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超结合螺旋CT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术前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曹亚文[1](2021)在《三维可视引导的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治疗肝胆管结石病个体化手术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基于数字化肝胆管模型的肝内胆管结石分型的应用研究目的研究基于数字化肝胆管模型的肝内胆管结石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肝胆管结石病946例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946例肝胆管结石患者结石分布特点,包括肝叶/肝段分布及有无合并胆总管结石情况。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41例肝胆管结石患者256排CT DICOM格式数据,男性16例,女性25例;年龄4-74岁,平均(47.14±16.71)岁,导入Yorktal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着作权2013SR088244)进行三维重建。得到三维重肝脏分段模型和解剖研究结果,结合单中心946例肝胆管结石病例资料统计研究,对肝胆管结石、胆管狭窄、狭窄程度、肝萎缩做出数字化分型诊断。观察肝内管道系统的三维解剖特征及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探索肝胆管三维角度与结石分布关系。结果单中心946例肝胆管结石病例中,包括Ⅰ段肝胆管结石段30例(3.17%),Ⅱ段肝胆管结石段139例(14.69%),Ⅲ段肝胆管结石段122例(12.90%),Ⅳ段肝胆管结石段112例(11.84%),Ⅴ段肝胆管结石段126例(13.32%),Ⅵ段肝胆管结石段93例(9.83%),Ⅶ段肝胆管结石段141例(14.90%),Ⅷ段肝胆管结石段183例(19.34%)。41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均成功通过Yorktal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重建得到三维重建肝脏模型,三维重建后的肝脏模型基本与术前CT呈现的肝脏形态一致,透明化处理后的模型能真实反映肝脏的解剖结构。41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均成功测算胆管三维角度,其中结石组与无结石组在Ⅰ段(112.43±11.78°VS 70.65±28.68°)、Ⅵ段(128.89±17.76°VS85.54±38.98°)、Ⅶ段(54.98±21.26°VS 78.82±36.27°)及右肝管段(89.87±16.11°VS 76.38±19.48°)胆管角度有明显差异,p值均<0.05。结论数字化肝胆管模型在胆管结石分布和胆道狭窄精准定位上为数字化肝内胆管结石分型奠定了解剖理论基础,为复杂肝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提供新思路。二、三维可视引导的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治疗肝胆管结石病个体化手术临床应用研究目的探索三维可视引导的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疗效及评估个体化手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231例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基于三维重建技术的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取石治疗组(3D-PTOBF组)139例,男性56例,女性83例;年龄33-72岁,平均(56.83±12.76)岁。传统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取石治疗组(传统PTOBF组)手术92例。男46例,女46例,年龄18-83(57.70±16.38)岁。3D-PTOBF组依据肝胆管结石数字化分型完成术前规划并选择单侧入路或双侧入路取石方案。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取石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同一疗程取石次数、结石复发率、狭窄未解除率等指标。结果与传统PTOBF组相比,3D-PTOBF组的最终取石率(85.6%VS 85.9%,P>0.05)没有明显差异,但3D-PTOBF组的即刻取石率有明显差异(74.3%VS47.8%,P<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12.21±6.14 d VS 18.77±8.73 d,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21.14±17.91 VS 21.47±25.91 ml,P<0.05)。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10.8%VS 14.1%,P>0.05)。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对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取石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是有指导价值的,具有手术次数少、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优点,实现了解剖数字化、诊断精准化、治疗个体化,值得推广应用。
杨熙雯[2](2018)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处理复杂肝胆管结石手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1.探讨使用三维可视化技术重建肝脏-血管-胆道-结石三维地形图像模型复杂的肝胆管结石手术术前评估的应用研究;2.探讨使用三维可视化技术重建肝胆管结石图像模型精确计算结石总体积在复杂的肝胆管结石手术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方法]收集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间30例复杂的肝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使用三维可视化技术重建肝脏-血管-胆道-结石三维地形图像模型,分析将其用于术前评估,指导制定手术方案的可行性;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使用三维可视化技术重建肝胆管结石图像模型,通过结石模型计算出结石的总体积,最终计算出术后即刻结石体积清除率、术后结石体积残余率,分析将其作为复杂的肝胆管结石手术效果的评估和预后的判断的新的临床定量指标,以及作为科研的新的定量指标的可行性。[结果]术前30例患者均重建肝脏-血管-胆道-结石三维地形图像模型成功,所有患者:1.均够清晰的显示肝内血管走形,并个体化的将肝脏分叶分段;2.均能明确显示结石在胆道系统内部的分布情况;3.均能够明确胆管的狭窄部位及程度;4.均能够精确显示出肝门部胆管与邻近血管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5.均能够精确绘制出从胆道镜入肝部位到目标结石部位所需要经过的取石路径图;6.均能精确定位显示目标胆管、结石的部位距离肝脏表面的最近距离及路径;7.均能清楚的显示出肝内目标胆管与血管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8.均能明确显示肝脏分段、血管分布与目标胆管及结石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9.均能精确的计算出术前术后的肝胆管结石总体积。[结论]1.使用三维可视化技术重建肝脏-血管-胆道-结石三维地形图像模型,用于术前评估是可行的;2.使用三维可视化技术重建肝胆管结石模型,用于复杂的肝胆管结石临床手术效果的评估是可行的。
陈勇治[3](2018)在《肝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肝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HL-ICC)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2.研究肿瘤标志物CA199、癌胚抗原CEA对肝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的诊断价值。3.比较增强CT、增强MRI、B超在肝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湖南省人民医院胆道外一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其中肝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患者有63例被纳入为肿瘤组和同期单纯肝胆管结石患者192例纳入结石组,对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并对单因素分析中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采取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收集上述病例一般资料、血清学指标、影像学资料以及病理活检结果,结合两组病人收集的临床数据分析影响诊断的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有:发病早期取石(P=0.002)、家族肿瘤史(P<0.001)、胆肠吻合手术史(P=0.022)、乙肝病史(P=0.023)。对单因素分析中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肠吻合手术史(OR=5.114,95%CI:1.734-15.097,P=0.004),家族肿瘤史(OR=16.831,95%CI:1.938-146.21,P=0.011),乙肝病史(OR=3.621,95%CI:1.333-9.834,P=0.012)是肝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的危险因素;而发病早期取石(OR=0.315,95%:0.128-0.771,P=0.011)是肝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的保护因素。2.肿瘤组患者CA199的阳性率84.1%,结石组中阳性率为44.2%;两者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CEA在肿瘤组的阳性率71.4%,肝胆管结石组中阳性率为42.1%;两者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CA199及CEA在肿瘤组升高程度及阳性率均高于结石组患者,表明CA199、CEA在两者鉴别诊断中有一定指导意义。CA199、CEA单独及联合检查结果表明:CA199与CEA检测相比,CA199检测HL-ICC的灵敏度较高,特异度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A199+CEA与CA199、CEA单独检测相比,其检测结果敏感度虽低,但特异度升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绘制ROC曲线比较分析表明:CA199联合CEA诊断价值优于CA199、CEA单独检测的诊断价值。3.本组资料63例肝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患者,术前全部行B超、增强CT、增强MRI检查。B超检查明确诊断者35例、阳性率55.6%;增强CT检查明确诊断者46例、阳性率73.0%;增强MRI检查明确诊断者48例、阳性率76.2%;经统计学比较分析,三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者影像学检查手段效果存在差异。增强CT和增强MRI对肝胆管结石合相关肝内胆管癌的诊断效果相当,并都优于B超。结论:1.胆肠吻合手术史、乙肝病史、家族肿瘤史是肝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的危险因素;发病早期取石是其保护因素,可能降低肝内胆管癌发生率,对预防肝胆管结石癌变,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2.CA199、CEA对肝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与单纯肝内胆管结石的鉴别有一定的指导意义。CA199、CEA单独及联合检查结果表明:CA199与CEA检测相比,CA199检测HL-ICC的灵敏度较高,特异度较低;CA199+CEA与CA199、CEA单独检测相比,其检测结果敏感度虽低,但特异度升高。CA199联合CEA诊断价值优于CA199、CEA单独检测的诊断价值。3.增强CT和增强MRI对肝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的诊断效果相当,并都优于B超。
李淳洋[4](2018)在《肝胆管结石病术前影像学评估和临床新分型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腹部B超、增强CT与腹部MRI+MRCP三种检查以及三维重建对于肝胆管结石病的术前评估价值,在术前对结石位置、肝脏萎缩及胆管狭窄扩张情况进行精准评估。对肝胆管结石病进行新的临床分型以更精准的指导手术。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7年5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术前接受腹部B超、上腹部增强CT或上腹部MRI+MRCP检查,在我院接受手术证实为肝内胆管结石167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三种检查对于结石位置、肝脏病变及胆管狭窄扩张情况判断准确性。进一步三维重建出肝脏的三维模型和脉管结构。并根据远端胆管病变,肝门部病变和Oddi括约肌功能,提出一种新的肝胆管结石病分型,对新分型指导下的诊治策略进行疗效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腹部B超对结石诊断率为74.5%,对肝萎缩诊断率为34.7%。增强CT对结石诊断率为86.8%,对肝萎缩诊断率为89.5%,对胆管狭窄的诊断率为41.1%。MRI+MRCP对结石的诊断率为93.4%,对肝萎缩诊断率为83.7%,对胆管狭窄的诊断率为67.7%。三项检查联合应用对结石诊断率为100%,对肝萎缩的诊断率为100%,对胆管狭窄诊断率为81.2%。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结石诊断率为75.0%,对肝萎缩诊断率为100%,对狭窄诊断率为86.4%。116例接受手术患者中,其中D0P1O0型18例(15.5%),D0P1O1型1例(0.9%),D0P2O0型6例(5.2%),D0P2O1型1例(0.9%),D1P0O0型37例(31.9%),D1P0O1型2例(1.7%),D1P1O0型15例(12.9%),D1P2O0型32例(27.6%),D1P2O1型1例(0.9%),D2P0O0型3例(2.6%)。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围手术期并发症率12.1%。其中86例获得随访,随访率74.1%。残石率为20.9%(18/86),最终残石率为18.6%(16/86),结石复发率9.6%(8/83),胆管炎发生率3.6%(3/83)。结论:术前联合应用三项检查能提高术前评估的准确性。三维重建技术能更加直观的显示肝脏的形态及脉管空间结构,尤其在对胆管狭窄的判断上较增强CT具有优势。肝胆管结石病新分型具有临床实用性。
李威威[5](2017)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资料分析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2014年期间30例病理结果证实为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科室病例查询系统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并在其内筛选出伴有肝内胆管癌的患者,其中经手术治疗并病理学诊断为肝内胆管细胞癌者30例,将其作为观察组。这期间通过手术治疗且术中观察及手术病理结果证实为单纯性肝内胆管结石4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本院病例系统及相关科室医疗系统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结果:观察组中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术前明确诊断18例,术前的诊断率为60%。术中行快速冰冻病理明确诊断的为8例,术后病理结果明确诊断的为4例。观察组中术前均行B超检查,B超术前明确诊断12例,诊断率为40%。26例行CT检查,CT术前明确诊断18例,诊断率为69.2%。21例行MRI检查,MRI术前诊断15例,诊断率为71.4%。各检查之间采用X2检验,结果显示CT、MRI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B超,CT和MRI的诊断效果相当。观察组中血清CA19-9、CEA检测值高于正常分别占86.6%、43.3%,对比组中血清CA19-9、CEA检测值高于正常分别占7.5%%、5%,两组间行X2检验,结果表明血清CA19-9、CEA检测值高于正常所占的比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治疗中行根治性切除18例,占60%。姑息性手术8例,占26.7%,单纯活检4例。术后随访28例,根治性切除者平均生存21个月,姑息性治疗者平均生存11个月,单纯活检者平均生存5个月。行前两种手术方式患者的生存期之间行t检验,结果表明根治性切除相对姑息性治疗更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结论:B超、CT、MRI影像学检查与血清CA19-9、CEA的检测,对明确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诊断有较重要的价值,对术中可疑病灶应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根治性手术治疗相对于姑息性手术能显着延长患者生存期。
王平,孙北望,黄滨源,朱灿华,叶琛,周子萱,刘衍民[6](2016)在《肝胆管结石患者肝胆管结石继发病理改变的术前诊断方法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继发的病理改变及各种影像学检查对肝胆管结石继发病理改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237例肝胆管结石患者继发的病理改变。分析B超、ERCP、CT、MR及B超+ERCP、B超+CT、B超+MR对肝胆管结石继发胆管扩张和狭窄、肝脏病变的敏感性差异。结果 B超、ERCP、CT、MR对胆管扩张的敏感性,B超、CT、MR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超和MR均高于ERCP(P<0.05);对胆管狭窄的敏感性,ERCP、MR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高于B超和CT(P<0.05),CT又高于B超(P<0.05);对肝脏病变的敏感性,CT、MR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优于B超和ERCP(P<0.05),B超又高于ERCP(P<0.05)。B超+ERCP、B超+CT、B超+MR对胆管扩张的敏感性,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胆管狭窄的敏感性,B超+ERCP和B超+MR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高于B超+CT(P<0.05);对肝脏病变的敏感性,B超+CT和B超+MR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高于B超+ERCP(P<0.05)。结论肝胆管结石病术前不仅要明确结石及定位,还需要明确由结石继发的病理改变。MR对肝胆管结石病继发病理改变敏感性较高,高于或接近于B超、ERCP、CT。B超+MR是目前肝胆管结石病术前明确病理改变较好的检查方法。
董长城[7](2016)在《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胆道硬镜在复杂性肝胆管结石诊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肝胆管结石是我国胆道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在长江流域、华南沿海地区、台湾等地较为多见。一般情况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和肝内胆管系统损伤,可能引起胆道和全身系统的严重并发症,是胆道非恶性疾病中引起死亡的常见原因。在所有的肝胆管结石病患者中,存在相当一部分患者为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病,他们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更加困难。目前认为除去病人全身情况,因为其他系统疾病如心脏、肺、肾脏、糖尿病等构成胆道手术威胁外,存在以下病情者视为复杂肝胆管结石病:(1)肝胆道内因为结石存在而经历≥1次胆道手术,但肝内胆管仍然有结石残留、复发或反复胆管炎发作者,需要再次接受手术治疗。(2)患者既往已经接受过不适当的肝胆道手术,如各种不同类型的胆肠吻合术,术后存在吻合口狭窄从而需要再次进行手术者。(3)肝脏两叶的胆管内都存在弥漫分布的结石。(4)患者存在肝胆管结石病,同时合并有高位的胆道狭窄或者Caroli病。(5)患者有肝胆管结石病,同时合并有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等。(6)肝胆管结石病病人合并有肝胆管细胞癌。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病常常会导致严重并发症,如肝脏萎缩一肥大综合征、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胆管细胞癌等。其基本病理改变是造成肝内胆管形成不同程度的狭窄和扩张,常合并胆道的机械性梗阻,继而引起胆道感染和肝实质的损害。由于这一病理本质与肝胆管结石、胆道狭窄等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会贯穿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病的病变全过程。因此规范合理的治疗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病是尤为重要的。近年来,对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的认识和诊治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目前其诊断方法主要有B超、CT、MRI、MRCP、PTC和ERCP等影像学检查。这些传统影像学检查虽然有各自的优势,在诊断复杂肝胆管结石中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但它们都不能清晰、完整地显示结石大小、形态、分布,胆管狭窄的部位程度、长度,尤其是对一些肝胆管结石合并胆汁性肝硬化、肝脏萎缩、肥大、门静脉高压症形成的情况下,诊断变得更加困难。随着数字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CT、MRI等断层影像资料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已经受到肝胆外科专家及学者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后迅猛发展起来的三维可视化技术为肝胆管结石病的精准诊疗带来了契机,虽然目前三维可视化技术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肝胆胰外科疾病的诊疗中,但是在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的应用报道不多。目前,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的治疗理念已经逐步从治标过渡到治本,从单一的对症治疗达到全面的根治性治疗。但是,由于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病存在复杂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改变,对每一名从事肝胆外科的临床医师而言,都是严峻的考验。临床实践证明,不可能采用一种单一的手术方式来应对不同类型的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病。针对每一例复杂性肝胆管结石患者,术者都应该做到术前的全面诊断,综合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联合治疗,以求达到去除病因,取尽结石,解除梗阻,通畅引流的最终治疗目标。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第一部分在优化肝胆管结石亚毫米CT数据采集方法的基础上,将自主研发的自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edical Image 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System, MI-3DVS,专利号:2008SR18798)应用到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的诊治中。通过构架肝脏影像的三维可视化和虚拟手术平台,建立肝胆管结石三维可视化模型,该图像模型可以对腹部脏器和血管进行放大缩小、透明显示等多种处理,从全方位多角度观察各种组织器官的结构。对于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病人,通过三维可视化图像模型了解结石在肝内的精确定位,以及大小、形态、数量等;胆管狭窄的部位、长度、程度;明确肝实质存在的病变,是否存在萎缩—肥大综合征;肝胆管系统和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明确肝脏的血供类型和肝动脉、门静脉的变异类型等。通过进行个体化肝脏分段、体积计算,个体化三维可视化肝胆管结石病临床分型。根据个体化患者的不同实际情况,提出了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针对不同患者的相应手术方式,术中联合胆道硬镜辅予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综合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病的方法。第二部分中,重点探讨了针对个体化患者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下腹腔镜联合胆道硬镜气压弹道靶向碎石、取石术在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三维可视化指导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依据。一、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不同手术方式联合胆道硬镜在复杂性肝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目的1、研究MI-3DVS在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病中的诊断价值2、通过三维可视化指导不同手术方式联合胆道硬镜治疗复杂性肝胆管结石以提高复杂性肝胆管结石治疗效果,降低残石率、结石复发率、再手术率及手术并发症。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间的39例复杂性肝胆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以CT为基础的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下不同手术方式联合胆道硬镜碎石、取石术。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此项研究。每位患者或者监护人都对三维重建、三维可视化分析和手术过程签署了知情同意书。2.设备和仪器3.CT数据的采集和存贮运用荷兰PHILIPS公司的64/256层螺旋CT采集肝胆管结石病人平扫期、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三期CT数据,参数具体设置和扫描方法见参考文献。运用CT机器自带的工作站进行三期数据的处理,从而可以获得高质量的亚毫米薄层CT数据。使用医院内部网络传输系统将CT数据传送至广东省数字医学临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HP刀片式服务器中,操作具体过程详见参考文献。4.基于CT图像的三维重建和三维可视化分析从数据中心(广东省数字医学临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HP服务器中导出患者高质量亚毫米薄层CT数据,利用MI-3DVS完成个体化患者的CT图像分割和三维可视化显示、分析。了解肝胆管结石的分布、大小和形态;胆管狭窄的部位长度、范围和程度;以及肝动脉、门静脉等的走形和可能存在的变异;进行三维可视化个体化肝脏分段和体积计算,明确结石分布的具体肝段。然后再通过一种力反馈工具(PHANTOM)来在手术前进行虚拟手术的实施,设计不同手术方案,反复演练,选择一种最优的手术方法,手术前为术者提供尽可能完备的诊断信息。5.实际手术的实施在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下,术中再运用胆道硬镜快速准确地找到肝内胆管结石,通过胆道硬镜用取石钳或取石网篮取出胆管内结石,必要时联合使用气压弹道碎石术粉碎较大而硬的结石,结石粉碎之后,通过高压冲洗和取石网篮将结石排出胆道。对于严重胆道狭窄的肝内胆管中不能使用胆道镜,或者患者存在肝叶的萎缩,或者临床怀疑合并胆管癌时,则要进行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下肝切除术。术者所有患者常规在胆总管内留置一根T型管,患者出院前进行T型管胆道造影或胆道镜检查,以便发现术后残留的结石和可能存在的狭窄。如果在肝内胆管未发现残留的结石和狭窄则在2个月内拔取T管。如果探测到有残留的结石,那么6周后通过T型管窦道进行二次胆道硬镜手术取石通过胆道造影,胆道镜检查或者二者同时检查可以评估是否完全清除结石。6.手术效果评价: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结石清除率,术后残石率、结石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围手术期死亡率。7.统计学处理本课题仅做统计描述,不涉及统计学分析。8.术后随访对所有入选的患者,均进行了术后随访。随访检查包括腹部CT,T型管胆道造影,超声波检查,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尿素氮,CEA,CA-199)等。患者在肝胆外科门诊定期随访。手术治疗后3个月内发现结石时,认为是结石残留,手术治疗3个月后发现结石时认为是复发结石病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3个月,范围波动在5-23个月。结果1.三维可视化图像模型可以清楚地显示肝内外组织结构,包括结石的定位、大小、形状、数量,胆道狭窄的部位和程度。通过对三维可视化图像模型进行放大,旋转,透明化等处理,从而用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视图来阐明组织结构的特征。为手术方式的选择和建立最佳的胆道硬镜路径提供关键信息。2.对复杂性肝胆管结石术前更加精确的诊断和术前仿真手术演练有助于制定更加安全、合理的手术方案,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探查,有助于提高结石清除率,降低再手术率,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下不同手术方式(包括肝切除术、经皮经肝胆道硬镜取石术等)在诊治复杂性肝胆管结石时,术前诊断更明确、直观易懂;术中结石清除率高;手术并发症少且轻微。以CT为基础的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不同手术方式联合胆道硬镜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可能是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模式。二、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下腹腔镜联合胆道硬镜治疗复杂性肝胆管结石临床分析目的探讨针对个体化患者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下腹腔镜联合胆道硬镜气压弹道靶向碎石、取石术在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行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下腹腔镜联合胆道硬镜气压弹道靶向碎石、取石术的45名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病人资料。其中男性31例,女性14例,男女比例:2.21:1,年龄22~83岁,平均53.0岁,病程1月-10年。临床表现:7例(15.6%)无症状,经体检发现;38例(84.4%)有结石刺激症状,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腹胀等;15例(33.3%)合并轻度黄疸。病史:12例(26.7%)既往有1-3次的胆道手术史。合并糖尿病2例(4.4%),合并胆汁性肝硬化1例(2.2%)。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41例(91.1%)为A级,4例(8.9%)为B级。所有病人均签订知情同意书,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此项研究。2.设备和仪器同第一部分3.CT数据的采集和存贮同第一部分4.肝胆管结石病三维可视化构建、临床分型和手术规划从数据中心提取患者CT数据导入MI-3DVS中,构建肝脏、胆道系统、结石、血管系统等的三维可视化图像模型。详细了解如下内容:(1)结石的数量、大小和分布。(2)结石所在肝实质有无萎缩。(3)胆管狭窄的部位、程度和长度。(4)肝脏和胆道系统内是否存在肿瘤。(5)参照《肝胆管结石病诊断治疗指南》,进行三维可视化、个体化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分型;仿真手术,反复演练,最终确定最佳手术入路。将三维可视化图像模型、仿真手术的视频带入手术室,指导实际手术的实施。5.手术设备与操作器械(1)德国KARL STORZ 2D/3D腹腔镜系统。(2)德国Wolf F8/9.8cm硬质胆道镜。(3)气压弹道碎石机(JML-6型)、可调压输水泵。(4)日本奥林巴斯的电子胆道镜。(5)其他:取石钳、Cook网篮、胆道球囊扩张器、14-22F鞘管、8-16F扩张器等。6.实际手术操作的一般过程病人采用仰卧位,头高脚底,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1)首先建立气腹,手术者、手术助手和台上器械护士均佩戴3D眼镜。从脐下穿刺孔置入腹腔镜,在剑突下,锁骨中线肋缘下左、右两侧置入穿刺器。(2)切除胆囊,打开胆总管,经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置入腹腔镜以观察Oddi括约肌功能,随后在胆总管下使用纱布条临时填塞。(3)将剑突下穿刺器拔除,经原穿刺孔置入胆道硬镜的鞘管到达胆管,通过胆道硬镜鞘管置入胆道硬镜,硬镜接可调压输水泵(冲洗液为温热的0.9%生理盐水),抵达目标胆管。在硬镜引导下放入气压弹道碎石仪,对于直径超过1cm的结石采用气压弹道碎石术,气压大小一般设置在0.2-0.4MPa范围内,可由输压泵自动调节。结石取出可以使用取石钳或Cook网篮,或者用水流冲洗将碎石沿硬镜鞘管冲出。对于胆管壁内疑似异常的组织,需钳夹获取多处胆管壁的标本进行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对于肝内的狭窄段胆管,可以采用软性扩张器扩张;对于扩张困难、瘢痕坚实的狭窄胆管,可先用电刀小心切开,然后进行扩张,待扩张完毕后放置超过狭窄段的胆管支撑管。(4)手术结束前,取出预留在胆总管下段的纱布条,随后再次探查肝内外胆道有无出血和结石残留。(5)术后常规留置T型管和腹腔引流管。7.手术评价指标(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结石清除率,术后残石率、结石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围手术期死亡率。(2)实际手术方式与术前规划的符合情况。(3)手术中所见以及肝胆管结石分布是否与三维可视化图像模型一致。8.术后处理和随访采用CT扫描或直接胆道造影了解肝胆管结石残石率和复发率。术后2周行T管或胆管支撑管造影,再确定拔管时间。如作为分期手术放置T管或胆道支撑管,应根据分期手术的需要决定拨管时间。狭窄段胆管支撑管留置3-6个月。术后定期行CT扫描进行三维可视化分析,门诊随诊。9.统计学处理本部分不涉及统计学分析,仅作统计学描述。结果1.围手术期结果本组45例病人均成功施行了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下腹腔镜联合胆道硬镜靶向碎石、取石术,术中所见均与三维可视化图像模型吻合,实际手术方式与术前规划均一致。术中有39例(86.7%)通过胆道镜证实取尽结石,无残留。手术时间138.0±45.7(90~250)mins,术中出血41.8+25.4(10-100)ml,无围手术期死亡,无输血,无大出血。胆道损伤1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2.术后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7±8.8(2~38)个月。有6例术中一期未取尽结石者,经窦道行手术治疗1-3次,基本取尽结石。有11例患者出现结石复发,行再次手术治疗。结论1.三维可视化技术为肝胆管结石病术前精准诊断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方法2.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下腹腔镜联合胆道硬镜为个体化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3.三维可视引导下经3D腹腔镜胆道硬镜靶向碎石术符合“去除病灶,取尽结石,矫正狭窄,通畅引流,防治复发,保护功能”的肝胆管结石治疗原则4.三维可视引导下经3D腹腔镜胆道硬镜靶向碎石术,为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途径,是肝胆管结石数字化微创外科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术方式。
蒋安科,李强,李博,邓杰文,杜军武[8](2015)在《CA19-9和CEA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诊断与预防评估中的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测胆汁中一种糖蛋白类的单克隆抗体糖类抗体CA19-9和癌胚抗原(CEA)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诊断与预防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患者50例,胆道良性病变1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胆汁中CA19-9、CEA的水平。结果胆管癌组术前胆汁CA19-9和CE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胆汁中CEA、CA19-9的水平可以作为诊断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疾病的定性方法。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胆汁中CA19-9和CEA显着升高者应行病理活检确诊,并积极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舒瑜[9](2014)在《术中B超联合纤维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手术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联合术中B超(intraoperative B ultrasonography,IOBUS)在肝胆管结石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2月~2013年12月间应用了纤维胆道镜联合术中B超协助诊断和治疗的104例肝胆管结石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术前B超检查、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PTC)进行了对照研究。本组男44例,女60例,年龄24-72岁,平均49.15±2.2岁。术前均行B超或PTC检查,诊断为单纯肝内胆管结石56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48例,既往有胆道蛔虫病史6例,18例为再次胆道手术。104例中合并有胆管炎22例,胰腺炎9例,胆道狭窄12例。结果:在术中胆道镜和术中B超协助下52例行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24例行肝部分切除加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12例行经肝实质显露和切开肝内各区段胆管取石;15例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合并胆囊切除术36例。术中B超检查的结果:敏感性96.36%,特异性96.97%,准确率96.59%,阳性预测值98.15%,阴性预测值94.12%,与术前B超、PTC比较差异显着(P<0.05或0.01)。术中发现左肝胆管癌3例,Mirizzi综合征2例。术后2周复查,8例有残余结石,残石率为7.69%(8/104)。104例手术患者中82例获得随访3个月至1年,随访率78.85%,优良率达90.24%(74/82)。结论:52例肝胆管结石病人进行了纤维胆道镜联合术中B超,反复探查了肝内结石的分布情况,引导、监测取石。术中B超为无创性检查,简便易行,可清晰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超声影像,对提高肝胆结石的术中再诊断,减少结石的误诊或漏诊,降低肝胆结石术后残石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并可在手术中协助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手术方式。
蓝思荣,张淼源[10](2014)在《B超结合CT在肝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B超结合CT在肝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80例肝胆管结石并发胆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B超及螺旋CT增强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论进行对照。结果对于结节型、肿块型的肝胆管癌CT的诊断率高于B超(P<0.05);对于胆管内乳头状、胆管壁增厚型的肝胆管癌B超的诊断率更高(P<0.05)。结论 B超与CT在诊断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方面各有优缺点,两种检查方法相结合对于提高本病的诊断率具有重大意义。
二、B超结合螺旋CT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术前诊断中的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超结合螺旋CT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术前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三维可视引导的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治疗肝胆管结石病个体化手术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数字化肝胆管模型的肝内胆管结石分型的应用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图 |
第二部分 基于数字化肝胆管模型的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治疗肝胆管结石病个体化手术临床应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的优点和不足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胆管结石病的微创外科治疗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成果 |
致谢 |
(2)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处理复杂肝胆管结石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技术路线图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流程 |
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1.4 实验方法 |
1.5 实际手术的实施 |
1.6 手术效果评价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能个体化的将肝脏分叶分段 |
2.2 能显示结石在胆道系统内部的分布情况 |
2.3 能明确胆管的狭窄部位及程度 |
2.4 能显示出肝门部胆管与邻近血管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 |
2.5 能绘制出取石路径图 |
2.6 能显示出肝内目标胆管与血管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 |
2.7 能显示病变胆管、结石距离肝脏表面最近距离及路径 |
2.8 能显示肝脏分段、血管、胆管、结石的相对位置关系 |
2.9 能精确的计算出术前术后的肝胆管结石总体积 |
3. 讨论 |
4. 结论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本人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奖及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3)肝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方法与资料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本人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肝胆管结石病术前影像学评估和临床新分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部分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肝胆管结石病术前影像学评估的比较研究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三维可视化系统对肝胆管结石诊治价值的效果分析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肝胆管结石病临床新分型和治疗效果分析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总结 |
英文部分 |
Foreword |
Part Ⅰ Effect of three preoperative imaging evaluation methods forhepatobiliary stone disease |
introduction |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
2. Results |
3. Discussion |
4. Summary |
Part Ⅱ 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system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patobiliary stones |
Introduction |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
2. Results |
3. Discussion |
4. Summary |
Part Ⅲ New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y forhepatolithiasis |
introduction |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
2. Results |
3. Discussion |
4. Summary |
Full text summary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
(5)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方法 |
2.1.1 入选标准 |
2.1.2 观察指标 |
2.2 资料 |
2.2.1 临床资料 |
2.2.2 诊断方法 |
2.2.3 病变部位 |
2.2.4 治疗 |
2.2.5 随访情况 |
2.2.6 病理结果 |
2.3 统计处理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年龄和性别分布 |
3.2 B超、CT、MRI三种检查方法的对比分析 |
3.2.1 B超与CT诊断阳性率比较 |
3.2.2 MRI与CT诊断阳性率比较 |
3.2.3 B超与MRI诊断阳性率比较 |
3.3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与单纯肝内胆管结石CA19-9、CEA比较 |
3.4 根治性切除与姑息性手术生存时间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现状 |
4.2 病因与机制 |
4.3 影像学诊断及CA19-9、CEA分析 |
4.4 治疗 |
4.5 预后及影响因素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肝胆管结石患者肝胆管结石继发病理改变的术前诊断方法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影像学仪器及检查情况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肝胆管结石继发的病理改变结果 |
2.2 影像学检查结果 |
2.3 单一影像学检查效果比较 |
2.4 联合检查效果比较 |
2.5 联合检查与单一检查效果比较 |
3 讨论 |
(7)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胆道硬镜在复杂性肝胆管结石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不同手术方式联合胆道硬镜在复杂性肝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下腹腔镜联合胆道硬镜治疗复杂性肝胆管结石临床分析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不足与展望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8)CA19-9和CEA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诊断与预防评估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一)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组 |
(二)胆道良性病变组 |
(三)标本采集和测定 |
(四)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一)胆汁肿瘤标志物CEA、CA19-9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 |
(二)ERCP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 |
(9)术中B超联合纤维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手术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主要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B超结合螺旋CT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术前诊断中的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维可视引导的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治疗肝胆管结石病个体化手术临床应用研究[D]. 曹亚文. 广州医科大学, 2021
- [2]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处理复杂肝胆管结石手术中的应用[D]. 杨熙雯.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3]肝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分析[D]. 陈勇治.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4]肝胆管结石病术前影像学评估和临床新分型的应用研究[D]. 李淳洋.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5]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临床分析[D]. 李威威. 南昌大学, 2017(04)
- [6]肝胆管结石患者肝胆管结石继发病理改变的术前诊断方法比较[J]. 王平,孙北望,黄滨源,朱灿华,叶琛,周子萱,刘衍民. 广东医学, 2016(21)
- [7]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胆道硬镜在复杂性肝胆管结石诊疗中的应用研究[D]. 董长城.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8]CA19-9和CEA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诊断与预防评估中的价值[J]. 蒋安科,李强,李博,邓杰文,杜军武. 肝脏, 2015(11)
- [9]术中B超联合纤维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手术的临床应用[D]. 舒瑜. 苏州大学, 2014(05)
- [10]B超结合CT在肝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J]. 蓝思荣,张淼源.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