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钢专利成为盈利亮点

武钢专利成为盈利亮点

一、武钢专利成为创利亮点(论文文献综述)

许聪[1](2021)在《转型升级视角下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和效果研究 ——以南钢股份为例》文中认为

仲丹丹[2](2016)在《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之动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使世界主要经济中心城市到20世纪60年代即完成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一时期内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与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新兴产业的互动中实现的。在中国,文化与经济之间的融合是在进入21世纪后才在很短时间内成为部分先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显着特征之一的。文化产业园区作为这种融合的产物之一,成为非常具有活力与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而其中通过对工业遗存进行改造再利用的项目占据了相当的比例。那么,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在我国典型城市的发展概况是怎样的?文化产业的原初特性使其在空间集聚过程中对宏观地理和微观载体有何特殊要求?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变迁、传统工业转型升级进程、市场规律作为中国工业用地更新的基本构成对这种结合发展的模式有怎样的作用力?认真回答这三个问题是研究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的基本前提。基于以上动机,本研究以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特性以及中国工业用地的更新特征为切入点,以我国8个代表性城市的具体项目为基本研究范围,结合对既有现状的理解建立全观的研究架构,从经济学的视角针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之动因进行析论,讨论这两种事物结合之基础、发展之根本推力,并试图创造一种解释上不致发生矛盾的、按不同保护再利用主体推动这种结合的不同过程对既有相关项目的分类,阐明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城市产业升级相结合的真正的、应然的内在动力及外在表现,进而为如何实现城市中心区存量土地盘活、产业结构调整与历史文化延续的整合,如何更好地从政策及发展策略上推进这一过程提供有限的理论参考。

徐剑[3](2012)在《白山黑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纪实》文中指出书上说,塞北皆胡地也。于是有了秦开戍边,有了万里长城,有了关里关外。其实,秦开还没有到来之前,便有了新乐文明,那是7000多年以前的事了。就近说,2700多年以前,就有了郑家洼子青铜短剑,早了秦开到来400年。辽河孕育了红山文化,与长江、黄河并行,辽河也孕育了太阳鸟和青铜剑,只是不像关里人那样把历史写在纸上,刻在碑上,而是消解在人们的血肉里、魂魄里。于是有了东北人的旷达、豪放和诚恳,有了金戈、长风和塞北。书上还说,东北人倘能近于文而不失尚武时代留下的坦荡气魄的余韵,是很有出息的一类。题记——东北无名氏(摘自《铁西文史资料》第一辑)

董颖[4](2011)在《企业生态创新的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生态创新是环境绩效能够得到显着改善的创新。与一般创新比较,它能够在产品或服务整个生命周期内有效降低环境风险并减少资源使用或环境污染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作为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动力源泉,生态创新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也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内在组成。然而我国企业的生态化实践尚为稚嫩,生态创新能力薄弱,生态创新绩效不容乐观。当前所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就是,如何促进企业生态创新并进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化转型。同时,创新理论与环境管理理论的交叉融合发展也逐渐使生态创新成了一个独立的学术概念。但生态创新研究刚刚起步,即使定义都还存在诸多争议,研究结论也存在着冲突。尤其是,结合环境管理和创新管理的分析还非常欠缺。因此从环境外部性视角运用创新系统理论来实证分析中国企业生态创新的要素与机理是企业界和理论界亟待研究的新兴领域。基于现实和理论背景,本论文提出了基本的研究问题:即在中国产业背景下(1)企业生态创新如何分类及其绩效如何测定?(2)不同的生态创新类型和环境政策对企业生态创新绩效的作用如何?(3)企业生态创新的特征要素有哪些?企业生态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如何?本文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出发,理清生态创新的概念、性质及分类,综合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理论视角,围绕“企业生态创新机理”这一基本研究命题,在历时4年实地调研访谈了浙江、江苏和河南等110余家工业企业生态创新实践的基础上,选取了四家典型企业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探讨生态创新类型的绩效差异及其作用机理,本文提出了三个模型,即生态创新类型与生态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环境政策与生态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以及生态创新机理模型,通过对279家企业的有效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对上述所提假设及模型分别进行验证,最终得出企业生态创新的关键因素及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不同的生态创新类型会导致企业环境绩效的差异,而对竞争绩效则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2、企业生态创新类型与生态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会受到环境管制严格性(环境政策和政策执行情况)的调节,政策执行情况对于环境绩效的调节作用显着,而环境政策类型对于竞争绩效的调节作用更强;3、不同的环境政策对企业生态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在不区分企业类型的情况下只有自愿协议对于企业环境绩效起到了正向作用;4、在企业类型变量的调节作用下,不同环境政策的推拉效应均十分显着。无论是资源依赖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还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对命令控制类、市场导向类、自愿协议及信息工具等环境政策和企业环境及竞争绩效均表现出显着的调节作用;5、提出了基于“特征维度—能力—绩效”的企业生态创新机理提出企业生态创新的三个特征维度:技术、资源和关系,创造性地引入环境与经济的内外部整合能力作为探索企业生态创新特征影响绩效的中介机制,通过279个样本的SEM结构分析,验证了企业生态创新的四条主要作用路径:“资源维直接影响生态创新绩效”、“生态创新特征维度(技术、资源和关系)通过环境与经济的内部整合能力影响生态创新绩效”、“生态创新特征维度(技术、资源和关系)通过环境与经济的外部整合能力影响生态创新绩效”和“环境与经济的内部整合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生态创新绩效”本研究取得了如下三项创新性研究成果:1、明晰了企业生态创新类型及企业生态创新绩效的界定及度量,揭示了生态创新的尺度差异性,批判了传统环境管理对于生态创新认识的片面性,指出企业应树立和加强生态创新的全局观;2、对环境政策与企业生态创新绩效的关系在中国背景下进行了新的思考,引入企业类型的调节作用,提出环境政策分类指导的必要性,是对原有“环境政策—企业生态创新绩效”直接关联的突破和完善。3、从多重理论视角出发,构建并验证了“特征维度—能力—绩效”的企业生态创新机理模型,打开了生态创新的“黑箱”,探明了企业生态创新的四条路径,解析了生态创新的双重外部性是如何影响创新绩效的以及环境政策的推拉效应是如何产生的,从而使生态创新的理论研究更具系统性。总之,本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细化、丰富和完善了企业生态创新理论,从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重理论视角使企业层面的生态创新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可指导性,为我国企业和政府推进生态创新实践和管理提供了新的、切实可行的理论与政策启示。

李丙驹,成吉昌[5](2010)在《用高端和个性打造领跑行业的旗舰》文中认为纵观江苏泰隆集团发展的轨迹,创始人殷根章和接班人殷爱国有一个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理念:只有品牌创业和品牌创新的企业,才是长命百岁的企业。身为父与子的殷根章和殷爱国,在品牌谋略的实施及其传承方面,自始至终高扬“为工业传动减速,为民族振兴加油”的旗帜,站在时代?

张庆文[6](2010)在《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业发展模式是指产业在特定的地域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自身产业流程特点,区别于其他行业的发展经济的方法和方式的总结和归纳。应包括两大内容:一是领域选择(包括产业选择、资源利用、技术开发、资本积累等),二是制度构建及实施(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等),而对发展模式研究,还必须涉及到模式的运行机制以及模式有效运行所需要的支撑系统。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方式,模式发展特点有(1)目标可促进个体和整体的共同发展和进步;(2)个体通过自我特性的互动、学习和经验分享获得自我成长;(3)整体和个体须具有外开放和学习其他模式的成功特质能力;(4)具有不断修正的、有较强的务实性与较快的适应性;(5)模式发展是渐变发展过程,但须具有发展的前瞻性。循环经济是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模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无疑是最佳途径。金属产业(有色和黑色金属)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原料。作为以资源为要素的产业,目前发展态势良好,但仍面临着资源依存度大、环境损害严重、后续发展乏力等问题,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升。为此,借助循环经济模式挖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集约型增长就成为金属产业的必然选择。研究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整个产业和其他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价值和带动作用。论文以云南省金属产业为研究领域,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经济学理论、系统论、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现代企业管理等理论为指导,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主线,深入研究了国内外金属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理论、原则及实现方式;在广泛调研云南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和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基础上,探讨和总结了云南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实践的典型模式,对其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构建了评价建议指标体系,提出了发展云南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促进云南金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由七章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定义金属产业循环经济概念;介绍对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的社会和经济意义;综合阐述了国内外发展金属产业循环经济模式;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技术路线。第二章为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理论基础研究。对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内涵、特征(1C5R)进行了定义;阐述了循环经济的理论支撑体系;基于资源利用模式和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理论,对Walras—Cassel模型及Hotelling模型改进和推导,建立了金属产业物质流的平衡公式和资源配置效率模型;探讨了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机理和要素,提出了政府和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责任和途径。第三章为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从模式理论出发,研究了发展金属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结合金属产业的属性和特点定义了发展金属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特点和构建原则、方法;构建了发展金属产业循环经济一般减量化模式和资源化模式,结合金属产业流程,构建了十种具体发展模式。第四章阐述了云南金属产业发展和存在的问题。从云南省资源禀赋分析入手,详细介绍了云南金属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科技装备体系、科技创新人才‘科技进步创新和成果;分析了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总结了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重点总结了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铅锌、铜、锡、钢铁四大行业中典型的国有企业“驰宏模式”、“云铜模式”、“云锡模式”和“昆钢模式”以及民营企业“飞龙模式”、“越钢模式”,以期为云南省大力发展金属产业循环经济提供指导。第六章为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和指标构建。基于“压力一一状态一一响应”概念模型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PSR框架,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综合指标评价模型;运用模型的评价、考核和预警三大功能对云南省1996-2005年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评价的具体建议指标。第七章为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及措施,基于发展模式的支撑系统运作机理,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项目入手,具体提出云南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方式、措施、途径和政策保障体系建议。

刘建斌[7](2009)在《西门子公司江西工业品市场营销研究》文中指出江西西门子隶属于北京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工业领域市场的真正开拓是从2002年开始的,近年来业务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08年下半年,我们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急剧变化,金融危机蔓延,国家宏观产业结构调整,西门子工业领域的市场如何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结合江西市场的区位特点进行营销,目前尚未有专门的研究。本文依据作者在西门子公司江西工业品市场营销7年多的实践经验,结合全球公司市场营销的相关思想和理论,阐述了西门子公司江西工业品的市场营销现状及优势资源,指出了西门子公司江西工业品市场营销劣势及面临的主要困境:一是难以选择非常良好的合作伙伴,二是江西专业技术人才稀缺,三是江西高质量的客户比较少。针对上述问题,从营销的外部环境分析、竞争对手的分析、江西工业品顾客市场需求分析等角度,论文探讨了西门子公司江西工业品市场营销策略,提出了西门子公司江西工业品市场营销管理。从工业客户关系管理,到营销计划、组织、控制、管理创新等方面全面促进西门子公司江西工业品市场营销,提升市场占有率。建设江西西门子营销文化,力图使西门子公司江西工业品市场营销健康持续发展。

佟翠玲[8](2010)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深入,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业竞争愈演愈烈,大量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了银行传统的业务领域,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产品交叉及渗透越来越多。银行迫于生存的压力重新审视业务构架,把业务竞争的重点由企业转移到个人,进一步提高了银行的资源配置水平,极大地拓展了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空间,个人理财业务的销售额和利润也因此迅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网上银行给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带来新的发展模式,而且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增加,进一步增加了居民对个人理财的需要,银行专业化的个人理财业务迅猛的发展了起来。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已相对成熟,成为了银行的主要赢利性业务。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目前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的宠儿,但是相关的经营机制和体系还不健全,存在着很多缺陷和制约理财业务发展的因素,因此,如何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已成为我国银行业面对的一项复杂而艰巨的课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营销“同质化”现象严重,理财业务发展“以产品为导向”,理财服务内容与跨国银行所提供的理财服务相距甚远,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形成理财业务品牌优势,本文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在借鉴国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成功经验基础之上,从市场细分、产品策略、服务策略和品牌策略这四个层面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营销策略进行研究。本文运用金融创新理论、‘投资组合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市场细分理论、差异化营销理论、关系营销理论、服务营销理论、品牌营销等经济理论,提出了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策略的科学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全文包括导论和正文两部分内容。导论部分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内容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以及论文不足之处。正文部分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国外市场营销理论、现代商业银行营销理论、个人理财业务理论研究状况和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及市场营销领域的研究状况。第二章: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本章首先以市场调查问卷及其他辅助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此总结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在借鉴国外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发展的总体趋势。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细分。本章以“客户价值理论”为基础,将客户的全部价值(由两部分组成,即当前价值与潜在价值)作为理财客户市场细分变量;同时通过神经网络的数据挖掘技术,运用RFM值定量分析客户当前价值,运用交叉销售能力定量分析客户潜在价值,继而基于这两方面客户价值对理财客户进行科学的分类。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分析。本章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类别不够丰富,不能满足理财客户个性化需求的现状,以“金融产品创新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从“商业银行运营模式”和“产品基本要素与条款”两方面的理财产品创新技术,以此实现我国理财产品不断的推陈出新;同时在对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组合的实证研究基础上,运用最优投资组合理论构建了“我国个人理财产品投资组合最优模型”,并在此模型的指导下举例说法,以光大银行理财产品组合方案为案例具体阐述了理财产品的方案营销策略。第五章: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服务营销策略分析。本章以提高理财客户满意度的视角,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客户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市场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找出影响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客户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六章: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品牌营销策略分析。本章从理财品牌建立的理论与实践案例两方面入手,通过“金融企业品牌资产模型”和招商银行“金葵花”理财品牌营销的案例,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品牌营销策略。第七章:结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的政策建议。作为本文的总结与重点回顾,主要是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的政策建议。论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对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细分的研究中,以“客户价值理论”为基础,将客户的全部价值(由两部分组成即当前价值与潜在价值)作为市场细分变量;同时通过神经网络的数据挖掘技术,运用RFM值定量分析客户当前价值,运用交叉销售能力定量分析客户潜在价值,继而基于这两方面客户价值对客户进行科学的分类。从现有的国内文献资料看,本文在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细分的研究中无论从使用的神经网络技术上,还是市场细分变量的选择上,都有所创新。2.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组合方案营销策略的分析中,运用最优投资组合理论,构建了非线性规划的“理财产品最优投资组合模型”。模型最大的特点是约束条件较少,可操作性强,同时通过运用EXCEL的“规划求解”功能解决了大量数学运算问题,可以较好的满足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组合方案营销的实际工作需求。3.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服务策略的分析中,因为理财服务本身具有的无形性和难以量化的特点,运用定量化的方法研究理财业务服务满意度问题难度较大,本文尝试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与以往的文献资料对此问题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不同,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赵峰[9](2006)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组织政策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产业政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竞争和提高产业竞争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对过去延续下来的产业组织政策进行调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产业组织政策优化和创新,这将对于推动中国产业组织理论和政策的研究,实现产业组织合理化,提高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论文以产业组织、产业集群、产业组织政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理论和方法为指南,以国内外产业组织政策经验的借鉴以及中国产业组织政策演变和产业组织现状分析为基础,构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研究框架。其中,分别从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规制改革、推进中国大企业集团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组织模式创新四个方面深入研究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产业组织政策,对产业组织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提出完善产业组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对策建议。 论文通过对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政府规制的发展和失灵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提出自然垄断产业要设立独立规制监管机构,将规制由专一化向综合化过度,加快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结构重组等措施。 大企业集团战略是提高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论文通过对我国大企业发展的实证评价,认为产业组织政策应在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拓宽企业构建渠道,鼓励和扶持企业跨国并购等方面对大企业集团加以引导。 论文基于中小企业产业组织现状、特征的分析,提出“寡头垄断,大中小协调发展”的企业共生网络将会有效改变我国产业组织结构,促进有效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缓解就业压力,增强我国产业的竞争活力。 论文分析了产业组织创新模式与中国产业组织优化的关系,认为中国产业组织模式必须适应新的环境,不断吸纳现代组织模式之精华,在创新中探

兰富荣[10](2005)在《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总院作为一个传统的设计研究大院,在计划经济时代以及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代经营是相当成功的,但是近年来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对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总院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院所改革实际,在对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总院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借鉴国内外科技企业改革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先进企业的发展经验,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总院的发展战略目标是以战略客户为中心,走以设计为龙头、以专业技术、项目管理、咨询服务、融资能力为支撑的国际工程科技公司的发展道路。并提出具体的业务发展、组织系统变革、科技发展、人力资源发展、信息化建设、国际化等战略方案。另外,本文还对我国家勘察设计院所转制及未来发展战略中的几个普遍问题提出了较独到的见解。

二、武钢专利成为创利亮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钢专利成为创利亮点(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之动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动机与目的
        1.1.1 研究动机
        1.1.1.1 城市工业用地更新加速与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滞后
        1.1.1.2 产业经济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关联性的研究不足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工业遗产与文化产业的交叉研究
        1.2.2 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相关研究
        1.2.3 中国工业用地更新相关研究
    1.3 研究架构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架构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成果与论文创新点
        1.4.1 研究成果
        1.4.2 论文创新点
        1.4.2.1 系统的调查研究
        1.4.2.2 理论方法创新
        1.4.2.3 对工业遗产与文化产业结合动因的研究
第二章 文化产业介入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发展概况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范畴界定
        2.2.1 工业遗产
        2.2.1.1 类型范围
        2.2.1.2 时期范围
        2.2.2 文化产业
        2.2.2.1 国外的界定
        2.2.2.2 国内的界定
    2.3 调研地点的选择
        2.3.1 参考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程度
        2.3.2 考虑调研地点地域分布广度
    2.4 各地概况
        2.4.1 北京——现代工业遗存在世界城市
        2.4.1.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2.4.1.2 项目特点
        2.4.2 上海——近代工业遗存与海派文化的融合
        2.4.2.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2.4.2.2 项目特点
        2.4.3 广州——行业集聚鲜明的产业园模式
        2.4.3.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2.4.3.2 项目特点
        2.4.4 天津——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对有限文化经济资源的竞争
        2.4.4.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2.4.4.2 项目特点
        2.4.5 重庆——工业形象与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载体要求的背离
        2.4.5.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2.4.5.2 项目特点
        2.4.6 青岛——价值较高的工业遗产集中在城市更新重点区域
        2.4.6.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2.4.6.2 项目特点
        2.4.7 西安——工业遗产在世界文明古都
        2.4.7.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2.4.7.2 项目特点
        2.4.8 福州——工业遗产在“侨乡”
        2.4.8.1 文化产业相关概要
        2.4.8.2 项目特点
第三章 文化产业选择工业遗产作为空间载体的动因分析
    3.1 引言
    3.2 文化生产的城市选择
        3.2.1 文化生产选择工业基础雄厚的城市
        3.2.2 文化生产的地理集中是自我强化的——以天津、北京为例
        3.2.3 推动文化产业落脚工业遗产的城市政策——以北京、上海、福州为例
    3.3 文化生产的区位选择
        3.3.1 工业历史地段的地理区位优势
        3.3.2 工业历史地段的建筑密度优势
        3.3.3 工业历史地段的产业氛围优势
    3.4 文化生产的建筑空间要求
        3.4.1 工业遗产较低的使用成本符合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
        3.4.2 工业遗产的空间形态特征符合文化产业的使用要求
        3.4.3 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满足文化产业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3.5 策略探讨: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应纳入存量规划体系
        3.5.1 存量规划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产生的影响
        3.5.1.1 深圳
        3.5.1.2 上海
        3.5.1.3 北京
        3.5.2 存量规划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提出的新要求
        3.5.2.1 符合城市存量规划的发展目标
        3.5.2.2 从制度设计角度思考保护再利用模式
第四章 工业遗产选择文化产业作为再利用模式的动因分析
    4.1 引言
    4.2 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影响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以北京、上海为例
        4.2.1 理论构建
        4.2.1.1 划拨工业用地取得期(1954~1988)
        4.2.1.2 划拨工业用地价值凸显期(1988~1998)
        4.2.1.3 划拨工业用地解冻探索期 (1998~2008)
        4.2.1.4 划拨工业用地再利用主动结合产业调整的新时期(2008~)
        4.2.2 策略探讨
    4.3 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推动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以中国纺织工业格局中的“上、青、天”为例
        4.3.1 概念界定
        4.3.1.1 传统工业
        4.3.1.2 “上、青、天”
        4.3.2 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作用机制
        4.3.2.1 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作用——释放有形资源
        4.3.2.2 地方行业转型升级作用于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路径
        4.3.3 行业企业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认知路径及策略探讨
        4.3.3.1 行业企业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认知路径
        4.3.3.2 对有形资源的价值认知阶段
        4.3.3.3 策略探讨
    4.4 市场规律作用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以青岛为例
        4.4.1 理论构建
        4.4.1.1 青岛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模式选择机制
        4.4.1.2 市场规律作用下的投入差异
        4.4.2 策略探讨
第五章 按保护再利用主体作用过程分类的实证研究
    5.1 引言
    5.2 原址工业企业产业升级背景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
        5.2.1 形成动因
        5.2.1.1 城市产业升级宏观作用分析
        5.2.1.2 企业产业升级微观作用过程
        5.2.2 保护再利用特点
        5.2.2.1 保护特点
        5.2.2.2 再利用特点
        5.2.3 认知意义
    5.3 高校带动下的文化产业与工业遗产再利用协同发展
        5.3.1 形成动因
        5.3.1.1 工业遗产位置靠近高校
        5.3.1.2 高校改、扩建用地需求
        5.3.1.3 高校文化产业发展需求
        5.3.1.4 高校建筑空间特征新需求
        5.3.2 保护再利用特点
        5.3.2.1 多出现在“新一线城市”
        5.3.2.2 再利用主体多为艺术、设计类院校师生
        5.3.2.3 保护再利用顺序倒置
        5.3.3 策略建议
        5.3.3.1 关注工业遗产周边的高校文化资源
        5.3.3.2 高校改、扩建与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相结合
        5.3.3.3 高校文化产业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相结合
        5.3.3.4 探求符合高校建筑空间特征的旧工业建筑改造策略
        5.3.4 认知意义
    5.4 城市经营理念主导的保护再利用模式
        5.4.1 多重作用分析
        5.4.1.1 大遗址区保护
        5.4.1.2 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经营手段
        5.4.1.3 大旅游理念
        5.4.2 认知意义
    5.5 以房地产开发为目的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
        5.5.1 商务办公产业园开发
        5.5.1.1 形成动因
        5.5.1.2 保护再利用特点
        5.5.2 综合性地产开发
        5.5.2.1 形成动因
        5.5.2.2 保护再利用特点
        5.5.3 认知意义
    5.6 文化发展类公司主导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
        5.6.1 形成动因
        5.6.1.1 建筑改造加建限制少
        5.6.1.2 地方性的产业园扶植政策
        5.6.2 保护再利用特点
        5.6.3 认知意义
    5.7 政府全面掌控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
        5.7.1 形成动因
        5.7.2 保护再利用特点
        5.7.3 认知意义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观点结论
    6.2 展望
附录一 调研项目溯源
附录二 《北京市保护利用工业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指导意见》
附录三 《中共福州市委办公厅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利用工业厂房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管理办法》
附录四 天津市政府《天拖地块(公建)产业规划布局的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文章
    专(译)着
    论文集
    学位论文
    报纸文章
    报告
    网络资源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企业生态创新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创新是全球可持续转型的动力源泉
        1.1.2 生态创新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1.1.3 生态创新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内在组成
        1.1.4 企业生态创新是我国亟待提升的重点领域
    1.2 理论背景
    1.3 问题的提出
    1.4 相关概念界定与说明
        1.4.1 生态创新(EI)
        1.4.2 生态创新绩效
        1.4.3 环境政策
    1.5 研究的逻辑框架、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5.1 逻辑框架
        1.5.2 技术路线
        1.5.3 主要研究方法
        1.5.4 章节安排
    1.6 本文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生态创新的概念、性质与分类
        2.1.1 生态创新发展的背景
        2.1.2 生态创新的定义
        2.1.3 生态创新的特性
        2.1.4 生态创新的分类
    2.2 企业生态创新的研究视角与理论基础
        2.2.1 经济学视角
        2.2.2 管理学视角
        2.2.3 社会学视角
    2.3 生态创新的绩效测量
        2.3.1 创新绩效
        2.3.2 环境绩效
        2.3.3 经济绩效
        2.3.4 可持续竞争绩效
        2.3.5 上述四种绩效的关系
    2.4 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
        2.4.1 影响因素
        2.4.2 动力与障碍
        2.4.3 作用机理
    2.5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3 企业生态创新的类型与机理探索性案例研究
    3.1 案例研究方法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问题和理论预设
        3.2.2 案例选择
        3.2.3 数据收集
        3.2.4 数据分析方法
    3.3 企业生态创新典型案例的研究
        3.3.1 A耐材企业生态创新案例(工艺EI)
        3.3.2 B注塑机企业生态创新案例(产品EI)
        3.3.3 C宜兴协联生态创新案例(组织EI)
        3.3.4 D宁波纺织企业案例(末端治理)
    3.4 数据分析
        3.4.1 生态创新类型
        3.4.2 生态创新的机理—自变量(维度结构)
        3.4.3 生态创新的机理—中介变量
        3.4.4 生态创新的机理—企业生态创新绩效
    3.5 多案例间比较研究和初步命题提出
        3.5.1 案例数据信息编码
        3.5.2 生态创新的类型与企业生态创新绩效关系
        3.5.3 生态创新的机理—维度结构与企业生态创新绩效
        3.5.4 生态创新的机理—维度结构与中介变量
        3.5.5 生态创新的机理—中介变量与企业生态创新绩效
    3.6 本章小结
4 生态创新类型、环境政策与生态创新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
    4.1 企业生态创新类型
        4.1.1 按创新对象划分
        4.1.2 按创新强度划分
        4.1.3 基于环境管理模式的划分
        4.1.4 末端治理、清洁生产、产品生态创新和组织生态创新
    4.2 企业生态创新类型与生态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
        4.2.1 生态创新绩效分类及其测量
        4.2.2 生态创新类型与企业环境绩效
        4.2.3 生态创新类型与企业竞争绩效
        4.2.4 环境管制对生态创新类型与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
        4.2.5 企业生态创新类型与生态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
    4.3 企业生态创新与环境政策的关系
        4.3.1 波特假说
        4.3.2 环境管制与生态创新的实证研究
        4.3.3 环境政策
    4.4 环境政策与企业生态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
        4.4.1 环境政策与企业环境绩效
        4.4.2 环境政策与企业竞争绩效
        4.4.3 调节变量(企业类型)的影响
        4.4.4 环境政策与企业生态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企业生态创新机理的模型构建
    5.1 生态创新的维度结构
        5.1.1 技术维度
        5.1.2 资源维度
        5.1.3 关系维度
    5.2 企业环境与经济的内外部整合能力
        5.2.1 环境与经济的内部整合能力
        5.2.2 环境与经济的外部整合能力
    5.3 生态创新机理的理论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5.3.1 生态创新的维度结构与企业生态创新绩效
        5.3.2 生态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
    5.4 本章小结
6 企业生态创新模型的实证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问卷设计过程
        6.1.2 问卷的基本内容
        6.1.3 问卷对象选择及回收
        6.1.4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1.5 结构方程建模方法
        6.1.6 结构方程分析方法
    6.2 模型1——生态创新类型与生态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
        6.2.1 假设和初始模型
        6.2.2 变量设计
        6.2.3 信度和效度检验
        6.2.4 企业生态创新类型与生态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检验
        6.2.5 分析与讨论
    6.3 模型2——环境政策与企业生态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
        6.3.1 假设和初始模型
        6.3.2 变量设计
        6.3.3 信度和效度检验
        6.3.4 环境政策与生态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检验
        6.3.5 分析与讨论
    6.4 模型3——企业生态创新机理
        6.4.1 假设和初始模型
        6.4.2 变量设计
        6.4.3 信度和效度检验
        6.4.4 企业生态创新机理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6.4.5 进一步分析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不同的生态创新类型对企业生态创新绩效的作用
        7.1.2 环境管制:对生态创新类型与企业生态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
        7.1.3 不同的环境政策对企业生态创新绩效的作用
        7.1.4 企业类型:对环境政策与企业生态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
        7.1.5 构建了"企业生态创新特征—能力—绩效"的机理模型
    7.2 理论贡献及实践意义
        7.2.1 理论贡献
        7.2.2 实践意义
    7.3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企业生态创新实践的访谈提纲
附录2 企业生态创新调查问卷
附录3 生态创新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学研究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6)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立题意义
        1.1.1 我国金属产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1.1.2 选题的社会经济发展意义
    1.2 国内外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综述
        1.2.1 国外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综述
        1.2.2 国内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综述
    1.3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的总体思路
        1.3.2 研究主要内容
2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理论基础研究
    2.1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2.1.1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2.1.2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与传统产业经济的区别
        2.1.3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2.2 基于资源经济学的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分析
        2.2.1 基于环境的资源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定义
        2.2.2 资源生产过程模式
        2.2.3 资源价值及其形成过程
        2.2.4 金属产业经济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平衡关系
        2.2.5 物质流平衡的均衡模型
    2.3 循环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理论
        2.3.1 模型建立的假设及概念
        2.3.2 资源配置效率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2.3.3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资源配置效率
        2.3.4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理论模型的技术经济特征分析
3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3.1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概念
        3.1.1 发展模式的含义
        3.1.2 金属矿产资源的属性及物质循环的特点
    3.2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3.2.1 具有多种效益的统一性
        3.2.2 具有动态结构的调控性
        3.2.3 具有广泛的应变性
        3.2.4 具有物质技术的一体性
    3.3 构建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原则
        3.3.1 相宜性原则
        3.3.2 协调性原则
        3.3.3 可操作性原则
        3.3.4 可持续性原则
        3.3.5 综合效益增长原则
    3.4 构建金属产业循环发展模式的方法
    3.5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技术路径
        3.5.1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基本发展模式
        3.5.2 发展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的技术路径
    3.6 金属产业资源减量化一般运作模式
        3.6.1 运作模式一:进行原料、辅料的替代或质量升级
        3.6.2 运作模式二:延伸价值链
        3.6.3 运作模式三:采用无废或低废工艺
        3.6.4 运作模式四:改进生产设备,提高设备效率及产品寿命
        3.6.5 运作模式五:现场循环回收利用,建立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循环系统
    3.7 金属产业资源化和再利用一般运作模式
    3.8 金属产业工业园区一般运作模式
        3.8.1 金属产业循环价值链的构建方法
        3.8.2 工业园区运作模式一:依托型共生网络
        3.8.3 工业园区运作模式二:平等型共生网络
        3.8.4 工业园区运作模式三:嵌套型共生网络
        3.8.5 工业园区运作模式四:虚拟型共生网络
    3.9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具体模式
        3.9.1 地质勘探循环经济运作模式
        3.9.2 采矿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清洁生产
        3.9.3 选矿循环经济生产模式
        3.9.4 采矿与选矿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
        3.9.5 矿山生态修复(复垦)模式
        3.9.6 金属产业矿区社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矿业农庄模式
        3.9.7 金属产业冶炼模式
        3.9.8 金属化工循环经济模式
        3.9.9 金属产业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冶金工业园区
        3.9.10 金属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运作模式
4 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和存在问题
    4.1 云南省矿产资源自然禀赋条件
        4.1.1 矿集区
        4.1.2 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基地
    4.2 云南省金属产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2.1 云南省金属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
        4.2.2 云南省金属产业科技装备水平
        4.2.3 云南省金属产业科技创新人才
        4.2.4 云南省金属产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成果
        4.2.5 云南省金属产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
    4.3 云南省金属产业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4.3.1 能耗、材耗、水耗、地耗高,节约降耗任务艰巨
        4.3.2 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4.3.3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频频引发地质灾害
5 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模式探讨
    5.1 铅锌企业循环经济模式
        5.1.1 驰宏模式
        5.1.2 祥云飞龙模式
    5.2 铜企业循环经济模式
    5.3 锡企业循环经济模式
    5.4 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模式
    5.5 先进企业对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5.6 冶金工业园区循环经济模式
        5.6.1 红河生态工业园区简介
        5.6.2 红河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5.6.3 红河冶金工业园区运行模式
        5.6.4 行业网络耦合
        5.6.5 生态产业链设计
        5.6.6 工业代谢分析
6 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和指标构建
    6.1 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6.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3 评价模型构建与计算
        6.1.4 基于统计指标的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6.1.5 指标评价
        6.1.6 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协调系数
        6.1.7 评价等级的确定
        6.1.8 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预警功能
    6.2 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具体建议指标
7 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及措施研究
    7.1 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持系统
        7.1.1 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运行机理
    7.2 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7.2.1 指导思想
        7.2.2 基本原则
        7.2.3 发展目标
        7.2.4 主要指标
        7.2.5 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
        7.2.6 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项目
    7.3 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方式
        7.3.1 编制规划
        7.3.2 推进节约降耗
        7.3.3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7.3.4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7.3.5 开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
        7.3.6 加强矿产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7.3.7 建立保障体系和指标评价体系
    7.4 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和途径
        7.4.1 主要措施
        7.4.2 实施步骤和发展途径
    7.5 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保障体系
        7.5.1 法律和法规
        7.5.2 政策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期间所作的科研工作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报告及奖项

(7)西门子公司江西工业品市场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市场营销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西门子市场营销全球战略分析
    2.1 西门子全球公司概述
    2.2 西门子全球化战略
    2.3 西门子公司在华营销战略
    2.4 在华中部若干省域办事处市场营销经验
第3章 西门子公司江西工业品市场营销现状
    3.1 西门子公司江西联络处简介
    3.2 西门子公司江西联络处工业领域市场营销现状
    3.3 西门子公司江西联络处工业品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3.4 西门子公司江西联络处工业品市场营销优劣势分析
第4章 西门子公司江西工业品市场营销需求分析
    4.1 西门子公司江西联络处工业品目标市场的确定
    4.2 江西工业品市场需求潜量分析
    4.3 江西工业品市场购买行为分析
第5章 西门子公司江西工业品市场营销策略选择
    5.1 多元化、集成化的产品策略
    5.2 以产品和技术创新为基石的品牌策略
    5.3 零距离服务营销策略
    5.4 差别定价策略
    5.5 组合定价策略
    5.6 短渠道策略
    5.7 品牌推广策略
    5.8 关系营销策略
第6章 西门子公司江西工业品市场营销管理
    6.1 工业客户关系管理
    6.2 工业领域市场营销年度计划
    6.3 工业领域市场营销多组织保证
    6.4 工业领域市场营销项目流程控制
    6.5 工业领域市场营销管理创新
    6.6 江西西门子营销文化建设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2 内容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0.2.1 研究思路
        0.2.2 内容安排
        0.2.3 研究方法
    0.3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0.3.1 创新点
        0.3.2 不足之处
1. 文献综述
    1.1 商业银行营销策略方面的研究
        1.1.1 国外商业银行营销策略方面的研究
        1.1.2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策略方面的研究
    1.2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研究
        1.2.1 境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研究
        1.2.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研究
        1.2.3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研究的趋势
    1.3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策略的研究
        1.3.1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策略定性分析为主的研究
        1.3.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策略定量方法为主的研究
        1.3.3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研究的不足及本文研究中的创新点
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2.1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现状的实证分析
        2.1.1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涵义和内容
        2.1.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状况的市场调查
        2.1.3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发展的总体趋势
        2.2.1 科学细分客户市场,提供个人性的理财产品与服务
        2.2.2 建立多类别、系列化的理财产品营销体系
        2.2.3 塑造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营销体系
        2.2.4 创建高品质的个人理财品牌营销体系
3.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细分
    3.1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细分研究现状
        3.1.1 商业银行客户市场细分方法综述
        3.1.2 基于"家庭生命周期"方法的理财客户市场细分
        3.1.3 基于客户价值理论的市场细分
        3.1.4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客户市场细分方法的不足及本文盯创新点
    3.2 基于"客户价值"的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客户分类
        3.2.1 基于RFM的客户分类
        3.2.2 交叉销售能力的客户分类
        3.2.3 基于RFM与交叉销售的客户价值分类
4.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分析
    4.1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行现状
        4.1.1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种类
        4.1.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特点
        4.1.3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的发展趋势
    4.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系列化创新策略
        4.2.1 金融产品创新的方法
        4.2.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系列化创新策略
    4.3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组合方案营销策略
        4.3.1 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状况的实证分析
        4.3.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组合最优模型的构建
        4.3.3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组合的方案营销策略
5.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服务营销策略分析
    5.1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服务质量的理论与模型
        5.1.1 服务质量与服务质量模型
        5.1.2 银行顾客满意度指标体系的建立
        5.1.3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服务质量指标体系的建立
        5.1.4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服务质量研究的不足与本文的创新点
    5.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客户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2.1 问卷设计
        5.2.2 问卷调查结果
        5.2.3 信度和效度分析
        5.2.4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客户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
    5.3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CS策略的实现途径
        5.3.1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差异化服务
        5.3.2 理财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培养
        5.3.3 拓展理财服务的渠道
    5.4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服务的CR体系
        5.4.1 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内容
        5.4.2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CRM的具体措施
        5.4.3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客户关系管理的案例
6.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品牌营销策略分析
    6.1 金融企业品牌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
        6.1.1 我国金融企业品牌建设理论研究现状
        6.1.2 金融品牌资产的构成要素
        6.1.3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品牌资产的构成要素
    6.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品牌建设的现状
        6.2.1 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战略的分析
        6.2.2 目标市场定位分析
        6.2.3 理财品牌分析
    6.3 案例分析—招商银行"金葵花"理财品牌的形成
        6.3.1 招商银行"金葵花"品牌的创建
        6.3.2 招商银行"金葵花"品牌推广
        6.3.3 持续的品牌宣传
7. 结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的政策建议
    7.1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科学的理财市场细分
    7.2 创新开发系列化的理财产品
    7.3 用顾客满意的观念经营个人理财业务
    7.4 注重个人理财业务的品牌营销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论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产业组织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产业组织政策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基本理论综述
    2.1 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2.1.1 产业的概念
        2.1.2 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2.2 有关产业组织的基本理论
        2.2.1 产业组织的概念
        2.2.2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2.3 有关产业组织政策的基本理论
        2.3.1 产业组织政策的概念
        2.3.2 产业组织政策的分类
        2.3.3 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
        2.3.4 确定产业组织政策目标的主要依据
        2.3.5 实现产业组织政策目标的手段
    2.4 有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
        2.4.1 “小康社会”的由来
        2.4.2 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内涵
        2.4.3 有关新型工业化的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外产业组织政策研究与借鉴
    3.1 欧美发达国家的产业组织政策
        3.1.1 产业组织政策以维护竞争秩序为核心
        3.1.2 从较强的规范制约到“放松规制”
        3.1.3 中小企业的发展政策
    3.2 亚洲国家的产业组织政策
        3.2.1 日本的产业组织政策
        3.2.2 韩国的产业组织政策
    3.3 国外产业组织政策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3.3.1 产业组织政策的制定 实施要立足于本国国情
        3.3.2 产业组织政策的实施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3.3.3 产业组织政策目标应与实施手段相适应
        3.3.4 产业组织政策要与其他经济政策配合运用
        3.3.5 要发挥企业自组织力量的能动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面建设小康时期中国产业组织政策体系
    4.1 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的发展
        4.1.1 以赶超为目标的大企业发展政策
        4.1.2 工业小型化和调整政策
        4.1.3 “文革”期间鼓励重点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
        4.1.4 改革开放初期的促进企业横向联合政策
        4.1.5 自90年代至今的中国产业组织政策
    4.2 中国产业组织现状分析
        4.2.1 中国产业组织现状概述
        4.2.2 中国产业组织存在的矛盾分析
    4.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
        4.3.1 产业组织政策的初级目标
        4.3.2 产业组织政策的高级目标
        4.3.3 全面建设小康时期产业组织特征
    4.4 全面建设小康时期的产业组织政策体系构建
        4.4.1 产业组织政策有效性分析
        4.4.2 基于产业组织政策有效性的中国产业组织政策体系框架
        4.4.3 全面建设小康时期的产业组织政策类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规制与改革政策
    5.1 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规制概述
        5.1.1 自然垄断产业的内涵
        5.1.2 政府规制的内涵
        5.1.3 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规制需求
        5.1.4 自然垄断产业政府规制的内容
    5.2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现状
        5.2.1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的形成
        5.2.2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改革成果
    5.3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的失灵
        5.3.1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政府规制失灵的表现
        5.3.2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政府规制失灵的原因
    5.4 基于政府规制改革的自然垄断产业组织政策取向
        5.4.1 设立独立的规制监管机构
        5.4.2 重塑政府规制体系
        5.4.3 加快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5.4.4 加快垄断产业市场结构重组
        5.4.5 规制改革的法律保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推进大企业集团发展的产业组织政策
    6.1 中国大企业集团发展战略选择的必然性分析
        6.1.1 大企业集团战略是提高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6.1.2 大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
        6.1.3 大企业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枢纽
        6.1.4 大企业集团是自主创新的主体
        6.1.5 实现大中小企业共生体的必然选择
    6.2 中国大企业集团发展现状和特点
        6.2.1 行业结构现状
        6.2.2 所有制结构现状
        6.2.3 经济效益与效率分析
    6.3 中国大企业集团国际竞争力评价
        6.3.1 中外大企业集团比较
        6.3.2 中国大企业集团国际竞争力评价
    6.4 基于大企业集团战略的中国产业组织政策取向
        6.4.1 完善所有制结构优化做大做强国有企业
        6.4.2 市场选择为主与政策引导结合实现企业规模扩张
        6.4.3 实施提高“软实力”的自主创新的产业组织政策
        6.4.4 跨国并购重组加入全球资源整合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实施扶持中小企业的产业组织政策
    7.1 中国中小企业产业组织现状
        7.1.1 中小企业的界定和分类
        7.1.2 中国中小企业产业组织现状及特征
        7.1.3 中国中小企业产业组织现状的成因
    7.2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能力的实证评价
        7.2.1 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
        7.2.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7.2.3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7.2.4 基于三层BP网络的中小企业发展能力的评价
    7.3 促进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组织政策导向
        7.3.1 强化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
        7.3.2 加强和完善对中小企业的财政税收政策
        7.3.3 构建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企业网络
        7.3.4 加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的形成和监管
        7.3.5 完善统一的中小企业政府管理体制
        7.3.6 制定并颁布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有关法规条例
        7.3.7 “抓大放小”分类改造和改组国有中小企业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实施促进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产业组织政策
    8.1 新型产业组织模式与中国产业组织优化
        8.1.1 敏捷制造虚拟企业动态联盟与中国产业组织优化
        8.1.2 企业战略联盟与中国产业组织优化
        8.1.3 企业集群与中国产业组织优化
    8.2 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评价
        8.2.1 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整体认识
        8.2.2 影响新型产业组织模式发展的因素
    8.3 基于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中国产业组织政策导向
        8.3.1 构建大企业动态联盟
        8.3.2 鼓励大中小企业形成完整的合作型生产网络
        8.3.3 构筑有长期交易关系的中小企业集群
        8.3.4 参与国际企业价值链整合 抢占价值链制高点
        8.3.5 与跨国公司形成多种形式的生产协作和技术创新联盟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中国产业组织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9.1 产业组织政策的实证评价标准
        9.1.1 产业政策的实证评价标准
        9.1.2 产业组织政策的实证评价标准
    9.2 现阶段中国产业组织特征聚类分析
        9.2.1 聚类分析方法原理
        9.2.2 样本来源
        9.2.3 输出结果分析
        9.2.4 聚类分析结论与产业组织政策评价
    9.3 产业组织政策实施效果的多元回归分析
        9.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9.3.2 样本和指标的选择
    9.4 产业组织政策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
        9.4.1 评价结果
        9.4.2 评价结果静态分析
        9.4.3 评价结果的动态分析
    9.5 基于实证分析的中国产业组织政策取向
        9.5.1 产业组织政策目标的实现途径应是有效的市场竞争
        9.5.2 国有产权体系改革要靠市场配置资源完成
        9.5.3 注重产权多元化发展提高产业效率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策
    10.1 产业组织政策制定的原则
    10.2 产业组织政策制定的方法
        10.2.1 善于运用系统分析方法
        10.2.2 要搞好产业组织的行为研究
        10.2.3 要建立合理的政策制定模型
        10.2.4 要有正确的政策战略
        10.2.5 要进行科学的政策价值评价
    10.3 完善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的实施对策
        10.3.1 提高产业组织政策的地位
        10.3.2 加强监督产业组织政策实施中的政府行为
        10.3.3 产业组织政策规划必须同国家区域开发战略相结合
        10.3.4 产业组织政策要与其他产业政策有效衔接和配合
        10.3.5 要考虑国际经济因素对产业组织政策的影响
        10.3.6 产业组织政策由产业扶持向竞争政策转变
        10.3.7 政策手段的多样化发展
    10.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A 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股票代码及名称
附录B 中小企业产业发展能力指标原始数据
附录C 中小企业发展能力标准归一化后数据
附录D 中小企业发展能力评价训练样本数据
附录E 中小企业发展能力测试样本数据
附录F 2003年454行业分类名称
附录G 2003年454行业相关指标隶属类表

(10)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意义
    1.3 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2章 CISDI 外部环境分析
    2.1 世界经济发展几大趋势
    2.2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趋势
    2.3 行业经济分析
        2.3.1 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分析
        2.3.2 工程设计咨询行业分析
    2.4 地方经济环境分析
    2.5 科研院所的改制情况
    2.6 国际标杆企业研究
第3章 内部环境分析
    3.1 CISDI 业务发展现状
    3.2 组织现状
    3.3 人力资源现状
        3.3.1 员工队伍
        3.3.2 人力资源的培训、培养
        3.3.3 人力资源的激励
    3.4 设备、计算机及信息化现状
    3.5 科研现状
    3.6 员工的心态和期望
        3.6.1 问卷调查主要统计和评价结果
        3.6.2 员工基本心态分析
        3.6.3 员工调查结果分析
第4章 总体分析
第5章 CISDI 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6章 CISDI 发展的具体战略
    6.1 CISDI 业务发展战略
        6.1.1 波士顿业务矩阵描述 CISDI 的业务组成
        6.1.2 主业做强做大,整合并购,成为国内遥遥领先的第一
        6.1.3 民用建筑及市政工程
        6.1.4 环保业务——未来业务的主要增长点
        6.1.5 其他业务的发展
    6.2 组织变革及管理体系战略方案
        6.2.1 组织系统变革的原则
        6.2.2 CISDI 组织机构图
        6.2.3 CISDI 组织机构的功能
    6.3 科技发展战略
        6.3.1 CISDI 科技发展规划
        6.3.2 建立健全科研发展体系
    6.4 人力资源战略
        6.4.1 CISDI 人力资源规划
        6.4.2 CISDI 人才引进战略
        6.4.3 人才培养策略
        6.4.4 人才激励策略
        6.4.5 CISDI 的企业文化建设
    6.5 CISDI 信息化建设策略
        6.5.1 CISDI 信息化现状的简要分析
        6.5.2 搞好信息化建设的几个原则
        6.5.3 CISDI 信息化建设思路
        6.5.4 几个重要方面的考虑
        6.5.5 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6.5.6 几个具体的建议
    6.6 CISDI 国际化战略
    6.7 筹资及融资策略
        6.7.1 尽快实现在国内主板上市为第一选择
        6.7.2 争取更多的银行授信,扩大授信融资的额度
        6.7.3 广泛建立战略联盟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附录
个人简历

四、武钢专利成为创利亮点(论文参考文献)

  • [1]转型升级视角下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和效果研究 ——以南钢股份为例[D]. 许聪.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1
  • [2]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之动因研究[D]. 仲丹丹. 天津大学, 2016(12)
  • [3]白山黑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纪实[J]. 徐剑. 中国作家, 2012(20)
  • [4]企业生态创新的机理研究[D]. 董颖. 浙江大学, 2011(10)
  • [5]用高端和个性打造领跑行业的旗舰[N]. 李丙驹,成吉昌. 经理日报, 2010
  • [6]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张庆文.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7)
  • [7]西门子公司江西工业品市场营销研究[D]. 刘建斌. 南昌大学, 2009(S1)
  • [8]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佟翠玲.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6)
  • [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研究[D]. 赵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12)
  • [10]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发展战略研究[D]. 兰富荣. 清华大学, 2005(08)

标签:;  ;  ;  ;  ;  

武钢专利成为盈利亮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