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燃油市场月评述(论文文献综述)
郭承扬[1](2021)在《S燃料油公司保税船供油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初始,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对国际航行船舶加注燃料油实行出口退税政策的公告》,公告提到自2020年2月1日起在中国沿海、内陆江河湖泊航行的外贸船舶应加注燃料油,可享受出口退税优惠政策,退税率13%。同期中国商务部宣布了2020年首批低硫船用燃料油出口配额,以及一般贸易出口配额,国内五大石油公司拿到的总配额为1000万吨。这些政策、消息的陆续披露,有助于有效维持国内石油产品市场的正常秩序,并帮助国内炼油厂完善生产低硫船用燃料相关的出口流程。国内自由贸易区企业、有出口配额的炼油厂根据低硫趋势,抓住保税燃料油市场的机遇,开始了大规模生产、供应低硫燃料油。随着炼油厂的大规模生产,我国的保税市场大大减少了对海外资源的依赖,竞争力显着提高,为中国船舶保税燃料市场开辟了新的机遇。S燃料油公司是S石化集团下S石化销售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从事保税船供油业务的法人实体。2018年6月作为S燃料油公司负责保税船供油的职能管理部门“全球船供油业务中心”迁入浙江自贸试验区。公司依托全国连锁经营资质,经过十多年发展,船供油网络覆盖国内沿海港口及海外50多个重点港口,在营油库18座,配送驳船超过100条。经过10年的发展,S燃料油公司面临很多复杂的挑战与危机。企业外部环境方面,新冠疫情下,对全球经济冲击,导致航运市场不景气,很多远洋船舶以经济航速航行,加油需求减少;油价持续下行,供油企业利润率降低。企业内部环境方面,竞争战略不够清晰。产品成本控制不够,期纸货市场运用不够灵活,净利率较低;营销战略模糊,国内市场开发力度不足;人力资源战略落后,员工绩效考核体系、薪酬体系、职业生涯规划与世界一流企业有一定差距;品牌战略很难落地,无法转成生产力。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企业纯利较小,在这种情况下,使S燃料油公司保税船供油业务继续保持较高市场占有率、盈利水平,选择何种竞争战略成为S燃料油公司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采用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CPM矩阵等方法,对S燃料油公司保税船供油业务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及市场环境进行了充分分析;通过对S企业资源的梳理、S企业能力的分析、S企业经营现状的陈述,进而对S燃料油公司保税船供油业务内部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罗列了S燃料油公司保税船供油业务现存的外部机会和威胁现状,企业所占据的优势和劣势。本文还使用了EFE矩阵、IFE矩阵进一步分析公司情况。最后为了“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执行,提出了适合S燃料油公司的保税船供油产品差异化、保税船供油服务差异化、保税船供油渠道差异化、保税船供油品牌差异化四项措施;利用人力资源、安全生产、市场运营、品牌战略管理4个实施保障措施,保障S燃料油公司保税船供油业务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刘宏哲[2](2020)在《限硫令背景下Z公司保税燃油市场需求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航运业的快速发展,海上航行船舶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为此世界海事组织(IMO)召开会议并决定从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限硫令,其具体要求是在全球范围内国际航行船舶所用的燃料油硫含量不得高于0.5%m/m,旨在降低船用燃料油的硫排放量,实现船舶燃油动力系统清洁化,更好地保护地球的大气环境。对作为船用燃料油供应方的Z公司而言,严格的限硫令标准成为行业历史上少有的重大挑战。本文重点研究限硫令背景下Z公司保税燃油的市场需求预测,为限硫令背景下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本文首先对限硫令和市场需求预测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同时详细地叙述了限硫令与保税燃油相关政策、市场需求预测理论与方法等内容,为本文的写作奠定基础。其次介绍了Z公司的基本情况和限硫令对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重点分析了限硫令对Z公司竞争环境、采购环境的影响,并介绍了Z公司保税燃油市场需求现状,同时对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限硫令对市场需求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随后本文尝试通过以指数平滑、ARIMA、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预测模型为基础、以加权组合的方式建立组合预测模型,从而对Z公司在限硫令背景下的保税燃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并得出市场需求量将稳步上升、年内需求峰值将会降低的结论;在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过程中,得出保税燃油市场价格、进出港外国籍国际航行船舶数量是影响保税燃油市场需求的最重要因素。最后,针对限硫令政策的影响和需求预测的结果,提出了建立价格优势、开拓新市场、加强合规操作与自我防护、提高加注效率等对策建议。
吴冬情[3](2020)在《基于时空变化的干散货船燃油补给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世界海运中干散货的运量占了三分之一左右,航次租船运输是干散货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因干散货航次租船经营时不具备固定的港口、航线和船期表,以及航运市场和港口船舶燃油价格的不断变化,给航次租船运营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船舶经营人在航次租船经营时为了实现利润最大,会对成本实施严格管理,而燃油成本则占了船舶运营成本的极大比重,因而船舶经营人会采用多种方式控制燃油成本来减少运营成本。全球各地区各港口之间的燃油价格存在差异并且燃油价格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船舶燃油价格的时空变化增加了控制燃油成本的难度,船舶经营人需要根据航线上不同港口之间燃油价格的差异以及价格变化趋势制定不同的补给计划,不同的燃油补给计划导致燃油成本不同。因而在干散货运输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船舶燃油价格的时空变化研究和优化航次租船运输时干散货船的燃油补给策略,控制燃油成本降低整体的运营成本。在此背景下,首先介绍了干散货运输、航次租船和船舶燃油的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分析了国际船舶燃油价格变化的原因及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通过数据分析了几个重要港口的船舶燃油价格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干散货航次租船连续多个航次的燃油补给为研究对象。首先假设各港口的船舶燃油价格不同但不随时间变化,建立一个以利润最大为目标函数的干散货船连续多航次的燃油补给静态优化模型,针对加油量、货运量和航速确定问题,为干散货船连续多航次运输过程中燃油补给策略提供方案,并且设计了遗传算法进行求解。随后,考虑港口船舶燃油价格不仅随空间变化而且还随时间变化,建立干散货船连续多航次的燃油补给实时优化模型,在此模型中,干散货船燃油补给计划会随着燃油价格时空的变化实时调整,设计遗传算法和滚动计划法进行求解。最后通过具体案例对干散货船连续多航次的燃油补给静态优化模型和实时优化模型进行验证,模型和算法均合理并且适用。通过对比静态模型和实时优化模型,发现实时优化模型可以为船舶经营人提供利润更大的船舶燃油补给策略,能够及时应对价格变化调整燃油补给计划,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陈焕平[4](2020)在《内支线集装箱班轮航线鲁棒优化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追求规模经济,船舶大型化、联盟化的趋势日趋明显。这使得轴辐式海运网络模式应用更加广泛。内支线作为轴辐式的重要环节,承担着国际干线集装箱运输在内陆地区的集疏运服务,合理的航线布局可以有效降低班轮公司航线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目前对内支线集装箱班轮航线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确定性问题进行考量,忽略了不确定性因素对航线优化的影响。但实际上,内支线航线优化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管理因素、船舶因素、市场因素与港口因素。其中市场因素是需要着重考虑的方面,因为市场因素具有多变性,如货运需求和燃油价格常常处于波动的状态。而内支线设计是基于供需关系建立的,所以在构建内支线航线优化模型时需要将货运需求的变动考虑进模型。同时,燃油价格决定着燃油成本,改变着船舶的最优航速,进而使航线总航行时间产生变化,影响着航线适配船型,在航线优化建模过程中也需要进行考虑。因此,本文基于轴辐式航运网络,将货运需求与燃油价格的不确定性考虑进内支线集装箱班轮航线优化,构建了鲁棒优化模型。其以最小化运营总成本与惩罚成本为目标;以满足路线要求为设计约束,航速、时间与容量限制为控制约束。并基于模型特点设计了改进的禁忌搜索算法,该算法包括寻求确定解与寻求鲁棒解两部分。通过算例分析得出:与确定情境下的最优解相比,鲁棒解不拘泥于某个情景下的最优,适用于各个情景,能较好地应对货运需求与燃油价格波动对内支线班轮航线产生的影响,进而降低班轮航线运营风险,为企业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此外,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决策偏好下的鲁棒解,可知当前运价市场下决策者应该避免采用消极的决策偏好。
何春丽[5](2020)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研究》文中指出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之一,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传统汽车尾气排放污染严重,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同时,传统汽车严重依赖化石能源,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对化石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加剧了我国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传统燃油汽车的高污染和高能耗,已不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要求,新能源汽车作为能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品,以其在节能与缓解环境压力中的双重优势,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是世界各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优先选择,但是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新型的汽车产品,在技术上与传统的燃油车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影响消费者接受新能源汽车产品。我国当前正处于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过渡阶段,从市场消费需求的角度,基于私人需求引导产业向市场驱动转变,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推广,有利于缓解环境污染和保障能源安全,有利于我国汽车产业安全以及产业的结构升级,保障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研究主要从问题的提出、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政策导向四个角度逐步展开。首先,本文在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了本文的主要思路、研究的重难点、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然后,在第二章进行理论分析,详细介绍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研究中涉及到的相关经济学理论,并对当前关于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述评。在第三章对世界汽车产业发展动态和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并对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之后,基于调查问卷数据,对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第四章到第六章的实证分析部分中,研究基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的研究思路展开:在宏观层面,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意愿分成长期意愿和短期意愿两类情况,通过离散选择模型中的二项Logit模型,对影响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一是对影响新能源汽车长期和短期接受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二是分析了城市公交系统建设对消费者接受新能源汽车意愿的影响;三是对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地域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在中观层面,通过离散选择模型中的多项Logit模型,对基于消费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进行了实证,一是对消费者的品牌偏好进行实证分析,二是对消费者的车型偏好进行了实证研究,三是就新能源汽车的类型对消费者偏好进行实证分析,并分别对消费者的各类偏好分地域和性别展开了深入研究。在微观层面,对新能源汽车五个方面的产品属性,即经济性、个性化、环保性、品牌化和科技感从消费者感知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各属性对消费者购车意愿的影响。最后,在第七章中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结合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从不同层面针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提出相应的政策导向,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问题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第一,消费者购车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对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消费者认知、产品特征、消费者特征、基础设施建设、人口统计特征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长期意愿和短期意愿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消费者个体认知,无论对购车的长期意愿还是短期意愿都呈现出显着正向影响;产品特征中,充电成本、续航里程、充电时间对短期意愿影响显着,其中充电成本和充电时间对短期购买意愿呈显着的负向影响;消费者特征中,购车年限和购车经验显着地影响短期购车意愿,其中,购车经验越丰富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短期购买意愿越高;家庭充电设施对长期和短期购买意愿都呈显着影响,公共充电设施对消费者短期购买意愿影响显着;性别、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显着地影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短期购车意愿,年龄和教育程度对消费者长期意愿和短期意愿均呈现出显着的负向影响。收入水平对消费者购车的长期和短期意愿影响都不显着。城市公交系统的完善对消费者短期购买意愿呈显着的负向影响,公交出行越便捷的城市,消费者购车的短期意愿越低;城市越大,交通线路条数越多,消费者短期购买意愿越高;地铁站点越多,消费者出行越便捷,短期的新能源汽车购车意愿越低。从区域特点看,经济越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越高。第二,基于消费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研究结论。消费者品牌偏好中,动力偏好、里程偏好、购车经验、用车经验和价格偏好都显着地影响消费者的品牌选择,且对选择国产品牌存在比较显着的负向影响;年龄、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显着地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选择,其中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对消费者选择国产品牌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从地域特征看,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的消费者,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消费者,在国产品牌和国外品牌之间做选择时,都更偏好于国外品牌,品牌偏好呈现出比较显着的地域差异。不同的因素对不同性别的消费者品牌偏好的影响不同,例如用车经验等因素对男性消费者的品牌选择有显着影响,对女性消费者影响不显着;里程偏好对女性消费者的品牌选择有一定的显着影响,对男性的品牌选择影响不显着。不同性别消费者的品牌偏好表现出一定的地区差异。总体而言,国产品牌的行业竞争优势不明显,消费者对国有新能源汽车品牌信心不足。消费者车型偏好中,动力偏好、里程偏好、购车经验和价格偏好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消费者对车型的选择,比如有动力偏好和里程偏好的消费者在轿车和SUV之间偏向于选择SUV;有价格偏好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SUV或MPV;用车经验对消费者车型偏好影响不显着。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和家庭规模都显着地影响消费者对车型的选择,例如年龄越大的消费者越偏向于MPV和SUV车型的选择,家庭规模越大消费者越倾向MPV车型。职业特征对消费者车型偏好有一定的显着影响,例如企业和事业单位人员对轿车的偏好更显着。车型偏好存在较显着的地区差异,例如中部地区相比于西部地区,对MPV车型的偏好更显着。不同因素对消费者车型的偏好也表现出显着的性别差异,例如购车经验和里程偏好显着地影响女性对车型的选择,但对男性选择车型的影响不显着。在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上,政策认知、购车年限、里程偏好和购车经验都显着地影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类型选择,其中购车年限、里程偏好以及购车经验对消费者选择纯电动汽车有显着影响。教育年限和收入水平也显着地影响消费者选择,尤其是对纯电动汽车的选择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动力偏好和价格偏好对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类型选择影响不显着。不同地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类型的选择也存在地域差异,例如副省级城市消费者在纯电动汽车和其他类型之间,更偏向与选择其他类型的新能源汽车。男性相对于女性而言对纯电动汽车显示出显着偏好。同时各类因素对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类型选择呈现出显着的性别差异,例如政策认知显着地影响男性对汽车类型的选择,对女性的影响不太显着,里程偏好显着地影响男性对纯电动汽车的选择,对女性选择纯电动汽车影响不显着。第三,消费者的产品属性感知对新能源汽车需求影响的结论。产品的经济性和个性化对新能源汽车的长期和短期购买意愿均有显着影响;产品的环保性和科技感主要对消费者短期购买意愿有显着影响,其中科技感对消费者短期购车意愿影响正向相关。消费者产品属性的感知对消费者购车意愿呈现显着的性别差异。产品的个性化对女性长期购车意愿影响显着,对男性消费者长期购车意愿影响不显着;产品环保性对女性的短期购车意愿影响显着,且呈负向相关,但对男性短期购车意愿的影响不显着;科技感显着地影响男性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短期购车意愿,但对女性的短期购车意愿没有显着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结果,针对引导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提出从宏观上增强消费者环保等个人认知,提高产品技术强化产品质量,引导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经济和完善公交设施等政策;从中观层面提出增强品牌形象和影响力,鼓励产业技术创新,对产业补贴的调整和转向等政策;从微观上提出企业应充分研究消费者行为准确定位产品和市场,鼓励企业增加产品核心技术投入,基于消费者感知注重产品设计和品牌管理等策略。并针对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完善产业链协同机制、打破区域壁垒等政策以提升产业竞争力。本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第一,选题视角的创新,目前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国内外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产业补贴措施和政策上。本文从经济学理论框架出发,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研究影响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因素,对新问题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的选题和视角具有创新性;第二,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在宏观上从影响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因素上进行实证,中观上对消费者品牌偏好、车型的偏好和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进行研究,同时深入研究了各类偏好的地域差异和性别差异,微观上就消费者感知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内容上实现了创新。第三,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通过针对研究目的进行问卷设计,收集较为完备的第一手资料,整理出较高质量的微观数据,形成了一个研究新能源汽车购车意愿和购车偏好的指标体系较为完整的量化模型,系统地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研究,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比较直观和准确的科学引导。
张昊楠[6](2020)在《机动车排放管控对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治理效应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机动车保有量始终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截至2018年,中国已连续十年位居世界机动车产销量第一大国,机动车移动排放源已成为空气污染物、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在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中国从2013年开始,先后推行了机动车排放标准升级、加速淘汰高排放车辆、提升燃油经济性、发展新能源与替代能源汽车、优化公共交通规划和布局等一系列管控政策,不断强化机动车排放管控,积极倡导“绿色出行”理念,机动车排放治理工作取得显着成效。相比于外国相关研究,我国针对机动车排放治理政策评价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缺少结合我国国情的量化分析。同时,天津市作为中国的直辖市之一,机动车保有量超过300万辆,在全国66个城市中名列前十,因此研究和分析天津市机动车排放管控政策的实施路径和减排效果,特别是针对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治理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天津市机动车排放治理为研究对象,基于当地机动车保有量、活动水平、排放因子、环境指标、道路分布等数据,从市域角度对机动车排放控制政策的单一减排效应和协同减排效应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主要研究创新性研究如下:(1)利用基于机器学习的面板数据反事实分析方法,研究了机动车排放标准提升对于机动车污染物的减排效应。通过构建回归合成模型,将天津市作为干预组个体,并引入机器学习LASSO方法从全国城市中选取控制组个体构建反事实结果,从而估计了提升机动车排放标准对空气污染物的减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国V标准的实施有助于降低大气中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氮(NO2)的浓度,但对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污染物的治理效果不明显。因此,在进一步规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配合实施其它管控政策来治理空气质量。(2)构建基于燃油经济性的碳排放模型,探究提升燃油经济性对于降低机动车温室气体排放的效应。本文在IPCC2006碳排放模型的基础上,将原模型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修正为燃油含碳量系数,使得模型更具一般性。研究结果表明,提升燃油经济性对CO2的减排效果初期并不显着,未来随着老旧汽车的逐步淘汰,提升燃油经济性的CO2减排效果会逐渐增强,到2030年预计可以达到8%。此外,“双限”政策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也是有效降低机动车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途径。(3)构建了基于多情景模式的机动车排放清单,探究机动车排放管控措施对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减排效应。本研究以2016年为基准年,估计了 2017年至2030年天津市机动车的排放清单,并利用弹性系数方法,比较了各单一减排措施、结构性措施和综合性措施对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减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推广新能源汽车等单一减排措施对温室气体的减排效应要高于空气污染物的减排效应,而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实施交通管制等单一减排措施以及结构性措施和综合性措施均对空气污染物的减排效果更佳。因此,综合考虑各项减排措施的减排强度和协同效应,应在构建机动车排放综合治理体系的基础上,优先考虑提升排放标准、推广新能源汽车、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等减排措施。
董政文[7](2020)在《船用筛板式脱硫塔性能研究与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与国内船舶污染物排放控制法规,减少SO2的排放已成为当务之急。海水脱硫系统具有脱硫效率高与运行成本低的优点,已成为船舶SO2控制的主流技术之一。本文基于MAN 5S50型船用柴油机设计了配套的I型筛板式脱硫塔,并通过实验探究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了优化。全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搭建了脱硫系统试验台架,通过控制变量法探究了SO2吸收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液气比、吸收液浓度以及SO2浓度,实验结果表明液气比是影响脱硫效率的重要因素,在其他条件恒定的情况下,随着液气比由3.1L/m3升高到7.0L/m3,脱硫效率由67.3%升高到99.3%。随着废气中SO2浓度升高,脱硫效率会逐渐下降,入口SO2浓度从686ppm升高至1371ppm的过程中,脱硫效率从70.68%降低至48.69%。采用Na HCO3浓度变化模拟了海水碱度变化,当p H值恒定为8.21时,Na HCO3浓度从0.0232mol/L增加至0.1022mol/L,脱硫效率从97.25%升高至99.22%。2.基于MAN5S50型船用柴油机尾气相关参数,设计了I型脱硫塔,包括筛板、喷淋层、除雾器、锥形气液导流器等。其中,设置两层喷淋层,每层设置30个喷嘴,每个喷嘴流量为15m3/h;设置两层筛板,筛板孔径为15mm,开孔率为36%,厚度为5mm。对塔内气液传质过程开展了物料与能量衡算,在烟气量为70000Nm3/h,液气比为10时,喷淋量约为749m3/h,海水蒸发量约为34m3/h。3.根据文献中筛板塔物理模型,采用ANSYS软件建立了文献中筛板塔的数值模型,对比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研究发现采用60万非结构化网格、150万非结构化网格以及60万结构化网格,所得的压降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验证了模型的网格无关性。进一步的对筛板采用不同数值模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筛板实体模型与多孔介质模型计算结果较为一致,验证了多孔介质模型代替实体模型的可靠性。4.基于可靠的数值模型对设计的I型筛板式脱硫塔进行了数值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将锥形气液导流器改为空心可降低压降400Pa,降低了约20%。在第一层筛板与锥形气液导流器之间设置扰流环可改善气体分布,有效解决气体贴壁流动。将筛板由固定布置改为重力自适应布置,有效解决了因船体晃动而引起的气体分布不均匀问题。喷淋角度从100度变为60度时,不会影响脱硫塔的压降,因此为了减小海水对脱硫塔壁面的冲击将喷淋角由100度改为60度。
王延威[8](2020)在《基于价值链理论的B公司船舶旅游业务成本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航运业的发展也日趋成熟,做为海上交通行业,航运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成本组成较一般行业而言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成本控制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成本控制能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增强企业成本资料的准确性,降低成本。在成本控制方面,我国航运企业普遍存在不足,部分企业仍遵循着传统的方式来控制成本,通常仅注意到与产品生产有关的成本支出,在当下现代企业发展迅速的市场形势下,仅仅依靠传统手段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做到成本控制范围的扩展,价值链理论相结合的成本控制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下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其成本控制的整体范围也将不再只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的成本,有效地将公司外部环境与其内部资源进行协调。除了可以实现成本降低,还能够使企业能够具备更为强大的能力以抵御风险,并给企业带来整体价值的提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将价值链理论与成本控制相结合,对航运企业的成本控制进行优化改良。选取B公司,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从价值链理论出发,联系公司背景与行业背景,了解企业经营环境,针对目标企业的船舶旅游业务,对其成本控制现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首先,多方面地梳理了以往有关成本控制、价值链以及船舶旅游业务相关领域控制的理论研究成果;其次,结合企业相关业务近三年的成本数据,分析了其成本现状并介绍了其目前的控制方法,并指出其主要存在航行油耗不合理、日常维护缺少监管、旅客服务质量不足以及成本控制范围小的问题;然后,根据业务现状,结合行业特点,将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相结合展开了介绍,且说明其成本问题的成因,主要由于其控制方法存在不足、成本观念需要改进、系统有待完善且缺少价值链外部环节的控制,这便表明B公司目前欠缺对价值链理论的思考与结合;最后指出成本控制原则以及目标,对其价值链提出优化策略从而进行成本控制改进,建议企业的船舶旅游业务从内部价值链中所涉及到的的船舶运行、维护与旅客服务环节入手,并提出了油耗控制、维修监管、提升服务质量等成本控制优化策略。在外部价值链的上游充分关注燃油和货物采购供应商和下游顾客环节,并分别采取优化供应商团队、改善关系、拓展客户范围等策略来进行控制,最后提出有效的保障措施,保证整体上价值链成本控制可以得到有效的运行,从而促使企业更好地进行经营。
彭靓[9](2020)在《ZCR公司保税船用油业务的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保税船用油是专为国际航行船舶提供的船舶燃料,按照国际惯例免征相关税费。自加入国际贸易组织(WTO)以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和保税油市场的首次放开,国内保税船用油需求强劲上升,供应规模跃居亚洲第二。近年来,为巩固在“一带一路”供油区域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浙江舟山自贸区再次打开市场大门,密集发放地方经营资质,大批船供油企业纷至沓来,国内保税船供油行业格局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产品同质、竞争过度、整体盈利水平低、经营风险高等行业矛盾日益严重,给经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ZCR公司是国内知名的大型船用燃料供应企业,也是2006年中国保税船用油市场首次开放时的先行者,经营保税船用油业务十余年来,公司依靠良好的经营网络优势、专业的水上供应服务能力,占领了长江市场及部分沿海市场,并确立了稳固的行业地位。然而近几年来,该业务却遇到了市场份额增长停滞、个别区域业务下滑明显,盈利水平下降、行业地位动摇等突出问题,面对当前国内外经贸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航运与石油业双双低迷,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导致竞争加剧等严峻形势,如何发挥现有优势,挖掘内部潜力,从而改善发展质量,增强竞争能力,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在竞争中获得主动,已成为了ZCR公司不得不进行战略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以ZCR公司保税船用油业务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竞争战略等研究理论和分析方法,引入PEST分析和波特五力分析对影响保税油业务发展的宏观环境、行业发展现状、竞争态势进行了分析,对ZCR公司保税船用油业务概况和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进行了分析,在汇总内、外环境分析信息的基础上,引入EFE矩阵、IFE矩阵、IE矩阵、SWOT模型、QSMP矩阵等战略分析工具,以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结合的研究方式,确定了ZCR公司的最优竞争战略为成本领先战略,并就战略方案的实施提出了有关整合资源、完善管理制度、增强内部能力、扩大对外合作等方面的针对性建议。本文研究有助于对ZCR公司保税油船用业务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对增强该业务竞争力,促进业务良性发展和助力公司“建设国内一流综合能源服务企业”总体战略都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该公司其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田明[10](2020)在《国际燃料油市场月评》文中研究表明整个东亚市场的供应趋于稳定和再平衡,区域间的贸易活动有所减少。2020年1月市场回顾进入IMO(国际海事组织) 2020船用燃油限硫令实施的第一年,新加坡船用燃油市场受国际油价下跌影响,价格也呈现一路下滑走势。此外,受春节假期停工停产以及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影响,船用燃油需求大幅减少,市场交易异常清淡,各大船供油商库存压力持续增加。根据PLATTS(普氏价格指数)公布的数据,新加坡市场0.5%硫含量的低硫
二、国际燃油市场月评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燃油市场月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S燃料油公司保税船供油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企业竞争战略的概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早期战略思想理论 |
2.2.2 传统战略理论 |
2.2.3 竞争战略理论 |
第三章 S燃料油公司保税船供油业务现状分析 |
3.1 S燃料油公司保税船供油业务简介 |
3.2 S燃料油公司保税船供油业务取得的成绩 |
3.3 S燃料油公司保税船供油业务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S燃料油公司保税船供油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1.4 科学技术环境分析 |
4.2 保税船供油业务行业与竞争环境分析 |
4.2.1 保税船供油行业总体形势分析 |
4.2.2 保税船供油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第五章 S燃料油公司保税船供油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
5.1 S燃料油公司企业资源分析 |
5.1.1 有形资源 |
5.1.2 无形资源 |
5.1.3 人力资源 |
5.2 S燃料油公司企业能力分析 |
5.2.1 组织管理能力 |
5.2.2 安全运营能力 |
5.2.3 物流配送能力 |
第六章 S燃料油公司保税船供油业务竞争战略的制定与选择 |
6.1 S燃料油公司战略目标体系的构建 |
6.1.1 公司使命 |
6.1.2 公司愿景 |
6.1.3 发展计划 |
6.1.4 业务目标 |
6.2 S燃料油公司保税船供油业务竞争战略的设计 |
6.2.1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矩阵) |
6.2.2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矩阵) |
6.3 S燃料油公司保税船供油业务竞争战略的选择 |
6.3.1 保税船供油业务竞争战略QSPM矩阵 |
6.3.2 保税船供油业务竞争战略的选择 |
第七章 S燃料油公司保税船供油业务竞争战略实施与控制 |
7.1 S燃料油公司保税船供油业务竞争战略实施措施 |
7.1.1 实施产品差异化 |
7.1.2 实施服务差异化 |
7.1.3 实施渠道差异化 |
7.1.4 实施品牌差异化 |
7.2 S燃料油公司保税船供油业务竞争战略保障措施 |
7.2.1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
7.2.2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
7.2.3 加强市场营销管理 |
7.2.4 加强品牌战略管理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目录 |
致谢 |
(2)限硫令背景下Z公司保税燃油市场需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限硫令与保税燃油政策分析 |
2.1.1 限硫令的概念及影响分析 |
2.1.2 保税燃油的概念及政策分析 |
2.2 市场需求预测理论概述 |
2.2.1 市场需求预测基本理论 |
2.2.2 市场需求预测模型及比较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Z公司保税燃油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Z公司概况 |
3.1.1 Z公司企业简介 |
3.1.2 核心业务流程介绍 |
3.2 Z公司市场环境分析 |
3.2.1 竞争环境分析 |
3.2.2 采购环境分析 |
3.3 Z公司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
3.3.1 经营的市场范围 |
3.3.2 客户群体分析 |
3.3.3 市场需求量分析 |
3.4 保税燃油市场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3.4.1 保税燃油市场价格 |
3.4.2 进出港国际航行船舶数量 |
3.4.3 港口货物吞吐量 |
3.4.4 国内保税燃油政策 |
3.5 限硫令对市场需求影响分析 |
3.5.1 直接影响 |
3.5.2 间接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Z公司保税燃油市场需求预测 |
4.1 市场需求预测模型及参数定义 |
4.1.1 指数平滑模型及参数定义 |
4.1.2 ARIMA模型及参数定义 |
4.1.3 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及参数定义 |
4.1.4 组合预测模型 |
4.2 市场需求预测的模型设计 |
4.2.1 因限硫令产生的异常数据修正 |
4.2.2 指数平滑预测模型 |
4.2.3 ARIMA预测模型 |
4.2.4 多元回归分析模型 |
4.3 组合模型预测结果 |
4.3.1 组合预测模型预测结果 |
4.3.2 预测结果的修正与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Z公司应对限硫令的对策建议 |
5.1 以供应链协同确立价格优势 |
5.1.1 寻找低价优质国内低硫货源 |
5.1.2 全面控制燃料油供应成本 |
5.1.3 信息共享弱化牛鞭效应 |
5.2 需求放缓要求开拓新市场 |
5.2.1 应对好船舶数量下降带来的压力 |
5.2.2 充分利用跨关区供油政策的红利 |
5.3 合规操作与自我保护并重 |
5.3.1 完善储运体系实现全过程管理 |
5.3.2 加强供油凭证的档案管理 |
5.4 强化服务提高加注效率和服务水平 |
5.4.1 提高保税燃油加注效率 |
5.4.2 提高服务意识增强发展动力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时空变化的干散货船燃油补给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理论意义和理论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文章结构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干散货运输市场相关概述 |
2.1.1 干散货运输市场货物及航线分析 |
2.1.2 干散货船舶分类 |
2.2 航次租船相关概述 |
2.2.1 航次租船的概念及特点 |
2.2.2 航次租船航次成本分析 |
2.3 船舶燃油相关概述 |
2.3.1 船舶燃油简介 |
2.3.2 船舶燃油监控管理 |
3 船舶燃油价格时空变化 |
3.1 船舶燃油价格时空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
3.2 船舶燃油价格时间变化趋势 |
3.3 船舶燃油价格空间分布差异 |
3.4 船舶燃油补给过程中的价格时空变化 |
4 干散货船连续多航次燃油补给静态优化模型 |
4.1 问题描述 |
4.2 相关假设 |
4.3 数学模型 |
4.3.1 变量描述 |
4.3.2 模型建立 |
4.4 算法设计 |
4.4.1 遗传算法概述 |
4.4.2 燃油补给静态优化模型的算法设计 |
5 干散货船连续多航次燃油补给实时优化模型 |
5.1 问题描述 |
5.2 相关假设 |
5.3 数学模型 |
5.3.1 变量描述 |
5.3.2 模型建立 |
5.4 算法设计 |
5.4.1 滚动计划法 |
5.4.2 设置滚动时域 |
6 模型实证分析 |
6.1 案例数据 |
6.2 燃油补给静态优化模型实例解析 |
6.3 燃油补给实时优化模型实例解析 |
6.4 静态优化与实时优化对比分析 |
7 结论 |
7.1 本文所做工作及成果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内支线集装箱班轮航线鲁棒优化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不确定环境下的班轮航线优化 |
1.2.2 内支线集装箱班轮航线优化 |
1.2.3 鲁棒优化 |
1.2.4 研究综述总结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 |
2.1 轴辐式航运网络 |
2.2 内支线集装箱班轮航线 |
2.2.1 内支线集装箱班轮航线内涵 |
2.2.2 内支线运输特点 |
2.2.3 影响内支线优化的因素 |
2.2.4 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
2.3 不确定性处理方法 |
2.3.1 灵敏度分析法 |
2.3.2 随机规划法 |
2.3.3 模糊规划法 |
2.3.4 鲁棒优化法 |
3 面向成本的内支线班轮航线鲁棒优化模型 |
3.1 问题描述 |
3.2 模型构建 |
3.2.1 模型假设及符号说明 |
3.2.2 内支线集装箱班轮航线成本构成 |
3.2.3 模型约束 |
4 改进的禁忌搜索算法 |
4.1 求解确定解 |
4.2 求解鲁棒解 |
5 算例分析 |
5.1 算例描述 |
5.2 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2.1 研究思路与重点难点 |
1.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1.5 本章小结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消费者偏好与需求理论 |
2.1.2 外部性理论、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
2.1.3 基于新古典主义的耐用品模型 |
2.2 文献综述 |
2.2.1 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2 产业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影响 |
2.2.3 产品竞争力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影响 |
2.2.4 基础设施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影响 |
2.2.5 文献评述 |
2.3 本章小结 |
3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
3.1 世界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
3.1.1 国外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
3.1.2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
3.2 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
3.2.1 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动态 |
3.2.2 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动态 |
3.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
3.3.1 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动态 |
3.3.2 中国汽车产业的政策动态 |
3.3.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影响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实证研究 |
4.1 数据收集与问卷设计 |
4.1.1 数据收集与样本选择 |
4.1.2 问卷设计与样本结构 |
4.2 模型的选择和构建 |
4.2.1 离散选择模型分类 |
4.2.2 模型的选择 |
4.3 理论分析与变量描述性统计 |
4.3.1 理论分析 |
4.3.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4.4 模型的回归与分析 |
4.4.1 新能源汽车的长期/短期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2 城市公交系统对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影响 |
4.4.3 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地域差异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消费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实证研究 |
5.1 理论分析与模型选择 |
5.1.1 理论分析 |
5.1.2 模型的选择与构建 |
5.2 基于消费者品牌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实证研究 |
5.2.1 新能源汽车品牌偏好的需求研究 |
5.2.2 基于地域差异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偏好研究 |
5.2.3 基于性别差异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偏好研究 |
5.3 基于消费者车型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实证研究 |
5.3.1 消费者车型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研究 |
5.3.2 基于地域差异的新能源汽车车型需求研究 |
5.3.3 基于性别差异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偏好研究 |
5.4 基于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的消费需求实证研究 |
5.4.1 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的消费需求研究 |
5.4.2 基于地域差异的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研究 |
5.4.3 基于性别差异的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消费者产品属性感知的新能源汽车需求实证研究 |
6.1 理论分析与模型选择 |
6.1.1 理论分析 |
6.1.2 模型的选择 |
6.2 消费者的产品属性感知对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影响 |
6.2.1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
6.2.2 模型的回归与检验 |
6.2.3 模型的解释与分析 |
6.3 调查结果的统计性描述 |
6.3.1 消费者家庭车辆的拥有情况及消费偏好 |
6.3.2 消费者个人认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调查结果 |
6.3.3 消费者的汽车共享出行情况调查 |
6.3.4 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意愿与偏好 |
6.4 本章小结 |
7 基于市场需求的新能源汽车政策导向 |
7.1 基于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政策导向 |
7.1.1 加强消费者对环境保护等意识的个体认知 |
7.1.2 强化产品特性提高产品质量 |
7.1.3 加强引导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
7.1.4 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促进公共交通体系完善 |
7.2 基于消费者偏好的新能源汽车政策导向 |
7.2.1 增加新能源汽车国产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
7.2.2 鼓励自主研发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
7.2.3 产业补贴和扶持政策的调整和转向 |
7.2.4 针对消费者特点的产业发展策略 |
7.3 基于消费者产品属性感知的新能源汽车政策导向 |
7.3.1 研究消费者行为准确定位产品和市场 |
7.3.2 增加产品核心技术投入提高产品性能 |
7.3.3 基于消费者产品属性感知注重产品设计与品牌管理 |
7.4 市场需求下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政策导向 |
7.4.1 构建协同创新平台进行深度合作 |
7.4.2 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机制 |
7.4.3 打破区域壁垒增进区域协同 |
7.5 本章小结 |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与建议 |
8.2 后续研究展望 |
8.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6)机动车排放管控对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治理效应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反事实框架下政策效应评估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机动车排放模型及排放清单的相关研究 |
1.2.3 机动车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治理效应评价的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
2.1 机动车排放清单 |
2.1.1 排放清单编制原理 |
2.1.2 机动车排放清单编制的排放源分级 |
2.1.3 机动车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 |
2.2 机动车排放模型 |
2.2.1 机动车排放基本模型 |
2.2.2 机动车车队信息 |
2.2.3 机动车存活曲线 |
2.2.4 机动车活动水平 |
2.3 机动车排放因子 |
2.3.1 机动车排放因子的测定方法 |
2.3.2 污染物排放因子 |
2.3.3 CO_2排放因子 |
2.4 反事实分析理论 |
2.4.1 潜在结果框架 |
2.4.2 因果效应识别策略 |
2.4.3 回归合成方法 |
2.5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模型选取 |
2.5.1 回归模型的收缩与选取 |
2.5.2 机器学习LASSO方法的基本模型 |
2.5.3 基于LASSO的反事实分析方法 |
第3章 中国机动车排放特征与排放治理演进 |
3.1 中国机动车保有量与车队构成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
3.1.1 中国机动车保有量现状及变化趋势 |
3.1.2 中国机动车车队构成现状 |
3.2 中国机动车排放现状及历史趋势特征分析 |
3.2.1 排放现状分析 |
3.2.2 排放历史趋势分析 |
3.3 中国机动车排放治理的演进 |
3.3.1 新车准入管理 |
3.3.2 在用车辆排放检测及管控 |
3.3.3 燃油质量标准管理 |
3.3.4 大力推广新能源车辆 |
3.3.5 强化交通规划治理和经济政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机动车排放标准对空气污染物的减排效应研究 |
4.1 基于反事实分析的机动车污染物减排效应评价模型 |
4.1.1 基于回归合成方法的机动车污染物减排效应评价模型 |
4.1.2 预测精度的分析和比较 |
4.1.3 政策干预的显着性检验 |
4.2 基于机器学习的控制组个体选取 |
4.2.1 基于LASSO方法的控制组个体选取 |
4.2.2 Monte Carlo模拟对比分析 |
4.3 提升机动车排放标准对污染物减排效应分析 |
4.3.1 数据来源与说明 |
4.3.2 实证分析结果 |
4.3.3 稳健性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机动车燃油经济性对温室气体的减排效应研究 |
5.1 基于燃油经济性的碳排放模型 |
5.1.1 碳排放基本模型 |
5.1.2 模型参数设定 |
5.2 天津市机动车碳排放现状 |
5.2.1 天津市机动车流量及碳排放时空分布 |
5.2.2 天津市机动车燃油消耗现状 |
5.2.3 天津市机动车碳排放量估算 |
5.2.4 天津市机动车碳排放变化趋势 |
5.3 机动车排放控制对温室气体的治理效应评估 |
5.3.1 提升燃油经济性 |
5.3.2 限制道路机动车数量 |
5.3.3 推广替代燃料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机动车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协同治理效应研究与策略优化 |
6.1 天津市机动车排放模型与排放因子模拟 |
6.1.1 保有量及车队构成 |
6.1.2 车辆活动水平 |
6.1.3 污染物排放因子 |
6.1.4 温室气体排放因子 |
6.2 天津市机动车排放情景设置 |
6.2.1 保有量预测分析 |
6.2.2 年均行驶里程预测分析 |
6.2.3 排放控制情景设计 |
6.3 基于情景分析的协同治理效应分析 |
6.3.1 基准年排放估计 |
6.3.2 目标年排放预测 |
6.3.3 减排情景下机动车减排效应分析 |
6.3.4 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治理效应分析 |
6.4 天津市机动车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治理策略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7)船用筛板式脱硫塔性能研究与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国内外航运情况 |
1.1.2 国内外造船情况 |
1.1.3 船舶尾气污染物及相关控制法规 |
1.2 船舶尾气污染物控制措施 |
1.2.1 船舶脱硫脱硝及PM颗粒处理方法 |
1.2.2 船舶脱硫方案对比 |
1.3 EGCS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EGCS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EGCS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1.3.3 典型EGCS脱硫塔 |
1.3.4 脱硫塔喷淋系统 |
1.4 影响脱硫效率的因素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SO_2吸收的实验研究 |
2.1 实验系统介绍 |
2.1.1 反应器结构及吸收原理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SO_2吸收过程 |
2.3 实验结果分析 |
2.3.1 液气比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2.3.2 入口SO_2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2.3.3 超重力旋转床转速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2.3.4 NaHCO_3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EGCS系统脱硫塔设计 |
3.1 基于双膜理论的SO_2吸收过程分析 |
3.2 原始数据处理 |
3.2.1 排气量计算 |
3.2.2 发动机及烟气参数 |
3.2.3 环境条件 |
3.3 物料衡算 |
3.3.1 脱硫塔内气液两相传质计算及海水用量计算 |
3.3.2 烟气量计算 |
3.4 脱硫塔设计计算 |
3.4.1 脱硫塔相关参数计算 |
3.4.2 脱硫塔选型 |
3.5 脱硫塔内部结构设计 |
3.5.1 筛板设计 |
3.5.2 喷淋装置设计 |
3.5.3 除雾器设计 |
3.5.4 锥形气液导流器设计 |
3.6 筛板脱硫塔计算结果与整体模型 |
3.6.1 校核后筛板塔设计结果 |
3.6.2 筛板式脱硫塔模型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筛板脱硫塔的数值模拟 |
4.1 仿真软件平台介绍 |
4.1.1 Pro/ENGINEER建模软件 |
4.1.2 网格划分软件ICEM |
4.1.3 求解器FLUENT |
4.1.4 后处理软件TECPLOT |
4.2 脱硫塔内部流场数学模型 |
4.2.1 控制方程 |
4.2.2 湍流模型 |
4.3 网格无关性与实验验证 |
4.3.1 模拟过程 |
4.3.2 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筛板脱硫塔的数值优化 |
5.1 离散相模型 |
5.1.1 颗粒运动方程 |
5.1.2 气相与颗粒相的相间耦合 |
5.1.3 VOF模型 |
5.2 基本假设与计算区域 |
5.3 模拟过程 |
5.3.1 网格划分 |
5.3.2 塔内流场分布 |
5.4 脱硫塔优化 |
5.4.1 锥形气液导流器优化设计 |
5.4.2 扰流环优化设计 |
5.4.3 脱硫塔倾斜性能研究 |
5.4.4 喷淋层优化 |
5.4.5 基于VOF模型的筛板优化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基于价值链理论的B公司船舶旅游业务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价值链理论研究 |
1.2.2 成本控制研究现状 |
1.2.3 价值链成本控制研究 |
1.2.4 航运业的价值链与成本控制研究 |
1.2.5 旅游业务价值链与成本控制研究 |
1.2.6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 |
2 理论基础 |
2.1 成本控制理论 |
2.1.1 成本控制的概念 |
2.1.2 成本控制的原则 |
2.1.3 成本控制的方法 |
2.2 价值链理论 |
2.2.1 价值链的基本内容 |
2.2.2 价值链活动的分类 |
2.2.3 价值链分析 |
2.3 价值链成本控制理论 |
2.3.1 价值链理论与成本控制的联系 |
2.3.2 价值链成本控制的优势 |
2.3.3 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基本方式 |
3 B公司船舶旅游业务现状及成本控制分析 |
3.1 行业层面 |
3.1.1 航运业成本构成 |
3.1.2 航运业成本特征 |
3.2 B企业公司现状概述 |
3.2.1 公司经营情况 |
3.2.2 地区及行业现状 |
3.2.3 企业发展战略 |
3.3 B公司成本现状 |
3.3.1 核算原则 |
3.3.2 成本构成 |
3.3.3 整体层面控制方案 |
3.4 成本控制问题 |
3.4.1 航行油耗控制不合理 |
3.4.2 日常维护缺少监管 |
3.4.3 旅客服务质量不足 |
3.4.4 成本控制范围偏小 |
4 价值链构成及成本控制问题成因分析 |
4.1 航运业价值链构成 |
4.1.1 航运业企业内部价值链 |
4.1.2 航运业企业外部价值链 |
4.2 B公司内部价值链 |
4.2.1 船舶维护 |
4.2.2 航线设计 |
4.2.3 船舶运行 |
4.2.4 旅客服务 |
4.2.5 支持性活动 |
4.3 B公司外部价值链 |
4.3.1 船舶制造厂 |
4.3.2 油料公司 |
4.3.3 货物采购供应商 |
4.3.4 下游客户 |
4.4 成本控制问题成因 |
4.4.1 控制方法存在不足 |
4.4.2 成本观念需要改进 |
4.4.3 组织系统有待完善 |
4.4.4 缺少外部环节控制 |
5 B公司船舶旅游业务的价值链成本控制优化策略 |
5.1 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战略原则与目标 |
5.1.1 控制原则 |
5.1.2 控制目标 |
5.2 内部价值链成本控制及优化 |
5.2.1 船舶运行环节 |
5.2.2 船舶维护环节 |
5.2.3 旅客服务环节 |
5.3 外部价值链成本控制及优化 |
5.3.1 外部价值链控制的重点 |
5.3.2 燃油采购 |
5.3.3 货物采购供应商管理 |
5.3.4 下游客户 |
5.4 价值链成本控制的保障机制 |
5.4.1 组织架构 |
5.4.2 信息系统 |
5.4.3 整体层面改进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ZCR公司保税船用油业务的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研究理论概述 |
第一节 企业战略管理 |
一、企业战略的概念 |
二、战略管理的概念 |
三、战略管理的层次 |
第二节 竞争战略 |
一、竞争战略的概念 |
二、竞争战略的基本类型 |
第三节 战略分析工具 |
一、常用战略分析工具 |
二、使用战略分析工具的注意事项 |
第四节 保税船用油 |
一、保税船用油的概念 |
二、保税船用油的分类和主要性能指标 |
三、保税船用油计价方式 |
第二章 业务宏观环境分析 |
第一节 政治环境分析(POLITICAL ENVIRONMENT) |
一、国际方面 |
二、国内方面 |
第二节 经济环境分析(ECONOMIC ENVIRONMENT) |
一、国际经济环境 |
二、国内经济环境 |
三、石油市场 |
四、航运市场 |
第三节 社会环境分析(SOCIAL ENVIRONMENT) |
一、劳动力资源 |
二、港口资源 |
三、客户群体 |
第四节 科技环境分析(TECHNICAL ENVIRONMENT) |
一、燃油低硫化前处理 |
二、燃油低硫化后处理 |
三、LNG燃料应用 |
四、其他技术的应用 |
第五节 宏观环境中的机遇与挑战 |
一、宏观环境综合分析 |
二、宏观环境因素汇总 |
第三章 业务行业环境分析 |
第一节 中国保税船用油市场概况 |
一、市场发展历程 |
二、市场需求与区域分布 |
三、市场特点 |
第二节 中国保税船供油行业概况 |
一、保税船供油企业汇总 |
二、各企业经营区域与市场份额 |
第三节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一、供应商议价能力 |
二、购买者议价能力 |
三、行业内现有竞争者能力 |
四、潜在进入者的能力 |
五、替代品威胁 |
第四节 行业环境中的机遇和挑战 |
一、行业环境综合分析 |
二、行业环境要素汇总 |
第四章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ZCR公司概况 |
一、公司概况 |
二、ZCR公司组织结构 |
第二节 ZCR公司保税船用油业务 |
一、基本业务流程 |
二、业务规模 |
三、业务网络及设施 |
四、业务运营架构 |
第三节 业务的内部资源与能力 |
一、有形资源 |
二、无形资源 |
三、人力资源 |
四、油品资源获取能力 |
五、营销能力 |
六、安全管理能力 |
第四节 内部环境中的优势与劣势 |
一、内部环境综合分析 |
二、内部环境因素汇总 |
第五章 业务竞争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
第一节 竞争战略的分析与选择 |
一、战略分析中的赋权及评分办法 |
二、EFE矩阵分析 |
三、IFE矩阵分析 |
四、IE矩阵分析 |
五、SWOT分析 |
六、QSMP矩阵 |
第二节 成本领先战略的制定 |
一、选择成本领先战略的依据 |
二、制定成本领先战略的原则 |
三、具体战略制定 |
第三节 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 |
一、深化企业资源整合 |
二、完善企业管理机制 |
三、增强企业内部能力 |
四、促进企业对外合作 |
结论 |
一、本文的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国际燃料油市场月评(论文提纲范文)
2020年1月市场回顾 |
当月市场供需情况 |
1. 供应方面。 |
2. 需求方面。 |
3. 低硫油供应。 |
未来走势预测 |
四、国际燃油市场月评述(论文参考文献)
- [1]S燃料油公司保税船供油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郭承扬.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限硫令背景下Z公司保税燃油市场需求预测研究[D]. 刘宏哲. 燕山大学, 2020(06)
- [3]基于时空变化的干散货船燃油补给优化研究[D]. 吴冬情.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4]内支线集装箱班轮航线鲁棒优化模型[D]. 陈焕平.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5]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研究[D]. 何春丽.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6]机动车排放管控对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治理效应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D]. 张昊楠.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7]船用筛板式脱硫塔性能研究与优化设计[D]. 董政文.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8]基于价值链理论的B公司船舶旅游业务成本控制研究[D]. 王延威.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9]ZCR公司保税船用油业务的竞争战略研究[D]. 彭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10]国际燃料油市场月评[J]. 田明. 中国远洋海运,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