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维护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一、维护民族团结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锦花[1](2021)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这是我们党对民族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原创性贡献,是我们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巨大飞跃。国内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联系、情感上相互亲近,各少数民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不是国内各民族简单的组合,而是一个共同体。共同体是中华民族的本质特点,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共同体,其中起着“黏合剂”作用的是历史上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共同居住的广袤国土,是团结一致、驱逐外辱、寻求解放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记忆和历史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成员对共有身份——“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历史传统,源起于传统“华夷一统”思想,在古代无论是“华”,还是“夷”,尽管文化形式各异,居住在不同的区域,但都是炎黄子孙。中原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无论采取武力征服、羁縻、和亲等政策,都在维护国家统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列强入侵、生灵涂炭,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在共同反抗外敌入侵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不断衍生和发展,经过抗日战争时期全社会对“中华民族”概念广泛的讨论,社会各界对“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念逐渐接受,中华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国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极大强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提出,是对中华民族与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的认识的一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形势,立足我国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传统,立足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得以基本形成。2014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科学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这一论断的形成,同样经历了逐渐发展形成的过程,经历了从“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确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几个阶段,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民族工作规律的认识的深化和飞跃,对中华民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掌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在福建、浙江工作期间,就非常关注西藏。党的十八大以来,亲自主持召开第六次和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机遇西藏特殊关怀,在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十个必须”的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核心内容之一,这是新时代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要求和根本引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我们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纲领性原则,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西藏工作实际,深刻揭示了西藏工作的内在规律。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藏面临“五期叠加”新的阶段性特征。西藏作为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成分众多,宗教因素突出,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必须将民族宗教因素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来考虑。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实行改革开放,彻底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摆脱了贫困。但是,十四世达赖和达赖集团的分裂活动一刻没有停止,境内外企图分裂祖国,破坏安定和平大好局面的反动势力仍然存在,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当“管肚子”的问题解决以后,“管脑子”的问题仍然任务艰巨,如何让西藏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必须按照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要求必须通过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不仅是新时代西藏工作“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坚持西藏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淡化宗教消极影响,提升西藏各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做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凝聚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力量。本文的研究主要从理论、政策、实践及反思四个维度出发,进行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梳理、价值意义阐释、实证分析调查、剖析问题实质、路径选择探析。其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国内外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趋势及学术观点,并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从多学科视角对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与界定,以期从历史的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起、雏形、形成、发展与确立的不同历史形态进行梳理总结,从而夯实研究根基。第二章主要追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首先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体思想,其次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再次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寻找关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依据,最后对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论述总结归纳并概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论述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提出新时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遵循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还要立足于西藏特殊的民族宗教实际,正确处理好“一”和“多”、“同”和“异”、“恒”和“变”的关系。第四章从历史与现实的层面分析了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依据与现实机遇,从古代西藏各族人民群众与内地其他民族之间的互动,近代以来西藏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形成中的巨大历史贡献,以及当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遇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与系统工程战略性工程,关键是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现实命题的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既是理论研究也是现实问题研究,为了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采取对西藏高校大学生、西藏农牧区、西藏城市社区进行定量调查,以问卷调查与访谈方法与形式,分析他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了第五章内容,本章主要以社会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为主,以西藏7所高校中的部分在校大学生与教师、西藏农牧区的部分农牧民与驻村干部、城市社区中的部分市民与流动人口为调查对象,累计发放问卷3000余份,访谈人数300余人,并通过SPSS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为论文的研究增加数据支撑与可靠依据。第六章立足实证分析,剖析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为第七章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构建提供了路径构建依据。着眼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是多样的,其中政治建设是根本保障,经济发展是重要基础,文化认同是精神纽带,社会认知是关键,教育宣传是手段,只有这几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努力化解各种不利因素,才能使西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更加坚固。

郭林鸢[2](2021)在《民族地区中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模式个案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作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总体部署,提出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目标,并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努力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加强民族团结的基石。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迎接国际社会新挑战,同时要承担继承与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培养民族团结观,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艰巨任务。因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直以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自2008年教育部印发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以来,民族地区许多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取得了可观成效,但仍存在着一定问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尚未建立与各个教学环节的紧密联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效果与理想有差距。如何有效优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模式,将民族团结意识内化为学生潜在意识和自觉行为,构成了本研究基本出发点。本研究选取恭城瑶族自治县Y中学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分析、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Y中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状况进行分析和探讨。试图促进该校改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模式,提升实践效果,同时为其他民族地区中学提供经验参考。本研究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关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梳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关理论和文献,以及阐述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阐述了民族地区中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功能,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三个方面叙述其重要意义。从宏观到微观,国家到地方,具体阐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育民族专业人才,促进民族地区发展,铸牢共同体意识,实现伟大复兴梦的政治功能;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功能;保存民族文化遗产,继承民族非遗物质文化遗以及抵御外来文化侵略,弘扬本土文化的文化功能。第三部分呈现与分析Y中学实践调查结果,首先基于瑶族文化背景,介绍了Y中学文化概况与学校基本情况;其次从价值取向、校园文化建设与具体实践活动方面着手,着重探讨与分享该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本经验;最后对收集的调查问卷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数据分析,为后续Y中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问题探究和策略优化奠定研究基础。第四部分对Y中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困境进行分析研究,以Y中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施现状为例,阐明目前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价值认知的偏差与困惑,实践活动理想与现实差距的表征与原因,以及师资队伍结构与能力问题。旨在认清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际问题,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第五部分以Y中学为实例提出民族地区中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模式的优化策略,即强制到自发的文化沁入式、被动到主动的课堂互动式、分散到整合的资源共享式、传统到新颖的智能体验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模式,试图结合信息时代的发展特征,以期为创新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模式提供新思路。

王佳媛[3](2021)在《边疆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分析 ——以《内蒙古日报》为例》文中提出政治话语是政治传播内容触达受众的重要中介,主流媒体如何通过话语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新时代民族工作全局。本研究以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为例,通过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梳理改革开放至今《内蒙古日报》在“多元一体”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建构时采取的话语和话语策略特征,厘清不同政治语境下话语特征共性与个性,梳理一贯的话语策略在新时代的挑战,讨论治理语境下主流媒体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发现,政治语境与政治话语存在制约与体现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政治语境的变迁,政府话语主体定位和平等的报道视角一脉相承。内容首发渠道、报道体裁、内容形式与时俱进。话语因时而变,从强调“个性”到“共性”,从强调政治认同互信转变为强调文化认同共生,在当前阶段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民族地区主流媒体一脉相承的科层制传播模式待完善反馈机制,首发渠道的受众匹配度、话语呈现方式的渠道融合度尚不太显着,文化认同待凸显,话语与受众关联度待提升,需要树立政治沟通观念,促进沟通机制融合、沟通渠道融合和沟通话语融合。

崔晓琰[4](2021)在《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益英[5](2021)在《云南大理环洱海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与之相应,我国的民族工作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难。在促进广大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同时,需要不断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步伐,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因此,积极采取综合措施继续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逐步提升民族地区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能力,促进广大民族地区乡村发展是实现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选择;不断探索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路径,创造性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耦合推进,密切不同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交流互动,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关键。论文采用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大理白族自治州环洱海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实践为例。从内在逻辑机理、外在表现、耦合发展模式三个层面出发,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的经验进行总结与归纳,希望能为类似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提供借鉴参考。论文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其中,绪论部分主要对选题研究背景、意义、现状、内容、方法、创新点及不足进行介绍。第一章主要对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概述。首先,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美丽乡村建设、民族工作相关理论实际等进行分析。其次,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美丽乡村建设的演进发展、主要内容及建设意义进行梳理。再次,对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关系、民族发展、可持续发展、耦合、共同体等基础理论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同步实施推进、前景广阔等发展趋向进行论述。第二章主要围绕着大理环洱海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机理分析展开。首先,从自然条件、人文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等四个方面对大理环洱海区域发展情况进行概述。其次,从学理范畴、政治实践、法制规约等角度出发,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的逻辑关联进行分析,明确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美丽乡村建设一同属于乡村社会治理范畴,是一项关乎民生、关涉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政治任务。同时,创建和建设实践受相同成文法(包括《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和民间规约机制(包括村民公约、乡规民约等)的约束,是自治、德治和法治三者的有机结合。紧接着从领导力量一致、参与主体重合、依靠力量一致、利益指向群体相同、创建路径融通、建设过程互促、根本目标相同等方面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的外在体现进行论述。最后,着眼于新时代、民族地区这一特定时空场域,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的意义进行探讨。第三章为论文的案例呈现部分,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大理环洱海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的路径模式进行分析。首先,对环洱海区域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概况进行简单介绍。其次,从喜洲古镇、古生村、关迤社区等民族团结进步实践案例出发,明确特色小镇建设、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等是大理环洱海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的典型模式,并对其实践经验与做法进行凝练总结,希望能为类似的地方提供“环洱海区域经验”和“大理智慧”。最后,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五个层面对环洱海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的现实效益进行评估。第四章为问题提出与对策分析部分。基于大理环洱海区域美丽乡村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耦合发展现状,分析其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与挑战,从而提出解决对策。并对环洱海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与延伸,由个案延伸至民族进步发展现实。在民族地区乡村建设实践中,应做到“六个坚持”,即“坚持党建引领、坚持民主政治、坚持生态优先、坚持文化交流、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系统思维”,最终实现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与发展。结语部分则为文章内容的总结。

曾毅[6](2020)在《新中国甘孜藏族自治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回顾和现实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是藏族传统上康区的核心区域。它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专区级少数民族自治州。解放初,甘孜州仅有各类干部690余名,其中少数民族干部80余名。截止2019年,全州共有各类干部62300余名,其中少数民族干部38800余名,藏族干部35800余名,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全州地区生产总值388亿元,是1950年的1142.5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831元、12808元,分别是1950年的137.7倍和145.5倍;全州18个贫困县(市)、136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22.2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70年的巨大成就充分说明,党的民族理论和干部政策在甘孜州得到了较好地贯彻运用,其干部队伍建设有值得总结的经验,对民族自治州而言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范例。以往专门研究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较多,近年来越来越多地把民族地区干部队伍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体现了党的德才兼备和五湖四海干部政策优良传统。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无论是少数民族干部还是汉族干部,都是党和国家的干部,都要以党和国家事业为重,以造福各族人民为念。由于资料获取受限和信息滞后等原因,目前对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研究范围和领域呈现碎片化特征,局限于某一时期、某个具体问题,研究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尽管如此,前人的研究仍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为基础,以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和干部政策为指导,把甘孜州干部队伍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从理性认识甘孜州的基本特点切入,对甘孜州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特点进行分析,重点是其自然环境对干部队伍建设的制约性,以及“治藏必先安康”在“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战略思想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和把握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回顾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梳理总结解放初期、民主改革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及改革开放时期等阶段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和阶段性特征、历史经验和教训。在新时期市场经济和社会利益多元化的环境下,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面临挑战,存在着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同时,党中央先后召开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每次会议都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要求,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又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通过对甘孜州干部队伍的现状调查,从干部队伍结构、履职和职业发展两个重要维度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在民族结构、籍贯结构、政治面貌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较为均衡,但在学历结构、专业学科结构、行政辖区分布结构、行政职级结构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平衡问题,这些问题是干部队伍诸多结构因素中与发展稳定工作密切相关的因素,集中反映出当前干部队伍培养难、留不住引进难以及基层能力薄弱的问题。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加强干部队伍精神品质和纪律作风修养,继承弘扬“老甘孜精神”,持续加大正风反腐力度,同时对当前较为突出的培养难、留不住引进难、适应基层工作需要的“双语”干部严重缺乏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刊编辑部[7](2020)在《布小林在基层调研推进国家统编语文教材使用情况》文中认为9月3日至13日期间,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布小林先后到赤峰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调研推进国家统编语文教材使用情况。布小林一行先后来到天山第二中学、天山第五中学,通辽市蒙古族学校、科左后旗蒙古族实验初级中学,锡林郭勒盟蒙古族中学、锡林浩特市蒙古族小学,详细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德育等方面工作,仔细察看学生住宿条件、校园文化建设和民族传统教育开展情况,

阮媛[8](2020)在《大理州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邦畿千里,维民所止。”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民族团结是我国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确保社会稳步发展的根基,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境,是我国通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关口,也是全国民族种类、民族自治地方和特有民族最多的省份。位于云南省中西部的大理州,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有47种民族成份,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典型写照和“多元一体”民族关系的代表。2016年9月,大理州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称号,截止2019年12月,在全省1300多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示范学校中,大理州就占146所,该州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开展范围广、时间久、收效好,其方法和经验多次得到教育部、国家民委的肯定及推广,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但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许多现实性问题。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大理州州府大理市及该州下辖的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巍山回族自治县、漾濞彝族自治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共16所初中学校进行调查,对该州当前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总结其宝贵经验,发现其存在不足,并提出相应优化对策。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阐述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及在民族自治地区初中学校开展该项教育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主要从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认识、初中生民族团结知识和民族团结进步意识情况、当地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开展情况三个方面调查并阐述了大理州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状。第四部分对当前大理州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调查表明,大理州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开展能通过抓典型、抓载体、挖特色、设立少数民族班等形式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改革,推动相关活动的广泛开展,但其中也存在着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认识存在偏差、工作机制不健全、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缺乏有效引导、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开展方法与实施内容过于单一、对国家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并针对性进行了原因分析。第五部分分析优化大理州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对策。主要包括: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国家观;加大资源开发整合力度,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及实践形式;加大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强化相关师资力量;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组织监督与政策性引导;构建校内校外协同育人机制,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等。

唐丕跃[9](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研究(1949-195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少数民族统战是指中国共产党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不同时期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团结广大的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并同党外的少数民族代表性人士,在一定的共同目标下结成的政治联盟。“少数民族上层人士”是一个历史概念,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特定人群的一个称谓,主要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民族地区民主改革前,少数民族中的当权者、民族头领,以及少数民族宗教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本文在厘定少数民族统战的概念、区分民族工作与少数民族统战工作异同的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工作的时代背景作了分析,主要是民族地区敌对势力渗透破坏严重,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薄弱,民族地区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同时,由于民族宗教上层在本民族和宗教信仰中有特殊权威,以及解放民族地区、推进民主改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团结一切力量,这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的重要时代背景。本文还深入挖掘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民族统战的思想,为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提供思想来源和理论依据。从历时态的角度,重点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解放、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进行统战的历史进程与内容。总结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借助民主建政、通过特殊人物、结合民族政策检查和组织访问慰问参观等活动开展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各种途径,并对不同途径的具体运用和效果作理性评价。概括归纳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方法,主要包括和平协商、区别对待、政治争取与军事准备相结合、“请上来”“派下去”以及教育改造等方法,并对不同方法的具体运用和效果作理性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稳定了民族地区社会秩序,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增进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对新政权的感情,增强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壮大了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形成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共同繁荣发展、坚持协商民主等宝贵经验。但也有深刻的教训,即必须加强政治团结合作、必须充分照顾同盟者利益、必须尊重民族宗教感情、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改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工作对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统战工作的启示在于:要突出抓好干部人才的选派、培养和引进,强化人才支撑;要务实推进产业发展,夯实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要坚持民生优先,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要更加注重文化统战,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扎实做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统战工作,壮大共同奋斗力量。

周楠[10](2020)在《新时代党在延边地区民族团结工作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和谐稳定与否是影响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民族团结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以我国民族关系实际状况为根据而采取的重要战略性措施,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团结工作三十余年的大力推动下,民族关系在取得新成就的同时也逐渐出现了诸多新情况和新挑战,民族工作复杂性趋势愈加显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民族工作均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论述,提出了诸多新要求和新任务,为我国民族团结工作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与发展方向。民族团结工作始终是我们党执政和治理国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区和东北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多年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始终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形成了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民族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民族文化更加繁荣、民族关系始终融洽、民族干部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崭新局面。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绪论,概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写作目的,简单介绍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创新点和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的基本思想,从马克思、恩格斯到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思想,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思想。论文分析了民族团结工作在党治国理政中的必要性,以及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民族团结工作取得的成就。第三部分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上概述了新时代延边地区民族团结工作取得的成就。第四部分探讨了新时代延边地区民族团结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有经济发展较其他地区相对滞后,政府基层管理不到位,文化投入不足且民族团结宣传力度不强等问题。第五部分着力探讨了加强党在延边地区民族团结工作的对策,包括加快延边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加强延边地区基层政府管理,繁荣文化事业以及加大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力度等对策。

二、维护民族团结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护民族团结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现状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阐释
        一、治藏方略
        二、民族与中华民族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形成过程
        一、源起:传统“华夷一统”思想
        二、雏形: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形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观念的基本形成
        四、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
        五、确立: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体思想
        一、中国史前文明中的共同体思想
        二、古代各民族互动中的共同体思想
        三、大一统国家观中的共同体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理论
        一、马克思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
        二、恩格斯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
        三、列宁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一、毛泽东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二、邓小平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三、江泽民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四、胡锦涛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第四节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
        一、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章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节 党的治藏方略的形成发展历程
        一、党治藏方略的初步形成阶段(1949—1978)
        二、党的治藏方略的发展完备阶段(1978—2012)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确立阶段(2012—至今)
    第二节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主要内容及目标任务
        一、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主要内容
        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意义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目标任务
    第三节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题中之意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中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握三大关系
第四章 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与现实机遇
    第一节 古代西藏各民族与其他民族互动的典型代表
        一、民族互市与王朝朝贡
        二、民族会盟与民族和亲
        三、民族战争与民族贡献
    第二节 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贡献
        一、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
        二、共同抵御外辱扞卫统一
        三、共同丰富发展祖国经济
        四、共同发展繁荣中华文化
    第三节 当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机遇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机遇
        二、党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的战略机遇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引领机遇
第五章 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证分析
    第一节 西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主位研究:学生调查问卷与访谈统计分析
        三、总结与启示
    第二节 西藏农牧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主位研究:农牧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分析
        三、客位研究:以驻村干部为视角分析农牧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
        四、总结与启示
    第三节 西藏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调查点社区的选取情况
        三、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调查分析
        四、总结与启示
第六章 新时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挑战
    第一节 多元文化冲击的复杂性挑战
        一、境内外分裂敌对势力威胁西藏安全稳定
        二、多元文化主义冲击西藏主流文化
        三、藏传佛教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客观性挑战
        一、西藏经济总体发展相对滞后的客观性
        二、西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性
        三、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阻碍性
    第三节 社会领域的复杂性面临多样性挑战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社会认知不足
        二、对自媒体的无序发展的管控不足
        三、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动力不足
    第四节 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直接性挑战
        一、文化程度偏低与环境影响
        二、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师资教师队伍素质需要提高带来的挑战
        三、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缺乏良性互动
    第五节 培育实践内生动力不足的制约性挑战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主体的困惑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客体面临的困惑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过程面临的困惑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方式的困惑
第七章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路径探析
    第一节 政治维度:构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三、依法管理西藏宗教事务、提高藏传佛教中国化水平
        四、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第二节 文化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根基
        二、以推动西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契机,丰富培育内涵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
        四、以文化互鉴为导向,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第三节 经济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保障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三、建立经济互助机制,形成民族互惠共同体
        四、加大边境扶持力度,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第四节 社会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保障
        一、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良好社会生态
        二、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不断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实载体
        三、助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作用
        四、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第五节 教育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动力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融入各级各类教育
        二、深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营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浓厚氛围
        三、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联动作用,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合力
        四、遵循认知情感规律,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成效
    第六节 认知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
        一、确立培育原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指明方向
        二、完善培育内容,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丰富内容
        三、优化培育方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拓宽路径
        四、形成长效机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民族地区中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模式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1.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的重要性
        2.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研究的必要性
        3.个人研究志趣与困惑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政策研究
        2.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研究
        3.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4.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关问题研究
    (四)核心概念界定
        1.民族团结
        2.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3.实践模式
        4.Y中学
    (五)研究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2.多元文化整合理论
        3.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理论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民族地区中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功能
    (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政治功能
        1.培育民族专业人才,促进地区发展
        2.铸牢共同体意识,实现伟大复兴梦
    (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教育功能
        1.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正确价值观
        2.增强文化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
    (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文化功能
        1.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继承文化瑰宝
        2.抵御外来文化侵略,弘扬本土文化
三、Y中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调查
    (一)Y中学简介
        1.Y中学文化概况
        2.Y中学基本简介
    (二)Y中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经验
        1.Y中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价值取向
        2.Y中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校园建设
        3.Y中学坚持创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特色活动
    (三)Y中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调查结果呈现
        1.调查问卷设计及信效度
        2.Y中学学生民族成分与背景分析
        3.Y中学学生民族团结相关知识认知差异分析
        4.Y中学民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影响因子分析
        5.Y中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评价与反馈分析
四、Y中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困境
    (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价值认知与困惑
        1.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认知深度不够
        2.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形式化问题
    (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理想与现实
        1.课堂教学渗透力匮乏
        2.实践活动的广度与深度欠缺
        3.实践活动创新性和吸引力不足
        4.实践活动评价与反馈机制亟需完善
    (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师资队伍结构与能力
        1.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2.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学专业能力薄弱
五、民族地区中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模式优化策略
    (一)强制到自发的文化沁入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模式
        1.加强理论认知,深化实践改革
        2.以文化为载体,从认知到认同
        3.完善活动反馈机制,提升活动质量
    (二)被动到主动的课堂互动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模式
        1.发挥学校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
        2.完善师资培训,建设专项教师
        3.创建“一帮一”学伴互助模式
    (三)分散到整合的资源共享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模式
        1.挖掘与融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社会资源
        2.注重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动
    (四)传统到新颖的智能体验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模式
        1.物尽其用当下媒体资源
        2.借鉴创新智能化课堂形式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边疆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分析 ——以《内蒙古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思路
    (二)创新之处
    (三)相关文献综述
        1.政治传播研究综述
        2.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样本选取与类目建构
        1.样本选取
        2.类目建构
一、改革开放至今主流媒体“多元一体”民族和国家认同的话语特征分析
    (一)一脉相承的政府话语主体和平等报道视角
        1.关注政府政策动向,转引权威声音
        2.报道视角平等客观,近景镜头拉进距离
        3.多元素叙事再现,和谐一体互动
    (二)与时俱进的首发渠道、报道体裁和内容形式
        1.首发渠道:逐渐重视线上渠道
        2.报道体裁:偏好消息报道,偶见新意互动
        3.内容形式:侧重文字灌输,多模态尚不显着
    (三)话语导向因时而变:从多元到共性,从政治认同到文化共生
        1.1978-1990年国家认同发展期:社会生活改善,政治认同互信
        2.1991-2013年国家认同充实期:文化认同凸显,受助者变为互助者
        3.2014年至今国家认同巩固期:厘清多元一体,铸牢五个认同
    (四)典型案例分析
二、新时代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策略分析
    (一)科层制传播模式待完善反馈机制
    (二)渠道与受众匹配度、话语渠道融合度尚不显着
    (三)文化认同待凸显,与受众关联度待提升
三、把握政治沟通规律,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一)沟通机制融合:打造多层次交流平台
    (二)沟通渠道融合:官方与自媒体联动,传播主体多元化
    (三)沟通话语融合:“滴灌式”讲故事,多模态直观呈现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学位论文
    (三)期刊
附录1:1978-2021年1月31日《内蒙古日报》关于“多元一体”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报道
致谢

(5)云南大理环洱海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范畴和民族工作相关理论实际
        一、核心概念的选取及意义
        二、民族工作相关理论实际梳理及意义
    第二节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内容概述
        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发展历程
        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基本内涵
        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践要求
        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美丽乡村建设内容概述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进程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内涵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第四节 理论基础概述
        一、民族平等团结理论
        二、民族关系理论
        三、民族发展理论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五、耦合理论
        六、共同体理论
    第五节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趋向
        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相互促进
        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
        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前景广阔
第二章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机理分析
    第一节 大理白族自治州环洱海区域发展概述
        一、环洱海区域的自然条件概况
        二、环洱海区域的人文条件概况
        三、环洱海区域的经济条件概况
        四、环洱海区域的社会条件概况
    第二节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
        一、统一于乡村社会治理
        二、属于国家重大政治任务
        三、法理及价值理念相同
    第三节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的外在体现
        一、核心领导力量一致
        二、参与主体完全重合
        三、依靠指向群体相同
        四、创建路径相互融通
        五、建设过程双向互促
        六、根本发展目标相同
    第四节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的意义
        一、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效发展
        二、有序推进民族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事业
        三、创新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章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个案分析
    第一节 环洱海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概况
        一、环洱海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概况
        二、环洱海区域美丽乡村建设概况
    第二节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个案分析
        一、特色小镇建设——喜洲古镇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古生村
        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关迤社区
    第三节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二、政治效益
        三、文化效益
        四、生态效益
        五、社会效益
第四章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第一节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成员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二、建设资金筹措融通困难
        三、民族特色产业规模化效应不强
        四、人口流动引发利益分配分歧
        五、公共空间资源紧缺
    第二节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二、不断完善创新现有融资模式
        三、培植特色品牌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四、建立健全社会利益保障机制
        五、科学规划使用有限空间资源
    第三节 经验总结与启示
        一、坚持党建引领,发挥民族干部优势
        二、坚持民主政治,完善基层治理模式
        三、坚持生态优先,促进民族持续发展
        四、坚持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国家认同
        五、坚持与时俱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六、坚持系统思维,实现民族全面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新中国甘孜藏族自治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回顾和现实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理性认识甘孜州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两重性特点
        一、自然环境的有利因素
        二、自然环境的制约性因素
    第二节 社会历史特点
        一、政治历史沿革与民族人口结构
        二、民族历史文化独特
        三、“治藏必先安康”在“治边稳藏”战略中的地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甘孜州建立至改革开放前干部队伍建设历史回顾
    第一节 新生政权初期的干部队伍建设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培养造就第一代干部
        二、民主改革为干部队伍建设增添新鲜血液
        三、这一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总结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干部队伍建设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培养使用各民族干部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环境影响导致干部队伍建设滞后
        三、这一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曲折前进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期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历程及特点
    第一节 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迎来机遇与挑战
        一、新时期发展与稳定为甘孜州工作定位
        二、中央对涉藏地区实行差别化区域治理迎来干部队伍建设机遇
        三、市场经济环境和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对干部队伍的挑战
    第二节 新时期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的阶段性特点
        一、恢复党的干部政策确立“四化”标准
        二、结合民族地区特点提升干部专业能力
        三、反对分裂维护稳定成为干部政治能力建设重要内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现状调查
    第一节 干部队伍结构分析
        一、干部队伍结构情况
        二、干部队伍双向流动情况
        三、干部队伍结构特点分析
    第二节 干部队伍履职与职业发展状况
        一、干部队伍履职和职业发展调查
        二、干部队伍履职和职业发展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甘孜州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干部队伍精神品质和纪律作风修养
        一、干部队伍精神品质方面
        二、干部队伍纪律作风方面
    第二节 着力解决制约干部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
        一、干部队伍建设中培养难的主要表现和对策
        二、干部队伍留不住引进难的主要原因和对策
        三、适应基层工作需要的“双语”干部问题和对策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清代选派官员和教师进藏办法及优惠待遇摘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大理州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及主要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二)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民族
        (二)民族团结进步
        (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五、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学心理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本观点
        (三)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论论述
        (四)政策基础
    六、研究思路
    七、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个案分析法
第一章 民族自治地区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区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
        一、知识方面
        二、能力方面
        三、思想认识方面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区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巩固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
        二、增进民族团结,推动共同进步
        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感
第二章 大理州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现状调查
    第一节 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认识
        一、必要性及重要性的认识
        二、开展该项教育是否会带来负担的认识
        三、相关理论、政策认识
    第二节 初中生民族知识和民族团结意识的整体情况
        一、学生民族理论政策知识相关情况的调查
        二、学生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意识调查
        三、学生民族法治意识调查
    第三节 当地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开展情况
        一、课程设置及开展情况调查
        二、相关教师培养及培训情况调查
        三、上级部门监督指导情况调查
第三章 大理州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现状分析
    第一节 大理州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抓实教育载体
        二、整体推进教育活动广泛开展
        三、不断充实教育内涵
    第二节 大理州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校领导及教师存在认识偏差
        二、学生缺乏有效引导
        三、教学方法及内容单一
        四、工作机制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到位
    第三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缺乏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与全面有效的相关培训机制
        二、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依然存在
        三、受地区社会经济条件及学校教学条件的制约
        四、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第四章 优化大理州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对策分析
    第一节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树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观
        一、思想上树立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理念
        二、深入推进“三个离不开”及“五个认同”教育
        三、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法治意识
    第二节 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及实践形式
        一、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
        二、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形式的多元化
    第三节 加大相关工作经费投入,强化师资力量
        一、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相关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二、加强师资培育和培训,提高相关教师专业素质
    第四节 加强组织监督与政策性引导
        一、强化组织领导
        二、加强政策引导
        三、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第五节 构建校内校外协同育人机制
        一、注重家庭教育渗透影响
        二、转变观念,形成合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研究(1949-195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研究现状概述
        (二) 主要成果分析
        (三) 存在的不足与要加强研究的问题
    四、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六、相关概念的厘定
        (一) 民族与少数民族
        (二) 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与少数民族代表人士
        (三) 统战与少数民族统战
        (四) 民族工作与少数民族统战工作
第二章 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统战思想
        (一) 无产阶级政党的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
        (二) 无产阶级政党应在不同历史阶段组成不同性质的统一战线
        (三) 无产阶级政党要“照顾同盟者利益”
        (四) 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不能获得解放
        (五) 历史地对待民族问题
        (六) 以真正无产阶级的态度对待民族问题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统战思想
        (一) 坚持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领导
        (二) 党与非党人士合作共事商量办事
        (三) 劳动人民同非劳动人民联盟
        (四) 团结民族上层有利于争取下层
        (五) 加强民族团结
        (六) 慎重稳进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改革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容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的时代背景
        (一) 民族地区敌对势力猖獗和匪患严重
        (二) 民族地区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三) 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薄弱
        (四) 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五) 民族上层自身仍具有特殊权威
    二、解放之初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
        (一) 耐心争取西藏上层,和平解放西藏
        (二) 反复争取西北叛乱部落首领,平息西北叛乱
        (三) 妥善安置甘青新边境哈族流窜部落首领,安定社会秩序
        (四) 真诚团结西南少数民族上层,为解放大西南创造条件
    三、民主改革过程中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
        (一) 团结封建地主制度地区的封建主,不动多余浮财
        (二) 团结奴隶制和封建农奴制地区的农奴主,和平协商推进改革
        (三) 团结原始社会末期地区的民族首领,直接过渡实现改革
        (四) 团结牧区的头人牧主,牧区实现和平改革
    四、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
        (一) 对牧区的牧主在经济上实行赎买政策
        (二) 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在政治上给予适当安排
        (三) 保障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生活水平
        (四) 平息西藏武装叛乱,废除封建农奴制度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途径
    一、借助民主建政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
        (一) 借助民主建政开展统战的实践运用
        (二) 借助民主建政开展统战的效果分析
    二、结合民族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
        (一) 结合民族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开展统战的实践运用
        (二) 结合民族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开展统战的效果分析
    三、通过特殊人物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
        (一) 通过特殊人物开展统战的实践运用
        (二) 通过特殊人物开展统战的效果分析
    四、结合访问参观等活动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
        (一) 结合访问参观等活动开展统战的实践运用
        (二) 结合访问参观等活动开展统战的效果分析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方法
    一、和平协商的方法
        (一) 和平协商方法的运用
        (二) 和平协商方法的评价
    二、区别对待的方法
        (一) 区别对待方法的运用
        (二) 区别对待方法的评价
    三、政治争取与军事准备相结合的方法
        (一) 政治争取与军事准备相结合方法的运用
        (二) 政治争取与军事准备相结合方法的评价
    四、“派下去”“请上来”的方法
        (一) “派下去”“请上来”方法的运用
        (二) “派下去”“请上来”方法的评价
    五、教育改造的方法
        (一) 教育改造方法的运用
        (二) 教育改造方法的评价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经验教训及当代启示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基本经验
        (一)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 坚持大团结大联合
        (三) 坚持共同繁荣发展
        (四) 坚持协商民主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主要教训
        (一) 必须加强政治团结合作
        (二) 必须充分照顾同盟者利益
        (三) 必须尊重民族宗教感情
        (四) 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改造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上层统战工作对新时代少数民族统战工作的启示
        (一) 抓好干部人才选派、培养和引进,不断强化人才支撑
        (二) 务实推进产业发展,夯实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
        (三) 坚持民生优先,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 推动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
        (六) 更加注重文化统战,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七) 扎实做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统战工作,壮大共同奋斗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新时代党在延边地区民族团结工作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1.5 延边地区基本概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工作的思想与实践
    2.1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团结思想
        2.1.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思想
        2.1.3 新时代习近平的民族团结思想
    2.2 新时代加强民族团结工作的必要性
        2.2.1 加强民族团结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2.2.2 加强民族团结工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2.2.3 加强民族团结工作是应对纷繁复杂国际形势的有效手段
    2.3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团结工作的成就
        2.3.1 始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3.2 持续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
        2.3.3 牢固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第三章 新时代党在延边地区民族团结工作取得的成就
    3.1 延边地区各民族经济上共同发展
        3.1.1 延边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显着提高
        3.1.2 延边地区对外贸易持续发展
    3.2 延边地区各民族政治上团结统一
        3.2.1 延边地区民族团结制度相对完善
        3.2.2 延边地区民族干部队伍素质较高
    3.3 延边地区各民族文化上共同繁荣
        3.3.1 延边地区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3.2 延边地区重视对民族语言和文字的学习
    3.4 延边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广泛开展
        3.4.1 延边地区创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3.4.2 延边地区定期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活动
第四章 新时代党在延边地区民族团结工作面临的挑战
    4.1 延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4.1.1 延边地区民族团结工作缺乏资金扶持
        4.1.2 延边地区民族特色产业未形成规模化
    4.2 延边地区基层政府管理不到位
        4.2.1 延边地区民族政策落实不够到位
        4.2.2 延边地区民族干部流失比较严重
    4.3 延边地区民族文化投入不足
        4.3.1 延边地区民族文化设施相对陈旧
        4.3.2 延边地区民族文化教育相对薄弱
    4.4 延边地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力度不强
        4.4.1 延边地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内容相对单薄
        4.4.2 延边地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方式相对单一
第五章 推进党在延边地区民族团结工作的对策
    5.1 加快延边地区经济发展步伐
        5.1.1 继续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5.1.2 继续深入发展民族优势产业
    5.2 加强延边地区基层政府管理
        5.2.1 继续加强对民族政策的落实
        5.2.2 继续加强对民族干部的培养
    5.3 推进延边地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5.3.1 不断促进各民族文化认同
        5.3.2 不断优化该地区民族教育
    5.4 加大延边地区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力度
        5.4.1 不断丰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内容
        5.4.2 不断创新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维护民族团结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D]. 张锦花. 西藏大学, 2021(11)
  • [2]民族地区中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模式个案研究[D]. 郭林鸢.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3]边疆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分析 ——以《内蒙古日报》为例[D]. 王佳媛.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发展研究[D]. 崔晓琰. 西藏大学, 2021
  • [5]云南大理环洱海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研究[D]. 杨益英.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6]新中国甘孜藏族自治州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回顾和现实问题研究[D]. 曾毅. 西南民族大学, 2020
  • [7]布小林在基层调研推进国家统编语文教材使用情况[J]. 本刊编辑部. 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20(09)
  • [8]大理州初中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优化研究[D]. 阮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研究(1949-1959)[D]. 唐丕跃.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10]新时代党在延边地区民族团结工作实践研究[D]. 周楠. 延边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维护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