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敏性紫癜患儿β_2微球蛋白的测定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肖侃[1](2021)在《犀角地黄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文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等方法评价犀角地黄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和犀角地黄汤的药理研究提供研究参考。方法:通过万维网检索的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七大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 年1月31日,系统并全面检索关于犀角地黄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随机对照试验,并由两名评价员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查、提取数据,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计2179例患者,犀角地黄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组1002例,对照组935例,单用犀角地黄汤治疗组133例,对照组10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犀角地黄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总有效率(OR=5.85,95%CI[4.12,8.30],Z=9.87,P<0.00001)、临床治愈率(OR=2.24,95%CI[1.72,2.91],Z=5.99,P<0.00001)、Ig G水平(WMD=1.29,95%CI[0.48,2.09],Z=3.14,P=0.002<0.01)、CD4+/CD8+(WMD=0.29,95%CI[0.20,0.38],Z=6.27,P<0.00001)较西医常规治疗高,在缩短紫癜(WMD=-5.13(95%CI[-8.54,-1.72],Z=2.95,P=0.003<0.01)、腹痛(WMD=-1.30,95%CI[-2.18,-0.43],Z=2.93,P=0.003<0.01)、关节痛(WMD=-4.36,95%CI[-6.76,-1.96],Z=3.55,P=0.0004<0.01)、消化道症状(WMD=-2.06,95%CI[-3.47,-0.65],Z=2.87,P=0.004<0.01)、皮疹(WMD=-2.79,95%CI[-4.43,-1.15],Z=3.33,P=0.0009<0.01)等消失时间和降低复发率(OR=0.28,95%CI[0.12,0.67],Z=2.85,P=0.004<0.01)等方面较西医常规治疗有明显的优势,能明显降低Ig A水平(WMD=-0.41,95%CI[-0.59,-0.23],Z=4.48,P<0.00001)、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SMD=-1.37(95%CI[-1.73,-1.01],Z=7.45,P<0.00001)、CD8+T%(WMD=-3.20,95%CI[-4.87,-1.52],Z=3.75,P=0.0002<0.01),但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Ig M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TNF-α)、CD4+T%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单用犀角地黄汤与西医常规治疗相比,可显着提高临床总有效率(OR=3.54,95%CI[1.44,8.73],Z=2.75,P=0.006<0.01)、治愈率(OR=2.31,95%CI[1.32,4.04],Z=2.94,P=0.003<0.01)。结论:犀角地黄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优于西医常规治疗,临床疗效、理化指标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由于原始文献大多都存在偏倚风险较高、样本量较小等缺陷,且关于临床实验室指标、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疼痛评分等指标的缺失或不充分,建议在严格规范诊断标准和临床疗效标准的同时,使用更优的分配方案隐藏及随机序列产生方法,尽量使用盲法,进行随访的同时注重报告指标的完整性,在上述基础上继续开展大样本容量、多中心联合、丰富的结局指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期增加犀角地黄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证据的强度,为其临床上大范围开展此疗法奠定基础。
刘潞[2](2021)在《过敏性紫癜患儿肾受累危险因素分析及血液灌流疗效评估》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过敏性紫癜患儿肾受累的危险因素,评估血液灌流对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07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初发HS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肾脏受累分为HSPN组(45例)及HSP组(103例)。然后将HSPN组是否进行过HP治疗分为两个亚组:常规治疗组(33例)仅接受药物治疗,HP组(12例)接受药物及HP治疗。通过临床数据及随访数据收集,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数值变量若满足方差齐性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方差不齐,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对具有统计意义的变量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找出首次患HSP患儿进展为HSPN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评估HP的治疗效果。结果:1.HSPN组和HSP组在年龄≥7岁、居住在农村、皮疹反复发作≥2次、紫癜分布范围≥26%、腹痛、消化道出血、胃肠道症状持续时间≥5天、住院天数≥6天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白蛋白降低、Ig G降低、C4降低、TC升高、TG升高、尿微量白蛋白升高、NAG升高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皮疹反复次数≥2次、消化道出血、血清TG升高是HSP患儿肾脏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P组治疗后,皮疹、消化道症状、关节症状减轻者及住院天数(<6天)占比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过敏性紫癜患儿中出现皮疹反复次数≥2次、消化道出血、血清甘油三酯升高提示有肾脏受累风险,应加强随访及监护。2.血液灌流对于急性期严重皮疹及伴有严重消化症状、关节肿痛的患儿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沈克彦[3](2020)在《紫仙丹对过敏性紫癜患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析紫仙丹对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收集过敏性紫癜患儿100例,单盲随机分组,紫仙丹组50例,采取紫仙丹治疗,犀角地黄汤组50例,采用犀角地黄汤治疗,均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28 d检测尿β2-MG、mALB。对比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及疗效,统计肾损害与HSP复发率。结果:两组治疗前mALB、β2-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后,mALB、β2-MG均呈降低趋势,且治疗28 d mALB与β2-MG水平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紫仙丹组与犀角地黄汤组治疗28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关节疼痛,瘀点瘀斑,便血、血尿,腹痛、咽痛及症候总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紫仙丹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效果略优于犀角地黄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紫仙丹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犀角地黄汤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肾损害及HSP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P患儿采用紫仙丹治疗可有效降低β2-MG与mALB,减少肾损害及紫癜性肾炎风险,减轻HSP症状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李筱蟠,刘有才,余响霖,许红军[4](2020)在《儿童过敏性紫癜不同时期血清D-二聚体、尿β2微球蛋白水平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儿童过敏性紫癜不同时期血清D-二聚体水平、尿β2微球蛋白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儿科住院部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作为实验组,30例健康儿童为健康组,检测不同时期血清D-二聚体、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实验组又分为单纯型组和混合型组,比较两组在相同病程中血清D-二聚体、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并分析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病程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患儿入院1 d(未治疗前)、病程1个月、病程6个月时的血清D-二聚体、尿β2微球蛋白水平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型组患儿入院1 d、病程1个月、病程6个月时的血清D-二聚体、尿β2微球蛋白水平高于单纯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1个月后混合型组D-二聚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纯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敏性紫癜患儿病程早期的血清D-二聚体、尿β2微球蛋白水平不能准确反映病情,但病程超过1个月后,血清D-二聚体、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增高提示病情迁延,需动态监测。
钟娇霞,颜海峰,霍开明,古裕鸟,黄学晓,庄秀娟,陈海波[5](2020)在《丙种球蛋白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效果及对尿蛋白、尿红细胞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效果及对尿蛋白、尿红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1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诊治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2例。2组均予常规处理,对照组另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观察组在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基础上联合雷公藤多苷口服。治疗14 d后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尿蛋白、尿红细胞、免疫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8%,高于对照组的68.75%(χ2/P=8.892/0.003);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低于对照组,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长于对照组(t/P=5.712/<0.001、14.223/<0.001、-28.284/<0.001、-4.380/<0.001);观察组IgA、IgA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P=6.893/<0.001、6.690/<0.001);观察组尿红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P=110.061/<0.001、12.008/<0.001、16.880/<0.001、4.444/<0.001);2组患儿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能够有效改善肾功能凝血功能、免疫功能,降低尿蛋白、尿红细胞水平,临床治疗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李文静[6](2019)在《儿童过敏性紫癜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研究》文中认为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以血管的沉积含有免疫球蛋白A(IgA)的免疫复合物小血管壁(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为特征的全身性血管炎。临床表现为可触及的紫癜、关节疼痛、胃肠道不适和肾脏受累。目的通过对儿童过敏性紫癜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比较患儿的相关指标的差异以及探究影响患儿预后的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盐城第一人民医院儿科,确诊为过敏性紫癜的患儿248名,除混合型50例,共纳入198例患儿作为研究。通过收集患儿病原感染、过敏原情况、诱因、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IgA浓度、IgE浓度、IgM浓度、抗链球菌溶血(ASO)浓度、铁蛋白(Ferritin)浓度、CRP浓度、IL-6浓度、IL-8浓度、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浓度、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反应时间、TNF-α浓度、血尿情况、蛋白尿情况以及24小时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和β 2微球蛋白浓度、出院时疗效情况以及随访3、6和12个月后主要症状复发情况。两组间的对比研究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之间的对比研究应用方差分析,两组或者多组之间的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小样本率的比较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研究对象198名,不同分型情况患儿之间相比,在病原感染、过敏原情况、诱因、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IgA浓度、IgE浓度、IgM浓度、抗链球菌溶血(ASO)浓度、铁蛋白(Ferritin)浓度、CRP浓度、IL-6浓度、IL-8浓度、SAA浓度、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反应时间、TNF-α浓度以及24小时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和β 2微球蛋白浓度、出院时疗效情况以及随访3、6和12个月后主要症状复发情况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IgG浓度、C3浓度、C4浓度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过敏性紫癜发病诱因最常见的是感染诱发,其次为过敏。2、肾型的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血液学、免疫学等指标和单纯型、关节型及腹型的过敏性紫癜患儿相比,有显着差异,其以IL-6,IL-8以及TNF-α在肾型中升高明显。
李冰[7](2018)在《儿童过敏性紫癜辨证分型与PTX3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初步探究儿童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各证型与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3,PTX3)的相关性,为早期预测儿童过敏性紫癜的预后和转归及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借鉴。方法:采集研究对象各指标及血清PTX3的值;用随机平行对照观察的方法,检测过敏性紫癜患儿与正常对照组儿童血清PTX3的值,进一步探究皮肤型紫癜患儿与肾型紫癜患儿血清PTX3值的相关性,同时研究儿童过敏性紫癜各中医证型中血清PTX3的表达,分析血清PTX3值的在儿童过敏性紫癜各临床分型及各中医证型中的临床意义。结果:1.(1)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PTX3值高于正常对照组;肾型紫癜患儿血清PTX3值高于皮肤型紫癜患儿;(2)中医证型组间血清PTX3值风热伤络证高于血热妄行证高于阴虚火旺组、湿热阻络组、脾不统血组高于正常对照组。2.过敏性紫癜患儿皮肤型与肾型血WBC、CRP值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血清PTX3与WBC、CRP值具有正相关性;中医证型中风热伤络证患儿血清PTX3与WBC、CRP值具有正相关性;血热妄行证患儿血清PTX3与血WBC值具有相关性。结论:1.肾型紫癜患儿血清PTX3高于皮肤型紫癜患儿高于正常儿童,对早期预测肾脏损伤具较好价值。2.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PTX3值的改变与WBC、CRP值呈正相关性;3.五种证型中血清PTX3值风热伤络证高于血热妄行证高于阴虚火旺证高于湿热痹阻证高于脾不统血证,对临床早期药物干预具有参考价值,在中医辨证论治中体现了“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理论思想。
刘明芳[8](2018)在《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过敏性紫癜临床特征》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与阴性过敏性紫癜(Hcnoch-schonlein purpura,HSP)的临床症状,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过敏性紫癜的影响,以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在导师所属医院收治的153例过敏性紫癜病人。根据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临床症状及肾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过敏性紫癜患儿中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27.45%。其中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均提示男孩多于女孩,男女比例1.28:1,多见于3-6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在秋冬季节高发。消化道症状方面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在关节症状、肾损害表现及指标方面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两组在过敏性紫癜反复次数方面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过敏性紫癜的发生、发展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但HP阳性的过敏性紫癜患儿消化道症状发生率高,且HP阳性的过敏性紫癜患儿较容易出现反复。
牟义飞,李颖[9](2016)在《血清胱抑素C对小儿过敏性紫癜肾功能评价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对小儿过敏性紫癜肾功能的评价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的1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尿常规及血肌酐检查阴性的患者定义为过敏性紫癜A组,将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定义为过敏性紫癜B组。对照组为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儿童。对比过敏性紫癜A组、过敏性紫癜B组及对照组尿素氮、血肌酐、β2微球蛋白、血清胱抑素C水平。结果:过敏性紫癜A组、过敏性紫癜B组及对照组尿素氮、血肌酐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过敏性紫癜A组、过敏性紫癜B组及对照组血清胱抑素C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过敏性紫癜B组与对照组β2微球蛋白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对照组与过敏性紫癜A组的β2微球蛋白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相对于尿素氮、血肌酐、β2微球蛋白,血清胱抑素C更能早期敏感的提示过敏性紫癜小儿肾功能受损的情况。
谢岚[10](2016)在《孟鲁司特对过敏性紫癜患儿肾脏保护作用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孟鲁司特对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肾脏保护作用,为进一步预防和减轻儿童紫癜性肾炎提供循证科学的治疗方法。方法: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外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全面收集关于孟鲁司特医治儿童过敏性紫癜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相关文献。制定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经两名研究人员筛选与评价,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1.0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利用RevMan5.3统计软件对所有符合标准的文献中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全面检索,共收集到相关文献353篇,中文文献351篇,英文文献2篇。最终纳入11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其中Sheng-HuaWu采用正确随机对照分组方法、分配隐藏、双盲、无退出和失访,无选择性报告和其他偏倚。其他十篇文献均采用随机对照方法,无退出和失访,无选择性报告和其他偏倚,但部分文献未涉及分配隐藏和盲法。整体文献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Meta分析结果显示:孟鲁司特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196/21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4%(154/20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合并=1.22(95%CI:1.11,1.33),P<0.0001]。其它指标,除尿白三烯E4[SMD=-0.86(95%CI:-2.14,0.42),P=0.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外,尿转铁蛋白[SMD=-0.75(95%CI:-1.15,-0.34)]、尿β2微球蛋白[SMD=-1.58(95%CI:-1.98,-1.18)]、血清β2微球蛋白[SMD=-7.22(95%CI:-8.12,-6.31)]、尿免疫球蛋白[SMD=-1.02(95%CI:-1.31,-0.73)]、尿微量白蛋白[SMD=-1.49(95%CI:-2.20,-0.79)]、尿α1微球蛋白[SMD=-0.35,(95%CI:-0.59,-0.11)],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总有效率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基本稳定。结论:现有证据证明,过敏性紫癜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应用孟鲁司特可一定程度地缓解肾脏损害症状,从而预防和减轻紫癜性肾炎的发生,不良反应较轻。但需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的高质量试验进一步确定。
二、过敏性紫癜患儿β_2微球蛋白的测定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过敏性紫癜患儿β_2微球蛋白的测定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犀角地黄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1.2 纳入标准 |
1.2.1 研究设计 |
1.2.2 研究对象 |
1.2.3 干预措施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处理 |
1.7 发表偏倚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文献特征 |
2.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3 “犀角地黄汤联合西医常规 VS 西医常规”治疗小儿 HSP 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2.3.1 临床总有效率 |
2.3.2 临床治愈率 |
2.3.3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
2.3.4 血清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水平 |
2.3.5 T淋巴细胞亚群 |
2.3.6 复发率 |
2.3.7 不良反应 |
2.3.8 发表偏倚分析 |
2.3.9 其他 |
2.4 “犀角地黄汤VS西医常规”治疗小儿HSP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2.4.1 临床总有效率 |
2.4.2 临床治愈率 |
2.4.3 复发率 |
3 讨论 |
3.1 现代医学对于HSP的认识 |
3.1.1 流行病学研究 |
3.1.2 HSP发病机制 |
3.1.3 HSP研究最新进展 |
3.1.4 常见的检查方法 |
3.1.5 HSPN主要治疗 |
3.2 传统医学对HSP的认识 |
3.2.1 病名渊源 |
3.2.2 小儿生理病理及病因病机特点 |
3.2.3 辨证论治 |
3.2.4 中成药治疗 |
3.3 犀角地黄汤的理论依据 |
3.4 系统评价中所涉及常见临床指标分析 |
3.4.1 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Ig M、Ig G) |
3.4.2 T淋巴细胞亚群(CD4+T%、CD8+T%、CD4+/CD8+) |
3.4.3 细胞因子(TNF-α、IL-10) |
3.5 疗效总结 |
3.6 安全性分析 |
3.7 文献质量评价 |
3.7.1 纳入研究的文献方法学评价 |
3.7.2 结局指标 |
3.8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Jadad评分量表 |
附录2: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表 |
文献综述 犀角地黄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过敏性紫癜患儿肾受累危险因素分析及血液灌流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组织病理学 |
1.3 病因与发病机制 |
1.3.1 体液免疫 |
1.3.2 细胞免疫 |
1.3.3 遗传因素 |
1.4 临床表现 |
1.5 HSPN的诊治现状 |
1.5.1 诊断标准 |
1.5.2 组织学分类 |
1.5.3 治疗 |
1.6 HSPN的预后 |
1.7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
2.1.3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
2.1.4 研究对象分组 |
2.2 研究方法 |
2.2.1 资料收集 |
2.2.2 治疗方法 |
2.2.3 实验室指标检查方法 |
2.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临床特征 |
3.1.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3.1.2 研究对象的临床特点 |
3.1.3 随访结果 |
3.2 肾脏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
3.2.1 肾损伤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2.2 肾损伤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3 HP治疗效果的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紫仙丹对过敏性紫癜患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犀角地黄汤组: |
2.2 紫仙丹组: |
3 观察指标 |
4 疗效标准 |
5 统计学方法 |
结 果 |
1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
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
4 两组肾损害及HSP复发情况比较 |
5 两组用药安全性比较 |
讨 论 |
(4)儿童过敏性紫癜不同时期血清D-二聚体、尿β2微球蛋白水平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检测方法 |
1.2.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血清D-二聚体、尿β2微球蛋白水平比较 |
2.2 相同病程不同疾病类型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比较 |
2.3 相同病程不同疾病类型的尿β2微球蛋白水平比较 |
2.4 不同病程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增高情况 |
3 讨论 |
(5)丙种球蛋白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效果及对尿蛋白、尿红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选择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
1.4.1 临床疗效评价: |
1.4.2 血浆D-D、Fib、APTT、PT水平测定: |
1.4.3 血清IgA、IgA1水平测定: |
1.4.4 尿常规测定: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2组血浆D-D、Fib、APTT、PT水平比较 |
2.3 2组血清IgA、IgA1水平比较 |
2.4 2组尿红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水平比较 |
2.5 2组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6)儿童过敏性紫癜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2. 过敏性紫癜患儿的治疗方法 |
3. 生化指标的检测 |
4 过敏性紫癜患儿临床分型 |
5. 过敏性紫癜患儿的随访 |
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般资料 |
第一部分: 不同分型情况的患儿比较 |
1. 不同分型情况患儿病原感染、过敏原情况对比 |
2. 不同分型情况患儿血液学、免疫学等指标对比 |
3. 不同分型情况患儿尿液检测情况对比 |
4. 不同分型情况患儿出院时疗效情况对比 |
第二部分: 不同分型情况患儿随访调查 |
5. 不同分型情况患儿随访3、6和12个月复发情况对比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过敏性紫癜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
致谢 |
(7)儿童过敏性紫癜辨证分型与PTX3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病例选择 |
2.1 研究对象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2.3 中医诊断分型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2.6 剔除、脱落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研究制定儿童过敏性紫癜辨证分型调查表 |
3.2 具体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法 |
4.对照分组 |
5.试验方法 |
5.1 实验试剂 |
5.2 主要仪器 |
5.3 检测方法 |
6.数据统计 |
结果 |
1.一般资料 |
1.1 年龄和性别 |
1.2 过敏性紫癜诱因分析 |
1.3 过敏性紫癜临床分型 |
2.过敏性紫癜与正常对照组实验室检查比较 |
2.1 对照组与过敏性紫癜组血清PTX3 水平比较 |
2.2 过敏性紫癜各临床分型与血清PTX3 值比较 |
2.3 正常对照组、皮肤型紫癜、肾型紫癜三组血清PTX3、WBC、CRP等值比较 |
3.血清PTX3 与各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分析 |
3.1 皮肤型紫癜患儿血清PTX3 与各实验室检查相关性分析 |
3.2 肾型紫癜患儿血清PTX3 与各实验室检查相关性分析 |
4.五种证型血清PTX3、WBC、CRP值分析 |
4.1 五种证型值PTX3 值比较 |
4.2 五种证型WBC值比较 |
4.3 五种证型值CRP值比较 |
5.风热伤络证与血热妄行证中血清PTX3与CRP、WBC的相关性分析 |
5.1 风热伤络证 |
5.2 血热妄行证 |
讨论 |
1.一般资料的研究 |
1.1 临床特点 |
1.2 性别、年龄差异 |
1.3 诱因分析 |
2.血清PTX3 与过敏性紫癜相关性探讨 |
3.过敏性紫癜各证型认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英汉对照表 |
致谢 |
附件 |
(8)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过敏性紫癜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语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主要药品及仪器 |
4.实验方法 |
5.统计分析方法 |
研究结果 |
1.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儿一般资料分析 |
2.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分析 |
讨论 |
1.过敏性紫癜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
2.幽门螺杆菌阳性过敏性紫癜临床特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血清胱抑素C对小儿过敏性紫癜肾功能评价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2.1 三组尿素氮、血肌酐、β2微球蛋白、血清胱抑素C对比 |
3 讨论 |
(10)孟鲁司特对过敏性紫癜患儿肾脏保护作用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过敏性紫癜 |
1.2 紫癜性肾炎 |
1.2.1 概述 |
1.2.2 病因 |
1.2.3 发病机制 |
1.2.4 流行病学 |
1.2.5 临床分型 |
1.2.6 病理分级 |
1.2.7 临床表现 |
1.2.8 临床诊断 |
1.2.9 治疗 |
1.2.10 预后 |
1.3 Meta分析 |
1.4 应用软件(Review Manager 软件)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思路图 |
2.2 临床问题分解 |
2.3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2.3.1 文献类型 |
2.3.2 研究对象 |
2.3.3 纳入标准 |
2.3.4 排除标准 |
2.4 检索策略及方法 |
2.4.1 数据库选择 |
2.4.2 检索策略 |
2.5 观察结局指标 |
2.6 文献分析 |
2.7 文献质量评估 |
2.8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文献检索流程及结果 |
3.2 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
3.3 Meta分析结果 |
3.3.1 主要指标 |
3.3.2 次要指标 |
3.3.3 有效率的敏感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结局指标的临床意义 |
4.2 孟鲁司特对 HSP 患儿肾脏的保护性机制 |
4.3 孟鲁司特的优势 |
4.4 孟鲁司特的不良反应 |
4.5 异质性分析 |
4.6 不足之处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过敏性紫癜患儿β_2微球蛋白的测定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犀角地黄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D]. 肖侃.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2]过敏性紫癜患儿肾受累危险因素分析及血液灌流疗效评估[D]. 刘潞. 兰州大学, 2021(12)
- [3]紫仙丹对过敏性紫癜患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J]. 沈克彦. 陕西中医, 2020(10)
- [4]儿童过敏性紫癜不同时期血清D-二聚体、尿β2微球蛋白水平观察[J]. 李筱蟠,刘有才,余响霖,许红军. 中国现代医生, 2020(08)
- [5]丙种球蛋白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效果及对尿蛋白、尿红细胞的影响[J]. 钟娇霞,颜海峰,霍开明,古裕鸟,黄学晓,庄秀娟,陈海波. 疑难病杂志, 2020(01)
- [6]儿童过敏性紫癜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研究[D]. 李文静. 苏州大学, 2019(02)
- [7]儿童过敏性紫癜辨证分型与PTX3的相关性研究[D]. 李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过敏性紫癜临床特征[D]. 刘明芳.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9)
- [9]血清胱抑素C对小儿过敏性紫癜肾功能评价意义[J]. 牟义飞,李颖.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6(05)
- [10]孟鲁司特对过敏性紫癜患儿肾脏保护作用的Meta分析[D]. 谢岚. 兰州大学,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