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AO内固定结合中医治疗踝关节骨折并脱位3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桂林[1](2021)在《AO分型中B型踝关节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AO分型中B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综合分析、评估B型踝关节骨折采取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并总结其临床特点,以期为医患双方在诊疗活动中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中心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59例,都符合踝关节骨折的纳入、排除和诊断标准,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其中采取非手术治疗的有30例,B1型10例,B2型11例,B3型9例;采取手术治疗的有29例,B1型12例,B2型9例,B3型8例。非手术组行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术;手术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定期随访收集患者各项信息,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式,观察并记录两组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骨折畸形愈合、感染等)。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21.0来进行统计分析,客观评价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非手术组随访时间平均10.43个月(6~18),手术组随访时间平均9.93个月(4~15)。对两组骨折复位情况进行(Leeds评分标准)评定:B1型两组经Mann-Whitney U test得P=0.11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2型、B3型两组比较,经Mann-Whitney U test得出P值分别为0.043、0.026,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组优良率高于非手术组,手术组复位效果优于非手术组。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经t检验,t=1.435;P=0.15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住院时间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非手术治疗组住院时间短于手术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两组比较,B1型患者经t检验P=0.12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2型患者经t检验P=0.002<0.05,B3型患者经t检验P=0.000<0.05,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B2、B3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经两种方法治疗后疗效存在差异,B2型差异较小,B3型差异较大,手术组疗效优于非手术组。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非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病率为50%,非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病率明显高于手术组(P<0.05)。结论:在踝关节骨折的治疗中,非手术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对于B1型两种方法治疗均能获得满意疗效,而对于B2、B3型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非手术组,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手术组住院时间长于非手术组,临床上还应根据患者病情、对踝关节功能要求、个人意愿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徐锦涛[2](2020)在《Rüedi-AllgwerⅡ、Ⅲ型Pilon骨折后外侧入路与后内侧入路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对Rüedi-Allgwer Ⅱ、Ⅲ型Pilon骨折患者采用外侧入路和后内侧入路进行治疗,观察两种手术入路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0月我院接收的行手术治疗的Pilon骨折患者46例,展开临床探究。采用随机方法进行分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和观察组采用的入路方式分别为后外侧入路和后内侧入路方式,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5天的伤口愈合情况、术后一年的后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单一骨块患者切口长度分别为(9.87±1.48)cm和(9.90±1.47)cm,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65.78±3.54)ml和(164.22±2.661)ml,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9.09±0.83)周和(9.00±0.85)周,两组患者相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双骨块骨折患者切口长度分别为(14.97±1.32)cm和(11.06±1.44)cm,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07.18±17.83)ml 和(180.75±4.27)ml,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9.58±0.99)周和(9.36±0.92)周,两组患者相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Ⅱ型患者型切口长度分别为(1 0.13±1.62)cm和(9.91±1.41)cm,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67.95±7.13)ml和(165.03±5.22)ml,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9.23±1.30)周和(9.15±1.07)周,两组相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Ⅲ型患者型切口长度分别为(15.27±1.23)cm和(11.28±1.31)cm,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12.65±13.14)ml和(180.93±4.46)ml,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9.80±0.63)周和(9.60±0.84)周,两组相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对患者单一骨块,双骨块,Rüedi-AllgwerⅡ、Ⅲ型患者进行了术后15天愈合比较,结果显示单一骨块患者15天愈合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双骨块骨折患者乙级愈合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甲级、丙级愈合则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Rüedi-AllgwerⅢ型患者乙级愈合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级、丙级愈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术后15天的伤口愈合情况总体比较有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中丙级愈合有2例(8.70%),观察组仅为1例(4.35%),此3例患者均因切口感染引起切口化脓,在经过引流、换药、给予对应抗感染治疗2个月后,两组的3例患者均痊愈,达到甲级愈合。比较整体愈合情况,观察组显着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骨块骨折患者中,对照组患者术后一年的后踝关节功能恢复优6例占54.55%,良4例,占27.27%,中1例,占8.33%,差0例。术后一年观察组患者的后踝关节功能恢复优7(58.33%)例,良4(33.33%)例,中1(8.33%)例,差0例,两组患者恢复情况相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双骨块骨折患者中,对照组患者术后一年的后踝关节功能恢复优2例占15.38%,良8例,占61.54%,中1例,占8.33%,差1例,占8.33%,观察组患者术后一年的后踝关节功能恢复优7(63.64%)例,良3(27.27%)例,中1(0.91%)例,差0例,两组患者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üedi-AllgwerⅡ型患者对照组患者术后一年的后踝关节功能恢复优5例占38.46%,良6例,占46.15%,中2例,占15.38%,差0例,观察组患者术后一年的后踝关节功能恢复优8例占61.53%,良3例,占23.07%,中2例,占15.38%,差0例。两组患者相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年,Rüedi-AllgwerⅢ型患者中,对照组患者的后踝关节功能恢复优3(30.00%)例,良5(50.00%)例,中1(10.00%)例,差1(10.00%)例,观察组中优6(60.00%)例,良3(30.00%)例,中1(10.00%)例,差0例,两组患者恢复情况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主要包括腓骨腱肌刺激、足背肌皮肤麻木、痛觉减退、切口愈合差、感染等,其中对照组腓骨腱肌刺激1例,占4.34%,足背肌皮肤麻木、痛觉减退2例,占8.69%,切口愈合差1例,占4.35%,感染0例,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7.39%。观察组腓骨腱肌刺激0例,足背肌皮肤麻木、痛觉减退1例,占4.35%,切口愈合差1例,占4.35%,感染0例,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8.69%。两组患者相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晚期并发症中对照组畸形愈合2(8.70%)例,骨不连1(4.35%)例,关节僵直1(4.35%)例,创伤性关节炎1(4.35%)例,观察组畸形愈合1(4.35%)例,骨不连(4.35%)1例,关节僵直0例,创伤性关节炎0例,两组患者晚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单一骨块骨折患者后外侧入路和后内侧入路手术方式的治疗结果基本相同,两种入路方法皆可以,但对于双骨块骨折患者而言,后内侧入路的手术方式效果明显更佳,可显着减少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患者术后一年的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更好,此外,后内侧入路的使用会降低患者早期及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Rüedi-Allgwer Ⅱ型患者,两种手术入路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入路选择可依据患者情况来决定,对于Rüedi-AllgwerⅢ型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后内侧入路的使用可促进伤口的愈合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所以,综上而述,后内侧手术入路对于复杂pilon具有更好的疗效。
马霖[3](2020)在《对比经后内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处理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的临床结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经踝关节后内侧与后外侧两种入路处理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的远近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20例成人不稳定三踝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12例选用了传统后外侧入路(以下称A组)处理后踝骨折,8例选用了后内侧入路(以下称B组)处理后踝骨折,通过随访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感染率等以及Olerud-Molander评分、Baird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均未发生感染。手术时间:B组平均53.63±5.26min;A组平均64.83±3.76min。术中出血量:B组平均312.50±33.91ml;A组平均354.17±40.95ml。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均为1224周,没有明显差异。末次随访时Olerud-Molander评分:B组优2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75%;A组优3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75%;Baird评分:B组优2例,4良例,2可例,优良率75%;A组优3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75%。结论:经后内侧入路处理三踝骨折中的后踝骨折与后外侧入路相比,远期疗效没有明显的差别,同样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然而由于经后内侧入路可以避免传统入路中对体位的改变,节约手术时间同时减少了出血量。对于后踝骨折块靠近内踝甚至波及内踝的患者,经后内侧入路对后踝的暴露及固定更加便利。
袁俊[4](2020)在《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筛选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手术疗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就诊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科、骨折前下肢正常、年龄18岁以上、Rüedi-Allg?wer(Ⅱ-Ⅲ)型、接受手术治疗、临床病历资料完整、随访12个月以上的Pilon骨折患者75例,通过Excel表格,采用双人双机平行录入、专人核对、及时备份等方式收集姓名、性别、年龄、工作性质与状态(包括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离/退休)、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骨折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Rüedi-Allg?wer分型)、骨折复位质量(Burwell-Charlney标准)、手术方式(分切开复位内固定、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Mazur法)、功能锻炼质量、医患关系满意度、骨折康复知识知晓度等资料,其中,功能锻炼质量、医患关系满意度、骨折康复知识知晓度的评定量表我院自行拟定,此三者及骨折复位质量、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均有优、良、可、差四级。依据各因素将患者分组,卡方检验筛选可疑影响因素,然后对可疑影响因素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影响因素,有统计学差异性的标准为P<0.05。结果:㈠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Mazur法评价:优者25例,良者33例,可者14例,差者3例,总优良率为77.33%。㈡可疑影响因素筛选:⑴性别:男性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6.79%,与女性组78.95%接近(P>0.05)。⑵年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0.77%、75.68%、75.68%,三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⑶工作性质与状态:脑力劳动组、体力劳动组、离退休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1.25%、75.93%、80.00%,三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⑷基础病:糖尿病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33.33%,显着低于高血压组的73.33%及冠心病组的80.00%(P<0.05);糖尿病组、冠心病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接近(P>0.05)。⑸骨折侧别:左侧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9.41%,与右侧组75.61%接近(P>0.05)。⑹致伤原因:坠落伤组、车祸组、摔伤组、其它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76.32%、80.00%、75.00%、80.00%,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⑺骨折分型:Ⅱ型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6.19%,与Ⅲ型组78.79%相当(P>0.05)。⑻骨折复位质量:差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0.00%,低于优组的100.00%、良组的90.00%、可组的16.67%(P<0.05);可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低于优组、良组(P<0.05);优组与良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接近(P>0.05)。⑼手术方式:内固定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2.69%,高于内固定联合外固定组的65.22%(P<0.05)。⑽功能锻炼质量:差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0.00%,低于优组的100.00%、良组的85.71%、可组的23.08%(P<0.05);可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低于优组、良组(P<0.05);良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低于优组(P<0.05)。⑾医患关系满意度:医患关系满意度差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0.00%,低于优组的81.63%、良组的73.33%、可组的77.77%(P<0.05);医患关系满意度可组、良组、优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⑿骨折康复知识知晓度:差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59.375%,低于优组的100.00%、良组的100.00%、可组的86.21%(P<0.05);可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低于良组、优组(P<0.05);优组、良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相等。⒀由以上可知,基础病、骨折复位质量、手术方式、功能锻炼质量、医患关系满意度、骨折康复知识知晓度是单侧Pilon骨折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的可疑影响因素(P<0.05);而性别、年龄、工作性质与状态、骨折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尚无显着影响(P>0.05)。㈢独立影响因素筛选:将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Mazur总积分设为因变量Y,将基础病、骨折复位质量、手术方式、功能锻炼质量、医患关系满意度、骨折康复知识知晓度分别设为自变量X1、X2、X3、X4、X5、X6,经统计,X1、X2、X3、X4、X6是单侧Pilon骨折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独立影响因素(回归系数分别为﹣0.196、0.528、0.728、0.307、0.315,P<0.05),最终构建的方程为Y^=66.307-0.196 X1+0.528X2+0.728X3+0.307X4+0.315X6。结论:糖尿病、骨折复位质量、手术方式、功能锻炼质量、骨折康复知识知晓度是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独立影响因素,临床中需加以重视。
肖飞[5](2019)在《新型双钢板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的短期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一种新型外踝内固定钢板与传统外踝内固定钢板相比治疗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的短期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60例患者,35例以新型外踝双钢板固定为研究组,25例以传统外踝固定钢板为对照组。围手术期评价指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质量指数(BMI)、致伤原因、损伤类型、是否有骨质疏松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手术切口长度为7.91±1.40cm,手术时间为101.94±43.06min,术中出血量为49.14±27.05ml,术后住院时间为10.86±5.10d。AOFAS踝-后足评分: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分别为:77.63±8.37分,83.80±5.71分和88.14±5.60分,优良率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分别为:97.14%、88.57%、88.57%。对照组手术切口长度为8.04±1.79cm,手术时间为84.12±20.88min,术中出血量为35.20±19.18ml,术后住院时间为10.84±7.19d。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分别为:68.36±7.41分,78.56±8.73分和(83.64±8.27)分,优良率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分别为:88%、80%、76%。结论对于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采用该新型外踝双钢板,相对于传统外踝钢板,固定更加牢固,同时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更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
苏日宝[6](2019)在《基于CT数据的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的研制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基于CT数据的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的设计目的:根据我国成人正常踝关节CT图像数据构建后踝表面信息数据库,通过Mimics软件,对正常成人踝关节CT三维重建医学图像快速分割图像,测量后踝解剖学数据,设计研发符合后踝解剖形态具有成角稳定性的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同时,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拟合设计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的相关解剖学参数。方法:采集我国长三角地区300例成人(18岁-65岁)正常踝关节CT图像,通过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一款强大的医学图像处理软件Mimic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制符合国人后踝解剖学形态的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分别测量后踝平面-后踝切迹平面夹角α、后踝切迹与后踝穹隆顶切线面的夹角β、后踝切迹与下胫腓联合的胫骨腓切迹面夹角Y,绘制后踝置钉安全区,在后踝安全区域内设置螺钉置钉点及钉道方向,测量后踝钢板远排螺钉安全进钉角度。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对正常踝关节CT图像进行数据拟合所设计的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所需要的各种解剖学参数,包括后踝平面-后踝切迹平面夹角α、后踝切迹与后踝穹隆顶切线面的夹角β、后踝切迹与下胫腓联合的胫骨腓切迹面夹角γ,绘制后踝置钉安全区,在后踝安全区域内设置钢板螺钉置钉点及钉道方向,测量后踝钢板远排螺钉安全进钉角度。结果:后踝平面-后踝切迹平面夹角、后踝切迹与后踝穹隆顶切线面的夹角、后踝切迹与下胫腓联合的胫骨腓切迹面夹角男女之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结果表明设计研发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可利用Mimics软件测量后踝解剖学数据,方法简单易行、形象直观;根据后踝骨面特征的相关解剖学参数可详细描述后踝解剖的共同特征和差异性。同时,蒙特卡罗方法可以对正常踝关节CT图像数据进行相关的各种解剖学参数大数据拟合,进一步验证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的解剖学特性。第二部分 比较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后踝骨折的有限元分析目的:1.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所设计的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不同类型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2.分析比较与空心拉力螺钉、1/3管型钢板固定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1.以一名正常成年男性志愿者的踝关节为受试对象,通过使用西门子64排双源螺旋CT拍摄这名正常成年男性的右侧踝关节,所获取的CT图像数据,应用有限元建模技术,建立踝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有效性进行验证。通过对后踝关节面骨折类型进行分区、切割,模拟计算不同后踝骨折条件下施加正常应力时的骨折移位程度、不同程度应力时骨折移位程度、最大应力、最大位移等相关参数。分析所设计的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不同类型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其特性。2.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比较与空心拉力螺钉、1/3管型钢板固定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评价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在固定后踝骨折时的生物力学特性及优势。结果: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不同类型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较空心拉力螺钉、1/3管型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具有明显优势。空心螺钉、1/3管型钢板及解剖型锁定钢板的三种固定方式对应位移云图的变化趋势表明:位移变化的结果云图分布相近,可比性很高;位移值依次降低,固定效果在提升。三种固定方式的应力云图的变化趋势表明:应力变化的结果云图分布相近,可比性很高;应力值依次降低,而且效果明显。解剖锁定钢板对比空心钉和1/3管型钢板应力值降低。结论:通过构建成人踝关节后踝骨折模型的有限元分析,所设计的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在固定后踝骨折时,其生物力学特性较空心螺钉、1/3管型钢板固定后踝骨折更具有生物力学成角稳定性。第三部分 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的生物力学研究目的:1、分析比较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及1/3管型钢板固定尸体标本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2、通过万用生物力学测试系统检测所设计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的力学强度,如抗轴向压缩、抗扭转力,计算其力学强度与体积的比值。方法:本课题组项目研究与常州华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生产所设计的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采用与人体骨骼弹性模量相近的钛合金材料(Tc4),设计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并进行相关出厂检测。同时,本实验采用同一厂家生产的1/3管型钢板作为实验对照钢板。生物力学试验采用6具成年新鲜带踝的小腿标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浦东分院解剖教研室及延边大学解剖学实验室),其中男性4具,女性2具,平均年龄50岁(36-65岁)。自膝关节离断,保留小腿及踝关节。标本随机分为2组,A组为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组,B组为1/3管型钢板组。A、B两组内固定材料均采用同一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钢板进行实验研究(常州华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分别固定尸体标本的后踝骨折,采用万用生物力学测试系统对所设计的不同长度规格的后踝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和1/3管型钢板进行抗轴向压缩、抗扭转力的力学测试,评价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在固定后踝骨折时的生物力学特性及优势。结果:本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较1/3管型钢板固定不同类型后踝骨折,在抗轴向压缩实验及抗扭转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效果,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结论:本试验研究表明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较1/3管型钢板固定不同类型后踝骨折,在抗轴向压缩、抗扭转力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效果,具有生物力学角稳定性,防止后踝骨折的轴向移位。因此,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在固定后踝骨折时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特性。第四部分 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在后Pilon骨折的临床应用目的:比较分析后踝解剖锁定钢板固定、1/3管型钢板及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08月收治的82例踝关节骨折累及后踝骨折,且后踝关节面大于踝关节面25%以上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后外侧入路且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后踝解剖锁定钢板固定组(解剖锁定钢板组,A组),1/3管型钢板固定组(管型钢板组,B组)和空心螺钉固定组(空心螺钉组,C组)。A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20-65岁,平均(43.3±12.4)岁;根据Denis-weber骨折分型:B型10例,C型14例。B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21-62岁,平均(44.0±11.8)岁;根据Denis-weber骨折分型:B型16例,C型12例。C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0-65岁,平均(49.9±11.3)岁;根据Denis weber骨折分型:B型14例,C型16例。比较三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出血量,以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患者术后X线表现,骨折愈合时间,患者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标准,评估踝关节功能。结果:结果表明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组(A组)平均手术时间(0.88±0.14)h较空心螺钉组(C组)(1.14±0.14)h及管型钢板组(B组)(1.23±0.12)h均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平均出血量为A组(108.33±11.87)ml、B组(136.61±11.10)ml、C组(117.67±9.46)ml,术中出血量A组<C组<B组,统计学无明显差异(P>0.05),但所设计解剖型锁定钢板组手术时间短,术中相对出血少。术中三组透视次数比较,A组(6.04± 1.14)次、B 组(7.75±1.45)次、C 组(9.3±1.72)次,A 组<B 组<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X线表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功能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术后三组患者均无伤口感染,无切口延迟愈合及骨不连发生。有3例C组患者出现后踝骨折复位不良,骨折移位大于2mm;有2例患者空心螺钉位置差,空心螺钉置入下胫腓联合。A组及B组分别有1例和3例患者术后出现踇趾轻度屈曲挛缩,A组2例和B组5例患者出现踝关节活动时不适感,经过康复锻炼后症状消失。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三组患者AOFAS的踝-后足评分比较,三组的踝-后足评分在术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组间比较,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3个月三组间踝-后足评分比较,A组优于B组及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与相应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外侧入路采用三种不同方式内固定后Pilon骨折,空心螺钉相对微创,但复位质量不确定,术中透视次数多,时间长;而管型钢板及解剖锁定钢板可直视下解剖复位,创伤相对大,但术后易早期功能锻炼和负重行走。但术中管型钢板需要塑型,增加手术时间,螺钉方向不易把控,容易误入关节内,导致不良并发症。
那俊夫[7](2019)在《中医手法联合改良夹板治疗老年踝关节旋后—外旋型骨折脱位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医手法整复配合改良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性踝关节旋后-外旋型骨折脱位的疗效。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7年12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一科,诊断为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脱位老年性患者共38例,失访4例,因手法整复失败而转为手术治疗患者1例,剩余33例(共33踝)。其中男性17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69.12±6.46岁(60-83岁),中位数67岁。受伤侧别:左16例,右17例;采用Lange-Hanson分型,Ⅰ型:5例,Ⅱ型:10例,III型:9例,Ⅳ型:9例,均为闭合性骨折。观察中所有患者均患有不同程度的内科疾患,经术前评估未能达到麻醉标准。所有患者予手法复位配合改良小夹板外固定疗法。骨折整复后予患者基础治疗。通过观察患者术后复位情况、骨折临床愈合情况、术后6个月、9个月、12个月踝关节活动范围、AOFAS评分及VAS疼痛评分评价该疗法疗效。结果:1.I、II型骨折脱位复位情况可达到满意程度,III、IV型骨折脱位踝穴宽度得以恢复,骨折对位尚可,骨折端接触面积均占1/3以上,对线可达到满意效果,骨折无成角畸形,IV型患者后踝骨折向近端移位均未超过1mm,未见向远端移位者;2.骨折临床愈合情况:所有患者6周后可见有连续骨痂通过骨折断端,术后3个月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标准,末次随访时达到骨性愈合标准;3.踝关节运动范围:术后9个月、12个月随访与术后6个月相比均有明显提高,术后12个月跖屈活动平均38.76°±5.15°,背伸活动范围平均26.09°±1.21°;4.踝关节功能:术后拆除夹板术后6个月、9个月、12个月AOFAS评分分别为53.48±6.22、83.57±4.00、92.84±5.14分,术后6个月、9个月、12个月AOFAS评分相比较,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优良率90.91%;5.疼痛情况:6个月、9个月、12个月VAS评分分别为3.03±0.88、1.82±0.92、0.62±0.40,与术前相比较,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老年型踝关节旋后-外旋型骨折脱位采用手法整复,改良夹板固定疗效确切;2改良夹板外固定可有效缓解关节疼痛症状,改善患肢功能,对于患有严重内科疾病而不能实施手术治疗的老年人,该方法有效;3改良夹板有便于骨折的复查调整,利于骨折愈合,且不用切开复位及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同时可早期功能锻炼、佩戴轻便、造价低廉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梁健[8](2019)在《新伤续断汤加减联合MIPPO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中药新伤续断汤加减联合MIPPO技术(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成人胫骨中下段骨折,观察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特征的改善、骨折的愈合率、骨折的愈合时间的改变,客观评价新伤续断汤加减的临床疗效及临床应用的可操作性,观察新伤续断汤的药理作用,为促进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愈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自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就诊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一科住院部62例胫骨中下段骨折且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患者。将就诊于山西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一科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釆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随机原则,将秩次前31位纳入对照组,后31位纳入治疗组。两组患者均进行MIPPO技术治疗,术后两组均给予常规处理(术后常规给予输液抗炎治疗,地塞米松、甘露醇静滴,一次/日,使用3天,同时给予适当补液、止血等对症处理,术后两周拆线。)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口服方药新伤续断汤加减,服用方法:每日一剂(200ml),水煎服,早晚分服,连续服药8周,定期复查血常规、小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等。对照组不给予方药治疗。术前统一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骨折类型、骨折部位等)和Olerud-Molander距小腿关节骨折功能评分表,VAS疼痛评分表。术后分别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的Olerud-Molander距小腿关节骨折功能评分、骨折的愈合时间和愈合率、骨痂的形成时间、VAS疼痛评分、并发症的产生率及术后临床疗效。术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第16周来我院复查X线片,详细记录随访项目的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受伤原因、骨折AO类型、骨折的患肢及部位相比较,经统计学分析,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两组均获得随访。2.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Olerud-Molander距小腿关节骨折功能评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均能够提高功能评分,通过将两组术前、术后第4周、第16周两组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周、第12周治疗组和对照组关节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比较,二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VAS评分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善,通过对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术后第4周VA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比较,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周、第12周、第16周两组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骨折愈合率进行比较,术后第12周治疗组和对照组骨折愈合率经统计学分析比较,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周、第8周、第16周两组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比较,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的骨折愈合时间相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所得治疗组愈合时间为12.19±2.48周,对照组愈合时间为14.39±3.06周,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减少骨折的愈合时间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的骨痂出现时间相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所得治疗组骨痂出现时间为5.02±0.94周,对照组为6.39±1.06周,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促进骨痂形成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6.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所得治疗组优良率为96.7%,对照组为93.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疗效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伤口均获得甲级愈合,治疗组在服药期间和停药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新伤续断汤加减联合MIPPO技术在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疗效显着,可明显促进骨折端骨痂的形成,减少骨折的愈合时间,加快骨折的良好愈合,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2.术后服用方药新伤续断汤加减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方药新伤续断汤加减其安全性高,患者服用后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郭智萍[9](2010)在《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基础与临床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是一种有规律性的复合骨折,损伤中后踝多为隐匿性骨折,在普通平片下常常不能显示骨折线,此类骨折漏诊率极高。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多层螺旋CT和MRI组织分辨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对于后踝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也明显提高,如何优化影像检查的方法,减少漏诊,是临床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影像学表现对骨折进行分类和分型,了解后踝是否骨折及骨折块的详细信息,可以指导临床治疗。减少由于治疗不当引起的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本研究对胫骨下1/3螺旋骨折患者进行X线、CT及MRI检查,分析此类骨折的影像学特点,评价各种方法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制定准确、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基础。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往往发生于扭伤、摔伤等低能量的损伤中,关于其损伤机制仍然停留在假说阶段,相关的生物力学研究甚少。收集下肢标本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探讨其损伤机制,深入理解这种合并损伤,有助于提高骨折复位质量。胫骨下1/3螺旋骨折,往往同时合并后踝骨折,当后踝受累复位不良时,踝关节的功能恢复较差;在应用髓内钉或者接骨板固定胫骨干骨折时,如果内固定物置放不当,可能使未移位的后踝骨折块分离;在踝关节康复锻炼的过程中,后踝骨折亦可能分离移位;这时需行石膏固定或者二次手术固定,尽管如此,踝关节发生创伤性关节炎风险增高。因此,对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患者,X线未能确诊是否有后踝骨折者,需行CT或MRI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按损伤严重程度进行分型并制定手术方案,有助于提高该合并损伤的治疗效果。踝关节骨折是骨科的常见损伤,其中后踝骨折所占的比例高达25%。一般认为,单纯后踝骨折较少见,部分后踝骨折合并内踝、外踝、胫骨和腓骨(外踝以近部分)骨折。然而,目前较大样本的后踝骨折流行病学调查并不多见,为此,有必要对后踝骨折进行回顾性调查,以便了解后踝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提高后踝骨折诊治质量。第一部分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影像分析目的:对胫骨下1/3螺旋骨折患者进行X线、CT及MRI检查,分析此类骨折的影像学特点,评价各种方法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制定准确、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基础。方法:对151例胫骨下1/3螺旋骨折进行了X线检查,对其中124例患者X线检查后踝为阴性者,在外伤后一周之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加重建及MR检查。多层螺旋CT重建层厚0.75mm,分别进行冠状面及矢状面重建。1影像学资料所有X线、螺旋CT、MR图像均由两位骨关节影像诊断医师阅读,并对每个图像的诊断结果达成一致意见。观察内容包括:1.1胫骨下1/3螺旋骨折线的形态,以及骨折线与后踝骨折的关系。后踝骨折线的形态,是否移位。1.2对于后踝隐匿性骨折的CT及MR图像:影像医师在仅知晓患者临床症状的情况下,判断隐匿性骨折是骨小梁骨折,还是骨皮质骨折。观察踝关节脱位情况,以及是否合并腓骨骨折及其他损伤。2后踝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标准包括:多层螺旋CT上骨折的诊断标准为,贯穿正常的骨小梁的线形透亮影,边缘锐利,或骨皮质的不连续,或有骨折片的移位。若没有发现骨皮质骨折线,则认为是单纯骨小梁骨折。MR上骨折的标准为可以看到骨皮质骨折线,或骨小梁骨折线,或两者均有,骨折线区在STIR序列或T2WI序列应该表现为高信号。仅在STIR序列上出现的弥漫性高信号,被认为是骨髓水肿,不诊断为骨折。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多层螺旋CT与MRI分别对于后踝骨小梁骨折和骨皮质骨折的显示能力的比较采用二项分布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1例胫骨下1/3螺旋骨折的患者中,有126例(83.4%)发现合并后踝骨折,其中由多层螺旋CT和/或MR扫描发现后踝骨折有99例(78.6%)。1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影像学分型:?根据胫骨骨折线与后踝骨折的关系将骨折分为A、B两型,A型: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单纯后踝骨折,两处骨折线无连续;B型:胫骨下1/3螺旋骨折线向胫骨远端延伸,累及后踝。根据后踝骨折的影像表现及合并损伤的程度分为3度。Ⅰ度:后踝骨折片小于25%,无分离错位的隐匿性骨折;Ⅱ度:后踝骨折片小于25%,骨折片分离错位者,或后踝骨折片大于25%者,患者不合并踝关节脱位和/或腓骨骨折;Ⅲ度:后踝骨折后踝骨折片大于25%的骨折,伴踝关节脱位和/或腓骨骨折者。在本组病例中A型损伤91例,B型损伤35例。在本组病例中Ⅰ度损伤患者59例,Ⅱ度损伤48例,Ⅲ度损伤19例。2后踝隐匿性骨折的检出在151例胫骨下1/3螺旋骨折患者的X线检查中,有27例检出合并有后踝骨折,X线诊断后踝骨折的敏感性为21.4%。对124例胫骨下1/3螺旋骨折X线平片未显示后踝骨折患者,行多层螺旋CT、MR扫描后发现99例后踝骨折,多层螺旋CT检出81例,MR检出99例。多层螺旋CT对于隐匿性后踝骨折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85.5%。MR对于隐匿性后踝骨折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为100%。在99例后踝隐匿性骨折中累及骨皮质的骨折78例(78.8%),其中多层螺旋CT检出78例,MR检出51例。对于后踝隐匿性骨折累及骨皮质的显示,多层螺旋CT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为100%;MR的敏感性为65.4%,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72.7%。对于后踝隐匿性骨折的显示MR敏感性高于多层螺旋CT,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后踝隐匿性骨折累及骨皮质的诊断,多层螺旋CT的敏感性明显高于MR(p<0.05)。结论:1.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发生率很高,占胫骨螺旋骨折的83.4%,后踝隐匿性骨折的发生率占78.6%。2. X线平片显示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仅有21.4%,因此对于X线片没有显示后踝骨折的胫骨下1/3螺旋骨折,应常规行多层螺旋CT或MR扫描。3.多层螺旋CT扫描后MPR成像,可提高对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多层螺旋CT和MRI在显示骨折细节上各有利弊,多层螺旋CT显示骨皮质骨折优于MR。MR显示骨折伴随的骨髓水肿敏感,可以作为诊断隐匿性骨折的金标准。第二部分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损伤机制的初步探讨目的:探讨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损伤机制。方法:收集成人完整小腿标本23具,包括新鲜截肢标本15具,福尔马林浸泡的防腐小腿标本8具,经CT和MRI检查除外骨折。根据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的损伤机制,分别模拟小腿前倾踝关节中立位、小腿直立踝关节跖屈位、小腿直立踝关节背伸位以及小腿直立踝关节跖屈足旋前内翻位,应用自凝牙托粉将小腿标本固定于自制夹具,将夹具分别连接于NWS-10000扭转试验机、BOSE生物力学试验机和CSS-44020生物力学试验机。NWS-10000扭转试验机组给予外旋或内旋外力直至胫骨骨折,BOSE生物力学试验机组给予不同的垂直负荷同时施予50NM的旋转外力,CSS-44020生物力学试验机在给予垂直负荷的同时人为施予外旋作用力。试验结束后所用标本行CT、MRI检查,以观察有无胫骨骨折和/或后踝骨折。结果:在NWS-10000扭转试验机组,标本在旋转扭矩增加至72-107NM时胫骨发生骨折;本组标本在内旋作用力下胫骨下1/3发生骨折线自外下斜向内上的螺旋形骨折,在外旋作用力下胫骨下1/3发生骨折线自内下斜向外上的螺旋骨折,本组一具防腐小腿标本发生后踝骨折。在BOSE生物力学试验机组,标本分别固定于小腿前倾位踝关节中立位和小腿直立踝关节跖屈位,分别给予不同的垂直负荷同时施予50NM的外旋扭矩,本组仅1例固定于小腿前倾踝关节中立位的患者发生后踝骨折,其他标本未发生后踝骨折。本组标本均未发生胫骨干骨折,1例因轴向负荷过大导致胫骨远端粉碎骨折,其余各例发生踝关节半脱位或脱位。CSS-44020生物力学试验机组标本分别固定于小腿直立踝关节跖屈足内翻旋前位或足内翻旋后位,1例标本在施予近端夹具的外旋作用力下,发生踝关节脱位,2例标本在同时施予胫骨近端和远端旋转外力直接作用下发生胫骨干双处螺旋骨折,均未见后踝骨折。结论:本次生物力学实验证实了小腿近端在外旋暴力作用下会发生骨折线自内下至外上的胫骨下1/3螺旋骨折;本组试验分别在小腿直立踝关节跖屈位无垂直负荷的防腐标本和小腿前倾踝关节中立位垂直负荷下的标本模拟出后踝骨折,但是不易在其他标本上重复。第三部分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临床分型及治疗目的:了解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损伤特征,测量后踝骨折块的径线,对这种合并损伤进行分型,据此制定治疗方案并检验其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我院诊治的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根据AO骨折分型、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分度进行统计。应用CT和MRI自带测量软件测量后踝骨折块的高度、宽度和长度,应用AUTOCAD2004软件测量后踝骨折块宽度占胫骨远端关节面长度的比例,并分析后踝骨折块不同径线之间的关系。根据胫骨下1/3螺旋骨折线与后踝骨折的关系将其分为A型损伤和B型损伤,B型损伤多合并胫骨远端关节面受累和踝关节其他部位损伤;据此制定手术方案指导其治疗,统计胫腓骨骨折和后踝骨折手术方式和使用的固定器械。术后定期随访进行影像学检查,根据可视化疼痛评估量表和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对其进行评价。结果:本组共126例患者,男性98例,女性28例,年龄39.9±16.7岁,左侧51例,右侧75例。其致伤机制以摔伤、扭伤和交通事故为主。后踝骨折经X线确诊27例,经CT确诊81例,经MRI确诊99例。根据AO骨折分型,42节段A型骨折104例,B型骨折21例,C型骨折1例;43节段骨折包括B型损伤119例和C型损伤7例。A型损伤91例,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单纯后踝骨折,两者为独立骨折。B型骨折35例,伴发损伤包括单纯胫骨远端关节面粉碎骨折2例,胫骨远端关节面单纯压缩骨折4例,胫骨远端关节面压缩粉碎骨折8例,踝关节半脱位9例,踝关节脱位3例,内踝骨折6例,外踝骨折3例等。本组患者112例腓骨骨折。测量显示后踝骨折块平均长度是9.9 mm(5.8-27.4mm),平均宽度是13.2mm (11.1-39.5mm),平均高度是28.5mm ( 9.6-48.3mm) ,后踝骨折占胫骨远端关节面的比例为0.36±0.14(0.07-0.61)。本组2例患者行手法复位和石膏固定,124例行手术治疗。A型损伤胫骨下1/3螺旋骨折患者1例行外固定,78例应用髓内钉固定,10例应用接骨板固定;后踝骨折应用钢板固定1例,克氏针固定6例,空心螺钉固定11例,拉力螺钉固定17例;B型骨折患者中,胫骨下1/3螺旋骨折外固定架固定2例,接骨板固定33例;后踝骨折接骨板固定4例,拉力螺钉固定24例。术中后踝无移位或劈裂。术后随访,胫骨下1/3螺旋骨折25例3个月、83例患者6个月,15例患者9个月达到了骨折愈合标准,3例患者胫骨下1/3螺旋骨折不愈合,2例应用石膏固定的胫骨下1/3螺旋骨折畸形愈合;后踝骨折107例3个月、29例6个月骨折月骨折愈合。患者12个月89例患者获得随访,行VAS评分,骨折部位疼痛得分为0.1±1.1(0-4);主动活动时疼痛得分为0.2±1.5(0-5);负重行走时疼痛得分为0.5±1.1(0-7);行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得分86.7±9.6(58-98)。结论:本研究分析了我院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损伤特点,根据胫骨骨折线是否直接累及后踝将其分为A型损伤和B型损伤,A型损伤占多数,B型损伤多伴有胫骨远端关节面压缩塌陷骨折和踝关节其他部位骨折。根据分型指导治疗,患者骨折愈合率高,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第四部分566例后踝骨折的流行病学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河北省骨科医院诊治的后踝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利用图片存档及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及病案查询系统,整理并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3年间诊治的后踝骨折患者X线片以及病历等资料,统计其性别、年龄、损伤部位、伴发的内踝骨折、外踝骨折以及胫腓骨骨折部位等特点,并进行分析。结果:本次回顾性研究共调查我院3年间后踝骨折患者566例,具有如下特点:男性多于女性,男性患者的高发年龄为31~40岁;女性患者的高发年龄为51~60岁;左侧多于右侧,双侧最少;单纯后踝骨折少,仅59例(10.42%);507例(89.58%)伴发其他部位骨折,其中伴同侧腓骨骨折最为多见,其他常见伴发骨折脱位依次为内踝骨折、外踝骨折、胫骨骨折、踝关节半脱位和脱位、距骨和跟骨骨折以及前踝和跖骨骨折。本组294例后踝骨折同时合并胫骨和/或腓骨骨折,其中154例合并腓骨骨折,85例同时合并胫腓骨折,仅合并胫骨骨折者最少,只有55例。单纯后踝骨折中,同时合并胫腓骨骨折最为常见;后踝骨折合并内踝骨折患者中,伴发腓骨骨折最为常见;后踝骨折合并外踝骨折的患者中,伴发胫骨骨折最为常见。致伤原因以摔伤、扭伤等低能量损伤为主。本组住院患者467例,其中男性298例,女性169例,平均年龄40.1岁;致伤原因以扭伤、交通事故和摔伤为主;18名患者伴发软组织、血管、神经等损伤。住院患者中行切开复位内固定为主。结论:本次调查揭示了我院3年间诊治后踝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有助于提高对后踝骨折严重性和复杂性的认识。
张伯锋[10](2006)在《自主研制多功能外固定器的临床扩展应用及相应生物力学研究》文中认为1跨关节可动外固定架治疗关节邻近骨折的临床研究(1)超关节可动外固定架治疗严重粉碎和开放性Pilon骨折初步报告目的:应用自行设计的超关节可动外固定架治疗严重粉碎和开放性Pilon骨折。方法:2000年1月~2002年5月采用自制超关节可动外固定架治疗踝关节粉碎或开放Pilon骨折15例,必要时结合有限切开克氏针内固定。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0个月。外固定架术后使用时间平均为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4.5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2例延迟愈合者行骨移植术,其中1例行钢板内固定。9例开放骨折者无一例发生感染,其余6例闭合骨折者无感染、皮肤坏死,仅2例发生针道感染。最终随访时关节活动度为优5例,良好7例,可2例,差1例。1例因发生创伤性关节炎而行踝关节融合术。结论:应用超关节可动外固定架治疗复杂Pilon骨折,既能维持稳定骨折对位,又不妨碍踝关节功能活动,手术创伤小,愈合率高而并发症少,疗效较满意。(2)自制跨关节可动外固定架治疗高能量胫骨近端骨折目的:介绍一种治疗胫骨近端高能量损伤的新方法。方法应用自我研制的跨关节可活动外骨定架治疗胫骨近端高能量损伤病人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6例为开放骨折,13例闭合骨折,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这种外固定架为跨关节固定,故可稳定维持关节附近或关节内的骨折对位,又因该外固定架设计有可活动轴,术
二、应用AO内固定结合中医治疗踝关节骨折并脱位3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AO内固定结合中医治疗踝关节骨折并脱位3例(论文提纲范文)
(1)AO分型中B型踝关节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踝关节骨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及基本资料 |
2.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脱落标准 |
4.治疗方法 |
4.1 非手术组 |
4.2 手术组 |
4.3 两组术后功能锻炼 |
4.4 两组患者常规中药辨证施治 |
5.观察指标 |
5.1 临床疗效记分法 |
5.1.1 两组骨折复位情况(X线片结果的Leeds标准) |
5.1.2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
5.1.3 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
6.统计学方法 |
7.临床结果与分析 |
7.1 基本资料比较 |
7.2 各项指标分析比较 |
讨论 |
1 踝关节的解剖与生物力学特点 |
2 踝关节骨折分型进展 |
3 影响踝关节骨折治疗方法的因素分析 |
4 天池伤科流派治疗踝关节骨折的运用 |
5 踝关节术后中医方药探析 |
6 踝关节骨折的术后功能康复 |
7 临床收集数据的分析 |
结论 |
存在问题及展望 |
本课题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AOFAS踝及后足评分系统(AOFAS Ankle Hindfoot Scale) |
附录二 病例举例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Rüedi-AllgwerⅡ、Ⅲ型Pilon骨折后外侧入路与后内侧入路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OFAS踩一后足评量表 |
综述 Plion骨折不同入路疗效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对比经后内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处理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的临床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手术方法 |
3. 术后处理 |
4. 评价标准与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闭合性踝关节骨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
前言 |
一、踝关节的解剖学特点及其活动 |
二、踝关节骨折分型的历史进展 |
三、踝关节影像学检查的发展 |
四、踝关节骨折的治疗进展 |
(一) 最佳治疗时间 |
(二) 不同类型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新进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一、一般情况 |
二、个人经历 |
三、获奖情况 |
四、发表论文 |
(4)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病历选择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分型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治疗方法 |
3.1 术前准备 |
3.2 手术方式 |
3.3 术后处理 |
4 资料的收集及随访 |
5 分组方法 |
6 质量控制 |
6.1 研究设计和人员的控制 |
6.2 资料控制 |
6.3 随访控制 |
7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单侧Pilon骨折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 |
2 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可疑影响因素 |
2.1 性别对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
2.2 年龄对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
2.3 工作性质与状态对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
2.4 基础病对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
2.5 骨折侧别对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
2.6 致伤原因对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
2.7 骨折分型对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
2.8 骨折复位质量对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
2.9 手术方式对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
2.10 功能锻炼质量对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
2.11 医患关系满意度对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
2.12 骨折康复知识知晓度对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
3 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独立影响因素 |
讨论 |
1 糖尿病对Pilon骨折的影响 |
2 手术方式和骨折复位对Pilon骨折的影响 |
3 功能锻炼和骨折康复知识知晓度对Pilon骨折的影响 |
4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 |
综述:Pilon骨折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新型双钢板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的短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典型病例 |
参考文献 |
综述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6)基于CT数据的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的研制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后PILON骨折与后踝骨折的概述 |
二、后PILON骨折治疗选择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基于CT数据的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的设计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后踝的有限元分析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的生物力学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在后PILON骨折的临床应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奖项 |
个人履历 |
致谢 |
(7)中医手法联合改良夹板治疗老年踝关节旋后—外旋型骨折脱位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病例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新伤续断汤加减联合MIPPO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6 一般资料及分组 |
2.研究方法 |
2.1 术前准备和处理 |
2.2 手术方式 |
2.3 术后处理 |
2.4 观察指标 |
2.5 观察疗效标准 |
2.6 数据统计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 两组患者术后Olerud-Molander距小腿关节骨折功能评分比较 |
3.2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率比较 |
3.4 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
3.5 两组患者术后骨痂形成时间比较 |
3.6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 |
3.7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比较(Johner-Wruhs疗效评估标准) |
3.8 安全性指标及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胫骨骨折的认识 |
1.1 解剖学特点 |
1.2 血运特点 |
1.3 骨折原因 |
2.中医对胫骨骨折的认识 |
3.MIPPO技术在胫骨中下段骨折中运用的讨论 |
3.1 MIPPO技术的发展 |
3.2 MIPPO技术的运用 |
4.中医药在胫骨中下段骨折中运用的讨论 |
5.新伤续断汤加减的组成分析及中药药理分析 |
5.1 组成分析 |
5.2 中药药理分析 |
6.存在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胫骨中下段骨折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A |
附表B |
附表C |
附表D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基础与临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研究论文 胫骨下1/3 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基础与临床相关研究 |
引言 |
第一部分 胫骨下1/3 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影像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胫骨下1/3 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损伤机制的初步探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胫骨下1/3 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临床分型及治疗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河北省骨科医院后踝骨折的流行病学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隐匿性骨折影像诊断 |
综述二 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自主研制多功能外固定器的临床扩展应用及相应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自主研制多功能外固定器的临床扩展应用及相应生物力学研究 |
引言 |
第一部分 跨关节可动外固定架治疗关节邻近骨折的临床研究 |
1 超关节可动外固定架治疗严重粉碎和开放性Pilon 骨折初步报告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2 自帛跨关节可动外固定架治疗高能量胫骨近端骨折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3 跨关节外固定架治疗复杂肘关节骨折脱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4 自制跨关节可动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重度胫骨近端骨折的临床和生物力学研究 |
1 组合式固定架治疗重度胫骨近端骨折的初步报告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2 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外固定器的临床扩展应用 |
1 半环形复位器辅助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2 半环形复位器材合法与手指引导开放法辅助交锁髓内钉治疗股肌干股折疗效对比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3 单边外固定器治疗儿童股骨干有折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外固定器在骨创伤的临床应用 |
综述二 Pilon 骨折的治疗 |
综述三 胫骨近端骨折的治疗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应用AO内固定结合中医治疗踝关节骨折并脱位3例(论文参考文献)
- [1]AO分型中B型踝关节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D]. 王桂林.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Rüedi-AllgwerⅡ、Ⅲ型Pilon骨折后外侧入路与后内侧入路疗效对比[D]. 徐锦涛.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3]对比经后内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处理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的临床结果[D]. 马霖.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4]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影响因素分析[D]. 袁俊. 西南医科大学, 2020(06)
- [5]新型双钢板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的短期疗效分析[D]. 肖飞.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4)
- [6]基于CT数据的后踝解剖型锁定钢板的研制与临床研究[D]. 苏日宝. 苏州大学, 2019(04)
- [7]中医手法联合改良夹板治疗老年踝关节旋后—外旋型骨折脱位疗效观察[D]. 那俊夫.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新伤续断汤加减联合MIPPO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观察[D]. 梁健.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9]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基础与临床相关研究[D]. 郭智萍.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1)
- [10]自主研制多功能外固定器的临床扩展应用及相应生物力学研究[D]. 张伯锋. 河北医科大学,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