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用系统原型法在报刊发行业务系统开发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肖佳民[1](2019)在《黑龙江省邮政公司工时管理系统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企业工作时间精细化管理体系包含了工作时间管理信息化构建的重要部分,推动工作时间管理系统应用对于改变工时管理方式,实现对员工排班、考勤、统计分析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促进动态科学排班,完善人力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及业务的快速发展,龙江邮政也在积极谋求有效利用现有人员实现降本增效、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方法和途径。为了全面实现企业工时精细化管理,2012年黑龙江省邮政公司全面推进了工时管理系统上线工作,从根本上提高了工时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本文以黑龙江省邮政公司工时管理系统应用为背景,目的是通过分析工时管理系统应用中出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方案,为工时管理系统的应用理论提供案例支持,并为其他企业工时管理应用提供经验。本文首先对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工时管理系统相关理论及应用成果进行阐述,说明了研究内容框架,对工时管理系统应用中的系统环境不够完善、数据质量问题较多、相关系统兼容性问题突出、操作人员系统操作能力不强等问题进行分析,了解问题的成因。本文通过功能优化方案,配套系统建设及购置考勤设备等优化方案来解决系统环境不够完善、相关系统兼容性较差等问题,通过明确部门职责、建立配套管理制度、加强系统操作人员应用培训解决数据质量、操作人员系统操作能力问题,最后对优化的效果进行阐述和分析。本文主要运用了总结经验法、信息分析法等五种方法,对问题的前因后果进行阐述,在保证黑龙江省邮政公司工时管理系统应用成功推广基础上,大大提升了邮政企业工时精细化管理水平。
徐志刚[2](2019)在《Y公司手游项目研发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手机游戏市场日益壮大,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属于知识型、创新型的手机游戏项目不同于传统的建筑、工业等项目,其最显着的特点是需求的高度不确定性,加之我国对创新类知识产权的保护尚不完善,造成市场同质化现象严重,对手机游戏企业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因此,打造一套适合手机游戏的项目管理模式,能更好地提高研发效率、降低成本和风险,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Y公司的战略方向以及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以项目管理模式理论为基础,从项目管理9大知识领域中选取最需要解决的范围管理、时间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计出了一套适合Y公司的项目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以Y公司的一款成功项目为案例,将上述4个知识领域贯穿在项目立项、规划、制作和上线运营整个产品周期中。本研究为手游行业的项目管理模式建设提供参考及建议,激发从业人员的探讨和分享,提高手游从业人员的项目管理意识,从而做出符合企业战略规划的成功产品。
王香波[3](2017)在《苏俄文艺与文化政策演变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历经了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领导人执政时期,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建立俄罗斯联邦,进入了一个全面反思、批判、否定苏联,从社会制度到大政方针的重建时期。在近一个世纪的苏俄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文艺和文化政策也表现出极大的不同。苏联时期虽然不同的执政者对政策有所调整,但由于斯大林模式的深刻影响,在根本上是一脉相承的,根源于革命极端主义和政治保守主义,苏联文艺和文化政策在指导、推动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失误。苏联解体以后,叶利钦针对当时文化事业存在的困惑与危机,一方面对苏联时期极左思潮进行彻底的反思与清算,另一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俄罗斯发展现状,并于世界接轨的新的文艺和文化政策,从而使俄罗斯的文化事业走上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本论文细致梳理了自列宁至叶利钦时期苏俄的文艺和文化政策发展,以及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不同时期苏俄的文艺和文化政策对其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影响。在文化艺术领域,无论是苏联时期的历史经验,还是叶利钦时期的改革,亦或是普京总统执政时期“俄罗斯新思想”视阈下的文化大国形象重树、国际强国新形象重塑,都对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强月新,姜欣[4](2012)在《谋划开局·深化改革·飞速发展——2011年中国媒体发展盘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1年的中国媒体发展可以归纳概括为谋划开局,深化改革,飞速发展十二个字。谋划开局,指2011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无论是报业、广播电视业、互联网行业、出版业还是电影行业,在这一年都本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伟大目标,在本行业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未来五年发展的高屋建瓴的规划与措施。深化改革,指2011年无论是从媒介经营还是政府规制这两方面,媒介变革正逐渐走向深化。无论是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改制、广播电视媒体出台的一系列规制措施、互联网行业
翟红蕾[5](2013)在《中国报业集团价值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运用价值链理论研究框架和价值链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报业集团价值链的建构和重构。运用这个理论和方法帮助中国报业集团分析自身特点、规划价值活动、确定价值链模式、调整价值链与组织结构关系、筹划合理的竞争战略、争取报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论文辨析了长期以来在价值链研究领域经常被混淆的三个概念: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为“价值链”概念正名,以明确报业集团价值链研究的对象和范围。论文对中国报业集团价值链模式的发展演进过程进行了回顾,鸟瞰中国报业集团的价值链从传统价值链、纵向一体化价值链、横向多元化价值链到虚拟价值链的发展历程。通过上述论说,论文描述了中国报业集团的常见价值链形态,总结出中国报业集团的常见价值链模式。论文以波特基本价值链图为原型,结合每一模式的具体情况进行变形处理,给出各类模式的模式图,在逻辑进程与历史进程统一的高度上,揭示价值链模式发展演变的规律。论文在价值链理论的指导下,对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经营实践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基于实证材料的对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价值链建构、重构的观照,检验价值链相关理论的适用性。论文按照中国报业经营的特点,对报业集团价值活动进行识别、分类,揭示报业集团内部价值链业务单元之间的联系及报业集团自身价值链与外部的上、下游企业价值链的联系。论文强调,要重点培养价值链中的优势环节,削弱、减少、回避价值链中的劣势环节。论文提出价值活动的“权重”概念,并通过专家调查法,给出中国报业集团价值链上的各价值活动的“权重”值,解决了价值活动的排序问题。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论文探讨了报业集团价值链的竞争策略,对成本优势策略、差异化策略、市场集中策略的执行步骤、操作细节、注意事项、市场风险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论文还对中国报业集团向价值网络、全球价值链发展的趋势做出前瞻性展望。
张西昌[6](2013)在《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化的时代语境中愈发显现出矛盾性的生态尴尬。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传统知识资源日益消减;同时,出于对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认同,传统手工艺又被作为一种遗产资源予以消费,在当代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精神与经济的双重角色。对于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的话题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上。本文以法理为依据,突出客观现实对立法研究的反证作用,侧重田野调查和个案研究,并结合定性分析、比较分析和图像分析等方法,试图将法学研究与艺术学研究相结合,挖掘和梳理传统手工艺行业与知识产权立法之间的需求关系,以图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立法基础研究,进而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法律的路径选择和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从目前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由于专业的隔阂,使得大多数的法学工作者无法深入到传统知识形态的内部去理解问题,仅是将其作为一个浑沌的整体去对待,择其点斑,置入预设的法理框架之内予以探讨。其结果是,无法对研究对象做出“分型、分类、分层次”的针对性研究,因此,在立法建设上也便无法具体化,从而影响到立法建议的可操作性。笔者试图从传统手工艺历史纵向和文化横向的两个维度入手,对其文化传播和知识保障体系进行剖析,并结合国际、区域及国内立法和执法的现状,对目前所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解析。尤其集中解决在传统手行业中所凸显出来的焦点冲突之上,经过对此类问题的剖析,以求展现传统手工艺及其相关行业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复杂现状。笔者认为,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不仅仅是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文化生态发展的机制问题。同时,立法研究也不仅仅只是针对法理层面的探讨,而应是注重将立法与执法环境相结合,在充分了解保护对象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挖掘知识资源权益主体的底层声音,并与国际立法相结合,不断完善具有可操作性制度创新的过程。
邵沛[7](2010)在《报刊网上订阅子系统分析与设计》文中指出报刊发行业务是我国邮政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邮政的一项传统支柱业务,其运营的好坏对邮政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报刊发行信息系统的建设,报刊发行业务在生产作业、集中管理、经营分析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随着市场竞争形势的日益激烈,用户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报刊社的自办发行、民营渠道的介入也使报刊发行业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报刊发行信息系统于2006年9月建成并在全国投入使用,系统采用全国集中的模式进行构建,数据和应用在全国中心存储、部署,已经具备了新业务接入的条件与能力。为了满足我国报刊发行业务的发展要求,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决定在现有的报刊发行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设报刊网上订阅子系统,全方位地提高邮政报刊发行业务的信息化水平,有效改善和提高经营管理和决策水平,促进邮政报刊发行业务持续、稳定地发展。网上订阅业务可以使用户足不出户,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方便、轻松地完成报刊的订阅和支付,该业务的开办将成为传统报刊订阅方式的有益补充。报刊网上订阅子系统在全国集中的报刊发行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利用现有设备及基础业务数据,采用基于Tuxedo交易中间件的三层C/S结构和基于Weblogic平台的三层B/S结构相混合的模式进行生产、管理系统的构建,采用基于JMS的ESB产品进行系统内部以及与关联系统间的批量数据交换平台构建,采用面向服务(Services)的SOA架构设计理念进行整个软件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所有的核心服务都采用标准C和Pro*C封装成服务(Services)的方式实现,并将全部服务部署在全国中心的应用服务器集群上。本文针对全国报刊发行业务及信息系统现状,对报刊网上订阅子系统的需求分析进行了介绍,并简述了系统采用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根据系统的设计原则和设计考虑因素,对报刊网上订阅子系统的总体架构的各个层次及技术路线进行了阐述,对报刊网上订阅子系统的接入及改造方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系统的优化方案进行了描述,最后对报刊网上订阅子系统的主要功能进行了设计与实现。
杨明[8](2010)在《数字报刊发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基于多种媒体的快速发展,报纸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和挑战,其中数字化模式的开发成为讨论的主题之一。传统媒体在应对新媒体竞争时,纷纷展开对自身的重塑,抓住数字时代的机遇,应对新兴的网络媒体发展。数字报业概念的提出正是传统报媒在新的形式下针对自身业务做出的积极调整与转型。随着新媒体迅速崛起和发展,网络版、数字报、手机报等新报纸形态使发行的外延充分扩大,各大报社急需一种新型的数字报刊发行系统的出现。该系统具备完整的订阅流程,支持各种破订、组合订阅套餐等营销手段,支持各种支付方式,能够满足各类报社不同的数字报刊发行需求。本论文在对数字报刊发行业务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数字报刊的自身特点,提出一套适用于报社实际需要的数字报刊发行系统。本系统基于J2EE框架设计,并使用了现今主流的Java Web框架组合即:Struts、Spring、iBatis组成系统的主体构架,结合使用了多种Java Web技术,使得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通用性。正文将详细阐述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包括系统分析和设计,平台各模块的划分与实现,使用的关键技术等等。经测试表明,该系统很好的实现了设计需要,可以满足报社对数字报刊发行系统的实际需要。本项目的实施有效的解决了报社的数字报刊发行问题,这对于整个报业向数字化,多媒体化的转变,无疑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潘垚[9](2009)在《基于用户体验的个性中文手写体短信息的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后产品时代的来临,单纯的产品硬件设计与产品销售模式已逐渐坠入商业金字塔的底层,产品设计开始转向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相结合的时代。在近几年发展迅猛的移动通讯行业中,仅凭手持终端的硬件设计已经不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了,而那些能够定制各种个性化服务的手持终端,迅速成为了市场的主流。消费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喜好,通过移动通讯运营商定制不同的增值服务,从而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全球移动通信市场的变革下,国内的手持终端制造商与移动通讯运营商都面临着产品的转型考验。如何在这个转折点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硬件资源,开发出多元化的产品,给消费者更好的用户体验,是手持终端制造商与移动通讯运营商的制胜之道,同时也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移动通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运营商各自所主导的商业模式中产业价值链之间的竞争,谁的产业价值链更加成熟完善,谁就更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本论文以“需求分析”→“技术实现”→“商业模式设计”→“用户界面原型创建”为主线,探讨了中文短消息服务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个人字库需求的必要性;分析了个性中文手写体短消息与用户情感需求的关系;论证了实现个性中文手写体短消息的相关技术以及运行的商业模式。最后本文借鉴NOKIA界面开发的四个步骤进行了个性中文手写体短消息的用户界面原型创建。论文的创新点如下:(1)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去分析和提炼用户需求,利用现有技术与网络硬件资源,设计出了个性中文手写体短消息服务及其商业平台M-Market (Mobile Market),这将使现今的短信息服务更加多元化、个性化;(2)以制作个人点阵字库为手段,实现了个性中文手写体短消息服务,并且此项服务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吴锋[10](2009)在《报纸“有效发行”及其应用软件开发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新闻传播学科中的热门问题——“有效发行”(或发行的“有效性”)进行了综合研究。文章首先对何谓“有效发行”进行了辨析。文章界定发行的“有效性”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特定类型的利益主体对出版物(本文主要指报纸,所开发的软件则同时适用于报社和期刊社)发行效果所作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的结果具有相对性,有效发行蕴藏着一个前置概念——“发行效益”,即报纸发行所带来的收益。当报纸发行带来的收益与利益主体预定的目标相吻合时就是“有效”的,否则就是“无效”的。报纸发行的利益主体主要有三个——社会公众、政治集团和报社。评价公共报纸的发行效益遵循社会效益至上原则,谋求报纸发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当公共利益得到实现时,报纸的发行是“有效”的,否则是“无效”的。政治集团评价报纸发行遵循的是政治效益至上原则,谋求集团政治利益的最大化,当其政治利益得到满足时,就认为报纸发行是“有效”的,否则就是“无效”甚至“负效”的。企业型报社评价报纸发行遵循的是经济效益至上的原则,谋求报社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当报纸发行能够给报社带来良好经济收益时,就被认定为“有效”的,否则将被认为是“无效”的。文章分析了企业型报纸的不同盈利模式。报纸的盈利模式不同,相应的发行有效性评价模式亦不同。文章重点研究的是发行依赖盈利模式和广告依赖盈利模式下的有效发行。在发行依赖盈利模式下,由于报纸的销售价格大于报纸的制作成本,理论上报纸的有效发行存在一个最低值,也存在一个最高值。报纸销售总额恰好等于报纸制作成本时的发行量是发行依赖盈利模式报纸的最低有效发行量。报纸的发行量等于特定区域内目标读者的总量的发行量是发行依赖盈利模式报纸的最高有效发行量。研究广告依赖盈利模式报纸的有效发行问题要区分静态与动态两种视角。对静态条件下广告依赖盈利模式报纸,通常运用边际分析法探求其最优发行量(即最为“有效”的发行量,简称有效发行量)。研究表明:在无约束条件下,当报纸的边际广告收入等于边际经营成本时,报纸的经营利润最大,相应的报纸发行量即为有效发行量;在约束条件下,报纸的“有效发行”点必须选择使得每种发行渠道的边际利润与其单位发行成本之比相等。对动态条件下企业型报纸的有效发行问题,本文分两步进行研究。第一步,按照市场供求均衡框架,研究特定区域市场的报纸发行总容量。研究发现,政策开放度、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和受众受教育水平四个因素对区域报纸发行市场容量有重要影响。第二步,按照“三四律”框架,研究参与区域市场竞争的报社发行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研究发现,我国区域报纸发行量的市场配比关系大致是:第一梯队报纸的平均发行量是第二梯队的2倍左右;第二梯队报纸的平均发行量是第三梯队的2倍左右;于是,第一梯队报纸的平均发行量大约是第三梯队的4-5倍左右。文章认为有效发行还意味着报纸发行结构的优化,并从两个维度分析此问题:一是选择性维度,即面对多样化、多层面的读者群,依据读者消费能力和接触报纸广告的概率两方面的指标加以分层,筛选出能够为报社带来预期价值的读者。二是聚焦性维度,即面对已经选定的读者群,依据报纸发行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属性进行进一步的聚焦与框定,使得报纸发行的成本最小化,进而为报社创造最大化的利润。本文阐述的有效发行理念为报社读者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开发提供了理论根据。文章作者主持开发的读者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通过收集读者信息,形成数据仓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能够为报社创造价值的有效信息,使报刊社更好地维护和发展与读者之间的互惠关系,为报刊社开展广告营销及多种经营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
二、实用系统原型法在报刊发行业务系统开发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用系统原型法在报刊发行业务系统开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邮政公司工时管理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论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的评述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研究方法 |
1.3.3 本文研究结构 |
第2章 黑龙江省邮政公司工时管理系统现状分析 |
2.1 黑龙江省邮政公司基本情况 |
2.2 工时管理系统应用现状 |
2.2.1 应用背景 |
2.2.2 应用现状 |
2.2.3 工时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2.2.4 工时管理系统的整体实施方案 |
2.3 工时管理系统应用存在的问题 |
2.3.1 系统环境不够完善 |
2.3.2 数据质量问题较多 |
2.3.3 相关系统兼容性问题突出 |
2.3.4 操作人员系统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
2.4 问题成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时管理系统应用优化方案 |
3.1 工时管理系统应用优化方案依据 |
3.2 优化方案 |
3.2.1 考勤管理功能 |
3.2.2 统计分析功能 |
3.2.3 排班管理功能 |
3.2.4 汇总计算 |
3.3 效果比较分析 |
3.3.1 人力资源配置能力显着提高 |
3.3.2 有效管控企业人工成本占比 |
3.3.3 工作效率显着提升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时管理系统应用保障措施 |
4.1 建立完善配套的制度规范 |
4.2 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 |
4.3 加强系统操作人员应用培训 |
4.4 自动化设备投入 |
4.5 优化生产流程 |
4.6 优化作业组织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Y公司手游项目研发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手游项目研发管理模式理论及现状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游戏相关概念 |
2.1.2 手游项目阶段定义 |
2.2 手游项目研发管理特点及项目管理综述 |
2.2.1 手游项目研发管理的特点 |
2.2.2 项目管理相关概念 |
2.3 适合手游项目研发的项目管理知识领域 |
2.3.1 范围管理 |
2.3.2 时间管理 |
2.3.3 风险管理 |
2.3.4 人力资源管理 |
第3章 Y公司SWOT分析及项目研发管理问题 |
3.1 Y公司SWOT分析 |
3.1.1 Y公司的优势分析 |
3.1.2 Y公司的劣势分析 |
3.1.3 Y公司的机会分析 |
3.1.4 Y公司的威胁分析 |
3.1.5 Y公司的战略匹配 |
3.2 Y公司研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2.1 工作室开发模式 |
3.2.2 单一瀑布式开发模式 |
3.2.3 Y公司原管理模式问题与对策 |
3.3 小结 |
第4章 Y公司项目研发管理模式设计 |
4.1 研发管理模式应用创新 |
4.1.1 瀑布模式 |
4.1.2 原型开发模式 |
4.1.3 敏捷开发模式 |
4.2 研发管理模式搭建 |
4.2.1 扁平管理模式特质 |
4.2.2 基于扁平管理的研发管理模式搭建 |
4.3 项目管理知识领域设计 |
4.3.1 范围管理 |
4.3.2 时间管理 |
4.3.3 风险管理 |
4.3.4 人力资源管理 |
4.4 小结 |
第5章 《列王之歌》项目管理案例分析 |
5.1 项目故事背景 |
5.2 列王之歌开发模式应用 |
5.2.1 原型开发模式的应用——立项阶段 |
5.2.2 敏捷模式的应用——制作阶段 |
5.2.3 瀑布模式的应用——美术制作 |
5.3 列王之歌项目范围管理 |
5.3.1 游戏范围的初期规划 |
5.3.2 项目中期的变化控制 |
5.3.3 项目后期的范围修正 |
5.4 列王之歌项目时间管理 |
5.4.1 里程碑目标 |
5.4.2 时间管理原则 |
5.4.3 降低协作成本 |
5.5 列王之歌项目风险管理 |
5.5.1 风险预估 |
5.5.2 风险跟踪监控管理 |
5.5.3 风险规避方案执行和效果评估 |
5.6 列王之歌人力资源管理 |
5.6.1 明确项目责任范围 |
5.6.2 营造良好团队氛围 |
5.6.3 员工激励政策 |
5.6.4 对人才流失的改善 |
5.7 列王之歌用户服务管理 |
5.7.1 服务观念的转变 |
5.7.2 提升服务品质的措施 |
5.8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个人简介 |
(3)苏俄文艺与文化政策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一) 选题目的 |
(二) 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俄罗斯文化传承与苏维埃俄国建立前后的时代断裂 |
第一节 俄罗斯文化的传承 |
一、中世纪到十八世纪俄国的文艺与文化 |
二、黄金时代俄罗斯文化 |
三、“白银时代”的文化特征 |
第二节 十月革命前文化研究与文化体制初探 |
一、十月革命前普列汉诺夫与列宁关于文艺的理论思考 |
二、苏维埃文化体制初创 |
第三节 苏维埃政权建立的理论基础 |
一、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条件下文化建设的主要思想 |
二、布哈林、托洛茨基等关于具体文化领导工作的指导原则 |
三、苏维埃文艺和文化政策指导下的文化革命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斯大林时期的文艺与文化政策 |
第一节 布哈林、卢那察尔斯基与《关于党在文学方面的政策决议》出台 |
一、文坛论战 |
二、俄共(布)中央《关于党在文学方面的政策决议》 |
第二节 “拉普”的诞生与联共(布)思想文化路线的“左倾”大逆转 |
一、“拉普”的诞生 |
二、意识形态领域“大转变” |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政策“大一统”时代的来临——《关于改组文学艺术团体》与《苏联作家协会章程》 |
一、《关于改组文学艺术团体》决议 |
二、《苏联作家协会章程》的思想诉求 |
第四节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出版——政治思想领域的“大清洗”与斯大林意识形态模式确立 |
一、政治思想领域的“大清洗” |
二、斯大林意识形态模式确立的标志——《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出版 |
第五节 意识形态批判运动与斯大林后期文艺实践的全面僵化 |
一、批判运动再起 |
二、后期文艺实践的僵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赫鲁晓夫时期的文艺与文化政策 |
第一节 “解冻”思潮及其对苏联意识形态模式的冲击 |
一、“解冻”思潮的产生和发展 |
二、文艺界的反修斗争 |
第二节 “解冻”对文艺发展形势和文学艺术知识分子的影响 |
一、“解冻”时期的文艺与文化 |
二、苏共发展文化的方针政策及教育制度改革 |
第三节 党和国家文化机构的改革和社会团体的复苏 |
一、党和国家文化机构的改革 |
二、社会团体的复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文艺与文化政策 |
第一节 苏共领导思想向传统意识形态模式的后退 |
一、“解冻”思潮下意识形态控制的收紧 |
二、思想文化政策的机会主义实质 |
第二节 僵化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与苏联文艺界再次封冻 |
一、“发达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成型 |
二、文艺界的再次封冻 |
第三节 党内文化意识形态领导机构的变化及其权力的高度集中 |
第四节 文化思想派别的对立与文学艺术界的持不同政见者 |
一、思想文化领域不同派别的对立 |
二、持不同政见运动的兴起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文艺和文化政策的全面开禁 |
第一节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新思维”与苏维埃的文化变革 |
一、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革新思维” |
二、苏维埃的文化变革 |
第二节 “民主化”和“公开性”在文化领域的改革体现 |
一、“自由化”浪潮中对苏联主流文化的否定 |
二、《苏联报刊与其他大众传媒法》 |
第三节 “新思维”和“公开化”下苏维埃文艺发展的最后历程 |
一、新俄罗斯时代的异质性文化政策 |
二、“新批判浪潮”和“回归文学热” |
三、苏联文化思想的巨变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俄罗斯联邦初期叶利钦文艺与文化发展评述 |
第一节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的整体精神惶惑和文化危机 |
一、苏联解体后的集体精神迷失 |
二、文化危机的具体表现 |
第二节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政府挽救文化危机的政策举措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苏联文艺与文化政策的评价与启示 |
第一节 苏联文艺与文化政策的主要成就与经验教训 |
一、苏联时期文化成就 |
二、苏联时期文化政策的经验与教训 |
第二节 苏俄文艺与文化政策在新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
一、建国前及建国初期中国领导人对苏联文学作品和理论的学习 |
二、建国后的关于文艺理论的文化交流 |
第三节 苏俄文艺与文化政策对当代中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5)中国报业集团价值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传媒经济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
1.4.2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2 报业集团价值链界说 |
2.1 价值链、供应链与产业链 |
2.2 报业集团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 |
2.3 报业集团价值链业务单元之间的联系 |
2.4 报业集团价值链的分析与重构 |
2.5 价值链理论对中国报业集团研究的适用性考查 |
3 中国报业集团价值链的模式演进 |
3.1 模式 1:传统价值链 |
3.2 模式 2:纵向一体化价值链 |
3.3 模式 3:横向多元化价值链 |
3.4 模式 4:虚拟价值链 |
4 个案研究:在价值链模式演进中发展的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4.1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传统价值链 |
4.2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纵向一体化价值链 |
4.3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横向多元化价值链 |
4.4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虚拟价值链建设 |
4.5 将价值链演进成果相对固化的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组织结构变革 |
5 中国报业集团的价值链竞争及价值链优化方向 |
5.1 中国报业集团价值链面临的问题 |
5.2 报业集团价值活动权重分析 |
5.3 基于价值活动权重分析的报业集团价值链的竞争战略 |
5.4 中国报业集团价值链的优化方向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二:报业集团价值活动权重调查表 |
(6)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由来及研究方法 |
(一) 选题的由来 |
(二) 相关术语的界定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
四 本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 研究创新 |
(二) 研究不足 |
第一章 传统手工艺保护与知识产权立法 |
第一节 传统手工艺的学术界定及保护历程 |
一 传统手工艺的学术界定 |
二 传统手工艺的知识分类 |
三 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历程 |
第二节 传统手工艺的生态现状及相关立法 |
一 传统手工艺的生态现状 |
二 传统手工艺的相关立法 |
第三节 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的质疑 |
第四节 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
小结 |
第二章 传统手工艺保护中知识产权要素的历史性考查 |
第一节 传统手工艺的知识结构与文化特征 |
一 传统手工艺的知识结构 |
二 传统手工艺的技术结构及特征 |
三 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特征 |
第二节 古代手工艺的生产组织特征及技术权利 |
一 传统手工艺的生产组织结构 |
二 传统手工技艺的控制与流播 |
第三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手工艺生态 |
一 调整传统手工艺资源的组织机构 |
二 传统手工艺的技术转移 |
第四节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传统手工艺生态 |
一 经济体制转型所带来的知识产权困境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传统手工艺 |
小结 |
第三章 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的属性 |
第二节 传统手工艺的着作权保护 |
一 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的主体 |
二 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的客体 |
三 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的权益内容 |
四 现有着作权法对传统手工艺保护的局限 |
第三节 专利法与传统手工艺保护 |
一 传统手工艺专利法保护的困境 |
二 外观专利与着作权的协调保护 |
第四节 商标法与传统手工艺保护 |
一 传统手工艺与商标法 |
二 传统手工艺与地理标志 |
第五节 传统手工艺老字号及工艺秘密保护 |
一 传统手工艺老字号的知识产权保护 |
二 传统手工艺的工艺秘密保护 |
第六节 传统手工艺的邻接权保护 |
一 传统手工艺邻接权的立法保护 |
二 传统手工艺邻接权的保护现状 |
小结 |
第四章 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的焦点争端 |
第一节 物权占有引起的着作权问题 |
一 物权非法占有所导致的着作权问题 |
二 物权占有所衍生的修改权问题 |
第二节 直接侵权行为下的着作权问题 |
一 署名权 |
二 财产权 |
三 作品完整权 |
第三节 传统手工艺着作权中的“模糊地带” |
一 抄袭与仿冒 |
二 临摹与复制 |
三 引用与汇编 |
四 职务作品侵权 |
第四节 “二度创作”的着作权争议 |
一 “原创”与“二度创作” |
二 “二度创作”的着作权 |
第五节 传统手工艺衍生品的着作权保护 |
一 传统手工艺的衍生品 |
二 传统手工艺衍生品的着作权问题 |
第六节 传统手工艺与反不正当竞争法 |
一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性 |
二 “泥人张”字号之争 |
小结 |
第五章 传统手工艺产业的知识产权调研 |
个案一:苏州镇湖刺绣产业的知识产权现状 |
第一节 苏州刺绣技艺的历史概况分析 |
一 苏绣的艺术特征 |
二 着作权免费许可的尝试:苏州刺绣研究所 |
三 镇湖刺绣集群的产业结构 |
第二节 镇湖刺绣产业的知识产权困境及其争端 |
一 频惹官司的《贵妃醉酒》 |
二 镇湖绣娘侵权行为及心理调研 |
三 苏绣的选稿要求及画家群体分析 |
四 艺术家不维权的原因 |
第三节 镇湖刺绣产业知识产权利益结构及保护措施 |
一 镇湖刺绣产业知识产权的利益结构 |
二 镇湖刺绣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 |
第四节 镇湖刺绣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分析 |
一 法理与现实的矛盾 |
二 官方与民间立场的矛盾 |
三 法律保护与技艺传承的矛盾 |
个案二:当凤翔泥塑产业遭遇知识产权 |
第一节 凤翔泥塑技艺的历史概况及产业特征分析 |
一 凤翔泥塑的产业空间 |
二 凤翔泥塑的产业形式 |
三 凤翔泥塑的工艺技术特点 |
四 凤翔泥塑艺人的技术观 |
第二节 产业发展中逐渐显化的知识产权问题 |
一 村落语境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冲突 |
二 凤翔泥塑与邮票设计的权益纠纷 |
第三节 传统手工艺人的权益与知识产权机制 |
一 采稿程序的合法性 |
二 原创作者的确认 |
三 邮票的真正设计主体 |
四 民间工艺的“原创性” |
第四节 村落手工艺知识产权的伦理语境分析 |
小结 |
第六章 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评析 |
第一节 利用传统手工艺资源的不同形式 |
第二节 传统手工艺公法保护的利弊 |
第三节 传统手工艺私法保护的困境分析 |
一 业者:观念淡薄和维权之难 |
二 协会:行业管理的“无效能” |
三 市场:执法的困境及其原因 |
四 制度:认定机制的有待完善 |
第四节 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的局限 |
小结 |
第七章 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立法的路径选择及制度完善 |
第一节 国际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的模式及经验分析 |
一 国际及区域的相关立法 |
二 立法模式及经验分析 |
第二节 我国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特殊保护的制度选择 |
一 侵权机制的完善 |
二 赔偿及利益平衡 |
三 立法制度的协调 |
四 知识产权之外的保护机制 |
第三节 对知识产权特别保护立法内容的建议 |
一 传统手工艺的法律角色定位 |
二 对立法模式选择的建议 |
三 特别知识产权法保护体系的构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插图目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报刊网上订阅子系统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信息系统现状分析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课题任务 |
1.4.1 课题内容 |
1.4.2 本人承担任务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关键技术综述 |
2.1 交易中间件TUXEDO |
2.1.1 TUXEDO的组件软件模型 |
2.1.2 TUXEDO的特点 |
2.1.3 TUXEDO的组成与功能 |
2.1.4 TUXEDO的核心子系统 |
2.2 企业服务总线ESB |
2.2.1 ESB模型标准 |
2.2.2 ESB平台功能架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 |
3.1 概述 |
3.2 总体流程 |
3.3 总体业务功能 |
3.3.1 功能模块图 |
3.3.2 业务处理 |
3.3.3 业务管理 |
3.3.4 系统管理 |
3.4 建设范围 |
3.5 订单提交 |
3.5.1 功能描述 |
3.5.2 功能模型 |
3.5.3 输入说明 |
3.5.4 全国中心数据处理说明 |
3.5.5 输出说明 |
3.6 订单查询 |
3.6.1 功能描述 |
3.6.2 功能模型 |
3.6.3 输入说明 |
3.6.4 全国中心数据处理说明 |
3.6.5 输出说明 |
3.7 退订 |
3.7.1 功能描述 |
3.7.2 功能模型 |
3.7.3 输入说明 |
3.7.4 全国中心数据处理说明 |
3.7.5 输出说明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设计考虑因素 |
4.2.1 业务方面因素 |
4.2.2 技术方面因素 |
4.2.3 工程建设方面因素 |
4.3 系统总体架构 |
4.3.1 系统核心架构 |
4.3.2 系统架构 |
4.3.3 应用架构 |
4.4 系统优化方案 |
4.4.1 提高系统运行效率方案 |
4.4.2 保障系统运行稳定方案 |
4.5 系统设计 |
4.5.1 订单查询 |
4.5.2 订单提交 |
4.5.3 退订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系统开发和运行环境 |
5.1.1 系统开发环境 |
5.1.2 系统运行环境 |
5.2 系统实现 |
5.2.1 接口分类 |
5.2.2 批量接口实现 |
5.2.3 实时接口实现 |
5.2.4 异常处理实现 |
5.3 系统运行界面 |
5.3.1 订单查询 |
5.3.2 订单提交 |
5.3.3 退订 |
5.4 系统测试 |
5.4.1 订单查询测试用例 |
5.4.2 订单提交测试用例 |
5.4.3 退订测试用例 |
5.5 试用情况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数字报刊发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 |
2 数字报刊发行系统中的相关技术 |
2.1 JavaEE体系结构 |
2.1.1 JavaEE概述 |
2.1.2 JavaEE的系统结构 |
2.1.3 J2EE层结构特点 |
2.1.4 J2EE的各种组件 |
2.2 Struts、Spring、iBatis框架介绍 |
2.2.1 MVC框架 |
2.2.2 Struts框架 |
2.2.3 iBatis框架 |
2.2.4 Spring框架 |
3 数字报刊发行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1.1 用户角色分析 |
3.1.2 系统用例图 |
3.1.3 功能性需求 |
3.1.4 非功能性需求 |
3.2 系统整体技术架构 |
3.3 系统功能结构 |
3.4 系统的功能模块 |
3.4.1 后台发行管理模块 |
3.4.2 前台阅读订阅模块 |
3.4.3 资源入库模块 |
3.5 系统的数据流 |
3.6 数据库设计 |
3.6.1 公开策略管理模块 |
3.6.2 订阅卡管理模块 |
3.6.3 套餐管理模块 |
3.6.4 订单管理模块 |
4 数字报刊发行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的物理部署 |
4.2 系统的开发框架 |
4.3 系统的实现 |
4.3.1 后台用户基本功能管理模块 |
4.3.2 公开策略管理模块 |
4.3.3 订阅卡管理模块 |
4.3.4 管理套餐模块 |
4.3.5 订单管理模块 |
4.3.6 前台阅读订阅模块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基于用户体验的个性中文手写体短信息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目的概述 |
1.2 研究涉及的领域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论文结构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基于手持终端的短消息用户需求分析 |
2.1 中文短消息服务的发展趋势分析 |
2.1.1 由硬件设计转向服务设计的趋势 |
2.1.2 中文短信市场的现状与前景 |
2.2 个人字库需求的必要性分析 |
2.2.1 手写字体特征与个体性格分析 |
2.2.2 汉字个人字库的必要性分析 |
2.2.3 手机字体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
2.3 个性中文手写体短消息与用户情感需求层次 |
2.3.1 个性中文手写体短消息中本能层的情感需求 |
2.3.2 个性中文手写体短消息中行为水平的情感需求 |
2.3.3 个性中文手写体短消息中反思水平的情感需求 |
第3章 个性中文手写体短消息的技术实现 |
3.1 个性中文手写体字库的相关内容研究 |
3.1.1 点阵字库与手持设备屏幕显示分析 |
3.1.2 个人手写体点阵字库的原理及实现方法 |
3.1.2.1 点阵字库原理 |
3.1.2.2 个性中文手写体点阵字库的制作方法(笔画组字法) |
3.1.2.3 个性中文手写体点阵字库的其他类型(小型点阵字库) |
3.1.2.4 点阵字库的优点 |
3.1.3 个人手写体点阵字模的提取方法 |
3.2 个性中文手写体短消息的传输实现 |
3.2.1 个性点阵字库的传输载体—增强型短消息服务(EMS) |
3.2.1 增强型短消息服务(EMS)的特点与传输原理 |
3.2.1.1 富文本信息的传输 |
3.2.1.2 富媒体信息的传输 |
3.3 个性中文手写体短消息的优点及不足 |
第4章 个性中文手写体短消息的商业模式研究 |
4.1 商业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
4.1.1 商业模式的定义 |
4.1.2 商业模式的类别 |
4.1.3 成功商业模式的特征 |
4.1.4 研究商业模式的必要性 |
4.1.5 商业模式的核心—价值链原理 |
4.2 国内外运营商增值业务商业模式比较分析与借鉴 |
4.2.1 国内运营商增值业务商业模式分析与借鉴 |
4.2.2 国外运营商增值业务商业模式分析与借鉴 |
4.3 个性中文手写体短消息的商业模式设计 |
4.3.1 个性中文手写体短消息商业模式的定位 |
4.3.2 个性中文手写体短消息商业模式的价值链分析 |
4.3.3 个性中文手写体短消息的收费模式与业务流程 |
4.3.4 个性中文手写体短消息商业模式的利益关系分析 |
4.3.5 个性中文手写体短消息商业模式的优势与可拓展性分析 |
4.3.6 个性中文手写体短消息商业模式的小结 |
第5章 个性中文手写体短消息的用户界面原型创建 |
5.1 界面原型创建的框架与重点 |
5.2 个性中文手写体短消息的用户界面原型创建 |
5.2.1 原型创建中的用户体验要素分析 |
5.2.2 短消息服务的用户体验信息收集 |
5.2.3 用户体验调研数据的相关分析 |
5.2.4 个性中文手写体短消息用户界面原型创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关于手机短信使用问卷调查 |
附录B 个性中文手写体点阵字库书写案例 |
附录C 案例手写体点阵字库笔画与字根表 |
(10)报纸“有效发行”及其应用软件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1.3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关于"有效发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2.1 国外关于"有效发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2.2 国内"有效发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2.3 小结 |
3 不同盈利模式下企业型报纸的"有效发行" |
3.1 企业型报社的盈利模式 |
3.2 发行依赖盈利模式与"有效发行区间" |
3.3 决策应用:"盈利模式"与报纸发行决策 |
4 宏观层面静态条件下企业型报纸的"有效发行" |
4.1 基本假设及有效发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 静态条件下"有效发行"模型分析 |
5 宏观层面动态条件下企业型报纸的"有效发行" |
5.1 动态条件下"有效发行"的研究框架 |
5.2 区域报纸发行的市场总容量 |
5.3 动态条件下各报纸发行量的配比关系 |
6 微观层面企业型报纸的"有效发行" |
6.1 报纸发行结构的分析框架 |
6.2 合理报纸发行结构的指标体系 |
6.3 决策实践中的应用 |
7 基于"有效发行"的报社读者数据库管理软件开发 |
7.1 我国报纸发行信息化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
7.2 读者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开发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报刊社读者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开发设计说明书 |
附录二 《报刊社读者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源程序代码 |
附录三 博士生学习期间发表的着作与论文 |
附录四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主持的项目课题 |
附录五 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登记授权证书 |
四、实用系统原型法在报刊发行业务系统开发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邮政公司工时管理系统应用研究[D]. 肖佳民.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2]Y公司手游项目研发管理模式研究[D]. 徐志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3]苏俄文艺与文化政策演变研究[D]. 王香波. 黑龙江大学, 2017(06)
- [4]谋划开局·深化改革·飞速发展——2011年中国媒体发展盘点[J]. 强月新,姜欣.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2012(00)
- [5]中国报业集团价值链研究[D]. 翟红蕾.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0)
- [6]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 张西昌. 西安美术学院, 2013(12)
- [7]报刊网上订阅子系统分析与设计[D]. 邵沛.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2)
- [8]数字报刊发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杨明. 北京交通大学, 2010(10)
- [9]基于用户体验的个性中文手写体短信息的设计研究[D]. 潘垚. 湖南大学, 2009(04)
- [10]报纸“有效发行”及其应用软件开发研究[D]. 吴锋.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