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途径——谈微格教学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林培铨[1](2021)在《微格教学法在运动训练专业跆拳道专项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
刘倩[2](2021)在《“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视角》文中提出百年教育,贵在师道。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已深入人心,成为时代的主流,职前教育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阵地、教师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应挑起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监控的重担。今下,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实施有条不紊,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面对如此形势,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现状如何?该做出什么样的应对?改革的核心又是什么?本研究选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为主题,“学生中心”理念为指导,阐明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针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现状开展深入研究。本研究秉承“学生中心”理念,以相关政策、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过程模式课程开发观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过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开展研究工作。为了清晰了解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笔者采用“面——线——点”结合的方式获取信息。将全国通过第二、三级师范类专业认证的221个专业的整体状况作为“面”上了解;从中随机选取化学专业通过认证的六所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等材料进行“线”上分析;最后,以M师范大学的七个师范专业为“点”上研究对象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其中重点分析M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辅以文本分析的方法,深入了解M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的真实情况。介于多层面的研究了解到,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之困境主要表现在教师教育课程目标过于理想化和同质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未能有机结合,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不高;教师教育课程内容陈旧保守且融合度低,教师专业伦理处于边缘化;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时空受限,在大力提倡增加实践类课程的同时缺乏有效管理;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涉及范围不够全面且评价机制效能低下。本着“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研究态度,从社会、学校、教师和师范生个体四个层面探究原因。综合各方面的调查资料,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四化”的破境之策:专业化层面,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夯实教师专业发展基础;加强教师教育者资质培训,提供专业化师资保障;精品化层面,均衡课程学分比重,强化课程地位;开发与利用精品课程,永葆课程活力;实践化层面,理解教师实践智慧,擦亮师范专业育人;注重课程实践管理,保障课程高效实施;持续化层面,规划文本评价研究,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发挥自我评价功能,健全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匡大平[3](2020)在《新手教师知识构成及其对教学实践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手教师充满可塑性和专业成长的可能性,新手时期是教师极其重要的发展关键期。而知识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若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将知识运用于教学,利于教师站在多种角度,以宏观视野把握教学实践,看到更多可能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本研究将聚焦于新手教师知识构成对教学实践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基于问卷调研新手教师知识的现状和来源两方面内容。之后,通过对部分新手教师的深入访谈,分析知识构成对教学实践的影响以及产生影响的原因,进而提出优化建议。基于调查数据,并分析访谈资料,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知识的掌握水平对新手教师的教学产生不同影响。新手教师当前的教学内容知识利于改善教学态度,帮助新手教师积极主动地教学;学生知识利于教学认知,增加可理解性输入,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新手教师对教学环境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影响其积极的教学态度,此外,教学目标知识往往被限制在“考点”,阻碍新手教师全面解读教材,不利于其教学认知的发展。同时,较为僵化的教学策略知识、低水平的学科教学知识,使新手教师在教学中难以随时调动学生的情绪,把握任务设计的难度,不利于课堂教学实践。(2)新手教师的教育背景、观念与实践影响知识的教学成效。新手教师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在教学经验和反思方面的累积,利于知识对教学发挥积极影响。而其在学历、专业、毕业院校类别上的相对劣势,阻碍知识改善教学实践的作用的发挥。(3)浓厚的学校合作文化促进知识积极影响教学。(4)教师教育体系缺乏对知识影响教学的持续关注。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从知识推动教学改进的角度,笔者提出如下三个层面的建议:(1)从新手教师个体层面重构知识学习方式以改善教学。新手教师需要建立“经验即学习,反思是核心”的学习方式。(2)从学校组织层面构建学校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完善师徒制等,促进建设合作的学校文化。(3)在教师教育中持续关注新手教师教学发展所需知识。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需关注其特殊性,在教师教育中建立前后相连的培养方式。对于教学目标知识,需重点关注课程标准与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知识,需准确把握广度和深度;对于学生知识,需关注语言习得理论;对于教学环境知识,需结合自主学习与外部支持;对于学科教学知识,要重视教学实践的积累。
闫宁宁[4](2020)在《卓越教师视域下陕西地方本科院校中学教师职前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中学教育教学的优质化发展需要一大批卓越的中学教师来支撑和引领。卓越中学教师的培养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教育部先后颁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和《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旨在通过实施卓越教师计划,培养一批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知识精深、教育教学能力超强、具有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意识的高水平专家型中学教师。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如何改革中学教师职前教育模式,培养专业化的中学教师是当务之急。本文在卓越教师培养的时代趋势之下,以陕西地方本科院校中学教师职前教育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广泛研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陕西省5所地方本科院校展开调查,分析现状、发现问题、审思其成因,在此基础上谨慎提出改进策略,希望能为陕西地方本科院校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的优质化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通过调查,本研究发现陕西地方本科院校中学教师职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师范生职业情意不浓,自主发展意识弱;课程结构缺乏科学性,课程内容更新缓慢;教学模式守旧,教学方法创新不够;实践教学存在形式化,质量效果欠佳;师资数量不足,专业素质需要强化。问题原因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师范育人价值取向有失偏颇;二是师范专业实际地位的下降;三是教师教育“分散式管理”的不利影响;四是高校考评机制的消极导向;五是“三位一体”协同培养落实不到位。基于实际问题及成因,结合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精神理念,本研究提出了在卓越教师视域下陕西地方本科院校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的改进策略:一是以卓越为导向,完善师范育人价值;二是创新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三是改革学校内部教师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四是完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六是有效落实“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工作。
王彩凤[5](2020)在《新疆高校英语师范生TPACK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及认识的改变,也直接影响到学科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信息技术对外语教学从辅助到融合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智力技能,且外语教育信息化更是影响到学生的语言与语言学习。当前,外语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基础教育外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外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需要迫切发展与提升。英语师范生作为未来基础教育的外语教师,其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水平影响和制约着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为了了解新疆高校英语师范生TPACK的发展现状,本研究对新疆五所高校的大四年级英语师范生展开了调查。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了解国内外关于教师TPACK以及英语教师TPACK的测量、评价、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并依据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条件确定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其次,借鉴国外的成熟量表并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进行了量表的修改和编制,并通过文献研究和前期调查确定了部分关于影响因素的问题,最终形成本研究的调查问卷;随后,选取新疆五所高校的大四年级英语师范生作为调查对象展开调查,共收集到319份有效问卷,最终采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新疆高校英语师范生TPACK的发展现状并结合访谈分析其影响因素。最后,根据新疆高校英语师范生TPACK现状调查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策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描述性分析得出,新疆高校英语师范生TPACK的水平总体处于中等,其中,学科内容知识(CK)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CK)得分最低。(2)通过差异分析得出,新疆高校英语师范生TPACK的整体水平在族别和学校类型上不存在显着差异,而在英语等级、专业态度和职业态度上存在极其显着差异。(3)通过访谈和数据分析发现,新疆高校英语师范生TPACK的发展受到专业态度、职业态度、使用技术教学频率、认同感及自我效能感等五个个人因素和英语专业等级考试、课程设置与实施、教育实习等三个情境因素的影响。(4)通过回归分析得出,TPACK框架中的内部因子TPK、PK、TCK、CK和PCK对英语师范生TPCK的发展有显着的贡献作用。基于现状调查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提升策略:第一,重视新疆高校英语师范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第二,完善E-TPACK课程设置,加强学科内容知识学习;第三,提升新疆高校师范英语专业任课教师TPACK水平;第四,加强新疆高校英语师范生信息化教学实践。
徐文秀[6](2019)在《英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个案研究 ——以伦敦大学学院中学英语PGCE课程为例》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竞争加剧,世界主要国家都把提高教师质量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和政策高度,“新教师教育改革”趋势正在形成。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步伐加快,在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和师范专业认证制度基础上,正在着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部文件提出,“大力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教育部,2014)。为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很多师范大学正在建立“大学——政府——学校”协同创新培养教师的模式,加强教育实践在教师培养中的作用。但如何改革传统师范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建立与新模式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成为当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破解的核心问题。英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现代教师教育改革,建立了国家教师教育管理体系,并改革高等教育机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建立了基于实践的高等教育机构与学校合作的教师培养模式。研究英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实施情况,对于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本研究对英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实施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研究问题。第一,英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和理念是怎样的?第二,英国教师教育课程是如何组织实施的?即:该课程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第三,英国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效果与影响因素有哪些?第四,英国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哪些启示和借鉴?研究者利用到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访学的机会,以世界教育领域排名第一位的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的中学英语PGCE课程(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in Education,简称PGCE课程)为个案,通过课堂观察、访谈、调查问卷和课堂录像观察与文本分析等方法,对该学院PGCE课程教学组织和实施进行考察,获得关于英国PGCE课程实施的系列有价值的发现,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建设提供参照和建议。首先,英国PGCE课程是在大学和实习学校两种不同情境下开展的教师教育课程。大学的PGCE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是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关键和主导环节。通过对大学课程教学研究发现,英国PGCE课程以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为目标取向,以主题单元组织课程教学内容,以两个目标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包括:学科教学技能与学科理解、一般教学技能与学会教学的方法、课程政策与教学、学生知识与教育价值观、自我知识与职业认同等。教学活动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学生观察体验活动、实践反思活动和理论反思活动。以培养教学能力为目标的主题单元一般组织学生观察体验、实践反思两个层次的教学活动;以培养批判反思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主题单元,一般组织学生阅读观察、个人经验反思和理论反思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对PGCE课程实施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发现是,该课程丰富和发展了“反思”的内涵,既包括实践活动反思(元认知),也包括理论反思,同时也包括对个人经验史的反思。其次,通过对英国PGCE课程大学与实习学校两种情境下的教师培养活动研究发现,教师培养活动流程包括集体教学活动(如大学的学科讲座)、小组研讨活动(导师组讨论和小组研讨)、教学实践和个人反思活动(任务与作业)。对这个培养流程进一步分析发现,英国PGCE课程教师培养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和社会互动的教师学习与发展理念基础上的教师培养模式。它以动态发展的“语境主义知识观”和“情境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突出学生在实践和教学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导师(大学和学校)是促进学生在专业共同体情境下学习和发展的技能示范者、教学活动指导者和反思促进者。研究还发现,英国教师教育课程严格遵照国家《教师标准》(2011版)和《职前教师教育标准和支持建议》(2016版)要求,紧紧围绕中小学校《国家课程标准》内容和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同时鲜明地体现和坚持大学的学科教育思想和专业教育特色,是大学专业性与国家管理体系的协商统一。本研究还对伦敦大学学院PGCE课程实施的效果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伦敦大学学院所有PGCE课程都被教育标准局评价为“优秀”,该评价结果涵盖教师培养质量、课程教学质量和领导与管理三个方面。对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PGCE课程教学效果很满意,认为自己能够自信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经常对教学活动进行不同形式的反思。学生们认为教学实践对发展教学能力很重要,大学导师对发展教学能力最有帮助,学校指导教师和其他教师也有帮助,但具体情况差异很大;对大学与实习学校的沟通和衔接情况满意度一般。通过开放式问卷和访谈发现,大伦敦地区(Greater London)学校教师流动率很高,导致大学与实习学校合作关系缺乏稳定性。国家管理评价机制使培养机构和学生过度关注教学行为,导致课程教学受到限制,抑制教学能力自主发展。另外,PGCE课程的学制时间较短,与学生本科教育关联性不强,也是影响PGCE课程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发展的因素之一。最后,研究提出了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师培养的启示和建议。首先,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设计要紧密围绕中小学教育教学需求,为解决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设计课程内容和创新教学活动,建立成果导向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模式。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引领示范作用,加强教师教育团队合作,凝练学科教育思想,从整体上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和创新教学活动,提升“体验观察—实践—反思”培养模式的连贯性和累积效应。同时,加强大学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促进大学导师与实习学校导师们的有效沟通,基于对基础教育实践研究基础上,创新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活动,提高教师培养质量。鼓励各大学结合地区需求和自身专长,提炼和创建多样化教师教育课程,培养不同层次和具有多样化专长的教师。
陆雨涵[7](2019)在《A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个案研究》文中指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作为高师院校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升“准幼儿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学界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然状况的个案研究较少,这不利于我国学前教育本土理论的发展和对幼儿园办学实践的指导。因此,本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文献法和案例法,对A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特色和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首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实物分析等具体研究方法,从学院管理者、教师、学生、幼儿园收集了关于A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较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其次,通过对录音资料和问卷数据的分析处理,了解A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目标、课程、管理、评价四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存在问题及成因,并得到如下三个特点:1、围绕由一般能力、教学能力、专业能力所构成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A学院开设了由专业实训课程、课程实践、综合实践、毕业实践组成的多模块实践教学课程,采取校内外综合管理和多元评价,从而形成了要素较为完整、运行情况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2、A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时间不长,但注重探索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注重“六技”(幼儿故事讲述、幼儿歌曲演唱、幼儿绘画与手工、幼儿音乐演奏、幼儿舞蹈、幼儿游戏创编与组织)和“手工展”专业技能训练,开展白河活动、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卧龙文化艺术节、节水节能等“综合实践活动周”活动,采取校内外多导师指导制。3、A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校对实践教学目标宣传教育不够、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评价体系不尽合理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来自A学院内部,也来自政府、社会、幼儿园(实习基地)等外部。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对A学院提出以下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第一,加强宣传教育,唤醒师范生实践意识,加强师范生职业意识培养,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提高师范生对实践教学目标的认识。第二,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提高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结合度,采取多样化实践教学方式,增强课程设置实践性。第三,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内实践基地的条件建设,推进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制度化合作,争取政府更大的经费投入与资源支持,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第四,加强和改进学生评价,增强多样化评价的规范性和内在逻辑性,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评价考核的有效性。
郭雯雯[8](2019)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聊城大学为例》文中指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师范生必备的职业能力。在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加强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因此,在职前的师范教育阶段,明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真实现状,采取针对性有效的措施培养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新标准和新要求,为我国信息化教育事业的腾飞装上强大的引擎。本文首先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相关核心概念及有关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其次为了切实保证问卷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本文概括总结了国内外研究成果,依据信息时代对教育教学的要求,编制了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以本校师范生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然后为了发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存在的问题,对问卷中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中的五个维度(信息化教学认知能力、信息化资源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组织实施能力与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基于性别变量、年级变量、不同专业以及是否参与实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差异性分析;为了探讨这些影响因子对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作用强度,对问卷中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情感因子(态度与意识、自我效能感、学科观与学习动机)和情景因素(教学实践的参与、教师榜样的示范、学校环境与国家政策与制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发现的一系列问题和原因,借鉴有关文献资料,参照我国目前高等师范教育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质性访谈数据,笔者从自我提升和外部支持两个方面探究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策略。为了切实解决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本论文主要对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针对性的策略,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借鉴。
宋艳丽[9](2019)在《新时代背景下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研究 ——以F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师范教育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部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强化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重心。因此,通过调查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现状来研究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通过学习和分析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从哲学实践理论、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的角度出发,探寻培养新时代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的必要性。以F大学的本科师范生为样本随机取样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741份,分别对F大学师范类专业指导老师、实习基地的实习指导老师和毕业于F大学并已从教的本科师范生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主要发现如下:1.当前F大学本科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技能整体情况欠佳。对教材的处理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评价与反馈技能和班级组织管理技能方面有待提高。2.本科师范生在实习环节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实习时间不充裕、实习次数偏少、独立授课次数不够、班主任工作实习安排欠缺、教育教学实习基地不稳定等。3.师范院校向综合性高校发展,对师范性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在全面深化改革与转型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出现了“重综合性弱师范性”的趋势,即对师范性的重视程度有所倾斜。4.师范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理想化,重理论轻实践。F大学在师范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教育理论课时所占比例远超过实践技能课时,教学实践落实不到位,重理论轻实践,影响着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5.大班制教学阻碍创新教学的实施。F大学师范专业班额人数较多,科任教师难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因材施教和创新教学改革,导致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技能整体效果差强人意。最后,根据以上研究发现,结合新时代教育政策,对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培养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性教育意见和管理对策。
王赛丽[10](2019)在《基于TPACK视域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与模式构建》文中研究说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开展有效整合技术的教学已成为当代教师的必备技能,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对未来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而TPACK(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理论框架的提出为深刻理解技术和教师知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同时,也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研究旨在以TPACK理论框架为指导,探索有利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培养方式,以更好的提升新疆中小学未来的信息化课堂教学质量。为更好的提升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本研究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和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首先,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以新疆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了解来自教育实践场中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实需求,以及教师在实际应用中有所欠缺的方面,从而为师范生的培养提供现实参考。其次,以新疆A高校为研究对象,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表现和培养情况进行了调查。为了解新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情况,本研究根据教育部科研项目最新研制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和有关TPACK的相关成果,从师范生的角色特点(未来教师和学生)出发设计了问卷和访谈提纲,用以调查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情况及特点,结果显示该校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并不理想;同时,对该校师范生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内容分析,结合相关授课教师的访谈内容,了解该校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上的具体情况。综合上述三方面的调研结果,本研究以TPACK为视角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做了进一步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师范生整合技术的能力水平偏低;课程间相互分离;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课程缺乏一定情境性的创设。为提升师范生整合技术的能力,解决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中的不足,TPACK理论框架为其提供了一定启示与指导,本研究以TPACK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分析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结构和培养路径,以及TPACK视域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所呈现的新特点,基于此,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策略、评价方式几个各方面初步构建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新模式,以期为新疆高校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上提供一定参考。
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途径——谈微格教学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途径——谈微格教学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2)“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一、政策依据:建设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必然趋势 |
二、理论依据:构建人本主义教师教育课程观的必然要求 |
三、实践依据:探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问题 |
第二节 研究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价值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四节 概念界定和关系阐述 |
一、概念界定 |
二、关系阐述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
二、过程模式课程开发观 |
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中教师教育课程的现实状况 |
一、教师教育课程目标 |
二、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
三、教师教育课程内容 |
四、教师教育课程实施 |
五、教师教育课程评价 |
第二节 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中教师教育课程的现实问题 |
一、课程定位:地位模糊,弱化课程特色 |
二、课程目标:偏社会化,忽视学生需求 |
三、课程结构:比例失衡,阻碍学生选择 |
四、课程内容:陈旧保守,未达学生满意 |
五、课程实施:以教定学,无视学生体验 |
六、课程评价:方法单一,缺失学生参与 |
第三章 M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个案分析 |
第一节 问卷的编制与数据处理 |
一、问卷的编制 |
二、问卷的调查对象 |
三、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四、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五、问卷的数据处理 |
第二节 访谈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访谈提纲的编写 |
二、访谈的调查对象 |
第三节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分析——基于问卷和访谈的调查 |
一、总体情况的分析 |
二、各维度的调查与分析 |
三、差异分析 |
第四节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个案分析——基于文本的分析 |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概说 |
二、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个案分析 |
(一)教师教育课程目标的定位 |
(二)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设置 |
(三)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选取 |
(四)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运行 |
(五)教师教育课程评价的方式 |
第四章 “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
第一节 “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之困境表征 |
一、师范生与课程目标的相遇 |
二、师范生与课程结构的相识 |
三、师范生与课程内容的相知 |
四、师范生与课程实施的相融 |
五、师范生与课程评价的相守 |
第二节 “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困境成因之透析 |
一、社会层面:教师教育“学术性”与“师范性”之动摇 |
二、学校层面:教师教育课程顶层建设薄弱 |
三、教师层面:教师教育者专业资质欠缺 |
四、学生层面:师范生自我职业认同感低 |
第三节 “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破境之策 |
一、专业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
二、精品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 |
三、实践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 |
四、持续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3)新手教师知识构成及其对教学实践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教师知识对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 |
(二)教育质量的提升要求关注教师知识对教学实践的影响 |
(三)新手教师的教学困境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教师知识研究 |
(二)新手教师知识研究 |
(三)教师知识影响教学实践的研究 |
四、概念界定 |
(一)新手教师 |
(二)教师知识 |
(三)教学实践 |
五、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新手教师的知识构成及特征分析 |
一、新手教师知识构成的整体分析 |
(一)新手教师知识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为理想 |
(二)新手教师在不同类型知识的发展水平上有高低之分 |
二、新手教师不同类型知识构成的特征 |
(一)教学目标知识良好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有待深化 |
(二)教学内容知识良好但跨文化知识教学的意识有待改进 |
(三)对学生有一定理解但理解不够全面 |
(四)教学策略知识较差教学方法单一 |
(五)对教学环境知识缺乏了解和运用 |
(六)学科教学知识已经形成但水平低 |
三、新手教师知识构成差异的分析 |
(一)知识构成差异的背景分析 |
(二)新手教师知识的来源分析 |
第三章 新手教师知识对教学的实践影响 |
一、知识对教学态度的影响 |
(一)扎实的教学内容知识利于提升新手教师的教学态度 |
(二)被轻视的教学环境知识影响新手教师的教学态度 |
二、知识对教学认知的影响 |
(一)透彻的学生知识利于新手教师增加可理解性输入 |
(二)片面的教学目标知识阻碍新手教师全面解读教材 |
三、知识对教学策略的影响 |
(一)浅表的教学策略知识约束新手教师调动课堂气氛 |
(二)有限的学科教学知识阻碍新手教师设计难度合适的任务 |
第四章 新手教师知识影响教学实践的成因分析 |
一、新手教师个人层面的成因分析 |
(一)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激发新手教师自我提高的主动性 |
(二)教学经验和反思的积累引导新手教师迈向成长 |
(三)个人背景的差异阻碍知识对教学积极影响的发挥 |
二、学校层面的成因分析 |
(一)合作的教师文化创造了积极的影响环境 |
(二)学校科层化的局限性阻碍了新手教师的积极性 |
(三)学校所在区域的差异影响新手教师的教学表现 |
三、教师教育层面的成因分析 |
(一)职前培养体系的部分缺陷阻碍知识积极影响教学 |
(二)入职培训制度仍有部分缺失 |
(三)职后教育的内容贴切而形式单一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不同知识的掌握水平对新手教师的教学产生不同影响 |
(二)新手教师的教育背景、观念与实践影响知识的教学成效 |
(三)浓厚的学校合作文化促进知识积极影响教学 |
(四)教师教育体系缺乏对知识影响教学的持续关注 |
二、教育建议 |
(一)从新手教师个体层面重构知识学习方式以改善教学 |
(二)从学校组织层面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
(三)在教师教育中持续关注新手教师教学发展所需知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卓越教师视域下陕西地方本科院校中学教师职前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教师教育的时代趋势 |
2.地方本科院校是培养地方中学教师的重要力量 |
3.地方本科院校中学卓越教师培养面临困境 |
(二)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有关研究与实践 |
2.国内有关研究与实践 |
3.有关研究简评 |
(四)研究目标、内容与关键概念 |
1.研究目标 |
2.研究内容 |
3.关键概念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六)研究的政策与理论基础 |
1.主要政策依据 |
2.主要理论依据 |
一、陕西地方本科院校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内容框架 |
3.调查对象与样本选取 |
(二)调查实施 |
1.问卷发放与回收 |
2.访谈与资料查阅 |
3.数据统计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1.存在的突出问题 |
2.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二、陕西地方本科院校中学教师职前教育发展对策 |
(一)以卓越为导向,完善师范育人价值 |
(二)创新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 |
1.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
2.改革教师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 |
(三)改革学校内部教师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 |
(四)完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
1.明确标准,增强评价科学性 |
2.多方参与,保障评价客观性 |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1.广开引进渠道,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
2.培训帮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3.以评促改,激发教师发展内驱力 |
(六)有效落实“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工作 |
1.明确主体定位 |
2.建立激励保障机制 |
三、研究结果与展望 |
(一)基本结论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
1.研究局限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 B |
附录 C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5)新疆高校英语师范生TPACK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TPACK研究现状 |
(二)国内外关于英语TPACK研究现状 |
(三)文献述评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TPACK概念界定 |
(二)TPACK要素概念界定 |
四、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英语师范生TPACK问卷设计与实施 |
一、英语师范生TPACK调查问卷设计与预测 |
(一)问卷设计与编制 |
(二)问卷预测与分析 |
二、英语师范生TPACK问卷调查实施 |
(一)研究对象与样本选取 |
(二)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三章 英语师范生TPACK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一、英语师范生TPACK水平现状分析 |
(一)英语师范生TPACK总体水平分析 |
(二)英语师范生TPACK各维度现状分析 |
二、英语师范生TPACK差异分析 |
(一)英语师范生TPACK族别差异分析 |
(二)英语师范生TPACK学校类型差异分析 |
(三)英语师范生TPACK英语等级差异分析 |
(四)英语师范生TPACK专业态度差异分析 |
(五)英语师范生TPACK职业态度差异分析 |
第四章 影响英语师范生TPACK发展的因素分析 |
一、个人因素对英语师范生TPACK的影响分析 |
(一)专业态度 |
(二)职业态度 |
(三)使用技术教学频率 |
(四)认同感及自我效能感 |
二、情境因素对英语师范生TPACK的影响分析 |
(一)英语专业等级考试 |
(二)课程设置与实施 |
(三)教育实习 |
三、英语师范生TPCK知识的预测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提升策略 |
一、研究结论 |
(一)从英语师范生TPACK整体水平来看 |
(二)从英语师范生TPACK差异分析来看 |
(三)从英语师范生TPACK影响因素来看 |
二、新疆高校英语师范生TPACK提升策略 |
(一)重视英语师范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
(二)完善E-TPACK课程设置,加强学科内容知识学习 |
(三)提升师范英语专业任课教师TPACK水平 |
(四)加强英语师范生信息化教学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6)英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个案研究 ——以伦敦大学学院中学英语PGCE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一)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新动向 |
(二)英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推动 |
(三)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诉求 |
二、研究问题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教师教育与职前教师教育 |
(二)课程与课程实施 |
(三)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与实施 |
(四)英国PGCE课程 |
四、研究的意义 |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
五、研究内容 |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相关研究 |
(一)“教学技能型”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 |
(二)“全人教育”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 |
(三)“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 |
(四)“研究型实践者”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 |
二、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相关研究 |
(一)教师专业知识基础的相关研究 |
(二)教师专业能力的相关研究 |
(三)世界各国(地区)教师专业标准内容的研究 |
(四)英国教师专业标准内容的研究 |
三、教师教育课程组织原则与设置的相关研究 |
(一)课程的组织原则与课程类型 |
(二)“集合型课程”和“融合型课程” |
(三)国际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
(四)英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
四、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
(一)一般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
(二)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
(三)英国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
五、小结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弗朗教师教育课程实施分析框架 |
(一)弗朗课程实施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 |
(二)弗朗课程实施分析框架的构成 |
(三)对弗朗课程实施分析框架的评价 |
二、埃利斯教师学科知识发展语境化模型 |
(一)埃利斯教师知识发展模型的理论基础 |
(二)埃利斯教师学科知识发展模型的构成 |
(三)对埃利斯教师知识发展模型的评价 |
三、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建构 |
(一)建构研究框架的目的 |
(二)教师教育课程实施分析的内容 |
(三)教师教育课程实施分析的层面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方法的认识论基础 |
(二)研究的方法 |
三、资料收集与整理 |
(一)课堂录像收集与文本转写 |
(二)访谈录音转写与文本整理 |
(三)调查问卷数据收集与整理 |
四、研究的效度 |
(一)研究过程的效度保障 |
(二)研究结论的效度保障 |
五、研究伦理 |
(一)研究者身份公开 |
(二)尊重被研究者的隐私与保密性 |
(三)公正对待研究数据和资料 |
第四章 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改革政策与管理体系 |
一、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与课程要求 |
(一)教师教育资质认证时期的教师培养目标与课程要求 |
(二)教师教育标准化管理时期的教师教育目标与课程要求 |
(三)教师教育与管理一体化时期的教师培养目标与课程要求 |
二、高等教育机构主导与学校主导的教师培养途径并存格局 |
(一)英国教师教育主要是本科后(Postgraduate)的专业教育活动 |
(二)高等教育机构主导(HEI-led)与学校主导(School-led)的多种教师培养途径的形成 |
(三)高等教育机构PGCE课程是最主要的教师培养途径 |
(四)教师教育与教师培训:不同教师培养途径的目的和教师培养效果 |
三、国家教师教育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 |
(一)教师教育管理机构:从教师培训局到国家教学与领导学院 |
(二)教师教育评价机构:教育标准局 |
第五章 伦敦大学学院职前教师教育概况 |
一、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机构概况 |
二、伦敦大学学院教师教育发展现状 |
(一)研究生教育证书PGCE课程 |
(二)合作开展学校主导的教师教育课程 |
(三)教学第一项目 |
三、伦敦大学学院PGCE课程与教学 |
(一)早期教育教师课程 |
(二)小学教师教育课程 |
(三)中学教师教育课程 |
(四)义务教育阶段后教师教育课程 |
四、伦敦大学学院职前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与管理 |
(一)大学战略与政策的顶层设计 |
(二)机构设置与人员组织的保障 |
(三)基于实践的PGCE课程一体化方案 |
(四)职前教师教育人员培训制度 |
(五)学生评价与反馈机制 |
第六章 伦敦大学学院英语PGCE课程目标与设计 |
一、伦敦大学学院英语PGCE课程目标 |
二、伦敦大学学院英语PGCE课程设置与结构 |
(一)PGCE课程设置 |
(二)PGCE课程结构 |
(三)PGCE课程要素的时间安排 |
三、伦敦大学学院英语PGCE课程设计 |
(一)学科教学 |
(二)专业教育 |
(三)教育实践 |
第七章 伦敦大学学院英语PGCE课程的组织实施 |
一、学科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 |
(一)学科教学内容覆盖的范围与领域 |
(二)学科教学内容在各个主题单元的组织实施 |
(三)学科教学内容组织实施的特征 |
二、学科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 |
(一)学科教学活动的类型构成 |
(二)学科教学活动在各个主题单元的组织实施 |
(三)学科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的模式与功能分析 |
三、培养教学能力与批判反思能力是学科教学实施的目标取向 |
(一)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 |
(二)培养教师的批判反思能力 |
四、伦敦大学学院英语学科教师的培养活动流程 |
(一)主题教学:师生集体学习,发挥导师的示范与指导作用 |
(二)导师组研讨:导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模拟教学 |
(三)教育实践:从辅助教学到独立教学 |
(四)任务与作业:基于实践的个人反思 |
五、专业教育与实践的实施 |
(一)专业教育的实施 |
(二)专业实践的实施 |
六、伦敦大学学院英语PGCE课程的评价 |
(一)学科教学的评价 |
(二)学科教育实践的评价 |
(三)专业教育与实践的评价 |
第八章 伦敦大学学院英语PGCE课程实施的特征分析 |
一、课程实施紧扣国家政策和中小学教学实际 |
(一)课程设置与结构遵照《教师标准》与《职前教师培训标准》要求 |
(二)课程内容组织与实施围绕《教师标准》与《职前教师培训标准》的要求 |
(三)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
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施 |
(一)课程教学人员的融合 |
(二)教学情境的融合 |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的融合 |
三、基于专业共同体的反思性实践者教师培养模式 |
(一)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反思性实践者 |
(二)在专业共同体的社会互动中学习与发展 |
四、大学的专业教育思想与国家政策的协商统一 |
(一)基于学术研究凝练专业教育思想 |
(二)利用前沿研究成果创新教师培养路径 |
(三)鲜明地阐释学科教学价值信念 |
(四)重视学生在实践与批判反思中的主体地位 |
第九章 伦敦大学学院英语PGCE课程实施的效果和影响因素 |
一、伦敦大学学院英语PGCE课程实施的效果分析 |
(一)教育标准局对伦敦大学学院PGCE课程的评价 |
(二)PGCE课程学生和相关学校对课程教学的评价 |
二、伦敦大学学院PGCE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
(一)英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影响 |
(二)国家教师教育管理与评价机制的影响 |
(三)伦敦地区的社会状况和合作学校的因素 |
(四)英国高等教育机构PGCE课程本身的因素 |
三、伦敦大学学院PGCE课程实施效果与影响因素的总体分析 |
第十章 结论与借鉴 |
一、结论 |
(一)“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发展价值取向 |
(二)融合型课程的一体化设计与组织原则 |
(三)基于共同体情境与社会互动的教师学习理念与发展模式 |
(四)鲜明地体现大学的专业教育特色和学科教学思想 |
(五)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严格遵照国家政策与要求 |
二、借鉴 |
(一)以基础教育教学需求为导向明确教师教育课程目标 |
(二)重视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设计,促进“体验观察—实践—反思”环节的连贯性 |
(三)加强教师教育团队合作,促进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融合 |
(四)建立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循环互补机制 |
(五)创新基于实践的教师培养模式,使教师教育课程特色化发展 |
结语 |
一、研究的反思 |
二、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
(一)研究样本的覆盖程度稍显欠缺 |
(二)研究的深入程度不足 |
(三)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现状探究不足 |
三、研究的启示和建议 |
(一)研究启示 |
(二)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英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TRANSCRIBER1.04课堂录像转写标注符号代码表 |
附录二 伦敦大学学院PGCE课程英语学科教学内容及时间表 |
附录三 导师组研讨活动内容与流程 |
附录四 学生小组研讨活动内容与流程 |
附录五 英国PGCE课程实施效果与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 |
附录六 30年来英国教师教育政策文件、管理机构及培养途径表 |
附录七 英语学科主题讲座5课程录像转写文本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A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问题聚焦过程 |
二、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缘由 |
一、政策层面:国家学前教育实践教学的政策落实情况值得追踪 |
二、学术层面: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实践教学的实证研究薄弱 |
三、实践层面:幼儿教师培养与幼儿园教师需求之间存在供需矛盾 |
四、个人层面: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有浓厚的研究兴趣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
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内容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第三节 分析框架 |
一、提出依据 |
二、概念界定 |
三、分析框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过程 |
四、伦理要求 |
第三章 A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
第一节 目标体系现状 |
一、一般能力 |
二、教学能力 |
三、专业能力 |
第二节 课程体系现状 |
一、专业实训课程 |
二、课程实践 |
三、综合实践 |
四、毕业实践 |
第三节 管理体系现状 |
一、师资队伍 |
二、校内实训基地 |
三、校外实践基地 |
第四节 评价体系现状 |
一、评价主体: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评价为辅 |
二、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行 |
第四章 A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与问题 |
第一节 体系特色 |
一、“六技+手工展”专业能力训练 |
二、综合实践活动周 |
三、多导师指导制 |
第二节 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 |
一、存在问题 |
二、成因分析 |
第五章 A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建议 |
第一节 提高师范生对实践教学目标的认识 |
一、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实践导向的学习氛围 |
二、唤醒师范生实践意识,激发师范生实践活动热情 |
三、加强职业意识培养,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 |
第二节 增加课程设置的实践性 |
一、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达到“双轨”并重 |
二、提高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结合度,增强课程的前瞻性 |
三、采取多样化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实践性 |
第三节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
一、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
二、加强校内实践基地的条件建设 |
三、推进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制度化合作 |
四、争取政府更大的经费投入与资源支持 |
第四节 提高评价考核的有效性 |
一、加强和改进学生评价 |
二、增强多样化评价的规范性和内在逻辑 |
结语 |
一、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英文文献 |
二、中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A学院资料收集清单表 |
附录二 访谈对象一览表 |
附录三 毕业生问卷 |
附录四 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聊城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厘定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3.1 访谈调查 |
3.2 问卷调查 |
第四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
4.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
4.2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
4.3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4.4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五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 |
5.1 自我提升策略 |
5.2 外部支持策略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新时代背景下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研究 ——以F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三、研究意义 |
(一)研究的必要性 |
(二)理论意义 |
(三)实践意义 |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教学实践技能的研究 |
一、教学实践技能内涵的研究 |
二、教学实践技能分类的研究 |
第二节 国内外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 |
一、国外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
二、国内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
三、国内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培养现状的研究 |
四、对当前国内外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师范生 |
二、实践技能 |
三、教学实践技能 |
四、教学实践技能的分类 |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理论 |
一、教育哲学上的实践理论 |
二、教育心理学技能形成与发展理论 |
三、教育学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三节 新时代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理论构建 |
一、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理论模型 |
二、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发展模型 |
第三章 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测评量表的修订与编制 |
第一节 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测评量表的修订 |
一、预测问卷的施测 |
二、预测问卷的检验分析 |
第二节 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测评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一、正式问卷的实测 |
二、信效度检验 |
第四章 新时代背景下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的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
第一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工具 |
三、调查对象 |
四、调查步骤 |
第二节 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现状问卷调查分析 |
一、教学实践概况的统计分析 |
二、本科师范生教育见习/教学实习概况与反馈的统计分析 |
三、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在人口学变量及见习/实习次数上的差异比较 |
四、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讨论 |
第三节 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现状访谈与分析 |
一、访谈的设计及实施过程 |
二、访谈大纲的具体内容 |
三、访谈结果分析讨论 |
第五章 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实践技能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亟待提高 |
二、见习/实习环节实践技能训练不足,问题突出 |
第二节 影响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的原因分析 |
一、师范院校向综合性高校发展,对师范性的重视程度不够 |
二、师范院校课程体系设置过于理想化,重理论轻实践 |
三、师范专业人数扩增,大班制教学阻碍创新教学的实施 |
四、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不强、学习主动性不高 |
第六章 新时代背景下强化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培养的管理对策 |
第一节 构建新时代全方位的教师教育实践体系 |
一、优化师范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强化教学实践技能训练 |
二、合理安排教育实践活动内容,规范教育实习活动管理 |
三、拓宽师范生教学实践的渠道,丰富创新教育实践形式 |
第二节 加强新时代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激励考核机制 |
一、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全面推行教育实践“双导师制” |
二、建立健全指导教师激励机制,完善教育实践考核评价体系 |
第三节 建设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切实保障教育实践经费投入 |
一、协同建设U-G-S发展共同体,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 |
二、建立师范生实践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障教育实践经费的投入 |
结语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基于TPACK视域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与模式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
1.1.1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 |
1.1.2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现实诉求 |
1.1.3 TPACK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提供新思路 |
1.2 核心概念与理论解析 |
1.2.1 核心概念 |
1.2.2 理论基础解析 |
1.2.3 TPACK理论框架解析 |
1.2.4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解读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思路 |
1.4.4 研究方法 |
1.4.5 论文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TPACK理论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小结 |
2.2 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小结 |
3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需求与现状调查 |
3.1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分析-源于中小学 |
3.1.1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 |
3.1.2 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现实情况分析 |
3.1.3 研究结论 |
3.2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调查 |
3.2.1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
3.2.2 调研工具设计 |
3.2.3 问卷质量评估 |
3.2.4 问卷调查的实施与数据分析 |
3.2.5 访谈调查的实施与数据分析 |
3.2.6 研究结论 |
3.3 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课程分析 |
3.3.1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 |
3.3.2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
3.3.3 学科教学法课程 |
3.3.4 教学实践 |
3.3.5 其他课程开设情况 |
4 基于TPACK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
4.1 TPACK视域下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分析-现实依据 |
4.2 TPACK视域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分析-理论依据 |
4.2.1 TPACK视域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结构分析 |
4.2.2 TPACK视域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路径 |
4.2.3 TPACK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指导 |
4.3 基于TPACK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
4.3.1 确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目标 |
4.3.2 重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方案 |
4.3.3 建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
4.3.4 丰富师范生的评价方式 |
4.4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 |
4.4.1 加强中小学与高校间的联系 |
4.4.2 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完善教学资源库 |
4.4.3 加强新疆高校教师整合技术能力的发展 |
4.4.4 提升师范生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能力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 |
5.2.1 对TPACK理念的剖析不够深刻 |
5.2.2 研究对象的选取上 |
5.2.3 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实证检验 |
5.3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后记 |
四、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途径——谈微格教学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微格教学法在运动训练专业跆拳道专项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林培铨.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2]“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视角[D]. 刘倩.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2)
- [3]新手教师知识构成及其对教学实践的影响研究[D]. 匡大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4]卓越教师视域下陕西地方本科院校中学教师职前教育发展研究[D]. 闫宁宁. 延安大学, 2020(12)
- [5]新疆高校英语师范生TPACK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D]. 王彩凤.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6]英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个案研究 ——以伦敦大学学院中学英语PGCE课程为例[D]. 徐文秀.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7]A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个案研究[D]. 陆雨涵.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聊城大学为例[D]. 郭雯雯. 聊城大学, 2019(01)
- [9]新时代背景下本科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研究 ——以F大学为例[D]. 宋艳丽.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基于TPACK视域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与模式构建[D]. 王赛丽.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