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病人焦虑症状的心理支持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刘盼盼[1](2021)在《女性PFD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分析及认知行为干预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调查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isorders,PFD)患者的心理社会状况,探讨其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女性PFD患者的认知行为干预(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方案,应用于PFD患者,评价其疗效,为女性PFD患者的心理社会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为两部分。研究一,从2019年4月~2019年5月新疆阿拉尔和石河子两个地区参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筛查的参与者中选取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其中PFD患者109人设为PFD组,非PFD患者109人设为对照组,行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盆底功能障碍问卷简表(PFDI-2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艾森克个性测验(EPQ)、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会支持量表(SSRS)、生活事件量表(LES)测量,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在各量表得分上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FD组患者各因素间的相关性,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PFD的影响因素。研究二,于2019年8月~2019年12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用掷硬币法从前来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PFD患者中随机选取60人,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人。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治疗。干预前行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EPQ、LES、PFDI-20、HAMD、HAMA、SSRS、SCSQ评估,干预四周后再行PFDI-20、HAMD、HAMA、SSRS、SCSQ评估。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各量表得分的组间差异,用配对t检验或非参数配对检验(Wilcoxon检验)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组内干预前后的差异,评价认知行为干预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结果第一部分:(1)PFD组和对照组在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文化程度、产次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PFD组PFDI-20总分(Z=-8.231,P<0.001)及三个分量表POPDI-6(Z=-4.401,P<0.001)、CRADI-8(Z=-3.467,P=0.001)、UDI-6(Z=-10.478,P<0.001)得分均高于对照组。(3)PFD组HAMD总分(Z=-3.093,P=0.002)、HAMA总分(Z=-2.918,P=0.004)均高于对照组,PFD组抑郁程度(Z=-3.195,P=0.001)、焦虑程度(Z=-3.360,P=0.001)均比对照组严重。(4)PFD组消极应对得分(t=-2.901,P=0.004)、神经质得分(Z=-2.017,P=0.044)、负性生活事件分高于对照组(Z=-2.018,P=0.044)。(5)PFD组社会支持总分(t=-2.286,P=0.023)、主观支持因子得分(Z=-2.012,P=0.044)、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得分(Z=-3.442,P=0.001)均低于对照组。(6)PFDI-20得分与HAMA、神经质得分呈正相关;HAMD得分与HAMA、消极应对、神经质、负性生活事件得分呈正相关;HAMA得分与消极应对、神经质呈正相关;消极应对得分与神经质得分呈正相关;神经质得分与负性生活事件得分呈正相关。(7)HAMD(OR=2.150,95%CI=1.044~4.428)、HAMA(OR=2.085,95%CI=1.101~3.948)、消极应对(OR=1.830,95%CI=1.016~3.295)是PFD的危险因素,SSRS(OR=0.472,95%CI=0.247~0.901)是PFD的保护因素。第二部分:(1)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年龄、BMI、文化程度、EPQ和LES量表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PFDI-20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PFDI-20得分均较干预前降低(t=7.575,P<0.001;Z=5.101,P<0.001);且干预组PFDI-20得分小于对照组(Z=-2.961,P=0.003)。(4)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HAMD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HAMD得分较干预前降低(t=5.385,P<0.001);且小于对照组(Z=-3.016,P=0.003)。(5)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HAMA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HAMA得分均较干预前降低(t=10.317,P<0.001;t=4.569,P<0.001),且干预组HAMA得分小于对照组(Z=-4.422,P<0.001)。(6)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SSR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SSRS总分(t=-3.839,P<0.001)、主观支持因子得分(t=-3.813,P<0.001)、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得分(t=-2.400,P=0.023)均较干预前升高;且干预组SSRS总分(t=2.208,P=0.031)、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得分(Z=-2.354,P=0.019)大于对照组。(7)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SCSQ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积极应对得分大于干预前(t=-5.089,P<0.001)、消极应对得分低于干预前(t=3.419,P=0.002);且干预组积极应对得分大于对照组(t=2.100,P=0.040)、消极应对得分小于对照组(t=-2.123,P=0.038)。结论1.PFD患者相比较普通人群,盆底症状明显,其心理社会因素具有一定特点,PFD患者存在一定的抑郁、焦虑情绪,性格具有神经质特征,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的较多、社会支持较差,遭遇较多负性生活事件。PFD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之间及其与PFD的症状之间有一定相关性。抑郁、焦虑、消极的应对方式是PFD的危险因素,良好的社会支持是PFD的保护因素。2.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改善PFD患者的盆底症状,提高PFD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PFD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提高PFD患者的社会支持以及增加对支持的主观感受和利用;使患者对事件的应对方式偏向于积极。
俞榕清[2](2021)在《叙事护理对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了解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能力的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后期针对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问题开展的干预研究奠定基础。2.评价叙事护理对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适应的干预效果,探索提高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适应的有效措施。方法:1.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10月-2019年12月对福州市区及周边县市(共6个区县市)的9所养老机构共216例老年人进行调查,以上养老机构均具备运营资质并均在民政局注册登记,其中4所为公建民营养老机构,5所为民办养老机构。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社会适应能力量表(Social-Adaptive Functioning Evaluation,SAFE)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能力的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2.随机对照研究:于2020年1月-2020年12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福州市区和闽侯县的5所养老机构为研究场所,选取横断面调查中社会适应能力量表(SAFE)得分≤16分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以上养老机构均具备运营资质并均在民政局注册登记,其中2所为公建民营养老机构,3所为民办养老机构。本研究共纳入102例老年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最终共95例完成研究,入组率93.14%,对照组48例,干预组47例。对照组采取养老机构常规照护,干预组采取养老机构常规照护+叙事护理干预,每次干预时长30-60分钟,一周1次,持续12周。于干预前、干预第12周运用社会适应能力量表(SAFE)、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焦虑自评量表(SAS)、生活满意度指数A(LSIA)收集两组研究对象资料,评价干预效果。结果:1.横断面调查研究:本次调查养老机构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量表的平均分为(12.04±11.93)分,其中有65.2%的老年人适应能力处于较差水平及以下(较差的占42.1%,很差的占23.1%)。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退休前职业、入住养老机构时长、肢体活动障碍状态、与养老机构其他老年人交流情况和参加养老机构组织活动情况是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退休前是团体、单位负责人的老年人SAFE得分最高(20.70±9.24)分,其次是军人(20.57±9.07)分,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得分最低(0.83±12.72)分;入住时长在1年以内的老年人SAFE得分最低(7.62±12.22)分;肢体存在活动障碍的老年人得分(6.15±12.78)分显着低于无肢体活动障碍的老年人得分(15.64±9.80)分;经常与养老机构其他老年人沟通交流的老年人得分(16.56±9.46)分显着高于偶尔交流者得分(9.05±11.57)分和从不交流的老年人得分(-1.67±15.97)分;经常参与养老机构组织的活动者SAFE得分(17.74±9.62)分显着高于偶尔参加者得分(10.65±11.38)分和从不参加的老年人得分(2.67±12.05)分。2.随机对照研究:(1)均衡性比较:两组老年人的一般资料、在养老机构居住的基本情况、各量表得分、适应能力等级水平均衡可比(p>0.05)。(2)适应能力:(1)SAFE得分:干预后,干预组SAFE得分12.00(6.00~18.00)分显着高于干预前得分8.00(0.00~14.00)分(z=-5.962,p=0.000),并且高于对照组得分10.00(2.00~14.00)分(z=-2.382,p=0.017),对照组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43,p=0.002)。(2)适应能力等级水平:对照组和干预组适应能力等级水平组内差异均显着(p=0.003,p=0.000),干预后,干预组适应能力等级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z=-2.343,p=0.019)。(3)抑郁症状:干预后,干预组GDS-15得分(4.81±2.53)分显着低于干预前得分(7.68±3.31)分(t=13.832,p=0.000),并且显着低于对照组得分(7.13±3.72)分(t=3.538,p=0.001),对照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0,p=0.159)。(4)焦虑症状:干预后,干预组SAS得分(42.98±8.06)分显着低于干预前得分(49.18±8.97)分(t=13.179,p=0.000),并且显着低于对照组得分(47.97±9.03)分(t=2.840,p=0.006),对照组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4,p=0.041)。(5)生活满意度:干预后,干预组LSIA得分(12.26±3.85)分显着高于干预前得分(8.60±4.26)分(t=-21.515,p=0.000),并且高于对照组得分(10.13±3.34)分(t=-2.883,p=0.005),对照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0,p=0.069)。结论:1.横断面调查研究: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能力较低,退休前职业、入住时长、肢体活动障碍状态、与养老机构其他老年人交流情况和参加养老机构组织活动情况是影响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养老机构应特别关注新入住老年人的适应问题,入住时,照护者应全面评估老年人,对不同群体开展个性化的照护服务,为有肢体活动障碍的老人提供医疗支持、康复训练指导和护理,定期组织各种活动,帮助老年人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系统和人际交往系统,科学合理地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养老机构的生活。2.随机对照研究:叙事护理能够提高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能力,可改善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抑郁、焦虑症状,提升生活满意度。本研究为养老机构开展老年人心理适应性问题心理健康指导和活动提供新的思路。
王玉杰[3](2021)在《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我效能感、生命意义感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世界人口老龄化大背景下,研究通过了解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我效能感、生命意义感与抑郁的现状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的影响因素,从而为降低养老机构老年抑郁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描述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对2020年2月至2020年5月在威海地区市中心2家养老机构居住的210位老年人进行整群抽样调查。本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有社会人口学特征调查问卷、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中文版生命意义感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采用SPSS26.0版本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利用频数、构成比、均数、标准差描述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情况以及研究对象在抑郁、生命意义感、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现状水平,运用t检验以及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研究对象抑郁、生命意义感、自我效能感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生命意义感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性,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一般人口学资料、自我效能感、生命意义感对研究对象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1)本研究养老机构197名老年人男性85例(43.1%),女性112例(56.9%),男女比例均衡;年龄构成比以70岁以上为主,为94例(47.7%);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中专为主,为98例(49.8%);婚姻状况无配偶居多136例(69%),退休前职业以农民为主77例(39.1%);子女个数以2个为主为80例(40.6%);医疗支付形式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98例(49.7%);经济来源退休金123例(62.4%);子女探望频次一周1~2次80例(40.6%);入住原因中自愿入住140例(71.1%);现每月收入1000元以上为75例(38.1%);慢性病情况无慢性病75例(38.1%),有慢性病情况122例(61.9%)(2)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平均得分为(6.48±2.54)分,有抑郁症状的占比为37.1%。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医疗支付形式、经济来源、子女探望频次、入住原因、现每月收入、慢性病情况存在显着差异(P<0.05)。(3)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生命意义感得分中,存在生命意义感得分为(23.45±6.14),找寻生命意义感得分为(18.04±5.29),生命意义感总分(41.49±9.46),介于38~51分之间,处于中等水平,在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医疗支付形式、经济来源、入住原因、现每月收入、慢性病情况存在显着差异(P<0.05)。(4)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我效能感得分为(2.61±0.56)。介于2~3分之间,处于中等水平,在年龄、婚姻状况、医疗支付形式、经济来源、入住原因、现每月收入、慢性病情况存在显着差异(P<0.05)。(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抑郁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呈显着负相关(r=-0.438,p<0.01),抑郁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着负相关(r=-0.390,p<0.01),生命意义感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着正相关(r=0.724,p<0.01)。(6)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抑郁的影响因素中生命意义感、自我效能感作用最显着,自我效能感和生命意义感共同解释了抑郁的40.4%的变异量。结论:(1)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较低。(2)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生命意义感处于中等水平。(3)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4)抑郁与生命意义感负相关,抑郁与自我效能感负相关,生命意义感与自我效能感正相关。(5)生命意义感、自我效能感、现每月收入可以显着影响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的水平,其中自我效能感作用最为显着。
颜圆圆[4](2021)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养老机构老年人慢性失眠的应用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养老机构中患慢性失眠的老年人的应用效果,通过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提高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为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在养老机构老年人中的运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发现问题、调查问卷等过程,明确研究目的和构建干预方案,本研究的干预方案是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包括认知疗法、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疗法和放松疗法,本研究对团体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放松疗法进行创新,采用自我头部穴位按摩法来进行放松,邀请专家评价,并组织团队讨论,进行预试验后,完善并确定最终的干预方案。本研究的研究团队共由7名研究人员组成,分别为一名心理治疗师、一名中医师、一名研究生,两名护师、两名养老护理员,由研究生来实施整个干预方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入住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重阳城老年公寓中经评估符合纳入排除标准、患有慢性失眠的老年人86例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睡眠健康教育,每4周进行1次睡眠健康教育,共3次,为期12周;观察组在给予常规的睡眠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再联合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每周进行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干预1次,共12次,团体认知行为疗法与常规的睡眠健康教育同时进行,为期12周。整个研究方案由研究生统一进行干预,干预的时间、频率、流程与内容均一致,保证研究的一致性。干预前,经过研究对象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者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干预12周结束时,研究者再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评估,当场回收问卷并记录所有量表的得分情况,双人核对录入数据。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将所有数据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发现本研究数据均不符合正态分布,因此本研究两组研究对象之间进行组间比较选用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组内比较选用两个配对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结果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组间比较:干预后,观察组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PSQI总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睡困难程度、维持睡眠困难程度及ISI总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AMD总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紧张、抑郁心境及HAMA总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干预后,观察组PSQI总分显着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SI总分显着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AMD总分显着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AMA总分显着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采用自我头部穴位按摩法来进行放松的团体认知行为疗法的疗效好,改善了养老机构患慢性失眠的老年人的睡眠情况,提高了睡眠质量,缓解了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2.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养老机构中患慢性失眠的老年人的疗效好,养老机构组织管理好,人力资源充足,研究对象稳定,老年人集中、居住时间长,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可行性和研究对象的依从性,值得在养老机构推广。
鲍秀红[5](2021)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与自我感受负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调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了解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现状,并研究其自我感受负担与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的关系,以及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运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1月~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门诊部及住院部抽取符合标准的300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调查对象。研究工具是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自我感受负担量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简易健康状况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26.0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S)描述;经检验,自我感受负担得分服从正态分布,故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对不同组别间的自我感受负担进行差异比较;双变量服从正态分布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与自我感受负担之间的关系。以自我感受负担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差异的变量作为自变量,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本研究有效调查对象为283例,自我感受负担总分为(29.54±6.75)分;其中身体因素(14.76±2.99)分,情感因素(11.88±3.82)分,经济因素(2.90±0.93)分。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处于中度水平,无明显自我感受负担占7.0%,轻度占35.7%,中度占51.6%,重度占5.7%。(2)LDH患者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中焦虑为(9.19±2.35)分,处于可疑存在焦虑状态。抑郁为(8.79±2.17)分,处于可疑存在抑郁状态。(3)简易健康状况调查问卷中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功能(RE)及精神健康(MH)分别是(36.02±14.20)分、(22.88±20.52)分、(31.77±12.93)分、(40.19±10.93)分、(37.42±9.33)分、(40.90±14.78)分、(40.13±28.20)分和(53.70±11.48)分。(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在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照顾者身体状况、有无医保、患病时长及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感受负担与焦虑呈正相关(r=0.382,P<0.05)、与抑郁呈正相关(r=0.320,P<0.05)、与生活质量中的PF、RP、BP、VT、SF、RE、MH呈负相关(r分别是-0.154、-0.219、-0.255、-0.258、-0.361、-0.372、-0.502,P<0.05),与GH没有相关性(P>0.05)。(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照顾者身体状况、疼痛程度、焦虑和生活质量中的PF、VT、SF、RE及MH是预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主要因子,共解释其自我感受负担的53.3%的变异量。结论:(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处于中度水平,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较高,生活质量较差。需要医护人员及家属提供全面的关怀与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降低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2)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照顾者身体状况、有无医保、患病时长及疼痛程度,护理患者要因人施护。(3)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与焦虑、抑郁呈正相关,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4)患者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照顾者身体状况、疼痛程度、焦虑和生活质量中的PF、VT、SF、RE及MH是预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主要因子。
刘丹娜[6](2021)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在全球人口老龄化时代,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比例逐年攀升,慢性心力衰竭已成为威胁老年生活质量的世界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整体护理理论的发展,要求为患者提供身心社灵的整体照顾,满足患者灵性需求是整体护理的一个核心领域。目前,国外针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研究相对较多,而我国大多仍只注重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疾病治疗、心理干预及社交的调适,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关注较少,且缺乏适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的评估工具。目的:评价中文完整版灵性需求问卷(SPNQ)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适用性,以期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的测评工具。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灵性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提升临床护理人员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患者灵性需求的关注,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照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1.问卷信效度检验:采用便利抽样,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2~8月湖北省十堰市三所三甲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336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总样本336例随机分为分为A、B两组,A、B两组各168例样本,A组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B组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2.横断面调查:在原调查336例样本量基础上,采用便利抽样,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2~12月湖北省十堰市三所三甲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454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中文完整版灵性需求问卷(Spiritual Needs Questionnaire,SPNQ)、明尼苏达心衰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家庭支持自评量表、生活自理能力评估量表收集参与者数据。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1.问卷信效度:中文完整版灵性需求问卷各条目的内容效度(I-CVI)值为0.85~1.00,总量表的内容效度(S-CVI)值为0.875,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6个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67.568%,验证性因子分析各指数均达到理想值,模型拟合良好,表明问卷效度良好;总问卷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924,各维度Cronbachα系数0.671~0.939,总问卷重测信度0.903,表明问卷信度甚佳。2.本研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总分(39.67±10.38)分,灵性需求6个维度得分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积极给予、存在释然、存在现实反映、内心流连、内心平和、信仰宗教。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无宗教信仰、不同病程、心功能分级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总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与生活质量整体水平、身体领域、情绪领域、焦虑、抑郁成正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活自理能力水平成反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与家庭支持水平无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得分能被不同宗教信仰、病程、心功能分级、情绪领域解释占21%。结论:1.中文完整版灵性需求问卷由27个条目组成,包含6个维度:积极给予需求、信仰宗教需求、内心平和需求、存在现实反映需求、存在释然需求、内心流连需求,信效度良好,中文完整版灵性需求问卷适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程度较高,医护人员应尤其关注积极给予需求。具有宗教信仰、病程越长、心功能分级越重、生活质量水平越低、身体领域越低、情绪领域越低、焦虑抑郁程度越高、生活自理能力水平越低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程度越高。有无宗教信仰、病程、心功能分级、情绪领域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的显着影响因素。应尤其关注具有宗教信仰、病程长、心力衰竭程度重、情绪状态低下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灵性需求,为病人提供针对性的灵性照护。
朱晓萍[7](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刘韦辰[8](2021)在《聚焦解决模式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描述性研究中的横断面调查研究,探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焦虑、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在了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聚焦解决模式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为后期开展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心理干预提供实践依据和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横断面调查研究2020年6月~2020年12月便利抽取江西省某三甲医院入住疼痛科病区的212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将一般资料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视觉模拟评估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进行调查,用均值、标准差、例数、构成比描述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现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第二部分:聚焦解决模式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干预研究从横断面调查研究中选取66例患者进行干预,对照组32例,试验组3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疾病的诊疗与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护理,试验组开展常规心理护理与聚焦解决模式干预。运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视觉模拟评估量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4周后的焦虑、抑郁及疼痛评分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第一部分:横断面调查研究结果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纳入的212例研究对象中有12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所占比例为58.02%,患者焦虑评分为48.16±10.21分;有110例患者存在抑郁情绪,占研究人数的51.89%,抑郁评分为48.72±9.45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文化程度、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病程、疼痛持续时间、疼痛强度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有差异(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病程、疼痛强度是患者焦虑情绪的主要影响因素;文化程度、病程、疼痛强度与疼痛持续时间是患者抑郁情绪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二部分:干预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焦虑、抑郁及疼痛评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接受不同心理干预措施后,焦虑、抑郁、疼痛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干预后组间比较: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主要受病程、文化程度、疼痛持续时间与疼痛强度的因素影响。因此,医护人员不仅要关注疾病治疗,还要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多种方式缓解或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2.应用聚焦解决模式心理干预,可显着改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不良情绪,降低患者疼痛,增强患者愉悦生活的能力。
王永华[9](2021)在《舍曲林在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中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冠心病是临床发生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在全部心血管病患者中,约一半死于冠心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及健康。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而冠心病是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冠心病的发生和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心理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病和治疗效果中产生重要影响,多数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的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也反过来加重患者心肌缺血缺氧状态,加重心力衰竭,影响治疗效果。目的本文将分析舍曲林在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焦虑、抑郁患者,共80例,时间范围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全部患者均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个组别,将采取常规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舍曲林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通过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评价治疗前后焦虑、抑郁情绪;通过查血N-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通过心脏超声仪检测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6MWT)评价患者心功能。两组患者治疗后均随访4周,统计患者住院时间、焦虑抑郁状态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PHQ-9评分、GAD-7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减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治疗后NT-pro BNP、LVEDD低于对照组,LVEF、6MW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治疗后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舍曲林应用于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中可有效减轻焦虑抑郁状态;2.舍曲林可促进患者NT-pro BNP、LVEDD下降,提高LVEF、6MWT,有效改善心功能,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车雅洁[10](2021)在《乌鲁木齐市社区老年人肌少症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结合健康老龄化理论,调查乌鲁木齐市社区老年人肌少症患病现状,分析并探讨社区老年人营养状况、心理因素及社会参与程度对肌少症的影响,为后续干预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7月~2020年7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新疆乌鲁木齐市红十月小区、日月星光小区及皮革厂小区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调查,采用肌少症Ishii筛查评分量表进行肌少症筛查,社区老年人一般资料调查表,MNA营养状况调查问卷,PHQ-9抑郁量表,GAD-7焦虑量表,以及老年人社会参与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39名社区老年人,年龄60~94(73.78±7.46)岁;其中,男性279人(37.75%),女性460人(62.25%);汉族684人(92.56%),少数民族55人(7.44%)。肌少症患病人数287人,患病率为38.8%,其中男性患病率41.46%,女性患病率37.17%;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老年人人口学特征比较,结果显示年龄、民族、文化程度、BMI分组、居住情况上有差异(P<0.001)。社区老年人中,肌少症组营养得分9.5~29.0(22.63±3.60)分,非肌少症组营养得分10.5~29.0(24.47±2.5)分,两组相比营养状况有差异(P<0.001)。老年人心理状况比较,肌少症组抑郁症状评分5.0~26.0(11.32±4.44)分,焦虑症状评分5.0~21.0(9.48±3.99)分,两组老年人抑郁症状及焦虑症状评分均有差异(P<0.05),抑郁症状程度比较有差异(P<0.05)。社区肌少症老年人中社会活动参与率为87.81%,在参与不同类型社会活动中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比较,参与家庭范围内活动有差异(P<0.001);在参与不同社会活动种类频次中相比有差异(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与家人共同居住、营养状况良好、奶制品摄入较多、饮水饮茶量充足、BMI正常为肌少症的保护因素;年龄较大、蛋白质摄入较少是肌少症的危险因素。结构方程结果显示,营养状况、抑郁症状、社会参与状况与肌少症之间有直接效应,效应值分别为-0.322、-0.096及0.093。结论:社区卫生保健人员需重视对老年肌少症的筛查评估,进行早期积极的预防及干预,肌少症老年人应该平衡日常的饮食,食物摄入应种类丰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从而减缓肌少症的发生发展社会大众应给予老年人更多关爱,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及社会支持,帮助老年人实现健康老龄化,提高其晚年生活质量。
二、老年病人焦虑症状的心理支持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病人焦虑症状的心理支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女性PFD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分析及认知行为干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女性PFD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分析 |
1.前言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2.4 质量控制 |
2.5 技术路线图 |
3.结果 |
3.1 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
3.2 PFD组与对照组盆底症状比较 |
3.3 PFD组和对照组抑郁情绪比较 |
3.4 PFD组和对照组焦虑情绪比较 |
3.5 PFD组和对照组应对方式比较 |
3.6 PFD组和对照组社会支持比较 |
3.7 PFD组和对照组人格特征比较 |
3.8 PFD组和对照组生活事件比较 |
3.9 PFD患者各因素相关性分析 |
3.10 影响PFD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4.讨论 |
4.1 PFD患者一般人口学情况特点 |
4.2 PFD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特征 |
4.3 PFD患者应对方式特征 |
4.4 PFD患者社会支持特征 |
4.5 PFD患者人格特征 |
4.6 PFD患者生活事件特征 |
第二部分 女性PFD的认知行为干预 |
1.前言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2.4 质量控制 |
2.5 技术路线图 |
3.结果 |
3.1 干预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 |
3.2 干预组与对照组盆底症状干预前后比较 |
3.3 干预组与对照组抑郁症状干预前后比较 |
3.4 干预组与对照组焦虑症状干预前后比较 |
3.5 干预组与对照组社会支持情况干预前后比较 |
3.6 干预组与对照组应对方式情况干预前后比较 |
4.讨论 |
4.1 CBT对 PFD患者盆底症状的作用 |
4.2 CBT对 PFD患者抑郁和焦虑的作用 |
4.3 CBT对 PFD患者社会支持的作用 |
4.4 CBT对 PFD患者应对方式的作用 |
4.5 展望 |
结论 |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现状及康复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2)叙事护理对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2 研究理论框架 |
2.1 操作性定义 |
2.2 研究假设 |
2.3 研究理论框架 |
3 科研伦理 |
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能力现状调查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叙事护理对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适应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本研究对实践的启发与展望 |
6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叙事护理对老年人角色适应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我效能感、生命意义感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理论基础 |
1.7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 |
2.3 样本量 |
2.4 研究工具 |
2.5 资料收集 |
2.6 统计方法 |
2.7 质量控制 |
2.8 伦理学问题 |
2.9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3.2 研究对象抑郁现状及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
3.3 研究对象生命意义感现状以及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
3.4 研究对象自我效能感现状以及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
3.5 研究对象自我效能感、生命意义感与抑郁的相关性 |
3.6 研究对象抑郁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整体情况 |
4.2 研究对象抑郁现状分析 |
4.3 研究对象生命意义感现状分析 |
4.4 研究对象自我效能感现状分析 |
4.5 研究对象自我效能感、生命意义感与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
4.6 研究对象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主要结论 |
5.2 研究创新性 |
5.3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综述 抑郁症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养老机构老年人慢性失眠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概述 |
1 老年人慢性失眠的普遍性 |
2 老年人慢性失眠的病因 |
3 老年人慢性失眠的危害性 |
4 治疗老年人慢性失眠的方法与局限 |
5 不同形式认知行为疗法的介绍与应用 |
6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的内容与优势 |
7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科学性 |
8 研究目的 |
9 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养老机构老年人慢性失眠的应用效果观察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干预方法 |
5 统计学分析 |
6 技术路线图 |
7 质量控制 |
8 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一般情况调查表 |
附录2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
附录3 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 |
附件4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
附件5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
附件6 知情同意书 |
附件7 MMSE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不同形式的认知行为疗法在老年失眠症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与自我感受负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概述 |
1 研究背景 |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概述 |
1.1.1 腰椎间盘突出症流行病学现状 |
1.1.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 |
1.1.3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心理现状 |
1.2 自我感受负担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自我感受负担研究现状 |
2.2 自我感受负担影响因素 |
2.2.1 人口学因素、疾病相关因素 |
2.2.2 焦虑抑郁因素 |
2.2.3 生活质量因素 |
3 自我感受负担评估工具 |
4 理论框架 |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诊断标准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剔除标准 |
1.2 样本量估算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工具 |
2.1.1 患者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
2.1.2 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elf-perceived Burden Scale,SPBS) |
2.1.3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 |
2.1.4 简易健康状况调查问卷(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 |
3 资料收集方法 |
4 质量控制 |
4.1 设计阶段 |
4.2 资料收集阶段 |
4.3 数据录入阶段 |
4.4 数据统计处理阶段 |
5 统计分析 |
6 医学伦理原则 |
7 预调查 |
8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1 LDH患者一般特征 |
1.1 LDH患者人口学资料分布情况 |
1.2 LDH患者疾病相关资料分布情况 |
2 LDH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状况 |
2.1 LDH患者自我感受负担量表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
2.2 LDH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水平 |
2.3 LDH患者自我感受负担量表各条目得分情况 |
3 LDH患者焦虑、抑郁状况 |
3.1 LDH患者焦虑水平 |
3.2 LDH患者抑郁水平 |
4 LDH患者生活质量水平 |
5 LDH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因素 |
5.1 LDH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一般资料的分析 |
5.1.1 自我感受负担与人口学相关资料的分析 |
5.1.2 自我感受负担与疾病相关资料的分析 |
5.1.3 自我感受负担与疾病相关资料的分析 |
5.2 LDH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
5.3 LDH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6 LDH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6.1 自我感受负担相关因素的赋值 |
6.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1 LDH患者一般资料 |
1.1 LDH患者人口学资料 |
1.2 LDH患者疾病相关资料 |
2 LDH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水平急需降低 |
3 LDH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有待改善 |
4 LDH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待提高 |
5 LDH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一般资料 |
5.1.1 患者年龄 |
5.1.2 家庭人均月收入 |
5.1.3 照顾者身体状况 |
5.1.4 疼痛程度 |
5.2 焦虑、抑郁 |
5.3 生活质量 |
结论与建议 |
1 结论 |
2 建议 |
2.1 患者方面 |
2.2 护理方面 |
2.3 家庭方面 |
2.4 社会方面 |
3 研究的创新性 |
4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慢性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相关性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一、引言 |
1.研究背景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相关概念 |
2.2 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现状 |
2.3 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影响因素 |
2.4 灵性需求测评工具 |
3.理论基础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问卷信效度检验 |
1.2 横断面调查研究 |
2.研究内容 |
3.研究工具 |
4.调查方法 |
4.1 预调查 |
4.2 正式调查 |
4.3 质量控制 |
5.统计学方法 |
6.具体技术路线图 |
三、结果 |
1.问卷信效度检验 |
1.1 一般资料 |
1.2 条目分析 |
1.3 效度分析 |
1.4 信度分析 |
2.横断面调查结果 |
四、讨论 |
1.中文完整版灵性需求问卷适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
1.1 中文完整版灵性需求问卷的项目分析情况 |
1.2 中文完整版灵性需求问卷的效度评价 |
1.3 中文完整版灵性需求问卷的信度评价 |
2.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现状 |
3.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3.1 宗教信仰 |
3.2 病程 |
3.3 心功能分级 |
3.4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与生存质量相关 |
3.5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与焦虑、抑郁相关 |
3.6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与自理能力相关 |
4.其他研究发现讨论 |
五、结论 |
1.研究结论 |
2.研究的创新性 |
3.研究的局限性 |
六、参考文献 |
七、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八、附录 |
九、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十、致谢 |
(7)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
三、研究目的 |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
五、研究内容 |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
(一)资料收集方法 |
(二)资料分析方法 |
七、质量控制措施 |
八、人权保护措施 |
九、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
(四)讨论 |
(五)小结 |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
(一)制定行动计划 |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
(四)干预措施 |
(五)资料收集方法 |
(六)资料分析方法 |
(七)质量控制措施 |
(八)研究结果 |
(九)讨论 |
(十)小结 |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五)研究结果 |
(六)讨论 |
(七)小结 |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
(一)制定行动计划 |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五)小结 |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五)质量控制措施 |
(六)研究结果 |
(七)讨论 |
(八)小结 |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五)研究结果 |
(六)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成果 |
二、研究结论 |
三、研究的创新性 |
四、研究的局限性 |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附录 |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聚焦解决模式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PHN患者心理干预研究现状 |
1.2.2 聚焦解决模式干预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理论依据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相关概念 |
第2章 PHN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剔除标准 |
2.1.4 样本量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工具 |
2.2.2 资料收集 |
2.2.3 质量控制 |
2.2.4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PHN 患者的一般资料 |
2.3.2 PHN患者焦虑情绪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2.3.3 PHN患者抑郁情绪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2.4 讨论 |
2.4.1 PHN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现状 |
2.4.2 PHN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章 聚焦解决模式对 PHN 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干预研究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1.3 剔除标准 |
3.1.4 样本量 |
3.2 研究方法 |
3.2.1 分组方法 |
3.2.2 研究工具 |
3.2.3 干预方案 |
3.2.4 观察指标 |
3.2.5 资料收集 |
3.2.6 质量控制 |
3.2.7 伦理学要求 |
3.2.8 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的比较 |
3.3.2 聚焦解决模式对 PHN 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评价 |
3.4 讨论 |
3.4.1 聚焦解决模式可缓解PHN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
3.4.2 聚焦解决模式可减轻PHN患者的疼痛 |
3.5 结论 |
3.6 本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
3.6.1 创新性 |
3.6.2 局限性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心理干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舍曲林在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中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我国双心医学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10)乌鲁木齐市社区老年人肌少症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伦理原则 |
5 统计方法 |
6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老年肌肉减少症诊断及干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老年病人焦虑症状的心理支持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女性PFD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分析及认知行为干预的研究[D]. 刘盼盼.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叙事护理对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D]. 俞榕清.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我效能感、生命意义感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D]. 王玉杰. 延边大学, 2021(02)
- [4]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养老机构老年人慢性失眠的应用效果观察[D]. 颜圆圆.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与自我感受负担的相关性研究[D]. 鲍秀红.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 刘丹娜.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1)
- [7]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8]聚焦解决模式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中的应用研究[D]. 刘韦辰. 南昌大学, 2021(01)
- [9]舍曲林在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中的疗效观察[D]. 王永华.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10]乌鲁木齐市社区老年人肌少症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D]. 车雅洁.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标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论文; 心理干预论文; 抑郁情绪论文; 养老服务论文; 抑郁状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