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CORBA技术的分布式智能网(论文文献综述)
郑毅,樊自甫[1](2006)在《NGN中基于CORBA的Parlay API接口模型》文中认为基于API的业务提供模型是目前下一代网络(NGN)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从Parlay API的接口模型入手,分析了选用CORBA作为Parlay API实现平台的原因,提出了基于CORBA的ParlayAPI接口模型,并以智能网为例设计了基于CORBA的Parlay API向底层网络的映射结构.
范玉光[2](2006)在《基于CORBA的数据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通信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各种网络设备的不断增加,各个移动运营商都陆续引进和自主开发了众多的网管系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这些异构系统之间互操作和资源共享的问题,而分布式对象技术的产生恰好弥补了这些缺陷。 CORBA,即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作为当前较为流行的分布式对象技术之一,它通过与Java语言以及电信管理网TMN的良好结合,可以很好的解决各网管系统间管理协议不兼容,操作界面多样性等系统异构性问题。 本文首先阐述了分布式对象技术产生和应用的背景,接着对几种分布式对象技术进行了简单比较,然后介绍了CORBA的概念特点以及体系结构和原理。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又对CORBA的IDL映射机制、POA机制以及CORBA在数据交换应用中的开发流程等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最后,本文给出了基于电信管理网TMN的网管系统中配置管理模块的重点部分的实现过程。
王晓庆[3](2006)在《面向智能网演进的异构网络中间件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下一代网络将是一种可以提供话音、数据和多媒体等各种业务的综合性开放式网络。本文以实现网络开放、智能网(IN)的在线演进为目标,研究异构网络中间件的原理及其实现技术问题。在对异构网络中间件的概念、原理进行详细定义的基础上,以OSA/Parlay的技术标准为背景,以独立于实现技术的MDA方法对异构网络中间件的体系结构进行了全面描述。之后详细研究了基于IN平台构建异构网络中间件的原理和实现方法,并提出了基于最小改变策略的增强IN模型以满足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的功能和性能新需求,为了应对开放环境下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的新挑战,将反射特征以业务的方式引入到中间件平台。 论文工作的主要创新点简要归纳如下: 1.建立了异构网络中间件的原理框架 首先从网络运营商的角度,以开放网络能力、支持第三方简捷制作业务为目标,提出在业务层和网络层之间引入异构网络的中间件层,以屏蔽网络的异构性,为基于异构网络中间件的业务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易于理解的基准模型。 2.分析了异构中间件平台体系结构的全貌 从全局的视点,以与具体实现技术无关的MDA模型,借助“4+1”多视点的方法,分析了中间件平台体系结构的全貌,为构造独立于实现技术的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提供了统一的理论模型。 3.提出了基于IN构造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的方法 深入研究了基于IN平台基本架构,用私有化的IN平台和制作业务的私有技术,构建开放式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的理论和实现技术,并以业务的方式实现了OSA GCC SCF原型系统。 4.提出了基于最小改变策略的增强IN平台功能模型 针对用IN平台直接构造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在许多功能和性能的支撑方面的不足,基于最小改变策略,将截取器的概念自然引入到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作为增强IN功能的基本手段。 5.研究了基于IN业务特征的反射式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 以面向业务层的需求为导向,利用IN本身的特征,建立了基于
徐培文[4](2006)在《基于SLA基础的软交换技术与下一代运营支撑系统的融合 ——框架与部分SNMP AGENT实现》文中提出传统的PSTN网络,虽然能够提供优良的服务品质,但对新业务的支持却显得力不从心。而分组网络在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却在如何保证服务质量方面遇到非常复杂的问题。虽然语音业务在全部通信量中已不再占主要份额,但它却是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无论技术和业务上,语音网络和数据网络都出现了逐步融合的趋势。而以软交换设备为核心,能够提供话音、视频、数据等多媒体综合业务,采用开放、标准体系结构,能够提供丰富业务的下一代网络也就应运而生。从运营商来讲,下一代网络的部署除了技术上的问题,还存在运营支撑环境的问题。电信管理论坛TMF在TMN的基础上,提出TOM模型。而后,TMF又在TOM的基础上,补充提出了eTOM模型,为新一代运营支撑系统提出了业务流程框架规范。目前,TMF提出了OSS/BSS的新体系NGOSS,它的分布式特性恰恰非常适合软交换系统的支撑管理。 本文的工作包括三个部分: 一、对NGOSS理论及SLA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 二、以NGOSS中的业务运营部分为着力点,以SLA为理论依据,进行NGOSS与软交换融合系统的研究,特别是进行了软交换NGOSS系统的概要设计。在整个系统的设计中,作者注重系统的可伸缩性,从小的方面而言,该系统能够实现软交换的设备级管理,满足用户最基本的运营支撑信息的需求:从大的方面,该套系统能够以EAI实现整个运营商的信息集成,支持运营商的企业信息决策。 三、提出了符合NGOSS特征的软交换运营支撑系统的框架设计方案;提出了一组软交换应该对外提供的基本能力参数;提出了UniNet管理系统SNMP Agent的设计方案并完成了部分实现。
薛国栋[5](2006)在《基于C++的CORBA映射在PARLAY FRAMEWORK中的应用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现有的通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通讯需要,传统的业务提供方式也逐渐显示出其弊端。在人们所构想的NGN的蓝图中,PARLAY/OSA结构处在逐渐被认识和认可的过程中,在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本文对NGN以及PARLAY/OSA结构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指出了NGN的背景和技术优势,综合分析了PARLAY/OSA业务体系结构的基本运行机制,简单对软交换进行了介绍,软交换是一种功能实体,为下一代网络(NGN)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下一代网络呼叫与控制的核心。并且着重对PARLAY结构中的PARLAY FRAMEWORK和SCF部分进行了研究,包括FRAMEWORK API的功能介绍以及各接口的详细分析等。 另外,文中还对分布式计算技术进行了描述,分布式计算技术的目标是要把整个Internet合成为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计算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的全面共享。介绍了目前存在的几种典型技术以及它们共同存在的问题,并且对我们所要采用的CORBA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ORB和IDL作为CORBA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文中作了展开举例说明。 最后文章研究了我们所采用的CORBA产品ACE/TAO。ACE/TAO是开源的产品,使用该产品可以节省我们的成本;另一方面,ACE/TAO是比较成熟的产品,有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维护,并且支持的平台较多。以此为基础,详细描述了C++的CORBA映射在PARLAY FRAMEWORK中的设计和应用,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阐述。
彭洋[6](2006)在《基于CORBA的分布式智能网的业务逻辑对象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业务的发展,现今应用的传统智能网在体系结构、业务开发、系统控制、业务种类和客户化程度等很多重要方面暴露出了其固有的缺陷。本文通过对现行智能网的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分析,对下一代智能网业务体系结构及业务实现策略进行了研究。 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CORBA的分布式智能网体系结构,进行分布式智能网的呼叫控制层与传统PSTN的业务交换点(SSP)之间的IN/CORBA网关的设计,希望通过设计IN/CORBA网关使之成为连接CORBA和传统N7信令网的桥梁,并且通过IDL到c++的映射来实现基于CORBA对象的智能网业务实现策略,构建业务逻辑对象实现。 其次,给出了实现自动更换帐单等智能网业务控制和业务中涉及的独立构件的设计,这是本文的主要目标。文中通过对智能网演进的一个主要领域,即面向对象的中间件技术和新的业务开放体系结构对智能网的影响的研究和讨论,提出了将CORBA平台和Parlay等相关技术应用于智能网的结构体系的思路,实现了如下工作:借助对呼叫模型、呼叫控制接口、用户交互接口和状态模型的研究实现呼叫控制层的结构设计;通过调用由IDL进行描述的相关接口,以及对静、动态翻译的研究来实现IN/CORBA网关的设计;通过业务逻辑的系统设计来实现对AAB业务中存在的各种CORBA对象的细节设计。 在上述研究中,通过静、动态翻译来完成INAP消息在两个不同域(CORBA域和SS7域)实体间的传递,并分别给出对话从SSP侧和SCP侧发起的处理流程。此外,通过表设计和分析来完成业务逻辑的系统设计,提出了两种CORBA对象交互方案,并通过对两种方案的分析比较选出最优方案来进行AAB业务的细节设计。 文中通过具体的业务逻辑设计,对新型的基于CORBA的分布式智能网模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验证和实现,为现行智能网向下一代智能网的过渡提供了依据。
李旻[7](2005)在《基于CORBA的传输网网管北向接口适配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电信网络管理系统作为电信网络的支撑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分布式异构系统。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和电信业务的日益增多,电信网络管理系统在电信运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的SDH传输网处于多厂商设备环境下。由于各厂商网管系统在体系结构、管理信息模型、网管协议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SDH网络管理水平的提高,尤其体现在网元层(EML)与网络层(NML)之间的信息互通。TMF 814系列标准是电信管理论坛针对多厂商环境问题提出的EML-NML层互连的通用标准和解决方案。但是TMF814接口仅仅解决了EML北向接口标准化问题,它与私有NML的信息互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对现有网管系统存在的EML与NML接口不兼容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通用的北向接口适配器(Adapter)模型。通过对CORBA(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技术的运用实现了通用接口与私有接口之间的通信,从而为进一步建立综合的网络管理系统奠定了基础。首先概述SDH的发展现状以及CORBA技术在网管系统中的运用。依据TMN思想,从管理功能、信息模型和接口协议等方面对SDH管理网进行介绍。针对SDH传输网的现状,指出接口适配器的必要性。鉴于信息模型是整个网管的核心,其质量的好坏不仅会影响网络管理接口的性能,并进一步影响整个网络管理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因此有必要对信息模型进行重点分析。基于上述观点,本文对TMF814不同层次的信息模型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接口适配器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适配器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运用CORBA思想构建北向接口适配器的可行性。最后,笔者在参与某公司电信网管项目——“SDH传输网管北向接口适配器”的研究开发过程中,以上述理论为依据,结合C++及CORBA技术,初步实现了本文所提出的北向接口适配器系统。
代霞[8](2005)在《CORBA技术在CDMA网络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CORBA 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通用对象请求代理结构)是一个分布式的面向对象应用架构规范。CORBA真正地实现了跨平台性。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系统是中国联通采用国际领先的技术和设备,开发出的新的高品质移动通信服务。CDMA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分布式异构系统。 本文以中国联通四川分公司CDMA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的开发为背景,论述了CORBA技术及其在分布式异构系统中的应用。基于CORB技术的CDMA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成功实现了各设备厂商提供的操作维护系统与联通四川分公司的管理系统之间的网络接口功能。 本文以CORBA技术在CDMA网络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具体实现为核心,介绍了CORBA的基本原理及体系结构、CDMA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由于本人参加的是性能管理功能模块的开发,本文着重阐述了CDMA网络管理系统中性能接口功能的分析、设计及实现,具体说明如下: 1.实现了性能采集功能,包括开启采集、结束采集、挂起/恢复采集,查询采集参数和性能数据上报; 2.实现了性能门限管理功能,包括创建性能门限、删除性能门限、挂起/恢复性能门限和查询/修改性能门限参数; 3.实现了性能历史数据管理功能,主要是查询历史数据文件功能; 4.针对性能管理功能中提出的每个用例,在接口分析中都详细说明了它们的行为、输入参数、输出参数、前提条件、后继条件、返回值和异常; 5.在设计和实现中,针对每个用例的详细分析,将其映射成具体的函数。
侯炜[9](2004)在《基于分布式对象技术的Parlay/OSA业务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电信业务开发需要开发人员不但要熟悉底层异构网络以及复杂的信令交互,而且还面临着业务的跨平台性问题。目前随着 IP、移动业务的急剧发展,通信终端的不断智能化,基于 Parlay/OSA 的下一代网络平台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开发业务平台 Parlay/OSA 能够在融合不同的通信网(PSTN、Internet 和移动网)的同时提高网络的利用率,并为用户提供各种个性化的业务并迅速开发。本文基于分布式对象技术(主要是 CORBA),和 Parlay/OSA 开放网络构架的业务生成方法与系统,针对通信领域(包括数据通信和移动通信)的各种业务,提出用 XML 文档来描述和运行的方法和系统。在这种新的业务平台上实现业务与传输分离、业务生成与业务执行环境相互独立,为简单、快速、灵活地开发综合智能电信业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李新,方昉,糜正琨[10](2003)在《基于移动代理的分布式智能网》文中指出在分析传统智能网固有缺陷的基础上,根据计算机和电信技术融合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新一代基于移动代理的分布式智能网的网络结构,讨论了网络分阶段演进的互通策略,给出了适于在新一代智能网上部署的个人综合业务(IPS) 的设计实现。
二、基于CORBA技术的分布式智能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CORBA技术的分布式智能网(论文提纲范文)
(1)NGN中基于CORBA的Parlay API接口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分布式对象中间件的选择 |
2 基于CORBA的Parlay API接口模型 |
3 基于CORBA的Parlay API映射模型 |
4 结束语 |
(2)基于CORBA的数据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缩略语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分布式对象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应用前景 |
1.3 本文的课题来源,研究内容以及结构安排 |
2 CORBA技术 |
2.1 CORBA技术概述 |
2.1.1 CORBA概念及特点 |
2.1.2 CORBA体系结构与原理 |
2.2 CORBA规范 |
2.2.1 接口定义语言IDL |
2.2.2 对象请求代理结构ORB |
2.2.3 客户桩Stub和Skeleton服务框架 |
2.2.4 对象引用和对象实现 |
2.2.5 ORB间通信协议IIOP |
2.2.6 动态调用接口DII和动态框架接口DSI |
2.2.7 可移植对象适配器POA |
2.3 CORBA服务 |
2.3.1 命名服务 |
2.3.2 事件服务 |
2.3.3 通知服务 |
3 CORBA技术在数据交换应用中的实现机制 |
3.1 用Java实现CORBA技术的优势 |
3.2 IDL-Java映射机制 |
3.3 CORBA的多POA机制 |
3.4 使用POA编程的步骤 |
3.5 开发CORBA应用程序的步骤 |
4 基于CORBA的数据交换技术在网管系统中的实现 |
4.1 电信管理网TMN概述 |
4.1.1 TMN定义 |
4.1.2 特点 |
4.1.3 TMN实现的技术基础 |
4.1.4 管理业务 |
4.1.5 管理功能 |
4.1.6 TMN的逻辑分层 |
4.2 基于TMN的综合网管系统整体架构 |
4.2.1 CAF层软件架构 |
4.2.2 业务层软件架构 |
4.3 操作维护中心OMC |
4.4 NMC与OMC的接口 |
4.5 基于CORBA的配置管理模块设计 |
4.5.1 模块框架设计 |
4.5.2 主要接口设计 |
4.5.3 CORBA在配置管理模块的编码实现 |
4.5.3 CORBA的相关部署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面向智能网演进的异构网络中间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介绍 |
1.2 本文的宗旨 |
1.3 本文的组织 |
第二章 异构网络中间件原理框架 |
2.1 中间件的概念 |
2.1.1 中间件技术的产生背景 |
2.1.2 中间件概念及现状 |
2.1.3 中间件的发展趋势 |
2.2 电信领域的中间件系统 |
2.2.1 业务与应用及服务的概念 |
2.2.2 业务驱动的概念 |
2.2.3 业务平台的演进 |
2.2.3.1 基于SPC的业务提供 |
2.2.3.2 基于传统智能网的业务提供 |
2.2.3.2.1 智能网概念模型 |
2.2.3.2.2 智能网体系结构 |
2.2.3.3 基于API的业务提供 |
2.2.3.3.1 Parlay API技术 |
2.2.3.3.2 JAIN API技术 |
2.2.3.3.3 Web Service技术 |
2.2.3.3.4 SIP技术 |
2.2.4 业务平台的特征分析 |
2.3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提供 |
2.3.1 下一代网络的概念 |
2.3.2 下一代网络的特征 |
2.3.3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提供 |
2.3.3.1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特点 |
2.3.3.2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提供方式 |
2.4 实现开放的业务体系 |
2.4.1 实现开放业务体系的需求 |
2.4.2 目前网络的现状 |
2.4.2.1 异构的网络 |
2.4.2.2 异构的业务平台 |
2.4.2.3 异构的开放API技术 |
2.4.3 异构网络中间件 |
2.4.3.1 异构网络中间件概念 |
2.4.3.2 异构网络中间件功能框架 |
2.4.4 异构网络中间件的外延 |
2.4.4.1 异构网络中间件和OSA |
2.4.4.2 异构网络中间件和智能网 |
2.4.5 研究异构网络中间件的意义 |
2.5 传统智能网的演进 |
2.5.1 传统智能网的缺陷 |
2.5.2 针对智能网演进的研究 |
2.5.3 智能网的演进目标 |
2.6 面向智能网演进的异构网络中间件体系 |
2.6.1 针对智能网演进研究的不足 |
2.6.2 针对开放业务体系研究的不足 |
2.6.3 解决方案概述 |
2.7 本章小结 |
2.8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异构网络中间件体系结构的复合视点分析 |
3.1 对异构网络中间件体系的分析应具有的特征 |
3.2 分析方法选择 |
3.2.1 模型的概念 |
3.2.2 模型的作用 |
3.2.2.1 从系统分析与开发过程角度 |
3.2.2.2 从系统分析与开发方法角度 |
3.2.3 MDA方法 |
3.2.4 API规范的模板选取 |
3.3 异构网络中间件体系结构的复合视点研究 |
3.3.1 视点和平面的概念 |
3.3.2 基于异构网络中间件的网络模型 |
3.3.3 异构网络中间件的复合视点研究 |
3.3.3.1 可借鉴的多视点模型 |
3.3.3.2 “5+1”复合视点的形成 |
3.3.3.3 中间件平台的逻辑视点模型 |
3.3.3.3.1 异构网络中间件构造的商业角色及其关系 |
3.3.3.3.2 基于异构网络中间件的商业模型研究 |
3.3.3.4 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的开发视点模型 |
3.3.3.4.1 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上的功能组件以及关系 |
3.3.3.4.2 协议适配中的关键问题 |
3.3.3.5 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的进程视点模型 |
3.3.3.6 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的部署视点模型 |
3.3.3.7 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的物理视点模型 |
3.3.3.8 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的场景视点模型 |
3.3.3.8.1 异构网络中间件服务的基本机制 |
3.3.3.8.2 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实现应用的主要步骤 |
3.3.3.8.3 场景视点模型实例 |
3.4 本章小结 |
3.5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IN的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实现方法研究 |
4.1 智能网模型的演进 |
4.1.1 智能网模型与异构网络中间件模型 |
4.1.2 基于IN的异构网络中间件体系参考模型 |
4.2 基于IN构建异构网络中间件的可行性分析 |
4.2.1 基于API抽象网络能力的可行性 |
4.2.2 功能上的相似性 |
4.3 智能网相关技术 |
4.3.1 智能网的平台特性 |
4.3.2 基于SIB的业务 |
4.3.2.1 SIB和SLPL介绍 |
4.3.2.2 业务的生命周期管理 |
4.3.2.3 业务(SLP)之间的交互 |
4.4 基于IN的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的实现 |
4.4.1 从IN_SCP到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 |
4.4.2 基于IN的异构网络中间件实现原理 |
4.4.3 基于IN的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软件体系结构 |
4.4.3.1 通信服务功能的增强 |
4.4.3.2 中间件平台的协议栈 |
4.4.3.3 SCE开发环境的增强 |
4.4.3.4 其它需要考虑的问题 |
4.4.3.4.1 安全保障机制的增加 |
4.4.3.4.2 过载控制和优先级调度功能的增加 |
4.4.4 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功能集的实现 |
4.4.4.1 Framework功能集的实现 |
4.4.4.2 SCS功能集的实现 |
4.4.4.3 协议适配器功能集的实现 |
4.4.5 基于业务的中间件平台服务过程 |
4.4.5.1 服务对象的标识和触发条件的设置 |
4.4.5.2 基于业务的中间件平台服务实例 |
4.4.5.2.1 网络触发服务逻辑 |
4.4.5.2.2 应用触发服务逻辑 |
4.4.6 基于IN的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原型系统的实现 |
4.4.6.1 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
4.4.6.2 连通性测试 |
4.4.7 基于IN构建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的优势 |
4.5 本章小结 |
4.6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截取器原理增强IN的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IN的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关键问题 |
5.2.1 集中式到分布式的转变 |
5.2.1.1 IN_SCP平台中的ORB |
5.2.1.2 IN_ORB的不足 |
5.2.2 为应用提供不同的Qos |
5.3 增强IN的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 |
5.3.1 增强IN_ORB的平台功能 |
5.3.1.1 IN平台对CORBA的支持机制 |
5.3.1.2 IN平台对Web Service的支持机制 |
5.3.2 基于截取器原理增强IN_ORB的服务功能 |
5.3.2.1 对象的生命周期 |
5.3.2.2 截取器的工作原理 |
5.3.2.3 截取器的种类 |
5.3.2.3.1 请求级截取器 |
5.3.2.3.2 消息级截取器 |
5.3.2.4 增强IN平台中的截取器 |
5.3.2.4.1 安全截取器 |
5.3.2.4.2 服务调度截取器 |
5.3.2.4.3 命名服务截取器 |
5.3.2.5 截取器的顺序问题 |
5.3.2.6 截取器的效率问题 |
5.3.2.7 截取器的实现 |
5.3.3 截取器中的计算 |
5.3.3.1 一种复合的优先级排队模型及过载控制算法 |
5.3.3.1.1 优先级排队模型 |
5.3.3.1.2 过载控制 |
5.3.3.1.3 低时延、自适应负载控制算法 |
5.3.3.2 系统仿真 |
5.3.3.3 仿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5.5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基于反射的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研究 |
6.1 软件系统的可靠性 |
6.2 IN系统中的高可靠性设备 |
6.2.1 IN_SCP系统自维护 |
6.2.1.1 单机监控技术 |
6.2.1.2 异机监控技术 |
6.2.1.3 基于监控技术实现系统维护的弊端 |
6.3 异构网络中间件面向的应用环境 |
6.4 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
6.5 可用技术分析 |
6.5.1 反射系统 |
6.5.2 自治系统 |
6.5.3 基于反射的系统自治 |
6.6 开放网络环境下的SLA |
6.6.1 SLA的概念 |
6.6.2 中间件平台上的SLA |
6.6.3 SLA与QoS |
6.7 IN_SCP反射机制 |
6.7.1 反射策略 |
6.7.2 元层实体的引入 |
6.7.3 元层实体的命名 |
6.7.4 元层实体和基层实体之间的耦合关系 |
6.7.4.1 元层实体的构成 |
6.7.4.2 建立元层实体与基层实体的关联 |
6.7.4.3 反射三元素 |
6.7.5 平台的反射 |
6.7.5.1 平台反射接口的增加 |
6.7.5.2 平台反射机制 |
6.7.5.3 反射运行时 |
6.7.5.4 平台的反射计算 |
6.7.6 服务的反射 |
6.7.6.1 应用执行空间的概念 |
6.7.6.2 服务反射的元层实体的引入 |
6.7.6.3 元层实体和基层实体的映射 |
6.7.6.4 服务的反射计算 |
6.8 反射的正确性保证 |
6.9 反射性的不足 |
6.10 本章小结 |
6.11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进一步研究工作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基于SLA基础的软交换技术与下一代运营支撑系统的融合 ——框架与部分SNMP AGENT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关键词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1.1 下一代网络简介 |
1.2 下一代网络的分层结构 |
1.3 软交换产生的背景 |
1.3.1 软交换软件系统功能 |
1.3.2 电信业务运营支撑系统介绍及带给软交换技术的挑战 |
第二章 业务运营支撑系统 |
2.1 业务运营支撑系统的发展与组成 |
2.2 NGOSS与SLA |
2.2.1 NGOSS概述 |
2.2.2 SLA概述 |
2.3 基于SLA的软交换与NGOSS集成方法 |
2.3.1 EAI技术简介 |
2.3.2 EAI的总体解决方案 |
2.3.3 EAI技术的组成和架构概述 |
2.3.4 EAI的集成的方案 |
2.3.5 常用的中间件技术及其比较 |
2.3.6 软交换的运营支撑技术的CORBA实现方案 |
2.3.7 基于CORBA技术的系统在软交换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软交换运营支撑系统概要设计 |
3.1 系统整体设计思路和重点 |
3.2 系统基本能力管理 |
3.3 系统概要设计 |
3.4 系统逻辑框图与结构 |
第四章 软交换运营支撑系统SNMP Agent模块设计 |
4.1 SNMP Agent模块功能说明 |
4.2 SNMP Agent模块与其它模块的信息交互 |
4.3 SNMP系统的系统流程 |
4.4 SNMP系统的外部接口 |
4.5 SNMP Agent模块对象 |
4.5.1 SNMP Agent对CORBA消息的支持类 |
4.5.2 SNMP Agent实现对象 |
4.5.3 SNMP数据报文对象 |
4.5.4 协议翻译 |
4.5.5 Traps屏蔽 |
4.5.6 Pdu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基于C++的CORBA映射在PARLAY FRAMEWORK中的应用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下一代网络NGN简介 |
2.1 NGN背景介绍 |
2.2 NGN体系结构介绍 |
2.3 NGN技术优势 |
2.4 软交换简介 |
第三章 PARLAY/OSA开放式分布技术 |
3.1 开放API产生的背景 |
3.2 PARLAY简介 |
3.3 PARLAY API介绍 |
3.4 PARLAY/OSA业务体系的基本运行机制 |
3.4.1 应用的接入 |
3.4.2 业务注册 |
3.4.3 业务的发现和使用 |
3.5 PARLAY/OSA业务体系的优势 |
第四章 PARLAY FRAMEWORK和SCF功能分析 |
4.1 FRAMEWORK API功能介绍 |
4.2 FRAMEWORK API分析 |
4.2.1 Framework Access Session |
4.2.2 Framework-to-Application API |
4.2.3 Framework-to-Service API |
4.3 Parlav业务能力特征SCF |
4.3.1 Call Control |
4.3.2 User Interaction |
4.3.3 User Location/status |
4.3.4 Generic Message |
4.3.5 Content based Charge |
4.3.6 Connectivity Management |
4.3.7 Data Session |
4.3.8 Presence and Availability Management |
4.4 运行实例 |
4.5 Parlay API提供的业务 |
第五章 分布式计算技术简介 |
5.1 典型分布式计算技术 |
5.1.1 中间件技术 |
5.1.2 网格技术 |
5.1.3 移动Agent技术 |
5.1.4 P2P技术 |
5.1.5 Web Service技术 |
5.2 存在的共同问题 |
5.3 发展趋势 |
第六章 CORBA及IDL简介 |
6.1 CORBA历史 |
6.2 CORBA体系结构 |
6.3 CORBA基本概念介绍 |
6.3.1 ORB |
6.3.2 IDL(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 |
6.3.3 Stub Code和Skeleton Code |
6.3.4 GIOP和IIOP |
6.3.5 Object Adapter(对象适配器) |
6.4 CORBA在电信级应用中的一些思考 |
6.4.1 CORBA为什么适合电信应用 |
6.4.2 CORBA在电信网管系统中的应用 |
6.4.3 CORBA与NGN |
6.4.4 CORBA的优势 |
6.5 CORBA与DCOM,JAVA/RMI技术比较 |
6.5.1 DCOM |
6.5.2 JAVA/RMI |
6.5.3 CORBA、DCOM和JAVA/RMI技术比较 |
6.6 CORBA IDL简介 |
6.6.1 词法与语法 |
6.6.2 语言映射及数据编码 |
6.6.3 编译IDL |
第七章 CORBA产品ACE/TAO |
7.1 ACE的优点 |
7.2 ACE的结构和功能 |
7.2.1 ACE OS适配层 |
7.2.2 OS接口的C++Wrapper Facade |
7.2.3 框架 |
7.2.4 分布式服务和组件 |
7.2.5 高级分布式计算中间件组件 |
7.3 TAO简介 |
第八章 CORBA映射在PARLAY FRAMEWORK中的实现 |
8.1 PARLAY版本的选择 |
8.2 开发及运行环境 |
8.3 PARLAY FRAMEWORK设计 |
8.4 CORBA在PARLAY FRAMEWORK中的其他应用 |
结束语 |
附录A:缩略词对照 |
致谢 |
(6)基于CORBA的分布式智能网的业务逻辑对象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现行智能网的缺陷 |
1.2 智能网的发展趋势 |
1.3 新技术及应用 |
1.4 论文完成的工作 |
2 智能网基本原理 |
2.1 业务平面 |
2.2 全局功能平面 |
2.3 分布功能平面 |
2.4 物理平面 |
3 基于CORBA的分布式智能网 |
3.1 CORBA应用背景与对象环境 |
3.2 分布式智能网体系结构 |
3.3 呼叫控制层的总体描述 |
3.3.1 呼叫模型 |
3.3.2 呼叫控制接口 |
3.3.3 用户交互接口 |
3.3.4 状态模型 |
3.4 呼叫控制层结构设计 |
3.4.1 总体结构设计 |
3.4.2 呼叫控制模块 |
3.4.3 用户交互模块 |
3.4.4 网关接口模块 |
4 IN/CORBA网关的设计与实现 |
4.1 IN/CORBA网关模型 |
4.2 IN/CORBA网关设计思想 |
4.3 协议翻译 |
4.3.1 ROSE基本概念 |
4.3.2 翻译规则 |
4.4 交互翻译 |
4.5 IN/CORBA网关的实现 |
4.5.1 对静态翻译的实现 |
4.5.2 对动态翻译的实现 |
5 智能网业务的设计 |
5.1 业务逻辑的系统设计 |
5.1.1 业务逻辑的实现策略 |
5.1.2 GSL表、EDP表和SIB表的设计 |
5.1.3 业务逻辑的运行机制 |
5.2 相关的CORBA对象设计 |
5.2.1 CORBA对象交互的方案设计 |
5.2.2 相关CORBA对象和业务逻辑对象细节设计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CORBA的传输网网管北向接口适配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电信网管概述 |
1.1.3 CORBA 技术在网管系统中的应用 |
1.1.4 传输网网管北向接口适配器 |
1.2 文献综述 |
1.2.1 电信通信网网管现状 |
1.2.2 电信网管研究的趋势 |
1.3 本文所做工作 |
1.3.1 课题来源及意义 |
1.3.2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二章 电信传输网网管 |
2.1 电信网网管概述 |
2.1.1 典型网络管理体系 |
2.1.2 电信管理网(TMN) |
2.1.3 SDH 管理网 |
2.2 电信网络及其发展 |
2.2.1 电信网络和业务的发展 |
2.2.2 电信网络面临的问题 |
2.3 电信网络管理系统的发展 |
2.3.1 电信网管系统的发展 |
2.3.2 电信网管面临的问题 |
第三章 CORBA 技术及其在网管中的应用 |
3.1 CORBA 技术概述 |
3.2 CORBA 的体系结构 |
3.2.1 CORBA 的组成 |
3.2.2 CORBA 的特点 |
3.3 CORBA 技术核心分析 |
3.3.1 IDL 语言 |
3.3.2 ORB |
3.3.3 CORBA 的对象服务 |
3.3.4 可移植对象适配器(POA) |
3.4 CORBA 技术在电信网管系统中的优势 |
3.4.1 使用CORBA 技术构建网络管理系统的原因 |
3.4.2 CORBA 技术在网管系统中的优势 |
3.4.3 CORBA 规范的应用前景 |
3.5 CORBA 技术与TMF 协议 |
3.5.1 协议概述 |
3.5.2 CORBA 在TMF 中的应用 |
第四章 接口适配器信息模型 |
4.1 网管信息模型 |
4.1.1 管理信息模型 |
4.1.2 SDH 信息模型 |
4.2 厂家网络层(NML)信息模型 |
4.3 TMF814 通用拓扑信息模型 |
4.3.1 管理单元信息(ME) |
4.3.2 设备容器信息(EquipmentHolder) |
4.3.3 拓扑连接(TopologicalLink) |
4.3.4 子网连接(SubnetworkConnection_T) |
4.5 接口适配器(Adapter)信息模型 |
4.5.1 TMF814 接口模型与私有接口模型之间对象对应关系 |
4.5.2 Adapter 拓扑信息模型 |
4.5.3 信息模型的转化 |
4.6 接口适配器的通知事件模型 |
第五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总体设计 |
5.1.1 北向接口EML-NML 通信模型 |
5.1.2 适配器接口软件结构 |
5.1.3 基于CORBA 的接口适配器结构 |
5.1.4 接口适配器数据结构设计 |
5.1.5 接口适配器命名树结构 |
5.2 主要模块的设计 |
5.2.1 管理功能模块 |
5.2.2 数据库接口 |
5.2.3 信息模型的转化 |
5.2.4 单个NMS 管理多个EMS |
5.3 系统的实现 |
5.3.1 适配器系统启动 |
5.3.2 适配器定期操作 |
5.3.3 适配器通知事件处理 |
5.3.4 适配器系统的运行 |
5.4 网管北向接口适配器实现情况评价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致谢 |
(8)CORBA技术在CDMA网络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CORBA简介 |
1.1.1 CORBA概述 |
1.1.2 CORBA技术背景 |
1.1.3 CORBA的发展与演化 |
1.2 CDMA网管系统概述 |
1.2.1 CDMA简介 |
1.2.2 中国联通四川分公司CDMA网管系统简介 |
1.3 网管系统中引入CORBA技术 |
1.4 引入CORBA技术的优势 |
第二章 CORBA技术 |
2.1 CORBA技术相关概念介绍 |
2.2 CORBA体系结构 |
2.2.1 体系结构中主要单元 |
2.2.2 ORB结构 |
2.2.3 ORB结构中的主要构件 |
2.2.4 系统集成 |
2.2.5 互操作 |
2.3 分布式对象技术之间特性比较 |
第三章 CDMA综合网络管理系统 |
3.1 需求分析 |
3.1.1 管理范围 |
3.1.2 管理层面 |
3.1.3 管理目标 |
3.1.4 功能需求 |
3.2 设计思想 |
3.3 系统构架 |
3.3.1 “即插即用”型的新一代联通网管系统 |
3.3.2 基于CORBA技术的综合网管系统架构 |
3.4 软件结构 |
3.4.1 信息采集系统 |
3.4.2 信息处理系统 |
3.4.3 信息发布系统 |
3.4.4 信息存储系统 |
3.4.5 上层网管接口 |
3.4.6 配置管理系统 |
3.5 系统功能 |
3.5.1 按功能划分 |
3.5.2 按层次划分 |
3.6 关键技术 |
3.6.1 关键技术一:CORBA技术 |
3.6.2 关键技术二:自由报表技术 |
3.6.3 关键技术三:HA高可用性技术 |
3.6.4 关键技术四:消息通信技术 |
3.7 系统优越性 |
3.7.1 可靠性 |
3.7.2 规范化和先进性 |
3.7.3 扩展性 |
3.7.4 可维护性 |
3.7.5 强大的处理能力 |
3.7.6 系统安全性 |
第四章 基于CORBA的网络接口功能 |
4.1 术语与定义 |
4.1.1 管理域控制对象 |
4.1.2 网络资源对象 |
4.1.3 采集活动 |
4.2 缩略语 |
4.3 网络管理体系结构 |
4.3.1 网络参考模型 |
4.3.2 接口位置 |
4.3.3 网络管理接口采用的协议栈 |
4.4 接口管理功能 |
4.4.1 角色 |
4.4.2 高层用例 |
4.4.3 公共管理功能集 |
4.4.4 配置管理功能集 |
4.4.5 故障管理功能集 |
4.4.6 性能管理功能集 |
第五章 性能管理接口分析 |
5.1 性能采集管理功能 |
5.1.1 性能采集管理对象类 |
5.1.2 操作描述 |
5.2 性能门限管理功能 |
5.2.1 性能门限管理对象类 |
5.2.2 操作描述 |
第六章 性能管理接口设计与实现 |
6.1 操作映射 |
6.2 操作参数映射 |
第七章 CORBA技术的发展前景 |
参考文献 |
论文独创声明 |
致谢 |
附录1 作者研究生阶段科研经历 |
附录2 作者研究生阶段论文发表情况 |
(9)基于分布式对象技术的Parlay/OSA业务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开放业务架构 OSA 概述 |
1.2 Parlay/OSA 的业务平台发展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开发业务架构 OSA/PARLAY |
2.1 开放业务架构 OSA 结构 |
2.2 开放业务架构的工作原理 |
2.3 Parlay/OSA 应用程序接口 (APIs) |
2.4 Parlay/OSA 运行实例 |
2.5 Parlay Web Services 和 Parlay-X |
第三章 基于 CORBA 框架的 PARLAY/OSA 业务平台研究 |
3.1 分布式对象技术 |
3.2 基于 CORBA 框架的开放业务平台 |
3.3 CORBA 技术的应用 |
第四章 基于 XML 的 PARLAY/OSA 业务生成、业务执行研究 |
4.1 可扩展标记语言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
4.2 OSA 的开放业务执行平台 |
4.3 基于 XML 的业务开发执行平台的实现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基于移动代理的分布式智能网(论文提纲范文)
1 MADIN网络演进结构 |
2 MADIN网络实现技术 |
2.1 智能网网元CORBA化 |
2.2 IN/CORBA网关 |
2.3 移动代理智能节点软件结构 |
3 MADIN业务设计与实现 |
4 结语 |
四、基于CORBA技术的分布式智能网(论文参考文献)
- [1]NGN中基于CORBA的Parlay API接口模型[J]. 郑毅,樊自甫.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08)
- [2]基于CORBA的数据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范玉光. 南京理工大学, 2006(01)
- [3]面向智能网演进的异构网络中间件体系研究[D]. 王晓庆. 北京邮电大学, 2006(11)
- [4]基于SLA基础的软交换技术与下一代运营支撑系统的融合 ——框架与部分SNMP AGENT实现[D]. 徐培文. 北京邮电大学, 2006(11)
- [5]基于C++的CORBA映射在PARLAY FRAMEWORK中的应用及研究[D]. 薛国栋. 北京邮电大学, 2006(11)
- [6]基于CORBA的分布式智能网的业务逻辑对象实现[D]. 彭洋. 沈阳工业大学, 2006(10)
- [7]基于CORBA的传输网网管北向接口适配器的研究与设计[D]. 李旻. 武汉科技大学, 2005(05)
- [8]CORBA技术在CDMA网络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应用[D]. 代霞. 四川大学, 2005(01)
- [9]基于分布式对象技术的Parlay/OSA业务系统研究与实现[D]. 侯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4(04)
- [10]基于移动代理的分布式智能网[J]. 李新,方昉,糜正琨. 计算机工程, 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