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丙沙星与丽珠肠乐配伍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邹璐[1](2017)在《“曲枳散”药物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了不同剂量的中药复方添加剂“曲枳散”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主要免疫指标的影响,探索“曲枳散”的最佳添加剂量及其作用机理,旨在开发一种高效、绿色的中药饲料添加剂。仔猪饲喂添加试验:试验选用21日龄断奶仔猪48头,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12头,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基础日粮+1%中药复方、基础日粮+3%中药复方、基础日粮+6%的中药复方,相对应的分别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本论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1.中药复方“曲枳散”对仔猪生长性能及消化吸收能力的影响。统计仔猪各时期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计算料重比比值。检测不同组仔猪主要消化酶活性和仔猪回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试验结果表明,添加3%剂量的中剂量组仔猪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仔猪料重比比值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中剂量组仔猪胃蛋白酶、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中药复方能够增加回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从而提高仔猪对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能力,提高仔猪的生产性能。2.中药复方“曲枳散”对仔猪血液理化指标及主要组织器官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组仔猪饲喂添加不同剂量的中药复方,检测仔猪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和对主要组织器官切片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同对照组比较,在饲喂前期,中剂量组仔猪白细胞数目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有利于仔猪抵抗外界病原微生物。各组仔猪血常规及血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仔猪主要组织切片观察无明显病变,因此在仔猪日粮中添加1%6%的中药复方对仔猪无毒性作用。3.中药复方“曲枳散”对仔猪抗氧化及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检测仔猪血清及回肠匀浆中SOD、GSH-Px和MDA含量,3%剂量的中药复方能够显着增强仔猪抗氧化能力。检测仔猪血清和回肠匀浆中IgG、血清溶菌酶含量,不同剂量的中药复方能够不同程度提高仔猪血清、回肠匀浆中IgG和血清中溶菌酶含量,中剂量组仔猪血清和回肠匀浆中Ig G、血清中溶菌酶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3%的中药复方能够显着增强仔猪的免疫力。同时,对仔猪回肠免疫相关细胞因子mRNA和仔猪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由检测结果可知,中药复方能够通过提高IL-2,TGF-β含量,提高仔猪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比例和仔猪外周血CD3+CD4+/CD3+CD8+比值,从而增强仔猪的免疫平衡。
史亦丽,张鹏霄,杨阳[2](2015)在《肠道微生态药的合理使用及临床应用评价》文中认为目的:为临床安全使用肠道微生态药制剂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复习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及国内现有的肠道微生态药,结合现今国际上以循证医学研究为证据的指南文献进行临床益生菌应用评价。结果和结论:肠道微生态药以益生菌制剂为主。国际上以循证医学研究为证据制定的指南,为临床使用益生菌提供最有力的临床证据,也是临床应用评价的最有力证据。
吴丽丽[3](2014)在《抗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是消化性溃疡的最常见也是可治愈的病因,目前共识指南强烈推荐检测并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的H. pylori感染。质子泵抑制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的标准三联根除H. pylori疗法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但是根除H. pylori疗法可能有很多不良反应并影响肠道菌群进而影响人类健康。而适当添加益生菌制剂则可能减少不良反应及肠道菌群紊乱的发生。【目的】在标准三联疗法基础上辅助应用枯草杆菌、屎肠球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初步探讨益生菌制剂降低三联疗法不良反应的疗效;探讨标准三联疗法及联合应用益生菌疗法在根除H.pylori治疗前及治疗后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变化,研究益生菌是否能够改善肠道菌群。【方法】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共纳入40例存在H.pylori感染且无并发症的活动期DU患者,随机分为标准三联治疗组(Triple treatment,TT)和标准三联加益生菌治疗组(Triple treatment+probiotic,TP),并纳入2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空白对照组(Health control,HC)。TT组口服2周埃索美拉唑(20mg,bid)、克拉霉素(0.5g,bid)和阿莫西林(1g,bid);TP组口服2周埃索美拉唑(20mg,bid)、克拉霉素(0.5g,bid)和阿莫西林(1g,bid),同时口服6周枯草杆菌屎肠球菌二联活菌胶囊(0.5g,tid)。记录患者治疗前、中、后的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情况,在治疗后4周复查胃镜及13C-呼气实验。于治疗前(第0周)、治疗结束时(第2周)、治疗后4周(第6周)和8周(第10周)留取大便标本并提取细菌DNA,利用PCR方法提取16S rDNA V4区序列,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变化。【结果】DU在中青年男性中高发,DU时胃液pH值(0.72)较正常人(1.27)明显降低,行抗H.pylori治疗后胃液pH均能恢复正常。TT组和TP组的溃疡愈合率(90%vs100%)和H.pylori根除率(80%vs85%)无差异。TT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TP组(35%vs20%,P<0.05),主要症状是腹泻、恶心、腹痛、味觉障碍、腹胀、纳差和便秘,多数发生在治疗期间,85.7%为轻中度,所有患者均可耐受治疗。TP组能够显着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耐受性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尤其是腹泻的发生率较TT组明显下降。16S rDNA测序分析发现HC组平均OTUs为875,TT组平均为635,TP组平均为725。在门水平上,TT组占总数0.1%以上的共注释到10个门,TP组为9个门;在属水平上,TT组占总数1%以上的共有10个属,TP组共有12个属。尽管菌群所占比例不同,两组的优势菌门相同,都是Bacteroidetes、Firmicutes和Proteobacteria,占据总菌量的96%。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菌属不全相同,比例全不同。TT组前5位是Bacteroide(s30.3%)、Escherichia(14.9%)、Prevotella(10.7%)、Faecalibacterium(6.0%)、Parabacteroides(2.6%);TP组前5位是Bacteroides(27.1%)、Escherichia(10.0%)、Faecalibacterium(6.8%)、Prevotella(5.2%)、Phascolarctobacterium(3.7%)。抗H.pylori治疗2周可以导致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尤其是Firmicutes;停药4周时两组均有恢复至治疗前水平的趋势;停药8周时TT组未再变化,而TP组继续恢复至接近于正常人水平。【结论】TP疗法能够降低TT疗法的不良反应发生率。DU时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抗H.pylori治疗导致菌群多样性继续下降,停药4周时肠道菌群有恢复趋势,且TP组恢复肠道菌群结构方面优于TT组。
汤小卜[4](2013)在《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发现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希望为规范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检索近20年(1991年1月至2011年12月)发表在国内各种医学期刊上的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主要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并辅手工检索。由两名评价员独立选择研究并进行质量评价,如果意见不一致,双方讨论解决或由第三名评价员判断。用循证医学的评价方法,对纳入的临床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并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阅读文献,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合格文献59篇。采用中医治疗为干预组的文献34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文献25篇。所有文献评级均为C级。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Meta分析提示,中医或中西结合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有效率高于西医治疗组,并在症状改善、起效时间、复发情况方面表现一定优势。异质性检验上,有2项研究存在异质性,余皆存在同质性。发表性偏倚的检测显示:Meta分析研究的倒漏斗图均存在一定的不对称性,故这些纳入研究的文献可能存在一定的发表性偏倚。结论: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临床疗效优于西医治疗。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均为C级,部分研究指标的文献量过少,这对于一个说服力强、论证强度高的Meta分析结论来说是不够的,所以对于上述结论的应用需慎重。
杨立强,史天陆[5](2011)在《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进展与评价》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微生态制剂的分类、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其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并加以综述。结果微生态制剂在重建人体特别是肠道内的菌群平衡,稳定内环境,调整菌群失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用于治疗与菌群易位相关的多种疾病,其中主要包括消化道系统疾病、妇科疾病以及免疫系统疾病等。结论尽管微生态制剂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应严格掌握其临床合理应用的注意事项,同时MEA的有关治疗作用仍有待大样本随机双盲试验的证实和循证医学的评价。
高建中[6](2011)在《中医辨证治疗ICU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中医辨证方案治疗ICU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有效性,制定并形成中医辨证治疗ICU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标准操作规程”。方法:以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ICU、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ICU、攀枝花中西医结合医院RICU住院期间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住院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共收集患者90例,其中治疗组、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中脾肾阳虚型给予加味胃关煎;风湿相搏,正虚邪犯型给予加味人参败毒散口服或者鼻饲治疗。对照组给予甲硝唑、金双歧口服或者鼻饲治疗。2组疗程均为5天,临床观察2组患者的药物起效时间、腹泻程度积分、患者症状评分、大便杆球比值、综合疗效等指标,评价中医辨证方案治疗ICU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药物起效时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2)腹泻程度积分比较:中医辨证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均具有改善腹泻程度积分的作用;中医辨证治疗组从第3天起,腹泻程度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症状评分比较:中医辨证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均具有改善症状评分的作用,中医辨证治疗组从第2天起,症状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大便杆球比值比较:中医辨证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均具有改善大便杆球比值的作用,但不同时间点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杆球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6.4%。对照总有效率59.1%。采用等级资料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两组比较差异极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安全性分析:两组病例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与治疗方案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组在治疗ICU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优于西医对照组。中医辨证方案是一个治疗ICU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疗效确切的方案。
郭昭友,曹明,孟祥俭,陈凤,朱小丹[7](2011)在《656例慢性结肠炎症状与体征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慢性结肠炎的治疗报道颇多,治疗方法各异,但结肠炎的临床表现无指南及书本可查,这给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诊治带来诸多不便。据此我们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慢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观察,侧重于其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将其中治疗效果好的656例患者的症状与体征总结如下,供临床医生参考。
任小梅[8](2010)在《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致胃肠外脏器损害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感染对胃肠外脏器损害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07年1月-2009年10月收住院276例急性腹泻患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粪便轮状病毒抗体IgM阳性的腹泻患儿为观察组112例与同期其他原因所致的腹泻患儿为对照组164例,对2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患儿的一般情况、肠道临床症状、肠外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相关资料(血常规、便常规、血生化、胸片等相关检查)及各脏器的预后,同时本文通过比较血清胱抑素C浓度(较敏感反映肾功能指标),对比轮状病毒感染对肾脏的损害。结果:观察组(粪轮状病毒抗体阳性)与对照组(粪轮状病毒抗体阴性)胃肠外脏器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0.0271),通过比较2组患儿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稳紊乱的发生率(P<0.05),无明显差异,提示胃肠外脏器损害发生率与病情轻重无关。比较观察组不同年龄段(≤1岁和>1岁)发生肝脏损害的发生率(P=0.0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年龄越小患儿,发生肝脏损害的几率越高。观察组胃肠外脏器损害的发病率及2组相应受累脏器损害的发生率一一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有显着意义):心肌损害(64.2857%,P=0.0083)、肝脏损害(25.0000%,P=0.0211)、呼吸系统受累(31.25%,P=0.0475)、肾脏损害(11.6071%,P=0.0384)。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外脏器的损伤在临床上多表现为潜伏型及亚临床型相应脏器损害,其发病率与病情轻重无关。在诊治轮状病毒感染患儿时,应重视肠外脏器有无受损情况,并给予积极有效对症治疗后,一般患儿均预后良好。
赵瑞斌,赵振江,刘雁飞,姚泽忠[9](2009)在《微生态制剂在儿科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微生态制剂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该文在简述微生态制剂的类型、菌种及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从治疗各种腹泻、新生儿黄疸、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小儿湿疹、小儿功能性便秘及根除幽门螺杆菌等方面综述微生态制剂在儿科中的应用,并指出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张玫[10](2008)在《益生菌制剂的临床应用和进展》文中认为
二、环丙沙星与丽珠肠乐配伍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丙沙星与丽珠肠乐配伍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曲枳散”药物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仔猪饲料添加剂的现状 |
1.1.1 微生态制剂 |
1.1.2 酸化剂 |
1.1.3 低聚糖类 |
1.1.4 中草药添加剂 |
1.2 中草药添加剂对断奶仔猪影响的研究概述 |
1.2.1 提高仔猪生产性能 |
1.2.2 增强免疫力功能 |
1.3 中药“曲枳散”简介及主要中药材研究进展 |
1.3.1 枳壳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3.2 复方中六神曲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3.3 复方中山楂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曲枳散对仔猪生长性能和消化吸收能力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动物及饲喂管理 |
2.1.2 试验日粮 |
2.1.3 试验复方中药材 |
2.1.4 试验试剂 |
2.1.5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法 |
2.2.2 仔猪生长性能统计 |
2.2.3 仔猪各主要消化酶活性检测 |
2.2.4 回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的测量 |
2.2.5 数据分析与处理 |
2.3 试验结果 |
2.3.1 仔猪生长性能统计 |
2.3.2 曲枳散对仔猪胃、小肠中各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曲枳散对仔猪血液理化指标及主要组织器官的影响 |
3.1 试验动物及饲喂管理 |
3.1.1 试验试剂 |
3.1.2 试验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法 |
3.2.2 仔猪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 |
3.2.3 仔猪各主要脏器指数统计 |
3.2.4 仔猪主要器官组织学切片观察 |
3.2.5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3 试验结果 |
3.3.1 仔猪血常规检测结果 |
3.3.2 仔猪血液生化检测结果 |
3.3.3 仔猪各主要脏器指数统计 |
3.3.4 仔猪主要器官HE切片观察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曲枳散对仔猪几种抗氧化指标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动物及饲喂管理 |
4.1.2 试验试剂 |
4.1.3 试验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仔猪血清及回肠抗氧化指标检测 |
4.2.2 ELISA测定仔猪血清及回肠Ig G及IL-2 含量 |
4.2.3 仔猪血清溶菌酶含量测定 |
4.2.4 仔猪回肠免疫相关细胞因子m RNA的测定 |
4.2.5 仔猪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
4.2.6 数据分析与处理 |
4.3 试验结果 |
4.3.1 仔猪血清及回肠抗氧化指标检测 |
4.3.2 仔猪血清和回肠Ig G、IL-2 含量的测定 |
4.3.3 仔猪血清溶菌酶含量测定 |
4.3.4 仔猪回肠免疫相关细胞因子m RNA的测定 |
4.3.5 仔猪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
4.4 讨论 |
4.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肠道微生态药的合理使用及临床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常用的肠道微生态药 |
2常用肠道微生态药的益生菌与合理使用 |
2.1常用肠道微生态药的益生菌 |
2.1.1乳酸菌 |
2.1.2芽孢杆菌 |
2.1.3生理性真菌 |
2.2肠微生态药的合理应用 |
2.2.1肠道微生态药的联合使用 |
2.2.2关注最佳服用时间 |
2.2.3注意与互用药物的配伍 |
2.2.4注意储存条件 |
3肠道微生态药的临床应用评价 |
3.1WGO全球指南:益生菌和益生元[1] |
3.2ESPCG的《益生菌治疗下消化道病症指南》[6] |
3.3其他临床应用评价 |
3.4临床应用安全性评价 |
4结语 |
(3)抗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人体胃肠道微生态概况 |
2. 三联抗 H.pylori 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对人体微生态的作用 |
3. 相关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诊断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研究分组 |
2.2 实验用药 |
2.3 研究指标 |
3. 实验材料 |
3.1 仪器设备 |
3.2 试剂耗材 |
4. 实验方法 |
4.1 益生菌药品检验 |
4.2 H.pylori 的检测 |
4.3 胃液 pH 测定 |
4.4 粪便 DNA 提取及检验 |
4.5 16S rDNA 测序 |
5. 数据分析 |
5.1 基本统计学分析 |
5.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二、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不良反应情况 |
1.2 疗效评价 |
2. 益生菌药品检验 |
3. 测序前质控 |
4. 16S rDNA 测序三联组肠道菌群 |
4.1 测序数据处理 |
4.2 样品复杂度分析(α-diversity) |
4.3 OTUs 分析及物种注释 |
4.4 物种丰度聚类 |
4.5 所有样品的物种分类 |
4.6 多样品比较分析 |
5. 16S rDNA 测序益生菌组肠道菌群 |
5.1 测序数据处理 |
5.2 样品复杂度分析 |
5.3 OTU 分析及物种注释 |
5.4 物种丰度聚类 |
5.5 所有样品的物种分类 |
5.6 多样品比较分析(β-diversity) |
6. 两种疗法的肠道菌群比较 |
6.1 在菌群丰度上的比较 |
6.2 门水平上的比较 |
6.3 属水平上的比较 |
三、讨论 |
1. 临床指标研究评价 |
1.1 抗 H.pylori 的治疗讨论 |
1.2 联合益生菌疗法的临床效果 |
1.3 胃液 pH 的变化 |
2. 肠道菌群多样性探讨 |
2.1 肠道菌群影响因素 |
2.2 三联抗 H.pylori 疗法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
2.3 联合益生菌的抗 H.pylori 治疗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四、结论 |
1. 临床部分结论 |
2. 肠道菌群部分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第一作者) |
致谢 |
(4)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疗效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价 |
1 文献选择 |
1.1 文献来源 |
1.2 检索策略及步骤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筛选方法 |
2.2 文献评价内容 |
2.3 文献质量评价方法 |
2.4 资料分析 |
3 结果 |
3.1 文献情况 |
3.2 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
3.3 疗效判定标准 |
3.4 文献质量评价 |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疗效指标的选抒 |
2.2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文献情况 |
3.2 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临床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
3.3 中西医治疗与西医治疗临床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
3.4 症状积分 |
3.5 起效时间 |
3.6 复发率 |
讨论 |
1 慢性腹泻的中医治疗 |
2 循证医学与临床研究 |
3 关于文献的质量评价 |
3.1 辨证、诊断、疗效标准不统一 |
3.2 随机化的质量 |
3.3 盲法 |
3.4 样本含量的估算 |
3.5 关于组间均衡性 |
3.6 关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措施 |
3.7 依从性、退出、失访的记录分析 |
3.8 随访和不良反应的重视不够 |
3.9 统计方法的应用 |
4 Meta分析 |
4.1 疗效评价 |
4.2 临床异质性检验 |
4.3 发表偏倚分析 |
结论 |
1 本系统评价的应用性 |
2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2.1 文献质量的局限性 |
2.2 文献纳入的局限性 |
建议和展望 |
1 建议 |
1.1 方法学质量 |
1.2 观察指标 |
1.3 疗效指标应规范 |
1.4 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员 |
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中医辨证治疗ICU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医辨证治疗ICU抗生素相关性 腹泻的临床研究方案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中医辨证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标准 |
6. 脱落标准 |
7. 中止标准 |
8. 腹泻程度积分标准 |
9. 治疗方法 |
9.1 治疗模式 |
9.2 治疗药物与疗程 |
10. 观察指标 |
11. 疗效判定标准 |
12. 不良反应观察 |
13. 数据分析及统计处理 |
13.1 统计学方法 |
13.2 病例来源及入组情况 |
13.3 两组基线比较 |
13.4 治疗结果分析 |
13.5 治疗小结 |
讨论 |
1. ICU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高发因素探讨 |
1.1 重症患者AAD高发因素探讨 |
1.2 高龄因素探讨 |
1.3 抗菌药物的应用讨论 |
2. 关于本课题方案讨论 |
2.1 辨证论治的讨论 |
2.2 风能胜湿的讨论 |
3. 关于试验结果讨论 |
3.1 患者基本情况讨论 |
3.2 大便杆球比值的探讨 |
3.3 疗效讨论 |
3.4 关于安全性讨论 |
4.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5. ICU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预防探讨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1 |
参考文献 |
综述2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7)656例慢性结肠炎症状与体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1.1 临床资料: |
1.1.2 临床表现: |
1.2 方法 |
1.2.1 一般性检查: |
1.2.2 胃镜检查: |
1.2.3 肠镜检查: |
1.2.4 病理检查: |
1.2.5 治疗方法: |
1.2.6 疗效评定: |
2 结果 |
2.1 肠镜检查结果 |
2.2 治疗结果 |
3 讨论 |
3.1 结肠分段 |
3.2 慢性结肠炎的病因 |
3.3 慢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 |
(8)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致胃肠外脏器损害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观察组纳入标准 |
3. 临床表现 |
4. 实验室检查 |
5. 肠外脏器损害判断标准 |
6. 治疗方法 |
7. 统计处理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10)益生菌制剂的临床应用和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益生菌制剂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2.1 腹泻 |
2.2 便秘 |
2.3 幽门螺旋杆菌 (Hp) 感染 |
2.4 炎症性肠病 (IBD) |
2.5 肠易激综合征 (IBS) |
2.6 在肝病防治中的应用 |
2.7 重症急性胰腺炎 |
3 益生菌的抗癌、抗肿瘤作用 |
4 益生菌对阴道疾病的调节 |
5 临床应用益生菌制剂的注意事项 |
6 益生菌的安全性 |
四、环丙沙星与丽珠肠乐配伍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曲枳散”药物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D]. 邹璐. 甘肃农业大学, 2017(02)
- [2]肠道微生态药的合理使用及临床应用评价[J]. 史亦丽,张鹏霄,杨阳.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5(04)
- [3]抗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D]. 吴丽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4(03)
- [4]中医药治疗慢性腹泻疗效的系统评价[D]. 汤小卜.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7)
- [5]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进展与评价[J]. 杨立强,史天陆. 中国医药指南, 2011(24)
- [6]中医辨证治疗ICU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研究[D]. 高建中.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1)
- [7]656例慢性结肠炎症状与体征探讨[J]. 郭昭友,曹明,孟祥俭,陈凤,朱小丹. 武警医学院学报, 2011(03)
- [8]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致胃肠外脏器损害的临床分析[D]. 任小梅. 新疆医科大学, 2010(05)
- [9]微生态制剂在儿科中的应用[J]. 赵瑞斌,赵振江,刘雁飞,姚泽忠.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09(01)
- [10]益生菌制剂的临床应用和进展[J]. 张玫.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