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3年越南粮食丰收(论文文献综述)
阮功成(NGUYEN CONG THANH)[1](2021)在《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研究》文中提出明清两代,中国与越南有密切的关系,越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继续受到中国深刻的影响。对本论文研究的越南平定省来说,从中国受到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17—19世纪平定省的经济和社会被视为越南经济和社会的典型缩影,这段时间平定省的许多历史事件也是越南国史典型的事件。因此,17—19世纪平定省的经济与社会研究,不但能多认识平定省的地方历史,而且能多认识越南国的变化和发展。根据现有的资料,本文力图全面地提示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的真实面貌。关于自然与人文,论文分析平定省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自然条件和交通优势、17世纪前平定省经济与社会及17—19世纪越南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关于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机构及平定省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的管理,主要论述平定历代行政机关系统和军队组织;平定省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管理在许多方面体现,集中分析了平定省政府对平定山区少数民族、山区与平原的贸易关系、海岸管理及防守、贸易活动管理及船只、人流出入港口的管理等问题。关于17—19世纪平定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论文深入分析了农业生产状况、土地的各部分及公共土地与私人土地之间的“斗争”、1839年平定省的均田政策,从而理清平定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的特点与作用、它和平定省农民生活和起义的关系。关于17—19世纪平定省的商业与非农业各经济行业状况:国内贸易,主要研究集市体系、“市肆”、商港和都市的形成、活动与发展,研究平定省内各个地方之间的贸易关系、商人力量、商品供应资源、货物的价格与运输方式;国外贸易主要研究与华商①的贸易活动;非农业经济包括手工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商业与非农业经济发展使得平定省成为越南的商品和商业中心,进一步改善了平定省居民的物质生活。对于17—19世纪平定省居民的构成、运动与生活,深入研究了平定农民与人民阶层对阮氏封建制度的斗争运动的爆发原因、演变及特点,包括18世纪西山起义及19世纪赫耶族的起义,重点分析在平定省的西山事业、西山力量与阮映力量的大战以及西山时期、阮朝时期的人民生活等问题。论文还研究并阐明17—19世纪平定省的社会文化,比如:思想和宗教、儒学的教育与科举、平定居民的文化物质和文化精神、平定省对形成越南语字母的作用、平定省华人共同体。17—19世纪平定社会与经济的特点和作用:在17—19世纪平定省是越南着名的贸易与商品中心之一;平定是暴动的地方,即西山起义的基地,也是阮岳皇帝中央政府的京都,在那里,西山军与阮映军之间发生过许多激烈的战斗;平定是阮朝政府于1839年唯一允许实施均田政策的地区,因此在19世纪平定是越南唯一有两集地簿(1815年和1839年);在17—19世纪平定经济和社会中,华人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平定是塘中临济佛教的起源地;平定是天主教早期传入和迅速发展的地方,为越南语字母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韦宏丹,谢莉珠,许劲[2](2020)在《越南稻米生产和出口及展望》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传统的农业国,稻米生产和出口在越南农业经济中占有突出地位,是国际三大稻米出口国之一,占据世界粮食市场重要地位。通过对近30年来越南稻米生产、出口贸易情况的考察,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越南稻米产业发展情况。研究发现,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越南政府的多项鼓励政策及措施,近30年来,越南稻米在种植面积、产量、出口等方面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自然环境因素制约、生产技术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与挑战。越南稻米产业未来的战略目标是稳定产量、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着重提高大米质量、增加大米附加值、调整出口品种结构,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即从注重出口量向提高出口价值转变。
沈澜[3](2019)在《泰国农产品进出口问题研究 ——以粮食、水果为对象》文中指出泰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家,农产品贸易一直是泰国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进出口额在全国进出口总额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农产品出口规模的变化会影响到农民收入并导致国内生产总值的下降。近些年来,虽然泰国农产品贸易在泰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出现下降趋势,但农产品贸易仍然是泰国最重要的贸易产品之一。目前,泰国和主要贸易伙伴间建立了许多协议,尤其是自由贸易区的推进,关税大幅下降,大大刺激了泰国向主要贸易伙伴国农产品的贸易量和贸易额的增长。虽然泰国具有粮食与水果生产能力的优势,但是非关税贸易壁垒却使泰国在出口贸易中受到影响,以此同时东盟各国粮食与水果产品大量涌入国际贸易市场。泰国主要竞争对手有越南,菲律宾等国,这些国家地理、气候等条件与泰国相仿,导致竞争日趋激烈。随着这些国家不断改进种植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对泰国的传统出口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泰国粮食与水果产品生产情况出口与潜力,以及主要贸易伙伴粮食与水果产品市场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引力模型对泰国农产品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尤其对泰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自由贸易区”这个变量进行了深入、系统地分析和研究,证明其对泰国粮食与水果产品出口到主要贸易伙伴有明显促进作用。另外还对泰国的粮食与水果贸易影响因素从内外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深入分析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对泰国粮食与水果进出口贸易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具体逻辑思路如下:首先,论文的前三章阐述了本文的前期准备工作,交代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以及产业内贸易理论等。第四章通过相关数据和实际贸易情况,介绍了当前泰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并对泰国粮食与水果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五章着重分析了泰国和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粮食与水果产品贸易,并对影响粮食与水果进出口贸易的相关协定进行了解释。第六章以引力模型为基础,选取了相应变量,并利用常用的贸易关系指数,尤其是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力(TC)等,对泰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农产品竞争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影响泰国粮食与水果产品进出口的主要因素。第七章是为本文结论章,这一章根据上文中提出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够对泰国向主要贸易伙伴粮食与水果产品进出口的未来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第章对本文做了简要的总结,并且阐述了本文可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
阮氏玖(NGUYEN THI CHIN)[4](2019)在《越南本土民间信仰对越南佛教的影响研究 ——以越南北部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越南民间信仰,也称为越南传统信仰,是越南人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生活信仰。越南是多民族的国家,主要经济方式是水稻种植,人口结构上也多数是农民,因此,各宗教在越南出现和发展之前,越南人早已经有了自己的传统信仰。越南民间信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中形成,具有水稻农业文明的特征。越南民间信仰通过供奉自然神、圣母、城隍、对国家有功勋的英雄、祭祀祖先等仪式表现出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和印度边界间靠近尼泊尔),其王室太子悉达摩·乔答多于35岁修道成为释迦牟尼佛,约前6世纪对弟子开示的“苦的止息、趣(趋)向涅盘”的教导。释迦牟尼的思想后来宗教化,成为现代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佛教于公元初年通过商人、官吏、僧侣、移民、智识分子等经海路和陆路从印度和中国传入越南。佛教传入越南时,与越南已有的本土信仰具有诸多同质性,并且由于佛教的灵活性,所以,佛教很快融入、渗透于民间信仰,形成了越南特色佛教和富有越南民族本色的信仰文化。在民间信仰的融合和影响之下,越南佛教拥有了不同于印度和中国佛教的自身特色。其具体表现为:神在寺院被“佛化”现象、佛教祭祀方式按民间信仰观念改变、寺院中的祭祀对象得到扩大和补充、寺院的建筑风格和设施摆设受民间信仰影响等。然而,越南本土民间信仰和佛教融合过程中也产生了冲突,是因为人生及哲理观念方面差异产生冲突,不过,这些冲突不大,对越南民间信仰和佛教不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本研究以收集、阅读和分析相关越南民间信仰和佛教的国内外文献为基础,结合对越南北部地区的寺院、庙宇的实地考察,对越南本土民间信仰和越南佛教的融合与冲突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促进越南民间信仰和越南佛教的融合从理论提出建设性意见。
刘琦[5](2019)在《中南半岛地区对中国稻米出口的竞争力与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粮食安全是全球范围内广泛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新形势下中国粮食安全战略要求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作为口粮之一,中国稻米安全看似风平浪静,实则面临资源约束趋紧和产需缺口之上“非必需”进口不断增加的困境。中南半岛地区(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是全球重要的稻米出口区域,也是中国主要稻米进口来源。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纵深推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农业贸易投资合作不断深化,研究中南半岛地区对中国稻米出口竞争力和出口潜力,对充分掌握中国稻米口粮绝对安全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鉴于此,本研究在分析中南半岛地区稻米产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利用FAO等公开数据库,首先比较和选择出口竞争力衡量指标,以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和市场渗透率指数衡量中南半岛地区(对中国)稻米出口竞争力的变化;其次,为分析中南半岛地区对中国稻米出口竞争力变化的原因,将影响出口竞争力的因素归纳为四个结构性因素(生产成本、生产效率、贸易成本和实际汇率),分析其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再次,基于基本生产要素分析中南半岛地区稻米生产潜力(包括外延式增产潜力和内涵式增产潜力),并将消费需求因素和安全储存因素纳入实证分析框架,测算出在既定约束条件下该地区对中国稻米出口潜力,以反映中南半岛地区稻米竞争潜能;然后,采用出口产量比这一指标分析中南半岛地区稻米出口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以探讨出口潜力变为实际出口数量的可能性。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得出相关启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中南半岛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适宜水稻生长的自然条件,是全球重要的水稻生产区域,并在国际稻米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存在资源利用率低,生产设施基础薄弱,水稻规模经营率低等问题。第二,中南半岛地区对中国具有极强的稻米出口竞争力,但该区域内不同国家出口竞争力存在差异。中南半岛地区在中国稻米市场渗透率超过75%,最高时达99.98%。泰国稻米在中国市场的出口竞争力逐渐下降,越南、柬埔寨、缅甸和老挝稻米对中国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加,且越南稻米出口竞争力增加极快,已经成为中国市场最具出口竞争力的稻米出口国。第三,中南半岛地区对中国稻米出口竞争力增加是长期趋势而非短期周期性波动。中南半岛地区稻米生产成本上升是其对中国稻米出口竞争力增加的主要原因,人民币实际汇率上升对提高出口竞争力作用显着但效果较小,生产率上升和贸易成本下降对出口竞争力增加影响显着但效果更小。中南半岛地区与中国稻米生产成本之差不会影响稻米出口竞争力。未来,中南半岛地区对中国稻米出口竞争力会进一步增加。第四,中南半岛地区稻米产量增加主要源于单产的提高。稻米增产潜力巨大,且外延式增产潜力大于内涵式增产潜力。在既定约束条件下,考虑中南半岛地区国内稻米需求量和安全储存量,假设中南半岛地区对中国稻米出口比例不变,对中国稻米出口潜力仍达3747万吨,相当于当前中国稻米进口总量的9倍。第五,中南半岛地区稻米出口稳定性极好,国际稻米价格提高会促进出口潜力变为实际出口数量,而中南半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人口数量增加会使国内稻米消费增多,抑制出口潜力变为实际出口数量。结合上述结论,本研究认为中国应在确保稻米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前提下,加强稻米进口调控,把握好稻米进口规模、节奏;迫切需要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稻米品质、建立以提高竞争力为导向的产业支持政策体系等措施加快提高中国稻米国际竞争力;并积极合理有序地开展与中南半岛地区的农业生产和贸易合作。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有:(1)首次从中国稻米进口主要来源的区域(即中南半岛地区)这一视角进行分析,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相比于单个国家的研究,研究对象重要且包含区域内多国比较研究。提出通过区域合作,而非单个国家层面合作的新思路。(2)从众多竞争力影响因素中筛选出决定出口竞争力的主要结构性因素,将其应用到稻米这一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中,深化了国际大宗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研究。(3)将消费需求因素纳入实证分析框架,测算出在既定约束条件下稻米出口潜力,且采用出口产量比这一指标而非出口量分析出口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丰富和拓展了出口潜力和稻米贸易的相关研究,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考方向。
耿杰[6](2018)在《盐城市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文中认为杂交水稻制种是杂交水稻大田生产的前提条件,盐城市气候条件优越,是我国最适宜开展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的区域。从1976年国家大力推广杂交水稻开始,杂交水稻种子产业便落地盐城,发展壮大,成为盐城种业的支柱产业。盐城市杂交水稻制种的42年历史,可以说是我国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盐城市杂交水稻种子产业起伏变化的曲线上,基本上可以看到各种影响因素作用的效果。本文通过查阅盐城市历年种子产业历史档案,梳理盐城市杂交水稻制种的发展脉络,将盐城市杂交水稻制种四十多年的历史分为四个阶段:起步阶段(1976~1982)、快速发展阶段(1983~1990)、挫折与发展阶段(1991~1999)、两系制种阶段(2000至今)。通过研究历史档案,汇总分析近五年来盐城市杂交水稻生产情况,调查走访制种企业和制种大户,对近年来盐城市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的气候情况、生产面积、品种组合和生产方式进行深层分析。总结得出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发展主要受到五个方面因素影响。1.制种效益。近三年来盐城市杂交水稻制种的平均生产成本为2150元/亩,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平均效益为1040元/亩。虽然制种成本逐年提高,但粮食种植效益下降,有利于制种产业发展。2.市场需求。杂交水稻种子的价格对市场需求非常敏感,盐城市制种产业发展历史上多次出现外地需求突增迅速推高本地制种产业的情况,1992年至2000年的发展低谷也是受市场需求低迷影响。3.政策调控。盐城市制种产业发展历史上处处都能看到政策的影响力。1982年国家改革杂交水稻种子繁制模式,1992年至2000年全国范围粮食结构调整,均为政策影响市场需求间接影响制种产业。由2016年至2018年制种产业逆势上升更能看到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力。4.气象因素。杂交水稻种子产量受气候影响巨大。在三系制种发展时期,盐城市制种产业便多次受到气候影响,发展受挫。2000年后两系制种受温度条件影响较大,更易受到气候因素影响,19年中便有6年严重受灾,使制种产业严重受挫。5.品种因素。杂交水稻品种更新换代速度很快,1999年开始两系品种制种面积便迅速扩大,取代三系品种。仅仅4年时间,优势品种便全部被新品种取代,新品种两至三年便能迅速占领市场,品种优势巨大。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并结合盐城市当前缺少自有品种、农村劳动力减少、两系制种不安全等实际困难,提出从五个方面入手提振制种产业。1.政府多方面扶持。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项目成效明显,应当继续争取后续项目支持。国家级杂交水稻市场信息平台和地区杂交水稻制种气象预报可以发挥政府信息优势和气象技术优势,避免市场因素与气象因素对制种产业的不利影响。2.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杂交水稻种业协会作为行业组织,可以牵头组织制种联合体,研发自有品种;建立互助保障机制,帮助恢复生产;收集各方信息,发挥专业优势;展开联合协商,增强本地企业话语权。3.进一步提高保险保障。制种保险对提高制种积极性,恢复再生产起到较好效果。针对目前制种保险赔偿标准低、操作不专业、承保意愿低等问题,建议成立专业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提高保险标的、建立再保险机制。4.大力推进制种机械化。近年杂交水稻制种用工成本迅速增加,而仅播种、插秧、施肥、喷药四项作业就可以每亩节约成本132.15元,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农事措施及时完成。新技术不断涌现,无人机植保、无人机授粉、父本机插等技术逐步推广,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正在逐步走向成熟。5.优化品种组合,推进品种自主。目前盐城市仅两家本地企业有自有品种,制种单位承担巨大的资金压力和生产风险。一方面制种单位应积极扩大优势品种制种面积;另一方面应该主动研发自有品种组合,同时与科研单位联合,购买表现优异的新品种。
裴国玲(BUI QUOC LINH)[7](2018)在《中越京族传统文化节日哈节交流研究》文中提出京族又称越族,是越中两国的跨境民族之一。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防城港区的江平镇的安南人(京族)是当地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中国200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调查的数据显示,该市的京族总人口共有25000人。他们的文化背景特殊,历史上与越南沿海居民,尤其是广宁芒街茶古地区人民具有血统关系,彼此经常互相交流。由于历史背景——1887年法-清协定签署之后,两地京族同胞开设分居在两国。实际上,该社区的京族人仍然与越南沿海地区的人民来来往往,直到越中边界冲突事件(1979年)发生之后,两地京族人之间才停止交流。经过中国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和越中边界冲突事件(1979-1991年)这两大时期,江平镇的京族人似乎与自己民族传统文化断绝。1991年两国关系恢复正常之后,在中国政府兴边富民政策的带动下,江平镇京族人开始想要恢复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并开始与越南毗邻的京族同胞密切交往,成为找回自己传统习俗的最佳途径。中国京族人已经接受越南沿海地带的传统文化并将其为自己社区重建传统习俗,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当中树立自己的独特特色。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防城港区江平镇京族的民族传统节日——哈节。哈节(又称亭席或亭节)是越中两国京族人最重要的民间信仰活动。该活动已经成为京族人社区的一种具有代表性文化特色。正是因为中国京族人把越南京族人视为具有共同归属,供奉同样的哈亭神灵的兄弟,所以两国关系恢复正常以后,他们已经开始交流、学习并重建哈节。本论文将在四章里分别论述中国京族文化之子分子求知越南哈节各项文化活动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社区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已经导致一种文化折射现象,就是许多京族人以为是传统的文化因素但实际上只是在近几十年来才得以恢复的文化活动。传统并不是呆板模仿的行为而是被继承与创造出来的。从结构理论,文化适应,传统的创造,民族象征理论等文化人类学理论的角度来看,我将尝试将中国京族的哈节里传统文化活动和新建文化活动弄清楚,并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对京族文化发展政策规划管理者提供帮助。
陈氏金容(TRAN Thi-kim-dung)[8](2018)在《越南咖啡出口竞争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从1980年以来,咖啡为越南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咖啡是我国农业产品机构中主要出口产品之一。2016年,越南咖啡出口量为178.2万吨,出口咖啡总金额达到33.36亿美元。同2015年相比,咖啡出口增长率为24.72%,占全国出口总金额的1.72%。越南咖啡出口日益增长。可见,越南咖啡出口很有潜力。虽然越南咖啡在世界排名第二,出口量巨大但是越南咖啡竞争力较低。因此,本文主要研究越南咖啡出口的竞争力,分析竞争因素,我国咖啡出口竞争优势和缺点以及提出一些政策以此来提高越南咖啡的竞争力。首先,本文介绍了世界咖啡生产和出口情况。其次,本文介绍了越南咖啡生产、出口情况,进而分析越南的出口市场结构,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来分析越南竞争力现状,利用竞争优势理论来分析越南咖啡出口竞争力因素。最后,通过分析我国咖啡出口竞争力优点和缺点提出了相关政策。本文认为虽然越南咖啡生产量、生产率,出口数量巨大但是出口金额还较低。咖啡出口竞争力较低尚未尽力开拓越南咖啡的出口潜力,并没有发挥出越南的竞争力优势。原因在于出口质量较低、出口产品结构不合适、加工技术落后、资本投资有限、营销战略单调等。为了改善其情况,本文提出了一些政策,提高咖啡出口质量,加强管理咖啡产品安全卫生,多样化出口产品,再造种植机构,加强营销和分销战略,建立咖啡品牌,提高加工水平等。促进咖啡发展要多层次进行,生产阶段、加工、烘焙阶段、贸易阶段到销售阶段都要同步、科学地进行。连接农民、加工厂和出口企业关系。政府要主张咖啡产品高质量,高附加值和可持续发展定向。在新的竞争环境下,拥有新的发展政策有助于咖啡行业发展。
武俊英[9](2018)在《越南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可持续高速度发展是所有国家的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经济结构,同时也需要确定各经济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各国的经济是由各个行业建立而成的。每个行业的结构调整及其优化都有自身的规律并且都能影响到宏观经济社会的变迁。由此可以建立新的经济模式,为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确保增长的质量,依靠资本资源(K)、劳动力(L)、高含量科学与技术、高效率生产的模式(全要素生产率-TFP)。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各个经济部门都要协调起来,有效地开发国家的各种有利的条件,确保经济高效增长,稳步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多年来,越南的农业在国家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农业是支持经济增长的主要部门,可以为工业提供投入和实现工业产品销售的主要市场。农业还是获取外汇以便给工业化和现代化提供资金与进口必要的原料的生产场所。农村和农业部门的发展对于扶贫,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贡献。越南的农业及其结构调整取得了一些预期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农业增长下降减缓了经济增长,农业部门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百分点在最近时间有所下降。农业部门与工业和服务部门之间的双向联系薄弱等。所有这些降低了越南经济转型的效率,也会使得越南企业的投入成本增加,降低生产效率,减少农业带来的外汇剩余。此外,农业内部发展存在的问题未能根本改变。随着本轮金融危机的发生,越南经济也受到了很大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下降的趋势明显,并且增长不够稳定,增长的效率也比较低。增长的实现主要依靠广义增长的要素投入,还未进入深度有效率增长。工业和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还不够快,难以带动促进经济结构全面转变。因此,当前特别需要调整越南的农业结构,并通过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最终促进全国的经济增长。在新的阶段,越南农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越南必须有新的思路和战略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此,要巩固农业的地位,需要改变固有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逐步形成新的、良性发展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越南的农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主要采用一些措施:第一,提高农业商品化生产的效率的措施:向农业增加公共投资资金和吸引全社会投资,提高国家拨款的管理和使用效果;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将科技-工艺应用于农业经济结构转变过程;提高农业生产的增值率;促进农产市场销售。第二,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措施:应当鼓励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为工业和服务业,引导和支持劳动力从农业地区转入更高劳动生产率的非农业地区,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水平等。第三,改善农业与工业和服务之间的联系:形成生产材料为农业服务的工业组,建设机械系统生产设备机器给农业生产服务,建设和形成完善的运输交通系统,城市规划要与农村规划相互协调。第四,农村发展非农业活动的措施:通过非农业经济活动发展工业企业和为农村提供更多服务,着力解决非农业经济活动解决发展的资金需求,大力开展紧密的协作以促进各地、各部门之间非农业经济活动的联系,快速发展农村的销售市场。第五,完善越南经济机构的措施:继续实施改革体制;提高国家对发展经济-社会的管理效率;颁布关于发展农业的政策、机制,特规是土地政策。
许正[10](2017)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全世界在二战结束后出现了六十余年的“长期和平”。这种所谓的“和平”,是在美苏紧张对峙、核武器的发明及其技术的扩散以及全球军备水平大幅升级的背景下出现的。因此它不仅没有使得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变得重要性,相反却变的更为突出。表现在安全观念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没有整个人类的共同安全,单个国家的安全是较为脆弱和没有保证的。在实现安全的手段上,安全机制作为中观层次解决方案中最具影响的流派之一,得到了学界人士更多关注。根据相关理论,安全机制是指国家这一行为者在双边或多边军事关系上或在某个全球共同关注的特定安全问题领域上达成的相互遵守的协定与规则。安全机制的确立并不必然仰赖成员在制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一致,与之相反,它常常是在对立的政治世界中寻求对威胁和武力使用的约束与控制。而且安全机制中的大部分属于问题性质,目的是解决特定的安全议题,应对威胁整个人类安全的议题。自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结束以来,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安全机制“欧洲协调”应运而生,它所确立的谈判制度和协商精神,成为了之后各个安全机制所遵从的标准。无论是国际联盟、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欧洲安全合作会议还是上海合作组织这些安全机制,大体上都是在“欧洲协调”确立的原则上所构建的。尽管这些安全机制都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甚至其中某些安全机制早已解体,但是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对于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都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湄公河次区域位于中国和南亚次大陆之间,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的枢纽,西靠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大湄公河次区域是一个地理相连数目高达六个的国家板块群,而且由于该地区战略地位重要且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自然成为了大国博弈的一个重点区域,从英法殖民时期至今以来便战乱不断,各个大国在不同时期的介入成为了威胁该地区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衍生的大量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导致的地区的安全问题会不定期的爆发。尤其是在冷战时期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甚至被描述为“叛乱的地区”、“东方巴尔干”和“多米诺地区”。新建立的民族国家虚弱的社会和政治凝聚力,后殖民时期国家之间的领土纠纷,域内意识形态的一度两极化,跨国有组织犯罪、地区分离主义的猖獗以及抵御经济风险的薄弱,都表明了该地区地缘政治经济的特征。这些冲突不仅危及到某些国家政权的存亡,也对该地区的整体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在安全机制的构成上,根据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形势的历史和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包括次区域各国领导人及部门首长定期会晤机制;安全决策和信息交流机制,其中应设置秘书处、成员国常驻代表机构、观察员机制和对话伙伴机制,以加强六国间安全信息的交流;维和机制,其中应包含各国总参谋长会晤机制、安全理事会以及一支必要的维和部队,由各国总参谋长和安全理事会来统一指挥维和部队,应对域内各种安全威胁;核不扩散机制,包括负责常规武器和核武器的裁军事务部们,还有提供技术支持的裁军研究所;警务合作机制,包括警察首长定期会晤机制、联合武装执法巡逻机制、统一逮捕令制度、犯罪情报交流机制和警务培训制度等;联合演习机制,次区域各国定期举行联合演习,以增强次区各国应对地区安全问题的协同行动能力,增加政治互信。根据以上安全机制的构成,次区域的安全机制的构建已经迫在眉睫。首先,泰国和柬埔寨、柬埔寨与老挝、泰国和缅甸依旧中国和越南之间的领土争端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环境安全问题、跨国拐卖妇女儿童和毒品犯罪问题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冷战结束后又纷纷涌现出,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地区安全问题变得愈发的棘手。而且,次区域既有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如东盟地区论坛和东盟领土争端解决机制已逐渐沦为摆设,无论是在结构上或是效果上都远不足以应对区域内日益严重的各类安全问题。由于冷战时期分属不同阵营,次区域各国在冷战时期曾多次兵戎相见。泰国在冷战初期,追随美国在次区域的反共政策,武装干预了越南和老挝的民族解放战争。越南在冷战时期为实现称霸东南亚的企图,在苏联的支持下,曾武装侵占了柬埔寨并与中国和泰国在边境上爆发了冲突。尽管战争已经结束多年,但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战争留下的后遗症,次区域各国的政治互信依然不足。而且,由于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战争频发,再加上统一后的新政府采取了错误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次区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低下,需要依赖国际援助才能维持国家正常运转。老挝、柬埔寨和缅甸至今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泰国和越南则是因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越南在十年内连续遭遇两次经济危机;泰国军事政变频发,历届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经常夭折,缺乏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目前泰越两国的经济复苏仍未有明显起色。中国云南省作为与次区域各国对接的重要窗口,在中国国内各省的经济排名中常年处在倒数的位置,经济指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均严重滞后。尽管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但由于该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抑制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以及部分欧洲国家纷纷在该地区展开角逐,次区域部分国家被迫在各大国的竞争缝隙中,采取平衡外交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利益。次区域各国政治互信的不足,经济的落后和域外大国的干预等因素对该地区安全机制的构建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路径,应遵循以“先易后难”与“合作求安全”以及“以经济合作带动安全合作”的理念,循序渐进的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首先,要加强次区域各国间的互信,建立互信机制,强化安全合作。根据现阶段次区域的安全形势,建立互信机制是完成构建安全机制的首要条件,实践的可行性相对更大。在“循序渐进”和“先易后难”的构建原则下,互信机制的构建需要搁置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正确看待其它国家的发展道路。争取前期成功建立起沟通协商子机制、危机评估子机制与危机评判子机制,以加强在平时以及预防或处理潜在安全威胁的协调。在以上三个子机制的基础上,构建起次区域国家间的互信机制。其次,进一步深化次区域各国间的经贸合作,以经贸合作带动安全合作的进程。继续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的建设,首先,明确现阶段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的不足。在政治、经济、人文方面继续推进经济走廊的建设。再次,拓宽融资渠道,吸纳更多的投资资金,为新阶段次区域的经济合作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此外,还有继续深化次区域国家的环境合作。在深入推进以上三个领域的基础上,将老挝作为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加以重点经营,推进“中老友好合作条约”的谈判与签署,以经贸合作带动安全合作,以此给次区域其它国家树立典范,在条件成熟时将相关模式向柬埔寨和泰国扩展,并最终覆盖到缅甸和越南。以“中路突破”带动两侧应该是中国与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在进行安全合作的一个较合适的选择。这些更为密切的经贸合作势必对地区安全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带动地区安全合作的开展和地区安全机制的建立。除此之外,还需要开展次区域功能性合作情报共享。其中包括推进湄公河流域安全执法合作、探索展开次区域金融合作、深化次区域国家间产能合作以及加强民间交流,发挥民间外交的特殊功能,为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提供建设性思路。
二、2003年越南粮食丰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越南粮食丰收(论文提纲范文)
(1)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学术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 |
四、研究范围、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
五、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越南平定省生态环境与历史背景 |
第一节 平定省生态环境 |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
二、自然条件 |
三、交通优势 |
第二节 17世纪以前的平定省经济与社会 |
一、沙黄时期之平定省(公元前2000年纪到公元2世纪) |
二、占婆王国时期之平定省(1世纪到1471年) |
三、黎朝时期之平定省(1471—1600年) |
第三节 17—19世纪越南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概况 |
一、17—18世纪之越南概况 |
二、1802—1885年之越南概况 |
第二章 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机构及对经济、社会的管理 |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行政机关系统,军队组织和法律 |
一、阮主时期平定省行政机关系统,军队组织和法律(17—18世纪) |
二、阮朝时期平定省行政机关系统,军队组织和法律(1799—1885年) |
第二节 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的管理 |
一、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对山区少数民族同胞管理 |
二、17—19世纪平定省海岸管理、防守及确保平定海域安全 |
第三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 |
第一节 阮主时期平定省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17—18世纪) |
第二节 阮朝时期平定省土地制度和农业经济(1802—1885年) |
一、平定省土地现状和1839年均田政策 |
二、平定省的农业生产状况 |
第四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的商业和各非农经济行业 |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的商业经济 |
一、17—19世纪平定省的国内贸易 |
二、17—19世纪平定省对外贸易与华商的贸易活动 |
第二节 17—19世纪平定省的各非农经济行业 |
一、手工业 |
二、林业、渔业、畜牧业 |
第五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居民的构成、运动与生活 |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居民的构成 |
第二节 17—18世纪平定省居民的生活与西山起义 |
一、西山起义的爆发原因 |
二、西山起义的准备 |
三、在平定省西山起义的发展过程(1773—1786年) |
四、泰德王朝与在平定省西山军和阮映军之间的战争(1786—1802年) |
五、西山时期平定省居民的生活(1773—1802年) |
第三节 平定省居民的生活与各阶层反抗阮朝封建制度的斗争运动(1802—1885年) |
第六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的社会文化 |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思想与宗教 |
一、儒教 |
二、佛教 |
三、天主教 |
第二节 17—19世纪平定的儒学教育与科举 |
第三节 17—19世纪平定居民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 |
一、饮食、居住、服装和来往工具 |
二、武术 |
三、民间文化与风俗习惯 |
四、17—19世纪平定山区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特征 |
第四节 17—19世纪平定省对越南语字母形成的过程所起的作用 |
第五节 17—19世纪平定省的华人共同体 |
一、17—19世纪平定省华人共同体的形成过程 |
二、17—19世纪华人在平定省的经济活动 |
三、17—19世纪华人在平定省的社会贡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笔者发表相关论文 |
附录 |
(2)越南稻米生产和出口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越南稻米生产概况 |
(一)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 |
(二)稻米种植分布、面积及产量 |
二、越南稻米的出口贸易 |
(一)年出口总量及金额 |
(二)出口市场 |
(三)出口价格 |
(四)出口稻米的种类结构 |
三、越南稻米生产和出口面临的挑战 |
(一)自然灾害、病虫害频发,影响产量 |
(二)先进生产、加工技术的应用有限 |
(三)大米出口价格不稳定 |
(四)大米品牌形象未能树立 |
(五)国际市场贸易壁垒日益增多 |
四、越南稻米产业展望 |
(一)重组大米生产结构 |
(二)应用先进技术生产,改进收获后管理工艺及提高深加工技术 |
(三)降低气候异常的负面影响,加强病虫害风险管理 |
(四)调整出口大米产品结构,促进出口贸易 |
(3)泰国农产品进出口问题研究 ——以粮食、水果为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 要素禀赋理论 |
2.3 新生产要素理论 |
2.4 产业内贸易理论 |
第三章 文献综述 |
3.1 中国研究综述 |
3.2 西方研究综述 |
3.3 泰国研究综述 |
第四章 泰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 |
4.1 泰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体情况 |
4.2 泰国粮食与水果生产现状 |
4.3 泰国粮食与水果进出口贸易现状 |
第五章 泰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分析 |
5.1 泰国与前五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基本情况 |
5.2 泰国和主要贸易伙伴对粮食与水果相关协议 |
第六章 泰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 泰国粮食与水果产品竞争优势的确定分析 |
6.2 泰国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效应引力模型及实证分析 |
6.3 基于引力模型的泰国粮食与水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6.4 泰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粮食与水果产品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七章 泰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发展建议 |
7.1 泰国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和支持 |
7.2 减少流通环节,实行政策保护 |
7.3 不断开发新的运输线路以降低运输成本 |
7.4 加强市场营销 |
7.5 降低汇率风险 |
7.6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 |
7.7 发展壮大优势农产品和促进农业升级 |
7.8 创造自己的品牌 |
7.9 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
7.10 加强与东南亚主要粮果出口国的合作促进世界粮果贸易自由化 |
7.11 加强粮食与水果产品加工业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HS农产品的范围 |
附录 B 引力模型的相关数据 |
B1 2001-2016年泰国和各国主要贸易伙伴的国内生产总值 |
B2 2001-2016年泰国和各国主要贸易伙伴总人口 |
B3 2001-2016年泰国与各国主要贸易伙伴人均GDP的绝对差值 |
B4 2001-2016年泰国与各国主要贸易伙伴粮果贸易差额的绝对额与双边农产品进出口额之比 |
B5 泰国与各国主要贸易伙伴首都的绝对距离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越南本土民间信仰对越南佛教的影响研究 ——以越南北部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范围、对象、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一章 越南民间信仰及越南佛教的概述 |
第一节 越南民间信仰的概述 |
一、民间信仰的内涵和外延 |
二、越南的民间信仰形成缘由 |
三、越南的民间信仰的演变 |
四、越南民间信仰的特征、分类和现状 |
第二节 越南佛教的概述 |
一、越南佛教的发展演变 |
二、越南佛教的特征和现状 |
第三节 越南本土民间信仰和佛教的融入 |
小结 |
第二章 越南民间信仰与越南佛教的融合与冲突的表现 |
第一节 越南民间信仰与越南佛教融合的表现 |
一、神在寺院被佛化现象 |
二、祭祀方式按民间信仰观念改变 |
三、寺院中的祭祀对象得到扩大和补充 |
四、寺院的建筑和布置受民间信仰影响 |
第二节 南民间信仰与越南佛教融合中的冲突的表现 |
一、信仰佛教方面的冲突 |
二、人生及哲理观念方面差异产生冲突 |
三、融合过程当中产生的冲突 |
小结 |
第三章 越南民间信仰与越南佛教发展相互影响的意义 |
第一节 积极影响 |
一、彰显人文价值,引导人们向善 |
二、有利于形成越南民族特色的文化 |
三、有利于佛教的本土化与大众化 |
第二节 消极影响 |
一、神圣化佛教,对寺院、祭祀仪式的财政投资过度 |
二、容易促使部分民众产生迷信,不利于民众的认知发展 |
三、容易被反派利用,煽动民众造反 |
四、容易被部分人利用,进而谋取私利 |
第三节 促进越南民间信仰和佛教发挥积极价值的建议 |
一、融摄民间信仰,形成越南特色佛教 |
二、越南政府应加强对越南特色佛教和民间信仰的保护与支持 |
三、越南人民应加强自身在佛教和民间信仰上的传统文化意识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词 |
(5)中南半岛地区对中国稻米出口的竞争力与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范围 |
1.2.1 中南半岛地区 |
1.2.2 稻谷-大米-稻米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与说明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资源禀赋理论 |
2.1.3 贸易自由化理论 |
2.1.4 竞争力优势理论 |
2.2 研究综述 |
2.2.1 中国与中南半岛的关系研究 |
2.2.2 中国稻米国际贸易方面研究 |
2.2.3 出口竞争力衡量及影响因素 |
2.2.4 出口潜力测算及影响因素 |
2.2.5 文献述评 |
3 中南半岛地区稻米产业发展概述 |
3.1 中南半岛地区水稻产业发展基本条件 |
3.1.1 地理气候 |
3.1.2 社会经济 |
3.2 中南半岛地区水稻生产与消费情况 |
3.2.1 国际稻米生产与消费 |
3.2.2 中南半岛地区水稻生产与消费 |
3.3 中南半岛地区稻米国际贸易现状 |
3.3.1 全球稻米国际贸易 |
3.3.2 中南半岛地区稻米国际贸易 |
3.3.3 中南半岛地区对中国出口稻米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南半岛地区稻米出口竞争力分析 |
4.1 出口竞争力主要度量方法比较与选择 |
4.1.1 出口竞争力主要度量方法比较 |
4.1.2 出口竞争力度量方法选择 |
4.2 数据说明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4.3.1 以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衡量出口竞争力 |
4.3.2 以市场渗透率指数衡量出口竞争力 |
4.4 本章小结 |
5 中南半岛地区对中国稻米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5.1 出口竞争力决定因素 |
5.2 出口竞争力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
5.2.1 出口竞争力模型构建 |
5.2.2 变量说明与描述性分析 |
5.3 中南半岛地区出口竞争力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
5.3.1 面板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
5.3.2 估计方法选择与检验 |
5.3.3 估计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中南半岛地区对中国稻米出口潜力分析 |
6.1 中南半岛地区稻米产量增加来源 |
6.2 中南半岛地区稻米潜在生产量测算 |
6.2.1 中南半岛地区稻米内涵式增产潜力 |
6.2.2 中南半岛地区稻米外延式增产潜力 |
6.2.3 中南半岛地区稻米总增产潜力 |
6.3 中南半岛地区对中国稻米出口潜力 |
6.3.1 中南半岛地区稻米需求预测 |
6.3.2 中南半岛地区稻米出口潜力测算 |
6.3.3 中南半岛地区对中国稻米出口潜力测算 |
6.4 本章小结 |
7 中南半岛地区稻米出口潜力影响因素分析 |
7.1 出口产量比分析 |
7.2 出口产量比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
7.2.1 出口产量比模型构建 |
7.2.2 变量说明与描述性分析 |
7.3 出口产量比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
7.3.1 面板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
7.3.2 估计方法选择与检验 |
7.3.3 估计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启示 |
8.1 主要结论 |
8.2 对中国的启示 |
8.2.1 确保中国稻米生产能力不降低 |
8.2.2 加强中国稻米进口调控 |
8.2.3 提高中国稻米竞争力 |
8.2.4 积极开展中国与中南半岛地区的农业合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6)盐城市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杂交水稻制种的意义 |
2 国内外杂交水稻制种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2.1 当前世界杂交水稻制种发展趋势 |
2.2 国内杂交水稻研究现状 |
2.2.1 杂交稻品种选育的研究 |
2.2.2 杂交稻育种技术的研究 |
2.2.2.1 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结合 |
2.2.2.2 生物技术应用 |
2.2.2.3 特异性育种材料 |
2.2.3 超级杂交稻的研究 |
3 以盐城市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
4 盐城市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发展历史 |
4.1 起步阶段(1976~1982) |
4.2 快速发展阶段(1983~1990) |
4.3 挫折与发展阶段(1991~1999) |
4.4 两系制种阶段(2000至今) |
第二章 盐城市杂交水稻种子产业现状 |
1 盐城市农业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
2 盐城市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
2.1 气候情况 |
2.2 生产面积 |
3.3 品种组合 |
3.4 生产方式 |
第三章 杂交水稻制种效益与影响因素分析 |
1 杂交水稻制种效益 |
1.1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成本 |
1.2 制种效益 |
1.3 制种与常规粳稻种植效益对比 |
2 市场因素的影响 |
3 政策因素的影响 |
4 气候因素的影响 |
5 品种因素的影响 |
第四章 盐城市杂交水稻种子产业的发展建议 |
1 政府多方面扶持 |
1.1 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项目 |
1.2 国家级杂交水稻市场信息平台 |
1.3 地区杂交水稻制种气象预报 |
2 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
3 进一步提高保险保障 |
4 大力推进制种机械化 |
5 优化品种组合,推进品种自主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 |
1 不同时期杂交水稻制种田间情况 |
2 同一时期不同品种、不同地点杂交水稻制种田间情况(8中旬各品种组合开始进入抽穗扬花期) |
(7)中越京族传统文化节日哈节交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范围及对象 |
(三)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中国学者对广西京族的研究 |
(二)越南学者对广西京族的研究 |
三、核心概念诠释 |
(一)跨境民族的交流 |
(二)哈节 |
四、方法与理论 |
(一)研究方法 |
(二)相关理论 |
第一章 中国京族脱离主体族群的背景 |
第一节 中越边境京族人的形成发展史 |
一、中国广西京族历史的简介 |
二、当地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文化适应的背景 |
三、中国京族语言与文字使用背景 |
四、京族宗教、信仰背景 |
第二节 京族人离开主体族群-背景及结果 |
一、文化大革命时期,京族人失去了文化传统 |
二、越南与中国边境冲突十年之际使京族人脱离了母体族群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哈节——中国京族人与越南京族人文化特色 |
第一节 综观越南京族的亭节 |
一、越南亭节概念 |
二、越南村亭综观 |
三、亭节的程序和戒忌 |
四、亭节与乡村组织 |
五、唱歌越南亭节必不可少的文化因素 |
第二节 中国东兴京族文化特色——哈节 |
一、京族哈节的概念 |
二、哈亭的起源及发展简史 |
三、哈节的起源与诸神的起源有关 |
四、哈节的日期 |
五、哈节的主要活动 |
六、哈节期间的其他文化活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京族恢复哈节过程 |
第一节 中越边境战争发生之前广西京族与越南北方沿海地区的人民进行宗教交流的背景 |
第二节 推动中国京族与越南京族的往来的社会经济背景 (1990 年之后) |
一、中越关系正常化及边境开放的影响 |
二、兴边富民行动对京族民众社会及文化的影响 |
第三节 中越两国关系正常化之后寻找原始社区的过程 |
第四节 以恢复哈节所流失的文化因素为主的交流 |
一、京族白领阶层复苏哈节模式的互相交流 |
二、中越两边京族师公的交流活动 |
三、恢复唱哈技艺的桃姑交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京族哈节新传统发明过程 |
第一节 传统发明的理论简介 |
第二节 京族在哈节里扔保持的传统文化实践 |
第三节 京族在哈节里新发明的文化实践传统 |
一、京族哈节新发明的音乐及舞蹈传统 |
二、京族哈节新传统活动 |
第四节 民族精英对建立京族哈节新传统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1:田野报告 |
附录2:作者在田野中的几个影子 |
附录3:作者在越南发表的文章关于京族“哈节”研究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越南咖啡出口竞争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论文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范围 |
1.5 研究思路 |
1.6 创新点与难点 |
1.6.1 创新点 |
1.6.2 难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要素禀赋理论 |
2.1.3 竞争优势理论 |
2.1.4 国际市场占有率(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 |
2.1.5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
2.2 文件综述 |
2.2.1 国外文件综述 |
2.2.2 国内文件综述 |
第三章 :世界咖啡生产与出口现状 |
3.1 世界咖啡生产现状 |
3.2 世界咖啡出口现状 |
3.2.1 世界咖啡出口情况 |
3.2.2 一些出口咖啡主要国家 |
第四章 :越南咖啡出口现状与存在问题 |
4.1 越南咖啡生产情况 |
4.2 越南咖啡出口现状 |
4.2.1 越南咖啡出口量与出口金额 |
4.2.2 越南咖啡出口价格 |
4.2.3 越南咖啡出口市场机构 |
4.3 越南咖啡出口的存在问题 |
4.3.1 成功之处 |
4.3.2 越南咖啡出口存在问题 |
第五章 :越南咖啡出口竞争力分析 |
5.1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MS) |
5.2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 |
5.3 越南咖啡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 |
5.3.1 生产因素 |
5.3.2 国内需求因素 |
5.3.3 咖啡出口的相关产业和支特产业 |
5.3.4 企业竞争状态及行业结构 |
5.3.5 政府的作用 |
5.4 对越南竞争力因素的测评 |
5.4.1 优点 |
5.4.2 弱点及原因 |
第六章 :总结及促进越南咖啡出口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
6.1 总结全文 |
6.2 促进越南咖啡出口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
6.2.1 世界某些国家出口咖啡经验 |
6.2.2 政府层面 |
6.2.3 咖啡组织层面 |
6.2.4 企业层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越南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理由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论文选题的理由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范围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梳理及其评析 |
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的主要内容 |
2.1.1 农业与农业结构的调整 |
2.1.2 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主要观点和模型 |
2.1.3 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理论 |
2.2 越南国内关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 |
2.2.1 农业结构调整的研究 |
2.2.2 关于越南经济增长的研究 |
2.2.3 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 |
2.3 简单的总结述评 |
2.3.1 国内外研究文献的积极效应 |
2.3.2 国内外研究文献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三章 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分析 |
3.1 基础概念和一般原则 |
3.1.1 基础概念 |
3.1.2 一般原则 |
3.2 社会经济中的农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 |
3.2.1 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
3.2.2 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规律 |
3.2.3 农业结构调整的规律 |
3.3 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与路径 |
3.3.1 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
3.3.2 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 |
3.4 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标志 |
3.4.1 农业经济增长的标志 |
3.4.2 经济结构转变影响经济增长的弹性及其系数 |
3.4.3 经济增长中的投入结构及其比值 |
第四章 越南的经济增长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状况 |
4.1 越南社会经济状况的概述 |
4.1.1 自然资源条件 |
4.1.2 经济社会条件 |
4.2 越南的经济增长状况 |
4.2.1 经济增长的速度及其问题 |
4.2.2 经济部门的经济结构 |
4.3 越南的农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状况 |
4.3.1 越南农业的增长和发展 |
4.3.2 农业结构调整的状况 |
4.3.3 对越南农业结构转变的现状评估 |
第五章 越南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型及其分析 |
5.1 模型建立 |
5.1.1 模型建构的假设和基本原则 |
5.1.2 数据的选取与计算方法 |
5.1.3 回归模型 |
5.2 基于模型的因素的分析 |
5.2.1 资本因素的影响分析 |
5.2.2 劳动因素的影响分析 |
5.2.3 综合生产率因素的影响分析 |
5.3 基于模型的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分析 |
5.3.1 农业部门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 |
5.3.2 农业投入资金促进经济增长的分析 |
5.3.3 农业劳动力结构转变加快经济增长的分析 |
5.3.4 农产品进出口结构转变带动经济增长的分析 |
5.4 简单模型的结论和政策含义 |
5.4.1 农业结构调整影响经济增长的评估 |
5.4.2 简单模型的结论和政策含义 |
第六章 部分东亚国家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经验 |
6.1 部分东亚国家的农业结构调整与做法 |
6.1.1 中国的农业结构调整与做法 |
6.1.2 日本的农业结构调整与做法 |
6.1.3 韩国的农业结构调整与做法 |
6.1.4 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农业结构调整与做法 |
6.2 部分东亚国家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对越南的借鉴 |
第七章 完善和优化越南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和建议 |
7.1 进一步明确和优化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
7.2 提高农业的商品化生产效率 |
7.3 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
7.4 改善农业与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联系 |
7.5 进一步发展非农业活动 |
7.6 改革完善政策机制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论文选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一)研究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一章 国际安全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
一、“欧洲协调”的形成与发展 |
(一)“欧洲协调”的形成背景 |
(二)“欧洲协调”的形成 |
(三)大国对“欧洲协调”的基本认同 |
(四)“欧洲协调”遭遇的挑战及其解体 |
二、国际联盟的成立与发展 |
(一)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 |
(二)国际联盟的发展 |
(三)国际联盟安全机制解体的原因 |
三、联合国安全机制的成立与发展 |
(一)联合国的建立 |
(二)联合国的作用和缺陷 |
四、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
(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
(二)冷战时期北约军事战略的调整 |
(三)北约在后冷战时期的转型 |
五、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
(一)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
(二)华沙条约组织的发展 |
(三)华沙条约组织的解体 |
六、“欧洲安全合作会议”安全机制的成立与发展 |
(一)欧安会安全机制的形成及特征 |
(二)欧安会安全机制的作用 |
七、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与发展 |
(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
(二)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 |
第二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形势的历史与现状 |
一、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
(一)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侵略和反侵略斗争 |
(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侵略和反侵略斗争 |
二、二战时期远东重要战场 |
(一)二战时期日本南进政策的形成 |
(二)日本对缅甸的入侵 |
(三)中美英盟军反攻缅甸 |
三、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重要地区 |
(一)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
(二)越南战争 |
四、冷战结束后次区域安全问题凸显 |
(一)泰国南部地区分离主义运动 |
(二)毒品犯罪问题 |
(三)武器走私问题 |
(四)非法移民问题 |
(五)湄公河航运安全问题 |
(六)经济安全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
第三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与构建的必要性 |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 |
(一)各国领导人和部门首长会晤机制 |
(二)安全信息和决策交流机制 |
(三)维和机制 |
(四)警务合作机制 |
(五)裁军与军控机制 |
(六)联合演习机制 |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间的领土争端问题长期无法解决 |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面临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加剧 |
(三)大湄公河次区域既有的国际机制无力解决安全问题 |
第四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的制约因素 |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间政治互信不足 |
(一)越南与柬埔寨 |
(二)泰国与越南 |
(三)老挝与泰国 |
(四)中国与越南 |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经济落后,财政困难 |
(一)柬埔寨 |
(二)缅甸 |
(三)老挝 |
(四)泰国 |
(五)越南 |
(六)中国云南省 |
三、域外大国的影响 |
(一)美国 |
(二)日本 |
(三)俄罗斯 |
(四)欧盟 |
(五)澳大利亚 |
(六)印度 |
第五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路径 |
一、明确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的原则 |
(一)倡导“以合作求安全”的理念 |
(二)逐步稳妥的推进安全机制构建 |
(三)秉持“积极推动”的政策取向 |
二、加强次区域国家互信,强化安全合作 |
(一)构建次区域国家互信机制的可行性 |
(二)构建次区域互信机制的前提 |
(三)构建次区域互信机制的方法 |
(四)构建次区域互信机制的阶段目标 |
三、深化经贸合作,发展经济,加大安全投入 |
(一)进一步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的力度 |
(二)拓宽融资渠道,为新阶段经济合作提供拥更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
(三)继续深化次区域环境安全合作 |
(四)重点经营中国与老挝的关系,借此加强与次区域其它国家的合作 |
四、开展次区域功能性合作情报共享 |
(一)推进湄公河流域安全执法合作 |
(二)探索展开次区域金融合作 |
(三)深化次区域产能合作 |
(四)加强民间交流,为次区域安全机制建设提供建设性思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2003年越南粮食丰收(论文参考文献)
- [1]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研究[D]. 阮功成(NGUYEN CONG THANH).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2]越南稻米生产和出口及展望[J]. 韦宏丹,谢莉珠,许劲. 中国经贸导刊(中), 2020(12)
- [3]泰国农产品进出口问题研究 ——以粮食、水果为对象[D]. 沈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
- [4]越南本土民间信仰对越南佛教的影响研究 ——以越南北部地区为例[D]. 阮氏玖(NGUYEN THI CHIN).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中南半岛地区对中国稻米出口的竞争力与潜力研究[D]. 刘琦. 浙江大学, 2019(03)
- [6]盐城市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D]. 耿杰.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7]中越京族传统文化节日哈节交流研究[D]. 裴国玲(BUI QUOC LINH). 云南大学, 2018(01)
- [8]越南咖啡出口竞争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陈氏金容(TRAN Thi-kim-dung). 东南大学, 2018(05)
- [9]越南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武俊英.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10]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D]. 许正. 苏州大学,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