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未来柔性管理

洞察未来柔性管理

一、洞察未来的柔性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唐彬[1](2021)在《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平台企业是网络信息时代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组织形式,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以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等为代表的一批平台企业成为互联网经济时代新兴商业模式的典范。顺应时下多元化、个性化、重视体验的消费需求,平台企业带动供应链上下游融合发展,在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下,引领我国经济向数字化转型发展。纵观平台企业的成长过程,创新性的商业模式是其快速成长、迅速占据市场份额的重要驱动力。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竞争全球化以及消费需求升级,平台企业已从最初的蓝海进入红海,每一个行业市场几乎都被细分,平台同质化严重,用户流量日渐枯竭、增长困难。商业模式创新已成为平台企业应对环境变化、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受资源禀赋影响。平台所体现的开放性、交互性、网络效应等特性促进了市场知识资源聚集,对其商业模式创新具有驱动作用。然而知识具有时效性,面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只有高效创造新知识,并与环境变化相匹配,才能真正助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近年来,跨界成为平台企业突破资源禀赋限制、培育市场适应性的重要手段,通过跨界搜寻外部异质性知识,可以扩展平台企业知识基,有效弥补平台知识缺口。大数据能力是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新能力,可以加强平台企业对自身知识库的洞察和了解,拓展跨界搜寻的广度和深度,降低对外部知识吸收、消化、融合的风险和成本。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二者协同促进新知识创造,为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知识资源。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项如何影响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第二,知识创造在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项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发挥了何种作用;第三,环境不确定性在知识创造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发挥何种作用。基于此,本文根据知识管理理论、组织搜寻理论、企业能力理论构建本文的理论模型,对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知识创造、环境不确定性、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论证,提出相关研究假设。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最终获取322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22.0、AMOS21.0等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主要结论如下:(1)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项均正向影响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2)知识创造在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项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关系之间发挥中介作用;(3)环境不确定性负向调节知识创造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旨在探索数字经济背景下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本研究聚焦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作用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丰富了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相关研究。跨界搜寻为平台企业资源配置提供“知识池”,是大数据能力发展的助推器。大数据能力可以帮助平台企业在对内部知识清晰认知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和评估所需的外部知识,增强跨界搜寻的宽度和深度。以往研究大多讨论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单一因素的作用,忽视了二者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交互效应。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作用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具有积极影响,弥补了先前研究只关注资源或能力的不足,拓展了企业能力理论。第二,本研究打开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平台商业模式创新之间作用关系的理论“黑箱”,引入知识创造这一中介变量,探讨了平台企业如何把外部知识应用到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实践过程。已有研究大多探讨的是企业如何利用外部新知识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忽视了知识创造的互补作用。只有将不同类型的外部知识要素耦合应用到新知识体系中,才能实现要素价值放大,从而形成针对在位企业的竞争优势。知识创造是连接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因素,本文将知识创造作为中介变量纳入研究模型,全面检验知识创造在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项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不仅拓展了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而且为知识创造相关研究提供崭新视角。第三,本研究揭示了环境不确定性在知识创造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调节作用。现有研究大多从高管创造力、高管支持等组织内部的微观视角探讨影响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的边界条件,忽视了外部环境这一权变因素,而主观判断可能对研究结果的普适性造成一定影响。实际上,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平台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愈加复杂多变,留给平台企业知识创造的时间缩短,平台企业及时整合新旧知识、重塑知识体系的难度加大,无法及时为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环境不确定性在知识创造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完善了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边界条件,充实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综上,本研究是对当前数字化背景下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研究的有效补充,虽然提出一些有创新性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未来将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进一步完善。

翁超[2](2020)在《情境驱动下装备类车辆产品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装备类车辆指装有特殊设备,用于承担特种运输任务或执行特殊作业的车辆,旨在帮助使用者大幅提升工作效率或应对危险工作环境。在“军民融合”与“新基建”政策背景下装备类车辆行业进入利好形势,但该行业面临的竞争正逐渐从功能实现转向全面设计品质的提升。目前该领域研究视角多局限于车辆工程、机械工程、控制技术、制造技术等方面,设计学视角的相关研究较少且介入深度有限。在长期项目实践与研究中发现,装备类车辆的设计问题天然地与其所处情境具有密切关系。对情境问题的理解直接影响着设计品质把控、车辆人机交互提升、工程物化推进与方案决策等工作。本文在此背景下,以情境驱动设计理论的研究为起点,探究装备类车辆设计中的情境问题,构建理论模型并在此指导下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课题立足于装备类车辆行业的现实设计问题,用情境驱动设计研究方法,剖析装备类车辆设计中的情境要素,构建面向装备类车辆设计的情境模型。文章首先在“事理学”的研究框架下,扩展了情境设计理论的范围,结合设计管理与设计决策等问题,提出情境驱动设计理论的概念。然后在事理学中“事”的基本结构下,提出了面向装备类车辆设计的PAET情境驱动模型,并从情境驱动与装备类车辆的自然联系,得到情境驱动理论指导装备类车辆设计实践的合理性。再采用案例研究、桌面调研、专家访谈与实地调研等方法,对装备类车辆企业层次与产品开发流程中的各相关者展开系统性研究。得出装备类车辆企业的四个梯队,后经过先发散再聚焦的方式,系统梳理了产品开发过程中与设计工作相关的团队及其内在联系。从调研成果出发并在情境驱动设计理论的整体框架下,构建了设计情境中的任务模型,对装备车辆产品设计开发工作中设计团队的需求做出了总结。后续从设计实现、设计管理与设计决策的具体情境中提出十二条具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研究最后,以校企合作项目三一伸缩臂叉装车为例,从叉装车的实际使用情境出发,提取出典型情境结合情境驱动设计方法的理论框架,将PAET的情境分析结构对应到四类典型使用情境,分析了叉装车的产品设计需求。结合企业品牌基因构建标准与技术条件情况,完成设计定义与设计方向的提炼,并运用情境驱动设计的思维对整车内外饰设计不断做出细化与调整,然后在真实情境中通过JACK等仿真软件检查、验证了车辆设计中有关视野、硬件人机交互等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对情境驱动下装备类车辆的设计策略进一步验证,对设计策略进行完善。

路镭[3](2020)在《工程物流服务商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等战略的提出与大力推进,使得中国对外承包的国际项目数量逐渐增多,市场份额也随之越来越大,由此带来的对于国际工程物流的服务需求也就应声上涨,对中国的工程物流企业来说是重大利好。与此同时,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客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对于所有的企业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由传统的国际货代转化而来的工程物流服务企业在金融危机前由于市场竞争不充分,依靠自身资源和经验经历了发展的黄金期,但金融危机后,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客户对于服务质量的需求日渐苛刻,“高端服务,低端价格”这对工程物流服务商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在当今这种竞争激烈、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工程物流服务商如何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是他们要面对的难题。本文在研究和梳理、总结了大量相关文献后,结合工程物流服务商实际的特点,将其动态能力划分为四个维度:环境洞察能力,适应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和网络整合能力,以此作为自变量,将竞争优势作为因变量,并将工程物流服务商主营业务类型和企业成立年限作为控制变量,基于前人学者构建的动态能力模型基础上构建出新的模型。文中提出了四个假设,环境洞察能力,适应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和网络整合能力对竞争优势分别存在正向的显着关系。通过有针对性的向工程物流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发放问卷进行实证研究,论证工程物流服务商动态能力对于竞争优势的影响。文中应用统计软件SPSS22.0对通过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描述统计性、信度效度、相关性一分析和回归分析,通过此种方式来检验前文提出的理论一模型和假设。最终得出结论,工程物流服务商的动态能力四个构成维度:环境洞察能力,适应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和网络整合能力对竞争优势都呈现正向显着关系,在加入了工程物流服务商的主营业务类型和成立年限的控制变量后,发现俩者之间的影响程度发生一些变化,不同类型的工程物流项目在动态能力各维度上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有所区别。最后,本文提出了提升工程物流服务商动态能力的建议:第一、市场为导向,洞察环境变化。工程物流服务商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感知企业内外部的环境变化,把握行业发展方向趋势,以适时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第二、资源再配置,适应环境变化。面对行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对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再配置,及时调整运营方式和战略。第三、重知识技能,加强组织学习。重视隐形知识的学习,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创新,打造学习型组织,增强企业的活力。第四、夯网络基础,整合组织网络。合理推进工程物流服务商网络的计划、构建与运营,整合内外部网络资源,与合作方形成信任稳定的合作关系,提升网络关系的持久度。图4幅,表21个,参考文献63篇。

孔蕾[4](2020)在《基于动态能力的大学学科成长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双一流”建设战略的稳步实施,一流学科建设既是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高等教育评价的关键主体,因此研究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如何评价一流学科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研究方向。在实践方面,由于缺乏对一流学科建设的本质性认识,我国许多学科根据评价标准建设学科,学科面临同质化严重、学科资源竞争激烈等问题。在理论方面,目前相关研究还主要基于一流学科建设结果角度来研究,缺乏对学科建设过程性、动态性及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我国学科迫切需要厘清学科建设与学科评价的关系,探明影响学科发展的因素及影响机理。本文以大学学科为研究主体,探讨了从动态能力出发影响学科成长的关键因素及作用机理。本文回顾以往学科建设相关研究并结合组织成长理论提出学科成长概念,表征学科建设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契合学科组织特性,提出学科动态能力的四维度为环境洞察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优势学习能力和资源管理能力,并讨论学科动态能力各维度与学科成长的相关关系,构建相应的理论假设模型。对215位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学科动态能力对大学学科成长的影响理论模型,利用软件SPSS20.0和AMOSS22.0进行统计分析,测量出学科动态能力各维度对学科成长的影响程度。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得出了如下研究结果:(1)环境洞察能力对于学科内部成长和外部成长都具有正相关关系,即良好的环境洞察能力对于学科整体成长具有促进作用。(2)探索创新能力对于学科成长具有显着的积极作用,探索创新能力的提升能有效促进学科自身发展,同时帮助学科获得竞争优势。(3)优势学习能力仅在推动学科内部发展过程中起作用,对于学科竞争优势的形成作用不显着。(4)资源管理能力对于学科成长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且是影响学科成长最为关键因素。具体表现为,资源管理能力对于学科发展性和学科竞争性均具有显着正相关作用,其标准化路径系数之和高于其他维度。本文丰富了一流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视角,提出学科动态能力的内涵及维度划分,分析了不同学科动态能力维度与学科成长的影响关系,为推动一流学科建设提出建议,为大学学科组织管理提供参考,丰富了一流学科评价方法。

李慧[5](2020)在《Web2.0下环境扫描、知识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文中认为Web2.0为企业获取和利用信息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一方面,Web2.0环境具备社会性、协作性、信息可得性等特征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Web2.0技术在企业发展变革中的应用为企业获取和利用信息保持竞争优势提供了技术支持。然而,学术上仍从传统环境特征出发研究环境扫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忽略了Web2.0环境特征的作用。现实中,企业面临信息海量但知识匮乏的困境,信息价值难以实现,知识整合不受重视。因此,探索Web2.0环境特征对企业环境扫描行为的影响,及知识整合在环境扫描与企业绩效中的作用,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引入知识整合作为新的中介变量,研究Web2.0环境特征、环境扫描、知识整合与企业绩效四者之间的关系。首先,结合富媒体理论、环境扫描理论对Web2.0环境特征、环境扫描、知识整合及企业绩效进行文献综述,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其次,通过文献梳理和扎根理论对Web2.0下企业环境扫描行为进行构思开发,搭建逻辑关系并解释概念内涵。然后,基于初始理论框架,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完整理论模型。最后,确定变量维度,开发测量指标,设计生成问卷,运用实证方法验证模型假设,并依据实证结果给出合理化建议。本文研究结果表明:Web2.0环境特征(信息丰富性、主体互动性、知识可及性)均对环境扫描频率有显着正向影响;信息丰富性、主体互动性对环境扫描范围有显着正向影响,但知识可及性对环境扫描范围没有显着影响。环境扫描(频率、范围)对企业绩效存在显着正向影响,并且知识整合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针对这一研究结论,结合Web2.0技术应用调研结果,本文分别从紧跟Web2.0环境发展步伐、改善环境扫描行为、重视知识整合作用、企业Web2.0技术应用提升四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提升企业绩效提供理论参考。

孟瑜[6](2019)在《动态能力对生产型外贸企业提升服务化水平的影响 ——基于战略导向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制造企业服务化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一种趋势。而生产型外贸企业作为制造业的一部分,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在我国,国家鼓励和支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越来越多生产型外贸企业注重提升自身服务化水平,加强创新管理,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市场竞争。本文通过研究在市场动态竞争环境中,动态能力在战略导向中介作用下对生产型外贸企业提升服务化水平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为生产型外贸企业制定服务化战略、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管理启示。本文选取威海市生产型外贸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文献,从明确概念入手,围绕动态能力、战略导向以及生产型外贸企业提升服务化水平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又进一步把动态能力按三个维度进行划分,即洞察能力、组织柔性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另一方面,将战略导向也进行了维度划分,具体分为市场导向和技术导向两个方面。通过对动态能力、战略导向、生产型外贸企业提升服务化水平三个变量进行研究分析,构建了基于战略导向的中介作用下动态能力对生产型外贸企业提升服务化水平的影响的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实证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动态能力和战略导向对生产型外贸企业提升服务化水平具有促进作用,且战略导向在二者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这为生产型外贸企业制定服务化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参考价值。

陈小君[7](2019)在《YM女装电商品牌转型新零售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从网络购物在我国兴起以来,掀起了网购的热潮,带动了一批电商企业从线上崛起,同时也给实体零售业也带来冲击,线上和线下竞争愈演愈烈。随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进入平稳增长期,线下传统品牌也纷纷开拓线上渠道,电商平台体量逐渐增大,线上成本也随之增加。进入这一时期,流量红利消退,传统品牌的品牌影响力和资源优势也在电子商务市场中逐渐显现,许多女装电商品牌遭遇市场“大洗牌”,发展进入“瓶颈”时期。随着消费升级的浪潮涌现,“新零售”概念的提出,以及“互联网+”的国家战略,推动了我国消费结构正从“卖方侧”向“买方侧”转变,这给女装电商品牌的发展出路指明了方向。本文以YM女装电商品牌为案例进行研究,先分析了在新零售环境下,服装类电商行业的发展现状,YM品牌的宏观环境、行业竞争环境和现有战略资源,然后分析YM品牌在电商平台所遭遇的困境问题和原因。YM女装电商品牌抓住机遇,顺应形势变化,为品牌的长远发展实施了新零售战略转型。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对YM品牌新零售战略的内容和实施成效进行概述,作出SWOT分析,得出YM新零售战略转型对于品牌扩大发展的优势,以及品牌自身仍存在的劣势,总体来看机遇多于挑战,其前景较为开阔的结论。并结合对YM品牌战略环境和困境问题的分析,提出优化建议和保障措施,为品牌顺利推进战略转型做好“铺路”工作,同时也对其他女装电商品牌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才正[8](2019)在《消费升级背景下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的食物供应资源需求更加多样化,对食品安全的需求更加迫切,消费升级趋势成为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导向,使得农业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环境的动荡变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模式由静态竞争演变成为动态竞争,态势逐渐由企业之间转向供应链之间,供应链能力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因此,农业企业必须动态地感知机会、把握机会、重构资源,形成一定的供应链动态能力去适应复杂的竞争环境。将企业战略研究领域的前沿理论——供应链动态能力理论引入农业企业绩效管理领域,其目的在于解决农业企业在消费升级环境下,因供应链能力丧失而竞争乏力的问题。通过宏观环境分析结合理论得出农业企业外部环境特征模型,再对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进行了识别和建构,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绩效提升的功效和作用路径进行了验证和确立,在此基础上,对农业企业的供应链动态能力,提出培育机制和提升路径,具有积极意义在于构建了新的战略分析工具和理论应用的扩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消费升级下农业企业外部环境特征和演进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消费升级环境构成的界定,逐层解析并建构消费升级环境的动态特征模型。(2)以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可操作性以及对企业绩效的综合提升作用为出发点,分析供应链动态能力同质性和异质性,构建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概念模型。(3)通过获取多家核心农业企业的供应链表现数据基础上,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维度进行识别和建构,并加以验证。(4)选取浙江、山东、辽宁省等(国省市级政府评价模式)样本企业调研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供应链动态能力功效和作用路径进行验证和确立。以证明有效于提升农业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最终得以确立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构建具有实际意义。(5)通过对已确立的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作用路径与实际功效,分析并得出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机制。本文应用结构方程建模和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采用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消费升级的动态特征体现为复杂性、不确定性、敏捷性和新颖性,分布在农业企业竞争基础、供应链价值网络、农业企业核心价值活动、农产品和服务层面。(2)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概念模型,包括供应链学习创新能力、供应链战略协调能力、供应链商业模式再造能力和供应链业务流程优化能力,表现为一系列独特的组织流程。(3)“消费升级环境—供应链动态能力—农业企业绩效”互动关系研究表明,消费升级环境对于农业企业绩效具有驱动作用。进一步地检验了二者的内在作用机制,发现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体现在在环境动态性和企业绩效之间。具体上,供应链动态能力各维度都对农业企业长期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供应链战略协调能力对农业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最为显着。(4)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生成途径也很丰富,其中包括了匹配机制、组织机制、学习机制和动力机制四方面。其中,通过农业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培养,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技术核心知识的保护等几个方面进行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提升。综上,本文以理论驱动和现实问题为背景,深入剖析了消费升级环境、供应链动态能力与农业企业绩效的作用关系,取得一定理论成果,主要创新点有以下三方面:(1)开发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概念框架以及测量表,通过深入具体的管理情境,通过企业实际数据的收集来进行相应的研究,提供相关的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理论知识,对于传统的供应链静态管理研究而言有所拓展,使文章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基于消费升级外部环境特征和嵌入视角,以此来验证供应链动态能力对于企业绩效的长期驱动提升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培育机制和发展途径。(3)本研究通过分析国内核心农业集团或企业的供应链动态能力和特点,对我国农业企业的供应链动态管理能力建设提出相应对策,这有助于补充以往研究多是关于农业供应链的静态发展模式及政策建议方面,而对以核心企业供应链动态管理能力研究方面稍显不足的局面。

曾锵[9](2019)在《基于价值创造的零售商业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一方面,零售业的发展呈现两种鲜明对比的局面,许多零售企业尤其是传统零售企业发展受困和日渐式微,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诸如孩子王、盒马鲜生、尚品宅配、ZARA、优衣库等优秀和成功的零售企业;另一方面,自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以来,实业界掀起了热烈的对“新零售”现象和概念的讨论,也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理论讨论。基于以上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迫切需要发展适合零售业或零售企业的学术理论对以上现象进行解读和剖析,而本文试图运用商业模式理论构建零售商业模式理论框架,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以实现对现实和实践的理论指导。本文在对商业模式理论、流通经济理论、零售业态理论进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尤其是借鉴商业模式双重属性的思想,通过优衣库、ZARA、尚品宅配、宜家、西西弗、言几又六个探索性案例研究构建了“商业模式架构属性—商业模式价值属性—价值创造”的零售商业模式理论框架;接着,在对顾客价值创造和零售顾客价值创造进行理论分析,和借鉴系统架构理论对零售商业模式架构及其属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一体化架构、定制化架构和场景化架构的零售商业模式进行了理论模型构建,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假设;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零售企业的问卷调查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实证分析,揭示了零售商业模式实现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构建了零售商业模式理论框架,即“商业模式架构属性—商业模式价值属性—价值创造”。(2)提出了一体化架构、定制化架构、场景化架构三种架构零售商业模式,借鉴系统架构理论对三种架构及其属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构建了理论模型。一体化架构是零售企业和制造企业的融合,定制化架构是零售企业与消费者的接合,场景化架构是销售界面的场景建设的努力和行为,零售企业是承担场景空间建设的主要主体。一体化架构的架构属性包括与供应商产权一体化程度、与供应商建立契约的长期性和完备性、与供应商的信息共享化程度;定制化架构的架构属性包括顾客参与的程度、消费者信息化和大数据化的程度、产品的定制化程度;场景化架构的架构属性包括场景空间的审美性、产品作为场景文化价值载体的媒介性、消费者对场景传达的文化价值的认同性。(3)实证研究的结论表明:一体化架构对低成本价值创造有显着正向影响,一体化架构对零售商业模式价值属性的效率性、新颖性和锁定性有显着正向影响,效率性和新颖性对低成本价值创造有显着正向影响,效率性和新颖性对一体化架构对低成本价值的影响发挥完全中介的作用;定制化架构对个性化价值创造有显着正向影响,定制化架构对零售商业模式价值属性的效率性和新颖性有显着正向影响,效率性对个性化价值创造有显着正向影响,效率性对定制化架构对个性化价值的影响发挥部分中介的作用;场景化架构对体验价值创造有显着正向影响,场景化架构对零售商业模式价值属性的新颖性和互补性有显着正向影响,新颖性和互补性对体验价值创造有显着正向影响,新颖性和互补性对场景化架构对体验价值创造的影响发挥完全中介的作用。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构建的零售商业模式理论框架,实现了与商业模式宏观研究的对接和承接,验证了商业模式二重属性——商业模式架构属性和商业模式价值属性以及二者关系的存在性,突破和超越了Sorescu等提出的零售商业模式理论框架;(2)基于本文构建的零售商业模式理论框架:商业模式架构属性—商业模式价值属性—价值创造,探究和揭示了零售商业模式实现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3)提出了一体化架构、定制化架构、场景化架构三种零售商业模式架构,并尝试将系统架构思想迁移至商业模式理论,借鉴系统架构理论对零售商业模式架构进行理论分析。

刘昭茹[10](2019)在《开放式创新与动态能力对跨界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2.0时代的到来,竞争合作成为了被广泛接受的竞争方式,同时由于“互联网+”概念的出现,弱化了实体经济中各类企业的边界,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多维度、全方位、全时空。此时,企业界刮起了“跨界”热潮,例如顺丰速运打造网购商城顺丰优选,由物流行业跨界至电子商务行业;或者是两家或者多家企业之间进行的跨界合作,例如五粮液集团全资控股的宜宾普什集团入股奇瑞汽车旗下品牌凯翼汽车,标志着五粮液集团跨界汽车行业。为了在跨界热潮中分一杯羹,使得企业得到进一步成长,结合目前环境的动态性,企业应使内部研发的进程加快,力求越早进入市场越好,占领竞争高地,这也是要进行跨界的企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实施开放式创新成为跨界企业的很好的战略选择,通过与外部合作者建立起的良好的沟通与互动机制,形成良好的知识、技术等资源的交流库,当企业面临内部资源不满足当前所需的情况时,则可以通过这个资源库提取所需的资源,将从外部获得的资源与内部自由资源进行相应的整合和融入,应用到创新活动中,使得企业的R&D水平进一步提升,也使得企业的创新绩效得到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整个开放式创新的过程,企业拥有的能够整合能力的能力,也就是动态能力,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它既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内外部资源的整理和融合,也可以使得企业保持学习、创新的活力,提升企业能力。由此,本研究将具有跨界行为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企业开放式创新与动态能力对跨界企业成长的影响,具有相当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讨开放式创新、动态能力与跨界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1)跨界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战略及其维度与企业成长间的关系如何?(2)跨界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及其维度与动态能力间的关系如何?(3)跨界企业的动态能力及其维度与企业成长间的关系如何?(4)企业的动态能力及其维度在开放式创新及跨界企业成长间是否起到中介作用?首先,本研究从跨界企业成长、开放式创新、动态能力几个关键词对研究涉及的主要构念进行界定,并大量回溯国内外相关文献,打好理论基础的同时整理研究思路。紧接着,分析开放式创新、动态能力与跨界企业成长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4组17个)。之后,运用AMOS21.0.0结构方程软件和SPSS20.0.0统计软件,以问卷调研数据为分析数据,进行验证性检验,其中中介作用的检验运用的是Bootstrapping方法以及MacKinnon提供的PRODCLIN2程序。实证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假设中,15个获得支持,2个未获得支持,得到以下结论:(1)开放式创新与跨界企业成长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2)动态能力与跨界企业成长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3)对于实施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跨界企业而言,这一战略与动态能力的三个维度呈现的关系是显着的正相关。(4)对于实施外向型开放式创新跨界企业而言,这一战略与动态能力中的技术柔性能力、组织柔性能力两个维度呈现的关系是显着的正相关,而与环境洞察力的关系为不显着。(5)对于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若企业实施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战略,则动态能力的三个维度均有积极中介作用;若企业实施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战略,则只有两个维度具有积极中介作用,分别是技术柔性能力、组织柔性能力,环境洞察力的中介作用不显着。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加以讨论,并提出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供正在进行跨界或者想要进行跨界的企业参考。

二、洞察未来的柔性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洞察未来的柔性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组织搜寻理论
        2.1.2 企业能力理论
        2.1.3 知识管理理论
        2.1.4 创新理论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研究
        2.2.2 跨界搜寻相关研究
        2.2.3 大数据能力相关研究
        2.2.4 知识创造相关研究
        2.2.5 环境不确定性相关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模型构建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平台企业
        3.1.2 跨界搜寻
        3.1.3 大数据能力
        3.1.4 知识创造
        3.1.5 商业模式创新
        3.1.6 环境不确定性
    3.2 概念模型提出
        3.2.1 变量间关系梳理
        3.2.2 概念模型构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假设提出
    4.1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
        4.1.1 跨界搜寻与商业模式创新
        4.1.2 大数据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
        4.1.3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交互作用与商业模式创新
    4.2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知识创造
        4.2.1 跨界搜寻与知识创造
        4.2.2 大数据能力与知识创造
        4.2.3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交互作用与知识创造
    4.3 知识创造与商业模式创新
    4.4 知识创造的中介作用
    4.5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设计
    5.1 问卷设计
        5.1.1 问卷设计的原则
        5.1.2 问卷设计的过程
    5.2 变量测量
        5.2.1 跨界搜寻的测量
        5.2.2 大数据能力的测量
        5.2.3 知识创造的测量
        5.2.4 商业模式创新的测量
        5.2.5 环境不确定性的测量
        5.2.6 控制变量的选择与测量
    5.3 预调研及问卷修正
    5.4 样本与数据收集
        5.4.1 样本选取
        5.4.2 数据收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6.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6.2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6.3 信度与效度分析
        6.3.1 信度分析
        6.3.2 效度分析
    6.4 假设检验
        6.4.1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检验
        6.4.2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知识创造关系检验
        6.4.3 知识创造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检验
        6.4.4 知识创造的中介作用检验
        6.4.5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检验
    6.5 结果分析与讨论
        6.5.1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讨论
        6.5.2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知识创造的关系讨论
        6.5.3 知识创造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讨论
        6.5.4 知识创造的中介作用讨论
        6.5.5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管理启示
    7.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知识创造、环境不确定性、商业模式创新的调研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情境驱动下装备类车辆产品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概述
        1.1.1 装备类车辆市场发展态势
        1.1.2 装备类车辆设计策略新探讨
        1.1.3 用户体验带来产品价值点的转变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基于情境的设计研究现状
        1.2.2 装备类车辆研究现状
        1.2.3 设计程序与方法的理论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难点
    1.6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装备类车辆情境驱动概念
    2.1 情境驱动概念
        2.1.1 设计范畴内情境相关理论研究
        2.1.2 设计中的情境驱动
        2.1.3 情境驱动特征
        2.1.4 情境的组成要素
        2.1.5 情境驱动的价值及应用
    2.2 装备类车辆现状
        2.2.1 装备类车辆定义与分类
        2.2.2 装备类车辆特点
        2.2.3 装备类车辆发展阻力与前景
    2.3 情境驱动介入装备类车辆设计
        2.3.1 情境驱动与装备类车辆的自然联系
        2.3.2 “事理学”方法论对情境驱动设计的启发
        2.3.3 设计求“是”,面向“物”的设计
        2.3.4 设计求“事”,面向“管理”的设计
        2.3.5 设计求“真”,面向“决策”的设计
    2.4 PAET情境驱动理论模型构建
        2.4.1 PAET情境驱动理论模型
        2.4.2 情境驱动设计过程
        2.4.3 人与物驱动
        2.4.4 行为与目的驱动
        2.4.5 时间与空间驱动
        2.4.6 技术与标准驱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情境驱动下装备类车辆设计调研与分析
    3.1 调研方法与框架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内容
        3.1.3 调研方法
    3.2 设计系统相关者与企业结构调研
        3.2.1 系统相关者构成
        3.2.2 系统相关者地图
        3.2.3 装备类车辆企业层次
    3.3 设计实践中的情境驱动案例
        3.3.1 大型国企主导的设计
        3.3.2 大型民营企业主导的设计
        3.3.3 中小民营企业参与的设计
    3.4 实地调研与问题分析
        3.4.1 专家深度访谈设计
        3.4.2 专家深度访谈实施
        3.4.3 调研总结与需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情境驱动下装备类车辆设计策略
    4.1 情境驱动下装备类车辆设计特点
        4.1.1 情境分析前置
        4.1.2 多重情境要素同步驱动
        4.1.3 用户体验的重要性与非首要性特征
        4.1.4 设计工作的提前性
    4.2 装备类车辆设计需求导入
        4.2.1 人物模型构建
        4.2.2 设计需求归纳
        4.2.3 情境驱动下的设计路径
    4.3 情境驱动下的设计实践策略
        4.3.1 系统化梳理设备使用情境
        4.3.2 构建符合多情境分类的车辆总布置
        4.3.3 优化以使用情境为主导的人机问题
        4.3.4 搭建以操作情境为基础的智能控制系统
        4.3.5 促进形成以企业主导的用户交流平台
    4.4 合作情境中的项目管理策略
        4.4.1 工作交互导向下的技术协议共建
        4.4.2 责任意识下实行沟通书面化
        4.4.3 设计主动导向下合作默契共建
        4.4.4 风险识别与控制工作前置
    4.5 基于情境需求的产品设计决策
        4.5.1 引导真实情境下的项目评审
        4.5.2 尊重企业特点与决策机制
        4.5.3 收益平衡导向下合作分歧决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ANY伸缩臂叉装车设计开发
    5.1 伸缩臂叉装车系统设计情境
        5.1.1 叉装车项目情况介绍
        5.1.2 叉装车的情境问题研究
        5.1.3 叉装车设计定义
    5.2 “STH1256A”伸缩臂叉装车综合设计
        5.2.1 基本设计概念
        5.2.2 整车外造型概念方案
        5.2.3 车辆内饰与人机交互设计
        5.2.4 基于JACK软件仿真的驾驶室设计验证
    5.3 设计流程与设计管理
        5.3.1 设计周期与设计流程
        5.3.2 项目关键变化与风险控制
        5.3.3 项目合作中的默契共建
    5.4 项目成果与反思拓展
        5.4.1 落地:创意设计与工程优化的合力
        5.4.2 对情境驱动设计理论的反思与拓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专家访谈记录
附录二: 图片及表格来源
附录三: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与项目成果

(3)工程物流服务商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程物流研究现状
        1.2.2 竞争优势研究现状
        1.2.3 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现状
        1.2.4 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关系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研究设计
    2.1 变量维度的划分
        2.1.1 工程物流服务商动态能力维度划分设计
        2.1.2 工程物流服务商动态能力各维度的内涵
        2.1.3 竞争优势的维度划分
        2.1.4 控制变量
    2.2 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2.2.1 动态能力各维度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假设
        2.2.2 研究模型的构建
    2.3 变量的测量
        2.3.1 动态能力维度的测量
        2.3.2 竞争优势的测量
3 实证研究
    3.1 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3.1.1 问卷设计
        3.1.2 数据收集
    3.2 实证分析
        3.2.1 描述统计分析
        3.2.2 信度与效度分析
        3.2.3 相关性分析
        3.2.4 回归分析
        3.2.5 控制变量影响分析
    3.3 研究假设验证与结果讨论
        3.3.1 理论假设验证
        3.3.2 研究结论
4 工程物流服务商动态能力提升建议
    4.1 市场为导向,洞察环境变化
    4.2 资源再配置,适应环境变化
    4.3 重知识技能,加强组织学习
    4.4 夯网络基础,整合组织网络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工程物流企业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研究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动态能力的大学学科成长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学科建设相关研究
        1.3.2 学科成长相关研究
        1.3.3 动态能力相关研究
        1.3.4 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大学学科相关概念
        2.1.1 大学学科的相关概念
        2.1.2 大学学科的组织特性
        2.1.3 一流学科的相关概念
    2.2 组织成长的相关理论
        2.2.1 组织成长理论的基础
        2.2.2 组织成长理论的相关研究
        2.2.3 学科成长的概念
        2.2.4 学科成长的维度划分
    2.3 动态能力的相关理论
        2.3.1 动态能力理论的基础
        2.3.2 动态能力理论的应用研究
        2.3.3 学科建设领域的适用性
    2.4 学科动态能力的相关概念
        2.4.1 学科动态能力的概念
        2.4.2 学科动态能力的维度划分
        2.4.3 学科动态能力维度界定
    2.5 学科动态能力与学科成长的相关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学科动态能力对学科成长影响的理论模型构建与测量
    3.1 学科动态能力对学科成长影响理论模型构建
    3.2 学科动态能力对学科成长影响假设提出
        3.2.1 环境洞察能力与学科成长
        3.2.2 探索创新能力与学科成长
        3.2.3 优势学习能力与学科成长
        3.2.4 资源管理能力与学科成长
        3.2.5 研究假设汇总
    3.3 大学学科成长现状相关要素的测量
    3.4 学科动态能力及学科成长的量表设计
        3.4.1 环境洞察能力量表
        3.4.2 探索创新能力量表
        3.4.3 优势学习能力量表
        3.4.4 资源管理能力量表
        3.4.5 学科成长性量表
    3.5 大学学科成长现状问卷设计
    3.6 大学学科成长现状预测问卷发放
        3.6.1 预测样本的选取
        3.6.2 预测样本的检验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学学科成长的实证研究
    4.1 数据收集与描述性分析
        4.1.1 数据收集
        4.1.2 样本基本特征
        4.1.3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信度检验
    4.3 效度检验
        4.3.1 探索性因子分析
        4.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4.4 相关性分析
    4.5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与讨论
        4.5.1 整体结构方程模型与假设检验
        4.5.2 学科动态能力对学科发展性的影响讨论
        4.5.3 学科动态能力对学科竞争性的影响讨论
    4.6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对策建议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预测问卷
附录二 正式问卷
致谢

(5)Web2.0下环境扫描、知识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1.5 相关概念界定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Web2.0环境相关研究综述
        2.1.1 Web2.0概念与特征
        2.1.2 Web2.0技术与应用
        2.1.3 Web2.0环境特征
    2.2 环境扫描理论
        2.2.1 环境扫描概念
        2.2.2 环境扫描对象
        2.2.3 环境扫描信息源
        2.2.4 环境扫描维度
        2.2.5 环境扫描影响因素研究
    2.3 知识整合相关研究综述
        2.3.1 知识整合概念
        2.3.2 知识整合维度
        2.3.3 Web2.0下的知识整合
    2.4 企业绩效相关研究综述
        2.4.1 企业绩效概念
        2.4.2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
    2.5 研究述评
第三章 Web2.0下企业环境扫描行为构思开发
    3.1 开发前的准备
        3.1.1 企业环境扫描行为理论框架
        3.1.2 文献回顾
    3.2 研究方法选择
        3.2.1 扎根理论介绍
        3.2.2 访谈设计与实施
    3.3 扎根理论编码分析
        3.3.1 开放性编码
        3.3.2 主轴编码
        3.3.3 选择性编码
    3.4 研究结果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假设提出与理论模型构建
    4.1 研究假设
        4.1.1 Web2.0环境特征与环境扫描关系假设
        4.1.2 环境扫描与企业绩效关系假设
        4.1.3 环境扫描与知识整合关系假设
        4.1.4 知识整合与企业绩效关系假设
        4.1.5 知识整合中介效应假设
    4.2 理论模型构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收集与分析
    5.1 问卷设计
    5.2 变量测度
        5.2.1 Web2.0环境特征测度
        5.2.2 环境扫描测度
        5.2.3 知识整合测度
        5.2.4 企业绩效测度
    5.3 问卷前测与正式问卷
        5.3.1 预调研数据回收
        5.3.2 预调研数据分析
        5.3.3 正式问卷生成
    5.4 正式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5.4.1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5.4.2 样本描述性统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证分析
    6.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6.2 信度分析与效度检验
        6.2.1 信度分析
        6.2.2 效度检验
    6.3 模型构建与假设检验
        6.3.1 Web2.0环境特征与环境扫描关系模型检验
        6.3.2 环境扫描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检验
        6.3.3 环境扫描与知识整合关系模型检验
        6.3.4 知识整合与企业绩效关系检验
        6.3.5 整体模型关系检验
    6.4 中介效应检验
        6.4.1 中介效应简述
        6.4.2 知识整合中介效应检验
    6.5 结果分析与讨论
        6.5.1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6.5.2 Web2.0环境特征对环境扫描的影响讨论
        6.5.3 环境扫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讨论
        6.5.4 环境扫描对知识整合的影响讨论
        6.5.5 知识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讨论
        6.5.6 知识整合中介效应影响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管理启示
        7.2.1 跟紧Web2.0环境发展步伐
        7.2.2 改善企业环境扫描行为
        7.2.3 重视知识整合作用
        7.2.4 提升Web2.0技术应用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附录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Web2.0下环境扫描、知识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6)动态能力对生产型外贸企业提升服务化水平的影响 ——基于战略导向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生产型外贸企业服务化水平相关理论综述
        2.1.1 生产型外贸企业服务化发展背景
        2.1.2 生产型外贸企业服务化概念
        2.1.3 生产型外贸企业提升服务化的影响因素
    2.2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综述
        2.2.1 动态能力的理论
        2.2.2 动态能力的维度
    2.3 战略导向理论综述
        2.3.1 战略导向理论
        2.3.2 战略导向维度
第3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
    3.1 动态能力与生产型外贸企业提升服务化水平之间的关系分析与研究假设
    3.2 战略导向与生产型外贸企业提升服务化水平之间的关系分析及研究假设
    3.3 动态能力与战略导向关系分析
    3.4 战略导向在动态能力与企业提升服务化水平的中介作用
    3.5 动态能力与生产型外贸企业提升服务化水平模型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方法
    4.2 调查问卷研究设计
    4.3 变量测量
        4.3.1 动态能力变量
        4.3.2 战略导向变量
        4.3.3 生产型外贸企业服务化变量
    4.4 研究数据
        4.4.1 研究数据获取
        4.4.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第5章 实证研究
    5.1 探索性因子分析
        5.1.1 动态能力量表
        5.1.2 战略导向量表
        5.1.3 生产型外贸企业服务化量表
    5.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2.1 动态能力变量
        5.2.2 战略导向变量
        5.2.3 生产型外贸企业服务化变量
    5.3 结构方程对模型的检验
        5.3.1 变置间假设检验分析
        5.3.2 中介变量假设检验分析
    5.4 检验结果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理论贡献及管理启示
    6.3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YM女装电商品牌转型新零售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1.1.2 政策扶持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电商品牌企业研究
        1.4.2 新零售研究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电商品牌的概念
    2.2 新零售的概念与理论
        2.2.1 新零售的概念
        2.2.2 新零售的特点
        2.2.3 新零售的起因
        2.2.4 新零售的演变
    2.3 企业战略的概念
第三章 YM品牌转型新零售战略环境分析
    3.1 企业简介与品牌介绍
    3.2 服装类电商行业概况
        3.2.1 发展特征
        3.2.2 发展规模
        3.2.3 行业形势
    3.3 宏观环境分析
        3.3.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3.3.2 经济环境分析
        3.3.3 社会环境分析
        3.3.4 技术环境分析
    3.4 行业环境分析
        3.4.1 行业内竞争格局
        3.4.2 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力
        3.4.3 替代品的威胁
        3.4.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4.5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5 现今形势下的战略资源
        3.5.1 品牌资源
        3.5.2 人才资源
        3.5.3 金融资源
        3.5.4 物流资源
        3.5.5 信息技术资源
    3.6 战略环境分析总结
第四章 YM品牌在电商平台发展困境分析
    4.1 YM品牌在电商平台发展遭遇的困境
        4.1.1 流量红利消退导致销售额下滑及线上成本增大
        4.1.2 电商平台体量增大引发市场“大洗牌”
        4.1.3 供应链受到品牌快速增长的考验
        4.1.4 电商品牌相比传统品牌影响力表现弱势
        4.1.5 消费者对产品体验与服务的需求提高
    4.2 YM品牌在电商平台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4.2.1 过度依赖流量营销且销售渠道单一
        4.2.2 移动互联网普及推动线上市场需求变化
        4.2.3 柔性快速供应链体系需逐步完善
        4.2.4 品牌快速成长但品牌建设时间不长
        4.2.5 服务场景单一导致线下体验缺失
第五章 YM品牌新零售战略实施现状分析
    5.1 YM新零售战略概述
        5.1.1 战略内容概述
        5.1.2 线下门店运营模式
    5.2 战略实施现状与成效
        5.2.1 实施现状
        5.2.2 获得成效
    5.3 YM新零售战略SWOT分析
        5.3.1 内部优势
        5.3.2 内部劣势
        5.3.3 外部发展机会
        5.3.4 面临的威胁
    5.4 YM新零售战略SWOT分析总结
第六章 YM品牌新零售战略转型优化与保障
    6.1 YM品牌战略转型的优化建议
        6.1.1 从多元化营销角度拓展渠道
        6.1.2 从跨界合作角度寻求战略合作伙伴
        6.1.3 从互利共赢角度选择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6.1.4 从突出品牌个性角度有效积累品牌资产
        6.1.5 从数据思维角度了解消费者
    6.2 战略优化的保障
        6.2.1 企业组织架构保障
        6.2.2 品牌文化建设保障
        6.2.3 粉丝忠诚度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消费升级背景下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2.1 现有研究的不足
        1.2.2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对象与关键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关键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案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结构安排
    1.5 研究意义
    1.6 特色与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供应链动态能力研究综述
        2.1.1 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理论基础:动态能力
        2.1.2 供应链与动态能力的融合
        2.1.3 供应链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
    2.2 消费升级研究述评
        2.2.1 消费升级研究现状与动因
        2.2.2 国内外食物消费升级研究
    2.3 农业企业能力研究评述
        2.3.1 农业企业的概念与内涵
        2.3.2 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研究
        2.3.3 供应链动态能力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消费升级下的农业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3.1 农业企业外部环境构成及分析视角
        3.1.1 农业企业外部环境的界定
        3.1.2 农业企业外部环境的研究视角
    3.2 消费升级环境的动态演进
        3.2.1 消费升级环境的演进过程
        3.2.2 食物消费升级的影响
        3.2.3 新零售诞生与农业企业供应链提升需求
    3.3 消费升级下的农业企业外部环境变革
        3.3.1 政治环境的变革
        3.3.2 经济环境的变革
        3.3.3 社会环境的变革
        3.3.4 技术环境的变革
    3.4 消费升级下的农业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3.4.1 农业企业竞争基础
        3.4.2 农业企业供应链价值网络
        3.4.3 农业企业核心价值活动
        3.4.4 农产品及服务
        3.4.5 消费升级环境动态特征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消费升级下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概念模型构建
    4.1 农产品流通向企业主导供应链模式演进
    4.2 农业供应链重构模式演进
        4.2.1 早期探索(1978-1996)
        4.2.2 初步实践(1996-2008)
        4.2.3 推广试行(2008-2012)
        4.2.4 深化实施(2012-至今)
    4.3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识别
        4.3.1 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4.3.2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同质性
    4.4 消费升级下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概念模型
        4.4.1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界定
        4.4.2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识别模型构建
    4.5 本章小结
5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作用机制及测度
    5.1 农业企业竞争优势机制的理论框架
        5.1.1 农业企业竞争优势
        5.1.2 农业企业绩效的维度构成
        5.1.3 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框架
    5.2 供应链动态能力维度的构成内容
        5.2.1 供应链战略协调能力的维度构成
        5.2.2 供应链学习创新能力的维度构成
        5.2.3 供应链商业模式再造能力的维度构成
        5.2.4 供应链业务流程优化能力的维度构成
        5.2.5 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整合
    5.3 供应链动态能力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5.3.1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5.3.2 供应链学习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
        5.3.3 供应链战略协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
        5.3.4 供应链商业模式再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5.3.5 供应链业务流程优化能力测度指标体系
    5.4 供应链动态能力指标体系的检验分析
        5.4.1 问卷设计
        5.4.2 抽样和数据收集
        5.4.3 因子分析
        5.4.4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总体测度指标体系
    5.5 基于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农业企业绩效提升作用过程
        5.5.1 克服供应链学习惯性与补充知识缺口
        5.5.2 供应链战略模式转换与价值锚定
        5.5.3 供应链优势整合与顾客价值创新
        5.5.4 供应链核心流程改变与要素重构
    5.6 本章小结
6 互动影响模型构建及检验分析
    6.1 关系模型构建和理论假设
        6.1.1 消费升级下企业外部环境动态性的作用
        6.1.2 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绩效的影响
    6.2 “消费-能力-绩效”互动影响模型初始建模
        6.2.1 分析变量设置
        6.2.2 初始路径依赖与假设关系
    6.3 “消费-能力-绩效”互动影响理论模型的调整与确定
        6.3.1 农业企业样本选择与数据
        6.3.2 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6.3.3 初始模型的拟合性分析
        6.3.4 模型的调整与修正
        6.3.5 模型的最终确定
        6.3.6 总体路径系数分析
        6.3.7 拟合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培育机制及提升路径
    7.1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前置因素模型
        7.1.1 供应链动态能力形成分析
        7.1.2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的前置模型
    7.2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培育机制
        7.2.1 供应链动态能力主体的培育
        7.2.2 供应链的学习机制选择
        7.2.3 匹配机制与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构建
    7.3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强化与提升
        7.3.1 互补资源的甄选和获取
        7.3.2 供应链动态能力缺口与重构机制
        7.3.3 供应链组织文化培育
        7.3.4 供应链成员激励制度建设
        7.3.5 供应链动态能力的提升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8.2.1 理论贡献
        8.2.2 实践启示
    8.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8.3.1 夯实理论构念的维度
        8.3.2 深化消费升级的环境前因及其理论基础
        8.3.3 优化研究设计
        8.3.4 扩展研究情境
参考文献
附录1 消费升级环境动态因素变量对应表
附录2 农业企业绩效调查问卷
附录3 农业企业供应链动态能力测量调查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基于价值创造的零售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缘起
        1.1.2 时代背景
        1.1.3 “新零售”现象出现
    1.2 关键概念与研究对象
        1.2.1 零售
        1.2.2 商业模式
        1.2.3 价值创造
        1.2.4 研究对象界定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结构安排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2 研究综述
    2.1 商业模式研究
        2.1.1 商业模式研究演进简析
        2.1.2 商业模式研究的层次分析
        2.1.3 商业模式的架构属性与价值属性的二重属性
        2.1.4 商业模式研究述评
    2.2 流通经济理论研究
        2.2.1 流通创造价值
        2.2.2 流通对制造业的功能价值认识
        2.2.3 流通对消费的功能价值认识
        2.2.4 基于供应链整合的流通功能价值认识
        2.2.5 流通经济理论研究述评
    2.3 零售商业模式研究
        2.3.1 对零售商业模式的三层次理解
        2.3.2 零售商业模式与零售业态的概念辨析
        2.3.3 零售商业模式的定义
    2.4 本章小结
3 零售商业模式的理论框架构建:探索性案例研究
    3.1 案例研究方法
        3.1.1 研究方法选择
        3.1.2 案例数量选择
        3.1.3 资料搜集方法
        3.1.4 案例研究设计
    3.2 优衣库案例研究
        3.2.1 优衣库案例描述
        3.2.2 优衣库商业模式的一体化架构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3.2.3 优衣库商业模式的一体化架构对价值属性的影响
    3.3 ZARA案例研究
        3.3.1 ZARA案例描述
        3.3.2 ZARA商业模式的一体化架构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3.3.3 ZARA商业模式的一体化架构对价值属性的影响
        3.3.4 优衣库与ZARA的案例对比分析及相关命题提出
    3.4 尚品宅配案例研究
        3.4.1 尚品宅配案例描述
        3.4.2 尚品宅配商业模式的定制化架构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3.4.3 尚品宅配商业模式的定制化架构对价值属性的影响
    3.5 宜家案例研究
        3.5.1 宜家的案例描述
        3.5.2 宜家商业模式的一体化架构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3.5.3 宜家商业模式的一体化架构对价值属性的影响
        3.5.4 尚品宅配与宜家的案例对比分析、相关命题提出及讨论
    3.6 西西弗书店案例研究
        3.6.1 西西弗书店的案例描述
        3.6.2 西西弗的场景化架构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3.6.3 西西弗的场景化架构对价值属性的影响
    3.7 言几又书店的案例研究
        3.7.1 言几又的案例描述
        3.7.2 言几又的场景化架构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3.7.3 言几又的场景化架构对价值属性的影响
        3.7.4 西西弗与言几又的案例对比总结及命题提出
    3.8 本章小结
4 理论模型构建
    4.1 零售顾客价值创造理论分析
        4.1.1 顾客价值与零售顾客价值
        4.1.2 顾客价值创造与零售顾客价值创造
    4.2 零售商业模式架构属性理论分析
        4.2.1 架构理论
        4.2.2 一体化架构属性理论分析
        4.2.3 定制化架构属性理论分析
        4.2.4 场景化架构属性理论分析
    4.3 一体化架构零售商业模式理论模型
        4.3.1 一体化架构对低成本价值创造的影响
        4.3.2 一体化架构对价值属性的影响
        4.3.3 价值属性对低成本价值创造的影响
        4.3.4 价值属性对一体化架构对低成本价值创造影响的中介作用
    4.4 定制化架构零售商业模式理论模型
        4.4.1 定制化架构对个性化价值创造的影响
        4.4.2 定制化架构对价值属性的影响
        4.4.3 价值属性对个性化价值创造的影响
        4.4.4 价值属性对定制化架构对个性化价值创造影响的中介作用
    4.5 场景化架构零售商业模式理论模型
        4.5.1 场景化架构对体验价值创造的影响
        4.5.2 场景化架构对价值属性的影响
        4.5.3 价值属性对体验价值创造的影响
        4.5.4 价值属性对场景化架构对体验价值创造影响的中介作用
    4.6 本章小结
5 实证研究
    5.1 变量测量和问卷设计
        5.1.1 零售商业模式架构属性测量
        5.1.2 零售商业模式价值属性测量
        5.1.3 零售商业模式价值创造测量
    5.2 问卷发放与回收
        5.2.1 问卷发放
        5.2.2 样本描述
    5.3 信度和效度检验
        5.3.1 信度检验
        5.3.2 效度检验
        5.3.3 相关性分析
    5.4 结构方程建模与假设检验
        5.4.1 结构方程建模
        5.4.2 一体化架构对低成本价值创造影响
        5.4.3 定制化架构对个性化价值创造影响
        5.4.4 场景化架构对体验价值创造影响
        5.4.5 结果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
        6.1.1 主要结论
        6.1.2 理论贡献
        6.1.3 管理启示
    6.2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6.2.1 研究局限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零售顾客价值创造指标体系预调查问卷
附录2 :零售顾客价值创造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附录3 :零售顾客价值创造探索性因子分析
附录4 :基于价值创造的零售商业模式研究的问卷调查
附录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开放式创新与动态能力对跨界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开放式创新理论
        2.1.1 开放式创新起源与发展
        2.1.2 开放式创新的模式
        2.1.3 开放式创新与企业成长的相关研究
    2.2 动态能力理论
        2.2.1 动态能力理论的起源
        2.2.2 动态能力的内涵
        2.2.3 动态能力的维度划分
        2.2.4 动态能力与企业成长的相关研究
    2.3 企业成长理论
        2.3.1 企业成长的形式与过程
        2.3.2 企业成长理论的演化视角
        2.3.3 企业成长理论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推导
    3.1 关键概念与维度划分
        3.1.1 开放式创新
        3.1.2 动态能力
        3.1.3 跨界企业成长
    3.2 理论模型构建
    3.3 研究假设提出
        3.3.1 开放式创新与跨界企业成长
        3.3.2 开放式创新与动态能力
        3.3.3 动态能力与跨界企业成长
        3.3.4 动态能力对开放式创新与跨界企业成长关系的中介作用
    3.4 研究假设汇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与实证目的
        4.1.1 研究对象确定
        4.1.2 实证研究目的
    4.2 研究的问卷设计
        4.2.1 问卷设计的方法
        4.2.2 问卷设计的过程
        4.2.3 问卷设计的内容
    4.3 变量测量
        4.3.1 开放式创新
        4.3.2 动态能力
        4.3.3 跨界企业成长
    4.4 预调研及问卷项目修正
        4.4.1 预调研过程
        4.4.2 预调研测量项目的CITC及信度
        4.4.3 预调研测量项目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4.5 正式调研与数据分析方法
        4.5.1 数据收集
        4.5.2 数据分析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1 样本特征
    5.2 测量问卷的质量分析
        5.2.1 同源偏差检验
        5.2.2 信度分析
        5.2.3 效度分析
    5.3 各因素对跨界企业成长作用的结构方程分析
        5.3.1 开放式创新与跨界企业成长的结构模型分析
        5.3.2 开放式创新与动态能力的结构模型分析
        5.3.3 动态能力与跨界企业成长的结构模型分析
        5.3.4 开放式创新与跨界企业成长的中介结构模型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假设检验结果总览
        5.4.2 研究结果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6.1.1 主要结论
        6.1.2 管理实践启示
    6.2 研究特色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洞察未来的柔性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D]. 唐彬. 吉林大学, 2021(01)
  • [2]情境驱动下装备类车辆产品设计策略研究[D]. 翁超. 江南大学, 2020(01)
  • [3]工程物流服务商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D]. 路镭.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基于动态能力的大学学科成长影响因素研究[D]. 孔蕾.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5]Web2.0下环境扫描、知识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D]. 李慧. 江苏大学, 2020(05)
  • [6]动态能力对生产型外贸企业提升服务化水平的影响 ——基于战略导向的中介作用[D]. 孟瑜. 山东大学, 2019(03)
  • [7]YM女装电商品牌转型新零售战略研究[D]. 陈小君.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8]消费升级背景下供应链动态能力对农业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D]. 才正. 浙江大学, 2019(02)
  • [9]基于价值创造的零售商业模式研究[D]. 曾锵.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1)
  • [10]开放式创新与动态能力对跨界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D]. 刘昭茹. 华侨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洞察未来柔性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