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电子期刊出版模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爽[1](2017)在《科技论文网络发表中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论文作为记录人类科技文明进展的工具,其发表形式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从早期只在小范围内交流的实验室报告,到如今可全球阅读的权威论文。然而,因为科技发展的不平衡,目前在绝大多数学科中,排名靠前的传统纸制期刊大多被国外各大出版集团所垄断,对我国科学研究非常不利,小则影响科研成果的认可、发表及影响力的形成,大则有损自有知识产权的保留、保护及经济利益的产生。幸运的是,随着新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论文的发表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借助互联网的即时、开放、透明、免费等特点,研究人员可在不受传统期刊的“价格”与“许可”等约束条件下,快速发表自己科研成果,共享学术思想。因此,网络发表模式已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包括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及出版集团。如何提高全新网络发表模式下网络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提供更好地网络科技论文发表服务等课题已成为研究热点。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科技论文网络发表平台构建过程中的部分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包括网络开放存取共享平台及网络期刊平台。在网络期刊研究方面,重点从系统角度探讨了网络期刊的核心竞争力的演变机制、评价指标等核心内容,为后续中国一流网络期刊的建设提供基础支撑。网络开放存取共享平台构建上,依托全国部属高校主流研究群体的一手调研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开放存取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思路,进而为平台构建提供可行建议。本研究务实求真,所有数据取自真实调研或真实网站,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形成最终观点。具体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五个方面:首先,从科技论文发表模式演变入手,分析其共性点与不同点,总结各模式的优点与缺点。在此基础上,综述传统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标准、计算方法,分析影响力的评价原理。其次,考虑到网络学术期刊在发表模式、组织模式上的特点,创新性地从概念定义、内涵外延、系统构成等角度对期刊的两个评价标准“核心竞争力”与“影响力”开展深入探讨,提出了网络期刊组织结构、系统动力学等多因素的影响力分析模型。通过对比前人相关研究的出发点、核心目的等结果,作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更适合网络这一强生态系统环境,为本文后续研究对象奠定基础。第三,首次提出了基于系统分析理论的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形成机制及演化机理理论。深入研究了网络期刊核心竞争力演化的内部及外部动力因素,探讨了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五种途径,并由此研究了竞争力的周期性变化特点,进而提出网络期刊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与培育增长点的方法。第四,构建了基于模糊矩阵与PCA算法的网络期刊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分别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提出多因素联合评价模型。在多个实际网络期刊数据上的实证结果表明:所提模型符合实际情形,求解简便,有利于帮助读者评价网络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本项研究内容促进了网络学术期刊评价理论的发展。第五,考虑到开放存取发表是今后论文发表的主流和趋势,而我国开放存取模式的论文尚未发展成熟,最后,针对开放存取特点设计问卷,结合优质部属高校科研资源,通过真实大数据分析我国开放存取基础环境,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开放存取实施办法,深入分析开放存取在我国主流科研人员中的发展现状和潜力。根据调研结果,对我国开放存取政策的实施提出建议。目前我国网络期刊核心竞争力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基础理论模型与评价方法远未成熟,亟需深入研究。本文在网络期刊核心竞争力的组成、演变特点及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对网络发表的重要形式—开放存取模式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建议。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推进我国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理论的发展,为加速我国网络期刊的发展,全面提升网络期刊核心竞争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李建臣[2](2016)在《基于质量与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等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各种形式的数字化新业态信息传播方式不断涌现。特别是在科研成果的传播方面,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术期刊在从传统模式向现代传播转变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从编辑主体到编辑客体,从编辑理念到编辑流程,从作者到读者,从评价到运营等等,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如何对学术期刊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如何建立新的管理模式。这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针对传统学术期刊、电子期刊和和OA等类型的期刊,通过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网络计量学方法、比较分析方法、数学建模方法、数据挖掘与可视化方法以及实证分析等方法,重点研究了学术期刊的综合评价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构建两大问题。本文绪论部分对国内外学术期刊评价的历史、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扫描。正文中,首先梳理和识别了学术期刊的相关概念,包括学术期刊的内涵与特点、学术期刊评价的内涵和发展,以及学术期刊的作用、类型、原则、内容与体系,学术期刊管理的内涵与内容,进一步分析了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其次,本文阐述了4个相关理论:学术期刊质量理论、学术期刊效率理论、学术期刊评价理论与模型、学术期刊管理理论与模式。围绕此4个相关理论,本文阐述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方法,阐述了国内外现有学术期刊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和体系特征,分析了我国现有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在评价标准、评价观念、评价实践、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问题解决的对策和措施;提出了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量化原则、随机分布原则、认同原则、核心要素原则、分类和可比原则;分析了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包含基于多视角,基于指标数量,基于质量要素的三种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在认识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基于质量与效率的传统学术期刊、电子学术期刊和开放存取期刊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从4个方面进行了基于质量与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了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阐述了三种期刊的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的内涵以及机制的构成要素,从质量评价管理利益相关者角度进行分析,根据三种期刊编辑出版基本流程,分别设计三种期刊的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模型。最后构建了基于质量和效率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以及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管理创新体系,分为两个子系统,共包含7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
张立伟[3](2015)在《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出版技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文明进化都与出版技术密不可分,出版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历史的真实缩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电子及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迅速崛起,期刊数字出版技术蓬勃发展。目前,从科技史角度对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问题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几乎为空白。站在多学科视角对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进行深入研究,梳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脉络,探索其发展规律,对促进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业科学发展、深化中国出版史研究、完善出版史学科体系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长期、快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纵观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历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与发展、IPV6核心网及3G移动网络技术在期刊数字出版领域的应用等重大技术突破为线索,根据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背景,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变迁过程划分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奠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三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繁荣,也带来了包括科技、文化、社会等在内的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中国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在这一时代变革的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在这一时期,电子计算机技术开始在我国出版领域得到应用,我国实现了一系列出版技术的突破。第一,实现了汉字进入计算机的重大突破,汉字实现了数字化;第二,激光照排技术实现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使中国印刷业进入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崭新时期;第三,磁、光等信息存储技术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纸质信息存储方式,实现了信息存储的数字化。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奠定了我国出版领域数字化的基础,电子出版技术开始出现,中国出版业迎来了巨大变革。我国在对国外各类磁带数据库、光盘数据库引进的基础上,研发了《中国高等院校学报论文文摘(英文磁带版)》(CUJA)和《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光盘版);出现了以软盘形式出版的电子期刊;方正书版、科印微机排版系统、华光普及型(BD)排版系统、4S高级科技文献书刊编排系统、"WP"软件等计算机排版软件得到了初步应用,我国出现了期刊的数字化萌芽。1994年4月20日,一条带宽只有64K的国际专线接入中国,开通了Internet的全功能服务,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技术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在文化产业崛起、经济全球化及一体化背景下,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逐步兴起。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出现及其在期刊出版领域中的应用赋于了传统期刊出版方式和运营模式以新的活力和内涵,同时也给期刊出版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网络信息技术在期刊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期刊采编技术、制版及印刷技术、发行及阅读技术的数字化变革,期刊出版逐步向网络化、一体化方向发展,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初步形成。"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又一次重大变革。IPV6核心网的建立及移动3G通信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在期刊稿件采编技术发展方面,期刊网络采编系统被广泛采用,一批期刊群采编平台得到了建设与发展,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期刊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在期刊的数字发行与阅读发面,一些OA期刊在线发布平台得以建立,期刊发行实现了开放阅读、自由传播和资源共享;3G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开始从单纯的通讯工具转向移动媒体终端,三网融合、三屏功能合一技术进一步深入,数字期刊的移动终端阅读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采用P2P技术并集合了Flash动画、tvc视频、音频、web控件、3D技术和超级链接等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多媒体互动杂志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移动网络技术的应用及手机网民数量的增长催生了手机阅读市场的壮大,VIVA无线新媒体手机杂志等一书手机期刊出版平台迅速发展。同时,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专业期刊平台运营模式的变迁。我国一些数字期刊出版平台先后采用了独家授权数字出版模式;专业期刊平台呈现出市场分工逐步细化的态势;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期刊数字出版的全流程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期刊出版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纵观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史,其变迁过程呈现出迅速性、渐进性及集成性的特征;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跨越、文化产业的崛起与繁荣、数字出版教育及研究等因素推动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变迁促进了期刊出版的跨媒体融合、增强了人们获取期刊信息的能力、加快了中文期刊走向世界的步伐、推动了期刊数字出版及相关产业的繁荣,并对传统期刊出版业产生了双重影响。未来,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将进一步向跨媒体、立体化方向发展;其数字阅读技术将进入"后终端时代",内容依然为王;"注重用户体验"将成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更为迫切;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赢利模式将会逐步清晰。目前,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在人才储备与培养、产业链条及行业标准、版权保护及监管机制、集群创新及赢利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制约着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要彻底扫除上述发展的障碍,实现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持续创新,就必须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下功夫。要不断提高期刊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水平,在科学整合期刊数字出版产业、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期刊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力度,构建有效的监管机制,在更大程度上形成期刊数字出版的集群创新机制及有效的赢利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实现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刘亚娟[4](2015)在《中国电子期刊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子期刊是以数字形式出版发行的一种连续出版物,它基于网络平台,有统一的题名,并按一定的周期分期编号,连续出版。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互联网、电子产品的运用程度也不断增加,中国互联网用户发展呈现出快速、持续、平稳的特点,随着上网人数的增加,互联网经济逐渐蕴涵越来越大的推动力。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计算机技术在整个领域的充分运用,进一步改变了电子期刊的内容传播范围,也丰富了期刊营销的方式。2006年以来电子期刊出版收入一直比较稳定,呈增长的趋势,投入产出比例合理,在出版界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针对电子期刊的营销策略的研究也就尤为重要。然而中国电子期刊自1995年出现以来,虽然发展迅速,但还没有如传统期刊一般值得单独研究的个案,因此把目前发展较好的电子期刊进行分类汇总,总结不同电子期刊的营销策略,可以为电子期刊行业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本文立足于我国电子期刊的现状,对电子期刊进行分类,针对发展较好的电子期刊进行分析,运用出版学和营销学相关知识,从产品、定价、促销和发行四方面探索电子期刊的营销策略,针对电子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思路和建议,以促进电子期刊行业的良性发展。
张千楚[5](2014)在《网络出版的电子期刊质量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出版的电子期刊的不断发展,其质量评价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对于网络出版的电子期刊质量评价的标准问题,至今未能达成统一的指标体系,因而无法保证期刊质量评价的科学性与稳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若要保证网络出版的电子期刊的质量不断提高,弄清影响网络出版的电子期刊的质量因素以及它们的影响程度成为了关键任务。针对网络电子期刊的质量评价这一问题,许多学者都对此进行过研究,但多数研究都属于定性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因此,本文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将结构方程模型引入网络出版的电子期刊质量评价中,建立网络出版的电子期刊质量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同时运用SPSS与AMOS软件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以期得出较为科学的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大量的文献阅读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之后对电子期刊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做了简要总结;其次,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网络出版的电子期刊进行嵌入式案例分析,得出网络出版的电子期刊的质量影响因素,针对各影响因素制作调查问卷,最终确定网络出版的电子期刊质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再次,对本文所采用的有效数据进行科学的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从而初步构建了网络出版的电子期刊质量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理论模型,并提出了6个研究假设。最后,对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本研究运用了SPSS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运用了AMOS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网络出版的电子期刊质量水平的相关策略及建议。
刘元涛[6](2014)在《纯网络电子期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深入发展,人们的信息交流模式已发生了根本转变,社会大众的阅读方式逐渐由以纸质为主转向以数字为主,特别是随着数字出版和学术数据库的建设和普及,纸本期刊,尤其是学术类纸本期刊的主要受众群体——科研人员正在转向更多以获取数字信息为主,这使得纸本期刊出版面临重重危机,因此,实现期刊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出版已经成为期刊、特别是学术期刊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电子期刊与传统期刊仍存在许多差异,同时也受到用户自身使用习惯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电子期刊的普及仍然受到限制。为了使用户更好地认识、使用电子期刊,同时也为电子期刊质量的评定设立一个适合的体系、标准,作者对国内外近年来有关电子期刊评价体系、标准的相关文献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研究,以自身使用情况为依据结合众家观点,提出了关于纯网络电子期刊评价的体系,同时以D-lib Magazine、EJKM、《知识管理论坛》三个图书情报领域的纯网络电子期刊为例进行了实例验证。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概括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关于网络电子期刊或纯网络电子期刊的相关概念的演化和研究内容综述,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作者根据所学知识和自身使用感受,提出了关于纯网络电子期刊评价的标准;第三部分是在评价指标基础上进行的相关实例研究;第四部分是在实例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所提出的评价指标与实例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五部分是针对论文内容的总结。
张德云[7](2013)在《略论科学知识增长规律与网络电子期刊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电子期刊在当今越来越倍受人们的青睐,其研究价值不断攀升。文章论述科学知识增长规律对网络电子期刊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探讨网络电子期刊的发展方向及期刊电子化进程中的策略。
周雨阳[8](2013)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方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化潮流带动中国与国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取得了很多成果。网络的普及把国际交往推进到了空前的发展阶段,国际环境的开放,不同民族文化的国家之间的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因此学术研究成果的国际传播日益凸现其重要性。本文从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这个侧面,对学术成果国际传播方式的种类、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可以为新闻传播学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发布、传播与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有利于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发展,同样对于学术成果国际传播方式也具有推动作用。
林姿蓉[9](2012)在《科技论文网络版权保护研究》文中提出科技论文是科技活动产出的重要形式之一,是记录人类科技进步的历史性文献,而科技论文网络版权保护的目的在于丰富文献信息资源、扩大公众获取知识权利、提高科技论文质量、促进文献共享服务及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为落实此目标,科技论文网络版权保护须受到网络版权保护原则的约束,包括:(1)尊重作者优先权原则;(2)尊重使用者合法利用权原则;(3)维护网络共享和版权保护利益平衡原则。科技论文网络版权保护具体路径在于:(1)遵守科技论文网络版权政策的指导原则;(2)构建多元化的科技论文网络发表授权模式;(3)强化和保护网络科技论文的“特殊版权”;(4)建立多方主体间之利益平衡机制。本文首先就科技论文的属性、网络发表的意涵,以及科技论文的类别、科技论文网络出版的方式等做陈述。其次,在说明版权保护的意涵及范围基础上,展开对科技论文网络版权保护之法理基础研究,包括版权法之利益平衡机制、版权法之权利限制制度、网络版权与纸质版权的关系,以及中外知识产权观点之差异与版权制度的协调。再次,通过中国期刊网、重庆维普、万方数据库以及SpringerLink等数据库,以“科技论文”、“网络版权”、“版权保护”、“网络共享”、“网络发表”、“开放存取”、"Scientic Papers"、"Online-sharing"等为关键词,搜寻了1994至2012年的文献,梳理了中国与欧美科技论文网络版权保护及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科技论文网络版权保护与网络共享的制约因素,以及开放存取中较为突出的版权保护问题。接着,选取中外五个知名的科技论文网络发表平台的网络版权保护现状,包括美国的arXiv.org、德国的Springer Open Choice,以及中国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预印本系统及奇迹文库等科技论文网络发表平台,进行网络版权保护现状有关层面之梳理、比较与分析。最后,在上述法理基础及分析历程上,本文总结了科技论文网络版权保护的对策:(1)政府角色:推动跨法领域的科技论文之合法共享。(2)共享平台:构建版权监管的激励机制。(3)保护手段:完善科技论文网络版权保护技术体系。
郭贵梅[10](2012)在《原生数字期刊馆藏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原生数字期刊发展迅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资源,作为信息聚散地的图书馆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国内高校图书馆纷纷将其纳入馆藏体系,为读者提供原生数字期刊服务。但由于原生数字期刊的质量参差不齐,各图书馆原生数字期刊馆藏建设水平不一,如何确保原生数字期刊馆藏的质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对原生数字期刊的质量控制、评价以及馆藏建设研究等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没有专门针对原生数字期刊馆藏进行质量控制的研究,也没有专门为原生数字期刊馆藏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有感于此,本文以原生数字期刊为研究对象,构建高校图书馆原生数字期刊馆藏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原生数字期刊馆藏的质量控制。文章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进行梳理,探讨了原生数字期刊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并对原生数字期刊资源进行了质量分析;第二部分对我国211高校图书馆原生数字期刊馆藏开发情况进行了网络调研,并总结出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原生数字期刊馆藏开发的两种主要的模式,对高校图书馆原生数字期刊馆藏开发的流程进行了梳理,为构建原生数字期刊馆藏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基本的框架;第三部分汇总、分析了众多期刊评价、馆藏评价研究者研究成果,构建了原生数字期刊馆藏评价指标体系初稿,通过德尔菲法确定了指标描述,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设置了指标的权重;第四部分以原生数字期刊馆藏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研究了原生数字期刊馆藏各阶段质量控制应注意的问题,并利用原生数字期刊馆藏评价指标体系对大连理工大学的Open Access资源库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开放存取期刊集成平台进行了评价,以期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原生数字期刊馆藏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网络电子期刊出版模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电子期刊出版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科技论文网络发表中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科技论文发表模式演变 |
1.2.1 传统纸质期刊模式 |
1.2.2 电子期刊模式 |
1.2.3 网络期刊模式 |
1.2.4 开放存取模式 |
1.3 不同科技论文发表模式下影响力因素研究综述 |
1.3.1 纸质期刊评价研究综述 |
1.3.2 电子期刊评价研究综述 |
1.4 主要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1.5 内容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2 各模式下科技论文发表流程比较研究 |
2.1 传统纸质模式 |
2.1.1 典型案例分析 |
2.1.2 优缺点阐述 |
2.2 电子期刊模式 |
2.2.1 典型案例分析 |
2.2.2 优缺点阐述 |
2.3 网络期刊模式 |
2.3.1 典型案例分析 |
2.3.2 优缺点阐述 |
2.4 开放存取模式 |
2.4.1 典型案例分析 |
2.4.2 优缺点阐述 |
2.5 各模式下科技论文发表流程的比较与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网络学术期刊评价研究 |
3.1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 |
3.1.1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研究 |
3.1.2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特征分析 |
3.2 网络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研究成果剖析 |
3.2.1 研究思路分析 |
3.2.2 现有影响力评价模型的不足 |
3.3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与影响力两大评价模型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形成机制及演化研究 |
4.1 概述 |
4.2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动力机制形成研究 |
4.2.1 内部动力机制分析 |
4.2.2 外部动力机制分析 |
4.3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机制分析 |
4.4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周期分析 |
4.5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演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
4.5.1 基于系统视角的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演化分析 |
4.5.2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演化中的环境诱导机制分析 |
4.5.3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演化中内部动力机制分析 |
4.5.4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生命周期演化的动力机制模型构建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模糊集合及PCA模型的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 |
5.1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演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
5.1.1 内部动力机制分析 |
5.1.2 指标值的获取 |
5.2 基于模糊集合的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
5.2.1 确定评价因子集和评价集 |
5.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3 构造模糊关系矩阵 |
5.2.4 合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 |
5.2.5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分析 |
5.3 基于AHP和PCA的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
5.3.1 三级指标权重确定 |
5.3.2 一、二级指标权重确定 |
5.3.3 模型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我国高校开放存取环境分析与发展潜力研究 |
6.1 开放存取活动国内外发展现状 |
6.2 我国高校开放存取环境调研与分析 |
6.2.1 调研目的及内容 |
6.2.2 调查问卷设计 |
6.2.3 调查问卷全文 |
6.3 数据统计与问题分析 |
6.3.1 有效调查对象分析 |
6.3.2 高校科研人员的科技论文发表模式认可分析 |
6.3.3 科技论文开放存取发表环境分析 |
6.4 我国高校开放存取问题及政策探讨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质量与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整体情况概述 |
1.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主要理论基础 |
2.1 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
2.1.1 学术期刊 |
2.1.2 学术期刊评价 |
2.1.3 学术期刊管理 |
2.1.4 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关系分析 |
2.2 学术期刊质量与效率理论 |
2.2.1 学术期刊质量理论 |
2.2.2 学术期刊效率理论 |
2.3 学术期刊评价理论与模型 |
2.3.1 学术期刊评价理论 |
2.3.2 学术期刊评价模型 |
2.4 学术期刊管理理论与模式 |
2.4.1 学术期刊管理理论 |
2.4.2 学术期刊管理模式 |
3 学术期刊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3.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1.2 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3.2 传统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1 传统学术期刊评价标准与指标选取 |
3.2.2 传统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 电子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1 电子学术期刊评价标准与指标选取 |
3.3.2 电子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4 开放存取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4.1 开放存取学术期刊评价标准与指标选取 |
3.4.2 开放存取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 学术期刊分类评价实证研究 |
4.1 传统学术期刊评价实证研究 |
4.1.1 评价对象与数据来源 |
4.1.2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
4.1.3 评价方法与流程 |
4.1.4 评价结果与分析 |
4.2 开放存取期刊评价实证研究 |
4.2.1 评价对象与数据来源 |
4.2.2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
4.2.3 评价方法与流程 |
4.2.4 评价结果与分析 |
4.2.5 开放存取期刊的发展趋势 |
5 学术期刊质量控制机制与动态管理机制研究 |
5.1 学术期刊质量控制及动态管理概述 |
5.2 传统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分析 |
5.2.1 传统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概述 |
5.2.2 传统学术期刊质量评价管理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 |
5.2.3 传统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模型 |
5.2.4 传统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构建 |
5.3 电子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分析 |
5.3.1 电子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概述 |
5.3.2 电子学术期刊质量评价管理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 |
5.3.3 电子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模型 |
5.3.4 电子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构建 |
5.4 开放存取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分析 |
5.4.1 开放存取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概述 |
5.4.2 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管理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 |
5.4.3 开放存取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模型 |
5.4.4 开放存取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构建 |
5.5 本章小节 |
6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创新体系研究 |
6.1 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创新体系的基本构架分析 |
6.1.1 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创新体系的内涵 |
6.1.2 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创新体系的基本内容 |
6.2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构建 |
6.2.1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内涵 |
6.2.2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框架与价值标准 |
6.2.3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 |
6.2.4 基于质量与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与模型 |
6.2.5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实施机制 |
6.3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管理创新体系构建 |
6.3.1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管理创新体系内涵 |
6.3.2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管理创新体系流程分析 |
6.3.3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管理创新体系结构和功能分析 |
6.3.4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管理创新体系内容构建 |
6.4 本章小节 |
7 研究结论和展望 |
7.1 本文的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 |
7.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的重点、难点 |
四、研究结构及主要内容 |
五、创新之处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产业发展概况与历史分期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期刊与杂志 |
二、电子出版、网络出版与数字出版 |
三、期刊数字出版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 |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概况 |
一、传统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发展迅猛 |
二、多媒体网络杂志数字出版初具规模 |
三、期刊数字出版产值波动中增长 |
四、期刊数字出版高新技术层出不穷 |
第三节 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期 |
一、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奠基(1985-1993) |
二、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1994-2004) |
三、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005-今)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奠基(1985-1993) |
第一节 背景:改革开放与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 |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 |
二、落后的出版技术与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间的矛盾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
四、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社会的转型 |
第二节 电子计算机在出版领域中的应用 |
第三节 汉字数字化与电子照排技术的突破 |
一、"748工程"与汉字数字化 |
二、彩色照排技术实现国产化 |
三、汉字照排技术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 |
第四节 信息存储技术的数字化发展 |
一、磁存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二、光存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第五节 中国期刊的数字化萌芽 |
一、高校学报论文磁带文献库的研制 |
二、中文科技期刊光盘数据库的研制 |
三、软盘电子期刊的发行 |
四、计算机排版软件的初步应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1994-2004) |
第一节 背景:文化产业崛起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 |
一、文化产业崛起与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兴起 |
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革新 |
三、网络及信息存储技术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第二节 期刊采编技术的变革 |
一、期刊稿件采编流程的改变 |
二、期刊编辑模式的转变 |
三、计算机排版软件的普遍应用 |
第三节 期刊制版及印刷技术的进步 |
一、CTP技术实现期刊的计算机直接制版 |
二、数字他直接印刷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第四节 期刊发行技术、阅读方式变迁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初步形成 |
一、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期刊发行技术变迁 |
二、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期刊阅读方式变迁 |
三、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初步形成 |
第五节 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内涵及构成 |
二、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及轨迹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005-今) |
第一节 背景: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与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
一、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与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变革 |
二、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 |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升级 |
第二节 期刊采编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
一、期刊网络采编系统的广泛使用 |
二、期刊群采编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
三、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四、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普遍应用 |
第三节 期刊发行技术的进步 |
一、OA期刊在线发布平台的建立 |
二、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发行技术的应用 |
三、期刊手机出版发行技术的兴起 |
四、网络多媒体杂志的大量涌现 |
第四节 期刊阅读技术的革新 |
一、移动网络技术与期刊移动终端阅读 |
二、多媒体互动技术与期刊多媒体阅读 |
三、"开放存取"技术与期刊开放阅读 |
第五节 数字出版技术应用与专业期刊平台运营模式变迁 |
一、期刊独家授权数字出版模式的采用 |
二、专业期刊平台市场分工的逐步细化 |
三、"网络发行量"概念的首次提出 |
四、"云计算"技术实现期剥数字出版的全流程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特征、动因及影响 |
第一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特征 |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迅速性 |
二、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渐进性 |
三、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集成性 |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分析 |
一、技术基础: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二、经济动因: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三、社会动因: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跨越 |
四、文化动因:从文化产业崛起到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
五、学科支撑:数字出版教育及研究方兴未艾 |
第三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影响 |
一、促进了期刊出版的跨媒体融合 |
二、增强了人们获取期刊信息的能力 |
三、加快了中文期刊走向世界的步伐 |
四、推动了期刊数字出版及相关产业的繁荣 |
五、对传统期刊出版业的双重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启示 |
第一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借鉴意义 |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
二、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 |
三、教育与科研是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
四、业界的合理竞争是推动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 |
五、要加强借鉴基础上的自主创新 |
第二节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
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将进一步向跨媒体、立体化方向发展 |
二、期刊数字阅读技术将进入"后终端时代",内容依然为王 |
三、"注重用户体验"将成为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
四、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
五、期刊数字出版技木创新的赢利模式将会逐步清晰 |
第三节 当前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匮乏状况凸显 |
二、产业链条尚不健全,行业标准严重滞后 |
三、版权困局亟需破解,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
四、集群创新水平不高,有效的赢利模式还未真正形成 |
第四节 提升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期刊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水平 |
二、科学整合期刊数字出版产业,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 |
三、加强期刊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力度,构建有效的监管机制 |
四、促进期刊数字出版集群创新,逐步形成有效的赢利模式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中国电子期刊的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电子期刊的定义、类型和特点 |
2.1 电子期刊的定义 |
2.2 电子期刊的类型 |
2.2.1 独立网站型和平台依托型 |
2.2.2 集中型和分布型电子期刊 |
2.2.3 免费阅读型和收费订阅型 |
2.3 电子期刊的特点 |
第3章 电子期刊的产品策略研究 |
3.1 基于受众分析的产品定位 |
3.2 提高产品知名度的品牌策略 |
3.3 综合多效的产品组合策略 |
第4章 电子期刊的价格策略和促销方式 |
4.1 电子期刊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
4.1.1 成本因素 |
4.1.2 市场因素 |
4.1.3 受众因素 |
4.2 电子期刊的价格策略 |
4.2.1 免费价格策略 |
4.2.2 差别定价策略 |
4.2.3 竞争性定价策略 |
4.3 电子期刊的促销方式研究 |
4.3.1 会员制度 |
4.3.2 数量折扣策略 |
4.3.3 其他促销方式 |
第5章 电子期刊的发行渠道研究 |
5.1 Web展示 |
5.2 广告营销 |
5.3 Email订阅 |
5.4 微博营销 |
5.5 移动终端推送 |
第6章 电子期刊营销中的问题与启示 |
6.1 电子期刊营销渠道中的版权问题 |
6.2 解决内容同质化,拓展盈利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电子期刊网址 |
致谢 |
(5)网络出版的电子期刊质量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对网络电子期刊的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外对网络电子期刊的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网络出版的电子期刊相关理论 |
2.1 电子期刊的相关概念 |
2.1.1 电子期刊的定义及分类 |
2.1.2 电子期刊的特点 |
2.1.3 电子期刊的发展历程 |
2.1.4 电子期刊的发展模式 |
2.2 网络电子期刊的相关概念 |
2.2.1 网络电子期刊定义及特点 |
2.2.2 网络电子期刊的类型 |
2.2.3 网络电子期刊的组织形式与服务模式 |
2.3 网络出版的电子期刊的相关概念 |
2.3.1 网络出版的电子期刊的定义 |
2.3.2 网络出版的电子期刊的特点 |
2.3.3 具有代表性的网络出版的电子期刊 |
第三章 网络出版的电子期刊质量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3.1 网络出版的电子期刊质量影响因素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
3.1.1 期刊本身所体现的外部特征 |
3.1.2 期刊所依托的网站的性能 |
3.1.3 期刊所刊载文章的质量 |
3.1.4 影响网络出版的电子期刊的质量因素 |
3.2 数据来源与分析工具 |
3.2.1 数据来源 |
3.2.2 分析工具 |
3.3 数据的选取 |
3.4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3.4.1 理论模型的提出 |
3.4.2 模型的研究假设 |
3.5 潜变量测量模型的构建 |
3.6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 |
3.6.1 结构方程模型介绍 |
3.6.2 结构方程模型应用 |
第四章 网络出版的电子期刊质量影响因素模型实证分析 |
4.1 数据质量分析 |
4.1.1 基本信息分析 |
4.1.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3 信度分析 |
4.1.4 效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 |
4.2 结构方程分析 |
4.2.1 验证性因子分析 |
4.2.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4.3 结论分析与相关建议 |
4.3.1 结论分析 |
4.3.2 相关建议 |
第五章 总结与启示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网络出版的电子期刊的质量影响因素重要性调查表 |
附录2:利用SPSS软件运行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 |
附录3:总量表与各分量表的信度分析表 |
附录4: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数据 |
附录5:利用AMOS软件运行后得出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截图 |
附录6:利用AMOS软件运行出的测量模型截图 |
附录7:利用AMOS软件运行得出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参数截图 |
(6)纯网络电子期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电子期刊概述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对比 |
2 纯网络电子期刊评价指标 |
2.1 纯网络电子期刊的权威性 |
2.2 纯网络电子期刊的完整性 |
2.3 纯网络电子期刊的适用性 |
2.4 纯网络电子期刊的参考性 |
2.5 纯网络电子期刊的时效性 |
2.6 纯网络电子期刊的易读性 |
2.7 纯网络电子期刊的可用性 |
2.8 纯网络电子期刊的可得性 |
3 实证研究 |
3.1 D-Lib Magazine |
3.2 The Electronic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
3.3 中国图情期刊联盟网——知识管理论坛 |
3.4 小结 |
4 不足 |
4.1 实例样本类型单一 |
4.2 实例研究中对于各个样本指标的评定客观程度不足 |
4.3 缺乏与成熟体系的对照 |
4.4 评价体系中量化指标仍显单薄 |
5 结语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略论科学知识增长规律与网络电子期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电子期刊的发展 |
2 知识增长规律对电子期刊的影响 |
3 网络电子期刊的发展方向及策略 |
3.1 深化出版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 |
3.2 加强网络电子期刊的质量控制 |
3.3 走纸质期刊与网络电子期刊并重的发展道路 |
3.4 注重培育用户市场, 切实建立期刊、作者、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 |
3.5 建立期刊出版模式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
3.6 积极促进期刊出版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
3.7 建立科学的学术期刊共享平台 |
(8)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方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现状 |
1.2.2 学术成果国际传播模式及方式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1.3.4 研究相关概念说明 |
第二章 研究背景与界定 |
2.1 研究背景 |
2.1.1 国际化趋势使得学术成果急需积极地进行国际传播 |
2.1.2 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不足的原因初步分析 |
2.2 研究界定 |
2.2.1 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界定 |
2.2.2 国际传播方式中国际界定 |
第三章 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方式现状分析 |
3.1 影响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方式的因素 |
3.1.1 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生产量增长同时存在质缺失 |
3.1.2 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主流方向分析 |
3.1.3 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来源分析 |
3.1.4 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情况分析 |
3.1.5 影响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方式的因素梳理 |
3.2 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的主要方式类别梳理 |
3.2.1 国际(核心)期刊发表 |
3.2.2 国际学术出版机构 |
3.2.3 国际性学术会议 |
3.2.4 学者间国际合作 |
3.2.5 基于WEB2.0 技术的电子期刊 |
3.2.6 索引、检索服务商 |
3.2.7 研究者网络自我出版 |
3.2.8 基于WEB2.0 的学术交流网站 |
3.2.9 信息集成商 |
3.3 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方式特点 |
3.3.1 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方式共同特点 |
3.3.2 新闻传播学国际(核心)期刊发表作为国际传播方式的特点 |
3.3.3 网络出版作为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方式的特点 |
3.3.4 国际性学术会议作为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方式的特点 |
3.3.5 国际间学者合作作为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方式的特点 |
3.3.6 基于WEB2.0 技术的电子期刊作为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方式的特点 |
3.3.7 基于WEB2.0 的学术交流网站作为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方式的特点 |
3.4 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方式应用现状 |
3.4.1 国际学术出版机构应用现状 |
3.4.2 新闻传播学国际性学术会议发展现状 |
3.4.3 新闻传播学国际间学者合作现状 |
3.4.4 研究者网络自我出版现状 |
3.4.5 新闻传播学WEB2.0 的学术交流网站现状 |
第四章 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方式问题分析 |
4.1 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方式问题预设 |
4.1.1 新闻传播学国际(核心)期刊的缺乏 |
4.1.2 网络出版增加学术信息筛选和鉴别的难度 |
4.1.3 基于WEB2.0 的学术网站的低利用率 |
4.1.4 国际间学者合作的障碍因素 |
4.1.5 研究者自我出版弊端诸多 |
4.1.6 中文期刊参考价值不大 |
4.1.7 部分国际传播方式缺乏权威性 |
4.2 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方式问题深度访谈 |
4.2.1 深度访谈主线梳理 |
4.2.2 深度访谈实况汇报 |
4.2.3 深度访谈内容整理 |
4.3 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
4.3.1 新闻传播学国际(核心)期刊的缺乏 |
4.3.2 网络出版增加了学术传播信息的筛选和鉴别难度 |
4.3.3 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成果后期传播不完善 |
4.3.4 国际学者直接合作过程受干扰因素多 |
4.3.5 基于WEB2.0 的学术网站知晓率和利用率不高 |
4.3.6 学者对纯电子期刊的态度和利用存在问题 |
第五章 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方式的模型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应用 |
5.1 提出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方式的模型 |
5.1.1 已有的学术成果传播模式评析 |
5.1.2 探讨性提出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模式 |
5.2 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方式模式特点 |
5.2.1 模糊正式渠道与非正式渠道的界限 |
5.2.2 非盈利学术出版模式比重增大 |
5.2.3 学术传播主体日益多元化及个性化 |
5.2.4 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与多样性 |
5.2.5 学术信息传播速度快且传播范围的全球性 |
5.2.6 学术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及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与无限性 |
5.2.7 学术信息检索功能强而且查全率高 |
5.2.8 学者创造知识和公布研究成果行为方式发生变化 |
5.2.10 新模式中各成员的角色和作用将发生很大变化 |
5.2.11 新模式中实现了很多信息孤岛的互联 |
5.3 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方式中问题的对策 |
5.3.1 新闻传播学高质学术期刊国际化 |
5.3.2 提升文献英文含量以提高国际的可获取性 |
5.3.3 妥善管理国际性学术会议各种成果传播过程 |
5.3.4 合理优化网络电子期刊资源 |
5.3.5 合理规划基于WEB2.0 的学术网站 |
5.3.6 提高网络出版门槛明晰职能 |
5.3.7 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有效监控平台 |
5.3.8 积极参与开放存取出版活动 |
5.3.9 合理构建机构内个性化学术交流平台 |
5.3.10 建构基于学者知识网络学术交流机构仓储 |
5.4 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方式未来的发展 |
5.4.1 重新回归到以作者和用户为中心的学术传播模式中 |
5.4.2 印刷型和电子型的学术信息载体并存 |
5.4.3 学术成果发表方式多样化可能会使核心期刊的概念淡化 |
参考文献 |
(9)科技论文网络版权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科技论文网络使用现况 |
1.1.2 科技论文网络版权保护现状及问题研究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与目的 |
1.2.1 研究问题的界定 |
1.2.2 研究目的及思路的表述 |
1.3 研究范围与限制 |
1.3.1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2 研究限制的表述 |
1.4 研究设计与方法 |
1.4.1 研究设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架构与流程 |
1.5.1 研究架构 |
1.5.2 研究流程 |
2 科技论文属性、意涵及网络出版方式 |
2.1 科技论文属性及其意涵 |
2.1.1 科技论文的属性 |
2.1.2 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的意涵 |
2.2 科技论文的类别及网络出版方式 |
2.2.1 科技论文的类别 |
2.2.2 科技论文网络出版方式 |
3 科技论文网络版权保护之法理基础 |
3.1 版权保护的意涵及范围 |
3.1.1 版权定义暨着作权内涵 |
3.1.2 版权保护之意义及范围 |
3.2 版权法之利益平衡机制 |
3.2.1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 |
3.2.2 公权与私权 |
3.2.3 版权法之立法设计与核心价值 |
3.2.4 科技论文网络版权利益机制失衡现象 |
3.2.5 版权保护与网络共享的关系 |
3.3 版权法之权利限制制度 |
3.3.1 合理使用制度 |
3.3.2 法定许可制度 |
3.4 网络版权与纸质版权的关系 |
3.4.1 主体的特殊性 |
3.4.2 客体的特殊性 |
3.4.3 网络版权权利内容的特殊性 |
3.5 中外知识产权观点之差异与版权制度协调 |
3.5.1 中外知识产权观点歧异 |
3.5.2 中外版权制度之差异与协调 |
4 欧美科技论文网络共享实践方式、立法现状与制约因素 |
4.1 欧美科技论文网络共享的实践现状 |
4.1.1 开放存取 |
4.1.2 科技文献数据库 |
4.1.3 学术搜索引擎 |
4.1.4 学术网站或博客 |
4.2 欧美科技论文网络版权保护有关立法现状 |
4.2.1 美国 |
4.2.2 欧盟 |
4.3 欧美科技论文网络版权保护模式 |
4.3.1 开放存取领域的版权保护模式 |
4.3.2 非开放存取领域的版权保护模式 |
4.4 欧美科技论文网络版权保护与共享的制约因素 |
4.4.1 作者在出版费、版权授予与共享实践等制约 |
4.4.2 用户在订阅费、许可协议与承担责任等制约 |
4.4.3 供应方在经费、质量控管与捆绑销售等制约 |
4.5 欧美对开放存取期刊出版费暨其经济效益观点 |
4.5.1 各界对开放存取出版费的观点 |
4.5.2 开放存取的经济效益 |
4.5.3 开放存取经济生存途径探讨 |
4.5.4 小结 |
5 中国科技论文网络共享实践方式、立法现状与制约因素 |
5.1 中国科技论文网络共享的实践方式 |
5.1.1 开放存取 |
5.1.2 数据库 |
5.1.3 科技期刊网络化 |
5.2 中国科技论文网络版权保护有关立法现状 |
5.2.1 版权保护立法现状 |
5.2.2 与网络版权保护有关之国际条约 |
5.2.3 版权技术保护措施 |
5.3 中国科技论文网络版权保护与共享的制约因素 |
5.3.1 作者在出版费、版权管理与学术剽窃等制约 |
5.3.2 用户在内容控管与版权保护意识的制约 |
5.3.3 网络服务商高额服务费的制约 |
5.3.4 科技论文网络共享于环境方面的制约 |
6 中外科技论文网络版权保护案例分析 |
6.1 欧美科技论文网络版权保护案例分析 |
6.1.1 arXiv.org电子预印本文库 |
6.1.2 SpringerLink全文数据库 |
6.2 中国科技论文网络版权保护案例分析 |
6.2.1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
6.2.2 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 |
6.2.3 奇迹文库 |
6.3 中外科技论文网络版权保护及其营运探析 |
6.3.1 版权管理 |
6.3.2 学科领域 |
6.3.3 审稿机制 |
6.3.4 营运经费 |
6.3.5 综合讨论 |
7 科技论文网络版权保护体系构建之研究 |
7.1 科技论文网络版权保护目标 |
7.1.1 丰富文献信息资源 |
7.1.2 扩大公众获取知识权利 |
7.1.3 提高科技论文质量 |
7.1.4 促进文献共享服务 |
7.1.5 推动国际学术交流 |
7.2 科技论文网络版权保护原则 |
7.2.1 尊重作者优先权原则 |
7.2.2 尊重使用者合法利用权原则 |
7.2.3 维护网络共享与版权保护利益平衡原则 |
7.3 科技论文网络版权保护路径 |
7.3.1 遵守科技论文网络版权政策的指导原则 |
7.3.2 建构多元化的科技论文网络发表授权模式 |
7.3.3 强化和保护网络科技论文的“特殊版权” |
7.3.4 建立多方主体间之利益平衡机制 |
7.4 科技论文网络版权保护对策 |
7.4.1 推动跨法域科技论文的合法共享 |
7.4.2 构建版权监管的激励机制 |
7.4.3 完善科技论文网络版权保护技术体系 |
7.5 科技论文网络版权保护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10)原生数字期刊馆藏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原生数字期刊来源及质量分析 |
2.1 原生数字期刊概述 |
2.1.1 原生数字期刊的特点 |
2.1.2 原生数字期刊与OA期刊的比较 |
2.2 原生数字期刊主要来源 |
2.3 原生数字期刊的质量分析 |
2.3.1 原生数字期刊质量分析 |
2.3.2 OA期刊质量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原生数字期刊馆藏开发现状 |
3.1 我国高校图书馆原生数字期刊馆藏调研 |
3.2 我国高校图书馆原生数字期刊馆藏开发主要模式 |
3.2.1 以个体期刊为对象的原生数字期刊馆藏开发 |
3.2.2 以期刊来源站点为对象的原生数字期刊馆藏开发 |
3.2.3 图书馆原生数字期刊馆藏发展趋势 |
3.3 我国高校图书馆原生数字期刊馆藏开发机制 |
3.4 小结 |
第4章 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原生数字期刊馆藏质量控制 |
4.1 原生数字期刊馆藏质量控制的含义 |
4.2 原生数字期刊馆藏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1 已有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与评析 |
4.2.2 原生数字期刊馆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
4.2.3 原生数字期刊馆藏评价指标体系初稿设计 |
4.2.4 利用专家问卷调查确定指标描述 |
4.2.5 《原生数字期刊和OA期刊馆藏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稿 |
4.2.6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 原生数字期刊馆藏的质量控制 |
4.3.1 原生数字期刊馆藏获取阶段质量控制 |
4.3.2 原生数字期刊馆藏建设阶段质量控制 |
4.3.3 原生数字期刊馆藏利用阶段质量控制 |
第5章 实证检验 |
5.1 评价对象的选择 |
5.2 指标数据的采集 |
5.2.1 指标数据的采集方法 |
5.2.2 定量指标数据的获取 |
5.2.3 定性指标的数据采集 |
5.3 评价结果分析及对原生数字期刊馆藏质量控制的意义 |
5.3.1 评价结果分析 |
5.3.2 对原生数字期刊馆藏质量控制的意义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生数字期刊馆藏评价指标》(初稿)专家调查表 |
附录2 《原生数字期刊馆藏评价指标》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3 大连理工大学馆藏原生数字期刊样本集 |
附录4 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原生数字期刊馆藏利用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网络电子期刊出版模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科技论文网络发表中关键问题研究[D]. 刘爽.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1)
- [2]基于质量与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创新研究[D]. 李建臣. 武汉大学, 2016(06)
- [3]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研究[D]. 张立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4]中国电子期刊的营销策略研究[D]. 刘亚娟. 河北大学, 2015(12)
- [5]网络出版的电子期刊质量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D]. 张千楚.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1)
- [6]纯网络电子期刊评价研究[D]. 刘元涛. 郑州大学, 2014(12)
- [7]略论科学知识增长规律与网络电子期刊发展[J]. 张德云. 农业网络信息, 2013(03)
- [8]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方式的研究[D]. 周雨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3)
- [9]科技论文网络版权保护研究[D]. 林姿蓉. 武汉大学, 2012(05)
- [10]原生数字期刊馆藏质量控制研究[D]. 郭贵梅. 西南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