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糯玉米的护色保鲜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沈凌雁[1](2020)在《鲜食玉米原汁制备工艺与品质调控》文中提出鲜食玉米是乳熟后期至蜡熟初期采收的玉米,主要包括甜玉米和糯玉米。鲜食玉米因其多汁多糖的特点和鲜嫩香甜的风味成为玉米制汁的优选。我国鲜食玉米品种已达400多个,在食味品质上各有特色。但对不同品种制汁特性和玉米汁加工过程中风味成分变化的研究相对匮乏。本文通过真空冻藏-低温压榨-高温灭菌的方法制取鲜食玉米原汁,对不同甜、糯玉米品种和成熟度的制汁特性以及预处理和灭菌过程中主要风味成分变化进行了比较和测定,并分析了灭菌处理对鲜食玉米汁加工的影响,目的在于为鲜食玉米制汁的原料选择以及风味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一)采集了 7个糯玉米和3个甜玉米品种,对其制汁适宜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甜玉米水分含量均高于糯玉米,且甜玉米的出汁率为39.51-47.9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0.77-13.13%,三个甜玉米品种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而糯玉米出汁率为18.92-33.39%,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4.34-9.83%。甜玉米的出汁率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显着高于糯玉米。测定3个品种甜玉米成熟度Ⅰ、Ⅱ、Ⅲ,结果发现三个品种成熟度I含水量和出汁率均高于成熟度Ⅱ和Ⅲ,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偏低。进一步测定玉米原汁中游离糖、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挥发性成分和感官属性,结果显示SKT-1506成熟度Ⅱ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蔗糖含量、甜味和鲜味氨基酸含量以及二甲基硫醚和吡嗪类化合物百分含量均高于其他两品种。(二)比较真空包装,-20℃冻结后-20℃冻藏、液氮冻结后真空包装,-20℃与-80℃冻藏这三种冻结方式对玉米原汁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真空包装,-20℃冻结后-20℃冻藏处理的玉米原汁游离糖含量是其他两种冻结方式的1.18和1.26倍,甜味氨基酸含量是其他两种冻结方式的1.22和1.37倍,鲜甜特点更为突出,且表征生味和青味气味的已醛含量最低,玉米特征香气二甲基硫醚含量最高。通过比较玉米籽粒在4℃、25℃和40℃这三种温度下解冻,对玉米原汁品质的影响,并结合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玉米籽粒4℃解冻处理的甜味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鲜味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酰胺以及蔗糖、麦芽糖、吡嗪类成分含量最高。经单因素实验验证,玉米原汁的较优预处理方式为:鲜食玉米籽粒真空包装,-20℃冻结后-20℃冻藏,并在4℃解冻玉米籽粒。(三)比较HPP、常压热处理、高压蒸汽处理和超高压(HPP)联合热处理对甜玉米原汁理化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发现经过热处理灭菌的玉米原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着增加;不同灭菌方式对非挥发性成分种类无影响,但对含量具有显着影响,热处理的蔗糖含量、总糖含量、甜味氨基酸显着高于生汁和HPP处理。特征性风味成分二甲基硫醚和吡嗪成分只出现在经热杀菌处理的样品中,HPP处理样品中未检出。由模糊综合评判法得到不同灭菌组玉米原汁感官优劣顺序为:高压蒸汽处理>常压热处理>HPP+高压蒸汽处理>HPP+常压热处理>生汁>HPP。综合考虑选择高压蒸汽处理为加工玉米原汁的适宜灭菌方式。
卜德强[2](2019)在《影响鲜食糯玉米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糯玉米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悠久,其食用价值和经济效益都很突出,在国际国内市场前景巨大,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环境的改变,产业发展出现了很多弊端,影响了糯玉米产业健康发展进程。针对糯玉米科研、种植、加工、销售各环节展开市场调查,调查结果发现:科研方面审定品种数量较多,但推广种植品种少、优势品种更少;种植方面种植面积相对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经种植成本与效益分析,种植糯玉米比种植普通玉米在总种植成本上低8.5%,亩增效61%,亩面积增收达254.5元,经济效益明显;生产加工方面从产品成本效益分析看,速冻糯玉米单穗净利润约0.182元,比鲜穗收购价提升增值达61%,真空包装单穗净利润0.38元,比鲜穗收购价提升增值达109%;但真空包装成本较大,相比速冻糯玉米成本增加0.582元,增加幅度高达91%;产品类型无新突破,缺乏特色优势产品,产品质量不稳定。销售方面,糯玉米消费有待提高,物流配送需要改善提升,产品市场定位不准,不论从购买力还是从年龄分布看,消费主要以20--40岁的中青年群体为主,消费者购物渠道活跃度调查分析看超市占86%﹥商场占79.4%﹥集市占68.6%﹥电商占62%﹥商店57.4%﹥专卖店51.4%﹥流动商户43.4%﹥批发市场40%,由此可知超市购物渠道活跃度最高,其次是商场、集市、电商等。本研究对糯玉米产业发展中四个环节进行全面分析,并从现实需求角度出发,找出糯玉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市场缺乏特色品种,品种目标性状与市场实际需求部分脱节;种植效益突出,但是种植成本中物质费用、人力成本较高;产品种类少,支柱产品少,无后续产品研发上市;鲜穗加工不及时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糯玉米消费总体数量偏少;购物消费群体分层化明显,物流配送不及时;产品缺乏市场差异化定位,产品销售布局不合理等。针对贯穿糯玉米产业链中相关问题,根据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结合实践经验进行相关应对策略的制定,即针对品种与市场脱节提出依托数据平台,科、企、农、消四协作对策:根据市场需求,利用数据平台推演,准确把握杂交组配方案,缩短育种时间,短时间内实现品种的选育及市场推广,品种特性选择应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但侧重于甜度高糯性好、抗倒伏、棒穗籽粒排列整齐,不秃尖,适宜机采的特性;针对生产种植成本比例高提出组建种植产业联合体,协作共享,互利互惠对策:集中大宗采购,既能享受国家补贴也能得到销售优惠,有效较低种植成本;种植方式选择根据分析对比,间作、套种、保护地栽培相对普通玉米+小麦种植效益高,但现今糯玉米市场销售主要依靠企业订单回收,量大且收入稳定,零售方式虽效益好但种植面积小,不利于产业扩大发展,只能作为产业发展的补充,因此种植方式选择上要靠企业的订单需求来合理选择避免盲目;针对产品类型少研发落后提出增加糯玉米口味、增加糯玉米花样,满足不同人群消费对策,开发奶油、麻辣、五香等不同口感的速冻糯玉米,并根据不同的人群消费推出婴儿食品糯玉米泥、商务人士的快速食品糯玉米冲调粉、老年三高人群的糯玉米面或面条;针对鲜穗加工不及时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提出鲜穗运输中:冰块降温运输,根据距离远近切割冰块,把握调控融化时间,从源头确保产品质量稳定,鲜穗入厂后:建立员工绩效考核制、轮班制、产品溯源制,及时有效的对货源进行处理加工,24小时轮岗备岗,加强责任感,确保产品质量恒定对策;针对糯玉米消费量少提出引导培植糯玉米消费习惯,促进旅游与产业相结合对策,紧跟市场需求,社会发展需求把产业融入旅游产品,培植购物消费新理念和旅游新体验,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针对购物消费群体分层化明显,物流配送不及时提出搭建直达社区百姓桌一站式购物新平台对策,利用电视+网络+手机三平台互动,进行三位一体式宣传销售,销售公司直接对接消费者,直达社区百姓桌,避免物流配送不及时造成的市场影响;针对产品缺乏市场差异化定位,产品销售布局不合理提出细分市场,在包装升级及规格划分上体现分级销售,包装升级不仅要从形式上改变,更应体现出实用与美观的协调,产品按规格进行分类整合,要能区分市场需求,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进行多渠道多元化布局市场对策,避免与市场对接不畅。
司婉芳[3](2019)在《鲜食玉米保鲜包装技术及包装材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物的需求并不仅仅满足于当季的水果蔬菜,在这种大趋势下,人们对鲜食玉米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鲜食玉米的营养价值丰富,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被称为“绿色蔬菜”、“长寿食品”等。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为止,全国鲜食玉米的消费量在570亿穗,并有持续扩大的趋势,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鲜食玉米的季节性强,常温下的贮藏期短。因此,如何延长鲜食玉米在常温下的贮藏期,增加其商品价值,是鲜食玉米行业一直以来的追求。鲜食玉米自身含水量高,采收后仍是一个活的生命体,贮藏期间仍会进行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导致营养价值迅速下降。同时因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更易遭受微生物、霉菌的侵染,降低了感官品质与贮藏寿命,严重影响了鲜食玉米的市场价值。本实验针对鲜食玉米在贮藏保鲜中存在的品质变化问题,采用预处理液与抑菌薄膜相结合的保鲜方式,研究对鲜食玉米在常温下的保鲜效果。首先,利用家用调味剂:白砂糖、食盐、食醋作为预处理液,先进行单因素实验,配制单一保鲜液对鲜食玉米保鲜研究,在进行正交实验,配制复合保鲜液对鲜食玉米保鲜研究,于常温下(温度22℃,相对湿度75%),贮藏20d,并对鲜食玉米的品质指标进行测定,主要包括:感官品质、失重率、弹性、气味等,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最佳复配组。然后以低密度聚乙烯(LDPE)为基材,丙酸钙(CP)和改性抑菌树脂(CA)为添加剂,通过共混、挤出-吹塑工艺制备丙酸钙改性CA-CP抑菌薄膜。最后,鲜食玉米经过最佳复合保鲜液处理后,用丙酸钙改性CA-CP抑菌薄膜袋进行包装,以此,研究常温下预处理液与抑菌薄膜对鲜食玉米的保鲜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改变白砂糖、食盐、食醋水溶液的溶度来研究各因素对鲜食玉米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经过不同浓度预处理液处理的鲜食玉米保鲜效果均优于空白组;并通过正交实验分析得出最优的保鲜液复配比,即用浓度分别为3g/L白砂糖水溶液、10g/L食盐水溶液,5g/L食醋水溶液作为混合预处理液浸泡20min后,保鲜效果最佳。(2)通过造粒、吹膜等工艺,以低密度聚乙烯(LDPE)作为基材,分别加入浓度为0%、0.8%、1.8%、2.8%和3.8%的丙酸钙与浓度为0.2%的CA改性剂,制备丙酸钙改性CA-CP抑菌薄膜。结果表明:随着CP含量的增大,薄膜的抗张强度先降低后升高,当CP含量为3.8%时,薄膜表现出了最好的机械性能,抗张强度达到了最大;随着CP含量的增大,薄膜的阻隔性能也随之增强,CP含量为2.8%时,薄膜的水蒸气透过率系数与氧气透过率达到最低,分别为0.2203×10-13g/(m﹒s﹒Pa),1479.6955cm3﹒(m2﹒24h﹒0.1MPa)-1,此时的阻隔性能最好;薄膜的抑菌性也是随着CP含量的增加而增强,CP含量为3.8%时,抑菌效果最强;微观结构图显示的薄膜表面光滑,没有较大颗粒,无明显孔洞出现,表明丙酸钙与改性剂的加入并没有在薄膜树脂中发生团聚,而是均匀的分散在薄膜中;红外光谱图的分析表明丙酸钙、改性CA树脂与LDPE树脂的兼容性较好。但丙酸钙与改性剂的加入降低了薄膜的透光率,增大了薄膜的雾度;薄膜的热稳定性却因两者的加入有了提高。所以当CP含量>=2.8%时,薄膜的综合性能最优。(3)预处理液处理,丙酸钙改性CA-CP抑菌薄膜袋包装的鲜食玉米在常温在进行保鲜,贮藏期间,测定鲜食玉米的品质指标,主要包括感官品质、失重率、微生物、淀粉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硬度等。实验结果表明:预处理液与抑菌薄膜相结合的保鲜方式保鲜效果最优,其次是仅使用抑菌薄膜包装的保鲜方式,最后是空白LDPE薄膜包装的保鲜方式。试验组的鲜食玉米各项品质指标均优于空白组,说明预处理液与丙酸钙改性CA-CP抑菌薄膜对鲜食玉米均有较好的保鲜功能,两者的结合使保鲜效果达到最好。
司婉芳,杨福馨,王金鑫[4](2019)在《鲜食玉米常温保鲜工艺研究》文中认为以不同质量浓度的白砂糖、食盐、食醋为原料配制保鲜液,对鲜食玉米进行常温保鲜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确定白砂糖、食盐、食醋的最佳浓度,利用正交实验确定复合保鲜液的最佳浓度配比,并对鲜食玉米进行保鲜。分析贮藏过程中,感官品质、失重率、弹性及气味的变化。结果表明,复合保鲜液质量浓度配比为白砂糖3 g/L、食盐10 g/L、食醋5 g/L时,贮藏30 d,鲜食玉米气味变化较小,籽粒饱满度较好,保鲜效果显着。
马玉芯,何余堂,袁丹丹,解玉梅,朱力杰,王胜男,刘贺,马涛[5](2018)在《热烫前处理对鲜食玉米贮藏过程中保鲜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鲜食玉米在贮藏期间品质会不断下降,本文利用热烫对鲜食玉米进行前处理,研究其对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对鲜食玉米先进行热烫,然后用复合生物保鲜剂进行保鲜,分析含水量、质量损失率、TPA指标、气味与感官品质等,研究贮藏期间鲜食玉米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热烫前处理的鲜食玉米在贮藏期间,水分含量显着(p<0.05)高于对照,热烫处理可有效抑制鲜食玉米水分散失。热烫处理的鲜食玉米在贮藏010 d时,质量损失率略低于对照,30 d时高于对照2.2%,但差异不显着(p>0.05)。热烫处理鲜食玉米的弹性、粘性及回复性与对照差异不显着;而内聚性显着高于对照(p<0.05),硬度、胶粘性和咀嚼性均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热烫处理的鲜食玉米气味变化较小。热烫处理对鲜食玉米的保鲜效果较好,能较好保持色、香、味等感官品质。
马成立[6](2017)在《黑糯玉米的护色保鲜浅析》文中研究说明黑糯玉米是一种特殊的玉米种类,外观乌黑发亮,营养丰富,口感香黏可口。常加工为黑玉米粥和黑玉米糊。黑糯玉米有着很高的营养价值,若放置时间延长,会对黑糯玉米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一定的影响。研究黑糯玉米的护色保鲜技术,对保证其营养价值有着很大意义。
李宇,王洪毕[7](2014)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紫糯玉米品质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紫糯玉米为对象,研究了其在不同杀青处理、贮藏温度等条件下的颜色、硬度、失重率、总糖、感官评分等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以及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紫糯玉米的颜色在冻藏条件比冷藏条件下变化小,杀青有利于颜色保持;硬度在冻藏条件比冷藏条件下小,杀青的玉米硬度较小;失重率在冷藏条件和冻藏条件下均逐渐增大,杀青使失重率增加缓慢;总糖在冷藏条件和冻藏条件下均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而杀青对总糖的保持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冷藏玉米和冻藏玉米感官评分均降低,冷藏在20 d失去食用价值,而冷冻可较长时间保留紫糯玉米的可食用品质。相关性分析表明:硬度与总糖呈现极显着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37,失重率与感官评价指标呈现极显着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26,其它指标间相关性较差。为紫糯玉米的护色保鲜、贮藏加工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陈利容[8](2014)在《鲜食糯玉米采后生理结构变化及相关酶代谢研究》文中认为国内外目前对高淀粉含量的果蔬采后生理研究较少。为了掌握糯玉米采后这些生理结构变化及其与糯玉米食用品质的关系,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贮藏期间,糯玉米果皮变薄,胚乳细胞变小,柔嫩度随着贮存时间加长变低;低温贮存比较常温贮存对果皮厚度和柔嫩度影响相比小很多,但是对胚乳细胞大小影响不太明显。针对鲜食糯玉米高淀粉含量对其保鲜品质的影响,对其采后的糖代谢及与糖代谢相关主要的酶的代谢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贮存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不大。结果还表明,采后0℃低温贮藏有助于延缓蔗糖向果糖、葡萄糖,果糖、葡萄糖向直链淀粉,直链淀粉向支链淀粉的转化进程,这为采取低温等措施提高鲜食糯玉米的食用品质,改进鲜食糯玉米的贮藏加工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20℃贮藏条件下,UDPGPPase与ADPGPPase呈极显着正相关,表明了二者良好的协同调节淀粉合成的作用;DBE与SSS呈显着负相关,与GBSS呈显着正相关,说明DBE活性变化可能调控了淀粉的合成;0℃贮藏条件下SBE与SSS呈极显着正相关。两种贮藏温度下显示了不一致甚至相反的酶之间关系,表明了温度差异对酶活性的影响。也有一些酶之间虽然关系没有达到显着性差异,但也表现了一定的相互关系,其中SSS与UDPGPPase和ADPGPPase、GBSS与SSS都表现了较大程度的关联特性。研究结果显示,低温对PAL和C4H活性有促进作用,而对4CL活性有抑制,4CL活性决定了辅酶A酯的合成,也间接决定木质素的合成。所以,低温贮藏至少可以减缓木质化的进程;本研究中CAD和DFR活性在低温条件下都呈现起伏的状态,在常温下却很稳定下降,这说明鲜食糯玉米采后常温或者采取合适的预热加工处理都可能达到控制CAD和DFR活性,进而降低木质素的形成;本研究显示PPO受贮藏温度影响较小,而受贮藏时长影响较大,可见鲜食糯玉米的褐化发生在贮藏中后期,因此设法减少深度加工前的保存时间或是及时有效的预处理是解决褐化有效护色的可能途径。
李宇,尹露,刘晓燕,田碧英,李艳艳[9](2014)在《紫糯玉米复合保鲜工艺》文中研究指明以新鲜紫糯玉米为原料,采用壳聚糖、山梨酸钾、焦亚硫酸钠、VC、柠檬酸作为复合保鲜剂,对其进行护色保鲜,并分析预煮工艺和保鲜剂对保鲜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出紫糯玉米的最佳护色保鲜工艺。研究结果表明:紫糯玉米60℃下预煮5 min;保鲜液配方为:壳聚糖添加量0.8%,山梨酸钾添加量0.02%,焦亚硫酸钠添加量0.08%,VC添加量0.10%,柠檬酸添加量0.20%;真空包装,110℃水杀菌10 min,室温保存,可使紫糯玉米保质期达到半年以上,基本实现紫糯玉米的全年供应。
潘江,李宇,孙钟雷,袁娅[10](2012)在《鲜食紫糯玉米护色保鲜工艺研究》文中认为以新鲜紫糯玉米为原料,用柠檬酸、亚硫酸钠、维生素C、三聚磷酸钠保鲜剂对其进行护色保鲜,并分析预煮时间、冷却方法和光照对保鲜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出紫糯玉米的最佳护色保鲜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柠檬酸添加量0.20%、亚硫酸钠添加量0.06%、三聚磷酸钠添加量0.11%、维生素C添加量0.06%;紫糯玉米预煮时间10 min,冷却方法选取自然冷却,真空包装灭菌后采用避光保存可使紫糯玉米的护色保鲜效果达到最好。
二、糯玉米的护色保鲜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糯玉米的护色保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鲜食玉米原汁制备工艺与品质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鲜食玉米概论 |
1.2 鲜食玉米的加工利用现状 |
1.3 鲜食玉米制汁加工与研究进展 |
1.3.1 玉米饮料制品 |
1.3.2 玉米制汁原料适宜性研究 |
1.3.3 鲜食玉米制汁工艺技术研究 |
1.4 鲜食玉米加工中风味变化与调控 |
1.4.1 鲜食玉米中的风味成分 |
1.4.1.1 挥发性风味成分 |
1.4.1.2 非挥发性风味成分 |
1.4.2 鲜食玉米加工中的风味调控 |
1.5 果蔬汁加工发展趋势 |
1.6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鲜食玉米品种和成熟度制汁性比较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试验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百粒重的测定 |
2.2.2 水分含量的测定 |
2.2.3 出汁率的测定 |
2.2.4 玉米原汁的制作 |
2.2.5 pH的测定 |
2.2.6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
2.2.7 游离糖的测定 |
2.2.8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
2.2.9 呈味核苷酸含量的测定 |
2.2.10 玉米挥发性成分的萃取 |
2.2.11 感官评价 |
2.2.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鲜食玉米类型、品种对玉米制汁的影响 |
2.3.2 鲜食玉米成熟度对玉米制汁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预处理对鲜食玉米原汁品质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备 |
3.1.3 主要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样品处理 |
3.2.2 不同冻结条件的玉米原汁 |
3.2.3 不同解冻温度的玉米原汁 |
3.2.4 出汁率的测定 |
3.2.5 pH的测定 |
3.2.6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
3.2.7 游离糖的测定 |
3.2.8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
3.2.9 呈味核苷酸含量的测定 |
3.2.10 玉米挥发性成分的萃取 |
3.2.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抑酶预处理对鲜食玉米制汁的影响 |
3.3.2 冻融条件对鲜食玉米原汁品质的影响 |
3.3.3 不同解冻方式对鲜食玉米原汁品质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灭菌方式对鲜食玉米原汁风味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备 |
4.1.3 主要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样品处理 |
4.2.2 pH的测定 |
4.2.3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
4.2.4 游离糖的测定 |
4.2.5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
4.2.6 呈味核苷酸含量的测定 |
4.2.7 玉米挥发性成分的萃取 |
4.2.8 模糊综合评判 |
4.2.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灭菌方式对pH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4.3.2 不同灭菌方式对游离糖的影响 |
4.3.3 不同灭菌方式对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
4.3.4 不同灭菌方式对呈味核苷酸的影响 |
4.3.5 不同灭菌方式对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
4.3.6 感官评定分析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 全文结论 |
二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影响鲜食糯玉米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1.1 研究意义 |
1.1.2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调查对象及回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于科研技术方面调查分析 |
3.1.1 针对品种审定情况调查分析 |
3.1.2 针对品种种植推广情况调查分析 |
3.1.3 针对育种选育性状调查分析 |
3.2 基于种植管理方面调查分析 |
3.2.1 针对糯玉米种植成本收益调查分析 |
3.2.2 不同种植模式下糯玉米种植效益分析 |
3.2.3 糯玉米种植成本构成分析 |
3.3 基于生产加工方面调查分析 |
3.3.1 针对加工产品类型及品牌化程度调查分析 |
3.3.2 不同加工方式鲜食糯玉米效益分析 |
3.3.3 针对糯玉米产品质量控制调查 |
3.4 基于销售流通方面调查分析 |
3.4.1 糯玉米产品市场需求调查 |
3.4.2 糯玉米各类型产品市场调查 |
3.4.3 针对网络购物调查分析 |
3.4.4 针对不同年龄购买力调查分析 |
3.4.5 糯玉米销售渠道调查分析 |
4 讨论 |
4.1 糯玉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1.1 科研技术环节 |
4.1.2 种植管理环节 |
4.1.3 生产加工环节 |
4.1.4 消费流通环节 |
4.2 糯玉米产业发展对策 |
4.2.1 糯玉米科研技术环节对策 |
4.2.2 糯玉米种植管理环节对策 |
4.2.3 糯玉米生产加工环节对策 |
4.2.4 糯玉米销售流通环节对策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3)鲜食玉米保鲜包装技术及包装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鲜食玉米特性 |
1.2.1 鲜食玉米的定义和营养价值 |
1.2.2 国内外鲜食玉米的发展现状 |
1.3 鲜食玉米保鲜工艺研究现状 |
1.3.1 鲜食玉米贮藏保鲜技术 |
1.4 抗菌包装的研究现状 |
1.4.1 抗菌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 |
1.4.2 抗菌包装材料在食品中的应用 |
1.4.3 抗菌包装应用展望 |
1.5 鲜食玉米保鲜机理研究 |
1.5.1 鲜食玉米品质变坏机理 |
1.5.2 糖、盐、醋的保鲜机理 |
1.5.3 丙酸钙改性CA-CP抑菌薄膜的抗菌机理 |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鲜食玉米预处理工艺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材料 |
2.2.2 实验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原料处理 |
2.3.2 单因素实验设计 |
2.3.3 正交实验设计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2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3 验证性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丙酸钙改性CA-CP抑菌薄膜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
3.1 前言 |
3.2 实验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3 性能测试 |
3.3.1 薄膜的抑菌性能 |
3.3.2 薄膜的厚度 |
3.3.3 薄膜的机械性能 |
3.3.4 薄膜的光学性能 |
3.3.5 薄膜的水蒸气透过系数 |
3.3.6 薄膜的氧气透过量 |
3.3.7 薄膜的热重 |
3.3.8 薄膜的扫描电镜 |
3.3.9 薄膜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薄膜的抑菌性能分析 |
3.4.2 薄膜的机械性能分析 |
3.4.3 薄膜的光学性能分析 |
3.4.4 薄膜的阻隔性能分析 |
3.4.5 薄膜的热重结果分析 |
3.4.6 薄膜的微观结构分析 |
3.4.7 薄膜的FTIR光谱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丙酸钙改性CA-CP抑菌薄膜与预处理液对鲜食玉米的保鲜研究 |
4.1 前言 |
4.1.1 材料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样品预处理 |
4.2.2 丙酸钙改性CA-CP抑菌薄膜包装 |
4.3 实验指标的测定 |
4.3.1 鲜食玉米硬度测定 |
4.3.2 鲜食玉米失重率测定 |
4.3.3 鲜食玉米淀粉含量测定 |
4.3.4 鲜食玉米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4.3.5 鲜食玉米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4.3.6 鲜食玉米的感官测定 |
4.3.7 鲜食玉米微生物测定 |
4.3.8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鲜食玉米硬度分析 |
4.4.2 鲜食玉米失重率分析 |
4.4.3 鲜食玉米淀粉含量分析 |
4.4.4 鲜食玉米可溶性蛋白含量分析 |
4.4.5 鲜食玉米可溶性糖含量分析 |
4.4.6 鲜食玉米感官评价 |
4.4.7 鲜食玉米的微生物测定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专利 |
(4)鲜食玉米常温保鲜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工艺流程 |
1.2.2 原料验收 |
1.2.3 单因素实验 |
1.2.4 正交实验设计 |
1.2.5 鲜食玉米保鲜品质测定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2.1.1 白砂糖对鲜食玉米感官品质的影响 |
2.1.2 食盐对鲜食玉米感官品质的影响 |
2.1.3 食醋对鲜食玉米感官品质的影响 |
2.2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 复合保鲜液对鲜食玉米保鲜品质的影响 |
2.3.1 复合保鲜液对鲜食玉米失重率的影响 |
2.3.2 复合保鲜液对鲜食玉米弹性的影响 |
2.3.3 复合保鲜液对鲜食玉米感官品质的影响 |
2.3.4 复合保鲜液对鲜食玉米气味的影响 |
3 结论 |
(5)热烫前处理对鲜食玉米贮藏过程中保鲜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热烫前处理与鲜食玉米保鲜流程 |
1.2.2 保鲜品质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鲜食玉米水分含量变化分析 |
2.2 鲜食玉米质量损失率变化分析 |
2.3 鲜食玉米物性指标分析 |
2.4 鲜食玉米感官品质分析 |
2.5 鲜食玉米气味变化分析 |
3 结论 |
(6)黑糯玉米的护色保鲜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黑糯玉米的生产工艺流程 |
1.1 原料验收 |
1.2 剥苞叶和去穗丝 |
1.3 预煮 |
1.4 冷却与漂洗 |
1.5 整理和装袋 |
1.6 杀菌和冷却 |
1.7 干燥和包装 |
2 主要设备和原料要求 |
3 注意事项 |
4 黑糯玉米的保鲜 |
4.1 选料和整理 |
4.2 预煮 |
4.3 盐渍 |
4.4 翻缸 |
4.5 换水 |
4.6 漂洗 |
5 黑糯玉米的价值以及护色保鲜的市场前景 |
5.1 黑糯玉米的营养价值 |
5.2 护色保鲜技术 |
(7)不同贮藏条件下紫糯玉米品质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处理方法 |
1.3 品质的测定方法 |
1.3.1 颜色的测定 |
1.3.2 硬度的测定 |
1.3.3 失重率的测定 |
1.3.4 总糖含量的测定 |
1.3.5 感官评价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紫糯玉米贮藏期间颜色变化 |
2.2 紫糯玉米贮藏期间硬度变化 |
2.3 紫糯玉米贮藏期间失重率变化 |
2.4 紫糯玉米贮藏期间总糖变化 |
2.5 紫糯玉米贮藏期间感官评价变化 |
2.6紫糯玉米贮藏期间各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 结论 |
(8)鲜食糯玉米采后生理结构变化及相关酶代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糯玉米的生产发展概况 |
1.2 糯玉米的品质特性和健康价值 |
1.3 糯玉米采后生理研究概况 |
1.3.1 糯玉米生理结构相关研究进展 |
1.3.2 糯玉米食用品质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
1.3.3 糯玉米衰老相关酶代谢研究进展 |
1.4 糯玉米现有保鲜方法和研究进展 |
1.4.1 鲜食玉米速冻保鲜技术 |
1.4.2 气调保鲜技术 |
1.4.3 真空包装技术 |
1.4.4 三种保鲜技术的比较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鲜食糯玉米采后生理结构变化对柔嫩度的影响 |
2.1 鲜食糯玉米采后生理结构观察的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获取 |
2.1.2 药品配方 |
2.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鲜食糯玉米采后柔嫩度评分 |
2.2.2 鲜食精玉米采后胚乳细胞大小和果皮厚度变化 |
2.2.3 藏温度对鲜食精玉米采后细胞大小和果皮厚度的影响 |
2.2.4 糯玉米细胞大小和果皮厚度变化与柔嫩性的相关分析 |
2.2.5 糯玉米果皮显微结构与柔嫩性的相关分析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鲜食糯玉米采后糖代谢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获取 |
3.1.2 药品配方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鲜食糯玉米采后蔗糖含量变化 |
3.2.2 鲜食糯玉米采后还原糖含量变化 |
3.2.3 鲜食糯玉米采后淀粉含量变化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鲜食糯玉米采后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植物材料及处理 |
4.1.2 药品及配方 |
4.2 样品制备和酶活性检测 |
4.2.1 酶液提取 |
4.2.2 ADPGPPase、UDPGPPase活性测定 |
4.2.3 SSS和GBSS活性测定 |
4.2.4 SBE活性测定 |
4.2.5 DBE活性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鲜食糯玉米采后UDPGPPase活性变化 |
4.3.2 鲜食糯玉米采后ADPGPPase活性变化 |
4.3.3 鲜食糯玉米采后SSS活性变化 |
4.3.4 鲜食糯玉米采后GBSS活性变化 |
4.3.5 鲜食糯玉米采后SBE活性变化 |
4.3.6 鲜食糯玉米采后DBE活性变化 |
4.3.7 鲜食糯玉米采后糖代谢相关酶关系分析 |
第五章 鲜食糯玉米采后苯丙烷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植物材料及处理 |
5.1.2 药品及配方 |
5.2 样品制备和酶活性检测 |
5.2.1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PAL)测定 |
5.2.2 肉桂酸—羟化酶(C4H)活性测定 |
5.2.3 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活性测定 |
5.2.4 肉桂醇脱氢酶(CAD)活性测定 |
5.2.5 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活性测定 |
5.2.6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鲜食糯玉米采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 |
5.3.2 鲜食糯玉米采后肉桂酸—羟化酶(C4H)活性变化 |
5.3.3 鲜食糯玉米采后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活性变化 |
5.3.4 鲜食糯玉米采后肉桂醇脱氢酶(CAD)活性变化 |
5.3.5 鲜食糯玉米采后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活性变化 |
5.3.6 鲜食糯玉米采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 |
5.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加的学术会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附件 |
(9)紫糯玉米复合保鲜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方法 |
1.2.1 工艺流程 |
1.2.2 操作要点 |
1.2.2. 1 玉米处理方法 |
1.2.2. 2 壳聚糖保鲜液的配制 |
1.2.3 感官指标 |
1.2.4 理化指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预煮处理对紫糯玉米品质的影响 |
2.2 壳聚糖保鲜工艺优化试验 |
2.6 保鲜效果分析 |
3 结论 |
(10)鲜食紫糯玉米护色保鲜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仪器与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工艺流程 |
1.2.2 操作要点 |
1.2.2. 1 原料验收 |
1.2.2. 2 预煮 |
1.2.2. 3 装袋封口 |
1.2.2. 4 杀菌 |
1.2.2. 5 常温贮藏 |
1.2.3 感官指标 |
1.2.4 理化指标 |
1.2.5 卫生指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柠檬酸对护色保鲜效果的影响 |
2.3 三聚磷酸钠对护色保鲜效果的影响 |
2.4 VC对护色保鲜效果的影响 |
2.5 紫糯玉米护色保鲜配方工艺优化试验 |
2.6 品质影响因素研究 |
2.6.1 预煮时间对紫糯玉米品质的影响 |
2.6.2 预煮后冷却方法对紫糯玉米品质的影响 |
2.6.3 贮藏过程中光照对紫糯玉米品质的影响 |
2.7 紫糯玉米的品质 |
2.7.1 感官指标 |
2.7.2 理化指标 |
3 结论 |
四、糯玉米的护色保鲜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鲜食玉米原汁制备工艺与品质调控[D]. 沈凌雁. 扬州大学, 2020(05)
- [2]影响鲜食糯玉米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 卜德强.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3]鲜食玉米保鲜包装技术及包装材料研究[D]. 司婉芳.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4]鲜食玉米常温保鲜工艺研究[J]. 司婉芳,杨福馨,王金鑫.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06)
- [5]热烫前处理对鲜食玉米贮藏过程中保鲜品质的影响[J]. 马玉芯,何余堂,袁丹丹,解玉梅,朱力杰,王胜男,刘贺,马涛. 食品工业科技, 2018(12)
- [6]黑糯玉米的护色保鲜浅析[J]. 马成立.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7(03)
- [7]不同贮藏条件下紫糯玉米品质变化研究[J]. 李宇,王洪毕. 食品工业, 2014(06)
- [8]鲜食糯玉米采后生理结构变化及相关酶代谢研究[D]. 陈利容. 山东大学, 2014(10)
- [9]紫糯玉米复合保鲜工艺[J]. 李宇,尹露,刘晓燕,田碧英,李艳艳.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4(09)
- [10]鲜食紫糯玉米护色保鲜工艺研究[J]. 潘江,李宇,孙钟雷,袁娅. 食品工业,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