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有地勘单位参与矿业权市场竞争优劣势分析及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高国悦[1](2020)在《HK地勘公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文中提出
姚文[2](2020)在《中煤地质集团多元化战略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中煤地质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是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隶属于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成立于1994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公司多次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勘查行业先进集体、全国模范地勘单位、全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等100余项荣誉及奖项。在产业布局方面,公司成立之初恰逢是提出“大地质、大市场”口号的时期,因此地质集团从成立之初就不断探索“大地质”模式。主要涉足过的产业包括地质勘查、物探测量、资源开发、技术服务、监理业务、医药行业、桩基工程、新能源业务开发、矿权运作等,并成立澳洲公司,拓展海外市场。但一直未对产业布局有整体规划,以致开展业务多,涉及领域广,缺乏核心竞争力,每个业务板块能力都相对落后,“大地质”下的延伸产业发展并不理想,产业布局凌乱,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运营方式严重制约了公司下一步发展。“十三五”战略规划时,公司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对各业务进行了规划分类,逐步退出监理业务、海外市场,形成了地质勘查与矿业开发、矿山抢救和灾害治理、民生地质与工程建设、生物材料研发和制造金融地质与产业运营五大业务板块。但是面对产业布局等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又加之新旧动能转换、地勘行业改革等形势,近四年来,产值和利润增长基本上只能缓慢增长。目前公司已基本确定要继续实行多元化发展,但下一步地质集团的多元化发展路径应如何做下去,如何做强最优,如何能够使集团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通过定性、定量等多种战略分析工具对地质集团多元化战略进行分析,探寻地质集团下一步多元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并提出保障措施。首先对地质集团的基本情况、多元化发展历程、现有经营状态及内部能力进行分析,找出公司多元化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内部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环境总体分析对企业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找出公司外部环境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后通过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和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对地质集团各业务板块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对内外部环境各因素进行排序,初步判读公司对内外部环境的应对能力。完成企业战略制定过程中信息输入阶段。在此过程中,通过德尔菲法对各因素赋予权重和分值。后又通过SWOT矩阵分析得到多元化战略的备选方案,通过定量战略计划矩阵对备选多元化战略进行评价,将备选多元化战略进行排序。后又通过波士顿矩阵分析业务组合,找出明星类、现金牛、问号类产业。最后综上分析,对多元化战略提出优化方案,对各产业及新兴产业提出发展方向。同时从深化企业改革、优化管理框架、加强人才建设、加强创新驱动、推进产融结合、加强信息化建设等六方面提出具体实施保障,以确保多元化战略优化方案可以顺利落地,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实现地质集团高质量发展。
王建新[3](2019)在《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和资源形势面临重大转折,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地质勘查产业结构调整变化,战略性矿产的兴起,科技创新战略实施将不断拓展地质勘查的空间。新的形势对我国地质勘查工作提出巨大的挑战,同时为地质勘查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也为内蒙古自治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现阶段探索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更好的把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在参考借鉴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及国内的地质勘查形势、内蒙古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利用现状、内蒙古地勘行业现状分析等方面,围绕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路径及动力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了“新地勘经济体系”,新地勘经济体系是由地勘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路径是建立新地勘经济体系,包括地勘产业体系、绿色发展和对外地勘。地勘产业体系是建立行业化管理、专业化细分和企业化经营的地勘产业体系;企业化经营就是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打造实体经济就是组建地矿集团公司,地矿集团公司采取勘查开发一体化、大地质、地质跨界的战略。并论述了地质跨界战略实施是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衍生和实体经济的补充。建立了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指标体系。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是实体经济的创新驱动,实现创新驱动就是要创建高效的组织管控制度,完善的人力资源制度,健全的地勘金融机制,充满活力的文化建设以及科技创新机制。以此为基本点构建了转型升级的动力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为准则层,三级指标为方案层。实施转型升级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地勘新经济,地勘新经济就是在地质勘查业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的基础上与新经济的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的结合体。
袁振兴[4](2018)在《鲁南地勘院地质服务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建设,地质先行。十八大之前中国经济发展注重增速,地勘单位主要是提供矿产勘查,发挥能源支撑作用,职能单一。十八大之后,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中国发展要“五位一体”。经济建设不再单纯追求速度,而是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同时还要做好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地勘单位为保持竞争力保障自身生存发展,势必要拓展职能,在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新作用。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以下简称鲁南地勘院)位于济宁市兖州区,隶属山东省地矿局。在矿产勘查开发领域技术力量强,经济收益大,但在国家转方式调结构及矿权管理与矿权市场改革情形下,一业独大是不能够保证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在力保矿产勘查开发业务不能丢的同时,亟需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持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利用等一系列国家愈发重视的领域为鲁南地勘院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用武之地,水文与环境地质勘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与施工;国土勘测与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新能源利用;污染治理及修复;地质实验测试等地质服务市场兴起,经济效益潜力巨大、前景值得期待。为了把握机遇,巩固和提升市场份额,战胜众多竞争对手,必须探索并明确适合鲁南地勘院的竞争战略。本文设想通过一系列研究,探索适合鲁南地勘院的竞争战略,增强单位竞争力,助力更好发展。采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地勘行业基本竞争态势,衡量行业盈利能力,获取在行业中得到利润的关键点所在。通过分析影响鲁南地勘院经营发展的关键内外部因素,利用SWOT分析法列出企业内外部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等,本着扬长避短的思路,通过战略选择和评价,得出差异化战略是最适合鲁南地勘院地质服务业务的竞争战略,为鲁南地勘院参与地质服务市场竞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战略方法。最后进一步明确鲁南地勘院地质服务业务差异化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内部控制、产业结构、战略联盟、经营管理、安全生产、人力资源和业务品牌等方面的举措,增强鲁南地勘院的竞争力,不断做优做强做大。
樊茜[5](2018)在《国有地勘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研究 ——以X矿业公司为例》文中提出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已经成为时代特征,随着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地勘企业开始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开拓国际市场。然而,虽然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的热情很高,对外投资规模很大,但总体成效并不太理想,取得良好经营效果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说明对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以一家国有地勘企业--X矿业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该企业经过数十年在国内的发展,已经在行业内率先实现了探、采一体化完善了产业链,并通过资产重组成为上市公司股东,建立了直接融资渠道,盈利能力大大提升。本文的研究重点就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践对该企业国际化战略进行了系统研究,找到该公司国际化战略的方向。本文采用GPEST、波特五力模型、价值链模型、SWOT矩阵等分析方法,科学的分析了该企业的机遇、威胁、优势、劣势,并结合企业实际提出由于国内地勘市场需求减少,竞争加剧,企业应该积极发挥其地勘技术优势和项目管理优势,利用行业发展周期,实施国际化战略;在实施国际化战略时遵循资本增值、海外和国内业务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同时,指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内、外部环境会不断发生变化,并且在不同的矿业周期企业采取的战略也不同。因此,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后应根据环境变化适时调整战略重点,发挥创新精神拓展经营思路。最后指出在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要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制度,并针对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等提出了建议。
何淼[6](2017)在《中国矿业用地法律政策博弈分析 ——基于矿产业发展视角》文中指出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都是我国重要国土资源,《宪法》将国家保障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及要求一切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的利用土地规定为我国基本国策。由于我国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实行不同的公有制制度和管理制度出现了矿业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矿区土地使用权取得难,土地利用成本高,退出受限及国土管理部门管理活动中遇到的土地利用低效、外部性显着、土地复垦和矿山环境治理不利等问题。因此,对于矿业用地法律制度进行研究,完善矿区土地的利用制度、建立和谐的矿地法律关系意义重大。矿业用地法律制度问题的解决应以实现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实现法律实效为目的。因此,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产权明晰作为完善矿业用地法律制度的前提,通过博弈论分析提出法律政策中矿区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方式,通过实地调研进一步发现法律实施中的问题并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验证。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土地是矿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矿业用地产权制度应当遵循矿业用地特殊性对于矿地使用权进行明确,明晰权利义务关系,建立合理的用地制度安排予以保障,通过矿业用地的产权保障制度,保障合法的矿业权和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依法有序进行。(2)研究根据我国矿业和土地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及正在进行的采矿用地改革试点成功经验,通过法律博弈分析模型对于法律制度层面存在的采矿用地法律定位问题及取得方式问题进行优化。得出遵循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形成政府主导下采矿用地的单独用地制度保障,将土地利用、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通过四位一体的矿业用地利用模式,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下绿色矿业用地法律制度体系可以实现包含环境效益在内的社会福利最优。(3)宁东煤炭能源基地、云磷集团及七台河老煤炭工业基地实地调研实证补正证实不同的矿业用地法律政策所产生的不同经济社会环境效果,凸显了合理矿业用地区分政策可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4)综上,作者提出完善我国矿业用地法律制度的建议措施包括:建立矿业用地的分类供地制度、建立临时用地的行政司法裁决制度、建立废弃矿业用地的土地分类盘活制度及完善矿业用地的宏观管理制度。
黄超[7](2016)在《地勘单位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 ——以CNGS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产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矿产资源消耗持续加速。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和矿业低谷形势影响,全球矿业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但我国大宗矿产品对外依存度过高的格局没有改变。未来我国矿产资源的供需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面对这种形势,我国需要持续加强矿产勘查的力度,提高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勘查能力和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我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矿产勘查领域的国际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主动适应,走出国门,重点强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因此,研究我国地勘单位的国际化经营战略,促进地勘单位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地勘单位正在积极探索体制改革方案,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国际化经营策略和投融资模式上做了一些适合我国地勘单位特殊国情的有益尝试。如何在新形势下,顺利推进地勘单位“走出去”相关业务,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以CNGS的国际化经营战略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跨国公司理论为基础,分析地勘单位“走出去”的动因、进入方式和目标选择,研究其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轨迹。本文分别从地勘单位的体制改革、国际化经营模式和投融资模式、地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和风险规避等方面展开研究并提出建议:探索“量身定制”的体制改革和转型方案;开展多元化的国际经营模式,引入互联网+矿业的发展理念;打造技术创新+国际化人才+灵活的融资渠道的核心竞争力;避免管理、环保和投资风险,实施本土化战略,建立有效的并购退出机制,提高地勘单位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些建议将为我国地勘单位顺利开展国际化经营提供新的思路。
吕波[8](2017)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策略及保障体系研究》文中提出矿产资源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血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却面临诸多困境和难题,特别是矿产资源不可持续利用、开发利用融资难、开发过程中多方合作平衡的问题在不断加剧,因此针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的研究就成为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决策层所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先序列策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投融资策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合作策略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障体系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参考。1.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先序列策略研究在了解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决策大体流程的基础上,识别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决策的基本问题;即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决策大体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垂直的结构流程: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局。上至国家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下至市、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规划中均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按照矿种划分为鼓励开发矿种、限制开采矿种和禁止开采矿种三类。这种分类方案虽然原则上可行,但因为不能体现各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的相对大小,因而在多种矿产的开发利用不能兼顾而必需进行矿种方案优选时,要做出优先开发哪种矿产资源的决定,往往缺少具有说服力的判据。从矿产资源禀赋条件、市场条件、技术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环境保护条件五方面出发,分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先序列的影响因素,并将5个影响因素细化为可以量化的20个评价指标,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先序列评价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构建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先序列模型。以2011年河北省矿产资源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对河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先序列进行测算,实证结果表明该省矿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从大到小依次顺序为:钼矿-水泥用灰岩-铁矿-金矿-银矿-煤炭-碎云母-冶金用白云岩-石油-玻璃用砂岩-锌矿-铅矿-沸石-钛矿-石膏-铜矿-锰矿-钒矿-铝土矿-膨润土。实证表明,构建的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先序列模型,具有很好的区分度,能够很好的满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先序列的需求分析。2.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投融资策略研究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各企业在构建产业多元化、投资多元化以及股权多元化发展格局过程中,财政融资、矿产勘查合作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及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等多元化方式将逐步成为融资的多种选择。同时,也表现出矿业权流转制度尚不完善、矿业企业税负过重、矿业资本市场建设严重滞后、矿业融资的金融支持匾乏、矿业企业融资竞争不公平、利用外资比例过低六个方面主要的问题。但是由于矿业资本市场建设滞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投融资手段仍然缺失,财政融资占所有融资总额的比重依然较高。借鉴国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投融资模式,提出了信托融资、项目融资、集合融资三种符合我国当前现状的投融资创新模式,并分别介绍了三种投融资创新模式的内涵、运作流程及其优劣势。最后,基于资产证券化融资理论的优势,提出基于资产证券化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投融资策略研究,分别建立了矿产资源资产证券化的结构模型和矿产资源资产证券化运作流程,并且以a矿业公司为例,分析了a矿业公司矿产资源资产证券化运作流程。3.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合作策略研究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合作机制主要表现为一种多层级的“委托——代理”关系。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各相关主体利益诉求并不相同。由于不同的利益诉求,它们在合作过程中,也表现出不同的矛盾与问题。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矿业企业、矿区居民四方利益主体出发,分别探讨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矛盾、政府与矿业企业的矛盾、居民与政府和企业的矛盾。结果表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矛盾主要体现为财权矛盾、事权矛盾、区域矛盾;政府与矿业企业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矿权矛盾、税收矛盾、收益分配矛盾;居民与政府、企业的矛盾主要表现为补偿矛盾、就业矛盾、环境矛盾。博弈理论中的合作博弈可以很好的解决基于多方主体的合作问题。尤其是合作博弈中的shapley值概念,shapley值法是用于解决多人合作对策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它主要集中应用在合作收益在各合作方之间的分配,shapley值实现的是每个合作成员对该合作联盟的贡献大小,突出反映了各个成员在合作中的重要性。shapley值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其原理和结果易于被各个合作方视为公平,结果易于被各方接受。因此,合作博弈理论能够很好的满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合作机制分析。最后,提出基于合作博弈模型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合作策略研究。对该模型的假设条件进行了阐述,对模型中的考虑投入大小的利益分配法、考虑贡献大小的利益分配法、考虑风险大小的利益分配法三种分配法进行研究;并以sharply值法应用进行算例分析。结论表明:(1)通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矿业企业和矿区居民四方主体之间的合作比四方主体在任何两方均不合作的情况下更有利。(2)非合作收益与合作收益的对比可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矿业企业、矿区居民四方主体共同合作能明显提高各自的收益,并且各自收益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3)以Shapley值法为依据进行的合作利益分配,既不同于平均分配,也不同于按非合作收益的比例分配。Shapley值反映了个体在集体中的重要性,基于Shapley值法可以很好的考虑各个主体对总体的贡献,根据各自的贡献大小分配各自在合作过程中应有的收益,从而使分配方法更加科学、有效,这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合作利益分配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各有关部门及相关主体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更多的借鉴这种模型化、量化的方法进行合作利益分配,减少经验型的分配方法。4.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障体系研究加强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管理,首要任务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障体系。通过从法律保障、经济保障、行政管理保障、技术保障四个重要方面进行研究,对现行四种保障的现状以及问题进行分析,在识别出问题后,分别对四种保障提出相对完善的建议。希望通过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四种手段的完善,强化各项措施解决问题的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突出解决开发利用的核心问题,相互协调互为补充,保障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顺利完成。
陈俊楠[9](2016)在《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矿业投资环境是矿业投资经营活动所面临的外部条件的集合,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及其区域差异决定着矿业投资的规模和流向。我国矿业发展具有区域多样性的特点,各地区矿业投资条件和竞争环境具有明显差异。在当前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等背景下,开展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对于优化区域矿业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矿业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综述、理论研究、数据分析、模型测算、专家研讨、问卷调查、调研座谈等大量研究和实物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影响因素、评价指标、评价模型、实证分析等研究工作,形成了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的方法模型、竞争力定量化评价、地区排序及优化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的思路建议。本研究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创新。一是研究构建了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模型。针对我国区域矿业发展规律和投资环境特点,对现有矿业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和修正完善,在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影响因素识别、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由7项影响因素和10项评价指标构成、运用多层次加权综合评价方法的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模型。二是探索开展了我国31个省(区、市)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实证评价。通过数据采集、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工作,对我国31个省(区、市)的资源禀赋、矿业发展程度、矿业市场化程度、矿业开放程度、矿业管理效能、地质资料服务、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现状进行了定量评估,在此基础上,运用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模型,对31个省(区、市)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情况进行了定量化测算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得分排名居前15位的省(区、市)依次是内蒙古、新疆、广东、山西、湖南、宁夏、黑龙江、甘肃、青海、陕西、云南、辽宁、浙江、贵州和四川。这些省份在东部、中部、西部等区域都有分布,其中东部地区省份占20%,中部地区省份占20%,西部地区省份占60%。总的来看,矿产资源丰富的省份矿业投资环境综合竞争力得分总体靠前。
郝俊峰[10](2014)在《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整合模式与有效途径研究》文中提出矿产资源整合作为我国近年来加强矿业秩序治理整顿所采取的新手段,自2006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开展了两次较大规模的集中行动,对于推进矿业秩序的根本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内蒙古作为我国的资源大省,资源整合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也形成了一系列极具借鉴价值的整合模式。本文以内蒙古矿产资源整合为例,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全区两轮资源整合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评述,采用SWOT分析,确立了内蒙古矿产资源整合的四种模型,即:增长型战略(S-O)、扭转型战略(W-O)、挑战型战略(S-T)和集中防御型战略(W-T);并分别以内蒙古资源整合中形成的“鄂尔多斯模式”、“赤峰模式”、“主体整合模式”以及近期全面推进的“整装勘查”为例,探讨了整合途径与模式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研究认为:(一)对于类似内蒙古的稀土、煤炭等资源储量巨大、优势明显的矿产资源,其开发整合应借助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等机遇,以实现规模化开采、集约化利用为前提,在保证资源优势可持续增长的同时,促进产品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二)对于类似赤峰市有色金属、贵金属的矿产资源富集区,其整合应针对资源禀赋条件和矿石特征,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根本性扭转本地区采选冶的粗放式局面,实现资源的有效节约与综合利用,打造完整的金属产业链;(三)对于类似乌兰察布市的非金属小矿集中区,在尊重历史与现实的同时,尽可能以主体整合的方式确立一个整合主体,通过“集中管理、分散开采”逐步实现集团化运行和技术的升级换代;(四)为保证我国矿产资源的自给能力,要敢于打破现有矿业权设置不合理对地质勘查工作的制约,大力推行整装勘查,促进地质找矿突破。最后,提出了实现有效整合的对策措施:一是积极拓展资源整合的思路和工作方法,科学规划整合的目标任务,尽可能将整合与国家宏观政策相衔接,从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做好长远规划;二是充分认识整合手段的多样化和途径的科学化,根据整合的矿种、储量规模、市场需求、经济贡献实力、开发利用水平、产业链及区域配套等情况,科学设定整合的各项考量指标,其中对各类指标做了剖析;三是健全和完善严格的约束制度,强化市场引导,科学认知地质成矿规律及探矿权与采矿权之间的差异,优化矿业权的设置,防范人为干扰与政策随意性。
二、国有地勘单位参与矿业权市场竞争优劣势分析及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地勘单位参与矿业权市场竞争优劣势分析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2)中煤地质集团多元化战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统计分析法 |
1.3.3 德尔菲法 |
1.3.4 定量分析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多元化战略及战略优化分析工具 |
2.1 公司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
2.1.1 公司战略的内涵 |
2.1.2 公司战略管理 |
2.2 多元化战略相关理论 |
2.2.1 多元化战略的含义 |
2.2.2 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优势和风险 |
2.3 多元化战略优化分析工具 |
2.3.1 宏观环境分析 |
2.3.2 行业环境分析 |
2.3.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
2.3.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
2.3.5 SWOT矩阵 |
2.3.6 波士顿矩阵 |
2.3.7 定量战略计划矩阵 |
第3章 地质集团多元化经营发展现状 |
3.1 公司基本情况 |
3.1.1 公司概况 |
3.1.2 组织框架 |
3.2 多元化发展情况 |
3.2.1 多元化发展历程 |
3.2.2 多元化行业布局现状 |
3.2.3 多元化业务经营现状 |
3.2.4 多元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 公司内部能力分析 |
3.3.1 内部优势分析 |
3.3.2 内部劣势分析 |
第4章 地质集团多元化战略优化外部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行业环境总体分析 |
4.2.1 大地质相关产业 |
4.2.2 建设施工产业 |
4.2.3 生物材料研造产业 |
4.2.4 金融地质产业 |
4.2.5 拟投入产业 |
第5章 地质集团多元化战略优化方案 |
5.1 地质集团多元化战略评价矩阵分析 |
5.1.1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
5.1.2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
5.2 SWOT矩阵的多元化组合战略 |
5.2.1 SO备选战略 |
5.2.2 ST备选战略 |
5.2.3 WO备选战略 |
5.2.4 WT备选战略 |
5.2.5 多元化备选战略 |
5.3 定量战略计划矩阵评价 |
5.3.1 分析备选方案 |
5.3.2 多元化组合战略方案评价排序 |
5.4 地质集团多元化战略产业布局分析 |
5.4.1 明星业务 |
5.4.2 现金牛业务 |
5.4.3 问号类业务 |
5.4.4 新兴产业 |
第6章 集团多元化战略优化方案实施保障 |
6.1 深化企业改革 |
6.1.1 加强法人治理 |
6.1.2 确保战略落地 |
6.1.3 优化经营机制 |
6.2 优化管理框架 |
6.2.1 优化总部部门设置 |
6.2.2 重新整合业务单元 |
6.3 加强人才建设 |
6.3.1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
6.3.2 提振干事创业激情 |
6.4 加强创新驱动 |
6.4.1 发挥技术创新制度作用 |
6.4.2 建立完善内部激励机制 |
6.4.3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
6.5 推进产融结合 |
6.5.1 强化业务能力 |
6.5.2 助推实体发展 |
6.5.3 加快混改工作 |
6.6 加强信息化建设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地质集团内外部环境关键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地质集团多元化战略备选方案调查问卷 |
致谢 |
(3)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存在的问题 |
1.2.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
1.5 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2.2 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背景和实现方式 |
2.3 转型升级研究评价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1 国外地质勘查行业的管理体制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3 地质勘查行业形势分析 |
3.1 全球地质勘查形势分析 |
3.2 国内地质勘查形势分析 |
3.3 小结 |
4 内蒙古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利用现状 |
4.1 综述 |
4.2 矿产资源 |
4.3 地质矿产勘查 |
4.4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
4.5 小结 |
5 内蒙古地勘行业现状分析 |
5.1 内蒙古地勘行业单位情况 |
5.2 内蒙古地勘行业从业人员 |
5.3 内蒙古地勘行业资产状况 |
5.4 内蒙古地矿集团发展历程 |
5.5 内蒙古地矿集团SWOT分析 |
5.6 小结 |
6 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
6.1 转型升级发展模型构建 |
6.2 深耕地勘产业体系 |
6.2.1 行业化管理 |
6.2.2 专业化细分 |
6.2.3 企业化经营 |
6.3 服务绿色矿业发展 |
6.4 “走出去”拓宽地质市场 |
6.4.1 海外发展方案 |
6.4.2 境外投资架构 |
6.5 小结 |
7 实现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的动力 |
7.1 发展动力指标构建 |
7.2 构建新型组织管控制度 |
7.3 激发人力资源潜能 |
7.4 强化地勘金融管理 |
7.5 探索科技创新途径 |
7.6 小结 |
8 结论 |
8.1 成果和认识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鲁南地勘院地质服务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地质服务 |
2.1.2 竞争战略 |
2.2 企业竞争战略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竞争战略研究 |
2.2.2 国内竞争战略研究 |
2.2.3 地勘行业竞争战略研究 |
2.3 企业战略管理全过程 |
2.4 企业竞争战略分析工具 |
2.4.1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2.4.2 SWOT分析 |
第三章 鲁南地勘院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鲁南地勘院概况 |
3.2 鲁南地勘院竞争情况分析 |
3.2.1 行业发展情况 |
3.2.2 鲁南地勘院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3.3 鲁南地勘院外部环境分析 |
3.3.1 宏观环境分析 |
3.3.2 细分市场分析 |
3.3.3 外部环境分析结论 |
3.4 鲁南地勘院内部资源分析 |
3.4.1 企业资源分析 |
3.4.2 内部资源分析结论 |
第四章 地质服务业务竞争战略制定 |
4.1 鲁南地勘院的SWOT分析 |
4.2 竞争战略方案比较与选择 |
4.2.1 成本领先战略 |
4.2.2 目标集聚战略 |
4.2.3 差异化战略 |
4.2.4 竞争战略选择 |
4.3 地质服务业务差异化竞争战略实施方案 |
4.3.1 差异化竞争战略指导思想 |
4.3.2 差异化竞争战略具体目标 |
4.3.3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 |
第五章 地质服务业务差异化战略方案运行实施保障 |
5.1 优化产业结构,寻求新增长点 |
5.2 加强财务管理,健全内部控制 |
5.3 抓好队伍建设,人才立院兴院 |
5.4 发展战略联盟,实现互利共赢 |
5.5 落实安全生产,促进和谐稳定 |
5.6 业务质量升级,打造品牌优势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5)国有地勘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研究 ——以X矿业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理论研究法 |
1.3.2 实证研究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4.1 研究路线 |
1.4.2 论文的结构 |
1.4.3 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企业国际化及国际化战略理论 |
2.1.1 企业国际化的概念 |
2.1.2 企业国际化动因理论 |
2.1.3 国际化阶段理论 |
2.1.4 网络化理论 |
2.1.5 企业国际化战略理论 |
2.2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
2.2.1 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 |
2.2.2 企业战略导向 |
2.2.3 企业战略分析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X矿业公司的现状与问题 |
3.1 公司概况 |
3.2 公司国际化的现状 |
3.2.1 公司国际化动机 |
3.2.2 公司国际化进程 |
3.3 公司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
3.3.1 上级管理部门擎肘 |
3.3.2 公司资金来源单一 |
3.3.3 信息来源匮乏 |
3.3.4 现有管理方式粗放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X矿业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GPEST分析 |
4.1.1 地理环境分析 |
4.1.2 政治环境分析 |
4.1.3 经济环境分析 |
4.1.4 社会环境分析 |
4.1.5 技术环境分析 |
4.2 行业环境分析 |
4.2.1 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4.2.2 关联行业现状分析 |
4.2.3 波特五力分析 |
4.3 外部因素评价 |
4.3.1 公司面临的机会 |
4.3.2 公司面临的主要威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X矿业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5.1 企业的资源和能力 |
5.1.1 企业的资源 |
5.1.2 企业的能力 |
5.2 企业价值链分析 |
5.2.1 企业价值链的基本活动 |
5.2.2 企业价值链的支持活动 |
5.2.3 企业的竞争优势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X矿业公司国际化战略的选择与实施建议 |
6.1 基于SWOT理论的战略分析 |
6.2 X矿业公司国际化战略 |
6.2.1 X矿业公司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 |
6.2.2 X矿业公司国际化战略的选择 |
6.3 X矿业公司国际化战略实施关键问题及措施 |
6.3.1 组织结构设计 |
6.3.2 人力资源管理 |
6.3.3 管理与运营 |
6.3.4 风险管理 |
6.3.5 企业文化建设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中国矿业用地法律政策博弈分析 ——基于矿产业发展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2.3 国外矿业用地立法演变的历史比较分析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矿产业 |
2.1.2 矿业用地 |
2.1.3 产业发展 |
2.1.4 临时用地 |
2.1.5 矿地和谐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产权理论 |
2.2.2 经济治理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产业经济理论 |
2.2.5 法的价值理论 |
2.2.6 博弈论 |
2.3 我国土地及矿产资源立法概述 |
2.3.1 我国土地资源立法概述 |
2.3.2 我国矿产资源立法概述 |
第3章 中国矿产业发展与矿业用地法治情况分析 |
3.1 中国矿产业发展现状 |
3.1.1 矿产业现状及发展 |
3.1.2 我国矿政管理及法律规制现状 |
3.2 中国矿业用地法律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2.1 中国矿业用地情况 |
3.2.2 中国矿业用地立法沿革及现状 |
3.2.3 中国矿业用地的产权制度保障法理必要性 |
3.2.4 中国矿业用地管理方式的变革试点 |
3.3 中国矿业用地法治中的问题分析 |
第4章 完善中国矿业用地法律制度的博弈分析 |
4.1 完善中国矿业用地法律制度博弈模型构建 |
4.2 完善中国矿业用地法律制度博弈模型的扩展 |
4.3 完善中国矿业用地法律制度博弈的占优均衡 |
4.4 完善中国矿业用地法律制度博弈模型的福利分析 |
4.5 中国矿业用地的环境负外部性及解决 |
4.6 中国矿业用地国家治理方式完善 |
第5章 完善中国矿业用地法治的实地调研论证 |
5.1 神华宁东煤炭基地矿业用地情况调研论证 |
5.2 云磷集团采矿用地临时试点调研论证 |
5.3 七台河老煤炭基地转型中的土地问题调研论证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1.1 建立矿业用地分类供地制度 |
6.1.2 建立临时用地行政司法裁决制度 |
6.1.3 建立废弃矿业用地土地分类盘活制度 |
6.1.4 完善矿业用地宏观管理制度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讨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实地调研提纲 |
论文工作量情况 |
个人简历 |
(7)地勘单位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 ——以CNGS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地勘单位国际化战略的理论基础 |
2.1 垄断优势理论 |
2.2 内部化理论 |
2.3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
2.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5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
2.6 小结 |
第3章 我国地勘单位“走出去”现状 |
3.1 地勘单位“走出去”的动因、进入模式和目标选择 |
3.1.1“走出去”的动因 |
3.1.2“走出去”的进入模式 |
3.1.3“走出去”目标选择 |
3.2 标杆企业的内部资源和“走出去”战略 |
3.2.1 标杆企业的内部资源分析 |
3.2.2 标杆企业“走出去”战略 |
3.2.3 标杆企业“走出去”业绩 |
3.3 小结 |
第4章 CNGS内部资源和国际化发展战略 |
4.1 CNGS内部资源分析 |
4.1.1 体制改革 |
4.1.2 组织资源管理分析 |
4.1.3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
4.1.4 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
4.1.5 无形资源管理分析 |
4.1.6 财务管理分析 |
4.2 CNGS国际化战略实施 |
4.2.1 低价进入-勘查升值-高价变现 |
4.2.2 矿权资产证券化 |
4.2.3 分拆上市 |
4.2.4 勘查成果产品化 |
4.3 CNGS国际化经营业绩 |
4.4 小结 |
第5章 基于PEST和SWOT分析的CNGS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 |
5.1 基于PEST分析的CNGS外部经营环境 |
5.1.1 政治环境因素(Political) |
5.1.2 经济环境因素(Economic) |
5.1.3 社会环境因素(Social) |
5.1.4 技术环境因素(Technological) |
5.2 基于SWOT分析的CNGS国际化经营战略 |
5.2.1 CNGS的优势(Strengths) |
5.2.2 CNGS的劣势(Weakness) |
5.2.3 CNGS所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ies) |
5.2.4 CNGS所面临的威胁(Threats) |
5.3 小结 |
第6章 地勘单位国际化经营的对策及建议 |
6.1 对地勘单位体制改革的建议 |
6.2 国际化经营模式多元化 |
6.3 地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建设 |
6.4 国际化经营风险规避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8)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策略及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最优序列研究 |
1.2.2 矿产资源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 |
1.2.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合作策略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本章小结 |
2 理论综述 |
2.1 最优开采顺序理论 |
2.2 系统预测和分析理论 |
2.3 投融资与金融创新理论 |
2.4 协同效应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先序列策略研究 |
3.1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序列决策现状与问题 |
3.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序列决策的方法分析 |
3.3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先序列策略研究 |
3.3.1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先序列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2 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先序列评价体系 |
3.3.3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先序列模型 |
3.3.4 算例分析——以河北省矿产资源为例 |
3.4 本章小结 |
4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投融资策略研究 |
4.1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投融资概述 |
4.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投融资模式现状与问题 |
4.2.1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投融资模式现状 |
4.2.2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投融资模式问题分析 |
4.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投融资创新模式分析 |
4.3.1 信托融资 |
4.3.2 项目融资 |
4.3.3 集合融资 |
4.4 基于资产证券化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投融资策略研究 |
4.4.1 资产支持证券的组成要素 |
4.4.2 矿产资源资产证券化的结构模型 |
4.4.3 矿产资源资产证券化运作流程 |
4.4.4 算例分析——以A矿业集团为例 |
4.5 本章小结 |
5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合作策略研究 |
5.1 开发利用合作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
5.1.1 我国矿产资源配置的发展过程 |
5.1.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利益分配主体 |
5.1.3 利益分配主体之间的矛盾 |
5.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合作机制的方法选择 |
5.3 基于合作博弈模型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合作策略研究 |
5.3.1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合作博弈模型的假设条件 |
5.3.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利益分配的方法 |
5.3.3 算例分析——基于sharply值法 |
5.4 本章小结 |
6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障体系研究 |
6.1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法律保障研究 |
6.1.1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法律保障的现状 |
6.1.2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法律保障存在的问题 |
6.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行政管理保障研究 |
6.2.1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行政管理保障的现状 |
6.2.2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行政管理保障存在的问题 |
6.2.3 完善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行政管理保障的建议 |
6.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经济保障研究 |
6.3.1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经济保障的现状与问题 |
6.3.2 完善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经济保障的建议 |
6.4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保障研究 |
6.4.1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保障的现状与问题 |
6.4.2 完善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保障的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7.2 本文主要创新 |
7.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关于矿业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2 关于矿业投资环境评价方法的研究 |
1.2.3 关于矿业投资环境评价对象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5 研究创新点 |
2 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投资环境 |
2.1.2 区域竞争力 |
2.1.3 投资环境竞争力 |
2.1.4 矿业投资环境 |
2.2 理论基础 |
2.2.1 区域分工理论 |
2.2.2 区位优势理论 |
2.2.3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2.2.4 复杂系统理论 |
3 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影响因素识别 |
3.1 投资环境影响因素识别方法 |
3.1.1 定性分析方法 |
3.1.2 统计分析方法 |
3.2 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的一般影响因素 |
3.2.1 政治环境因素 |
3.2.2 法规环境因素 |
3.2.3 经济环境因素 |
3.2.4 经营环境因素 |
3.2.5 服务环境因素 |
3.2.6 社会环境因素 |
3.2.7 自然环境因素 |
3.3 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影响因素调查 |
3.3.1 调查工作情况 |
3.3.2 调查结果分析 |
3.3.3 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主导影响因素 |
4 我国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4.1 指标框架 |
4.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4.1.2 指标的确定 |
4.2 指标权重 |
4.2.1 专家打分赋值 |
4.2.2 定义判断尺度 |
4.2.3 建立判断矩阵 |
4.2.4 确定指标权重 |
4.3 评价模型 |
4.3.1 层次结构模型 |
4.3.2 评价方法步骤 |
5 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实证分析 |
5.1 我国矿业发展形势 |
5.1.1 我国矿产资源概况 |
5.1.2 我国矿业经济形势 |
5.1.3 我国矿业投资形势 |
5.2 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测度 |
5.2.1 我国31个省(区、市)矿业投资环境单因素竞争力测度 |
5.2.2 我国31个省(区、市)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测度 |
5.3 我国重点地区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述 |
5.3.1 内蒙古 |
5.3.2 新疆 |
5.3.3 广东 |
5.3.4 山西 |
5.3.5 湖南 |
5.3.6 宁夏 |
5.3.7 黑龙江 |
5.3.8 甘肃 |
5.3.9 青海 |
5.3.10 陕西 |
5.3.11 云南 |
5.3.12 辽宁 |
5.3.13 浙江 |
5.3.14 贵州 |
5.3.15 四川 |
6 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竞争力评价结果探讨与建议 |
6.1 关于区域矿业协调发展 |
6.1.1 矿业低迷形势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突出 |
6.1.2 充分利用区域发展战略,加大对资源开发的鼓励支持 |
6.2 关于区域矿业投资布局 |
6.2.1 区域矿业投资布局不合理带来产能过剩等系列问题 |
6.2.2 注重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矿业投资优化布局 |
6.3 关于矿业投资准入 |
6.3.1 各地区推进矿业市场化和矿业开放进度不平衡 |
6.3.2 完善市场与政策环境,打造竞争开放的矿业投资准入机制 |
6.4 关于矿业投资管理服务 |
6.4.1 部分地区矿业权管理审批改革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 |
6.4.2 优化管理与服务环境,促进矿业投资经营便利化和高效化 |
6.5 关于矿业领域基础设施 |
6.5.1 多数资源丰富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 |
6.5.2 加强互联互通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对矿业开发的支撑能力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整合模式与有效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 完成的工作及工作量 |
2 我国矿产资源的整合及研究现状 |
2.1 矿产资源整合的内涵 |
2.2 矿产资源整合政策的提出 |
2.3 我国矿产资源整合工作进展 |
2.3.1 我国整合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
2.3.2 整合的负面影响 |
2.4 资源整合的理论研究现状 |
3 内蒙古矿产资源整合的现状与问题 |
3.1 全区矿产资源概况 |
3.2 全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3.3 2006 年首轮矿产资源整合工作 |
3.3.1 整合的目标、范围及预期成果 |
3.3.2 首轮整合取得的成效 |
3.4 2010年第二轮矿产资源整合工作 |
3.4.1 整合的目标、范围及预期成果 |
3.4.2 第二轮整合取得的成效 |
3.5 两轮整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4 内蒙古矿产资源整合SWOT分析 |
4.1 SWOT分析概论 |
4.2 全区矿产资源整合的SWOT分析 |
4.2.1 内在优势(Strengths)分析 |
4.2.2 内在劣势(Weaknesses)分析 |
4.2.3 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
4.2.4 外部威胁(Threats)分析 |
4.3 全区矿产资源整合的SWOT分析模型 |
5 内蒙古矿产资源整合途径案例分析 |
5.1 煤炭资源“增长型战略”整合途径研究——“鄂尔多斯模式”例析 |
5.1.1 全区煤炭资源的背景资料 |
5.1.1.1 全区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 |
5.1.1.2 全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
5.1.2 鄂尔多斯煤炭资源整合方式与有效途径例析 |
5.1.2.1 鄂尔多斯市煤炭资源分布特点 |
5.1.2.2 鄂尔多斯市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5.1.2.3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5.1.2.4 煤炭资源整合的目标方向 |
5.1.2.5 “鄂尔多斯模式”的整合方式与有效途径 |
5.1.2.6 “鄂尔多斯模式”的整合成效 |
5.1.3 小结 |
5.2 金属矿产资源“扭转型战略”整合途径研究——“赤峰模式”例析 |
5.2.1 全区金属矿产资源背景资料 |
5.2.1.1 全区金属矿产资源分布特点 |
5.2.1.2 全区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5.2.2 赤峰市金属矿产资源整合方式与有效途径例析 |
5.2.2.1 赤峰市金属矿产资源概况 |
5.2.2.2 赤峰市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5.2.2.3 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5.2.2.4 资源整合的目标方向 |
5.2.2.5 “赤峰模式”的整合方式与有效途径 |
5.2.2.6 “赤峰模式”的整合成效 |
5.2.3 小结 |
5.3 非金属矿产资源“集中防御型战略”整合——“主体整合”模式例析 |
5.3.1 全区非金属矿产资源背景资料 |
5.3.2 乌兰察布市非金属矿产资源整合案例分析 |
5.3.2.1 乌兰察布市非金属矿产资源概况 |
5.3.2.2 乌兰察布市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5.3.2.3 乌兰察布市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5.3.2.4 乌兰察布市非金属小矿的“主体整合”的方式和途径 |
5.3.2.4 “主体整合”模式的成效 |
5.3.3 小结 |
5.4 整装勘查——矿产资源整合的新途径(挑战型战略) |
5.4.1 整装勘查与资源整合的关系 |
5.4.2 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整装勘查区矿业权整合案例分析 |
5.4.2.1 哈达门沟金矿整装勘查区矿产资源及成矿条件概述 |
5.4.2.2 整装勘查区内矿业权设置现状 |
5.4.2.3 整装勘查区矿业权设置方案 |
5.4.2.4 整装勘查区矿业权整合的成效 |
5.4.3 小结 |
6 矿产资源整合途径的对策研究 |
6.1 科学借鉴资源整合的模式 |
6.2 积极拓展资源整合的思路 |
6.3 合理设定资源整合的各项考量指标 |
6.3.1 最低生产规模指标 |
6.3.2 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指标 |
6.3.3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指标 |
6.4 科学认知地质成矿规律及探、采矿权之间的差异 |
6.5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
6.6 尊重历史、统筹兼顾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个人情况简介 |
附录2 附图 |
四、国有地勘单位参与矿业权市场竞争优劣势分析及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HK地勘公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D]. 高国悦. 天津大学, 2020
- [2]中煤地质集团多元化战略优化研究[D]. 姚文.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 [3]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D]. 王建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4]鲁南地勘院地质服务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袁振兴. 石河子大学, 2018(02)
- [5]国有地勘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研究 ——以X矿业公司为例[D]. 樊茜.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9)
- [6]中国矿业用地法律政策博弈分析 ——基于矿产业发展视角[D]. 何淼.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7]地勘单位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 ——以CNGS为例[D]. 黄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5)
- [8]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策略及保障体系研究[D]. 吕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7(05)
- [9]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D]. 陈俊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10]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整合模式与有效途径研究[D]. 郝俊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