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和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曾谋[1](2021)在《新冠疫情下成人发热门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发热门诊是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第一哨口,尤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起着集中诊治发热患者、早期发现及控制传染病的重要作用。目前发热门诊新冠患者筛查率极低,随着疫情期间疫情防控和发热门诊常态化,通过了解并掌握疫情期间成人发热门诊就诊患者的临床特点,明确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成人发热门诊预检分诊、COVID-19快速筛查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世界范围内发病人数、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之一。多数患者由于发热或呼吸道症状而来医院就诊,然而根据目前疫情防控政策要求,发热门诊是大多数CAP患者的首诊科室。CAP患者临床表现与COVID-19患者早期症状相似,故对比总结CAP患者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有助于成人发热门诊医生从众多CAP患者中早期识别COVID-19患者,对提高成人发热门诊临床医生诊治水平、提高重大传染病的防控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由于2020年6月以后本地疫情明显缓和,且再无本土新发病例,故本课题收集2020年1月28日—2020年6月30日我院新冠疫情下成人发热门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总结我院不同年龄段的成人发热门诊患者的临床特征;2、对比COVID-19确诊病例与高危组病例的临床特征,分析COVID-19确诊病例的危险因素,为COVID-19早期识别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3、对比CAP患者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有助于成人发热门诊医生从众多CAP患者中早期识别COVID-19患者。我们首先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疾病史、新冠相关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诊断、转归信息等资料,然后建立数据库,最后用SPSS22.0软件对所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M(Q1,Q3)]来表示,两样本及多样本组间比较分别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计数资料或等级资料采用四格表或列联表的方式列出频数、率,采用X2检验,若期望频数不满足要求,则采用确切概率法计算;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合临床及单因素分析,将可能的危险因素代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1、人口统计学:共纳入2108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101:1007,就诊患者中以青壮年人群为主(66.11%)。2、就诊时病程时间:从整体分布上看,中老年人群就诊时的病程时间比青壮年及老年人群略长一些(P<0.05),但各年龄段患者均以发热后3天内(包括3天)至发热门诊就诊为主(青壮年组78.07%、中老年组73.97%、老年组79.26%)。3、流行病学史:总样本中,有新冠肺炎相关流行病学史的病人较少(6.17%),但组间分析结果提示青壮年人群有新冠肺炎相关流行病学史可能性较大(P<0.05)。4、临床表现:总样本的热峰中位数38.0℃。从整体趋势上看,相较于中老年组和老年组的热峰(38.2℃),青壮年组患者热峰(37.9℃)更低(P<0.05),中老年组及老年组之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各个年龄段患者均以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最为常见(46.11%)。5、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大,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中性粒细胞亦表现出升高的趋势;淋巴细胞数、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则恰恰相反,与年龄增大呈负相关关系,且各组间两两对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影像学表现方面,以斑片渗出最为常见(22.53%),组间两两对比显示,胸部CT出现斑片渗出的比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升高。6、病因分布:成人发热门诊患者最常见的诊断是上呼吸道感染,其次为下呼吸道感染,即呼吸系统感染是成人发热门诊的主要病种,占总样本量的59.58%;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在青壮年组患者中最常见(42.63%),而中老年组(38.36%)及老年组(47.16%)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更为常见。7、本研究共纳入8例COVID-19确诊患者,男女比例为1:1,分布于各个年龄段;8例COVID-19确诊患者中有6例患者有明确的新冠相关流行病学史;均为急性起病,潜伏期为天0-8天;临床症状以发热(8例)和(或)呼吸道症状(6例)为主;COVID-19确诊患者的白细胞数均在正常范围内,淋巴细胞数正常5例,降低3例;6例患者行胸部CT平扫检查,且6例患者的胸部CT均可见病毒性肺炎表现,病灶均分布于肺外带。其中4例有磨玻璃影改变。8、相比于高危组患者,有新冠相关流行病学史的患者在COVID-19组患者中更加常见;末梢血分析中COVID-19组患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总体水平明显低于高危组患者,而嗜碱性粒细胞的水平则高于高危组患者;影像学表现方面,COVID-19组胸部CT出现磨玻璃影样改变相比于高危组更加常见,且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新冠相关流行病学史、胸部CT的磨玻璃影、肺实变表现是诊断COVID-19的独立危险因素。9、相比于CAP组,有新冠相关流行病学史的患者在COVID-19组患者中的比例更高(75%);末梢血分析中COVID-19组患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计数总体水平明显低于CAP组患者,而嗜碱性粒细胞的水平则高于CAP组患者(P<0.05);影像学表现方面,COVID-19组胸部CT出现磨玻璃影样改变相比于CAP组更加常见(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新冠相关流行病学史、胸部CT的磨玻璃影在早期识别COVID-19上有着重要价值。结论:1、成人发热门诊病人以青壮年人群为主,多数急性起病,以呼吸系统症状较为多见,青壮年患者常见的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则多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流行病学史是成人发热门诊患者确诊COVID-19的独立危险因素,且青壮年人群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流行病学史的可能性更高;3、胸部CT表现为磨玻璃影和(或)肺实变的患者应重点关注,他们有着更高的可能性被诊断为COVID-19确诊病例。
邱学艳[2](2021)在《柴芩连术汤治疗痰热壅肺型2型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针对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病因病机,基于对二者合并发病的认识,观察验方“柴芩连术汤”对痰热壅肺型T2DM合并CAP的临床疗效,观察其安全性,探讨中西医结合诊治T2DM合并CAP的新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T2DM合并CAP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抗感染、控制血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柴芩连术汤治疗。两组分别观察10天。记录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炎性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体温、血糖、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指标以及抗生素使用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最终运用IBM SPSS25.0进行数据统计、比较、分析。研究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症状积分较前均有所下降,有效率分别为84.38%、78.13%;炎性指标(WBC、N%、hs-CRP、PCT)、血糖水平较前降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中医症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尤其在咳痰、胸闷/胸痛、腹胀纳呆方面;治疗组hs-CRP、N%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体温恢复时间、总住院时长均少于对照组;抗生素使用时间无明显差别。两组治疗方案安全性较好。结论运用基础方案治疗痰热壅肺型T2DM合并CAP或是在此基础上联用柴芩连术汤进行治疗均为有效的方法,在改善咳痰、胸闷/胸痛、腹胀纳呆方面,治疗组疗效更好,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联用柴芩连术汤可显着降低患者的hs-CRP、N%,减少发热时间,缩短住院天数。安全性较好。可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杜青[3](2021)在《加减麻杏蒌贝汤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痰浊阻肺证)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中医证候积分及相关炎症指标等数据的改变,观察加减麻杏蒌贝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痰浊阻肺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进一步探索中医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痰浊阻肺证)提供一定的循证医学依据,也为中医药的推广应用提供临床思路。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6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加减麻杏蒌贝汤。两组疗程为7-14天。观察记录治疗7天后两组临床疗效指标的变化,以此来观察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两组患者临床观察其症状、体征、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清淀粉样蛋白A)、胸片等均有所好转,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平均住院天数:治疗组为(8.93±0.98)天,对照组为(9.80±1.30)天。两组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有效地缩短住院天数。3.在临床总疗效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未见不良反应。结论:通过对试验结果分析,加减麻杏蒌贝汤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痰浊阻肺证)临床疗效得到初步验证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方案相比,在改善患者症状、体征、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清淀粉样蛋白A)等方面均有优势,说明该方剂有利于肺部炎症吸收,缩短住院时间,而且完全无不良反应。故使用加减麻杏蒌贝汤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痰浊阻肺证)比仅用西医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陆玮[4](2021)在《加味五虎汤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痰热壅肺证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对比性研究,以临床确有疗效的加味五虎汤为研究对象,以发热程度、咳嗽发作频次、咳痰量色质、肺部体征、胸部影像学、中医证候总评分为主要观察指标,血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为次要观察指标,肝肾功能十一项为安全性指标,评价其疗效,为临床上更好地以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提供客观依据,最终达到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疾病病程的目的。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选取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肺病科病区2019年11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诊断为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痰热壅肺证住院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2.5g/bid联合阿奇霉素0.5g/qd静脉滴注抗感染,盐酸氨溴索30mg/tid 口服化痰,必要时(体温≥39℃)予散利痛(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Ⅱ)450mg口服退热。而治疗组患者治疗方案如下:西药治疗与对照组保持一致,并额外每日早晚口服加味五虎汤共一剂。研究共观察1个疗程,即10天。本次课题拟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0天对两组患者的发热、咳嗽咯痰、胸闷痛等主症及口干、便秘、气喘、食欲不振及肺部啰音等次症进行评分,并分别计算主症积分、次症积分以及中医证候总积分,观察其变化趋势,并在治疗后进行综合疗效评判。在疗程前后对患者血液样本中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进行测定,以评估其临床疗效。治疗过程中,关注患者不良反应,并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肝肾功能,作为安全性指标。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各单项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治疗有效。其中,相较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咳嗽、咳痰、胸痛以及口干、大便干结、腹胀、食欲不振评分较治疗前下降更明显,经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上一时间点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第3、7、10天的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显着降低;其中,治疗组患者的各项总积分与对照组相比在第7、10天更低,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P<0.01)。3、根据综合疗效评价标准,对照组有效率81.09%,治疗组有效率9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第10天)两组患者WBC、PLR、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其中,治疗组治疗后上述三项指标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经分析,差异有意义(P<0.01)。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第10天)两组患者PCT、IL-6水平明显降低,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1);其中,治疗组治疗后上述三项血清学指标较对照组变化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加味五虎汤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痰热壅肺证患者,可快速有效改善患者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等临床症状,较单纯使用西医治疗,缓解速度更快,临床效果更佳。同时,加味五虎汤还可通过降低血液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抑制过度炎症反应,促进患者临床恢复。本课题肯定了加味五虎汤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未来加味五虎汤在临床的进一步使用和推广提供了客观依据。
何胜飞[5](2021)在《复方板翘颗粒治疗风热犯肺型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复方板翘颗粒联合西医治疗风热犯肺型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风热犯肺型社区获得性肺炎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院内制剂复方板翘颗粒。以7天为1个疗程治疗。观察每组退热时间,以及治疗前、治疗后咳嗽、咳痰、鼻塞、口干、咽干等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及WBC、CRP、PCT的改变。最后记录所需数据,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结果统计处理。结果:1、治疗前,两组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指标(WBC、CRP、PC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0例患者顺利完成此次研究,无不良反应发生。2、临床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观察组为96.67%,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退热时间:两组对比,观察组退热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积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其咳嗽、咳痰、鼻塞、口干和咽干症状的积分及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积分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咳嗽、咳痰、鼻塞、口干和咽干症状的积分及证候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实验室指标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WBC、CRP、PCT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实验室指标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观察组WBC、CRP水平均较对照组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两组WBC、CRP、PCT改善程度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对照组、观察组均对治疗风热犯肺型社区获得性肺炎有效,联合复方板翘颗粒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复方板翘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风热犯肺型社区获得性肺炎可以减少患者退热用时,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患者炎症水平,疗效更佳。3、复方板翘颗粒在本研究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及肝肾毒性,安全可靠,值得对明确风热犯肺型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进行推广。
张亚楠[6](2020)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证候分类及证素分布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集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统计方法,结合朱文锋教授的证素辨证体系,探讨老年CAP的证候、证素分布特点,分析其病机本质,为本病的临床证候分类及遣方用药提供一定的思路。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纳入对象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入住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167例老年CAP患者,采集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及四诊信息等。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采用频数统计的方法,描述其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发病诱因、过去1年内肺炎患病情况、吸烟史、疫苗接种史、入院前用药情况、临床表现及中医四诊信息等临床资料的分布特点;采用系统聚类及因子分析的统计方法,结合《证素辨证学》中的证候辨证素量表,归纳中医证候类型及证候要素,探索老年CAP患者的中医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分析其病因病机。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收集167例老年CAP患者,其中男性90例(53.9%),女性77例(46.1%);年龄平均77.63±7.658岁,其中75-84岁患者69例,占比最多(41.3%);吸烟情况上,70例患者有吸烟史,其中55例患者戒烟6个月以上;过去1年内肺炎患病情况上,46例患者过去1年内患有肺炎,其中患病1次者10例,患病2次者3例,患病≥3次者6例;对患者吸烟史与过去1年内肺炎患病情况进行卡方检验,未发现两组间有明显差别;基础疾病上,152例患者伴随基础疾病,较常见的基础疾病有高血压(60.5%)、冠心病(39.5%)、COPD(38.9%)、糖尿病(29.9%);疫苗接种史上,28例患者接种了流感疫苗,27例患者接种了肺炎球菌疫苗。2.肺炎相关情况:发病诱因上,66例患者无明显诱因起病,有诱因的患者中以吹风/受凉为主,有95例,占56.9%;临床表现上,患者症状表现以咳嗽、咳痰、乏力、呼吸困难、咽部不适为主;体温上,140例患者体温正常,15例患者低热,12例患者中等度热;入院前用药情况上,59例患者入院前应用抗病原微生物药物,主要为抗菌药,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人数最多,为37例,其次为喹诺酮类抗生素,为22例;PSI评分情况上,135例患者为低危组,32例患者为中危组。3.中医证候证素:根据因子分析提取的病位证素共9种,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肺、肾、心神、表、心、肝、半表半里、脾、胃;病性证素共21种,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气虚、热、痰、阳虚、阴虚、湿、食积、阳亢、不固、血热、血虚、气滞、脓、血瘀、饮、气陷、暑、精亏、燥、津亏、寒;根据聚类分析将老年CAP的证候分为6类,分别为痰浊阻肺证、肺阴虚痰热证、湿热内蕴证、食滞胃脘证、肝郁阴虚证、肺肾两虚证。结论:1.老年CAP患者临床表现以咳嗽、咳痰、乏力、呼吸困难为主,但呼吸系统症状不够典型,发热亦不明显,且常伴随多种基础疾病,临床应注意早期诊断及治疗。2.老年CAP的证候大致分为6类,分别为痰浊阻肺证、肺阴虚痰热证、湿热内蕴证、食滞胃脘证、肝郁阴虚证和肺肾两虚证,其中湿热内蕴证、食滞胃脘证、肝郁阴虚证多以兼证存在。3.老年CAP多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肺,与肾密切相关,病机以虚、痰、热为主,以气虚、阳虚、阴虚为发病之本,痰、热为发病之标。本虚可致标实,标实又进一步加重本虚,使患者更易感邪,且病势缠绵难愈。治疗中应关注老年人自身特点及其病机本质,扶正祛邪兼顾,或扶正为主,或祛邪为主,且正虚、邪实的治疗皆当别其侧重之方面、病因之不同、脏腑之所在分而治之。
张玉江[7](2020)在《PSI、APACHEⅡ、SOFA三种评分量表和动脉乳酸监测对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预后评估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是最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诊断和治疗困难,病死率高,该病是我国住院患者,尤其是老年住院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2]。H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对于预测患者临床转归,尽早判定治疗场所及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国内外医学指南均未给出明确统一的评估手段[1]。对HAP患者的预后评估可使用评分量表和生物标志物。评分量表由多个生理生化指标组合而成,评估时需要患者在一段时间内具有多个检查检验数据,包含了年龄和基础病史等,是一个综合的量化评价结果,但操作复杂不便于动态监测。生物标志物为临床生化指标,在疾病诊断、临床分期和预后评价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其数据结果客观便捷,利于动态监测,但生物标志物信息量有限,且具有较高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和评分量表相关性尚有待研究。目前,一些临床研究用PSI、APACHEII、SOFA等评分量表作为可能的评估手段[3-5],但缺乏同一组临床数据的对比研究结果,难以评判优劣;一些生物标志物,例如高乳酸血症的患者预后可能更差,高乳酸清除量或清除率的患者预后可能更好,但缺乏乳酸值和乳酸清除量或清除率对预后评价的效能优劣之间的比较,与预后的相互关系及持续时间也并不明确。此外,HAP患者不仅有非手术的内科患者,也有接受过手术的围手术期患者。一些临床研究排除了围手术期HAP患者,缺少这部分患者的预后评估研究资料。临床工作中,围手术期HAP不仅关乎手术效果,甚至关乎患者能否存活,围手术期HAP患者预后评估应该得到关注。因此,本课题纳入了内科的非手术HAP患者资料和外科的围手术HAP患者资料。在第一部分研究中使用同一组数据分别就PSI、APACHEⅡ和SOFA三种评分量表的优劣进行了对比。在第二部分研究中探讨了生物标志物动脉血乳酸值、乳酸清除量、乳酸清除率对HAP预后评估的价值,并进一步对具有较高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和评分量表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为HAP患者的预后评估量表工具选择及动脉血乳酸的应用提供依据。目的1.比较PSI、APACHEⅡ、SOFA三种评分对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2.探讨动脉血乳酸监测对医院获得性肺炎预后的价值。资料与方法1.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成人HAP患者的连续病例资料,按照诊断时间先后,连续收集具备完整检测指标的非手术HAP患者资料40例、围手术HAP患者资料40例。收集的数据有:(1)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病史、手术史、住院时间、是否常住养老院;(2)患者生命体征、实验室检验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药物使用情况(具体指标见附件);(3)患者诊断为HAP后30d存活情况。用诊断为HAP后的24 h内各项实验检查结果和生理参数分别进行PSI、APACHEⅡ、SOFA评分。以30d存活情况作为预后指标,绘制ROC曲线,分别比较三种评分在非手术HAP组、围手术HAP组、总体HAP组对预后评估的优劣。对SOFA评分借鉴APACHEⅡ评分的年龄评分进行年龄加权,比较SOFA评分在加权年龄前后效能的变化。2.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连续收治的71例成人HAP患者资料,以30d后是否存活将患者分为两组(存活组和死亡组),评价诊断为HAP后5天内的动脉血乳酸检测结果对预后的评估价值。采用重复度量分析查看不同预后患者组乳酸值、乳酸清除量、乳酸清除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采用ROC曲线比较乳酸值、乳酸清除量、乳酸清除率对HAP患者30d预后的评价作用;根据5天内乳酸峰值的大小,分为<2.0mmol/L组,≥2.0mmol/L组和≥4.0mmol/L组,比较不同乳酸峰值组死亡率的差别;采用相关性分析计算乳酸峰值与PS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三种评分量表对成人HAP患者预后评估价值研究结果:ROC曲线下面积比较提示40例非手术HAP组PSI、APACHEⅡ、SOFA评分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0.69、0.66;40例围手术HAP组PSI、APACHEⅡ、SOFA评分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0.64、0.70;80例总体HAP组的PSI、APACHEⅡ、SOFA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0.73、0.66。无论患者是否接受手术,PSI评分对HAP患者的预后评价效能都要优于其他两种评分。对没有年龄因素的SOFA评分进行年龄加权后,其40例非手术HAP组、40例围手术HAP组、80例HAP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0.75、0.72。无论患者是否接受手术,增加年龄因素后的SOFA评分对HAP患者的预后评价效能都能得到优化。2.动脉血乳酸监测对成人HAP患者预后评估价值研究结果:71例HAP患者,诊断为医院获得性肺炎30d后存活组32例,死亡组39例;存活组5天内乳酸值随时间变化而减少,乳酸清除量、乳酸清除率随时间变化而增加,死亡组5天内乳酸值随时间变化而增加,乳酸清除量、乳酸清除率随时间变化而减少;ROC曲线表明诊断为医院获得性肺炎5天内的动脉乳酸值可以用来判断30天预后,乳酸清除量、乳酸清除率则不能判断30天预后,D1、D2、D3、D4、D5、5天内乳酸峰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67、0.71、0.77、0.71、0.70、0.74;5天内乳酸峰值<2.0mmol/L组,≥2.0mmol/L组和≥4.0mmol/L组30d死亡率依次为20.00%、64.29%、78.95%,三组之间死亡率比较c2=13.27,p=0.00;5天内乳酸峰值与PSI评分密切相关,r=0.41,p=0.00。结论1.PSI评分量表能较好的评价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预后;年龄因素对预后判断很重要,年龄越大,预后不良的风险越大。2.存活组乳酸值随时间变化而减少,死亡组乳酸值随时间变化而增加;乳酸值比乳酸清除量、乳酸清除率更适于评价预后;乳酸峰值越高,死亡风险越大,该值与PSI评分有统计学意义密切相关。
张培华[8](2020)在《观察清金化痰汤透药疗法对痰热郁肺型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清金化痰汤透药疗法联合西医治疗对痰热郁肺型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痰热郁肺型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并完成整个研究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中药口服组、中药透药组)共三组。对照组予抗感染、化痰及对症处理;中药口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清金化痰汤口服治疗;透药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清金化痰汤定向透药疗法治疗。以10d为1个疗程治疗。观察每组治疗前、治疗第3d、第10d的咳嗽、咳痰、胸痛、发热、肺部啰音、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和治疗前、治疗第3d、治疗后WBC、NE%、超敏CRP的改变。最后采用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结果统计处理。结果:1、治疗前,各组在年龄、性别、单项症候积分、中医症候积分、炎症指标(WBC、NE%、超敏CRP)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且120例患者在试验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均顺利完成此次研究。2、单项症候积分组内比较:第3d时,中药口服组和中药透药组的所有单项中医症候积分改善已经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第10d时三组组内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单项症候积分组间比较:第3d时中药口服组和中药透药组的咳痰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0d时,咳嗽、咳痰、胸痛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口服组和中药透药组所有症候改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炎症指标:治疗第3d、治疗后改善程度,组内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差异均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中医症候积分疗效: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2.5%,中药口服组为87.5%,中药透药组为90%,中药口服组、中药透药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对照组、中药口服组、中药透药组均对治疗痰热郁肺型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有效,且联合中药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清金化痰汤透药疗法联合抗生素对痰热郁肺型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对无法口服中药或不愿口服中药的患者进行推广。
崔光福[9](2020)在《不同中医证型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炎症指标及病原学分布特点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证型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NSCAP)患者炎症指标、病原学分布情况,以期揭示不同中医证型NSCAP患者炎症指标变化规律及病原学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整理出符合研究条件的在2018年06月至2019年06月期间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诊治的NSCAP住院患者。记录患者的病例资料信息。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IBM 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痰热壅肺证NSCAP患者WBC、CRP、PCT检测数值及NLR计算值与其他证型NSCAP患者WBC、CRP、PCT检测数值及NLR计算值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性(校正后P<0.05)。2.痰热壅肺证NSCAP患者ESR检测值与邪犯肺卫证、痰浊阻肺证、肺脾气虚证NSCAP患者ESR检测值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性(校正后P<0.05)。3.邪犯肺卫证NSCAP患者WBC、PCT检测值与肺脾气虚证NSCAP患者WBC、PCT检测值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性(校正后P<0.05)。4.不同中医证型NSCAP患者PLR计算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5.NLR计算值与WBC、ESR、CRP、PCT检测数值经相关性分析提示P<0.05。6.不同中医证型NSCAP患者在检出肺炎支原体与乙型流感病毒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7.本研究NSCAP患者的痰标本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的阳性率为11.76%。结论:1.痰热壅肺证NSCAP患者WBC、CRP、PCT检测数值及NLR计算值较其他证型NSCAP患者WBC、CRP、PCT检测数值及NLR计算值均更高。2.痰热壅肺证NSCAP患者ESR检测值较邪犯肺卫证、痰浊阻肺证、肺脾气虚证NSCAP患者ESR检测值更高。3.邪犯肺卫证NSCAP患者WBC、PCT检测值较肺脾气虚证NSCAP患者WBC、PCT检测值更高。4.WBC、ESR、CRP、PCT检测数值及NLR计算值变化规律与NSCAP证型演变基本一致。5.NLR计算值可能与WBC、ESR、CRP、PCT检测值具有相同的临床价值。6.不同中医证型NSCAP患者呼吸道病原体抗体检出中,肺炎支原体所占比例最大,且更容易出现在邪犯肺卫证及痰热壅肺证患者中。乙型流感病毒检出多出现在邪犯肺卫证患者中。7.中低危NSCAP患者痰标本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阳性率可能偏低。
张海芳[10](2020)在《PSI评分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前白蛋白对CAP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旨在研究PSI评分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及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在CAP中的预后评估价值,有助于临床医师早期快速准确对结局进行预判,及早采取干预措施。方法依据入选及排除标准,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的呼吸内科和危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400名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死亡为预后指标,其中死亡组42例,存活组358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SI评分、NLR、PA与CAP预后关系。采用ROC曲线筛选各项指标评价CAP预后的界值,通过灵敏度、特异度、Kappa值评价PSI评分、NLR、PA及联合试验对CAP预后评估的真实性、可靠性。结果1死亡组与存活组中位年龄、出现低血压的比例、多肺叶浸润的比例、白细胞、D-二聚体、降钙素原水平、出现呼吸衰竭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吸烟、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比例、出现体温≥37.3℃、脉搏≥125次/分、呼吸频率≥30次/分的比例、出现胸腔积液、肺结节的比例、尿素氮、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死亡组患者的PSI评分、NLR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A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CAP预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白细胞、D-二聚体、呼吸衰竭、PSI评分、NLR、PA与CAP患者死亡风险的密切相关(P<0.05)。PSI评分、NLR、PA是CAP患者预后独立的危险因素。3 ROC曲线结果显示,PSI评分、NLR和PA预测CAP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均大于50%(P<0.05)。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值结合临床上需要提高灵敏度、减少漏诊,筛选出PSI评分、NLR和PA预测界值分别为94.50分、4.87、102.50mg/L。4 PSI评分、NLR、PA预测CAP死亡效果分析:PSI评分预测结果与实际的一致性最高(Kappa=0.45),且灵敏度(88.10%)与特异度(83.50%)高于NLR、PA。5采用以PSI评分为基础的并联实验,结果显示PSI评分与NLR的联合试验、PSI评分与PA的联合试验预测的结果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均低于PSI评分的单独使用,但PSI评分联合NLR具有极高灵敏度,可杜绝预测的漏诊,但一致性较低,临床应用会有一定误差。结论1 PSI评分、NLR及PA与CAP预后有关。PSI评分、NLR水平升高,PA水平降低,CAP患者的预后较差。2 PSI评分、NLR及PA均有一定预测CAP患者预后的作用。3 PSI评分联合NLR具有极高灵敏度,有可能早期预测CAP患者预后。图3幅;表14个;参183篇。
二、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和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和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新冠疫情下成人发热门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柴芩连术汤治疗痰热壅肺型2型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目的 |
1.2 病例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内容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疗效结果比较 |
3.3 安全性指标比较与安全性评价 |
第二部分 讨论 |
1.T2DM合并CAP临床疗效的讨论 |
1.1 基础方案治疗T2DM合并CAP临床疗效的讨论 |
1.2 柴芩连术汤治疗T2DM合并CAP的临床疗效的讨论 |
2.柴芩连术汤对炎性指标、血糖的影响机制分析 |
3.柴芩连术汤对缩短发热时长、减少住院天数的意义 |
4.本课题不足之处 |
5.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一) |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
(一)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中西医研究 |
1.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西医认识 |
2.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中医认识 |
(二)2 型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中西医研究 |
1.概述 |
2.T2DM合并CAP的现状 |
3.T2DM合并CAP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特色 |
4.结语及展望 |
参考文献(二)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
致谢 |
(3)加减麻杏蒌贝汤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痰浊阻肺证)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英汉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病例选择 |
2.研究方法 |
3.观察方法 |
4.疗效评定 |
5.安全性评定 |
6.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与结果分析 |
1.西医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认识 |
2.中医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优势 |
3.导师学术思想 |
4.加减麻杏蒌贝汤组方分析 |
5.课题结果分析 |
6.课题研究中的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4)加味五虎汤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痰热壅肺证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
1.1 古代医家对其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古代医家治疗特色及常用方剂 |
1.3 现代中医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
2. 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2.1 流行病学 |
2.2 病因学 |
2.3 病理学 |
2.4 临床表现及诊断 |
2.5 治疗方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病例选择 |
2. 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中途剔除、脱落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中途剔除标准 |
2.5 试验中途病例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例分组 |
3.2 治疗方案 |
3.3 实验所用药物的来源及规格 |
3.4 综合疗效判断 |
3.5 实验室观察指标 |
3.6 安全性指标 |
3.7 统计学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4.3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
4.4 两组治疗前后WBC及CRP、PLR比较 |
4.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PCT、IL-6、IL-10水平比较 |
4.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本病中痰热壅肺证的的辨证论治 |
1.1 病因病机 |
1.2 治则治法 |
2. 方药分析 |
2.1 立方中医依据 |
2.2 组方中医依据 |
2.3 组方现代药理学分析 |
3. 实验室指标分析 |
3.1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 |
3.2 降钙素原(PCT) |
3.3 白介素-6(IL-6)与白介素-10(IL-10) |
4. 实验结果分析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4.3 综合疗效分析 |
4.4 血白细胞(WBC)、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 |
4.5 血清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10(IL-10)含量比较 |
5. 安全性指标分析 |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复方板翘颗粒治疗风热犯肺型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 |
3 意外及紧急情况处理 |
4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观察结果 |
2.1 中医临床疗效比较 |
2.2 退热时间比较 |
2.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4 实验室指标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理论研究 |
1.1 西医学对CAP的研究 |
1.2 中医学对CAP的认识 |
1.3 复方板翘颗粒作用分析 |
2 临床疗效分析 |
2.1 中医临床疗效比较 |
2.2 退热时间比较 |
2.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4 实验室指标比较 |
3 安全性分析 |
4 结论 |
5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证候分类及证素分布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病原学特点 |
3 老年CAP发病的危险因素 |
4 临床表现及特征 |
5 诊断 |
6 肺炎的评分系统 |
7 治疗 |
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的认识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临床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和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肺炎相关情况 |
3 老年CAP患者的证候、证素分布 |
讨论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肺炎相关情况分析 |
3 老年CAP起病诱因、证素分布特征及证候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西医临床资料调查表 |
附录2 社区获得性肺炎PSI评分及分级表 |
附录3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证候、证素调查表 |
附录4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系数~a |
附录5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证候要素判定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PSI、APACHEⅡ、SOFA三种评分量表和动脉乳酸监测对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预后评估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PSI、APACHEⅡ和SOFA三种评分量表对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预后的评估价值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第二部分 动脉乳酸监测对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预后评估的价值探讨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医院获得性肺炎预后评价指标及预后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
附件 |
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观察清金化痰汤透药疗法对痰热郁肺型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方案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排除、中止、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3 质量控制及不良事件处理 |
4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2 观察结果 |
2.1 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2.2 单项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2.3 炎症指标比较 |
讨论与分析 |
1 西医对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研究概况 |
1.1 发病机制和流行病学 |
1.2 诊断标准 |
1.3 治疗 |
2 祖国医学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及历史沿革 |
2.2 辨证论治 |
2.3 中医治疗新进展 |
3 定向透药疗法的方法学及起效机制探讨 |
3.1 仪器选择 |
3.2 方法选择 |
3.3 穴位选择 |
3.4 起效机制探讨 |
4 方药理论依据 |
5 临床疗效分析 |
5.1 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5.2 单项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5.3 炎症指标比较 |
6 安全性分析 |
7 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不同中医证型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炎症指标及病原学分布特点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材料 |
3.诊断标准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诊断标准 |
4.纳入标准 |
5.排除标准 |
6.研究方法和内容 |
7.课题技术流程图 |
8.课题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 |
1.1 NSCAP患者中医证型结构分析 |
1.2 不同中医证型NSCAP患者之间年龄、性别、BMI对比分析 |
1.3 不同中医证型NSCAP患者CURB-65 评分比较分析 |
1.4 不同中医证型NSCAP患者合并病及并发病分析 |
2.不同中医证型NSCAP患者病程及住院天数对比分析 |
3.不同中医证型NSCAP患者主要症状及体温数值对比分析 |
3.1 不同中医证型NSCAP患者主要症状对比分析 |
3.2 不同中医证型NSCAP患者体温数值分析 |
4.不同中医证型NSCAP患者WBC、ESR、CRP、PCT检测数值及NLR、PLR计算值比较分析 |
5.NLR计算值与WBC、ESR、CRP、PCT检测数值的相关性分析 |
6.不同中医证型NSCAP患者呼吸道病原体抗体结果比较分析 |
7.痰标本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培养结果分析 |
讨论 |
1.基本特点分析 |
2.NSCAP患者病程与住院天数分析 |
3.主要症状及体温数值分析 |
4.炎症指标规律分析 |
5.病原学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中西医研究情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录2 :病例收集表 |
(10)PSI评分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前白蛋白对CAP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资料收集 |
1.1.6 实验室检测 |
1.1.7 数据收集处理程序 |
1.1.8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CAP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1.2.2 PSI评分、NLR、PA与CAP预后的关系分析 |
1.2.3 PSI评分、NLR、PA与CAP预后关系的多因素分析 |
1.2.4 PSI评分、NLR、PA评估CAP预后的界值筛选 |
1.2.5 PSI评分、NLR、PA 预测CAP患者死亡的效果分析 |
1.2.6 联合试验 |
1.3 讨论 |
1.3.1 评分系统 |
1.3.2 生物标志物: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 |
1.3.3 生物标志物:前白蛋白(Serum prealbumin, PA)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2.1 降钙素原 |
2.2 C反应蛋白 |
2.3 炎性细胞因子 |
2.4 肾上腺髓质素 |
2.5 利钠肽 |
2.6 和肽素 |
2.7 皮质醇 |
2.8 D-二聚体 |
2.9 血红蛋白 |
2.10 乳酸 |
2.11 红细胞分布宽度 |
2.12 维生素D |
2.13 甲壳质酶蛋白40 |
2.14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 |
2.15 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 |
2.16 可溶性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 |
2.17 晚期糖化产物受体 |
2.18 肺表面活性蛋白D |
2.19 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
2.20 脂蛋白 a |
2.21 趋化因子配体 18 |
2.22 过氧化脂质 |
2.23 可溶性 E-选择素 |
2.24 颗粒蛋白前体 |
2.25 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 |
2.26 酸性鞘磷脂酶 |
2.27 1-磷酸鞘氨醇 |
2.28 炎性小体和抗菌肽 |
2.29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肺炎严重指数评分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四、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和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冠疫情下成人发热门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D]. 曾谋.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2]柴芩连术汤治疗痰热壅肺型2型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研究[D]. 邱学艳.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加减麻杏蒌贝汤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痰浊阻肺证)疗效观察[D]. 杜青.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加味五虎汤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痰热壅肺证患者的临床研究[D]. 陆玮.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复方板翘颗粒治疗风热犯肺型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何胜飞.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证候分类及证素分布特点研究[D]. 张亚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PSI、APACHEⅡ、SOFA三种评分量表和动脉乳酸监测对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预后评估价值的研究[D]. 张玉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8]观察清金化痰汤透药疗法对痰热郁肺型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D]. 张培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不同中医证型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炎症指标及病原学分布特点的回顾性分析[D]. 崔光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PSI评分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前白蛋白对CAP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D]. 张海芳.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