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 GBA 管理个人信息

使用 GBA 管理个人信息

一、用GBA管理个人信息(论文文献综述)

顾天成[1](2020)在《对抗生成网络表情生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脸部表情生成技术持续的研究,在图形、视频、动画方面取得了长久的进步。人的脸部特征提供了大量丰富的信息,是身份识别与情感表达的重要关注部分。在实际生活中脸部表情生成技术有广泛的应用,如娱乐影视制作、计算机动画合成,以及医疗美容模拟等,得益于图像变形技术的发展,以及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发展,只需要建立生成式模型就可以减少人工建模的繁杂操作,所以脸部表情生成技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的主要工作围绕表情生成技术研究中存在难点展开,本论文的研究对表情生成的三个方面进行了改进。一是连续性的表情生成控制方法;二是支持类别间转化(不同表情)和不同类型转化(不同风格)的方法;三是图像效果评价的量化方法与生成质量的优化策略。对于传统脸部动画表情生成技术金钱人力成本高,后期修改维护困难的问题。在框架中采用类似于对抗生成网络中的CycleGAN的结构,并在其结构的不同部分加入表情参数的控制。在模型参数上设计的结构较为简单,运行速度快。生成对抗网络开创性地结合生成式网络和生成式网络进行数据生成,但生成对抗网络的生成方式限制较少,导致大量图像像素的情况下网络易失控。对于这一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弱监督的控制的机制,且这种控制是一种连续的控制。在实验过程中,对于表情的数据库由于隐私、自发性等问题,其数据量小,而且多为实验室环境的录制的,不同的数据库之间的差异比较大的问题。我们使用openface和face++工具,制作出表情生成训练的大批量的数据库方便了后续人员的研究。同时我们给出了图像效果评价的量化方法的主客观全面评价的方式,供后续人员参考。最后本论文分析比较了多个对应表情生成框架的区别,本论文的框架在连续控制,跨域转换上有优势。在FFHQ、Oulu-CASIA和Danbooru2018数据库上进行实验,在主观客观的指标上,验证了框架的有效性。

马海涛,黄晓东,李迎成[2](2018)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知识多中心的演化过程与机理》文中研究表明基于1990-2016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所收录的科研论文合着数据,借助基尼系数测度属性和功能多中心性的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知识多中心性及其知识网络的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知识生产总量的持续增长,其多中心性程度呈现出阶段性、阶梯式提升的特征,分别经历了波动、增长和分化的发展阶段,港澳回归后的2000-2010年间是多中心性快速增长的重要阶段。(2)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区域、国家和全球尺度上的功能多中心性程度随着尺度增加逐级递减,进一步证实了功能多中心性的尺度规律性;而且发现了多中心在演化中的尺度敏感性,全球尺度上的多中心性会存在不确定的峰值,而区域尺度上的多中心性可能会持续增加。(3)城市群多中心的演化是受制度接近、地理接近和等级接近影响,在研究人员移动、科研单位联动和政府政策推动及其行动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多中心程度的增加有助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构建科研协同创新共同体。

干毅军[3](2017)在《分布式电源架空配电网故障定位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能源局势日益严峻以及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分布式电源作为对传统发电的补充,具有供电灵活、清洁环保、可靠性高等优点,并且在近几年得到了广大的应用。然而随着众多DG并网,使基本配网结构和运行方式有所改变,目前运用已有故障定位方法对分布式电源架空配电网进行故障定位,容易导致误判。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快速的搜索到配网的故障位置。配网出现故障时,系统对FTU上报的故障信息进行分析,找出故障位置并隔离,对于改善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具有重大意义。研究分布式电源架空配电网故障定位问题,对于促进配电自动化系统安全运行以及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在辽宁省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的背景下,回顾、归纳国内外研究配电网故障定位的结果,从分布式电源负荷特性和短路电流分析出发,对配电网络的故障定位展开论述,对分布式电源并网的特性进行分析,并对传统的基本故障定位故障进行改进,克服基本故障定位规则不适用于长距离、大容量的架空线路故障定位环境,提出了改进型的含分布式电源架空配电网故障定位策略。在建模方面,本文介绍了变耗散网络结构的构造方法和参数确定,并以简单架空线路为例,论述了如何通过变耗散结构实现配电网故障定位模型的构造。并通过对传统蝙蝠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基于佳点集的自适应蝙蝠算法(GBA算法),并与变耗散结构相结合应用于含分布式电源的架空配电网故障定位中,进行算例验证。通过MATLAB2014b进行案例分析,分别从单点故障、多点故障、信息完整度三个方面进行仿真,而仿真分析结果验证了本文所用的模型合理,算法可行,容错性高的优点。

杨蕾[4](2016)在《环境对烟叶品质的影响分析及霉变预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属管状花目,茄科一年生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烟草的分布范围遍及北纬60度到南纬45度间的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中国是世界烟叶生产第一大国,常年种植烟100多万公顷,烟叶年产量达到200多万吨。在我国,烟草种植分布于绝大部分省份和地区,同时烟草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烟草行业的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烟草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所以在世界多地广泛种植,但作为叶用植物,其烟叶的长相、组织结构、物质转化与积累状况等因素直接影响质量。从烟叶质量角度看,烟草又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生态环境的差异及栽培措施的不同,不仅影响烟株形态和农艺性状,还导致烟叶内在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而影响烟叶品质。长期以来,人们从生态环境、品种、栽培措施、调制等与烟叶质量的关系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生态环境、品种、栽培技术对烟叶质量的贡献率分别为56%、32%、10%左右的说法。生态环境是决定烟叶品质最重要的因素,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影响烟叶香气物质含量和组成比例,进而主导烤烟香气风格,并使烟叶香气和吃味彰显典型的地域特征等方面。生态因素中,气候因子对烟叶香型和感官质量指标的影响及贡献率最大,人们围绕气候因子与烟叶香气物质的关系开展了系列研究,但大多局限在某一特定地区的单一气候因子与烤烟香气物质之间关系研究。常见的气候因子主要包括光照、湿度、降水量、温度等。本论文以烟叶品质(包括外观质量、物理特性、感官质量、化学成分)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分析烟叶生产过程中的大田生长环境(海拔、气温、湿度、降雨量和光照)和仓储环境(温度、湿度、微生物)两个阶段中环境因子对烟叶品质的影响,建立非线性模型,并将此方法应用于不同环境条件下烟叶的品质预测研究。(1)烟叶品质特性的分析研究。从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两个不同方面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烟叶的风格类型和品质特征进行表征,并以感官评价风格特征指数为导向,挑选代表性化学指标体系:与品质特征指数相关的代表性化学指标为总糖、总氮、钾、多酚总量、茄酮、巨豆三烯酮A、香叶基丙酮、苯乙醇、辛酸;与风格特征指数相关的代表性化学指标为总糖、总氮、钾、多酚总量、巨豆三烯酮D、藏花醛、香叶基丙酮、苯乙醛、丙二酸、苹果酸。(2)种植环境对烟叶品质的影响研究。采用相关性分析、多重比较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回归分析及神经网络分析等方法指标筛选受环境因子影响的烟叶品质指标。受海拔因子影响较的指标主要有清甜香、坚果香、清香型、中间香型、浓香型、风格指数、柠檬酸、棕榈酸、亚油酸、异戊酸、2-甲基-丁酸、挥发性酸总量、叶黄素、p-胡萝卜素、芸香苷、醇类和酸类共计17项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可知,上述17项指标受低、中、高海拔的影响,交叉验证正确率分别为:77.8%,83.0%和85.0%。受年平均气温影响的指标主要有:浓度、清甜香、坚果香、焦甜香、木香、蜜甜香、清香型、烟碱、绿原酸和醇类共计12项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可知,上述12项指标受低、中、高气温的影响,交叉验证正确率分别为:80.00%,81.25%和80.00%。受年平均湿度影响的指标主要有:还原糖、总氮、钾、柠檬酸、棕榈酸、2-甲基-丁酸、叶黄素、β-胡萝卜素、绿原酸、多酚总量和醇类共计12项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可知,上述12项指标受低、中、高湿度的影响,交叉验证正确率分别为:83.3%,92.9%和91.7%。受年平均降雨影响的指标主要有:木香、烟碱、总糖、钾、苹果酸、亚油酸、非挥发性酸总量、苯甲酸、辛酸、叶黄素、β-胡萝卜素、莨菪亭、芸香苷、多酚总量、醛类和杂环类共计16项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可知,上述16项指标受低、中、高降雨的影响,交叉验证正确率分别为:83.8%,86.6%和83.3%。受年平均日照影响的指标主要有:香气量、浓度、杂气、干净度、湿润、品质指数、清甜香、干草香、坚果香、蜜甜香、中间香型、风格指数、戊酸、己酸、苯甲酸、绿原酸和芸香苷共计17项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可知,上述17项指标受低、中、高日照的影响,交叉验证正确率分别为:100.0%,83.3%和83.3%。为进一步研究环境因子(海拔、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雨、年平均湿度和年平均日照)共同对烟叶品质指标的影响,采用神经网络分析优化受环境因子影响较的指标,通过BP网络通过多次迭代分析,建立了清香型、浓香型和清甜香指标的预测模型,该3项指标训练集相关系数分别为:98.16%、96.89%、85.52%和79.29%,且测试集效果较好,可用于上述三个指标的预测。通过本章系统研究环境因子对烟叶品质指标的影响,这为后续进一步研究环境因子对烟叶生理生化、生长发育的影响奠定了基础。(3)烟叶仓储环境中的霉菌及其对烟叶品质的影响研究。首先进行霉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致腐性测定,筛选出烟叶中的导致霉变的主要霉菌,并通过微生物的培养及形态学鉴定判断霉菌种属,本研究烟叶中的霉菌主要为曲霉属和青霉属。对霉变烟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通过对烟叶营养成分的分析,表明霉变烟叶样品中C源、N源和矿物质类化学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糖类、淀粉、纤维素、木质素、有机酸、多酚等C源类物质含量降低幅度较大,氯离子、硫酸根、硝酸根和磷酸根等阴离子元素含量基本没有变化;通过霉变烟叶挥发性及半挥发性成分分析,表明霉变烟叶中新产生的化合物有丁醇、2-甲基-丁醇、戊醇、己醇、亚油酸乙酯、亚麻酸乙酯、硬脂酸乙酯。含量变化程度较大的化合物:棕榈酸乙酯、棕榈酸甲酯、3-甲基-丁醇、4-甲基苯酚、3-羟基-2-丁酮、5-甲基糠醛、吲哚、亚麻酸甲酯、苯乙醇、糠醛、苯甲醇和糠醇。应用筛选出的这19种烟叶霉变的挥发性特征成分建立模型,正常样品判别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达95.0%、霉变样品的预测准确率达94.4%。预测准确率可满足实际应用,应用本方法可实现烟叶霉变的有效判定。在系统分析烟叶霉变的化学成分变化及霉变程度的判定方法基础上,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进行烟叶霉变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和麦角甾醇定量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应用近红外光谱仪在780 nm-2500 nm范围内对烟叶的近红外光谱进行采集,获得烟叶样本的基础光谱数据。建立GBA算法,对基础光谱数据进行特征波长的筛选,并建立PLS-DA判别模型。判别模型具有较小的Wilks’λ0.216 (P<0.001)和误差率2.92%。将该模型应用于烟叶样品的识别,准确率高达95.79%。尤其是,可以在烟叶霉变的I期得到满意的识别,适用于烟叶霉变的预测及仓储烟叶的实时监控。在烟叶出现霉变或者有出现霉变趋势的情况下,及时采取通风、降温、除湿、翻垛、打叶复烤降低含水率等措施,防止霉变的进一步扩散和蔓延,最大可能的降低损失。应用近红外光谱法对烟叶中的麦角甾醇含量进行预测,提供一种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方便、预测结果准确的快速测定的方法,对于烟叶霉变的预测具有实际意义。

李一哲[5](2015)在《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随机动力学模型及低温流动性改进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近十年来生物柴油制备技术的研究推进,世界各国的生物柴油生产技术日趋完善,但受原料问题和制备工艺理论问题的影响,工业化和产业化进程缓慢。中国目前原料油供应量少,油品复杂多样,制备技术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市场和国家能源储备需求。因此,选取最优的生物柴油制备方法,并对制备过程中的动力学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本论文集中阐述了亚临界水解及超临界酯化(以下称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的方法、工艺参数研究,利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对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构建两步法的反应动力学模型,从宏观及随机角度研究了两步法制备反应的机理问题,掌握了脂肪酸及对应甲酯产生的规律。创新地将数据包络分析法引入到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改进评价中,并获得最优方案。所取得的成果总结如下:(1)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工艺参数优化研究。本文采用自制试验设备,菜籽油为原料油,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压力、物料配比方面研究得到亚临界水解反应最优工艺参数为290℃,30min,25.6MPa,水油体积比4:1;超临界甲醇酯化反应最优工艺参数为270℃,40min,24.8MPa,醇油体积比2:1。单因素验证结论后进一步采用数据分析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响应曲面分析法),探索并优化了水解反应工艺参数:反应温度为293.1℃,反应时间为32.64min,水油体积比为4.04:1,反应压力为26.1Mpa,酯化工艺参数的反应温度为278.01℃,反应时间为39.21min,醇酸体积比为2.39:1,反应压力为25.2Mpa。(2)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的随机动力学模型研究。首先采用宏观速率方程研究了水解反应平均反应级数为n=0.7766,活化能Eα=61.49 KJ/mol,反应频率因子A=7261,动力学模型为:-dcA/dt=7261e-61.49/RTCA0.7766;酯化反应的平均反应级数n=1.8,活化能e=20.14KJ/mok,反应频率因子A=62.98,动力学模型为-dcA/dt=62.98e-20.14/RTCA1.8。其次,基于随机动力系统和随机动力学基本理论成果,创新性将转化率与时间的随机动力学模型φ(x,t)=f(x,t)+(2Dx)1/2dH(t)应用到水解反应和酯化反应的随机动力学研究中,分析了水解反应和脂肪酸酯化反应的过程。并利用均方差D、反应速率常数K、反应级数n和随机系统的调节决定系数Adj.R2来验证随机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生物柴油的质量控制和过程控制提供了方法借鉴和理论参考。(3)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改进评价研究。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关乎市场地域范围及经济指标。针对市场上常见的10种低温改进剂和降凝剂,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析不同改进剂和降凝剂对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的改进效果,然后基于成本的视角,采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创新性对各种组合的改进效果进行评价,获得最优的第4号试剂。

卢昊旗[6](2014)在《D2D通信的认证和密钥协商协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作为LTE网络中的一种新型无线通信模式,终端直接通信(D2D)受到了运营商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凭借着能够增加蜂窝系统的频谱利用率、减轻蜂窝小区基站负荷、降低终端和基站发射功率以及提升系统整体性能等优势,终端直接通信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尽管对D2D通信的研究正在进行,但目前对其安全方面的研究还关注不够。为确保D2D通信的保密性和完整性,用户设备间应当进行双向认证并协商出会话密钥。针对此问题部分学者从物理层安全的角度开展了研究工作,这种思路更适用于无网络基础设施的环境,且存在无法认证通信主体身份和计算复杂的问题。本文从应用层的角度对蜂窝网络环境下的D2D通信的认证和密钥协商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D2D通信的流程给出了一对一通信和一对多通信场景下的相关方案,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D2D一对一通信的认证与密钥协商机制进行了研究。论文中结合D2D一对一通信的实际过程,提出了一种认证和密钥协商方案。该方案在设备的注册阶段,终端设备和邻近服务功能模块首先通过3GPP的通用认证架构GAA的GBA过程生成预共享主会话密钥,然后利用此主密钥完成D2D应用的注册、设备发现和密钥协商流程。经分析表明,该方案利用GAA在D2D一对一通信的基础上完成了两个设备的认证和密钥协商,安全上保证了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能抗重放攻击,从而确保双方通信的安全。性能上与未采用安全通信的普通D2D通信的流程相比,在通信量和计算量上有所增加,但是仍然具有较好的可用性。2.对D2D一对多通信的密钥协商机制进行了研究。在D2D一对多通信的媒体业务中,为了业务数据流的安全,发起设备与其他多个设备需要共享一个会话密钥。论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D2D一对多通信的认证密钥协商方案。该方案中邻近服务功能模块分别与群组中各终端设备通过通用认证架构GAA生成预共享密钥,并通过广播向群组设备分发计算群组主密钥所需的必要信息。利用上述信息,D2D通信设备可独立计算出安全的媒体业务所需的群组主密钥,发起设备再生成一个用于一对多会话的群组会话密钥,并通过群组主密钥加密将此会话密钥广播给其他的设备。分析表明,该方案满足前向安全和后向安全并能抗共谋攻击,而且与现有的一对多通信的媒体业务的安全架构相比,该密钥协商方案具有较少的消息交互轮数。

彭一杰[7](2014)在《统计选择问题中的资源共享与动态决策》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研究了仿真优化中的统计选择问题。该问题在工农业生产、金融银行、交通运输、通信网络、航空航天以及医疗卫生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近年来,该课题引起了研究者极大的兴趣。本论文主要有两个贡献:首先,我们将最优计算预算分配法拓展到仿真资源存在共享的情形;其次,我们将统计选择问题推广到动态仿真资源分配与系统设计选择的框架下进行研究。我们首先研究了仿真资源共享情形下的最优计算预算分配法。该问题研究的出发点在于:仿真中常用的减小方差的方法中经常伴随着仿真资源的共享。最典型的例子是共用随机数算法与标准钟算法,在应用这两种方法对不同系统仿真时共享了信息与仿真资源。当目标函数为极大化正确选择最优系统的概率时,仿真资源存在共享以及不同系统仿真的计算代价不相同这两个因素对于如何在不同系统设计间分配仿真资源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我们对问题重新进行建模,将这两个因素考虑进了最优计算预算分配法。新的优化问题是前人研究过的存在相关性情形下的最优计算预算分配法的拓展。我们设计了一个近似算法有效地求解该优化问题,并通过一个启发式的两阶段算法来实现仿真资源的分配。我们通过几个数值算例说明最优计算预算分配法及其拓展方法在数值表现上的提升。然后,我们在一个一般的动态决策框架下考虑统计选择问题。新的框架包括动态仿真资源分配与最优系统选择策略。在此更一般的框架下,传统的正确选择的概率无法恰当地研究该框架所包含的两个方面,因此引入了平均正确选择概率来更好地度量目标。对于新的目标函数,文献中常用的选择样本均值最大的系统作为最优系统不一定是最优的。最优系统选择策略应该选择系统设计使得后验平均正确选择概率最大,而后验平均正确选择概率为系统输出的后验均值与后验方差的非线性函数。由于,对最优系统选择策略一般无法解析地求解,我们设计了一个近似方法来有效地求解。对于仿真资源分配策略,我们研究了一个“短视”资源分配策略,它是知识梯度法的拓展。另外,研究了渐进最优资源分配策略,它为渐进最优资源分配统计量与动态资源分配规则的复合。最优计算预算分配法可以理解为渐进最优资源分配统计量的特殊情形。我们用数值算例来说明新框架下的新方法在数值表现上的提升,而在小样本情形下提升最为显着。

赵娜[8](2013)在《全谷豆包植物活性成分及其改善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作用与AMPK通路机制探讨》文中认为目的:(1)提取熟化前后全谷豆包中膳食纤维(DF)、类黄酮(FN)、酚酸(PAD)和植物固醇(PS),测定其含量和体外抗氧化能力,了解全谷豆包中活性成分提取物产生生物学效应的物质基础;(2)观察全谷豆包中活性成分提取物对棕榈酸(PA)诱导的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作用的影响,测定细胞对葡萄糖的消耗量与细胞中甘油三酯(TG)、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阐明不同种类活性成分提取物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作用的干预效果差异;(3)观察全谷豆包中活性成分提取物对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中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2(AMPKa2)、乙酰辅酶A羟化酶(ACC1)、脂肪酸合成酶(FAS)、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协同激活因子-1(PGC-1)在mRNA水平上的影响,探讨全谷豆包中活性成分对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的作用机制;(4)比较熟化对全谷豆包中活性物质及其改善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作用的影响效果。方法:(1)用酶-化学法提取熟化前后全谷豆包中的膳食纤维,按国标法测定其含量;用浸提回流法提取熟化前后全谷豆包中的类黄酮,用超声波萃取法提取熟化前后全谷豆包中的酚酸和植物固醇,用比色法测定其含量。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T-AOC总抗氧化能力检测法测定不同活性成分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能力;(2)用棕榈酸诱导HepG2细胞建立体外胰岛素抵抗模型,通过MTT、油红O染色、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细胞对葡萄糖的消耗量以及细胞中TG的含量,判定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建立成功,确定棕榈酸最佳浓度;(3)棕榈酸诱导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后,加入不同活性成分提取物,测定细胞对葡萄糖的消耗量与细胞中TG的含量和抗氧化指标MDA、SOD、GSH-PX的含量,半定量PCR测定AMPKα2、ACC1、GLUT2、FAS、PGC-1的基因表达。结果:(1)熟化前全谷豆包中膳食纤维的含量为17.5g/100g,类黄酮的含量为2.28g/100g,酚酸的含量为0.62g/100g,植物固醇的含量为4.60g/100g,熟化后全谷豆包中膳食纤维的含量为21.6g/100g,类黄酮的含量为3.51g/100g,酚酸的含量为0.52g/100g,植物固醇的含量为5.88g/100g;熟化前后全谷豆包中不同活性成分均具有很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2)0.25mM的棕榈酸对细胞活性无显着影响,且细胞对葡萄糖的消耗量显着降低,细胞内TG显着升高,细胞内脂滴蓄积明显,是诱导HepG2细胞形成胰岛素抵抗的最佳浓度;(3)MTT实验中观察到,适当浓度(200μg/mL)的不同活性成分提取物对PA诱导的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与类黄酮组、植物固醇组和膳食纤维组相比,酚酸组的保护作用较弱。油红O染色结果也显示,PA可造成细胞内游离脂肪酸升高,而不同活性成分提取物处理后,可减少细胞内游离脂肪酸的形成。200μg/mL熟化前后全谷豆包中活性成分提取物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低于PA模型组(P<0.05)。与PA模型组相比,降低了细胞中TG、MDA含量,升高了SOD、GSH-PX含量(P<0.05),表明熟化前后全谷豆包中活性成分对胰岛素抵抗均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4)与模型组相比,类黄酮组、酚酸组、植物固醇组和膳食纤维组细胞内AMPKa2、GLUT2和PGC-1mRNA表达显着增高,且ACC1和FAS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除酚酸组外,其余组的基因表达改善效果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全谷豆包中富含膳食纤维、类黄酮、酚酸和植物固醇等抗氧化物质。这些活性成分具有很强的体外抗氧化能力;(2)0.25mM的棕榈酸与HepG2细胞孵育24小时,能使细胞对葡萄糖的消耗量显着降低,形成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3)熟化前后全谷豆包中活性成分可以提高HepG2细胞内AMPKa2、GLUT2和PGC-1mRNA的表达,降低ACC1和FAS mRNA的表达,从而改善PA诱导的胰岛素抵抗状态。这可能是全谷豆包改善机体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之一;(4)比较后发现,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状态的改善作用,类黄酮组效果最好,膳食纤维组和植物固醇组次之,而酚酸组效果不够明显,尤其是熟化后的酚酸组。可能原因是,酚酸是一类热不稳定物质,加热熟化会加速酚酸类物质的氧化分解。

刘志东,李超,徐美玲[9](2012)在《工程用铸钢件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全面介绍建筑铸钢件质量检验目的与规则,铸钢件内外部检测技术与评定标准。实现提高铸钢件产品质量与可靠性,确保钢结构使用性能。

武威,于蓉蓉,朱春梅,张慧媛,刘立军,路晓明[10](2007)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用户认证的研究》文中提出针对移动通信网络业务提供中关于用户认证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各种用户认证技术进行了对比阐述,最后给出对认证技术选择的方法。

二、用GBA管理个人信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GBA管理个人信息(论文提纲范文)

(1)对抗生成网络表情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对抗生成理论分析
    2.1 生成模型与对抗生成网络的基本原理
    2.2 基于对抗生成网络的表情生成的发展进程
    2.3 风格算子与风格网络结构
        2.3.1 基于算子或人工手法的传统风格变换
        2.3.2 Pix2Pix网络的风格变换
        2.3.3 利用AdaIN结构的风格变换
    2.4 可控表情生成的对抗生成网络
        2.4.1 从双向转换的结构到带控制的多方向转换结构
        2.4.2 GANimation的连续控制结构和表情Attention Net机制
        2.4.3 UFDN从特征层引入控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表情生成理论与网络结构设计
    3.1 系统框架
    3.2 生成器的结构
    3.3 生成器其他控制结构
    3.4 判别器的结构
    3.5 损失设置与训练策略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处理与实验验证
    4.1 人脸表情的表示
    4.2 数据库处理
        4.2.1 图像预处理
        4.2.2 图像数据的分布
    4.3 本文的多指标评价
        4.3.1 客观指标评价
        4.3.2 主观得分评价
        4.3.3 本文主客观的评价标准
    4.4 实验验证
        4.4.1 真实图像的连续控制变换的实验
        4.4.2 图像风格转换实验
        4.4.3 图像变日本动漫风格同时表情控制实验
        4.4.4 图像变平实动漫风格同时表情控制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知识多中心的演化过程与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区域
    2.2 数据选取及获取
    2.3 测度方法
3 GBA知识多中心的演化过程
    3.1 属性多中心性的演变
    3.2 不同空间尺度的功能多中心性演变
        3.2.1 城市群尺度
        3.2.2 国家尺度
        3.2.3 全球尺度
    3.3 多中心性的比较
        3.3.1 不同地理尺度的功能多中心比较
        3.3.2 属性与功能的多中心性比较
        3.3.3 不同阶段的多中心性比较
4 GBA知识多中心的演化机制
    4.1 网络结构演化的推动
    4.2 驱动机制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3)分布式电源架空配电网故障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分布式电源架空配电网基本特性
    2.1 分布式电源及负荷的基本特性
        2.1.1 太阳能发电
        2.1.2 风力发电
        2.1.3 微型燃气轮机
    2.2 含DG的架空配电网的潮流分析
        2.2.1 配电网潮流计算概述
        2.2.2 含DG的架空配电网潮流计算
    2.3 分布式电源架空配电网短路电流分析
        2.3.1 配电网短路电流计算原理
        2.3.2 分布式电源架空配电网短路电流计算
    2.4 分布式电源配电网故障报警分析
        2.4.1 DG接入的限制
        2.4.2 DG并网后故障报警分析
3 配电网的简化模型
    3.1 变结构耗散网络模型
        3.1.1 变耗散网络的概念与性质
        3.1.2 变耗散网络的构造
    3.2 配电网的简化模型
        3.2.1 配电网的变耗散结构模型
        3.2.2 配电网的故障定位的实现
4 分布式电源架空配电网故障定位策略
    4.1 分布式电源架空配电网故障定位分析
    4.2 改进的故障定位策略
5 基于GBA算法的配网故障定位
    5.1 基本蝙蝠算法的概述
    5.2 改进的蝙蝠算法
        5.2.1 基于佳点集的自适应蝙蝠算法
        5.2.2 GBA算法流程
    5.3 GBA算法配电网故障定位中的应用
        5.3.1 参数的确定与编码
        5.3.2 适应度函数的构造
        5.3.3 故障定位分析及仿真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环境对烟叶品质的影响分析及霉变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烟叶品质
        1.1.1 烟叶品质指标
        1.1.2 烟叶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
        1.1.3 烟叶品质的检测方法
    1.2 影响烟叶品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1.2.1 海拔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1.2.2 气温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1.2.3 湿度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1.2.4 降雨量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1.2.5 光照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1.3 仓储环境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1.4 烟叶霉变代谢产物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4.1 烟叶霉变机理
        1.4.2 烟叶霉变发生条件
        1.4.3 烟叶霉变过程
        1.4.4 烟叶霉变产生的化学成分变化
        1.4.5 烟草霉变的鉴别
    1.5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6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烟叶品质分析及环境影响
    2.1 检测方法
        2.1.1 感官质量分析方法
        2.1.2 烟叶品质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2.1.3 烟叶品质近红外分析方法
        2.1.4 数据处理软件
    2.2 烟叶品质分析
        2.2.1 不同生态环境烟叶化学成分分析
        2.2.2 不同生态环境烟叶感官评价分析
        2.2.3 感官评价指数的建立与应用
        2.2.4 烟叶感官评价与化学成分相关性分析
    2.3 种植环境对烟草品质的影响分析
        2.3.1 海拔对烟草品质影响研究
        2.3.2 气温对烟草品质影响研究
        2.3.3 湿度对烟草品质影响研究
        2.3.4 降雨量对烟草品质影响研究
        2.3.5 日照对烟草品质影响研究
        2.3.6 环境因素对烟草品质影响理论模型
        2.3.7 小结
第三章 烟叶霉变的代谢产物分析
    3.1 烟叶中的霉菌鉴定与计数
        3.1.1 霉变样本的采集
        3.1.2 烟叶中的霉菌鉴定
        3.1.3 霉变微生物的培养及形态学鉴定
        3.1.4 霉菌计数方法应用于烟叶霉变的测定
    3.2 霉变对烟叶品质指标的影响
        3.2.1 烟叶样本
        3.2.2 霉变烟叶品质指标的分析
    3.3 霉变烟叶的挥发性及半挥发性代谢产物分析
        3.3.1 霉变烟叶及正常烟叶中挥发性及半挥发性成分的比较分析
        3.3.2 霉变烟叶挥发性特征成分的验证及判别模型的建立
    3.4 挥发性霉变特征代谢成分分析应用于烟叶霉变检测
        3.4.1 固相微萃取-GC/MS测定方法
        3.4.2 挥发性霉变标记物的测定
        3.4.3 霉变过程中醇类标记物的变化情况
    3.5 挥发性特征标记成分的定量检测方法建立
        3.5.1 试剂和材料
        3.5.2 仪器和设备
        3.5.3 分析步骤
        3.5.4 结果与讨论
    3.6 麦角甾醇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3.6.1 试剂和材料
        3.6.2 仪器设备
        3.6.3 分析步骤
        3.6.4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烟叶霉变的快速预测
    4.1 应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进行烟叶霉变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4.1.1 材料和方法
        4.1.2 结果与讨论
        4.1.3 小结
    4.2 麦角甾醇的近红外定量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霉变预测
        4.2.1 材料和方法
        4.2.2 结果与讨论
        4.2.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5)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随机动力学模型及低温流动性改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石油能源紧缺和生物柴油发展
        1.2.2 国内外生物柴油研究进展概述
        1.2.3 国内外生物柴油发展及应用
    1.3 生物柴油质量标准
    1.4 研究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生物柴油动力学研究基础
    引言
    2.1 动力系统研究进展概况
        2.1.1 确定动力系统
        2.1.2 随机动力系统
    2.2 反应动力学基本理论及模型
        2.2.1 常见的反应动力学模型
        2.2.2 反应速率方程
        2.2.3 阿累尼乌斯方程
    2.3 随机动力学基本理论及模型
        2.3.1 基本理论
        2.3.2 随机化学反应系统
    2.4 随机系统及动力学模型发展前沿
        2.4.1 随机响应的研究
        2.4.2 随机混沌的研究
        2.4.3 混沌同步与控制
        2.4.4 随机动力系统的数值方法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原料油理化性能对比及成分分析方法建立
    引言
    3.1 原料油常规理化性能测定及对比
        3.1.1 植物原料油的皂化值测定及对比
        3.1.2 植物原料油的平均分子量测定及对比
        3.1.3 植物原料油的碘值测定及对比
        3.1.4 植物原料油酸值的测定及对比
        3.1.5 植物原料油过氧化值测定及对比
    3.2 植物油是我国生物柴油制备理想原料油的补充
        3.2.1 动物油脂不符合我国基本国情
        3.2.2 废弃油脂是理想原料油同时问题突出
        3.2.3 植物油可作为理想原料油补充
    3.3 植物原料油及生物柴油成分分析方法建立
        3.3.1 实验部分
        3.3.2 结果与讨论
        3.3.3 植物原料油脂肪酸组成测定及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引言
    4.1 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试验设计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试验装置
        4.1.3 试验方法
    4.2 反应产物分析方法简介
        4.2.1 酸值测定法
        4.2.2 甘油含量测定法
        4.2.3 超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
    4.3 菜籽油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试验结果及讨论
        4.3.1 菜籽油亚临界流体中水解反应试验结果及讨论
        4.3.2 菜籽油脂肪酸超临界流体中酯化反应试验结果及讨论
    4.4 菜籽油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参数优化研究
        4.4.1 菜籽油水解反应转化率响应面数学模型及分析
        4.4.2 菜籽油脂肪酸酯化反应转化率响应面数学模型及分析
    4.5 试验误差分析
    4.6 菜籽油生物柴油产品性能指标及测定结果
        4.6.1 菜籽油生物柴油性能测定指标
        4.6.2 生物柴油性能测定方法及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的随机动力学研究
    引言
    5.1 亚临界流体中菜籽油水解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5.1.1 反应级数、反应速率方程的确定
        5.1.2 水解活化能的确定
    5.2 超临界流体中菜籽油酯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5.2.1 反应级数、反应速率方程的确定
        5.2.2 酯化活化能的确定
    5.3 亚临界流体中菜籽油水解反应的随机动力学模型
        5.3.1 亚临界水解过程中的随机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3.2 亚临界中的随机动力学模型特性分析
        5.3.3 亚临界中的随机动力学模型验证
    5.4 超临界流体中菜籽油酯化反应的随机动力学模型
        5.4.1 超临界中随机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4.2 超临界流体中的随机动力学模型特性分析
        5.4.3 超临界中的随机动力学模型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改进评价研究
    引言
    6.1 低温流动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6.2 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评价方法
    6.3 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改进剂性能试验
        6.3.1 试验设计
        6.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4 低温流动性改进性能综合评价
        6.4.1 评价指标分析
        6.4.2 DEA评价模型
        6.4.3 评价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情况

(6)D2D通信的认证和密钥协商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D2D通信背景
        1.1.1 D2D通信技术的起源
        1.1.2 D2D通信技术的优点
        1.1.3 与蓝牙和WiFi等技术的区别
    1.2 发展现状
        1.2.1 D2D通信相关的标准化组织
        1.2.2 D2D典型应用
        1.2.3 D2D研究方向
    1.3 本文研究成果和文章组织结构
        1.3.1 研究成果
        1.3.2 文章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
    2.1 密码理论
        2.1.1 对称密钥和非对称密钥
        2.1.2 哈希函数
        2.1.3 数字签名
        2.1.4 密钥交换
    2.2 3GPP的通用认证架构GAA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2D通信
    3.1 D2D体系结构参考模型
    3.2 D2D的通信场景与通信控制
    3.3 D2D通信的设备发现
    3.4 D2D通信面临的安全威胁和应对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2D中一对一通信的认证和密钥协商
    4.1 引言
    4.2 D2D一对一通信的安全需求
    4.3 D2D一对一通信的密钥协商方案
    4.4 性能评估
        4.4.1 安全分析
        4.4.2 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2D中一对多通信的密钥协商协议
    5.1 引言
    5.2 D2D一对多通信
        5.2.1 D2D一对多直接通信特点
        5.2.2 D2D一对多直接通信模型
        5.2.3 D2D一对多直接通信安全需求
    5.3 媒体业务中D2D一对多通信密钥协商协议
        5.3.1 密钥分发
        5.3.2 密钥更新
    5.4 性能评估
        5.4.1 安全分析
        5.4.2 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统计选择问题中的资源共享与动态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符号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最优计算预算分配法
    2.1 独立正态分布下的算法
        2.1.1 问题建模与原始算法
        2.1.2 大偏差视角
    2.2 仿真资源共享下的算法
        2.2.1 问题建模
        2.2.2 两系统情形下的解析解
        2.2.3 k个系统情形下的算法
    2.3 数值算例
        2.3.1 例1:系统输出服从正态分布
        2.3.2 例2:M/G/1排队系统
        2.3.3 例3:串联排队系统
    2.4 小结
第3章 动态资源分配与系统选择策略
    3.1 动态贝叶斯模型的提出
        3.1.1 最优计算预算分配法的理论缺陷
        3.1.2 问题建模
        3.1.3 正态-伽马共轭先验分布
    3.2 系统选择策略
        3.2.1 研究的动机
        3.2.2 决定因素
        3.2.3 最优系统选择策略的近似算法
    3.3 仿真资源分配策略
        3.3.1 “短视”资源分配策略
        3.3.2 渐进资源分配策略
    3.4 数值算例
        3.4.1 例1:3个系统时的小样本表现
        3.4.2 例2:10个系统时的小样本表现
        3.4.3 例3:10个系统时的大样本表现
    3.5 小结
第4章 总结
参考文献

(8)全谷豆包植物活性成分及其改善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作用与AMPK通路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主要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全谷豆包中植物活性成分的提取、测定和分析
    第一节 全谷豆包中膳食纤维的提取和分析
    第二节 全谷豆包中类黄酮的提取和分析
    第三节 全谷豆包中酚酸的提取和分析
    第四节 全谷豆包中植物固醇的提取和分析
    第五节 全谷豆包中4种活性成分抗氧化能力的测定和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全谷豆包植物活性成分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AMPK通路机制探讨
    第一节 棕榈酸诱导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的建立
    第二节 全谷豆包植物活性成分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第三节 全谷豆包植物活性成分经AMPK通路改善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的机制探讨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用GBA管理个人信息(论文参考文献)

  • [1]对抗生成网络表情生成研究[D]. 顾天成.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2]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知识多中心的演化过程与机理[J]. 马海涛,黄晓东,李迎成. 地理学报, 2018(12)
  • [3]分布式电源架空配电网故障定位研究[D]. 干毅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7(03)
  • [4]环境对烟叶品质的影响分析及霉变预测方法研究[D]. 杨蕾.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1)
  • [5]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随机动力学模型及低温流动性改进评价研究[D]. 李一哲.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1)
  • [6]D2D通信的认证和密钥协商协议研究[D]. 卢昊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04)
  • [7]统计选择问题中的资源共享与动态决策[D]. 彭一杰. 复旦大学, 2014(01)
  • [8]全谷豆包植物活性成分及其改善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作用与AMPK通路机制探讨[D]. 赵娜. 扬州大学, 2013(04)
  • [9]工程用铸钢件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综述[A]. 刘志东,李超,徐美玲. 第十二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索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2
  • [10]移动通信网络中用户认证的研究[A]. 武威,于蓉蓉,朱春梅,张慧媛,刘立军,路晓明. 2007年中国通信学会“移动增值业务与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

标签:;  ;  ;  ;  ;  

使用 GBA 管理个人信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