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刍议如何提高急诊室护士素质的方法和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高子清[1](2021)在《医疗题材电影的主题表达策略 ——以原创剧本《紧急救治》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孙宏亮[2](2020)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学是一门人学,是关系人类幸福的事业,对人的全面关怀为医学应有之意。医学人文素养是医学的灵魂,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根本态度,医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医疗卫生领域,向往健康、重视健康和保持健康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同追求,人们不再局限于关注疾病本身,而是全方面关注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综合状态,希望得到全方位、全流程和全要素的健康促进与凸显人性的医学关怀,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与变化,在当前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就显得愈加重要。本文从医学发展的客观现状、社会对医学的人文诉求和健康中国的价值旨归三个方面论述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现实需要,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实证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开展如下研究。第一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着重论述了医师人文素养的含义、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首先,从社会对医师职业的期望入手,分析医师职业特点和职业标准,提出医师应承担的角色;其次,根据医师职业需要,将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界定为医师伦理素养、医师哲学素养、医师心理素养和医师法律素养;再次,鉴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围绕着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涉及的一系列关系,介绍当前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主要模式。第二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相关理论。从东西方人文思想进行溯源,确定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理论。首先,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提倡的“仁”学入手,追求君子人格和德化社会,从家和礼两个方面,探讨美德培养;其次,从古希腊时期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朴素的医学人道主义,到中世纪孕育了西方近代人本主义的“博爱”思想,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对西方人道主义的呼唤,论述了医学与人文关系的发展变迁。最后,确定医师人文素养的培育理论,包括成人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第三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研究。通过对多家三甲医院的医师和患者进行实证调查,发现我国医师人文素养总体良好,大部分医师都能够恪守医师职业行为规范、遵纪守法,认真履行治病救人职责,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但仍然存在部分医师人文素养缺失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崇高职业理想信念的相对匮乏与普遍的职业倦怠心理逆反,医师人文实践“差异化”与责任担当精神的相对减弱,个性自我的张扬与团队精神的缺乏,科技理性的极端至上与人文价值意义的相对薄弱,对医疗差错的漠视与有意逃避,除医师自身内在原因之外,一些外在因素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包括医师职业生态欠佳、相关规范制度有待完善、社会氛围有待妥善营造、医院人文建设被边缘化和医疗决策复杂等。第四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本章介绍了部分发达国家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美国针对医师的人文素养培育有健全的机构支持,有完善的医学教育培训,还有享誉全球的人文医院,为医师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制度、创造了环境氛围;英国综合医学委员会发布了《优质医疗》及附属8份指南,强调了医师为保证患者获得基本医疗保护而履行的职责,并以人文观念贯穿其中,文件和指南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供了纲领;新加坡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方面也有可借鉴之处;中国台湾是亚洲最早推行医院评鉴暨全面质量管理的地区,台湾长庚医疗体系成立了一站式医疗照护单元模式,有效提升了医疗质量,创造出了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充分体现了医学人文关怀;中国香港地区完善的政府制度建设、良好的医院管理和公众互动也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供助力。第五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在已有文献梳理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首先通过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制度,来完善政府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制度建设;其次,通过媒体引导和行业组织推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营造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社会氛围;再次,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升医院服务品质、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和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打造医院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基地;最后,通过敬业精神的自我塑造、实践叙事医学和投身志愿服务,来完成医师自身人文素养修炼。本研究在借鉴部分发达国家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深入临床和社区,客观观察、真实记录,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而促进医师个体健康发展,推动医院人文建设,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阚雨[3](2020)在《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叙事的伦理特色》文中指出医疗题材纪录片在我国起步较晚,自2013年以后医疗题材纪录片异军突起,大有蓬勃发展之势。本文将近年来涌现的相关医疗题材纪录片作为研究样本,如《生命缘》《人间世》《中国医生》等优质纪录片为例,以叙事的伦理特色作为切入点,对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进行了研究。绪论部分解释了论文的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通过查阅资料对“医疗题材纪录片”“叙事”“伦理”等概念进行界定,以及国内外的文献综述整理和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本文第一章围绕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的异军突起进行研究,首先对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近些年的发展脉络进行一定的整理,重点对医疗题材纪录片的异军突起进行论述,并从三个方面对兴起的原因做出分析。包括纪录片行业的发展推动,医疗是社会痛点问题以及采取了观众喜爱的伦理叙事策略。第二章围绕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叙事的伦理预设进行阐述,选取出疾病、病患、医生三个角度对医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医疗题材纪录片在叙事上通过将叙事对象进行伦理上的预设,让观众走进纪录片所设置的伦理规范里。其中威胁人们健康与生命的杀手——疾病是被批判的视角;被疾病挟持的人质——病患是被同情的视角;奋战在医疗战线的斗士——医生是被歌颂的视角。第三章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叙事的伦理策略进行分析,在对国内医疗题材纪录片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整理了医疗冲突构建、医疗行为期待、医疗资源呈现这三点。最后一章,从批判角度出发,总结了伦理视角下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叙事存在的不足,并且从叙事立场的伦理偏差、医患矛盾的伦理美化和政府角色的伦理缺席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总之,通过对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叙事的伦理特色的深入研究,为医疗题材类纪录片的创作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李扬[4](2020)在《国产医疗剧的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直以来,医疗题材电视剧都备受青睐。在国内,我们耳熟能详的电视剧类型比如家庭伦理剧、历史古装剧、军旅题材剧、武侠剧等都受到了各个年龄层次观众的喜爱,医疗剧是一种以医院为背景,以一个或几个医生为主线贯穿全剧的行业剧,集与集之间相对独立但具有连续性。自国内第一批以《希波克拉底誓言》为代表的医疗剧播出至今,国产医疗剧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史,新时期尤其是2010年前后,我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医疗剧。国产医疗剧在展示我国医情、直接面对医患关系、激发医生职业道德等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极大地改善了国人“谈医色变”的现象,在人物塑造、叙事主题与模式,以及矛盾冲突等方面都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但是相比于美、日等国的医疗剧创作而言,国内医疗剧的创作还处在初步试水的阶段,在当前国产医疗剧在荧屏大放光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不足,所以我们要冷静地思考国产医疗剧的在创作中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在不断提升叙事水平和艺术手法的同时增强其影响力和竞争力。本篇论文主要由三个章节构成:第一章“国产医疗剧的概念界定与发展历程”对医疗剧进行定义,从而系统的梳理国产医疗剧的发展形态,介绍各个阶段的代表剧集。第二章“国产医疗剧的艺术特征研究”主要从国产医疗剧的人物形象、叙事主题、叙事节奏进行深层次的解读,第三章“国产医疗剧的创作不足与反思”,笔者重点解读国内医疗剧叙事内容和模式同质化严重、情感化过多、缺乏专业性和真实性、回避深层次矛盾等问题,从打造精品化、专业度、创新型三大维度分析国产医疗剧的优化路径。
黄怡婷[5](2020)在《国产医疗题材纪录片生命主体意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中国的人口总量已经突破14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中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但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与人民基本需求之间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在医疗资源方面,中国仍属于一个欠发达国家。近些年,随着全国各地医患冲突事件和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地升级和发生,医患关系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问题也变得极其敏感和紧张,更因为其牵涉到全体国民的切身利益而引发公众的热议和探讨。医疗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者在此背景下,以纪实的影像观照到当下社会医疗领域的复杂现实。对医疗题材纪录片的系统研究,就是试图在不同个体生命的医疗活动中,分析、梳理、总结现有医疗体制的弊病,回应人们对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呼声,最终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本文试图从生命主体意识这一角度出发,对近三十部国产医疗题材纪录片展开全面而系统的研究:第一章结合国内外学术界对医疗题材纪录片与生命主体意识这两个概念的界定进行阐释和辨析;第二章对医疗题材纪录片中三类主要群体的生命主体意识样态进行分析,指出他们的生命主体意识之所以值得彰显和赞扬的可贵之处;第三章结合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创作者是如何用叙事视点、叙事议题和叙事结构来表达患者、医生、他者的生命主体意识,以及创作者用此方法进行表达的原因;第四章分别从声音造型、影像修辞角度,对生命主体意识的影像建构进行分析,总结国产医疗题材纪录片创作中存在的优劣;第五章探讨并反思国产医疗题材纪录片在表达生命主体意识的同时,能否处理好法律、社会伦理、职业操守等社会层面的问题。
蔡建政[6](2019)在《基于Belk情境理论的护士工作过场所暴力高危情境要素识别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护士工作场所暴力(Workplace Violence,WPV)发生现况及影响因素,进而探讨护士 WPV高危情境要素,以帮助护士早期、快速识别WPV,为今后构建应对策略提供依据,从而降低护士 WPV发生率。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1.护士 WPV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采用整群随机抽样,选取2017年10-12月苏州市在职临床护士 2566名进行调查,描述护士 WPV的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基于调查结果,分析WPV的高危科室,为第二部分质性研究受访者的选择与确定提供依据。2.护士 WPV高危情境要素的质性研究根据Belk情境理论围绕不同受访者设计编制而成的半结构式访谈提纲。为使访谈对象更具有代表性,根据第一部分调查结果,采用目的性抽样,对WPV高危科室的36名护士 WPV经历者、事件目击者及处理该事件管理者进行访谈,并结合第-部分量性调查结果,从而明确护士 WPV高危情境要素。结果1.护士 WPV现况:(1)发生率:护士 WPV总体发生率为68.4%,其中心理暴力的发生率为67.7%,身体暴力的发生率为13.1%;(2)发生特征:①环境特征:66.6%的护士 WPV发生在白班,且86.2%的暴力发生地点主要集中在病室、病区护士站等护士工作的区域;②施暴者特征:96.2%的暴力事件是由患者或患者家属实施的,70.6%的施暴者集中在男性,其中中年人群占比为62.7%;(3)发生原因:因“素质低”、“其不合理的要求被拒绝”、“认为医疗费用贵”、“等候时间长”以及“对医生工作不满意”等原因引发的护士 WPV分别占总体暴力事件的61.4%、49.0%、34.8%、33.6%、23.4%;2.护士 WPV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显示:科室、护士对WPV的认知与态度及医院对WPV的态度与应对措施是护士 WPV的影响因素,其中进一步对科室具体分析,发现急诊室、输液室、门诊、精神科及儿科为护士 WPV高危科室。3.护士 WPV高危情境要素的质性研究护士 WPV高危情境要素(1 1个):①先行状态(2个):患方为酗酒患者;精神状态异常时。②环境或制度要素(2个):对医院综合环境不满时;对医院就诊制度或流程不满时。③目的要素(3个):多次寻医生或护士未果时;等待时间较长时;不合理要求被拒绝时。④时机要素(4个):拒绝接受当前病情时;质疑医疗费用时;对护士服务态度或沟通不满意时;接受有创操作首次不成功时。结论1.护士 WPV现况:①苏州市在职临床护士遭受WPV的现象较为普遍,暴力类型主要以心理暴力为主;②护士 WPV事件主要发生在白班,发生地点主要集中在病室和护士站;施暴者主要是由中年男性的患者或患者家属组成;③“素质低”、“其不合理的要求被拒绝”、“认为医疗费用贵”、“等候时间长”以及“对医生工作不满意”为护士 WPV常见诱发因素。2.护士 WPV影响因素分析:科室、护士对WPV的认知与态度及医院对WPV的态度与应对措施是护士 WPV的影响因素。3.本研究基于Belk情境理论通过混合型研究设计最终析出护士 WPV高危情境要素,其中先行状态2个:患方为酗酒患者;精神状态异常时;环境或制度要素2个:对医院综合环境不满时;对医院就诊制度或流程不满时;目的要素3个:多次寻医生或护士未果时;等待时间较长时;不合理要求被拒绝时;时机要素4个:拒绝接受当前病情时;质疑医疗费用时;对护士服务态度或沟通不满意时;接受有创操作首次不成功时。
贾艳春[7](2019)在《虚拟急诊情境中医护形象的塑造与呈现 ——以近五年国产医疗剧为案例的研究》文中指出医疗剧是对现实社会背景下医疗行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艺术化表达。由于急诊工作具有随机性强、时间性强等特殊性与复杂性,医疗剧对急诊大夫和护士的构建表现出不一样的呈现方式。为了对这一群体有一个详细全面的深入研究,通过分析探究医疗剧中医护工作者职业生活、情感生活以达到塑造医护人员形象的目的,展现当代医护群体的真实众生相,让观众对医护人员有一个更为直观和细致的了解,增强医患交流,消除医患间的不信任感,实现和谐积极的医患关系。电视医疗剧对医护形象的刻画间接、隐晦的昭示着大众对现实社会中该职业群体的印象。通过对多种角色的呈现,提供多人多种专业视角下的立场,探讨医生之间的意见分歧、对医患关系的态度和认知,揭示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本文以近五年国产医疗剧中以急诊情境为背景的医疗剧为研究文本,包括《青年医生》、《急诊室故事》、《急诊科医生》。采用文本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视觉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对这三部医疗剧进行细致透彻的分析。正文第一章根据性别、年龄、职称、职业的分类依据将三部医疗剧中出现的医护形象进行系统的归类,分析研究每一类别下的人物群体所具的特征,顶梁柱地位的男医师、“超人”般的女医生、身强力壮的男护士、温柔可爱的女护士和初入职场“菜鸟”级的实习医生、骨干力量的住院主治医、宽容仁慈的主任医生以及乐观热情的青年医护、经验丰富的中年医护等两大医护群体,每一类人物群像都有属于他们的独特气质和普遍特征。文中第二章从医护角色的叙事性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医疗剧中出现的两大叙事结构、两大叙事手法以及由医患纠纷与行业内部矛盾构成的两大矛盾叙事,通过医疗剧中恰当的叙事策略完成对医护人员形象的勾勒及塑造。本文第三章运用符号学理论具体分析医疗剧中的人物符号、造型符号、象征符号,具体从角色的妆容、服饰、肢体、剧中的疾病、场景、音乐等为文本内容对医护形象进行符码解读,来探究医疗剧中的角色塑造。通过比较三部医疗剧在塑造医护形象上的表达特点,可以发现三部医疗剧在塑造医护形象上大体框架相似,虽同为展现医护生存状态的医疗剧,但在某些表现上各有所长、有所偏重。《青年医生》更倾向于展现青年医护的成长历程及成长过程中的收获,呈现青年医护在职业、生活方面的选择及价值观;《急诊室故事》更偏写实,较真实的再现急诊工作环境下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救死扶伤的工作状态,还原医护人员的辛苦付出;《急诊科医生》融入更多社会热点话题,向我们展现医护人员良好的医德医风及职业操守,更具有普及健康医疗知识的教育意义。
吴雨泽[8](2019)在《医疗纪录片《急诊科医生》创作阐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普遍提高,社会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受众开始普遍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比如我国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诚然,医闹事件频繁发生,伤医现象愈演愈烈,一部分大众媒体在对此类事件进行报道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失范问题。发生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暴力伤医事件和“天价医药费”事件等等,有关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不断爆发,在受众心目中,医生的美好形象彻底崩塌,在医生、患者和媒体三方关系日趋胶着的社会背景下,应如何引导受众走出桎梏的思维方式,客观看待医患关系问题,成为大众媒体从业者亟待完善的任务。在大众媒体的传播方式中,电视纪录片因其真实客观的记录方式在医患沟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使其成为医患双向沟通的桥梁。纪录片《急诊科医生》是一部医疗纪录片,不同于当下正处于社会焦点的一系列医疗纪录片,笔者以杨晓锋医生为主要拍摄对象,结合拍摄的实际情况,将杨医生作为纪录片主线,呈现给观众更为详尽的医生工作状态。真实客观的展现医生专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主人公作为医生对待病患及家属的积极态度。纪录片《急诊科医生》选取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就诊事件,通过平实的镜头记录,还原主人公作为医生日常紧张忙碌的工作。本文主要以医疗纪录片《急诊科医生》的创作实践为中心展开叙述,第一部分是绪论,对该纪录片选题缘由与价值、相关作品和相关文献的综合现状、作品创新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阐释;第二部分是纪录片《急诊科医生》的前期调研、主题确立、制定拍摄大纲和叙事内容以及结构的梳理;第三部分结合所学理论对中期拍摄过程的表述,包括设备的选取和拍摄手法等细节;第四部分是后期制作,从素材的分类管理、素材选取、视频剪辑到调色和特效包装的细节阐述;第五部分是针对医疗纪录片《急诊科医生》创作的总结和反思,总结了作品的创作经验、创作难点、不足和创作体会。本文细致全面地对《急诊科医生》制作过程中收获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理论结合实践,为今后更好地从事广播电视工作提供借鉴、积累经验。
赵旭[9](2019)在《医疗题材电视剧意识形态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作为大众文化的电视是不同的意识形态表达、碰撞、融合的领域。在医疗改革紧迫和医患关系备受关注的社会环境中,中国医疗题材电视剧,愈加呈现出意识形态日常化表达的特点,审视并传达医生职业、医患关系、生命伦理等观念。本文通过综述梳理,确立了以2012年之后中国医疗题材电视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文章以文本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运用影视艺术与传播学等理论,围绕着医疗题材电视剧意识形态表达的内容构成、表达方式与表达动因进行了详细、全面的阐述与分析,通过内容分析,总结了医疗题材电视剧意识形态表达的内容构成主要为医生职业中的性别差异观念以及医患关系;运用文本分析,概括了医疗题材电视剧意识形态表达的方式主要是从常人化的人物设置、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构建,选择性聚焦的场景设置三方面进行;最后文章探讨了医疗题材电视剧意识形态表达的动因,反映了国内医疗题材电视剧为去除意识形态与电视受众之间的遮蔽所做出的不断尝试与良好影响。
闫真真,蒋晓红[10](2018)在《急诊室风险因素分析及干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急诊室风险因素分析及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7年1月本院急诊室80名医护人员及10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急诊室风险因素;本院于2017年2月针对急诊室风险因素进行护理措施改进,选取2017年2~10月本院急诊室80名医护人员及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改进前后急诊室风险评分、急诊室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改进后,急诊室风险评分为(16.35±5.28)分,明显低于改进前的(46.35±6.3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后,急诊室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3.52±2.25)分,明显高于改进前的(84.25±5.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分析急诊室风险因素,并给予积极的改进,可以减少风险因素的发生,同时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二、刍议如何提高急诊室护士素质的方法和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刍议如何提高急诊室护士素质的方法和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2)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证调查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 |
一、医师职业概述 |
(一)医师职业概念 |
(二)医师职业特点 |
(三)医师应承担的角色 |
二、医师人文素养概述 |
(一)医学人文概述 |
(二)医师人文素养概述 |
(三)医师人文素养的结构 |
(四)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 |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 |
(一)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意义 |
(二)医师人文素养培育中涉及的关系 |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模式 |
第三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相关理论 |
一、中国医师人文素养思想 |
(一)儒家人文思想 |
(二)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人文思想 |
(三)中国传统医学人文思想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西方医师人文素养思想 |
(一)西方人文思想 |
(二)西方人文思想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理论 |
(一)成人学习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第四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研究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一)医师人文素养现状 |
(二)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 |
三、讨论 |
(一)医师人文素养现状整体良好 |
(二)部分医师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五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
一、发达国家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
(一)美国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英国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三)新加坡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
(一)台湾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香港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第六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 |
一、加强政府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制度建设 |
(一)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
(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制度 |
二、营造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社会氛围 |
(一)媒体引导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行业组织推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三、打造医院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基地 |
(一)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
(二)提升医院服务品质 |
(三)强化团队合作意识 |
(四)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
四、医师自身人文素养修炼 |
(一)树立医师人文精神 |
(二)实践叙事医学 |
(三)投身志愿服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医师人文素养现状及培育现状调查(医师版) |
附录2 医师人文素养现状调查(患者版) |
附录3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3)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叙事的伦理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 医疗题材纪录片 |
(二) 叙事 |
(三) 伦理 |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 关于医疗题材纪录片研究 |
(二) 关于纪录片的叙事研究 |
(三) 关于纪录片的伦理研究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医疗题材纪录片在我国的兴起 |
第一节 医疗题材纪录片的异军突起 |
第二节 医疗题材纪录片兴起的原因 |
(一) 纪录片行业发展势头良好 |
(二) 医疗题材纪录片受到关注 |
(三) 叙事的伦理特色颇具看点 |
第二章 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的伦理预设 |
第一节 疾病:威胁人们健康与生命的杀手 |
第二节 病患:被疾病挟持的人质 |
第三节 医生:奋战在医疗一线的斗士 |
第三章 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叙事的伦理策略 |
第一节 医疗冲突建构上的伦理策略 |
第二节 医疗行为期待上的伦理策略 |
第三节 医疗资源呈现上的伦理策略 |
第四章 伦理视角下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叙事存在的不足 |
第一节 叙事立场的伦理偏差 |
第二节 医患矛盾的伦理美化 |
第三节 政府角色的伦理缺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国产医疗剧的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文献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五)研究意义 |
二、国产医疗剧的概念界定及发展历程 |
(一)国产医疗剧的概念界定 |
(二)国产医疗剧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
三、国产医疗剧的艺术特征研究 |
(一)国产医疗剧的人物形象分析 |
(二)国产医疗剧的叙事结构分析 |
(三)国产医疗剧的叙事视角分析 |
四、国产医疗剧的创作不足与反思 |
(一)国产医疗剧热播原因探析 |
(二)国产医疗剧的创作困境 |
(三)国产医疗剧的创作对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5)国产医疗题材纪录片生命主体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医疗题材纪录片与生命主体意识 |
第一节 医疗题材纪录片的概念和特征 |
一、医疗题材纪录片的定义 |
二、医疗题材纪录片的特点 |
第二节 纪录片创作中的生命主体意识 |
一、何为生命主体意识? |
二、纪录片作品中的生命主体意识 |
第二章 国产医疗题材纪录片生命主体意识的呈现样态 |
第一节 患者:灵与肉的双重考验 |
一、积极救治作为与时间赛跑的唯一手段 |
二、向死而生作为生命尽头的价值意义 |
第二节 医务工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与生命和谐的审思 |
一、仁爱之心:救死扶伤是医者的天职 |
二、生命之痛:暴虐生命的隐性现实 |
第三节 他者:多元情感图谱的描绘 |
一、亲属:生命本能的支持与守候 |
二、陌生人:萍水相逢的善意与温暖 |
第三章 国产医疗题材纪录片生命主体意识的叙事分析 |
第一节 多种叙事者角色并存的生命图景建构 |
一、第三方作为叙述者:主导协调的生命意义探寻 |
二、医患双方作为叙述者:个体言说的生命本真 |
三、拍摄者作为叙述者:旁观者在场的生命体悟 |
第二节 选题全方位覆盖的生命维度构建 |
一、单一科室的议题聚焦:生命样态的多元展示 |
二、全视角的医疗观察:人文议题的价值诠释 |
第三节 多样叙事结构的生命价值引导 |
一、线性叙事:戏剧冲突下的生死观重构 |
二、板块结构:同一主题的生命哲思 |
第四章 国产医疗题材纪录片生命主体意识的影像构建 |
第一节 影像镜头的视觉修辞 |
一、生命粗粝的日常还原 |
二、生命边界的想象与超越 |
第二节 声音作为缝合叙事与话语权力的表达 |
一、解说词:作为调和生命冲突的规训机制 |
二、同期声:个体价值的内在表露 |
三、主观音乐:生命情感的隐性表达 |
第五章 国产医疗题材纪录片生命主体意识表达尺度考量 |
第一节 生命主体意识书写的伦理反思 |
第二节 生命意蕴表达的公共道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国产医疗题材纪录片作品表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6)基于Belk情境理论的护士工作过场所暴力高危情境要素识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1.1 工作场所暴力的概念 |
1.2 国内外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现况 |
1.3 护士WPV的负面影响 |
1.4 护士WPV的风险识别 |
2.研究目的 |
3.研究内容 |
4.相关概念界定 |
4.1 工作场所暴力 |
4.2 情境 |
4.3 Belk情境理论 |
5.研究设计 |
6.伦理学考量 |
7.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
1.研究对象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计算 |
2.2 调查工具 |
2.3 问卷收集 |
2.4 资料分析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3.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 护士不同类型WPV的发生率 |
3.3 护士WPV发生特征 |
3.3.1 护士WPV发生的环境特征 |
3.3.2 WPV施暴者特征 |
3.3.3 暴力发生的原因 |
3.4 护士WPV的影响因素 |
4.讨论 |
4.1 护士WPV事件发生现况 |
4.2 护士WPV发生的特征 |
4.3 护士WPV的影响因素 |
5.总结 |
第二部分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高危情境要素识别的质性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方式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工具 |
2.2 研究场所 |
2.3 资料收集 |
2.4 资料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3.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 护士WPV高危情境要素 |
4.讨论 |
5.建议 |
6.总结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附录1 伦理审查批件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调查工具 |
致谢 |
(7)虚拟急诊情境中医护形象的塑造与呈现 ——以近五年国产医疗剧为案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医护形象的角色符号 |
第一节 基于性别的角色定位 |
一、男性医生:急诊室的顶梁柱 |
二、体力强壮的“男丁格尔” |
三、女性医生:急诊科里的“超人” |
四、温柔可爱的美小护 |
第二节 职场中的角色分层 |
一、实习医生:初入职场的菜鸟 |
二、住院主治医生:大浪淘沙的英杰 |
三、主任医生:深谙世事的仁师 |
第三节 代际语境里的角色差别 |
一、乐观向上的青年医护 |
二、经验丰富的中年医护 |
第四节 角色的职能区隔 |
一、护士 |
二、医生 |
第二章 医护角色的叙事性呈现 |
第一节 叙事结构 |
一、角色设定与情节建构 |
二、角色互动与戏剧冲突 |
第二节 叙事手法 |
一、语言与角色形象的关系 |
二、角色形象与影像语言 |
第三节 角色冲突的形态与过程 |
一、医患纠纷 |
二、行业内部冲突 |
第三章 医护形象的角色系统 |
第一节 人物影像的象征系统 |
一、程俊、何健一、何佳霓——践行医护职业信念的楷模 |
二、沈青川、曾主任——严守医患边界的自我保护者 |
三、张蕾、章伯驹、裘伯钊——协调医患纠纷的中高层领导 |
四、于海洋、刘凯、康晨——改过自新的反面医护 |
第二节 角色塑造的情境系统 |
一、妆容——人物风格的外在美 |
二、服饰——遵循行业气质,符合行业印象 |
三、肢体——传达信息,表现心理 |
第三节 象征符码的指向功能 |
一、疾病的隐喻 |
二、场景符号 |
三、听觉符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医疗纪录片《急诊科医生》创作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急诊科医生的特殊性 |
1.1.2 紧张的“中国式医患关系” |
1.1.3 被“丑化”的医生形象 |
1.2 选题价值 |
1.2.1 理论价值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4 相关作品的创作现状 |
1.5 作品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 |
1.7 前期准备 |
1.7.1 前期调研 |
1.7.2 中期拍摄 |
1.7.3 后期制作 |
第二章 《急诊科医生》的前期策划 |
2.1 纪录片的前期调研 |
2.1.1 拍摄许可 |
2.1.2 拍摄场地 |
2.2 纪录片的主题确立 |
2.2.1 主题确立 |
2.2.2 人物确立 |
2.3 叙事分析 |
2.3.1 “健康话题”的纪录片建构 |
2.3.2 叙事要素 |
2.3.3 叙事特征 |
第三章 《急诊科医生》的中期拍摄 |
3.1 设备选取 |
3.1.1 拍摄设备选取 |
3.1.2 辅助设备选取 |
3.2 实际拍摄 |
3.2.1 拍摄手法 |
3.2.2 空镜 |
3.2.3 象征性符号和情感化符号 |
第四章 《急诊科医生》的后期制作 |
4.1 素材分类管理 |
4.2 素材选取 |
4.3 剪辑流程 |
4.3.1 剪辑结构分析 |
4.3.2 《急诊科医生》纪录片的粗剪 |
4.3.3 纪录片《急诊科医生》的精剪控制 |
4.4 有声语言 |
4.4.1 配乐的选择 |
4.4.2 同期声的运用 |
4.5 调色流程 |
4.6 特效包装 |
4.6.1 矩形画幅的运用 |
4.6.2 虚焦镜头的应用 |
第五章 创作总结与反思 |
5.1 医疗纪录片《急诊科医生》的创作总结 |
5.2 医疗纪录片《急诊科医生》的创作反思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同期声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9)医疗题材电视剧意识形态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概念界定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医疗题材电视剧意识形态表达的内容构成 |
2.1 基于性别差异搭建的职业 |
2.1.1 完美化的男性医生 |
2.1.2 外检化的女性医生 |
2.1.3 职场中的技术精英 |
2.2 认知鸿沟与道德检视形成的医患关系 |
2.2.1 无法跨越的鸿沟—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2.2.2 互相检视的道德—医生职业道德与患者个人品德的对话 |
第三章 医疗题材电视剧意识形态表达方式 |
3.1 医生角色常人化 |
3.1.1 情感冲突日常化 |
3.1.2 欲望追求合理化 |
3.2 故事讲述类型化 |
3.2.1 规训叙事:从矛盾纠葛到人格养成 |
3.2.2 浪漫叙事:从医患冲突到和谐共存 |
3.3 场景选择聚焦化 |
3.3.1 手术室—窥私欲望的刺激与满足 |
3.3.2 休息室—人生百态的聚焦与延伸 |
第四章 医疗题材电视剧意识形态表达动因 |
4.1 认知需求决定内容构成 |
4.1.1 受众:弥补医学知识 |
4.1.2 生产者:修正职业认知 |
4.2 创作需求决定表达方式 |
4.2.1 戏剧性—受众的观看需求 |
4.2.2 去蔽—生产者的表达需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急诊室风险因素分析及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急诊室风险因素分析 |
1.2.1 医护人员原因 |
1.2.2 患者原因 |
1.2.3 交接班内容问题 |
1.3 改进措施 |
1.3.1 加强安全意识 |
1.3.2 加强管理 |
1.3.3 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技能 |
1.3.4 交接班改进 |
1.3.4. 1 细化内容 |
1.3.4. 2 改进流程 |
1.3.4. 3 床边护理交接 |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改进前后急诊室风险评分对比 |
2.2 改进前后急诊室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
3 讨论 |
四、刍议如何提高急诊室护士素质的方法和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医疗题材电影的主题表达策略 ——以原创剧本《紧急救治》为例[D]. 高子清.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D]. 孙宏亮.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7)
- [3]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叙事的伦理特色[D]. 阚雨.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国产医疗剧的创作研究[D]. 李扬.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1)
- [5]国产医疗题材纪录片生命主体意识研究[D]. 黄怡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基于Belk情境理论的护士工作过场所暴力高危情境要素识别的研究[D]. 蔡建政. 苏州大学, 2019(04)
- [7]虚拟急诊情境中医护形象的塑造与呈现 ——以近五年国产医疗剧为案例的研究[D]. 贾艳春. 兰州大学, 2019(08)
- [8]医疗纪录片《急诊科医生》创作阐述[D]. 吴雨泽.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9]医疗题材电视剧意识形态表达研究[D]. 赵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10]急诊室风险因素分析及干预效果评价[J]. 闫真真,蒋晓红. 中国实用医药, 20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