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解社会矛盾 重视群众信访(论文文献综述)
陈纲[1](2021)在《县域信访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实证研究——以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为例》文中指出加强县域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迫切需要。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创新性地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资源聚集在信访接待大厅,调动区域内各类"理民事、解民忧"的工作力量,畅通回应群众需求的渠道,实现了群众诉求"一地解决",筑牢了阻止县域矛盾纠纷"外溢"的防线。这一模式启示我们,加强基层社会矛盾化解的重点在于强化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体现政治统领,关键在于法治手段贯穿始终体现公平正义,根本在于健全基层协作治理体系筑牢稳固根基。
孙亦馨[2](2021)在《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处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后文简称《正处》)的讲话中,毛泽东首次明确地、系统性地提出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对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各种复杂矛盾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改革开放后,党的历代领导集体根据形势的发展对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探索,用加快经济建设、加强法制建设、改进思想教育、提高网络治理能力等方式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累了丰富经验。十八大以来,社会环境、政治形势、主要矛盾、外部条件等方面都发生着巨大变化,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时代特征,人民内部矛盾的内涵及其处理方法也具有了新的特点。通过分析反映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典型案例,可以看出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具有关联性和聚合性增强、经济利益矛盾依然突出、民生矛盾呈上升趋势、权利意识觉醒与维权理性不足的矛盾凸显、网上网下相互作用使矛盾处理难度加大、新闻传媒对矛盾的影响扩大等特点。究其原因,除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一总根源外,还有国家治理存在短板的客观原因和社会心理冲突的主观原因。因此,我们不仅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深层次根源,还要从国家治理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发力,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降低因矛盾激化而出现恶性事件的频率,凝聚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强大合力。正确处理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也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为了降低人民内部矛盾带来的消极影响,党和政府要积极探索处理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长效机制,完善利益平衡机制化解矛盾根源,畅通民意表达机制缓和对立情绪,构建事前防控机制遏制矛盾萌芽,落实思想教育机制摸清思想动态,优化矛盾应对机制防止矛盾激化。
梁迎修,敖曼,王雷[3](2020)在《信访制度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信访制度与社会矛盾化解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内在关联。尤其是其中的替代性纠纷解决与权利救济功能,被认为是信访制度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的具体体现。本文认为,与其他矛盾化解机制相比,信访制度在化解社会矛盾问题中具有一些特殊的作用。比如,信访制度是社会矛盾的反映,信访制度在化解社会矛盾中具有柔性、亲民和兜底优势等。我们充分肯定信访制度在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纠纷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信访制度客观上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其化解社会矛盾作用的充分发挥。
周丛林[4](2021)在《第三方参与信访矛盾化解的行动策略研究 ——以M律师调解事务所和G人民调解工作室为例》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矛盾多元化复杂化趋势明显。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信访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公民诉求表达机制,承担着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责任。“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要求信访工作重视社会力量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的力量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从而达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本文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选取了上海市信访矛盾化解领域较为典型的M律师调解事务所和G人民调解工作室为研究案例,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试图用动态的视角分析第三方组织在信访矛盾化解过程中对信访机构和信访人的行为策略选择。研究发现:第一,宏观层面社会治理创新的要求、中观层面信访机构行动资本的支持和微观层面信访人“天然信任”的推动,三者相互作用,助力第三方组织参与到信访矛盾化解中;第二,第三方对信访机构和信访人的行动策略存在很大差别。在信访机构层面,表现致力于源头治理、积案化解、信访复查的“协助”与追踪式参与、信访阳光督查的“共治”策略;第三,在信访人层面,第三方采用“情、法、理”交融式的“沟通”和参与信访普法、信访代理、信访援助的“赋能”策略,以推动信访矛盾化解,维护信访人合法权益。研究表明,第三方在参与信访矛盾化解的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效,同时第三方组织也存在着由行政色彩浓厚和自主生存能力弱引发的自我效能不足问题。同时,第三方参与的“引导”与“激励”缺失和社会资源支持有限也导致其参与动力不足。因此,笔者认为为了提高第三方协作化解信访矛盾的效率,推动创新信访治理工作,形成多元主体共治的新格局,在第三方自我提升和政府政策倡导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成长空间。
梁雄强[5](2020)在《福清市龙田镇信访工作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访制度是基层政府与群众相互沟通联系的纽带,长久以来,对社会矛盾的化解、群众利益的保障和社会稳定的巩固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缠访、闹访、越级访等现象越来越严重,信访扩大至涉法涉诉、土地纠纷等非信访处理范围,严重制约着农村社会的安全稳定。信访问题处理难度同样随之加,基层政府疲于应对大量繁杂的信访工作任务。因此,制定行之有效的基层信访解决方案对解决农村矛盾纠纷、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福清市龙田镇为例,在社会治理视域下,采取座谈访谈、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类比分析、信访满意度分析等方法和理论对龙田镇信访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研究结果如下:(1)福清市龙田镇群众信访现状中信访涉及范围广、焦点问题突出、信访总量大、以访代诉严重、化解难度加大等问题。(2)福清市龙田镇基层信访工作中存在依法分类不明、信访体制结构冗杂、信访机构职权不清、群众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信访干部队伍建设不强等问题是造成当前信访环境的原因。(3)龙田镇基层信访工作应取长补短,不断优化。吸收国内外丰富的信访理论成果,深入学习国内基层信访实践的优秀案例,建立解决基层矛盾纠纷的多元化机制,建立群众上访预警制度,实行领导班子坐班接访,多部门联动办访制度。增强基层信访力量,加强基层干部依法执政理念,提高服务群众意识,依法分类,规范信访程序,完善适合龙田镇的信访工作机制。
马跃[6](2020)在《K区信访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信访工作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民群众诉求的重要表达方式。信访制度,是一项具有特殊性的政治制度,信访制度与人民群众参与政治、行使权利关系密切。特别是基层信访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升级,各种矛盾出现,多种冲突产生,更多的群众采取信访表达利益诉求。在实际的信访制度运行中,却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阻碍信访制度正常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以及归纳分析法等,通过对现有理论成果的研究借鉴,对我国信访工作发展变化一般规律展开探索。立足K区实际,对K区信访工作现状开展调查研究,K区信访工作目前面临着信访事项日趋复杂、异常访现象突出、遗留信访问题难化解等问题。论文对此加以总结归纳分析,深入探究了原因,包括社会利益分配格局不平衡、社会法治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信访工作体系不健全、信访工作机制运行不畅等。后列举部分地区的信访工作经验做法,提出从强化矛盾纠纷源头预防与化解、提升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规范信访工作体系建设、完善信访工作机制保障等方面的对策建议。对于理顺基层信访工作秩序、维护基层信访形势稳定以及改进基层信访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何健[7](2020)在《成都市信访上行治理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足的情况下,部分群众关切的矛盾问题得不到及时就地解决,引发矛盾上交、信访上行的现象越发突出,成为当前各级政府不可忽视的治理难题。本文以成都市信访上行治理的做法为研究对象,聚焦赋能基层及时就地调处化解信访矛盾这一关键,通过案例描述再现治理过程的全貌,以调查研究呈现治理的真实效果,用实证分析解剖治理途径总结具体经验。分别以新公共服务理论、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为指引,对成都市信访上行治理做法的三个维度——服务型政府的社情民意平台、多方联动的矛盾纠纷治理、委托代理的信访工作机制——展开剖析,阐释由被动受理办理向主动源头防范转变、粗放式管理向高效能治理转变、维稳思维向求解思维转变的工作理念,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探寻切实有效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及时就地化解在基层的治理新路径,努力构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信访不上行”的基层信访工作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全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本文丰富了我国基层信访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对其他城市的基层信访治理工作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黄良辉[8](2020)在《G市Y区社区矛盾纠纷化解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诉求不断增多,引发了大量的矛盾纠纷,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也给党委政府的治理工作带来了难题。这些矛盾纠纷大部分来源于基层社区,很多矛盾纠纷因化解不当而激化成为影响深远的案、事件。因此,从源头治理和社区治理的角度看,基层政府有必要对社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加强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和疏导,推动社会矛盾纠纷源头化解,从而实现维护社会大局安全稳定,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生活满意度的目标任务。G市Y区近年来各类矛盾纠纷频发,即使在化解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推进,但仍然存在着差距与不足。本文主要采用访谈、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用社区治理和冲突治理等理论,调查G市Y区化解社区矛盾纠纷的实际情况,分析化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对策建议:要解决社区矛盾纠纷,实现社区的善治、良治,就需要积极构建多元化解的工作格局,从建立完善工作体制、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共治、健全工作保障机制等多个方面,解决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实现社区矛盾纠纷化解成效的提升。
袁蕊[9](2020)在《“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及其治理研究》文中提出矛盾和冲突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是任何时代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从经济结构到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经济生活到精神生活、人际关系到价值观念,无不发生着深刻的历史变迁。这种历史变迁,一方面使得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有了全面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无直接利益冲突”正是伴随着我国转型期社会矛盾的变化出现的,是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立足于中国现实国情,正确理解、认识、化解和防范“无直接利益冲突”,维护国家的和谐与稳定是当务之急。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无直接利益冲突”与西方话语下的“社会冲突”具有不同的属性。“无直接利益冲突”可治可防可化解,具有人民内部矛盾属性。因此,文章围绕“无直接利益冲突”治理的依据、以往治理的成败得失、今后的治理方向和目标等问题展开。在写作逻辑顺序上,首要工作是对“无直接利益冲突”进行了阐释,即在文章开篇对“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形成了有关称谓辨析、表征、成因和影响等一般性理论,确定我们全面认识和了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的重要前提。我们认为,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不能脱离社会实际而展开,“社会转型”是考察“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最大的实际,为此我们把社会转型期,作为“无直接利益冲突”发生的社会背景。正是在此背景下,社会利益格局发生分化、社会阶层多元化,特别是贫富差距扩大引发人民群众强烈的不满情绪,才产生了庞大的源头性矛盾,为发生“无直接利益冲突”埋下隐患。转型期,原有的制度安排和机制失效、缺位、错位,新的制度安排和机制尚未健全,社会整合力和控制力下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错,社会心理发生变异等综合因素,导致“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生成。其中,心理因素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方面。心理因素包括社会心理和群体心理两个方面,二者是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功效。社会心理是“无直接利益冲突”发生的基础性心理,是长期存在的心理感受;群体心理具有短暂化、情景化等特征,是特定情境下,特定群体的心理状态。从“无直接利益冲突”参与者的群体心理着手,通过研读大量案例得出:“无直接利益冲突”参与者不仅有消极的群体心理,还存在正面、积极心理。调控、疏导负面心理,鼓励、保护正面心理,能够为我们从根本上防范、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赢得宝贵的时间,创造和谐的氛围;也有利于引导民众养成健康、理性、乐观、向上的群体心理。这对于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会、凝聚全社会力量、助推中国梦实现,有着无法替代的积极意义。这一观点是论文的创新点。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具着深厚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矛盾的论述、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矛盾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矛盾治理理论是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无直接利益冲突”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而爆发。20世纪90年代,我国出现了直接利益冲突事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直接利益冲突逐步演化为无直接利益相关的冲突。这一新型社会冲突走入学者的视野,成为广泛研究的议题。学界关于其概念内涵、性质、影响及治理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讨。以往学者对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学理研究、各级政府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经验和教训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依据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治理不足的原因,深入探索新时代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新模式。新时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化。受国外社会运动和社会思潮的冲击和网络政客的蛊惑,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外部条件风险增加。国外反华势力故意挑起或利用国内焦点事件,制造冲突事件,丑化中国;国内社会结构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目标等发生变化,社会矛盾也随之有了新的变化和特征,这些都为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带来挑战和困难。机遇总是伴随挑战和困难。新时代,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为价值引领,调整、规范人民内部矛盾的各种利益关系,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磅礴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在党内,中国共产党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披荆斩棘的政治勇气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风建设呈现新气象和新变化,这已然成为党和政府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底气和机遇。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是研究问题最终的落脚点。创新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首先要创新治理思维。“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双方不是绝对的对立,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冲突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政府要转变原有的思维方式,转变治理理念。从传统的斗争思维、紧张对峙、政治控制方式转变为以和谐思维为指引、以官民的平衡互动为契机、以多元社会治理方式为路径,深化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思维认知。其次要推动治理制度完善。制度是规范、原则、价值观念和体系在国家强制力层面的具体呈现,是社会运行的保障。从创新调解制度、信访制度和诉讼制度等方面入手,为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提供保障。再次要构建治理新格局。通过加强治理主体间的协同,强化治理方式融通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最后要优化治理化解机制。机制是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制度必须依赖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才能有效运转。“无直接利益冲突”是学术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热点,也是透视中国政治生态的重要渠道。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需要冲破以往旧的、静态的、排他的、刚性且脆弱的治理体系,构筑动态的、包容的、柔性且坚韧的治理体系。这种现代化的治理观和治理体系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精神内核,也是实现“无直接利益冲突”良性治理的关键所在。
袁迪[10](2020)在《山东省R镇越级上访治理研究》文中指出越级上访治理工作的开展是连接基层群众与上级职能政府和职能单位的桥梁。人民群众可以通过信访的方式去争取、反馈自身的合法合理诉求,维护自身的利益;政府机关可以通过信访的渠道了解到基层群众主要集中的矛盾、突出问题。近年来,为了更好的维护基层主体的社会稳定,营造和谐良好的基层发展繁荣事态,越级上访治理工作一直作为一项重要的基层治理手段和政府职能工作来抓。但由于基层群众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与群众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意识薄弱之间的矛盾,导致乡镇出现的越级上访事件数量在近几年呈现出井喷的形式,如何能够按照规章制度、依法合理的处理好基层的越级上访问题,对于基层的信访工作人员以及信访部门是一个非常急切、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对R镇现阶段越级上访现状以及开展治理工作的情况和实践进行分析后,对现阶段越级上访的基本情况、越级上访人的利益诉求展开了剖析,指出R镇治理和法制建设体系的情况经验做法。指出在进行越级上访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不够、治理工作机制不完善、群众上访信息传达断层、非法越级上访攀升、社会力量参与度较低和群众对越级上访认知不足等问题。主要的原因来源于基层干部的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治理工作终结和考核制度不科学、反馈问题的渠道不畅通、非法越级上访治理力度和手段有限、社会力量准入渠道和政策支撑不够,以及信访制度宣传力度不够。综合分析后,本文提出基层政府在解决越级上访的治理对策和建议包括:强化干部法治意识和法治方式、完善信访工作机制、畅通R镇信访渠道、依法治理民众非法越级上访、合理引入社会力量协同治理、加强信访人法制教育和宣传力度。
二、化解社会矛盾 重视群众信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解社会矛盾 重视群众信访(论文提纲范文)
(1)县域信访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实证研究——以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集接访受理调处化解为一体的综合平台,筑牢阻止县域矛盾“外溢”的防线 |
(一)八大内部功能 |
1. 来访接待,事项分办。 |
2. 民生诉求,依责办理。 |
3. 劳动争议,依法解决。 |
4. 涉军诉求,专项解决。 |
5. 涉法涉诉,速审速裁。 |
6. 法律服务,援助保障。 |
7. 人民调解,贯穿始终。 |
8. 信访部门,统揽综合。 |
(二)五大统揽功能 |
1. 处置重点突发访情。 |
2. 专班攻坚信访积案。 |
3. 领导视频接访调度。 |
4. 统筹协调提高实效。 |
5. 加强研判精准预警。 |
二、构建听民声、理民事、解民忧的纵向通道,畅通回应群众诉求的渠道 |
(一)区政法综治中心:构建体系、搭建平台、建设网络,全面提升了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的组织化、信息化、法治化、管控化水平 |
(二)区人民法院:建设“一站式诉前多元解纷联动衔接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强化了司法机关对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保障作用 |
(三)区司法行政部门:大力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培育了基层化解矛盾纠纷的人民力量 |
(四)区网格中心:建设队伍,构建网络,接收信息,排查矛盾,开展了小微纠纷化解 |
(五)区民政部门:强化济困解难,提升了人文关怀,促进了矛盾纠纷源头预防 |
三、尧都区开展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的鲜明特点 |
(一)坚持党的政治引领 |
(二)树立信访工作新理念 |
(三)不断创新机构设置 |
(四)着力提升信访工作效率 |
四、推动县域信访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
(一)基层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体现政治统领 |
(二)构建集中调处化解平台,促进矛盾“一揽子”解决 |
(三)优先调解方式,化解矛盾于萌芽状态 |
(四)坚持法治手段贯穿始终,体现公平正义 |
(五)借助网络平台整合信息,做到协作有序 |
(六)促进科学民主决策,强化防范前置 |
(七)压实领导干部责任,夯实工作作风 |
(八)健全基层协作治理体系,筑牢稳定根基 |
(2)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处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
(一)相关学术成果概况 |
(二)学界研究内容及观点 |
(三)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不足之处 |
三、主要内容与基本框架 |
(一)主要内容 |
(二)基本框架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第一部分 党和国家领导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探索与实践 |
一、建国初期毛泽东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探索与实践 |
(一)实事求是,正确区分两类矛盾 |
(二)有的放矢,恰当方法解决矛盾 |
(三)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 |
二、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探索与实践 |
(一)邓小平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探索与实践 |
(二)江泽民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探索与实践 |
(三)胡锦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探索与实践 |
三、新时代习近平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探索与实践 |
(一)树立人民中心意识,抓好基层矛盾化解 |
(二)铁腕反腐持续发力,解决党群干群矛盾 |
(三)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网络环境 |
第二部分 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阐释及突出表现 |
一、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阐释 |
(一)“新时代”的界定及时代背景 |
(二)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内涵 |
二、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 |
(一)基于劳资关系的人民内部矛盾 |
(二)基于干群关系的人民内部矛盾 |
(三)基于司法公正的人民内部矛盾 |
(四)基于医患关系的人民内部矛盾 |
(五)基于网络舆情的人民内部矛盾 |
(六)基于环境问题的人民内部矛盾 |
第三部分 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特点及产生原因 |
一、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特点 |
(一)人民内部矛盾关联性、聚合性增强 |
(二)经济利益矛盾依然突出 |
(三)民生矛盾呈上升趋势 |
(四)权利意识觉醒与维权理性不足之间的矛盾凸显 |
(五)网上网下相互作用增加矛盾处理难度 |
(六)新闻传媒对人民内部矛盾的影响扩大 |
二、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 |
(一)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
(二)国家治理存在短板 |
(三)社会心理问题凸显 |
第四部分 正确处理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必要性与着力点 |
一、正确处理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必要性 |
(一)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
(二)维护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
(三)推动国家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
二、正确处理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着力点 |
(一)贯彻落实重大战略举措 |
(二)改善国家治理 |
(三)培养健康社会心态 |
第五部分 建立正确处理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长效机制 |
一、完善利益平衡机制,化解矛盾根源 |
(一)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
(二)健全利益补偿机制 |
二、畅通民意表达机制,缓和对立情绪 |
(一)规范信访工作机制 |
(二)巩固诉求表达机制 |
三、筑牢事前防控机制,遏制矛盾萌芽 |
(一)改进矛盾排查预警机制 |
(二)构建网络舆情分析机制 |
四、落实思想教育机制,摸清思想动态 |
(一)实施思想动态分析机制 |
(二)贯彻思想教育引导机制 |
五、优化矛盾应对机制,谨防矛盾激化 |
(一)整合矛盾纠纷联动调解机制 |
(二)严格责任落实与追究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信访制度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访制度功能与社会矛盾化解的内在逻辑 |
1.信访制度功能阐释 |
2.信访制度功能与化解社会矛盾的关系 |
二、信访制度在化解社会矛盾问题中的独特作用 |
1.信访制度对社会矛盾的反映作用 |
2.信访制度化解社会矛盾的柔性优势 |
3.信访制度化解社会矛盾的亲民优势 |
4.信访制度化解社会矛盾的兜底优势 |
三、信访制度在化解社会矛盾中存在的问题 |
(一)信访入口控制问题 |
(二)信访秩序维持问题 |
(三)信访事项终结问题 |
(4)第三方参与信访矛盾化解的行动策略研究 ——以M律师调解事务所和G人民调解工作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核心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
1.3.1 核心概念界定 |
1.3.2 研究方法 |
1.4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1.4.1 理论基础 |
1.4.2 分析框架 |
第2章 第三方参与信访工作:治理场域中的社会之需 |
2.1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渐入推进 |
2.1.1 社会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参与 |
2.1.2 政策的转向 |
2.2 转型期社会矛盾复杂化 |
2.3 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任危机 |
第3章 协助与共治:第三方协作信访机构的策略 |
3.1 第三方力量的渐进入场 |
3.1.1 行动资本的来源——政府购买服务 |
3.1.2 信访机构治理效能不足 |
3.1.3 社会责任感驱使下的入场动机 |
3.2 信访矛盾化解中的积极参与 |
3.2.1 注重信访源头治理:“止新” |
3.2.2 推动积案化解:“化旧” |
3.2.3 助力信访案件复查复核:维护信访秩序 |
3.3 全流程、多方位的共同治理 |
3.3.1 第三方的“追踪式”参与 |
3.3.2 阳光督查:“阳光信访”与“责任信访”的耦合 |
3.4 第三方协助共治的功能体现:缓解信访制度内在张力 |
第4章 沟通与赋能:第三方服务信访人的策略 |
4.1 相对独立与专业化:一种身份资本的支持 |
4.1.1 公正客观的立场优势 |
4.1.2 民间性带来的“亲民”属性 |
4.1.3专业化服务 |
4.2 “情、法、理”交融式沟通调解 |
4.2.1 “动之以情”:以“情感”化解矛盾 |
4.2.2 “晓之以理”:以“法理”获得双赢 |
4.3 多方位赋能:增强信访人信访秩序认知 |
4.3.1 信访法治化建设下的普法行动 |
4.3.2 信访代理平台的创建 |
4.3.3 助力信访救助 |
第5章 自我提升与政策倡导:第三方参与信访矛盾化解的空间成长 |
5.1 矛盾化解与第三方自我增能 |
5.2 政策法律的有效激励 |
5.2.1 “引导”与“激励”并举 |
5.2.2 社会资源支持的力度 |
5.3 多元主体协作共治的信访工作机制构建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6.2.1 研究创新 |
6.2.2 研究不足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访谈提纲 |
(5)福清市龙田镇信访工作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1.5.1 研究特色 |
1.5.2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乡镇信访工作 |
2.1.2 越级上访与非正常上访 |
2.1.3 信访调解与司法诉讼 |
2.1.4 信访工作的优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社会安全阀理论 |
2.2.2 社会治理理论 |
2.2.3 RATER模型工具 |
3 福清市龙田镇信访工作的现状分析 |
3.1 龙田镇信访现状 |
3.1.1 信访量状况 |
3.1.2 群众解决问题渠道 |
3.1.3 信访目的多元化 |
3.1.4 信访压力和化解难度 |
3.1.5 信访干部办访能力 |
3.2 信访的特点及工作内容的典型案例 |
3.2.1 特点:内容多样且焦点问题突出 |
3.2.2 信访工作的典型案例 |
3.3 信访处置成效 |
3.4 小结 |
4 福清市龙田镇信访工作满意度分析 |
4.1 数据来源 |
4.2 调查样本 |
4.2.1 信访工作客体 |
4.2.2 信访工作主体 |
4.3 龙田镇信访工作主体对基层信访的服务态度分析 |
4.4 龙田镇信访工作客体总体满意度分析 |
4.4.1 信赖度方面评估 |
4.4.2 专业度方面评估 |
4.4.3 有形度方面评估 |
4.4.4 反应度方面评估 |
4.4.5 同理度方面评估 |
4.5 小结 |
5 福清市龙田镇信访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信访体制不清晰 |
5.2 对农民群众依法维权的引导和宣传不足 |
5.3 农村监督、管理机制不规范 |
5.4 各部门依法执政意识不高 |
5.5 考核机制有偏差,基层责大权轻 |
5.6 信访干部队伍建设不足 |
5.7 小结 |
6 先进地区信访工作经验梳理及借鉴 |
6.1 铜川市"三个信访"实践经验梳理及借鉴 |
6.1.1 经验梳理 |
6.1.2 工作启示 |
6.2 淮安市加强基层信访工作的经验梳理及借鉴 |
6.2.1 经验梳理 |
6.2.2 经验启示 |
6.3 道县"五个一"开展农村普法教育的经验梳理及借鉴 |
6.3.1 经验梳理 |
6.3.2 经验启示 |
6.4 肥西县"三个确保"破解重复信访难题的经验梳理及借鉴 |
6.4.1 经验梳理 |
6.4.2 经验启示 |
7 龙田镇信访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
7.1 改善现龙田镇信访工作方式和程序 |
7.1.1 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
7.1.2 规范信访程序化办理 |
7.1.3 实行领导班子坐班接访 |
7.1.4 建立群众上访的预警机制 |
7.1.5 建立乡镇信访多部门联动体系 |
7.2 坚持诉访分离,加强农村基层法制宣传 |
7.2.1 实施依法分类 |
7.2.2 设立信访工作法律咨询办公室 |
7.2.3 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法制宣传 |
7.3 加强龙田镇基层农村干部管理,缓解群干矛盾 |
7.4 强化基层干部依法执政理念 |
7.4.1 建立法治化维稳机制 |
7.4.2 转变基层干部执政行为 |
7.5 信访制度机制改革创新,监督执纪与激励保障协同共进 |
7.6 增强基层信访工作力量 |
7.6.1 健全信访工作载体 |
7.6.2 配齐配强信访工作人员 |
7.6.3 提高信访工作人员素质 |
8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6)K区信访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2.3 研究评析 |
1.3 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信访 |
2.1.2 信访制度 |
2.1.3 信访问题的类型 |
2.1.4 信访工作准则及程序 |
2.2 理论基础 |
2.2.1 治理-善治理论 |
2.2.2 回应型政府理论 |
2.2.3 公共治理理论 |
2.2.4 社会冲突安全阀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K区信访工作现状 |
3.1 K区信访工作概况 |
3.1.1 K区概况 |
3.1.2 K区信访机构设置 |
3.1.3 K区信访事项分析 |
3.1.4 K区信访工作的主要做法 |
3.2 K区信访工作面临的问题 |
3.2.1 信访事项日趋复杂 |
3.2.2 异常访现象突出 |
3.2.3 遗留信访问题化解难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K区信访工作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社会利益分配格局不平衡 |
4.2 社会法治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
4.3 信访工作体系不健全 |
4.4 信访工作机制运行不畅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K区信访工作困境的对策研究 |
5.1 经验借鉴 |
5.1.1 就地化解矛盾 |
5.1.2 积极引导网上信访 |
5.1.3 强化人民调解 |
5.2 强化矛盾纠纷源头预防与化解 |
5.2.1 畅通民意表达途径 |
5.2.2 发挥基层信访预防作用 |
5.2.3 积极推进人民调解参与基层信访化解 |
5.3 提升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 |
5.3.1 引导依法有序上访 |
5.3.2 合法合情调处信访事项 |
5.4 规范信访工作体系建设 |
5.4.1 建立高素质基层信访工作队伍 |
5.4.2 规范基层信访工作组织架构 |
5.4.3 优化信访工作考评机制 |
5.5 完善信访工作机制保障 |
5.5.1 规范基层信访工作程序 |
5.5.2 改进基层信访信息公开方式 |
5.5.3 建立有效的信访问题终结机制 |
5.6 探索信访调处新模式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7)成都市信访上行治理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目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案例选取的典型性 |
1.3.1 成都市经济社会矛盾在全国具有普遍性 |
1.3.2 成都市基层社会治理在全国具有先发性 |
1.3.3 成都市信访上行治理在全国具有影响性 |
1.4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1.4.1 概念界定 |
1.4.2 理论基础 |
1.5 研究的问题和内容 |
1.5.1 研究问题 |
1.5.2 研究内容 |
1.6 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
1.6.1 分析框架 |
1.6.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成都市信访上行治理案例的描述 |
2.1 案例产生的背景 |
2.1.1 成都市信访形势概况 |
2.1.2 成都市信访上行治理的必要性 |
2.1.3 成都市信访上行治理的现实基础 |
2.2 案例实施的过程 |
2.2.1 决策谋划阶段 |
2.2.2 决策试点阶段 |
2.2.3 决策推行阶段 |
2.3 案例的主要做法 |
2.3.1 创建平台收集社情民意 |
2.3.2 多方联动排查化解矛盾 |
2.3.3 多元参与代理群众信访 |
2.4 案例的实际效果 |
2.4.1 案例数据的来源 |
2.4.2 案例数据呈现出的效果 |
第三章 基于服务型政府的社情民意平台分析 |
3.1 创建平台收集社情民意扩充了群众参与 |
3.1.1 夯实了信访服务群众的基层基础 |
3.1.2 群众潜在诉求以意见建议方式呈现 |
3.1.3 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矛盾摩擦减少 |
3.2 扩大群众参与的原因 |
3.2.1 从掌舵角色变为服务角色 |
3.2.2 进行广泛的对话和沟通 |
3.2.3 更重视人的参与和关怀 |
3.3 创建平台收集社情民意的经验 |
3.3.1 共建共享融合打造工作场景 |
3.3.2 双线并进征集群众意见建议 |
3.3.3 梳理转化及时回应群众期盼 |
第四章 基于多方联动的矛盾纠纷治理分析 |
4.1 多方联动化解矛盾纠纷提高了治理效能 |
4.1.1 多数矛盾纠纷在发生之初被排查出来 |
4.1.2 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多数得到有效调处 |
4.1.3 分析研判形势避免矛盾纠纷升级变大 |
4.2 提高治理效能的原因 |
4.2.1 以齐抓共管的方式发现矛盾 |
4.2.2 以调和协商的途径化解纠纷 |
4.2.3 以持续的过程做好预警预防 |
4.3 多方联动化解矛盾纠纷的经验 |
4.3.1 动态排查及时发现矛盾纠纷 |
4.3.2 协调联动及早解决矛盾纠纷 |
4.3.3 强化研判防范矛盾纠纷升级 |
第五章 基于委托代理的信访工作机制分析 |
5.1 委托代理推动信访问题及时就地解决 |
5.1.1 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倾诉问题 |
5.1.2 提高了信访事项的办理质效 |
5.1.3 减轻了基层的信访工作负担 |
5.2 实现问题及时就地解决的原因 |
5.2.1 代理员专业性强减少了走弯路 |
5.2.2 代理员督促责任落实提高了质效 |
5.2.3 代理员协调资源提升了解决动能 |
5.3 委托代理解决信访问题的经验 |
5.3.1 建立四级信访代理员体系 |
5.3.2 实行两级信访代理工作机制 |
5.3.3 落实责任推动信访问题解决 |
第六章 成都市信访上行治理的启示 |
6.1 创建社区信访服务平台夯实治理基础 |
6.1.1 融合共建基层服务场景 |
6.1.2 党建引领基层服务工作 |
6.1.3 广泛收集基层社情民意 |
6.2 多方联动排查化解矛盾提高治理效能 |
6.2.1 动态排查及时发现矛盾 |
6.2.2 协商调处及早化解矛盾 |
6.2.3 强化研判做好预警预防 |
6.3 多元参与代理群众信访解决治理难题 |
6.3.1 组建系统性的信访代理员体系 |
6.3.2 建立高效的信访代理工作机制 |
6.3.3 压紧压实责任推动“事要解决”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信访途径的调查问卷 |
(8)G市Y区社区矛盾纠纷化解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独创性及新颖之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
2 社区矛盾纠纷化解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社区的概念 |
2.1.2 矛盾纠纷的概念 |
2.1.3 调解的概念 |
2.2 基本理论 |
2.2.1 治理理论 |
2.2.2 社会冲突理论 |
2.2.3 冲突管理与冲突治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Y区社区矛盾纠纷化解的现状特点及工作成效 |
3.1 Y区社区矛盾纠纷化解的工作背景 |
3.2 Y区社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运作现状 |
3.2.1 易发的矛盾纠纷类型 |
3.2.2 Y区矛盾纠纷的特点 |
3.2.3 参与化解的主体及其作用 |
3.2.4 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运作流程 |
3.2.5 化解的主要方法 |
3.3 Y区矛盾纠纷化解的成效 |
3.3.1 社会稳定得到全面维护 |
3.3.2 基层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
3.3.3 居民权益得到合法保障 |
3.4 本章小结 |
4 Y区社区矛盾纠纷化解存在的问题 |
4.1 社区矛盾纠纷化解的成效与现实需求仍有差距 |
4.1.1 社区矛盾纠纷调而不解的情况比较突出 |
4.1.2 社区家庭邻里矛盾纠纷重复投诉多 |
4.1.3 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协议履行率低 |
4.2 矛盾纠纷化解有效手段不够多元化 |
4.2.1 人民调解矛盾纠纷化解的方式遭遇挑战 |
4.2.2 社会协同化解矛盾纠纷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
4.2.3 以维稳为目标的导向造成了政府化解社区矛盾化解手段可选性不多 |
4.3 化解矛盾纠纷过于依赖社区居委会 |
4.3.1 居民直接反映的诉求主要由社区居委会直接进行化解 |
4.3.2 政府部门流转的投诉案件相当一部分需社区居委会承办解决 |
4.3.3 社会主体参与解决社区矛盾纠纷需要社区居委会的支持与参与 |
4.4 本章小结 |
5 Y区社区矛盾纠纷化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化解主体作用发挥不平衡 |
5.1.1 社区居委会矛盾纠纷调解的主体定位不清 |
5.1.2 政府主体在参与社区矛盾纠纷调解时出现缺位 |
5.1.3 社会主体参与作用有限 |
5.2 化解机制运作不顺畅 |
5.2.1 部门协调配合不到位 |
5.2.2 源头预防机制待改进 |
5.2.3 社会治理机制不健全 |
5.3 化解工作保障未到位 |
5.3.1 宣传保障不足 |
5.3.2 人员经费紧缺 |
5.3.3 法制保障不足 |
5.4 本章小结 |
6 优化Y区社区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对策建议 |
6.1 建立完善工作体制 |
6.1.1 构建多元化解工作格局 |
6.1.2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
6.1.3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
6.1.4 畅通诉求表达渠道 |
6.2 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共治 |
6.2.1 培育发展社会组织 |
6.2.2 打造社会化队伍 |
6.2.3 推动社区机团共建 |
6.2.4 提升居民公共参与积极性 |
6.3 健全工作保障机制 |
6.3.1 加强新媒体应用 |
6.3.2 完善多元化解普法机制 |
6.3.3 加强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 |
6.3.4 多渠道强化经费保障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访谈人员名单 |
附录B 社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调研提纲 |
附录C 社区矛盾纠纷化解社区调查问卷1 |
附录D 社区矛盾纠纷化解社区调查问卷2 |
致谢 |
(9)“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及其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选题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与述评 |
(一) 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二) 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理论分析 |
一、“无直接利益冲突”概念界定 |
二、“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生成 |
(一)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成因 |
(二) “无直接利益冲突”发生机理 |
三、“无直接利益冲突”的表征 |
(一) 弱势群体为主体 |
(二) 借机发泄为目的 |
(三) 偶发事件为起因 |
(四) 以政府部门为冲突对象 |
(五) 表现形式多样化 |
四、“无直接利益冲突”的负面影响 |
(一) 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 |
(二) 损害政府权威和政治合法性 |
(三) 破坏社会心理 |
(四) 阻碍人民政治素质的提高 第二章 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学理依据 |
一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属性定位 |
(一) 定位“无直接利益冲突”属性的依据 |
(二) “无直接利益冲突”属性的层次性分析 |
(三)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多元属性分析 |
二、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理论依据 |
(一) 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矛盾思想为理论指导 |
(二) 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矛盾理论为理论基石 |
(三) 以西方集体行为和社会冲突理论为镜鉴 第三章 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价值意义 |
一、契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 |
(一) 提高对人民主体的关切 |
(二) 实现治理理念的现代化 |
(三) 推进治理方式的民主化 |
二、符合建设平安中国的题中之意 |
(一) 法治是建设平安中国的根本依托 |
(二) 协同治理是建设平安中国的重要手段 |
(三) 综合治理是建设平安中国的必然趋势 |
三、符合基层治理的内在要求 |
(一) 基层治理是防范冲突的第一道防线 |
(二) 基层治理是引领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 |
(三) 基层治理效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 第四章 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
一、治理初探阶段(1949-1992) |
(一)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的治理(1949-1978) |
(二) 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四大召开时期的治理(1978-1992) |
(三) 阶段特征 |
二、艰难探索阶段(1992-2012) |
(一) 党的十四大至党中央对“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确认期间的治理(1992-2006) |
(二) 2006年至党的十八大前夕的治理(2006-2012) |
(三) 阶段特征 |
三、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
(一) “无直接利益冲突”新特征 |
(二) 治理理念新发展 |
(三) 治理实践新探索 |
四、“无直接利益冲突”治理的基本经验 |
(一) 必须坚持直面社会矛盾和冲突 |
(二) 必须坚持从源头预防和化解矛盾 |
(三) 必须坚持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
(四) 必须提高政府阶段性应对能力 第五章 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现实新境遇 |
一、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新契机 |
(一) 以新时代开启治理新征程 |
(二) 以社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任务为价值引领 |
(三) 以新时代党风建设新气象为精神铸魂 |
二、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面临的严峻挑战 |
(一) 国外社会运动和社会思潮的冲击 |
(二) 国内社会发展和社会矛盾的变化 |
三、推进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面临的难题 |
(一) 传统滞后的治理理念 |
(二) 僵化闭塞的治理方式 |
(三) 不健全的治理机制 第六章 治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创新思路 |
一、创新治理思维 |
(一) 以和谐理念推动思维方式转变 |
(二) 以协调方式促进立场关系转变 |
(三) 以包容理念推进治理方式转变 |
二、推动治理制度完善 |
(一) 完善调解制度 |
(二) 健全信访制度 |
(三) 加强诉讼制度 |
三、加强治理主体协同 |
(一) 加强党委的组织保障 |
(二) 突出政府的主导力量 |
(三) 强化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 |
(四) 畅通公众参与渠道 |
四、强化治理方式融通 |
(一) 发挥民主协商的优势 |
(二) 夯实法治保障 |
(三) 激发科技治理效能 |
五、优化治理化解机制 |
(一) 完善多元纠纷裁决机制 |
(二) 建立责任明晰的联动机制 |
(三) 加强对抗行动的制动机制 |
(四) 建立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山东省R镇越级上访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目的 |
0.3 研究意义 |
0.4 文献综述 |
0.5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0.6 创新与不足 |
1 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 |
1.1 越级上访的概念 |
1.2 社会治理理论 |
2 R镇越级上访及治理现状 |
2.1 R镇越级上访现状 |
2.1.1 越级上访基本情况 |
2.1.2 越访人利益诉求 |
2.2 R镇越级上访治理实践 |
2.2.1 社会综合治理和依法治理建设情况 |
2.2.2 治理越级上访的经验做法 |
3 R镇治理越级上访存在的问题 |
3.1 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不够 |
3.1.1 基层治理队伍能力有限 |
3.1.2 队伍责任意识缺失,导致公信力不足 |
3.2 越级上访治理工作机制不完善 |
3.2.1 信访考核考评机制不科学 |
3.2.2 信访工作认识错位 |
3.2.3 信访处理程序不规范 |
3.3 越级上访群众上访信息传达断层 |
3.3.1 越级信访职能部门相互推诿 |
3.3.2 司法救济渠道不畅 |
3.4 非法越级上访攀升 |
3.4.1 新旧问题交织增多 |
3.4.2 群众利益诉求过度 |
3.5 社会力量参与度极低 |
3.6 政府对越级上访认识不足 |
4 R镇越级上访治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基层干部对越级上访治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
4.2 越级上访治理工作终结与考核制度不科学 |
4.3 越级上访人反应问题的渠道不畅通 |
4.4 非法越级上访治理力度和手段有限 |
4.5 社会力量缺乏准入渠道和政策支撑 |
4.6 信访制度宣传力度不够 |
5 我国乡镇政府解决越级上访的治理对策与建议 |
5.1 强化干部法治意识和法治方式 |
5.1.1 加强基层干部思想教育 |
5.1.2 规范工作人员准入及管理机制 |
5.1.3 加强治理队伍业务培训 |
5.2 完善信访工作机制 |
5.2.1 健全R镇信访终结制度 |
5.2.2 完善R镇信访考核制度 |
5.3 畅通R镇信访渠道 |
5.3.1 完善基层群众沟通诉求表达机制 |
5.3.2 落实R镇主要领导干部接访制度 |
5.3.3 扩大全镇域公开听证反馈效果 |
5.4 依法治理R镇民众非法越级上访 |
5.4.1 坚持依法治访 |
5.4.2 坚持多方合作 |
5.4.3 坚持阳光信访 |
5.5 合理引入社会力量协同治理 |
5.6 加强信访人法制教育和宣传力度 |
5.6.1 加强对基层民众法制宣传教育 |
5.6.2 加强R镇范围内信访宣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四、化解社会矛盾 重视群众信访(论文参考文献)
- [1]县域信访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实证研究——以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为例[J]. 陈纲.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1(04)
- [2]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处理问题研究[D]. 孙亦馨.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2)
- [3]信访制度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研究[J]. 梁迎修,敖曼,王雷. 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 2020(06)
- [4]第三方参与信访矛盾化解的行动策略研究 ——以M律师调解事务所和G人民调解工作室为例[D]. 周丛林.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5]福清市龙田镇信访工作优化研究[D]. 梁雄强.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6)
- [6]K区信访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马跃. 燕山大学, 2020(06)
- [7]成都市信访上行治理的案例研究[D]. 何健.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8]G市Y区社区矛盾纠纷化解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黄良辉. 暨南大学, 2020(07)
- [9]“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及其治理研究[D]. 袁蕊. 山东大学, 2020(12)
- [10]山东省R镇越级上访治理研究[D]. 袁迪.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