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肋形楼盖有限元动力分析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孔怡[1](2020)在《碎煤机振动对结构工作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碎煤系统作为筛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集中供热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为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碎煤机等振动设备通常布置在楼层上。碎煤机在启动时振动较大,如果设计不当,在动荷载作用下,结构构件会产生动应力,导致结构破坏,甚至会危害周围建筑结构的安全。碎煤机楼的破坏会对正常的供热产生影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关于工业厂房振动的研究,通常是针对振动过大的厂房结构产生破坏后的加固问题。但是关于在设计过程中碎煤机楼荷载的选取,及影响碎煤机楼结构动力响应的因素比较匮乏。因此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研究设计过程中碎煤机楼荷载的选取,及碎煤机楼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因素,并对碎煤机楼进行减振设计。本文以日本烟中元弘归纳的振动的评价指标为基础,结合国内相关规范,提出适用于碎煤机楼动力响应的评价方法。由于工艺要求,碎煤机下方需预留孔洞,碎煤机通过与孔洞四周布置的次梁上螺栓的连接,固定在碎煤机层楼板上。因此在有限元模拟中,可以把碎煤机荷载简化为节点动荷载作用在碎煤机下方次梁上。通过对碎煤机楼振动特点的分析,得出梁、板混凝土等级可以提高碎煤机层楼板的自振频率,但是影响很小。在碎煤机振动较大的情况下,碎煤机层局部动力响应超出规定范围。碎煤机层楼板振动较大处,主要出现在碎煤机附近的楼板和楼板开洞处。开洞对碎煤机层楼板的自振频率影响很小,但是对附近楼板的动力响应有一定影响。在通常情况下,可以采取提高碎煤机层楼板本身的刚度和采取隔振措施对碎煤机层楼板进行减振。针对不同楼板厚度、梁截面的碎煤机层楼板的振动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梁截面的改变相对于楼板厚度的改变,对第一阶模态自振频率影响更大。同时,加大梁截面在减小楼板动力响应方面效果更好。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大梁截面的方法控制碎煤机层楼板的动力响应。碎煤机层楼板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振动问题,也可以使用梁下贴钢板、加型钢等加大梁高的方式来解决。隔振可以减小振动的传递效率,是工业厂房中进行结构减振的一种常用的方式。本文通过对频率比和阻尼比与隔振器减振率关系的分析,当频率比大于(?)时,隔振系统开始隔振。此时可以采用提高激振频率,降低隔振系数的方法,来提高系统的隔振率。本文选取了碎煤机室常用的橡胶隔振器对本文案例进行计算,隔振器能够有效减小碎煤机室振动,因此可以在工程中被广泛应用。
佘海洋[2](2019)在《密肋楼盖体系在地铁换乘节点区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南通地铁环西文化广场站1号,2号线圆形无柱换乘枢纽设计为工程背景,采用不同有限元软件建立计算模型,进行施工期和运营期多种计算工况的内力对比分析及配筋验算,结论表明顶板密肋楼盖体系方案满足承载力及规范要求,整体挠度变形处于常规可控范围,确保了工程的经济性与合理性,本文研究结论对类似工程有借鉴作用。
王兆培[3](2018)在《某无梁楼盖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及倒塌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结构发生连续性倒塌的事例并不鲜见,国内外研究人员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连续倒塌性能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钢结构或混凝土框架等梁柱结构的连续性倒塌,对于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连续倒塌破坏的研究尚少。无梁楼盖结构作为常用的结构形式,虽然具有节省成本、施工便利等优点,但其发生连续性倒塌的潜在危险因素比传统结构更为复杂,危害性更大。因此,对无梁楼盖结构的受力性能和连续性倒塌的研究非常重要。本文结合一个工程事故实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研究了无梁楼盖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及倒塌性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文献中的试验试件进行模拟分析,以该文献中的实验结果作为参考,验证有限元分析模型计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并提出适合本文有限元分析的建模方式、参数取值和计算方法,为全文的有限元分析奠定基础。(2)对本工程倒塌区域中的一跨无梁楼盖结构进行静力分析,材料参数按照设计值选取,研究板分别在未裂状态、开裂状态和破坏状态下的力学性能,最后通过改变材料属性的方式分析混凝土养护时间对结构承载力的影响,计算不同混凝土龄期下结构的特征荷载值,为后续的整体分析提供理论支持。分析得到:板在未裂时和开裂后均呈现出了明显的板带特征;结构在正常使用阶段主要受裂缝控制,在破坏阶段主要受位移控制;板顶最早的裂缝出现在了板中心的位置,以两条正交十字线形式出现并由板中心不断向四周发展,板底最早的裂缝出现在板边的中间位置并逐渐发展成沿板边的通长裂缝。(3)利用ANSYS软件建立倒塌区域结构的有限元模型,以边界条件和混凝土强度为参数建立四种不同工况,分析结构在各工况下不同覆土厚度及不同汽车作用位置时的受力性能。通过四种工况的对比分析,研究边界条件、混凝土强度、汽车作用位置及覆土厚度对结构倒塌的影响。分析可知,在该工程中,边界条件对结构倒塌的影响要高于混凝土强度;汽车作用位置和覆土厚度属于影响结构倒塌的外界因素,它们主要受边界条件的限制,结构出现自由端时,汽车作用位置和覆土厚度成为影响结构倒塌的主要因素。(4)取倒塌区域中一2×2跨无梁楼盖结构,利用ANSYS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采用非线性动力和非线性静力分析方法,研究拆除中柱后受均布荷载的板在倒塌过程中的动静力特性、破坏过程和受力特点。分析结果表明:当采用动力分析,结构的变形及内力在0.4s后均恢复到稳定状态,证明该无梁楼盖结构抗倒塌能力较好;当采用静力分析,对板持续加载至结构达到极限状态,得到结构的极限荷载值为31kN/m2。分析板在静力加载过程中的变形及裂缝发展规律,并以极限状态时的板端转角为依据建立结构连续性倒塌的判别准则。(5)基于对实际工程有限元分析的结果,结合结构抗连续性倒塌的设计方法,从建筑和结构两个方面提出防止结构连续性倒塌的措施。
陈诚[4](2017)在《混凝土叠合箱网梁楼盖竖向荷载下的受力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混凝土叠合箱网梁楼盖作为近期国内新研发出的一种楼盖形式,其特点为底部平整、大空腔蜂巢构造、空间受力。网梁楼盖既不属于现浇空心板楼盖体系,也不属于无梁楼盖体系,它的受力单元不是板而是大翼缘箱型梁,其传力路径实际上与框架结构类似,竖向力均是由楼板传至梁再传至框架柱。叠合箱是由高强复合混凝土制作的中空箱体,箱体与结构整体受力,同时又起到肋梁模板的作用,肋梁为混凝土现浇构件,其配筋构造与普通框架梁类似。网梁楼盖与肋梁楼盖、无梁楼盖等传统楼盖形式相比,叠合箱网梁楼盖还具有自重轻、节省空间、经济合理等特点,能够满足现代人对建筑物越来越严苛的的要求,因此网梁楼盖在现有的建筑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目前网梁楼盖结构的理论分析体系及设计计算方法仍需进一步完善,制约了其在工程上的推广和应用;为了更广泛地将混凝土叠合箱网梁楼盖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为了更广泛地将混凝土叠合箱网梁楼盖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对其在竖向静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布规律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首先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混凝土叠合箱网梁楼盖结构有限元模型,并按实际工程设计中的网梁楼盖进行加载模拟,计算得到竖向荷载下网梁楼盖的挠度、应力应变云图;总结了该楼盖结构有限元模型在竖向荷载下的应力分布规律;并与普通肋梁楼盖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设计建议以及构造要点。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梁板连接部分弯矩值分布较为连续,表明这种楼盖的整体受力较均匀,肋梁和预制构件整体性较好,能够共同参与受力。2.在对叠合网梁楼盖和肋梁楼盖进行竖向加载时,发现网梁楼盖受力特征与普通混凝土现浇双向板类似,但叠合网梁楼盖跨中竖向变形小,最大应力亦小于普通肋梁楼盖,说明新型网梁楼盖适用于大跨度屋面,并且其性能优越,受力性能较好。3.通过分析网梁楼盖的应力,揭示叠合箱网梁楼盖在中心挠度图与普通混凝土现浇双向板基本相同,均是以中心部分挠度最大,挠度值由中心向边缘圆形逐步衰减。4.对叠合网梁楼盖的叠合箱高度,配筋率,顶板厚度等参数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各个参数对其结构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叠合箱高度对受力性能影响最大,其次是底板板厚和配筋率。通过以上对混凝土叠合箱网梁楼盖的受力分析,总结出该楼盖的内力分布特征及规律,对其薄弱部位的构造加强提出建议,期望对混凝土叠合箱网梁楼盖的工程设计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
卢学臣[5](2017)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短肢剪力墙结构及节点受力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认为短肢剪力墙是一种介于异形柱和剪力墙之间的抗侧力构件,它组成的短肢剪力墙结构结合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优点,由于没有像框架结构那样室内存在凸出墙面的柱,非常适用办公楼和商业住宅建筑,是现今的高层建筑结构中广泛运用的结构体系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短肢剪力墙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研究内容大多侧重于短肢剪力墙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抗剪和抗震性能,利用整体结构模型对短肢剪力墙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受力性能的研究较少。本文结合模型试验与有限元数值分析两种方法对短肢剪力墙结构和由墙梁组成的“T”型节点模型施加竖向均布荷载,来研究结构和节点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和变形特性,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以一个实际工程中的短肢剪力墙结构为背景,选取靠近顶层附近的三层结构进行简化,结合结构模型试验的相似性原理,按照1:4的缩尺比例制作了一个三层两跨短肢剪力墙结构试验模型。用堆载法模拟均布荷载对结构模型进行竖向荷载作用下的静力试验。分析短肢剪力墙结构及节点的变形和受力情况,初步了解这种抗侧能力较强的短肢剪力墙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试验表明:现浇混凝土短肢剪力墙结构的变形特征与框架结构接近。在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现浇混凝土短肢剪力墙结构呈现出较好的承载能力,连梁与短肢剪力墙连接处为短肢剪力墙结构的薄弱区域,墙肢节点区域呈现压弯复合受力状态。2、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与结构试验模型完全相同的空间模型,将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ANSYS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并分析了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从受力开始至最终破坏的整个过程结构的应力分布和裂缝发展。结合节点区域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应力云图以及相关资料,描述了短肢剪力墙节点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过程、破坏机理。3、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T”型节点模型,分析节点模型在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节点模型的变形情况、裂缝开展和钢筋应力应变情况。以混凝土强度等级、墙肢纵筋配筋率、墙肢箍筋配筋率为参数来定量的研究分析各参数对短肢剪力墙节点抗压承载能力和抗裂能力的影响。4、总结了短肢剪力墙节点核心区竖向荷载作用下危险截面的验算公式。结合相关资料以及前文对短肢剪力墙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的分析,总结了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的常见几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李强[6](2017)在《高层大跨度现浇空心楼盖受力机理及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跨度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是一种新型的结构体系,它是由双向密肋发展而来的一种无梁楼盖结构。由于采用了宽扁梁构件,这种结构能有效的降低层高,增加使用面积。同时,空心楼盖还具有降低自重,减少地震作用等良好的力学性能,是一种集力学性能和使用功能相对全面的结构形式,有着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当前,国内外关于此结构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块空心楼盖抗弯、抗剪受力性能的试验和理论研究,而对于考虑宽扁梁约束效应的多块板整体受力性能的研究和大跨度空心楼盖应用于高层建筑中的抗震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文通过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对大跨度空心楼盖竖向受力机理和大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展开研究,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现场竖向加载试验结果表明,带宽扁暗梁的大跨度空心楼盖能满足现行规范对楼板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挠度和裂缝宽度的要求。同时,由于宽扁梁高度不够,未能实现对空心板的有效约束,使得2块板的竖向变形曲线呈现单块板的特征。(2)基于“空心层”分层壳单元的大跨度空心楼盖有限元分析表结果表明,增加梁高度能有效地提高宽扁梁对周边空心楼盖的约束作用,并根据筒芯空心楼盖的截面形状特征及应力分布情况,提出了筒芯式空心楼盖的裂缝计算方法,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3)反应谱分析结果表明,宽扁梁空心楼盖结构由于层高比普通肋梁楼盖结构低,层刚度大,弹性变形小,更容易满足变形要求;宽扁梁空心楼盖结构的扭转周期占比较大,建议增加内筒尺寸或加大框架边梁刚度的方法以提高整体结构的抗扭刚度。125gal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普通肋梁楼盖结构与宽扁梁空心楼盖结构的楼面钢筋应力最大值分别为8.4MPa、188.0MPa,宽扁梁空心楼盖钢筋应力明显大于普通肋梁楼盖钢筋的应力,空心板上钢筋应力分布范围也大于普通肋梁楼盖,说明宽扁梁空心楼盖结构中楼板钢筋的参与作用明显大于普通肋梁楼盖结构。(4)罕遇地震作用下增量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IDA)结果表明,随着地震作用的加大,宽扁梁空心楼盖结构的刚度退化较普通肋梁楼盖结构明显,损伤加剧,阻尼增大,周期延长,结构顶点位移反应较弹性阶段滞后明显,耗能能力较强。从2种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首层上表面钢筋应力云图得知,宽扁梁空心楼盖相对于普通肋梁楼盖的损伤程度更深、损伤范围更广,耗能能力更加优越。但是,由于宽扁梁的刚度不足,无法对楼板形成有效的约束,楼板受力性能呈现剪力墙与框架边梁间对边导荷的特点。宽扁梁空心楼盖结构外剪力墙钢筋应力在各楼层楼面处较普通肋梁楼盖结构集中严重,表明此类结构对剪力墙平面外受力性能要求较高,应予以高度重视,建议提高宽扁梁空心楼盖处外剪力墙的纵向配筋率或增设暗柱和暗梁保证其剪力墙平面外性能。
马啸[7](2018)在《UHPC肋板结构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具有普通混凝土不可比拟的超高强度和耐久性,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小构件自重、提高结构使用安全性,UHPC结构在轻型装配式结构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理论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轻型UHPC肋板结构进行了性能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和相关结论如下:通过变化配筋强度,纵筋率,保护层厚度三个参数,对高强钢筋UHPC梁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实用设计建议。在截面尺寸,承载力,经济性等方面与相同承载力的的普通混凝土构件进行了比较。建立了 UHPC肋板结构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肋间距、表层板厚度、肋梁高度、肋宽等结构参数对结构变形和内力的影响规律,给出了截面尺寸建议;基于拟板法,编制了计算程序,通过程序输入参数可得到肋板挠度、内力的数值解,使用本文程序可以快捷方便的得到UHPC肋板结构内力和位移。与相同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普通混凝土肋板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轻型UHPC肋板结构的优势。考虑了肋板结构的静力稳定性和动力特性,通过改变结构参数,对有限元模型进行特征值屈曲分析和基频分析,得出了特征值屈曲荷载和固有频率随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并给出了考虑静力稳定性和动力性能的截面尺寸建议。
薛善刚[8](2017)在《特大型煤矿钢筋混凝土筛分破碎车间厂房减振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筛分破碎车间在生产系统中承担着接收物料、筛分、破碎、再筛分、分类运输等作用,是采矿、冶金等行业必需的建筑物。筛分破碎车间工艺复杂、设备布置灵活,因此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车间结构特点是平面布置不规则、楼板布置较少并有较大面积开洞、层高较大,比一般工业厂房刚度差,这些因素均易导致筛分破碎车间抗振能力差。异常振动不仅对建筑物、机器设备有不利的影响,而且对操作人员也很不利,筛分破碎车间的异常振动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次研究以陕北某特大型煤矿筛分破碎车间为典型案例,该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1200万吨/年,实际生产高达2000万吨/年,远远超过了普通大型煤矿的生产能力,结构异常振动问题突出,传统模式的设计方法已经不能够与特大型煤矿的生产特点相适应。本文对筛分破碎车间实测动力特性和动力响应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振动规律,运用SAP2000有限元计算分析软件进行结构动力分析,并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然后,分别探讨水平减振和竖向减振的设计方法,以运用于新建及已有厂房的减振设计中。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总结特大型煤矿筛分破碎车间的特点及所存在的问题,检索我国、日本、美国以及欧盟等国内外振动评价标准,归纳国内外研究现状,阐明该课题的研究意义。2.以高层筛分破碎车间实际工程案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动力测试结果并进行振动评价;运用SAP2000建立工程实例的有限元模型,对结构进行动力特性和动力响应分析,并验证模型的合理性。3.分别从振动对结构、对仪器设备和对人体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筛分破碎车间振动控制评判依据及评定指标,总结车间设备布置及结构选型的一般要求,提出在动荷载作用下车间水平和竖向减振设计方法。4.阐述厂房水平振动计算理论,分别采用加设钢支撑、增大框架柱截面和增设剪力墙三种水平减振设计方案,并分别进行模态分析及动力响应分析,对比其减振效果。5.阐述厂房竖向振动计算理论,分别采用改变主梁、次梁截面和板厚度、布置井字梁及二次隔振三种竖向减振设计方案,并分别进行模态分析及动力响应分析,对比其减振效果。
韩春[9](2016)在《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结构抗震性能试验及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是一种新型楼盖结构体系,具有标准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和技术经济效益好等现代预制混凝土结构的突出优点。本文提出了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的结构形式和装配连接方法,该新型楼盖采用一种新型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空心板在板底正交方向配置预应力受拉筋,双向受力,通过在板侧(平行于板跨方向)设置凹槽和预应力受拉筋与周围构件连接,在板端(垂直于板跨方向)处通过U型钢筋、预应力受拉筋、板端孔内设置堵头与后浇混凝土带形成新型楼盖。本课题从研究该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的板缝连接节点出发,首先进行抗剪连接节点的推出试验,研究抗剪连接节点的受力性能和承载力计算方法;然后对楼盖进行平面内刚度和变形研究,推导出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的平面内刚度以及板缝节点强度和刚度的计算方法;而后提出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抗倒塌的承载力计算方法;最后给出了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的设计方法和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设计并制作了K1K4系列共4种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抗剪连接节点,并对抗剪连接节点进行了平面内剪力和压剪复合作用下10个试件的推出试验;研究了抗剪连接节点的破坏现象和受力机理;分析了荷载-滑移曲线、钢筋应变等性能指标,研究了板缝节点力学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板缝节点的抗剪原理;建立了板缝连接节点的受力模型,给出了各种抗剪连接节点承载力建议公式。结果表明,试验值与公式计算值的比值范围在0.80-1.70之间,平均值为1.378;K1、K3系列抗剪连接节点的连接是可靠的。(2)对3个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试件进行了单向重复加卸载试验,研究了楼盖的破坏现象;分析其荷载-挠度关系、楼板与边梁的相对滑移量、刚度退化系数等性能指标;根据深梁理论推导出平面内挠度公式,研究新型楼盖的平面内刚度计算方法,结果表明: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的平面内刚度比一般装配式楼盖大近6倍左右,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具有更大的平面内刚度和良好的整体性;基于平截面假定推导出板缝节点的强度和刚度的计算公式,该方法可用于确定板缝节点连接件的数量和间距。(3)采用拆除构件法,对带横向接缝节点的2块新型楼盖子结构进行了抗倒塌性能试验,研究了这种楼盖的破坏形态和裂缝发展;探讨了其承载能力、应变、最大变形等性能指标;对楼盖试件的受力过程、悬索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本试验楼盖结构的变形模式为直线型悬链线,根据直线型悬链线机制推导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和试验值相比,结果表明,计算值小于试验值,是一种偏于安全的计算方法。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的拼缝及板侧边梁连接构造布置合理;采用合适的周边连接和横向拼缝连接可以达到理想的抗倒塌能力。(4)对采用现浇楼盖的框架-剪力墙结构模型和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的框架-剪力墙结构模型分别进行了拟动力试验,分析了两种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位移、加速度、基底剪力反应时程曲线、位移反应包络图、滞回曲线、层间位移角和层间刚度等性能指标;绘制了刚度退化曲线,根据层间剪力的分配情况,判断结构模型楼盖的刚性是否满足要求,但两者都具有良好的剪力传递能力,能够保证结构的整体性,为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替代普通预制板加后浇面层或现浇楼盖提供了科学依据。(5)基于试验结果分析和现有研究资料,提出了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的抗震设计方法。根据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结构的受力特征,提出采用“串并联多质点系”计算模型,在模型中考虑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的平面内抗推刚度,计算新型楼盖平面内实际刚度对结构的地震响应和内力分配的影响。最后根据“串并联多质点系”的抗震设计方法,对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试验结构模型进行了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在设防烈度为7度时,对采用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的结构体系进行分析计算时,可以将楼盖平面内刚度近似地视为无限大。
唐超[10](2016)在《嵌入式混凝土空心板小间距钢梁楼盖数值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其中房地产业是经济稳步提升的主要动力,虽暂时受政策的影响,其支柱地位仍不可忽视。其中,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推广钢结构住宅成为我国当前住宅建设发展的方向之一,多层钢结构住宅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青睐。其大部分构件可实现在厂房预制,并且与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有自身的特点,最适于实现钢结构建筑工业化与产业化,并且能加大钢材的使用量。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中,楼盖变形计算未考虑混凝土板对钢梁刚度贡献,进行楼盖设计时,由于钢梁截面刚度较小,受楼盖变形值限制,导致梁截面尺寸由变形控制,承载能力有一定富余,从而降低其经济性。本文小间距钢梁混凝土楼盖体系,是针对马克俭院士“盒式结构”特点提出的一种新型钢楼盖结构。因该楼盖钢梁间距小(2m),考虑到楼盖弹性阶段混凝土空心楼板与钢梁嵌固共同作用的影响,分别对楼盖的变形(第二类极限状态设计)和承载力(第一类极限状态设计)采用不同力学模型进行分析和设计。楼盖变形计算中引入等效刚度的概念,结合传统变形计算方法,重点研究了楼盖变形计算数值分析。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小间距钢梁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体系中混凝土板对钢梁刚度的贡献,以其相应的无板楼盖作为对比。本文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第一章对小间距钢梁楼盖的背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国内外相关规范现状及前人研究成果作出总结,提出本文研究具体内容以及意义。第二章对无栓钉的钢混界面状态进行模拟处理,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14.0分别对无板模型及其相应有板模型进行了模拟和分析,得到了在弹性阶段内混凝土板对钢板的刚度贡献,为建立小间距钢梁混凝土空心楼盖模型提供了模型基础。第三章中基于第二章的无栓钉的钢混模型,进一步研究无栓钉钢梁—嵌固混凝土空心板模型,分别建立对应的有板模型及无板模型,在有板模型与无板模型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实际工程中的结构的受力变形性能、混凝土板对钢梁结构刚度的贡献进行分析,得出实际情况下混凝土板对钢梁刚度贡献情况。第四章基于第二、三章的分析上,对缩尺小间距钢梁空心混凝土楼盖的竖向加载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在有板模型与无板模型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结构的受力变形性能、混凝土板对钢梁楼盖刚度的贡献进行分析。第五章研究小间距钢梁空心混凝土楼盖模型分析结果,与本人参与共同完成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结构力学的基础上,提出考虑现浇混凝土楼板刚度贡献的钢梁竖向位移计算公式。第六章本文的总结与展望。
二、肋形楼盖有限元动力分析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肋形楼盖有限元动力分析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碎煤机振动对结构工作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振动理论基础及评价标准 |
1.2.1 振动的概念及分类 |
1.2.2 振动的评价标准 |
1.3 工业领域过大振动的危害 |
1.4 现有设备振动建筑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1.5 碎煤系统在热源厂中的应用 |
1.6 关于楼板振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1 国外研究现状 |
1.6.2 国内研究现状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碎煤机楼的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分析 |
2.1 有限元软件的选择及分析 |
2.2 碎煤机楼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2.1 碎煤机楼结构布置及振动特点 |
2.2.2 工程概况及模型建立 |
2.2.3 碎煤机楼荷载的选取与计算 |
2.3 模态分析理论与提取方法 |
2.3.1 模态分析理论 |
2.3.2 模态分析提取方法 |
2.4 .碎煤机楼模态分析 |
2.4.1 碎煤机楼水平振动频率计算 |
2.4.2 碎煤机楼模态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碎煤机层楼板的动力分析 |
3.1 碎煤机层楼板竖向频率计算 |
3.1.1 竖向振动频率的理论计算 |
3.1.2 碎煤机层楼板的竖向振动频率 |
3.1.3 梁、板混凝土等级对碎煤机层楼板自振频率的影响 |
3.2 碎煤机层楼板动力分析 |
3.2.1 动力响应的理论计算 |
3.2.2 碎煤机层楼板动力响应的计算 |
3.3 开洞对碎煤机层振动影响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碎煤机室的减振设计的研究 |
4.1 提高碎煤机层楼板刚度的减振方案 |
4.1.1 板厚对碎煤机层楼板振动的影响 |
4.1.2 局部梁截面增高对碎煤机层楼板振动的影响 |
4.1.3 提高碎煤机层楼板刚度的减振方案 |
4.2 采取隔振措施的减振方案 |
4.2.1 隔振原理 |
4.2.2 隔振器设计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密肋楼盖体系在地铁换乘节点区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1.1 密肋楼盖体系在本工程中的应用 |
1.2 地质条件 |
1.3 节点区施工方案 |
2 数值仿真 |
2.1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
2.2 荷载取值 |
2.3 计算工况 |
2.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2.4.1 ABAQUS计算结果分析 |
2.4.2 PKPM计算结果分析 |
2.4.3 ABAQUS与PKPM结果对比分析 |
3 结论与建议 |
(3)某无梁楼盖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及倒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无梁楼盖的研究概况 |
1.2.1 无梁楼盖简介 |
1.2.2 无梁楼盖结构的发展历史 |
1.2.3 无梁楼盖分析的基本方法 |
1.3 建筑物倒塌 |
1.3.1 偶然荷载与连续倒塌 |
1.3.2 建筑倒塌事件 |
1.4 建筑物倒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对建筑物倒塌研究现状 |
1.4.2 国内对建筑物倒塌研究现状 |
1.5 结构抗倒塌设计规范和设计方法 |
1.5.1 抗倒塌设计规范 |
1.5.2 抗倒塌设计方法 |
1.6 结构倒塌分析方法 |
1.6.1 线性静力分析方法 |
1.6.2 非线性静力分析方法 |
1.6.3 非线性动力分析方法 |
第二章 本文研究对象、方法及内容 |
2.1 本文研究对象 |
2.2 本文研究方法 |
2.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三章 模型计算准确性与合理性的验证 |
3.1 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介绍 |
3.2 有限元模型的选择 |
3.2.1 分离式模型 |
3.2.2 组合式建模 |
3.2.3 整体式模型 |
3.3 Solid65单元的介绍 |
3.4 钢筋混凝土的本构关系模型 |
3.4.1 ANSYS中提供的材料模型 |
3.4.2 混凝土本构关系模型 |
3.4.3 钢筋本构关系 |
3.5 混凝土的破坏准则与ANSYS的收敛检查 |
3.6 模型的建立 |
3.6.1 实验概况 |
3.6.2 ANSYS模型的建立 |
3.6.3 ANSYS求解分析 |
3.6.4 ANSYS有限元分析结果的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跨无梁楼盖结构在竖向荷载下的受力性能分析 |
4.1 混凝土强度发展与时间的关系 |
4.2 ANSYS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1 模型的材料特性 |
4.2.2 有限元建模 |
4.2.3 约束及加载方式 |
4.3 单跨无梁楼盖受力性能分析 |
4.3.1 确定开裂荷载和破坏荷载 |
4.3.2 未裂状态时的计算结果分析 |
4.3.3 开裂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结果分析 |
4.3.4 破坏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结果分析 |
4.3.5 裂缝的发展情况 |
4.4 混凝土养护时间对无梁楼盖承载能力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跨无梁楼盖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及倒塌分析 |
5.1 倒塌区域的介绍 |
5.2 材料定义和建模方式的确定 |
5.2.1 材料参数、失效准则及本构模型的选择 |
5.2.2 分析方法及加载设置 |
5.2.3 模型的建立及定义边界与约束条件 |
5.3 工况介绍 |
5.3.1 汽车等效均布荷载的计算 |
5.3.2 分析工况的设置 |
5.4 结果分析 |
5.4.1 工况一的结果分析 |
5.4.2 工况二的结果分析 |
5.4.3 工况三的结果分析 |
5.4.4 工况四的结果分析 |
5.4.5 工况综合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柱失效后无梁楼盖结构的倒塌数值分析 |
6.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6.2 中柱失效后结构的动力分析 |
6.2.1 动力分析的方法及步骤 |
6.2.2 动力分析结果 |
6.3 中柱失效后结构的静力分析 |
6.3.1 静力分析的方法 |
6.3.2 静力分析中动力放大系数(DIF)的计算 |
6.3.3 静力分析结果 |
6.3.4 结构连续倒塌的判定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防止结构连续性倒塌的措施 |
7.1 建筑措施 |
7.2 结构措施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本文有限元分析相关APDL语言 |
致谢 |
(4)混凝土叠合箱网梁楼盖竖向荷载下的受力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混凝土楼盖的类型及工程应用现状 |
1.3 混凝土叠合箱网梁楼盖 |
1.3.1 混凝土叠合箱网梁楼盖的简介 |
1.3.2 混凝土叠合箱网梁楼盖的特点 |
1.3.3 混凝土叠合箱网梁楼盖的发展历程及研究成果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混凝土叠合箱网梁楼盖的推荐计算方法 |
2.1 引言 |
2.2 现有的简化设计方法 |
2.2.1 等代框架法 |
2.2.2 拟板法 |
2.2.3 直接设计法 |
2.2.4 本文拟采用的计算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凝土叠合箱网梁楼盖的设计和建模 |
3.1 工程背景 |
3.2 设计软件STRAT介绍 |
3.3 STRAT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
3.3.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3.3.2 模型的总体分析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叠合箱网梁楼盖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4.1 前言 |
4.2 材料本构关系 |
4.2.1 混凝土本构关系模型 |
4.2.2 钢筋本构关系模型 |
4.3 实际工程有限元模型 |
4.3.1 单元类型 |
4.3.2 网格划分 |
4.3.3 模型及边界条件 |
4.3.4 加载控制及收敛调整 |
4.4 有限元结果分析 |
4.4.1 混凝土裂缝 |
4.4.2 混凝土损伤情况 |
4.4.3 混凝土、钢筋的等效应力云图分析 |
4.5 楼盖参数对楼盖性能影响分析 |
4.5.1 肋梁截面高度变化 |
4.5.2 配筋率变化 |
4.5.3 底板厚度变化 |
4.5.4 参数影响变化规律总结 |
4.6 叠合箱网梁楼盖与普通肋梁楼盖的对比 |
4.7 单个叠合箱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 |
4.7.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7.2 单个叠合箱受力分析结果 |
4.8 试验和有限元的对比分析验证 |
4.9 叠合网梁楼盖配筋公式推导及推荐计算公式 |
4.9.1 等效弯矩Meq的计算 |
4.9.2 等代框架法 |
4.9.3 受拉区配筋A_s的推荐计算公式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叠合箱网梁楼盖设计及施工建议 |
5.1 综述 |
5.2 网梁楼盖在其它大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案例介绍 |
5.3 叠合箱网梁楼盖的施工及构造要求 |
5.3.1 概述 |
5.3.2 施工流程和施工注意事项 |
5.3.3 混凝土叠合箱网梁楼盖的质量控制 |
5.3.4 混凝土叠合箱网梁楼盖的设计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竖向荷载作用下短肢剪力墙结构及节点受力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短肢剪力墙体系的发展 |
1.1.1 高层住宅体系的发展 |
1.1.2 短肢剪力墙定义 |
1.1.3 短肢剪力墙结构形式的特点 |
1.1.4 短肢剪力墙结构的优越性 |
1.1.5 短肢剪力墙的一般规定 |
1.2 空间结构节点 |
1.2.1 空间结构节点 |
1.2.2 节点的受力机理 |
1.2.3 节点的破坏形态及原因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短肢剪力墙结构节点受力性能试验 |
2.1 引言 |
2.2 结构试验模型设计及制作原理 |
2.2.1 结构试验模型的相似条件 |
2.3 试验模型的制作 |
2.3.1 模型尺寸 |
2.3.2 模型材料 |
2.3.3 模型制作 |
2.4 试验目的和方法 |
2.4.1 试验目的 |
2.4.2 测点布置及量测的项目 |
2.4.3 加载装置和加载程序 |
2.5 试验结果分析 |
2.5.1 结构竖向位移 |
2.5.2 结构应变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短肢剪力墙结构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 |
3.1 有限元分析原理及ANSYS软件简介 |
3.1.1 有限元分析原理 |
3.1.2 ANSYS软件简介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1 单元的选取 |
3.2.2 破坏准则 |
3.2.3 屈服准则 |
3.2.4 其他相关参数设置 |
3.2.5 模型的建立 |
3.3 加载与求解 |
3.4 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
3.4.1 结构变形 |
3.4.2 裂缝发展 |
3.4.3 应力分布 |
3.5 短肢剪力墙节点的基本受力分析 |
3.5.1 短肢剪力墙节点的受力过程 |
3.5.2 压弯复合状态下短肢剪力墙节点破坏机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短肢剪力墙节点研究 |
4.1 节点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 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节点受力分析 |
4.2.1 节点变形 |
4.2.2 裂缝发展 |
4.2.3 应力分析 |
4.2.4 钢筋轴力 |
4.3 节点受力性能分析 |
4.3.1 混凝土 |
4.3.2 墙肢纵筋 |
4.3.3 墙肢箍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及承载能力验算 |
5.1 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 |
5.1.1 短肢剪力墙结构的定义问题 |
5.1.2 大面积连续布置的问题 |
5.1.3 截面形式的问题 |
5.2 短肢剪力墙节点的承载能力验算 |
5.2.1 节点核心区顶面小偏心受压验算 |
5.2.2 短肢剪力墙斜截面抗剪承载力验算 |
5.2.3 连梁抗弯和抗剪承载能力验算 |
5.3 结论及建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6)高层大跨度现浇空心楼盖受力机理及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大跨度现浇空心楼盖结构的研究概况 |
1.2.1 大跨度现浇空心楼盖结构简介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大跨度现浇空心楼盖结构的研究手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带宽扁梁的大跨度现浇空心楼盖试验与有限元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概况 |
2.3 试验加载与测量方案 |
2.4 试验结果 |
2.4.1 荷载-挠度曲线 |
2.4.2 裂缝分布与发展情况 |
2.5 基于分层壳单元的带宽扁梁的大跨度空心楼盖数值模拟 |
2.5.1 分层壳单元简介 |
2.5.2 空心层分层壳单元 |
2.5.3 空心层分层壳单元分析步骤 |
2.5.4 材料参数与计算模型 |
2.5.5 计算结果 |
2.5.6 宽扁梁刚度对空心板受力性能的影响 |
2.6 空心楼盖裂缝计算方法 |
2.6.1 裂缝截面钢筋应力 σs的计算 |
2.6.2 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At e |
2.6.3 空心楼盖裂缝计算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两种楼盖结构动力性能对比研究 |
3.1 引言 |
3.2 工程概况 |
3.3 结构超限情况 |
3.4 周期和振型 |
3.5 位移 |
3.5.1 层间位移 |
3.5.2 顶点位移与位移比 |
3.6 整体稳定与刚重比 |
3.7 层剪力与剪重比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罕遇地震下结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
4.0 引言 |
4.1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介绍 |
4.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基本原理 |
4.3 动力方程的求解 |
4.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4.1 计算程序的选择 |
4.4.2 单元选择和材料的本构关系 |
4.4.3 阻尼模型 |
4.4.4 边界条件与计算模型 |
4.4.5 地震波的选择 |
4.5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结果 |
4.5.1 安全评估方法 |
4.5.2 结构周期与质量 |
4.5.3 结构变形 |
4.5.4 基底剪力 |
4.5.5 结构破坏情况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震作用下结构抗震性能对比研究 |
5.1 引言 |
5.2 增加动力分析 |
5.2.1 增量动力分析原理 |
5.2.2 单个地震记录增量动力分析步骤 |
5.2.3 地震动强度指标的选取 |
5.2.4 结构损伤指标的选取 |
5.2.5 结构极限状态 |
5.2.6 增量动力分析结果 |
5.3 大震作用下2种结构性能分析 |
5.3.1 楼板钢筋应力 |
5.3.2 剪力墙 |
5.3.3 塑性铰分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2 种结构结果对比表 |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获专利授权 |
附录C: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及实践项目 |
(7)UHPC肋板结构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UHPC简介 |
1.2.1 UHPC发展历程 |
1.2.2 UHPC制备原理 |
1.2.3 UHPC的优良性能 |
1.3 UHPC基本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1.4 UHPC构件抗弯性能研究现状 |
1.5 钢筋混凝土肋板研究现状 |
1.6 UHPC肋板结构研究内容和目的 |
2 高强钢筋UHPC梁受弯性能及影响因素 |
2.1 模型梁结构参数和加载方式 |
2.2 ABAQUS模型的建立 |
2.2.1 材料的本构模型 |
2.2.2 混凝土与钢筋相互关系处理 |
2.2.3 ABAQUS模型建立流程 |
2.3 配筋强度影响和合理纵筋率的选择 |
2.3.1 UHPC梁破坏过程 |
2.3.2 UHPC梁荷载-挠度曲线 |
2.3.3 UHPC梁界限配筋率 |
2.4 保护层厚度的选择 |
2.5 与普通钢筋钢筋混凝土梁的经济型对比 |
2.6 本章小结 |
3 UHPC双向肋板静力特性分析 |
3.1 拟板法 |
3.1.1 拟板法基本原理 |
3.1.2 刚度等效 |
3.1.3 竖向荷载作用下四边简支的肋板的解析解 |
3.2 模型肋板结构参数 |
3.3 建模过程 |
3.4 静力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3.4.1 肋间距的合理选择 |
3.4.2 表层板厚度的影响 |
3.4.3 肋梁高度的合理选择 |
3.4.4 肋宽度的影响 |
3.4.5 与理论值的比较 |
3.5 与普通配筋混凝土双向肋板的比较 |
3.6 本章小结 |
4 UHPC双向肋板静力稳定性分析 |
4.1 分析理论依据 |
4.1.1 线性屈曲分析概念 |
4.1.2 线性屈曲分析理论基础 |
4.2 模型肋板结构参数和建模过程 |
4.3 特征值屈曲模态影响因素分析 |
4.3.1 肋间距对特征值屈曲模态的影响 |
4.3.2 表层板厚度对特征值屈曲模态的影响 |
4.3.3 加劲肋高度和宽度对特征值屈曲模态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UHPC双向肋板动力特性分析 |
5.1 动力拟板法 |
5.2 振型分析 |
5.3 基频分析 |
5.3.1 肋间距对基频的影响 |
5.3.2 表层板厚度对基频的影响 |
5.3.3 加劲肋高度和宽度对基频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待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特大型煤矿钢筋混凝土筛分破碎车间厂房减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筛分破碎车间的结构特点及常见振动问题 |
1.2.1 筛分破碎车间的结构特点 |
1.2.2 筛分破碎车间的常见振动问题 |
1.3 振动评价标准 |
1.3.1 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
1.3.2 振动对机器的影响 |
1.3.3 振动对人的影响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筛分破碎车间动测及有限元分析 |
2.1 筛分破碎车间工程概况及设备荷载布置 |
2.1.1 工程概况 |
2.1.2 设备荷载布置 |
2.2 结构动力测试结果及分析 |
2.2.1 动力特性测试结果 |
2.2.2 动力响应测试结果 |
2.2.3 动力响应测试结果分析 |
2.3 结构振动评价及振动原因分析 |
2.3.1 结构动力响应测试振动评价 |
2.3.2 振源及振动原因分析 |
2.4 筛分破碎车间有限元模型动力特性分析 |
2.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4.2 模态分析结果 |
2.5 筛分破碎车间动力响应计算 |
2.5.1 动力响应计算结果 |
2.5.2 动力响应理论计算与实测结果对比 |
2.6 本章小结 |
3 筛分破碎车间振动控制评判依据及减振设计方法 |
3.1 筛分破碎车间振动控制评判依据及评定指标 |
3.1.1 筛分破碎车间振动控制评判依据 |
3.1.2 筛分破碎车间振动控制评定指标 |
3.2 筛分破碎车间减振设计 |
3.2.1 筛分破碎车间结构选型及设备布置的一般要求 |
3.2.2 厂房减振设计程序 |
3.2.3 筛分破碎车间减振设计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4 筛分破碎车间水平减振设计 |
4.1 厂房水平振动计算 |
4.1.1 计算模型 |
4.1.2 水平刚度计算 |
4.1.3 水平自振频率计算 |
4.1.4 水平位移计算 |
4.2 加侧向钢支撑的减振设计方法 |
4.2.1 侧向钢支撑的布置基本原则 |
4.2.2 钢支撑抗侧刚度的计算 |
4.2.3 加侧向钢支撑的减振设计方法 |
4.2.4 动力特性分析 |
4.2.5 动力响应分析及对比 |
4.3 增大框架柱截面的减振设计方法 |
4.3.1 动力特性分析 |
4.3.2 动力响应分析及对比 |
4.4 增设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减振设计方法 |
4.4.1 剪力墙抗侧刚度的计算 |
4.4.2 动力特性分析 |
4.4.3 动力响应分析及对比 |
4.5 三种水平减振设计方案的效果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5 筛分破碎车间竖向减振设计 |
5.1 厂房竖向振动计算 |
5.1.1 楼层第一固有频率计算 |
5.1.2 振源处的振动计算 |
5.1.3 楼板平面振动传递的近似计算 |
5.1.4 层间振动传递的近似计算 |
5.1.5 振动速度的计算 |
5.2 厂房楼盖动力分析 |
5.3 改变主梁、次梁截面和板厚度的竖向减振设计 |
5.3.1 影响楼盖自振频率单参分析 |
5.3.2 影响楼盖第一阶自振频率回归分析 |
5.3.3 影响楼盖竖向速度响应幅值单参数分析 |
5.3.4 影响楼盖竖向速度响应幅值回归分析 |
5.3.5 主、次梁截面尺寸和板厚度的选定 |
5.4 采用井字梁的竖向减振设计 |
5.5 二次隔振 |
5.5.1 二次隔振器设计原理 |
5.5.2 二次隔振器动力参数设计 |
5.5.3 二次隔振减振效果分析 |
5.6 三种竖向减振设计方案的效果评价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结构抗震性能试验及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预制混凝土结构楼盖震害 |
1.4 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楼板的特点 |
1.5 存在的问题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板缝连接节点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
2.1 引言 |
2.2 试验概况 |
2.2.1 试件设计与制作 |
2.2.2 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
2.2.3 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 |
2.2.4 量测内容与测点布置 |
2.3 破坏现象 |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1 滞回曲线 |
2.4.2 骨架曲线 |
2.4.3 钢筋应变 |
2.5 板缝节点力学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
2.6 板缝节点的抗剪原理分析 |
2.6.1 混凝土齿槽抗剪原理 |
2.6.2 拉结筋和U型筋抗剪原理分析 |
2.6.3 三角筋抗剪原理分析 |
2.6.4 发卡式锚筋的抗剪原理分析 |
2.7 板缝抗剪连接节点的承载力计算 |
2.7.1 K1系列连接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 |
2.7.2 K2系列连接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 |
2.7.3 K3、K4系列连接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 |
2.8 本章小结 |
3 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平面内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
3.1 引言 |
3.2 试验概况 |
3.2.1 试件设计与制作 |
3.2.2 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
3.2.3 加载装置与加载制度 |
3.2.4 测试内容与测点布置 |
3.3 破坏现象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1 荷载-挠度曲线 |
3.4.2 相对滑移量分析 |
3.4.3 延性系数 |
3.4.4 刚度退化 |
3.4.5 混凝土应变分析 |
3.4.6 钢筋应变分析 |
3.5 楼盖平面内刚度的计算方法 |
3.5.1 平面内挠度的弹性理论分析 |
3.5.2 平面内挠度的弹性理论值与试验值的对比分析 |
3.5.3 楼盖平面内刚度的计算 |
3.6 板缝节点刚度和强度的计算方法 |
3.7 本章小结 |
4 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结构抗倒塌性能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
4.1 引言 |
4.2 试验概况 |
4.2.1 试件设计与制作 |
4.2.2 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
4.2.3 测试内容及测点布置 |
4.2.4 试验方法及加载制度 |
4.3 破坏现象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试件承载力 |
4.4.2 挠度 |
4.4.3 混凝土应变 |
4.4.4 钢筋应变 |
4.5 楼盖抗倒塌受力分析 |
4.5.1 防止房屋结构倒塌的基本概念 |
4.5.2 国内外关于抗倒塌的规定 |
4.6 混凝土抗倒塌的设计方法 |
4.6.1 概念设计法 |
4.6.2 拆除构件法 |
4.6.3 拉结强度法 |
4.7 楼板的破坏机理和受力分析 |
4.8 新型楼盖抗倒塌的承载力分析 |
4.8.1 直线型悬链线机制的抗力计算方法 |
4.8.2 曲线型悬链线机制的抗力计算方法 |
4.9 结论 |
5 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结构体系拟动力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概况 |
5.2.1 试件设计与制作 |
5.2.2 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
5.2.3 模型缩尺比及相似关系 |
5.2.4 加载装置与加载制度 |
5.2.5 测试内容与测点布置 |
5.2.6 地震波的选取 |
5.3 破坏现象 |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1 位移反应 |
5.4.2 加速度反应 |
5.4.3 基底剪力 |
5.4.4 滞回曲线 |
5.4.5 刚度退化 |
5.4.6 变形性能 |
5.4.7 位移包络图 |
5.4.8 板底支撑的应变片数据分析 |
5.5 模型结构的层间剪力分配 |
5.6 本章小结 |
6 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的抗震设计方法 |
6.3 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方法 |
6.3.1 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结构体系的抗震分析模型 |
6.3.2 自由振动方程 |
6.3.3 楼盖的抗推刚度矩阵 |
6.3.4 水平地震作用和结构的地震内力计算 |
6.4 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结构体系的算例分析 |
6.4.1 质量矩阵 |
6.4.2 总抗侧刚度矩阵 |
6.4.3 结构模型SJ2的各阶振型 |
6.4.4 求解地震影响系数矩阵和振型参与系数矩阵 |
6.4.5 水平地震作用矩阵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嵌入式混凝土空心板小间距钢梁楼盖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结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钢结构 |
1.2.1.1 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 |
1.2.1.2 国外钢结构设计规范 |
1.2.2 钢混结构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无栓钉组合钢-混结构界面的有限元分析 |
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2 材料本构模型 |
2.2.1 钢材 |
2.2.2 混凝土 |
2.3 界面状态非线性 |
2.4 屈服准则 |
2.5 收敛准则和迭代方法 |
2.6 无栓钉组合钢-混结构变形的有限元分析 |
2.7 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
2.8 有板模型的等效应力分布云图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栓钉钢梁-嵌固混凝土空心板有限元变形分析 |
3.1 模型设计 |
3.2 无栓钉钢梁-嵌固混凝土空心板模型有限元分析 |
3.2.1 参数的选取 |
3.2.2 有限元模型 |
3.3 计算结果及其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间距钢梁楼盖模型有限元变形分析 |
4.1 小间距钢梁楼盖ANSYS模型的建立 |
4.2 模型的建立 |
4.3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间距钢梁楼盖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5.1 模型实验 |
5.1.1 几何模型 |
5.1.2 加载装置 |
5.1.3 试验加载方案 |
5.1.4 试验结果 |
5.2 试验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5.3 小间距钢梁混凝土空心楼盖的刚度及变形性能分析 |
5.3.1 一般荷载作用的挠度计算 |
5.3.2 算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掺与科研项目情况 |
四、肋形楼盖有限元动力分析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碎煤机振动对结构工作性能影响的研究[D]. 孔怡.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2]密肋楼盖体系在地铁换乘节点区的应用研究[J]. 佘海洋. 北方建筑, 2019(04)
- [3]某无梁楼盖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及倒塌分析[D]. 王兆培. 广州大学, 2018(01)
- [4]混凝土叠合箱网梁楼盖竖向荷载下的受力性能及应用研究[D]. 陈诚. 东南大学, 2017(12)
- [5]竖向荷载作用下短肢剪力墙结构及节点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 卢学臣. 湖南工业大学, 2017(01)
- [6]高层大跨度现浇空心楼盖受力机理及抗震性能研究[D]. 李强. 湖南科技大学, 2017(02)
- [7]UHPC肋板结构力学性能研究[D]. 马啸. 北京交通大学, 2018(12)
- [8]特大型煤矿钢筋混凝土筛分破碎车间厂房减振设计研究[D]. 薛善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9]预制装配式新型楼盖结构抗震性能试验及设计方法研究[D]. 韩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12)
- [10]嵌入式混凝土空心板小间距钢梁楼盖数值分析[D]. 唐超. 湖南科技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