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用单细胞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植入前诊断的性别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宋菲[1](2021)在《遗传性多囊肾病的遗传学分析及出生缺陷阻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遗传性疾病,按照遗传方式不同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ADPKD多发于青中年时期,主要表现为双侧肾脏液性囊肿形成,ARPKD多发于新生儿及婴儿时期,主要表现为肾脏以及肝门静脉系统发育不全。目前PKD尚无根治的有效手段,为了预防遗传病患儿出生,需及时对高风险人群进行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是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的基础上,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种植前对胚胎进行活检,并筛选不携带致病基因的胚胎进行移植,从而阻断遗传病向子代传递的一种产前诊断方法。本研究通过基于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的植入前单体型分析(preimplantation genetic haplotyping,PGH)技术旨在探讨NGS-PGH在PKD出生缺陷阻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9个PKD家系。经目标区域捕获高通量测序对PKD1基因以及PKHD1基因致病性突变进行检测,通过多重置换扩增(multiple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MDA)技术对囊胚滋养层细胞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在致病基因上下游1M的区域内选择数十至上百个与目标区域紧密连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作为遗传标记。通过基于二代测序的植入前单体分析技术完成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并用Sanger测序验证诊断结果。结果:本研究共完成6个家系的PGD诊断,经控制性超促排卵治疗,共获卵子136枚,其中109枚发育成熟(成熟率80.1%),84枚成功受精(受精率77.1%),82枚正常卵裂(卵裂率97.6%),50枚符合活检标准(活检率61.0%),8枚单体型分析及染色体拷贝数检测均正常(正常胚胎占比16.0%),活检结果与Sanger测序验证结果一致。等位基因脱扣(allele drop-out,ADO)的发生率分布在0-62.5%之间,平均为5.8%,其中72.9%的位点未发生等位基因脱扣,22.5%的位点仅发生一次脱扣,3.4%的位点发生两次脱扣,仅有1.2%的位点发生两次以上脱扣,未发生因等位基因脱扣而造成的胚胎误诊或无法诊断的情况。有5名患者已获移植,均成功获得临床妊娠,其中2名已成功分娩健康婴儿,另有3名持续妊娠。在突变鉴定方面,本研究共检测出10个致病性突变,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移码突变、剪接突变以及大片段缺失突变,其中新突变6个,包括PKD1基因的c.9447C>A、c.10051-2A>C、c.6915+1G>C、c.6902_6903del突变以及PKHD1基因的c.8467G>T和c.8705_8707del突变。结论:本研究首次鉴定出6个新发突变,丰富了PKD1基因和PKHD1基因的突变谱,同时建立了ADPKD以及ARPKD的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平台,通过基于二代测序的单体型分析方法,成功使5名患者获得临床妊娠,其中2名已顺利分娩健康婴儿,为阻断PKD出生缺陷的发生提供有效预防手段。
赵秀玲[2](2020)在《应用CRISPR/Cas9介导的Y染色体标记技术进行哺乳动物胚胎性别鉴定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性别控制技术对于加快优良母畜的繁殖速度,提高限性性状畜牧业的生产效益有重要意义,而早期胚胎性别鉴定是进行性别控制的一种重要方法。在XY型性别决定的哺乳动物中,Y染色体决定雄性性别,如果可以标记Y染色体,区分雌雄性别就会变得轻而易举。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基因编辑的手段进行Y染色体标记,建立一种无损伤快速鉴定哺乳动物早期胚胎性别的方法,为哺乳动物性别控制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基于此,本研究进行了如下尝试:首先对CRISPR/Cas9系统介导的外源基因整合效率进行优化;基于优化的条件以小鼠为研究模型,采用CRISPR/Cas9系统介导的同源重组技术获得Y染色体上插入e GFP基因的转基因雄性小鼠系,e GFP基因就可以随着Y染色体的分离传递到雄性后代的基因组中,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可以直观地指示早期胚胎和后代的性别。为了拓展该方法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本研究通过CRISPR/Cas9系统介导的HDR对巴马猪的肾脏成纤维(PKF)和水牛胎儿成纤维(BFF)细胞进行基因编辑,分别获得Y染色体上整合e GFP基因的成纤维细胞系,通过体细胞克隆成功生产出基因型为Y-Chr-e GFP的转基因克隆胚胎。主要开展的工作和研究结果简述如下:1.CRISPR/Cas9系统介导的外源基因整合效率的优化为了提高HDR的效率,本章针对Tubb3和Actb两个靶位点分别构建了三种不同长度的模板载体,然后在小鼠细胞系中进行优化,结果发现模板载体的同源臂越长,同源重组效率越高。本研究也比较了BFF细胞中同源臂长度分别为300 bp,800 bp和1200 bp的模板载体的HDR效率,结果表明同源臂长度为1200 bp的模板载体的HDR效率更高。通过在BFF细胞中添加P53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剂Pifithrin-μ(PFT-μ)发现,PFT-μ可以显着提高BFF细胞Actb位点的HDR效率。另外,本研究对比HMEJ(homology mediated end joining,HMEJ)和HDR两种不同的外源基因整合机制介导的基因敲入效率发现,HMEJ介导的外源基因整合效率高于HDR,但差异并不显着(P>0.05)。2.应用CRISPR/Cas9系统介导的Y染色体标记进行小鼠植入前胚胎性别鉴定的研究本章以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受精卵胞质注射和胚胎移植获得小鼠Y染色体Uty和Ddx3y基因间隔区导入e GFP基因的Y-Chr-e GFP转基因雄性小鼠系。将转基因雄鼠与野生型雌鼠交配,所获胚胎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均为雄性,反之为雌性。将所有胚胎单个收集,巢式PCR确定胚胎性别发现,直观地通过荧光鉴定胚胎性别与PCR鉴定的结果完全一致。另外,分别统计Y-Chr-e GFP转基因小鼠与非转基因小鼠后代的性别比例,结果并没有显着差异。3.应用CRISPR/Cas9系统介导的HDR技术生产巴马猪Y-Chr-e GFP转基因克隆胚胎的研究首先,本章通过CRISPR/Cas9系统介导的HDR技术制备Y染色体上导入e GFP基因的Y-Chr-e GFP转基因巴马猪PKF细胞系,并验证外源基因整合位点的准确性。然后对比Y-Chr-e GFP转基因PKF细胞与非转基因细胞的生长特性,结果发现转基因细胞的生长速度和细胞活性均低于非转基因细胞。最后进行体细胞核移植,成功获得了基因型为Y-Chr-e GFP巴马猪转基因克隆胚胎。4.Y-Chr-e GFP转基因水牛胎儿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表观遗传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克隆胚胎的生产首先,本章通过CRISPR/Cas9系统介导的HDR技术制备Y染色体导入e GFP基因的BFF细胞系,并验证外源基因整合位点的准确性。然后分析细胞的生长特性,发现Y-Chr-e GFP转基因细胞的增殖速度和细胞活性均低于非转基因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结果显示,转基因细胞中DNA甲基化相关基因DNMT1和DNMT3a的表达无显着变化,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基因HDAC1,HDAC2,HDAC3的表达则显着升高;最后进行体细胞核移植,结果发现Y-Chr-e GFP转基因克隆胚胎的分裂率显着低于非转基因克隆胚胎,但囊胚率并没有显着变化。总之,本研究应用CRISPR/Cas9介导的Y染色体标记的方法成功进行了小鼠早期胚胎的性别鉴定,为哺乳动物早期胚胎性别鉴定提供了一种快速且无损伤的鉴定方法。此外,本研究也获得了Y染色体标记的猪和水牛的转基因克隆胚胎,为大动物性别控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同时也为体细胞克隆介导的基因修饰技术进行转基因大动物的生产奠定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李莉[3](2020)在《OnePGT技术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染色体异常包括倍数改变、非整倍性改变、结构改变和微小片段重复和缺失。染色体异常是造成人类胚胎低着床率、妊娠丢失和出生缺陷的重要原因。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技术可有效地提高胚胎种植率和妊娠率,降低流产率,防止遗传性疾病患儿的出生。PGT包括三个方面的检测,植入前胚胎单基因遗传学检测(PGT formonogenic/single gene defects,PGT-M)、植入前胚胎染色体结构变异遗传学检测(PGT for chromosomal structural rearrangement,PGT-SR)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T for aneuploidy,PGT-A)。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分子遗传学技术可用于染色体遗传检测和分析,包括FISH技术、PCR技术、aCGH技术、SNP-array技术和NGS技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项技术可以在一个工作流程里用一组试剂完成三种染色体异常的检测和分析,同时达到区分染色体平衡易位者的正常型胚胎和易位携带型胚胎。因此我们确立了本研究:探索OnePGT技术在胚胎植入前遗传检查中的意义和价值。研究目的1.验证OnePGT检测方法同时检测胚胎单基因疾病、染色体结构重排和非整倍体的可行性和可靠性。2.明确OnePGT方法同时区分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型和正常型胚胎的有效性和准确性。3.为临床PGT诊断建立一种新的、综合性、有效性的检测方法。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3月7日至2018年11月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PGT-M的7个家系20个胚胎和PGT-SR的5个家系11个胚胎重新活检,以及父母的血样。1.单基因疾病检测:20个胚胎样本(对照7个)和父母DNA样本扩增,全基因组建文库,测序,获得对照胚胎致病基因位点+/-2Mb的SNP数据和父母样本的SNP数据,比对待测胚胎致病基因位点+/-2Mb的SNP数据,判别胚胎是否携带致病基因,与原结果比较OnePGT技术检测单基因疾病的可行性和准确性。2.染色体结构重排检测:11个胚胎(对照4个)和父母NDA样本经扩增,全基因组建文库,测序,获得对照胚胎染色体异常位点+/-2Mb的SNP数据、父母样本SNP数据,比对胚胎染色结构异常位点+/-2Mb的SNP数据明确胚胎的携带型或正常型,与原结果比较OnePGT技术检测染色体结构重排的可行性和准确性。3.非整倍体检测:同时获取以上所有胚胎样本非整倍体结果,与原结果比较OnePGT技术检测非整体的准确率,嵌合体符合程度以及三体的起源。结果1.OnePGT方法检测的三种单基因疾病(α-地中海贫血、β-地中海贫血和脊髓性肌萎缩)胚胎遗传结果与原方法结果比较,完全一致。2.OnePGT方法检测的染色体相互易位和罗氏易位患者的胚胎遗传结果与原方法的结果完全一致,区分染色体易位携带型和正常型的符合率100%。3.OnePGT检测的非整倍体异常率72%,原方法检测非整体异常率88%,中度一致,嵌合体一致率50%;4个胚胎的三体均由减数分裂I的分离错误导致。结论1.OnePGT实现了一个操作流程里同一套试剂对三种染色体异常(单基因疾病、染色体结构重排和非整体)的检测和诊断;2.OnePGT可以区分染色体平衡易位者的正常胚胎和易位携带胚胎;3.OnePGT可以判断染色体三体错误的起源;4.OnePGT是一种新型、综合、有效的三合一式的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方法。
李昌[4](2020)在《单细胞测序解析体外特化的猴原始生殖细胞样细胞发育路径》文中研究表明生殖细胞谱系起源于发育早期,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发育过程,最终产生完全成熟的配子(精子和卵母细胞)。在哺乳动物中,生殖细胞谱系在发育早期通过信号分子诱导成多能前体细胞。原始生殖细胞(PGCs)是生殖细胞谱系的基础群体,随后在胚胎和出生后经历高度复杂的发育,最终根据个体的性别分化为卵母细胞或精子。生殖细胞发育过程中发生的关键事件包括表观遗传重编程和减数分裂重组,它们分别创造了新一代的表观遗传和遗传多样性。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一直在利用老鼠和人类的多能干细胞(PSCs)重述这些发育途径,这些研究清晰的解析了小鼠和人类生殖细胞发育机制的关键物种差异,突显了在其他哺乳动物(如非人类灵长类)中建立体外生殖细胞发育系统的必要性。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包括那些涉及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模型的研究,人类配子发生可能完全由多能干细胞重构,这将深刻地促进我们对人类生殖细胞发育和不孕不育的理解。研究目的:1)从灵长类多能干细胞中诱导出原始生殖样细胞为研究难以在体内研究的生殖谱系分化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提供了有力的系统。2)对原始生殖样细胞分化的发育轨迹进行全面的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分析。3)解析原始生殖样细胞特化所需的微环境。结果显示:应用拟胚体(EB)分化系统从雄性和雌性猴的na?ve状态的多能干细胞中诱导出原始生殖样细胞,用高通量scRNA-seq分析方法对na?ve细胞和拟胚体内的细胞类型进行分析。解释了拟胚体通过分泌对PGCLCs特化至关重要的生长因子,如BPM2、BMP4和WNT3,为原始生殖样细胞的分化提供了一个有利环境。此外,本论文重建了原始生殖样细胞的发育轨迹,揭示了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
张明洁[5](2020)在《杜氏肌营养不良致病基因筛查及生殖干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由于Dystrophin基因突变引起的先天缺陷疾病,由于抗肌萎缩蛋白缺陷导致全身性肌肉进行性萎缩,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MD患者病情发展迅速,预后差,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有DMD患儿生育史的家系进行产前诊断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是避免该类患儿出生的有效途径。产前诊断可在孕1113+6周行绒毛活检或孕1624周抽取羊水检测胎儿是否携带Dystrophin基因致病突变,若检出胎儿为DMD患儿需适时终止妊娠,反复的流产易对孕妇及家庭造成身心损害。随着试管婴儿技术的进步,PGD技术应运而生,PGD是一种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遗传学检测手段,筛选出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优质胚胎进行移植的一种技术。该技术避免了孕期引产给孕妇及其家庭带来的痛苦,但由于检测费用昂贵,使大多数患有遗传性疾病的家庭望而却步。目前临床上用于PGD的分子诊断技术包括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 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Sanger测序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连锁分析等。其中,SNP由于基因组密度高,被广泛应用于PGD过程中的连锁分析,然而SNP检测价格昂贵,由于其为二等位基因多态,在遗传分析中所提供的遗传信息量相对较少,往往需要检测60个以上的SNP才能进行有效的连锁分析。因此,对有DMD患儿生育史的家庭进行胚胎移植前诊断,通过分析,比较STR及SNP在PGD应用中的优劣势,探索更适用于PGD技术的诊断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1、对一个DMD家系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探究其致病原因;2、对有DMD患儿生育史的家庭进行胚胎移植前诊断,通过分析,比较STR及SNP在PGD应用中的优劣势,以期为遗传缺陷家系PGD提供更廉价、快速、简便的诊断方法。方法:对DMD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家族史调查,并采用MLPA和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对先证者进行基因检测,依据ACMG指南判断基因突变致病性。为避免再次生育此类患儿,我们为该家系实施了“第三代试管婴儿”辅助生殖技术,通过常规促排卵及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的方式获取可利用胚胎,联合应用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CNV-seq)技术、Sanger测序和SNP/STR连锁分析技术,进行胚胎染色体筛查和基因突变检测,以筛选优质胚胎移植。孕妇顺利妊娠后,在孕中期抽取羊水进行产前诊断,进一步验证PGD结果。结果:先证者男性,8岁,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无力,双侧腓肠肌假性肥大及蹲下起立困难,实验室检查提示:血清肌酸激酶升高达12000U/L,肌肉活检提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改变,其父母表型正常。应用MLPA技术未发现DMD基因外显子缺失或重复,NGS测序发现先证者为Dystrophin基因c.829C>T半合子突变,其母亲为该突变携带者,结合ACMG指南分析该突变为致病突变,提示该母亲再次生育DMD患儿的风险较高。通过常规促排卵及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的方式,共获取6枚可利用胚胎(分别命名为E1、E2、E3、E4、E5、E6)。联合应用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CNV-seq)技术、Sanger测序和SNP/STR连锁分析技术,进行胚胎染色体筛查和Dystrophin基因c.829C>T突变检测,共筛选出2枚可移植胚胎:E5,女性携带胚胎和E6,正常男性胚胎。优先选择E6进行移植,胚胎着床失败;随后选择E5移植,孕妇顺利妊娠。在孕妇妊娠18周时抽取羊水进行产前诊断,进一步验证PGD结果。结果显示胎儿染色体为整倍体,Dystrophin基因c.829C>T杂合突变,与PGD结果一致,同时通过对比SNP和STR分析结果,发现STR与SNP连锁分析结果一致,由于STR可以提供较丰富的遗传学信息,3-5个STR便可以进行有效的连锁分析,因此,具有检测成本低、耗时短、易操作等优势。结论:1、Dystrophin基因第8外显子c.829C>T无义突变为本研究中DMD患儿的致病原因;2、STR连锁分析在PGD的应用中与SNP连锁分析结果一致,因多态性好,可提供的遗传信息丰富,且检测成本低廉,更适用于辅助生殖技术。
莫毅,彭亚,李云娟,牛向丽,龙家敏,乃东红,谢丹尼[6](2019)在《应用单细胞多重置换扩增进行性别鉴定》文中提出目的在单细胞水平用多重置换扩增(MDA)方法进行性别鉴定,建立一种高效、快速、准确的性别鉴定技术。方法应用多重置换PCR同时扩增单个淋巴细胞的Y染色体特异重复序列(DYZ1)及X染色体特异重复序列(DXZ1),同时用核型分析检验MDA结果。结果 40个单核细胞均扩增成功,扩增成功率100%。其中22例为成功地扩增出一条DXZ1(316bp)电泳带,18例成功地扩增出DXZ1电泳带(316bp)和DYZ1(154bp)电泳带,与核型分析结果一致,正确率为100%。结论单细胞通过多重置换扩增进行性别鉴定是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可用于胚胎种植前诊断及无创性产前诊断。
鲁琳琳[7](2012)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在植入前胚胎非整倍体筛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使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aCGH)技术,建立对人类胚胎单个卵裂球细胞染色体非整倍体全面、快速筛查的方法。方法:选取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生殖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冻存的正常受精D3胚胎4枚(E1、E2、E3、E4),患者夫妇均自愿捐献冻存胚胎用于科研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分别从4枚冻融胚胎中活检获取4个、2个、1个、1个共8个卵裂球(样本1-8)进行多重置换扩增,扩增产物经过酶切、荧光标记、纯化、定量后与同样方法处理后的正常女性单个淋巴细胞扩增产物制备的标准参照物共同杂交aCGH芯片。杂交后的芯片利用Agilent扫描仪扫描、获取图像并通过Agilent自带的软件Feature exaction9.5读取和分析数据,将重复/缺失定位在染色体上。结果:8个卵裂球细胞均成功扩增,扩增产物平均浓度为883.06±34.63μg/ml,纯度为1.75±0.04,产物DNA量为17.66±0.69μg。样本1-4卵裂球活检自胚胎E1,样本1aCGH检测结果为47,XX,del(、5)(p15.33-p12),del(9)(q13-q34.13),+21,样本2-4均为46,XX,E1为非整倍体嵌合型胚胎。样本5、6卵裂球活检自胚胎E2,检测结果显示两例均为47,XX,+19,即E2为19-三体型胚胎。样本7活检自胚胎E3,检测结果为46,XX,E3为正常女性胚胎。样本8活检自胚胎E4,检测结果为46,XY,E4为正常男性胚胎。结论:1、使用多重置换扩增技术对单个卵裂球细胞进行全基因组扩增,扩增产物浓度及纯度稳定,能够满足aCGH的检测需要。2、aCGH技术通过一次实验即可获得单个卵裂球细胞全基因组的非整倍体情况,弥补了既往筛查方法仅能检测已知异常或筛查数量受限的几条染色体的不足,满足植入前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全面筛查的需求。aCGH技术能够在48h内完成对待测样本的检测,可于本周期新鲜囊胚移植,避免冷冻复苏过程对胚胎造成的损伤。3、T正常受精的胚胎中存在非整倍体及嵌合现象,这可能是引起体外受精治疗周期中胚胎种植率低和妊娠早期流产的原因之一。
郝好英[8](2011)在《多重置换扩增联合单倍体分析对DMD行植入前诊断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PGD)是与辅助生殖技术相结合进行的一种遗传学诊断技术。PGD在遗传诊断后将无遗传缺陷的胚胎植入母体子宫,诊断在妊娠发生之前,因此防止了遗传病的发生。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是神经肌肉系统中最常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通过产前诊断防止DMD患儿的出生。对DMD进行PGD不仅可以防止DMD患儿的出生,而且能够避免反复流产、引产对孕妇造成的身心伤害,是一种优于产前诊断的孕前诊断。由于PGD的分析材料极其有限,通常只有1-2个细胞,限制了DMD-PGD的开展,而常用的FISH’性别鉴定又导致正常男性胚胎的销毁,因此开展DMD-PGD,需建立有效的单细胞扩增方法和更安全的诊断技术。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多重置换扩增(Multiple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 MDA)及单倍体分析(haplotyping)的联合运用,探讨MDA和单倍体分析在DMD-PGD中应用的可行性,拟建立一种更为高效、安全的DMD-PGD方法。方法:选择高杂合度的8个STR位点及3个性别鉴定位点,对12对无DMD家族史的ICSI/IVF-ET夫妇的胚胎行MDA后的植入前单体型分析(Preimplantation genetic haplotyping, PGH)(其中3对仅用4个STR及1个性别鉴定位点)。首先采用MDA对单卵裂球细胞进行全基因组扩增,然后对胚胎及其亲本进行单倍体分析。在随机假设母本某一单体型为致病单体型的前提下,对胚胎进行遗传分析。结果:共收集胚胎19枚,其中双原核胚胎11枚,单原核胚胎1枚,三原核胚胎2枚,不明受精胚胎5枚。共取卵裂球51枚,1枚MDA发生污染,6枚MDA失败,单卵裂球MDA成功率86.3%(44/51)。44枚MDA成功的卵裂球单体型均获成功分析,单倍体分析成功率100%(44/44),MDA-PGH成功率86.3%(44/51)。33枚双原核胚胎卵裂球中,28枚MDA成功,MDA-PGH成功率84.9%(28/33),平均ADO (allele dropout)和AF (amplification failure)分别为25.3%和3.2%。在假设母亲某一单体型携带DMD3-11号和44-45号外显子缺失突变的前提下,25枚卵裂球单倍体分析结果示胚胎为正常男性或DMD女性携带者,另外3枚卵裂球为单倍体,示胚胎异常。取自异常受精胚胎的18枚卵裂球中,16枚MDA成功,MDA-PGH成功率88.9%(16/18)。结论:1.本实验MDA成功率86.3%,比文献报道稍低,单倍体分析成功率达100%,可联合用于临床PGD。2.对DMD行植入前单倍体分析,各单体型针对突变选择的STRs中,≥2个为有效位点时,选择4个和选择8个STRs的单倍体分析成功率均可达100%。3.单倍体分析联合性别鉴定,不仅可鉴定DMD女性携带者,还可鉴定正常男性胚胎,避免FISH性别鉴定造成正常男性胚胎的销毁。
金占国[9](2011)在《遗传性耳聋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技术的建立应用及遗传性耳聋家系分子致聋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耳聋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据我国2006年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听力残疾(含多重残疾)人共2,780万,并以每年新生3万聋儿的速度增长。因此,建立能够预防和减小后代耳聋再发风险的诊断方法和干预措施,提高防聋治聋的水平、降低人群中耳聋发病率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高密度遗传标记的发展和应用为人类耳聋基因定位克隆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截止到2011年2月,共有166个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位点见诸报道(62个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位点,96个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位点,8个位于X染色体,1个位于Y染色体),62个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和更多的综合征性耳聋基因成功克隆。在本研究中,我们应用单细胞全基因组多重替代扩增技术(Multiple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 MDA)、单细胞巢氏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单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以及微卫星标记(microsatellite marker, STR)连锁分析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了单细胞基因诊断的方法体系,并初步应用到遗传性耳聋的PGD临床工作中;另外以微卫星分子标记(STR)作为遗传标记,在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征型高频频感音神经性耳聋大家系中进行筛查并成功定位及筛查出致病基因;完成Treacher Collins综合征致病基因的突变筛查。本研究包括如下三部分:第一部分遗传性耳聋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技术的建立和初步临床应用遗传性耳聋绝大多数为单基因特异性点突变,符合辅助生殖技术(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医学指征,可有效避免传统中期妊娠异常胚胎的治疗性流产对患者本人和家属造成的身心伤害。本课题组朱玉华博士在前期研究中,鉴定了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DFNA64家系的致病基因DIABLO,该家系的先证者夫妇在了解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PGD)可预防聋儿出生后,有进行此项研究的强烈意愿,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通过对该家系先证者夫妇单淋巴细胞及他人废弃胚胎的单卵裂球进行单细胞巢氏PCR、单细胞全基因组多重替代扩增(MDA)及后续PCR测序、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微卫星标记连锁分析等研究,初步建立了遗传性耳聋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技术体系。本课题组与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辅助生殖中心刘平教授合作,对该夫妇进行了一次完整的PGD辅助生殖临床诊疗流程,诊断一个健康胚胎并植入母体子宫,但未获得成功妊娠。第二部分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研究经表型及遗传方式分析,将收集的SD-L030家系判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选用微卫星STR分子标记作为遗传标记及经典连锁分析方法,对该家系进行了耳聋致病基因的定位、筛查和鉴定工作。SD-L030家系共4代,成员共30人(包括已故和配偶)是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家系。应用微卫星标记对已知23个DFNA位点进行初步筛查,将该家系致聋基因定位于7p15处D7S629-D7S516之间约1.87cM的区域,与已知耳聋基因DFNA5所在区域重叠。直接测序在DFNA5基因的第7内含子中鉴定了一个新的DFNA5突变,IVS7-2A>G,该突变与此家系表型共分离,通过提取外周血总mRNA并进行RT-PCR,发现该位点突变导致DFNA5第八外显子转录缺失。第三部分Treacher Collins综合征致病基因筛查及分子机制研究Treacher Collins综合征(Treacher Collins syndrome, TCS)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疾病,发病率为1/50,000,主要表现为双侧颧骨骨结构发育异常造成颅面部的发育不全。本研究对两例TCS疑似病例进行了TCOF1基因的直接测序,一例患者携带TCOF1的第2外显子c.146 T>C杂合突变,此突变位点将编码第49位的异亮氨酸替换为苏氨酸,对其父亲、母亲进行该位点突变筛查,未发现突变,该位点突变为一新生突变。本研究结果为该家系下一步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的需求提供了资料和依据。同时对TCS发病机理及该病致病基因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吕永焕[10](2011)在《MDA在植入前胚胎性别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单个细胞多重置换扩增的方法,对扩增产物进行多个基因座的分析,并将此方法应用于植入前胚胎,对其进行胚胎性别的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MDA方法的建立及有效性检测。首先通过显微操作获取人的单个淋巴细胞,并按照细胞数不同分为1个细胞组、2个细胞组、5个细胞组和10个细胞组,共4组,每组16个样本。采用碱法裂解,多重置换扩增方法30℃恒温扩增2h,进行全基因组扩增,扩增产物片段长度>10kb,各组间MDA扩增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荧光PCR方法对扩增产物进行16个基因座的STR分型,1个细胞组和2个细胞组间的基因座扩增成功率无差异,但小于5个细胞组和10个细胞组(75%,87.5% vs 100%,100%,P<0.05)。STR分型的准确率和ADO率在5个细胞组和10个细胞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各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0.05),STR分型的准确率1个细胞组<2个细胞组<5个细胞组和10个细胞组(79.37% vs 93.83%vs 98.91%,99.46%,P<0.05)。数据表明多重置换扩增后对产物进行STR分型的准确性随着起始细胞数的增多而增高,但1个细胞组STR分型的准确率仍可达79.37%,因此可以通过对单个细胞全基因组扩增后荧光PCR的方法对多个基医因座进行检测。第二部分是单卵裂球多重置换扩增后性别检测的研究。用第一部分中建立的单细胞多重置换扩增的方法对20个胚胎的共20个单卵裂球进行全基因组扩增,用荧光PCR检测SRY、AMEL、XHPRT、X22四个性别相关的基因座,检测胚胎性别,同时用同一胚胎另一卵裂球FISH结果作为对照。20个卵裂球MDA均扩增成功,扩增成功率100%。19个胚胎得到诊断,性别诊断成功率95%,其中12例为男性胚胎,7例为女性胚胎,与FISH结果一致率为95%,诊断准确率为95%。因此,可以用单卵裂球MDA后荧光PCR检测多个基因座的方法对胚胎性别进行快速、准确的植入前诊断。
二、运用单细胞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植入前诊断的性别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单细胞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植入前诊断的性别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遗传性多囊肾病的遗传学分析及出生缺陷阻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应用现状以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应用CRISPR/Cas9介导的Y染色体标记技术进行哺乳动物胚胎性别鉴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性别决定理论的发展 |
1.2 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 |
1.2.1 X、Y精子的分离 |
1.2.2 早期胚胎性别鉴定 |
1.3 绿色荧光蛋白示踪的应用 |
1.4 基因编辑相关靶向核酸酶的兴起和应用 |
1.4.1 ZFNs的发展和应用 |
1.4.2 TALENs的发展和应用 |
1.4.3 CRISPR/Cas9 系统的发展和应用 |
1.5 转基因动物的生产 |
1.5.1 转基因动物的构建方法 |
1.5.2 体细胞克隆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
1.5.3 应用体细胞克隆构建基因修饰动物 |
1.6 P53蛋白在维持细胞基因组完整性中的作用 |
1.6.1 P53蛋白的概述 |
1.6.2 P53在维持细胞基因组完整性中的作用 |
1.6.3 Pifithrin-μ的作用机制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CRISPR/Cas9 系统介导的外源基因整合效率的优化 |
前言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试验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相关载体的构建 |
2.2.2 mES细胞的培养 |
2.2.3 N2A、NIH/3T3和BFF细胞的培养 |
2.2.4 细胞转染 |
2.2.5 水牛胎儿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 |
2.2.6 水牛胎儿成纤维细胞电转参数的优化 |
2.2.7 应用RGS报告载体筛选sg RNA |
2.2.8 同源臂长度对HDR效率的影响 |
2.2.9 HDR和 HMEJ介导的外源基因整合效率的比较 |
2.2.10 PFT-μ对水牛胎儿成纤维细胞HDR效率的影响 |
2.2.11 细胞周期检测 |
2.3 试验结果 |
2.3.1 载体的构建 |
2.3.2 水牛Actb位点sg RNA的筛选 |
2.3.3 同源臂长度对同源重组效率的影响 |
2.3.4 HMEJ和 HDR介导的基因敲入效率的比较 |
2.3.5 水牛胎儿成纤维细胞的制备 |
2.3.6 水牛胎儿成纤维细胞嘌呤霉素筛选浓度的优化 |
2.3.7 水牛胎儿成纤维细胞电转电压和脉冲次数的优化 |
2.3.8 PFT-μ对水牛胎儿成纤维细胞HDR效率的影响 |
2.3.9 PFT-μ对水牛胎儿成纤维细胞周期的影响 |
2.4 分析与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应用CRISPR/Cas9介导的Y染色标记技术进行小鼠植入前胚胎性别鉴定的研究 |
前言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仪器和试剂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sgRNAs(single-guideRNAs)的设计及筛选 |
3.2.2 模板质粒的构建 |
3.2.3 体外转录PCR模板的制备 |
3.2.4 Cas9体外转录与纯化 |
3.2.5 sgRNA体外转录模板的制备 |
3.2.6 sgRNA体外转录与纯化 |
3.2.7 合子注射与胚胎移植 |
3.2.8 Y-Chr-eGFP转基因小鼠的生产、鉴定及脱靶检测 |
3.2.9 小鼠组织总RNA的提取 |
3.2.10 RNA的反转录 |
3.2.11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2.12 胚胎性别鉴定 |
3.3 试验结果 |
3.3.1 sgRNA的筛选 |
3.3.2 模板载体的鉴定 |
3.3.3 Y-Chr-eGFP转基因小鼠的生产、鉴定及脱靶分析 |
3.3.4 胚胎性别鉴定 |
3.3.5 Q-PCR检测转基因小鼠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
3.4 分析与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章 应用CRISPR/Cas9介导的同源重组技术生产Y-Chr-eGFP转基因巴马猪克隆胚胎的研究 |
前言 |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4.1.1 动物材料 |
4.1.2 主要仪器与耗材 |
4.1.3 主要试剂与溶液配制 |
4.2 试验方法 |
4.2.1 巴马猪肾脏成纤维细胞的制备 |
4.2.2 巴马猪肾脏成纤维细胞电转电压的优化 |
4.2.3 sgRNA的设计和筛选 |
4.2.4 模板载体的构建 |
4.2.5 单细胞克隆的筛选和鉴定 |
4.2.6 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 |
4.2.7 细胞活性检测 |
4.2.8 卵母细胞的获取与成熟培养 |
4.2.9 体细胞核移植生产Y-Chr-eGFP转基因巴马猪克隆胚胎 |
4.3 试验结果 |
4.3.1 巴马小香猪肾脏成纤维细胞的制备 |
4.3.2 广西巴马小香猪肾脏成纤维细胞电转电压的优化 |
4.3.3 载体鉴定 |
4.3.4 sgRNA设计和筛选 |
4.3.5 Y-Chr-eGFP转基因巴马猪肾脏成纤维细胞的生产 |
4.3.6 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细胞活性和增殖速度的比较 |
4.3.7 Y-Chr-eGFP转基因巴马猪克隆胚胎的生产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五章 Y-Chr-eGFP转基因水牛胎儿成纤维细胞系的建立及转基因克隆胚胎的生产 |
前言 |
5.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5.1.1 动物材料 |
5.1.2 主要仪器与耗材 |
5.1.3 主要试剂与溶液配制 |
5.2 试验方法 |
5.2.1 sgRNA的设计和筛选 |
5.2.2 模板载体的构建 |
5.2.3 水牛胎儿成纤维细胞的性别鉴定 |
5.2.4 单细胞克隆的筛选培养和鉴定 |
5.2.5 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 |
5.2.6 细胞活性检测 |
5.2.7 转基因细胞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 |
5.2.8 细胞基因组DNA的提取 |
5.2.9 卵母细胞的获取与成熟培养 |
5.2.10 颗粒单层的制备 |
5.2.11 体细胞核移植生产Y-Chr-eGFP转基因克隆水牛胚胎 |
5.2.12 转基因克隆胚胎发育潜能的检验 |
5.2.13 统计学分析 |
5.3 试验结果 |
5.3.1 载体构建 |
5.3.2 sgRNA的筛选 |
5.3.3 Y-Chr-eGFP转基因水牛胎儿成纤维细胞的生产 |
5.3.4 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细胞活性和增殖速度的比较 |
5.3.5 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细胞表观遗传相关基因表达情况分析 |
5.3.6 Y-Chr-eGFP转基因克隆水牛胚胎的生产 |
5.4 讨论 |
5.5 结论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全文总结 |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中文名称对照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OnePGT技术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本课题总体思路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疾病类型 |
2. 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
3. PGT遗传学分析检测技术 |
第二章 OnePGT技术检测单基因疾病、染色体结构重排和非整体中的作用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研究生在读期间撰写论文目录 |
致谢 |
(4)单细胞测序解析体外特化的猴原始生殖细胞样细胞发育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PGC体内特化和体外诱导 |
1.2.1 PGC体内特化 |
1.2.2 PGC体外诱导 |
1.3 PGC特化的转录调节 |
1.3.1 Wnt信号和BMP信号 |
1.3.2 转录调节因子 |
1.4 PGC发育的表观遗传重编程 |
1.4.1 组蛋白修饰 |
1.4.2 甲基化 |
第二章 猴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系 |
2.1.2 实验用到的仪器设备 |
2.1.3 实验用到的试剂 |
2.1.4 实验用到的溶液及培养液配置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计数 |
2.2.2 小鼠成纤维细胞培养 |
2.2.3 利用小鼠成纤维细胞制作饲养层细胞 |
2.2.4 na(?)ve状态的胚胎干细胞培养 |
2.2.5 胚胎干细胞的免疫荧光检测 |
2.2.6 细胞培养支原体检测的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猴原始生殖细胞的体外特化和鉴定 |
3.1 实验材料 |
3.1.1 细胞系 |
3.1.2 实验所用到的设备和耗材 |
3.1.3 实验试剂 |
3.1.4 实验用到的培养液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分化前na(?)ve状态的细胞准备 |
3.2.2 PGCLCs体外特化 |
3.2.3 EB球的收集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 |
3.2.4 EB球realtime鉴定原始生殖细胞样细胞相关标记物 |
3.3 实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细胞测序解析猴原始生殖细胞发育 |
4.1 实验材料 |
4.1.1 细胞系 |
4.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
4.1.3 实验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细胞准备 |
4.2.2 10X方法 |
4.2.3 测序 |
4.2.4 生物信息分析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原始生殖细胞特化期间的细胞类型 |
4.3.2 原始生殖细胞特化期间的转录调节 |
4.3.3 原始生殖细胞特化期间雌、雄转录调控 |
4.3.4 原始生殖细胞样细胞发育轨迹解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5)杜氏肌营养不良致病基因筛查及生殖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材料 |
2.1 研究对象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2.4 主要试剂配制 |
2.4.1 琼脂糖凝胶电泳相关试剂 |
2.4.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相关试剂 |
2.5 常用分析软件及网址 |
3 方法 |
3.1 研究策略 |
3.2 基因组DNA提取 |
3.3 先证者致病基因筛查 |
3.3.1 Dystrophin基因外显子缺失、重复检测 |
3.3.2 Dystrophin基因单碱基突变或微小插入/缺失分析 |
3.3.3 Sanger测序验证 |
3.3.4 致病性分析 |
3.4 辅助生殖 |
3.4.1 促排卵及体外受精 |
3.4.2 胚胎培养及囊胚滋养层细胞活检 |
3.4.3 胚胎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 |
3.4.4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 |
3.4.5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 |
3.5 胚胎移植 |
3.6 产前诊断 |
3.6.1 标本采集及基因组DNA提取 |
3.6.2 羊水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 |
3.6.3 羊水Sanger测序 |
4 结果 |
4.1 先证者致病基因筛查结果 |
4.1.1 先证者MLPA检测结果 |
4.1.2 先证者NGS测序结果及家系验证 |
4.1.3 候选突变致病性分析 |
4.2 辅助生殖相关检测结果 |
4.2.1 囊胚培养情况 |
4.2.2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结果 |
4.2.3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结果 |
4.3 胚胎移植和产前诊断 |
4.3.1 胚胎移植 |
4.3.2 产前诊断 |
4.4 出生后随访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的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
(6)应用单细胞多重置换扩增进行性别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
1.2 单个淋巴细胞的制备 |
1.3 单个淋巴细胞的MDA扩增 |
1.4 单个淋巴细胞的扩增体系 |
1.5 核型分析 |
2 结果 |
2.1 染色体核型分析 |
2.2 单个淋巴细胞MDA |
3 讨论 |
(7)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在植入前胚胎非整倍体筛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设备 |
1.3 实验试剂 |
1.4 单细胞制备 |
1.5 单细胞的裂解 |
1.6 多重置换扩增及产物检测 |
1.7 标准参照的制备 |
1.8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步骤 |
1.9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多重置换扩增结果 |
2.2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结果 |
2.3 活检前后胚胎情况 |
3. 讨论 |
3.1 多重置换扩增 |
3.2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 |
3.3 aCGH应用于PGS |
3.4 存在的问题 |
3.5 前景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中的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8)多重置换扩增联合单倍体分析对DMD行植入前诊断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实验仪器、试剂与耗材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2. 方法 |
2.1 多重置换扩增(MDA) |
2.1.1 使用Repli-g试剂盒行MDA前的准备 |
2.1.2 多重置换扩增 |
2.2 单倍体分析 |
2.2.1 PCR扩增 |
2.2.2 基因扫描及单倍体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遗传性耳聋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技术的建立应用及遗传性耳聋家系分子致聋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遗传性耳聋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技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
引言 |
第一章 多重替代扩增(MDA)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技术的建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讨论 |
第二章 单细胞巢氏PCR诊断技术的建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章 单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诊断技术的建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章 MDA联合微卫星标记单细胞连锁分析诊断技术的建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五章 遗传性耳聋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及鉴定 |
引言 |
第一章 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家系表型和遗传方式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二章 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及鉴定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Treacher Collins综合征致病基因的筛查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MDA在植入前胚胎性别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MDA方法的建立及有效性检测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对象 |
1.1.2 实验设备 |
1.1.3 实验试剂 |
1.1.4 实验分组 |
1.1.5 外周血DNA提取 |
1.1.6 淋巴细胞的制备 |
1.1.7 淋巴细胞的裂解 |
1.1.8 多重置换扩增 |
1.1.9 检测MDA扩增效果 |
1.1.10 STR分型 |
1.1.11 结果判断标准 |
1.1.12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MDA扩增产物的片断大小 |
1.2.2 MDA的扩增成功率 |
1.2.3 外周血DNA及各细胞组MDA后STR分型结果 |
1.2.4 1个细胞组和2个细胞组扩增失败基因座分析 |
1.3 讨论 |
1.3.1 多重置换扩增 |
1.3.2 单细胞PCR存在的问题 |
1.4 小结 |
二、单卵裂球MDA后性别检测的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对象 |
2.1.2 实验设备 |
2.1.3 实验试剂 |
2.1.4 胚胎解冻 |
2.1.5 单卵裂球的分离 |
2.1.6 单卵裂球的裂解 |
2.1.7 多重置换扩增 |
2.1.8 测定MDA产物的浓度和纯度 |
2.1.9 荧光PCR行性别基因座检测 |
2.2 结果 |
2.2.1 单卵裂球MDA扩增结果 |
2.2.2 性别基因座扩增结果 |
2.2.3 各性别基因座扩增成功率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的新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运用单细胞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植入前诊断的性别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遗传性多囊肾病的遗传学分析及出生缺陷阻断研究[D]. 宋菲.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应用CRISPR/Cas9介导的Y染色体标记技术进行哺乳动物胚胎性别鉴定的研究[D]. 赵秀玲. 广西大学, 2020(02)
- [3]OnePGT技术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李莉.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4]单细胞测序解析体外特化的猴原始生殖细胞样细胞发育路径[D]. 李昌.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杜氏肌营养不良致病基因筛查及生殖干预研究[D]. 张明洁. 河南大学, 2020(03)
- [6]应用单细胞多重置换扩增进行性别鉴定[J]. 莫毅,彭亚,李云娟,牛向丽,龙家敏,乃东红,谢丹尼.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50)
- [7]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在植入前胚胎非整倍体筛查中的应用[D]. 鲁琳琳.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2)
- [8]多重置换扩增联合单倍体分析对DMD行植入前诊断的可行性研究[D]. 郝好英. 中南大学, 2011(01)
- [9]遗传性耳聋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技术的建立应用及遗传性耳聋家系分子致聋机制研究[D]. 金占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11(10)
- [10]MDA在植入前胚胎性别诊断中的应用[D]. 吕永焕.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