁(4、10)和心尖(17)各个节段两两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可归为一组;室间隔壁(2、3、8、9、14)和左室侧壁(5、6、11、12、16)各个节段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可归为另一组;两组间(前壁+下壁+心尖区与室间隔壁+左室侧壁)各个节段的差异则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SCT冠脉成像作为心肌灌注的定性评估方法,在兼顾冠脉成像和心功能分析的基础上,能初步评价心肌首过灌注及其时相和节段的变化,为进一步评价缺血性心脏病提供参考。第二节双源CT首过灌注成像定性评价心肌缺血的研究目的:采用DSCT冠脉成像心肌首过灌注的方法,探讨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患者的首过心肌灌注表现、不同时相变化的特点,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本院确诊的25例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的DSCT检查资料,平其中男性21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61.5±14.6岁。临床最终确诊急性心肌梗塞5例、陈旧性心肌梗塞9例,不稳定心型绞痛11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非离子型对比剂行DSCT冠脉成像,观察以5%为间隔重建0~100%RR间期图像,选择最佳收缩期、最佳舒张期图像作为评价时相。根据合并后的7分段法(本部分第一节研究结果)对早期灌注缺损(Early perfusion Defect,ED)及其对侧的心肌节段测值。所有患者接受了DSA选择性冠脉造影,8例进行了Tc99—MIBI SPECT显像。对心肌梗塞组(14例)和心肌缺血组(11例)的首过强化值进行比较,并行统计学分析。组内收缩期和舒张期强化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心肌梗塞组和心肌缺血组的强化值比较使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1)18例DSA冠脉造影证实LAD显着性狭窄的患者DSCT检出相应供血区早期灌注缺损(Early perfusion defect,ED)15例(83.3%),CX则为5例中的3例(60%),RCA则为6例中的4例(67.8%)分别被DSCT检出相应供血区的ED;以DSA冠脉造影为对照,DSCT有5例“假阳性”,但其中有2例临床确诊为陈旧性心肌梗塞和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微血管病变)。DSCT与SPECT二者对心肌灌注缺损的检出较一致。(2)收缩期心肌梗塞和心肌缺血首过灌注强化值分别为44.82±15.63HU、72.73±18.47HU(P<0.001);舒张期两组的首过灌注强化值分别约45.46±16.12HU、83.10±23.92HU(P<0.001)。舒张期和收缩期相比,心肌梗塞首过强化值的变化没有显着性差异,而心肌缺血首过强化值的变化有极显着差异(P=0.003);收缩期心肌梗塞与对侧心肌首过灌注的差值为-54.20±17.28HU,舒张期则为-48.86±17.04HU(P<0.05);收缩期和舒张期心肌缺血与对侧心肌首过灌注的差值则分别为-28.37±8.95HU和-24.09±9.92HU(P<0.05)。心肌缺血和对侧正常心肌节段首过强化值的95%置信区间在收缩期、舒张期均有一定程度的重叠,收缩期重叠较小;心肌梗塞和对侧正常心肌节段首过强化值的95%置信区间在收缩期、舒张期则没有重叠。结论:(1)缺血心肌和梗塞心肌的首过强化程度和时相变化均有显着的差异,收缩期可能较舒张期更容易发现心肌缺血,因此DSCT首过灌注结合多时相分析能够为鉴别可逆性缺血和心肌坏死提供参考信息。(2)无论是对心肌缺血还是心肌梗塞,DSCT定位诊断都较准确,不同于DSA冠脉造影和SPECT。DSCT冠脉成像有望成为一站式综合评价冠脉、心功能和心肌灌注的一种新方法。第三部分双源CT对冠心病患者左室功能和室壁运动的评价目的:评价双源CT(Dual source CT,DSCT)在评估冠心病患者整体心功能和室壁运动与临床常规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m,ECG)的一致性。材料与方法:收集因胸痛疑为冠心病在我院行DSCT检查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61.5±14.6岁,其中男性21例,女性4例。临床最终确诊急性心肌梗塞5例、陈旧性心肌梗塞9例,不稳定心型绞痛11例。以5%为间隔重建0~100%RR间期多时相数据,使用左室功能评价软件评估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和节段性室壁运动,并和ECG对比。结果:25例患者DSCT测得的FS和EF分别为35.16%±10.16%、63.08%±11.10%;ECG则分别为34.76%±7.37%、61.80%±9.50%,配对t检验两者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且相关性良好(r分别约0.86和0.87,p均<0.001);按病例数和节段数计算两法对室壁运动的诊断一致性很好(Kappa值分别约0.85、0.86,P均<0.001);DSCT诊断的室壁运动异常节段的室壁增厚率较对侧显着减低,分别约20.55%±24.10%和78.63%±30.98%(P<0.01)。结论:DSCT时间分辨率高,对复杂心率情况也可完成对整体和节段性左室收缩功能的评估,与ECG一致性良好,能为冠脉形态和首过心肌灌注之外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二、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冠脉显像与常规冠脉造影对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冠脉显像与常规冠脉造影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Revolution CT对易损斑块的预测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多模态影像评估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2)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脉疾病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述
    2.2 检查冠脉病变的方法
        2.2.1 CAG检查
        2.2.2 IVUS检查
        2.2.3 MRI检查
        2.2.4 OCT检查
        2.2.5 CTA检查
    2.3 展望
第3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基本资料
        3.1.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3.2 检查设备及方法
        3.2.1 CTA检查设备及方法
        3.2.2 CAG检查设备及方法
    3.3 评价方法
        3.3.1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
        3.3.2 冠状动脉解剖分段
        3.3.3 冠脉狭窄程度评估及检出心肌桥的方法
    3.4 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目标血管一般情况
    4.2 256 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冠脉狭窄准确性
        4.2.1 256 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
        4.2.2 256 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不同狭窄程度准确性
        4.2.3 256 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不同血管狭窄程度准确性
    4.3 256 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心肌桥检出情况
第5章 讨论
    5.1 256 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心病价值分析
    5.2 256 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冠脉不同程度狭窄的价值分析
    5.3 256 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评估不同血管准确性差异分析
    5.4 256 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心肌桥检出情况分析
第6章 结论
第7章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640层容积CT的肺动脉弹性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640层容积CT评估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和肺动脉的弹性特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640 层容积CT wide-volume模式在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T肺动脉弹性在评估急性肺栓塞患者危重程度的应用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肺动脉弹性功能影像学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第3代双源CT低剂量自然呼吸及心率下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与准确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表
1 前言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CCTA检查
    2.3 CT图像后处理
    2.4 图像评价方法
    2.5 有效辐射剂量
    2.6 冠状动脉造影术(CAG)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图像质量
    3.2 CCTA准确性
    3.3 辐射剂量
4 讨论
    4.1 图像质量评价
    4.2 图像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4.3 准确性评价
    4.4 辐射剂量评价
    4.5 对比剂用量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第二代双源CT大螺距模式低辐射剂量血管成像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256层螺旋C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静息态双能量冠状动脉CT造影成像诊断慢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DE-CCTA成像技术优化的研究
    1 不同阈值设定对DE-CCTA冠脉及心肌成像效果影响的研究
        1.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CT扫描方法
        1.1.3 CT图像分析
        1.1.4 质量控制
        1.1.5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 DE-CCTA成像的低剂量研究
        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CT扫描方法
        2.1.3 图像分析
        2.1.4 质量控制
        2.1.5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3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DE-CCTA虚拟单能量成像及迭代重建算法优化冠脉及心肌显像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CT扫描方法
        1.3 图像分析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静息态DE-CCTA诊断慢性心肌梗死效能的动物实验研究
    1 实验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双能量CT在心肌灌注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7)平板运动试验、冠脉CTA对冠心病诊断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语缩略语一览表
1.绪论
2.一般资料及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诊断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TET与CTA对冠心病的诊断结果
    3.2 TET与CTA对冠状动脉单支、多支病变诊断价值比较
    3.3 TET与CTA对不同冠脉狭窄程度诊断价值比较
    3.4 TET与CTA对冠状动脉不同病变位置诊断价值比较
    3.5 性别对TET、CTA诊断结果的影响
    3.6 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对TET、CTA诊断结果的影响
    3.7 TET、CTA诊断冠心病假阳性及假阴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4.讨论
    4.1 平板运动试验与冠脉CTA的应用
    4.2 平板运动试验、冠脉CTA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4.3 平板运动试验与冠脉CTA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原因
    4.4 平板运动试验与冠脉CTA的安全性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心肌缺血早期诊断的无创检查方法进展1
    参考文献
附录2
致谢

(8)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方法
        1.2.1 螺旋CT扫描方法
        1.2.2数据分析与评价
        1.2.3 定量的冠脉造影
    1.3 评价标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9)基于MSCT的感兴趣血管段CAG最佳视角和冠脉运动估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
        1.1.2 冠心病现状与治疗
        1.1.3 冠脉造影
        1.1.4 多层螺旋CT 心脏成像
    1.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冠脉成像系统原理
    2.1 常用冠脉成像技术
        2.1.1 有创冠脉成像技术
        2.1.2 无创冠脉成像技术
    2.2 X 射线造影成像系统原理
        2.2.1 X 射线造影系统原理
        2.2.2 造影系统的几何模型
        2.2.3 造影角度的选择
    2.3 多层螺旋CT 成像系统原理
        2.3.1 CT 的基本原理
        2.3.2 多层螺旋CT 系统的结构与特点
        2.3.3 CT 值与窗口技术
        2.3.4 螺旋CT 数据的重建及后处理
    2.4 系统数据处理整体方案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多层螺旋CT 数据冠脉分割
    3.1 血管分割理论
        3.1.1 常规的图像分割方法
        3.1.2 冠脉血管分割的特点与分类
        3.1.3 基于区域生长的三维冠脉分割
    3.2 三维数据滤波
    3.3 概率决策与区域生长分割冠脉
    3.4 局部血管增强滤波与自适应性区域生长分割冠脉
        3.4.1 基于Hessian 矩阵的血管增强滤波
        3.4.1.1 Hessian 矩阵原理
        3.4.1.2 局部血管增强滤波
        3.4.2 基于最佳方向性梯度通量的血管增强滤波
        3.4.3 自适应性区域生长
        3.4.3.1 ROI 与初始种子点的选定
        3.4.3.2 自适应阈值区域生长
        3.4.3.3 ROI 区域全局融合
        3.4.4 两种算法分割结果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基于多层螺旋CT 血管模型的感兴趣段最佳造影角度计算
    4.1 多层螺旋CT 系统坐标系与造影系统坐标系之间的变换
    4.2 基于多层螺旋CT 数据的模拟CAG 投影
    4.3 血管骨架提取
        4.3.1 形态学细化方法
        4.3.2 感兴趣段的B 样条拟合
    4.4 X 射线造影系统最佳角度的定义
    4.5 最佳角度的计算
        4.5.1 满足最小投影缩短的最佳角度计算
        4.5.1.1 血管投影缩短最小化法
        4.5.1.2 平面拟合法
        4.5.1.3 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
        4.5.2 满足最小遮盖的最佳角度计算
        4.5.2.1 MITK 中透视投影成像模型
        4.5.2.2 基于透视投影的遮盖百分比计算
    4.6 最佳角度计算实例
        4.6.1 计算实例一
        4.6.2 计算实例二
    4.7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多层螺旋CT 数据中的冠脉运动初步分析
    5.1 基于配准的冠脉运动分析
        5.1.1 多期相CT 数据的获得
        5.1.2 三维配准与运动分析
    5.2 冠脉三维配准
        5.2.1 弹性配准法
        5.2.2 鲁棒点配准法
        5.2.2.1 薄板样条-鲁棒点配准
        5.2.2.2 B 样条-鲁棒点配准
        5.2.3 连贯点漂移配准
        5.2.4 几种配准方法比较
        5.2.4.1 点集元素个数相同时算法比较
        5.2.4.2 点集元素个数不同时算法比较
    5.3 冠脉三维运动分析
        5.3.1 位移分析
        5.3.2 速率分析
    5.4 动态血管模型下的最佳角度计算
        5.4.1 实例1
        5.4.2 实例2
        5.4.3 实例3
    5.5 本章总结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缺血性心脏病多层螺旋CT心肌灌注成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多层螺旋CT心肌灌注成像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急性心肌梗塞模型的建立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5.附图
        6.参考文献
    第二节 急性心肌梗塞模型MSCT心肌灌注成像的实验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5.附图
        6.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双源CT首过心肌灌注成像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双源CT首过灌注成像对正常人群的定性评估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5.附图
        6.参考文献
    第二节 双源CT首过灌注成像定性评价心肌缺血的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5.附图
        6.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双源CT评价冠心病患者的左室整体和节段性心功能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5.附图
    5.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CT心肌灌注成像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和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四、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冠脉显像与常规冠脉造影对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Revolution CT对易损斑块的预测价值研究[D]. 吴豪.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2]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脉疾病临床价值研究[D]. 袁龙宾. 吉林大学, 2020(08)
  • [3]基于640层容积CT的肺动脉弹性功能研究[D]. 杨飞.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4]第3代双源CT低剂量自然呼吸及心率下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与准确性的临床研究[D]. 徐佳欢.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 2018(04)
  • [5]256层螺旋C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D]. 管超群. 泰山医学院, 2017(06)
  • [6]静息态双能量冠状动脉CT造影成像诊断慢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研究[D]. 潘存雪.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3)
  • [7]平板运动试验、冠脉CTA对冠心病诊断价值评估[D]. 田丁.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比分析[J]. 李德志,何锡洪,杨海燕. 中外医疗, 2013(02)
  • [9]基于MSCT的感兴趣血管段CAG最佳视角和冠脉运动估计的研究[D]. 张朝霞. 天津大学, 2012(07)
  • [10]缺血性心脏病多层螺旋CT心肌灌注成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 喻杰.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