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业发展概况

中国旅游业发展概况

一、中国旅游发展要略(论文文献综述)

陈俊良[1](2021)在《中外合作培养项目的中国文化教学调查研究 ——以印尼八华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印尼八华学院和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推出了“3+1”中外合作培养项目,该项目建设的目标之一是通过中国文化课和中国文化体验活动来帮助印尼学生学习和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该项目学生学习中国文化课程和体验文化活动进行研究。2020年以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印尼八华学院和河北师范大学的“3+1”项目的培养方式改为线上教学,其课堂教学方法、学习环境以及文化交流实践活动也因此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论文对“3+1”项目的线上、线下中国文化课教学和体验活动的特点进行了关照研究。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对印尼八华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中国文化教学现状的介绍,包括印尼八华学院的汉语教育专业及其提供的中国文化类课程和教学情况。第二章是调查问卷设计及调查结果展示,主要是对线上线下文化课程与文化活动的调查,学生填写问卷的情况和数据的展示。第三章是“3+1”培养项目文化教学调查结果对比分析,内容包括印尼八华学院和河北师范大学的线上线下中国文化教学与文化活动的发展和变化,并对线上线下的教学情况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第四章是针对印尼八华学院“3+1”合作项目中国文化教学与活动提出的建议,包括对中国文化教学与文化活动的建议、疫情期间中国文化课与文化活动的建议、“3+1”教学项目中中方学校文化教学与文化活动建议、疫情期间中方线上文化教学的建议。论文探讨了“3+1”中外合作培养项目中国文化教学与活动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希望能为中国、印尼两国学校合作培养汉语人才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印尼的中国文化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曾博伟,吕宁,吴新芳[2](2020)在《改革开放40年中国政府推动旅游市场优先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文章基于对改革开放40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经验总结,结合中国旅游行业特性和国家总体经济变革趋势,提出"政府推动下市场优先发展模式"合理平衡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中国旅游业能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适度超前发展的重要原因。文章从时代背景、行业阶段和政策文件等方面详细剖析了在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的主要政策类型,包括市场激发政策、市场供给政策、市场开放政策、市场增信政策等凸显旅游自身特征和理念超前的政策,以及产权改革政策、市场监管政策、市场价格政策、生产要素政策等在国家总体部署下按部就班推进的政策,反映了"政府推动下市场优先发展"模式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特点。同时,文章对中国旅游业采取这一发展模式的主要原因展开分析,据此提出基本结论和进一步研究讨论的方向。

魏丽[3](2020)在《中国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经济转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已经到来的三重背景下,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经济增长,也关乎民生福祉。然而,实现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低效率”与“高碳排”两大阻碍。高铁给旅游业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已有文献已从多个方面充分研究了高铁对旅游业的影响。同时,高铁对地区生产效率与绿色发展的影响开始引起学界关注,但尚未发现有相关文献研究高铁对旅游业生产效率或绿色发展的影响。本文将生产效率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研究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首先,本文采用2003-2016年中国31省份面板数据,使用考虑碳排放的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了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的绿色生产效率;然后,使用面板Tobit模型检验了高铁对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接着,分别使用面板Tobit模型与分位数回归检验了高铁对东中西部与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处于不同水平地区的异质性影响;最后,使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经营环境在高铁影响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过程中的机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不考虑环境因素会高估旅游业生产效率的测算结果,即忽略环境因素将不能反映旅游业的真实绩效。分地区看,东部省份考虑碳排放的绿色生产规模效率高于不考虑碳排放的,说明其旅游业集约式发展已初见成效。分行业看,景区的测算结果受环境因素影响最大,说明景区在能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上最为突出。(2)高铁对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影响显着为正,对绿色生产规模效率则不存在显着积极影响,对星级饭店与景区绿色生产规模效率的影响甚至显着为负。可见,高铁时代下旅游业应更注重提质增效,而非盲目扩张。高铁对旅游业规模效率不存在促进作用的原因主要在于高铁带来的“过度竞争”“错配效应”以及“过道效应”。(3)高铁对不同等级的星级饭店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如高铁对五星级饭店绿色生产综合效率不存在促进作用,原因主要在于高铁乘客以中等收入为主,较少选择价格昂贵的五星级饭店。(4)高铁对中西部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存在积极促进作用,但对东部地区不存在,一方面是因为高铁对东部地区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已出现边际效益递减;另一方面是因为高铁使得东部地区的部分客源市场与产业要素转移到了中西部地区。但是,旅行社业的实证结果显示高铁对其东中部绿色生产综合效率与纯技术效率存在积极影响,但对西部地区不存在,一方面是因为高铁主要是对组团社有影响,而且是市场环境较为良好的东中部地区的组团社;另一方面是因为高铁对东中部地区旅行社业发展环境的优化存在促进作用,而对西部地区不存在。(5)从旅游业总体看,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与其原本水平的关系应是“倒U”型的,原因主要在于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存在“极化效应”,同时旅游业发展存在“瓶颈”,随着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水平的上升,高铁的“极化效应”会出现边际效用递减,旅游业自身发展“瓶颈”限制会逐渐凸显,所以高铁对旅游业处于高效率水平与低效率水平地区的促进作用小于处于中等效率水平地区的。而且,这种现象在三个细分行业绿色生产纯技术效率上均得到了体现。(6)在旅游业总体上,高铁可以通过对经营环境(包括市场环境、服务环境以及创新环境)的改善来提高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但分行业看,服务环境、市场环境以及创新环境分别在高铁影响旅行社业、星级饭店业以及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的过程中不存在中介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确定了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不仅拓展了旅游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范畴,丰富了旅游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以绿色生产效率为落脚点为高铁对绿色发展的影响提供了产业层面的经验证据,并且为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高铁规划布局的优化提供借鉴。(2)揭示了经营环境在高铁影响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过程中的机制作用,即高铁可以通过改善地区旅游业经营环境进而影响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不仅深化了高铁与旅游业关系的相关研究,而且为各地在高铁时代下发展旅游业提供更为具体的方向。(3)发现了高铁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以及处于不同效率水平地区的影响是不同的,可以回答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是否具有普适性的问题,有助于合理有效地促进旅游业发展。(4)对旅游业生产效率测算进行了优化,使用同时考虑了生产碳排放与生活碳排放的SBM-Undesirable模型来测算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的绿色生产效率,并且发现了不考虑环境因素将高估旅游业的生产效率水平,不仅有助于政府与企业做出更为有效精确的决策,而且符合旅游业的绿色发展趋势。

黑莉娜[4](2020)在《肯尼亚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传统文化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学好一种语言,也需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经历绵延不断数千年的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并且中国传统文化如今仍然体现在中国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要学好汉语,和中国人顺利交流,就一定要了解、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近年来随着中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肯尼亚人开始学习汉语,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但是目前对于肯尼亚孔子学院的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却比较少。因此本文主要以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为例,通过调查问卷、对比分析等方法对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的传统文化教学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其在传统文化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相关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基础概念和理论,主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定义,并分析了孔子学院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与文化传播以及跨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主要是对肯雅塔大学的教学情况包括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方法、教师等方面进行现状描述。第四部分主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分别对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方面的调查与分析。第五部分主要对第四部分的调查与分析进行总结,从课程设置、教材的选用和编写、教学方法、传统文化活动的举办以及传统文化人才的培养这五个方面对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的传统文化教学分别提出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置方面应该适当增加一些传统文化课程,将传统文化课程进行层次化、阶段化设置;在传统文化教材的选用和编写方面,要注意明确教材的适用对象,在教材编写时要注意有跨文化的意识;在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使用合适的方法;在传统文化活动举办方面,要增加活动体验感,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准备;在传统文化人才培养方面,国内高校应重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培养。第六部分为全文的总结。

高宏[5](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刘立军[6](2019)在《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是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在中国的冬季运动和冰雪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提出如何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展开冰雪体育旅游深入研究。目前中国的滑雪人口只占比1%,滑雪运动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冰上项目的参与度也是发展缓慢。如何实现3亿人参与冰雪的宏伟目标,唯有准确阐释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内涵,揭示冰雪体育旅游消费动因和消费特征,合理规划开发冰雪旅游项目才能成功兑现。研究对于丰富冰雪体育旅游理论,推动冰雪体育旅游建设,丰富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研究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闲暇时间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以北京、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调查对象,针对资源开发、管理等现状设计了“冰雪体育旅游消费者”“关于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需求”两份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冰雪体育旅游相关文件、管理策略,阐释了冰雪体育旅游内涵、价值、特征,实证研究了黑龙江、北京典型案例,提出了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认为:(1)分析冰雪体育旅游相关理论基础,并阐明冰雪体育旅游内涵属性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闲暇时间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界定旅游、体育旅游和冰雪体育旅游概念,进一步阐述冰雪体育旅游的内涵属性,包括其价值、功能和特征,为后续更加深入地研究奠定基础。(2)剖析我国冰雪体育旅游的消费动因,为我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借鉴和参考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与出台为该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此外,伴随着我国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各相关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基于微观层面来分析,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闲暇时间也逐步增加,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获得畅爽体验、获得社会认同则成为了旅游者的心理动因。(3)中国居民不同消费群体表现特征显着调查分析得出:不同性别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不管过去有无参加过冰雪体育旅游消费,对该产品未来的期望消费水平男性普遍高于女性,多数集中在100元以下消费;年龄高低与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之间表现为正相关性,各年龄段都有10%的人群未来愿意为冰雪体育旅游产品支付超过200元的消费;各种职业群体中20-30岁年轻群体占据半数,大多数人群对未来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集中在100元以下;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过去参加过冰雪体育旅游的高水平消费的人群比重不断增加,而低消费人去则在逐渐减少;与过去的消费需求相比,各不同职业人群未来的消费需求出现了显着下降;城镇与市区居民有着相对较高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家庭收入水平对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正相关的,不同收入的群体未来的期望消费水平都低于100元。(4)在时间和空间维度梳理冰雪体育旅游发展脉络,以黑龙江省和北京市滑雪旅游为实证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目前中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如下问题: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够,旅游产品单一;冰雪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稀缺;资金不足导致硬件设施较差,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5)针对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导向、运行机制、保障措施、营销策略和资源评价的发展策略实现冰雪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必须做到科学管理,管理的水平会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产生直接影响,科学管理缺位意味着无法实现高效的产品开发,也表示无法规范旅游市场的发展,资源配置的效率无法保障,政策导向不仅能使旅游企业有效地利用旅游资源,推进冰雪旅游产品运行机制,并通过制定相关保障措施规范市场行为,使企业灵活运用营销策略,政策导向、运行机制、保障措施、营销策略和资源评价五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徐晓晟[7](2018)在《侨民旅游者地方感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古至今,有很多人迫于各种因素背井离乡,处于有家而不能归的状态,他们对祖国和故乡保有强烈的情感,保持着回家的渴望,他们被统称为离散群体。但是,随着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旅游活动变得愈发便捷,跨国间的活动也愈发频繁,这些离散群体回到故乡的旅游体验和对故乡的地方感知更为复杂和多样化。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出国,在全球各地散布着上千万的华人华侨,因此在跨国主义盛行的今天,由华人华侨形成的侨民旅游成为了旅游市场中重要的一支,但是国内对这一旅游行为的研究却刚刚起步。不管是对旅游研究的进一步拓展,还是对旅游市场管理者能更好地管理这一细分旅游市场,抑或是对侨务工作者能更好地处理好华人华侨与中国的关系,促进侨民归国旅游、发展,对侨民旅游的深入研究,都存在巨大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空间。本研究选取侨民旅游为题,对离散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以侨民旅游者为研究对象,从地方感的主视角切入研究侨民旅游现象。首先,通过对理论基础和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国外的研究进展和国内的研究不足,并尝试为侨民旅游下定义:侨民旅游是指离散群体(华人华侨)出于乡愁、寻根或身份认同等动机,拜访故乡或其他与祖先遗产相关的目的地,搜寻家族历史信息并感受故乡文化的旅游行为。其次,从地方感的维度切入,通过网络文本分析和层层编码,得到了侨民旅游者在地方认同(归属感、熟悉感、景观感知),地方依赖(习惯依赖,记忆依赖,环境依赖)和地方依恋(情感和延续行为)上的特点,并从文本中分析出侨民旅游者的几大特点:1.几乎每一个范畴和维度都存在多面性,在归属感上尤为明显;2.旧事物或是习惯的事物(如美食、老友、故居)是侨民与故乡保持熟悉感的纽带,因而侨民也会因为这些事物的变化和消失而产生陌生和疏远感;3.普遍上,侨民对中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悠久的历史,都表现出较高的认同,但这种认同是在国家尺度层面上的,而非家乡的层面;4.在整个地方依赖的维度下,华人华侨表现出更多的是一种负面的依赖倾向;5.对于华人华侨的情感表达和延续行为,会伴随着不同的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而表现出差异。再次,通过问卷分析的定量研究,研究了不同人口学特征和游憩经验特征下的侨民旅游者的地方感差异,其中,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旅游次数等因素对侨民旅游者的地方感仅存在较小的差异,而收入水平、移民代际、停留时间和出行方式等因素在地方感的各个维度上都存在显着差异,且该差异性在故乡层面上比在国家层面上更为明显。笔者将差异性总结为三点:祖国地方感的同质性与故乡地方感的异质性;旅游目的的多重性;旅游过程的私密性。最后,通过半结构访谈的定性研究,研究了侨民旅游者的地方感形成机制,通过受访者表现出的地方依恋和身份认同感进行分类,最终呈现出4类不同的地方感特征,并通过进一步的内外部机制分析,分析了地方感各维度的形成和相互作用机制,得出离散的身份作为内在因素,跨国主义作为外在因素,结合侨民旅游过程中的各种客观和主观因素,共同影响了地方感的形成。

陈超[8](2018)在《中国旅游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调整,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旅游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然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在线旅游商的强势崛起给传统旅行社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传统旅游企业在新型的旅游产业价值链中的核心竞争力在不断削弱。为应对挑战,在业务上具有互补优势的中国港中旅集团和中国国旅集团强强合并,成立了中国旅游集团。在当下之际,中国旅游集团必须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进行剖析,利用互联网思维,整合信息技术,改变中国旅游集团在价值链中的增值方式,调整和变革发展战略。有鉴于此,本文在对“互联网+”、旅游业、战略管理等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旅游集团的内、外部环境。在宏观环境方面,旅游产业发展将迎来千载难逢的黄金期。在市场环境方面,行业竞争激烈;在线旅游企业向线下扩展,将进一步削弱包括中国旅游集团在内的传统旅行社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同时顾客需求不断改变,导致中国旅游集团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越来越难以满足个性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好在在线旅游网站目前难以把握线下服务的品质;同时它主要提供机票、酒店和景点门票等产品,对于整个行业的信息化改造和对大数据的利用尚且不足;高端旅游度假市场仍然值得挖掘。在内部环境方面,中国旅游集团在品牌、渠道、企业文化、业务协同和资本平台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是也存在内部管理问题、运营模式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等现象。在此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总结出中国旅游集团增长型的总体战略和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并具体提出了布局线上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进行产品创新、加快业务转型升级、强化核心能力建设等发展策略,此外还建立了相关保障措施。

石张宇,徐虹,沈惊宏[9](2015)在《中俄双边旅游与进出口贸易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1998—2011年中俄两国旅游与贸易数据为基础,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俄国出境旅游是进出口贸易的单向格兰杰原因,中国进出口贸易是出境旅游的单向格兰杰原因。旅游与贸易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俄国出境旅游对进出口中国贸易均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并对进口贸易的推动作用要明显强一些;中国进出口贸易对出境俄旅游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进口贸易的促进作用要略强一点。俄罗斯断面看,占中国入境旅游比对对华贸易依存度有一定影响;中国断面看,中国对俄贸易依存度对出境俄旅游偏好和占俄入境旅游比影响均较大。两国旅游与贸易的互动性差异特征分析能为两国双边旅游与贸易良性互动发展提供相应参考。

沈飞[10](2013)在《哈萨克斯坦游客对中国旅游形象感知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随着哈萨克斯坦国民生活水平、收入的不断增加,哈萨克斯坦居民到中国旅游的人数日益增长,在两国合作领域中,旅游业逐渐也成为了最受重视的行业之一。研究两国之间的旅游情况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大多数关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研究都集中在两国贸易以及自然资源方面的研究,将哈萨克斯坦和中国视为旅游目的地以及两者之间的旅游合作方面的研究几乎为零,对哈萨克斯坦居民对中国旅游形象感知的研究仍是国内形象感知研究的空白。本研究以哈萨克斯坦居民为调查对象,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市与全国最大城市阿拉木图市进行问卷调查获取一手数据,进行实证的数理统计,旨在探索哈萨克斯坦居民对中国旅游形象的感知以及不同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下哈萨克斯坦居民去中国旅游的动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去过与未去过中国旅游的哈萨克斯坦居民对中国旅游形象感知有一定的显着差异;哈萨克斯坦居民去中国旅游的动机公因子有四个,分别为“考察交友型”、“冒险逃离型”、“观光休闲型”以及“娱乐展示型”;结合哈萨克斯坦居民社会人口统计特征,可发现不同的受访者到中国旅游动机存在差异,因此应针对各种不同需求的哈萨克斯坦居民制定不同的宣传对策,最终使哈萨克斯坦居民对中国旅游有更好的形象感知。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本研究对未来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旅游业合作的发展提出建议,寻找可能的路径来加强旅游正面影响、弱化负面影响,并提出了吸引哈萨克斯坦游客进入中国旅游市场的措施和策略。总之,本研究主要从旅游感知角度出发,对哈萨克斯坦游客到中国旅游,所产生的目的地形象感知、旅游动机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意在了解哈萨克斯坦游客到中国旅游的感知、需求、动机,并且研究分析了哈萨克斯坦游客到中国出境旅游的主要动机,制定正确的旅游规划来吸引哈萨克斯坦游客到中国出境旅游。以此促进以及加强中哈两国之间的旅游业合作发展,为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发展旅游提供指导意义为未来的研究以及两国相关部门旅游营销提供更多的参考。

二、中国旅游发展要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旅游发展要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外合作培养项目的中国文化教学调查研究 ——以印尼八华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印尼八华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中国文化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节 印尼八华学院学汉语教育系简介
    第二节 中国文化类课程设置
        一、中国文化课程
        二、中国文化活动
    第三节 中国文化课的教学情况
        一、中国文化课教材
        二、中国文化课教学方法
        三、中国文化课考核方式
第二章 调查问卷设计及调查结果
    第一节 调查设计
    第二节 印尼八华学院 3+1 中国文化教学与活动调查结果
    第三节 河北师范大学印尼八华 3+1 中国文化教学与活动调查结果
    第四节 疫情期间印尼八华学院 3+1 线上文化教学与活动调查结果
    第五节 疫情期间河北师范大学 3+1 线上文化教学与活动调查结果
第三章 中外合作3+1 培养项目文化教学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第一节 3+1 印尼八华学院线上线下文化教学与活动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一、线上线下文化教学方式
        二、线上线下文化实践与活动
        三、线上线下文化教学的学生态度与动机
        四、线上线下文化教学难点
    第二节 3+1 河北师范大学线上线下文化教学与活动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一、线上线下文化教学方式
        二、线上线下文化实践与活动
        三、对于线上线下文化教学学生态度与动机
        四、线上线下文化教学难点
    第三节 3+1 印尼八华学院与河北师范大学文化教学对比分析
        一、线上线下文化教学方式对比
        二、线上线下文化实践与活动对比
        三、线上线下文化教学学生态度与动机
        四、线上线下文化教学难点对比
    第四节 3+1 印尼八华学院与河北师范大学文化教学对比分析的小结
        一、线上线下文化教学方式对比小结
        二、线上线下文化实践与活动对比小结
        三、线上线下文化教学学生态度与动机对比小结
        四、线上线下文化教学难点对比小结
第四章 印尼八华学院3+1 合作项目中国文化教学与活动建议
    第一节 中国文化教学与文化活动的建议
    第二节 目前疫情期间的中国文化课与文化活动建议
    第三节 3+1 教学项目河北师范大学文化教学与文化活动建议
    第四节 疫情期间3+1 教学项目河北师范大学线上文化课堂教学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改革开放40年中国政府推动旅游市场优先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1.1 理论基础
        1.1.1 自由放任与市场失灵理论
        1.1.2 政府干预与政府失灵理论
        1.1.3 政府与市场合作协同理论
    1.2 文献回顾
2 发展模式和政策选择
    2.1 发展模式探讨
    2.2 政策选择分析
        2.2.1 市场激发政策
        2.2.2 市场供给政策
        2.2.3 市场开放政策
        2.2.4 市场增信政策
        2.2.5 产权改革政策
        2.2.6 市场监管政策
        2.2.7 市场价格政策
        2.2.8 生产要素政策
3 政府推动下市场优先发展模式形成动因
    3.1 国家始终强调旅游业的经济属性
    3.2 政府和企业都是旅游业竞争的主体
    3.3 功能性产业政策是旅游产业政策的主体
    3.4 旅游业主管部门市场意识较强
    3.5 旅游行政部门对旅游市场发育的干扰较少
4 结论和讨论
    4.1 中国旅游业发展模式总结
    4.2 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思考

(3)中国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问题、目标与意义
        1.1.1 研究问题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论文其余部分的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旅游业生产效率
        2.1.1 旅游业生产效率的测算
        2.1.2 旅游业生产效率的异质性分析
        2.1.3 旅游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
        2.1.4 旅游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路径
    2.2 高铁对旅游业的影响
        2.2.1 高铁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2.2.2 高铁对旅游业空间结构的影响
        2.2.3 高铁对地区间旅游业经济联系与协作的影响
    2.3 交通基础设施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2.3.1 交通基础设施对旅游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2.3.2 交通基础设施对服务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2.3.3 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2.4 绿色发展
        2.4.1 旅游业碳排放问题
        2.4.2 旅游业绿色发展
        2.4.3 高铁对绿色发展的影响
    2.5 文献评述
3 理论分析
    3.1 高铁对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3.1.1 高铁对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3.1.2 高铁对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3.1.3 高铁对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3.1.4 高铁对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3.2 高铁对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异质性
        3.2.1 高铁对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异质性
        3.2.2 高铁对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异质性
        3.2.3 高铁对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异质性
        3.2.4 高铁对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异质性
    3.3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3.3.1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3.3.2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3.3.3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3.3.4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4 研究设计
    4.1 模型设定
        4.1.1 面板Tobit模型
        4.1.2 中介效应模型
    4.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中介变量以及控制变量
        4.2.3 数据来源
    4.3 变量描述性统计
        4.3.1 被解释变量
        4.3.2 解释变量、中介变量以及控制变量
5 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高铁对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5.1.1 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
        5.1.2 基准回归
        5.1.3 内生性检验
        5.1.4 稳健性检验
    5.2 高铁对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5.2.1 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
        5.2.2 基准回归
        5.2.3 内生性检验
        5.2.4 稳健性检验
    5.3 高铁对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5.3.1 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
        5.3.2 基准回归
        5.3.3 内生性检验
        5.3.4 稳健性检验
    5.4 高铁对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5.4.1 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
        5.4.2 基准回归
        5.4.3 内生性检验
        5.4.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异质性影响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6.1 高铁对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6.1.1 高铁对东中西部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区域异质性
        6.1.2 高铁对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区域异质性
        6.1.3 高铁对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区域异质性
        6.1.4 高铁对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区域异质性
    6.2 高铁对旅游业及其主要细分行业绿色生产效率处于不同水平地区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6.2.1 高铁对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处于不同水平地区影响的异质性
        6.2.2 高铁对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处于不同水平地区影响的异质性
        6.2.3 高铁对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处于不同水平地区影响的异质性
        6.2.4 高铁对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处于不同水平地区影响的异质性
    6.3 本章小结
7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影响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7.1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旅游业总体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7.1.1 市场环境
        7.1.2 服务环境
        7.1.3 创新环境
    7.2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旅行社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7.2.1 市场环境
        7.2.2 服务环境
        7.2.3 创新环境
    7.3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星级饭店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7.3.1 市场环境
        7.3.2 服务环境
        7.3.3 创新环境
    7.4 基于经营环境的高铁对景区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7.4.1 市场环境
        7.4.2 服务环境
        7.4.3 创新环境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不考虑环境因素将影响旅游业生产效率的测算
    8.2 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综合效率与纯技术效率存在积极影响但对规模效率不存在
    8.3 高铁对不同等级的星级饭店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
    8.4 高铁对东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
    8.5 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处于不同水平地区的影响存在差异
    8.6 高铁可以通过对经营环境的改善来提高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
    8.7 论文存在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肯尼亚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传统文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现状
        1.2.2 海外孔子学院传统文化教学研究现状
        1.2.3 肯尼亚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1.2.4 肯尼亚汉语传统文化教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2 基础概念与理论
    2.1 传统文化的定义
        2.1.1 文化的定义
        2.1.2 传统文化的定义
    2.2 孔子学院传统文化教学与文化传播
        2.2.1 5W传播模式与孔子学院传统文化教学
        2.2.2 跨文化传播与孔子学院传统文化教学
3 肯尼亚孔子学院传统文化教学现状
    3.1 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传统文化教学
        3.1.1 课程设置
        3.1.2 教师情况
        3.1.3 使用教材
        3.1.4 教学方法
        3.1.5 传统文化相关活动
    3.2 肯尼亚其他孔子学院传统文化教学
4 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情况调查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方法及问卷设计
        4.2.1 调查方法
        4.2.2 问卷设计
    4.3 调查问卷的实施情况
    4.4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结果及分析
        4.4.1 学生基本情况
        4.4.2 学生对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的需求
        4.4.3 学生对传统文化教学现状的看法
        4.4.4 学习传统文化的困难
    4.5 教师教授情况调查结果及分析
        4.5.1 教师基本情况
        4.5.2 参加培训情况
        4.5.3 所教课程以及所使用教材情况
        4.5.4 传统文化教学情况
        4.5.5 传统文化活动举办情况
5 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传统文化教学问题分析与建议
    5.1 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建议
        5.1.1 课程设置的问题
        5.1.2 课程设置的建议
    5.2 传统文化教材问题以及教材选用及编写的建议
        5.2.1 传统文化教材的问题
        5.2.2 传统文化教材选用及编写的建议
    5.3 教学方法的问题与建议
        5.3.1 教学方法的问题
        5.3.2 教学方法的建议
    5.4 活动举办的问题与建议
        5.4.1 活动举办的问题
        5.4.2 活动举办的建议
    5.5 传统文化教学人才培养问题与建议
        5.5.1 传统文化教学人才培养问题
        5.5.2 传统文化教学人才培养建议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二 :调查问卷(教师版)
致谢

(5)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架构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小结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小结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小结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第三节 旅游类型
    第四节 旅游市场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第六节 旅游管理
    小结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小结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第一节 资料价值
    第二节 应用价值
    第三节 研究价值
    小结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小结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第一节 资料收集
    第二节 篇目设置
    第三节 内容建构
    第四节 理论创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地方志
    三、资料汇编
    四、着述
    五、期刊论文
    六、硕博论文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6)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冰雪体育旅游内涵属性研究
        1.3.2 冰雪体育旅游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1.3.3 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1.3.4 冰雪体育旅游案例研究
        1.3.5 冰雪体育旅游中外比较研究
        1.3.6 冰雪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研究
        1.3.7 国内外研究比较述评
    1.4 研究对象和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框架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思路和框架
        1.5.2 研究主要内容
2 冰雪体育旅游理论基础及内涵阐释
    2.1 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闲暇时间理论
        2.1.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 冰雪体育旅游内涵阐释
        2.2.1 核心概念的梳理及界定
        2.2.2 冰雪体育旅游的价值
        2.2.3 冰雪体育旅游的功能
        2.2.4 冰雪体育旅游的特征
    2.3 本章小结
3 冰雪体育旅游的消费动因及特征
    3.1 冰雪体育旅游的外部消费动因
        3.1.1 宏观经济因素
        3.1.2 社会因素
        3.1.3 产业政策因素
        3.1.4 交通、技术因素
    3.2 冰雪体育旅游的内部消费动因
        3.2.1 个人收入
        3.2.2 心理因素
    3.3 冰雪体育旅游消费特征
        3.3.1 性别特征
        3.3.2 年龄特征
        3.3.3 文化特征
        3.3.4 职业特征
        3.3.5 居住地特征
        3.3.6 经济特征
    3.4 不同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1 不同性别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2 不同年龄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3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4 不同职业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5 不同居住地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6 不同家庭收入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实证分析研究
    4.1 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4.1.1 冰雪体育旅游发展历程
        4.1.2 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现状
        4.1.3 发展特点
        4.1.4 冰雪体育旅游的开发模式
        4.1.5 中国冰雪赛事资源开发状况
    4.2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状况
        4.2.1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资源状况
        4.2.2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分布现状及特点
        4.2.3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布局分析
    4.3 北京市滑雪旅游状况
        4.3.1 北京市滑雪旅游资源的开发
        4.3.2 北京市滑雪旅游消费者情况分析
        4.3.3 北京市滑雪旅游的发展环境分析
    4.4 本章小结
        4.4.1 冰雪体育旅游产品单一
        4.4.2 冰雪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稀缺
        4.4.3 硬件设施不足,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5 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策略
    5.1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
        5.1.1 政府政策
        5.1.2 消费政策
        5.1.3 资金政策
    5.2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5.2.1 地理选择机制
        5.2.2 法制保护机制
        5.2.3 环境保护机制
        5.2.4 顾客针对机制
        5.2.5 策划宣传机制
    5.3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5.3.1 法律保障
        5.3.2 人才保障
        5.3.3 科技保障
        5.3.4 规划保障
        5.3.5 管理保障
    5.4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策略
        5.4.1 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现象
        5.4.2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
        5.4.3 生命周期各阶段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5.5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评价
        5.5.1 评价目的
        5.5.2 评价的内容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2 冰雪体育体育旅游消费者调查问卷
附录3 关于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需求的调查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7)侨民旅游者地方感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跨国主义与离散
    2.2 人口迁移浪潮下的地方感与地方依恋
    2.3 侨民旅游研究进展
        2.3.1 国外研究进展
        2.3.2 国内研究的不足
        2.3.3 研究评述
    2.4 侨民旅游的界定
        2.4.1 华侨、华人和华裔
        2.4.2 侨民旅游的定义
第三章 文本分析与问卷设计
    3.1 研究对象选取
    3.2 问卷设计过程
        3.2.1 问卷设计思路
        3.2.2 文本分析
        3.2.3 问卷设计
    3.3 问卷的修正与发放
第四章 基于地方感的侨民旅游者特征研究
    4.1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4.1.1 信度分析
        4.1.2 效度分析
    4.2 侨民旅游者人口统计学特征描述性分析
    4.3 侨民旅游者游憩体验描述性分析
    4.4 侨民旅游者旅游目的分析
    4.5 侨民旅游者地方感总体特征分析
    4.6 侨民旅游者的地方感在人口学特征和游憩经验上的差异分析
        4.6.1 性别
        4.6.2 年龄
        4.6.3 文化程度
        4.6.4 月收入
        4.6.5 移民代际
        4.6.6 旅游次数
        4.6.7 停留时间
        4.6.8 出行方式
    4.7 侨民旅游者地方感特征总结
        4.7.1 祖国地方感的同质性与故乡地方感的异质性
        4.7.2 观光还是回家?旅游目的的多重性
        4.7.3 旅游过程的私密性
第五章 侨民旅游者地方感的形成机制研究
    5.1 访谈设计
    5.2 侨民旅游者地方感的具体呈现
        5.2.1 古文明的深厚底蕴与现代文明的蓬勃发展:我们是中国人
        5.2.2 宗教的冲突与语言的障碍:我们不是“那种”中国人
        5.2.3 中国复杂的文化:我们“更像”或“更不像”中国人
        5.2.4 地理意义的家和社交意义的家:“家”的概念
    5.3 侨民旅游者地方感的形成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8)中国旅游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之处与技术路线
        1.3.1 创新之处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互联网+”相关研究
        2.1.1 互联网的发展
        2.1.2 “互联网+”的内涵
        2.1.3 “互联网+”的应用
    2.2 旅游业相关研究
        2.2.1 旅游业的内涵
        2.2.2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2.2.3 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2.3 “互联网+旅游”相关研究
        2.3.1 “互联网+旅游”的内涵
        2.3.2 中国“互联网+旅游”的发展现状
        2.3.3 “互联网+旅游”对传统旅行社的冲击
    2.4 战略管理相关研究
        2.4.1 战略管理的内涵
        2.4.2 战略管理工具
        2.4.3 企业总体战略
        2.4.4 企业竞争战略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3.1 总体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1.5 自然环境分析
    3.2 竞争环境分析
        3.2.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2.2 替代品的威胁
        3.2.3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3.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2.5 客户的议价能力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部环境分析
    4.1 集团概况
        4.1.1 中国旅游集团简介
        4.1.2 中国旅游集团主营业务介绍
    4.2 集团经营状况
        4.2.1 港中旅经营状况分析
        4.2.2 国旅经营状况分析
        4.2.3 与主要竞争对手对比分析
    4.3 集团优势劣势分析
第五章 中国旅游集团发展战略构建
    5.1 SWOT分析
    5.2 战略目标
    5.3 总体战略
    5.4 具体战略
    5.5 保障措施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中俄双边旅游与进出口贸易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数据来源与研究内容
3旅游与贸易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3.1变量平稳性检验
    3.2协整检验
    3.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中俄双边旅游与进出口贸易互动关系分析
    4.1俄出境中国客流量与进出口中国贸易关系
        4.1.1出境中国客流量与出口中国贸易关系
        4.1.2出境中国客流量与进口中国贸易关系
        4.1.3出境中国客流量与进出口贸易总额关系
    4.2中国进出口俄贸易与出境俄客流量关系
        4.2.1出口俄贸易与出境俄客流量关系
        4.2.2进口俄贸易与出境俄客流量关系
        4.2.3进出口俄贸易总额与出境俄客流量关系
5两个断面旅游互动与贸易依存度关系
    5.1俄罗斯断面
        5.1.1出境中国旅游偏好与对华贸易依存度关系
        5.1.2占中国入境旅游比与对华贸易依存度关系
    5.2中国断面
        5.2.1对俄贸易依存度与出境俄旅游偏好关系
        5.2.2对俄贸易依存度与占俄入境旅游比关系
6结论与讨论

(10)哈萨克斯坦游客对中国旅游形象感知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哈萨克斯坦游客对中国旅游形象的研究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难点
2 哈萨克斯坦游客对中国旅游形象文献综述
    2.1 旅游目的地形象及形象感知的基本概念
        2.1.1 国内研究综述
        2.1.2 国外研究综述
    2.2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以及出游动机的影响因素
        2.2.1 国内研究综述
        2.2.2 国外研究综述
    2.3 边境旅游和出入境旅游视角下的中哈两国旅游业状况研究
        2.3.1 国内研究综述
        2.3.2 国外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的研究比较
        2.4.1 国内研究特点
        2.4.2 国外研究特点
3 研究的理论探讨
    3.1 旅游目的地形象理论
    3.2 旅游者出游动机理论
    3.3 旅游者满意度理论
4 哈萨克斯坦游客对中国旅游形象的实证研究
    4.1 哈萨克斯坦游客对中国旅游形象的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1.1 问卷设计和前测
        4.1.1.2 数据收集
        4.1.1.3 数据分析方法
    4.2 哈萨克斯坦游客对中国旅游形象的研究结果
        4.2.1 哈萨克斯坦居民受访者人口统计描述性分析
        4.2.2 哈萨克斯坦居民对中国旅游地形象感知对比分析
        4.2.3 哈萨克斯坦居民到中国旅游动机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4.2.4 哈萨克斯坦居民到中国旅游动机的方差分析
        4.2.5 不同性别细分群体的哈萨克斯坦居民到中国旅游动机的方差分析
        4.2.6 不同婚姻状况细分群体的哈萨克斯坦居民到中国旅游动机的方差分析
        4.2.7 不同年龄细分群体的哈萨克斯坦居民到中国旅游动机的方差分析
        4.2.8 不同家庭月收入细分群体的哈萨克斯坦居民到中国旅游动机的方差分析
        4.2.9 不同教育程度细分群体的哈萨克斯坦居民到中国旅游动机的方差分析
        4.2.10 不同职业细分群体的哈萨克斯坦居民到中国旅游动机的方差分析
5 哈萨克斯坦游客对中国旅游形象的研究结论及相关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相关建议
6 哈萨克斯坦游客对中国旅游形象的研究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6.1 研究局限性
    6.2 未来研究方向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国旅游发展要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外合作培养项目的中国文化教学调查研究 ——以印尼八华学院为例[D]. 陈俊良.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2]改革开放40年中国政府推动旅游市场优先发展模式研究[J]. 曾博伟,吕宁,吴新芳. 旅游学刊, 2020(08)
  • [3]中国高铁对旅游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D]. 魏丽.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肯尼亚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传统文化教学研究[D]. 黑莉娜.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5]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6]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刘立军. 苏州大学, 2019(07)
  • [7]侨民旅游者地方感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D]. 徐晓晟. 南京大学, 2018(01)
  • [8]中国旅游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陈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9]中俄双边旅游与进出口贸易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 石张宇,徐虹,沈惊宏. 人文地理, 2015(02)
  • [10]哈萨克斯坦游客对中国旅游形象感知的实证研究[D]. 沈飞. 复旦大学, 2013(03)

标签:;  ;  ;  ;  

中国旅游业发展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