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特网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方式评述(论文文献综述)
阿扎(Azza Abdelwahab Ibrahim Hassanein)[1](2019)在《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阿汉新词语对比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加上各国经济关系的广泛发展,全世界的人都能很容易地相互交流,世界上不同语言人们的交流机会和次数也增加起来了,所以语言障碍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在语言的交流中,经常会出现把别的国家语言的发音和用法运用到自己语言系统中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新词语。新词语的兴起,丰富了语言的词汇系统,方便了各民族的日常交流,同时提升了新词语在词汇学研究中的地位。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是个薄弱环节。本文选取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的历史阶段、构词方式、新词语特点、新词语对文化的影响以及网络新词语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对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进行总结和对比,提示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的异同,分析一下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对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本研究分为八章;第一章绪论:详细描述了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的意义及现状,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网络词语研究现状、对21世纪新词语研究现状、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的研究现状以及阿拉伯语和汉语与文化关系的研究现状,选题的理由,说明研究的整体情况,包括研究背景的介绍、研究对象的界说、研究目标的制定、研究意义的阐述、以及研究设计的陈述等,其中,研究设计提出了本研究谈论的主要问题,介绍研究方法、研究难点、研究创新点,并对语料的搜集程序和构成情况进行了详实说明。第二章:主要讨论语言学界定、新词语界定、新词语产生的原因、新词语的特征、网络词语界定、网络词语的形态和构词方式特点。第三章:以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基础,从阿拉伯语和汉语历代词汇发展的特点、阿拉伯汉语新词语的概述和新词语阶段发展三个方面区分了阿拉伯语和汉语词汇及新词语历史阶段的异同。通过分析研究者发现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特点有相同点即:在近现代都从英语中借入大量新词语、两种语言吸收外来名的途径基本上是一样的,因为战争、社会变革、宗教的引进和现代因特网技术导致了大量外来地名的出现、两种语言新词语所涉语中的及的社会领域基本相同的,主要是包括经济、社会生活、政治、和科技等相同的层面。同时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阶段有不同点即;从分析阿汉新词语的不同历史阶段,我们发现了阿拉伯语新词语词汇量很庞大、吸收面很广、涉及领域广泛、词汇量及其丰富,自古代以来,阿拉伯人就一直很热情,他们对外来语地名表现出开放和积极的态度。汉语被认为是一种专业思想强的语言,但在借用其他新词语时,除了语法方面的汉语外,还保留了发音的基础,所以汉语的意译词所占的比列较大,可是阿语新词语使用音译的译借方式相比中文具有很大的优点。第四章:从阿拉伯语和汉语21世纪新词语语的借入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出其成因的异同点。本研究通过分析发现阿拉伯和汉语借入方法有异同,发现了阿拉伯语新词语的借入方法有全义借入法;比如((?))来自英文的cell(细胞)、全音借入法;如((?))来自法语的“helicoptere”(直升机)、半音半义借入;如((?))来自英文的“X-RAY”(X-光)、音译(义)加阿拉伯解释词借词;如((?))来自英文的“Metro”(地铁)、缩写借入法;如((?))来自英文,而汉语新词语借入方式由六种构成的,即全音借入法;如(诺贝尔)、音义结合法;如(黑客)、半音半义法;如(奥林匹克运动会)、音义(译)加汉语解释词借词;如(迪斯尼乐园)、全义借入法;如(键盘)、缩写借入法;如(丁克)。通过分析两种语言的新词语借入方式可以找出阿汉新词语借入方法的异同。第五章:第五章主要分析汉语和阿拉伯语的网络新词语,作者从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分类、汉阿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汉阿网络词语的构成特征三个方面进行阿汉网络新词语对比分析,主要目的是找出使用网络语言的原因,通过对汉语和阿拉伯语网络词的对比分析,发现阿拉伯语语和汉语都运用了丰富的网络词语、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项研究为年轻人使用网络语言提供了实质性的见解,它为扩展和增进网络语言的使用和未来的理解铺平了道路。第六章:本章试图从汉阿两种语言中的新词语为出发、对两国在语言发展、文化特性、民族属性等各个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与整合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作者找出中阿文化内涵的异同以及阿拉伯与伊斯兰文化和汉语与汉文化的异同。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在吸收新词语语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聪明才智和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热爱,阿拉伯语和汉语都是按照自身语言的语法规则、构词方法和习惯,对一部分借词加以吸收、消化和变通,使得新词语总体上出现了变化,主要有:声调的改变、音素的改变、词汇语法功能的改变、构词结构的改变和音节的改变。这一章回顾了这两种语言中新词语语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情况。古代,在公元前八世纪左右,中阿两种语言都有一个辉煌的时期,唐朝的中国王朝和阿拉伯历史上的阿贝歇王朝都有一个辉煌的时期。当汉语和阿拉伯语成为一种共同语言时,欧洲人为掌握这两种语言而感到自豪,最近,这两个民族都遭受了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强烈的文化影响在汉语和阿拉伯语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导致两种语言吸收大批的新词语语。第七章:浅谈阿拉伯语语中的汉语新词语以及汉语中阿语新词语,找出借入新词语的原因、发展以及两个国家之间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关系。中国语阿拉伯地区的关系十分密切,双方在战争与和平中合作起来,中国文化对阿拉伯文化留了很深刻的影响,导致了阿语吸收不少的汉来源的词语,中文对阿语留了很多词语。例如中国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通过双方的文化、习俗、传统的互动,中国对阿拉伯人又带来了一些中文词语比如;茶、茶杯、太极、孔子、道家、瓷器、中国丝绸等等,与此同时,从阿拉伯半岛到中国,阿拉伯文化在传播天文学、地理、医学、药学、数学和艺术等许多应用科学和科学理论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双方的文化、贸易的互动中文吸收不少的阿语来源的词语,比如没药、祖母绿、苏丹来自阿语的一些姓名阿拉丁、阿里巴巴、马、哈、伊、涂、吴等,葫芦巴,艾米尔,何黎勒等等的词语。论文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追求词语结果与文化的凝练是造成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异同的原因,并分别对阿拉伯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和预测。
张建佳[2](2018)在《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及其实现研究》文中指出大学英语,特指中国大多数高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设置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是我国高校长期持续不变的一门本科阶段课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以及为顺应国际发展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的实施,我国高等院校主要承担起培育外语人才的重任,不仅数量需求大而且质量要求高,他们应当是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备懂科学、跨文化、善思辨,能求同存异、开放包容,满足社会需要的英语应用型人才。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直面的核心问题是教学价值取向。它严重制约着大学英语教学成效。纵观当今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研究现状,主要问题是:第一,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偏离教学目标,其教学强调的是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如听、说、读、写、译的一般性能力,使得教学主要停留在打好语言基础上,仍然局限于为了学英语而学英语,应试教育明显,偏重工具性教学,形成为考而考,为教而教的局面;第二,大学英语教学过于注重英语语法规则的学习积累与模仿操练,教学方式乏味,教学情境虚无,偏离了英语跨文化交际的特性,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成了空谈,使得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与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之间差距越来越明显;第三,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独唱会”倾向,缺乏与其他教学价值取向的融合,尤其是与大学英语教学人文性取向的融合,单一性教学价值取向占据大学英语教学支配地位,教学中以传授静态的工具性知识为主,忽略了充满活力的人文性价值取向,导致丰富的文化意蕴得不到挖掘,跨文化交际语境置诸脑后;第四,大学英语教学分离式、离合式教学价值取向比较盛行,抑或时不时偏重工具性或者人文性,而缺乏两者的融合。这些忽左忽右的教学价值取向导致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令人堪忧。可以说,围绕各种英语考试开展的教学,成了大学英语英语教学的一种怪象。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基本陷入考试学习化,学习考试化的泥潭。本研究在梳理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分析入手,开展一定范围的资料查询与调查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定量与定性方式,深刻剖析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内涵及其内在机理,力图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系统设计,在强调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同时,高度关注大学英语教学语言与文化的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特性,强调人文性教学与工具性教学价值取向的深度融合,促成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齐头并进的发展。本研究共有七个部分:导论阐述本研究的研究缘起、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和研究创新。本研究的核心内容首先是从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内涵入手。通过对大学英语、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涵义的正本清源,着力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是什么”这一本体问题,其基本内涵是从单一(单向)、离合式价值取向转向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融合性价值取向。其研究的本质意义是提升学生英语综合素养,全面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价值的实现。提倡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必须厘清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表征。富含人文性与工具性本质的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去取向的基本表征是: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融合、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融合以及语言教学共性与个性的兼顾。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其价值取向偏向单一、或者左右摇摆,不利于教学要素与教学环节的融合,这样会造成教学目标与教学价值取向发生偏离。所以,我们主张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是教学各表征的深度融合性。在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引领下,融合性价值取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样态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融合性。这些真实存在的教学样态在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下有了科学合理的拓展,并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只有融合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正确把握并合理彰显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实践品格,大学英语教学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本研究考察和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实现依据。主要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政策支撑、学科规律和理论基础。论述了单一性、相对独立性、融合性价值取向各阶段的政策支撑、阐释了大学英语课程特质和学科规律与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关系、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知识迁移、二语习得、视域融合的理论基础。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实现依据正是由于融合才得以实现的一种本质性要求。本研究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四个实现条件:(1)大学英语教学主体,(2)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3)大学英语教学环境,(4)大学英语教学管理。阐明了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是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的实践意义,也同时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教学管理层面以及从生成性教学环境、实践性教学环境和生态性教学环境探索了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实现条件。该研究还着力从四个层面合理呈现了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实现载体。大学英语教学分层分级教学的实施正是融合性价值取向在大学英语教学上的本质反映,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开展更加适应学生进一步人文化、科学化、个性化和信息化的培养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课外实践活动春风化雨般浸润着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特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而且还可以科学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为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服务。本研究的创新表现在研究的选题和研究视角上有些创新:第一,研究选题的创新本研究以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及其实现为题,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理论框架。这在选题内容上有一定的新意。第二,研究视角的创新本研究探索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及其实现的教学样态、教学表征以及实现的依据、条件和载体。这在研究视角上相对于已有较多聚焦在追求单一价值取向的研究来说有一定新意。
陈茜[3](2018)在《PPGIS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新技术新媒体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堂中越来越普遍,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地理学科特有的信息化工具,其应用极大提升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率,发挥了传统教学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理论上,GIS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由来已久,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实践上,立体化直观化的资源呈现为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变革提供了实践参考。传统GIS因其对设备与技术操作要求较高,导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并不广泛。相比而言,公众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PGIS)因其数据开放、操作简便、转换灵活、快速成图等特点,更适宜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PPGIS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理论基础,PPGIS相较于传统GIS的应用优势,传统GIS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泛化问题的解决和改进。本研究基于信息化发展趋势,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 PPGIS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具体的应用原则、方法等策略指导下进行实做研究。研究表明,PPGIS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实践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有助于提高其教学效率。本论文主要由六章组成:第一章绪论。阐述本文研究背景,分析当前国内外将PPGIS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和基本方案。第二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界定本文所涉及的PPGIS及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PPGIS的核心概念,阐明支持本研究的主要相关理论。第三章PPGIS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可行性分析。深入分析PPGIS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为实践策略奠定基础。第四章PPGIS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实践策略。首先,梳理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PPGIS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其次介绍了两个主要应用平台,最后阐述了PPGIS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和需注意的事项。第五章PPGIS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实做研究。验证第四章中所设计的应用方法和策略的可行性,通过实做研究对比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第六章总结与展望。总结本文的应用研究成果,同时正视研究的不足与局限,面向教育信息化提出后续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雷丹[4](2017)在《翻转课堂在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改革也加大了力度,也有强大的技术支持着教学模式的转变。在美国教育界翻转课堂掀起了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新浪潮,这个新型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手段,提倡构建一个深度知识课堂,调转师生角色,提升师生角色中心,有利于创建新型的高校教学的模式。于是本文研究翻转课堂在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林子春[5](2015)在《多媒体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多媒体为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和挑战。把多媒体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课上不认真听讲的坏习惯,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效率,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综合能力。然而多媒体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发现,对于多媒体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多媒体在某市5所高中的阅读教学应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找出多媒体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可行性建议。本文以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象为某市5所高中的教师和学生。主要通过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调查:多媒体的配置情况;教师的多媒体操作技能;教师的课件制作能力;教师使用多媒体的情况;教师和学生对使用多媒体的看法和态度。本文主要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理论基础,以及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三部分介绍了本文的调查结果与分析,包括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与分析。第四部分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论述了多媒体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第五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论述了相应的改进对策。第六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结论与笔者的反思。本论文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而进行研究的,希望本研究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刘蓉[6](2014)在《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融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科学,不仅具有容量大、速度快,处理和提供信息的范围广,而且还具有交互性和智能性的特点。利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较为理想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充分发挥认知主题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已彰显出无法比拟的优势。
赵芳[7](2014)在《“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才必备的一种素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校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本研究聚焦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旨在通过研究,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发现。“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是研究者构建的一种适用于高校外语/英语专业和公共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者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首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进行了研究,之后进行了“渗透式”培养模式的构建,并对该模式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研究者进行了跨文化交际人士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开展了高校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采取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和论证。有以下发现。研究者构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由知识、能力、态度、素养四部分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知识部分不仅包括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还包括社会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部分包括交际能力、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态度部分包括交际态度和个人态度;素养部分是指与跨文化交际密切相关的个人素质、素养。此框架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的全面性和整体性;指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素养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强调能力部分中的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强调非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本研究构建了“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探讨并明确了该模式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念、目标、原则、培养内容和培养涉及环节。首先,“渗透式”模式的培养理念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渗透:一是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主线渗透至高校外语教学,形成完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二是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渗透到学生的个体发展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其次,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旨在通过高校外语教学,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能够有效、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逐步成为跨文化人,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主性培养和可持续发展。再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培养内涵明晰化,培养实施体系化,培养方式多样化,培养过程循序渐进,以能动发展应对变化。另外,高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有特定的培养内容;应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显性和隐性要素的共同培养,使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个方面均衡发展。最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外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师资、测试和评估等环节和要素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本研究探讨了“渗透式”模式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聚焦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与实践、师资、教材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主要有五点发现。其一,课堂教学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应适应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堂文化教学包括知识、意识、态度和能力四方面内容,不能仅局限于文化知识范畴;文化教学的主要方式包括:提供文化信息、构建跨文化语境、进行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体验;应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紧密融合。其二,课外活动与实践有助于学生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将课外活动与实践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学习、实践、研究三者合一,校内活动与校外实践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跨文化课外活动与实践。其三,外语教材的文化内容应满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应注重教材的真实性、加强立体化教材建设,对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应考虑和满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其四,外语师资需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观念、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外语教学能力;师资发展和师资结构应满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其五,应将外语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跨文化语境、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助推学生的自主学习。
张湘[8](2013)在《基于概念图的可视化交互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多媒体教学设计案例展示,阐述基于概念图的可视化交互特征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概念图支持下的交互式英语主题阅读教学模式,通过搭建3个可视化平台:学习诊断平台、师生协作平台和主题文化阅读平台,拓展师生可视化互动的时间和空间,将课堂交互扩展到课前和课下,将传统的"传道、授业"延伸到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互式学习,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对于培养学习者的语感、语言逻辑和思辨能力都能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张春来[9](2012)在《中学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是当代外语教学的主要趋势,也是一项重大改革。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文本、图形、影像、声音、以及各类多媒体教学软件引入教学实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优化了英语课堂结构,使教学富有趣味性、情境性,从而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都开始意识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但是大多数老师对多媒体以及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还停留在比较浅层的PPT模式。本论文选题针对上述普遍存在的对于多媒体的错误理解与定位,从多媒体的科学界定出发,系统分析目前存在的多媒体信息载体及其特点,分析这些多媒体形式在中学英语读、写、听、说各单项辅助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并结合实践教学开展教学应用研究。全文的主体内容如下:1讨论多媒体的概念,利用建构理论、视听理论、学习风格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分析了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探究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提供理论支撑。2总结分别适合于课堂内外不同教学环境的多媒体形式,并具体分析这些多媒体形式的教学特性、以及在中学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为实际应用这些多媒体开展中学英语辅助教学提供借鉴。3将论文的理论研究应用于指导笔者所从事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开展多媒体辅助英语实验教学活动,对本论文的研究进行应用。4结合论文研究与近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认识,对当前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出存在的不足,并探讨以后的改进途径。总之,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坚持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根据英语课程的教学特点,优化组合多媒体,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游小蓉[10](2012)在《混合学习在中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自从中国入世以来,作为国际性语言的英语,不仅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课程,也是社会各种考试和培训的必修科目。显然,英语的学习和普及已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一直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英语写作是外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中等职业英语写作教学尤为突出。虽然师生双方都花了很大努力,但收效甚微。所以,对于职中英语写作教学的仔细研究势在必行。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将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融合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综合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集体教学形式、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组教学形式和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混合学习既是一种教法也是一种学法,这一新兴的模式符合当前学习范式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既主动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和监控作用,又强调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的目的,顺应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行为。本文在详实的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收集到来自教学一线的真实资料,了解到目前中职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并结合中职英语写作教学的特点,设计出了适合中职英语写作教学的混合学习模式,以无锡技师学院11级数控专业的三个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新模式下中职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经过为期一学期的实证研究后,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学习模式的应用提高了学生英语书面表达成绩,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由此推论出混合学习模式是提高中职英语写作教学效率与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因特网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方式评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因特网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方式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阿汉新词语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缘起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趋势 |
1.2.1 网络词语研究现状 |
1.2.2 对21世纪新词语研究 |
1.2.3 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的研究 |
1.2.4 阿拉伯语和汉语与文化关系的现状 |
1.3 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目标 |
1.5 语料来源 |
1.6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
1.6.1 研究创新点 |
1.6.2 研究难点 |
1.7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新词语界定与产生 |
2.1 新词界定 |
2.1.1 语言学界定 |
2.1.2 新词语的界定 |
2.2 新词语的产生 |
2.2.1 新词语产生的高峰 |
2.2.2 新词语产生的原因 |
2.2.3 新词语的特征 |
2.3 网络新词语 |
2.3.1 网络词语的界定 |
2.3.2 网络新词语的特点及创建方式: |
第三章 汉阿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
3.1 汉语词汇和新词语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
3.1.1 汉语历代词汇发展的特点 |
3.1.2 汉语新词语的概述和新词语阶段发展 |
3.1.2.1 汉语新词语的概述 |
3.1.2.2 汉语新词语发展的历史 |
3.2 阿拉伯语的新词语历史阶段以及特点 |
3.2.1 阿拉伯语历代词汇发展的特点 |
3.2.2 阿拉伯语新词语的概述和发展 |
3.2.2.1 阿拉伯语新词语概述 |
3.2.2.2 阿拉伯语新词语的发展 |
3.3 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的相同和不同点 |
3.3.1 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阶段特点的不同点 |
3.3.2 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历史阶段特点的相同点 |
3.4 小结 |
第四章 21世纪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 |
4.1 21世纪阿汉新词语借入方式对比 |
4.1.1 21世纪阿拉伯语新词语的借入方式 |
4.1.2 21世纪汉语新词语的借入方式 |
4.2 21世纪阿汉新词语借入方式的异同 |
4.2.1 21世纪阿拉伯语和汉语借新词语方式的不同点由 |
4.2.2 21世纪阿拉伯语和汉语借新词语方式的相同点 |
4.3 小结 |
第五章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新词语对比 |
5.1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现象 |
5.1.1 阿拉伯语网络词语的现象 |
5.1.2 汉语网络词语的现象 |
5.2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分类 |
5.2.1 阿拉伯语网络词语的分类 |
5.2.2 汉语网络词语分类 |
5.3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 |
5.3.1 阿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 |
5.3.2 汉语网络词语的构词方式 |
5.4 汉阿网络词语的构成特征 |
5.5 汉阿网络语言造词方法的同点 |
5.5.1 汉语和阿拉伯语网络语言造成方法的共同点 |
5.5.2 阿拉伯语和汉语网络词构词法的不同点 |
5.6 小结 |
第六章 汉语和阿拉伯语新词新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
6.1 语言与文化 |
6.1.1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
6.2 汉语和汉文化 |
6.3 阿拉伯语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
6.4 汉语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比较 |
6.5 小结 |
第七章 汉源阿拉伯语新词语与阿源汉语新词语对比 |
7.1 汉源阿拉伯新词语 |
7.2 阿源汉语新词语 |
7.3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后续研究 |
8.1 结论 |
8.2 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及其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反思 |
(二)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研究不足 |
(三)来自教育规划纲要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启示 |
(四)迎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 |
二、概念界定 |
(一)大学英语教学 |
(二)教学价值取向 |
(三)融合性价值取向 |
三、文献综述 |
(一)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现状 |
(二)大学英语教学价值五个维度的研究凸显 |
(三)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研究呈现分散性状态 |
四、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 |
(一)重点和难点 |
(二)研究创新 |
第一章 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内涵 |
一、大学英语性质和特点 |
(一)大学英语的性质 |
(二)大学英语的特点 |
二、大学英语教学价值 |
(一)促进学生的发展 |
(二)促进学校的提升 |
(三)促进社会的进步 |
(四)促进文化传承 |
三、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 |
(一)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内涵 |
(二)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形态 |
四、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 |
(一)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从单一向融合转换 |
(二)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释义 |
第二章 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表征 |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 |
(一)对大学英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解读 |
(二)大学英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融合方式 |
二、共性与个性兼顾 |
(一)大学英语教学兼顾共性与个性的原因 |
(二)大学英语教学兼顾共性与个性的方式 |
三、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融合 |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关系 |
(二)大学英语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
四、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融合 |
(一)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阐释 |
(二)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融合的实现方式 |
第三章 融合性价值取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样态 |
一、融合性价值取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
(一)制定体现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目标政策 |
(二)完善由融合性价值取向引领的教学目标系统 |
(三)建构落实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目标网格 |
二、融合性价值取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
(一)反映融合性价值取向的课程设置 |
(二)强化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人文性价值取向 |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的教学内容 |
(四)教学内容凸显共性与个性的兼顾 |
(五)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融合呈现的教学内容 |
(六)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融合 |
三、融合性价值取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组织形式 |
(一)体现融合性价值取向的班级授课制 |
(二)反映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活动教学 |
(三)彰显融合性价值取向的现场教学 |
(四)突出融合性价值取向的互联网+教学 |
四、融合性价值取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
(一)构建体现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方法论 |
(二)选用反映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方法 |
五、融合性价值取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 |
(一)确立体现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评价理念 |
(二)形成体现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评价方式 |
(三)发挥体现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评价功能 |
第四章 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实现依据 |
一、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政策依据 |
(一)单一性教学价值取向阶段的政策文件 |
(二)相对独立性教学价值取向阶段政策文件 |
(三)融合性价值取向阶段的政策文件 |
二、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学科依据 |
(一)大学英语课程特质 |
(二)大学英语学科规律 |
三、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理论依据 |
(一)知识迁移理论 |
(二)二语习得理论 |
(三)视域融合理论 |
第五章 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实现条件 |
一、大学英语教学主体的必备条件 |
(一)教师应有的必备素养 |
(二)学生应有的基础条件 |
二、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必然选择 |
(一)实现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性的统一 |
(二)关注“听、说、读、写、译”技能综合性发展 |
(三)注重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与组织 |
(四)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运用 |
三、大学英语教学环境的必需支持 |
(一)生成性教学环境 |
(二)实践性教学环境 |
(三)生态性教学环境 |
四、大学英语教学管理的必要改革 |
(一)学校层面的教学监督管理 |
(二)教师层面的课堂教学管理 |
(三)学生层面的自我学习管理 |
第六章 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的实现载体 |
一、大学英语分级分层教学 |
(一)以融合性价值取向作为分级分层教学展开的依据 |
(二)重视分级分层教学的顶层设计与管理 |
(三)具体教学活动的设计 |
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
(一)专门用途英语的含义 |
(二)重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内容的设计 |
(三)重视学生专门用途英语能力的培养 |
三、大学英语教学语料库 |
(一)科学设计反映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语料库 |
(二)精心选用反映融合性价值取向的教学语料 |
(三)科学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 |
四、大学英语教学资源 |
(一)大学英语教学显性资源 |
(二)大学英语教学隐性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PPGIS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GIS的发展 |
1.2.2 GIS应用于地理教学的研究 |
1.2.3 PPGIS应用于地理教学的研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的基本方案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2 PPGIS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PPGIS |
2.1.2 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PPGIS |
2.2 相关理论 |
2.2.1 认知主义理论 |
2.2.2 多元智力理论 |
2.2.3 建构主义理论 |
2.2.4 地理教学理论 |
3 PPGIS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3.1 必要性 |
3.1.1 应用作用 |
3.1.2 应用优势 |
3.2 可行性 |
3.2.1 PPGIS功能 |
3.2.2 课标要求 |
3.2.3 教学实际 |
4 PPGIS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实践策略 |
4.1 基本原则 |
4.1.1 指导思想:课标本位 |
4.1.2 教学对象:生本核心 |
4.1.3 教学内容:针对典型 |
4.1.4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
4.1.5 培养目标:地理素养 |
4.2 基本方法 |
4.2.1 作为教学辅助工具 |
4.2.2 作为学习研究工具 |
4.2.3 PPGIS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章节分析 |
4.3 基本应用平台 |
4.3.1 地图慧 |
4.3.2 天地图 |
4.4 应用策略 |
4.4.1 教学设计:综合分析,确定目标 |
4.4.2 教学过程 |
4.4.3 教学反思:应用检测,预习复习 |
4.5 注意事项 |
4.5.1 教学内容:应用范围结合教材有针对性 |
4.5.2 教学环境: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方式 |
4.5.3 教学资源:多渠道数据获取但注意筛选 |
5 PPGIS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实做研究 |
5.1 实做研究案例一:PPGIS作为教学辅助工具 |
5.1.1 课例实验设计 |
5.1.2 实验准备 |
5.1.3 实验过程 |
5.1.4 实验结论 |
5.2 实做研究案例二:PPGIS作为学习研究工具 |
5.2.1 研究准备 |
5.2.2 研究过程 |
5.2.3 研究结论 |
5.3 实做研究结论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6.2.1 不足之处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4)翻转课堂在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英语写作课堂上存在的漏洞 |
1. 学生写作技能较差, 缺乏写作的信心。 |
2. 教师们在教学中轻视写作的实践操作。 |
三、翻转课堂存在的必要性 |
1. 提高教学效率, 优化教学效果。 |
2. 活跃课堂气氛, 增添学习乐趣。 |
3. 贯彻差异教学, 尊重个体发展。 |
四、翻转课堂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
1. 讨论。 |
2. 练习。 |
3. 展示成果。 |
4. 总结要点, 加深记忆。 |
五、结束语 |
(5)多媒体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3. 对国内外已有研究的评述 |
(三)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四) 理论基础 |
1. 建构主义理论 |
2. 多元智能理论 |
(五) 概念界定 |
1. 多媒体 |
2.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
3. 多媒体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
二、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问卷调查法 |
1. 调查对象 |
2. 问卷的设计 |
3.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4.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三) 访谈法 |
1. 访谈对象 |
2. 访谈的设计 |
3. 访谈的实施 |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1. 多媒体的配置情况 |
2. 教师的多媒体操作技能 |
3. 教师的课件制作能力 |
4. 教师使用多媒体的情况 |
5. 教师和学生对使用多媒体的看法和态度 |
(二) 访谈结果与分析 |
1. 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
2. 学生访谈结果与分析 |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多媒体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二)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1. 教师的多媒体操作能力差 |
2. 教师的课件制作能力差 |
3. 教师对多媒体的利用情况不佳 |
4. 教师对多媒体有依赖,忽视板书的重要作用 |
5. 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呈现的方式单一 |
6. 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信息超量 |
7. 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少,缺乏情感交流 |
8. 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课上缺乏主动性 |
9. 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的效果参差不齐 |
五、改进对策 |
(一) 要加强对教师多媒体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 |
(二) 要提高教师课件制作与应用水平 |
(三) 鼓励教师有效利用多媒体 |
(四) 提高教师对多媒体与传统教学优化整合的能力 |
(五) 指导教师采用最佳呈现方式 |
(六) 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容量 |
(七) 注意多媒体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 |
(八) 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的情境 |
(九) 提高学生阅读技巧,准确把握教学节奏 |
1. 提高学生阅读技巧 |
2. 准确把握教学节奏 |
六、结论与反思 |
(一) 结论 |
(二)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6)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CAI发展概况 |
2 CAI的特点 |
3 CAI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优势 |
3.1 CAI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 |
3.2 CAI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3.3 CAI技术的应用能调整学生情趣, 激发学习兴趣 |
(7)“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二、研究背景 |
1. 动态的世界 |
2. 发展中的教育 |
三、研究要点 |
四、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语言与文化 |
1. 文化的定义和特征 |
2. 语言的定义、特征和功能 |
3. 交际、交际能力 |
4. 文化、语言、交际之间的关系 |
二、跨文化交际 |
1.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
2. 跨文化交际学 |
3. 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 |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 |
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
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 |
3.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
四、外语教学 |
1. 外语教学的目标 |
2. 专家、学者对外语教学的回顾与展望 |
3. 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学 |
4. 跨文化外语教学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一、理论基础 |
1. 霍尔的文化三分法理论 |
2. 二语习得、外语教学理论 |
3. 中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 |
二、研究问题 |
1. 总体研究问题 |
2. 具体研究问题 |
三、设计思路 |
1. 研究设计原则 |
2. 研究对象选择 |
3. 研究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 |
4. 学术道德 |
四、研究方法 |
1. 跨文化交际人士深度访谈 |
2. 跨文化交际人士问卷调查 |
3. 高校外语教师问卷调查 |
4. 高校学生问卷调查 |
五、小结 |
第四章 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研究 |
一、跨文化交际的原则、特点和变化 |
1. 跨文化交际有效性和适当性原则 |
2. 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
3. 跨文化交际的多元化语境 |
4. 跨文化交际内容和方式上的变化 |
小结 |
二、已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特点 |
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 |
2. 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
小结 |
三、跨文化交际人士“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1. 研究结果的总体分析 |
2.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的具体分析 |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构建 |
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构成 |
2. 跨文化交际能力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
3. 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特点 |
五、小结 |
第五章 “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
一、已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理念和模式研究 |
1.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涉及环节 |
2. 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 |
3. 本族文化与他族文化 |
4. 跨文化交际实践 |
小结 |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实证研究 |
1. 知识部分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
2. 能力部分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
3. 态度和素养部分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
4. 国外高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特点 |
小结 |
三、我国高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
1. “高校学生问卷调查”相关结果分析 |
2. “高校外语教师问卷调查”相关结果分析 |
3. 跨文化交际人士“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相关结果分析 |
4. 其他研究者的相关研究结果分析 |
小结 |
四、“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
1. 培养理念 |
2. 培养目标 |
3. 培养原则 |
4. 培养内容 |
5. 培养环节 |
五、小结 |
第六章 “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应用研究 |
一、“渗透式”模式下的外语课堂教学 |
1. 外语课堂教学现状研究 |
2.“渗透式”模式下的外语课堂教学理念与方法 |
3. 外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
4. 小结 |
二、“渗透式”模式下的外语课外活动与实践 |
1. 外语课外活动与实践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 |
2. 高校学生外语课外活动与实践现状 |
3. 外语课外活动与实践的目标和开展原则 |
4. 外语课外活动与实践的方式方法 |
5. 小结 |
三、外语教材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
1. 外语教材的重要性 |
2. 高校外语教材使用情况及满意度分析 |
3.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外语教材的要求 |
4. 外语教材的选择和使用 |
5. 小结 |
四、外语师资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
1. 外语师资现状分析 |
2.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外语师资观念转变 |
3.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外语师资素质的要求 |
4. 适应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外语师资发展 |
5. 满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需要的外语师资结构 |
6. 小结 |
五、“渗透式”模式下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
1. 高校外语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
2.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
3. 高校外语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理念和方式 |
4.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实施 |
5.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对外语师资的要求 |
6. 小结 |
六、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一、研究总体回顾 |
二、研究发现 |
1. 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 |
2. “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 |
3. “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具体应用 |
三、研究局限和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1. 研究局限 |
2. 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跨文化交际人士深度访谈提纲暨跨文化交际人士调查问卷 |
附录 2. 跨文化交际人士深度访谈对象 |
附录 3. 跨文化交际人士问卷调查对象 |
附录 4. 高校外语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5. 高校外语教师问卷调查对象 |
附录 6. 高校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7. 我国高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 |
(8)基于概念图的可视化交互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基于概念图的可视化交互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设计思路 |
三、课前学生主题概念图设计:构建可视化学习诊断平台 |
四、课堂教师主题概念图设计:搭建可视化师生协作平台 |
1. 比较式的师生协作学习。 |
2. 补充式的师生协作学习。 |
五、课后拓展主题概念图设计:搭建可视化文化阅读平台 |
1. 学生绘制拓展主题概念图的自主学习。 |
2. 教师主持扩展主题概念图的网络学习。 |
六、结束语 |
(9)中学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缘由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3.1 技术线路 |
1.3.2 采取的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论文框架 |
2 多媒体英语辅助教学的理论基础 |
2.1 多媒体的概念 |
2.1.1 定义 |
2.1.2 多媒体要素 |
2.1.3 对定义的进一步讨论 |
2.1.4 多媒体的特点 |
2.2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视听理论 |
2.2.3 学习风格理论 |
2.2.4 多元智能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不同教学环境下的多媒体应用 |
3.1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 |
3.2 常见英语教学多媒体 |
3.2.1 课堂英语教学多媒体 |
3.2.2 课外英语教学多媒体 |
3.3 常见多媒体的英语教学应用模式 |
3.3.1 常见多媒体的教学特性分析 |
3.3.2 多媒体选择与运用的原则 |
3.3.3 多媒体在英语辅助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实践 |
4.1 多媒体辅助英语实验教学方案 |
4.1.1 实验教学目的 |
4.1.2 实验教学方案 |
4.1.3 实验教学对象和时间 |
4.1.4 资料收集 |
4.2 教学实践实施过程 |
4.3 实践教学效果分析 |
4.3.1 学习效果客观评价 |
4.3.2 学习效果学生自评 |
4.3.3 主观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5 对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反思与建议 |
5.1 对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反思 |
5.2 对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建议 |
5.3 本章小节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混合学习在中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序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问题、方法及意义 |
1.2.1 研究的问题 |
1.2.2 研究的方法 |
1.2.3 研究的意义 |
1.3 论文的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3 理论基础 |
3.1 混合学习的定义 |
3.2 混合学习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1 学习理论 |
3.2.2 教育传播理论 |
4 实施过程 |
4.1 中职英语写作教学实验设计 |
4.1.1 实验对象 |
4.1.2 实验设计 |
5 问卷调查,实验效果评价 |
5.1 调查设计 |
5.1.1 调查对象 |
5.1.2 调查材料 |
5.1.3. 调查方法 |
5.1.4 调查结果分析 |
5.2 调查数据分析 |
5.2.1 数据分析 |
5.2.2 对实验后数据的处理 |
5.2.3 实验结论 |
5.3 启发与建议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附录 F |
致谢 |
四、因特网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方式评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阿汉新词语对比分析研究[D]. 阿扎(Azza Abdelwahab Ibrahim Hassanein). 武汉大学, 2019(03)
- [2]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及其实现研究[D]. 张建佳. 西南大学, 2018(01)
- [3]PPGIS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陈茜.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2)
- [4]翻转课堂在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雷丹. 校园英语, 2017(37)
- [5]多媒体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D]. 林子春. 辽宁师范大学, 2015(06)
- [6]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刘蓉. 科技视界, 2014(30)
- [7]“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 赵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4)
- [8]基于概念图的可视化交互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张湘. 中国电化教育, 2013(03)
- [9]中学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D]. 张春来. 重庆师范大学, 2012(05)
- [10]混合学习在中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游小蓉. 重庆师范大学, 2012(05)
标签:英语论文; 网络词语论文; 跨文化论文; 大学英语学习系统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