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止是“猫”的悲哀——腐败的税收效应(四)(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静[1](2013)在《组织收入与调节经济:中国税收政策的目标权衡与制度优化》文中认为税收作为财政要素之一,是现代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政策工具。税收不仅能够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而且能够发挥一定的经济调节作用。基于税收功能的角度,本文可以将税收政策目标分为“组织收入”与“调节经济”这两大类。在“调节经济”这一目标下,进一步细化为“效率”、“公平”、“行为调节”这三种经济调节目标。根据经济学理论,税收能够对经济个体产生激励或者抑制效应,从而改变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选择。不可忽视的是,尽管税收能够在“组织收入”和“调节经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扭曲性却不可避免。当经济运行遇到困难时,盲目寄希望于通过税收的经济调节功能达到既定的政策目标,很可能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首先,不能不考虑税收扭曲性所带来的效率损失;其次,在不完美的市场环境中,税收效应所产生的政策效果也可能并不显着。此外,政府往往以调节经济作为开征新税或者提高税率的理由,但实施中的税收政策很可能只发挥了组织收入的职能,具有敛财之嫌。本文以传统税收归宿理论与行为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对政府的税收目标权衡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从理论基础、理论分析、实证检验和政策建议这四个层面出发,深入探讨了税收实际效果与政策初衷之间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政府应如何有效制定税收政策目标、以及未来税制改革方向这三个核心议题。全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导论,介绍本文的现实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第二章对税收归宿理论的基本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借鉴实验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税收归宿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偏差做出了解释。作为全文的理论根基,第二章还着重归纳了典型税种归宿的实证检验结论、以及针对税收理论研究的前提假设条件所做的实证检验结果,并且提炼出税收对经济增长、公平分配以及行为调节的典型效应。第三章以经济和政治这两个视角作为切入点,讨论了政府在“组织收入”与“调节经济”这两个税收目标之间的权衡行为。税收工具的效率性和目标性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取舍关系,这与税收目标的设定密切相关。从我国现实来看,税收并非经济调节的万能工具。从根源上来讲,双重目标下的政府税收决策、税收目标错位对调节效果的影响、心理因素对税收效应的影响以及非完全竞争市场约束等诸多现实因素,都可能引发税收的“调节性扭曲”。有别于传统概念中的税收超额负担,税收“调节性扭曲”主要体现在税收目标错位造成的效率缺失。第四章在税收行为学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税收显示效应”的概念。本文将“税收显示效应”定义为:产生于税收政策与纳税人之间的、通过经济个体的心理性偏好路径进而传导到经济个体行为决策的税收效应。当税收显示效应不显着时,会直接抑制纳税人对税负变动的实际感知度,从而制约税收政策的经济调节效果。当税收显示效应显着时,则有助于发挥税收政策的经济调节作用。税收显示效应与价格的税收弹性,共同作用于税收对经济个体的传导机制,从而影响实际的税收效果。第五章构建理论模型,对税收和管制这两种政策工具的组合效应进行了数理推导。结论表明,政府的最优政策组合,将取决于政府在税收的“组织收入”与“经济调节”这两个目标之间的权衡。在此理论分析基础上,第五章以我国楼市调控为例讨论了最优政策工具组合问题。核心结论为:面对商品房市场中存在的房价过高、投机行为旺盛等问题,政府必须在组织收入和经济调节这两项税收目标中进行选择其一作为核心目标。如果政府以调节经济为核心目标,那么“减税、加强限购管制、加强限价管制”是最有效的政策组合。如果政府以组织收入为核心目标,最优的政策组合应为“增税、放松限购管制、加强限价管制”。由于微观数据的缺失,第六章对税收效应的实证检验侧重于双重税收竞争环境下的税收宏观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从税收宏观效应的角度来看,我国税收政策的效率损失是较为显着的,且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空间较为有限。第七章从民主税制的角度出发,以消费税为例讨论了税收民主性问题,并且尝试性地探讨了政治选举对税收制度的作用影响。最后,基于我国当前税收改革的背景和有效税制理论,本文对我国“十二五”税制改革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第八章为结语。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立足于税收目标权衡的角度,本文对税收政策实际效果与税制设计初衷之间的偏离提供了有力解释。当政府采用税收作为政策工具时,政府在组织收入和调节经济这两个税收目标之间的权衡,将直接影响税收政策的实际效果。本文创造性地指出:税收的效率性与目标性之间存在重要的取舍关系;税收的组织收入目标与经济调节目标很可能无法同时实现,政府在这两项税收目标之间的取舍,关乎税收政策自身的有效性。第二,本文借鉴了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创造性地将心理学因素作为解释税收政策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创新性地提出“税收显示效应”这一概念用以解释税收调节效果出现偏差的情形,并且将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纳入到税制设计过程中。第三,本文创造性地拓展了关于税收与管制的理论模型,对从量税、从价税、数量管制、价格管制这四种政策工具进行了对比,提出了不同税收目标权衡下的最优政策组合,并且为我国楼市调控政策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鹏[2](2011)在《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减弱国际经济倒退对我国的冲击,中央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以及放松对土地和金融的监管等一系列宏观政策与调控,并与地方达成了高度统一的经济发展规划,为地方官员制造了一场空前的投资盛宴,使得地方政府债务不论在规模、结构,还是在性质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由投资引发的规模不断攀升的地方政府债务,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曾多次在会上强调,要遏制地方债务的增长,规避财政风险。虽然我国还未曾爆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且由于特殊的政治体制,如国有资产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风险的发生,但这些都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一旦经济停滞或者倒退,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就会显现。因此,当前着重分析和控制地方政府债务,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当前的各项债务政策与理论、债务的历史演绎、以及债务的性质、效用为突破口,旨在深入发掘金融危机以来困扰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与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是:第一,对当前各项政府债务的研究成果及理论进行简单回顾与梳理;同时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发展进行历史演绎,并分析其具体效用。第二,通过数据等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分析。第三,全面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尤其是文化和金融新时期的因素。第四,提出解决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对策及建议。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各项体制不完善、行政处罚较轻、地方政府“万能幻觉”思想的膨胀、民族文化等,是地方政府债务不断膨胀的主要原因。根据以上分析,提出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进行体制改革、完善债务管理制度、严厉行政处罚机制、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与防范系统、对地方政府思想、行为、文化方面引起足够重视、加大财源培养、规范财政支出和债务融资平台等。
魏巍[3](2004)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与中国的现实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期,全球资本市场在发展中遇到了极为严峻的考验与挑战。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及2000年以来的阿根廷和委内瑞拉金融危机,加大了整个世界范围内的资本市场的动荡。到了2000年4月,这股强烈的风暴更是无情地席卷到了美国,加上2001年又相继发生了大公司舞弊和9.11事件,美国的资本市场在经历了长达十年处在牛市状态之后也开始步入衰落。由于整个世界经济形势前景不容乐观,尽管许多主要工业国家货币当局一改紧缩政策转而采取放松银根的政策,但宽松的融资环境并没有为全球资本市场注入活力,反而出现持续动荡。到目前为止,资本市场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同样中国资本市场在经历了10余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在2000年10月基金黑幕曝光,引发市场人士对股市违规争论不休,到2001年8月银广厦造假被揭,令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用和资质深表怀疑,2002年过后,中国股票市场更是经历了长达近两年的漫长熊市,其阴跌之势,让大批中小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用脚投票,交投之清淡,屡创记录,“股市边缘化”的提法又让一场关于中国股市的大讨论再度兴起。 应该说自1990年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建立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在市场规模、结构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着的发展,中国股市十余年的发展表明,资本市场对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会有证券市场。建立发展健康、秩序良好、运行安全的证券市场,对我国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筹集更多的社会资金,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在充分肯定中国资本市场十年来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熟资本市场相比,
李长江[4](2003)在《腐败的税收效应》文中指出腐败现象和税收意识、税收执法有着某种程度的直接与间接联系,而且其中隐含着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官仓老鼠硕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越来越多的腐败分子如同官仓里日多日大的老鼠,糟蹋的都是人民的血汗。腐败糟蹋了税收,腐败减少了税收。在一个“好谀而嗜利”的社会大环境下强求纳税人自觉履行纳税义务,不能不说是天真的一厢情愿。
李长江[5](2001)在《不止是“猫”的悲哀——腐败的税收效应(四)》文中研究说明
二、不止是“猫”的悲哀——腐败的税收效应(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止是“猫”的悲哀——腐败的税收效应(四)(论文提纲范文)
(1)组织收入与调节经济:中国税收政策的目标权衡与制度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论文选题的现实背景 |
1.1.2 论文写作的现实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界定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核心问题 |
1.2.3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难点及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难点及不足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与评析 |
第一节 税收归宿理论及其检验 |
2.1.1 税收归宿理论的基本发展脉络 |
2.1.2 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偏差:对税收归宿结论的重新审视 |
2.1.3 税收归宿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 |
2.1.4 对税收归宿研究之前提假设条件的实证检验 |
第二节 税收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
2.2.1 税收是否总会抑制经济增长 |
2.2.2 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效果 |
2.2.3 税收的行为调节效应 |
第三节 最优税收理论 |
2.3.1 最优税制理论 |
2.3.2 最低税负制 |
第三章 基于我国现实的税收功能性目标定位 |
第一节 政府干预与税收功能 |
3.1.1 政府干预的经济学依据 |
3.1.2 我国税收的基本职能 |
第二节 不同视角下的税收功能性目标取舍 |
3.2.1 市场经济视角下的效率性倾向 |
3.2.2 政治视角下的目标性倾向 |
第三节 税收并非调节经济的万能工具 |
3.3.1 我国税收调节的现实表现:“调节经济”之名、“税收扭曲”之实 |
3.3.2 一个具体的分析:我国烟草税收的效率表现 |
第四节 税收“调节性扭曲”的根源分析 |
3.4.1 征税双重目标下的政府决策 |
3.4.2 功能错位对调节效果的影响 |
3.4.3 心理因素对税收效应的影响 |
3.4.4 非完全竞争市场的诸多现实因素 |
第四章 基于功能性目标选择的税收归宿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传统税收归宿研究及其主要结论 |
4.1.1 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 |
4.1.2 不完全竞争模型 |
4.1.3 最优个人所得税模型 |
第二节 行为经济学视角的税收归宿理论研究 |
4.2.1 税收显示效应 |
4.2.2 影响归宿路径的税收行为因素分析 |
4.2.3 政府的税收行为该何去何从 |
第三节 扭曲性税收与经济调节 |
4.3.1 税收效率性和目标性之间的取舍 |
4.3.2 信息约束、扭曲性税收与社会总福利改进 |
4.3.3 税收法定归宿对其经济归宿的一般影响 |
4.3.4 有效税收调节的重要条件 |
第五章 基于税收目标权衡的政策工具选择 |
第一节 不同类型税收工具的对比分析 |
5.1.1 特定目标税与非特定目标税 |
5.1.2 从量税与从价税 |
第二节 税收与数量管制 |
5.2.1 对劳动所得征税与数量管制 |
5.2.2 对商品征税与数量管制 |
第三节 税收与价格管制 |
5.3.1 从量税与价格管制:一个理论模型 |
5.3.2 加入从价税的情形 |
第四节 政策启示:税收目标权衡与楼市调控工具 |
5.4.1 税收政策与楼市限购令 |
5.4.2 税收政策与楼市限价令 |
5.4.3 税收政策、楼市限购令与楼市限价令 |
第六章 双重税收竞争下的宏观税收效应检验 |
第一节 税收竞争与效率 |
6.1.1 关于税收竞争效率的理论争论 |
6.1.2 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
第二节 税收竞争与公平分配 |
6.2.1 关于税收与公平分配的理论争论 |
6.2.2 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实证检验 |
6.2.3 对城乡基尼系数的实证检验 |
第七章 民主税制的制度优化与税制改革 |
第一节 税制设计背后的政治学动因:以消费税为例 |
7.1.1 对消费税的定义和分类 |
7.1.2 从选择性消费税的起源看税收政治问题 |
7.1.3 选择性消费税的理论争论 |
第二节 政治选举与税制结构 |
第三节 “十二五”时期税制改革及制度优化建议 |
7.3.1 基于税收中性考虑的未来税制改革原则 |
7.3.2 增强税收经济调节效果之见 |
7.3.3 税收制度优化建议 |
第八章 结语 |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选题意义 |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内容 |
第五节 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地方政府债务的一般分析 |
第一节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定义 |
一、债务的概念 |
二、地方政府债务的概念 |
三、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概念 |
第二节 政府债务的理论基础 |
一、李嘉图等价定理 |
二、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竞争 |
三、官员预算最大化理论 |
四、政府债务的二元理论 |
五、地方政府债务的博弈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与结构 |
第四节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历史与现实 |
一、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地方政府债务演变 |
二、地方政府债务自金融危机后的现实演变 |
第五节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效应分析 |
一、正面效应 |
二、负面效应 |
第六节 地方政府债务的国际经验 |
一、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状况 |
二、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状况 |
三、巴西地方政府债务状况 |
第三章 引起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潜在风险的因素分析 |
第一节 体制方面 |
一、经济体制转轨的因素 |
二、财政体制改革的因素 |
三、行政管理体制的因素 |
第二节 财政管理制度的因素分析 |
一、国家各项制度、政策的因素 |
二、财政管理制度—《预算法》的因素 |
三、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和地方行政首脑的心理因素 |
四、信息披露制度的因素 |
第三节 金融监管制度 |
第四节 从民族特性和文化角度思考债务成因 |
第五节 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新因素分析 |
第四章 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体制方面 |
一、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
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
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四、完善金融体制 |
第二节 地方政府的行为方面 |
一、完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和地方行政首脑心理的研究 |
二、建立合理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平台 |
三、规范地方政府之间的过度竞争行为 |
四、地方政府的财源培养 |
五、地方政府信心膨胀后的心理指导 |
第三节 中央政府方面 |
第四节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趋势的预测 |
一、指标的选取与建立 |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方法 |
第五节 建立地方政府的债务偿还机制 |
第六节 地方政府债务的法治化建设 |
第七节 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督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一、参与科研项目研究 |
二、发表论文及着作 |
(3)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与中国的现实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第0章 导论 |
0.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
0.2 论文题目中基本概念的界定 |
0.3 论文结构安排及主要内容 |
0.4 重要结论和观点创新 |
0.5 难点、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
第1章 资本市场建立的制度基础 |
1.1 股份公司、股份制和资本市场的建立 |
1.1.1 企业制度的历史演变 |
1.1.2 资本市场:股份公司的互补性制度安排 |
1.1.3 两权分离且所有权高度分散条件下的现代股份公司的基本结构 |
1.2 信用制度的发展与资本市场的建立 |
1.2.1 现代信用制度的形成与资本市场的建立 |
1.2.2 信用机制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的作用 |
1.3 进一步的分析:产权制度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 |
1.3.1 产权制度是资本市场制度的灵魂所在 |
1.3.2 产权与资本市场主体的决策与行为 |
1.3.3 产权与资本市场交易费用 |
1.3.4 产权与资本市场秩序 |
第2章 资本市场的功能分析 |
2.1 资本市场功能界定的讨论 |
2.1.1 资本市场微观功能 |
2.1.2 资本市场的宏观功能 |
2.1.3 理想状态下功能的主体效应和引致效应 |
2.2 资本市场的功能与效率 |
2.2.1 资本市场效率 |
2.2.2 金融市场理论对市场功能与效率的解释 |
2.2.3 资本市场效率与功能关系的具体分析 |
2.3 资本市场的效率与风险 |
2.3.1 资本市场风险特征 |
2.3.2 资本市场风险与效率问题的理论研究 |
2.4 资本市场功能与中介机构的考察 |
2.4.1 证券中介机构在市场中的作用 |
2.4.2 证券中介机构的信用与资本市场 |
第3章 制度与目标的协调与冲突:资源配置过程的信息问题 |
3.1 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的评判标准 |
3.1.1 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有效性 |
3.1.2 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实现条件 |
3.1.3 资本市场的帕累托最优 |
3.2 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理性预期与股票定价模型 |
3.2.1 预期与理性预期:概念与形式 |
3.2.2 理性预期股票定价模型 |
3.2.3 股票市场信息定价制度的重新诊释 |
3.3 股票价格决定的理论综述与实践方法 |
3.3.1 股票定价的理论研究 |
3.3.2 股票定价的实践方法之市盈率有效性理论 |
3.3.3 股票定价的实践方法之DDMs的扩展模型 |
3.3.4 股票定价与市场有效性的总结 |
3.4 信息不对称对市场有效性的挑战 |
3.4.1 理论检验对资本市场有效性的质疑 |
3.4.2 资本市场的充分信息与信息不对称 |
3.4.3 非对称信息与企业的金融结构 |
第4章 对非完全有效资本市场的纠正:公司治理角度 |
4.1 市场信息的非完全性与公司治理问题的提出 |
4.1.1 市场中引导资源配置的价格信息的分布状况 |
4.1.2 外部投资者的信息劣势及其后果 |
4.1.3 公司治理问题的提出 |
4.2 股东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的市场假设条件 |
4.2.1 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条件 |
4.2.2 市场的完全性与股东一致赞同价值最大化 |
4.3 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中投融资主体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 |
4.3.1 公司治理机制的设计 |
4.3.2 资本市场中公司治理的途径和模式 |
4.3.3 资本市场对公司治理的贡献 |
4.4 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与资本市场的发展 |
4.4.1 投资者保护、资本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 |
4.4.2 中小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 |
第5章 中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
5.1 对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指标的实证分析 |
5.1.1 市场资金的收益率指标 |
5.1.2 市场的定价准确性指标 |
5.1.3 市场的资本形成能力指标 |
5.1.4 市场的资产重组效率指标 |
5.2 中国资本市场功能发挥的现状考察 |
5.2.1 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过度发挥 |
5.2.2 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应相应缺乏 |
5.3 中国资本市场的形成与制度变迁 |
5.3.1 融资制度变迁背景下资本市场的形成 |
5.3.2 政府干预下不完全竞争的资本市场局部均衡分析 |
5.3.3 资本市场寻租行为分析 |
5.4 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缺陷 |
5.4.1 制度风险: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 |
5.4.2 信用缺失:阻碍资本市场功能发挥的瓶颈 |
5.4.3 结构失衡:资本市场结构难以发挥资源配置功能 |
5.4.4 机制不全:上市公司治理失灵影响资本市场效率发挥 |
5.4.5 运作失范:“软约束”下的“信息失灵”与资源配置逆向选择结果 |
5.4.6 法制滞后: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羁绊 |
第6章 强化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巫待解决的根本问题 |
6.1 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对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
6.1.1 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绩效与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
6.1.2 我国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 |
6.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的思路及具体方案 |
6.2.1 全流通的必然性 |
6.2.2 国有股流通与减持必须注意的问题 |
6.2.3 流通与减持方案设计—国有股流通与建立市场机制的同步完成 |
6.3 中国股票市场信息传导机制的特征 |
6.3.1 中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的特征 |
6.3.2 中国股票市场中小投资者的特征 |
6.3.3 中国股票市场中投资咨询机构的特征 |
6.4 中国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与效率改进 |
6.4.1 我国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缺陷 |
6.4.2 提高信息披露效率的途径 |
第7章 中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的功能提升和制度创新 |
7.1 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方式 |
7.1.1 功能提升:由“融资主导型”向“投资主导型”或“资源配置型”过渡 |
7.1.2 制度创新:由“政府强制性”向“市场诱致性”演进 |
7.2 全方位展开中国资本市场以效率为导向的创新改革 |
7.2.1 我国资本市场效率低的市场内在因素分析 |
7.2.2 以效率为导向的资本市场全方位创新 |
7.3 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功能创新的互补性制度建设 |
7.3.1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新型的金融体制 |
7.3.2 我国资本市场的证券监管制度与法律法规的完善 |
7.3.3 建立保障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信用体系 |
7.3.4 资本市场创新应遵循的原则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四、不止是“猫”的悲哀——腐败的税收效应(四)(论文参考文献)
- [1]组织收入与调节经济:中国税收政策的目标权衡与制度优化[D]. 王文静. 南开大学, 2013(07)
- [2]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对策研究[D]. 李鹏. 云南财经大学, 2011(01)
- [3]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与中国的现实选择[D]. 魏巍. 东北财经大学, 2004(02)
- [4]腐败的税收效应[J]. 李长江. 社会科学论坛, 2003(06)
- [5]不止是“猫”的悲哀——腐败的税收效应(四)[J]. 李长江. 税收与社会,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