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处理-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样品中的总汞

高温处理-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样品中的总汞

一、高温处理-冷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样品中总汞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叶彩[1](2021)在《两种聚合氨基酸对植物修复汞污染土壤的影响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汞(Hg)是毒性最强的重金属之一,在土壤中具有易迁移性、高度富集性和极强神经毒性等特点,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威胁。聚天冬氨酸(PASP)和聚谷氨酸(γ-PGA)两者都是可降解类氨基酸聚合物,不仅对环境友好,还与汞有较强的螯合性能,故本研究以PASP和γ-PGA为实验材料,设计两种聚合氨基酸影响下土壤对汞吸附解吸实验,探究不同聚合氨基酸用量对土壤吸附解吸汞的机制及有机质、pH、汞初始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并分析其吸附解吸特征;通过室内模拟土培实验,探究不同聚合氨基酸用量对土壤总汞、形态汞的影响。此外,苎麻的耐汞性较强,且主要作为纺织原料,苎麻体内的汞不进入食物链中,而巨菌草具有生物量大、环境适应性强等优势,故本研究以苎麻和巨菌草为土壤汞的提取植物,通过盆栽实验研究单一添加或混合添加两种聚合氨基酸对苎麻、巨菌草吸收汞的强化效果及其对土壤汞赋存形态和理化性质的影响。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1)PASP和γ-PGA均能抑制土壤对汞的吸附,促进土壤对汞的解吸:在PASP和γ-PGA用量均为300 mg时土壤对汞的吸附量最小,此时溶液中汞浓度和吸附量分别是未添加处理的105倍、11倍和0.68倍、0.27倍;在PASP用量为300 mg时土壤对汞的解吸量最大,溶液中汞浓度和解吸量分别是未添加PASP的9.5倍和27倍,而γ-PGA在用量为50 mg时其解吸量最大,此时溶液中汞浓度(是未添加γ-PGA的59倍)和解吸量(0.67 mg/g)远远大于未添加γ-PGA的(0.00037 mg/g)。(2)有机质均抑制了PASP或γ-PGA影响下土壤对汞的吸附,其抑制程度为PASP>γ-PGA;有机质对PASP影响下土壤解吸汞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γ-PGA影响下的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H对γ-PGA的影响大于PASP,而汞初始浓度对PASP的影响大于γ-PGA;有机质可减弱pH和汞初始浓度对PASP或γ-PGA的影响;PASP和γ-PGA对土壤吸附汞的抑制作用及其有机质的减弱作用都存在于整个吸附解吸进程中。(3)PASP和γ-PGA均使土壤对汞的等温吸附特征方程(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偏离;PASP使得反应动力学特征方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偏离,而γ-PGA则相反;有机质的存在均抑制了这些吸附特征方程的偏离。(4)随培养天数的增加(0-60 d),土壤总汞随PASP用量的增加而降低,随γ-PGA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与0 d相比,在60 d时,PASP作用下土壤总汞分别增加了7.8%(0.25 g/kg)、7.2%(0.50 g/kg)和1.4%(1.0 g/kg),而2.0 g/kg PASP处理下土壤总汞含量下降了6.0%;γ-PGA作用下土壤总汞分别增加了1.4%(2.0 g/kg)和4.2%(3.0 g/kg),而0.50 g/kg和1.0 g/kgγ-PGA处理土壤总汞含量下降了12%和8.2%;对照组处理的土壤总汞含量变化与不同PASP用量或γ-PGA用量处理都存在明显的显着性差异,但其总汞变化与两种聚合氨基酸用量比例并无明显相关性;PASP仅降低了土壤可利用态汞,其用量比例影响较小;γ-PGA显着降低了土壤中可利用态汞和潜在可利用态汞,增加了不可利用态汞,且降低或增加程度与γ-PGA用量比例呈正比。(5)聚合氨基酸对苎麻、巨菌草吸收汞的强化效果:(1)聚合氨基酸对苎麻吸收汞的强化效果表现为:PASP>γ-PGA>PASP+γ-PGA。PASP显着促进苎麻根部对汞的吸收(其汞含量是对照组的1.6倍),抑制苎麻茎部对汞的吸收(下降了63%);γ-PGA则显着促进苎麻叶片对汞的吸收(增加了171%),抑制苎麻根部和茎部对汞的吸收(分别下降了55%和76%);混合添加(PASP+γ-PGA,下同)与单独添加γ-PGA的影响表现基本一致,但苎麻根部和叶片汞含量比γ-PGA处理下降了67%和24%,而苎麻茎部汞含量增加了25%。(2)聚合氨基酸对巨菌草吸收汞的强化效果表现为:γ-PGA>PASP+γ-PGA>PASP。PASP显着抑制巨菌草茎部对汞的吸收(下降了53%);γ-PGA则促进巨菌草茎部和叶片对汞的吸收(分别是对照组的4.6倍和22倍),抑制巨菌草根部对汞的吸收(下降了69%);混合添加与单独添加γ-PGA的影响表现基本一致,但巨菌草茎部和叶片的汞含量分别比γ-PGA处理下降了30%和55%,而巨菌草根部汞含量增加了2.9%。(6)聚合氨基酸对苎麻、巨菌草及种植土壤的影响:(1)对苎麻、巨菌草富集和转运汞的影响:单独添加PASP或γ-PGA对苎麻富集汞的影响较小,而混合添加显着抑制苎麻对汞的富集;三种处理均抑制巨菌草对汞的富集,其抑制程度为:PASP+γ-PGA>γ-PGA>PASP;PASP对苎麻转运汞的影响较小,但γ-PGA或混合添加均促进苎麻对汞的转运,其促进程度为:PASP+γ-PGA>γ-PGA;三种处理对巨菌草转运汞的影响均较小;(2)对苎麻、巨菌草生长的抑制程度:苎麻:γ-PGA>PASP+γ-PGA>PASP,巨菌草:γ-PGA>PASP>PASP+γ-PGA;(3)对种植土壤汞赋存形态及理化性质的影响:γ-PGA均增加了两种土壤总汞含量,而PASP或混合添加则降低苎麻种植土壤总汞含量,增加巨菌草种植土壤总汞含量;PASP或混合添加均增加了两种土壤可利用态汞,而γ-PGA则降低种植苎麻土壤可利用态汞,增加种植巨菌草土壤可利用态汞,PASP对两种土壤潜在可利用态汞的影响均较小,而γ-PGA或混合添加均能增加两种土壤潜在可利用态汞,三种处理均可降低种植苎麻土壤中不可利用态汞,且降低程度表现为:PASP+γ-PGA>γ-PGA>PASP;三种处理下均能降低土壤pH,增加土壤有机质(SOM)含量;PASP或混合添加均能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而γ-PGA则相反。综上可知,Hg-PASP络合物可能储存于植物根部,而Hg-γ-PGA络合物则可能储存于植物叶片中;相比于PASP,γ-PGA对植物吸附汞的促进效果更强,但对植物生长及土壤CEC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混合添加两种聚合氨基酸不仅可提高土壤汞的生物可利用度,还减弱γ-PGA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增加土壤CEC,在土壤汞修复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陈晖晖[2](2020)在《热裂解原子吸收法快速测定固体燃料中总汞》文中研究指明建立高温热裂解原子吸收法快速测定煤和生物质颗粒中总汞含量。样品烘干破碎至粒径1.0 mm以下,取样0.150~0.250 g,煤样和生物质颗粒检测的最佳干燥温度分别为300℃和260℃,干燥时间分别为30 s和20 s,热分解温度分别为800℃和700℃,热分解时间分别为400 s和200 s。高含量汞(0~100 ng)和低含量汞(0~10 ng)均线性良好,汞的检出限为0.0246 ng/g,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n=7),加标回收率为98.9%~102.1%,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高效。

高芳芳[3](2020)在《基于DGT技术评估稻田土壤中汞的生物有效性》文中提出水稻对甲基汞有很强的富集能力,以水稻为主食的人们有很大的甲基汞暴露风险,稻田汞污染问题一直是研究者在治理和防治汞污染中的重点。要修复治理土壤汞污染,首先需弄清汞在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汞在土壤中的有效性与其在土壤固-液相界面中的吸附解吸密切相关。目前,孔隙水中汞的分析方法存在步骤繁杂、取样量大、形态易转化等缺点,现有方法无法对稻田土壤孔隙水中易被生物利用的甲基汞浓度进行准确的测定。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是一种新型的测定元素含量和形态的被动采样技术,具有原位富集,精确测定元素的生物可利用态,样品保存时间长等优点。由于甲基汞的分析难度较大,目前利用DGT技术原位富集甲基汞的方法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通过选择合适的甲基汞吸附树脂和相应的洗脱试剂,并将其应用到稻田土壤中,初步探究了DGT技术评价稻田土壤中汞生物有效性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比较不同吸附树脂对甲基汞的富集能力,选出TCH-95作为甲基汞最佳吸附树脂。TCH-95树脂的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吸附率与时间的线性关系较好,TCH-95树脂对甲基汞的吸附主要受吸附时间的影响,其平衡时间为12h。洗脱试剂的筛选结果表明,2%硫脲-0.2 M HCl-4%HAc能够稳定洗脱不同甲基汞累积量的树脂,平均洗脱率为(84.50±2.07)%。(2)比较柱芯法、渗析法和梯度扩散薄膜法,分析稻田土壤孔隙水中的总汞和甲基汞的垂直剖面分布规律,发现柱芯法测定结果波动较大,尤其测定的甲基汞偏低,不能准确表征孔隙水中溶解态汞的浓度。而渗析法和梯度扩散薄膜法两种方法测定稻田孔隙水中的不同形态汞含量,其规律:CDGT(DHg)<CPeeper(DHg);CDGT(DMe Hg)<CPeeper(DMe Hg)。说明渗析法能真实的代表孔隙水中总溶解态汞的浓度,且梯度扩散薄膜法可测定孔隙水中易捕获/不稳定的汞形态,很好地表征稻田土壤中汞的生物有效性。(3)结合传统方法和DGT技术调查了万山靠近汞矿区的垢溪和远离汞矿区的茶店稻田土壤、土壤孔隙水中不同形态汞含量,测定了孔隙水中可能影响有效态汞迁移转化的离子浓度,并用DIFS模型模拟汞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结果表明,垢溪稻田中汞在土壤固-液相间的迁移能力强,存在活跃的甲基化作用,潜在的生物可利用性强。而茶店稻田中汞在土壤固-液相间的迁移能力弱,无机汞的甲基化作用相对垢溪较弱。DIFS模型模拟,进一步证实了稻田土壤中生物有效态汞是决定甲基汞活化程度的关键因素,表明DGT技术能够很好地表征土壤中生物有效态汞,为进一步评估土壤种植水稻健康风险提供有力手段。

王祖波[4](2020)在《不同硒化修复剂对稻田汞污染的修复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汞是一种毒性大,迁移性强,并且能在食物链积累放大的重金属,已成为被人们广泛关注的全球性污染物。随着工业和矿业的发展,很多地区土壤汞增加了数倍到数百倍。由于稻田淹水条件有利于土壤汞的甲基化,使无机汞变为毒性更大、生物积累更强的甲基汞形态,使得稻米中总汞和甲基汞含量相比其它农作物可高出10到100倍。食用大米已经成为一些汞矿区居民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径,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探究一种能有效降低稻米汞和甲基汞含量的修复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蒙脱土、硒、壳聚糖、硫化钠等作为原材料,制得不同的硒化修复剂。首先通过土培实验,初步筛选出对土壤汞钝化效果较好的硒化改性材料及最佳使用条件,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等对筛选出的改性剂进行表征,然后通过水稻盆栽实验,进一步探究修复剂对稻米中汞和甲基汞的降低效果及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在8种不同硒化修复剂中,硒壳蒙脱土、硒壳白土、硒化蒙脱土和硒化白土均可明显降低稻田土壤可交换态汞含量,其降低率以硒壳蒙脱土(50.77%)和硒壳白土(55.97%)效果最佳,硒化蒙脱土(47.58%)和硒化白土(45.55%)次之。在碱性和中性环境中添加硒化白土、硒壳白土等对土壤可交换态汞的抑制效果优于酸性环境。修复剂对黏性土壤和沙性土壤中汞的钝化效果相当。(2)蒙脱土经硒改性处理后,成功将硒负载于蒙脱土上,且没有改变蒙脱土基本结构。(3)硒化修复剂对稻米汞的修复效果明显强于单加蒙脱土和单加硒组,经改性后的硒化蒙脱土修复剂显着提高了对稻田土壤总汞(THg)和甲基汞(Me Hg)的吸附固定能力。相比黏性土壤对照组(稻米THg 327.64±1.18 ng·g-1、Me Hg269.11±2.38ng·g-1),不同硒化修复剂的添加显着降低了稻米中THg和Me Hg的含量,降低率分别达到63.25%以上,其中硒化白土和硒壳白土效果最佳,汞和甲基汞降低率均达90%以上;而这些修复剂对沙性土壤稻米汞和甲基汞的降低效果明显低于黏性稻田土壤,平均降低率分别为68.89%和73.64%。添加硒化修复剂明显降低了土壤中可交换态汞和甲基汞,并增加了汞和甲基汞在土壤固液相的分配系数,使土壤对汞和甲基汞的吸附固定能力增加,从而降低了稻米中THg和Me Hg累积。(4)第二年继续种植仍能显着降低稻米THg和Me Hg含量,降低率范围分别为46.13%~57.26%和59.72%~85.68%。

胡赠彬,白帆,他德洪,苏海涛,杨维智[5](2020)在《直接测汞仪法测定肥料产品中总汞含量》文中指出利用直接测汞仪法测定有机肥、过磷酸钙、水溶肥、复合肥等肥料产品中总汞含量。该方法在0~10 ng的测量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016 ng;样品称量后可直接自动进样测定,不需要样品前处理过程,具有快速、高效的检测特点,其检测结果与原子荧光光谱法一致,加标回收率在82.0%~103.0%,能够满足肥料中总汞含量的检测要求。

龚贵清[6](2020)在《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根际微域土壤汞形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文中提出汞,作为一种全球污染物,具有挥发性强、能长距离迁移转化的特点。自然环境中的汞能以多种形态存在,甲基汞是毒性最强、危害最大的一种形态,因此,研究各种环境介质中甲基汞的迁移转化规律是当下的热点。根际环境是指与植物根系发生紧密相互作用的土壤微域环境,由于植物根系的活动,使其在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等方面与非根际土壤存在不同,从而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和迁移转化。三峡水库是我国最大的,也是世界瞩目的特大型水库,其特殊的调度方式形成了面积巨大的消落带,在落干期,消落带大片区域会生长出茂密的植被。植被的生长势必会改变土壤中的汞的赋存形态,从而影响消落带中汞的环境行为。因此,研究三峡库区消落带典型植物生长对土壤汞迁移转化规律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野外采样的方式,选取三峡库区重庆段开州渠口和忠县石宝寨作为研究地点,采集165m和155m两个高程消落带中的优势植物——狗牙根的根际、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三者在狗牙根生长期间甲基汞、总汞和汞形态上的差异及土壤甲基汞含量的影响因素,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渠口土壤甲基汞浓度范围为0.25±0.03~1.65±0.46 ng·g-1,石宝寨土壤甲基汞浓度范围为0.07±0.03~1.42±0.32 ng·g-1,甲基汞含量变化趋势均表现为根际>近根际>非根际,且根际土壤中的MeHg含量显着高于非根际土壤(p<0.05)。同时,土壤MeHg含量随落干期的延长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根际与近根际土壤中的MeHg含量变化幅度大于非根际土壤。(2)渠口土壤总汞浓度范围为43.67±1.69~121.66±4.85 ng·g-1,石宝寨土壤总汞浓度范围为69.27±2.59~150.51±6.24 ng·g-1,土壤总汞浓度趋势表现为石宝寨>渠口,根际>近根际>非根际,4月,近根际和根际土壤中总汞浓度显着高于非根际(p<0.05);6月和8月,石宝寨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渠口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存在显着差异(p<0.05),表明狗牙根生长对土壤总汞的影响与消落带位置有关。(3)渠口和石宝寨两地消落带土壤中汞的五种赋存形态关系为Hg-e(强络合态)>Hg-s(残渣态)、Hg-o(有机物结合态)>Hg-h(胃酸溶解态)>Hg-w(水溶态),Hg-e为主要赋存形态。Hg-w、Hg-h、Hg-e三种形态汞均表现出根际>近根际>非根际的趋势。同时,随着落干期的延长,Hg-w、Hg-h两种形态的汞的含量和占比均有所提高。(4)渠口和石宝寨土壤中的有机质、Fe2+、Mn2+、SO42-、可培养细菌总数含量的趋势均表现为根际>近根际>非根际。其中,根际土壤的有机质、Fe2+、Mn2+和可培养细菌总数含量显着高于非根际(p<0.05),表明狗牙根根际土壤的理化生物性质与非根际土壤存在差异。(5)渠口和石宝寨土壤中甲基汞含量与有机质、Mn2+、SO42-、可培养细菌总数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土壤中的有机质、Mn2+、SO42-、可培养细菌总数能够促进土壤汞甲基化过程。渠口土壤Fe2+与MeHg含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石宝寨土壤中Fe2+与MeHg含量没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本研究已初步探明三峡库区消落带典型植物根际微域土壤的理化生物性质的情况及汞形态的迁移转化规律,为深入了解三峡库区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生态风险提供了研究基础。

李昌鑫[7](2020)在《燃煤电厂周边环境中汞的溯源研究及其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认为燃煤电厂是最主要的汞人为排放源之一,煤中的汞经高温燃烧后随烟气排至大气并进入土壤和水体,容易对周边区域造成一定的汞污染现象。因此,研究电厂汞排放对周边区域的贡献率以及影响程度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选取东南沿海某大型燃煤电厂,测定其周边区域不同环境样品中的汞同位素组成,分析电厂对环境汞的贡献率;并测定电厂周边区域土壤和空气颗粒物中微生物群落组成,评估低浓度汞污染对电厂周边土壤和颗粒物中微生物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电厂周边区域水体汞δ202Hg的变化范围为-1.26‰~-0.97‰,Δ199Hg的变化范围为0.06‰~0.24‰;土壤汞δ202Hg的变化范围为-1.19‰~-0.98‰,Δ199H g的变化范围为-0.01‰~0.05‰;空气颗粒物汞的δ202Hg变化范围为-1.54‰~-0.76‰,Δ199Hg变化范围为-0.06‰~0.09‰;生菜叶片中δ202Hg变化范围为-2.82‰~-1.34‰,Δ199Hg值变化范围为-0.29‰~-0.04‰。大气、水体和植物样品的同位素组成表明其均发生了明显的分馏现象,而土壤样品中同位素分馏现象较不明显。燃煤电厂对研究区域汞污染的贡献率为9.4%~37.5%,同时贡献率随离电厂距离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2)研究区域内稻田土和旱地土总汞浓度差异不大,而稻田土中甲基汞的浓度均明显高于旱地土。稻田土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均匀度均高于旱地土,且稻田土和旱地土的优势菌群在种类和丰度上均有很大差异。土壤中汞和甲基汞污染与微生物群落丰度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相关性均较小。稻田土中汞和甲基汞浓度均与硝化螺旋菌门的相对丰度呈负相关,而与δ-变形菌纲、放线菌门、拟杆菌门以及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呈正相关;旱地土中,甲基汞浓度只与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有略微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总汞浓度与γ-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以及厚壁菌门有正相关关系,与酸杆菌门和绿湾菌门呈负相关。稻田土的潜在汞甲基化微生物丰度高于旱地土,且在旱地土的微生物DNA中没有检测到汞甲基化的功能基因hgcA基因。稻田土中hgcA-Arc基因丰度要高于hgcA-Del基因丰度,而hgcA-Del基因丰度与甲基汞浓度呈显着的正相关。(3)颗粒物微生物的物种种类数及丰度都较小。颗粒物微生物数量随着颗粒物浓度增加而增加,随汞浓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但物种多样性与颗粒物汞浓度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颗粒物浓度与厚壁菌门、变形菌门、芽单胞菌门、梭菌纲、Negativicutes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蓝细菌门、γ-变形菌纲、杆菌纲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5);颗粒物汞浓度与拟杆菌门、芽单胞菌门、Negativicutes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γ-变形菌纲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5)。

郝聪聪[8](2020)在《鱼肉中总汞及甲基汞的快速测定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汞(Hg)是一种常见的重金属元素,一般以金属汞、无机汞和有机汞等形态存在,也是当前环境和食品中最主要的无机污染物之一。在各种汞的元素形态中,甲机汞是毒性最大的汞形态,对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等都有不利影响,特别是神经毒性。并且,甲基汞会随着食物链的传递而积累在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体内,而鱼类是人体甲基汞摄入的最主要食物来源之一。因此,对鱼肉样品中总汞及甲基汞的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实验室检测食品中总汞及形态的方法需要繁琐的样品前处理过程,消耗大量的化学试剂,费时费力,易造成痕量汞元素的损失,特别是汞形态分析,还需要复杂、昂贵的色谱原子光谱联用仪器系统,很难在一线基层实验室应用推广。因此,本研究针对鱼肉中总汞和甲基汞分析简单、快速的需求,基于催化热解金汞齐原子吸收法,建立了直接进样检测鱼肉中总汞的方法;并创新性地将氯化亚锡还原反应原理用于汞形态分析,配套催化热解-金汞齐原子吸收法,建立了鱼肉中有机汞的快速测定方法。本研究通过简单的样品处理,使用催化热解金汞齐原子吸收仪器实现了总汞和有机汞的快速、准确分析,具有便捷、高效、环保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基层实验室对汞形态的快速检测。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结果如下:1、鱼肉中总汞的测定。首先对测汞仪进行了干燥热解时间和金阱加热时间的优化试验,最终确定的仪器条件为热解时间60 s,金阱释放时间12 s。方法学评价结果显示:鱼肉中总汞的方法检出限(LOD)为0.3μg/kg、定量限(LOQ)为0.9μg/kg,长池(低浓度)的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20 ng、短池(高浓度)的线性范围20500 ng,标准曲线R2>0.998,日内的相对标准偏差(RSD)<5%(n=4),日间的RSD<8%(n=4)。多种鱼肉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在93%110%之间,并且对水生动物样品基体标准物质(NIST1566b)的测定结果均在不确定度范围内。本方法无需对样品进行消解处理,从称量样品到得出测定结果的分析时间可以控制在5 min之内。2、鱼肉中甲基汞的测定。基于催化热解金汞齐原子吸收测汞仪只能测定样品中的汞含量,无法区分汞形态,因此确定样品中甲基汞的含量需要一步前处理,即通过氯化亚锡的还原反应,将样品中的无机汞还原掉,只剩下甲基汞上机测试。鱼肉中甲基汞的提取方法为称取0.5 g鱼肉样品,放入15 mL离心管中,加入10 mL5 mol/L盐酸溶液,放置过夜。室温下超声水浴提取60 min,期间振摇数次。4℃以下8000 r/min转速离心15 min。取1 mL鱼肉提取样品中添加1 mL 10%氯化亚锡溶液可以实现无机汞的完全蒸气发生。一般认为食品中有机汞以甲基汞的形式存在,因此样品中的无机汞被还原掉,只剩下甲基汞。利用氯化亚锡还原无机汞的原理将处理后的样品使用测汞仪检测,确定样品中的甲基汞含量。并对该方法对该方法进行了方法学评价。方法检出限(LOD)为1.2μg/kg、定量限(LOQ)为3.6μg/kg,长池(低浓度)的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20 ng、短池(高浓度)的线性范围20500 ng,标准曲线R2>0.998,日内RSD<7%(n=4),日间RSD<9%(n=4),加标回收率在85%106%之间。与GB 5009.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中的LC-AFS方法进行了对比,两组数据的相对相差<5.7%,两组数据差异性较小,说明本研究方法可以准确测定鱼肉样品中的甲基汞含量。

徐振涛[9](2019)在《生物质炭对水稻富集汞的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水稻对汞和甲基汞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水稻摄食已经成为了人类汞暴露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如何降低稻米中汞含量已成为一个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目前关于生物质炭对稻田土壤中汞的形态和生物富集影响的系统性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首先比较了五种不同类型生物质炭的特征及其对汞的吸附特性,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了生物质炭与汞的络合方式,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方式研究了生物质炭施加对土壤中汞形态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筛选出一种生物质炭并添加到两种典型的汞污染水稻田土中,利用温室盆栽试验探究生物质炭对水稻富集不同形态汞的影响。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五种生物质炭对Hg2+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线性系数R2为0.985-0.999,生物质炭对汞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从等温吸附方程来看,Langmuir模型能很好地拟合这五种生物质炭对溶液中Hg2+的吸附过程。傅立叶红外光谱结果显示,汞在生物质炭的吸附点位主要为羟基、羧基等含氧官能团。(2)吸附试验结果显示,通过添加生物质炭能降低土壤中77.5-87.1%的有效态汞含量。不同类型生物质炭相比,竹炭对汞的吸附能力最强,牛粪炭最弱,主要原因是不同类型生物质炭中含氧官能团数量和含硫量不同。(3)在盆栽试验中,我们观察到生物质炭会促进中性土壤中汞的甲基化,土壤中甲基汞的含量随水稻的生长过程而逐渐增加。但生物质炭的施用可以抑制水稻各个部分中无机汞和甲基汞的积累,籽粒中的无机汞和甲基汞含量分别下降81.9%和73.4%,这充分说明生物质炭能有效降低水稻对汞的富集能力。然而,在碱性水稻土中,生物质炭对水稻富集汞能力的抑制效果不明显。

赵士林[10](2019)在《煤中添加剂对烟气汞形态转化和燃煤痕量元素迁移的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燃煤电厂是环境中汞和痕量元素的主要人为排放源。燃煤排放的汞及痕量元素由于其巨毒性、生物累积性、环境持久性等特点而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煤中添加剂进行燃煤烟气脱汞是一种易操作、低成本、高效率的脱汞技术。目前关于煤中添加剂脱汞技术的研究多关注于脱汞效率,对添加剂情况下燃煤烟气中汞的形态转化及脱除的机理还不十分明确,添加剂对燃煤烟气中痕量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和机理的研究还少见报道。燃煤过程中痕量元素的研究多停留在痕量元素在飞灰、烟气、底灰和飞灰中的分布及固相产物中的富集特性,或者单纯使用化学热力学软件进行模拟计算等。虽然研究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燃煤电厂汞排放的现场测试研究,但是对超低排放燃煤电厂中的汞和常规燃煤电厂中其他痕量元素在各空气污染物控制设备(APCDs)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明确煤中添加剂对烟气汞形态转化及脱除的影响机理、汞及其他痕量元素的迁移转化机理及排放特性,对燃煤电厂汞和其他痕量元素的排放控制及相关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系统、深入地开展了煤中添加剂对烟气汞形态转化和燃煤痕量元素迁移的实验和机理研究。在6 kWth CFB实验装置上开展了煤中添加NH4Br对烟气汞形态转化及脱除的实验研究,采用OHM进行烟气汞形态浓度取样,借助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BET)、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EDXRF)等手段进行燃煤飞灰的物理化学形态表征,使用汞程序升温脱附的方法(Hg-TPD)确定燃煤飞灰中的汞形态。研究结果表明:贵州无烟煤燃烧烟气中的Hgp浓度大大高于Hg0和Hg2+的浓度,底灰中的汞含量可以忽略。飞灰中较高的未燃碳含量和较强的气-固相互作用导致了原煤燃烧烟气中较高的Hgp份额。随着NH4Br添加量的增加,燃煤烟气中Hg0和Hg2+的浓度和比例均减少,烟气中Hgp的浓度和比例对应增加。Hg0转化率和气态汞(Hgg,Hgg=Hg0+Hg2+)脱除率均随着NH4Br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在0.3%NH4Br添加量下达到极大值;说明煤中添加NH4Br对燃煤过程中Hg0向Hg2+、Hgp的转化及汞的脱除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添加的NH4Br在炉膛中分解成为活性溴,促进了烟气汞的均相和非均相氧化反应;在NH4Br添加下,飞灰上的一些汞化合物(如HgS(red)、HgO、和HgSO3)会被活性溴进一步氧化,生成更多的HgO和HgSO4。在沉降炉(DTF)实验装置上开展了烟煤燃烧过程中Cl、As、Cr、Mn、Ba迁移转化的实验研究,分别采用US EPA Method 26和US EPA Method 29标准方法对烟气中Cl和其他四种痕量元素进行了取样,借助高效液相色谱(HPLC)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联用测定燃煤飞灰中As形态浓度,结合化学热力学计算,探讨了煤燃烧过程中Cl、As、Cr、Mn、Ba的形态转化以及煤中Cl含量对这些痕量元素形态转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燃煤烟气中Cl几乎均匀地分布在烟气气相和颗粒物中,且烟气气相Cl分布量高于颗粒态的分布量。As、Cr、Mn、Ba这四种痕量元素主要分布在飞灰中,极少分布在烟气气相中。烟气中HCl、Cl2浓度远高于其他四种气态痕量元素Asg、Crg、Mng、Bag的浓度,HCl是烟气气态中主要的Cl形态。颗粒态痕量元素(Asp、Crp、Mnp、Bap)的浓度远高于其气态浓度。得到了Cl、As、Cr、Mn、Ba在煤灰中的相对富集因子,其中Cl、As具有一定的挥发性,且Cl的挥发性远高于As;Cr、Mn、Ba三种痕量元素具有一定的富集特性。As5+是飞灰中As的主要形态,占飞灰As总量的93.79%。结合化学热力学理论,深入研究了燃煤过程中痕量元素Cl、As、Cr、Mn、Ba的形态转化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原煤燃烧时,在200-1400oC范围内,HCl(g)是烟气中主要的Cl形态。HCl(g)随温度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Cl2(g)在温度低于300oC时有明显形成,随温度降低而逐渐增加;Cl(g)在温度高于1100oC时有明显形成,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在200-1073oC范围内,FeAsO4是主要的As形态;温度高于1073oC时,FeAsO4有明显的分解现象,转化成AsO(g)和AsO2(g),且温度越高,分解越剧烈;结合实验和模拟结果,可以推测煤灰中As的主要形态是FeAsO4。在200-1400oC范围内,Cr2O3是主要的Cr形态。温度高于636oC时,发生Cr2O3向Cr2FeO4的转化,且温度越高,转化程度越高。在不同的温度区间,Mn的主要化合形态不同。在200-527oC范围内,MnSO4和MnO2是主要的Mn形态;在527-855oC范围内,发生MnSO4向MnO2、FeMnO4的转化,以转化为MnO2的路径为主;在855-1400oC范围内,发生MnSO4和MnO2向FeMnO4和Mn2SiO4的转化。在200-1400oC范围内,MnSO4、MnO2、FeMnO4、Mn2SiO4均有明显的比例,而气态Mn化合物(MnO2(g)、MnCl2(g)、MnS(g))的含量及份额极低,几乎为零。在200-1400oC范围内,BaSO4和BaSiO3是主要的Ba态。在200-855oC范围内,BaSO4是主要的Ba形态,温度高于855oC时,随温度的增加,发生BaSO4向BaSiO3的转化。当增加煤中Cl含量至0.08 mol时,其对Cl(g)形成的起始温度(1100 oC)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拓宽了Cl2(g)的形成温度区间(由未添加时的300oC拓宽至添加后的500oC);整体而言,其对燃煤过程中As、Cr、Mn、Ba的形态转化没有显着的影响,但对AsCl3(g)、CrO2Cl2(g)、MnCl2(g)、BaCl2(g)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对一台配置SCR、ESP、WFGD、WESP的660 MW、燃用低氯、低汞、低硫烟煤的超低排放燃煤电厂进行了汞排放的现场测试。采用OHM标准方法对APCDs前后五个取样点进行了烟气汞的同时取样,并收集了煤、锅炉底灰、ESP灰、脱硫剂新鲜浆液、脱硫产物石膏、脱硫废水、WESP新鲜水及废水等样品。在Hg-TPD实验台上进行了上述固体样品中的汞形态分析,借助SEM、X射线衍射仪(XRD)对煤及副产物的表观物理形态和化学成分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烟囱排放的Hg0占比最高,汞在底灰中的份额最小。SCR装置有利于烟气Hg0向Hg2+/Hgp的转化;ESP和WESP可以捕捉烟气汞,特别是Hgp;WFGD可以脱除烟气Hg2+但是在湿法脱硫过程中会发生Hg0的再释放。HgCl2、HgS(black)、和HgS(red)是脱硫石膏中主要的汞化合物。SCR对烟气Hg0的氧化在其脱除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WFGD对烟气Hg2+具有良好的捕捉效果。APCDs对烟气总汞的脱除效率遵循如下的顺序:WFGD>ESP>WESP,配置WESP的燃煤电厂可以进一步脱除烟气汞。本研究中该超低排放燃煤电厂的汞排放因子是1.56 g/1012 J,小于我国燃煤电厂汞排放因子的平均值。脱硫石膏中的汞含量高于相关土壤标准中汞含量限值,而底灰和ESP灰中的汞含量低于该土壤标准中的汞含量限值。WFGD废水中的汞浓度高于相关的水质排放标准,在其排放或处理过程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详细阐述了汞在炉膛、SCR、ESP、WFGD、WESP的迁移转化过程。对一台配置SCR、ESP、WFGD的320 MW燃煤电厂进行了其他痕量元素(Zn、Sb、Pb、Cd、As、Cr、Mn、Ba)排放的现场测试研究。采用US EPA Method 29对APCDs前后四个取样点进行烟气中其他痕量元素的同时取样,并采集煤、ESP灰、锅炉底灰、脱硫剂新鲜浆液、脱硫废水等样品。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仪(SEM-EDX)、XRD进行上述固体样品的物理化学特性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痕量元素分布在ESP灰和锅炉底灰中,排放到大气中的痕量元素较少。相对于其他痕量元素,Mn和Ba分布在底灰中的质量份额较高。ESP前烟气中颗粒态痕量元素具有较大的份额,ESP和WFGD对烟气痕量元素具有良好的协同脱除效率,为99.96%-99.99%,其中ESP的贡献率约为99.97%。Mn和Ba均等地富集在飞灰和底灰中,他们的相对富集因子均大于1。在煤燃烧过程中,As、Cd、Sb、Zn、Pb和Cr倾向于富集在飞灰中。排放到大气中的痕量元素浓度相对较低(3.5×10-3μg/m3-4.30μg/m3)。排放因子为0.001 g/1012J-1.473 g/1012J。最后,详细地讨论了这些痕量元素在煤燃烧过程中的迁移转化机理。

二、高温处理-冷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样品中总汞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温处理-冷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样品中总汞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聚合氨基酸对植物修复汞污染土壤的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汞的基本性质
        1.1.1 汞的理化性质
        1.1.2 汞的毒性及危害
        1.1.3 土壤中汞的来源
        1.1.4 土壤中汞的存在形式
    1.2 我国土壤汞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
        1.2.1 我国土壤汞污染现状
        1.2.2 国内外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1.2.3 土壤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机制及限制因素
        1.2.4 植物提取的化学强化措施及生态环境风险
    1.3 聚合氨基酸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的应用
        1.3.1 聚合氨基酸概述及优势
        1.3.2 聚合氨基酸在植物修复方面的应用
    1.4 苎麻、巨菌草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面的研究
        1.4.1 苎麻、巨菌草的特点及用途
        1.4.2 苎麻、巨菌草在土壤重金属修复方面的应用
    1.5 研究背景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预处理
        2.1.1 实验材料
        2.1.2 样品预处理
    2.2 聚合氨基酸对土壤吸附解吸汞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聚合氨基酸用量对土壤汞形态转化的影响研究
        2.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2 实验方法
    2.4 聚合氨基酸对苎麻、巨菌草吸收汞的促进效果及其影响研究
        2.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4.2 实验方法
    2.5 样品分析方法
        2.5.1 土壤总汞的测定
        2.5.2 土壤形态汞的测定
        2.5.3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5.4 植物总汞的测定
    2.6 数据分析
        2.6.1 吸附量和解吸量的计算
        2.6.2 等温吸附模型
        2.6.3 反应级数
        2.6.4 累积系数和转运系数的计算
    2.7 质量控制
3 聚合氨基酸对土壤吸附解吸汞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3.1 聚合氨基酸对土壤吸附解吸汞的影响
        3.1.1 聚天冬氨酸对土壤吸附解吸汞的影响
        3.1.2 聚谷氨酸对土壤吸附解吸汞的影响
    3.2 影响因素
        3.2.1 pH
        3.2.2 汞初始浓度
        3.2.3 反应时间
    3.3 聚合氨基酸影响下土壤对汞的吸附特征研究
        3.3.1 聚合氨基酸影响下土壤对汞的等温吸附特征
        3.3.2 聚合氨基酸影响下土壤对汞的反应动力学特征
    3.4 聚合氨基酸对土壤吸附解吸汞的作用机制对比分析
    3.5 小结
4 聚合氨基酸用量对土壤汞形态转化的影响研究
    4.1 不同聚合氨基酸用量下土壤总汞的变化特征
    4.2 不同聚合氨基酸用量下土壤汞形态的变化特征
    4.3 结果与讨论
    4.4 小结
5 聚合氨基酸对苎麻、巨菌草吸收汞的促进效果及其影响研究
    5.1 聚合氨基酸对苎麻、巨菌草吸收汞的促进效果分析
        5.1.1 聚合氨基酸对苎麻吸收汞的促进效果分析
        5.1.2 聚合氨基酸促进巨菌草对吸收汞的促进效果分析
        5.1.3 聚合氨基酸对苎麻、巨菌草富集和转运汞的影响
    5.2 聚合氨基酸对苎麻、巨菌草生长的影响研究
    5.3 聚合氨基酸对种植土壤的影响研究
        5.3.1 聚合氨基酸对种植土壤总汞的影响研究
        5.3.2 聚合氨基酸对种植土壤汞形态的影响研究
        5.3.3 聚合氨基酸对种植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5.4 结果与讨论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课题所受项目资助
致谢

(2)热裂解原子吸收法快速测定固体燃料中总汞(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理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1.3 样品制备
    1.4 仪器工作条件
    1.5 实验方法
        1.5.1 空白测定
        1.5.2 样品测定
        1.5.3 测定方式
2 结果与讨论
    2.1 实验条件的选择
        2.1.1 样品粒径
        2.1.2 取样量
        2.1.3 样品干燥温度和时间
        2.1.4 样品热分解温度和时间
        2.1.5 催化和齐化反应温度和时间的选择
    2.2 线性范围
    2.3 检出限
    2.4 方法的精密度
    2.5 方法的准确度
    2.6 实际样品测定
3 结论

(3)基于DGT技术评估稻田土壤中汞的生物有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写
第一章 绪论
    1.1 汞的基本性质与危害
        1.1.1 汞的基本性质
        1.1.2 汞的毒性
    1.2 稻田生态系统汞污染现状
    1.3 稻田生态系统汞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现状
    1.4 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1.5 土壤孔隙水提取方法
        1.5.1 传统方法
        1.5.2 渗析技术(Peeper)
        1.5.3 薄膜扩散平衡技术(DET)
        1.5.4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
    1.6 DGT原理及DIFS模型
        1.6.1 DGT技术基本原理
        1.6.2 DIFS模型
    1.7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1.8 研究内容
    1.9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富集甲基汞的DGT吸附膜及洗脱液的筛选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甲基汞标液的保存实验
        2.2.2 不同树脂胶对甲基汞标准溶液的富集实验
        2.2.3 树脂胶的不同时间段吸附实验
        2.2.4 不同洗脱剂对树脂胶的提取实验
        2.2.5 不同甲基汞累积量下改性酸性硫脲对树脂胶的提取实验
        2.2.6 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甲基汞溶液的保存方法
        2.3.2 不同树脂胶对甲基汞的富集测试
        2.3.3 TCH-95树脂的吸附动力学
        2.3.4 洗脱试剂筛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稻田土壤孔隙水中不同形态汞的采样方法对比
    3.1 研究区概况
    3.2 稻田孔隙水的三种采集方式
        3.2.1 柱芯法(core)
        3.2.2 渗析法(HR-Peeper)
        3.2.3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
    3.3 汞的分析方法及质量控制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1 三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分析
        3.4.2 三种方法的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稻田孔隙水中汞的迁移动力学及生物有效性
    4.1 研究区概况
    4.2 样品采集与处理
        4.2.1 灌溉水与孔隙水样品
        4.2.2 土壤样品
        4.2.3 水稻样品
    4.3 样品处理与分析
        4.3.1 水样
        4.3.2 土壤样品
        4.3.3 DGT样品
        4.3.4 水稻样品
    4.4 质量与控制
    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4.5.1 稻田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
        4.5.2 稻田土壤中汞的分布特征
        4.5.3 水稻不同部位汞的含量分布
        4.5.4 稻田孔隙水中溶解态汞与稻田土壤中汞含量的关系
        4.5.5 稻田土壤中汞的生物有效性影响因素
    4.6 DIFS模型模拟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特色与创新
    5.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不同硒化修复剂对稻田汞污染的修复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稻田汞污染概述
        1.1.1 稻田/稻米汞污染研究现状及危害
        1.1.2 稻田汞的来源、赋存形态
        1.1.3 稻田/稻米汞污染富集机理研究
        1.1.4 稻田/稻米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现状
    1.2 硒化合物在土壤修复技术中的应用
    1.3 汞污染修复中蒙脱土应用的研究进展
    1.4 选题依据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特色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2.2.1 改性蒙脱土的制备
        2.2.2 试验材料
        2.2.3 室内土培实验
        2.2.4 修复剂技术表征
        2.2.5 水稻盆栽实验
    2.3 样品分析方法
        2.3.3 质量控制
        2.3.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不同硒化修复剂及不同环境条件对汞污染稻田土的修复效果初探
    3.1 不同硒化修复剂抑制效果初步评估
        3.1.1 不同硒化修复剂对土壤可交换态汞修复效果研究
        3.1.2 修复剂对不同类型土壤可交换态汞的阻控研究
    3.2 不同pH条件对硒化修复剂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硒化改性蒙脱土的表征分析
    4.1 修复材料的表征原理
        4.1.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4.1.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4.2 硒化修复剂红外光谱分析
    4.3 X-射线衍射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硒化修复剂对汞污染稻田的修复效果研究
    5.1 硒化修复剂对土壤与间隙水汞的修复效果
        5.1.1 稻田土上覆水中PH、Eh变化特征
        5.1.2 水稻的间隙水THg和MeHg含量
        5.1.3 土壤中生物有效态汞分布特征
        5.1.4 稻田土壤MeHg分析
        5.1.5 修复剂对土壤汞固液相分配系数的影响
    5.2 修复剂对稻米汞的阻控研究
        5.2.1 修复剂对水稻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
        5.2.2 黏性土壤稻米总汞和甲基汞含量
        5.2.3 沙性土壤稻米总汞和甲基汞含量
    5.3 不同硒化修复剂对稻米修复稳定性的研究
    5.4 不同修复剂降低稻米汞的对比及机理探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直接测汞仪法测定肥料产品中总汞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试样处理
    1.3 实验原理
    1.4 标准溶液的配制
    1.5 标准曲线的绘制
    1.6 试样的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标准曲线与线性误差
    2.2 方法检出限
    2.3 方法准确度与精密度
    2.4 方法对比
    2.5 加标回收率实验
3 结论

(6)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根际微域土壤汞形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汞的理化性质及其污染状况
        1.1.2 汞的毒性及其暴露途径
        1.1.3 土壤汞的来源及其形态分布
        1.1.4 汞甲基化与去甲基化
        1.1.5 根际环境研究现状
    1.2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品采集
    2.3 样品分析方法
        2.3.1 土壤汞形态的测定方法
        2.3.2 土壤理化生物指标的测定
    2.4 质量控制与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章 根际、近根际与非根际环境土壤性质变化
    3.1 根际、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
    3.2 根际、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铁、锰含量变化
        3.2.1 根际、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Fe~(2+)含量变化
        3.2.2 根际、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Mn~(2+)含量变化
    3.3 根际、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SO_4~(2-)含量变化
    3.4 根际、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总数含量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根际、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汞的变化特征
    4.1 甲基汞含量变化特征
    4.2 总汞含量变化特征
    4.3 甲基汞占总汞比例的变化特征
    4.4 形态汞含量变化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相关性分析
    5.1 甲基汞含量变化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
        5.1.1 甲基汞含量变化与有机质的关系
        5.1.2 甲基汞含量变化与Fe~(2+)、Mn~(2+)的关系
        5.1.3 甲基汞含量变化与SO_4~(2-)、可培养细菌总数的关系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7)燃煤电厂周边环境中汞的溯源研究及其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环境中汞的分布及燃煤电厂汞同位素示踪
        1.2.1 环境中汞的分布
        1.2.2 汞稳定同位素技术示踪燃煤排放
    1.3 环境中汞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1.3.1 汞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3.2 汞的微生物甲基化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采样点的布设
    2.3 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
        2.3.1 大气颗粒物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2.3.2 水样采集和预处理
        2.3.3 土壤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2.3.4 植物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2.4 样品测定分析方法
        2.4.1 大气颗粒物PM2.5的测定分析方法
        2.4.2 样品总汞的分析测定方法
        2.4.3 样品汞同位素的分析测定方法
        2.4.4 土壤样品甲基汞的分析测定方法
        2.4.5 环境样品微生物DNA的提取
        2.4.6 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2.4.7 甲基化功能基因hgc A的定量PCR
    2.5 实验室质量控制
    2.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燃煤电厂周边环境汞的溯源研究
    3.1 燃煤电厂周边区域整体汞污染情况
    3.2 燃煤电厂周边区域各环境样品的汞同位素组成
        3.2.1 燃煤电厂周边区域水体汞同位素组成
        3.2.2 燃煤电厂周边区域土壤汞同位素组成
        3.2.3 燃煤电厂周边区域空气颗粒物汞同位素组成
        3.2.4 燃煤电厂周边区域植物叶片汞同位素组成
    3.3 燃煤电厂周边区域汞的溯源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土壤汞及甲基汞污染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1 稻田土和旱地土中总汞和甲基汞污染特征
        4.1.1 稻田土和旱地土中总汞及甲基汞含量
        4.1.2 稻田土和旱地土中总汞及甲基汞相关分析
    4.2 稻田土和旱地土中微生物分布特征
        4.2.1 稻田土和旱地土微生物多样性
        4.2.2 稻田土和旱地土中优势菌群分布
        4.2.3 稻田土和旱地土物种丰度聚类
        4.2.4 稻田土和旱地土中微生物差异菌群分布
    4.3 总汞和甲基汞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3.1 总汞和甲基汞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3.2 总汞和甲基汞对微生物优势菌群的影响
    4.4 土壤中微生物汞甲基化功能基因分析
        4.4.1 土壤中潜在汞甲基化微生物分布
        4.4.2 土壤中hgcA基因分布
        4.4.3 总汞和甲基汞与hgcA基因的相关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大气颗粒物及其汞含量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1 大气颗粒物及颗粒物汞分布特征
        5.1.1 大气颗粒物及颗粒物汞含量
        5.1.2 大气颗粒物及颗粒物汞相关分析
    5.2 颗粒物微生物分布特征
        5.2.1 颗粒物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5.2.2 颗粒物微生物中优势菌群分布
        5.2.3 颗粒物微生物物种丰度聚类
        5.2.4 潜在空气致病菌分布状况
    5.3 颗粒物及其汞含量对微生物的影响
        5.3.1 颗粒物和颗粒物汞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3.2 颗粒物和颗粒物汞对微生物优势菌群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6.3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鱼肉中总汞及甲基汞的快速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测定汞元素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1.2.1 消解处理技术
        1.2.2 非消解处理技术
    1.3 汞元素测定常用的仪器方法
        1.3.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1.3.2 原子吸收光谱
        1.3.3 原子荧光光谱
        1.3.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1.3.5 仪器联用技术
    1.4 食品中汞的分析方法标准
    1.5 研究意义及目的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催化热解金汞齐原子吸收法测定鱼肉中总汞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剂与耗材
        2.1.2 标准溶液
        2.1.3 仪器与设备
        2.1.4 测汞仪原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测汞仪条件优化
        2.2.2 方法学评价
        2.2.3 实际样品测定
    2.3 小结
第3章 鱼肉中甲基汞的快速测定方法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与耗材
        3.1.2 标准物质
        3.1.3 抽样
        3.1.4 仪器与设备
    3.2 仪器工作参数及条件的设定
        3.2.1 测汞仪工作参数
        3.2.2 LC-AFS测定鱼肉中甲基汞
        3.2.3 样品处理过程
        3.2.4 氯化亚锡溶液的配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甲基汞测定的反应机理
        3.3.2 样品中添加氯化亚锡完全反应Hg~(2+)的浓度优化
        3.3.3 方法学评价
        3.3.4 实际样品中甲基汞的测定
    3.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生物质炭对水稻富集汞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汞污染现状
    1.2 生物质炭特性及其中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1.3 污泥及农林废弃物亟待资源化利用
    1.4 研究背景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不同生物质炭对汞的吸附能力
        1.5.2 不同生物质炭对土壤中有效性汞的影响
        1.5.3 污泥生物质炭对水稻吸收汞能力的影响
    1.6 研究目标
    1.7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类型的生物质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对汞的吸附能力
    2.1 试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生物质炭对Hg(Ⅱ)吸附试验
        2.2.2 生物质炭的基本性质
    2.3 结论与分析
        2.3.1 不同生物质炭的理化性质
        2.3.2 不同生物质炭的汞吸附特性
        2.3.2.1 吸附动力学
        2.3.2.2 等温吸附特征
        2.3.2.3 FTIR图谱
第三章 不同生物质炭对土壤中有效态汞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生物质炭
        3.1.2 供试土壤
    3.2 实验方法
    3.3 不同类型生物质炭中活性汞的含量差异
第四章 生物质炭对水稻吸收汞能力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土壤
        4.1.2 供试生物质炭
        4.1.3 供试水稻
        4.1.4 实验方法
        4.1.5 样品处理和分析
        4.1.5.1 样品的处理
        4.1.5.2 样品总汞分析和甲基汞分析
        4.1.5.3 土壤中汞形态的连续提取
        4.1.5.4 重金属全量和有效态含量
        4.1.5.5 其它参数的确定
        4.1.5.6 质量可知与质量保证
        4.1.5.7 数据分析
    4.2 生物质炭和两种土壤的基本性质
    4.3 生物质炭对土壤汞含量的影响
    4.4 土壤施用生物质炭后对水稻无机汞、甲基汞含量的影响
        4.4.1 水稻中无机汞的含量变化
        4.4.2 水稻中甲基汞的含量变化
    4.5 生物质炭抑制水稻富集汞的机理讨论
    4.6 生物质炭施用对稻田其他金属含量及有效性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10)煤中添加剂对烟气汞形态转化和燃煤痕量元素迁移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与符号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汞在环境中的迁移及危害
        1.1.2 汞的主要排放源
        1.1.3 燃煤汞排放的相关标准
        1.1.4 燃煤其他痕量元素的排放
    1.2 燃煤过程中汞的迁移转化及脱除
        1.2.1 燃煤过程中汞的迁移转化
        1.2.2 燃煤脱汞技术
    1.3 燃煤过程中其他痕量元素迁移转化的一般过程
    1.4 煤中添加剂对烟气汞形态转化和脱除
        1.4.1 国内研究进展
        1.4.2 国外研究进展
    1.5 燃煤电厂汞迁移及排放
    1.6 燃煤过程其他痕量元素迁移转化及排放的研究进展
    1.7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1.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和模拟
    2.1 引言
    2.2 实验装置
        2.2.1 6kW_(th) CFB煤燃烧装置
        2.2.2 DTF煤燃烧装置
        2.2.3 Hg-TPD装置
    2.3 燃煤烟气汞、其他痕量元素和卤素取样方法
        2.3.1 燃煤烟气汞形态取样方法
        2.3.2 燃煤烟气其他痕量元素取样方法
        2.3.3 燃煤烟气卤素(HCl、Cl_2)取样方法
    2.4 主要测试分析仪器
        2.4.1 Hydra AA全自动汞分析仪
        2.4.2 Hydra-C全自动汞分析仪
        2.4.3 VM3000烟气在线测汞仪
        2.4.4 ICP-MS痕量元素测试分析仪
        2.4.5 卤素分析方法
    2.5 其他表征分析仪器
        2.5.1 BET比表面积测试仪
        2.5.2 扫面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X)
        2.5.3 X射线衍射仪(XRD)
    2.6 模拟计算
    2.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煤中添加NH_4Br对烟气汞形态转化及脱除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煤质分析及煤样制备
        3.2.2 实验装置与方法
        3.2.3 飞灰的表征
        3.2.4 烟气汞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原煤燃烧过程中汞质量平衡及汞形态分布
        3.3.2 NH_4Br添加对烟气汞的转化及脱除
        3.3.3 飞灰样品表面结构分析
        3.3.4 飞灰样品EDXRF分析
        3.3.5 飞灰汞形态
        3.3.6 NH_4Br添加下汞转化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燃煤过程中烟气其他痕量元素的形态转化
    4.1 引言
    4.2 实验与模拟
        4.2.1 煤质分析
        4.2.2 实验装置与方法
        4.2.3 模拟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质量平衡及分布
        4.3.2 燃煤过程中其他痕量元素的排放
        4.3.3 燃煤过程中其他痕量元素的形态转化过程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超低排放燃煤电厂汞迁移转化及排放特性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燃煤机组
        5.2.2 取样和分析方法
        5.2.3 Hg-TPD、SEM、XRD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煤质分析
        5.3.2 汞质量平衡及其分布
        5.3.3 汞在炉膛及APCDs中的转化过程
        5.3.4 APCDs对烟气汞的脱除
        5.3.5 汞排放因子
        5.3.6 环境污染评估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燃煤电厂其他痕量元素迁移转化及排放特性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燃煤机组及煤质分析
        6.2.2 取样和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质量平衡及分布
        6.3.2 烟气其他痕量元素分布及APCDs协同脱除
        6.3.3 痕量元素在飞灰和锅炉底灰中的富集特性
        6.3.4 环境排放特性
        6.3.5 燃煤过程中其他痕量元素的迁移转化机理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高温处理-冷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样品中总汞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聚合氨基酸对植物修复汞污染土壤的影响及机制[D]. 叶彩.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热裂解原子吸收法快速测定固体燃料中总汞[J]. 陈晖晖. 化学分析计量, 2020(05)
  • [3]基于DGT技术评估稻田土壤中汞的生物有效性[D]. 高芳芳. 贵州大学, 2020(04)
  • [4]不同硒化修复剂对稻田汞污染的修复效果研究[D]. 王祖波. 贵州大学, 2020(04)
  • [5]直接测汞仪法测定肥料产品中总汞含量[J]. 胡赠彬,白帆,他德洪,苏海涛,杨维智. 磷肥与复肥, 2020(04)
  • [6]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根际微域土壤汞形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D]. 龚贵清. 西南大学, 2020
  • [7]燃煤电厂周边环境中汞的溯源研究及其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李昌鑫. 浙江大学, 2020(02)
  • [8]鱼肉中总汞及甲基汞的快速测定方法研究[D]. 郝聪聪.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2)
  • [9]生物质炭对水稻富集汞的效应研究[D]. 徐振涛.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10]煤中添加剂对烟气汞形态转化和燃煤痕量元素迁移的机理研究[D]. 赵士林. 东南大学, 2019

标签:;  ;  ;  ;  ;  

高温处理-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样品中的总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