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额济纳旗天然胡杨林生物学、生态学抗旱机理与繁殖机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孟瑶[1](2021)在《胡杨适应环境的生理生态特性及相关分子机制》文中提出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是第三纪孑遗物种,隶属于杨柳科(Salicaceae)杨属(Populus)的落叶乔木植物,是杨属中最原始的荒漠河岸林,也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荒漠河岸林的优势乔木树种,具备较强的抗旱耐盐特性,在防治荒漠化和维护荒漠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和加强胡杨的保护、恢复与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探究并掌握胡杨适应环境的生长机制和生理生态适应性特征又是胡杨保护的重要前提。本研究以内蒙古额济纳旗胡杨为研究对象,从种群、个体和分子三个角度对胡杨种群结构特征、异形叶化学元素与代谢化合物特征、生理生态功能和转录组学等进行了研究,以揭示胡杨叶形变化过程中的生态对策和个体生长发育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胡杨适应环境的种群结构特征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七道桥水分条件相对较好,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呈纺锤型,幼龄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种群趋于稳定。八道桥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由于水分胁迫影响,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呈倒金字塔形,以大龄级为主,幼龄植物缺失,种群处于衰退状态。胡杨林木高度受环境影响较大,水分胁迫导致胡杨植株高度减小。河道附近胡杨种群高度级较为稳定,生长状况良好。干旱条件下近熟龄高度级数量稀少,幼龄级高度数量缺失,生长状况较差。胡杨种群密度随径级增大而减小。七道桥胡杨种群更新资源较为丰富,未来种群能够保持稳定增长。八道桥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胡杨种群以过熟木为主,未来种群趋向衰退。(2)胡杨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学与植物代谢特征胡杨不同形态叶片的化学元素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发育阶段植株叶片表现出不同的养分生态适应策略。胡杨叶片中有机碳含量在400 mg·g-1以上。N、P、C/N、C/P、N/P平均含量分别为:13.87 mg·g-1、2.4 mg·g-1、32.62 mg·g-1、190.20 mg·g-1和5.93 mg·g-1,化学元素含量大小为:C>N>P,化学计量比值大小为:C/P>C/N>N/P。胡杨叶片的C/P与N/P呈极显着正相关,N与C/N,P与C/P和N/P呈极显着负相关。而N与P,C/N与C/P呈显着正相关,N与C/P,P与C/N呈显着负相关。胡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叶形态中C含量均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无显着性差异且变异系数小,C/P和P变异系数相对最大。胡杨不同形态叶片的化学元素含量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在不同发育阶段中各元素含量未表现出极显着关系,这说明胡杨叶片化学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受叶形态影响较大,但随林龄的发育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胡杨叶片含有糖类、脂肪类、氨基酸等多种次级代谢物,不同发育阶段植株的化合物种类和含量有一定差异,但同一植株不同叶形差异较小,这表明胡杨体内的代谢化合物主要随植株生长发育而发生变化,而在同一植株生长过程中相对稳定。(3)胡杨适应环境的生理生态特性胡杨不同发育阶段同种叶形因其位置和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规律,表现为生长在树冠上层的叶片光合能力更强。在同一发育阶段,胡杨不同叶形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特性,树冠自下而上光合能力依次增强。胡杨不同发育阶段位于树冠顶层的不同叶形也存在明显的变化规律,其中幼苗条形叶保持了较高的光能利用和较大的光合速率。胡杨幼树披针形叶、中树披针形叶和成树阔卵形叶应对环境的高温胁迫时,为减少水分消耗,气孔被迫关闭,在正午前后出现了短暂的“光合午休”现象,且蒸腾速率与气孔变化一致,光合午休主要受气孔限制。同一植株叶片光响应的空间变化表现为自下而上光合速率依次增大,CP生长在树冠底层,具有较强的弱光利用能力。同样,条形叶具有较低的α与相对较高的LCP、LSP及Pnmax,较宽的光能利用区间使之能够在弱光环境下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成熟植株阔卵圆形叶具有较高光合活性,通过提高Pnmax以增强光能利用率,使其在干旱荒漠区高温、强光环境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光能转化效率与光合速率。(4)胡杨适应环境的转录组测序与差异基因分析以胡杨幼苗(YM-T)为参照,将其与其他6种形态叶片对比进行转录组差异基因分析,对14个样本组装聚类去冗余后得到了543653个Unigenes,通过组间差异基因分析,共找到了4314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22376个上调,20767个下调。,其中成树阔卵圆形叶中的差异基因(包括上调和下调)最多。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胡杨适应环境的调控机制主要为相关代谢和酶活性等生物调节过程。KEGG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显着富集在类黄酮生物合成、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氮代谢、光合作用、氨基酸代谢等通路。进一步对得到的差异基因进行Map Man分析,结果表明参与光合调控的基因主要为光合作用光系统Ⅱ中的蛋白亚基复合体编码的相关基因和卡尔文循环中的Rubisco活性等大部分光合作用相关酶活性。上述结果可为胡杨抗逆基因的进一步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王雨辰[2](2020)在《胡杨繁殖根扩展行为及其影响因子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水资源短缺以及水文过程变化深刻影响植物的适应策略。在极端干旱区绿洲,由于水资源短缺,克隆繁殖成为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的主要繁殖方式,对胡杨林更新与群落维持有重要影响,胡杨繁殖根是胡杨实现无性繁殖的载体。本文以明确天然林异质环境下胡杨繁殖根近、远端根扩展行为(主根分布深度、主根直径、主根长度、细根生物量、萌蘖点密度)的差异与繁殖根分布的特点,探索影响胡杨繁殖根扩展行为的主要因子,为胡杨林的保护和维持更新提供理论科学依据。本研究在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开展,采用典型抽样挖掘与均匀布点采样的方法对繁殖根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如下:(1)近端根与远端根特征具有显着差异,近端根长度与直径较远端根大,有利于植物个体发现更良好的环境与提高碳储存能力。远端根的细根生物量与萌蘖点密度较大,从而实现养分获取和产生分株(近端根的主根分布深度、主根直径、主根长度显着大于远端根,细根生物量、萌蘖点密度显着少于远端根)。(2)胡杨繁殖根的扩展行为具有可塑性,其受环境因子、生物因素的影响(繁殖根主根长度与土壤全磷呈正相关,远端根深度与土壤紧实度与邻近根系生物量呈负相关,近端根直径随着土壤全碳含量的增大而增大,且远端根细根生物量主要受土壤含水率、土壤全氮含量、邻近根系生物量与土壤紧实度的正向影响,土壤含水率、邻近根系生物量对近端根萌蘖点密度有正向作用)。(3)胡杨在构建群落的水平上,繁殖根的水平分布策略趋向于在距离母株12-15 m范围内的土壤表层分布较多繁殖根而不是在母株附近进行无性繁殖,从而改变基株的空间位置实现在群落范围内水平移动(分布在0-20cm土层范围内的胡杨繁殖根生物量受到12-15 m半径范围内乔木的显着正向作用)。同时柽柳对生长在其附近的表层土中繁殖根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对生长在距离9 m以外的繁殖根的竞争强度减弱(分布在0-40 cm整体范围内的繁殖根会受到3-6 m范围内灌木的负向作用。分布9 m范围内的灌木,对在0-20 cm土层的胡杨繁殖根生物量有促进作用)。本研究得出,胡杨在扩展过程中,主要受到共生植物以及土壤水肥条件的影响,表现为躲避生长的同时,提高对养分摄取、空间占据与产生新生根单位的能力,在维持种群更新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在群落中的养分竞争能力。
葛欢欢[3](2019)在《不同灌溉量对中龄林胡杨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胡杨具有喜水喜光、耐盐耐瘠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在半荒漠、荒漠地带,胡杨林的生长并不依赖自然降水,而是依靠洪水泛滥河流渗透的地下水而生存。胡杨林是干旱荒漠地带的河岸森林。对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光合作用和水分生理的研究已有大量的工作。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以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胡杨为主,在野外对11年、15年和20年生胡杨进行灌溉,利用开放式气体交换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胡杨各项气体交换参数并利用土壤三参仪测定不同灌溉量下土壤水分的变化。分析不同灌溉量下胡杨光和日变化、光响应参数、光合-CO2响应曲线和水分利用效率,比较不同灌溉量下胡杨的气体参数变化,探讨不同灌溉量对中龄林胡杨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灌溉量下胡杨的生长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说明灌溉量的多少与胡杨生长有关系。(2)11年龄林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的蒸腾速率值(Tr)、胞间CO2浓度值(Ci)、气孔导度值(Gs)、气孔限制值(Ls)、光合利用效率(LUE)均在45 Kg·株-1·次-1灌溉量下达到最大。15年和20年龄林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的蒸腾速率值(Tr)、胞间CO2浓度值(Ci)、气孔导度值(Gs)、气孔限制值(Ls)、光合利用效率(LUE)均在50 Kg·株-1·次-1灌溉量下达到最大。(3)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胡杨叶片的初始羧化效率、光合能力和光呼吸速率均增加。其中初始羧化效率和光合能力在40 Kg·株-1·次-1、45 Kg·株-1·次-1、50 Kg·株-1·次-1灌溉量下比未灌溉提高35.48%、19.43、1.16%;9.04%、12.03%、6.59%。说明随着灌溉量增加,胡杨的光合电子传递和磷酸化活性、Rubisco活性以及CO2的同化能力和利用效率均增加。(4)不同灌溉量处理胡杨光饱和点、表观量子效率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差异较大。随灌溉量的增加,最大净光合速率比灌溉前增加了0.66%、1.03%和1.07%。11年生胡杨在45 Kg·株-1·次-1灌溉量下LSP与LCP的差值最大,15年和20年生胡杨在50 Kg·株-1·次-灌溉量下LSP与LCP的差值最大。(5)除20年龄林胡杨的WUE变化呈现无规律的波动,其他两个龄林胡杨的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灌溉量下都是“双峰”型。总体而言,胡杨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15年>20年>11年;灌溉量与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的水分利用效率无显着相关。综上所述:11年龄林胡杨生长适宜灌溉量为45 Kg·株-1·次-1,15年和20年龄林胡杨生长适宜为50 Kg·株-1·次-1。
叶子奇[4](2018)在《干旱区河漫滩胡杨根系生长与形态适应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胡杨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绿洲的建群树种,对维持绿洲的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胡杨种群更新正受到严重的干扰。“林随水生”是胡杨在干旱区的主要适应特点,河漫滩作为胡杨林与内陆河的交错带是胡杨种群更新的最理想生境。然而,在水文动态和干旱气候的作用下,河漫滩生境具土壤时空异质性高、受自然干扰较强的特点,胡杨根系的表型可塑性对胡杨适应河漫滩土壤环境并成功定居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为理解胡杨根系在河漫滩异质性土壤环境中的生长特征和适应机制,本研究一方面通过对河漫滩胡杨实生幼苗的根系挖掘调查,探讨胡杨实生根系的野外生长特征,进一步通过干旱胁迫控制实验揭示当年生胡杨幼苗在干旱胁迫下的深根性对策。另一方面,通过对河漫滩胡杨的克隆繁殖根系特征以及相应土壤因子的调查,探讨了河漫滩胡杨繁殖根系的分支模式和主要影响土壤因子。结果表明:(1)苗粗矮,深根系、大根冠比和鱼尾状根构型是胡杨当年实生苗适应河漫滩环境的重要特征,胡杨当年实生幼苗的生长表现出对野外河漫滩环境较强的适应性。(2)干旱胁迫下胡杨当年实生幼苗依靠不同根表型变化实现根深增加。中度干旱胁迫下,胡杨幼苗主要依靠改变根系构型来实现根深增加(根系构型对根深增加的方差贡献率达50%以上)。而重度干旱胁迫下,幼苗同时依靠根构型和根冠比的改变来实现根深增加,主根形态变化的作用一直较小(根系构型和根冠比对根深增加的方差贡献率为40%和38%,主根形态变化的方差贡献率未超过22%)。(3)胡杨繁殖根在河漫滩异质土壤环境中表现出不同分支模式,可以总结为趋向于游击型(分枝少而长、垂向生长平缓、水平分支夹角小)或占据型(分枝多而短、垂向生长陡峭、水平分支夹角大)两类繁殖根分支类型。(4)游击型繁殖根系更多出现在靠近河道的河漫滩生境,而占据型分支更多出现在靠近胡杨林的河漫滩生境。导致这种分支结构差异的主要控制因子为土壤物理特征(土壤质地和紧实度),土壤养分(氮、磷、有机质)和水分(潜水埋深、土壤含盐量、质量含水量)特征的独立作用较小。(5)胡杨繁殖根系的垂向分枝夹角具有明显的生态塑性,这可能是木本克隆植物克隆繁殖器官的重要适应特征。总之,胡杨实生幼苗根系和胡杨克隆繁殖根系对异质性的河漫滩土壤环境均表现出明显的表型可塑性,这是胡杨能够在河漫滩成功更新和定居的重要原因。
肖磊[5](2016)在《胡杨叶片表皮角质膜与抗旱性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对象为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又称幼发拉底河杨树或沙漠杨树,属于杨柳科杨属,是第三纪以来古地中海地区形成的最古老的植物。目前胡杨主要分布在中亚、西亚、北非到南欧(大约在北纬30°~50°之间)。胡杨是中亚和中国西北干旱荒漠地区唯一天然分布的乔木树种,中国是世界上胡杨分布面积最广、数量最多的国家,胡杨在我国主要分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轮台县和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地区。胡杨生长期漫长,由于风沙和干旱的影响,很多胡杨树造型奇特、诡异,有句古语形容它“活三千年不死,死三千年不倒,倒三千年不朽”。’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胡杨被视为“神木”或“圣树”,并作为死亡和复活的象征总是和鲜血与凤凰紧密相连。胡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显着的异形叶特征。胡杨幼树叶形均为细长状,随着生长发育,植株上部的叶片逐渐变短变宽,最后形成两侧带锯齿状的阔叶形。成年胡杨同一植株上的叶形有披针形、椭圆形、卵圆形、阔卵形、锯齿阔卵形等多种形状,这是一种植物适应异质环境的叶片表型可塑性,是胡杨长期适应干旱地区生长环境的结果。本研究以胡杨叶表皮角质膜为切入点,通过对内蒙古额济纳地区八道桥(较为干旱)和七道桥(较为湿润)胡杨异形叶片的形态特征、渗透调节、水分利用效率等生态特征、蜡质晶体的形态结构、胡杨长叶阔叶叶片表皮角质膜中蜡质、角质的成分含量等生态及生理生化特征的比较,分析了胡杨异形叶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对不同水分条件下胡杨异形叶表皮蜡质相关代谢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比观察干湿两地的胡杨叶片形态我们发现,胡杨幼树均为长叶,成树叶形多变,同种形态的叶片,在湿润环境下,其表面积和体积均较大,叶片较薄;从叶形来讲,长叶叶片单位体积的表面积更大,阔叶叶柄长度更大。从树冠分布位置来看,长叶主要分布在树冠中下层,阔叶主要分布在树冠中上层。根据叶片表皮渗透性实验,我们发现不论是在干旱环境还是相对湿润环境,胡杨的长叶比阔叶表现出更高的叶绿素渗出速率和失水速率,说明长叶表皮比阔叶具有更高的渗透性,长叶的保水能力相对较弱,阔叶的保水能力相对较强。(2)胡杨不同形态叶片的表皮角质膜微观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叶表皮蜡质形态、晶体排列、分布以及叶片气孔形态、数量与叶形和生长环境中的水分条件具有密切关系。与湿润环境相比,干旱环境下的胡杨长叶具有更多的直立状鳞片状蜡质晶体,而且排列更为密集、有序,而阔叶表皮蜡质晶体融合成更多更厚的蜡被。在相同水分条件下,胡杨阔叶表皮蜡质晶体融合成的蜡被比长叶面积更大,厚度更高。阔叶和干旱环境下的叶片气孔有较明显的下陷,而蜡被增厚造成气孔位置相对下降是形成气孔下陷的主要原因。相同水分条件下,胡杨阔叶表皮气孔密度比长叶大;相同形态的叶片,干旱环境下叶片表皮的气孔密度比湿润环境大;相同类型的叶片远轴面表皮气孔密度比近轴面大。胡杨叶片表皮蜡质晶体形态和气孔形态、密度的差异是长期以来对干旱环境适应的结果。(3)通过对两地胡杨异形叶表皮角质膜中的蜡质和角质含量及成分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同一地点的胡杨阔叶比长叶表皮蜡质和角质含量高,干旱环境下生长的胡杨比湿润环境下生长的胡杨叶片表皮蜡质和角质含量高,而蜡质和角质的组分比例也会随着叶形和水分条件不同发生变化。总体来讲,成树阔叶的总蜡质含量是长叶的1.3倍,而在干旱环境下,成树阔叶的总蜡质含量是成树长叶的1.6倍。其中烷烃是蜡质中差异最大的组分,在干旱环境下烷烃组分的含量远高于其它组分,阔叶表皮蜡质中烷烃含量达50%以上;在干旱环境下长叶的烷烃含量比湿润环境下高出1.4倍,而干旱环境下阔叶的烷烃含量比在湿润环境下高出1.2倍。我们在胡杨异形叶中共发现了7种角质单体组分,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10,16-diOH C16:0酸,在所有检验样本中占角质单体总量一半以上,其它检测到的组分包括:16-OHCi6:o酸C16:o酸C18:idioic酸,18-OHC18:1酸,C16:0dioic酸和18-OH C18:2酸。在湿润环境下和干旱环境下,成树阔叶比长叶分别多产生2.1倍和0.9倍角质。长叶在干旱环境下比在湿润环境下的角质总含量多1.1倍,其中10,16-OH C16:0酸高出79.8%;阔叶在干旱环境下比在湿润环境下的角质总含量多31.5%,其中10,16-OHC16:0酸高出26.5%。另外,在两种水分条件下阔叶角质中C16:o酸和C18:1 dioic酸含量也高于长叶。(4)通过对不同水分条件下胡杨异形叶表皮蜡质代谢基因的表达分析我们发现,在干旱环境下胡杨叶中烷烃合成相关基因CER1以及ABC转运蛋白和延长酶基因WBC11,WBC12比在湿润环境下表达水平更高,从叶形上比较,阔叶CER1,CER4,KCS1和ATT1的表达量都高于长叶2倍以上(l0g2倍数),从环境水分条件来看,干旱环境下长叶CER1, WBC11、WBC12和WIN1的表达量都高于湿润环境下长叶2倍以上(l0g2倍数)。相对而言,干旱环境下阔叶CER1, CER26和MAH1的表达量高于湿润环境下的阔叶2倍以上(log2倍数);干旱环境下,CER1, WBC11, WBC12和WIN1的表达量在长叶和阔叶中的表达量均较湿润环境下有所提高。在两种水分条件下,蜡质代谢相关基因在阔叶中表达水平普遍较高,而且两种叶形的叶片在干旱环境下蜡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普遍较高。在干旱环境下,胡杨叶片具有产生更多蜡质的潜能。上述结果表明,胡杨叶片角质膜在不同水分条件下、不同叶形叶片间的差异是胡杨对干旱环境适应性的重要体现。本研究为自然生境下的胡杨林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同时为角质膜和异形叶与植物的抗旱性关系研究提供了启示。
赵正帅[6](2016)在《灰叶胡杨克隆生长动态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塔里木河上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六团天然灰叶胡杨林为研究区,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灰叶胡杨克隆生长动态规律、克隆分株种群数量格局动态、以及影响灰叶胡杨克隆生长的内外因子。研究结果如下:(1)灰叶胡杨克隆生长动态规律:林缘10-20 cm土层、林内10-30 cm土层中分布的横走侧根最适宜不定芽发生以及不定芽转化为未出土和出土分株。不定芽、未出土、出土克隆分株集中分布在已出土克隆分株附近50 cm根段范围,6月份是不定芽、出土克隆分株、株高、基径生长高峰的时期,4、5月份是未出土克隆分株发生最多的时期。(2)灰叶胡杨克隆分株种群数量格局动态:2014年林缘、2014年林内、2015年林缘的每丛分株数、分株种群密度在4到6月份逐渐增加,随后保持稳定;2014年林缘、2014年林内、2015年林缘的种群格局强度由高到低为2014年林缘>2015年林缘>2014年林内;2014年林缘、2014年林内、2015年林缘各个月的调查结果显示,各个月份不同生境的种群空间分布类型均属于集群分布,呈现出种群聚集度逐渐增强的趋势。(3)影响灰叶胡杨克隆生长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气象因子。其中,横走侧根上不定芽数量与土壤含水量、地表温度、土壤有机质、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土壤碱解氮和土壤速效钾含量密切相关;未出土克隆分株的数量与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土壤pH、土壤速效磷和土壤碱解氮含量密切相关;出土克隆分株数量与土壤含水量、温度、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全盐含量密切相关;株高、基径生长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密切相关。影响克隆生长最主要的外在因子分别为土壤有机质、水解性氮、田间持水量。(4)影响灰叶胡杨克隆生长的横走侧根矿质养分和有机碳含量。其中,横走侧根上不定芽发生、不定芽转化为未出土克隆分株和未出土克隆分株向出土克隆分株转化的过程与横走侧根中全氮、可溶性糖含量密切相关,克隆分株株高、基径的生长与有机碳、全钾、全磷含量密切相关。影响克隆生长最主要的内在因子为全氮、有机碳含量以及碳氮比。
张现慧[7](2016)在《胡杨幼苗生长特性及影响因子研究》文中指出胡杨在适应生境中水土条件变化时,其幼苗会通过调整地上与地下生长策略来维持生存,表现出很强的生长与构型的可塑性。而胡杨1-2年生的幼苗生长权衡和构型对于幼苗成活率和根系扩展等影响明显。对于胡杨2年生幼苗,生长特性和生长分配策略可能是影响其存活与形态建成的关键。本研究选择影响胡杨幼苗生长关键因子水分条件,探究土壤水分变化、给水方式是如何影响胡杨2年生幼苗的地上与地下生长分配和权衡,为胡杨人工育苗、栽培引种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栽培与引种试验分别在内蒙额济纳旗、北京的温泉苗圃、大东流苗圃进行。以2年生胡杨幼苗为研究材料,采用不同土壤水分处理试验,监测幼苗地上部分生长指标(地径、株高、叶片数、冠幅)和地下部分生长指标(总根长、单位平方米土壤总根长、总根体积、总根表面积),分析不同的水分处理及水分梯度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胡杨幼苗地上部分的生长,在连续给水处理时,25%含水量更有利于地上部分的生长;而在断续给水处理时,土壤含水量为30%时生长为最好;胡杨幼苗地下部分生长在不同给水处理下存在显着差别,而25%的含水量要显着区别于其他水分梯度,更有利于根系的生长。一定程度的干旱胁迫后,断续给水比连续给水更有利于根系的生长,且水分梯度在20%-25%之间最利于根系生物量的增加,地下部干重的增加多于地上部干重,这种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长权衡作用有利于幼苗纵向生长的水分、养分获取;在根系构型方面,在土壤水分条件好的情况下则有利于幼苗根系的横向扩展。北京的试验用苗引自额济纳国营林场,在引种试验监测幼苗的生长适应情况和物侯,分析胡杨幼苗在北京的生长与物候期特征。结果表明:胡杨幼苗和大苗均可在北京地区引种成活的,且成活率较高,可到70%以上,且生长速度较快。单一生长季株高90%可生长30厘米以上,地径90%以上可生长1.5毫米以上。胡杨种子在北京地区也可以萌发,且萌发率较高,种子较适宜沙性土壤进行萌发和生长,并通过引种与示范,提出了北京地区引种胡杨的技术要点与栽培管理的建议。
白海霞,尚红喜,石玉民,马季,李景文[8](2015)在《极端干旱区胡杨叶与果实形态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胡杨是极端干旱区天然分布的唯一成林高大乔木树种,具有重要生态和经济价值。胡杨在适应干旱区环境中表现出很多特殊性。采用样方调查法,分析胡杨叶片形态和果实分布对其特殊的生境形态适应特征。结果表明,胡杨叶形态及空间分布、果实形态及分布格局、小枝结构均表现出一定的适应特点,以提高胡杨水分有效利用、抗高温干旱的能力。
郑亚琼,张肖,梁继业,李志军,韩占江[9](2016)在《濒危物种胡杨和灰叶胡杨的克隆生长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胡杨和灰叶胡杨横走侧根的空间分布及其形态特征、不定芽及克隆分株的数量格局特征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16团3个生境中灰叶胡杨克隆分株所在横走侧根均分布在10—20cm的土层;阿瓦提混交林内灰叶胡杨和胡杨克隆分株所在横走侧根分布在20—40cm的土层;轮台县河道边胡杨克隆分株所在横走侧根分布在10—20cm的土层,林内胡杨克隆分株所在横走侧根分布在20—40cm的土层。不定芽、克隆分株所在部位横走侧根最粗,向两端逐渐变细,且远端根始终比近端根要粗;(2)不定芽具有以前期克隆分株为中心向两端延伸发生分布的空间格局特征,横走侧根上不定芽数与出土克隆分株数呈极显着正相关,未出土克隆分株数与出土克隆分株数呈显着正相关,说明不定芽、未出土克隆分株的数量都直接影响出土克隆分株的数量。(3)不定芽、未出土克隆分株和出土克隆分株出现频率、空间分布范围在同一生境同一根段均表现为不定芽>未出土克隆分株>出土克隆分株,在不同研究区表现为16团(地下水位1.08m)>轮台县(地下水位2.56m)>阿瓦提县(地下水位3.34m);相关分析显示土壤水分含量与不定芽和出土克隆分株数量均呈极显着正相关。综合分析认为,地下水位和土壤含水量均对不定芽发生以及不定芽向克隆分株转化有显着的影响。
井家林[10](2014)在《极端干旱区绿洲胡杨根系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构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胡杨根系空间分布及其构型对极端干旱区环境适应这一科学问题,运用地下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采用根系挖掘法,结合野外根系调查试验,研究不同河道方向胡杨根系空间分布;不同年龄和不同生境胡杨根系构型以及单株胡杨根系空间扩展行为。结果表明:(1)细根对环境的反应最为敏感,在沿河道的方向上,细根水平分布以2.5-3.5m为分界点,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垂直于河道方向上,细根水平分布呈现随环境变化波动的趋势,集中分布在2.5-3.5m和5.5-6.5m两个区域;中根和较粗根在不同水平距离分布相对均匀,且以水平走向为主;而粗大根系靠近树干基部;而沿河道方向和沿河道方向根系水平分布对比发现,垂直河道方向的根系分布占绝对优势。(2)在沿河道方向和垂直于河道方向,细根垂直分布均呈现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0~40cm逐渐增加,40~140cm土层范围内,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减少,在40cm处达到最大;中根垂直分布从表层向下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集中分布在0-40cm;较粗根和粗大根系分布呈现中间土层分布较多,两头分布较少的规律,均集中分布在20~80cm范围内,而粗大根系在表层和深层几乎没有分布。而沿河道方向和垂直河道方向根系垂直分布对比发现,垂直方向各层的根系分布仍占绝对优势。(3)通过对不同生境胡杨根系构型对比发现:在水土条件较差的生境,会形成具有明显主根,侧根不发达的根系构型;在水土条件较好的生境,会形成无独立主根,水平根系很发达的散射网状构型。(4)不同林龄的胡杨根系构型对比表明:由根蘖形成的中龄胡杨没有完成构型重建,主要由左右2条比较明显的横走根组成;老龄胡杨已完成根系构型重建,具有自己完整的根系构型。
二、额济纳旗天然胡杨林生物学、生态学抗旱机理与繁殖机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额济纳旗天然胡杨林生物学、生态学抗旱机理与繁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胡杨适应环境的生理生态特性及相关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植物种群结构研究 |
2.2 植物异形叶研究 |
2.3 植物组学研究 |
2.4 胡杨异形叶研究 |
第二章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
1. 研究区概况 |
2 研究内容及实验设计 |
2.1 研究内容 |
2.2 技术路线图 |
2.3 样株确定 |
3.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
第三章 胡杨种群结构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地概况 |
1.2 调查研究方法 |
2.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额济纳旗胡杨种群生长状况 |
3.2 额济纳旗胡杨种群年龄结构特征 |
3.3 额济纳旗胡杨种群数量与更新 |
3.4 额济纳旗胡杨种群生长状况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胡杨叶片化学元素与代谢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地概况 |
1.2 样品采集 |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4 测定方法 |
2.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胡杨不同形态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的相关关系 |
3.2 胡杨叶片C、N、P生态化学计量总体特征分析 |
3.3 胡杨叶片代谢化合物分析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胡杨叶片适应环境的生理生态特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地概况及样株确定 |
1.2 测定样品采集 |
1.3 测定方法 |
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1 光响应曲线拟合 |
2.2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胡杨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 |
3.2 胡杨叶片蒸腾作用日变化 |
3.3 胡杨叶片气孔调节机制 |
3.4 胡杨不同形态叶片的光响应特征 |
4. 讨论 |
4.1 胡杨异形叶适应环境的光合生理特性 |
4.2 胡杨异形叶适应环境的水分生理特性 |
4.3 胡杨异形叶光响应特征 |
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胡杨叶片转录组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地概况 |
1.2 样品采集 |
1.3 转录组测序分析方法 |
2. 数据处理 |
2.1 数据的获取与预处理 |
2.2 样本聚类分析 |
2.3 差异基因筛选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胡杨叶片测序结果与分析 |
3.2 不同叶形态间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3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胡杨繁殖根扩展行为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胡杨的克隆生态学研究 |
1.2.2 关于根系竞争的研究 |
1.2.3 关于胡杨的根系生态学研究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形特征 |
2.2 土壤特征 |
2.3 气候及水文特征 |
2.4 植被特征 |
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方法 |
3.3.1 研究地点 |
3.3.2 野外调查取样 |
3.3.3 指标测定 |
3.3.4 数据处理 |
4 胡杨繁殖根扩展行为及分布特征 |
4.1 胡杨繁殖根的扩展行为特征 |
4.2 胡杨繁殖根的分布特征 |
4.3 讨论 |
4.3.1 胡杨繁殖根近、远端的扩展行为及土壤因子特征 |
4.3.2 胡杨繁殖根的分布及土壤因子特征 |
4.4 小结 |
5 胡杨在天然林下繁殖根近、远端根扩展行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
5.1 胡杨繁殖根近端根与远端根特征比较 |
5.2 繁殖根特征与地下环境和共存植物的关系 |
5.3 讨论 |
5.3.1 胡杨繁殖根近、远端根形态特征的差异 |
5.3.2 胡杨繁殖根特征的变化和影响因素 |
5.4 小结 |
6 胡杨在天然林下繁殖根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6.1 繁殖根的分布特征与土壤因素的关联性 |
6.2 繁殖根的分布特征与共存灌木的关联性 |
6.3 讨论 |
6.3.1 土壤环境因素对胡杨繁殖根分布的影响 |
6.3.2 地上植被群落对胡杨繁殖根分布的影响 |
6.4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3)不同灌溉量对中龄林胡杨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水分对胡杨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2 胡杨光合日变化的研究 |
1.2.3 胡杨光合作用-光响应参数的研究 |
1.2.4 胡杨胡杨光合作用-CO_2响应曲线的研究 |
1.2.5 小结 |
2 研究区概况、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2.1.1 气候特点 |
2.1.2 植被、土壤概括 |
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2.2.1 样地选择 |
2.2.2 实验内容 |
2.2.3 灌溉时间、定额的确定 |
2.2.4 试验设计 |
2.2.5 土样的采集及现场测定 |
2.2.6 胡杨生理及生态指标的测定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3 不同灌溉量下胡杨光合生理特性 |
3.1 不同灌溉量下土壤水分在垂直剖面上的变化 |
3.2 不同灌溉量下中龄林胡杨的生长特征 |
3.3 不同灌溉量下中龄林胡杨的光合特性日变化 |
3.3.1 环境因子日变化 |
3.3.2 不同灌溉量下中龄林胡杨胡杨净光合速率(P_n) |
3.3.3 不同灌溉量下中龄林胡杨胡杨蒸腾速率(T_r) |
3.3.4 不同灌溉量下中龄林胡杨胞间CO_2浓度(C_i) |
3.3.5 不同灌溉量下中龄林胡杨气孔导度(G_s) |
3.3.6 不同灌溉量下中龄林胡杨气孔限制值(L_s) |
3.3.7 不同灌溉量下中龄林胡杨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LUE) |
3.3.8 不同灌溉量下中龄林胡杨光合参数日均值比较 |
3.3.9 不同灌溉量下中龄林胡杨的主要光合参数灰色关联度分析 |
3.3.10 不同灌溉量下中龄林胡杨P_n与生理因子关系研究 |
3.4 不同灌溉量中龄林胡杨光合-二氧化碳响应 |
3.5 不同灌溉量下中龄林胡杨光合-光响应曲线及参数 |
3.5.1 不同灌溉量下胡杨净光合速率-光响应特征 |
4 水分利用效率与胡杨生理特性相关分析 |
4.1 不同灌溉量下中龄林胡杨水分利用率 |
4.1.1 胡杨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分析 |
4.1.2 胡杨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与胡杨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相关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1.1 不同灌溉量下胡杨(P.euphratica)土壤水分变化 |
5.1.2 不同灌溉量下胡杨(P.euphratica)光合生理特性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4)干旱区河漫滩胡杨根系生长与形态适应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胡杨和胡杨林 |
1.2.2 与胡杨相关的克隆生态学研究 |
1.2.3 与胡杨相关的根系生态学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2 研究区概况 |
3 技术路线 |
4 河漫滩胡杨实生苗根系生长特征 |
4.1 引言 |
4.2 研究方法 |
4.2.1 调查地点 |
4.2.2 调查方法 |
4.2.3 数据分析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河漫滩胡杨幼苗在干旱胁迫下的深根性对策 |
5.1 引言 |
5.2 研究方法 |
5.2.1 实验设计与实施 |
5.2.2 根指标计算说明 |
5.2.3 数据分析 |
5.3 结果 |
5.3.1 胡杨幼苗生物量特征 |
5.3.2 胡杨幼苗根形态特征 |
5.3.3 胡杨幼苗根系构型特征 |
5.3.4 胡杨幼苗的根系纵深对策 |
5.4 讨论 |
5.4.1 干旱胁迫下胡杨幼苗生物量分配特征 |
5.4.2 干旱胁迫下胡杨幼苗不同部分根构件的形态响应 |
5.4.3 干旱胁迫下胡杨幼苗根系构型变化 |
5.4.4 不同干旱胁迫强度下的胡杨幼苗根系纵深对策 |
5.5 小结 |
6 河漫滩胡杨繁殖根系分枝特征和影响因子 |
6.1 引言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研究地点 |
6.2.2 研究方法 |
6.2.3 数据分析 |
6.3 结果 |
6.3.1 不同样点的土壤理化性质以及繁殖根特征的描述和比较 |
6.3.2 繁殖根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
6.3.3 繁殖根的分支类型和分布 |
6.3.4 繁殖根特征与地下环境因子的关系 |
6.3.5 地下环境因子对根特征变异的分解 |
6.4 讨论 |
6.4.1 河漫滩土壤异质性和繁殖根分枝类型 |
6.4.2 繁殖根特征的变化和影响因素 |
6.4.3 不同土壤因子对繁殖根分枝特征的共同作用 |
6.5 小结 |
7 总结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5)胡杨叶片表皮角质膜与抗旱性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异形叶的相关研究 |
2.1 异形叶的概念 |
2.2 胡杨异形叶的研究现状 |
2.3 胡杨异形叶的结构特征 |
2.4 胡杨异形叶的生理生态特征 |
第三节 胡杨生态适应性的研究现状 |
第四节 植物表皮角质膜研究进展 |
4.1 角质膜的形态、结构与成分 |
4.2 植物表皮角质膜的生物合成 |
4.3 环境因素对表皮蜡质的影响 |
4.4 植物表皮角质膜的作用 |
第五节 胡杨异形叶角质膜与干旱适应性关系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胡杨叶形态及生理特征 |
第一节 胡杨叶形态特征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胡杨叶生理特征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胡杨叶片的生理生态特征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四节 讨论 |
第三章 胡杨叶片显微结构特征 |
第一节 胡杨叶片横切面显微结构特征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胡杨叶表皮显微结构特征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讨论 |
第四章 胡杨叶表皮蜡质成分与含量 |
第一节 胡杨叶表皮蜡质的提取条件预实验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胡杨异形叶片表皮蜡质在不同干水分条件下差异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讨论 |
第五章 胡杨叶表皮角质成分与含量 |
第一节 胡杨异形叶片表皮角质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差异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讨论 |
第六章 胡杨蜡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和试剂 |
1.2 方法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2.1 总RNA提取 |
2.2 引物筛选结果 |
2.3 胡杨异形叶在干旱环境下蜡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三节 讨论 |
全文结论及意义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释义及缩略词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6)灰叶胡杨克隆生长动态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克隆植物及其克隆生长 |
1.2.2 克隆生长对生境资源的响应 |
1.2.3 克隆生长与内部资源的关系 |
1.2.4 木本克隆植物的研究进展 |
1.2.5 胡杨亚属植物克隆繁殖研究进展 |
1.3 本研究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二章 灰叶胡杨克隆生长动态规律 |
2.1.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区概况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统计分析 |
2.2 结果分析 |
2.2.1 横走侧根垂直空间分布特点 |
2.2.2 不定芽、未出土和出土克隆分株数量格局特征 |
2.2.3 不定芽数量格局动态 |
2.2.4 未出土克隆分株数量格局动态 |
2.2.5 出土克隆分株数量格局动态 |
2.2.6 克隆分株生长动态 |
2.3 小结与讨论 |
2.3.1 横走侧根垂直分布深度对灰叶胡杨克隆繁殖的影响 |
2.3.2 已出土克隆分株在分株种群构建中的贡献 |
2.3.3 不定芽向出土分株的转化在分株种群构建中的贡献 |
2.3.4 生境资源对灰叶胡杨分株种群构建的影响 |
第三章 灰叶胡杨克隆分株种群数量格局动态 |
3.1.材料与方法 |
3.1.1 研究区概况 |
3.1.2 研究方法 |
3.2 结果分析 |
3.2.1 每丛克隆分株数量的动态变化 |
3.2.2 克隆分株种群密度动态变化 |
3.2.3 克隆分株种群格局动态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影响灰叶胡杨克隆生长的外在因子分析 |
4.1.材料与方法 |
4.1.1 研究区概况 |
4.1.2 研究方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分析 |
4.2.1 气象因子随时间的的动态变化 |
4.2.2 土壤物理性质随时间的的动态变化 |
4.2.3 土壤化学性质的动态变化 |
4.2.4 外在因子与克隆生长的相关性分析 |
4.2.5 外在因子与克隆分株生长的相关性分析 |
4.2.6 外在因子主成分分析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影响灰叶胡杨克隆生长的内在因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研究区概况 |
5.1.2 研究方法 |
5.2 结果分析 |
5.2.1 克隆器官矿质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 |
5.2.2 克隆器官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
5.2.3 内在因子与克隆生长的相关性分析 |
5.2.4 内在因子主成分分析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胡杨幼苗生长特性及影响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胡杨林概况 |
1.1.2 胡杨林的研究进展 |
1.1.3 胡杨种子萌发 |
1.1.4 胡杨幼苗生长研究 |
1.1.5 胡杨根系研究的现状 |
1.2 胡杨引种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额济纳旗概况 |
2.1.1 水文 |
2.1.2 气候 |
2.1.3 土壤 |
2.1.4 植被 |
2.2 引种地概况 |
4 二年生胡杨幼苗生长特性及其对土壤水分的适应 |
4.1 研究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指标测定 |
4.1.4 分析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给水方式及水分条件对2年生胡杨幼苗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 |
4.2.2 不同给水方式及水分条件对2年生胡杨幼苗地下生长特性的影响 |
4.2.3 不同水分处理下胡杨幼苗地上、地下指标相关性 |
4.3 小结 |
4.3.1 土壤含水量对胡杨幼苗生长规律的影响 |
4.3.2 不同给水方式对于胡杨幼苗根系的影响 |
4.3.3 提高幼苗培育质量和生长调控的给水措施 |
5 北京地区引种胡杨幼苗生长特性 |
5.1 研究方法 |
5.1.1 移栽试验设计 |
5.1.2 幼苗引种试验 |
5.1.3 种子播种试验 |
5.2 数据处理 |
5.3 结果分析 |
5.3.1 2014年引种的二年生幼苗生长状况 |
5.3.2 2014年胡杨种子萌发试验 |
5.3.3 2015年北京引种二年生胡杨幼苗试验 |
5.3.4 胡杨二年生幼苗原产地与引种地生长对比 |
5.3.5 2014年和2015年引种生长情况对比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栽培过程中水分单因素控制试验 |
6.2 北京地区引种胡杨试验 |
6.3 北京地区胡杨引种栽培管理建议 |
6.3.1 北京地区胡杨引种栽培技术 |
6.3.2 田间管理技术 |
6.4 未来引种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8)极端干旱区胡杨叶与果实形态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地点与研究方法 |
1. 1 研究地概况 |
1. 2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 1 胡杨叶形态适应性研究 |
2. 1. 1 叶片外部形态特征 |
2. 1. 2 叶的空间分布特点 |
2. 2 胡杨果序空间分布形态特征 |
2. 2. 1 果序形态数量特征 |
2. 2. 2 果实数量特征 |
2. 3 胡杨2 年生小枝形态特征分析 |
3 结论 |
(9)濒危物种胡杨和灰叶胡杨的克隆生长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区概况、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研究区概况 |
1.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横走侧根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态特点 |
2.1.1 产生克隆分株的横走侧根垂直空间分布特征 |
2.1.2 产生克隆分株的横走侧根形态特点 |
2.2 横走侧根上不定芽的数量格局特征 |
2.2.1 横走侧根上不定芽、未出土和出土克隆分株空间分布格局 |
2.2.2 横走侧根上不定芽、未出土和出土克隆分株数量特征 |
2.3 横走侧根所在土层土壤含水量对克隆生长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胡杨、灰叶胡杨横走侧根空间分布与克隆繁殖的关系 |
3.2 胡杨和灰叶胡杨克隆分株横走侧根形态特征与不定芽发生的关系 |
3.3 胡杨、灰叶胡杨不定芽的空间分布与繁殖成功率的关系 |
3.4 胡杨、灰叶胡杨不定芽发生和克隆分株生长与土壤水分条件的关系 |
(10)极端干旱区绿洲胡杨根系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构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西北干旱区 |
1.1.2 绿洲 |
1.1.3 胡杨 |
1.1.4 国内外根系生态学研究进展 |
1.1.5 胡杨根系研究的现状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创新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质地貌 |
2.3 气候特征 |
2.4 土壤类型 |
2.5 水文 |
2.6 植被 |
3. 技术路线 |
4. 胡杨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
4.1 研究方法 |
4.1.1 试验设计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胡杨林样地基本概况 |
4.2.2 胡杨样株调查情况 |
4.2.3 胡杨根系基本组成 |
4.2.4 胡杨根系水平分布 |
4.2.5 胡杨根系垂直分布 |
4.3 小结与讨论 |
4.3.1 胡杨根系的水平分布特征 |
4.3.2 胡杨根系的垂直分布特征 |
5. 胡杨根系构型研究 |
5.1 试验设计 |
5.1.1 不同生境胡杨根系构型调查 |
5.1.2 不同龄林胡杨根系构型调查 |
5.1.3 胡杨根系扩展行为调查 |
5.1.4 根序分级和指标分类 |
5.1.5 数据统计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生境胡杨根系构型 |
5.2.2 不同龄林胡杨根系构型 |
5.2.3 胡杨根系扩展行为 |
5.3 小结与讨论 |
5.3.1 不同生境胡杨根系构型特征 |
5.3.2 不同林龄胡杨根系构型特征 |
5.3.3 胡杨根系的空间扩展行为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1.1 胡杨根系分布特征 |
6.1.2 胡杨根系构型特征 |
6.2 讨论 |
6.2.1 胡杨根系的觅食行为 |
6.2.2 胡杨根系权衡假说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四、额济纳旗天然胡杨林生物学、生态学抗旱机理与繁殖机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胡杨适应环境的生理生态特性及相关分子机制[D]. 孟瑶.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2]胡杨繁殖根扩展行为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 王雨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不同灌溉量对中龄林胡杨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D]. 葛欢欢.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4]干旱区河漫滩胡杨根系生长与形态适应对策研究[D]. 叶子奇.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5]胡杨叶片表皮角质膜与抗旱性关系的研究[D]. 肖磊.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4)
- [6]灰叶胡杨克隆生长动态及其影响因素[D]. 赵正帅. 塔里木大学, 2016(08)
- [7]胡杨幼苗生长特性及影响因子研究[D]. 张现慧.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2)
- [8]极端干旱区胡杨叶与果实形态多样性研究[J]. 白海霞,尚红喜,石玉民,马季,李景文. 林业调查规划, 2015(05)
- [9]濒危物种胡杨和灰叶胡杨的克隆生长特征[J]. 郑亚琼,张肖,梁继业,李志军,韩占江. 生态学报, 2016(05)
- [10]极端干旱区绿洲胡杨根系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构型研究[D]. 井家林.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