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推动烟台开发区经济快速增长

科技创新推动烟台开发区经济快速增长

一、技术创新推动烟台开发区经济高速增长(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文[1](2021)在《烟台开发区村干部薪酬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村干部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同时基本薪酬较低、绩效考核不科学以及社会保障欠缺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些也是村干部整体工作热情不高、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原因,进而影响到村内相关事务的正常运行,也引起了群众的不满。为有效提升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村干部履职能力和服务质量,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做好群众工作,构建合理而又行之有效的薪酬保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村干部、薪酬、村集体经济及薪酬保障机制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对相关激励理论进行了阐述。其次,采用案例调研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式深入分析烟台开发区村干部薪酬管理现状,研究表明烟台开发区村干部薪酬管理存在薪酬结构不合理、绩效薪酬不合理、薪酬管理政策缺陷以及村干部对于薪酬管理的满意度较低等问题。第三,根据存在的问题针对薪酬管理体系目标、原则、思路以及政策实施等提出改善措施,主要包括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其他村干部的薪酬资金来源的优化、薪酬结构优化以及考核体系的运行等。

姜亚俊[2](2021)在《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及其调控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经济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目前,山东省正积极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仍存在科技创新驱动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协调、公共服务共享水平低等问题。因此,如何深度革除这些阻碍因素,推动区域经济髙质量发展对发展壮大山东省综合实力、重塑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层次概念和要求,构建了“双循环”战略下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5个子系统,研发投入、研发产出、城乡协调、区域协调、产业协调、增长协调、资源利用、环境治理、外贸开放度、外资利用度、旅游开放度、生活水平、公共服务、社会保障14个准则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水平演变特征上,利用熵值法对山东省及各城市2006年至2018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和各子系统水平进行测算,并从总体和子系统两个角度分析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时间变化。在空间演变特征上,利用Arc GIS10.2软件、核密度模型探究山东省整体及子系统空间分异格局,运用泰尔指数研究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地区差异。运用空间标准差椭圆方法进一步揭示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此外,通过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探析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格局。之后,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不同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和短板。针对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控对策。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趋势在研究期内呈上升趋势,呈现缓慢推进-加速推进-减速推进“S”型轨迹。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子系统发展水平提升,其中,创新子系统上升幅度最大,开放子系统得分有所下降。13年间,各系统协调度有所上升,逐步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过渡。第二,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演变特征存在区域差异。(1)空间分异特征: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整体呈现由沿海向内陆、由东向西梯次发展,呈大连片、小散落发展格局,点轴发展模式已形成,但两极化格局不明显。基于各地经济基础、地理区位不同,五大子系统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异格局。鲁中地区内部差异较大是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地区差异大的重要原因。(2)空间分布方向与重心转移特征:经济高质量发展椭圆重心逐渐向西北迁移,但迁移速度有所下降,呈东北-西南空间分布方向,椭圆面积有所增加,空间分布形态越趋扁平化。转角顺时针旋转,济南对西南地区的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3)空间关联特征:经济高质量发展关联强度有所提升,形成以中轴带上潍坊为“桥梁”,东部青岛、烟台和威海呈现“三角形”网络联系,中西部以济南为中心呈现“抱团状”发展状态。第三,利用障碍度模型探究准则层、指标层主要障碍因素,发现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障碍因素有其共性和个性。基于此,本文结合定性分析,从自然要素、经济要素和社会要素三方面系统梳理影响机制。第四,基于以上结论,山东省应针对区域发展现状并结合未来发展趋势,从构建区域绿色创新体系,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促进区域绿色协调发展,助力区域联动迈进;提升对外开放质量,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全面改善民生保障,提升居民幸福感四方面入手,优化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

侯玉珠[3](2021)在《航天信息YT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伴随国家“减税降费”举措进一步深化落实,航天信息YT公司当前经营面临问题重重:主营业务单一且不可永续经营、周边业务发展乏力、人力成本增长不断推高管理成本等,公司转型升级极为紧迫。作者就航天信息YT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根据企业发展目标的要求,通过内外部环境的深入分析,设计战略落地的具体路径。过程中主要用到PEST分析,五力模型,SWOT分析等经典理论工具。公司所处宏观环境分析和行业环境方面,防伪税控行业门槛降低、市场准入机制的放开将颠覆传统垄断经营,整个行业将迎来巨大变革。规模经济和服务资源会对潜在进入者形成较大的进入壁垒,航天信息YT公司的潜在竞争者极大概率会采取局部搭建服务网络、局部覆盖的策略进入防伪税控行业。航天信息YT公司在利用机会与规避威胁方面略低于平均水平,通过趋利避害获得竞争优势有待加强。公司资源和核心竞争力方面,航天信息资源优势明显,现金流充裕、税局关系良好、国有上市公司品牌影响力大、密集的服务网络覆盖至烟台地区每个区县,但是运营效率偏低和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员工营销能力不足。航天信息YT公司的内部条件处于相对强势地位,需要继续保持优势,并进一步采取措施克服劣势。作者运用SWOT分析确定了航天信息YT公司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明确了企业使命与愿景,并制定出具体的发展战略目标。根据公司战略发展的愿景与目标,提出了夯基础抓核心、多业务事业部集群和种子业务拔尖等三个阶段的战略定位、目标、发展路径。与此同时,作者还提出在文化建设,组织架构,激励机制,资金安全,信息系统等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为战略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力支撑。通过研究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为:①航天信息YT公司的主营业务防伪税控业务的垄断经营将向市场开放;②调整发展战略是当务之急;③相关多元化战略是正确的战略选择;④好的战略选择更需要良好的战略实施与保障。本文研究的案例是受政策影响极大的垄断经营性质企业,提出了该类企业在发展过程打破政策影响制约的市场创新思路,尤其是对航天信息全国服务体系的转型发展可发挥借鉴作用。

陈晨[4](2021)在《山东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科学技术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越发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兴建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了一股涌动的潮流,成为推动高新技术及其实现产业化发展,提升国家及地区竞争力的一种战略选择。高新区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新区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载体,必须加速构建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与发展模式,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山东省的国家级高新区自1988年陆续成立以来,在推动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提供创新就业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与国内先进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对山东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影响其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并提供相关对策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于山东省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在探讨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指标体系,对山东省13家国家级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进行综合评价。首先根据高质量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依据,构建了适合评价山东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创新发展、开放活力、协调发展和共享共建四个维度组成,利用熵值法计算出13家国家级高新区2015年到2018年每年的高质量发展得分,通过得分结果对山东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角度包括三方面:依据总得分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做整体评价,对创新发展、开放活力、协调发展和共享共建四个维度的高质量发展得分分别进行评价以及对13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从2015年-2018年的变化的评价。随后在得到高质量发展评价结果的基础上,以高质量发展得分为观察变量,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选取经济环境,科技投入和金融发展三方面作为影响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因素,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山东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做路径分析,分析这三方面因素对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结果表明济南和青岛高新区作为高质量发展较先进园区(得分>60),正向北京、上海等一流高新区迈进。济南利用自身的省会优势来促进发展,青岛作为沿海城市,利用便利的交通和对外开放程度高的优势,实现外资的引入和资源的运转。威海、潍坊、淄博、济宁高新区为高质量发展一般园区(60>得分>30),这些园区需要找到自己的发展优势与发展特色,突破发展瓶颈,向一流园区迈进。泰安、烟台、莱芜、临沂、枣庄、德州、黄河三角洲高新区为高质量发展较落后园区。这些地区需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大力进行创新来提高核心竞争力,建立完善的资源利用和产品产出体制。发展较先进的高新区与较落后的高新区之间的差异一直很大,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很突出。科技投入和制度因素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均有促进作用,金融发展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作用不显着。其中科技投入的促进作用十分巨大,路径系数达到0.855,制度因素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系数为0.129,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还相对不太明显。

郭方强[5](2021)在《推进潍坊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积极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依靠创新,不断增加创新含量,把我国产业提升到中高端。2017年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正式确定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确立了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全省经济发展重大工程的战略定位。2018年新年伊始,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国内外关于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已初步形成体系,但是关于新旧动能转换的研究则主要侧重于新动能培育方面的理论研究,与我国具体地区结合进行探讨的研究尚不多见。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高度重视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在制度、要素、产业和创新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积累了诸多经验,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重点研究推进潍坊市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工程,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首先对经济增长理论主要观点和既有新旧动能转换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然后结合学界关于新旧动能转换的理论阐述,对潍坊市新旧动能转换具体实践进行剖析;通过横向比较省内先进地市新旧动能转换经验,为新旧动能转换政策体系构建提供启示;最后尝试提出潍坊市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努力方向,为潍坊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刘洋[6](2021)在《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一种经济功能区,是我国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体制设计的产物。作为国家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科技特区,高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其管理体制。作为新旧体制碰撞与改革创新之结果的现行管理体制,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着高新区功能日益丰富完善,实现了承载的功能作用,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了—种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共生的经济、社会现象。但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也面临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境,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新区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新区已逐渐进入由“政策驱动”向“体制驱动”的转型期,正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新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管理体制转型,为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撑。新时代,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已然在此背景下悄然发生。实践探索让现阶段的行政体制改革更加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也产生倒逼力量,引发我们的思索。而这种思索之逻辑起点是“为什么转”?就目前学术研究上的回应而言,要么聚焦于高新区的宏大叙事,要么沉迷于管理体制的细枝末节,却不能给我们系统而清晰的答案。因此,本文试图从新时代背景切入,框定高新区这一特殊对象,研析高新区管理体制,聚焦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动态过程,以弥补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中的缺憾。全文沿着“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脉络,围绕高新区管理体制这一特殊对象,确定研究的分析框架和整体脉络设计,梳理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背景及沿革,研判高新区发展阶段,总结高新区特点。回答“为什么转?”的问题后,逻辑演绎的进程自然而然地延伸出“转什么?”。通过对个案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描述分析和价值判断,发现可行性经验;通过对高新区和行政区管理体制的结构、功能、成效以及二者运行机制的深入对比、分析,结合案例研究得到一些启示;通过总结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就,分析存在的困境及成因,得到了“转什么?”的答案。在“怎么转?”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变量提取,确定转型的目标和内容,并从新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层面建构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最终目标。本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坚持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相结合,以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视角,用整体性政府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治理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工具,深入分析我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困境,探讨转型的目标、内容和路径,思路与方略,以期建立起—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反映高新区发展客观规律,符合高新区自身发展状况的管理体制,为我国高新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张晨瑶[7](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认为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杨角[8](2020)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发展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在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今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本文通过综合借鉴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相关重要理论和研究范式,基于比较客观而又丰富详实的数据资料,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案例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演变历程、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及其可能的原因、我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总结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启示以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现实路径等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科学、客观深入、细致严谨地分析、论证和研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可分为起步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深入发展阶段以及蓬勃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人口压力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以及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经济利益驱动、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以及部分城镇居民环保意识观念淡薄、我国民间环保公益组织力量薄弱、新闻媒体与舆论监督作用略显不足等均是造成当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的客观原因。第二,与传统城镇化不同,绿色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绿色城市建设,从而推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发展。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能够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是通过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整体向下移动或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左移两种途径来实现的;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具有优化或胁迫作用。反过来,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同样具有促进或约束作用。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就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第三,从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不高;该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整体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并且可明确划分为三个演变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总体格局,并且这一总体格局尚未出现较大改变,东部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最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相对较弱,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区域不平衡性和空间分异性,梯度分布特征较为显着;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还呈现出显着的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行政自主性权利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政府环境规制是影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技术创新因素和政府环境规制因素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不显着的负向影响。第四,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起步较早,目前其已积累起极为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国家既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众多发达国家,同时也包括巴西、南非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北京、上海和贵阳是国内践行绿色城镇化理念和实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它们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发展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且已经积累起了比较丰富的成功经验。总结与分析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的共同经验与普遍规律对今后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第五,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以及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是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必须要遵循的九大基本原则。第六,绿色城镇化建设与发展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层次目标路径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以及切实改善与修复生态环境是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终极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视角创新。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是当前国内外学界研究中的两个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以往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单独研究这两个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城镇化相关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绿色发展相关问题,较少有学者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做一交叉研究。本文试图将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这二者结合起来,基于现阶段我国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现实背景,站在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下重新审视和看待我国城镇化问题,着重研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实现路径问题,以期取得与以往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新的研究观点和研究结论,进一步指导今后我国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本文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研究视角创新。第二,研究方法创新。以往大多数学者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过程中,绝大多数都选择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TOPSIS法等综合评价方法,鲜有学者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并且考虑到研究方法的适用性问题,本文选择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因此,研究方法创新就成为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三,研究观点创新。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观点。具体如下:一是,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二是,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和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城市行政级别越高,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也越高。三是,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向前发展。四是,要以城市管理与运营方面的不断创新持续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五是,要促进信息化和绿色城镇化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引领和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这些新观点也是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四,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本文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过程中,是在对绿色城镇化概念内涵重新界定并基于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借鉴的基础上,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动态性、典型性与可比性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与其他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由经济发展、资源高效、环境友好和社会进步等4个一级指标及其所属20个二级指标所组成的比较全面的、科学合理的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在该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这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温纯[9](2020)在《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规划研究 ——以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文中认为城市风貌是城市经济、文化长期发展所形成的城市特质,是城市提升辨识度、构建区域特色的重要途径,是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等各方面资源互相作用,不断整合而形成的综合结晶,是城市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本之一。然而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在过去近20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人们过于强调了产业、经济的集聚作用和其的功能构成及效用,相对忽略了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身风貌要素,与周边城市建成区的风貌形象塑造以及文化交流融合。导致这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国普及式发展,“千区一面”状况已经成为了这类开发区普遍性现象。在这背景下,随着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发建设与蓬勃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从以产筑城、产城融合逐渐过度成为综合产业新城。人们也对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的品质需求日益凸显。品质、有特色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形象对于其未来发展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彰显地区魅力以及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都有着极大的战略意义和助推作用。本文是基于实践项目基础上的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论文的基础性研究部分,包括风貌规划相关理论研究、经济技术开发区研究和案例研究。第二部分主要是分析研究当前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现状存在的问题,以系统论的观点,分类分层分级归纳出经济技术开发区影响风貌的要素,并针对要素所依附的载体提出应对措施。接下来第三部分,是对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规划研究继续深入,即对风貌规划的现实进行分析,明晰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规划的总体原则与方法、层次划分,将第二部分总结经开区风貌特有的抽象化要素,转化为便于规划实施的具体化技术内容,提出“六位一体”规划系统框架,并提出管理机制,强化规划与实践的联系。最后一部分是以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风貌规划实践为案例,对作者所提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规划思路进行实例检验。本文尝试以总体入手,落实于具体方面的路径,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风貌规划进行具有一定系统性初步探索。希望通过本文的抛砖引玉,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到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一块“过时”之地,从而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破蛹成蝶,重新焕发活力。

许丽婷[10](2019)在《国家级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国家级高新区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布局、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自1988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以来,国家高新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已成为研发成果创新转化的沃土,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有效发挥国家高新区的竞争力,形成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通过理论梳理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并依据结论提出优化耦合协调关系的相关对策。本文首先从理论概念入手,概述了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的相关理论概念,对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论。其次,对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机理和耦合关系进行研究,说明两个系统相互之间的影响,推演出其中的互动机制、动力机制及协调机制,并对不同协同基础下的耦合状态进行分析。然后,分别构建国家高新区和区域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测算出国家高新区综合发展水平值和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值。在两个系统的综合水平值评价基础上,建立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出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水平,并且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从时间角度上分析耦合关系的时序变化、从空间角度上分析耦合关系的分布情况、从设立批次的角度分析耦合关系的差异。最后,对影响耦合协调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从国家高新区基础、区域经济基础和传导机制三方面选取指标,运用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判断不同因素对耦合关系的影响。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国家高新区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不仅存在单向影响,而且存在协同发展关系,不同的发展阶段之间具有复杂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2)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关系刚突破协调的边界,处于过渡发展的水平,基本保持着良好的增长趋势。从两个系统的关系上来看,整体态势呈现出区域经济超前国家高新区发展的特征,但二者之间的差距正逐步缩小。(3)从空间差异上来看,东部区域的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更加协调,中西部则基本保持了同一水平,都与东部有一定的差距。(4)国家高新区的设立目前主要有两个阶段——1988年至1992年和2010年及以后。分析样本数据得出结论,后设立批次的耦合协调关系与早期设立批次有较大差距,且耦合协调度增速也相对较低。(5)影响国家高新区和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的显着因素较多,关系最密切的是国家高新区的规模及创新能力,其次是区域经济的基础,再次是传导机制。综合以上情况,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依托区域经济,全力支持国家高新区发展;二是增强国家高新区辐射带动作用,避免虹吸效应;三是建立协调机制,提高互动效率;四是跨区域合作对接,加强经验学习。

二、技术创新推动烟台开发区经济高速增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技术创新推动烟台开发区经济高速增长(论文提纲范文)

(1)烟台开发区村干部薪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村干部
        二、薪酬管理
        三、村集体经济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需求层次理论
        二、公平理论
第三章 烟台开发区村干部及薪酬管理制度概况
    第一节 村干部基本情况
    第二节 村干部薪酬管理制度
        一、薪酬结构
        二、绩效考核
    第三节 村干部薪酬管理取得的成效
第四章 烟台开发区村干部薪酬管理调查
    第一节 薪酬管理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
    第二节 村干部薪酬管理问题分析
        一、薪酬结构不合理
        二、绩效薪酬不合理
        三、薪酬管理政策有缺陷
        四、薪酬管理满意度较低
第五章 村干部薪酬管理优化方案及保障措施
    第一节 薪酬管理优化目标
        一、薪酬管理注重效率目标
        二、薪酬管理着重吸引组织需要的优秀村干部
        三、薪酬结构注重干部综合素质与村集体经济的提升
        四、薪酬管理着重体现绩效薪酬的公平性
    第二节 薪酬管理优化原则
        一、薪酬管理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
        二、薪酬管理的全面性与重要性
        三、薪酬管理的可操作性
        四、薪酬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原则
    第三节 薪酬体系的优化思路
        一、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
        二、完善薪酬体系结构
        三、优化村干部绩效考核机制
    第四节 薪酬管理的优化具体措施
        一、提高村干部薪酬来源的优化措施
        二、薪酬结构的优化设计
        三、绩效薪酬的优化设计
    第五节 薪酬管理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薪酬政策保障
        二、组织保障
        三、文化保障
        四、创新能力保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烟台开发区村干部薪酬管理及满意度调查问卷
致谢

(2)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及其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相关研究述评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评价与展望
    1.4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经济发展质量
        2.1.2 经济高质量发展
        2.1.3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创新理论
        2.2.2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2.2.3 区域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理论
        2.2.4 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理论
        2.2.5 区域共享发展理论
        2.2.6 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与调控相关理论
3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
    3.1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设计
    3.3 综合评价方法
        3.3.1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评价方法
        3.3.2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评价方法
4 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分析
    4.1 研究区概况
    4.2 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演变
        4.2.1 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演变
        4.2.2 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子系统水平演变
        4.2.3 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协调度演变
    4.3 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演变
        4.3.1 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分异特征
        4.3.2 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分布方向和重心转移
        4.3.3 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分析
5 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5.1 障碍因素分析
        5.1.1 障碍度模型
        5.1.2 主要障碍因素分析
    5.2 形成机制分析
        5.2.1 自然要素
        5.2.2 经济要素
        5.2.3 社会要素
6 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调控分析
    6.1 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存在的问题
    6.2 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调控对策
        6.2.1 构建区域绿色创新体系,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6.2.2 促进区域绿色协调发展,助力区域联动迈进
        6.2.3 提升对外开放质量,推动形成高水平开放新格局
        6.2.4 全面改善民生保障,提升居民幸福感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航天信息YT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战略理论基础回顾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防伪税控领域行业发展及理论概述
        2.2.1 防伪税控的含义及发展历程
        2.2.2 防伪税控的特点
        2.2.3 税控理论研究回顾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航天信息YT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航天信息YT公司宏观环境
        3.1.1 政治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人文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航天信息YT公司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3.2.1 防伪税控行业发展现状
        3.2.2 防伪税控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3.3 航天信息YT公司行业竞争结构与重要竞争对手分析
        3.3.1 防伪税控行业竞争五力模型分析
        3.3.2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4 航天信息YT公司外部环境因素综合评价
        3.4.1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步骤
        3.4.2 航天信息YT公司的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航天信息YT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航天信息YT公司概况
        4.1.1 公司基本情况
        4.1.2 公司管理理念
        4.1.3 公司组织机构设置
    4.2 航天信息YT公司资源分析
        4.2.1 有形资源
        4.2.2 无形资源
    4.3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能力分析
        4.3.1 航天信息YT公司的价值链
        4.3.2 产品交付能力
        4.3.3 售后运维服务能力
        4.3.4 企业基础设施
    4.4 航天信息YT公司内部环境因素综合评价
        4.4.1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步骤
        4.4.2 航天信息YT公司的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航天信息YT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5.1 航天信息YT公司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
    5.2 确定公司战略发展愿景与目标
        5.2.1 航天信息YT公司使命与愿景
        5.2.2 航天信息YT公司发展战略目标
    5.3 基于QSPM战略定量矩阵的发展战略选择
        5.3.1 航天信息YT公司可选战略方向
        5.3.2 定量战略计划矩阵分析步骤
        5.3.3 航天信息YT公司的定量战略计划矩阵
    5.4 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业务布局及发展阶段
        5.4.1 相关多元化战略
        5.4.2 多元化业务组合
        5.4.3 战略发展阶段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航天信息YT公司多元化战略实施与保障
    6.1 航天信息YT公司多元化战略实施
        6.1.1 夯基础抓核心阶段的战略实施
        6.1.2 多业务事业部集群阶段的战略实施
        6.1.3 种子业务优化拔尖阶段的战略实施
    6.2 航天信息YT公司多元化战略保障
        6.2.1 组织文化保障
        6.2.2 调整与发展战略匹配的组织架构
        6.2.3 变革激励机制
        6.2.4 资金安全保障
        6.2.5 信息系统保障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山东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思路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2.1.1 关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讨论
        2.1.2 本节述评
    2.2 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2.2.1 高新区发展历程和指标演变
        2.2.2 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2.2.3 本节评述
    2.3 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选择
    3.1 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内涵界定
    3.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3 指标体系构建设计
        3.3.1 维度选择
        3.3.2 体系构建
    3.4 熵值法理论及步骤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山东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
    4.1 山东省高新区发展现状
    4.2 指标权重
        4.2.1 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检验
        4.2.2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评价结果
        4.3.1 综合高质量发展能力评价结果
        4.3.2 分项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4.3.3 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序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山东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5.1 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5.1.1 金融发展与制度因素
        5.1.2 科技投入
    5.2 结构方程模型
        5.2.1 方法运用
        5.2.2 建模步骤分析
    5.3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5.3.1 指标选取
        5.3.2 模型构建
    5.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与结果
        5.4.1 信度与效度分析
        5.4.2 模型拟合度分析
        5.4.3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推进潍坊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2.3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论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动能与旧动能
        2.1.2 新旧动能转换
        2.1.3 重大工程
    2.2 相关理论依据
        2.2.1 制度供给理论
        2.2.2 结构转变理论
        2.2.3 创新驱动理论
    小结
第3章 潍坊市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基础条件、推进体系、成效及问题
    3.1 潍坊市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基础条件
        3.1.1 经济实力健康发展
        3.1.2 产业基础较为雄厚
        3.1.3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3.1.4 对外开放深度扩容
    3.2 潍坊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推进体系
        3.2.1 深化改革创新制度供给释放制度红利
        3.2.2 优化要素配置培育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土壤
        3.2.3 坚持“四新四化”导向强化产业扶持
        3.2.4 注重区域城乡统筹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
        3.2.5 探索以工程的办法推进相关政策落地
    3.3 潍坊市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取得的主要成效
        3.3.1 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3.3.2 要素资源配置更加高效
        3.3.3 产业结构布局更加合理
        3.3.4 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增强
    3.4 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潍坊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制度供给的创新性突破性不强
        3.4.2 资源要素层面制约仍然存在
        3.4.3 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不够突出
        3.4.4 研发投入力度仍不够大
        3.4.5 开放化水平相对较低
    小结
第4章 省内先进地市新旧动能转换的经验和启示
    4.1 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的经验
        4.1.1 在全市开展思想大解放,努力营造新旧动能转换的浓厚氛围
        4.1.2 全面倡导平台思维,以平台经济大发展加速优化各类要素集聚
        4.1.3 全面深化改革,全力打造开放化国际化大都市
    4.2 威海市新旧动能转换的经验
        4.2.1 在招商引资规模上不断创新方式方法
        4.2.2 在产业集群培育上不断加强统筹协调
        4.2.3 在科技创新能力上不断强化区域协同
        4.2.4 在营商环境上不断提高服务效能
    4.3 烟台市新旧动能转换的经验
        4.3.1 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集聚发展新动能
        4.3.2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打造高端产业集群
        4.3.3 完善招引体系,推动“双招双引”工作
        4.3.4 强化要素支撑,着力推动项目快落地、早建设
    4.4 青岛烟台威海三市新旧动能转换的启示
        4.4.1 新旧动能转换路径选择应立足地区定位和优势
        4.4.2 培育新动能应以优化要素配置为突破口
        4.4.3 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应大力度开展制度创新
第5章 潍坊市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对策建议
    5.1 在制度层面,强化制度创新支撑扩大制度供给
    5.2 在要素层面,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破解要素瓶颈
    5.3 在产业层面,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新动能比重
    5.4 在创新层面,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致谢

(6)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个案价值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成果评述
    第三节 研究视角、创新及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创新
        四、研究不足
第一章 本研究基本分析框架
    第一节 概念解读
        一、新时代
        二、高新区
        三、管理体制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第二节 理论工具
        一、整体性政府理论
        二、政府职能理论
        三、治理理论
    第三节 逻辑建构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动因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目标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策略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重点
第二章 基本概况
    第一节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
        一、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二、高新区设立背景分析
        三、我国高新区的特点分析
    第二节 我国高新区沿革
        一、探索初创期(1988-2000)
        二、巩固提升期(2001-2012)
        三、转型发展期(2013年至今)
    第三节 比照
        一、国外高新区管理体制及特点
        二、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三、研究启示
第三章 个案研究: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第一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及现行管理体制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现状及特点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下取得的成就
    第二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异同分析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共同点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高新区的差异性
    第三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探索及其价值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的转型之路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方式创新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价值
第四章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第一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比较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的启示
    第二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模式比较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特点解读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的启示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效、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取得的成效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面临的困境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目标及内容
    第一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因素分析
        二、影响管理体制转型的变量提取
    第二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目标确立
        一、动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二、方向:高新区行政区管理体制二合一
        三、目标: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内容落定
        一、功能优化
        二、职能转变
        三、权力重构
        四、机构改革
第六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研究
    第一节 转型目标
        一、紧扣为民宗旨,实现终极目标
        二、瞄准时代战略,提升功能定位
        三、立足自身职能,加强兼收并蓄
    第二节 转型策略
        一、上下结合的“渐进式”转型
        二、政社合作的“包容性”放权
        三、社会治理的“开放型”共建
    第三节 转型保障
        一、“法治型”高新区建设的有效实施
        二、“大部制”高新区改革的有序推进
        三、“合作式”府际关系的有力构建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7)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2.2.1 国家顶层设计
        2.2.2 地方政策规划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3.3 沈阳经济区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3.4 哈长城市群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8)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
    2.2 国内文献
    2.3 文献简要评述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城镇化
        3.1.2 “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辨析
        3.1.3 新型城镇化
        3.1.4 绿色发展
        3.1.5 绿色城镇化
        3.1.6 耦合
    3.2 相关理论介绍
        3.2.1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思想
        3.2.2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3.2.3 可持续城镇化理论
        3.2.4 生命周期理论
        3.2.5 系统理论
        3.2.6 PSR框架模型
第四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史、面临问题及原因剖析
    4.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
        4.1.1 起步发展阶段
        4.1.2 稳步发展阶段
        4.1.3 深入发展阶段
        4.1.4 蓬勃发展阶段
    4.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4.2.1 人口问题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2 资源问题限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3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4 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严重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剖析
        4.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
        4.3.2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4.3.3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4.3.4 经济利益驱动
        4.3.5 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
        4.3.6 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
        4.3.7 其他原因
第五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分析
    5.1 绿色城镇化的理论依据
        5.1.1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5.1.2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5.2 绿色城镇化的库兹涅茨分析
        5.2.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2.2 绿色城镇化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3 绿色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分析
        5.3.1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机理
        5.3.2 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5.3.3 绿色城镇化的运行机理
    5.4 绿色城镇化的动态演化分析
        5.4.1 城镇化与环境压力关系的动态分析
        5.4.2 绿色城镇化演变的阶段分析
第六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1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依据
    6.2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方法选择
        6.2.1 评价方法选择
        6.2.2 权重的确定
        6.2.3 评价样本选择
        6.2.4 数据来源
    6.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6.4 中国绿色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6.4.1 研究假设与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6.4.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6.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案例研究
    7.1 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1.1 德国埃朗根
        7.1.2 瑞典马尔默
        7.1.3 美国伯克利
        7.1.4 日本北九州
        7.1.5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7.1.6 巴西库里蒂巴
        7.1.7 南非约翰内斯堡
    7.2 国内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2.1 北京
        7.2.2 上海
        7.2.3 贵阳
    7.3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共同经验总结
第八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原则、路径与对策
    8.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8.1.1 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
        8.1.2 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
        8.1.3 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
        8.1.4 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
        8.1.5 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8.1.6 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
        8.1.7 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8.1.8 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1.9 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8.2.1 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8.2.2 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
        8.2.3 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
        8.2.4 切实改善修复生态环境
    8.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8.3.1 加快构建绿色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城镇经济发展
        8.3.2 着重加强城市绿色发展薄弱环节投入与建设
        8.3.3 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城市绿色发展政策
        8.3.4 不断优化城镇布局,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8.3.5 适当减少城市行政层级,适度扩大城市自主权
        8.3.6 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工作
第九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不足及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2—2017年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规划研究 ——以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经济技术开发区
        1.2.2 城市风貌
        1.2.3 城市风貌规划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风貌规划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研究综述
    2.1 城市风貌研究综述
        2.1.1 国外城市风貌相关理论
        2.1.2 国内城市风貌相关研究
    2.2 经济技术开发区空间发展与规划研究综述
        2.2.1 国外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研究
        2.2.2 国内经济技术开发区空间发展与规划研究
    2.3 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规划研究综述及实践案例概述
        2.3.1 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规划研究
        2.3.2 巴黎开发区的更新改造案例研究
        2.3.3 唐山市曹妃甸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规划案例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现状分析
    3.1 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现状的整体问题分析
        3.1.1 总体风貌的现状问题
        3.1.2 具体风貌的现状问题
    3.2 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现状的影响要素分析
        3.2.1 总体层面风貌分析
        3.2.2 具体层面风貌要素分析
    3.3 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现状的应对策略
        3.3.1 层次划分
        3.3.2 总体风貌控制
        3.3.3 具体风貌载体控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规划分析及研究
    4.1 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规划的现实矛盾分析
        4.1.1 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规划定位不清问题分析
        4.1.2 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控制要素混乱问题分析
        4.1.3 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规划难以操作问题分析
    4.2 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规划的总体原则与方法、规划层次划分
        4.2.1 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规划总体原则
        4.2.2 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规划各阶段内容及技术方法
        4.2.3 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规划层次划分
    4.3 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规划体系
        4.3.1 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风貌总体定位
        4.3.2 总体风貌规划设计
        4.3.3 具体风貌要素规划设计
    4.4 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规划的管理实施机制建立
        4.4.1 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规划管理现状
        4.4.2 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规划管理方法
        4.4.3 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规划管理成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规划实证研究
    5.1 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背景
    5.2 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现状解析
        5.2.1 总体层面风貌现状问题
        5.2.2 具体层面风貌现状问题
        5.2.3 现状问题总结及应对策略
    5.3 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规划原则及总体控制
        5.3.1 风貌规划原则
        5.3.2 总体风貌目标
    5.4 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规划“六位一体”规划体系
        5.4.1 总体特色定位
        5.4.2 总体风貌规划
        5.4.3 分区风貌建设指引
        5.4.4 六位风貌要素规划设计
    5.5 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规划实施计划及管控成果
        5.5.1 近期行动计划
        5.5.2 规划实施建议
        5.5.3 “六大体系”行动小册子
    5.6 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规划实施情况
        5.6.1 凸显了烟台新胶东风情,助推烟台“创文”成功
        5.6.2 推动烟台市8项重大项目的落户与建设
        5.6.3 有效指导13项三旧改造工作的进行
        5.6.4 优化11项民生设施,提升了市民的满意度
    5.7 本章小结
结论
    1 主要研究结论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国家级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及不足
        1.3.1 创新点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高新区概念及相关理论
        2.1.1 高新区概念起源及定义
        2.1.2 国家高新区内涵、组成架构及发展历史
    2.2 区域经济概念及相关理论
        2.2.1 区域经济概念界定
        2.2.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式
        2.2.3 区域经济影响要素研究
    2.3 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概念
    2.4 相关理论概述
        2.4.1 非均衡增长理论
        2.4.2 高新区发展阶段理论
        2.4.3 协同发展相关理论
    2.5 高新区与区域经济关系相关文献综述
        2.5.1 高新区对区域经济的作用研究
        2.5.2 区域经济对高新区的作用研究
        2.5.3 高新区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关系研究
    2.6 研究述评
第3章 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协调机理和耦合关系研究
    3.1 国家高新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3.1.1 国家高新区对区域经济的直接贡献
        3.1.2 国家高新区对区域经济的间接作用
    3.2 区域经济对国家高新区的影响
        3.2.1 区域基础环境对国家高新区的影响
        3.2.2 跨区域合作的情况分析
    3.3 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机理
        3.3.1 互动机制
        3.3.2 动力机制
        3.3.3 协调机制
    3.4 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关系状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家高新区和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选取原则及过程
        4.1.2 国家高新区子系统指标体系构建
        4.1.3 区域经济子系统指标体系构建
    4.2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4.2.1 数据来源与收集
        4.2.2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4.3.1 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评价
        4.3.2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分析
        5.1.1 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测算方法
        5.1.2 时间维度下耦合协调度评测
        5.1.3 空间维度下耦合协调度评测
        5.1.4 不同设立批次角度下耦合协调度评测
    5.2 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5.2.1 变量选取及说明
        5.2.2 Tobit模型介绍
        5.2.3 模型构建
        5.2.4 实证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基本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结语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技术创新推动烟台开发区经济高速增长(论文参考文献)

  • [1]烟台开发区村干部薪酬管理研究[D]. 刘志文. 烟台大学, 2021(12)
  • [2]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及其调控研究[D]. 姜亚俊.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航天信息YT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侯玉珠. 山东大学, 2021(02)
  • [4]山东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与路径研究[D]. 陈晨.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5]推进潍坊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研究[D]. 郭方强.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6]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D]. 刘洋. 苏州大学, 2021(07)
  • [7]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8]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D]. 杨角. 西北大学, 2020(07)
  • [9]经济技术开发区风貌规划研究 ——以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D]. 温纯.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国家级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研究[D]. 许丽婷. 东南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科技创新推动烟台开发区经济快速增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