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固体废物处理现状与发展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姚婷[1](2021)在《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规制有效性及效率研究》文中认为
杨丹丹[2](2021)在《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提高,城市固体废物数量显着增加,不可避免地对城市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中国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的明显滞后引发了积弊已久、复杂多变的生态问题,如“垃圾围城”、“固废围城”、“垃圾困村”等。无废城市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解决固废污染的综合防治问题、实现城市高质量的发展是当前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山西省为我国重工业基地,污染较为严重,尤其是工业固体废物污染十分明显,因此,针对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分析其内在影响因素,对于山西省构建无废城市意义重大,也有利于山西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无废城市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深刻总结前人研究无废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方法。以山西省11个地市为例,首先分析山西省自然资源现状、社会经济现状和无废城市发展现状,然后从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最终处置和发展保障能力四个次级子系统构建山西省无废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时,先对山西省各地市历年的详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用熵权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计算2010年到2019年间无废城市各项指标的综合得分。通过数据分析和GIS绘图分析2010年、2013年、2016年和2019年四个时间节点的无废城市发展空间示意图,研究山西省无废城市的时空演化规律,得出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山西省无废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呈现以太原市为中心向周围扩散的辐射性增长方式。通过深入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对国内外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工业固废产量大、强度高、综合利用率低、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布点规划不合理且监管不严、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置量和处置能力偏小、城市垃圾和市政污泥无害化处置程度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从源头减少固废生产量、提升工业固废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工业危废处置技术和综合利用率、合理布局区域性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加强监管制度、落实医疗废物收集与处置监管责任、强化处置工作、实施城市垃圾强制分类、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理。
高宇婷[3](2021)在《基于医疗废物管理的综合医院建筑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丰台区的医院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优质的医疗资源越来越多地集中于综合医院,综合医院渐渐成为人们就诊的首要选择,逐渐成为城市医疗废物的主要产生来源,医院对医疗废物的处理和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视。2003年SARS疫情爆发后,我国医疗废物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时期,面对医疗废物产量的激增,各地的医疗废物管理能力也在经历考验。目前,对于医疗废物管理的研究多是从人员操作层面,医疗废物的储存和运输空间在建筑学领域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实地调研中得知,由于在医院前期的设计中忽视了医疗废物所在建筑空间的设计,进而导致医院对医疗废物进行管理时存在建筑空间环境的问题,医院建筑对实现有效隔离医疗废物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本文从建筑设计视角,对医院医疗废物管理进行研究,力求通过对医疗废物所在建筑空间的改善,提高管理效率。本文从建筑设计维度出发,首先介绍了医疗废物管理在建筑设计维度的理论基础,总结造成医疗废物管理的建筑设计因素,寻找采用建筑设计方法加强医疗废物管理能力的可行性。其次,作者以北京市丰台区的综合医院为研究样本,跟随丰台区卫生健康委的专家进行实地调研工作,采用实地调研和访谈的方法,借助观察法,收集医院医疗废物的储存和运输空间的现状资料。最后,结合医疗废物现有建筑空间环境,分析医院对医疗废物的储存空间和运输空间的需求,进而得出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的建筑设计优化策略。通过对现状问题的总结分析,结合相关理论基础,得出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的建筑设计优化策略。主要分为五个方面:明确医疗废物在医院建筑中的位置、基于医院建筑总体规划设计的层面、科室内医疗废物的储存空间和运输空间的建筑设计层面、医疗废物暂存处的建筑设计和建筑物理环境设计层面提出优化建议。总之,本文以医疗废物管理的建筑空间需求为研究背景,从建筑设计视角,以提升综合医院医疗废物的管理水平为目的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筑设计优化策略,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以后的研究与设计提供参考价值。
翟梦瑜[4](2021)在《复杂条件下城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系统均衡优化管理》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膨胀,城市内部的物质代谢和城市间的资源交换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现代城市“病”问题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解析城市系统管理多过程、多要素、多重不确定性的复杂特征,量化各过程与要素间的互动效应,表征多维风险对不同尺度城市系统的影响,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制约关系,已成为制约城市系统管理方案有效性的关键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做好城市系统复杂性辨识和优化管理等相关方面的工作迫在眉睫。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目标是针对中国典型城市和多区域城市群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考虑能源、环境、经济、水资源和气候之间的制约关系,提供全链条的“数据收集-现状评估-风险识别-责任预判-决策管理”系统评价和城市综合管理方法体系。具体地,本文通过13个案例研究,解释上述城市系统复杂性辨识、责任划分和集成管理等问题。城市代谢系统多要素复杂性辨识方面:1)考虑不同能源使用形式(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广东省能源代谢系统的动态分析,探索广东省城市能源代谢的问题和解决方案;2)通过回顾性分解(1997-2017年)和前瞻性预测(2035年),从供应端、生产端和消费端回顾能源代谢变化并预测广东省未来能源系统发展风险;3)识别水利工程对长江经济带各部门用水变化的影响,以提供水利工程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4)采用自上而下的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三废问题的管理问题提出前瞻性的建议,以实现废水、废气、废渣的集成优化管理;5)面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挑战,制定不同视角(供应、生产、消费)下中国地区产业级别的具体碳排放清单。多区域城市代谢模拟与环境责任划分方面:1)根据中国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及环境现状进行区域间的创新聚类,识别区域贸易中存在的环境不平等问题;2)以南方电网为例,模拟随着大规模电力运输而转移的碳减排责任的具体分配问题;3)模拟国家电能替代政策的干预下,输电网络体现的跨区域碳排放转移问题;4)量化隐藏在食物中的虚拟水的跨区域转移,以实现中国实体水和虚拟水的综合管理;5)考虑变化的气候条件下,中国地区的能源、水和空气污染物的复杂关系,并探究三者的协同治理方式。多尺度城市系统集成管理方面:1)模拟广东省阶梯碳税政策对本省和全国各省份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影响;2)分析中国碳政策(两阶阶梯碳税政策)和社会政策、经济政策对系统的交互效应;3)探究贸易战背景下,考虑环境约束情境下的未来中国能源系统管理方案。综上,本文通过引入城市代谢的概念,整合投入产出分析、生态网络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和能源系统优化模型,构建了涵盖城市、多区域与国家三个尺度的城市系统管理模型,探讨了城市系统管理面临的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气候变化与水资源利用等问题,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尺度城市系统清洁、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结果能够为产业结构调整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范学田[5](2021)在《甘肃省危险废物现状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四五”是甘肃省产业调整的关键期,也是弥补基础短板的突破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缩小发展差距的窗口期,伴随着产业调整危险废物的相关情况也会发生变化。危险废物的产生具有产生量大、种类多的特点,摸清甘肃省“十三五”时期危废的产生、利用处置、贮存等情况是提出“十四五”危废污染防治对策的依据。因此对“十三五”期间甘肃省危废的产生、利用处置情况进行现状调查,依据调查数据对危废产生量进行预测分析以掌握其产生趋势,从而提出相应的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全面分析了“十三五”期间甘肃省各市(州)及兰州新区、甘肃矿区共16个区域产危废企业基本情况、各地区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情况、主要危险废物类别、危险废物行业来源等。具体介绍了甘肃省持有危险废物许可证企业数量和区域分布情况、产危废企业自建危废利用处置设施情况,并将甘肃省划分为河西片区、中部片区和陇东片区,按照片区和种类分别对甘肃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进行匹配分析,结果表明:按片区进行划分,河西地区和中部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不足,陇东地区危废利用处置能力满足需求;按种类划分,甘肃省铁矾渣、石膏渣、尾矿渣、沉矾渣、污泥利用处置能力设施建设基本处于空白,电解槽大修渣和铝灰虽建有一定规模的危废利用处置设施,但由于累计贮存量较大,故还需进一步加强其利用处置设施建设。还以2020年产生量超过1万吨的危险废物种类为研究对象,运用GM(1,1)模型和改进GM(1,1)模型分别对2016-2020年各类危险废物产生量数据进行拟合,通过精度检验确定各类危险废物数据拟合的最优模型,并用最优模型预测了“十四五”期间甘肃省各类危险废物产生量,结果表明:3个改进的GM(1,1)模型较原始GM(1,1)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其中对于数据变化较大的原始数列,原始序列预处理GM(1,1)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对于原始数据变化幅度较小的数列,背景值改进GM(1,1)模型Ⅱ适用性更好。到“十四五”末甘肃省危险废物产生量将达到211.95万吨,多数种类危险废物产生量将持续增加,也有一些危险废物种类呈现下降趋势。2025年甘肃省产生量超过5万吨的危废有7类,依次是HW48、HW11、HW46、HW29、HW08、HW21和HW18。基于危险废物现状调查和产生量预测,本文指出了甘肃省危险废物管理存在处理处置设施能力不足、社会源危险废物管理体系不健全、监管能力薄弱、企业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意识淡薄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设施布局、监管、制度、技术、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包括:提高危废利用处置能力并合理布局危废利用处置设施、健全社会源危险废物收集转移体系、强化固体废物属性鉴别、推广刚性填埋场建设、严格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加强危废管理队伍建设、推行联防联控机制、提高危废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行清洁生产、加大危险废物宣传力度等。通过以上防治对策,以期为“十四五”甘肃省生态环保规划危险废物部分编制提供依据,为管理部门科学管理危险废物提供参考。
王姗姗[6](2021)在《演化博弈视角下无废城市建设利益协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使固体废弃物成为城市可持续化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也与当下推行的循环经济背道而驰。为了有效解决当前城市固体废弃物问题,破除“垃圾围城”现象,我国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无废城市”的方案,开展清废行动。但就目前我国无废城市试点建设现状来看,固体废弃物治理过程复杂,涉及的利益主体过多,多方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成为无废城市建设的关键障碍。因此如何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协调核心主体的利益矛盾关系,制定有效措施推动多方主体共同治理、协同发力,从而实现无废城市的建设和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首先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阐述了无废城市的建设概况,并介绍了相关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存在着政策引领不足、长效机制缺失以及邻避效应突出等问题。基于此,对参与无废城市建设的主要利益主体进行相关界定,从中确定了地方政府、企业以及公众三方核心利益主体,并详细分析了各方的行为决策,以此探究各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其次构建了地方政府—企业—公众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对博弈模型的演化稳定策略与相关平衡点稳定性进行了剖析;然后,运用Matlab软件,对三方主体的演化路径以及相关参数对不同主体演化路径的影响作用进行了仿真模拟,探析相关参数的变化对于地方政府、企业以及公众演化稳定策略的影响作用。最后,依据演化博弈分析结果及我国无废城市建设现状,从政府、企业、公众三个层面提出了关于建设无废城市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在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企业与公众三方主体发挥着重要作用,三者之间的行为策略选择都密切关联,不论哪一方博弈主体的影响因素发生改变,都可能对三方主体的演化稳定路径及结果产生相应的影响。博弈模型最终在)1,1,1(点,即“政府积极推动、企业积极响应、公众积极参与”处达到最优均衡。本文以“无废城市”为研究背景,通过运用演化博弈相关理论,对无废城市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利益协调问题进行详细探究与分析,一定程度上对于解决多方利益冲突带来的城市固废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万筠[7](2020)在《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与政策变迁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间断均衡研究》文中指出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日益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社会的兴起,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的生活垃圾问题逐渐暴露并日趋严峻,据统计现在全国2/3以上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困境。我国自八十年代针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开始出台专项政策以来,经历了早期的随意丢弃简单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集中收集处理、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到了源头分类的综合治理阶段,然而其在发展变迁中却并非一帆风顺,曾面临着焚烧设施大规模兴建期和反焚烧冲突频发的矛盾,也在垃圾分类推广中出现时而暂缓停滞、时而积极热情的现象。基于这些实践观察和矛盾张力,本研究尝试探究的问题是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在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究竟呈现出怎样的变迁形态?在中国的制度结构和政策运行中,如何理解这种变迁形态的运行机理和内在动力?随着政策变迁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可了政策变迁的非线性发展形态,结合着对中外政策变迁代表性理论的梳理,本研究从政策窗口开启的机会视角、行动者之间的博弈互动视角、制度与时机兼顾的转换视角对其不足和启示进行评析,并继而提出了“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分析框架用来分析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的阶段形态、均衡式发展机理、及间断发生的因果机制,为政策优化和城市治理提供更好的政策建议,并进一步回应和推动本土化政策变迁理论的发展。在构建并利用“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框架进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的实证分析过程中,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政策内容分析法、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历史和逻辑统一法、半结构访谈法等方法来分析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发展的形态特征、内在机理和因果机制。具体而言,本研究在实证分析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安排:首先,在针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形态的分析判断上,借助政策范式理论的序列分布设定判断标准,通过与政策内容分析法的结合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处理和具体解读,并进而划分出四个时期,分别为:末端被动管理的第一个均衡期(1986—2003年)、鼓励市场参与的第二个均衡期(2004—2009年)、冲突频发和转向源头防治的间断期(2010—2016年)、以及源头防治和公众参与的新均衡期(2017—至今)。其次,在针对推动均衡式变迁的机理解释上,借助制度结构对中国政策运行过程的影响,推导出自上而下的“中央政策制定—地方偏好执行—社会反馈互动”政策运行“三阶段”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制度惯性在政策运行过程中的阻力及成本作用形式:中央政策制定阶段的价值导向固化提升认知成本、地方偏好执行阶段的路径依赖提升决策和交易成本、社会反馈互动阶段的参与渠道缺失提升信息成本,并进一步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中的均衡期产生、维持及推动新均衡期重新出现的内在运行机理。再次,在针对间断发生的因果机制分析上,具体进入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政策在各地执行过程中因遭遇反焚烧冲突所形成的间断发生场域,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探讨并验证间断结果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因果机制,并将其归纳为:扩大社会影响的“负面形象—媒体互激”、政府维稳压力下的“焦点—吸纳”、维稳压力与社会影响共存的“媒体互激—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的“动员—共识”四种模式,在将四种模式统一整合后补充了行动者之间如何互动导致间断结果出现的因果机制链条,也进一步完善了从机会之窗开启到间断结果出现的中间逻辑环节。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分析框架进行了补充完善,将均衡运行机理、间断因果机制的分析结论与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顶层设计和过程优化进行结合,并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未来发展之路作以展望。限于作者有限的知识能力,本研究或有以下三方面的理论贡献:其一,对政策变迁形态认知边界的拓展。本研究对间断均衡的变迁形态判断持肯定态度,在融合了政策范式理论后重新设定了形态判断标准,并通过对政策文本材料的内容分析,将原来应用在公共财政领域的研究材料和判断标准进行了拓展,并将间断期视为一段时期的矛盾凸显期。其二,通过对政策运行过程的提炼,分析了制度惯性对均衡式变迁的作用机制。聚焦决策环节的传统变迁理论分析是一种截面式的观察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渐进式变迁逻辑的关注,本研究将中国的政策运行过程进行了自上而下的三阶段提炼,并通过制度惯性在其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分析了均衡式变迁的内在机理,是一种关注政策长期发展的历时性视角。其三,通过间断发生场域概念的提炼和具体分析,补充了政策间断出现的因果机制。传统理论对“机会之窗”开启到间断出现的中间因果机制并未给予足够关注,本研究通过对焦点事件开启机会之窗后各主体的行为互动进行了 fsQCA分析,回应了传统理论对因果机制分析不足的问题,并由此对间断发生的变迁过程优化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阎如云[8](2020)在《基于有机废弃物微循环的城市住区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养分线性代谢问题、有机废弃物管理混乱和养分资源短缺等问题愈发严重,由于有机废弃物中富含大量的氮、磷等养分资源,长久以来有机废弃物未经去养分处理便直接排放的做法,不仅造成了养分资源的流失,也对环境产生了污染,因此探寻一种可持续的城市有机废弃物管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从中观、微观层面关注城市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将城市住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将有机废弃物的微循环策略和城市住区设计相结合,从而使有机废弃物尽可能的在住区内部或者就近区域进行处理,并在住区内引入城市农业为媒介,采用生态技术将有机废弃物转化成有机肥重新回用到农业生产中。通过这种方式循环利用废弃物中的养分资源,实现废弃物在最小范围内的转移和消化,从而减少城市的养分资源流失,促进养分代谢模式从线性代谢转向闭合循环。论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文献综述、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对有机废弃物等相关概念进行解析,界定研究对象,阐述了有机废弃物微循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及其与城市农业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物质流分析法(MFA)进行数据计算,以氮和磷两种元素作为指标物质,对比分析引入城市农业前后的住区养分流动情况。总结分析单社区自我消纳和多社区联合处理两种方式之间的异同及各自的适用性。第四章从空间构建、技术系统和管理运营三个方面分析基于有机废弃物微循环的住区设计策略,借鉴和学习国外发达国家对有机废弃物处理的经验。第五章进行了研究性设计,选取济王社区为研究对象,用物质流分析法对上述的理论成果进行验证。第六章是总结展望部分,对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论文将建筑学与环境工程学、生态学等学科相结合,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借助物质流分析法建立城市住区的养分代谢模型,引入城市农业优化当前城市有机废弃物处理系统,以期为我国城市住区的可持续性设计提出良策。
邓元成[9](2020)在《中等职业教育环境微生物学案例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南京E中等职业学校为例,以该校环境治理技术专业《环境微生物学》为对象,开展了案例教学设计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本研究发现案例教学在中职《环境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存在教师案例教学能力不足、案例质量不高、情境创设不当和教学程序不合理等。(2)本研究优化了中职《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案例的设计策略,将教学案例的设计策略分为案例设计原则、案例设计步骤和案例设计格式与要求三个步骤。其中,案例设计步骤分为案例的素材收集、初稿加工和修改完善三个阶段。(3)本研究完善了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环境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和课后反思阶段三个阶段的实施过程,并以中职《环境微生物学》——“固体废物的微生物处理”为例完成了案例教学设计。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在课前准备阶段明确了教师与学生准备工作内容,并设计了案例总结报告表与案例教学的课桌椅排列顺序;其次,在课堂实施阶段设计了《我国固体废物处理现状》和《川崎广人:“堆肥战士扎根中国农村”》两个教学案例,并按照案例呈现、案例解读、案例问题、案例讨论和案例总结5个步骤模拟了教学过程;第三,在课后反思阶段以师生的双向反馈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综上,本研究以南京E中等职业学校为例,优化了中职《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案例设计策略和设计步骤,完善了实施过程,最后完成了2个教学案例的设计。因此,本研究为案例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案例素材,为培养具有扎实学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环保专业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教法指导。
谭玮[10](2020)在《H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垃圾围城日益严重,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为解决垃圾围城的问题,以生活垃圾处理业务为主的固废处理行业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应运而生。H公司是行业形成之初由深圳能源集团设立的专门从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全资子公司,经过20年的发展H公司在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遇到了一些问题,竞争力下降。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固废处理行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各细分领域百花齐放,传统的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已不再独霸固废市场,H公司本身也由单纯的垃圾焚烧发电转为向各领域拓展的固废处理公司,但存在着具体战略定位,及路径不明确的管理困惑。为解答这个困惑,实现公司的战略愿景,必须有清晰的定位并选择正确的竞争战略以及制定有序的实施措施。本文首先对H公司的内部资源与能力进行分析,H公司拥有设计研发能力强、生产运营管理能力强、公司形象与行业内品牌影响力良好、与高校、行业协会密切合作密切、与当地政府公关良好、与供应商合作稳定的优势,同时存在市场占有率低、资金来源单一、组织架构滞后、激励机制缺乏、高科技人才配置不足、业务单一的劣势。之后在进行H公司外部环境分析时利用宏观环境PEST模型、行业环境波特五力模型以及分析行业关键成功要素阐明H公司面临着政策利好、行业前景好,技术升级、环保理念提升、商业模式多样、市场容量大的机会。进一步利用SWOT矩阵分析优劣势、机会与威胁,以及不同战略组合,分析母公司对固废行业业务的定位,确定了H公司的战略愿景以及目标市场。针对不同的市场定位,H公司需要采用差异化战略,在问题解决能力上超越竞争对手,之后进行公司的差异化价值链设计,分析具体的差异化活动,H公司需要在方案设计、产品营销、后续服务上重点实行差异化。在战略实施上,H公司将愿景拆分为短、中、长期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实施的过程中增加人力及财力资源保障,及时调整组织架构并对激励机制进行改善。本文将理论结合实际,为H公司提升竞争力,最终实现成为城市固废处理行业一流的运营商、方案提供商、顾问的战略愿景提供借鉴。
二、城市固体废物处理现状与发展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固体废物处理现状与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2)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 |
1.4.1 研究思路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无废城市 |
2.1.2 零废弃(Zero waste) |
2.2 理论基础 |
2.2.1 清洁生产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循环经济理论 |
2.2.4 低碳经济理论 |
2.3 小结 |
第3章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现状 |
3.1 自然资源现状 |
3.2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3.3 固体废物管理现状 |
3.4 小结 |
第4章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评价 |
4.1 山西省无废城市指标体系构建 |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4.1.2 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
4.1.3 评价指标体系 |
4.1.4 指标数据来源 |
4.2 数据处理与方法 |
4.2.1 熵权法 |
4.2.2 综合评价法 |
4.3 山西省无废城市评价 |
4.3.1 确定指标权重 |
4.3.2 计算山西省十一市无废城市综合得分 |
4.4 结果分析 |
4.4.1 时间演变特征分析 |
4.4.2 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
4.4.3 影响因素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国内外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
5.1 国外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
5.1.1 新加坡:全面市场化回收 |
5.1.2 日本:生活垃圾精细化分类 |
5.2 国内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
5.2.1 包头:打造“无废城市”样板 |
5.2.2 深圳:构建绿色供应链制造体系 |
第6章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6.1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6.1.1 工业固废产量大、强度高、综合利用率低 |
6.1.2 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布点规划不合理且监管不严格 |
6.1.3 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置量和处置能力偏小 |
6.1.4 城市垃圾和市政污泥无害化处置程度低 |
6.2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6.2.1 从源头减少固废生产量、提升工业固废资源使用效率 |
6.2.2 合理布局区域性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加强监管制度 |
6.2.3 落实医疗废物收集与处置监管责任、强化处置工作 |
6.2.4 实施城市垃圾强制分类、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不足与展望 |
附录 公众对山西省11地市无废城市建设成效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3)基于医疗废物管理的综合医院建筑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丰台区的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
1.1.1 综合医院成为医疗废物的重要产生源 |
1.1.2 疫情下综合医院医疗废物产出量激增 |
1.1.3 医疗废物管理对建筑空间环境的需求 |
1.1.4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法律层面研究 |
1.2.2 管理层面研究 |
1.2.3 建筑设计层面研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及意义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3.3 研究意义 |
1.4 概念界定 |
1.4.1 综合医院 |
1.4.2 医疗废物管理 |
1.4.3 医疗废物所需的建筑空间 |
1.5 研究难点及研究创新点 |
1.5.1 研究难点 |
1.5.2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医疗废物管理在建筑设计维度的理论基础 |
2.1 医院感染控制与医院建筑 |
2.1.1 医院建筑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 |
2.1.2 医院建筑可实现有效的空间隔离 |
2.1.3 医疗废物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 |
2.2 医疗废物管理方法与建筑设计 |
2.2.1 基于FOCUS-PDCA循环的医疗废物管理 |
2.2.2 基于医疗废物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模式 |
2.3 影响医疗废物管理的建筑设计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医疗废物现有建筑设计现状调研分析 |
3.1 医疗废物管理调研概述 |
3.1.1 调研范围和方法 |
3.1.2 调研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
3.1.3 调研流程 |
3.2 基于总体规划的医疗废物建筑空间现状研究 |
3.2.1 医疗废物经过建筑空间的层级性 |
3.2.2 医疗废物暂存的选址设置现状 |
3.2.3 院区医疗废物独立出口的设置 |
3.3 医疗废物储存空间建筑设计现状研究 |
3.3.1 医疗废物储存空间概述 |
3.3.2 缺少污物间的设置 |
3.3.3 污物间建筑面积小 |
3.3.4 污物间与污物电梯距离远 |
3.3.5 医疗废物暂存处设计现状 |
3.4 医疗废物运输空间建筑设计现状研究 |
3.4.1 医院院区运输流线长 |
3.4.2 缺少污物电梯的设置 |
3.4.3 转运工具无存放空间 |
3.5 医疗废物储存空间建筑物理环境现状研究 |
3.5.1 建筑材料选择不合理 |
3.5.2 建筑设施设置待完善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医疗废物管理的建筑设计优化策略 |
4.1 医院建筑任务书中应明确医疗废物所在空间的设计要求 |
4.1.1 医院建筑必须提供足够的医疗废物储存空间 |
4.1.2 设计前期征询感染控制科室的建筑设计意见 |
4.2 基于医院建筑院区场地规划的设计优化策略 |
4.2.1 医疗废物暂存处规划设计建议 |
4.2.2 医疗废物出口的规划设计建议 |
4.2.3 医疗废物运输流线的规划建议 |
4.3 科室内医疗废物的建筑设计优化策略 |
4.3.1 医疗废物产生空间建筑平面布局建议 |
4.3.2 医疗废物产出量与储存间面积正相关 |
4.3.3 科室内污物间和污物电梯的布置建议 |
4.3.4 医疗废物建筑水平空间的布局建议 |
4.3.5 医疗废物建筑垂直空间的布局建议 |
4.4 医疗废物暂存处的建筑设计策略 |
4.4.1 医疗工艺流程 |
4.4.2 建筑功能分区 |
4.5 建筑物理环境设计优化策略 |
4.5.1 建筑材料选择建议 |
4.5.2 建筑设施选择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建筑设计优化策略的工程实例研究 |
5.1 项目概况 |
5.2 基于总体规划的医疗废物建筑设计处理 |
5.3 基于科室内医疗废物管理的建筑设计处理 |
5.4 医疗废物暂存处的建筑设计处理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
(4)复杂条件下城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系统均衡优化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城市代谢概念的历史与演变 |
1.2.2 城市代谢的核算与模型方法发展 |
1.2.3 城市系统的范围研究 |
1.2.4 城市系统的管理研究 |
1.3 问题提出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城市代谢系统多元复杂性协同识别 |
2.1 问题阐述: 系统复杂性特征分析 |
2.2 研究方法 |
2.2.1 投入产出分析 |
2.2.2 生态网络分析 |
2.2.3 多元统计分析 |
2.3 案例一: 基于不同能源使用形式的广东省动态能源投入产出分析 |
2.3.1 引言 |
2.3.2 模型建立 |
2.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3.4 主要结论 |
2.4 案例二: 未来能源系产业级预测与互动风险评估 |
2.4.1 引言 |
2.4.2 模型建立 |
2.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4.4 主要结论 |
2.5 案例三: 水利工程影响下的长江经济带各部门用水变化分析 |
2.5.1 引言 |
2.5.2 模型建立 |
2.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5.4 主要结论 |
2.6 案例四: 基于逐步聚类假设提取模型的中国三废治理 |
2.6.1 引言 |
2.6.2 模型建立 |
2.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6.4 主要结论 |
2.7 案例五: 中国地区三视角多层次产业级的具体碳排放清单 |
2.7.1 引言 |
2.7.2 模型建立 |
2.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7.4 主要结论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区域城市代谢模拟与环境责任划分 |
3.1 问题阐述: 环境不平等分析 |
3.2 研究方法 |
3.2.1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
3.2.2 网络平衡方法 |
3.2.3 多元统计分析 |
3.3 案例一: 集群规模下的区域贸易中存在的环境不平等分析 |
3.3.1 引言 |
3.3.2 模型建立 |
3.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4 主要结论 |
3.4 案例二: 南方电网碳排放转移轨迹下的具体环境责任分配 |
3.4.1 引言 |
3.4.2 模型建立 |
3.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4.4 主要结论 |
3.5 案例三: 电能替代政策干预下的输电网络中体现的跨区域碳转移 |
3.5.1 引言 |
3.5.2 模型建立 |
3.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5.4 主要结论 |
3.6 案例四: 中国地区隐藏在食物中的虚拟水的跨区域转移研究 |
3.6.1 引言 |
3.6.2 模型建立 |
3.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6.4 主要结论 |
3.7 案例五: 气候变化条件下中国能源,水和空气污染物关系的经济模拟 |
3.7.1 引言 |
3.7.2 模型建立 |
3.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7.4 主要结论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系统交互式生态环境经济均衡优化管理 |
4.1 问题阐述: 城市系统管理 |
4.2 研究方法 |
4.2.1 系统优化模型 |
4.2.2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
4.3 案例一: 阶梯碳税清单下的多级区域均衡联动响应分析 |
4.3.1 引言 |
4.3.2 模型建立 |
4.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4 主要结论 |
4.4 案例二: 碳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影响的交互均衡分析 |
4.4.1 引言 |
4.4.2 模型建立 |
4.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4 主要结论 |
4.5 案例三: 贸易战背景下的未来中国电力系统管理 |
4.5.1 引言 |
4.5.2 模型建立 |
4.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5.4 主要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贡献与创新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荣誉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甘肃省危险废物现状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危险废物来源与分类 |
1.1.1 危险废物定义 |
1.1.2 危险废物来源 |
1.1.3 危险废物分类 |
1.2 危险废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
1.3 危险废物管理现状 |
1.3.1 国外危险废物管理现状 |
1.3.2 国内危险废物管理现状 |
1.4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 |
1.5 课题研究区域、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区概况 |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2 甘肃省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情况 |
2.1 产生危险废物企业基本情况 |
2.1.1 产生危险废物企业数量 |
2.1.2 产生危险废物企业地区分布情况 |
2.1.3 主要产危废企业 |
2.2 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情况 |
2.2.1 全省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情况 |
2.2.2 各年份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情况 |
2.2.3 各地区危险废物产存情况 |
2.3 主要危险废物类别 |
2.3.1 甘肃省主要危险废物类别 |
2.3.2 甘肃省各类危险废物来源单位 |
2.3.3 各地区主要危险废物类别 |
2.4 危险废物主要行业来源 |
2.5 本章小结 |
3 甘肃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理设施基本情况 |
3.1 甘肃省持有经营许可证企业整体情况 |
3.2 持有危险废物许可证企业地区分布情况 |
3.3 企业自行利用处置情况 |
3.4 危险废物处理能力匹配情况分析 |
3.4.1 各地区危险废物处理能力匹配情况 |
3.4.2 各类危险废物处理能力匹配情况 |
3.5 本章小结 |
4 甘肃省“十四五”危险废物产生量预测 |
4.1 模型简介 |
4.2 GM(1,1)模型改进 |
4.2.1 背景值计算改进法Ⅰ |
4.2.2 背景值计算改进法Ⅱ |
4.2.3 原始序列预处理法 |
4.3 模型检验 |
4.4 危险废物产生量预测 |
4.4.1 建模过程 |
4.4.2 危险废物产生量预测 |
4.5 本章小结 |
5 甘肃省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
5.1 甘肃省危险废物管理存在的问题 |
5.1.1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地区分布不均衡 |
5.1.2 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存在缺陷 |
5.1.3 社会源危险废物管理体系不健全 |
5.1.4 监管能力薄弱,企业危废环境管理意识淡薄 |
5.2 甘肃省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对策 |
5.2.1 提高危废利用处置能力,合理布局危废处理处置设施 |
5.2.2 加大危险废物监管力度,完善规章制度 |
5.2.3 推进先进技术应用,提升危废利用处置水平 |
5.2.4 加强危废管理队伍建设,大力宣传危废相关知识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 版)简要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演化博弈视角下无废城市建设利益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无废城市概述 |
2.1.1 国际上无废城市概述 |
2.1.2 国内无废城市概述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演化博弈理论 |
第三章 我国无废城市建设中的利益主体分析 |
3.1 我国无废城市建设障碍分析 |
3.1.1 政策引领和制度建设不够 |
3.1.2 长效机制缺失 |
3.1.3 邻避效应和固废消费突出 |
3.1.4 技术创新不足 |
3.2 核心利益主体界定 |
3.3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与行为策略 |
3.4 无废城市建设核心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关系 |
3.4.1 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 |
3.4.2 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博弈关系 |
3.4.3 地方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博弈关系 |
第四章 无废城市建设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
4.1 模型假设与参数设定 |
4.1.1 基本假设 |
4.1.2 参数设定 |
4.2 复制动态方程 |
4.3 三方主体演化稳定策略 |
4.3.1 地方政府演化稳定策略 |
4.3.2 企业演化稳定策略 |
4.3.3 公众演化稳定策略 |
4.4 平衡点稳定性分析 |
第五章 演化博弈模型仿真分析 |
5.1 三方主体演化路径分析 |
5.2 参数分析 |
5.2.1 地方政府对企业处罚力度变化对地方政府演化路径的影响 |
5.2.2 地方政府对企业处罚力度变化对企业演化路径的影响 |
5.2.3 地方政府对企业处罚力度变化对公众演化路径的影响 |
5.2.4 地方政府对公众奖励力度变化对地方政府演化路径的影响 |
5.2.5 地方政府对公众奖励力度变化对企业演化路径的影响 |
5.2.6 地方政府对公众奖励力度变化对公众演化路径的影响 |
5.3 基于数值仿真的结果分析 |
第六章 利益均衡下的无废城市建设对策建议 |
6.1 加强政府引领作用 |
6.1.1 完善固废管理法律法规 |
6.1.2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
6.1.3 增强公众无废宣传教育 |
6.2 推动企业绿色发展 |
6.2.1 坚持以人为本 |
6.2.2 减废用废并行 |
6.2.3 积极转型升级 |
6.3 提高公众自身参与度 |
6.3.1 增强无废意识 |
6.3.2 践行无废生活 |
6.3.3 发挥监督作用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7)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与政策变迁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间断均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立意和议题选择 |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生活垃圾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本研究政策相关概念的梳理辨析 |
三、国外政策变迁理论的回顾述评 |
四、国内政策变迁研究的理论进展 |
第四节 研究对象和问题分解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问题的分解 |
第五节 论文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论文结构和篇章布局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的政策变迁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关于政策变迁的三个解释视角 |
一、对不确定性的关注: 政策窗口开启的机会视角 |
二、对理性选择的关注: 行动者之间的博弈互动视角 |
三、对子系统的关注: 制度与时机兼顾的转换视角 |
四、解释视角的不足和启示 |
第二节 “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 一个解释框架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制度惯性的作用形式 |
三、注意力转移的驱动因素 |
四、分析框架的具体说明 |
第三章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的间断均衡历程 |
第一节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体系 |
一、城市生活垃圾界定及属性 |
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理念及原则 |
三、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职能与体系构成 |
第二节 间断均衡期划分的判断标准 |
一、政策范式理论 |
二、判断标准的说明 |
第三节 基于扎根理论的政策内容分析 |
一、阶段历程的划分 |
二、扎根理论的选择依据 |
三、具体操作步骤 |
第四节 政策变迁的间断均衡发展历程 |
一、1986—2003年: 末端被动管理的均衡期 |
二、2004—2009年: 鼓励市场参与的均衡期 |
三、2010—2016年: 冲突频发和转向源头防治的间断期 |
四、2017—至今: 源头防治和公众参与的新均衡期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制度惯性: 均衡式变迁的内在机理分析 |
第一节 制度惯性与政策运行过程 |
一、制度结构对中国政策运行过程的影响 |
二、制度惯性的作用过程: 自上而下的三阶段政策运行 |
第二节 制度惯性的阻力及成本分析 |
一、中央政策制定: 价值导向固化提升认知成本 |
二、地方偏好执行: 路径依赖提升决策交易成本 |
三、社会反馈互动: 参与渠道缺失提升信息成本 |
第三节 制度惯性对均衡式变迁的塑造、延续与调整 |
一、第一个均衡期: 初步构建、塑造成型 |
二、第二个均衡期: 方向延续、阻力对抗 |
三、新均衡期实现: 成本支付、政策调整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注意力转移: 基于间断发生场域的因果机制分析 |
第一节 间断发生场域和影响因素模型 |
一、政策间断的发生场域 |
二、影响因素模型和变量设计 |
第二节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过程 |
一、fsQCA的选择依据 |
二、具体运算过程 |
三、真值运算结果讨论 |
第三节 间断发生的模式提炼和因果机制分析 |
一、扩大社会影响的“负面形象—媒体互激”模式 |
二、政府维稳压力下的“焦点—吸纳”模式 |
三、维稳压力与社会影响共存的“媒体互激—吸纳”模式 |
四、社会力量参与的“动员—共识”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政策变迁: 理论阐释、实践对策与发展之路 |
第一节 “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框架的理论启示 |
一、对政策变迁形态的认知拓展 |
二、制度惯性维持均衡式变迁 |
三、注意力转移助推间断发生 |
第二节 均衡性与顶层设计: 管理体系的制度建设 |
一、层级治理迈向法理分权 |
二、转向协商共识的公共决策 |
三、完善创新扩散的试点机制 |
第三节 间断性与过程优化: 冲突应对和消解策略 |
一、冲突应对: 多元行动者参与的嵌入式治理 |
二、消解冲突: 多元利益诉求的制度化吸纳 |
第四节 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政策的未来发展之路 |
一、源头主动防治,兼顾前瞻性与协调性 |
二、鼓励公众参与,多元主体共同治理 |
三、践行“三化”原则,构建配套政策体系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理论贡献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基于有机废弃物微循环的城市住区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学科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有关物质代谢的研究 |
1.2.2 有关住区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实践研究 |
1.2.3 有关住区有机废弃物管理及技术策略研究 |
1.2.4 关联废弃物管理的城市住区相关理论研究 |
1.2.5 研究简评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第二章 住区有机废弃物微循环概述 |
2.1 相关概念辨析与研究对象界定 |
2.1.1 废弃物(waste) |
2.1.2 有机废弃物(organic waste) |
2.1.3 城市微循环 |
2.1.4 有机废弃物微循环 |
2.1.5 城市农业/都市农业(UA:Urban Agriculture) |
2.1.6 研究对象界定与引入 |
2.2 有机废弃物微循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
2.2.1 有机废弃物微循环的紧迫性 |
2.2.2 有机废弃物微循环的必要性 |
2.3 有机废弃物微循环和城市农业之间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住区有机废弃物微循环方式及数据分析 |
3.1 住区有机废弃物微循环的流程及数据分析方法 |
3.1.1 有机废弃物微循环流程 |
3.1.2 数据分析 |
3.1.3 相关软件支持 |
3.1.4 建立物质流分析法系统 |
3.1.5 模拟城市住区养分流动的SFA系统 |
3.2 住区有机废弃物微循环方式 |
3.2.1 单社区自我消纳 |
3.2.2 多社区联合处理 |
3.2.3 两种方式之间的优劣对比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有机废弃物微循环的住区更新策略 |
4.1 空间构建策略 |
4.2 技术系统策略 |
4.2.1 养分收集技术 |
4.2.2 养分转化技术 |
4.3 管理运营策略 |
4.4 相关案例解析 |
4.4.1 荷兰“洁舟”可持续浮动社区 |
4.4.2 越南河内案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性设计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背景 |
5.1.2 基地条件 |
5.2 设计目标与设计原则 |
5.3 方案设计 |
5.3.1 设计理念 |
5.3.2 空间更新设计 |
5.3.3 种植系统设计 |
5.4 相关技术与数据支持 |
5.4.1 有机废弃物收集技术 |
5.4.2 转化处理技术 |
5.5 设计方案数据核算 |
5.6 愿景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9)中等职业教育环境微生物学案例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相关概念 |
1.4.1 中等职业学校 |
1.4.2 案例 |
1.4.3 案例教学法 |
1.4.4 案例教学设计 |
1.5 理论基础 |
1.5.1 范例教学理论 |
1.5.2 人本主义理论 |
1.5.3 建构主义理论 |
1.5.4 认知同化理论 |
1.6 研究方法与路径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路径 |
1.7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中职《环境微生物学》案例教学分析 |
2.1 案例教学现状分析 |
2.1.1 问卷调查对象 |
2.1.2 问卷调查内容 |
2.1.3 问卷调查分析 |
2.1.4 访谈调查对象 |
2.1.5 访谈调查内容 |
2.2 存在的问题 |
2.2.1 案例教学能力不足 |
2.2.2 案例选择质量不高 |
2.2.3 案例情境创设不当 |
2.2.4 案例教学程序不够合理 |
第三章 中职《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
3.1 案例设计的原则 |
3.1.1 时代性原则 |
3.1.2 可行性原则 |
3.1.3 启发性原则 |
3.1.4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3.2 案例设计的步骤 |
3.2.1 案例素材收集 |
3.2.2 案例初稿加工 |
3.2.3 案例修改完善 |
3.3 案例设计的格式与要求 |
3.3.1 案例的格式 |
3.3.2 撰写的要求 |
第四章 《环境微生物学》案例教学设计范例——“固体废物的微生物处理” |
4.1 课前准备阶段 |
4.1.1 教师准备 |
4.1.2 学生准备 |
4.1.3 教学条件准备 |
4.2 固废案例实施阶段 |
4.2.1 案例呈现 |
4.2.2 案例解读 |
4.2.3 案例问题 |
4.2.4 案例讨论 |
4.2.5 案例总结 |
4.3 堆肥案例实施阶段 |
4.3.1 案例呈现 |
4.3.2 案例解读 |
4.3.3 案例问题 |
4.3.4 案例讨论 |
4.3.5 案例总结 |
4.4 课后反思阶段 |
4.4.1 教师反思 |
4.4.2 学生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H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 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 |
1.2.1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
1.2.2 战略制定的理论基础 |
1.2.3 固废行业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
第二章 H公司资源能力分析 |
2.1 H公司简介 |
2.2 H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
2.2.1 有形资源 |
2.2.2 无形资源 |
2.3 H公司能力分析 |
2.3.1 经营能力 |
2.3.2 管理能力 |
2.3.3 综合能力 |
2.4 核心专长 |
2.5 优势与劣势 |
2.5.1 优势 |
2.5.2 劣势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与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H公司产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1 固废行业可拓展的细分领域 |
3.2.2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3 战略群及竞争对手 |
3.4 行业关键成功要素 |
3.5 机会与威胁 |
3.5.1 机会 |
3.5.2 威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竞争战略选择 |
4.1 H公司战略环境SWOT矩阵分析评估 |
4.1.1 SO进攻战略 |
4.1.2 ST聚焦战略 |
4.1.3 WO调整战略 |
4.1.4 WT防御战略 |
4.2 母公司对固废处理业务发展的定位 |
4.3 战略愿景 |
4.4 目标市场定位 |
4.4.1 一、二线城市市场 |
4.4.2 三、四线城市 |
4.5 战略选择 |
4.5.1 低成本定位战略可行性分析 |
4.5.2 高差异定位战略可行性分析 |
4.5.3 集中化战略可行性分析 |
4.5.4 战略选择 |
4.6 差异化价值链设计 |
4.6.1 H公司价值链活动 |
4.6.2 价值链战略环节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战略实施策略与保障 |
5.1 战略目标分解及实施步骤 |
5.1.1 短期目标 |
5.1.2 中期目标 |
5.1.3 长期目标 |
5.2 实施策略 |
5.3 战略保障措施 |
5.3.1 资源配置 |
5.3.2 组织架构 |
5.3.3 激励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城市固体废物处理现状与发展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规制有效性及效率研究[D]. 姚婷. 山西财经大学, 2021
- [2]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D]. 杨丹丹.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基于医疗废物管理的综合医院建筑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丰台区的医院为例[D]. 高宇婷.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4]复杂条件下城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系统均衡优化管理[D]. 翟梦瑜.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5]甘肃省危险废物现状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D]. 范学田.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6]演化博弈视角下无废城市建设利益协调研究[D]. 王姗姗.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7]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与政策变迁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间断均衡研究[D]. 万筠. 山东大学, 2020(08)
- [8]基于有机废弃物微循环的城市住区设计策略研究[D]. 阎如云.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2)
- [9]中等职业教育环境微生物学案例教学设计研究[D]. 邓元成.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1)
- [10]H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谭玮.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