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会职校招生难应引起重视(论文文献综述)
陈秋旭[1](2021)在《1918年—1928年《泰东日报》宣传报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曲艺[2](2021)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合作机制优化的研究 ——以C市P县中职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发表政策文件,职业教育集团这种由民间兴起的办学模式逐渐获得了政府层面的认可。近二十年来,在政府和社会的推动下,各地职教集团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其中以政府为主导或政府力量推动成立的职教集团数量更是呈倍数增长。在职教集团的建设大潮中,高职院校和企业成为职教集团办学的主要角色,是主要的办学承担者和利益受益者。作为县一级职业教育的真正承担者,中职院校受到办学规模和社会文化因素等问题的限制在职教集团中处在一个相对劣势的地位。中职院校在县域中,肩负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重任务,如何使中职院校搭上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大船”,借着国家推动、建设职教集团的优势,解决限制县域内中职院校的发展,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本论文以C市P县为个案,利用调查法和文献法对P县中职学校参与职业教育集团的相关工作和职业教育集团的合作机制进行调查研究,论述P县中职学校参与职业教育集团的推动力和具体做法,归纳P县中职学校参与职教集团的组织结构以及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机制。同时,分析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合作机制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并给出相应的优化路径,希望能为我国其他县域内的中职学校参与职教集团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启示。
张珍[3](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先后出台各项政策战略来推动农村的发展,如以农促工、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四化同步”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等战略。这些农村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政策依据,还为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创造机遇。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专门服务于乡村发展的特色教育类型,有责任和义务为当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撑与技术保障,从而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该研究以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内外部规律与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运用历史文献法和比较法,依据时间顺序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即以农业发展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1949—1977年)、以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1978—2002年)、以培育新型农民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2003—2012年)与以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2013—)。在全面梳理和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后,我们更加明确了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正确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笔者以开阳县和睢宁县为个案分析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反思,发现农村职业教育需求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外部之限与内部之困,外部之限主要包括:经费投入不足、多头管理的纷争与师资力量薄弱;内部之困主要包括:教育形态的模式单一、涉农专业的“缺位”与培训方式的单一。究其原因,主要归咎于农村职业教育思维理念的滞后、办学主体的单一化与法律供给不足。基于以上问题,农村职业教育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进行改革,以期探索出一条服务乡村振兴的最佳路径。首先,要加强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创新省级政府统筹的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完善终身化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回报机制。其次,农村职业教育要建设涉农专业群,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与职业衔接的“精准度”;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后农村职业教育要创新培训方式。
许朝山[4](2020)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是国家针对目前经济形势所提出的方针政策,在此背景下国家政策、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都对职业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产教两界专家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优化上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与探索。但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目标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结构性矛盾突出,院校间同质化严重,特色不明显,数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企业在专业共建、人才共育中发挥作用不明显。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相关理论研究也落后于实践探索,个案研究、经验性总结较多,系统性、理论性研究较少。本研究按照“存在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基于教育生态学中生态平衡理念,以教育生态多样性为出发点,对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开展研究。围绕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首先对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其次,针对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从就业“结构性矛盾”、专业“供给侧”改革、高职教育“偏离度”效应以及“四方协同”治理体制四个角度剖析原因所在;最后,根据问题的原因所在,提出了对应的解决问题对策。本研究通过系统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政府、行业、市场和高校的四方产教生态系统的平衡、持续发展过程,构建了该生态系统状态模型及调整动力学模型,以及依此模型对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方式。为研究和分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产业升级中的高校就业“结构性”矛盾研究方面,针对智能制造在机械行业产业升级的发展过程中,产业智能制造示范点的布局与高职院校布局区域差异较大,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巨大,制约了企业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发展。盲目扩招高职人才,可能会引起高职教育系统内部结构失衡,产生区域多所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相同领域专业,造成人才培养局部过剩。优化设置下的高职专业“供给侧”改革研究,以模具行业为例,进行专业优化设置。分析了模具行业人才多方面需求,针对模具专业六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运用PISA模拟测试的方法量化了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评价,通过创新与实操结合开展职业能力测试,效果显着。专业设置中应用教育生态学中的最适度原则,充分发挥教育生态学理论中的生态优势,对区域模具产业的支撑作用明显。高职专业设置与优化的“常州模式”实践的研究方面,本研究分析了常州科教城通过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立政府、企业、院所和学校等产学研合作育人。对地方转型中的高职教育“偏离度”效应的研究发现,常州市产业-就业结构的均衡性分布基本合理。依此提出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高职专业设置的“四方协同”治理体制的研究方面,按照“政府依法管理、高校依法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治理原则,推进我国高职教育治理体制与治理能力建设。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基于大数据治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高职绩效导向的评价和内部治理体制,实现专业与产业公共数据的开放和共享,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将专业建设引向功能性改革,高端化发展。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首次运用教育生态学和系统学理论,构建产教生态系统状态模型、生态系统调整动力学模型,以此分析该系统危机程度,提出调控策略。(2)在实践方面首次给出智能制造行业高校就业“结构性”矛盾分析、模具专业“供给侧”改革以及专业设置及优化的“常州模式”实践案例。(3)在机制方面首次根据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提出高职专业设置的“四方协同”治理体制。构建“政府调控、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导”四方协同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基于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
贝佳毅[5](2020)在《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生源开拓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霄睿[6](2020)在《天津市D职业技术学校竞争战略分析》文中提出
潘磊[7](2020)在《宁夏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宁夏正处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时期,随着新兴信息技术和产业的雄起,宁夏越发意识到人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高技能人才。近几年,宁夏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逐渐建立了涵盖培训、竞赛、评价和增薪等全方面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及相应的政策支撑体系,但仍存在高技能人才结构性失衡、培养机构数量不足、相关环节工作落实不到位、产教融合深度不够、高技能人才社会整体地位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和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关理论入手,分析了宁夏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瓶颈,通过总结国内外发达地区在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技能培训与考核、职业资格认证、提升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经验,最终提出了解决宁夏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各项问题的策略。宁夏应当充分抓住新时期区域发展的关键机遇,借助新兴科学技术发展的浪潮,依托“一带一路”新平台,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创新区域化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打造区域化人才基地;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在做好相应的制度保障的同时,加强政策引导,规范市场运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切实提高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认同感;优化学校的培养资源和制度,提高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加强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王蓉[8](2020)在《张掖市职业教育中心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承担着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同时对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秉持着积极的态度,为使职业教育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上的巨大变化,国家鼓励职业教育积极调整步伐,并在政策上努力扶持,在资金上加大投入,这都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浪潮中,张掖市职业教育中心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面临着非常多的问题,如招生难、就业难、生源质量差、资金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等。为了改善现状,实施战略管理迫在眉睫。本文采用战略管理的经典方法,首先通过PEST、波特五力模型等分析张掖市职业教育中心的外部环境,总结出影响外部环境的几个重要因素,然后应用EFE矩阵进行外部环境的定量评价;接下来分析内部环境,同样总结出影响内部环境的几个重要因素,然后应用IFE矩阵进行内部环境的定量评价。然后通过SWOT矩阵对张掖市职业教育中心内部外情况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几种发展战略方案,分别有SO开拓型战略、WO扭转型战略、ST保守型战略、WT抗争型战略。为更好对比各种发展战略方案,本文采用QSPM矩阵进行量化比较,从而找出了最优发展战略——WO战略,形成学校的发展战略指导方向。依据这一系列的分析结果,最终确定张掖市职业教育中心的使命、战略目标,并最终细化了从校企合作、校校联盟、教学改革创新、拓宽收入渠道四方面确定其发展战略,并组织实施其发展战略。希望通过以上研究,能帮助张掖市职业教育中心把握发展机遇,调整思路,清楚定位,在千帆竟过、百舸争流的激烈竞争中实现长远健康的发展。
孟浩[9](2020)在《中职教育现代学徒制的构建研究 ——以T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烹饪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2014年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以来,职业院校纷纷采取不同的形式与定点企业开展合作,利用学徒制来进行职业人才的培养。在多年的实践当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的同时,也暴露出企业参与度不高,学徒制培养流于形式等问题。因此,如何完善我国现代学徒制改革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的研究就是针对这样的研究背景,利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选取T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改革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对该专业学徒制改革实践进行了研究,总结了该校烹饪专业学徒制改革取得的成效以及不足,并且汇总出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目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参与主体间利害关系亟待协调的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国家培养目标与企业短期利益目标不一致、学徒未来与企业利害关系不一致等方面。学徒和企业之间可信承诺关系难以达成,主要表现在协议内容缺失,影响双方承诺关系达成缺乏制度体系约束,难易阻止企业和学徒违约行为。于此同时,由于多元化服务激励体系缺乏,使得企业缺乏参与试点的动力机制,缺乏专业服务支撑。针对这样的问题,本文从国家层面、区域层面以及学校层面提出了建立现代学徒制的策略。其中在国家层面上,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构建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与认证体系以及导师制度体系。在区域层面应该加强区域审查制度,促进企业间协商:避免集体行动困境并且利用财政政策,激励企业有序参与。在学校层面,应该明确选拔制度:现代学徒制的起点,构建校企灵活对接的保障机制,完善课程制度体系,强化学徒管理等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全面的总结了当前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开展学徒制人才培训面临的问题,对于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现代学徒制改革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和建议,对于职业学校科学的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训提供了有效的方案,因此本文的研究在实际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刘婧[10](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基于重庆某中职学校的实证调查》文中研究说明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的时期。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能力、品质、心理健康状况都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在2012年修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加强并规范对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管理工作。心理学课程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也占据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不少学校开始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了更多专业的心理教师。中职学生群体是中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在社会上广泛存在着对职业教育轻视的现象,对于中职在校学生群体的能力、品质的评价往往都有失偏颇,这往往使得中职学生群体承担到更多来自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其个体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或患上心理疾病。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技能型人才存在更大缺口。国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越来越多的学生也把中等职业教育当成是未来学习和就业的新选择。《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当这一部分中职学生群体的数量增加的时候,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情况,都应该得到更多的了解和重视。“社会支持”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研究成果也日渐丰硕。学者们以心理学领域中更具体的现象和问题为突破口,如学业自我效能感、网络疏离感、主观幸福感、学习倦怠的等,探讨社会支持与其的关系。不少学者也从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入手,研究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已有研究证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与其社会支持情况存在关联。现实中,中职学生往往心理更敏感、叛逆、情绪化,需要向他们提供社会支持。探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有助于对中职学生进行科学的管理、疏导。笔者从一所普通高级中学调入到中等职业学校就职,在管理上感觉到二者有明显不同。职业学校学生往往更敏感、叛逆、情绪化更严重,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更多,也更难以沟通和管教。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更需要人了解和关注,才能更对症下药地进行教育引导工作。这不仅符合《中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纲要》的精神,也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求的实现。探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有助于对中职学生进行更科学的管理、疏导。针对以上情况,笔者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心理健康测验,对所在学校的中职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此获得他们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的相关资料,并结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以便于针对他们的特点提供科学、规范的管理。本研究发现:1)中职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着的性别、年级差异,较为显着的专业差异;2)社会支持情况存在较明显的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差异。心理健康各因子和社会支持各维度之间,绝大部分都存在着显着的相关关系,但心理健康状况中的学习焦虑因子与社会支持各维度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3)访谈中一半中职生不能正确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无用,访谈的绝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去过心理咨询室。父母等监护人是他们重要的物质支持来源,但在遇到心理困惑时,他们更多会选择向同学、朋友等同龄人去寻求安慰和帮助,同龄人是中职生群体重要的情感支持来源。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本研究建议,应该根据性别、年级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对中职学生群体展开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重视群体的引导和塑造,有条件地、积极地组织团队活动,充分发挥出同伴和群体的积极作用,同时对家长进行辅导帮助,努力建立起家长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积极发挥家长的情感支持作用,共同促进中职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
二、工会职校招生难应引起重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会职校招生难应引起重视(论文提纲范文)
(2)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合作机制优化的研究 ——以C市P县中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相关研究 |
(二)国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比较研究 |
三、理论基础 |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
(二)博弈论 |
(三)委托代理理论 |
四、概念界定 |
(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
(二)合作机制 |
(三)P县中职学校 |
五、研究问题 |
六、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创新 |
第一章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合作机制产生背景 |
一、政策背景 |
(一)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集团化政策的演变 |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政策的出台 |
(三)C市职业教育集团政策文件的演变 |
二、现实背景 |
(一)C市发展规划 |
(二)P县发展规划 |
三、教育背景 |
(一)C市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 |
(二)P县中职学校发展中的危机 |
第二章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合作机制的形成与运行 |
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阶段特征 |
(一)2009 年职业教育集团 |
(二)2014 年“3+N”集团化办学 |
(三)两种职业教育集团的差异 |
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合作机制的形成动力 |
(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需求下的政府推动 |
(二)人才需求升级之下的院校、企业诉求 |
三、C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合作机制的运行 |
(一)合作机制的运行 |
(二)合作机制的协商 |
(三)合作机制的监督 |
(四)合作机制的保障 |
(五)运行路径分析 |
第三章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合作机制的成效与问题 |
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合作机制的成效 |
(一)集团内部引领专业建设 |
(二)集团内部产教融合加深 |
(三)集团内部产生反向帮扶 |
(四)集团进行跨区域交流 |
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 |
(一)职业教育政策实践偏差 |
(二)职业院校发展困境 |
(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高度的产业导向 |
(四)职业教育集团统筹能力差 |
第四章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合作机制影响因素 |
一、职业教育集团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 |
(一)利益相关者 |
(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分析 |
二、强化紧密型办学模式 |
三、深化合作内容多样性 |
四、推动政府部门权力让渡 |
五、推进教育部门统筹能力运用 |
六、加大对行业企业的利益保障 |
七、强化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向 |
第五章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合作机制的优化路径 |
一、国家政策层面 |
(一)通过法规确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合作育人机制 |
(二)出台政策提高行业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
(三)推进联席会议制度深入实施 |
二、地方政府层面 |
(一)推动多主体参与职业教育集团 |
(二)推动职教集团主体之间的深度融合 |
三、职教集团层面 |
(一)职业教育集团的统筹能力要加强 |
(二)关注参与主体的利益需求 |
(三)职教集团中引入激励竞争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致谢 |
(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政策背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
1.1.2 立足农村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皈依 |
1.2 研究综述 |
1.2.1 对国外研究的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制度分析法 |
1.4.2 技术方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乡村振兴”战略 |
2.1.2 职业教育 |
2.1.3 农村职业教育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
2.2.3 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理论) |
第三章 新中国以来农村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 |
3.1 以农业发展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1949—1977年) |
3.1.1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农村职业育(1949—1956年) |
3.1.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57—1965年) |
3.1.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66—1977年) |
3.2 以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1978—2002) |
3.2.1 “拨乱反正”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78—1984年) |
3.2.2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85-1992年) |
3.2.3 社会主义转型期的农村职业教育(1993—2002年) |
3.3 以培育新型农民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2003—2012年) |
3.3.1 实施“新型农民”培育计划 |
3.3.2 启动农村职业教育内部改革 |
3.4 以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为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2013—) |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反思——以睢宁县、开阳县为个案 |
4.1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与不足 |
4.1.1 乡村振兴的目标 |
4.1.2 乡村振兴的农村职业教育需求 |
4.1.3 农村职业教育的不足 |
4.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反思 |
4.2.1 价值取向之困:思维理念的滞后 |
4.2.2 办学机制之困:办学主体的单一化 |
4.2.3 政策环境之困:法律供给不足 |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
5.1 宏观行动:加强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 |
5.1.1 创新省级政府统筹的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
5.1.2 完善终身化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
5.1.3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回报机制 |
5.2 中观行动: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
5.2.1 建设涉农专业群,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 |
5.2.2 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与职业衔接的“精准度” |
5.2.3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5.3 微观行动:创新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方式 |
第六章 余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4)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1.3 问题本质 |
1.1.4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现有不足及原因分析 |
1.3 研究内容 |
1.3.1 基本概念 |
1.3.2 主要范畴 |
1.3.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第2章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理论研究 |
2.1 教育生态学概述 |
2.1.1 教育生态学的产生 |
2.1.2 教育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
2.1.3 教育生态学的内涵 |
2.1.4 城市教育生态学 |
2.2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型 |
2.2.1 产教生态系统 |
2.2.2 产教生态系统状态模型 |
2.2.3 产教生态系统调整动力学模型 |
2.3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
2.3.1 德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
2.3.2 美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
2.3.3 加拿大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产业升级中的高职就业“结构性”矛盾 |
3.1 产业升级的典型行业分析 |
3.1.1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发展状况 |
3.1.2 全国智能装备技术技能人才数量需求测算 |
3.2 产业升级中的“结构性”矛盾 |
3.2.1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的产业布局与高职院校布局 |
3.2.2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才供求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3.3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 |
3.3.1 新基建新内涵 |
3.3.2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的新发展 |
3.3.3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
3.3.4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实践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优化设置下的高职模具专业“供给侧”改革案例 |
4.1 模具行业概述与人才需求分析 |
4.1.1 区域模具制造行业与专业设置优化 |
4.1.2 模具制造行业分布 |
4.1.3 模具行业人才规划及需求 |
4.1.4 模具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变化及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
4.2 模具专业调整的专业评估指标构建 |
4.2.1 专业评估值指标的内容 |
4.2.2 指标观测点的说明 |
4.3 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运用与反思 |
4.3.1 指标应用实施 |
4.3.2 应用反思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职专业设置与优化的“常州模式”实践 |
5.1 建设常州科教城,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人才需求 |
5.2 常州科教城高职专业设置与优化的机制 |
5.2.1 政府主导,营造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环境 |
5.2.2 集聚整合,共建资源共享平台 |
5.2.3 跨界合作,实行产学研协同育人 |
5.2.4 产教融合,创办产业学院 |
5.3 常州区域高职院校专业-产业偏离度研究与实践 |
5.3.1 常州市区域经济发展基本现状 |
5.3.2 常州高职专业结构基本情况分析 |
5.3.3 常州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职专业设置的“四方协同”治理机制 |
6.1 基于现代国家治理体制,提高高职教育治理服务水平 |
6.2 基于大数据治理,构建专业与产业公共数据开放和共享机制 |
6.2.1 打造大数据治理平台,以信息化提高高职教育治理水平 |
6.2.2 促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引导社会力量介入专业设置和调整 |
6.3 基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构建四方协同的规范和保障机制 |
6.4 基于多元主体,完善高职绩效导向的评价和调整机制 |
6.4.1 完善职业教育学术委员会职能 |
6.4.2 优化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评价体系及机制 |
6.5 基于共同治理,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制 |
6.6 加强专业自身治理体制建设 |
6.6.1 专业内涵发展需要更加重视治理方式转变 |
6.6.2 专业优化调整需要更加重视功能性改革 |
6.6.3 专业结构调整需要更加重视向中高端转型发展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附件1 智能制造机械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调查问卷(院校) |
附件2 智能制造机械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调查问卷(企业) |
(7)宁夏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技能人才研究现状及内涵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机制现状 |
二、国内机制现状 |
第二节 高技能人才的内涵 |
一、高技能人才的界定 |
一、高技能人才的特点 |
三、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作用 |
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
第三节 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内外互动 |
一、校企联合打造人才技能提升小环境 |
二、政府人才策略造就人才发展大环境 |
第二章 宁夏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宁夏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 |
一、日渐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 |
二、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改革 |
三、积极调整高技能人才评价制度 |
四、尝试更有效的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 |
第二节 宁夏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果 |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持续增长 |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
第三节 宁夏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结构性失衡 |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机构数量不足 |
三、高技能人才成长机制和评价体系不完善 |
四、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
五、高技能人才社会整体地位不高 |
第四节 宁夏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传统观念的片面性 |
二、政府宏观引导作用不明显 |
三、政府资金投入有限 |
第三章 宁夏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充分结合新时期区域发展的关键机遇 |
一、创新区域化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
二、借力新兴科学技术发展浪潮 |
三、依托“一带一路”新平台 |
第二节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 |
一、做好制度保障 |
二、政府加强政策引导 |
三、规范市场运行 |
四、切实提高社会认同 |
第三节 充分挖掘多方力量的培养潜能 |
一、优化学校培养资源和制度 |
二、提高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张掖市职业教育中心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
1.2.1 国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
1.2.2 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战略管理理论 |
2.1.1 战略的定义 |
2.1.2 战略管理 |
2.2 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内涵 |
2.3 SWOT分析法 |
2.3.1 模型分析 |
2.3.2 实际应用 |
2.4 PEST分析法 |
2.5 波特五力模型 |
2.6 EFE矩阵和IFE矩阵 |
2.7 QSPM分析模型 |
第三章 张掖市职业教育中心外部环境分析 |
3.1 张掖市职业教育中心基本情况 |
3.2 外部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分析 |
3.2.2 行业环境与竞争环境 |
3.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EFE |
第四章 张掖市职业教育中心内部环境分析 |
4.1 内部环境要素分析 |
4.1.1 基础建设 |
4.1.2 师资力量 |
4.1.3 经费情况 |
4.1.4 校园文化建设 |
4.1.5 专业建设 |
4.1.6 招生就业 |
4.2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IFE |
第五章 张掖市职业教育中心发展战略选择与制定 |
5.1 战略制定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
5.2 张掖市职业教育中心基本情况评价 |
5.3 四种发展战略模式的选择 |
5.4 四种发展战略模式的评价 |
5.5 发展战略模式的最终方案——WO战略 |
5.5.1 校企合作 |
5.5.2 校校联盟 |
5.5.3 教学改革创新 |
5.5.4 加大经费保障 |
第六章 发展战略实施与保障 |
6.1 战略实施 |
6.1.1 宣传战略,统一思想 |
6.1.2 建立健全组织结构、规范管理体系 |
6.1.3 明确目标、逐项实施 |
6.1.4 完善评估与考察体系 |
6.2 战略保障 |
6.2.1 机制保障 |
6.2.2 制度保障 |
6.2.3 人才保障 |
6.2.4 经费保障 |
6.2.5 特色保障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中职教育现代学徒制的构建研究 ——以T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烹饪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概念界定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T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改革实践 |
2.1 T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背景 |
2.1.1 国家政策背景 |
2.1.2 T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概况 |
2.2 T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现代学徒制制度改革 |
2.2.1 制度体系建设现状 |
2.2.2 构建了联合招生体系 |
2.2.3 建立了合作机制提升对接效能 |
2.3 T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 |
2.3.1 推进课程改革 |
2.3.2 加强队伍建设 |
2.3.3 构建评价体系 |
2.4 现代学徒制实践取得的成效分析 |
第三章 现代学徒制的问题与反思 |
3.1 利益主体与利益关系的不一致是学徒制实践问题的根本 |
3.1.1 国家培养目标与企业短期利益目标不一致 |
3.1.2 学徒未来与企业利害关系不一致 |
3.1.3 尚未形成学徒市场 |
3.2 基于制度不健全的承诺关系的无力是学徒制实践问题的关键 |
3.2.1 协议内容缺失,影响双方承诺关系达成 |
3.2.2 制度体系缺乏,难易阻止企业和学徒违约行为 |
3.3 多元化服务与激励体系的缺乏是学徒制实践问题的表现 |
3.3.1 缺乏企业参与试点的动力机制 |
3.3.2 缺乏专业服务支撑 |
第四章 建立现代学徒制的策略 |
4.1 规范与引导的国家制度构建 |
4.1.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现代学徒制的需要 |
4.1.2 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与认证体系:现代学徒制的基础 |
4.1.3 完善的导师制度:现代学徒制的重要组成 |
4.2 协商与协作的区域制度构建 |
4.2.1 区域审查制度:质量控制的重要抓手 |
4.2.2 企业间协商制度:避免集体行动困境的有效路径 |
4.2.3 政府积极财政政策的稳妥支撑:激励企业有序参与的重要手段 |
4.3 选拔与培养的学校制度构建 |
4.3.1 明确的选拔制度:现代学徒制的起点 |
4.3.2 校企灵活对接:现代学徒制运行的重要保障 |
4.3.3 灵活的课程制度构建:现代学徒制运行的关键 |
4.3.4 有效的学徒管理:现代学徒制的内在要求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基于重庆某中职学校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国家对职业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重视 |
2.当前研究表明中职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并不乐观 |
3.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心理健康的内涵、标准和测量方法 |
2.社会支持的概念和分类 |
3.中职学生的界定 |
一、文献综述 |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研究现状 |
(二)社会支持发展研究现状 |
(三)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 |
(四)社会支持与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五)对已有研究的主要述评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假设 |
(二)研究工具 |
1.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 |
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
3.访谈问卷 |
(三)研究过程、数据收集与信度分析 |
四、实证分析 |
(一)样本分析 |
(二)被调查的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 |
1.中职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 |
2.中职生心理焦虑检出情况分析 |
3.不同性别中职生心理健康情况差异化分析 |
4.不同年级中职生心理健康情况差异化分析 |
5.不同专业中职生心理健康情况差异化分析 |
6.不同来源地中职生心理健康情况差异化分析 |
7.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情况差异化分析 |
(三)被调查学校中职学生社会支持现状 |
1.中职生社会支持总体情况分析 |
2.中职生社会支持调查结果性别差异化分析 |
3.中职生社会支持情况年级差异化分析 |
4.不同专业中职生社会支持调查结果差异化分析 |
5.不同生源地社会支持调查结果差异化分析 |
6.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社会支持调查结果差异化分析 |
(四)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
(五)访谈数据分析 |
五、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假设检验结果 |
(二)研究结果讨论 |
1.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论述 |
2.社会支持情况研究结果论述 |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
1.可通过进一步提高社会支持情况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
2.学习焦虑很难通过社会支持来缓解 |
3.中职生的物质支持和情感支持来源有所不同 |
(二)实践建议 |
1.建设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
2.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摸查评估 |
3.重视体育运动对学习焦虑的缓解 |
4.尽可能地发挥同伴和群体的积极作用 |
5.辅导帮助家长积极提供情感支持 |
(三)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
附录B 访谈提纲 |
附录C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
致谢 |
四、工会职校招生难应引起重视(论文参考文献)
- [1]1918年—1928年《泰东日报》宣传报道研究[D]. 陈秋旭.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合作机制优化的研究 ——以C市P县中职学校为例[D]. 曲艺.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D]. 张珍.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4]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研究[D]. 许朝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5]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生源开拓策略研究[D]. 贝佳毅. 西安理工大学, 2020
- [6]天津市D职业技术学校竞争战略分析[D]. 李霄睿. 天津大学, 2020
- [7]宁夏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D]. 潘磊.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8]张掖市职业教育中心发展战略研究[D]. 王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9]中职教育现代学徒制的构建研究 ——以T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烹饪专业为例[D]. 孟浩. 河北大学, 2020(08)
- [10]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基于重庆某中职学校的实证调查[D]. 刘婧.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