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民主战士杜仁之

爱国民主战士杜仁之

一、爱国民主战士杜任之(论文文献综述)

李璐[1](2021)在《山西抗战音乐史研究》文中指出

孙莹[2](2021)在《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红色文化传承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的重要见证,是新时期凝心聚力、砺行致远的深厚文化根基。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传承着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奋发有为的拼搏精神和锐意革新的思想观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机构成的红色文化,对个人、对社会,都作用独特。在多元文化交织、社会之风略显浮躁的当下,更是需要红色文化的正确引导。小学语文教科书,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编排质量直接作用于师生教学的效能。教科书中的红色文化传承,对于价值体系尚未建立的小学生别具意义,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所想、所为。2019年秋季,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与原人教版相比,红色文化传承在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动具体呈现在哪些方面,其意义何在,值得我们深入考虑。本研究以部编版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版教科书中的红色文化传承。研究者从传承形式、传承内容入手,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内容分析法、频数统计分析法、访谈法,对比分析两版教科书红色文化的传承现状。首先,研究者以选文系统、练习系统、助读系统3种传承形式为切入点,对两版教科书的红色文化传承进行比较分析。其次,研究者立足于“人”“物”“事”“魂”4种红色文化传承内容,比较分析两版教科书的红色文化传承。比较结果表明,就红色文化传承而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较人教版已有较多改进之处。这些改进不仅体现在传承形式上,也呈现于传承内容中。但是,部编版仍留存着原人教版的部分问题。比如,相对于人教版,部编版在传承形式方面,存在练习题人文性较弱、助读系统有待优化等问题;在传承内容方面,仍留存着人物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平凡人物事件有所忽视、时代性有待提升等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红色文化传承,研究者就两版教科书红色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举措。比如,在传承形式方面,科学统筹不同内涵的红色文化选文、合理规划不同板块的红色文化练习、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红色文化提示等;在传承内容方面,适当平衡红色人物性别比例、适度增加平凡人物红色事迹、有机融合不同时代红色文化内容等。基于此,使红色文化在未来教科书中实现更有效地传承,促使红色文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化作用,助益于小学生独立人格的培育、正确价值体系的建立。

李佳[3](2020)在《中共在国民党军将领投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以淮海战役为例》文中研究说明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战场形势发生了有利于我军而不利于国民党军的变化,我军开始了由战略进攻到战略决战的过渡阶段。毛泽东以其敏锐的观察力于1948年7月提出了“冬春夺取徐州”的战略计划。淮海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少数以少胜多的战役。淮海战役发起时,国民党军战备优良、兵力强大,而随着战役的推进,大量的国民党军将士向我军投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发起的猛烈的军事进攻是前提。与之密切配合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开展的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然而,国民党军是一支为国民党反动统治服务的军队,要争取策动其向我军投诚,决不是轻而易举的,其间充满着及其尖锐复杂的斗争。争取策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斗争、长期进行艰苦工作并取得胜利的过程。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策反工作与国民党军将领起义投诚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多集中于对中国共产党策反工作与国民党军将领起义、投诚过程的研究,而关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军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内容、途径、以及重大意义尚未形成体系化的研究,对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军将领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征、规律、经验也缺乏总结性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深入、细致挖掘史料的基础上,以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军将领投诚事件为对象,分析国民党军将领投诚的现象、类型及原因,梳理淮海战役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军将领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途径及其特征,以探讨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军将领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与当代价值,并探寻在当代社会贯彻其时代价值的路径措施。该论文有表5个,图2幅,参考文献80篇。

彭丽桦[4](2020)在《音乐家舒模研究》文中提出舒模是中国近代抗战时期的音乐家,戏剧理论家,其一生都在为党和人民服务,在音乐创作、戏曲声乐理论研究领域均取得重要成果。20世纪30-40年代是他歌曲创作生涯的开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鲜明的政治思想和丰富的群众性是歌曲创作的重要特色。抗战解放后,舒模投身于戏曲声乐研究领域,对戏曲、新歌剧、声乐方面阐释了相关的理论性研究,并发表重要意见,对我国近代戏曲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笔者发现这样一位在中国近代艺术文化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的音乐艺术家却未有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对舒模的关注较少,因此本文以音乐家舒模为研究对象,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文献阅读法、历史研究法、音乐分析法、归纳分析法、资料整理法,以历史时代发展为背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进行写作。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包含选题缘起、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创新之处、文献综述。正文部分以以下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生平事略与人生背景。本章主要对舒模的生平历程进行概述,以他的求学过程、在抗敌演剧队的音乐活动、解放后的生活历程为主要方向,并对其在历史宏观动态发展中的文化、政治、经济背景环境下进行论述。第二章:舒模音乐创作及歌曲作品分析。本章是对舒模的音乐活动、歌曲创编的具体情况及音乐分析来研究其歌曲创作的风格特点和深层表达。第三章:舒模在近代戏曲改革语境下的理论建树。本章主要阐释舒模在抗战解放后在戏曲、新歌剧、声乐等方面做出的理论性文章和建议的分析研究。第四章:历史评价与当代意义。在前面章节研究的基础上对舒模所做艺术贡献的总结,以及在结合时代背景下对其进行公正的历史评价。

阎庆[5](2020)在《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研究》文中认为1931年秋,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其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野心,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了东北。在民族危机日益严峻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建了东北抗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和东北抗日教导旅等抗日武装力量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抗日游击战争的过程中,在东北地区选择远离城市的广大农村地区,创建了抗日游击根据地。从1932年末开始,在中共满洲省委的直接领导下陆续在南满、东满、北满和吉东等四大游击区创建了一系列抗日游击根据地,同时从政权、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建设。随着抗战历史由“八年”改为“十四年”,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研究作为一个重点的研究领域进入到人们研究的视野中,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抗日游击战争的过程中,在紧密依靠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的基础上,在远离城市的广大农村地区建立的从事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阵地。它是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理论以及毛泽东关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思想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东北抗日斗争史的构成要素之一。本文研究中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为研究对象,与东北抗日游击斗争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拓展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努力从多种视角去探究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通过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建过程揭示其基本特征,并且对其各个方面的建设和历史作用展开研究。与此同时,将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与其他抗日游击根据地进行比较研究,最后探究它的丧失、历史教训和当代启示。本文内容一共分为六章,具体情况如下:第一章是本文研究的起点即绪论。首先深入系统地探究了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而对国内外关于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全面论述,介绍探究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详细阐明了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绪论是论文的逻辑起点。第二章是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的基础。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与革命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中的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思想为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的历史基础。另外,东北地域文化是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的文化基础。最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和中国共产党号召并领导东北军民抗日是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的现实基础。第三章是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和特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抗日游击战争的过程中,在紧密地依靠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的基础上,在远离城市的广大农村地区,创建了抗日游击根据地。从1932年末开始,先后在南满等四大游击区创建了一系列抗日游击根据地。这些抗日游击根据地从创建到基本丧失经历了艰难、曲折、复杂的过程,具有鲜明的广泛性、复杂性、独立性和艰巨性等特征。第四章是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设和历史作用。这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在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的过程中,各地党的组织借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关内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历史经验,根据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包括政权、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与此同时,东北抗日根据地经过各方面的建设也起到了突出的历史作用,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上乃至整个世界历史上都产生了广泛而持久深远的影响,需要深入探究。第五章是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与其他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比较研究。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引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的思想,进一步贯彻和执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根据实际情况和战争需要在华北、华中和华南等三大游击区域,创建了一系列抗日游击根据地。并以此为战略基地,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作战方针,对反动势力予以坚决回击,团结和争取了一切抗战力量,成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关键。就整个抗日战争历史而言,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与其他抗日游击根据地既有一些共同点,也有很多不同点。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推动东北地方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六章是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丧失、历史教训和当代启示。由于主客观等多种因素,分布在四大游击区的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和密营陆续丧失。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各方面工作有很多历史教训值得总结;从当代的角度来看,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各方面工作也有很多启示值得深入研究。探究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丧失、历史教训及当代启示对于深化和拓展东北抗战史的研究以及促进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常丹丹[6](2020)在《山西省立第一中学的历史研究(1906-1937)》文中指出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在旧式贡院的基础上艰难兴办,并一度闻名晋省,被誉为“模范中学”。伴随着五四运动的民主和科学浪潮,省立一中逐渐成为山西革命活动的基地。在动荡变幻的时局中,省立一中始终不断改革与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本文通过对省立一中发展演进的系统考察,努力展现时代变革背景下省立一中历史变革的基本脉络和核心问题,总结其办学特色和经验,以期对当代中国的学校改革发展有所裨益。全文采用总分结构,正文第一章纵向梳理山西省立一中从1906年到1937年间的办学历史。根据时代变幻下省立一中发展的内在理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晚清新式学堂时期、模范中学时期、革命活动基地时期。第二章至第五章则按专题展开论述,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首先,省立一中办学宗旨的价值意蕴。“勤俭自立,诚毅有为”,既是省立一中的校训,又是其办学宗旨;既表现鲜明的优秀传统价值追求,其价值重心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更深刻的转变。其次展现的是省立一中课程与教学的理性建构。省立一中从课程目标的设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的灵动等方面,均折射出其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和发展过程。再次,是学校组织管理变革。省立一中组织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事无巨细,其中又不乏人文关怀,并十分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责任担当的自觉养成。最后,聚焦于教育活动的主体—“人”,从教师群体和学生集体活动中勾勒省立一中的人物群体特征,刻画具有代表性的师生个体,彰显学校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纵观全文的基础上,结语着重提炼山西省立一中的办学若干特色与经验,其独特的办学精神既促进自身的有序发展,又产生了一定的辐射和影响,对当代学校变革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乔傲龙[7](2019)在《《晋绥日报》与边区社会文化动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抗战日报》创刊于“晋西事变”结束之后的1940年9月18日,1946年7月1日更名为《晋绥日报》,1949年5月1日停刊,前后历时9年。作为中共晋西区党委(后改为晋绥分局)的机关报,在晋绥根据地的社会文化动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晋绥日报》(《抗战日报》)为中心,分五个部分对晋绥根据地的社会文化动员进行了尽可能全面和深入的考察。本文所称的文化动员,既包括一般意义上所指称的以文化为手段所进行的动员,即以文学、艺术、新闻等方式动员民众参与中共领导下的军事斗争、政权建设及社会经济活动,同时亦包括以文化建设为目的而进行的人才动员,即中共为了发展其领导之下的文化事业,广泛地动员民众参与到文化建设之中。第一部分追溯了中共的办报传统及其早期在山西的办报实践,以及从抗战全面爆发前后到“晋西事变”之前中共及其领导下的牺盟会、战动总会在晋西北地区的办报活动,论述了这一时期报纸所具有的鲜明的统一战线色彩,并重点考察了《晋绥日报》(《抗战日报》)采编队伍的发展。这支采编队伍的人员具有双重角色,他们因动员而加入这支队伍,又通过办报动员了其他广大群众。在文化动员中,他们起到了核心的引领作用。从初期以国共对立时期的储备干部及抗战全面爆发前后发展的知识人才为主,到1942年延安知识人才的大量补充,再到抗战胜利之后本土知识分子的崛起,《晋绥日报》(《抗战日报》)办报队伍9年间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敌后抗日根据地文化动员的总体进程,由此可以看出此种动员不同于其他社会动员的渐进性特征、其对人才培养的依赖,以及文化人才培养的接续性要求。第二部分论述了《晋绥日报》(《抗战日报》)通讯队伍的建立和完善。报纸的通讯工作在1942年之前和之后的对比结果表明,在文化落后的根据地,只有党的各级政权把办报视为一种“深入的组织工作”,举全党之力并发动群众参与,报纸才能体现出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的党性,并成为党对群众进行文化动员的有力武器,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则必须通过完善的通讯网才能得以顺利实现。事实上,在《晋绥日报》(《抗战日报》)9年的发展过程中,报纸质量与通讯工作始终呈现出极强的正向相关。报纸通讯员队伍的逐渐壮大、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讯网络的建立和完善,有力地提升了文化动员的覆盖面及有效性。第三部分考察了《晋绥日报》(《抗战日报》)三级报网中的地方油印报纸和基层乡村的黑板报,及其与晋绥农村的冬学运动、识字运动、读报运动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本文的研究表明,油印报和黑板报作为大报的二级和三级系统,其成败的关键依然在于群众路线是否得到了有力的执行,而冬学、识字、读报等群众运动的开展,不但本身就是文化动员的重要部分,而且是报纸的文化动员能否得到预期回应的根本性前置要件。第四部分考察了《晋绥日报》在社会动员中的新闻“客里空”问题及其成因,并对晋绥边区反“客里空”运动中“新闻求实”与“思想土改”两条线索进行了梳理,通过大量的个案分析证明:工具目的只能通过专业主义途径得以实现,因此工具主义必须坚持适度性原则,以保证新闻真实性与政治正确性之间最低限度的平衡,否则将适得其反。第五部分得出全文结论:正如毛泽东所指出,文化建设是“比打倒一个日本帝国主义更难的题目”,文化动员应充分估计文化建设的长期性、渐进性特征,而人才能否接续、动员能否持久则是文化动员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战时的教育条件导致了特定门类人才在供给侧的困难,而受众的接受水平则导致了特定文化产品在需求侧的疲软,由供需关系所导致的失衡结构,是文化动员的决策者和文化建设的规划者必须理智面对的现实,因时因地制宜是上策,一味求全可能适得其反;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文化动员中成功的群众路线并非线性结构,而是一个棋盘状系统,在使群众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之下,“棋盘效应”使每个运动都与其他所有运动相为支撑,从而形成化合作用;群众路线的本质是群众利益路线,文化动员本质上也是利益动员,其功能是通过“利他”而实现的,只有以此认识为前提去组织动员,才能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不能切中民众的利益诉求,无助甚至有损于民众利益的实现,则动员的意图终将落空;党报是政党开展社会动员的有效工具,但工具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尊重新闻自身规律为前提,以牺牲新闻真实为代价的工具追求必将适得其反。

孔亭[8](2019)在《阎锡山“治晋”后期山西进步期刊研究(1931-1936) ——以《中外论坛》为例》文中指出阎锡山“治晋”后期山西党组织、党员和一些社会进步团体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创办了许多的进步期刊。这些刊物表面上是为阎锡山服务,宣传他的经济理论,但实质上是借阎锡山的“学术自由、真理战胜”口号,通过“讲学”的方式来介绍进步思想,是为革命做舆论准备。阎锡山“治晋”后期的山西进步期刊主要有《政治会刊》、《政法月刊》、《抗日月刊》、《太原红旗》、《上党红花》、《武乡周报》、《中外论坛》、《文艺舞台》、《突击》等。《中外论坛》作为阎锡山“治晋”后期山西进步期刊的代表,具有这一时期进步期刊创办与发展的共性。主要表现为这些进步期刊都是为挽救民族危机而创办,刊物的负责人都是一些进步人士,而且在发展过程中都采取了灵活的策略。这折射出了当时特殊的文化氛围,反映出了共产党人以及进步人士宣扬救国理论途径的多样性。阎锡山“治晋”后期的进步期刊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首先,这些进步期刊自觉承担了传递国外讯息的责任,它们巧妙地利用各种机会,介绍国内外先进的思想理论,开阔了国人的视野;同时也翻译、转载国外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刊物,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其次,这些进步刊物在舆论宣传和民众动员方面发挥了作用。这些进步期刊通过刊发世界革命文章,揭露法西斯的残暴统治来唤醒广大民众的觉醒,鼓舞动员民众团结抗战。最后,阎锡山“治晋”后期山西进步期刊的创办与发展也促使了宣传抗战的文学文艺作品的大量出现,推动了山西抗战文化的繁兴。同时阎锡山“治晋”后期山西进步期刊的创办也为“七七”事变之后山西期刊的创办与发展提供了借鉴之处,推动山西出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孙枝青[9](2019)在《晋绥抗日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和实践智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支撑。在一个以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命题。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工农群众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充分展现了中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卓着成就。本文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背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为互动的历史过程,选择晋绥抗日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史料为经、以理论演绎为纬,全面揭示晋绥抗日根据地作为一个局地案例,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历史智慧和地方经验。期望通过历史研究,为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提供有益的启发和镜鉴。晋绥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期间中共领导的各敌后根据地承启南北、地连东西的重要战略支点,战略性的地位赋予了晋绥抗日根据地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能不能在晋系军阀阎锡山长期盘踞的地盘立足,能不能在残暴的日本侵略军不断的扫荡中稳住根据地和扩大根据地,是对中共在晋绥抗日根据地开展革命活动的重大历史考验。实践证明,中共在晋绥抗日根据地领导军民经受住了这些异常艰难的历史考验。他们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用革命的理论武装群众,使之成为革命的群众和革命的武装。在根据地建立之前,由于阎锡山等地方军阀的高度管控和压榨,晋绥地区百姓既饱受横征暴敛之苦,又只能听天由命。中共就是在这样薄弱的革命条件下,根据晋绥地区实际,结合抗战形势、群众需求、传统习俗,创造了许多具有地方典型性和突出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式和载体,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和普及活动,实现了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的重要转变,动员广大革命群众同日本侵略者作坚决斗争。研究从晋绥抗日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瓶颈—“群众听不懂”出发,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进行了以下研究:第一,对晋绥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条件进行全面分析,考察马克思主义在晋绥地区的早期传播以及晋绥抗日根据地面临的革命环境,追溯晋绥抗日根据地创建、巩固的历史全景,粗略勾勒出晋绥抗日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展的历史背景;第二,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梳理中共在晋绥抗日根据地敌我斗争形势不断变化和根据地巩固建设的实际要求中,根据群众实际、地方风俗,进行了以统一战线、军事斗争、政治民主建设、生产建设为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的地方性转化;第三,晋绥抗日根据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创造出适应根据地群众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形式,并广泛借助文学艺术活动、新闻媒介、群众运动等大众化载体来宣传教育团结人民大众,以实现全民族抗战;第四,晋绥抗日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照顾地方性、内容具有针对性、过程充满实用性、实施彰显群众性的特点;第五,晋绥抗日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活动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贴近群众、紧扣时代、源于实践、不断创新的历史经验,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晋绥抗日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为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实践找到一个具有典型性的局地案例。晋绥抗日根据地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中,将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性风俗,创新性地改造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和载体,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的地方性转化,实现了内容、形式和载体的耦合,充分体现了中共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研究对于充实中共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总体研究,对于深入挖掘中共马克思主义教育智慧具有阐幽抉微的作用。

林曙朝[10](2016)在《秘密党员杜任之的潜伏生涯》文中研究表明在白色恐怖中秘密入党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先后残杀5000余人。优秀共产党员陈延年、赵世炎、汪寿华等壮烈牺牲。7月15日,汪精卫集团提出"统一本党政策案",公开背叛孙中山制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纲领,再次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疯狂大屠杀。国共合作破裂,第一次大革命宣

二、爱国民主战士杜任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爱国民主战士杜任之(论文提纲范文)

(2)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红色文化传承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设计
    (六)研究方法
一、红色文化概述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二)红色文化的基本特征
    (三)代表性人物对传承红色文化的经典论述
二、部编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红色文化传承形式比较
    (一)选文系统的比较
    (二)练习系统的比较
    (三)助读系统的比较
三、部编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红色文化传承内容比较
    (一)红色文化传承中“人”的比较
    (二)红色文化传承中“物”的比较
    (三)红色文化传承中“事”的比较
    (四)红色文化传承中“魂”的比较
四、对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红色文化传承比较的整体反思
    (一)红色文化传承形式的整体反思
    (二)红色文化传承内容的整体反思
五、小学语文教科书红色文化传承建议
    (一)红色文化传承形式的建议
    (二)红色文化传承内容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红色文化传承比较研究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3)中共在国民党军将领投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以淮海战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路径与方法
    1.4 研究新意与难点
    1.5 相关概念界定
2 国民党军将领投诚概况、类型及原因分析
    2.1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将领投诚现象概述
    2.2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将领投诚类型分析
    2.3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将领投诚原因分析
3 关于国民党军将领投诚的思想政治工作透视
    3.1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军将领投诚中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
    3.2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军将领投诚中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3.3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军将领投诚中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3.4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军将领投诚中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征
4 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与经验总结
    4.1 重大意义
    4.2 经验总结
5 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启示
    5.1 锤炼政治品德,不忘初心使命
    5.2 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实践
    5.3 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5.4 政治与其他斗争形式相结合,讲求工作的艺术性
6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音乐家舒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1.文献阅读法
        2.历史研究法
        3.音乐分析法
        4.个案研究法
    (三)创新之处
    (四)文献综述
        1.舒模音乐成就
        2.舒模戏曲声乐艺术理论
一、生平事略与社会背景
    (一)舒模生平事略
        1.求学生涯
        2.舒模在“抗敌演剧团”的音乐活动
        3.解放初期后主要生活历程
    (二)人生背景
        1.政治、经济背景
        2.文化运动背景
二、舒模音乐创作及歌曲作品分析
    (一)歌曲创作的基本情况
        1.歌曲创作的时间
        2.歌曲创作题材与演唱形式
        3.歌曲的时代影响力
    (二)歌曲作品的音乐分析
        1.歌曲的体裁
        2.歌曲中国民歌风味和外来音乐特色
        3.同音重复与节奏特征
        4.歌曲结构与歌词之间的关系
三、舒模在近代戏曲改革语境下的理论建树
    (一)在戏曲改革下的理论研究
        1.戏曲练嗓的技巧训练
        2.怎样保护嗓子
        3.对戏曲改革问题的几点提出
    (二)传统民族艺术文化理论
        1.对“土洋”唱法争议的观点
        2.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文化
        3.更好地为工农兵群众服务
    (三)发展新歌剧的意见及作品评析
        1.对新歌剧发展的意见
        2.歌剧音乐的民族性
        3.歌剧《草原之歌》评析
四、历史评价与当代意义
    (一)历史评价
        1.音乐创作
        2.声乐戏曲
    (二)当代意义
        1.歌曲创作的时代意义
        2.声乐戏曲的理论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舒模歌曲作品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的基础
    2.1 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国家与革命思想
        2.1.2 毛泽东关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思想
    2.2 实践基础
        2.2.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2.2.2 东北地域文化
        2.2.3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
        2.2.4 中国共产党号召并领导东北军民抗日
第3章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与特征
    3.1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
        3.1.1 南满地区
        3.1.2 东满地区
        3.1.3 吉东地区
        3.1.4 北满地区
    3.2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特征
        3.2.1 广泛性
        3.2.2 复杂性
        3.2.3 独立性
        3.2.4 艰巨性
第4章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设与历史作用
    4.1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设
        4.1.1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4.1.2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军事建设
        4.1.3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4.1.4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建设
    4.2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历史作用
        4.2.1 沉重打击了日伪的殖民统治
        4.2.2 为东北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4.2.3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第5章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与其他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比较研究
    5.1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与其他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共同点
        5.1.1 建立的基础和自身的属性相似
        5.1.2 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建设内容相似
        5.1.3 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相似
    5.2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与其他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不同点
        5.2.1 日军对抗日游击根据地的统治和侵略程度不同
        5.2.2 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领导方式不同
        5.2.3 抗日游击根据地的特征和条件不同
第6章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丧失、历史教训及当代启示
    6.1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丧失
        6.1.1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丧失的过程
        6.1.2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丧失的原因
    6.2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历史教训
        6.2.1 关于策略指导的问题
        6.2.2 关于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和建设抗日根据地的问题
        6.2.3 关于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问题
    6.3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当代启示
        6.3.1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6.3.2 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6.3.3 必须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6.3.4 必须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山西省立第一中学的历史研究(1906-193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目的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文献资料及已有研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山西省立第一中学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晚清新式学堂时期(1906—1911)
        一、学堂创办的原由:“清季祚衰,邦弱民困”
        二、办学过程的艰难:“贤仁志士,兴学图强”
        三、办学成效的彰显:“旧制贡院色褪,新校文瀛容光”
    第二节 “模范中学”时期(1912—1918)
        一、阎锡山与“模范中学”
        二、“模范中学”的由来和特点
    第三节 “革命活动基地”时期(1919—1937)
        一、山西太原早期革命活动的中心
        二、山西党团组织的建立地
        三、山西早期共产党人的活动基地
        四、阎锡山与“革命活动基地”时期的省立一中
第二章 省立一中办学的价值追求
    第一节 传统价值目标:“勤俭自立、诚毅有为”
        一、立定志向、追求有为
        二、惜时勤俭,注重道德
    第二节 革命时代的价值信念:“立身先立志,革命先革心”
        一、追求学生自治成为“有为”的新内涵
        二、从“教育救国”到“革命救国”的转变
第三章 省立一中的课程教学
    第一节 课程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课程的特点与不足
        一、课程目标的设置:注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陶冶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循序渐进、注重实用
        三、课程教材的选用:提纲挈领、注重补充
        四、特别注重体育课程
    第三节 教学特色
        一、尊重学生发展的阶段特点,注重和初中学习的衔接
        二、以讲解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
        三、配合练习与实践的方式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与自由学习能力
        五、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
第四章 行政管理与规章建制
    第一节 学校的行政管理
        一、学校组织机构
        二、学校经费管理
    第二节 学校的规章建制
        一、建立严格的请假规程,培养学生惜时的意识
        二、建立自习制度,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注重卫生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建立明确的奖惩规则
第五章 省立一中的师生群体
    第一节 教师群体:精英教师,享誉晋省
        一、校长
        二、教师
    第二节 学生群体:青年学生,投身革命
        一、学生群体
        二、启蒙先躯—以早期革命党人高君宇、贺昌为例
结语
    一、山西省立一中的办学特色和经验
    二、山西省立第一中学的办学影响与辐射
    三、山西省立一中办学对现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山西省立一中大事记
致谢

(7)《晋绥日报》与边区社会文化动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概念阐释
    四、行文结构及内容
    五、运用的资料及分析方法
    六、本文的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从固有人才到本土精英——“意识形态部队”的组建
    第一节 《抗战日报》创刊之前中共在晋绥的社会动员模式
        一、报纸是社会动员的制高点
        二、中共早期在山西的办报实践
        三、抗战全面爆发前后中共领导下的晋西北进步报刊
        四、“晋西事变”与《抗战日报》的创刊
    第二节 “固有知识分子”与《抗战日报》的首发阵容
        一、“固有知识分子”与国共两党对立时期的中共人才储备
        二、3:3:3——《抗战日报》的首发阵容
    第三节 报纸的地方化努力与本地知识人才的崛起
        一、《抗战日报》的地方化努力
        二、本地知识人才的崛起
    第四节 文化动员的成果——山药蛋派与七七七文艺奖
        一、山药蛋派与《抗战日报》副刊作者群
        二、七七七文艺奖与晋绥文艺队伍
        三、1949 年干部南下对晋绥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 全党办报与通讯网络建设
    第一节 融入中共组织——党报姓党的目标追求
        一、不带编号的党内文件
        二、“聋盲软哑”——言说与倾听之间的疏离
        三、一纸《决定》引领晋绥全党参与办报
        四、全党办报的生动局面
        五、书记县长笔下的新闻稿件
    第二节 链接基层社会——“局域”通讯网络的构建
        一、各级党委对报纸通讯工作的推动
        二、通讯队伍的动员
        三、通讯队伍的组织
        四、通讯员的培养:刊授、函授、面授
        五、从农民到优秀通讯员:一个生动的个案
        六、“逼”和“哄”:一个通讯模范县的成长
        七、通讯队伍规模、来稿数量、报纸发行量的变化
        八、晋绥根据地通讯网络建设的历史借镜
第三章 与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黑板报”与读报小组
    第一节 冬学运动与文化翻身
        一、从《抗战日报》看晋绥冬学的起伏
        二、从晋绥冬学看民众文化需求的变动
        三、冬学运动与群众办报
    第二节 读报运动与读者的“创造”
        一、通讯网络是读报活动的基本依托
        二、识字运动是读报发展的有力助推
        三、“报纸上山”与“报纸下地”
        四、读报运动与文化觉醒
        五、读报运动的收获
    第三节 油印报、黑板报与晋绥边区三级报网
        一、油印报:在黑板报与大众报之间
        二、民众的舆论机关——黑板报
第四章 《晋绥日报》的“客里空”新闻与反“客里空”运动
    第一节 “客里空”,一个普遍而严重的问题
    第二节 “客里空”背后的集体无意识
        一、“意义”的诱惑——从记者谷曼看“客里空”的心理机制
        二、需求指导下的供给——从“模范村”报道看工具主义生产模式
        三、私欲对“公器”的觊觎——工具主义的次级衍生
    第三节 《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
        一、新闻求实——专业主义视野下的反“客里空”运动
        二、“思想土改”——工具主义层面上的反“客里空”运动
    第四节 反“客里空”运动的历史回响
        一、土改纠偏与《晋绥日报》停止反“客里空”
        二、毛泽东“谈话”与此后30年对反“客里空”运动的评价
        三、反“客里空”,一个未了的话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阎锡山“治晋”后期山西进步期刊研究(1931-1936) ——以《中外论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民国时期山西期刊的专题研究
        (二)阎锡山时期山西进步刊物的个案研究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的历史时间界定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阎锡山“治晋”后期山西进步期刊的创办
    第一节 山西进步期刊创办的历史背景
        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二、较为宽松的“治晋”局面
    第二节 山西进步期刊的创办
        一、社会进步团体所办刊物
        二、山西党组织、党员等所办刊物
第二章 山西进步期刊代表——《中外论坛》的基本概况
    第一节 办刊宗旨与栏目设置
        一、办刊宗旨
        二、栏目设置
    第二节 编译群体与经营发行
        一、编译群体
        二、经营发行
    第三节 查禁停办与刊物不足
        一、查禁停办
        二、刊物不足
第三章 山西进步期刊的代表——《中外论坛》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 《中外论坛》创办发展的艺术性
        一、借用阎氏学术口号与名望,巧妙创办刊物
        二、刊登阎氏“治晋”理论与文章,保护期刊发展
    第二节 《中外论坛》刊发内容的独特性
        一、广泛编译国外文章
        二、大量应用漫画图片
    第三节 《中外论坛》宣传手法的隐晦性
        一、“物产证券”理论与其他货币理论的对比
        二、“土地村公有”思想与中国各派土地政策的比较
第四章 阎锡山“治晋”后期山西进步期刊的历史作用
    第一节 开阔国人视野,传播马克思主义
        一、介绍各国情况
        二、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
    第二节 宣传民族革命,维护民族利益
        一、刊发世界革命文章
        二、动员国内反侵略
    第三节 促进文化繁兴,推动出版发展
        一、促进山西抗战文化繁兴
        二、推动山西出版事业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1931—1936 年山西期刊总汇
    附录二 《中外论坛》“时事论着”编译情况
    附录三 《中外论坛》“学术论坛”编译情况
    附录四 《中外论坛》“现代文艺”编译情况
    附录五 《中外论坛》漫画图片编译情况
致谢

(9)晋绥抗日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现状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晋绥抗日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背景
    2.1 晋绥地区的革命环境
        2.1.1 群众革命意识缺乏
        2.1.2 社会阶级矛盾突出
        2.1.3 革命思想传播困难
    2.2 马克思主义在晋绥地区的传播
        2.2.1 晋绥地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2.2.2 中共党组织在晋绥地区的建立
    2.3 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形成与发展
        2.3.1 晋绥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准备
        2.3.2 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2.3.3 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第三章 晋绥抗日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及地方性转化
    3.1 抗战期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3.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初步探索
    3.2 晋绥抗日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瓶颈:“群众听不懂”
        3.2.1 群众文化水平低
        3.2.2 群众革命觉悟低
        3.2.3 根据地建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条推进
    3.3 晋绥抗日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地方性转化的必要性
        3.3.1 武装群众的需要
        3.3.2 适应革命环境的需要
        3.3.3 开展对敌斗争的需要
    3.4 晋绥抗日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内容的地方性转化
        3.4.1 统一战线
        3.4.2 军事斗争
        3.4.3 政治民主建设
        3.4.4 生产建设
第四章 晋绥抗日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与载体
    4.1 晋绥抗日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
        4.1.1 学校教育
        4.1.2 社会教育
    4.2 晋绥抗日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
        4.2.1 以文学艺术活动为载体宣传马克思主义
        4.2.2 以新闻媒介为平台传播马克思主义
        4.2.3 以群众运动为渠道践履马克思主义
    4.3 晋绥抗日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与形式和载体的耦合
        4.3.1 满足了根据地巩固发展需要
        4.3.2 促进了根据地生产建设蓬勃兴起
        4.3.3 推动了根据地文化建设欣欣向荣
第五章 晋绥抗日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与成就
    5.1 与其他抗日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比较
        5.1.1 主题的一致性
        5.1.2 内容的相似性
        5.1.3 形式与载体的相近性
        5.1.4 具体做法的差异性
    5.2 晋绥抗日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
        5.2.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照顾地方性
        5.2.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具有针对性
        5.2.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充满实用性
        5.2.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彰显群众性
    5.3 晋绥抗日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就
        5.3.1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众的目标
        5.3.2 凝聚抗战力量、巩固统一战线
        5.3.3 根据地革命政权空前巩固
        5.3.4 根据地移风易俗成效显着
第六章 晋绥抗日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与当代价值
    6.1 晋绥抗日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
        6.1.1 贴近群众
        6.1.2 紧扣时代
        6.1.3 源于实践
        6.1.4 不断创新
    6.2 晋绥抗日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价值
        6.2.1 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提供重要借鉴
        6.2.2 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提供历史智慧
        6.2.3 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提供经验启发
        6.2.4 为当前农村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提供现实指导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爱国民主战士杜任之(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抗战音乐史研究[D]. 李璐.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红色文化传承比较研究[D]. 孙莹.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中共在国民党军将领投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以淮海战役为例[D]. 李佳.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4]音乐家舒模研究[D]. 彭丽桦.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5]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研究[D]. 阎庆. 吉林大学, 2020(08)
  • [6]山西省立第一中学的历史研究(1906-1937)[D]. 常丹丹.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7]《晋绥日报》与边区社会文化动员研究[D]. 乔傲龙. 山西大学, 2019(02)
  • [8]阎锡山“治晋”后期山西进步期刊研究(1931-1936) ——以《中外论坛》为例[D]. 孔亭.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9]晋绥抗日根据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孙枝青.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10]秘密党员杜任之的潜伏生涯[J]. 林曙朝. 文史月刊, 2016(06)

标签:;  ;  ;  ;  ;  

爱国民主战士杜仁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