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21世纪的班主任

如何成为21世纪的班主任

一、怎样做21世纪的班主任(论文文献综述)

闫佳伟[1](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提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帅星[2](2020)在《小学低段语文教育中的家校传统书信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刚踏入校园的小学低段学生而言,语文教育对其终生学习起着基础性作用。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育既离不开语文知识能力的学习,也离不开人文素养的培育。由于小学低段语文的学习内容多,低段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低段的语文教育离不开语文教师在校内的教,更离不开家长在校外的育。“家校传统书信”最早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由欧洲各国学校下发给家长的书面信件。本文中的家校传统书信是指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进行的书面信件交流,信件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关事宜。小学低段语文教师以家校书信作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窗口,促进对低段学生的语文教育。通过书信,教师引导家长在家庭的语文教育中该“育什么”以及“如何育”,提高家长对学生在低段语文教育的重视度,升华家长与教师交流的合作意识。采用调查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对长沙市芙蓉区10所小学一二年级展开调查,其中调查对象为28个开展过家校传统书信班级中的语文教师与学生家长。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家校传统书信对激发低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巩固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发展以及培养全面的人文素养等方面有很大帮助;在低段学生家长了解并帮助孩子的语文学习、与语文教师之间的持续交流以及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提升方面可以形成推动力;对低段语文教师的工作效率,与家长的沟通艺术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家校传统书信将先进的教育理论与语文新课标中的学习目标相结合,以长沙市芙蓉区育才第二小学的一年级7班作为实践对象,制定家校传统书信的具体实施方案,对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上应用家校传统书信,并进行了较为详细且持续的实践探索。针对以上应用实践的实际状况,结合教师、家长的有关调查问卷,对参与家校传统书信的教师以及家长的适用群体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具体可行的提升策略:学校可以加大对小学低段语文教师的相关培训,多方合作并大力推广家校传统书信,塑造具有校本特色的家校传统书信;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注重书信中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加强对特殊学生的跟进式教育。期待能把家校书信带入更多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为低段语文教师、学生与家长带去更多来自教育的幸福。

韩晓越[3](2020)在《“10”后小学生师生关系现状调查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沈阳市沈河区小学为例》文中认为小学阶段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阶段,是因为小学阶段处于学生性格品质和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师生关系是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最基础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将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学习效率等。“10”后的小学生出生在教育政策、生育政策和生活条件大变革的时代,“10”后的小学生呈现出与以往的小学生不同的新特点,师生关系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如何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已成为教育改革下的重要课题,研究师生关系对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这样的缘由,所以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从师生关系的概念、良好师生关系的表现特征及师生关系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入手,对校园环境中“10”后小学生与教师的人际关系、日常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以及课堂上的师生关系进行深入的问卷调查和实践观察,发现沈河区“10”后小学生师生关系存在教师满意度较低、教师对学生真正关怀减弱、师生交往功利化倾向突出等多种“症结”。为更好地解决“10”后小学生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宏观及微观两个角度,国家政策、生活变化、家庭教育的影响和教师影响等多个方面探究造成问题的原因。针对“10”后小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从教师本身的提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合作等方面提出针对“10”后小学生师生关系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学校的管理、教师的实践、家庭的教育以及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当的实践参考。

陈瑞洁[4](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师形象嬗变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的文本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形象意指主流社会对理想教师职业的期待,是教师内在特质、外在表征以及社会期待的综合体。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新鲜事物不断涌入到当前社会生活中,致使人们价值观念发生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形象也难免受到影响,发生了变化。教师形象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过程又如何?本研究从传媒文本的视角进行了研究,使用文本研究法,利用NVivo质性软件解读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中的中小学教师形象,力求完整地呈现龙头传媒所建构的教师形象及其流变过程,以期为后续新闻媒介中教师形象的构建提供一些参考。本研究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中有关中小学教师的报道进行提炼,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小学教师形象嬗变的历程共分为了三个时期:1978年至1991年是“教学技能人”时期;1992年至2000年是“无私奉献者”时期;2001年至2018年是“爱岗守业人”时期。研究发现,“教学技能人”时期教师形象通常聚焦于乐学善教形象。“无私奉献者”时期教师形象通常聚焦于为人师表形象。“爱岗守业人”时期教师则聚焦于教师爱岗敬业形象。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形象构成各要素嬗变的分析,发现在“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乐学善教”、“研究创新”、“爱岗敬业”、“社会担当”等形象构成要素上存在内涵演变,具体而言,为人师表的内涵从“严格身教”到“廉洁从教”再转变为“舍生取义”,关爱学生的内涵从“思想引导”到“个别关注”再过渡到“身心共育”,乐学善教的内涵从“能学能教”到“成果突出”再演化为“方式多样”,研究创新的内涵从“教法革新”到“教法完善”再转变为“课程开发”,爱岗敬业的内涵从“兢兢业业”到“集体意识”再转变为“守护乡村”,社会担当的内涵从“爱党爱国”到“劝学建校”再转换为“公益参与”。从社会背景、教育政策和媒体特色三个角度对《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形象嬗变进行了归因分析,认为在社会背景上,教师形象同社会大背景紧密相关,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侧面反映时代社会风貌;在教育政策上,教师形象同教育政策走向基本相一致,宣传政策理想形象;在媒体特色上,教师形象长期笼罩神圣色彩,但逐渐开始平凡化。因此,为了更好地构建中小学教师形象,《人民日报》应反馈社会背景需求的形象,塑造作为时代文化符号的教师形象;转变单纯宣传教育政策的职能,增强媒体与教育政策的双向互动;吸收同类媒体的报道优势,让教师形象避免神圣化和模板化。

赵阳[5](2020)在《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文化适宜性教学研究 ——基于云南省H县的实地调查》文中研究指明文化适宜性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或策略,而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主张为文化背景多样的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学校中获得学习支持和学业成功。论文采用课堂观察、访谈、收集文本资料等方法对云南省H县的两个乡镇的乡村学校开展调查,调查发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文化适宜性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适宜学生的民族和语言差异、生活经验、家庭背景、能力差异以及采用适宜的评价方式。运用班克斯的民族文化整合理论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文化适宜性教学进行分析可知,教师主要采用贡献法、民族附加法及转型法开展文化适宜性教学。调查表明,将民族内容整合进课程是开展文化适宜性教学的有效途径。影响教师开展文化适宜性教学的主要因素包括四个方面:学校环境、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和家长的教育观念、学生状态以及自身能力。其中,教师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是开展文化适宜性教学的前提,学校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教师的文化适宜性教学实现的重要保障,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学生学习状态是教师开展文化适宜性教学的依据。基于此,论文提出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文化适宜性教学:提升乡村教师的文化敏感性、创设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文化适宜性教学的学校整体环境、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进行文化适宜性教学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创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共同体。

张蒲临[6](2020)在《中职生学习动机的现状调查及激发对策研究 ——以西安市阎良区职教中心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持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学习动机是激发与维持个体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在过程。研究与实践表明,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学习行为,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中职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不仅有利于中职生自身学习素质的提高,而且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以西安市阎良区职教中心38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星网上平台对中职生学习动机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访谈开展调研,再对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以确定中职生学习动机现状,发现影响中职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因素,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激发中职生学习动机的对策。研究结论如下:(1)中职生的学习动机整体良好,约40%的学生学习动机较强,约50%的学生学习动机强度水平一般,约10%的学生学习动机不足。(2)中职生的学习动机强度在家庭完整度、父母最高学历、家庭月收入、最亲密人、性别、专业、班主任管理风格及失败归因等方面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中职生的学习动机强度在家庭气氛、入学意愿、毕业去向、学习目的、年级、驱力类型、成功归因、学习状况及课后学习时间等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4)家庭气氛和谐的中职生比家庭气氛一般的中职生学习动机强;主动入学的中职生比遵从父母意愿入学的中职生学习动机强;毕业后要升学的中职生比毕业后去向不明确的中职生学习动机强;中职生学习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重要,学习动机越大;二年级中职生比一年级中职生学习动机强;由认知内驱力驱动的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最高,由外部被迫驱力驱动的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最低;将成功归于自己能力或努力的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学习不感吃力的中职生比学习吃力的中职生学习动机强;课后学习半小时以上的中职生比课后学习半小时以下的中职生学习动机强。(5)在学习动机相关的各维度上,按照相关系数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自控力、主动性、学习目标、习惯态度、教材编写、学校管理、社会影响、师生关系、教师素质、家庭支持、未来信心、自我效能感、在校情绪。除自我效能感和在校情绪两因素外,其余十一个因素与学习动机强度显着相关。这十一个因素又可以分成三个大类,按相关程度依次为自身学习素质、教育环境、教育者素质。最后,本文结合问卷调查、访谈所获资料及数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激发中职生学习动机的对策。激发对策分为六个层次:第一层,构建和谐的家庭气氛;第二层,中职生要有自己的选择;第三层,建立良好的学校学习环境及氛围;第四层,引入先进的教学和管理模式;第五层,提出激发中职生学习动机需要因人而异多方努力;第六层,提出激发中职生学习动机的系统论,认为激发培养中职生学习动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生自身、学习环境、教育者素质等因素的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周瑞[7](2020)在《义务教育教师组织支持感对教师胜任力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胜任力对学生成长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本研究以胜任力理论、心理资本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393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并以访谈法作为补充。揭示了义务教育教师胜任力和教师组织支持感的现状以及教师组织支持感对教师胜任力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1)义务教育教师组织支持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工作支持和价值认同水平较高,利益关心水平较低。义务教育教师组织支持感在教龄、职称、任教阶段和任教学校位置上存在显着差异。具体而言,义务教育教师组织支持感在教龄和职称上均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趋势;小学教师的利益关心水平高于初中教师;城市和乡村教师的工作支持水平高于县城教师。(2)义务教育教师胜任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下属维度关注学生和专业素养水平良好,个人特质、人际交往、信息素养和职业偏好还有待提升。义务教育教师胜任力在年龄、教龄、任教阶段和是否担任班主任上有显着差异。具体来说,义务教育教师的职业偏好水平在年龄和教龄上均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趋势;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职业偏好水平高于初中教师;班主任的个人特质、关注学生和职业偏好水平均高于未担任班主任的教师。(3)教师组织支持感与教师胜任力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教师组织支持感能显着正向影响教师胜任力。具体而言,教师组织支持感总体、工作支持、利益关心、价值认同均能够显着正向预测教师胜任力,其中工作支持、价值认同能显着正向预测教师个人特质、关注学生、专业素养、人际交往、信息素养和职业偏好,利益关心可以显着正向预测教师个人特质和职业偏好。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以下提升教师组织支持感和胜任力的建议:加大对教师的工作支持,重视教师的个人价值,切实关心教师个人利益,根据年龄和教龄采用灵活的管理方式,根据学段与学科完善教师培训方案,根据教师层次建立评价考核标准。

刘晓晗[8](2020)在《儿童技能教养法在小学班集体建设中应用的行动研究 ——以海城市某小学A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影响班级发展与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是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通道;小学生阶段也是行为习惯的养成、身心发展、为升入初中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班集体对其影响不可低估。“儿童技能教养法”是基于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应用教育的一种方法,其理念是不关注学生的问题,只关注学生需要学习的新技能,让学生们在合作和玩耍中掌握技能,轻松养成“成长型思维”。本文旨在以海城某小学A班为案例,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将儿童技能教养法应用于该班班集体建设中,通过班级层面、小组层面、个人层面分别学习不同技能来改变班级共同存在的问题、小组共同存在的问题和学生个体存在的问题,从而改善班级同学之间的关系,提升班级凝聚力,进而实现“最棒班集体”建设的目标。本研究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为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四部分为“儿童技能教养法”在班级建设中行动研究之路;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建议。以上部分重点突出三个问题:第一凸显目的和意义:在分析文献资料和实证资料的基础上,对海城某小学的班集体建设现状进行观察和分析,并且通过对教师的“儿童技能教养法”理念和方法的培训,逐步改变教师对班集体建设的理解,在实践中探索班集体建设有效策略,最终为老师找到简单、易行、可操作的儿童技能教养法在班集体建设中应用模式,为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第二注重过程和方法: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对核心问题的梳理,要想改变现状,使研究更具有价值,行动研究就是最好的研究方法,在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及再计划、再行动、再观察和再反思的一系列良性的研究过程中,通过访谈、观察、记录等多种方式收集和整理资料,不断地修正行为使其更加接近目标,最终实现自己的研究理想。第三注重结论和建议:结论:(1)小学班集体建设在总分及各个维度得分处于较低水平;不同年组的班集体建设情况存在着显着差异,低年组<中年组<高年组。(2)运用儿童技能教养法的原理和方法制定的班级建设方案是有效的、可推广的。建议:(一)改变教师传统管理班级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二)多使用赞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三)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四)加强家校深度合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赵晓翠[9](2020)在《“学习故事”促进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 ——以C市D小学为例》文中指出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基础教育转型期,社会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关注度更高。学习故事作为一种教师观察、记录学生成长的学习评价体系,对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价值。本研究通过教育行动研究的方式与教师共同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对于一线教师来讲,普遍认为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鸿沟,怎样将学习到的理论,吸收到的新理念实际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仍是一个十分为难的问题。因而近年来,关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谈论越来越关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研究,也就是说,克服理论与实践难以连结的困难需要加强中介建设。学习故事模式就是本文提出的“中介建设”,教师运用学习故事开展行动研究的过程,可以帮助教师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换,在实践中结合自己的直接经验和现实情况,对所学习到的理论与理念进行思考、选择和转化,发挥理论的现实力量。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阐述学习故事的起源,结合时代发展的背景和我国小学教育的现实探讨其内涵,并联系我国教育实际分析了学习故事工具的特点和要素,结合以往对于学习故事的实践和研究分析了其对于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价值,为此次行动研究提供了工具基础。此外,根据我国小学教育的背景,探讨了学习故事在我国小学教育中运用的现实依据、理论依据以及学习故事对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适切性,为此次行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介绍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包括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的设计以及研究过程的计划和行动流程。第三,进入研究现场与教师一同利用学习故事开展行动研究。整个实施过程是围绕理论学习、借鉴与探索、总结与提升三个相互联系、螺旋递进的模块展开的,在反思与改进的过程中开展了三轮完整的研究。最后,总结本研究的结论,提出建议,并对整个研究进行反思。总结概括学习故事对于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价值所在,并对运用学习故事开展行动研究的经验进行了梳理与探讨。本研究希望通过与教师共同利用学习故事这一工具开展行动研究,在共同行动中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反思的意识,最终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高越[10](2020)在《“好孩子”成长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在对“好孩子”相关问题进行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深入到小学校园,选取一个小学班级里典型的“好孩子”群体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对取样班级里的“好孩子”群体进行观察与深度访谈,考察塑造“好孩子”的相关因素,分析这些因素是以怎样的机制塑造了“好孩子”,思考这样的“好孩子”有着怎样的特点以及真正的好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文章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在呈现我确定研究对象的过程。通过对同学的标准、老师的标准的分析找到班级中真正的“好”的标准,并按照这个标准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第二部分主要是在讲述四名被访对象的成长故事。在这部分,我会展示所谓的“好孩子”的成长经历,或者说是一些成长事件,并在探索“他”内心世界的过程中,尝试理解“他”周围的世界是如何影响“他”的、“他”是怎么成为学校中的“好孩子”的。第三部分是在对故事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与分析。我先对这四名学生的特点做了归纳与总结,找到他们的共性与差异性;随后,以共性与差异性作为出发点,尝试追踪是什么力量、如何建构出了这些“好孩子”。第四部分是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去反思我们的“好孩子”所具有的的特点,并分析了这种特点对“好孩子”的人格起了怎样的道德影响。之后,思考了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并对此给出了一定的建议。

二、怎样做21世纪的班主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做21世纪的班主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立德树人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三、研究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立德树人
        (二)落实机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一)强化制度建设
        (二)强化师资培育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小学低段语文教育中的家校传统书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于新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语文的要求
        1.1.2 基于新媒体时代下家校传统书信的价值
        1.1.3 基于自身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一线实践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家校传统书信
        1.3.2 小学低段语文教育
    1.4 研究现状
        1.4.1 关于“家校交流方式”的研究
        1.4.2 关于“家校传统书信”的研究
        1.4.3 关于优秀教师撰写家校书信的个案研究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小学低段语文教育中家校传统书信的应用价值
    2.1 家校传统书信对小学低段学生的价值
        2.1.1 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
        2.1.2 巩固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发展
        2.1.3 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文素养
    2.2 家校传统书信对小学低段学生家长的价值
        2.2.1 及时了解并帮助孩子的语文学习
        2.2.2 增强与语文教师之间的持续交流
        2.2.3 有效提升家庭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2.3 家校传统书信对小学低段语文教师的价值
        2.3.1 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2.3.2 升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艺术
        2.3.3 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第3章 小学低段语文教育中家校传统书信的具体实践
    3.1 小学低段语文教育中家校传统书信的实施方案
        3.1.1 家校传统书信的收发时间
        3.1.2 家校传统书信的内容制定
        3.1.3 家校传统书信的互动交流
        3.1.4 家校传统书信的评价反馈
    3.2 语文能力培养中家校传统书信的应用
        3.2.1 拼音教学中家校传统书信的应用
        3.2.2 识字与写字教学中家校传统书信的应用
        3.2.3 阅读教学中家校传统书信的应用
        3.2.4 写话教学中家校传统书信的应用
    3.3 人文素养培育中家校传统书信的应用
        3.3.1 道德教育中家校传统书信的应用
        3.3.2 体育运动中家校传统书信的应用
        3.3.3 审美教育中家校传统书信的应用
        3.3.4 劳动教育中家校传统书信的应用
第4章 小学低段语文教育中家校传统书信的应用反思
    4.1 家校传统书信的适用群体
        4.1.1 家校传统书信的教师适用群体
        4.1.2 家校传统书信的家长适用群体
    4.2 学校应用家校传统书信的提升策略
        4.2.1 加大小学低段语文教师的相关培训
        4.2.2 多方合作并逐步推广家校传统书信
        4.2.3 塑造具有校本特色的家校传统书信
    4.3 教师层面
        4.3.1 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
        4.3.2 注重书信中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
        4.3.3 加强对特殊学生的跟进式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家校传统书信材料目录
附录B 家校传统书信部分内容
附录C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家校书信应用现状调查1
附录D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家校书信应用现状调查2
致谢

(3)“10”后小学生师生关系现状调查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沈阳市沈河区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观察法
        (三)问卷调查法
第一章 师生关系的界定、特征及影响
    一、师生关系的界定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一)民主和谐
        (二)理解信任
        (三)互动共赢
    三、师生关系对“10”后小学生及教师的影响
        (一)师生关系对“10”后小学生的影响
        (二)师生关系对教师的影响
第二章 沈河区“10”后小学生师生关系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
    二、沈河区“10”后小学生师生关系现状
        (一)“10”后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
        (二)日常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情况
        (三)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情况
第三章 沈河区“10”后小学生师生关系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沈河区“10”后小学生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满意度比学生的满意度低
        (二)对学生真正关怀减弱
        (三)师生间交往的功利化倾向突出
        (四)学生权威意识淡化
    二、沈河区“10”后小学生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政策的影响
        (二)生活变化的影响
        (三)家庭教育的影响
        (四)教师的影响
第四章 “10”后小学生师生关系的优化策略
    一、树立良好师德,共育健全人格
        (一)热爱教育事业,提升教育热忱
        (二)树立科学职业观念,遵纪守法言传身教
    二、与家长形成合力,多方面关心爱护学生
        (一)了解家长和孩子的需求,注重家校沟通
        (二)帮助学生父母调到孩子的“频道”
    三、注重师生互动,增进师生情感
        (一)创新活动形式,突出活动特色
        (二)优化活动过程,增强活动体验
    四、注重学生心理发展,谋求师生共同进步
        (一)与时俱进,树立权威
        (二)寻找共同话题,培养共同兴趣
        (三)奉献真诚爱心,耐心引导学生
    五、尊重学生人格,增强关爱沟通
        (一)尊重学生个性,注重素质教育
        (二)重视学生身心健康,不同时期不同关爱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10”后师生关系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 B “10”后师生关系调查问卷(教师卷)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师形象嬗变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国家对教师形象重建的期待
        2.教师媒介形象影响公众认知
        3.教师媒介形象研究的缺失
        4.一线教师呼吁正面教师形象
    (二)核心概念界定
        1.教师形象
    (三)文献综述
        1.教师形象研究视角综述
        2.教师形象的结构和要素
        3.教师形象变迁的研究
    (四)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3.研究对象
        4.研究方法
        5.中小学教师形象分析框架的确定
一、中小学教师形象在《人民日报》中的嬗变
    (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1.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基本信息整体统计
        2.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基本信息嬗变分析
    (二)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形象嬗变的历程
        1.教师是教学技能人(1978—1991年)
        2.教师是无私奉献者(1992—2000年)
        3.教师是爱岗守业人(2001—2018年)
    (三)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形象构成各要素嬗变的分析
        1.为人师表:从“严格身教”到“廉洁从教”再到“舍生取义”
        2.关爱学生:从“思想引导”到“个别关注”再到“身心共育”
        3.乐学善教:从“能学能教”到“成果突出”再到“方式多样”
        4.研究创新:从“教法革新”到“教法完善”再到“课程开发”
        5.爱岗敬业:从“兢兢业业”到“集体意识”再到“守护乡村”
        6.社会担当:从“爱党爱国”到“劝学建校”再到“公益参与”
    (四)小结
二、《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形象嬗变的原因探讨
    (一)社会背景孕育教师形象的更新
    (二)教育政策引导教师形象的塑造
    (三)媒体特色介入教师形象的建构
    (四)小结
三、《人民日报》未来中小学教师形象塑造的前景展望
    (一)反馈社会背景需求的教师形象
    (二)增强媒体与教育政策的双向互动
    (三)吸收同类媒体报道的优势
    (四)小结
四、结论与讨论
    (一)《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形象嬗变、原因及展望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改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文化适宜性教学研究 ——基于云南省H县的实地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民族地区乡村学生需要文化适宜性教学
        二、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文化适宜性教学的研究还比较欠缺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文化适宜性教学
        二、乡村教师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对文化适宜性教学的研究
        二、国内对文化适宜性教学的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班克斯的民族文化整合理论
        一、班克斯的民族文化整合理论
        二、班克斯的民族文化整合理论应用到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六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过程
第二章 调研点的背景
    第一节 H县概况
        一、H县历史概况
        二、H县地理概况
        三、H县人口构成概况
    第二节 H县民族文化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一、H县民族文化一览
        二、民族文化对H县教育的影响
    第三节 H县及两个调研点的教育状况
        一、H县教育概况
        二、两个调研点的基本情况
第三章 H县乡村教师的文化适宜性教学现状
    第一节 H县乡村教师文化适宜性教学的内容
        一、适宜学生的民族语言差异
        二、适宜民族地区学生的生活经验
        三、适宜民族地区学生的家庭背景
        四、适宜学生的能力差异
        五、采用适宜的评价方式
    第二节 H县乡村教师的教学与民族文化整合的方式
        一、贡献途径
        二、附加途径
        三、转换途径
第四章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开展文化适宜性教学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开展文化适宜性教学的影响因素辨析
        一、调查研究的发现
        二、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教师的文化价值观
        一、教师对学生文化背景的态度
        二、教师对自身文化的意识
        三、教师的社会文化意识
    第三节 教师开展文化适宜性教学的知识与技能
        一、教师开展文化适宜性教学的知识
        二、教师开开展文化适宜性教学的相关技能
    第四节 民族地区乡村学生的状态
        一、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学生的身心状态
        三、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风格
    第五节 学校环境
        一、校园文化建设
        二、学校课程设置
        三、学校教学评价
    第六节 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
        一、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
        二、民族地区家长的教育观念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结论
        一、内容整合是开展文化适宜性教学的有效途径
        二、教师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是开展文化适宜性教学的前提
        三、学校良好的整体环境是教师文化适宜性教学实现的重要保障
        四、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学生学习状态是教师开展文化适宜性教学的依据
    第二节 启示
        一、增强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文化敏感性势在必行
        二、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进行文化适宜性教学所需知识与技能培训
        三、营造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文化适宜性教学的学校环境
        四、创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共同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中职生学习动机的现状调查及激发对策研究 ——以西安市阎良区职教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1.1.2 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1.1.3 我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支持
        1.1.4 我国中职生的基本情况
    1.2 文献综述
        1.2.1 概念界定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3.1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3.2 本研究的切入点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学习动机主要理论
    2.1 强化理论
    2.2 需要层次理论
    2.3 成就动机理论
    2.4 成败归因理论
    2.5 习得性无力感理论
    2.6 自我效能感理论
第三章 中职生学习动机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对象
    3.2 调查工具
    3.3 问卷信度分析
    3.4 问卷调查结果
        3.4.1 中职生基本情况调查
        3.4.2 中职生学习动机驱力情况调查
        3.4.3 中职生学习目的情况调查
        3.4.4 中职生学习成败归因情况调查
        3.4.5 中职生学习状况及最亲密人情况调查
        3.4.6 中职生感兴趣内容调查
        3.4.7 中职生对学习感兴趣与否原因调查
        3.4.8 中职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方法调查
        3.4.9 中职生需求层次调查
        3.4.10 中职生学习动机各相关因素调查
    3.5 访谈调查结果
    3.6 小结
第四章 影响中职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因素分析
    4.1 中职生家庭因素分析
        4.1.1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家庭完整情况上的差异性检验
        4.1.2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父母最高学历上的差异性检验
        4.1.3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家庭气氛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4.1.4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家庭月收入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4.2 中职生个人因素分析
        4.2.1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入学意愿上的差异性检验
        4.2.2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毕业去向上的差异性检验
        4.2.3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学习目的上的差异性检验
        4.2.4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最亲密人上的差异性检验
    4.3 中职学校因素分析
        4.3.1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性别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4.3.2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年级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4.3.3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专业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4.3.4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班主任管理风格上的差异性检验
        4.3.5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学习动机驱力类型上的差异性检验
        4.3.6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成功归因类型上的差异性检验
        4.3.7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失败归因类型上的差异性检验
        4.3.8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学习状况上的差异性检验
        4.3.9 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在课后学习时间上的差异性检验
    4.4 中职生学习动机相关因素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中职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对策
    5.1 构建和谐的家庭气氛
    5.2 中职生要有自己的选择
    5.3 建立良好的学校学习环境及氛围
        5.3.1 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
        5.3.2 引导中职生养成课后学习的习惯
        5.3.3 因学习状况施教
        5.3.4 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5.3.5 满足不同驱力类型学生的内心需要
        5.3.6 丰富教学内容满足中职生兴趣爱好
    5.4 引入先进的教学和管理模式
        5.4.1 开设人生哲学课
        5.4.2 引入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5.4.3 引入双元制
        5.4.4 引入军事化管理模式
    5.5 激发学习动机需要因人而异多方努力
    5.6 激发学习动机是一个系统工程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与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义务教育教师组织支持感对教师胜任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教师组织支持感
        2.教师胜任力
    (四)文献综述
        1.组织支持感研究的主要内容
        2.教师胜任力研究的主要内容
        3.组织支持感与教师胜任力的关系研究
    (五)理论基础
        1.胜任力理论(胜任力冰山模型)
        2.心理资本理论
        3.社会交换理论
    (六)研究假设
二、研究方案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法
        2.访谈法
三、义务教育教师组织支持感与教师胜任力问卷信效度分析
    (一)义务教育教师组织支持感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
        2.探索性因子分析
    (二)义务教育教师胜任力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1.验证性因子分析
        2.信度检验
四、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
    (一)义务教育教师组织支持感的现状
        1.义务教育教师组织支持感的总体状况
        2.义务教育教师组织支持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二)义务教育教师胜任力的现状
        1.义务教育教师胜任力的总体状况
        2.义务教育教师胜任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三)义务教育教师组织支持感与教师胜任力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1.义务教育教师组织支持感与教师胜任力的相关分析
        2.义务教育教师组织支持感与教师胜任力的回归分析
五、分析与讨论
    (一)义务教育教师组织支持感现状的分析与讨论
        1.义务教育教师组织支持感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2.义务教育教师组织支持感各维度发展不均衡
        3.义务教育教师组织支持感在人口学变量上有显着差异
    (二)义务教育教师胜任力现状的分析与讨论
        1.义务教育教师胜任力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2.义务教育教师胜任力各维度发展不平衡
        3.义务教育教师胜任力在人口学变量上有显着差异
    (三)义务教育教师组织支持感对教师胜任力的影响
        1.义务教育教师组织支持感与教师胜任力呈正相关关系
        2.义务教育教师组织支持感对教师胜任力有显着影响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假设检验结果
        2.具体结论
    (二)研究建议
        1.加大对教师的工作支持
        2.重视教师的个人价值
        3.切实关心教师个人利益
        4.根据年龄和教龄采用灵活的管理方式
        5.根据学段与学科完善教师培训方案
        6.根据教师层次建立评价考核标准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1.研究不足
        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儿童技能教养法在小学班集体建设中应用的行动研究 ——以海城市某小学A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1.现实依据
        2.理论依据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问题及其研究假设
        1.研究问题
        2.研究假设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班集体
        2.班集体建设
        3.儿童技能教养法
    (二)班集体建设的相关研究
        1.国内研究
        2.国外研究
    (三)儿童技能教养法的相关研究
        1.国内研究
        2.国外研究
    (四)文献评析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访谈法
        3.文献研究法
        4.问卷调查法
        5.观察法
        6.实验法
    (四)研究的进程
三、儿童技能教养法在班集体建设中应用行动路程
    (一)现状调查
        1.调查目的
        2.调查的对象
        3.调查工具
        4.调查结果
四、儿童技能教养法促进班集体建设实施过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合作对象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案及实施过程
        1.班级层面
        2.小组层面
        3.个人层面
        4.行动研究中的反思
    (六)效果评估
    (七)总讨论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1.改变教师管理班级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2.多使用赞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3.创新开展班级活动,促进学生学习健康成长
        4.加强家校深度合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六、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师访问提纲
附录二 学生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9)“学习故事”促进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 ——以C市D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问题
        (一)学习故事模式如何与我国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相适应
        (二)“学习故事”在日常实践中如何促进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
        (二)关于学习故事的研究
        (三)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研究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学习故事
        (二)教师专业能力
第一章 “学习故事”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关系
    一、“学习故事”的意蕴与价值
        (一)“学习故事”的来源和含义
        (二)学习故事的特点及要素
        (三)“学习故事”的价值
    二、小学教师运用“学习故事”的适切性
        (一)故事到学习故事:教师进行叙事性研究的新常态
        (二)“学习故事”利用在教学研究中的理论依据
        (三)教师运用“学习故事”进行行动研究的理论依据
    三、“学习故事”提升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可能性
        (一)结构特性适应教师反思与发展能力
        (二)评价假设符合教师激励与评价能力
        (三)“编织”理念契合教师沟通与合作能力
        (四)设计意旨统一教师设计及组织能力
第二章 以“学习故事”促进小学教师能力发展的行动设计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二、研究工具的准备
        (一)确定访谈提纲
        (二)编制课堂学习故事观察记录表
    三、行动研究的流程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过程
第三章 小学教师运用“学习故事”的行动实施
    一、第一轮:思想先行,激活发展意识
        (一)问题与分析:叙事扎实,研究淡薄
        (二)计划与实施:培训学习,初步书写
        (三)观察与反思:主体转化,结构不清
    二、第二轮:外部支持,抓住发展要点
        (一)问题与分析:缺乏指导,研究分散
        (二)计划与实施:记录观察,研讨分析
        (三)观察与反思:研究拓展,实践不足
    三、第三轮:内部探索,促进发展深化
        (一)问题与分析:实践局限,结合欠佳
        (二)计划与实施:创设情境,独立研究
        (三)观察与反思:结合强化,发展灵活
第四章 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行动结果与讨论
    一、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渐进攀升
        (一)教师教育教学评价能力的转变与优化
        (二)教师沟通合作能力的提高与拓展
        (三)教师反思能力的深化与加强
    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行动方略
        (一)捕捉直觉转化为实践智慧
        (二)多方分享构建诠释共同体
        (三)关注正面造就积极学习者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学习故事观察记录表》
    附录二:访谈提纲
后记

(10)“好孩子”成长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阅读引发的思考
        (二)自身的反思
    二、文献综述
        (一)“好孩子”的相关研究
        (二)“三好学生”的相关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研究个案的选择
        (三)材料的收集
        (四)研究历程
        (五)伦理道德
第一章 谁是“好孩子”?
    一、同学们心中“好孩子”的标准
    二、同学们心中老师的“好孩子”标准
    三、真正管用的标准——老师的“好孩子”标准
    四、老师的“好孩子”标准到底是什么
第二章 “好孩子”的故事
    第一节 孙巧巧的故事
        一、幼儿园:被老师喜欢的滋味
        二、一年级:幼儿园习惯的“删”“存”“加”
        三、二年级:管理班级“情感和管理两不误嘛”
        四、三上:我当上了班长
        五、三下及四五年级:梦寐以求的大队委
    第二节 姚晓松的故事
        一、幼儿园:“感觉自己很独特”
        二、一二年级:继续证明自己
        三、三年级:没什么变化
        四、四、五年级:来自外界的评价
    第三节 叶真的故事
        一、爱发火的妈妈
        二、幼儿园:“老师让做什么就做”
        三、一、二年级:“当时选的学生都是成绩比较好的、比较听话的”
        四、三上:“普通学生”与“好学生”
        五、三下及四、五年级
    第四节 路航的故事
        一、幼儿园:不是被骂就是被拎
        二、一二年级:成为老师、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三、三上:分数的意义
        四、三下及四、五年级:“在有的人面前表现好没意义”
第三章 形成机制及其背后
    一、共性与差异性
        (一)共性
        (二)差异性
    二、形成机制
        (一)班级群体形成的过程:“好孩子”生活环境的建成
        (二)班级结构与适应:“好孩子”身份的获得
        (三)符号互动:“好孩子”观念的养成
第四章 反思与建议
    一、关于“好孩子”的道德反思
        (一)自主性的丧失
        (二)功利思维的形成
        (三)平等和尊重的退场
    二、培养真正的好孩子
        (一)真正的好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
        (二)教育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
附录
参考文献

四、怎样做21世纪的班主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小学低段语文教育中的家校传统书信应用研究[D]. 帅星.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3]“10”后小学生师生关系现状调查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沈阳市沈河区小学为例[D]. 韩晓越. 沈阳大学, 2020(12)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师形象嬗变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的文本分析[D]. 陈瑞洁.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5]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文化适宜性教学研究 ——基于云南省H县的实地调查[D]. 赵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中职生学习动机的现状调查及激发对策研究 ——以西安市阎良区职教中心为例[D]. 张蒲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义务教育教师组织支持感对教师胜任力的影响研究[D]. 周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儿童技能教养法在小学班集体建设中应用的行动研究 ——以海城市某小学A班为例[D]. 刘晓晗. 渤海大学, 2020(12)
  • [9]“学习故事”促进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 ——以C市D小学为例[D]. 赵晓翠.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好孩子”成长的个案研究[D]. 高越.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如何成为21世纪的班主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