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空心螺钉颈前路入路治疗成人游离粉碎性齿状突骨折

双空心螺钉颈前路入路治疗成人游离粉碎性齿状突骨折

一、颈前路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游离粉碎型齿状突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夏子博[1](2021)在《齿状突骨折手术治疗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齿状突骨折三种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探讨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Ⅱ期取出内固定术式的可行性,并讨论齿状突骨折的手术指征以及手术术式选择。材料与方法:选择于2014年1月到2019年12月因齿状突骨折入住我院的45例患者,男性35例,女性10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组,包括后路非融合组、后路融合组以及前路组,以骨折愈合,手术时间,骨折融合,出血量,颈椎活动度测量(cervical range of motion,ROM)(包括屈、伸,左、右旋转度),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作为相关评价指标,通过对各个参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每种手术方式对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1、手术时间比较:后路非融合组:161.54±67.22分钟,后路融合组:266.94±93.80分钟,前路组:123.21±13.67分钟,前路组与后路融合组相比,手术时间显着减少,存在统计学意义,后路非融合组与后路融合组相比,手术时间显着减少,存在统计学意义。2、手术出血量:后路非融合组:217.69±45.31ml,后路融合组:233.89±45.75ml,前路组:117.50±10.86ml,前路组与后路融合组相比,术中出血量显着减少,存在统计学意义,前路组与后路非融合组相比,术中出血量显着减少,存在统计学意义,而后路非融合组与后路融合组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骨折愈合、融合:后路非融合组:3-6月,后路融合组:3-6月,前路组:4-6月。后路融合组进行末次随访发现,均植骨融合。所有患者均未产生螺钉脱落、松动以及断钉等并发症。4、颈椎活动度(CROM):后路非融合组在进行治疗时,取内固定前(屈:11.72±1.28度,伸:30.85±4.01,左旋转:28.19±4.18,右旋转:28.31±3.03度)取内固定后(屈:27.19±3.29度,伸:49.42±6.38度,左旋转:46.81±3.61度,右旋转:45.73±4.23度),取出内固定后颈椎屈伸、左右旋转度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路融合组(屈:13.19±2.05度,伸:31.89±3.10度,左旋转:29.94±4.07度,右旋转:28.11±2.81度),后路非融合组活动度大于后路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VAS评分:后路非融合组术前的评分结果为:6.62±0.87分,二次取出内固定术后的评分结果为:2.15±0.90分;后路融合组术前:6.67±0.91分,术后:2.00±0.69分;前路组术前:6.07±0.73分,术后:1.36±0.74分。与术前相比,各组术后评分均得到提高,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非融合Ⅱ期取出内固定术、前路齿状突螺钉术以及后路颈椎融合术,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2、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非融合Ⅱ期取出内固定术主要适用于前路齿状突螺钉无法实施的无合并横韧带损伤的ⅡC型,浅Ⅲ型齿状突骨折,且术后能较好恢复颈椎活动度。3、后路融合固定术适用于前路齿状突螺钉无法实施的粉碎性ⅡB型齿状突骨折,伴横韧带损伤、寰枢椎不稳及无法复位的齿状突Ⅱ型、Ⅲ型骨折。4、前路齿状突螺钉术主要适用于骨折可复位的无合并横韧带损伤稳定的新鲜ⅡB型齿状突骨折,单枚螺钉即可。

杨再超[2](2020)在《国人枢椎齿状突置入螺钉前后相关径线的测量及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对国人枢椎齿状突置入螺钉前后的相关径线解剖学及影像学进行测量,为齿状突骨折临床上采用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解剖数据参考。方法选取宁夏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的30例国人成人C1-C3复合体标本,完成枢椎高度、齿状突高度、齿状突体部最窄处冠状外径、内径和和矢状外径、内径,齿状突基底部冠状外径、内径和矢状外径、内径,置钉角度α、β以及钉道长度的测量。齿状突置入螺钉后进行矢状位剖面测量。以上述数据为参考对4例齿状突骨折病例进行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运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解剖学测量结果:枢椎高度37.77±1.72mm,齿状突高度14.33±0.85mm,齿状突体部最窄处冠状外径9.30±0.70mm,矢状外径10.91±0.96mm、内径7.34±0.68mm,齿状突基底部冠状外径10.08±1.06mm,矢状外径10.66±0.75mm、内径7.36±0.97mm,置钉角度α为9.2±1.1°,角β为58.4±1.0°以及钉道长度38.41±1.39mm。影像学CT测量结果:枢椎高度37.87±1.72mm,齿状突高度14.44±0.92mm,齿状突体部最窄处冠状外径9.19±0.70mm、内径6.50±0.76mm,矢状外径11.05±0.95mm、内径7.49±0.63mmmm,齿状突基底部冠状外径10.85±0.99mm、内径6.80±0.75mm,矢状外径11.47±0.91mm、内径7.37±0.94mm,置钉角度α为8.6°±1.1°、β为58.6°±1.0°以及钉道长度38.01±1.33mm。临床以此些数据为参考,应用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4例,全部病人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影像学检查螺钉位置均良好。结论通过相关测量为齿状突骨折前路空心螺钉固定手术提供数据参考,推荐使用一枚长度34mm-40mm、直径4mm空心螺钉固定,α角8°左右,β角58°左右的方向为螺钉置入最佳角度,临床初步应用此数据安全有效。

张仲磊[3](2019)在《寰枢椎单侧三维内固定融合技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与传统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技术对比,初步探讨寰枢椎单侧三维内固定(寰椎单侧椎弓根钉+枢椎对侧椎板钉)融合技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评价其临床效果,为齿状突骨折合并上颈椎变异的手术方案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齿状突骨折行颈后路钉棒固定的43例患者。其中行单侧三维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16例患者为实验组(单侧组n=16);行传统后路寰枢椎双侧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术的2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双侧组n=27)。另统计30例行前路齿状突空心螺钉内固定的患者,与上述43例病例的部分指标作对比。观察指标有:年龄、性别、寰枢椎脱位类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ASIA分级、VAS评分、NDI指数;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颈椎X线、颈椎CT,观察指标为植骨融合率、齿状突愈合率、植骨融合时间、齿状突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单侧组、双侧组上述所有数据,单侧组另作术前术后对照。前路30例与后路43例在年龄、性别、术前及末次随访VAS、术前及末次随访NDI指数作比较。结果:1.回顾单侧组、双侧组在年龄、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在术前ASIA、VAS评分、NDI指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数据具备可比性。两组在末次随访ASIA、VAS评分、NDI指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两组融合率均为100%,无统计学差异;单侧组融合时间与双侧组融合时间对比,P>0.05。单侧组齿状突愈合率85.71%,双侧组88.89%,P>0.05;单侧组齿状突愈合时间与双侧组愈合时间对比,P>0.05。3.单侧组出血量(91.88±49.56)ml,双侧组出血量(208.89±140.75)ml,P<0.05,;单侧组手术时间(105.63±24.14)min,双侧组手术时间(166.04±45.93)min,P<0.05。4.两组在术后3月植骨融合率的比较中,单侧组植骨融合率低于双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5.单侧组组内比较,神经损伤患者末次ASIA分级较术前提高1-2级;末次随访VAS评分、NDI指数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6.前路组与后路组在年龄、性别、术前VAS、NDI指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末次随访VAS评分对比中,P>0.05。末次随访NDI指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通过单侧组术前术后对照、单侧组与双侧组对照研究,证明寰枢椎单侧三维内固定融合技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与传统的寰枢椎双侧椎弓根螺钉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相近。综上所述,单侧三维内固定融合技术是安全、可行、有效的。2.单侧三维内固定融合技术为齿状突骨折合并上颈椎变异的手术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

林阳[4](2019)在《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成人Ⅱ型齿状突新鲜骨折对颈2、3稳定性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颈椎前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和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Ⅱ型齿状突新鲜骨折对颈2、3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成人Ⅱ型齿状突新鲜骨折经颈椎前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和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颈2、3生物力学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验证和评估Ⅱ型齿状突新鲜骨折运用不同内固定手术治疗方法后对颈2、3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Ⅱ型齿状突新鲜骨折的手术治疗最大程度避免影响临近节段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新鲜成人尸体标本14例,保证标本韧带结构和关节囊的完整性,从尸体上提出完整的肌肉、筋膜。肉眼仔细检查,无明显骨质破坏及畸形。在纳入本研究之前,行X线正侧位拍片排除骨结构的缺陷。标本制备完成后分为颈椎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A组、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B组两组。通过对比生物力学研究测量骨折前、骨折后,不同内固定方法置钉后颈2、3段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及左旋、右旋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对标本进行侧方弯曲荷载实验,了解其旋转、前、后、左、右的荷载情况,并将实验得出的数据做出荷载-位移曲线。需在完整颈椎标本生物力学实验完成后再制备A、B的标本,保证标本完整性和有效性。结果:在相同应力负荷下,Ⅱ型齿状突骨折组与完整正常标本对照组比较,活动度(C2-C3)值在左右侧屈、前后屈伸和左右旋转方向上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说明齿状突骨折本身对颈2-3稳定性造成影响,齿状突骨折骨折前、骨折后,颈椎前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组和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活动度(C2-C3)值在各方向上有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骨折组>正常组>后路组>前路组,提示临床上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前路固定标本在五种方向应力运动下较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标本运动位较小,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前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和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以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学和坚强的内固定,颈椎前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和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可以有效的用于Ⅱ型齿状突新鲜骨折手术治疗。但颈椎后路组术后应力集中,活动度增大,临近节段失稳的出现不能有效规避。结论:齿状突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在维持上颈椎稳定性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齿状突骨折经颈椎前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和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均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系数较高等优点,颈椎前路齿状突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较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不会增大临近节段活动度,对临近节段稳定性造成影响较小。颈椎前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和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可以广泛的应用于齿状突骨折的手术治疗中,但颈椎前路空心加压螺钉较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颈2、3稳定性影响较小。第二部分改良型寰椎椎弓根螺钉钉道进钉点及进钉角度的影像学测量目的:Ⅱ型齿状突骨折是上颈椎损伤中严重且常见的类型,针对该类型损伤目前比较经典的治疗方式为经前路齿状突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和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后者治疗方法适用于多类型的寰枢椎损伤,固定牢靠,融合几率高,但因操作相对复杂,容易并发脊髓及椎动脉损伤。本文主要以寰椎椎弓根置钉术中为研究对象,了解CT三维重建及计算机测量技术对其所起到的作用及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拟经寰椎后路椎弓根置钉术患者42例,全部通过钉道设计技术、64排螺旋CT寰椎椎弓根平扫成像检查、计算机数据测量测定寰椎椎弓根置钉术中安全置钉区域。结果:双侧椎弓根内外径连线数值对比、极值(最大、最小)、安全置钉区域(进钉角度、内外侧安全极点距离及其与寰椎后结节的距离)、进钉角度及钉道(长度、直径)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安全容纳半径1.75mm螺钉,为相对安全进钉区域。本次研究病例无血管、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椎弓根无破裂,术后CT显示螺钉位置良好,处于椎弓根内,内外侧皮质无破裂,全部手术均成功完成,术后螺钉均良好的固定在相应的位置,未出现松动、断裂现象,实现骨性愈合。结论:CT平扫、三维重建及计算机测量技术辅助下指导寰椎椎弓根手术置钉角度及长度,明确安全置钉区域,改善手术近远期疗效。第三部分不同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成人Ⅱ型新鲜齿状突骨折对颈2、3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目的:Ⅱ型齿状突骨折是严重的上颈椎损伤类型,不同的手术方法对临近颈2、3稳定性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探讨Ⅱ型齿状突新鲜骨折,排除复合损伤,经颈椎前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和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后,通过对术前及随访区间颈2/3椎间盘高度变化及MRI常规扫描及Pfirrmann分级随访测量椎间盘情况,考量对颈2、3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回顾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自2008年1月2015年3月手术治疗的成人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29例,术前通过颈椎张口位、颈椎侧位及颈椎CT确诊齿状突Ⅱ型新鲜骨折,排除寰枢关节损伤、颈1前后弓骨折等复合损伤,并行颈椎MRI检查,通过常规MRI扫描排除颈2/3椎间盘损伤。其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1965岁(40.8±12.6岁)。通过随访行术前、术后6月、12月颈椎间盘高度变化,结合MRI常规扫描及T2-mapping值与Pfirrmann分级随访测量椎间盘情况,评价Ⅱ型齿状突骨折不同手术方式对颈2、3稳定性的影响。结果:颈椎前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患者颈2/3椎间盘高度在术后1周、6月无明显改变,术后12月有降低;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颈2/3椎间盘高度在术后6月、12月出现逐步降低,但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T2值在不同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中的比较情况:29例患者共29个颈2/3椎间盘,经整理Pfirrmann分级资料发现颈椎前路空心加压螺钉组15个颈2/3椎间盘分别在术后1周、术后6月、12月Ⅰ、Ⅱ、Ⅲ、Ⅳ、V级例数分别为9、4、2、0、0例,6、4、3、2、0例,5、5、2、3、0例;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14个椎间盘分别在术后1周、术后6月、12月Ⅰ、Ⅱ、Ⅲ、Ⅳ、V级例数分别为6、6、2、0、0例,4、6、4、0、0例,3、5、2、3、1例。结论:颈椎前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和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以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学和坚强的内固定,颈椎前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和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可以有效的用于Ⅱ型齿状突新鲜骨折手术治疗。但术中及术后需注意严格保护颈2、3各部分结构及椎间盘的完整性,并严密随访,尽量防止导致颈2、3稳定性变化因素出现。

赵建军[5](2018)在《3D导航引导下颈椎后路寰枢椎钉棒系统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枢椎齿状突骨折在所有类型的颈椎骨折中约占10-15%[48,49],而且骨折常合并寰枢椎不稳、横韧带损伤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出现颈髓的急性或慢性损伤,引起四肢瘫痪、呼吸功能障碍,甚至导致死亡[50,51]。因为齿状突骨折的愈合及预后与骨折的部位、移位程度以及患者的自身条件有很大关系,所以对齿状突骨折的治疗应全面综合分析骨折的特点、移位的方向和角度、合并的损伤及患者的身体特征等因素,同时合理的骨折分型标准对治疗方式的选择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分型标准就是依据骨折部位分类的Anderson-D’Alonzon分型。对于单纯的Anderson-D’Alonzon Ⅰ型和Ⅲ型齿状突骨折,不合并横韧带损伤或寰枢椎不稳,属于稳定骨折,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行外固定保守治疗往往就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远期功能恢复良好[52,53]。而对于Ⅱ型或浅Ⅲ型齿状突骨折,属于不稳定骨折,行颈部外固定保守治疗骨折不愈合率高,远期治疗效果差,手术是更好的治疗选择[54,55]。手术治疗的重点是骨折的复位及愈合,骨折端不愈合远期会出现颈部疼痛、寰枢椎不稳,甚至脱位,引发脊髓的迟发型损伤。良好的骨折复位及坚强的固定是齿状突骨折愈合的重要前提。近些年来,经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在齿状突骨折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此类手术对颈部稳定结构损伤小,而且能够最大限度保留颈部屈伸及旋转功能,远期功能恢复良好,受到了广大临床手术医师的青睐,目前也成为了齿状突骨折首选的手术治疗方式。然而,该类手术适应症有限,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齿状突骨折,如齿状突粉碎性骨折、横韧带断裂导致寰枢椎不稳、骨折端复位困难或不能复位、长斜行骨折(骨折线由后上到前下)、陈旧性骨折(>3W)或患者驼背及颈部过短不能后仰等,经前路螺钉固定困难或固定效果欠佳,不能对骨折端进行加压,也不能解决寰枢椎不稳的问题,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属于该类手术的禁忌症[56,57]。对于不能行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的患者,行后路寰枢椎融合内固定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58]。该类手术的思路是通过固定寰枢椎,间接稳定骨折端,恢复并保证上颈椎及骨折端的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因此在骨折愈合前需要内固定物有足够的力量维持寰枢椎的稳定。后路手术的固定方式从最早的后路缝合固定、寰枢椎钢丝固定+植骨融合术,逐步发展经历了椎板夹固定术、Magerl螺钉固定术等,在1994年,由Goel和Laheri首先报道了应用的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C1LM-C2P)行寰枢椎固定融合术[59]。于2001年,由Harms和Melcher将该手术方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并逐渐开始流行起来[60]。由于其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及广泛的适应症,目前,应用C1侧块螺钉及C2椎弓根螺钉行后路寰枢椎固定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寰枢椎不稳或齿状突骨折最为常用的后路手术固定方式。螺钉的准确置入是该手术的关键步骤,螺钉位置的优劣与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程度、并发症的发生及远期手术疗效密切相关。相关文献报道在传统X线透视下辅助行上颈椎螺钉置入,置钉准确率仅为76.3%,有25%以上的螺钉穿出率。2013年,杨[61]等人进行了在传统的二维C型臂透视下应用C1LM-C2P螺钉行后路寰枢椎融合内固定治疗12例寰枢椎不稳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远期治疗效果满意,但部分患者出现了螺钉穿出、血管损伤等并发症。该手术方式在螺钉置入过程中,因手术部位解剖结构复杂,血管神经丰富,钉道范围狭小局限,在传统二维C型臂透视辅助下行螺钉置入,尽管术中反复透视确认螺钉位置,但得到的图像是体内各种组织重叠的平面图像,假阴性率较高,手术风险大,置钉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螺钉偏离、穿出,甚至损伤血管、神经,出现严重的并发症[59]。这些缺陷限制了该手术方式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开始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得到应用[62]。由于3D导航突破了传统X线透视的局限性,通过术前扫描,图像重建,在术中能够提供即时三维多层面图像,通过虚拟影像合并定位技术,能够实时监测手术器械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距离,极大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与有效性,且在术中不用对患者进行反复透视,因此在骨科手术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目前各类的临床研究报道显示术中应用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可以优化手术过程,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内置物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并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2015年,杨永良等报道了在计算机3D导航辅助下应用Magerl螺钉行寰枢椎融合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可以显着提高螺钉置入的准确性,降低手术中透视时间和术中出血量[59]。然而,目前为止,关于应用计算机3D导航辅助C1侧块螺钉及C2椎弓根螺钉(C1LM-C2P)置入行寰枢椎融合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我们本项研究的内容就是对我院收治的12例不能行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的Ⅱ型或浅Ⅲ型齿状突骨折患者(骨折特点属于前路手术禁忌症),术中应用Orbic-3D导航辅助引导置入C1侧块螺钉及C2椎弓根(C1LM-C2P)螺钉,通过钉棒系统并植骨行寰枢椎固定融合治疗,术中进行技术分析,术后通过影像学检查及颈部功能评估,分析该手术方式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有效性与先进性,并评估3D导航辅助置钉的技术优势,分析其存在的缺陷,为进一步改进导航系统在手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上与技术上的支持。目的:分析在orbic-3D导航辅助下应用C1侧块螺钉及C2椎弓根螺钉经后路行寰枢椎融合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并评估该手术方法的技术优势。材料与方法:从2012年9月至2014年2月,对我院收住的其中12名Ⅱ型或者浅Ⅲ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7.4岁,患者骨折特点为均不宜行前路螺钉内固定),经颈椎后路在orbic-3D导航辅助下置入C1侧块螺钉及C2椎弓根螺钉,应用钉棒系统行寰枢椎固定进行手术治疗。术中除1例年轻患者(18岁)外,其余患者均行寰枢椎后弓自体松质骨植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时间、术后并发症、螺钉置入后的位置作为评估技术可行性的指标。术后随访周期为12个月到24个月,平均为19.2个月。随访内容包颈部功能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用以评估手术的有效性。颈部功能指标包括ASIA功能评分、NDI和VAS评分,影像学检查用以评估骨折愈合程度及寰枢关节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时间为92-146 min,平均手术时间为117.3±15.5 min,术中出血量统计在110-410毫升之间,平均出血量为255.8±87.4毫升,术中透视时间为30-78s,平均透视时间为41.2±13.3s。所有病人共打入48枚螺钉,其中46枚螺钉(95.8%)位置良好,没有穿出骨皮质,2枚螺钉轻微穿透骨皮质,分级为Grade 1级。术后均未出现椎动脉、神经或脊髓损伤等并发症。在最后的随访中,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齿状突骨折愈合率为83.3%(2例患者骨折未愈合)。其中未行自体骨植骨的年轻患者齿状突骨折愈合良好。未愈合的齿状突骨折断端稳定,无相对活动,所有患者寰枢椎关节稳定性良好。术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都明显缓解。术前患者的NDI平均得分为75.5 ±6.88%,在最后的随访中,患者的NDI平均得分为17.5 ± 6.72%,术前与术后患者的NDI评分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10名齿状突骨折愈合患者的NDI平均得分为17.4±7.36%(6%-30%),而2名骨折未愈合患者的NDI平均得分为18.0 ±2.82%(16%,30%)。骨折愈合组与未愈合组之间的N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5)。患者术前和最后随访时的VAS平均评分分别为6.4±0.79分和2.3±0.78分。二者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骨折愈合患者与未愈合患者最后随访VAS平均评分分别为2.3±0.82和2.5±0.71分,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7),说明所有患者颈部功能术后均得到明显改善,骨折愈合组与未愈合组颈部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Ⅱ型或者浅Ⅲ型齿状突骨折,在3D导航引导下应用C1侧块螺钉及C2椎弓根螺钉行后路寰枢椎固定治疗安全有效,术后颈部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寰枢椎融合后齿状突骨折端不愈合对颈部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3D导航引导相比于传统C型臂透视,能够提供三维即时图像,实时监测钉道轨迹,大大提高手术安全性与成功率,但应注意导航系统仍存在一定技术上的缺陷,在以后的手术应用中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王欢,刘齐[6](2016)在《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循证临床诊疗指南:成人急性枢椎骨折循证临床诊疗指南》文中研究指明一、概述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关领域的临床研究不断推陈出新。为了给中国的骨科医师提供关于枢椎骨折治疗方面最有效的信息,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工作组组织相关专家耗时11个月,在学习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大会(Congress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CNS)2002年发布的《成人急性枢椎骨折处理指南》[1]和2013年修订版《成人急性枢椎骨折处理指南》[2]的基础上,借鉴其制定方法,基于对已发表的有关成人枢椎骨折治疗的中英

吴玉杰,朱彤,沈康平,傅智轶,金文杰,刘兴振[7](2013)在《颈椎前路单枚空心螺钉置入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文中认为背景:齿状突骨折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后可以获得较高的愈合率,并且最大限度的保留寰枢椎间的活动功能。目的:分析颈椎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疗效以及并发症。方法:收集2002年8月至201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骨科经前路单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的齿状突骨折患者,选取48例患者在C型臂X射线机监视下行前路单枚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内固定治疗前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体格检查,拍摄患者上颈椎正侧位及张口位X射线片,评价并分析其治疗后疗效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结论:患者在颈椎前路单枚空心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后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47个月,平均13.4个月。有7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吞咽困难3例,经3-6个月随访治愈,螺钉松动3例,经延长外固定时间后治愈,不愈合患者1例,二期行后路寰枢椎融合固定后治愈,其余患者均获得良好骨愈合,愈合后寰枢椎旋转功能无明显受限。颈前路单枚空心螺钉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并发症低,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复好。严格选择适应证、内固定治疗中精细操作,是避免并发症出现的关键。

李盛华,梁雄勇,周明旺,李亚军[8](2012)在《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研究进展》文中提出1概述齿状突骨折是颈椎常见骨折,占脊柱骨折的1%~2%,占颈椎骨折的10%~14%。近年来,随着交通业、建筑业等的发展,年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齿状突骨折分类方法较多,目前多采用Anderson和D’alonzo分型,分为三型:I型是齿状突尖部斜形骨折,属于稳定性骨折,极少见,约占4%;Ⅱ型是齿状突和

董小通[9](2011)在《手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 ——手术方案的选择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寰枢椎不稳临床病例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探讨不同类型寰枢椎不稳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治疗策略。资料与7方法2007年12月至2010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二科收治的61例不同原因引起的寰枢椎不稳病例,男32例,女29例,年龄12~68岁,平均38岁。临床诊断为齿状突骨折10例,齿状突发育畸形、游离齿状突6例,寰枢椎半脱位20例,寰枢椎脱位27例。病因包括:创伤12例,炎症性关节炎3例,先天性发育畸形38例,病因不明8例。根据各自病例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Halo-vest外固定术5例、前路空心螺钉齿状突内固定术5例、寰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3例、枕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8例。术前、术后分别采用JOA评分法评定神经功能,影像学检查评定植骨融合情况。结果61例病人随访10天——36月,平均19.6月,其中1例术后10天发生中枢性呼吸困难、中枢性高热、多器官衰竭而死亡。其余60例患者随访3月——36月,均获得骨性愈合,其中延迟愈合2例。60例患者术后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37例,明显改善11例,轻度改善2例,JOA评分改善分平均为5.54,总体改善率0.76。51例后路内固定病例头颈部旋转活动受限明显。术中未发生椎动脉损伤、脊髓神经损伤等。1例术中并发脑脊液漏、1例术后并发切口脂肪液化渗出。所有内固定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脱落、断裂等现象。结论手术方案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寰枢椎不稳的原因、类型、牵引后复位的难易程度,以及在重建稳定性满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留上颈椎的功能。据此选择恰当合理的手术方案和治疗策略,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刘浩[10](2011)在《颈前路单枚空心螺钉治疗齿状突Ⅱ型骨折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颈前路单枚齿状突空心螺钉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疗效。方法2005年8月至2010年7月,我科收治35例Ⅱ型齿状突骨折(屈曲型25例,伸展型10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15-71岁,平均34岁。患者均未见明显神经压迫症状,术前均行颅骨牵引,完全复位30例,未完全复位5例。为防止术后骨不连,所有患者行颈前路电视下闭合复位单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60个月,平均3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05 min,颈部疼痛症状完全缓解,颈椎生理曲度保持良好,骨折愈合率100%,无内固定松动、断钉等并发症。结论应用颈前路单枚齿状突空心螺钉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颈前路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游离粉碎型齿状突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前路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游离粉碎型齿状突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齿状突骨折手术治疗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1章 综述 齿状突骨折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1.1 齿状突骨折的流行病学
    1.2 齿状突的解剖与损伤机制
    1.3 齿状突骨折的诊断、损伤分型
        1.3.1 诊断
        1.3.2 分型
    1.4 齿状突骨折治疗
        1.4.1 保守治疗
        1.4.2 手术治疗
    1.5 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
    1.6 后路钢丝固定术
    1.7 后路经寰枢椎关节突关节螺钉内固定术(Magerl技术)
    1.8 后路C1侧块一C2椎弓根螺钉钉棒固定术(Harm技术)、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
    1.9 后路枕颈融合术
    1.10 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Ⅱ期取出内固定术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并发症比较
    3.2 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植骨融合
    3.3 颈椎活动度(CROM)
    3.4 VAS评分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国人枢椎齿状突置入螺钉前后相关径线的测量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3)寰枢椎单侧三维内固定融合技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评价方法
        1.2.3 统计学分析
2.实验结果
    2.1 单侧组、双侧组基本资料组间比较
    2.2 术前ASIA分级、VAS评分、NDI指数、随访时间对比
    2.3 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对比
    2.4 末次随访ASIA分级、VAS评分、NDI指数对比
    2.5 单侧组的术前与术后对比
    2.6 单侧组与双侧组植骨融合和齿状突愈合情况对比
    2.7 术后3月时间点上的植骨融合情况
    2.8 前路组与后路组数据比较
    2.9 附表1-7
    2.10 典型病例
3.讨论
    3.1 单侧显露的优势
    3.2 枢椎椎板钉技术存在的必要性
    3.3 单侧三维内固定融合技术的临床效果评价分析
    3.4 术中CT在单侧三维内固定融合技术中的应用
    3.5 寰枢椎单侧三维内固定技术适应征的探讨
    3.6 上颈椎非融合技术与单侧三维内固定融合技术的结合
    3.7 本研究的不足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4)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成人Ⅱ型齿状突新鲜骨折对颈2、3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颈椎前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和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Ⅱ型齿状突新鲜骨折对颈2、3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附图1
    附表1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寰椎椎弓根螺钉钉道进钉点及进钉角度的影像学测量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不同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成人Ⅱ型新鲜齿状突骨折对颈2/3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附表2
    附图2
    讨论
全文总结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3D导航引导下颈椎后路寰枢椎钉棒系统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前言
    1 寰枢椎及齿状突
        1.1 寰椎解剖特点
        1.2 枢椎及齿状突解剖特点
        1.3 齿状突骨折相关力学机制
        1.4 齿状突骨折的症状表现及诊断
        1.5 齿状突骨折的分类
    2 3D导航技术
        2.1 导航原理
        2.2 导航的组成、分类及优势
        2.3 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在骨科的应用
    3 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
        3.1 保守治疗
        3.2 手术治疗
第二部分 3D导航引导下颈椎后路寰枢椎钉棒系统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附图与附表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外文论文

(7)颈椎前路单枚空心螺钉置入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颈椎前路单枚空心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48例分析
    1.1 一般资料
    1.2 内固定物治疗方法
    1.3 内固定物治疗后处理
    1.4 随访和愈合判定
    1.5 内固定物治疗结果
2 齿状突骨折与前路螺钉置入内固定的关系
    2.1 齿状突的解剖结构和骨折分类
    2.2 齿状突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
    2.3齿状突骨折前路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的优势
3 单枚还是双枚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效果更好
    3.1双枚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
    3.2单枚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
    3.3影响前路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因素
        3.3.1骨折类型
        3.3.2患者年龄
        3.3.3骨折周围损伤
        3.3.4骨折移位情况
        3.3.5陈旧性骨折或骨折不愈合
4 讨论
    4.1 正确的适应证选择是治疗成功的前提
    4.2 应熟悉齿状突解剖及周围解剖结构
    4.3 内固定物治疗前的良好复位
    4.4 熟练掌握内固定物治疗的关键步骤

(8)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方法
3 讨论
4 微创内固定技术的发展
5 展望

(9)手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 ——手术方案的选择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寰枢椎不稳的诊断与内固定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颈前路单枚空心螺钉治疗齿状突Ⅱ型骨折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颈前路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游离粉碎型齿状突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齿状突骨折手术治疗临床疗效分析[D]. 夏子博. 吉林大学, 2021(01)
  • [2]国人枢椎齿状突置入螺钉前后相关径线的测量及临床应用[D]. 杨再超.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3]寰枢椎单侧三维内固定融合技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D]. 张仲磊. 青岛大学, 2019(02)
  • [4]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成人Ⅱ型齿状突新鲜骨折对颈2、3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 林阳.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7)
  • [5]3D导航引导下颈椎后路寰枢椎钉棒系统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D]. 赵建军. 山东大学, 2018(12)
  • [6]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循证临床诊疗指南:成人急性枢椎骨折循证临床诊疗指南[J]. 王欢,刘齐. 中华外科杂志, 2016(10)
  • [7]颈椎前路单枚空心螺钉置入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J]. 吴玉杰,朱彤,沈康平,傅智轶,金文杰,刘兴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17)
  • [8]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研究进展[J]. 李盛华,梁雄勇,周明旺,李亚军.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2(07)
  • [9]手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 ——手术方案的选择及疗效分析[D]. 董小通. 郑州大学, 2011(04)
  • [10]颈前路单枚空心螺钉治疗齿状突Ⅱ型骨折疗效分析[D]. 刘浩. 第四军医大学, 2011(04)

标签:;  ;  ;  ;  

双空心螺钉颈前路入路治疗成人游离粉碎性齿状突骨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