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吴基传:电信行业允许竞争(论文文献综述)
左志[1](2016)在《国际电信联盟与中国崛起——以中国电信政策研究为视角》文中提出国际电信联盟(ITU,后文简称国际电联)作为联合国专门负责通信的权威机构,是在1865年成立的国际电报联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中国自恢复国际电联合法席位以来,电信业发展迅猛。随着商业化、全球化和第三世界国家兴起,国际电联也有所变化。二者之间关系值得研究。本文首先对国际电联历史进行考察,然后分别解读了四十年来国际电信联盟的政策调整以及中国政府有关电信业的政策,以此厘清国际电信联盟与中国关系。同时,文章认为,中国电信的崛起有其固有特点,国家力量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郑世林,周黎安,何维达[2](2014)在《电信基础设施与中国经济增长》文中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电信基础设施刺激计划,试图借力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然而,电信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在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本文利用1990—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电信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了克服电信基础设施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利用中国电信改革所引起的各省电信市场结构的外生变化作为工具变量。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电信行业发展初期(1990—1999年),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基础设施的发展共同促进了经济增长;进入2000年以后,虽然移动电话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仍然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逐渐递减,而固定电话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已经呈现出负向影响,说明由于用户萎缩固定电话基础设施已经出现闲置征兆。本文研究结果对于重新思考我国电信基础设施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赵忆宁[3](2011)在《中国电信业的WTO:美国没钱不能来也不敢来》文中认为编者按 美国的架势是一定要拿下这个51%,向我们施加压力说"我们要退出谈判"。最后,有一天美国人打电话给谈判组说,他们东西都准备好了,已经上了汽车,准备开往飞机场,他们要回家了。 应该说是集体决定的,谈不上哪一个人,是常委会集体决定的。因为谈不下去
石力月[4](2011)在《从分营到融合:历史视野中的公共性 ——基于中英两国广电业与电信业发展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公共性”为轴线考察了中英两国广电业与电信业从分营到融合的历史过程。之所以以“公共性”为轴线是因为主流叙述对于这段历史脉络尤其是其融合发展阶段的解读常常是行业本位和经济本位的,而相比之下,对于接受者一方作为公民角色(而不仅仅是消费者)的公共考量却比较有限。从历史上看,英国是一个有着公共服务传统的国家,这不仅仅表现在BBC上,也表现整个广电业与电信业的行业理念上。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市场化的加剧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公共服务的推行变得愈加困难,不过即便如此,公共服务的理念也并未被全然消解,而是徘徊中有坚持。英国的情况对于中国来说是个很重要的参照。如何在中国的情境中看待“公共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本文通过历史的考察,认为无论是对于广电业还是电信业而言,公共性其历史表现都与英国并不相同。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去看待这种不同,以及评估它们及其和今天的关联?后来,几乎是与英国同时期(即20世纪70年代以后),不断深入的市场化成为了改变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英两国在此之后呈现出了某种相似性。然而,与英国在加速市场化的条件下对公共性所作的反思和争取相比,中国的市场化来得更为激进一些,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使得反思我们对于公共性的理解变得尤为困难但也尤为必要。同时,这种情境的复杂性已经超出了民族国家内部及其之间的视野所能解释,因而,所有的问题也需要放置于信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情境之中来看待。第一章导论不仅仅是行文的一个总体准备,也是全文逻辑的一个集中表述。当下进行中的媒介融合现实是本文问题意识的重要来源,但对于它的认识与公共性的切入却不能仅就当下而言,而需要追溯至广电业与电信业发展的最初,这样才能从历史演变的过程中、从两国的比较中找到我们反思公共性的依据。第二章主要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英国广电业与电信业的公共服务。对于英国广电业来说,公共服务理念确立于BBC,但却不仅仅是BBC一家机构的事情。对于英国电信业来说,其普遍服务理念是一种类公共服务理念。而在这一阶段,对二者来说,国家都在其公共性的体现当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第三章主要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的中国广电业与电信业的公共性。虽然在此阶段中国并没有建立像英国BBC那样的公共服务广播机构,但是并不等于这阶段广电业的实践不具有公共性的意涵。而对于电信业来说,在此阶段真正称得上公共服务的行为很少,但也并不等于其公共性无可体现。与英国相似的是,在此过程中,国家的角色都很重要,虽然其角色内涵及行为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看待和理解此阶段国家与公共性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英国广电业与电信业。伴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实践,市场化呈加速之势,由此带来的是对国家角色和对公共服务的重新理解,而也因为如此,公共服务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尤其到了媒介融合的阶段,公共服务的生存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但尽管如此,英国社会对于公共利益的倡导和公共服务的争取也并没有消失,反而一直有所坚持。这对同处相似情境的中国来说具有现实参照性。第五章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的中国广电业与电信业。与英国相似的是新自由主义与市场化相互伴随着而来,并且在较为短期的时间之内就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与英国相比,广电业与电信业的市场化发展,尤其是后来走到三网融合的阶段,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反思,对于公共性的考量还比较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催生本文写作的现实动因。第六章作为本文的结语,将问题本身及比较研究的框架整体地放置于信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背景之中来探讨。因为公共性在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之中变化并不是仅仅在民族国家的内部或者民族国家之间就能够得到足够解释的。通过与全球化、新自由主义以及现代性等问题的连接,追问公共性的意义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的呈现。
林军[5](2003)在《信息产业部的前世今生 ——中国最后一个产业部委的沉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很难有一个部委象信息产业部这样受到如此多的关注;理由无他,这个部委掌管着中国最有希望、规模最大的产业——信息产业; 在中国,很难有一个部委像信息产业部这样备受非议,作为中国最后一个产业部委.信息产业部承载了太多的样板意义,其由管理者向监管者的转变步伐不论多快,也注定不能与外界的高期望合拍; 在中国,很难有一个部委像信息产业部这样有着这么多的人事变动;成立之初的两部合一和运做过程中高管不断的主动“下海”,让这个一届班子就出现上10位以上的副部长; 信息产业部的沉浮,是中国信息产业从军用转向民用,从命脉工业走向市场竞争主体的变化使然;也是中国经济从大乱到大治,从大封闭走向大开放的间接作用结果。 本文穷己所能,遍读公开材料,力图还原信息产业部作为中国第一大产业部委.也是最后一个产业部委的前世今生。
李佳路[6](2002)在《新世纪面对新课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伊始,我国信息产业尤其是电信业的发展令人瞩目。在保持高速增长,成为我国第一支柱产业,不断同传统产业结合、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信息产业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关系也愈加密切。从日常家用的彩电、?
邓炯[7](2001)在《外商投资中国网络产业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络蕴含着丰富的商业机会和盈利潜能,而中国在加入WTO后即将更进一步开放的巨大市场则对于海外投资者同样具有无穷的诱惑力。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目前外资正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迅速投入中国新兴的网络产业,外商以互联网络为媒介进军中国市场成为近年来我国利用外资进程中出现的新形势。然而,面对外商的投资热情和要求,我国的外资与网络主管部门却始终未能对网络产业中的外商投资给出一个明晰的指导、规范与管理框架。相反,1999年9月中国信息产业部吴基传部长关于“中国现行政策不允许网络行业中的外商投资”的政策声明,以及2000年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颁布之后,网络主管部门对外资网站拒绝注册等事件的发生,更是宣判了外商实际无法循惯常方式直接投资与经营我国的网络产业。与此同时,我国不少政府部门也力图将自身的管理权力扩张和延伸至无垠的虚拟空间之上。一时之间,各类对网络经营活动设立许可证限制和确立审批要求的规范性文件纷纷出台,以“准入障碍少”、“进入门槛低”为特征的网络产业也因此在我国陷入颇为尴尬的境地。尽管政策环境并不明确和有利,但事实却表明各类海外资本还是通过种种安排和途径投入到我国充满商机却又是迷雾重重的网络产业中。相信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规范外商投资网络产业的法律体系将逐步完善、透明;而网络产业中外商投资的数量、质量亦将随之不断提升,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使人民群众均能到享受信息化的惠益。本文是笔者在长期观察中国网络政策和外资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的产物;也是据笔者目前所知,国内第一篇系统论述网络产业中外商投资的论文。全文约5万字,共分为四编八章:第一编:概论编。该编对网络产业中的外商投资从客体和主体两个角度进行了概述。第一章在中国现行的外资政策框架下,介绍了网络产业的<WP=3>各个构成层次,即互联网络服务提供商(ISP)、互联网络技术提供商(ITP)、互联网络内容提供商(ICP)以及电子商务(E-Commerce);第二章则概要介绍了网络产业中的主要海外投资者,即海外风险投资、传统外商投资者、海外网络公司以及他们各自的投资方式和特点。第二编:政策编。该编从政策宏观角度较为详尽地论述和分析了我国管制和规范外商投资网络产业的政策演变过程以及现行的网络政策框架。其中第三章以时间为纵轴,选取外商投资网络产业政策演变过程中的重要文件及转折性事件进行了重点介绍,具体包括网络产业发展初期上海地区采用的《准营证》管理方式、1999年9月信息产业部吴基传部长关于禁止外商投资网络产业的政策声明、2000年夏北京市工商局的两网络管理办法以及2001年初《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出台后目前网站运行与管理的主流模式ICP证制度等四节;第四章则以网络产业的结构层次为横轴,全面归纳与整理了现行网络产业的政策框架;在第五章中,笔者总结了我国现行网络产业政策的特点,并评析了禁止外商投资网络产业的政策。第三编:实务编。本编在结合实践的基础上,介绍了外商在现行政策框架下投资我国网络产业的具体作法。其中第六章围绕“离岸/在岸模式”这一目前外商最常用的投资模式进行了集中介绍,详细分析了海外投资者倾向于使用该模式的原因,该模式的运行过程及我国政府部门对该模式的态度等。第七章则扼要介绍了直接经营模式和设备与技术合作等两种外商投资网络产业的补充方式。第四编:展望编。本编是本文终编,在中国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第八章首先归纳和介绍了我国在加入WTO谈判过程中,就开放网络服务及其他相关产业所已作出的承诺;继而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加入WTO后,外商投资我国网络产业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王鸥[8](2001)在《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与体制变迁(1949—2000)》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中国电信业经历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之路。这一艰辛历程,既有长期国家垄断通信的历史成因,又有我国经济、技术落后等方面的发展因素,更有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探索的体制渊源。当前电信发展和体制变革都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历史时刻,产业结构的重组和管制框架的建立必须既正视历史、又面对现实。为此,本人选定《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与体制变迁(1949~2000)》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 建国以来,政府始终是业内发展和体制变迁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电信业的高速发展主要是由中央政府的产业政策所驱动的;通信体制的变迁主要是由相关工业主管部门间关系的演化所引发的。然而无论是产业政策驱动的电信业历史性飞跃,还是电信超常规发展对通信体制形成的巨大冲击,都渊源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对电信业研究必须以这一时期为基本出发点。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在第一章《导论》中考察了传统电信的产业构成与基本特性,简略地回顾了中国古老而悠久的通信发展史后,就进入了论文研究的起点---计划经济时期的通信发展与体制形成。 第2章首先回顾了邮电管理体制的初创与“条块”关系的形成,考察和分析了计划经济时期邮电通信的发展政策与邮电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本文接着论述了中央政府对邮电部门的严格财务控制和计划管理,这些使得邮电部门不但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基础,而且难以发挥其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本章最后分析了通信管理体制的组织构成、工业主管部门的基本性质及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出本章的结论:由于计划体制下的“条块”分割,通信自身发展又极其落后,邮电部仅仅实施其内部管理,根本无须行使其行业管理权限;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使管理权限越来越集中在中央一层,中央政府在通信发展决策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由此构成的中国通信发展中基本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这一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对中国通信发展将产生十分深远和重大的影响。 第3章在回顾了改革开放初期通信产业定位的基础上,考察了贯穿整个80年代,中央政府为促进通信发展所确立的产业政策的详细内容。产业政策的陆续出台在为邮电通信发展注入巨大投入的同时,也必然对邮电投资体制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推动了邮电通信的超常规发展,另一方面形成了邮电通信发展中高投入、低效率的基本特点。同时通信发展大大超出了邮电系统,遍布全国“条条”与“块块”的各类专用网迅速扩张。通信的高速发展不能不对变革滞后的管理体制产生巨大的冲击与震荡。 第4章以改革开放后区域性通信发展与体制变迁为背景,以地区专用网发展为基础,分析在“块块”通信发展中管理体制的基本矛盾。通信发展、特别是市话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参与,在恢复了邮电部与地方双重管理体制后,中央政府逐步确立了地方政府参与通信发展的基本方针与政策。随着对投入的增加,电信发展越来越涉及到了地方政府的切身利益;邮电部门在实施以省为单位的经济核算制的过程中,也凸现了其强烈的部门利益取向,并强化了其政企合一的基本性质。这些变化在促进区域性通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构成了在地区通信发展中体制矛盾的基础。本章最后通过黑龙江省地区专用网和大庆市的典型案例,分析了在区域性通信发展中体制矛盾形成的基本原因。在地方通信发展中,矛盾表面反映在邮电公网与地区专网互连互通的问题上,问题的实质却是双方尖锐的利益矛盾冲突。 第5章分析在“条条”发展中通信管理体制的基本矛盾。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交叉重复的生产领域,体制转轨过程中逐渐演化为部门间的相互竞争关系,构成了日趋强烈的部门利益。伴随着巨大的需求与投入,一方面电信发展成为了一个遍及全国“条条块块”的行业,行业管理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电信业成为盈利颇佳、前景无限的领域,产业进入成为必然,当集行业垄断与行业管理于一乌的通信主管邮电部,在开始履行其行业管理职贡的同时,也利用其权力阻止拥有部门专网的相关政府部门的产业进入,这不能不但部门间的关系更加复杂:邮电部与相关工业主管部]],已不仅仅是行业垄断者与潜在竞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成为了行业的管制者与被管制者之间的关系。部门关系的变化使部门冲突与矛盾进一步升级;尽管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最终得以成立,但无可避兔地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地激化通信管理体制的矛盾。笔者通过对不同层面上政府部门的基本行为及其变化的分析,特别是联通成立前后邮电部门行为方式的变化,进一步剖析了中国通信管理体制的基本矛盾。 第6章主要内容是市场国家电信发展与体制变革的经验与启示。本章首先考察了市场国家政府进行市场干预的基本理论与历史实践。针对市场失灵,市场国家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经济性干预;主要集中在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针对自然垄断产业所采取的基本手段是国家垄断与政府管制,由此在电信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两种政府管理模式:国家垄断、政府经营的欧洲模式与私人企业?
王鸥[9](2000)在《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与产业政策的演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电信业 5 0年发展中 ,政府产业政策始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通过这一历史时期产业政策的演变过程 ,阐述中国电信管理体制的内在矛盾。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电信的极度短缺和改革开放后发展电信业优惠政策的确立 ,一方面使得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另一方面使得电信管理体制与高速发展的生产力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走电信产业化、市场化的道路 ,通过竞争来实现电信业的发展 ,然而这一目标实现的基本前提是改革政府通信管理体制。
蔡晶[10](1999)在《电信重组 尘埃落定——访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去年3月31日,邮电部撤销、信息产业部挂牌以后,围绕肢解“中国电信”的讨论曾引起层层波澜,今年2月4日,吴基传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信息产业部确定的肢解方案己提交国务院。如今结果怎样?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
二、吴基传:电信行业允许竞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吴基传:电信行业允许竞争(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电信联盟与中国崛起——以中国电信政策研究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信息传播系统结构性动力:国际电联的诞生与发展 |
二、商业化、全球挑战与“南北”之争:变化与应对 |
(一)颁布新规章:国际电联的商业化转向 |
(二)应对新挑战:国际电联的重组 |
(三)调和新矛盾:国际电联与发展中国家 |
三、中国电信业的“自主”与“开放”:中国电信业政策演变 |
(一)1949年以前的中国电信业:电信主权的沦丧 |
(二)1949年—1978年:电信国有与基础设施建设 |
(三)1978年—1992年:国家力量主导与有限市场化 |
(四)1993年到现在:市场化的强化与国家力量的强盛 |
(五)独立自主与开放发展的辩证 |
2:中国加入国际电联带来“红利”'>四、结语:1+1>2:中国加入国际电联带来“红利” |
(一)国际电联对中国的认可:技术标准化引领国际电信领域 |
(二)中国角色带来“红利”:国际电联新变化 |
1. 国家力量对抗强势新自由主义:助力弱势国家电信发展 |
2. 提升研发水平、缩短标准周期:增强国际电联权威性 |
3. 倡导合理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电信领域治理更加民主、合理、透明 |
(2)电信基础设施与中国经济增长(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电信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 |
三、模型和数据 |
(一)计量模型 |
(二)估计方法 |
(三)数据 |
四、实证结果 |
(一)基本估计结果 |
(二)分期动态模型的估计结果 |
(三)工具变量估计结果 |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
(4)从分营到融合:历史视野中的公共性 ——基于中英两国广电业与电信业发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媒介融合——作为技术迷思的商品化过程 |
第一节 检视媒介融合研究的逻辑起点与归宿 |
一、技术批判理论综述 |
二、媒介融合的商品化实质 |
三、公民?消费者?——公众的身份游移 |
第二节 问题意识、理论视角及研究方法 |
一、中英两国比较研究的意义及可行性 |
二、历史视野中的公共性 |
三、作为理论及方法论的传播政治经济学 |
注释 |
第二章 英国公共服务的历史内涵 |
第一节 作为广电行业理念的公共服务 |
一、BBC的成立与公共服务准则的确立 |
二、作为行业理念的公共服务与国家的关系 |
第二节 电信业的普遍服务——一种类公共服务的准则 |
一、电信业的国有化 |
二、抽象的普遍服务准则 |
注释 |
第三章 民族国家、人民主权与公共性 |
第一节 作为社会动员的中国早期广电事业 |
一、广播业的发展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1949年以前) |
二、广电业的发展与群众路线的国家建设(1949-1978年) |
第二节 举国之力——中国早期电信业的起步和发展 |
一、电信国有与国家主权(1949年以前) |
二、电信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家力量的投入(1949-1978年) |
注释 |
第四章 放弃与坚持之间:被改写的英国公共服务 |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与国家、市场关系的再建构 |
第二节 广电业与电信业的加速市场化 |
一、广电业"公共服务"理念的改写 |
二、"普遍服务"迷思中的电信私有化运营 |
第三节 媒介融合与公共利益的再追问 |
一、新技术发展与信息社会 |
二、从公民到消费者:媒介融合中的矛盾、放弃与徘徊 |
注释 |
第五章 断裂与再造:公共性的想象 |
第一节 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市场作为救赎(1978年以后) |
第二节 市场化与广电业、电信业的改革 |
一、陷入市场悖论的自我认同:广电业的改革 |
二、公共投入与行业自足:电信业的改革 |
第三节 三网融合——作为国家战略的市场诉求 |
一、产业利益与公共利益——关于三网融合的讨论 |
二、三网融合的政策推进与市场准备 |
三、企业本位与公共考量的缺失——三网融合的现实动力 |
注释 |
第六章 结语:追问公共性——反思信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中的广电业与电信业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外商投资中国网络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 言 |
第一编 概论编:外商投资网络产业概述 |
第一章 外商投资网络产业的客体:网络产业的主要类型 |
第一节 互联网络服务提供商(ISP) |
第二节 互联网络技术提供商(ITP) |
第三节 互联网络内容提供商(ICP) |
第四节 电子商务(E-commerce) |
一、 B2C电子商务 |
二、B2B电子商务 |
三、C2C电子商务 |
第二章 外商投资网络产业的主体:外资网络投资者的主要类型 |
第一节 海外风险投资 |
第二节 传统外商投资者 |
例一:日本某消费电子类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网络产业实例 |
第三节 海外网络公司 |
第二编政策编:外商投资网络产业的政策演变与我国网络政策框架 |
第三章 外商投资网络产业的政策演变 |
第一节 《准营证》模式:上海地区的试点 |
第二节 吴基传部长的政策声明:网络外资禁入案的多角度分析 |
第三节 网络世界中管理权力的争夺:以北京市工商局两网络管理办法的适用范围为例 |
第四节 ICP证制度:目前我国网站运行与管理的主流模式 |
第四章 我国网络产业的政策框架 |
第一节 规范ISP的政策框架 |
第二节 规范ITP的政策框架 |
第三节 规范ICP的政策框架 |
一、 网络新闻管理 |
二、 电子公告服务 |
三、 网络广告业务 |
第四节 规范电子商务与特殊经营性网站的政策框架 |
一、 网上药品交易 |
二、 网上图书交易 |
三、 网上音像制品交易 |
四、 对特殊经营性网站的规范 |
第五章 我国网络产业政策评析 |
一、 我国现行网络政策的特点 |
二、 对禁止外商投资我国网络产业的政策评析 |
例二:某外资邮购公司的B2C历程 |
第三编实务编:外商投资网络产业的具体方式 |
第六章 离岸/在岸模式:外商投资网络产业的主要方式 |
例三:新浪网站的纳斯达克上市案 |
第七章 外商投资我国网络产业的其他方式 |
一、 直接经营模式 |
二、 设备与技术合作方式 |
第四编展望编:中国加入WTO后外商投资网络产业前景 |
第八章 WTO对外商投资中国网络产业的影响 |
一、 WTO谈判过程中我国关于开放网络服务及其他相关产业的承诺 |
二、 我国加入WTO后外商投资我国网络产业前瞻 |
结语 |
(8)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与体制变迁(1949—2000)(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开篇 |
一、 选题的意义、目的与创新 |
二、 研究范围与主要概念的界定 |
三、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二节 传统电信的基本构成与特性 |
一、 传统电信的发展与基本手段 |
二、 传统电信网络的基本构成 |
三、 传统电信的基本经济特性 |
四、 中国通信网络的基本构成与特点 |
第三节 中国通信史的简要回顾 |
一、 古老的通信在维护国家政权方面的重要作用 |
二、 中国通信主权的丧失和近代电信的艰辛起步 |
三、 电信在革命战争与夺取政权中的重要作用 |
四、 新中国电信发展的起点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计划经济体制下通信发展与体制形成 |
第一节 邮电管理体制的初创与建立 |
一、 军委电信总局的建立 |
二、 中国人民共和国邮电部的创立 |
三、 邮电管理体制的确立 |
第二节 邮电发展政策与邮电管理体制 |
一、 邮电发展与基本政策 |
二、 邮电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 |
三、 邮电管理体制的重大变动 |
第三节 中央政府对邮电发展的严格控制 |
一、 中央政府对邮电部门的控制与管理 |
二、 中央政府的邮电投资政策与投资管理 |
三、 中央政府的邮电价格政策与价格管理 |
四、 计划体制时期电信的发展概况 |
第四节 通信管理体制的基本构成分析 |
一、 政府组织的构成、性质与相互关系 |
二、 邮电部的基本性质分析 |
三、 通信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与组织结构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通信产业政策的确立与体制变迁 |
第一节 对通信发展的重新认识与产业定位 |
一、 电信发展落后与通信需求骤增的矛盾 |
二、 通信基本性质与地位的重新认识 |
三、 中央政府对通信发展的产业定位 |
第二节 通信产业政策确立的过程与内容 |
一、 80年代初通信产业政策的初步创立 |
二、 80年代中期通信产业政策进一步的完善 |
三、 80年代末通信产业政策的最终确立 |
第三节 产业政策的实施与邮电投资体制的变化 |
一、 邮电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变化 |
二、 邮电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变化 |
三、 “自筹资金”在邮电投资中的比例与作用 |
四、 市话初装费在邮电投资中的比例与作用 |
第四节 超常规发展对通信管理体制的冲击 |
一、 通信产业政策与邮电通信的高速发展 |
二、 邮电通信发展中高投入与低效率的矛盾 |
三、 专用通信网的发展与管理体制的矛盾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块块”通信发展与体制变迁 |
第一节 地方政府在通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一、 邮电管理体制的调整 |
二、 “四个一起上”政策的出台 |
三、 江苏省通信发展的案例 |
四、 “十六字方针”的确立与实施 |
第二节 经济核算制的确立与省邮电管理局性质的演变 |
一、 邮电部门财务管理制度的演变与改革 |
二、 邮电经济核算制的特点与内部利益关系的演变 |
三、 省邮电管理局利益关系和基本性质的变化 |
第三节 地区专用网的发展与通信管理体制的矛盾 |
一、 用户交换机发展与启示 |
二、 地区专用网的发展与管理体制的矛盾 |
三、 社会交易成本和政府管制成本的理论思考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条条”通信发展与体制变迁 |
第一节 部门专用网的发展与管理体制的演变 |
一、 部门专用网初期发展的简要回顾 |
二、 部门专用网的扩张与重复建设的形成 |
三、 重复建设的原因分析与行业管理的迫切性 |
第二节 部门通信工业的发展与管理体制的演变 |
一、 部门通信工业初期发展的简要回顾 |
二、 80年代中期部门通信工业的发展 |
三、 通信工业快速发展和行业管理的迫切性 |
第三节 行业管理的实施与通信管理体制矛盾的激化 |
一、 邮电部行业管理的初建与实施 |
二、 部门专用网管理的实施与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 |
三、 通信管理体制矛盾的进一步加剧 |
第四节 部门关系的变迁与管理体制矛盾的分析 |
一、 政府部门行为的演变与中国联通成立的原因 |
二、 中国通信管理体制的演化与矛盾分析 |
三、 管制经济学与中国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市场体制国家电信发展与体制变革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政府干预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
一、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
二、 自然垄断与政府管制 |
三、 政府干预自然垄断产业的基本手段 |
第二节 世界电信发展与体制演变 |
一、 传统电信体制与政府管理模式 |
二、 电信体制改革基本背景综述 |
三、 电信体制改革的主要趋势---产业竞争 |
第三节 政府放松管制与产业竞争 |
一、 法律在竞争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
二、 网络互连管制的重要作用 |
三、 不对称管制的重要作用 |
第四节 市场体制国家电信体制改革的启示 |
一、 中国通信体制改革的起始点---政企分开 |
二、 中国电信业垄断的特殊性质---行政垄断 |
三、 中国通信体制改革的真正阻力---部门利益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七章 世纪之交的体制变革与本文的政策性建议 |
第一节 信息化过程中的通信管理体制的整合 |
一、 产业融合的发展背景 |
二、 通信体制的重大调整---信息产业部成立 |
三、 体制改革与体制矛盾的延续 |
第二节 产业未来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政策性建议 |
一、 建立政府管制机构,重构政府管制的框架 |
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市场竞争的主体 |
三、 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尽快形成有效竞争 |
四、 以法律形式规范政府管制与市场竞争 |
第三节 结束语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9)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与产业政策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 计划经济体制下电信业的地位和发展政策 |
二、改革开放后电信发展的重新定位 |
三、电信价格与投资政策的变化——电信业的启动与发展 |
四、电信产业进入政策的演变与电信管理体制的内在矛盾 |
(一) 电信工业的进入与竞争 |
(二) 电信基础网络进入与竞争 |
(三) 电信服务业进入与竞争 |
(四) 外资的进入政策 |
四、吴基传:电信行业允许竞争(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电信联盟与中国崛起——以中国电信政策研究为视角[J]. 左志. 新闻大学, 2016(03)
- [2]电信基础设施与中国经济增长[J]. 郑世林,周黎安,何维达. 经济研究, 2014(05)
- [3]中国电信业的WTO:美国没钱不能来也不敢来[N]. 赵忆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1
- [4]从分营到融合:历史视野中的公共性 ——基于中英两国广电业与电信业发展的比较研究[D]. 石力月. 复旦大学, 2011(12)
- [5]信息产业部的前世今生 ——中国最后一个产业部委的沉浮[J]. 林军. 知识经济, 2003(03)
- [6]新世纪面对新课题[N]. 李佳路. 人民邮电, 2002
- [7]外商投资中国网络产业研究[D]. 邓炯. 华东政法学院, 2001(01)
- [8]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与体制变迁(1949—2000)[D]. 王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01)
- [9]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与产业政策的演变[J]. 王鸥.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0(04)
- [10]电信重组 尘埃落定——访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J]. 蔡晶. 中国市场, 19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