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时期大学生自卑心理论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桂荣[1](2014)在《大学生负性情绪问题的文化调适研究 ——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文中指出从广义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对象是人的精神世界,这一点与哲学有相似性。哲学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两种功用,一为追求真理、建构知识,一为调适人的心灵痛苦、助人追求幸福,后者被许多西方哲学家称为灵魂治疗。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灵调适资源,它能解除人们的精神困惑,调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资源。但是目前学术界主要还是停留在对儒、道、佛思想基本义理的阐发上,而对于如何开发和利用资源,将这些抽象的义理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还显得比较薄弱。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情绪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新趋势。本文试图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负性情绪问题进行诊断与调适,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据现实的客观需要与时代要求所作出的自觉选择,也有利于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生命力,显示出其对现代人心灵健康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本文包括七个组成部分。绪论部分,先介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客观分析这些研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理论、现实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对大学生的负性情绪问题进行现象学分析。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存在主义思想,都将情绪/性情看作人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人的情感维度构成了伦理思考的出发点。这一部分主要研究何谓负性情绪问题,负性情绪类型,负性情绪外在表现以及如何甄别,并剖析负性情绪问题的心理机制与发生机制,对其进行病理诊断。通过问卷调查,整理出大学生负性情绪问题的几种主要类型。第二章研究传统文化调适的基本理论。心理、情绪问题不同于生理问题。人类生理结构相同,统一的疗法对于生理病患可以获得很好的疗效;但是心理-情绪问题很复杂,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具有不同的心理内容和心理特点。因此,心理-情绪问题的调适需要考虑文化因素。这一部分首先梳理国内外尤其是台湾学界开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心灵调适资源、构建本土“文化治疗学”的情况,然后从节欲虚心、去执放下、仁爱忠恕、修德化性、贵生和群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调适理论资源进行阐发。第三章对负性情绪问题文化调适进行实证研究。嫉妒情绪是大学生最为常见的负性情绪问题之一,其危害性非常大,本文选取嫉妒情绪进行个案研究。首先对嫉妒情绪的一般性研究进行梳理,然后分析嫉妒情绪的表现、特征与病理。第四章研究大学生负性情绪问题文化调适的方法并探讨其调适途径。先具体探讨道家认知疗法、正念禅修疗法和意义疗法等调适负性情绪问题的方法。最后运用文化调适方法和中国传统文化调适资源,探讨调适嫉妒情绪的途径,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情绪健康的实践方案。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调适理论与实践之思。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胎记和基因,引导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影响了中国人的情感状态,因此负性情绪问题的调适需要考虑本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本章从中国文化调适的主体特性、理论前提、文化调适的困境以及排解困境的基本理路对中国文化调适理论与实践进行反思,旨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调适理论本土化建构需要考虑的问题。结语“文化调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角”,将文化调适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利于活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维,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总之,本文试图援用心理学理论和传统文化资源,研究大学生负性情绪问题的文化调适理论,希冀回应实际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启示大学生及现代人将心理-情绪保健与道德养成结合起来,自觉追求积极健康的人生。这一研究显示了文化调适研究的发展趋势与意义,提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掘传统文化的心理调适资源,在现代语境中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生命力。
董雪芹[2](2008)在《大学生自卑感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自卑感”这个概念最早是由阿德勒提出来的,它是消极的认知评价、情绪与情感体验以及外显行为等组成的统一的复合体。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职业生涯辅导取代了职业辅导的地位,后来又出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职业生涯规划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随着人才就业市场日趋成熟,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学生自卑感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性。从成才的角度来看,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十分必要。首先,大学生在对主客观条件全面准确评估的基础上,尽早进行职业定向,制定实现职业(事业)目标的计划和策略,有利于激发求知成才动机,为未来的职业(事业)成功打好基础。其次,大学生根据个人特质和社会提供的条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和实施差异化的个人发展战略,有利于缓解就业市场上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从而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然而,当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令人堪忧。部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漠,对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对社会上的职业状况认识模糊,对就业前景感到茫然无措。其中,那些自卑感较重的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规划认知、职业认知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扭曲,更是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对依靠自己独立找份工作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世心理。本研究试图从心理学的视角,对大学生的自卑感和职业生涯规划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对这类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途径,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我,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实现顺利就业并最终走向职业(事业)成功。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1.通过对大学生自卑感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度研究,本研究认为,大学生自卑感和职业生涯规划成负相关,相关系数为-.481(**),相关呈显着性。差异分析的结果也表明,大学生较重的自卑感对其职业生涯规划存在负向影响。2.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自卑感与其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存在相互影响。3.大学男生的自卑感普遍比女生低,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状况比女生要好。男生对自我和职业的认识更清楚,对就业信心更足。4.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的自卑感整体上低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状况相对要好。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对自我、职业和规划本身的认识较来自农村的学生更清晰。5.文科大学生的自卑感整体比理科大学生低,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状况相对要好。他们在“职业认知”、“生涯定向”、“自我认知”、“规划认知”四个方面都表现得更好。6.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克服自卑感,也是帮助他们顺利成才和就业的重要前提。本研究阐明了大学生的自卑感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为大学生更好地维护心理建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依据,也为高校进行心理建康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提供了借鉴。
王润清[3](2006)在《女性创业过程中的学习行为研究 ——基于生活历史法的个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社会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其中,女性创业者的数量也迅速增长,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起了社会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 本研究立足成人教育,以“回归丰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进缤纷的成人精神家园”为基本纲领和逻辑起点,以上海地区的三位女性创业者为研究合作者,就其生活历史生成的文本,从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学等多角度进行了解读与分析,展现了女性在创业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及影响其学习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 本文共六章: 第一章是绪论:从实践发展、理论研究以及研究者专业背景三个维度的阐述,逐渐浮现出了研究主题,确定了研究目的;就本研究中的相关概念问题,辨析了相似概念,厘定了关键概念。 第二章是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对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合作者的选择、研究资料的生成与分析、研究过程的评估进行论述,明确了本研究的行进路线。 第三、四、五章分别是三个个案分析:每个个案分别按照研究合作者的生活历史、学习行为的发展变化、关键性学习行为分析、分析结果的深度解释、研究过程的简要回顾五个小节展开,全面地展现和分析了三位研究合作者在创业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第六章是研究的总结与反思,发现与感悟:总结了三个个案分析过程中发现的学习行为、影响因素及相关发现,反思了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过程中的若干感悟。 研究结果发现: 两种学习行为:一般性学习行为和关键性学习行为。 影响学习行为发生的因素:经验、主体个性、父母角色、家庭环境、学校教育、职业经历、社会文化、体制变革、性别观念。 相关发现:创业动机的产生是学习行为发生的动力、社会移情的落脚与职业兴趣的选择有关、研究合作者的生活历史发展呈现出了某种共同的发展阶段模式、逆境利于塑造创业精神。
达娃次仁[4](2002)在《试论西藏高校藏族大学生的素质现状及其培养途径》文中研究表明当代藏族大学生作为我国重点培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将是未来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主力军。正因为如此,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悄然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对藏族大学生素质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所处的生活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他们的素质比起内地高校学生素质差距比较大,即在思想素质、智能素质和身心素质方面有着明显的差距,并呈扩大趋势。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在已有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教训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藏族地区的教育实践和对本民族的了解,联系当前藏族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对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出发,认真分析其素质现状及其成因分析,从中寻找出培养藏族大学生素质的途径,为西藏高校培养大学生素质提供客观依据,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推动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而服务。本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对素质、藏族大学生素质范畴进行界定,为后面三部分的撰写奠定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藏族大学生素质所提出的新要求,即从国际竞争和藏族地区发展对藏族大学生素质所提出的新要求这两个方面进行展开。 第三部分:主要从当代藏族大学生的素质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分析,为解决西藏高校在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客观依据。 第四部分:从西藏实际出发,结合时代的要求,力图探索西藏高校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途径,以切实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王允亭,罗道全[5](2000)在《新时期大学生自卑心理论析》文中研究表明自卑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 ,与人的生理、能力、家庭、性别和未来职业等密切相关 ,其心理成因是自我意识的分化、自我评价不当、自尊心畸形变态。自卑心理具有敏感性、闭锁性、虚荣性、掩饰性、攻击性和嫉妒性。克服自卑要采用分析自卑利弊、积极暗示、正确评价自我和心理补偿等方法
二、新时期大学生自卑心理论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时期大学生自卑心理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负性情绪问题的文化调适研究 ——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综述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
第一章 大学生负性情绪问题的现象学分析 |
第一节 大学生负性情绪类型及特征 |
一、负性情绪的呈现 |
二、大学生负性情绪的特征 |
三、大学生负性情绪的类型 |
第二节 大学生负性情绪问题的生成机制 |
一、人口学因素 |
二、生活事件 |
三、自我认知 |
第二章 负性情绪问题文化调适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中西文化调适/治疗理论 |
一、西方文化调适/治疗理论 |
二、中国文化调适/治疗理论 |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调适理论资源 |
一、节欲虚心 |
二、去执放下 |
三、仁爱忠恕 |
四、修德化性 |
五、贵生和群 |
第三章 大学生负性情绪问题文化调适的个案研究 |
第一节 嫉妒情绪的一般性研究 |
一、嫉妒情绪的现象学分析 |
二、嫉妒情绪的科学研究 |
第二节 大学生嫉妒情绪研究 |
一、嫉妒情绪的表现 |
二、嫉妒情绪的特征 |
三、嫉妒情绪的病因分析 |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调适的方法及路径 |
第一节 文化调适的方法 |
一、道家认知疗法 |
二、正念禅修疗法 |
三、意义疗法 |
第二节 大学生嫉妒情绪的文化调适路径 |
一、用道家认知疗法止妒 |
二、用正念禅修疗法化妒 |
三、用意义疗法除妒 |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调适理论与实践之思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调适的理论之思 |
一、主体之思 |
二、前提之思 |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调适的实践之思 |
一、困境之思 |
二、排解困境的基本理路 |
结语 文化调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2)大学生自卑感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假设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工具 |
1.5 文献综述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大学生自卑感的相关理论 |
2.1.1 自卑感的定义 |
2.1.2 大学生自卑感的表现 |
2.1.3 大学生自卑感的成因 |
2.1.4 大学生自卑感的消极影响 |
2.1.5 大学生自卑感的干预 |
2.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 |
2.2.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
2.2.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
2.2.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
2.2.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类型 |
2.2.5 大学生涯教育与辅导的实施 |
第3章 大学生自卑感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
3.1 大学生自卑感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性的定量分析 |
3.1.1 被试与统计方法 |
3.1.2 研究结果分析 |
3.1.3 定量分析小结 |
3.2 大学生自卑感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性的个案研究 |
3.2.1 自卑感较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个案一] |
3.2.2 自卑感较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个案二] |
3.2.3 自卑感较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小结 |
第4章 研究总结 |
4.1 讨论 |
4.2 启示与建议 |
4.2.1 本研究的启示 |
4.2.2 建议与对策 |
4.3 研究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
4.3.1 研究的不足 |
4.4.2 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女性创业过程中的学习行为研究 ——基于生活历史法的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主题的浮现 |
一、创业实践的发展 |
二、相关研究的不足 |
三、基于专业的选择 |
四、研究目的的确定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明确 |
一、一般概念辨析 |
二、关键概念厘定 |
第二章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
第一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 |
一、生活历史法的确定 |
二、生活历史法的概念 |
三、生活历史法的理论基础 |
四、生活历史法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合作者的确定 |
一、成为研究合作者的基本要求 |
二、合作者的确定 |
第三节 研究资料的生成 |
一、准备阶段 |
二、访谈过程 |
三、文本生成 |
第四节 文本分析的步骤 |
一、初步分析 |
二、深入分析 |
第五节 研究报告的成文 |
一、成文思路 |
二、成文样式 |
第六节 研究过程的评估 |
一、确定研究的基本范式 |
二、判断研究的真实性 |
三、重塑研究的推论性 |
四、注意研究的逻辑性 |
五、关注研究的伦理性 |
第三章 个案分析Ⅰ |
第一节 孙女士的生活历史 |
第二节 学习行为的发展变化 |
一、学习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
二、学习行为的调整与变化 |
三、小结 |
第三节 关键性学习行为分析 |
一、动用人际关系 |
二、寻找社会支持 |
三、利用学习资源 |
四、自我反思总结 |
五、转变为“传道者” |
六、小结 |
第四节 分析结果的深度解释 |
一、成功创业—摸索够吗? |
二、矛盾性格—来自哪里,去向何方? |
三、创业培训—谁的责任? |
四、外企生涯—怎样看待? |
五、文化冲突—如何适应? |
六、现代女性—解放了吗? |
第五节 研究过程的简要回顾 |
一、联系访谈 |
二、访谈过程 |
三、分析过程 |
四、成文过程 |
第四章 个案分析Ⅱ |
第一节 程女士的生活历史 |
第二节 学习行为的发展变化 |
一、学习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
二、学习行为的调整和变化 |
三、小结 |
第三节 关键性学习行为分析 |
一、建立人际关系 |
二、寻找社会支持 |
三、利用学习资源 |
四、自我实践摸索 |
五、小结 |
第四节 分析结果的深度解释 |
一、不断超越—在超越谁? |
二、缺失的爱—回报给谁? |
三、学历文凭—不重要吗? |
四、得到真爱—足够了吗? |
五、传统文化—如何取舍? |
第五节 研究过程的简要回顾 |
一、联系访谈 |
二、访谈过程 |
三、分析过程 |
四、成文过程 |
第五章 个案分析Ⅲ |
第一节 刘女士的生活历史 |
第二节 学习行为的发展变化 |
一、学习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
二、学习行为的变化与强化 |
三、小结 |
第三节 关键性学习行为分析 |
一、转变社会角色 |
二、建立社会网络 |
三、转变经营观念 |
四、转变为“传道者” |
五、小结 |
第四节 分析结果的深度解释 |
一、个性养成—怎样对待? |
二、社会移情—找准了吗? |
三、社会资源—如何把握? |
四、体制转变—如何应对? |
第五节 研究过程的简要回顾 |
一、联系访谈 |
二、访谈过程 |
三、分析过程 |
四、成文过程 |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发现与感悟 |
第一节 研究发现 |
一、学习行为 |
二、相关发现 |
第二节 研究感悟 |
一、遇到的问题 |
二、问题的解决 |
三、仍存在的问题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试论西藏高校藏族大学生的素质现状及其培养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前言 |
一、 素质、藏族大学生素质的含义及构成 |
(一) 素质的定义及特点 |
(二) 藏族大学生素质的含义、构成及特殊性 |
二、 当代社会对藏族大学生素质的新要求 |
(一) 当今国际竞争对藏族大学生素质的新要求 |
(二) 西藏的发展对藏族大学生素质的新要求 |
三、 当代藏族大学生素质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
(一) 思想素质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
(二) 智能素质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
(三) 身心素质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
四、 培养藏族大学生素质的途径 |
(一)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
(二) 大力加强与内地高校的合作,努力提高办学质量 |
(三) 以弘扬民族精神为重点,建构高尚的思想素质 |
(四) 培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建构科学的智能素质 |
(五) 以练就健康的体魄为基本点,建构良好的身心素质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新时期大学生自卑心理论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负性情绪问题的文化调适研究 ——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D]. 刘桂荣. 安徽师范大学, 2014(03)
- [2]大学生自卑感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研究[D]. 董雪芹. 武汉理工大学, 2008(10)
- [3]女性创业过程中的学习行为研究 ——基于生活历史法的个案分析[D]. 王润清.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0)
- [4]试论西藏高校藏族大学生的素质现状及其培养途径[D]. 达娃次仁. 西南师范大学, 2002(01)
- [5]新时期大学生自卑心理论析[J]. 王允亭,罗道全. 交通高教研究, 2000(04)
标签:职业规划论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大学生论文; 自卑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