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移动支架造桥技术在我国铁路上的应用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于若迟[1](2020)在《大跨径UHPC连续梁桥试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连续梁桥,最基本的桥梁结构形式之一。上世纪30年代开始,预应力混凝土和高强度钢材相继出现,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飞速发展,并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明和应用使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技术不断的发展。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简称“UHPC”)是一种新型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各项力学性能优异,本文采用理论和数值分析方法、利用UHPC材料特性并考虑施工技术可行性,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试设计进行研究。随着UHPC的出现,其优越的材料特性使材料强度得到提升的同时又减轻了结构自重。本文参照现有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设计规范拟定UHPC连续梁桥研究大跨径UHPC连续梁桥的试设计,采用弹性模量处于中间值的C160UHPC为建筑材料,根据实际工程经验和现有规范确定桥梁立面布置和主梁横断面布置,并引入中跨底板预应力钢束径向力对全桥整体效应理论,运用Midas/Civil和Midas/FEA分别进行全桥建模分析和局部数值模拟,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施工和成桥阶段主梁控制截面应力和变形。然后对初始研究梁跨横断面尺寸进行优化,探究相同跨径下采用UHPC材料获得最优横断面尺寸的试设计,根据模拟结果,优化得到采用UHPC材料后各控制截面尺寸和高跨比等,于此同时,在满足材料强度以及结构刚度的条件下,研究大跨径UHPC连续梁桥的试设计是否可行。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为:C160 UHPC连续梁桥在满足施工和成桥阶段静力强度、刚度要求的条件下对大跨径UHPC连续梁桥进行研究,并得出合理的结构尺寸,并利用水平底板索消除预应力径向力,实现纵桥向底面线性优化。通过对比UHPC连续梁桥和现有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得出结论:相同(相近)跨径条件下UHPC连续梁桥的截面尺寸、支点高跨比和单位建筑面积材料用量指标和重量均明显优于现有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和连续刚构桥。本文创新点主要有:1、首次基于现有预应力混凝土梁桥设计理论和预制节段拼装技术开展160MPa级UHPC连续梁桥试设计研究。2、首次引入中跨底板预应力钢束径向力对全桥整体效应理论,进行UHPC连续梁桥纵向底面线形优化改进。
刘春虹[2](2017)在《客运专线64m简支箱梁节段拼装线形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西成客运专线汉中汉江特大桥64m节段拼装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为工程背景,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研究了采用移动支架造桥机进行箱梁节段拼装施工时梁体预拱度的设置方法,探讨了该类型桥梁预拱度设置的一般规律.实测结果证明该方法准确可靠,控制结果不仅可满足该桥线形控制的目标要求,同时对类似桥梁预拱度的设置也提供了参考.
申龙妃[3](2017)在《一种高铁造桥机技术方案及节段胶拼箱梁线形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造桥机是桥梁施工中应用较多的一种先进机械设备,胶接缝节段拼装法是采用造桥机施工时一种较新颖的施工方式。胶接缝节段拼装箱梁接缝处没有纵向普通钢筋和混凝土的连接,整孔梁通过梁段间的剪力键和预应力形成整体,对拼装过程中的线形要求非常高。因此研究造桥机在节段胶拼箱梁施工过程中的线形变化规律和调整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具有较强的实用意义,为以后采用同类造桥机进行节段胶拼箱梁的施工提供指导和参考。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既有造桥机及节段胶拼技术的基础上,以平潭铁路北东口水道特大桥64 m节段拼装为实际工程背景,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一种新型造桥机—SPZ2700/64型腹式节段拼装造桥机的力学性能及胶拼64 m箱梁的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造桥机—SPZ2700/64型腹式节段拼装造桥机,论述了其技术设计方案、各部件的组成、施工步骤及施工注意事项等。(2)运用ANSYS软件建立了造桥机和箱梁的力学模型,分析了造桥机在全部承载梁段、造桥机过孔过程中前端悬臂最大和后端悬臂最大三种不利工况下的力学性能,得出了造桥机在这三种不利工况下主桁各主要杆件的内力,分析了造桥机主桁的强度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三种不利工况下,造桥机主桁各杆件的内力均在规范规定的容许范围内,过孔过程中后端悬臂最大的工况为最不利工况,此时杆件内力最大;结构在三种不利工况下都处于局部失稳状态,但结构整体满足规范和使用要求。(3)利用ANSYS软件分别对每节梁段的拼装过程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得出了造桥机的初始线形,根据初始线形按设计的固定初始位置摆放部分梁段,模拟得出了每次移动并拼接一节梁段后,造桥机各丝杠标高及其轴力的变化,分析并得出了线形调整方法。拼接过程的模拟结果表明:对于胶接缝节段拼装法,采用逐段拼装逐段调节的过程来施工,也就是在拼接过程中通过调节丝杠标高及控制丝杠轴力来控制节段拼装过程中桥梁的线形,得到的最终结果能满足桥梁设计线形的要求。
李华[4](2017)在《(40+56+40)m铁路连续梁节段胶接拼装造桥机研究》文中提出郑阜客运专线周淮特大桥为3联(40+56+40)m连续梁,共9孔,全长413 m,该大桥在我国铁路连续梁中首次应用节段拼装胶接法施工工艺。实现架设任务的(40+56+40)m连续梁节段拼装造桥机也是我国首座架设铁路连续箱梁的造桥机,这也无疑将预制节段拼装工艺得到更大的推广,为铁路选线、桥梁孔跨的布置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自由度。本造桥机采用三角桁架结构,通过改进吊梁天车和纵移过孔装置,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通过Midas Civil有限元软件对造桥机整体结构进行模拟,在满载工况下,对造桥机的刚度、强度及稳定性进行验算,保证造桥机的安全使用。
成仲鹏[5](2015)在《高速铁路大跨度节段拼装梁桥施工过程中的力学行为分析》文中提出高速铁路中的桥梁主要采用简支箱梁结构,对于40m以上大跨度简支箱梁桥,目前采用节段预制拼装法施工,由于施工工艺的复杂性和对设备要求的特殊性,该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而且发展十分缓慢。如今我国高铁正处于黄金发展时期,对该工艺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和总结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西成客运专线汉江特大桥为背景,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力学仿真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节段预制拼装施工过程中拼装线形控制非常重要,直接影响梁体的成桥线形。文中对施工过程中影响梁体线形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将线形控制分为三个阶段:节段预制阶段、拼装阶段以及预应力张拉阶段。通过进行三阶段线形控制,以保证梁体拼装线形满足设计要求。移动支架造桥机在整个拼装施工过程中是主要承重结构,其受力和变形性能直接影响梁体的施工质量以及拼装线形。在施工之前对造桥机进行预压试验,通过实时测量各控制截面挠曲变形和主要受力杆件的应力,分析在施工过程中其强度与刚度是否满足最大施工荷载的要求。通过在预应力张拉完毕后对桥面线形进行测量,得出线形控制效果良好,满足要求。预应力张拉之前,整个梁体重量通过吊杆多点支撑在移动支架造桥机上。随着预应力的张拉,梁体开始逐渐承受自重,同时吊杆力减小,造桥机发生反弹。由于梁体与造桥机刚度不协调,为了防止梁体在自重、预应力和吊杆力作用下上缘产生过大拉应力造成梁顶接缝处开裂,在张拉过程中要对梁体进行受力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在张拉过程中对悬吊系统进行卸载,以减少造桥机对梁体的上托力。最后利用MIDAS Civil软件对64m节段预制拼装梁的收缩徐变效应进行分析。分析对比节段拼装和整孔预制梁后期徐变效应,分析表明节段拼装梁前期收缩徐变效应较整体预制梁的小,而其后期变形较大;其次还对影响混凝土时效变形的因素分别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随着湿接缝混凝土养护龄期的增大或二期铺装过早,结构前期徐变变形较小,后期相对较大。此外环境湿度对于结构收缩徐变也是一个敏感的控制因素。
张立青[6](2015)在《铁路节段预制胶接拼装法建造桥梁技术与应用》文中提出节段预制胶接拼装法造桥是分段建造桥梁的一种,在原理上是预应力结构、箱梁设计和分段施工法综合而成,经济技术性强,适用范围广。结合国内首座采用节段预制胶拼法建造的铁路桥梁工程实例,从节段预制胶接拼装造桥基本理论入手,对节段预制技术、胶接拼装装备、胶接拼装技术进行了叙述,以期对其他节段预制胶接拼装法建造桥梁工程提供借鉴。
黄鹏[7](2014)在《多功能造桥机设计方案研究》文中提出PC连续梁桥在悬臂施工、逐孔浇筑和节段拼装三种不同的工法中分别使用“挂篮”、“移动模架”和“节段拼装架桥机”三种功能的造桥设备。这三种不同工法的要求致使三种功能造桥机设备结构不统一、功能不能互换,且自重大、拆装困难、重复使用率低,因此造成了极大的浪费。针对以上缺陷,结合当前架桥机的使用和发展情况,本文提出了集上述三种功能于一体,且拼装方便的造桥机设计和施工工法的构思。对其进行了机械系统方面的设计,并利用MIDAS软件对主梁进行结构分析计算,并结合三种不同工法验证了本造桥机的可行性。本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根据当前现有的架桥机和施工方法,提出多功能架桥机的设计构思。2、根据提出功能设计要求,确定造桥机的各系统组成。3、造桥机机械方面的设计,主要是Q50全回转吊机的抗倾覆设计和走行机构的设计。4、针对以上三种不同的施工过程进行结构分析;并针对造桥机在不同功能转换下提出相对应的施工工法。5、运用MIDAS软件,针对主梁在不同荷载作用下,计算出各工况下钢桁架的竖向变形、轴力以及应力;验证造桥机主梁变形和整体稳定性均满足要求。本文设计的造桥机从设计功能、结构特性、施工工法上进行改进,满足现阶段桥梁施工的要求,为类似造桥机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及技术参考。
刘宏刚,侯嵩[8](2013)在《移动模架制梁技术在我国桥梁施工中的应用历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移动模架制梁技术经历了从国外引进到自主研制的发展历程。国内企业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在建造伊拉克摩苏尔4号桥时从瑞士引进了2套由德国PZ公司设计的移动模架,并于1990年将其改造后用于厦门高集海峡大桥,开启了移动模架在国内的应用历程。文章分析了我国移动模架制梁技术发展过程中的2个不同阶段,归纳了移动模架应用和发展初期的主要工程案例;介绍了移动模架技术在我国高速铁路桥梁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专利技术及文献的研究趋势、发展机遇等;针对一些文献中容易将移动模架法和移动支架法相互混淆的情况,阐明了2种工法在技术原理上的重要区别:前者属原位现浇技术,后者属预制架设技术,结合两者在高速铁路桥梁中的应用情况,对其技术特点和各自优势进行了比较,可为相关技术推广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翟波[9](2013)在《田师府至桓仁铁路谢家崴子太子河特大桥桥式方案选择》文中提出在田(师府)桓(仁)铁路谢家崴子太子河特大桥的设计中,就预应力混凝土刚构连续梁方案与64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桥式方案,在技术、经济、工期、施工难易程度、施工安全方面进行了比较,明确了64 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节段预制拼装技术的优越性,对铁路桥梁采用大跨度简支箱梁技术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马迪[10](2013)在《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施工及静载试验分析》文中指出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以优美的外形、良好的力学性能以及施工架设周期短等特点在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论文以京石客运专线北京永定河特大桥改线段单线现浇32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为研究对象,在搜集、整理国内外有关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的使用、设计、施工工艺、试验方法以及加固方法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根据桥位情况设计了32m简支箱梁原位现浇支架。(2)推导了在已施工部分二期荷载的情况下箱梁静载弯曲试验等效荷载的计算公式。(3)对各级静载弯曲试验荷载及ZK荷载下梁体效应进行计算分析比较。(4)对静载试验加载装置进行了设计,该装置构思巧妙,结构合理,加卸载方便,易于安拆并可就地取材。(5)对箱梁的静载弯曲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6)对存有施工缺陷的简支箱梁,采用增设横隔板的方式对其横向抗扭进行加固并进行了详尽的设计分析。
二、移动支架造桥技术在我国铁路上的应用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移动支架造桥技术在我国铁路上的应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大跨径UHPC连续梁桥试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UHPC研究现状及问题 |
1.2.1 UHPC的特征及发展历程 |
1.2.2 UHPC运用在桥梁方面的研究现状 |
1.2.3 UHPC现阶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2.4 UHPC的基本力学性能指标取值 |
1.2.5 UHPC收缩徐变性能 |
1.3 目的、意义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3.3 研究的内容和方案 |
第二章 大跨径UHPC预应力连续梁桥理论研究 |
2.1 体系确定 |
2.1.1 混凝土梁桥的主要体系 |
2.1.2 立面布置 |
2.1.3 研究对象体系的确定 |
2.2 UHPC主梁混凝土横断面布置 |
2.2.1 截面形式的确定 |
2.2.2 主梁截面尺寸的确定 |
2.3 UHPC主梁刚度控制 |
2.4 中跨底板预应力钢束径向力效应 |
2.4.1 径向力的产生及定性分析 |
2.4.2 径向力对底板的局部效应量化分析理论 |
2.4.3 径向力对全桥的整体效应量化分析理论 |
2.5 UHPC预应力连续梁桥的施工方法 |
2.5.1 梁段整体施工法 |
2.5.2 逐跨顶推施工法 |
2.5.3 节段拼装法 |
2.5.4 小结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60m UHPC连续梁桥试设计研究 |
3.1 模型的建立 |
3.1.1 截面参数确定及预应力钢束布置 |
3.1.2 Midas civil模型的建立 |
3.2 基本假定 |
3.3 计算荷载及荷载组合 |
3.3.1 结构自重 |
3.3.2 桥梁汽车荷载 |
3.3.3 温度作用、强迫位移和施工临时荷载 |
3.3.4 荷载组合 |
3.4 使用阶段应力与挠度验算 |
3.4.1 持久状况受力极限状态验算 |
3.4.2 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
3.4.3 持久状况压应力验算 |
3.4.4 挠度验算 |
3.4.5 小结 |
3.5 施工阶段应力与挠度计算 |
3.5.1 施工分段原则与划分 |
3.5.2 计算荷载 |
3.5.3 主要施工节段应力分析 |
3.5.4 主要施工节段挠度分析 |
3.5.5 小结 |
3.6 局部应力验算 |
3.6.1 空间有限元模型 |
3.6.2 计算结果 |
3.6.3 小结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60m UHPC连续梁桥结构优化与比较分析 |
4.1 底板和腹板尺寸优化 |
4.1.1 成桥阶段各项对比 |
4.1.2 施工阶段各项对比 |
4.1.3 零号块对比分析 |
4.2 梁高优化 |
4.2.1 成桥阶段各项对比 |
4.2.2 施工阶段各项对比 |
4.2.3 零号块对比分析 |
4.3 与普通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对比分析 |
4.3.1 与云南六库怒江大桥对比 |
4.3.2 与江苏淮安京杭大运河特大桥对比 |
4.3.3 与宜宾向家坝金沙江大桥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跨径UHPC连续梁桥的试设计与再优化 |
5.1 180m和200m UHPC连续梁桥试设计研究 |
5.1.1 使用阶段对比分析 |
5.1.2 施工阶段各项对比 |
5.1.3 零号块对比分析 |
5.1.4 180m UHPC连续梁桥与乐自高速岷江特大桥对比 |
5.3 200m跨径UHPC连续梁桥纵向底面线形优化 |
5.3.1 水平底板索消除径向力技术 |
5.3.2 主要内容对比分析 |
5.3.3 使用阶段分析 |
5.3.4 施工阶段分析 |
5.3.5 小结 |
5.4 200 跨径UHPC梁桥梁高再优化 |
5.4.1 使用阶段对比分析 |
5.4.2 施工阶段各项对比 |
5.5 优化结果与华南刚构桥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一、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参与的科研项目 |
(2)客运专线64m简支箱梁节段拼装线形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有限元模型 |
3 预拼节段预拱度分析 |
3.1 考虑湿接缝的预拱度设置分析 |
3.2 桥面线形控制分析 |
4 结论 |
(3)一种高铁造桥机技术方案及节段胶拼箱梁线形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造桥机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造桥机的发展方向 |
1.3 节段胶拼技术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SPZ2700/64 型腹式节段拼装造桥机技术方案设计 |
2.1 工程背景 |
2.2 SPZ2700/64 型腹式节段拼装造桥机总体技术方案 |
2.3 主要技术性能参数 |
2.4 造桥机系统基本结构构造 |
2.4.1 主桁系统 |
2.4.2 下托梁系统 |
2.4.3 前后端临时支腿 |
2.4.4 托轮系统及提梁龙门吊 |
2.5 造桥机施工作业 |
2.5.1 主要施工作业程序 |
2.5.2 具体节段拼装步骤 |
2.5.3 过孔作业方法说明 |
2.5.4 重要施工注意事项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造桥机系统及箱梁模拟 |
3.1 有限单元法 |
3.2 ANSYS有限元软件 |
3.3 ANSYS分析单元的选取 |
3.4 造桥机模型建立 |
3.4.1 定义材料和约束条件 |
3.4.2 荷载类型 |
3.4.3 主桁结构单元构造 |
3.4.4 下托梁处理 |
3.4.5 造桥机系统模型 |
3.5 预应力箱梁模拟 |
3.5.1 建模方法 |
3.5.2 预应力筋布置 |
3.5.3 建模过程 |
3.6 造桥机上架设箱梁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造桥机系统力学性能及稳定性分析 |
4.1 概述 |
4.2 造桥机主桁内力分析 |
4.2.1 上弦杆内力计算 |
4.2.2 下弦杆内力计算 |
4.2.3 斜腹杆内力计算 |
4.3 造桥机稳定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造桥机节段胶拼过程中的线形控制 |
5.1 节段预制 |
5.1.1 施工方案 |
5.1.2 预制节段和模板的测量控制 |
5.2 造桥机初始线形设置 |
5.2.1 概述 |
5.2.2 不同工况下丝杠顶点挠度计算 |
5.2.3 造桥机初始线形 |
5.3 造桥机施工线形控制 |
5.3.1 线形控制步骤 |
5.3.2 调节过程总结 |
5.3.3 造桥机满载变形曲线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40+56+40)m铁路连续梁节段胶接拼装造桥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背景 |
3 造桥机主要性能参数 |
4 造桥机主体研究 |
4.1 主体框架结构 |
4.2 支腿 |
4.3 吊梁天车 |
4.4 悬挂体系 |
4.5 纵移过孔装置 |
5 造桥机施工工艺研究 |
6 主体结构计算 |
6.1 刚度分析 |
6.2 强度分析 |
6.3 屈曲分析 |
7 结论 |
(5)高速铁路大跨度节段拼装梁桥施工过程中的力学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
1.3 节段预制拼装施工技术 |
1.3.1 节段预制拼装施工原理 |
1.3.2 节段预制拼装施工优点 |
1.3.3 节段梁体预制工艺 |
1.3.4 节段拼装方法及设备 |
1.3.5 接缝形式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2 节段预制湿接缝拼装施工工艺 |
2.1 西成客运专线汉中汉江特大桥概况 |
2.2 节段箱梁预制施工工艺 |
2.2.1 施工工艺流程 |
2.2.2 钢筋工程 |
2.2.3 模板工程 |
2.2.4 混凝土工程 |
2.2.5 预应力孔道制孔 |
2.2.6 节段预制养护 |
2.2.7 节段移存 |
2.3 拼装架设 |
2.3.1 移动支架造桥机分类及拼装 |
2.3.2 节段拼装 |
2.4 湿接缝工程 |
2.4.1 湿接缝钢筋绑扎 |
2.4.2 安装湿接缝模板 |
2.4.3 混凝土浇筑及养生 |
2.5 预应力工程 |
2.5.1 钢绞线制作 |
2.5.2 摩阻试验 |
2.5.3 预应力张拉 |
2.5.4 预应力孔道压浆及封锚 |
2.6 小结 |
3 节段预制湿接缝拼装梁桥施工线形控制技术研究 |
3.1 箱梁预制阶段线形控制研究 |
3.1.1 节段局部坐标系 |
3.1.2 单独预制线形控制措施 |
3.2 移动支架造桥机荷载试验 |
3.2.1 移动支架造桥机概况 |
3.2.2 造桥机静载试验 |
3.2.3 结果分析 |
3.3 箱梁拼装阶段线形控制技术研究 |
3.3.1 线形控制方案 |
3.3.2 挠度影响因素分析 |
3.3.3 预拱度设置 |
3.4 预应力张拉过程中线形调整 |
3.5 线性控制结果分析 |
3.6 节段拼装空间定位技术研究 |
3.6.1 控制点空间理论坐标计算 |
3.6.2 节段粗放定位技术研究 |
3.7 小结 |
4 节段预制湿接缝拼装施工中的受力与变形分析 |
4.1 节段梁体空间受力分析 |
4.1.1 吊装阶段梁体空间受力分析 |
4.1.2 拼装阶段梁体空间受力分析 |
4.2 预应力作用下结构受力与变形分析 |
4.2.1 预应力作用下移动支架造桥机变形分析 |
4.2.2 预应力作用下吊杆力变化研究 |
4.2.3 预应力作用下支座反力变化分析 |
4.2.4 预应力作用下简支箱梁受力与变形分析 |
4.3 悬吊系统卸载方案研究 |
4.4 小结 |
5 节段预制拼装简支梁桥收缩徐变效应研究 |
5.1 混凝土收缩徐变分析理论 |
5.1.1 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 |
5.1.2 徐变系数的数学模式 |
5.2 预应力混凝土徐变效应分析方法 |
5.2.1 基本原理 |
5.2.2 预应力桥梁收缩徐变有限元分析 |
5.3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节段拼装梁受力和变形影响研究 |
5.3.1 徐变系数 |
5.3.2 收缩徐变对节段拼装箱梁受力和变形影响研究 |
5.3.3 养护龄期对节段拼装梁变形影响分析 |
5.3.4 二恒上桥时间对节段拼装梁变形影响分析 |
5.3.5 环境平均湿度对节段拼装梁变形的影响分析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铁路节段预制胶接拼装法建造桥梁技术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节段预制胶接拼装法建造桥梁特点与优劣势 |
2.1 技术特点 |
2.2 设计和施工特点 |
2.3 优缺点 |
2.4 节段预制胶接拼装与湿接拼装的技术对比 |
3 节段预制胶接拼装法建造桥梁技术 |
3.1 节段预制技术 |
3.1.1 节段预制方法 |
3.1.2 制梁技术 |
3.1.3 节段梁吊装和运输 |
3.2 节段拼装装备 |
3.3 节段胶接拼装技术 |
3.3.1 节段拼装方法 |
3.3.2 胶接材料 |
3.3.3 拼装技术 |
4 工程应用 |
4.1 工程简介 |
4.2 工程设计[9] |
4.2.1 方案选择 |
4.2.2 结构构造 |
4.2.3 剪力键 |
4.2.4 预应力 |
4.3 工程施工 |
4.3.1 节段预制 |
4.3.2 逐跨拼装法节段拼装装备 |
4.3.3 节段胶接拼装 |
5 结束语 |
(7)多功能造桥机设计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悬臂施工法 |
1.1.2 移动模架施工法 |
1.2 国内外造桥机的发展 |
1.2.1 国外造桥机的发展 |
1.2.2 国内造桥机的类型与典型结构 |
1.3 现有造桥机存在的问题 |
1.3.1 通用性差 |
1.3.2 刚度弱,分块小,用钢量大 |
1.3.3 非标准结构,不易周转使用 |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多功能造桥机的组成部分 |
2.1 造桥机的主要结构 |
2.1.1 主梁系统 |
2.1.2 提升系统 |
2.1.3 模板系统 |
2.1.4 行走系统 |
2.2 造桥机的技术路线及使用条件 |
2.2.1 拼装原则 |
2.2.2 拼装前期准备 |
2.2.3 拼装顺序 |
2.2.4 造桥机的调试及机械性能检验 |
2.3 造桥机的功能设计 |
2.4 造桥机经济评价 |
2.5 造桥机施工注意事项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造桥机机械设计 |
3.1 Q50 全回转吊机设计 |
3.1.1 Q50 全回转吊机机构组成 |
3.1.2 主要技术参数 |
3.1.3 总体结构设计 |
3.2 八七纵桁主梁设计 |
3.2.1 八七型抢修钢梁简介 |
3.2.2 主桁承载能力计算 |
3.3 走行机构方案设计 |
3.3.1 钢丝绳的选择 |
3.3.2 钢丝绳的种类和构造 |
3.3.3 钢丝绳直径的选择 |
3.4 电动机功率计算 |
3.4.1 主减速器传动比计算 |
3.4.2 减速器一级传动齿轮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造桥机配套工法方案设计 |
4.1 贝雷横桁上挂篮计算 |
4.1.1 主桁钢用量计算 |
4.1.2 主桁钢梁强度验算 |
4.1.3 现浇施工工况 |
4.1.4 节段拼装工况 |
4.2 箱梁节段分块方案 |
4.2.1 主桥分块 |
4.2.2 0#箱梁现浇 |
4.2.3 0#箱梁上拼装造桥机 |
4.3 悬浇“移模”施工方案 |
4.3.1 波形钢“错位”施工法 |
4.3.2 1#箱梁节段浇筑 |
4.3.3 2#箱梁节段浇筑 |
4.3.4 3#箱梁节段浇筑 |
4.3.5 “移模”移动、分块浇筑 |
4.4 节段悬拼施工方案 |
4.4.1 1#箱梁节段悬拼 |
4.4.2 2#箱梁节段悬拼 |
4.4.3 3#箱梁节段悬拼 |
4.5 A、B 块逐孔移模浇筑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造桥机主梁结构 MIDAS 分析 |
5.1 造桥机主梁结构的分析 |
5.1.1 MIDAS 软件的选择 |
5.1.2 杆系结构静力分析 |
5.1.3 主梁结构分析模型的建立 |
5.2 MIDAS 计算结果分析 |
5.2.1 悬浇工况分析 |
5.2.2 悬拼工况分析 |
5.2.3 分析结果对比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移动模架制梁技术在我国桥梁施工中的应用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引进 |
3 自主研制 |
3.1 厦门海沧大桥DZ42/1000型移动模架 (上行式, 2次走行式) |
3.2 秦沈客运专线小凌河大桥MZ32型移动模架 (下行式, 双向导梁) |
3.3 京珠高速公路军山长江公路大桥移动模架 |
3.4 沪蓉高速公路南京长江三桥移动模架 |
4 应用成就 |
5 技术及文献研究 |
5.1 专利技术 |
5.2 文献研究 |
6 关于移动支架法及其与移动模架法的比较 |
7 结束语 |
(9)田师府至桓仁铁路谢家崴子太子河特大桥桥式方案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桥式方案的提出 |
3 桥式方案比较 |
3.1 两种桥式方案 |
3.1.1 多联预应力混凝土刚构连续梁方案 |
3.1.2 64 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 |
3.2 方案比选 |
3.2.1 技术 |
3.2.2 经济 |
3.2.3 工期 |
3.2.4 施工难易程度 |
3.2.5 施工安全 |
4 方案确定 |
5 结语 |
(10)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施工及静载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高速铁路上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的应用 |
1.1.1 国内高速铁路上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的应用 |
1.1.2 国外高速铁路上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的应用 |
1.2 国内外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设计概况 |
1.2.1 国内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设计概况 |
1.2.2 国外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设计概况 |
1.3 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施工工艺概况 |
1.4 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试验方法简介 |
1.5 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加固方法简介 |
1.5.1 粘贴加固法 |
1.5.2 增大截面加固法 |
1.5.3 增设横隔板(肋)加固法 |
1.6 课题背景及选题的意义 |
1.7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施工支架设计 |
2.1 支架设计型式 |
2.2 支架设计检算 |
2.2.1 荷载计算 |
2.2.2 贝雷梁检算 |
2.2.3 钢管支墩检算 |
2.3 支架预拱度的设置 |
2.3.1 设计预拱度计算 |
2.3.2 施工预拱度计算 |
2.3.3 综合预拱度计算 |
2.4 支架在张拉后的检算 |
2.4.1 模型的建立 |
2.4.2 分析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简支箱梁试验荷载及理论分析 |
3.1 简支箱梁设计概况 |
3.2 箱梁等效荷载计算 |
3.2.1 等效力臂的计算 |
3.2.2 基数级加载值的计算 |
3.2.3 各加载等级加载值的计算 |
3.2.4 静活载级加载值的计算 |
3.3 简支箱梁竖向受力分析 |
3.3.1 模型的建立 |
3.3.2 竖向力作用下简支箱梁应力分析 |
3.3.3 竖向力作用下简支箱梁挠度分析 |
3.4 腹板与底板相交处倒角对简支箱梁横向抗扭的影响 |
3.4.1 模型的建立 |
3.4.2 分析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箱梁静载弯曲试验 |
4.1 概述 |
4.2 箱梁静载试验加载装置设计 |
4.2.1 设计思路 |
4.2.2 设计概况 |
4.2.3 加载装置受力检算 |
4.3 箱梁静载弯曲试验 |
4.3.1 试验仪器及设备 |
4.3.2 试验加载方式及流程 |
4.3.3 试验测试内容、方法及测点布置 |
4.3.4 实验前准备工作 |
4.3.5 加载及观测 |
4.3.6 评定标准 |
4.3.7 试验结果与评定 |
4.3.8 试验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缺陷梁体加固处理 |
5.1 概述 |
5.2 加固方案比选 |
5.3 增设横隔板加固效应研究 |
5.3.1 横隔板加固方案 |
5.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5.3.3 横隔板加固效果 |
5.3.4 横隔板加固最优方案的确定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移动支架造桥技术在我国铁路上的应用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跨径UHPC连续梁桥试设计研究[D]. 于若迟.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2]客运专线64m简支箱梁节段拼装线形控制技术研究[J]. 刘春虹.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7(03)
- [3]一种高铁造桥机技术方案及节段胶拼箱梁线形控制技术研究[D]. 申龙妃.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7(01)
- [4](40+56+40)m铁路连续梁节段胶接拼装造桥机研究[J]. 李华. 铁道建筑技术, 2017(06)
- [5]高速铁路大跨度节段拼装梁桥施工过程中的力学行为分析[D]. 成仲鹏. 兰州交通大学, 2015(04)
- [6]铁路节段预制胶接拼装法建造桥梁技术与应用[J]. 张立青. 铁道建筑技术, 2015(01)
- [7]多功能造桥机设计方案研究[D]. 黄鹏. 华东交通大学, 2014(01)
- [8]移动模架制梁技术在我国桥梁施工中的应用历程[J]. 刘宏刚,侯嵩. 高速铁路技术, 2013(06)
- [9]田师府至桓仁铁路谢家崴子太子河特大桥桥式方案选择[J]. 翟波. 铁道建筑, 2013(04)
- [10]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施工及静载试验分析[D]. 马迪.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3(S2)
标签: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论文; 预应力钢筋论文; 预制混凝土论文; 荷载组合论文; 混凝土徐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