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中学师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发挥载体作用

优化中学师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发挥载体作用

一、优化中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应重视发挥载体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邓杨[1](2021)在《高校校园景观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认为

马雯雯[2](2021)在《基于易班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珏[3](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作业设计优化探究》文中指出

叶文倩[4](2021)在《基于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占据国家发展核心位置,创新驱动国家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格局,结合中国实情,发表了关于科技创新内涵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包括坚持科技造福人民、重视人才动力作用、采取“非对称”赶超、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高度重视全面创新。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具有优良传承与改革发展结合、科技创新与全面创新结合、自主创新与开放交流结合等基本特征,对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具有引领价值,包括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动力、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质量、完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机制。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创新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高度重视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自身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建成创新型国家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方面仍然存在大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认知具有片面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指导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佳等问题。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性不足也是限制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主要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具有独特优势。在习近平科技创新观指导下,高校应坚持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价值观、人才观、实践观,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最终实现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

胡杨[5](2021)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文中指出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育人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育人载体,依托相应的媒介,通过有效的育人途径使大学生在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认知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内化红色精神和红色优良传统,继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外化成高尚行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意义重大。从国家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唤醒人民群众心中的“红色记忆”;从大学生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助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高校间也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取得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率不断提高,部分校园的红色文化氛围渐显浓郁,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话语空间也更为宽广等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敏锐地洞察到国外不良思潮、市场经济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新媒体中的不良言论等环体层面的宏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冲击,以及育人主体过分强调理论灌输,缺乏体验、感悟式的实践教育,脱离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育人实践等方法技术和育人主客体的个人原因等微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消解。宏观和微观因素合力造成了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过程中具实存在的利用主体、主题、方式、动力和评价层面的问题。它们都是高校进一步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的障碍。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要想取得成效,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育人评价体系,学理性地探讨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现实设立依据、开展评价工作的现实困境等范畴。只有适时精准地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工作,才能够及时观察和搜集育人过程中凸现出来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靶向,助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开展。行之有效的路径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要有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价值,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诉求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积极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建构起良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话语,拓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传播媒介,倡导大学生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自我教育,打造起“六位一体”的新型育人格局,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提高。与此同时,建构和完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有助于避免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陷入低效、无效的境地,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建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必须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设立起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加强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优化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符杰[6](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时代,中国经济格局深刻调整、政治体制深刻变化、社会体制深刻调处、思想观念深刻嬗变。社会各领域的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教育作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根本,在改革大潮中顺势而上。在2021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将高质量作为“十四五”期间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和衡量标准。高质量的教育必然需要高质量教学,而高质量教学必然需要有深度的教学作为支架,深度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彻底解放。要求教师超越传统教育理念,摒弃填鸭式与圣经式的课堂,基于学情与学生个体思维,创新和尝试更加个性化、开放式的教学机制。如以问题设置为导向的议题式教学,以案例为载体的情境式教学、以社会作为活动背景的实践性教学。深度教学的风格与路径没有具体套路,其价值内涵是为了克服和超越当下浅显与走马观花式的教学模式,一层一层剥开知识外衣,深入符号内部结构,挖掘知识的真正意义,启迪学生心智,促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观察法、文本研究法,从深度教学和思想政治课的实践现状出发,以遵义市H高级中学的一线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探寻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质性和量化分析,进而在已有的策略中进一步优化。本论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研究背景导入文章开端;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转换为现实的需要、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下丰富学科核心素养的应然要求、是破除传统教育模式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现实需要。第二部分,主要对深度教学、深度学习等概念进行解析,阐述本文的理论基础及价值追求。第三部分,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找出已有的成果与不足。其次进行问题预设并制作调查量表,通过发放、回收、统计、分析等程序。发现高中政治课存在如下问题;重文字符号表象轻思想内涵深度、重理论架构铭记轻社会生活实践、重教学过程形式轻思想情感交锋、重分值应试之教轻育人目标高度。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教育实践和师生教学行为,析出四个主要成因;教育改革推行不畅、教育价值把控不力、教育管理过行政化、社会用人标准机械。第四部分,从调查的问题和成因出发,提出优化策略:一是发挥教育主体功能,提升教学内容的质量;二是引领教育对象发展,促成学科素养养成;三是优化整合教育介体,加强以教促学的深度;四是充分优化教育环体,升华知行统一的深度。第五部分,主要对全文的研究成果和不足进行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展望。

王曦冉[7](2021)在《当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榜样教育是高校通过科学选树优质榜样,对其先进思想、典范行为、优秀品质、卓越成就加以宣传,使大学生形成内心认同感,使之在启迪和鼓舞中不断向榜样学习和效仿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导大学生自觉对标典范的有效方式。长期以来,大学生榜样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显着作用,它以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仅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境界的提升,也促进了大学生个人品德和综合能力的发展。近年来,大学生向榜样学习的热情不断高涨,高校对于大学生榜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其成果之下也伴随着一些发展创新性不足和具体落实方面的问题。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变化下,催生了一批批思维独特、追求自主发展的大学生们,传统的榜样教育理念和形式受到冲击,榜样教育效果逐渐减弱,大学生榜样教育亟待创新和进步,以此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大学生榜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大学生对榜样的认知不够明确、高校在榜样选择上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榜样教育缺乏生动性、榜样对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影响较弱等问题。本文依托相关文献资料、网络问卷调查和对高校师生的实际访谈,对当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出大学生榜样教育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榜样认知环境的复杂性、榜样选择和榜样培育的片面性和传统榜样教育的局限性。并对这几方面原因作出细致的分析。针对以上几方面问题,笔者吸收借鉴了学者前辈们在如何解决大学生榜样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方面的成果,结合笔者的调查研究结果和本人的一些拙见,提出了如何使大学生榜样教育在实现路径上不断改进的措施:在营造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下,坚持以学生为本,优化榜样的选择与培育,依托新媒体、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载体丰富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实现方式。以期为当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些的思路和方法。

李欣[8](2021)在《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研究》文中认为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研究本质上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领域和创新载体的进一步拓展。高校校园文化既是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建设突显出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是实现高校教育对象全面发展不可回避的研究领域。本研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概述。本部分首先系统分析高校校园文化载体相关概念的内涵,其次根据当前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态对校园文化载体进行分类划分,并在逻辑梳理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三大功能属性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的基本特征。第二部分: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的理论支撑。本部分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自由而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载体理论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的相关论述五个方面来阐述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的发展现状。本部分首先分析了当前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已取得的运行成效,进而针对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的现实困境,深入剖析现实困境四个方面的产生原因。第四部分: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的实践原则与具体路径。本部分主要包括实践原则和具体路径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坚持思想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坚持一元导向与多元发展相协调的实践原则和坚持稳定性与变动性相平衡的实践原则,对如何有效发挥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功能,进行了宏观层面的探讨。另一方面,分别从优化校园物质文化载体育人空间体系、激活校园精神文化载体育人引导体系、融构校园制度文化载体育人制度格局、提升校园网络文化载体育人品质建设和塑造校园行为文化载体育人形象体系五个方面,重点探究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的具体实践路径。

兰岚[9](2021)在《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吸引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大课题。高校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做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是建设强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方针政策,特别是提出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设的要求,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本研究遵循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相佐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思路,构成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逻辑思维整体。以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为研究对象,按照理论之基——价值之维——历史之脉——现实之问——巩固之策的逻辑顺序,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现实问题。系统研究了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落实现状,对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及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路径。研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同时借鉴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现代制度学等学科理论,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辩证分析与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对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进行多维分析。全文包括导论和正文五部分。导论部分阐述了论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之处。第一部分阐述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对意识形态责任、意识形态责任制度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了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的确立依据及主要内容,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的内涵及主要内容。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就是指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向各级党组织、高校职能部门及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职责制度。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的意识形态责任制度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对党委及各级党组织意识形态责任的相关要求、各高校制定的意识形态责任制度要求。第二部分分别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强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角度重点阐述了我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重要价值。第三部分回顾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发展历程。主要考察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制度建设的历程,特别是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包括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以理论创新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制度创新、围绕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丰富意识形态责任建设内容以及警惕极“左”教育思想和批判斗争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冲击等几个方面,这些经验教训对于做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四部分通过调查问卷及深度访谈分析了我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现状,重点从教师意识形态责任认知、责任认同、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责任制度执行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考察。总结了高校落实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结合问卷数据分析及访谈情况指出当前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着重对主要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第五部分主要从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创新制度建设思路、强化制度执行、落实教师主体责任、抓好配套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路径。

贾绍俊[10](2021)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执政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是党团结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得以巩固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主体、建设内容、对象主体、话语体系、实现目标等方面都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等一般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区别。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集中体现在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性掌控和全面性领导上,体现为要从整个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上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从理论和价值维度来看,加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是保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实现其“生命线”作用的内在需求,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重要条件、重大任务和基本路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从微观角度来讲意味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影响力、吸引力、阐释力等话语能力建设的增强,从中观来讲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加强,是党的领导能力特别是思想文化宣传教育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然而进一步从宏观来讲,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工作,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始终体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建构和建设的中心目标。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讲,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党性修养,提升综合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影响力的提升,也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增强,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乃是功在当今、利于千秋的大事情,必须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话语研究的以往理论经验来看,话语权具有流变性的典型特征,执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更是受到其自身执政能力、执政合法性的直接影响,与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和话语权建设的主体自觉等息息相关。从历史维度来看,结合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历程可以看出: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合理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够保证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权建设的正确方向;只有坚持自我革命,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权建设才能够获得政治保证和关键主体力量;只有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实现话语传播多样化和话语践行的示范化,才能够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权建设找准着力点。遵循这些经验启示,针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中国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当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呈现的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中国共产党需要在巩固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上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指向的人民性、话语体系的科学性、话语传播的自觉性,通过整体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为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发展提供主体保障。本研究正是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分析相结合,坚持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相统一的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借鉴国内外话语研究的成果和智慧,遵循理论、历史、现实、问题和对策的研究理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取得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实践推进提供一定的学理支持。

二、优化中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应重视发挥载体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化中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应重视发挥载体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4)基于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案
        1.2.1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2.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2.3 研究的创新与难点
    1.3 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2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科学内涵、基本特点和引领价值
    2.1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科学内涵
        2.1.1 坚持科技造福人民
        2.1.2 重视人才动力作用
        2.1.3 采取“非对称”赶超
        2.1.4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2.1.5 高度重视全面创新
    2.2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基本特点
        2.2.1 坚持优良传承与改革发展结合
        2.2.2 坚持科技创新与全面创新结合
        2.2.3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交流结合
    2.3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引领价值
        2.3.1 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动力
        2.3.2 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质量
        2.3.3 完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机制
3 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性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3.1.1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导向
        3.1.2 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要求
        3.1.3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题中之义
    3.2 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
        3.2.1 实现高质量创新创业的基本要求
        3.2.2 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要求
    3.3 建成创新型国家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3.3.1 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3.3.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4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问卷调查
        4.1.1 问卷设计
        4.1.2 调查对象
        4.1.3 现状分析
    4.2 存在问题
        4.2.1 大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认知存在片面性
        4.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指导不足
        4.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佳
    4.3 原因分析
        4.3.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性有待加强
        4.3.2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创新性有待加强
        4.3.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性有待加强
5 基于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路径探索
    5.1 坚持科技创新价值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5.1.1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
        5.1.2 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5.1.3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5.2 坚持科技创新人才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5.2.1 提升教师队伍创新素质
        5.2.2 加强教师队伍组织建设
    5.3 坚持科技创新实践观,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5.3.1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综合化发展
        5.3.2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现状调查问卷

(5)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对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育人与红色文化资源
    第一节 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与价值
        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节 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内涵廓定
        二、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构成要素
        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特征阐释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性
    第三节 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育人的时代价值
        一、红色文化资源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宝贵资源
        二、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素材
        三、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精神养分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实现资源传承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依据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依据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基础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借鉴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实依据
        一、充实高校育人内容的现实需要
        二、拓宽高校育人方式的客观要求
        三、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依托
        四、提升高校育人价值的优秀载体
第三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调查分析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调查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分析与评介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成效
        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同感提升
        二、部分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氛围渐显浓郁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育人的空间得到拓展
第四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体问题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题问题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方式问题
        四、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动力问题
        五、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问题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宏观原因阐释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微观原因辨析
第五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原则和评价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原则
        一、共建共享: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及育人的合力
        二、实事求是:还原红色史实的同时注重因材施教
        三、以生为本:关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诉求
        四、知行合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适时衔接
        五、灵活多样: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同步开展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原则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指标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方法
        四、高校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评价的依据
第六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及保障体系建构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理性升华: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二、情感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三、氛围营造: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运用
        四、话语更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话语建构中的有效运用
        五、新型平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传播媒介中的有效运用
        六、自主探究:培育大学生自主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能力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建构
        一、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二、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
        三、加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
        四、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
        五、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
        六、优化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环境
结语
    一、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形成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合力
    三、建构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的“和合共生”
    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附录: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述评
        2.国内研究述评
        3.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创新之点
        2.不足之处
一、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概述
    (一)基本概念
        1.深度教学
        2.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
        3.深度教学的逻辑起点——深度学习
    (二)理论基础
        1.西方教育思想中有关深度教学的理论基础
        2.植根于中国教育思想史中的深度教学思想
    (三)价值目标
        1.政治认同
        2.科学精神
        3.法治意识
        4.公共参与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现状调查
        1.调查样本背景概述
        2.问卷基本信息概况
        3.现状结果统计分析
    (二)存在的问题
        1.重视文字符号表象,忽视思想内涵深度
        2.重视科学理论铭记,忽视社会生活实践
        3.重视过程形式之教,忽视师生教学互动
        4.重视分值应试之教,忽视育人目标高度
    (三)成因分析
        1.教育改革推行不畅,新理念缺乏普认度
        2.教育价值把控不力,割裂知行的一致性
        3.教育管理过行政化,教育过程缺少灵活
        4.社会用人标准机械,教育综合素养缺乏
三、高中政治课深度教学实施路径的优化策略
    (一)发挥教育主导功能,提升教学内容的质量
        1.塑造教师终生学习能力,丰富知识结构
        2.提升教师教育艺术魅力,激发课堂活力
        3.加强教师实践环节管理,落实理论知识
        4.培养教师教材分析能力,触及学科内核
    (二)引领教育对象发展,促成学科素养养成
        1.创建条件使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网
        2.按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律进行教学
        3.按学生掌握知识的逻辑进行教学
        4.基于大数据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
    (三)优化整合教育介体,加强以教促学的深度
        1.依托地方资源开发和挖掘新素材
        2.案例要紧扣学生生活与实时政治
        3.依据教学实际重新整合课程内容
        4.运用自然辩证法推动教学科学化
        5.加强学科知识体系内外纵横联动
    (四)充分优化教育环体,升华知行统一的深度
        1.有目的性地选择实践基地
        2.明确学校政务与教务职责
        3.打破社会单一的用人标准
        4.深化教育手段促课堂转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关于“高中政治课深度教学的实施现状”问卷调查(教师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当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榜样教育相关概述
    2.1 榜样概述
        2.1.1 榜样的内涵
        2.1.2 榜样的特征
        2.1.3 榜样的作用
    2.2 榜样教育概述
        2.2.1 榜样教育的内涵
        2.2.2 榜样教育的作用
        2.2.3 马克思主义榜样教育的理论基础
    2.3 大学生榜样教育概述
        2.3.1 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内涵
        2.3.2 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现实意义
第3章 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现状分析--基于调查结果
    3.1 调查研究基本情况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时间、对象及构成情况
        3.1.3 问卷调查发放及回收情况
    3.2 大学生榜样教育取得的成果分析
        3.2.1 大学生榜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有所提升
        3.2.2 高校对大学生榜样教育重视程度有所提升
        3.2.3 大学生群体对榜样教育的接受程度有所提升
    3.3 当前大学生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
        3.3.1 大学生对榜样的认知不够明确
        3.3.2 榜样选择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
        3.3.3 榜样教育对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影响较弱
        3.3.4 榜样教育缺乏生动性和创新性
第4章 大学生榜样教育的问题成因
    4.1 榜样认知环境的复杂性
        4.1.1 认知对象的多样化
        4.1.2 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确立的冲击
        4.1.3 网络时代对大学生是非观确立的影响
    4.2 榜样选择与培育的片面性
        4.2.1 缺乏完善的榜样人物评选机制
        4.2.2 .榜样选择的长效机制不健全
        4.2.3 榜样培育与评价模式缺乏全面性和完整性
    4.3 榜样精神践行的淡化性
        4.3.1 榜样宣传工作趋于形式化和短暂化
        4.3.2 忽视大学生对榜样的实际认同感
        4.3.3 忽视大学生对榜样精神的践行情况
    4.4 传统榜样教育的局限性
        4.4.1 传统灌输教育模式不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性
        4.4.2 传统宣传方式不利于增强榜样教育吸引力
        4.4.3 传统活动方式不利于调动大学生积极性
第5章 当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实现路径
    5.1 营造良好的高校榜样教育氛围
        5.1.1 创造平等自主和谐的榜样教育环境
        5.1.2 坚持引导性与自主性相结合的榜样教育原则
        5.1.3 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者的隐性教育影响力
    5.2 优化榜样选择与评价机制
        5.2.1 榜样的选择应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5.2.2 选择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的榜样
        5.2.3 榜样的选择应坚持针对性和层次性相结合
        5.2.4 建立榜样追踪评价机制
    5.3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提升榜样教育实效性
        5.3.1 关注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
        5.3.2 提供多方沟通与反馈的机会和平台
        5.3.3 建立学生自主评价机制
    5.4 立足多种载体丰富榜样教育实现方式
        5.4.1 .以新媒体为载体提升榜样教育吸引力
        5.4.2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提升榜样教育活力
        5.4.3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提升榜样教育感染力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当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研究调查问卷

(8)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及意义
        1.选题缘起
        2.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3.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相关文献述评
        1.关于校园文化载体育人的研究
        2.关于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的现状和路径研究
        3.关于国外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的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系统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四)研究重难点及拟创新点
        1.本论文的重难点
        2.本研究的拟创新点
二、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概述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把握
        1.新时代的内涵
        2.校园文化载体的内涵
        3.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载体的内涵
    (二)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的表现形式
        1.校园物质文化载体
        2.校园精神文化载体
        3.校园制度文化载体
        4.校园网络文化载体
        5.校园行为文化载体
    (三)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的功能属性
        1.承载性
        2.传导性
        3.中介性
    (四)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的基本特征
        1.方向性
        2.渗透性
        3.全面性
        4.可塑性
        5.时代性
三、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的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自由而全面发展学说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载体理论
    (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的相关论述
四、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的发展现状
    (一)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的运行成效
        1.潜隐性与价值导向性内在契合
        2.渗透性与文化感召力有机统一
        3.生活性与主体参与度协同对接
        4.开放性与形式多样化相辅相成
    (二)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的现实困境
        1.校园物质文化载体育人效果不足
        2.校园精神文化载体育人缺乏特色
        3.校园制度文化载体育人建设失衡
        4.校园网络文化载体育人有待深化
        5.校园行为文化载体育人功能缺位
    (三)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困境的原因剖析
        1.理论与实践关联性不强
        2.教育者认识定位较模糊
        3.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并存
        4.载体建设结构性偏差
五、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的实践原则与具体路径
    (一)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的实践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
        2.思想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原则
        3.一元导向与多元发展相协调原则
        4.稳定性与变动性相平衡原则
    (二)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的具体路径
        1.优化校园物质文化载体育人空间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2.激活校园精神文化载体育人引导体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召力
        3.融构校园制度文化载体育人制度格局,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性发展
        4.提升校园网络文化载体育人品质建设,扩展思想政治教育辐射度
        5.塑造校园行为文化载体育人形象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理论之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意识形态及意识形态责任
        (二)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
        (三)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思想
        (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责任制度的思想
        (一)以“党管原则”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度提供坚强保证
        (二)以“两个巩固”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
        (三)“立德树人”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二章 价值之维: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重要价值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紧迫要求
        (一)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
        (二)推动教师立德树人责任落实
        (三)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诉求
    二、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需要
        (一)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国家前途命运
        (二)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必然要求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三章 历史之脉: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发展历程
    一、过渡时期新中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初步探索
        (一)初步建立了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机制
        (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课程设置指导地位的制度
        (三)明确了教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学习制度要求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曲折发展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基本制度框架确立
        (二)反右扩大化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冲击
        (三)纠“左”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走向正常化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校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体系化发展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建设逐步走向体系化
        (二)构建了高校教师教书育人责任体制机制
        (三)将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融入教师职业行为规范要求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基本经验及教训
        (一)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二)以理论创新推动高校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创新
        (三)围绕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丰富意识形态责任建设内容
        (四)警惕“极左”教育指导思想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冲击
第四章 现实之问:新时代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现状分析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党委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全面确立
        (二)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主体认同显着提升
        (三)高校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四)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行为规范得以明确
    二、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党委落实教师意识形态领导责任有待加强
        (二)教师意识形态责任主体认知有局限
        (三)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四)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执行力度有待增强
    三、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制度建设思路相对滞后
        (二)制度普及教育尚未形成常态化
        (三)良好制度环境尚未形成
        (四)制度建设配套制度尚不健全
第五章 巩固之策: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路径
    一、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是根本保证
        (一)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领导
        (二)提升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领导
        (三)强化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创新制度建设思路是必然要求
        (一)注重责任制度设计可操作性
        (二)增强责任制度建设的创新性
        (三)提升责任制度建设的协同性
    三、强化制度执行是关键环节
        (一)增强制度执行自觉
        (二)加强制度执行力度
        (三)强化制度执行效度
    四、落实教师主体责任是重要抓手
        (一)认知层面:自觉加强对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学习
        (二)认同层面:形成意识形态责任制度认同
        (三)践行层面:促成教师落实意识形态责任的行为自觉
    五、抓好配套制度建设是重要保障
        (一)完善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宣传教育制度
        (二)建立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激励制度
        (三)构建全方位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监督评价制度
        (四)健全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追责问责制度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10)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方法
        (一)基本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注释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概念界定
        (一)话语与话语权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
        (二)列宁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注释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结构要素和影响因素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先在条件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话语权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话语建设的能力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结构要素
        (一)话语主体与话语权建设队伍
        (二)话语主题与话语建设内容
        (三)话语方式与话语权建设的载体
        (四)话语效果与话语权建设的实效评价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影响因素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及其科学性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立场及其人民性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文化使命及其自觉性
        (四)中国共产党“以德为先”的话语践行及其示范性
    注释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历程和经验启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一)民主革命早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进行探索
        (二)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走向成熟
        (三)解放战争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主动开展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一)巩固政权和过渡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加强
        (二)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三) “文革”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遭遇严重挫折
    三、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一)改革开放初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调适与巩固
        (二)进入新世纪后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充实和提高
        (三)转型发展重要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深化与丰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一)新时代对话语权重要性认识的增强促进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二)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能力的提升扩大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影响力
        (三)新时代实施的网络强国战略推进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平台建设
    五、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经验启示
        (一)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必须以自我革命精神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必须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多样化示范化
    注释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成就
        (一)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的建设格局
        (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成果体系
        (三)迈向媒体融合利用进行话语传播的良好态势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境遇
        (一)后冷战时代“意识形态终结论”的迷惑与应对
        (二)全球化与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与话语批判
        (三)信息化与虚拟话语场的挑战与利用
        (四)社会利益分化与异质话语立场的挑战与导引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部分党员干部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损害了党的话语公信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体系在建构话语权上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三)党的宣传思想教育工作中群众性话语转向和表达不足
        (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台建设仍需改进加强
        (五)当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注释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多维路向
    一、以理论创新和宣传引导为基础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一)以理论创新为基础不断提升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水平
        (二)以宣传思想工作为导引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二、以制度建设和从严治党为保障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一)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保障
        (二)党的制度不断完善可以转化制度优势和话语力量
        (三)制度治党取得实效可以提高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效
    三、以提高话语建设能力为关键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
        (一)坚持把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二)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大众化
        (三)提高思政课展现“中国理论”世界话语权的能力
    四、以网络安全治理为主要抓手做好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台建设
        (一)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协同
        (二)提高中国共产党网络空间治理能力
        (三)提升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五、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落实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主体责任
        (一)明确党委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主体责任
        (二)要通过完善领导机制来提高领导水平
        (三)要建立健全主体责任落实监督机制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优化中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应重视发挥载体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校园景观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D]. 邓杨.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2]基于易班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马雯雯.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作业设计优化探究[D]. 杨珏.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基于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路径研究[D]. 叶文倩. 浙江大学, 2021(01)
  • [5]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 胡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6]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优化策略研究[D]. 符杰.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7]当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研究[D]. 王曦冉.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8]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育人研究[D]. 李欣.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9]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研究[D]. 兰岚.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10]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D]. 贾绍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优化中学师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发挥载体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