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皂苷与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人参皂苷与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一、人参皂甙与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明浩[1](2020)在《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侵袭转移能力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的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约138万,死亡病例约45万[1]。目前,乳腺癌常规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并行术后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尽管目前的研究认为术后辅助治疗是预防复发和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但常规的辅助治疗并无法让所有的乳腺癌患者获益[2]。乳腺癌患者中有15%的患者为三阴性乳腺癌,即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阴性。这部分患者在常规手术及化疗完成后,无法进行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辅助治疗,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率较高,是乳腺癌中预后最差的一种分子亚型[3]。因此,寻找新的适合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手段是目前亟需解决的焦点问题[4]。传统中医药及其提取物在预防肿瘤发生、抑制瘤灶形成、防止复发转移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槐耳是一种中药药用真菌,其主要有效成分为槐耳多糖[5]。目前已有其成品槐耳颗粒(国家一类新药)应用于多种临床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具有抗肿瘤作用,且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已有实验研究证实,槐耳多糖对实验室培养的多种乳腺癌细胞系具有抑制和杀伤作用,但对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应用槐耳多糖是否能改善乳腺癌患者的DFS和OS?其重要作用机制是什么?本课题拟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实验方法和结果1、槐耳颗粒用于三阴性乳腺癌术后治疗的临床研究:方法: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乳腺中心2010年10月-2014年9月期间三阴性乳腺癌病理分期为Ⅰ-Ⅲ期患者201例,随机分为服用槐耳颗粒组(实验组)和未服用槐耳颗粒组(对照组),中位随访46个月,观察患者的DFS和OS。结果:实验组101例患者中,有13例(12.9%)患者疾病发生进展,其中死亡患者10例(9.9%),除1例患者为非正常原因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因疾病进展死亡。对照组100例患者中,有18例(18.0%)患者发生疾病进展,其中死亡患者14例(14.0%)。实验组与对照组5年总DFS比为87.1%VS 82%,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96),5年总OS比为90.1%VS 86%,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96)。但亚组分析中发现,在Ⅲ期患者中5年总实验组与对照组DFS分别为81.3%VS 53.8%,有统计学差异(P=0.03);5年总OS分别为87.5%VS 65.4%,有统计学差异(P=0.046)。此外,实验组进展13例患者中,服药6个月组中出现疾病进展10例(76.9%),服药18个月组出现疾病进展3例(23.1%)。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8)结论:槐耳颗粒能有效提高Ⅲ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5年DFS与OS;2、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侵袭迁移能力的初步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槐耳多糖针对体外乳腺癌4T-1细胞的侵袭迁移的影响及体内小鼠肺转移模型的相关实验对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侵袭迁移能力做了初步的探讨。结果:(1)通过Transwell实验发现细胞经槐耳多糖处理后细胞数量明显降低(control组243±21,PS-T处理组52±8,p=0.000);(2)1×106 4T1细胞铺满6孔板后用枪头划痕,12h和24h后观察对照组和1μg/ml、5μg/ml槐耳多糖处理组划痕宽度,对照组划痕宽度明显小于实验组;(3)4T-1细胞在小鼠体内的肺转移模型实验中,对于肺转移结节进行评分统计,I级:结节直径<0.5mm;II级:0.5mm≤结节直径<1mm;III级:1mm≤结节直径<2mm;IV级:结节直径≥2mm。转移结节评分计算公式:I×1+II×2+III×3+IV×4。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肺表面结节评分为64.7±6.2,显着高于高剂量(13.7±4.1,p=0.008)及低剂量(42.7±5.3,p=0.026)槐耳多糖处理组;(4)利用western检测EMT相关表皮marker:E-cadherin(CDH1)、Occludin(OCLN)和Cytokeratin(CK8);间质marker:N-cadherin(CDH2)、Vimentin和Fibronectin(FN1)的水平。结果发现经槐耳多糖处理后4T-1细胞上皮细胞marker表达显着增加,间质细胞marker表达显着减少。结论:(1)槐耳多糖抑制4T-1细胞侵袭及迁移的能力,并且能够显着抑制4T-1细胞EMT发生;(2)槐耳多糖能够显着抑制乳腺癌高转移性4T-1细胞在小鼠体内的肺转移3、自噬在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EMT中的作用研究方法:本章节首先利用共聚焦、Western blotting等技术观察PS-T对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细胞自噬从细胞到蛋白水平的影响进行观察,之后我们通过合成ATG5干扰稳转慢病毒构建了ATG5稳定干扰乳腺癌细胞系,对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进行观察,并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自噬在PS-T抑制MDA-MB-231细胞EMT转化中的作用。结果:(1)通过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经过5μg/ml PS-T处理24h后,自噬标志性蛋白LC3-I/II都明显增多,同时P62蛋白减少,Beclin-1蛋白增多,利用LC3-RFP-GFP双色腺病毒感染MDA-MB-231细胞,通过双光子共聚焦显微镜对细胞进行了观察,LC3-GFP和LC3-RFP同时增多,且LC3-RFP数量显着增加;(2)通过westernblotting检测EMT相关表皮marker:E-cadherin、Occludin和Cytokeratin;间质marker:N-cadherin、Vimentin和Fibronectin(FN1)的水平。发现经LY294002处理后,显着抑制了槐耳诱导EMT的表皮marker表达显着增加,间质细胞marker表达显着减少。(3)构建自噬关键蛋白ATG5稳定干扰细胞系。首先设计了靶向ATG5 mRNA 393、443及853位点的三条siRNA,利用qPCR分析了靶向小片段的干扰效率,结果显示靶向853位点的siRNA效率最高,达到70%。将siRNA小片段插入pLVX-Sh RNA2-Puro质粒中,构建慢病毒重组质粒。将构建的质粒命名为pLVX-ShRNA2-Puro-Homo-ATG5-853,将其包装后将转入HEK293细胞中,转染后24h及72h观察其转染效率,测得慢病毒p LVX-ATG5滴度为:8×107TU/ml。感染MDA-MB-231,48h后观察其感染效率。随后我们使用筛选出的最佳浓度0.2μg/ml Puromycin对阳性细胞进行筛选。利用有限稀释法获得单克隆细胞,称为MDA-MB-231-siATG5细胞系,然后利用westernblotting及免疫荧光验证ATG5干扰效果。(4)利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MDA-MB-231-siNC及MDA-MB-231-siATG5迁移能力,结果提示发现细胞经槐耳多糖处理后细胞数量明显降低(siNC组283±21,siNC+PS-T处理组98±8,p=0.015)。siATG5组271±25,siATG5+PS-T处理组238±18,p=0.082。可见siATG5后PS-T对MDA-MB-231迁移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p=0.0076,同时划痕实验也验证了该结果。(5)利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干扰自噬关键蛋白ATG5后对PS-T抑制MDA-MB-231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细胞经槐耳多糖处理后细胞数量明显降低(siNC组37±6,siNC+PS-T处理组14±4,p=0.011)。siATG5组39±9,siATG5+PS-T处理组35±18,p=0.064。可见siATG5后PS-T对MDA-MB-231迁移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p=0.0081。(6)western blotting实验观察了ATG5干扰之后,EMT相关蛋白的变化。将细胞经培养基或5μg/ml槐耳多糖处理24h后裂解细胞并收集蛋白,western检测EMT相关表皮marker:E-cadherin(CDH1)、Occludin(OCLN)和Cytokeratin(CK8);间质marker:N-cadherin(CDH2)、Vimentin和Fibronectin(FN1)的水平。结果发现经槐耳多糖处理后MDA-MB-231-siNC细胞上皮细胞marker表达显着增加,间质细胞marker表达显着减少。而干扰ATG5后这一作用被逆转。结论:(1)PS-T显着诱导MDA-MB-231细胞自噬水平上调;(2)抑制自噬能够下调PS-T对MDA-MB-231乳腺癌细胞EMT转化的抑制作用;(3)ATG5干扰后下调了PS-T对MDA-MB-231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4)ATG5干扰后下调了PS-T对MDA-MB-231 EMT转化的抑制作用。4、槐耳多糖诱导自噬抑制乳腺癌细胞EMT转化的机制的初步研究:方法:本章节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证实EMT转化的关键转录因子Snail在槐耳多糖诱导自噬抑制乳腺癌细胞EMT转化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同时利用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槐耳多糖诱导自噬是通过降解Snail转录因子,从而调节Snail下游的EMT相关蛋白的转录水平。利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槐耳多糖对MDA-MB-231或MDA-MB-231-siATG5细胞系LC3和Snail蛋白表达水平。最后利用Transwell实验反向验证过表达Snail能够逆转PS-T对乳腺癌细胞侵袭作用的抑制。结果:(1)通过western检测Snail的蛋白水平。结果发现PS-T处理后能够明显减少胞内Snail的蛋白量,但干扰ATG5后,这一作用明显减弱,对Snail几乎无影响;(2)构建了E-cad蛋白启动子报告基因质粒,随后检测了其对PS-T处理的反应,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5μg/ml PS-T处理组的荧光比值明显上调,接近5倍,而在干扰ATG5的细胞内这一作用几乎消失(p=0.0008);(3)免疫荧光实验检测槐耳多糖对MDA-MB-231或MDA-MB-231-siATG5细胞系LC3和Snail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发现PS-T处理后LC3蛋白表达增加,同时能够明显减少胞内Snail的蛋白量,但干扰ATG5后,这一作用明显减弱,对Snail几乎无影响。(4)将MDA-MB-231细胞首先进行pcDNA3.1-snail转染,转染24h后进行transwell实验检测,结果发现细胞经槐耳多糖处理后细胞数量明显降低(Vector组37.3±1.5,Vector+PS-T处理组13.0±1.2,p=0.0001),说明槐耳多糖处理后,细胞侵袭能力降低;过表达snail组54.3±2.8,过表达snail+PS-T处理组49.7±1.5,p=0.2182。可见过表达snail后PS-T对MDA-MB-231迁移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p=0.001。结论:槐耳多糖诱导自噬是通过降解Snail转录因子参与抑制乳腺癌细胞EMT转化。

张悦,江夏薇,叶卫江,刘寿荣,潘小平[2](2020)在《中药诱导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不同功能的细胞,甚至可分化形成多种组织和器官。近年来,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研究,已成为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等肝脏疾病的研究热点。基于传统中医理论,许多实验报道中药复方、中药单体及其提取物可以促进各类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肝细胞,并且中药与诱导干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子相比较,具有经济廉价、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和特点。中药诱导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将是中医药治疗肝衰竭一个新的切入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刘秀芳[3](2019)在《麦门冬汤对经典Wnt信号通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肺泡上皮细胞分化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在大鼠体内建立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模型并提取不同药物血清,体外采取不同处理方式诱导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Ⅱ型肺泡上皮细胞(typeⅡalveolar epithelial cells,AEC2s)分化,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动物实验部分: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麦门冬汤高浓度组、麦门冬汤中浓度组、麦门冬汤低浓度组,每组15只。除正常组外,将SD大鼠麻醉后暴露气管,注入博来霉素(Bleomycin,BLM)(5mg/Kg)建立肺纤维化模型。分别于1、7、14、28天随机取2只正常大鼠和模型大鼠做HE染色。第29天起正常组常规饲养,模型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1ml/100g体积)灌胃,其余3组分别予麦门冬汤高、中、低浓度(1ml/100g体积)灌胃,连续灌胃2周后经腹主动脉取含药血清。细胞实验部分:从2周龄乳鼠中取出胫、股骨,采用不含钙镁离子的PBS浸泡,剪短两端骨骺,利用含2%双抗的完全培养基冲洗骨髓腔至发白,将冲洗出的细胞进行培养。将细胞分为正常组(简称:正常α组)、SAE组、SAE+模型血清组(简称:SMX组)、SAE+麦门冬汤高浓度血清组(简称:SGM组)、SAE+麦门冬汤中浓度血清组(简称:SZM组)、SAE+麦门冬汤低浓度血清组(简称:SDM组)。取生长状态稳定的细胞进行种板,24h后加入无血清SAE培养基进行培养,24h再加入相应血清培养至第5天、第10天后进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P-C、β-catenin、Wnt3a、WISP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根据HE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造模后第1天可见有部分肺泡壁增厚改变及少许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增生;造模后第7天炎症细胞明显增多,增厚的肺泡壁面积明显增大;造模后第14天肺组织成片出现的明显实质性改变,大部分面积的肺泡壁增厚更显着并可见大量的炎症细胞及轻微的肺纤维化;造模后第28天肺泡明显增大,实质性改变范围较14天更大,基本全是增厚的肺泡壁,炎症细胞较14天稍减轻,但纤维化表现更明显。2、BMSCs生长形态:第2-4代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为明显的长梭形,且成鱼鳞状或放射状或旋涡状排列,有部分呈圆形或多边形,细胞浆丰富,细胞核大且清晰,核仁明显,可见大部分细胞有2-3个以上数量的核仁。但第3、4代细胞的长梭形细胞占90%左右,细胞体积变大,可见少数圆形细胞或多边形细胞,排列更紧密。3、MTT结果显示:第5天细胞存活率与正常组(10%FBS MEMα完全培养基培养)比较,当含药血清浓度为5%时,除正常α组、SMX组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当含药血清浓度为10%时,除SDM外均有显着差异(P<0.05);当含药血清浓度为15%时,除正常α组外均差异显着(P<0.05);SAE组与正常组相比的差异明显(P<0.05)。各组各浓度与SAE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干预到第10天与正常组比较,当含药血清浓度为5%时,各组存活率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当含药血清浓度为10%时,正常α组、SZM组的差异明显(P<0.05),SMX、SGM、SDM组与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当含药血清浓度为15%时,除SGM、SDM组外均差异显着(P<0.05);SAE组与正常组相比的差异明显(P<0.05)。各组各浓度与SAE组比较,同样存在明显差异(P<0.05)。4、显微镜下观察含药血清干预后SAE组多呈短梭形,正常α组、SAE模型组、SGM组、SZM组、SDM组多呈长梭形;SAE组旋涡状排列结构稀少,且细胞散在分布,其余组明显表现为鱼鳞状或旋涡状排列,结构紧密。5、Western blot结果分析显示:SP-C蛋白表达情况:干预至第5天SMX组、SGM组的SP-C蛋白含量较高于第10天(P<0.05),而SMX组、SZM组间的差异不明显。Wnt3a蛋白表达情况:横向比较:当细胞干预第5天时,SMX组、SGM组、SDM组的表达水平均与SAE组相比明显上调(P<0.05);当细胞干预第10天时SZM组的表达水平较正常α组偏低(P<0.05),其余组与正常α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纵向比较:SAE组、正常α组第10天时的表达水平较第15天时明显增高(P<0.05)。β-catenin的表达情况:横向比较:当细胞干预第5天时,正常α组与SAE组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其余4组的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这2组(P<0.05);当干预到第10天时,仅有SZM组的含量比正常α组间增高(P<0.05)。纵向比较:各组的组内表达水平相当(P>0.05)。WISP1的表达情况:横向比较:干预第5天时,SGM组与SAE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各组与SAE组或正常α组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第10天时,SAE组的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正常α组,其中正常α组、SGM组、SZM组的表达水平较与SAE组降低(P<0.05),SDM组的蛋白含量高于正常α组(P<0.05)。纵向比较:SAE组与SDM组第5天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第10天(P<0.05)。结论:1、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从乳鼠胫股骨提取出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培养,且第3代细胞生长状态最佳。2、通过统计分析MTT结果,含药血清浓度为10%时,有利于细胞生长。3、本实验结果表明,无血清小气道上皮细胞培养基联合模型血清或麦门冬汤含药血清培养基可以诱导BMSCs向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分化;麦门冬汤可以激活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来调节BMSCs往肺泡上皮细胞分化的机制。

彭小娟[4](2014)在《黄芪甲苷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补气类中药黄芪的单体成分黄芪甲苷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及部分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及传代细胞生长及形态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CD44、CD71、CD45、CD34的表达;选择对数生长期的第三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不同浓度(0、20、40、80、160、320mg/mL)黄芪甲苷培养72h后,以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指数(OD值),筛选出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的最佳浓度,作为后续实验的干预浓度;依据前期实验结果选取浓度为160mg/mL的黄芪甲苷,将对数生长期的第三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及160mg/mL黄芪甲苷组,培养72h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干细胞因子(SC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镜下可见培养细胞贴壁生长,其形态为典型的长梭形,呈网状或漩涡状排列;流式细胞术检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结果显示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CD44、CD71,而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CD34、CD45表达阴性。(2)不同浓度(20、40、80、160、320mg/mL)的黄芪甲苷均可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P<0.05),其中以160mg/mL黄芪甲苷组促增殖作用最明显,当药物达到一定浓度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不再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3)黄芪甲苷可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SCF、VEGF、SDF-1mRNA的表达,而GM-CSF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黄芪甲苷可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其机制可能与黄芪甲苷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SCF、VEGF、SDF-1mRNA表达有关。

赵鸿[5](2012)在《加味丹参饮含药血清体外诱导的BMSCs移植对心肌IRI模型大鼠血管新生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观察加味丹参饮(JWDSY)含药血清体外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IRI大鼠的心脏保护作用,探讨其对心肌IRI大鼠血管新生的动态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一: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大鼠BMSCs,并进行传代、扩增,对细胞形态学和生长特性进行观察,绘制生长曲线,通过流式细胞术对细胞表面抗原CD34、CD45、CD90进行表型鉴定。实验二: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加味丹参饮含药血清对BMSCs的毒性作用及增殖的影响。将全骨髓贴壁法培养的大鼠BMSCs分别加入加味丹参饮含药血清与空白血清,体外诱导分化3d。建立心肌IRI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空白血清诱导的BMSCs组和加味丹参饮含药血清诱导的BMSCs组。采用心肌内直接注射移植的方法,在动物造模成功后立即将诱导后的移植细胞分3点注射到梗死边缘区的心肌内,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的L-DMEM。肉眼观察结扎部位的大体表现,分别于移植后3d、7d、14d三个时相点,TTC染色法测定大鼠左室心肌梗死面积的变化,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心肌组织一般形态学改变,观察缺血区病理改变;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大鼠心肌酶CK、CK-MB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梗死部位边缘区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VⅢ因子和CD34的表达,计算和比较心肌微血管密度(MVD),评价其心脏保护和血管新生作用。实验三:诱导后的BMSCs移植方法同实验二。分别于移植后3d、7d、14d三个时相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梗死心肌边缘区VEGF、 Ang-1、PDGF-β的蛋白表达,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清IGF-1水平,Real-Time PCR法检测梗死边缘区VEGFmRNA、Ang-1mRNA的表达;评价加味丹参饮含药血清体外诱导的BMSCs心肌内移植促血管新生能力,探讨各种血管生长因子表达的变化与血管新生间的关系。结果:实验一:经流式细胞术鉴定,通过全骨髓贴壁法培养的BMSCs贴壁生长,传代3次后,细胞形态为较均匀一致的纺锤形,并呈平行样或漩涡样生长;纯度较高,细胞表面抗原CD90阳性细胞达到95%以上,CD34和CD45阳性细胞小于5%,符合实验要求。实验二:MTT结果显示,20%的加味丹参饮含药血清为诱导BMSCs的最佳工作浓度。大鼠结扎后ST段、T波异常增高,再灌注后ST段、T波快速回落,出现病理性Q波,提示IRI大鼠造模成功。BMSCs移植后不同时相点观察,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一般情况较差,心脏体积明显增大,血清心肌酶CK、CK-MB显着升高;BMSCs组治疗后大鼠一般情况有所改善,心脏外形、体积接近假手术组,心肌梗死面积缩小,含药血清组比空白血清组表现更为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加味丹参饮含药血清组、空白血清组的大鼠心肌酶CK、CK-MB水平均有所改善,而加味丹参饮含药血清诱导的BMSCs组改善更明显;加味丹参饮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诱导的BMSCs组梗死心肌边缘区的微血管密度高于模型组(P<0.05)和假手术组(P<0.05);与空白血清诱导的BMSCs组相比,加味丹参饮含药血清诱导的BMSCs组增高更明显(P<0.05)。实验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IRI大鼠梗死心肌边缘区的VEGF、Ang-1、PDGF-β蛋白表达的10D,放免法测定IGF-1水平,发现模型组上述生长因子的表达比假手术组明显增强(P<0.05),可以认为是机体对组织缺血缺氧的代偿机制导致,证明造模成功;加味丹参饮含药血清诱导的BMSCs组、空白血清诱导的BMSCs组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加味丹参饮含药血清诱导的BMSCs组升高更为显着(P<0.05),并普遍存在持续增高的趋势(P<0.05)。Real-TimePCR检测各组Ang-1mRNA的表达,发现各BMSCs组心脏组织在移植后3d、7d、14d均有VEGFmRNA、Ang-1mRNA表达,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表达微弱;空白血清诱导的BMSCs组和含药血清诱导的BMSCs组的VEGFmRNA、 Ang-1mRNA表达高峰均在再灌注7d(P<0.05),以后逐渐减弱。加味丹参饮含药血清诱导的BMSCs组的VEGFmRNA、Ang-1mRNA表达明显强于同时相点的空白血清诱导的BMSCs组(P<0.05)。各生长因子的高表达与反映新生血管强度的微血管密度(MVD)显示了一定的相关性。结论:1、全骨髓贴壁法可以培养出纯度较高、活性较好的BMSCs。2、加味丹参饮含药血清诱导的BMSCs移植能改善心肌IRI大鼠的心功能,减小梗死面积,增加缺血区微血管密度,降低血清心肌酶CK、 CK-MB,比空白血清诱导的BMSCs移植改善更显着。3、加味丹参饮含药血清诱导的BMSCs移植可以明显促进梗死心肌边缘区的血管新生,其作用可能与持续稳定上调缺血心肌局部VEGF、Ang-1、 PDGF-β蛋白表达、血清IGF-1水平及VEGFmRNA、 Ang-1mRNA的表达有关,效果优于空白血清诱导的BMSCs移植。加味丹参饮体外诱导对BMSCs移植促心肌血管新生具有协同和促进作用。

杜红阳[6](2012)在《地黄多糖通过Notch信号通路诱导BMSCs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地黄多糖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诱导效应及其诱导方案筛选,并进一步研究其在诱导过程中对Notch细胞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实验一.取4-6周健康Wistar大鼠股骨骨髓,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分离培养,细胞一般状态观察,MTT法检测传代后BMSCs增殖活力,免疫细胞荧光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阳性标志物CD29、CD44和阴性标志物CD34。实验二.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地黄多糖对大鼠BMSCs活力的影响后,将培养的BMSCs分为对照组(CON组)、化学方法诱导组(BME组)、神经生长因子组(BDNF组)及不同浓度、不同诱导时间地黄多糖诱导组(RGP组),分别进行预诱导、诱导。正常培养7天后,以ELISA法检测各组BMSCs的NSE蛋白表达情况,进行优化方案筛选,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BMSCs诱导后神经标志物阳性细胞率;Western blot检测RGP组C③诱导后各时间点Nesti、βⅢ-tubulin、NSE、GFAP的表达情况,RT-PCR检测诱导后3天各组神经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实验三.取P3-P5代BMSCs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和地黄多糖诱导组(RGP组),以优化方案进行诱导培养7天,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Notchl蛋白和Jaggedl蛋白在各时间点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时间点Notchl蛋白胞内段NICD和Jaggedl的表达,Real-time PCR分析Notch信号通路相关分子mRNA的变化情况。结果:1.大鼠BMSCs的分离、培养和鉴定:(1)原代培养的BMSCs经贴壁培养法,至10天左右,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传至3代后,细胞形态比较均一,仍然保持良好的增殖能力。(2)细胞生长曲线显示:P1代细胞生长不规则,P3代开始细胞生长状态良好,P3代及P5代BMSCs生长规律基本相似,传代后细胞先出现短暂的滞留期,后生长加速,对数生长期结束后,第7天细胞生长缓慢,进入平台期。(3)免疫细胞化学鉴定BMSCs显示CD29、CD44表达阳性,而CD34表达阴性。(4)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显示,CD29、CD44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7.6%、93.8%,CD34为2.3%。2.地黄多糖对大鼠BMSCs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优化方案筛选:(1)地黄多糖(RGP)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促进传代后BMSCs增殖。在较低浓度时,促增殖效应呈剂量依赖性关系。但在较高浓度时,BMSCs增殖并不能进一步增加,相反OD值降低。(2)ELISA法检测结果示:随诱导时间延长,BME组、BDNF组和RGP各组NSE表达的OD值均明显增高,但CON组、BME组、BDNF组至3天、5天各时间点明显低于RGP组C③(P<0.05)。(3)一般状态观察:CON组无神经元样细胞形态改变,BME组加入诱导剂后半小时出现细胞形态改变,6小时内神经元样细胞明显增多,24小时细胞变化明显,之后出现大量细胞死亡。BDNF组和地黄多糖组出现细胞形态改变类似,较BME组出现略晚,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元样细胞数量逐渐增加,尤其地黄多糖组至第5天其细胞生长状态良好,持续时间长。(4)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示:3天时,RGP组NSE阳性表达率为(76.17±6.27)%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GFAP阳性表达率(10.17±1.27)%明显低于BDNF组(P<0.05)。(5)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示,各实验组诱导后均可检测到nestin, NSE, GFAP, βⅢ-tubulin mRNA的表达,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相符合。3.地黄多糖对BMSCs分化过程中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1)RGP组诱导结束后BMSCs的Notchl蛋白表达随时间变化逐渐减少,阳性细胞率逐渐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RGP组Jaggedl阳性细胞率从诱导结束Od到诱导后1d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1d到7d其阳性细胞率显着下降,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2) Western blot检测示:正常对照组其NICD始终为高水平表达,各时间点之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RGP组NICD表达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其中1天、3天、7天与0天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RGP组Jagged1蛋白相对表达量在0d到诱导后1d时先上调,从1d到7d时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GP组在Od、1d、3d与对照组比较,Jaggedl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7d时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Real-time PCR检测分析:RGP组Notchl mRNA随时间变化表达下降,Presenilin1表达先降低后略有回升,Hes1表达下降,Mash1表达升高,Jagged1表达先升高后降低。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1、采用补肾益精中药熟地黄的有效成分地黄多糖成功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神经样细胞分化。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预诱导,200μg/ml浓度地黄多糖诱导。作用缓和,诱导效率相对较高。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增殖状态有赖于Notchl蛋白一定程度的高表达,地黄多糖诱导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导致Notchl蛋白和其胞内段NICD表达降低,并影响Notch信号通路相关分子mRNA的表达,即Notch1随诱导时间延长表达下降,Presenilin1表达先降低后略有回升,Hes1表达下降,Mash1表达升高,Jagged1表达先升高后降低。

孙敬和[7](2012)在《心肌样微环境下黄芪甲苷联合5-氮胞苷诱导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文中提出心肌梗死作为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心肌梗死后存活的心肌减少、继发心室重构,是造成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心肌细胞不能再生,受损的心肌细胞不能修复和分化,临床药物、介入及手术等治疗手段都不能代替坏死的心肌,所以如何修复坏死心肌细胞是目前心血管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因此,心脏细胞治疗(cardiac cell therapy,CCT)再生功能性心肌细胞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许多研究证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常用于MSCs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方法主要有化学诱导(诱导分化剂诱导)及生物诱导(心肌微环境诱导)两大类,但都存在着诱导分化率较低的现实问题,如何提高MSCs向心肌细胞的诱导分化效率,是现如今摆在研究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干细胞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中医药在促进MSCs增殖与向心肌细胞定向分化上能起到积极作用。中药既可直接作用于体内的MSCs促进其增殖、分化,也可影响其微环境,促进其存活与功能的建立,具备较好的应用前景。黄芪及其有效单体成分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Ⅳ, AST)就是其中之一。课题前期研究结果也显示,中药单体黄芪甲苷在体外能成功诱导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且AST与5-氮胞苷(5-azacytidine,5-aza)联合诱导,可降低5-aza诱导浓度,增强细胞活性。针对目前MSCs诱导分化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率较低的现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本研究采用黄芪甲苷联合化学诱导(5-aza诱导)及生物诱导(心肌微环境诱导)的方法共同干预MSCs向心肌细胞的分化,对比观察AST联合诱导在诱导分化率及诱导后心肌样细胞功能方面存在的差异,说明心肌样微环境下中药AST联合诱导的作用优势,并初探AST在此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旨在探索提高MSCs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更可行、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进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目的:探讨在体外心肌样微环境下黄芪甲苷联合5-氮胞苷诱导能否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的诱导分化效率,诱导后细胞是否具备一定类心肌细胞功能。同时初探AST在此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纯种3-4w SD大鼠,SPF级,雌雄不限,体重50g左右,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取SD大鼠骨髓,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大鼠MSCs,体外扩增、培养,用流式细胞仪鉴定MSCs。连续传代至第八代,将一定量的MSCs以1×104/L密度接种于6孔培养板中,24h后换液,分为5组进行诱导。Ⅰ组:仅更换基础培养基(含10%FBS的L-DMEM培养液);Ⅱ组:10μmol/L5-aza诱导24h后,更换基础培养基。Ⅲ组:更换含心肌细胞裂解液基础培养基(体外模拟心肌样微环境);Ⅳ组:100mg/l AST+10μmlol/L5-aza孵育24h后,更换含心肌细胞裂解液基础培养基。V组:10μmol/L5-aza(?)浮育24h后,更换含心肌细胞裂解液基础培养基。诱导2周后,利用免疫组化法对诱导后细胞进行鉴定,观察其是否能表达心肌特异性结构蛋白——肌钙蛋白T(cTnT)、结蛋白(Desmin)及连接蛋白43(Cx43),计算诱导分化效率;观察诱导后细胞心钠素(ANP)mRNA表达水平以及细胞内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的水平(异丙肾上腺素刺激);同时检测诱导后细胞内HGF及IGF-1含量。结果:1.细胞培养72-96h后即可见有细胞贴壁,逐渐变成梭形。培养至14d左右,细胞逐渐融合,连接成大片条索状结构。培养的MSCs表面标志抗原CD34表达率为0.4%,而CD44表达率为98.5%。由此,我们认为在本实验中采用贴壁细胞分离培养法得到的细胞为纯度较高的处于未分化状态的MSCs。符合MSCs表面标志表达的特征。2.实验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未表达心肌细胞特异性蛋白cTnT、Desmin及Cx43。各诱导组诱导后心肌细胞特异性蛋白cTnT、Desmin及Cx43的表达均为阳性,与Ⅰ组比较,差异有极显着性意义(P<0.01)。诱导后2w,Ⅳ组镜下见cTnT、Desmin.Cx43表达数量显着高于Ⅱ组、Ⅲ组及V组(P<0.01),诱导分化效率分别达31.22%、36.65%、32.42%。与Ⅱ组比较,Ⅴ组cTnT、Desmin及Cx43表达水平亦有所升高(P<0.05或0.01)。Ⅱ组与Ⅲ组组间cTnT、Desmin表达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诱导后2w,与对照组比较,各诱导组MSCs诱导后ANP 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或0.05)。其中,Ⅳ组ANP mRNA表达水平相对较高,显着高于Ⅱ组、Ⅲ组及V组(P<0.01)。以10-5mmol/l异丙肾上腺素刺激各组诱导后细胞,各诱导组cAMP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各诱导组间cAMP水平比较:Ⅳ组cAMP水平显着高于Ⅱ组、Ⅲ组及V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4. MSCs诱导2w后,细胞内HGF、IGF-1水平Ⅲ组、Ⅳ组及V组水平明显高于Ⅰ组及Ⅱ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或0.05),而Ⅰ组与Ⅱ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Ⅳ组诱导后细胞内HGF、IGF-1水平最高,显着高于Ⅱ组、Ⅲ组及Ⅴ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Ⅲ组及Ⅴ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在心肌样微环境下AST联合5-aza诱导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诱导分化效率高,可高效表达心肌特异性蛋白cTnT、Desmin及Cx-43;2.在心肌样微环境下AST联合5-aza诱导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诱导后细胞与正常心肌细胞不仅形似,更具备良好的生理功能。3.AST在诱导过程中的作用可能同在心肌样微环境下促进了MSCs旁分泌生长因子HGF、IGF-1有关,间接促成MSCs诱导分化效率的提高;4.在心肌样微环境下AST联合5-aza诱导MCSs向心肌细胞分化是一种可行、有效的诱导手段,存在一定作用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和应用。

单魁中[8](2012)在《人参皂苷Rg3、索拉非尼、奥沙利铂不同联合方案对抑制人类肝癌细胞株生长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人参皂苷Rg3、索拉非尼、奥沙利铂单药及联合对人类肝癌细胞株生长的影响,寻求最佳组合方式,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为进一步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提供依据,并最终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以提高肝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人参皂苷Rg3、索拉非尼、奥沙利铂单药及两药、三药联合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观察细胞株的生长状况:(1)增殖抑制实验:通过MTT法观察人参皂苷Rg3、索拉非尼、奥沙利铂单药及两药、三药联合对SMMC-7721细胞增殖的影响。(2)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情况。(3)免疫荧光法检测增殖相关蛋白PCNA、 CyclinD1的表达。结果:(1)人参皂苷Rg3、索拉非尼、奥沙利铂单药及两药、三药联合对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呈现时间、剂量依赖性;两药联合均较单药有更好的抑制作用,三药联合较两药联合有更好的抑制作用,除了部分低剂量浓度之间的两药组表现为拮抗作用外,其余两药及三药联合各组均表现为相加或协同作用。(2)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人参皂苷Rg3使细胞阻滞于G0/G1期,索拉非尼使细胞阻滞于S期,奥沙利铂使细胞阻滞于S期、G2/M期;联合用药后:人参皂苷Rg3+奥沙利铂使细胞阻滞于S期、G2/M期,索拉非尼+奥沙利铂使细胞阻滞于S期,人参皂苷Rg3+索拉非尼使细胞阻滞于G2/M期,人参皂苷Rg3+索拉非尼+奥沙利铂使细胞阻滞于S期、G2/M期。(3)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g3和奥沙利铂单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了SMMC-7721细胞PCNA、 CyclinD1蛋白的表达(P<0.05),但索拉非尼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两药、三药联用均较对照组有显着的差异(P<0.01)。结论:人参皂苷Rg3、索拉非尼、奥沙利铂单药及两药、三药联合后能有效抑制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增殖,两药组优于单药组,三药组优于两药组;两药联合方案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参皂苷Rg3、索拉非尼、奥沙利铂单药及联合后能将细胞阻滞在相应的周期,在联合用药组中阻滞效应以奥沙利铂和索拉非尼对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为主。三药单用及联合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可能与下调PCNA和CylinD1蛋白的表达密切相关。

高莹[9](2011)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独参汤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提出急性心肌梗死后,因大量心肌细胞坏死不能再生,可引发左室重构及扩大,最终导致心力衰竭,严重危害人民生命。目前冠脉再通治疗(包括急诊溶栓和介入),虽能挽救缺血心肌,但仍不能挽救坏死心肌。心肌梗死后,局部心肌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心肌细胞大量坏死和凋亡,坏死心肌被纤维组织代替,引起心室重构、变薄,左室舒张末压力增高,心室扩大,最终因心功能恶化发展为心力衰竭而告终。干细胞是一类未分化,能无限或较长期增殖、自我更新,并且在适当条件下能分化为多种功能细胞或组织器官的原始细胞。研究表明:将干细胞植入损伤心肌后,能增加心肌细胞的数量,增加心肌血管供给,改善受损心肌的收缩功能。可分化为心肌和血管内皮细胞,是心血管再生医学的理想新细胞,且证实了MSCs治疗AMI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目前认为MSCs移植治疗心肌梗塞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分化为具有收缩功能的心肌样细胞,表达心肌特异性收缩蛋白,与正常心肌细胞形成闰盘连接,参与宿主心肌同步收缩,缩小瘢痕面积。(2)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或通过旁分泌机制分泌各种细胞因子。细胞因子主要有两类:即促血管生成因子和炎症因子。(3)增加心脏粘蛋白的表达和神经的生长以及心房交感神经的过度分布。(4)通过调节细胞外基质,缓解梗死壁变薄和左室腔扩大,提高局部室壁运动,改善心室重塑。研究表明:独参汤可保护内皮功能,缩小AMI冠脉再通后无复流面积,改善心肌组织再灌注,改善心脏功能,抗凋亡,促进血管新生等效用。中药联合MSCs能提高MSCs在梗死后心肌中的存活和分化,并显着改善心功能和减少灌注缺损面积,可能是中药独参汤改良“土壤”(损伤的心肌为环境),有利于“种子”(移植干细胞)的存在、分化和发挥效用。改善心功能、修复受损的心肌细胞,减轻心室重塑。目的: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扩增、培养。2采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LAD)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3明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联合独参汤经心肌直接注射法移植可改善心功能,预防和治疗心室重构。4观察MSCs联合独参汤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扩增、培养;取Wistar雄性大鼠,采用贴壁筛选法与密度梯度离心相结合的方法分离纯化。每次取Wistar雄性大鼠1只,断颈处死,浸于体积分数为75%乙醇10min,无菌条件下取出股骨和胫骨,以无菌PBS平衡盐缓冲液反复冲洗骨髓腔。收集骨髓液于预先加入DMEM培养基的50mL无菌离心管,以2000r/min转速离心20min,吸取单个细胞层(低密度细胞,位于两层液体的分层处)。DMEM培养基漂洗细胞两次,1000r/min转速离心5min,弃上清,取细胞沉淀。细胞沉淀中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调整细胞密度约1×106/mL,接种于25cm2细胞培养瓶。48h后更换培养基,去除未贴壁细胞,以后每3d换液1次。原代细胞80%左右融合时予以传代,弃除旧培养基,以无菌PBS平衡盐缓冲液漂洗3次, 1000r/min转速离心10min。弃上清,取细胞沉淀,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按1:2比例传代。体外扩增MSCs,传代至第5代,以PBS平衡盐缓冲液制备单细胞悬液,予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表面标志。2采用Olivette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动物麻醉:大鼠称重后,用10%水合氯醛行腹腔内注射麻醉(35mg/kg),待动物充分麻醉后行气管插管,连接小动物呼吸机,行正压辅助呼吸。消毒后切开皮肤,钝性分离胸大肌,开胸,充分暴露心脏,用眼科缝合线距左心耳下缘约1-2cm处,选择前降支成功结扎后,心梗区心肌颜色变暗,心电图可见相应导联ST- T段抬高或压低,逐层关胸,术后做好实验动物的保温,常规应用青霉素20万U每天,连续应用至少三天,在术区完全愈合前,单独饲养。3动物分组:将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I组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AMI, n=10):大鼠心肌梗死后注射等量培养基;II组急性心肌梗死+干细胞移植组(AMI+ BMSCs, n=10):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接受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2×106 BMSCs /100 u1,分4点注入);III组急性心肌梗死+独参汤组(AMI+独参汤, n=10):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2小时开始灌服独参汤,每日二次,共用一周;IV组急性心肌梗死+干细胞移植组+独参汤组(AMI+BMSCs+独参汤, n=10):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接受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2×106BMSCs /100 u1,分4点注入),2小时后开始灌服独参汤,每日二次,共用一周。4心功能检测: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4周,进行大鼠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Ds)并计算心输出量(CO)和缩短分数(FS)。5心脏标本处理: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4周后,行心脏超声检查后,断颈处死大鼠,将心脏标本切成厚度约3mm切片,行石蜡包埋,行心脏HE染色。6心肌细胞凋亡的检测:采用TUNEL法原位标记凋亡细胞。细胞凋亡中,染色体DNA双链断裂或单链断裂而产生大量粘性3’-OH末端,可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TdT)的作用下,将脱氧核糖核苷酸和荧光素、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或生物素形成的衍生物标记到DNA的3’-OH末端,从而进行凋亡细胞的检测,这类方法称为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ribonucleic transferase 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由于正常的或正在增殖的细胞几乎没有DNA的断裂,因而没有3’-OH形成,很少能够染色。具体方法按说明书操作。7 Caspase- 3活性检测:caspase-3的前体被激活后表现出其活性,DEVD-pNA可以作为底物被caspase-3酶解,生成可吸收400-405nm波长的产物,根据产物吸光度的高低可推断其相对活性。结果: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结果:①原代细胞接种2d后多数细胞贴壁,传代后细胞贴壁速度和增殖更快,第5代基本纯化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呈放射状或漩涡状排列。②第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44阳性细胞占92.4%,CD90阳性细胞占88.9%,CD34阴性细胞占96.6%,CD45阴性细胞占95.6%。2心脏超声:四组术后各项参数(CO, FS)与术前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 ),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和缩短分数(fractional shortening,FS)均有明显降低,而术前各项参数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II、III、IV组术后各项参数较I组比较均有提高;其中II组和IV组各项参数明显高于I组,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 ),而又以IV组对心肌梗死后的心脏泵血功能改善为最佳。3组织病理学结果:术后4周的大鼠心脏标本HE染色可见广泛心肌纤维化,心肌组织排列紊乱,伴有邻近心肌纤维萎缩(或)肥大,心肌组织之间夹杂有大量疤痕组织,并可见轻度的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脂肪样改变;细胞移植组心脏标本HE染色示心肌组织间也有结缔组织增生,没有发现血管瘤,小血管数量较为丰富。4 TUNEL检测结果:凋亡细胞表现为细胞核呈棕黄色着染,正常非凋亡细胞心肌细胞未见或偶见TUNEL阳性细胞,被苏木素复染呈蓝色,核相对较大,形态大小较为一致。心肌梗死对照I组,凋亡指数最高,明显高于II、III、IV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组IV凋亡指数最低且与组II、III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组II组III,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5 Caspase-3活性结果:各组间caspase-3活性变化caspase-3活性测定显示,组IV心肌细胞caspase-3活性水平低,组I活性最高(P<0.01),组II、III、IV经处理后可明显抑制其活性增高,组IV抑制效果优于组II、III。结论:1采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LAD)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造模成功率较高,重复性好,有较强的实用性。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注射联合独参汤可改善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改善梗死区的供血、供氧,抑制caspase-3蛋白分子在心肌细胞的表达,从而减轻心肌细胞的凋亡,改善心功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注射联合独参汤效果更加明显,表明中药独参汤可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增殖。

王向培[10](2011)在《参附注射液对缓慢心律失常及骨髓间质干细胞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背景]缓慢心律失常是由窦房结或房室结自律性低下或传导系统阻滞引起,以心率减慢为特征的一类心脏传导系统疾病。主要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等,临床常表现为头昏、黑曚、心悸、一过性意识障碍、晕厥(严重者产生阿一斯综合征)等症状,甚至可导致死亡,属于中医的“眩晕”、“昏厥”、“心悸、“怔忡”等范畴。目前现代医学对此类心律失常无满意的药物治疗,安装起搏器治疗因费用昂贵、并须有一定的设备和专业人员等原因,难以普及,转基因与干细胞移植等治疗尚处于实验阶段。近年来利用参附注射液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相关研究较多,并取得不少成果,但有关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通过临床及实验研究,探讨参附注射液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其可能的内在机制,并探讨参附注射液在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转化为心肌细胞中的作用,从而重建房室结传导功能,为生物起搏器的研制提供前提基础,同时为以后的临床应用推广提供依据。【方法】临床研究:为前瞻性、简单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研究,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3月期间,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收取符合诊断标准的住院病人4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对照组21例,治疗组使用参附注射液20ml、对照组使用丹参注射液20ml进行治疗,疗程一周,观察住院期间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静息心电图及实验室指标等的前后变化,治疗4天后,治疗组、对照组各随机抽取10例患者行食道调搏心电图检查,并分别静推参附注射液、阿托品,分别检测用药前、用药后10min患者的心率、窦房结恢复时间、矫正窦房结恢复时间、窦房传导时间、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点等指标,观察对比其前后变化。实验研究:将18只3~4个月、体重2-2.5kg的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n=3),每组6只,雌雄不限,先应用参附注射液按照高(参附注射液5ml)、低剂量(参附注射液1ml)、对照组(生理盐水3ml)进行兔耳缘静脉注射1周,之后经兔双侧髂后上棘抽取兔自体骨髓,并在体外对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进行分离、培养、扩增。各组细胞均分为两个亚组(A组、B组),每组各3例,细胞接种后24小时,进行诱导分化,参附注射液高、低剂组中,A亚组分别在常规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参附注射液(250ul/ml 50ul/ml),同时加用5-氟胞苷(5-aza),B亚组分别在常规培养液中加用5-氟胞苷(5-aza),但不加参附注射液;对照组A亚组加用5-氟胞苷(5-aza),B亚组不加任何药物。诱导24小时后,细胞换液,按照细胞培养常规,连续培养28天。通过细胞形态学、心肌细胞特异性蛋白(α肌动蛋白、肌钙蛋白-T)以鉴定诱导分化的效果,同时在动物模型建立后2周,抽血应用Elisa法检测兔血清干细胞因子(SCF)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结果】临床研究:参附注射液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且优于丹参注射液治疗组(P<0.05),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8.5%,明显优于对照组57.1%(P<0.05);临床症状、心电图疗效观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食道调搏检查中参附注射液组各项指标有好转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阿托品组比较,两组在窦房结恢复时间、矫正窦房结恢复时间、窦房传导时间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托品组并无明显优于参附注射液组,说明参附注射液在改善上述指标方面亦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显着。实验研究:培养4周后细胞爬片,经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形态与心肌细胞接近程度,由好到差顺序依次为:参附注射液高剂量A组>参附注射液高剂量B组>参附注射液低剂量A组>参附注射液低剂量B组>对照组A组>对照组B组。培养细胞肌钙蛋白T检测显示:同时加入参附注射液及5—aza诱导者骨髓间质干细胞转化为心肌细胞的阳性强度高于单纯5—aza诱导者,且与剂量有一定的关系,剂量越高,转化为心肌细胞的阳性强度越高;α-肌动蛋白检测显示,同时加入参附注射液诱导者骨髓间质干细胞转化为心肌细胞的阳性强度高于单纯5—aza.诱导,与剂量有一定的关系,剂量越高,转化为心肌细胞的阳性强度越高,但相关性较差,可能与α-肌动蛋白非心肌所特有有关,也可能与样本量较少有关。兔外周血干细胞因子检测:经ELISA法检测,参附注射液高剂量组样本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参附注射液高剂量组与参附注射液低剂量组、参附注射液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兔外周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检测:ELISA法检测,参附注射液高剂量组样本浓度高于参附注射液低剂量组及对照组(P<0.01),参附注射液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参附注射液对兔骨髓的造血因子——干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生成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且药物浓度越高,其刺激作用越强;从而证明其对骨髓造血功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并与给药剂量有关,剂量越高,其刺激作用越强。【结论】参附注射液治疗缓慢心律失常,可明显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参附注射液可使骨髓间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的转化的阳性强度显着提高;参附注射液对骨髓造血因子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参附注射液在缓慢心律失常及骨髓间质干细胞转化为心肌细胞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二、人参皂甙与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参皂甙与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侵袭转移能力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槐耳颗粒用于三阴性乳腺癌术后治疗的临床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侵袭迁移能力的初步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自噬在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EMT中的作用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槐耳多糖诱导自噬抑制乳腺癌细胞EMT转化的机制的初步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2 实验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自噬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肿瘤抑制还是肿瘤促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自噬与肿瘤上皮-间充质转换的调节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获得的成果
致谢

(2)中药诱导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医理论与干细胞
中药单体与干细胞分化
    1.红景天苷
    2.葛根素
    3.姜黄素
    4.虫草多糖体
    5.皂苷类
中药方剂与干细胞分化
    1.左归丸
    2.一贯煎
    3.调肝益气通络方
    4.扶正化瘀方
    5.其他中药复方
问题与展望

(3)麦门冬汤对经典Wnt信号通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肺泡上皮细胞分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主要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1.4 主要试剂配制
    1.5 实验药物
第二章 动物实验部分
    2.1 实验分组
    2.2 大鼠肺纤维化模型建立
    2.3 取大鼠肺组织行HE染色
    2.4 大鼠药物灌胃处理
    2.5 大鼠腹主动脉采血
第三章 细胞实验部分
    3.1 实验分组
    3.2 实验方法
    3.3 统计学分析
第四章 实验结果
    4.1 肺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4.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
    4.3 MTT 检测细胞活性结果
    4.4 含药血清干预后细胞形态变化
    4.5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第五章 讨论
    5.1 西医对肺纤维化的认识
    5.2 中医对肺纤维化的认识
    5.3 不足之处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1.肺纤维化概况
    2.肺纤维化发病机制及西医治疗
    3.干细胞与肺纤维化
    4.Wnt信号通路与干细胞分化
    5.麦门冬汤与肺纤维化
    6.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黄芪甲苷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立题依据
材料与方法
    1.实验仪器与试剂
        1.1 主要实验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其它
    2.实验方法
        2.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2.2 MTT 法检测黄芪甲苷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2.3 Real-time PCR 法检测细胞因子的表达
    3.统计学分析
结果
    1.hBMSCs 的形态观察和表型鉴定
    2.不同浓度的黄芪甲苷对 hBMSCs 增殖的影响
    3.黄芪甲苷对 hBMSCs 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3.1 凝胶电泳鉴定 RNA
        3.2 细胞因子的表达
讨论
    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3.黄芪甲苷对 hBMSCs 增殖的影响
    4.黄芪甲苷对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结语
    1.结论
    2.体会与展望
参考文献
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
    1.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培养体系
        1.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
        1.2 培养基的选择
        1.3 接种密度
        1.4 血清的选择
    2.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3.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
    4.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
        4.1 向成骨细胞分化
        4.2 向神经细胞分化
        4.3 向脂肪细胞分化
        4.4 向心肌细胞分化
        4.5 向肝细胞分化
        4.6 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
        4.7 向表皮细胞分化
        4.8 向软骨细胞分化
        4.9 向其他组织分化
    5.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
        5.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
        5.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
        5.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创伤性脑损伤
        5.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病
        5.5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5.6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深度烧伤
        5.7 间充质干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5.8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5.9 间充质干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6.中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
    7.评述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加味丹参饮含药血清体外诱导的BMSCs移植对心肌IRI模型大鼠血管新生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扩增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器械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大鼠BMSCs的分离与培养
        2.2 细胞计数
        2.3 大鼠BMSCs的传代及纯化
        2.4 绘制BMSCs的生长曲线
        2.5 流式细胞仪鉴定BMSCs表面抗原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大鼠BMSCs体外生长的形态学特征
        3.2 P3、P4、P5代BMSCs生长曲线
        3.3 BMSCs表面抗原的鉴定
    4 讨论
        4.1 BMSCs的生物学特性
        4.2 BMSCs体外分离和培养
        4.3 BMSCs的鉴定
第二部分 加味丹参饮含药血清体外诱导的BMSCs移植对心肌IRI大鼠的心脏保护作用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器械
        1.4 主要药物和试剂
        1.5 主要试剂和药物的配制
    2 方法
        2.1 大鼠BMSCs分离培
        2.2 含药血清的制备
        2.3 MTT(噻唑蓝)法检测JWDSY含药血清对BMSCs的细胞毒性
        2.4 BMSCs的体外诱导
        2.5 建立心肌IRI大鼠模型
        2.6 实验分组及处理
        2.7 检测指标和方法
        2.7.1 大鼠IRI造模前后记录心电图判定造模是否成功
        2.7.2 标本取材和预处理
        2.7.3 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一般形态学变化
        2.7.4 TTC(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法观察心肌梗死面积
        2.7.5 心肌酶CK、CK-MB水平
        2.7.6 梗死心肌边缘区微血管密度(MVD)
        2.8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MTT(噻唑蓝)法检测加味丹参饮含药血清最佳工作浓度
        3.2 心肌IRI大鼠模型成功的判定
        3.2.1 实验大鼠造模一般情况
        3.2.2 心肌IRI大鼠心电图的改变
        3.3 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一般形态学变化
        3.4 TTC染色法观察心肌梗死面积
        3.5 心肌酶CK、CK-MB水平的变化
        3.6 梗死心肌边缘区微血管密度(MVD)的比较
        3.6.1 Ⅷ因子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比较
        3.6.2 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比较
    4. 讨论
        4.1 心肌IRI大鼠模型的建立
        4.2 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
        4.3 MTT(噻唑蓝)法检测加味丹参饮含药血清对BMSCs的细胞毒性
        4.4 BMSCs的移植方式
        4.5 BMSCs移植治疗心肌缺血及中医药干预
        4.6 加味丹参饮含药血清体外诱导的BMSCs移植对心肌IRI大鼠的心脏保护作用
第三部分 加味丹参饮含药血清体外诱导BMSCs移植促心肌IRI大鼠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器械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1.6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 方法
        2.1 心肌IRI大鼠模型建立
        2.2 移植细胞的制备
        2.3 实验分组及处理
        2.4 检测指标及方法
        2.4.1 心肌取材
        2.4.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心肌梗死边缘区VEGF、Ang-1、PDGF-β的蛋白表达
        2.4.3 放射免疫方法血清IGF-1水平
        2.4.4 Real-Time PCR法检测VEGFmRNA、Ang-1mRNA的表达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对梗死心肌边缘区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3.2 对梗死心肌边缘区Ang-1蛋白表达的影响
        3.3 对梗死心肌边缘区PDGF-β蛋白表达的影响
        3.4 对血清IGF-1水平的影响
        3.5 Real-TimePCR检测各组梗死心肌边缘区VEGFmRNA的表达
        3.6 Real-Time PCR检测各组梗死心肌边缘区Ang-1mRNA的表达
    4 讨论
        4.1 治疗性血管新生与血管生成因子
        4.2 BMSCs移植促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作用
        4.3 中医药对心肌IRI治疗性血管新生的认识和干预作用
        4.4 加味丹参饮组方原理及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保护的研究
        4.5 加味丹参饮含药血清体外诱导的BMSCs移植促进IRI大鼠心肌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6)地黄多糖通过Notch信号通路诱导BMSCs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一
文献综述二
文献综述三
实验一 大鼠BMSCs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1 实验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地黄多糖对大鼠BMSCs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优化方案筛选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地黄多糖对BMSCs分化过程中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绩

(7)心肌样微环境下黄芪甲苷联合5-氮胞苷诱导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第一节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概述
        一、MSCs形态特征
        二、MSCs超微结构
        三、MSCs的表型特征
        四、MSCs分离,纯化,培养
    第二节 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
        一、化学诱导剂诱导
        二、微环境诱导
    第三节 MSCs体内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及改善心力衰竭的研究)
        一、基础研究
        二、临床应用研究
        三、MS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改善心功能的机制
    第四节 中医药干预MSCs体内外定向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的研究进展
        一、体外研究进展
        二、体内研究进展
    第五节 黄芪甲苷诱导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前期研究基础
    第六节 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1. 研究目的
        2. 技术路线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大鼠MSCs的分离及培养
        3. 细胞生长曲线制作
        4. MSCs的鉴定
        5. 心肌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裂解液制备
        6. MSCs的诱导分化
        7. MSCs诱导后细胞鉴定
        8. RT-PCR检测MSCs诱导分化后不同组别ANP mRNA表达
        9. 测定MSCs诱导分化后细胞内cAMP含量
        10. 测定MSCs诱导分化后细胞HGF及IGF-1的含量
        11. 统计学处理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人参皂苷Rg3、索拉非尼、奥沙利铂不同联合方案对抑制人类肝癌细胞株生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原发性肝癌内科治疗进展
    1. 中医药治疗肝癌理论探讨
        1.1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1.2 肝癌的病因病机
        1.3 肝癌的分证论治
    2. 单味中药(单体)抗肝癌实验研究进展
        2.1 预防肝癌癌前病变
        2.2 对肝癌细胞的直接杀伤与增殖抑制
        2.3 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2.4 诱导肝癌细胞分化
        2.5 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转移
        2.6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2.7 调节和保护机体免疫功能
        2.8 逆转肝癌细胞耐药
    3. 肝癌系统化疗研究进展
        3.1 单药化疗
        3.2 联合化疗
    4. 肝癌靶向治疗进展
第二部分 人参皂苷Rg3、索拉非尼、奥沙利铂单药及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人参皂苷Rg3、索拉非尼、奥沙利铂单药对SMMC-7721细胞的抑制作用
        2.2 人参皂苷Rg3、索拉非尼、奥沙利铂两药及三药联合对SMMC-7721细胞的抑制作用
        2.3 人参皂苷Rg3、索拉非尼、奥沙利铂单药及两药及三药联合对SMMC-7721细胞的周期分布的影响
        2.4 免疫荧光法观察SMMC-7721细胞增殖相关蛋白PCNA、CyclinD1的表达
第三部分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独参汤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及缩写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人参对急性心梗的治疗作用研究进展
    心肌梗死和细胞凋亡
    中药与骨髓间充质细胞
第一部分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第二部分 MSCs 联合独参汤对大鼠急性心肌 梗死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1 主要实验仪器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检测指标
    4 结果
分析讨论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梗后心功能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2 独参汤对心梗后心功能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3 中药促进骨髓间充质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参附注射液对缓慢心律失常及骨髓间质干细胞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缓慢心律失常的西医研究进展
        (一)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二)房室传导阻滞
        (三)窦性心动过缓
    二、缓慢心律失常的中医研究进展
        (一)病因病机
        (二)治疗
    三、参附注射液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研究概况
        (一)现代药理研究方面
        (二)临床研究方面
    四、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研究概况
        (一)体外诱导MSCs向心肌细胞的分化
        (二)MSCs在体内向心肌细胞的分化
        (三)中药制剂诱导MSCs向心肌细胞的分化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材料及仪器
        (三)实验方案
        (四)疗效标准
        (五)技术路线
    三、统计方法
    四、结果与分析
        (一)各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指标比较
        (三)两组患者中各随机抽出10例行食道调搏心电图检查
        (四)、不良反应
    五、讨论
        (一)脉象与缓慢心律失常
        (二)参附注射液与缓慢心律失常
        (三)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一)分组
        (二)材料
        (三)具体实验方案
        (四)指标检测
        (五)实验动物技术路线
    三、统计方法
    四、结果分析
        (一)实验动物一般情况
        (二)MSCs细胞培养生长观察
        (三)培养4周后细胞爬片经HE染色
        (四)心肌特异性蛋白:α肌动蛋白、肌钙蛋白-T的鉴定
        (五)兔外周血干细胞因子(SC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检测
    五、讨论
        (一)肌钙蛋白-T
        (二)α肌动蛋白
        (三)参附注射液对骨髓及细胞影响的研究
        (四)影响骨髓造血功能的因素
        (五)本次研究结果
结语
    一、结论
        (一)临床研究
        (二)实验研究
    二、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一)临床研究
        (二)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武汉协和医院2005年心血管病诊疗常规中缓慢心律失常部分
    附录二:临床调查表
    附录三:英文缩写
致谢

四、人参皂甙与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侵袭转移能力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明浩.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2]中药诱导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J]. 张悦,江夏薇,叶卫江,刘寿荣,潘小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04)
  • [3]麦门冬汤对经典Wnt信号通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肺泡上皮细胞分化的影响[D]. 刘秀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黄芪甲苷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D]. 彭小娟. 甘肃中医学院, 2014(11)
  • [5]加味丹参饮含药血清体外诱导的BMSCs移植对心肌IRI模型大鼠血管新生影响的研究[D]. 赵鸿.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10)
  • [6]地黄多糖通过Notch信号通路诱导BMSCs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D]. 杜红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2(07)
  • [7]心肌样微环境下黄芪甲苷联合5-氮胞苷诱导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D]. 孙敬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8]人参皂苷Rg3、索拉非尼、奥沙利铂不同联合方案对抑制人类肝癌细胞株生长的研究[D]. 单魁中.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9]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独参汤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及细胞凋亡的影响[D]. 高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1(12)
  • [10]参附注射液对缓慢心律失常及骨髓间质干细胞的作用研究[D]. 王向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人参皂苷与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