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20例临床观察

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20例临床观察

一、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20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丽,谢洋[1](2021)在《注射用唑来膦酸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骨癌痛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注射用唑来膦酸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在骨癌痛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0年1月襄阳市襄州区人民医院就诊治疗的骨癌痛患者78例临床资料,其中39例单药治疗组患者干预方案为注射用唑来膦酸单独用药,39例联合用药组患者干预方案为注射用唑来膦酸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4、8周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癌痛发作次数,治疗前后骨代谢、骨吸收指标水平、抗炎性因子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治疗4、8周后,联合治疗组VAS评分均低于单药治疗组,癌痛发作次数均少于单药治疗组(P <0.01);治疗8周后,2组患者骨钙素(OST)、碱性磷酸酶(ALP)、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INP)及Ⅰ型胶原C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治疗组水平均低于单药治疗组(P <0.01);治疗8周后,2组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较治疗前升高,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治疗组升高或降低幅度大于单药治疗组(P均<0.01)。结论注射用唑来膦酸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可有效减少骨癌痛患者癌痛发作次数,减轻其癌痛疼痛感,还可明显改善患者骨代谢、骨吸收情况,有效降低患者体内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抗炎性因子水平,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蔡盈盈[2](2021)在《药饼灸治疗阳虚寒凝型骨转移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观察药饼灸对阳虚寒凝型骨转移癌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与“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使用时是否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以及减少爆发痛、减轻疼痛影响、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作用,为中医适宜技术参与骨转移癌痛治疗提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泉州市中医院肿瘤科住院的患者60例,自愿加入本临床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药饼灸+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对照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两组均按需给予短效阿片制剂。10天为一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主要对治疗前后的疼痛强度、疼痛影响评分中医症候评分,以及观察期间爆发痛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3例病例,观察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共60人完成本研究观察,实际脱落率为4.7%。2、疼痛强度及疼痛缓解率: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数字评分量表(numb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组内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率为86.7%,对照组疼痛缓解率为7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疼痛控制情况比较:滴定后,观察组平均维持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期内,观察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日均剂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爆发痛发生次数及解救剂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疼痛影响情况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疼痛影响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症候评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症候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在改善疼痛遇寒加剧、得温痛减以及疼痛伴冷感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观察组KPS评分提高的占53.3%,对照组为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不良反应事件:观察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联合药饼灸的镇痛方式对比单纯口服镇痛药,疼痛缓解率有改善趋势。2、联合药饼灸可减少“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使用剂量,与“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存在协同止痛作用。3、联合药饼灸可减少爆发痛的发生,优化镇痛治疗体验。4、联合药饼灸可减轻疼痛影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5、联合药饼灸可改善阳虚寒凝型骨转移癌痛的相关症候表现。6、药饼灸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具有临床使用价值及推广意义。

崔真伟[3](2021)在《中药内服治疗骨转移癌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中药内服治疗骨转移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根据制定的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美国临床试验中心、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 Fang Data)、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国临床试验中心数据库,搜集关于中药内服治疗骨转移癌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时间至2021年01月31日。由2位文献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2项RCT,共计骨转移癌患者1240例,其中试验组621例,对照组为619例。本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联合西药治疗组的生存质量改善有效率[RR=1.71,95%CI(1.40,2.09),Z=5.26,P<0.00001]、生存质量改善的KPS评分变化[MD=11.17,95%CI(9.19,13.14),Z=11.09,P<0.00001]、骨转移疼痛缓解有效率[RR=1.48,95%CI(1.36,1.62),Z=8.75,P<0.00001]、骨转移疼痛缓解的NRS评分变化[MD=-0.88,95%CI(-1.34,-0.42),Z=3.75,P=0.0002]、骨转移病灶有效率[RR=1.56,95%CI(1.24,1.95),Z=3.81,P=0.0001]、骨转移病灶控制率[RR=1.25,95%CI(1.08,1.46),Z=2.96,P=0.003]、中医证候改善率[RR=1.55,95%CI(1.35,1.77),Z=6.39,P<0.00001]、减少胃肠道反应发生率[RR=0.52,95%CI(0.40,0.69),Z=4.66,P<0.00001]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在降低高钙血症的血清钙浓度变化[MD=-0.03,95%CI(-0.10,0.03),Z=0.96,P=0.34]、肝功能异常发生率[RR=0.75,95%CI(0.30,1.90),Z=0.61,P=0.54]、肾功能异常发生率[RR=0.86,95%CI(0.30,2.43),Z=0.29,P=0.77]与单纯西药治疗组疗效相当,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纯中药治疗组的生存质量改善的KPS评分变化[MD=10.21,95%CI(4.38,16.04)]、骨转移疼痛缓解有效率[RR=1.56,95%CI(1.08,2.26)]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但因单纯中药治疗组仅1项研究且样本量较小,解释结论时需谨慎。结论:(1)根据本次研究现有的证据初步表明,中药内服联合西药治疗骨转移癌在改善生存质量、缓解骨转移疼痛、骨转移病灶疗效、中医证候改善率的临床疗效方面及降低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的不良情况方面较单纯西药治疗更具有优势,且未增加肝肾功能异常发生率,安全性较好。在降低高钙血症的血钙浓度变化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相当。(2)但现有的证据尚无法判定单纯中药内服治疗在改善生存质量、缓解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疗效方面是否优于单纯西药治疗。(3)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的限制,仍需要未来开展试验设计更加严谨、样本量更大、质量更高的RCT研究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验证。

廖书恒[4](2020)在《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消岩汤加味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识别骨转移高危患者提供理论依据,并通过观察“消岩汤”加味联合唑来膦酸维持治疗气虚毒瘀型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评价消岩汤加味在其中的“增效减毒”作用,为骨转移患者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通过文献检索及临床观察,筛选出可能与NSCLC骨转移发生密切相关的因素,制定符合研究标准的调查问卷。通过纳排标准,对符合标准的患者进行问卷信息采集,包括人口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BMI、烟酒史、肿瘤家族史;疾病诊断信息,如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基因突变情况;疾病治疗信息,如手术史、放疗史、化疗史、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中药治疗史等;及相关生化指标变化,如肿瘤标志物、淋巴细胞亚群、凝血功能、D-二聚体、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钙水平等。对可能影响NSCLC骨转移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显着者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索NSCLC骨转移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识别骨转移高危患者提供参考。第二部分:通过纳排标准,筛选出符合研究要求的气虚毒瘀型NSCLC骨转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进行唑来膦酸维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消岩汤”加味。观察并评价两组干预方法对患者骨转移灶、骨相关事件、骨痛、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卡式评分、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钙、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的改善程度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180份,有效回收152份,其中骨转移患者65例,非骨转移患者87例。经单因素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BMI、烟酒史、肿瘤家族史、病理类型、EGFR/ALK突变、治疗方式、凝血功能(除PT、APTT外)、肿瘤标志物、T淋巴细胞亚群等方面比较均无显着差别(P>0.05),而在T分期、N分期、KPS评分、PT、APTT、PLT、ALP水平等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N分期、KPS评分、ALP水平等因素与NSCLC骨转移具有显着相关性,而PT、APTT、PLT水平与骨转移的发生无明显关联(P>0.05)。第二部分:经纳排标准后,收集到合格的气虚毒瘀型NSCLC骨转移患者60例,按随机分配原则平均分至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经基线分析,两组具有可比性,4周期干预治疗后,治疗组在骨转移灶、骨痛、中医症候、ALP、血清钙、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状态评分等方面的改善程度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有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发热、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及肾功能指标Scr、BUN水平的轻度升高,且治疗组出现了血小板水平的下降,但治疗组的发热程度、发生率及Scr、BUN水平较对照组更低(P<0.05),总体安全性好。研究结论1.T4分期,N3分期、KPS评分<70、ALP水平高的患者,发生骨转移的风险大。2.“消岩汤”加味可增强唑来膦酸抗骨转移的作用,增强其对骨转移灶、骨痛、外周血ALP和血钙水平的改善作用。3.“消岩汤”加味可显着改善患者的刺痛、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心烦失眠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消岩汤”加味可显着影响骨转移患者的免疫功能,上调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3+/CD4+、CD3+/CD8+细胞比例。5.“消岩汤”加味可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同时减少唑来膦酸药物性发热的不良反应,降低其肾毒性。

陈成[5](2020)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年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骨转移特点与各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乳腺癌骨转移的中医辨证提供更多客观参考。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8年6月-2019年5月期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部住院并确诊为乳腺癌骨转移的患者共88例(年龄范围34~85岁,平均年龄53.63±11.74岁)。使用临床调查表收集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本次研究所需的部分临床特征及中医四诊信息。并据所收集的四诊信息由正高级职称中医师按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上规定的辨证分型标准予以辨证分型,整理数据后,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探讨乳腺癌骨转移者年龄、病理分型、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骨转移特点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纳入乳腺癌骨转移患者88例,中医证型分布按多少依次为:肝气郁结型(22.7%)、肝肾阴虚型(19.3%)、气血两虚型(18.2%)、热毒蕴结型(18.2%)、脾胃虚弱型(15.9%)、冲任失调型(5.7%)。2.本研究实际纳入病例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占最多(75.9%),其次为浸润性小叶癌(18.1%),浸润性癌特殊型最少(6%);组织学分级以Ⅱ级最多(53%),其次为Ⅲ级(28.9%),Ⅰ级者最少(18.1%);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最多(43.4%),其次为Luminal A型(24.1%)、Her2过表达型(20.5%),三阴型最少(12%);胸部骨是乳腺癌骨转移最多见的部位(37.4%),其次分别为脊柱骨(24.2%)、盆骨(14.7%)、四肢骨(13.6%)和颅骨(10.1%);骨转移数目方面,转移数目有2~3处的患者最多(48.2%),其次为单发者(27.7%),≥4处转移者最少(24.1%)。3.本研究显示不同年龄段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医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40岁年轻患者以肝气郁结型居多;41~60岁中年患者以肝肾阴虚型居多;大于61岁老年患者以气血两虚型最多。4.本研究显示不同组织学分级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医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分级为I级者以肝气郁结型居多;Ⅱ级者以肝肾阴虚型居多;Ⅲ级者则以气血两虚型居多。5.本研究显示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医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uminal B型患者以肝肾阴虚最多见;三阴型患者以肝气郁结型居多;Her2过表达型则以气血两虚型居多;luminal A型患者各中医证型分布较均衡。6.本研究显示不同转移灶数目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医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单发转移者以肝气郁结型最多见;2~3处转移者以脾胃虚弱型最多见;4处以上转移者以气血两虚型最多见。7.本研究提示不同病理类型、骨转移部位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医证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乳腺癌骨转移中医证型以肝气郁结型为主,肝肾阴虚型、气血两虚型、热毒蕴结型也较多见,冲任失调型较少。2.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年龄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年龄可作为该病中医证型的影响因素。3.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组织学分级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组织学I级可作为肝气郁结证客观参考;Ⅱ级可作为肝肾阴虚证客观参考;Ⅲ级可作为气血两虚证客观参考。4.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分子亚型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Luminal B型可作为肝肾阴虚证客观参考;Her2过表达型可作为气血两虚证客观参考;5.乳腺癌骨转移灶数目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单发骨转移可作为肝气郁结证客观参考;多处骨转移可作为脾胃虚弱证、气血两虚证客观参考。6.中医诊疗过程中除了传统望、闻、问、切收集四诊信息外,还可结合现代医学客观特征及指标为中医辨证论治疾病提供客观参考,以提升辨证准确性。

孙晨耀[6](2020)在《“指尖易筋”推拿手法联合三阶梯止痛方案治疗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骨转移是晚期肿瘤患者最常出现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乳腺癌、肺癌、肾癌、胃癌等,常发生于脊柱、骨盆、股骨、肱骨近端、肋骨等处,可导致顽固疼痛、病理性骨折、运动障碍等症状。目前,对症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痛的方法以“三阶梯止痛方案”为主,轻度疼痛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例如布洛芬,中度疼痛使用弱阿片类加减非甾体类抗炎药,例如曲马多,重度疼痛使用阿片类药物,例如奥施康定。然而,阿片类药物可导致恶心、呕吐、瞻望等不良反应,且长期服用须逐渐加量。中药内服、中药外敷、针灸等中医疗法具有安全、有效、整体调节的优势,疗效在临床研究中已被证实。骨转移患者往往合并局部水肿、筋膜粘连,客观上适合推拿手法,但中医传统推拿手法通常是以痛止痛,对于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具有引起病理性骨折等隐患,因此既往极少参与骨转移疼痛治疗。“指尖易筋”推拿手法是一种轻柔的按摩手法,避开疼痛局部,采用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先阳后阴、以不痛解痛的治疗思路,临床实践中对中重度骨转移疼痛具有良好疗效,既能发挥推拿手法疏经通络止痛的治疗作用,又能避免不良事件发生,值得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对标准化三阶梯止痛治疗下的恶性肿瘤骨转移中重度疼痛患者进行“指尖易筋”推拿手法治疗,与单纯使用标准化三阶梯止痛治疗的对照组作比较,观察“指尖易筋”推拿手法在恶性肿瘤患者骨转移疼痛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招募符合入组标准的中重度骨转移疼痛患者,患者自愿选择是否接受“指尖易筋”推拿手法治疗,若接受则纳入试验组,在三阶梯止痛治疗基础上合并手法治疗,不接受则纳入对照组,仅采用三级阶梯止痛治疗。试验组及对照组均接受三阶梯止痛治疗,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止痛药物,试验组在三阶梯止痛治疗治疗的基础上,以课题设计的标准取穴、力度、振幅、频率、频次为患者行手法治疗,每次约操作20-30分钟,每周操作1-2次,以4次治疗为一个观察周期。对比两组患者综合疗效、疼痛评分、爆发痛次数、止痛药用量、体力状况评分、疼痛影响评分、不良反应,以及试验组在手法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爆发痛次数、体力状况评分、疼痛影响评分。结果①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显效率有差异(试验组63.33%、对照组36.67%),但在本试验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试验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试验组3.30±2.04、对照组4.67±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爆发痛次数、阿片类药物用量、体力状况评分、不良反应频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后,试验组的疼痛影响评分低于对照组(试验组30.37±12.67、对照组34.33±7.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疼痛对情绪影响、疼痛对睡眠影响两个细目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日常工作、步行能力、正常工作、与他人关系、生活享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试验组手法治疗前后止痛药用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S评分由4.77±1.55下降至3.3±2.04(P<0.001),爆发痛次数由1.13±0.21下降至0.77±0.17(P<0.05);⑥试验组在手法治疗前后体力状况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影响评分由35.00±10.63下降至30.37±12.67(P<0.001),细目中,在日常活动、情绪、睡眠和生活享受方面有显着差异(P<0.01),在正常工作与与他人之间关系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步行能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尖易筋”推拿手法联合三阶梯止痛方案治疗中重度骨转移疼痛,可在阿片类药物镇痛基础上进一步缓解疼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骨转移患者的生活质量,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以作为三阶梯止痛方案未完全止痛下的补充疗法。

吕莉,邓明辉,郭立仪[7](2019)在《亚高温全身热疗联合放疗及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亚高温全身热疗联合放疗及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我院肿瘤放疗科收治的126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2例)、B组(42例)与C组(42例)。A组采取单纯放疗,B组采取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C组采取亚高温全身热疗联合放疗及唑来膦酸治疗。比较三组的止痛、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C组治疗后的止痛总有效率为97.62%,高于A组的75.81%和B组的85.71%;C组的活动能力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A组的69.05%和B组的83.33%;C组的生活质量改善总有效率为97.62%,高于A组的76.19%和B组的8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亚高温全身热疗联合放疗及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理想。

杨鹭[8](2019)在《中药散结通络颗粒治疗肿瘤骨转移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中药散结通络颗粒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肿瘤骨转移病灶的疗效,对患者疼痛评分、中医证侯、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以及对肿瘤标志物、免疫功能、碱性磷酸酶等化验指标的影响。探讨散结通络法治疗肿瘤骨转移的临床效果,为肿瘤骨转移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纳入66例确诊为肿瘤骨转移的患者,按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对照组采用唑来膦酸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中药散结通络颗粒,28天为1个周期,连续观察治疗6个周期,研究结束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骨转移灶的变化以及骨转移无进展时间,疼痛缓解率、疼痛缓解持续时间和止痛药物用量,以及血清钙、碱性磷酸酶、肿瘤标志物(CEA、CA153、CA125、CA199)、免疫指标(CD3+、CD4+、CD8+、NK)的改变,以及中医证候、卡氏评分、生活质量的改善,综合评价临床疗效,同时评估两组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1)骨转移灶疗效:在治疗后的第2、第4、第6月,治疗组患者骨转移灶客观缓解率以及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6月后两组客观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骨转移无进展时间(PF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疼痛情况比较:治疗6月后,治疗组患者疼痛缓解的有效率以及疼痛缓解持续时间均高于对照组,24h羟考酮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变化:治疗6月后,治疗组患者血清AL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肿瘤标志物变化:治疗后第6月治疗组患者血清CEA、CA153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免疫指标变化:治疗6月后治疗组患者CD3+、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症候及临床症状改善:治疗4月后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月后,治疗组患者腰膝酸软症状好转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月后,治疗组患者疼痛症状、腰膝酸软症状、乏力症状好转率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KPS)改变:治疗后第4月、第6月有效率及第6月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后,EORTC QLQ-BM22量表中,同时治疗后第4月、第6月,治疗组疼痛部位模块和功能障碍模块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散结通络颗粒能够抑制肿瘤骨转移病灶发展,提高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2)散结通络颗粒能缓解或减轻骨转移疼痛程度,延长镇痛持续时间,减少镇痛药物用量;(3)散结通络颗粒能降低血清CEA、CA153、碱性磷酸酶水平,抑制骨转移肿瘤的代谢;(4)散结通络颗粒通过增加CD3+、CD4+细胞数量,提高患者免疫功能;(5)散结通络颗粒可改善骨转移患者的中医证候和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黄月[9](2019)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癌痛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唑来膦酸对于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癌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收集2016年11月至2019年1月在辽宁省肿瘤医院内科病房接受治疗、经病理学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合并骨转移的113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8例与治疗组55例。对照组58例,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2例;治疗组55例,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范围在4076岁,对照组平均年龄60.93±8.77岁,治疗组平均年龄61.56±8.5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分型、骨转移的部位、病程等基本情况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观察指标(KPS评分、VAS评分、是否系统规律使用止痛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下:(1)骨转移经骨扫描(或CT、MRI、PET/CT)等影像学检查证实,并明确骨转移的具体部位;患者均存在中度及以上疼痛症状;(2)分组标准:在非小细胞肺癌GP化疗方案的基础上,对照组为唑来膦酸单药治疗;治疗组为唑来膦酸+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给药;(3)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疼痛缓解情况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计算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取(?)±S描述,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结果对比采取配对t检验,非参数检验应用于不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中。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疼痛均有所缓解,治疗组疼痛缓解较观察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连续两周止痛药使用剂量减少≥50%的患者多于对照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体力状况改变较为明显,卡氏评分提高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非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有效缓解骨转移所致疼痛。2.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增强患者的体力状况。3.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减轻唑来膦酸的不良反应。

赖雅文[10](2019)在《参苓白术散加味对骨癌痛小鼠VEGF、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研究参苓白术散加味复方对骨癌痛小鼠VEGF、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苓白术散加味复方在治疗骨癌痛方面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BALB/c小鼠58只,随机抽取9只为正常组,其余49只建立肺癌骨转移癌痛模型,造模过程中有4只死亡,不计入分组,其余45只模型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参苓白术散加味高、中、低剂量组,雷帕霉素组,总共5组,每组9只;正常组、模型组正常饲养;参苓白术散加味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于造模后第6周每只小鼠每天0.4ml灌胃,连续7天;雷帕霉素组造模后第6周按4mg/kg剂量腹腔给药,每天一次,连续7天。通过小鼠行为学变化、HE染色、疼痛行为学检测评估造模情况及评价参苓白术散加味复方对骨癌痛小鼠的治疗效果;Tunel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细胞调亡;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胫骨组织VEGF、mTOR蛋白的表达。结果:1.根据造模后第1周各组小鼠行为学变化,造模后第2周正常组与模型组HE染色对比及正常组、造模后小鼠疼痛行为学对比,提示模型建立成功。2.各组小鼠给药后疼痛行为学显示,参苓白术散加味中、低剂量组及雷帕霉素组小鼠疼痛阈值较模型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低剂量组与雷帕霉素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小鼠给药后HE染色显示,参苓白术散加味不同剂量组胫骨骨髓腔内肿瘤细胞数量较模型组有所减少,其中中剂量组小鼠胫骨骨髓腔内骨髓细胞大致均匀,可见较少量肿瘤细胞,骨结构轻度改变。雷帕霉素组小鼠骨髓腔内可见肿瘤细胞数量减少,但同时伴有较明显的出血。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高、中、低剂量组、雷帕霉素组VEGF、mTOR蛋白阳性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雷帕霉素组相比,中剂量组VEGF、mTOR蛋白阳性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Tunel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参苓白术散加味高、中剂量组及雷帕霉素组肿瘤细胞凋亡数值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雷帕霉素组与中剂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参苓白术散加味高、中、低剂量组、雷帕霉素组VEGF、mTOR蛋白表达均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成功建立肺癌骨转移癌痛小鼠模型。2.参苓白术散加味复方可以缓解骨癌痛小鼠的疼痛,并且促进肿瘤细胞的调亡。3.参苓白术散加味复方可以下调模型小鼠胫骨组织VEGF、mTOR蛋白的表达。4.参苓白术散加味复方可能通过抑制VEGF、mTOR的表达,从而影响肿瘤血管生成,阻断骨癌痛信号的传导,起到对骨癌痛小鼠的治疗作用。

二、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20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2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注射用唑来膦酸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骨癌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VAS评分比较
    2.2 癌痛发作次数比较
    2.3 骨代谢、骨吸收指标水平比较
    2.4 抗炎性因子及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3 讨论

(2)药饼灸治疗阳虚寒凝型骨转移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入组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类型
        2.2 样本量估计
        2.3 分组设计
        2.4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情况
        3.2 主要指标
        3.3 次要指标
    4 疗效评价
    5 不良事件的观察与处理
    6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结果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2 基线分析
    3 疗效分析
        3.1 疼痛强度及疼痛缓解率的比较
        3.2 疼痛控制情况比较
        3.3 治疗前后疼痛影响情况比较
        3.4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3.5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4 不良事件
分析与讨论
    1 现代医学对骨转移癌痛的认识
        1.1 骨转移癌痛的机制
        1.2 西医治疗现况
    2 中医对骨转移癌痛的研究
        2.1 病名认识
        2.2 病因病机
        2.3 证型选择依据
        2.4 外治选择依据
    3 药饼灸选择依据
        3.1 药饼灸的理论依据
        3.2 药饼灸处方分析
    4 本研究中“药饼灸”疗效分析
        4.1 疼痛强度及疼痛缓解率的比较
        4.2 疼痛控制情况比较
        4.3 疼痛影响评分比较
        4.4 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4.5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5 不良事件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探讨骨转移癌痛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中药内服治疗骨转移癌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 现代医学对骨转移癌的认识
        1.1 概述及流行病学
        1.2 发病机制
        1.3 诊治现状
    2 中医药学对骨转移癌的认识
        2.1 病名溯源
        2.2 病因病机
        2.3 中药内服治疗骨转移癌概况
        2.4 中药干预骨转移癌的现代机制研究
    3 循证医学对中医药学发展的影响
    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1 研究类型
        1.2 研究对象
        1.3 干预措施
        1.4 结局指标
        1.5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检索策略
        2.2 文献筛选
        2.3 资料提取
        2.4 研究的质量评价
        2.5 统计分析
        2.6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 纳入研究的特点
        2.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3 Meta分析结果
        3.1 生存质量改善情况
        3.2 骨转移疼痛缓解情况
        3.3 骨转移病灶疗效情况
        3.4 中医证候改善率
        3.5 血清钙浓度变化
        3.6 不良反应情况
第四章 讨论
    1 本研究的Meta分析总结
        1.1 结局指标
        1.2 不良反应情况
        1.3 证据强度及实用性
    2 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骨转移癌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消岩汤加味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实验一 NSCLC骨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1.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3.小结
实验二 “消岩汤”加味联合唑来膦酸维持治疗气虚毒瘀型NSCLC骨转移的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统计分析
    4.统计结果
    5.小结
讨论
    1.NSCLC骨转移发生率分析
    2.NSCLC骨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3.中医对肺癌骨转移的认识
    4.“消岩汤”加味治疗NSCLC骨转移的依据
    5.治疗前后的疗效分析
    6.安全性分析
    7.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肺癌的骨转移机制及综合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略缩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选择
        2.1 病例选择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3.1 临床调查表的制定和资料收集
        3.2 中医证型的确定
        3.3 数据汇总与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5 讨论
        5.1 乳腺癌骨转移现代医学认识
        5.2 乳腺癌骨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5.3 乳腺癌骨转移祖国医学认识
        5.4 乳腺癌骨转移中医干预价值
        5.5 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
        5.6 关于本次研究结果的分析
        5.7 小结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癌骨转移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乳腺癌骨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2 乳腺癌骨转移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3 乳腺癌骨转移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指尖易筋”推拿手法联合三阶梯止痛方案治疗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痛的研究现状
        1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症状
        2 骨转移疼痛的发病机制
        3 骨转移疼痛的治疗
        4 结语
    综述二 中医学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痛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古代记载
        2 中医学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学对骨转移疼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4 中医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痛的研究进展
        5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入组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的统计分析
        2.2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分析
        2.3 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2.4 统计结论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研究回顾
        1.1 样本构成
        1.2 研究不足
        1.3 研究展望
    2 讨论
        2.1 “指尖易筋”推拿手法治疗骨转移疼痛的中医机理
        2.2 “指尖易筋”推拿手法治疗骨转移疼痛的现代医学机理
        2.3 疗效特点
        2.4 验案举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7)亚高温全身热疗联合放疗及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止痛情况的比较
    2.2 三组患者活动能力改善情况的比较
    2.3 三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3.1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特点
    3.2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治疗

(8)中药散结通络颗粒治疗肿瘤骨转移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原发恶性肿瘤诊断标准
        1.2.2 骨转移诊断标准
        1.2.3 痰瘀互结辨证标准
    1.3 入选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类型
    2.2 样本估算
    2.3 病例分组
    2.4 研究药物
    2.5 治疗方案
        2.5.1 分组治疗
        2.5.2 疼痛治疗
3 观察指标
    3.1 骨转移灶变化
        3.1.1 评价标准
        3.1.2 客观缓解率
        3.1.3 疾病控制率
        3.1.4 无进展生存期
    3.2 疼痛评价
        3.2.1 疼痛程度评分
        3.2.2 疼痛缓解持续时间
        3.2.3 24h盐酸羟考酮剂量
    3.3 血清钙、碱性磷酸酶
    3.4 血清肿瘤标志物
    3.5 免疫功能指标
    3.6 中医证候和临床症状
    3.7 体力状况
    3.8 生活质量
    3.9 安全性指标
        3.9.1 一般检查项目
        3.9.2 血液检查
        3.9.3 心电图检查
        3.9.4 不良反应
    3.10 统计分析方法
4 结果
    4.1 一般资料
        4.1.1 两组患者性别情况
        4.1.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4.1.3 两组患者原发肿瘤情况
        4.1.4 两组患者骨转移部位情况
        4.1.5 两组患者骨转移数目情况
        4.1.6 两组患者入组时NRS评分情况
        4.1.7 两组患者入组时KPS评分情况
        4.1.8 两组患者入组前治疗情况
    4.2 治疗后骨转移病灶疗效评价及无进展时间
        4.2.1 治疗后骨转移病灶疗效评价
        4.2.2 两组治疗后骨转移客观缓解率比较
        4.2.3 两组治疗后骨转移控制率比较
        4.2.4 骨转移无进展时间(PFS)
    4.3 治疗后疼痛评价
        4.3.1 两组治疗后NRS评分分布情况
        4.3.2 疼痛缓解率比较
        4.3.3 疼痛缓解持续时间
        4.3.4 两组疼痛患者24h羟考酮剂量的变化
    4.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钙和碱性磷酸酶情况
        4.4.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钙情况
        4.4.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碱性磷酸酶情况
    4.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情况
        4.5.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EA情况
        4.5.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A125情况
        4.5.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A153情况
        4.5.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A199情况
    4.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免疫功能变化情况
        4.6.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D3+水平变化情况
        4.6.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D4+水平变化情况
        4.6.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D8+水平变化情况
        4.6.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K细胞水平变化情况
    4.7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和症状情况
        4.7.1 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情况
        4.7.2 治疗后患者腰膝酸软症状改善情况
        4.7.3 治疗后患者肢体困重症状改善情况
        4.7.4 治疗后患者乏力症状改善情况
        4.7.5 治疗后患者失眠状改善情况
        4.7.6 治疗后患者食欲不振症状改善情况
    4.8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4.8.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体能状况评分比较
        4.8.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
    4.9 药物毒副反应情况
    4.10 安全性指标
5 讨论
    5.1 现代医学对肿瘤骨转移的研究及治疗
    5.2 中医对肿瘤骨转移的认识
        5.2.1 中医对肿瘤骨转移病因病机的认识
        5.2.2 从痰瘀论治肿瘤骨转移
    5.3 散结通络颗粒的组方原则及药物分析
    5.4 散结通络颗粒的疗效分析
        5.4.1 散结通络颗粒对骨转移病灶治疗的作用
        5.4.2 散结通络颗粒减轻骨转移疼痛的作用
        5.4.3 散结通络颗粒对血清钙和碱性磷酸酶水平的影响
        5.4.4 散结通络颗粒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作用
        5.4.5 散结通络颗粒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5.4.6 散结通络颗粒对中医证候和症状的影响
        5.4.7 散结通络颗粒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5.5 观察观察中的毒副反应及药物安全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WHO疼痛数字评分
附录二 功能状态评分
附录三 生活质量测定量表
附录四 中医症候评价表
附录五 血液毒性反应评价标准
附录六 肿瘤骨转移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9)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癌痛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参苓白术散加味对骨癌痛小鼠VEGF、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实验研究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骨转移癌痛小鼠模型的鉴定
    2.2 各组小鼠给药后第七周疼痛行为学
    2.3 各组小鼠给药后HE染色
    2.4 免疫组化检测VEGF、mTOR蛋白阳性表达
    2.5 Tunel染色观察肿瘤细胞凋亡
    2.6 Western blot检测VEGF、mTOR蛋白的表达
3 讨论
    3.1 中医学对骨转移癌痛的认识
    3.2 西医治疗骨转移癌痛的现状
    3.3 参苓白术散加味的立方分析
    3.4 骨转移癌痛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
    3.5 参苓白术散加味对骨癌痛小鼠VEGF、mTOR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20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注射用唑来膦酸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骨癌痛的临床观察[J]. 李丽,谢洋.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35)
  • [2]药饼灸治疗阳虚寒凝型骨转移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蔡盈盈.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中药内服治疗骨转移癌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D]. 崔真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消岩汤加味干预研究[D]. 廖书恒.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D]. 陈成.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指尖易筋”推拿手法联合三阶梯止痛方案治疗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研究[D]. 孙晨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亚高温全身热疗联合放疗及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效果[J]. 吕莉,邓明辉,郭立仪. 中国当代医药, 2019(32)
  • [8]中药散结通络颗粒治疗肿瘤骨转移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 杨鹭.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癌痛临床观察[D]. 黄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参苓白术散加味对骨癌痛小鼠VEGF、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研究[D]. 赖雅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20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