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就业服务的成功战略转型——杭州市建立公共就业服务新机制的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河池市人民政府[1](2021)在《河池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指出河政发[2021]12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和驻河池中直区直各单位:现将《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5月17日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目录第一章立足新起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池新征程第一节发展的新起点第二节面临的新环境第三节二〇三五年新愿景
王亮[2](2021)在《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经济结构深入调整、人口结构深度变化,公众对公共服务的社会预期不断提升、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参与意识不断增强,这对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存在质量不高、规模不足、发展不平衡等多方面问题,具体表现为:城乡区域间服务水平差异较大,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服务设施不足,设施利用率较低;公共服务人才短缺,人力资源保障不足;服务尚未有效惠及全部流动人口和困难群体,项目存在覆盖盲区;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体制机制创新滞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择了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相对完善的日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史论结合的方式,研究其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历史演进、架构及相关主体的作用发挥等内容,并通过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体系的分析,见微知着,深入探讨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运行机制和效果,以期借鉴其经验,为完善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提供助益。本文分析认为,战后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从政府单一主体供给向政府、社会、企业多元主体供给不断转变,历经官制型体系、融合型体系后,最终形成官民共治型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官民共治体系下,政府和以非营利组织为代表的民间事业者发挥着主体作用,市场则作为纽带推动着官民协同共治的进程,其中政府是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主体,发挥主导作用;市场化是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方式,对提升服务供给效率和水平不可或缺;非营利组织是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主体构成,其既可以单独承担社会事务,同时也可以与政府或其他民间事业者合作满足民众公共服务需求。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各司其职、相互协同,共同保障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为了考察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子系统的运行,结合当前应对新冠疫情冲击影响研究的现实需要,本文针对日本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做了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其作用发挥机制、应对新冠疫情举措以及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等内容,对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效率效果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总结日本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经验,以期为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本文从结构上包括6部分共9章内容,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即第1章。主要包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以及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归纳本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第二部分为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理论分析,即第2章。主要包括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供给及其体系的内涵探讨,总结和分析了公共服务体系的一般形式,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形成的约束条件以及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演进及其特征,即第3章。从历史演绎的角度,对战后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归纳与逻辑梳理,总结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演进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第四部分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结构及主体作用分析,包括第4、5、6、7章,为本文的核心部分。以前文分析内容为基础,采取“总—分”形式对日本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进行解构。从总体上,以官民协同治理为角度,分析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构成形式、体系形成的动因以及官民协同治理的机制,分析表明政府和以非营利组织为代表的民间事业者发挥着显着的主体作用,而市场是两者之间协同合作的载体。其后,分别从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的视角出发,分析三者在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各自作用的发挥,以更好地解析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以期为我国提供切实借鉴。第五部分是案例分析,即第8章。结合当前应对新冠疫情冲击实际,选取公共卫生危机应急管理体系进行考察,通过分析其作用发挥机制、应对新冠疫情举措以及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等内容,见微知着,对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运行效果进行验证。最后,借鉴日本经验,完善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即第9章。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日本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经验,提出完善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建设的建议。
鄂义强[3](2020)在《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由培育“精英”逐渐走向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人数从扩招后第一届(2003年)的212万人次上升到2019年的834万人次,在就业市场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中国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已将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升到一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加以重视,同时国家层面不断出台系列的就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选择了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进行研究,也就是把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这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大学生就业置于整体政府责任的建构逻辑中去考察,从而有助于厘清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要承担的有关责任,在此基础上展开问题研究,就可以明晰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构建的重点。厘清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是开展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之间关系的省思,依据责任政府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市场失灵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依据现实中政府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的政府基本职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阐释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责任的必要性,厘定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为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一般而言,研究社会现象和相关问题,都不能割裂历史的纵向联系,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不同就业制度时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府责任履行状况进行考察,也就是于历史演进中去考察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的履行,阐释大学生就业中政府履行责任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凸显20世纪末大学生自主择业时期政府责任履行上存在的问题,确保当代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研究的历史承续性,为进行深层次的问题研究打下基础。呈现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为提高研究的可信度与客观性,以网络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进行实证研究。编制《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涵盖全国52所高校、20 197名大学毕业生,通过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主要采用频率分析法和交叉分析法,分别得出频率分析结果和交叉分析结果。同时对部分用人单位负责人和政府官员进行个案访谈。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三个向度的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就业政策对大学生个人需求关注不够,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亟待提升。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高校以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不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促进大学生就业作用不明显。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回应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高等教育质量有效监督不足,大学生平等就业法治环境建设滞后,大学生就业政策监督机制不健全。深入研究英国、美国、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俄罗斯等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以及中国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构建必须坚持的中国道路。最后在现实的逻辑上回应理论逻辑中所厘定的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探索立足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的建构性策略:在政府调控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在政府服务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在政府监督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从而在现实的逻辑上,形成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促进机制,力求逐步破解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王莉莉[4](2020)在《济宁市政府主导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线人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政府乃至全社会必须关注的问题。为中职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可以更好的提高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问题,并且能够使中职毕业生为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为了保障中职毕业生在社会经济新常态下稳定就业,政府除了提供公益性岗位、提供政策扶持外,还应关注职业教育就业问题,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技能人才。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方面,习总书记指出,政府有为中职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提供优质就业服务的责任。政府部门、中等职业学校、社会各界都应高度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以便采取相应措施缓解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尤其是地方政府,作为促进社会就业的主导者,要进一步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服务质量,深入了解学生就业需求,发现政府在就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本文以济宁市政府就业服务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济宁市就业服务政策、就业宣传方式、就业培训模式、就业评估等方面问题,掌握济宁市政府在相应方面采取的措施,针对济宁市政府就业服务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研究中发现,济宁市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就业服务政策缺乏针对性、就业宣传不到位、就业培训责任缺失、就业权益保障不到位、就业信息交流不通畅、就业评估机制不科学等问题。本文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试图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并对此提出建议。针对济宁市政府在中职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健全就业服务政策体系、加大就业宣传力度、明确政府就业培训职责、完善就业社会保障机制、建立覆盖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库、建立科学的就业评估机制等六方面提出改善建议,以提高政府就业服务质量,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满意率,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纪红萱[5](2020)在《成都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就业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应该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目标的提出,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对政府就业的更高要求,也符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望。它对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增加显着。特别是,2020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874万人,创历史新高。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宏观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面临新挑战。这不仅关系到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且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和谐与稳定以及国家的长远发展。这就是政府扩大就业的原因,凸显了就业重要性。成都市政府履行政府职能,通过制定成都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有力推动大学生就业。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毕业生规模扩大等多重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到明显冲击,如何提高成都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执行效力,是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知网查阅文献,成都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现有的研究成果还处于空白,本文采用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理论模型分析方法,根据史密斯政策执行理论、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从大学生就业政策本身、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机构、大学生就业政策对象大学生群体和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环境四个方面,分析成都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困境出现的原因,并且与同是新一线城市杭州和武汉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得出成都可以借鉴大学生就业执行政策的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成都市大学生就业执行困境的对策,推动成都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稳步发展,为成都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首先,深入分析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文献,收集成都市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数据。接着利用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分析框架,揭示成都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过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且对成都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过程存在的现实困境所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成都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的对策和建议。
田振[6](2019)在《基于农民满意度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改革研究》文中认为新时代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在绘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蓝图时,明确指出: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细化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任务。这是在我国进入新时代背景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十八大以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绩。但总体而言,基本公共服务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尤其是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体制问题凸显。论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介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研究不同种类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现状,整体把握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的总体网络。第四部分,调查农民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的满意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基于农民满意度在宏观层面上系统分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六部分,提出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的建议。通过文献研究以及实地调研,发现农民迫切需求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农村公共就业、农村公共文化,从宏观层面上研究农民对这六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所构成的总体网络的满意度,对于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供给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近些年,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民的满意度总体不错。新农合供给体制、新农保供给体制组织体系设置更加合理,经费保障机制更加完善,运行机制更加健全,绩效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满意度极高;农村义务教育供给体制、农村公共卫生供给体制不断完善,得到了农民的认可,但在人员配置方面还需完善;农村公共就业供给体制、农村文化供给体制受限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绝大部分农村发展进程缓慢,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民满意度逐步提高。基于农民满意度发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在具体的运行过程尚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供给结构失衡;二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权责配置失衡;三是供给的运行机制不合理;四是财政保障机制不完善。如何建立和完善适应中国国情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民满意度,已经成为必须正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以上分析,首先,要从宏观角度厘清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有效耦合的辩证关系,加强六项供给体制的紧密联系以及发挥各自在整个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中的作用。其次,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的保障因素上强化农民需求表达,优化供给管理体制,改革公共财政体制,完善监督保障体制,健全法律法规体制。
丁云霞[7](2019)在《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及其协调机制研究 ——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消费需求势能的持续增强、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的有序推进,以及政府发展体育综合体政策导向的日益强化,体育综合体这一支撑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创新载体,受到各级政府和体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也成为现阶段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体育综合体的发展涉及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方利益主体,由于各参与方利益诉求不同、相互之间关系复杂且持续变化,给体育综合体的创新协调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为推动体育综合体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在新公共管理理论、需求外溢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指导下,对参与体育综合体发展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进行分析,结合需求端消费者需求的实证调查研究,提出通过服务供应链建设提升体育综合体发展水平的思路,并依据研究结果为完善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利益协调机制提供了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政府部门、服务集成方、服务提供商和消费者是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上的重要利益主体。在这四类主体间形成的六对关系中,“政府部门与消费者”、“政府部门与服务集成方”、“服务集成方与服务提供商”三对利益主体关系相对重要,构建与之相对应的“消费者满意的财政政策机制”、“实现全过程监管的委托经营契约机制”和“契合消费者需求和综合体发展模式的服务提供商选择机制”是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利益协调的关键和核心。第二,通过对江苏省首批认定的14家体育综合体560名消费者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从消费端佐证开展上述“三个机制”研究的重要性,并得出消费者基于体育综合体发展现状的各类期望、诉求和特点,围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提出了将“消费者需求的关键性指标纳入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构建的相关协议、让体育综合体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符合时代感方向和使体育综合体保持一定的公益性”等构建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的思路。第三,基于消费分层的视角,对453名消费者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消费者对于体育综合体服务内容的需求既有个体差异也有群体差异。通过分析消费者对体育综合体服务内容结构的消费意愿情况,得出体育综合体基本保障服务供给对消费者消费意愿的影响最大等结论,并依据研究结论,提出政府部门应从“针对重点领域提升政策力度、瞄准体育消费潜力市场优化政策、立足整体效益加强政策协同、通过信息公开提升政策效应”等方面优化对消费者的财政补贴机制。第四,在分析政府部门与服务集成方关于签订委托经营协议各自诉求基础上,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有关规范性法律文件、部分体育场馆委托经营合同,以及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员有关委托经营协议指标认知的访谈记录等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现有委托经营契约机制存在“政府的有限理性、缔约成本与争议成本具有不完全性、协议内容缺少产业生态链思维”等现实问题,可以通过“在委托经营协议中安排剩余控制权协议、明确政府对剩余控制权协议的主导地位、约定服务集成方与服务提供商构建内部供应链体系、契约履行全面全程接受公众监督”等方法解决。第五,在确定了包括7个一级指标和41个二级指标的服务提供商选择初始指标集的基础上,采用单项-总体相关系数分析法将41个二级指标净化到15个,接着运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确定测量指标权重和等级,得出“信用水平、消费拉动、运营模式、内容创新、产业带动”等指标是影响体育综合体服务提供商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并根据服务提供商选择指标研究结果,提出了包括“聚焦关键类型指标、根据自身资源条件、依据综合体本体与相关服务的比例关系和围绕体育综合体具体类型”等四条优化体育综合体服务提供商选择机制的具体建议。
张睿琦[8](2019)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 ——以昆明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是中国高等教育扩招的整好第20个年头,据教育部日前公布的权威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的高等教育体系规模目前在世界列居首位,也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即将从大众化阶段迈入崭新的阶段——全面普及阶段。随之而来造成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高校毕业生数量本就庞大且持续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与日俱增,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毕业生属于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本,其就业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逐渐建立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实行宏观调控、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该体制充分发挥了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但实践证明,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单单依靠市场的力量远远不够,政府也必须合理有效地发挥其职能。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①党的十九大报告则把就业视为最大民生,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②由此可见,就业是民生之本、固国之基、发展之源,政府必须对此高度重视。本文以昆明市为例,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地方政府职能问题。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罗列了论文写作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和所运用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围绕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政府职能履行的必要性、职能的演变以及职能的类型划分展开论述。第四部分进行个案研究,在探究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当前昆明市职能履行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借鉴和参考国内外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有代表性的经验做法,并从中得到相应启示。第六部分根据前文分析,分别从做好宏观调控、健全法律体系、优化工作体制、升级就业服务、强化职能监督、积极促进“双创”等几个方面进行观点阐述,提出了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的一般性、普适性的建议和设想。
林钊[9](2019)在《泉州市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为了积极响应国家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号召,各地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因此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试图从政府行为的视角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探索和创新。本研究界定我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行为的内容,以凯恩斯就业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为基石,归纳并梳理了泉州市政府在高校大学生就业中取得的主要成效以及深入分析泉州市促进大学生就业政府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研究阐述了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行为的基本原则,并借鉴国内外其他地区促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行为的经验启示,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政府行为的优化建议。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发现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行为存在以下问题:就业保障制度不全、就业服务不完善、就业政策缺乏配套措施以及就业市场的监管不完善,其根本原因是政府责任意识不强、就业立法不完善、就业政策执行不到位及创业政策体系的缺失,通过上述问题和原因的分析,本文最后从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扩大就业需求、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健全就业市场、加强政府责任监督,确保政策落地、完善创业政策体系,鼓励自主创业等五个宏观维度,提出完善泉州市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行为对策。
段裴裴[10](2019)在《公共就业服务下“4555”人员再就业的促进研究 ——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贸易摩擦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导致经济形势下行,企业裁员率增加,而“4555”人员是影响较大的一个群体。本文以“4555”人员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力资本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理论等理论,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开展调查研究。首先,明确了“4555”人员公共就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比如“4555”人员自身的问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质量低、政府援助体系不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其次是从“4555”人员自身、政府、社会三个主体出发,探讨促进“4555”人员再就业的必要性,促进“4555”人员再就业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最后是依据调研和理论研究,探索出一个“政府主导、个人主动、社会组织参与”的促进就业援助体系,重点是通过完善就业制度和政策、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各部门沟通、提高服务能力的方式,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更好的促进“4555”人员再就业。希望能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就业服务的成功战略转型——杭州市建立公共就业服务新机制的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就业服务的成功战略转型——杭州市建立公共就业服务新机制的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2)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 |
1.4.2 论文的不足 |
第2章 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理论分析 |
2.1 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界定 |
2.1.1 公共服务 |
2.1.2 公共服务供给 |
2.1.3 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
2.2 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一般形式 |
2.2.1 单一主体体系 |
2.2.2 多元主体体系 |
2.2.3 多中心供给体系 |
2.2.4 合作性供给体系 |
2.3 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形成的约束条件 |
2.3.1 交易成本约束 |
2.3.2 公共属性约束 |
2.3.3 制度主义约束 |
2.3.4 网络嵌入约束 |
2.3.5 区域竞合约束 |
2.4 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 |
2.4.1 公共产品理论 |
2.4.2 公共选择理论 |
2.4.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4.4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3章 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历史演进及其特征 |
3.1 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演进 |
3.1.1 官制型公共服务供给体系(1945-1993 年) |
3.1.2 融合型公共服务供给体系(1993-2006 年) |
3.1.3 官民共治型公共服务供给体系(2006 年至今) |
3.2 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演进的特征 |
3.2.1 法规先行,完善制度建设 |
3.2.2 政府主导,引入社会资本 |
3.2.3 竞争嵌入,发挥市场作用 |
3.2.4 目标明确,服务规制改革的总体目标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官民协同治理解析 |
4.1 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官民协同治理的构成形式 |
4.1.1 政府是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主体 |
4.1.2 市场化是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方式 |
4.1.3 社会组织是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主体构成 |
4.1.4 公民诉求是公共服务供给的出发点与归宿 |
4.2 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官民协同治理的动因 |
4.2.1 响应理论演变冲击,因应国际环境变化 |
4.2.2 缓解国家财政困境,实现政府角色转型 |
4.2.3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
4.2.4 引入多元参与主体,满足公众多样化服务需求 |
4.3 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官民协同运行机制 |
4.3.1 政府间协同机制 |
4.3.2 政府与民间事业者协同机制 |
4.3.3 民间事业者间协同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政府作用研究 |
5.1 日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由中央政府构建 |
5.1.1 中央政府制定法律体系 |
5.1.2 构建公共服务组织架构 |
5.1.3 承担必要的公共服务职能 |
5.2 日本公共服务职能多由地方自治体承担 |
5.2.1 地方自治体承担公共服务的类型 |
5.2.2 地方自治体实现公共服务职能的途径 |
5.2.3 地方自治体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源构成 |
5.3 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形成于央地分权改革实践 |
5.3.1 地方分权改革动因 |
5.3.2 地方分权改革进程 |
5.3.3 地方分权改革成效 |
5.4 中央地方协调是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方向 |
5.4.1 制度协调 |
5.4.2 组织协调 |
5.4.3 事务协调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市场作用研究 |
6.1 “市场增进论”与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 |
6.1.1 市场增进论 |
6.1.2 市场增进论下的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 |
6.2 日本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的实现途径 |
6.2.1 公企民营化 |
6.2.2 官民竞争与合作 |
6.2.3 民间竞争与合作 |
6.3 日本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的制度构成 |
6.3.1 民间委托制度 |
6.3.2 PFI制度 |
6.3.3 指定管理者制度 |
6.3.4 市场检验制度 |
6.3.5 PFS制度 |
6.4 日本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的效果 |
6.4.1 日本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的成效 |
6.4.2 日本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的问题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的非营利组织作用研究 |
7.1 日本非营利组织基本情况 |
7.1.1 非营利组织内涵 |
7.1.2 日本非营利组织发展脉络 |
7.1.3 非营利组织类型 |
7.1.4 非营利组织的结构 |
7.2 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 |
7.2.1 政府培育支持非营利性组织 |
7.2.2 政府向非营利组织委托公共事务 |
7.2.3 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协同合作 |
7.3 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非营利性组织作用发挥机制 |
7.3.1 公益活动的自发性 |
7.3.2 市场竞争的参与性 |
7.3.3 公共事务的受托性 |
7.3.4 市民社会的主体性 |
7.4 日本非营利性组织作用发挥的困境与解决 |
7.4.1 日本非营利性组织作用发挥的主要困境 |
7.4.2 日本非营利性组织作用发挥困境的解决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案例分析:日本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体系的运行 |
8.1 日本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及其体系 |
8.1.1 日本公共危机管理 |
8.1.2 日本公共卫生危机管理 |
8.1.3 日本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体系 |
8.2 日本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体系作用发挥机制 |
8.2.1 法律因应机制 |
8.2.2 监测预警机制 |
8.2.3 决策处置机制 |
8.2.4 信息沟通机制 |
8.2.5 市民救助机制 |
8.2.6 应急保障机制 |
8.3 日本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体系应对新冠疫情的效果 |
8.3.1 日本新冠疫情应急管理的举措 |
8.3.2 日本新冠疫情应急管理的成效 |
8.3.3 日本新冠疫情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日本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
9.1 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不断完善的经验 |
9.1.1 立法先行,完善公共服务制度框架 |
9.1.2 政策引导,挖掘非营利组织作用 |
9.1.3 路径明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
9.1.4 协同治理,构建公共服务多元主体供给机制 |
9.2 借鉴日本经验,完善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建设 |
9.2.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优化公共服务领域制度建设 |
9.2.2 强化市场作用发挥,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
9.2.3 着力扶持社会组织,推进公共服务协同供给 |
9.2.4 夯实公民参与基础,拓展参与公共决策途径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实证研究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关系的理论概述 |
一、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
(一)大学生就业的概念界定 |
(二)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理论基础 |
(一)责任政府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 |
(三)市场失灵理论 |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实依据 |
(一)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
(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的内在要求 |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厘定 |
(一)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调控责任 |
(二)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服务责任 |
(三)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监督责任 |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践历程 |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时期:政府包办、计划配置 |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
二、“供需见面”就业制度时期:计划配置为主、调节为辅 |
(一)“供需见面”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
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时期: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
(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状与问题 |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 |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现状 |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现状 |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现状 |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证研究 |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设计 |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概况 |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频率分析结果 |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交叉分析结果 |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第四章 国外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
(二)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
(一)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
第五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策略建议 |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 |
(二)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 |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
(一)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 |
(二)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 |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
(一)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
(二)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 |
(三)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B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人才要求访谈提纲 |
附录 C 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4)济宁市政府主导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一、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
1.中职学校 |
2.中职学生就业 |
3.就业服务 |
(二)相关理论介绍 |
1.凯恩斯就业理论 |
2.服务型政府理论 |
二、济宁市政府主导下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现状 |
(一)济宁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规模 |
1.济宁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规模 |
2.济宁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
(二)济宁市政府促进中职毕业生就业的服务现状 |
1.出台就业相关政策 |
2.开展就业宣传服务 |
3.规范就业创业培训 |
4.建立就业服务保障机制 |
三、济宁市政府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济宁市政府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1.就业服务政策缺乏针对性 |
2.就业宣传不到位 |
3.就业培训流于形式 |
4.缺少就业失业相关权利保障 |
5.就业信息互通方式陈旧 |
6.就业评估机制不科学 |
(二)济宁市政府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1.重视程度不够 |
2.宣传服务理念落后 |
3.政府就业指导责任缺失 |
4.就业保障机制不健全 |
5.工作方式缺乏创新 |
6.政绩观存在偏差 |
四、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
(一)国内政府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措施 |
1.嘉兴市政府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的相关措施 |
2.杭州市政府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的相关措施 |
3.国内政府就业服务举措对济宁市的借鉴意义 |
(二)国外促进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措施 |
1.美国加州政府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措施 |
2.德国法兰克福政府促进职业教育学生就业的措施 |
3.发达国家政府就业服务举措对济宁市的借鉴意义 |
五、济宁市政府改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建议 |
(一)健全就业服务政策体制 |
1.完善中职毕业生就业服务政策 |
2.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适用的普惠性就业服务制度 |
(二)加大就业服务宣传力度 |
1.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创业宣讲活动 |
2.打造就业创业信息化平台 |
(三)明确政府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培训服务中的职能 |
1.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培训课程资源改革 |
2.合理确定就业培训机构服务供给范围 |
3.强化就业培训服务质量监管 |
(四)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 |
1.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专项就业保险制度 |
2.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专项就业救助制度 |
3.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专项就业福利制度 |
(五)建立覆盖济宁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库 |
1.确定数据库组建主体 |
2.科学分析就业双方信息 |
3.智能匹配就业双向需求 |
(六)建立科学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评估机制 |
1.建立多元主体评估机制 |
2.科学设置评估指标 |
3.强化评估组织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成都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国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阐述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就业 |
2.1.2 大学生就业 |
2.1.3 政策执行 |
2.2 相关理论 |
2.2.1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理论模型 |
2.2.2 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三章 成都市大学生就业政策与就业状况 |
3.1 成都市大学生就业政策 |
3.1.1 运用各项就业政策扩大就业 |
3.1.2 加强就业政策统筹建立长效机制 |
3.1.3 设立奖补就业政策推动就业 |
3.1.4 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促进创业 |
3.2 大学毕业生在成都就业状况 |
第四章 成都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存在的困境 |
4.1 成都大学生就业政策本身的存在的问题 |
4.1.1 政策目标不明确 |
4.1.2 政策方案的可行性不强 |
4.1.3 政策内容的规划性不强 |
4.2 成都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主体的困境 |
4.2.1 就业政策执行机构配合和分工不明确 |
4.2.2 就业政策执行机构作为政策主体角色责任不强, |
4.2.3 就业政策执行机构工作人员综合能力弱 |
4.2.4 制定政策需要考虑就业市场需求 |
4.3 成都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客体的困境 |
4.3.1 存在就业能力不足的大学生 |
4.3.2 大学生群体个体差异引发人才流失 |
4.3.3 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挑战 |
4.4 成都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环境的困境 |
4.4.1 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实施环境不完善 |
4.4.2 大学生就业舆论环境受到传统观念影响 |
4.4.3 大学生就业政策评估系统不健全 |
4.4.4 需要终结过时的大学生就业政策 |
第五章 杭州和武汉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执行经验及借鉴 |
5.1 杭州市的经验 |
5.1.1 制定执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就业政策 |
5.1.2 营造良好的创业执行环境 |
5.1.3 提高就业政策执行机构执行能力 |
5.2 武汉市的经验 |
5.2.1 政府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过程经验 |
5.3 杭州和武汉就业政策执行的经验借鉴 |
5.3.1 重视就业补贴对大学生群体支持作用 |
5.3.2 采取稳妥就业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式 |
5.3.3 发挥政府在就业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主体角色的责任 |
第六章 加强成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执行力的对策 |
6.1 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
6.1.1 制定实用性和高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
6.1.2 制定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
6.1.3 完善高校毕业生基层的就业政策 |
6.1.4 改进中小企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
6.1.5 制定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
6.2 发挥政策执行机构的桥梁作用 |
6.2.1 履行就业政策执行机构的职责 |
6.2.2 承担就业政策和就业目标群体之间纽带作用 |
6.2.3 开展中小企业就业政策引导服务 |
6.2.4 加强就业政策执行机构在基层就业政策的指导作用 |
6.3 提升目标群体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认可 |
6.3.1 提高目标群体大学生对就业政策响应能力 |
6.3.2 充分考虑目标群体大学生的就业意愿 |
6.4 关注环境因素 |
6.4.1 调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执行环境的积极因素 |
6.4.2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执行环境的评估监察制度 |
6.4.3 改善中小微企业和基层的就业政策执行环境 |
6.5 破解成都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困境 |
6.5.1 制定适合成都经济发展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
6.5.2 推动就业政策执行机构行动力 |
6.5.3 改变就业对象群体大学生“等靠要”懒惰就业思维观念 |
6.5.4 营造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就业政策环境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农民满意度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评价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1.2.3 简要评价 |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2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含义 |
2.1.2 特征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消除城乡、工农差别的思想 |
2.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思想 |
2.2.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思想 |
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现状 |
3.1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总体构架 |
3.1.1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基本内容 |
3.1.2 不同种类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网络 |
3.2 不同种类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现状 |
3.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供给体制 |
3.2.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供给体制由来及特征 |
3.2.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供给体制现状 |
3.2.2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供给体制 |
3.2.2.1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供给体制由来及特征 |
3.2.2.2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供给体制现状 |
3.2.3 农村义务教育供给体制 |
3.2.3.1 农村义务教育供给体制由来与特征 |
3.2.3.2 农村义务教育供给体制现状 |
3.2.4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供给体制 |
3.2.4.1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供给体制由来及特征 |
3.2.4.2 农村公共卫生供给体制现状 |
3.2.5 农村公共就业供给体制 |
3.2.5.1 农村公共就业供给体制由来及特征 |
3.2.5.2 农村公共就业供给体制现状 |
3.2.6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制 |
3.2.6.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制由来及特征 |
3.2.6.2 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体制现状 |
3.2.7 不同种类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间的横向比较 |
4 基于农民满意度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分析 |
4.1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满意度调查及其结果分析 |
4.1.1 调查对象 |
4.1.2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 |
4.1.3 结果统计 |
4.2 农民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满意度评价 |
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5.1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存在的问题 |
5.1.1 供给结构失衡 |
5.1.2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权责配置失衡 |
5.1.3 供给的运行机制不合理 |
5.1.4 财政保障机制不完善 |
5.2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2.1 基层政府向农村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积极性不高 |
5.2.2 政府对人力资源整合不足 |
5.2.3 农民利益表达缺乏制度平台 |
5.2.4 监督保障力度仍不够 |
6 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的对策建议 |
6.1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总体网络的有效耦合 |
6.2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的保障因素 |
6.2.1 强化农民需求表达 |
6.2.2 优化供给管理体制 |
6.2.3 改革公共财政体制 |
6.2.4 完善监督保障体制 |
6.2.5 健全法律法规体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及其协调机制研究 ——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消费需求势能增强促进体育供给侧创新发展 |
1.1.2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提升体育场馆运营效能 |
1.1.3 通过发展体育综合体优化体育服务供给 |
1.2 研究目的、任务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与任务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的整理与分析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的整理与分析 |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框架结构与创新之处 |
1.5.1 论文的框架结构 |
1.5.2 可能的创新之处 |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综合体 |
2.1.2 体育综合体的核心利益主体 |
2.1.3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 |
2.1.4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利益协调机制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需求外溢理论 |
2.2.3 供应链管理理论 |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利益主体间的关系 |
3.1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中不同利益主体的角色定位 |
3.1.1 政府部门的角色定位 |
3.1.2 服务集成方的角色定位 |
3.1.3 服务提供商的角色定位 |
3.1.4 消费者的角色定位 |
3.2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中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
3.2.1 政府部门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
3.2.2 服务集成方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
3.2.3 服务提供商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
3.2.4 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
3.3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分析 |
3.3.1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利益主体的关系结构 |
3.3.2 政府与消费者的关系分析 |
3.3.3 政府与服务集成方的关系分析 |
3.3.4 服务集成方与服务提供商的关系分析 |
3.4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利益协调机制的提出 |
3.4.1 充分认识到利益协调机制的核心是识别和关注消费者需求的满足 |
3.4.2 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实证度量制定体育综合体财政等公共政策 |
3.4.3 政府通过协议约束服务集成方建立体育综合体内部供应链体系 |
3.4.4 服务集成方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提供商选择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体育综合体消费者服务消费需求分析 |
4.1 被调查对象情况介绍 |
4.2 研究方法:Kano模型及应用 |
4.2.1 AQT理论及Kano模型 |
4.2.2 体育综合体消费者服务需求调查问卷及评价表示例 |
4.3 体育综合体消费者需求问卷的设计过程 |
4.3.1 体育综合体消费者需求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
4.3.2 体育综合体消费者需求问卷的结构框架 |
4.3.3 体育综合体消费者需求问卷测量指标的选取 |
4.4 Kano调查的数据来源与结果讨论 |
4.4.1 调查方式 |
4.4.2 信效度分析 |
4.4.3 基本信息统计 |
4.4.4 Kano传统功能属性的确定 |
4.4.5 结果与讨论 |
4.5 Better-Worse系数分析 |
4.6 基于消费者具体需求的相关建议 |
4.6.1 将满足“消费者需求”作为体育综合体供给侧改革发展的前提基础 |
4.6.2 将“关键性指标”纳入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构建的相关协议 |
4.6.3 将“彰显时代感”作为体育综合体内容构建和服务方式创新的目标 |
4.6.4 将“坚持公益性”作为构建服务供应链的基本要求 |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政府对体育综合体消费者的财政补贴机制研究 |
5.1 体育综合体财政政策的实施现状 |
5.1.1 中央部委关于体育场地设施的财政政策 |
5.1.2 地方体育部门关于体育场地设施的财政政策 |
5.2 体育综合体消费补贴政策的社会需求 |
5.2.1 消费补贴的内涵 |
5.2.2 体育场地设施消费补贴政策的实施现状 |
5.3 体育综合体消费者服务内容需求差异的描述性分析 |
5.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5.3.2 消费者服务内容需求的差异分析 |
5.4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给对消费者消费意愿的作用分析 |
5.4.1 信度分析 |
5.4.2 KMO检验 |
5.4.3 提取主成分 |
5.4.4 Logistic有序回归模型的建构与结果分析 |
5.5 政府对体育综合体消费者财政补贴机制的优化设计 |
5.5.1 针对重点领域提升政策力度 |
5.5.2 瞄准体育消费潜力市场优化政策 |
5.5.3 立足整体效益加强政策协同 |
5.5.4 通过信息公开提升政策效应 |
本章小结 |
第6章 政府与体育综合体服务集成方的契约机制研究 |
6.1 契约及契约机制分析 |
6.2 体育综合体委托经营协议的双方主体特征分析 |
6.2.1 协议甲方:所有方——政府部门 |
6.2.2 协议乙方:运营方——服务集成方 |
6.3 体育综合体委托经营协议的内容分析 |
6.3.1 对《民法通则》、《合同法》和《体育法》等法律规制的内容分析 |
6.3.2 对现有委托经营契约文本要素与内容结构的内容分析 |
6.3.3 对体育综合体运营负责人的半结构访谈设计与分析 |
6.4 现有委托经营契约机制存在的问题反思 |
6.4.1 政府有限理性的存在 |
6.4.2 缔约成本与争议成本的不完全性 |
6.4.3 协议内容缺少产业生态链的思维 |
6.5 剩余控制权理论在体育综合体委托经营协议中的应用 |
6.5.1 剩余控制权理论 |
6.5.2 剩余控制权理论应用的制度假设 |
6.5.3 明确政府对剩余控制权协议的主导地位 |
6.5.4 约定服务集成方构建与服务提供商的内部供应链体系 |
6.5.5 全面全程接受公众监督 |
本章小结 |
第7章 体育综合体服务集成方对服务提供商的选择机制研究 |
7.1 服务提供商选择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
7.2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服务提供商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 |
7.2.1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服务提供商选择指标体系构建的价值定位 |
7.2.2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服务提供商选择指标体系的分析框架 |
7.2.3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服务提供商选择初始指标集的遴选标准 |
7.3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服务提供商选择初始指标集的净化 |
7.3.1 净化方法 |
7.3.2 调查样本及数据来源 |
7.3.3 指标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
7.4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服务提供商选择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7.4.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7.4.2 构造判断矩阵 |
7.4.3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
7.4.4 确定指标权重 |
7.5 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服务提供商选择测量指标权重的评估及评定等级 |
7.6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7.6.1 总体情况 |
7.6.2 “供应链内部协同”维度情况 |
7.6.3 “供应商契约履行”维度情况 |
7.6.4 “消费端需求满足”维度情况 |
7.7 构建体育综合体服务提供商选择机制的工作建议 |
7.7.1 聚焦关键类型指标 |
7.7.2 考虑自身资源条件 |
7.7.3 依据综合体本体与相关服务的比例关系 |
7.7.4 围绕体育综合体的具体类型 |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局限与未来展望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8.2 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附录1 体育场地设施消费者服务需求状况调查问卷形成的专家咨询表 |
附录2 体育场地设施消费者服务需求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3 体育场地设施消费者消费意愿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4 部分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附录5 江苏省体育服务综合体的评估指标 |
附录6 体育场馆现有委托经营契约内容分析表 |
附录7 体育综合体服务提供商选择与评价指标体系问卷(初始指标) |
附录8 体育综合体服务提供商(空间承租方)选择指标体系—专家赋权问卷 |
致谢 |
(8)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 ——以昆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与难点 |
(一) 创新点 |
(二) 难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概念 |
(一) 高校毕业生 |
(二) 高校毕业生就业 |
二、地方政府职能相关概念 |
(一) 地方政府 |
(二) 地方政府职能的概念界定 |
(三) 地方政府职能分类 |
三、理论基础 |
(一) 人力资本理论 |
(二) 政府职能理论 |
(三)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二章 地方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职能研究 |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政府职能履行的必要性 |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政府职能演变 |
三、地方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职能分析 |
(一) 制定法规政策 |
(二) 实行宏观调控 |
(三) 提供就业服务 |
(四) 实行监督管理 |
第三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昆明市政府职能研究 |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昆明市政府职能履行情况分析 |
(一) 云南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分析 |
(二) 近三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昆明市政府职能履行情况分析 |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昆明市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 政策实用性创新性不足 |
(二) 工作体制运行协同性不够 |
(三) 就业服务质量仍有待提高 |
(四) 监督职能落实不到位 |
第四章 国内外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职能履行的经验借鉴 |
一、国外政府的经验借鉴 |
(一) 美国的经验做法 |
(二) 德国的经验做法 |
(三) 瑞典的经验做法 |
二、国内地方政府的经验借鉴 |
(一) 上海市经验做法 |
(二) 深圳市经验做法 |
(三) 杭州市经验做法 |
三、从国内外先进经验做法中得到的启示 |
(一) 注重就业领域的立法完善 |
(二) 注重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
(三) 注重提供完备的就业服务 |
(四) 注重引入社会力量 |
(五) 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 |
第五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建议 |
一、调结构促改革,做好相关领域宏观调控 |
(一) 优化产业结构,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 |
(二) 优化营商环境,发挥企业稳就业主体地位 |
(三) 继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扎实推进高职学校扩招 |
二、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及政策保障体系 |
(一) 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法律法规 |
(二) 制定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措施 |
三、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机制 |
四、建设全面优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
(一) 搭建互融共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 |
(二) 开拓高校毕业生就业多元化渠道 |
(三) 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力度 |
(四) 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
(五) 做好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帮扶 |
五、强化各方监督检查机制 |
(一) 进行责任监督,规范主体行为 |
(二) 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运行管理 |
(三) 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
六、建立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双创”的长效机制 |
(一) 积极营造良好的“双创”氛围 |
(二) 落实各项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 |
(三) 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专门服务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泉州市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学者研究现状 |
二、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价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就业 |
二、大学生就业 |
三、政府行为 |
第二节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行为的理论依据 |
一、凯恩斯就业理论 |
二、公共产品理论 |
三、市场失灵理论 |
第三章 泉州市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行为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泉州市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
一、泉州市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
二、泉州市大学生就业的优势分析 |
三、泉州市大学生就业的挑战分析 |
第二节 泉州市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现有行为 |
一、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需求 |
二、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 |
第四章 泉州市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 |
一、就业保障制度不完整 |
二、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 |
三、就业政策缺乏配套措施 |
四、就业市场监管不彻底 |
第二节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行为缺失原因分析 |
一、政府责任意识缺乏 |
二、立法不健全 |
三、就业政策执行不到位 |
四、创业政策体系缺失 |
第五章 优化泉州市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行为的对策 |
第一节 国外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
一、美国政府:市场主导型 |
二、英国政府:学校主导型 |
三、日本政府:国家主导型 |
四、加拿大政府:能力主导型 |
第二节 国内部分城市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的做法 |
一、杭州市政府 |
二、深圳市政府 |
三、上海市政府 |
第三节 经验借鉴与启示 |
一、注重政府宏观调控及建立政策服务体系 |
二、制定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
三、强化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 |
第四节 促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行为的对策 |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扩大就业需求 |
二、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加强法制建设 |
三、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健全就业市场 |
四、加强政府责任监督,确保政策落地 |
五、完善创业政策体系,鼓励自主创业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和研究成果 |
(10)公共就业服务下“4555”人员再就业的促进研究 ——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创新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创新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4555”人员和公共就业服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4555”人员再就业的相关概念 |
2.2 公共就业服务的相关概念 |
2.3 不同时期,新老政策的对比分析 |
2.3.1 就业补贴类政策:从政策帮扶到公益岗位转岗 |
2.3.2 失业保险类政策:从老人老办法到新人新办法 |
2.3.3 就业培训类政策:从强化培训到激励培训 |
2.3.4 公共服务类政策:从口头推荐到信息化、智慧化服务 |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4.1 人力资本理论 |
2.4.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4.3 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理论 |
第3章 萧山区“4555”人员公共就业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萧山区“4555”人员就业存在的问题 |
3.1.1 失业人员比重高,就业压力大 |
3.1.2 “五险”参保率不高,社会保障有待加强 |
3.1.3 学历偏低,自身技能不足 |
3.1.4 精神压力大,就业质量不高 |
3.2 政府在公共就业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
3.2.1 公共就业服务质量较低 |
3.2.2 政府援助体系不够完善 |
3.3 其他社会组织就业援助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1 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企业面临改制 |
3.3.2 非政府组织就业援助不足 |
第4章 促进“4555”人员再就业的必要性 |
4.1 劳动者:自我价值的实现 |
4.2 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
4.2.1 新形势下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
4.2.2 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促进劳动力市场平衡发展的需要 |
4.3 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
4.3.1 促进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
4.3.2 促进就业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 |
第5章 促进“4555”人员再就业的对策 |
5.1 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发挥“4555”失业人员主动性 |
5.2 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建立更加完善的政府援助体系 |
5.2.1 建立更完善的就业制度和就业政策 |
5.2.2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策落实效果 |
5.2.3 提高服务能力,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
5.2.4 增强政府各部门的衔接沟通,实现就业“一体化” |
5.3 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提高除政府外其他组织的援助能力 |
5.3.1 增强用人单位责任感 |
5.3.2 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4555”人员就业情况的调查问卷 |
四、就业服务的成功战略转型——杭州市建立公共就业服务新机制的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河池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河池市人民政府. 河池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5)
- [2]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研究[D]. 王亮. 吉林大学, 2021(01)
- [3]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D]. 鄂义强.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济宁市政府主导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问题研究[D]. 王莉莉. 长安大学, 2020(06)
- [5]成都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困境及对策研究[D]. 纪红萱.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6]基于农民满意度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改革研究[D]. 田振.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7]体育综合体服务供应链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及其协调机制研究 ——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实证分析[D]. 丁云霞.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8]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 ——以昆明市为例[D]. 张睿琦. 云南大学, 2019(03)
- [9]泉州市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 林钊. 华侨大学, 2019(01)
- [10]公共就业服务下“4555”人员再就业的促进研究 ——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D]. 段裴裴. 南昌大学, 2019(02)
标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论文; 政府服务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公共服务设施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