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政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二)(论文文献综述)
关京江[1](2009)在《合并财务报表研究》文中提出企业财务报表的合并一直是会计学上的难题,如何正确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真实披露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也是目前会计实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成熟的市场经济不仅包括完善竞争淘汰制度、完备的法律制度、清晰的产权制度,也同样需要一套能够行之有效、与时俱进的企业会计制度。入世以后,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国内市场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国有企业必须面对国际化的挑战。国有企业为了应对挑战,扩大规模,实现集团优势,必须要进行体制改革。因此,随之而来的重组、并购日益增多,股权结构日益复杂,但是并购带来的企业合并财务报表不完善、不规范,由此带来的企业财务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真实的企业财务信息是投资者、债权人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是,目前我国合并财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真实性普遍较差,以至于干扰了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国家经济管理机构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也势必导致企业资产流失,扰乱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因此,对合并财务报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参照执行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以下简称《合并报表新准则》)都存在着不完善、不合理之处,新准则虽然认识到了合并财务报表存在的问题,但又缺乏具体的处理方法,实际中操作性不强,也造成了新准则实施步伐缓慢的现状。这对我国会计学界提出了为完善会计准则、制定准确、实用的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方法提出现实有用的政策建议的要求,因此对合并财务报表的研究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本文立足现实,总结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遵循“理论分析——实证验证——政策建议”的研究模式,在全面剖析目前我国合并财务报表问题基础之上,深入分析《暂行规定》、《合并报表新准则》在解决现实问题上存在的缺陷。主要针对合并财务报表编报单位确定方法、应当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子公司范围、合并财务报表具体编制方法、合并财务报表差额和商誉问题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第一,在编报单位确定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基于我国的国情,建议新准则增加补充规定,对符合相应条件的母公司可以免于编报合并财务报表。第二,在合并范围上,笔者认为:为了避免会计信息的失真,新准则应当注意对实质性控制权标准的实际应用加以严格而又明确的限定和约束,减少企业管理当局利用准则漏洞的机会。第三,在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上,笔者主要探讨了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并对两种方法现实适用情况进行了研究,重点对权益结合法在我国的适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新准则中合并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提出了笔者的修改意见。第四,笔者进行了合并差额及商誉的探讨,分析了合并差额的形成以及对国内国外对于差额问题的规定进行了研究,并且做出了自己的评述。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于合并财务报表列报中涉及的会计问题在现有规范的基础上能够有所完善与发展,使合并财务报表的前景更加乐观,使合并财务报表的信息列报更加规范化、法制化、正规化,将合并财务报表的披露制度更加完备,使合并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更加清晰明了,能够真实客观、充分完整地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谭燕[2](2008)在《资产减值准备与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管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文中指出本文从证监会2001年颁发并于2004年以及2007年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有关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披露规则管制入手,以2003~2006年间深沪两地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管制规则约束下的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行为的特征。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证监会的增加披露规则的确约束了上市公司利用内部估值操纵盈余的行为,但是,在规避和迎合管制的动机下,上市公司偏好采用流动资产项目,并利用资产减值的其他转回"合规地"进行盈余管理。此外,本文利用扩展的2001~2007年样本进一步探究了非经常性损益披露规则的变迁对企业资产减值准备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管制规则是导致资产减值类型和转回结构选择的主要原因。
徐志翰[3](2007)在《长期股权投资计量模式研究 ——来自于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投资活动已日益成为个人和企业最为常见的经济活动之一。作为投资决策支持信息的会计信息已日益成为经济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公共产品,它的可理解性和有用性关系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特别是投资决策的合理性,也关系到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投资活动特别是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计量是会计核算中较为复杂难懂的部分,由于存在成本法和权益法两个内在机理几乎完全不同的核算方法,以及相互之间的选择和转换,这导致对同一经济结果在会计信息上的反映大相径庭;另一方面,股权投资的资产计价是以帐面价值还是公允价值,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资产状况,股权投资的这些计量上的差异都会使普通信息使用者难以理解其所反映的经济含义。对于这一问题,几十年间,国外学者从规范的角度和实证的角度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但我国的对此问题的理论研究尚不多见,因此,本文试图以我国实际案例为背景,从会计信息对投资者决策有用性的角度,即从信息观和契约观的角度,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计量模式进行研究,以考察市场的选择。本文首先从现实事例入手,提出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问题所在,接着从成本法权益法的起源及历史沿革,试图寻求其演变过程的理由、进步和发展;接着,从法律、经济和会计的层面,对成本法和权益法的实质和特点进行了理论分析,本文认为,这两种方法从理论和实务上说,都有其合理性,也存在各自的缺陷。因此,本文转而以较为客观的实证分析入手,从契约观的角度考察两种方法并存可能对委托代理关系造成的后果。本文认为,现行的会计制度存在导致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制度缺陷。接着,本文从信息观的角度,进一步通过对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验证了权益法的会计结果相对于成本法具有信息增量,意味着市场选择了权益法。本文较为全面地回顾和比较了成本法和权益法的发展和特点,以规范研究方法对股权投资的计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首次用我国市场数据检验了成本法和权益法会计结果的市场反应,从信息有用性的角度,为会计制度的改进和选择提供了初步的依据,也为我国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计量问题做进一步研究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杨钰[4](2007)在《中国会计国际协调度研究 ——来自资产计价相关会计事项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乃至全球趋同已成为大势所趋,也是近年来会计学术界、实务界以及准则制订机构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然而,无论是IASB及其他国际性组织为促进全球会计准则趋同所进行的努力,还是世界各国的积极介入和参与,都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目标,即提高国家和地区间企业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因此,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更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以资产计价相关会计事项为例,运用Jaccard系数等多种量化研究方法,对1998年以来我国会计改革的不同发展阶段1上中国会计准则(CAS)与国际会计准则(IAS2)之间的协调程度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测量与分析;并以我国B股上市公司分别按CAS与IAS编制的境内、外年报所采纳的相关会计政策为数据来源,测量了我国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程度与进程;此外,本文亦通过多种非参数统计方法直接检验了会计的准则协调与实务协调之间的关系。在所考察的期间,就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来看,相关CAS与IAS之间的协调度逐步提高且变化显着,从而表明至少在所考察的会计事项方面,我国这段时期的会计改革,尤其是2006年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在促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方面的确取得了显着成效。目前CAS已实现了与IAS的实质性趋同;但趋同不等于等同,为了适应我国特殊的国情需要,CAS在少数领域仍保持了与IAS的适度差异。就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来看,在A、B两个阶段,相关会计实务平均都达到了高度协调;但从A阶段到B阶段,实务比较项目的国际协调度却普遍降低了。就会计准则协调与实务协调的关系来看,A、B阶段实务的协调度显着高于对应比较项目的准则协调度,表明会计实务存在自发协调;我国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与准则协调不完全同步的事实说明,除准则协调以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影响着实务协调度的提高;但研究结果也表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度与实务协调度之间是显着正相关的,这说明会计准则的协调仍然是影响实务协调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我国新准则体系已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大同小异且两套准则中备选会计方法数量减少的情况下,我们有理由期待2007年上市公司正式执行新准则之后,境内外会计实务方法的差异将进一步缩小。本文的主要贡献有三:一是同时运用Jaccard系数法测量了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度,并首次运用多种非参数统计方法对协调化进程进行了动态的考察,从而丰富了会计国际协调的量化研究;二是为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IAS的协调与趋同程度提供了最新的直观经验证据,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三是在国内首次通过检验同阶段相同会计事项上的准则国际协调度与实务协调度的相关性,直接考察了准则协调与实务协调的关系。
来华[5](2007)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选择的自由度 ——基于资产减值的研究》文中指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有目的地采取多种手段达到期望报告盈余的行为。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是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往的研究停留在“是什么”(概念),“为什么”(动机)和“怎么样”(方法)等问题上。结合目前国内外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本文将会计准则赋予企业自主判断的空间定义为会计准则选择的自由度,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会计准则选择自由度设定的盈余管理空间,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讨论盈余管理发生的程度及频率。会计准则选择的自由度是一个立体的概念。以资产减值政策为例:从纵向看,我国资产减值政策的改革历程带来了不同时间段政策选择的自由度差异;从横向看,同一时段的资产减值政策涉及多个减值项目,不同减值项目间也存在政策选择的自由度差异。这些差异形成了会计准则选择自由度等级,为不同自由度水平下研究盈余管理提供了良好背景。本文设计了资产减值利润影响值指标,分析资产减值政策及资产减值项目政策选择自由度差异带来盈余管理程度及频率变化的可能性,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管理当局可能利用会计准则选择自由度扩大或利用较大自由度的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本文对此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设计具体应计模型估算2003年度制造业避免亏损和巨额亏损的上市公司利用不同自由度等级的减值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并通过Friedman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分析不同自由度的资产减值项目用于盈余管理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各减值项目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存在差异,且减值项目政策选择自由度越大,企业管理当局利用该项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越大。由此,得出结论: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内在联系是由会计准则选择自由度来调节的。当会计准则选择自由度较大时,盈余管理受到的约束小,企业利用会计准则选择自由度进行盈余管理的频率加快,程度加深。当会计准则选择自由度较小时,盈余管理受到的约束大,盈余管理的程度及频率受到限制。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建设提出了建议,希望对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有所贡献。
辛小轩[6](2006)在《合并会计报表编制中的几个实务问题》文中研究指明合并会计报表是综合反映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资金流量情况的会计报表。当一个企业在股权关系上控制其他企业时,应编制合并报表。财政部1995年颁布了《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对合并报表的编制作了规范,但未对编制合并报表时可能会遇到的某些特殊问题作出规定。笔者拟结合
邵瑞庆,巫珊玲[7](2006)在《对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实施的评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回顾了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历程,阐述了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结构,揭示了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特色,从企业业绩、会计行为与社会审计、以及会计教育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效应。
支晓强[8](2006)在《从“资本公积”明细科目的变迁看我国会计的特色》文中认为本文分析了我国会计制度中“资本公积”明细科目的变迁,阐述了从收益到资本公积的逻辑,揭示了绕过利润表进入资产负债表的思路及现实选择,从微观层面解读了我国会计的特色。
巫珊玲[9](2006)在《关于对航运企业运输船舶修理会计问题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由于运输船舶修理的范围程度不同,并且伴随修理往往发生固定资产的增置与改良,使得航运企业运输船舶修理的会计处理变得复杂,在理论界与实务界存在着颇多的争议。本文首先分析了航运企业船舶修理及其引发的会计问题,然后对我国航运企业运输船舶修理的会计规范沿革、现行的规范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航运企业运输船舶修理应采取的会计处理方法提出了一些见解。
陆建桥[10](2005)在《关于我国会计标准体系及其建设问题》文中研究说明
二、财政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财政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二)(论文提纲范文)
(1)合并财务报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3 国内外法规综述 |
1.3.1 国外法规综述 |
1.3.2 国内法规综述 |
2 我国合并报表会计规范的发展历史 |
2.1 合并报表会计规范的意义 |
2.2 我国有关合并报表的会计规范 |
2.2.1 合并报表暂行规定阶段 |
2.2.2 合并报表新准则阶段 |
3 合并财务报表编报单位和合并范围研究 |
3.1 合并财务报表的编报单位 |
3.1.1 国外财务会计准则的立场 |
3.1.2 对我国合并报表编制主体的分析和建议 |
3.2 合并范围 |
3.2.1 新准则关于合并范围的规定 |
3.2.2 对合并范围的理解 |
4 合并报表编制方法研究 |
4.1 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 |
4.1.1 购买法 |
4.1.2 权益结合法 |
4.2 权益结合法的历史背景与国际发展趋势 |
4.2.1 权益结合法在美国的发展 |
4.2.2 存废权益结合法的国际情况 |
4.3 国外关于权益结合法存废的经验论证 |
4.4 关于新准则合并报表编制方法的思考 |
5 合并价差及商誉研究 |
5.1 合并价差的形成 |
5.2 我国新旧规范关于合并差额的规定 |
5.3 国外会计准则关于合并差额的规定 |
5.3.1 与权益性投资相对应的合并差额的规定 |
5.3.2 与债权性投资相对应的合并差额的规定 |
5.4 对我国新准则关于合并差额规定的评述 |
5.4.1 合并差额的列示 |
5.4.2 合并差额的摊销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详细摘要 |
(2)资产减值准备与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管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制度背景 |
三、文献回顾与评述 |
四、研究假设 |
(一) 资产减值转回管制规则的结构性特征与经理人员的选择 |
(二) 监管覆盖时间长短与上市公司的盈余操纵行为 |
(三) 非经常性损益管制规则对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行为有约束作用吗 |
五、研究设计 |
(一) 样本的筛选及来源 |
(二) 模型的构建 |
六、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 描述性统计 |
(二) 资产减值转回的结构性特征分析 |
1. 资产减值准备价值回升转回与其他转回对比分析 |
2. 各类公司资产减值价值回升转回和其他转回情况分析 |
3. 规则变迁与资产类型、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对比分析 |
4. 回归分析 |
七、研究结论 |
(3)长期股权投资计量模式研究 ——来自于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概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3 本文研究的问题及主要结果 |
1.4 研究的思路和步骤 |
1.5 本文的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1 权益法会计与合并会计 |
2.2 权益法和成本法的争论 |
2.3 对于会计选择的实证发现—基于权益法和成本法的研究 |
2.3.1 权益法的信息含量 |
2.3.2 利润平滑(smoothing hypothesis) |
2.3.3 会计选择的影响因素 |
2.3.4 权益法、成本法与公允价值计量 |
2.3.5 对联营企业投资的市场反应 |
2.4 国内有关的研究 |
2.4.1 对权益法和成本法应用的争论 |
2.4.2 公允价值在投资会计准则中的运用 |
第三章 长期股权投资会计计量方法的历史发展和沿革 |
3.1 国际上长期股权投资会计计量方法的沿革 |
3.2 我国长期股权投资计量方法的沿革和评析 |
3.2.1 改革开放前 |
3.2.2 改革开放的前期:1978年至1991年 |
3.2.3 资本市场初创期 1991年-1998年 |
3.2.4 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初建期 1998~2005 |
3.2.5 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的新时期(2006年—迄今) |
第四章 长期股权投资计量方法辨析 |
4.1 长期股权投资计量方法争议的典型案例 |
4.2 成本法的实质和缺陷分析 |
4.2.1 成本法的实质 |
4.2.2 成本法的缺陷 |
4.3 权益法的实质和缺陷分析 |
4.3.1 权益法的实质 |
4.3.2 权益法的缺陷 |
4.4 成本法、权益法的使用界限和转换分析 |
4.4.1 重大影响和20%的质疑 |
4.4.2 成本法和权益法的转换的问题 |
4.5 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基础之辨 |
4.5.1 历史成本基础的股权投资计价 |
4.5.2 公允价值基础的股权投资计价 |
4.5.3 权投资计价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计量的合理性比较 |
第五章 从契约观看成本法、权益法转换的制度缺陷——现实案例的证明 |
5.1 从契约观理论看成本法、权益法选择的制度缺陷 |
5.1.1 从契约理论看会计政策选择 |
5.1.2 契约理论下的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选择 |
5.2 从上市公司案例看成本法、权益法的选择 |
5.3 方法转换调节利润的演绎分析 |
5.3.1 利用企业集团的各关联企业或控股企业之间的控制关系,通过调整股权比例来选择成本法或权益法。 |
5.3.2 单一权益法下的抑制利润调节效果 |
第六章 股权投资计量方法信息含量的实证研究 |
6.1 市场反应的研究假设 |
6.2 市场反应的实证研究 |
6.2.1 关于权益法是否具有信息增量的检验 |
6.2.2 长期股权投资公允价值的信息含量检验 |
6.2.3 敏感性分析 |
6.3 结论与解释 |
第七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和本文的贡献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的局限性及后续研究展望 |
7.3.1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
7.3.2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中国会计国际协调度研究 ——来自资产计价相关会计事项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
1.2 研究方法 |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
1.4 主要学术贡献与创新 |
第2章 会计国际协调相关概念的辨析与界定 |
2.1 会计国际协调及相近概念 |
2.2 会计准则协调与会计实务协调 |
2.2.1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 |
2.2.2 会计实务国际协调 |
2.3 会计计量协调与会计披露协调 |
第3章 会计国际协调经验研究文献综述 |
3.1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度测量研究 |
3.1.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及其述评 |
3.1.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及其述评 |
3.2 会计实务国际协调度测量研究 |
3.2.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及其述评 |
3.2.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及其述评 |
3.3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与实务协调之间关系的经验研究 |
3.3.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及其述评 |
3.3.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及其述评 |
第4章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度研究:以资产计价相关准则为例 |
4.1 会计准则协调度的测量方法 |
4.1.1 会计准则协调度的主要测量方法介绍 |
4.1.2 会计准则协调度测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4.2 研究设计 |
4.2.1 研究范围 |
4.2.2 研究步骤 |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3.1 资产计价相关会计准则协调度的统计分布与特征描述 |
4.3.2 资产计价相关会计准则协调度变化的趋势分析 |
4.3.3 资产计价相关会计准则协调度的具体分析 |
4.4 本章主要结论与研究局限 |
4.5 本章附表 |
第5章 中国会计实务国际协调度及其与准则协调度的关系研究:以资产计价相关事项为例 |
5.1 我国会计实务国际协调研究基础 |
5.2 研究设计 |
5.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
5.2.2 研究方法与步骤 |
5.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3.1 资产计价相关会计实务协调度的统计分布与特征描述 |
5.3.2 资产计价相关会计实务协调度变化的趋势分析 |
5.3.3 资产计价相关会计实务协调度的具体分析 |
5.3.4 会计实务协调度与准则协调度关系的检验 |
5.4 本章主要结论与研究局限 |
第6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启示与建议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5)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选择的自由度 ——基于资产减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 |
2 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基础研究 |
2.1 盈余管理及其相关理论 |
2.1.1 盈余管理的内涵 |
2.1.2 盈余管理的特征 |
2.1.3 盈余管理的前提条件 |
2.1.4 盈余管理的利弊分析 |
2.2 会计准则的属性 |
2.2.1 会计准则的理论研究 |
2.2.2 会计准则的技术性与约束性 |
2.2.3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与选择性 |
2.3 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内在联系 |
2.3.1 会计数据的价值与盈余管理动机 |
2.3.2 会计准则选择性与盈余管理手段 |
2.3.3 会计准则选择自由度与盈余管理空间 |
2.3.4 盈余管理对会计准则建设的影响 |
2.4 小结 |
3 会计准则选择的自由度分析——以资产减值政策为例 |
3.1 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阶段回顾 |
3.1.1 会计准则重建阶段:1979 年—1992 年 |
3.1.2 会计准则模式转换阶段:1992 年—1997 年 |
3.1.3 会计准则统一标准阶段:1997 年—2001 年 |
3.1.4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阶段:2001 至今 |
3.2 资产减值概述 |
3.2.1 资产减值原理 |
3.2.2 资产减值会计的核心内容 |
3.2.3 资产减值政策演变 |
3.3 资产减值政策选择的自由度分析 |
3.3.1 坏账准备 |
3.3.2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
3.3.3 存货跌价准备 |
3.3.4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
3.3.5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
3.4 小结 |
4 资产减值政策选择自由度与盈余管理分析 |
4.1 基于资产减值政策选择自由度变化趋势的盈余管理分析 |
4.1.1 资产减值政策选择自由度变化趋势 |
4.1.2 资产减值政策选择自由度变化的反映 |
4.1.3 资产减值政策选择自由度变化趋势与盈余管理的研究 |
4.2 基于不同资产减值项目政策选择自由度的盈余管理分析 |
4.2.1 资产减值项目政策选择的自由度分析 |
4.2.2 不同资产减值项目政策选择自由度的反映 |
4.2.3 资产减值项目政策选择自由度与盈余管理的研究 |
4.3 小结 |
5 资产减值项目政策选择自由度与盈余管理的检验 |
5.1 研究假设 |
5.2 模型选取 |
5.2.1 盈余管理检测方法概述 |
5.2.2 模型及变量设计 |
5.2.3 模型参数估计 |
5.3 实证结果 |
5.3.1 研究样本描述 |
5.3.2 样本资产减值项目政策选择自由度排序 |
5.3.3 误差项分析 |
5.3.4 差异检验 |
5.4 小结 |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从“资本公积”明细科目的变迁看我国会计的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会计制度中“资本公积”明细科目的变迁 |
二、为什么选择资本公积 |
三、从收益到资本公积的逻辑 |
四、结语 |
四、财政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二)(论文参考文献)
- [1]合并财务报表研究[D]. 关京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9(07)
- [2]资产减值准备与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管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谭燕. 管理世界, 2008(11)
- [3]长期股权投资计量模式研究 ——来自于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D]. 徐志翰. 复旦大学, 2007(06)
- [4]中国会计国际协调度研究 ——来自资产计价相关会计事项的经验证据[D]. 杨钰. 厦门大学, 2007(08)
- [5]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选择的自由度 ——基于资产减值的研究[D]. 来华. 重庆大学, 2007(01)
- [6]合并会计报表编制中的几个实务问题[J]. 辛小轩. 新选择, 2006(08)
- [7]对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实施的评析[J]. 邵瑞庆,巫珊玲. 交通财会, 2006(08)
- [8]从“资本公积”明细科目的变迁看我国会计的特色[J]. 支晓强.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 [9]关于对航运企业运输船舶修理会计问题的思考[J]. 巫珊玲. 交通财会, 2006(01)
- [10]关于我国会计标准体系及其建设问题[J]. 陆建桥. 财会通讯,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